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释经论部上 >
  • 金刚仙论卷第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
    微尘等。此一段经。是断疑分中第十六经文。
    所以来者。为答上疑问故也。疑云若应佛有
    去来。法报二佛无去来者。此之三佛。及十方
    诸佛。断烦恼尽。成道之时。于真如法界中。为
    一住处。为异住处。为合作一切众生真如
    性。为一为异。为多为少。此犹是前经中。所疑
    问事。前论偈中。作生此经之端略。兴问答
    云。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而此经将具
    释彼疑一异多少之义故。引三千世界微尘喻
    经。以答之也。此明碎三千世界极细微尘。为
    无色香味触之尘。然今窗中因日光见者。此
    是?尘。折此为三百分。方谓微尘。此微尘
    非凡夫二乘所见。复未此细尘。令作无色
    味等尘。此微尘无色味形状。亦无四方上下。
    头数虽多。而不可言一处住异处住合作一。
    以况三佛及十方诸佛亦多无量也。然此诸
    佛虽多。断烦恼尽时。于真如法界中。不可说
    言一异。亦不可说言一处住异处住。众生佛
    性性净解脱。据众生虽多。而真如理中古今
    平等。亦不可说言异多少。为释此疑。故次
    明也
    以三千世界微尘者。此举三千世界极细微
    尘也。复以尔许微尘世界者。此名细微尘。为
    世界。界之言性故。此一尘依世辨论。亦名世
    界。亦名微尘也。碎为微尘者。复碎此极细微
    尘。为无色香味触微尘也。阿僧只者。明非但
    碎三千世界为微尘。亦碎阿僧只世界。以为
    微尘。亦得言无色味微尘。不可算数故。言阿
    僧只也。须菩提。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
    不者。明所碎世界既广。故佛问须菩提。于汝
    意地。思唯筹量。谓此微尘为多不也。故须菩
    提。解如来意。答言。彼微尘众甚多世尊。此明
    如来向者所说彼尘众多。虽多。以无色香味
    触形状方所。无妨无碍故。不可说一处住异
    处住合作一。以喻十方诸佛亦甚多无量。此
    十方诸佛。若据行者而言。一行者自作一佛。
    行者既多。故佛亦多也。诸佛据行者既多。不
    可说一。二障永尽法身平等无有差别。不可
    说异。然此微尘碎为无色味之尘。虽多。无有
    形状故。无色味等。亦无六方故。不可说一处
    喻十方诸佛断除二部会真如法界时。无有
    形碍。亦无方所故。不可说言一处住异处住
    也须菩提解佛意故。仰答如上。众中有人。因
    生疑念。前既言碎微尘作虚空。无有六方形
    状。复云微尘众甚多。此二言何故相违。故言
    何以故也。即答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
    说微尘众。此明若使微尘众实有六方形
    状色香味触不空者。佛则不假设说碎细微
    尘以为无色味微尘也。复疑云。若此微尘。体
    空无色味。是不实者。何故如来说为微尘。以
    如来说为微尘故。明知微尘是实不空故。言
    何以故即答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此明
    如来依世谛道中。说虚妄微尘故。言佛说微
    尘众也。此微尘众虚妄不实。本来空寂。故
    言则非微尘众。此之微尘。既是虚妄。宁有实
    尘而可说也。是故佛说微尘众者。以是故。如
    来上说无色香味触无形状之尘故。说于无
    尘为尘也。亦得道是故佛说非微尘众。此因
    事无。以明因缘法体空也
    世尊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者。向明
    微尘喻。据极细而言。此言三千世界。就尘
    为语。然复有疑。上佛说细微尘。其体不实故。
    所以是无。然要以细微尘。成?世界。若细微
    尘无实者。何故有此三千世界等?物。然此
    ?世界。既为细尘所成。若细尘无者。何故眼
    见三千世界等?物是有。以?物有故。明知
    细尘亦有也。故答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
    世界。明如来说假三千成一世界。若有一世
    界不为他成。可有世界是实。然无一世界不为
    他成。是故无实。以其无实故。言如来说三千
    世界则非世界也。然此细尘既无。明知三千
    ?界亦虚假不实也。是故佛说三千世界者。
    欲明若有一世界是实非虚妄者佛则不虚说
    言三千世界。佛既说揽三千为一世界。故知
    虚假不实
    何以故者。有人乘生疑念。若微尘世界。二俱
    不实者。如来何说微尘集故世界成散故世
    界怀。以此圣言诚验。故知微尘是实。何故
    言空。故云何以故也。即答。若世界实有者。则
    是一合相。此言世界者。名微尘为世界。明
    何故三千世界是不实若微尘世界是实者四
    方微尘来则冥然一合。作一世界。不可分别。
    不应有三千之名。既有三千之名。故知能成
    微尘世界。是虚妄不实也。以此微尘虚妄不
    实故。即体是空。空无形状故。往来无障。乃至
    铁围山。亦不相妨碍故理而言之。东方微尘
    来无障无碍。西方乃至南北上下六方微尘
    来。皆无障无碍。此微尘既不相障碍。亦无聚
    集之相。泯然空无有形状。乃至须弥山。亦不
    可见。以此验知。有为世界。莫问?细。皆是虚
    妄不实。本来空寂。依世人妄情。说有世界。此
    明因缘法体本来空也
    乘有疑难。若一合相是相实者。何故如来说
    合三千世界为一合相也。故答云。如来说一
    合相者。依世谛名。用虚妄法中。说一合相也。
    则非一合相者。究理而言。无有一世界冥然
    一合。不假三千成故。言则非一合相也。佛言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者。明有为虚
    妄不实故。无有一世界冥然一合相是实而
    可说。故言则是不可说也
    乘此生疑。若使世界一合相无实者。而众生
    不应见。复不应用之。然今现见有此世界屋
    宅衣服器世间等用。既有此用。明知?世界
    是实。?世界既实。细微尘亦实。何得言?细
    微尘世界皆虚妄不实也。故经答云。但凡夫
    之人贪着其事也。明凡夫之人以取相颠倒
    因缘故。于虚事之中。计以为实。非谓?世界
    是性实也。然所成?世界既不实故。明知细
    尘亦是虚也。何以故者。因前凡夫贪着其事。
    乘复生疑。若凡夫人颠倒在心故。取微尘世
    界?细有为虚事。忘谓为实者。如来无有取
    相颠倒之心。何说有微尘世界。如来何故复
    言。我见微尘及世界等。若如来说言我见所
    见我我所别内外之异。又如来何故复说本
    有我人众生等见。后观我法体空故。得二种
    无我解。方断我人等惑。名为得道。如来既作
    如是说。以此验之。明知此微尘世界?细等
    法。是其实有。非虚妄故空也。以有此疑故。言
    何以故也。佛今将答此义。故问须菩提。若
    人如是言。佛说我人众生寿者见。须菩提于
    意云何。是人所说为正语不也。此明佛问须
    菩提若有人以如前所疑疑。谓佛作是说。本
    实有我法。后观此我法得无我法之解。
    遣我法二见。得无我无法。名为得道。此人所
    说当理此正语不也。故须菩提答言不也世
    尊。明向者疑人所说言不当理不合佛意。故
    云不也。何以故世尊如来说。我人众生寿者
    见。即非我人众生寿者见者。释何故此人所
    说言不当理是不正语也。明二乘之人谓本
    实有我人众生寿者等。我我所见。后观此我
    所二种空故。能断此我人等见。而云我得无
    我之解。以此为真解。若谓如来亦作是说。以
    此为真实者。此说非正说也。然诸佛如来。解
    一切法本来空寂。尚无我法可除。况有我法
    二空之见可存也。故云即非我人等见也。此
    无我等见。于声闻为解。于菩萨为障。今明佛
    说要观我法从本来空毕竟寂灭。无有我法
    可空。乃至烦恼亦本来寂静。故无烦恼可断。
    不同二乘见本有我有法今解二空方断此
    惑名得道也。是名非我见人见等者。双结我
    法二空也。二乘人见我无。得无我人等解。以
    为真实。故曰是名非我人见。亦得导是名我
    人众生寿者见者。明如上所说。而解知我之
    与法古今湛然本来不生。现见真如平等。证
    初地无生忍菩提。乃至佛果无上菩提。不同
    小乘取无我无法见以为真道。佛作是说。故
    曰是名佛说虚妄不实我人众生等见也。明
    是名无我人等虚妄见也
    乘更疑问。若存有无我无法见。非得道者。观
    何等法。起何等心。证何等法。名为得道也。故
    答须菩提。菩萨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
    是知等。此以初地证智。为菩提心。明于何义
    劝人。若欲得初地以上真实道者。于?细有
    为我法无我无法虚妄物中。应如是生知见
    信也。如是知者。明住前人以世间闻慧五明
    论智仿佛而知。如是见者。明住上人以出世
    第一义智见。如是信者。明前二人前并依三
    昧无量功德力信。此明之人。以用此二智
    三昧故。见真如佛性。除一切法上有无之患
    也。如是不住法相者。既有为虚妄无我无法
    中生知见信解故。便不取着也。何以故者。
    或者闻言菩萨不住法相。疑谓菩萨于世间
    法出世间法中悉皆不住故。言何以故也。故
    佛答须菩提。所言法相法相者。如来说即非
    法相也。上言法相者。是世间色等有为法有
    无之相。下言法相。是出世真如无为法相。如
    来说即非法相者。明如来说即非法相者明
    如来说世间有无法相。非出世间无为真如
    法相。出世间真如法相。即非世间有无虚妄
    法相也。是名法相者。如是非世间有为有漏
    法相。即是出世间真如无为法相。亦得云是
    名世间有无法相也。上言不住法相者。但不
    住世间有为法有无之相。非不住出世间无
    为法相。那得闻言不住法相便谓世间出世
    间有为无为法相中皆不住也。自此已上经
    释前偈中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疑也
    须菩提。若有菩萨。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
    宝。用布施者。此上有疑。上来微尘喻中。明三
    佛不一不异。虽明三佛。准上经文唯应有
    二。不应有三。何者上第六段中云。释迦牟尼
    非佛。亦非说法者。又次前经复云。化佛有去
    来。教化众生。供之得福。此前后相违。今疑未
    知应身为定是佛为非佛也。若是佛者。供养
    此应佛。所有福德。与二佛同。为有差降。化
    佛所说经法。为是正法。为非正法。若受应
    佛所说法。所得利益。为与受持报佛所说法
    功德同。为复有差降也。恶心毁谤损害之者。
    罪复云何。故欲答应佛是佛。所说经教是正
    法。供养受持得福。闻前二佛。恶心毁谤得
    罪。亦然故。引此喻。以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
    布施。??量不如有人于应佛边发菩萨心。受
    应佛所说般若经一四句偈。乃至为人演说。
    其福胜彼无量阿僧只。上疑通疑应佛。今经
    中何以但言持应佛所说经福多。不云供养
    应佛得福多。持应佛所说经法。此法能是应
    佛所说。但言受持应佛所说得福无量。则知
    供养应佛得福亦多。故不别出供养应佛也。
    疑者云。若供养应佛所说经教与真佛无异
    者。云何此应佛处世教化说法。而得不名应
    佛说法也。故经问言。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
    说。明应佛说法时。自云我从无量阿僧只劫
    来。广修万行。今方成佛果。具足相好及诸功
    德。而不言我是化佛。若自言我是化佛。众
    生便谓是幻化人。此何等鬼神。遂不生敬信。
    不受其所说。心既不信。不受其教。即无所利
    益。以不言是化佛故。有多利益也。是名为说
    者。此应佛从真处来。而不云是应化故。供养
    受持。所得利益。与真佛无差。是名即应佛所
    说是正说也
    此一段经。凡以六偈来释。初一偈。举微尘喻。
    作问答意。释前经中疑。第二偈。明微尘无色
    味形状故不一不异。诸佛亦然烦恼尽故不
    一不异也。第三偈上二句。明凡夫不解有为
    法空随名取着也。下二句。琐入第四偈。有一
    偈半。通明诸佛菩萨不但得无我无法解故
    名为得道也。第五偈上二句。出二种菩萨能
    解之智。下半偈。明供养化佛与真佛无异。第
    六偈。明应佛所说法是其正说也。初偈云世
    界作微尘等一偈。释经中善男子善女人以
    下乃至阿僧只世界。若依世辨论中。名此微
    尘为世界。非谓三千等世界也。此明破有色
    味微尘为无色味微尘。此微尘无色香味触。
    亦无方所。故名微尘。此愈示彼义者。明借
    此微尘喻。释上疑问于是法界处不一亦不
    异义。故云示彼义也。微尘碎为末者。重举上
    喻碎于微尘为无色味尘。喻诸佛如来成道
    之时永无二障。故下句言示现烦恼尽也。此
    明何义者。问此一偈引喻之意。为明何义也。
    偈言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者。论主引
    前偈论。略答微尘喻所况事也。彼诸佛如来。
    于真如法界中等。还解所引偈。明诸佛虽
    多。于真如法界中。非一处住。亦非异处住也。
    为示此义故。说世界碎微尘喻者。释诸佛不
    一处不异处住竟。提喻来治也。此喻示何义
    者。问此微尘喻。况诸佛于真如法界中非一
    处住异处住者。未知此喻有何相似。得以此
    喻示况也。即以下半偈。答言微尘碎为末示
    现烦恼尽故。明若不碎世界。则有彼此之殊。
    既碎为微尘。使无此彼之[阿-可+(可/(可*可))]。喻诸佛如来
    断二障尽时。于真如法界中。无彼此障碍。一
    处异处。有如此相似。故以况之也。此喻非
    聚集微尘众者。将作偈释经故。先举经中所
    明。喻意言微尘众者。非实有微尘聚集名为
    众也。示现非一喻者。为示现诸佛甚多。假设
    以无色味尘。为微尘众也。第二偈。释经中于
    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是故佛说一合相
    一段经也。非聚集者。上经言。微尘众甚多。似
    如实有微尘。此明以无色味尘为尘。非是实
    有微尘聚集而言微尘众多。故言非聚集也故
    集者。疑云。若无实微尘聚集。何故言微尘众
    多。故答道言聚集者。依世谛名字假设。无集
    中说集。非谓实有微尘众聚集而言多故云
    故集也。非唯是一喻者。若实无微尘聚集。
    何故假设言甚多也。明以微尘微既多。况十
    方诸佛亦是甚多。不可说一故也。微尘既是
    无体。不可说言定有微尘聚集。以喻如来断
    烦恼尽体无障碍。不可说言一处集。故云非
    唯是一喻也。聚集处非彼者。明微尘虽多以
    体空故。聚集处无实尘可得。一处无故。亦不
    从异处而来。以异处无实微尘可得故。云聚
    集处非彼也。非是差别喻者。明如微尘无碍
    一处聚集相不可得故。异处差别来相亦不
    可得。况诸佛亦然。清净法身体既无碍。非一
    处住故。亦非条然异处差别。如东方阿[门@(人/(人*人))]等。
    亦不可得。故云非是差别喻也。此义云何。如
    微尘至无聚集物故。释上半偈也。亦非异处
    差别至以差别不住故。释下半偈也。如是诸
    佛如来至亦非异处住。上解偈中喻意。此义
    释合喻之意也。如是三千世界合相喻非聚
    集故者。前释微尘不一异义。今此辨世界?
    物中不一异义亦然。故云如是乃至非聚集
    也。此以何义者。问上三千世界合相喻复言
    非聚集故。此以何义故如是说也
    如经以下。举如来成说为答也。若实有一物
    聚集。如来则不说一物聚集者。上已解微尘
    世界二喻。并合喻竟。此文何故复来者。上虽
    明微尘世界虚妄不实非一处聚集非异处差
    别以况诸佛。而未解微尘世界所以是空。今
    正释二法空义。明若实有一微尘物不空而
    聚集者。如来则不假说无尘为尘为聚集众
    也。若实有一世界等者。此解世界空如微尘
    无异也。如经以下。举经来结也。但凡夫之人
    贪着其事者。此文前偈中无。何故别提来者。
    明凡夫妄聚前境。于虚事生贪。以不实为
    实。成上微尘二法体空故。引此释也。如经
    以下通举前经结也。第三偈。但随于音声。上
    二句。释经中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明凡夫
    之人既无如实之解。但有虚妄分别。随声取
    着闻说色是可见可触。便谓为实义亦如是
    可见可触。故云但随于音声也。凡夫取颠倒
    者。闻说色等可见可触。凡夫便谓色等实有
    可见可触。取不实为实。故云凡夫取颠倒也。
    非无二得道。此下半偈。通第四偈上三句。共
    释经中何以故若人如是言至是名我见等
    也。非无二得道者。明诸佛如来非是但得无
    我无法二空之解名为得道也。明二乘虽得
    此三空之解。犹为习惑覆心无明障解故不
    名得道。应问若存此二空。不名得道者。见何
    等法。以何等行。能得道也。故第四句云。远离
    于我法。明要见真如平等究竟深重。解我之
    以法本来空寂。离于无我无法二空虚妄分
    别见时。乃名得道也。应言远离无我无法见。
    以偈侠故。但言离我法也。明若谓有我法
    可空。复自言我能得此二空之解。有此着空
    之心者。则障于真如菩提。不名得道。明菩萨
    大士。解生阴法体从本以来性相空寂。非假
    观无方。既无我法可空。亦无二空之见可
    存。名得道也。此第三偈下长行论中。唯释下
    半。不释上半。所以然者。上长行论中。已释其
    义故此中不解也。如经何以故等。举下半偈
    所释经来。结偈中解意也。此复何义者。将
    欲释偈。问此所引经中。明于何义。乃以斯
    下半偈释也。即以偈答。非无二得道远离于
    我法故也。此义云何者。此偈释经之义云
    何。下释可知也。此复何义者。此无我无法
    二种见。上虽云离二见而得菩提然问此二
    见。应是正解。复以何义。远离此见。故以第
    四偈答也。第四偈。释成前半偈。上虽云非
    无二得道远离于我法。而未释所以。其义犹
    隐故。更作此偈。上三句释也。见我即不见者。
    明见有我而可空。道言我见无我者。此非正
    见究竟深解。故云见我即不见也。亦应言见
    法即不见。宜以偈侠故。单言见我。不云见法
    也。何故见我。名为不见者。故第二句云无
    实。若无实者。何故见有。明以虚妄见故。言无
    实虚妄见也。此上二句。释前偈非无二得道
    也。此是微细障者。明着有之心名为尘惑。存
    无之心名之为细。此存我法二空之见。无明
    之惑体。非四住?或以碍于真如胜解故。云
    微细障也。见真如远离者。此一句。释经中菩
    萨发三菩提心。明此细惑要证初地解时。现
    见真如究竟深理。遣此虚妄分别。尔时乃尽
    故。言见真如远离也。此二句释远离于我法
    也。是故见即不见至见法亦是不见。此释上
    半偈也。是故见即不见。释初句也。无其实义
    以虚妄分别。释第二句也。以是无我者。结句
    也。是故如来说彼我见即是不见者。引佛成
    言为证也。以其无实至我见不见故。论主解
    如来证也。见法者亦是不见者。偈中无文
    故。别提类释也。如经菩萨发三菩提心以下。
    此为经前偈第四句明菩萨得真如解。不存
    无我无法。以之为正见故。复为形前存无我
    无法为不正见。故引来也。此复何义者。此何
    故引菩萨见法相经。形前二见名为不见也。
    即答以见法相即不见相。明以存得无法相
    见者即是不见法相也。如彼我见即非见者
    存无我见为正见者。亦非见也。何故此二见
    说名不见者。将欲释下半偈故。作问生起。
    问此无我无法二见。应是正解。何故说为不
    见也。即以下半偈答。此是微细障。见真如远
    离也。此复云何者。问此偈中。以此二见为微
    细障。云见真如远离。此复云何也。即释彼见
    我见法。此是细障者。结二见为障名。以不见
    彼二故者。释作障义也。是以见法以为得远
    离者。此二见。于声闻无妨。于菩萨为患。故见
    真如远离也。又如是知等。上已引结前偈。何
    故此中复牒来也。前偈中。但释得此知见信
    者皆离无我无法细障。犹未解知见信义。今
    将作偈释故。更举来耳。第五偈二智及三昧
    如是得远离者。此上二句。释经中菩萨发阿
    耨三菩提心应如是知见信等也。所以明此
    者。上云存二空之人有细障在心。故不名得
    是。明见真如者皆远离细障。名为得道。未
    知何等人。能见真如。远离细障。今辨出二种
    菩萨具足功德智慧。见真如深理。能离细障
    所明也。二智者。地前世智。地上第一义智。此
    是二智。世智者。释经中如是知也。第一义智。
    释经中如是见也。及三昧者。离垢等无量三
    昧。释经中如是信也。故云二智及三昧也。如
    是得远离者。明具智慧三昧二种功德之人。
    得理究竟。能离细障也。化身示现福者。前
    经中。有人生疑。化佛既不?行断惑。不证
    菩提。亦不说法。有生灭去来。非是实佛。供养
    之者。为有福德。为无福德也。若得福德。与
    供养真佛。为有差降。为无差降。恶心毁害其
    罪云何。故答化身示现福。非无无尽福。明化
    佛虽不修行证果。然由真身为本。而众生有
    感。圣则赴感垂应。以此应佛从真处来。与
    彼二佛。有其一义。复不言我是化佛。故供养
    化佛所得功德。与真佛不异。示现有福。非无
    无尽之福。有无量无边功德故。经引七宝施
    福虽多而不如供养化佛。亦不及受化佛所
    说经教得福多也。然经中。但辨受持化佛所
    说经尚胜七宝布施之福。明知供养化佛。亦
    胜七宝施福也。此二句。释经中若有发菩提
    心者至无量阿僧只也。此义云何示现世智
    至远离彼障。释偈上二句也
    是故重说胜福譬喻者。释下半偈。是故者。是
    上有人疑供养应佛及受持应佛所说。为有
    福德。为无福德。故我引胜福德譬喻。释彼
    疑也。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为说等何故如
    是说者。将欲设偈释此经文故。提来为问。
    问此经。为若人演说。应名为说。何故乃云
    不名为说。故云何故如是说。第六说诸佛说
    法时一偈。释经中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说
    等经文也。经中疑云。以化佛不实故。所说经
    教。亦应是不正说。以有此疑故。偈释云。诸
    佛说法时不言是化佛也。说法时者。众生
    有感。无有八难。受道时也。明应佛赴众生感。
    说法之时。虽化身不实。而所说言教。是其正
    说。所以尔者。下句云。不言是化身。明化身佛
    为众生说法时。不道我是化佛。若言我是化
    佛。可化众生不生敬心。既不敬信。则虽化无
    益。故不云我是化佛。以不言是化佛故。所说
    经教。众生信受。有多利益。即是正说。故下半
    偈云。以不如是说是故彼说正也
    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等者。此一偈。是第十
    一段经。名为不住道分。此经何故名为不住
    道者。明诸佛如来以出世妙智。观九种有为
    即是涅??故。不同凡夫乐着世间。复不同二
    乘乐住涅??。不住此二道故。曰不住道也。
    此所以来者。为释疑故也。前段微尘喻经。明
    诸佛如来成正觉时。断二障尽故。于真法界
    中。非一处住。不异处住。便生疑云。诸佛如
    来。为如彼微尘体空毕竟无身。为实有身也。
    若有身者。身应有住处。何故言非一处住非
    异处住也。若有住处者。为世间中住。为涅??
    中住也。若世间中住。何故前段经云。如来入
    涅??去。若涅??中住。复何故言如来来在世
    间。常为众生说法。为释此疑故。引九种有为
    法譬喻答之。明诸佛如来。有十力无畏无量
    功德真实妙身。此身以不住道为住处。云何
    不住道。谓不住世间。不住涅??。明诸佛如来。
    解九种有为法体是虚伪本来空寂。悟真如平
    等。知世间实性即是涅??。断生死因尽。是故
    不住世间不同凡夫不解世间有为诸法本来
    空寂起取着之行故住于世间也。既见真如平
    等故。解世间实性即是涅??。世间涅??无二
    无别。又具慈悲大愿故。常处生死。教化众生。
    是故不住涅??。不同二乘不知一切众生皆有
    真如佛性平等无二故。见涅??异世间。厌背
    世间。忻乐涅??中道取证故住于涅??。诸佛
    如来。以此不住道为住处。故次明也。一切有
    为法如星翳灯幻等。此一偈经。是如来所说。
    非论主所造。一切有为法者。将欲引九种喻。
    喻九种有为法故。总举一切有为法也。如星
    翳灯。此三喻偈。论合云见相识。幻露泡中
    三喻偈。论合云器身受用。梦电云下三喻偈。
    论合云过现未来。明上六种有为三世中转
    也。前微尘喻。直说六尘境中。以明有为法体
    空也。此九种譬喻。据能缘内心。以明法体空。
    问此九种。若明内心体空。何故亦有世界身
    等外无记法。答意虽通明外色等法。大意举
    境。明心空也。如星者。喻内能见心。所以内能
    见心喻之以星。外道凡夫。多计日月星辰是
    常故实。亦计内心是常是实。是故就其情计
    以破之。明日月星辰迭相形夺迁转不定故。
    所以不实心法亦然。少分相似故。喻之如天
    上星宿。日未出时。处空显现。有昭物之
    用。日既出已。光明悉灭。虽有不现。以大小相
    夺故。能见心法亦复如是。未有出世证智无
    漏圣解起时。妄想心法有取境之用。圣解既
    起。妄想心法殄灭无余。以其不实故也。如
    是观时。解能见六识本来空寂皆何等法
    也。二如翳者。亦喻能见心。此第二意。何异于
    初。有小乘人计云。何以得知心心法是实。以
    其能见前境能取六尘故。是如实故。喻之如
    翳。以小乘人取谓翳?b闼婆城等是虚妄不实
    能见六识及所见六尘是实故。如来。就其所
    解。引以喻之。破其所执也。如人目上有翳。于
    虚空中。妄见毛轮等色。以之为实。观有为法
    心亦复如是。于色等有为虚妄法中。谓不实
    为实。以心倒取境故也。三如灯者。亦喻能见
    心。此第三何异前二也。解云。二乘外道。皆
    见皆知水流灯炎迁转不亭。故就其所识。以
    晓之。故以灯喻之内识也。如世人燃灯。要以
    清油净炷及以灯炉。三法相假。后方得燃。
    识法亦尔。要叚根尘和合。因贪爱等或。
    识法得起。有取境之用。证智起时。此识寂然。
    无取境之用。以其即体不实虚妄故也。此能
    见心。既不实如是。背何等法。趣何等法也
    四如幻者。如世间幻师。幻作四兵及男女
    等。种种随意。自在悉见。而无真实。器世间亦
    如是。以诸众生造善恶业种种不同。随彼众
    生善恶之业。感得净秽等土。亦有万品差
    别。斯由业见有殊。非是实有也。如似有人以
    虚空为地。以地为虚空。有人以水为火用。火
    为水用。知何者为实。如婆罗堕婆罗门。以火
    为食。虚空中眠。斯即其事也。五如露者。如草
    上朝露。见日则落。阴身亦然。生已即灭。念
    念迁谢。暂时不住。以体虚不实无常故也。
    六如泡者。如因天上雨?v。击地上水。则成泡
    沫。愚痴小儿。谓流离珠。心生爱着。须臾即
    灭。不得久立。三受亦尔。从根尘识三和后
    起苦乐等受。暂有不亭。速于泡沫。此世界身
    苦乐等受。不实若此。背何等法。趣何等法
    七如梦者。前六种有为虚妄之法。已谢于住。
    如人梦受五欲。及见种种色物。寤已则无。唯
    可念知。不可重覩。过去迁灭。如梦寤不异也。
    八如电者。如电光暂现。理无久住。六种有为。
    现在峻转疾。极于电。故以为喻也。九如云
    者。如虚空中清净无云。以众生不可思议业。
    有龙为本故。于虚空中。未现云现现已还灭。
    六种有为未起之法亦复如是。由有无始阿
    梨耶识根本种子无明住地勋故。能令未现
    法现现已即谢。以其不实故。喻之如云。然
    此六种有为法。既为三世所转。妄情谓有。其
    体无实。如九喻无别。若然背何等法。趣何等
    法也。应如是观者。九种有为。如九种喻。作
    不实而观。应云一切有为法如星。应作如是
    观。乃至如云。皆如是说。此有为法既不实如
    此。则本来寂灭。本来寂灭。则唯一真如。真如
    寂灭。即是涅??。是故诸佛如来。见世间即
    涅??故。不同二乘厌背生死乐住涅??化
    众生。见涅??即世间故。不同凡夫众生死
    而无厌不求出世涅??解脱之果也
    论曰复有疑等。此一段长行论。论主略作疑
    答意。若诸佛如来。常为众生说法者。此应是
    住世间。复言如来入涅??。即是住涅??。云何
    上论中。言不一处住不异处住也。为断此疑
    故。如来即说偈喻者。此为略答疑者。申九喻
    来意也。此一偈经。论主凡以三行偈释。第一
    偈。作问答释疑。明不住道也。第二偈。出所观
    九种有为境界。第三偈。重举九种有为法。答
    难明观之有所得也。非有为非离者。言非有
    者。明诸佛所得常住涅??出世间法体。绝生
    灭起动。无始终之相。故非有为。若非有为者。
    可条然异处。不住有为法中。故言非离。明有
    为实性即是涅??。不离有为之外更有涅??。
    故下句云诸如来涅??。明证大涅??时。不住
    有为法中。亦不离有为法也。若不离有为。则
    是住世间。若非有为。则是住涅??。云何言诸
    佛不住涅??不住世间也。故下半偈答云。九
    种有为法妙智正观故。明诸佛如来。得出世
    正观。见有为法本来寂灭即是涅??性。不同
    声闻见世间异涅??故厌舍有为而取涅??。
    今言有为即涅??者。是佛性妙有常住涅??。
    明诸佛如来。观有为法即是性净涅??。既见
    性净涅??。断二障永尽。得此妙智正观时。
    能即得彼现果方便涅??故。不舍有为而住
    涅??也。此义云何诸佛涅??者。此提偈中第
    二句也。非有为法。亦不离有为法者。释偈
    中上句也。何以故者。此释前诸佛涅??何故
    非有为法而复云不离有为法也。即释以诸
    佛得涅??。出离生死故。非有为也。化身说法
    至为利益众生故。明诸佛以应身常在世化
    物故。不离有为也。此明诸佛以不住涅??
    者结初句。以不住世间者。结后句也。何故诸
    佛示现世间行。而不住有为法中者。将释下
    半偈。门前示现世间行。何故诸佛应身化
    物。示有生老病死。而不名住有为法中也。以
    下半偈答。九种有为法。妙智正观故。虽同世
    间有老病死。而非有为法也。此以何义者。问
    此偈所明正观者。作何法用而观。得名为正
    观虽示有生死等世间行。而不名住有为法
    也。即释云如星宿等。相对九种正观故。明诸
    佛观九种有为法虚妄不实。如观星宿等九
    种法虚妄不实便能于有为法中。以正观力
    故。终日示世间行。而能不住有为法也。此
    九种正观。于九种境界应知者。出正观之境。
    劝人识之。第二偈上句云见相者。直云心见
    相。摄能见三尽。但为成偈故。言及于识也。此
    句有三。明能见心。释经中星翳灯三喻也。
    器身受用事者。此三明所受用事。释经中幻
    露泡三喻也。过去现在法亦观未来世者。明
    前六种有为法在三世中转。释经中梦电云
    也。此明六义有为已谢于往。名为过去。六
    种有为萌兆未起。名未来。六种有为。起
    于今辰。念念生灭。名为现在。故云三世转
    也。第三偈。观相及受用者。言观相。牒前偈
    中上见相识。及受用者。牒前偈中三器身
    受用事。观于三世事者。牒前偈中后三过
    现未来三世法也。所以重举此九种法者。
    难云。观此九种有为法。得何等功德。成就
    何智。故以下半偈答云。于有为法中。得无
    垢自在。明观此九种有为法时。能得初地以
    上无漏无垢之果。无生之智不住道解自在
    功德也
    佛说是经已至信受奉行。此是第十二流通
    分经。所以次明流通者。上来说法。正辨经
    体。信悟者众。今将明如来说法非但直欲通
    益当时。亦欲泽被遐劫故。令流通未来。使
    异世间津。故明也。以此中具列四众八部
    及诸大菩萨故。明知序中引同闻时。亦应具
    有。以经略故阙也。闻佛所说。时会所以皆
    大欢喜信受奉行流通此经者。凡有三义故
    也。一说者清净。明诸佛如来乃是一切智人
    二障永尽。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
    无量功德。如证而说。必当理故。曰说者清
    净也。二所说清净。此明所说音声章句阿含
    经教从无烦恼人边来。说同诸佛。不多不
    少。不增不减与理相应故。曰所说清净也三
    受者清净。时会大众。一心专听。无见诤过。不
    言我法是彼法非。心无疑浊故。曰清净也。一
    切大众。庆覩天尊。得深法味。除疑遣障。获道
    度世。故大欢喜信受奉行也。诸佛希有总持
    法等。此一偈。是论主所制第八十偈赞叹回
    向诸佛者。十方三世诸佛也。明此金刚般
    若波罗蜜经是十方三世诸佛智母。三世诸
    佛同说此法。非独释迦如来。故言诸佛也。
    希有者。此非旷世所无。时时而有故。名为希
    有。又诸佛如来。常为众生说之。何故名为希
    有也。明此般若。理深旨远。唯是诸佛境界。
    非余人所知故。凡夫二乘小行根小行之人。
    所不能受以信者难得故。曰希有也。总持
    法者。明此经其文虽略。明义乃广。旨明常
    住因果境智之理。牧罗皆尽故。曰总持法
    也。又复一义。一切诸大乘经。其文虽广。至于
    所明。不出众生菩萨佛净土。然此虽略。至
    于所明。亦尽斯四也。故言总持法。不可称
    量者。明此经理深非二乘小智所能图度也。
    深句义者。谓此经文句。及次第深义也。乘此
    生疑难。若此金刚般若句义次第难解非图
    度境者。论主何由得解。而造论解释也。故云
    从尊者闻。明论主自云此金刚般若甚深法
    门义释。非自智力解。乃近从尊者。胡名阿僧
    ?砗涸莆拚习?1惹鸨呶拧8丛洞用掷帐雷?br> 边闻。明仰推功有在。非是谬传故。言从尊
    者闻也。及广说者。明无障碍比丘乃是性地
    菩萨。多闻强记。能流通大乘。折伏外道故。弥
    勒世尊。愍此阎浮提人。作金刚般若经义释
    并地持论。?付无障碍比丘。令其流通。然弥
    勒世尊。但作长行释。论主天亲既从无障碍
    比丘边学得。复寻此经论之意。更作偈论。广
    兴疑问。以释此经。凡有八十偈。及作长行
    论释。复以此论。转教金刚仙论师等。此金刚
    仙。转教无尽意。无尽意复转教圣济。圣济转
    教菩提留支。迭相传授。以至于今。始二百
    年许。未曾断绝故。言及广说也。回此福德。施
    群生者。然菩萨大士。每日事兴愿故。论主
    自申已所有造论传训功德。不专独善。乃回
    与法界众生。同向无上菩提心也

    金刚仙论卷第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