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释经论部上 >
  • 金刚仙论卷第三

    自此以下。尊者须菩提生疑致问
    须菩提白佛言。颇有众生。未来世于此?多
    罗生实相等者。自此以下有二段经。是大段
    第六名为我空法空分也。此亦名住放辨
    才段。所以名我空法空者。就对计我四句。明
    无我四句。以释我空。明能信菩萨于众生五
    阴中。解从本以来无定实神我众生寿命等
    四以之为我。又无定实五阴因缘以为我所。
    以不见定性。我所可以除荡。故名我空。法
    空者。就对法中四句。以明法空。上我空。直
    见生阴定性我无定性。所犹未空生阴因缘
    法体。今明此生阴非直无有定实神我。其体
    生灭因缘虚妄。本来寂静乃至假名亦无。故
    名法空。又知佛性真如古今一定体无方相。
    亦名法空也
    亦名任放辨才段。所以名任放辨才者。明诸
    佛菩萨得不妄陀罗尼自在辨才。故能随问
    而答。超越解释前后任意。义不相违。故曰任
    放辨才。就此段中。有任放辨才义故。名任放
    辨才段也
    亦得名有能信者分。以此段中明三种人能
    信此经故也。此经以何次第起。上第四段中。
    明不住相行于布施。说因深义。第五段中。辨
    如来非有为相。说果深义。有人生疑。如来说
    法非直为利现坐大众。乃亦被益未来像法
    众生。然现坐大众亲覩如来。复是久行大士。
    善根淳厚智慧深妙。是人于此深经。可容生
    信。未来世众生。善根微薄智慧??佟S诖?br> 因果深经。不能生信。若尔则为如来空说无
    益。云何如来得言不空说法也。若空说无益。
    如来则非一切智人。如是因果二种甚深修
    多罗。未来末世为当有人能信。为无人能信
    也。有如此疑故。须菩提腾大众疑意。故白佛
    言。于如来灭后恶世之中。颇有众生。能信此
    经以之为实相不也。佛下答有人能信。明于
    未来恶世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三人。能信
    此经生于实相。故次明也
    应问能信之人乃有其三何故单以我法二
    空。?~第六段名者。明持戒修福德二人。在
    于地前。仰习二空。闻中生信。有智慧人。乃是
    初地以上现见我法二空。证中生信。然前之
    二人。虽未现证。以其亦同观二空。仿佛见
    理故。俱列为能信之人。今明虽有三人能
    信。但遂三人所观胜境为名。故曰我空法
    空分也。然今将欲道有人能信。故先遮言莫
    作是说。明未来恶世中有人能信此经。不应
    问言颇有人能生信不也
    须菩提既闻如来遮言莫作是说。即复生疑。
    我今不解佛意。为当一向无人能信直止我
    令默。为有人能信而止我令谛听也。故佛
    答有言。有者明有人能信也。虽云有人能信。
    未知何等人能信故。即云未来世有菩萨
    能信。又此菩萨有何等德行观何境界故。能
    信此经也。故次云有持戒修福德智慧也。此
    总明三种人有能信之德。所以名持戒者。明
    此人已久供诸佛。曾闻此金刚般若及以余
    大乘经。于中生信受持读诵如说修行。知一
    切众生皆有佛性。发菩提心。慎教修行者。
    乃名真实究竟持戒。非唯持律仪戒者为持
    戒也。福德者明此菩萨于诸佛所。广以珍财
    奉施。修波罗蜜行。名福德也。此之二人。在于
    地前。闻中仰信。智慧者。明此人已僧只行满。
    道登初地。现见我法二空。自证而信。名有智
    慧也。明此三人于斯经能生实相之信也。此
    言实相者。明彼三种人。能信上不取相行是
    无相之因实能感无为法法身。亦信无为法
    身是无相之果真实不虚。能生实相之解。故
    言以此为实也。然上虽总出三人能信之德。
    明前二种人在于地前闻中生信。有智慧人
    地上证信。然此前二人。若在地前。此人为曾
    供养诸佛发菩提心已修行未故信。为当未
    修行来而能信此经也。若曾供养诸佛久修行
    来者。为当供养几许佛来也。故佛告须菩提。
    当知彼菩萨非于一佛二三四五佛所供养
    种善根来也。然就三人之中。先别明前二人
    非近修行来具能信之德也。此经正直尔泛
    明斯二人能信之德。不可定指在习种性性
    种道种性中。以其义通上下故也。一二三四五
    佛所修供养者。此别出持戒人。明彼菩萨能
    信此经。如此经如说修行称可圣心。名为第
    一供养。非谓香华等为供养也。又非一二三
    四五佛所种善根者。广以衣服珍宝财物等。
    奉施诸佛。修波罗蜜行。名为有福德人也。于
    无量诸佛所。修行供养种善根者。直云非一
    二三四五佛所修行供养种善根。未知几许
    佛所。今者明此人已于无量百千万乃至不可
    说不可说诸佛所。持戒修福德来。非是近
    行之人能生信也。乃至一念能生净信者。此
    并明二人。久供养诸佛殖因来远。于此深经
    能生信心。此是闻中仿佛信。非证信也。然此
    一念信决定不退。无有疑浊。尚得名为净信。
    况多时也。上如来虽答此二种人曾供诸佛
    能信此经。然大众犹有疑心言。何故此人供
    养诸佛乃多。而唯言生一念信。此则太少。
    尔未知此二人。为决定能信此经。为不能
    信。故佛答如来悉知见是诸众生。明如来自
    云我是一切种智人。凡有所说。此了了知
    终不虚说。汝等应信我语勿生疑也。今言悉
    知者。以现智知。悉见者。以佛眼见也。知之
    与见。乃理通三种人。今始明前二人。未明第
    三人。何故此中已明者。是任放辨才。前后随
    意明也。然诸佛菩萨得自在陀罗尼故。说则
    当理。前后随意。超越说法。而文义俱顺。不
    失次第亦不相违皆。不同凡夫二乘要次
    第诵设越诵则失也。亦得言但知见前二人
    不论第三人也。何以得知。义该三人。下论释
    时解三种人竟。然后方释悉知悉见故。知任
    放辨才者前后随意也
    生如是无量福德聚等者。上虽明二种人具
    持戒福德二行故能信上二种深经。乃至生
    一念净信。未知此人以此能信功德。于未来
    世。为有所得。为无所得也。故答言生如是无
    量福德聚。取如是无量福德也。此明能信之
    人未来世更得多福非无所得也。生福德者。
    明二种菩萨能信之心。近与初地作因。远则
    毕竟能与无上佛果作其胜因。故云生福德
    聚也。取无量福德者。明此福德者非但唯能
    作因而已。复藉此信心。能决定修行。显出法
    界身。证于佛果无量福德。故云取也
    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无复我相等者。此
    别明第三有智慧人能信此经也。何以故者。
    上已别明前二人有持戒修福德能信之行。
    未别明第三人有能信之德。今疑者问意未
    知上第三有智慧人复有何义有何行何所解
    何所证。故名有智慧人能信此经。有如是问
    故。言何以故也。今欲出第三人能信之行。故
    答言是诸菩萨无复我相等。明此人以得初
    地已上我空法空之解自证而信故。名有智
    慧人能信此经。不同前二人从他闻法依教
    生信也
    是诸菩萨无复我相等者。此四论释云我空。
    依四种所治我相。说四种能治无我相也。无
    复我相者。对治我相也。外道凡夫计。谓有一
    神我。与五阴一。与五阴异。不一。不异。若无
    我者。何由能府视?行来进止觉苦觉乐。以
    此知有我也。以对此计故。言无我相。明众生
    五阴因缘法中无有定实神我及以我所故。
    曰无我相也。无众生相者。有外道横计。众生
    所以不断不绝相续住世者。以有神我众生
    故也。为对治此计故。言无众生相。明唯有虚
    假生阴相续生灭。不由有神我不断不灭故。
    言无众生相也。无人相者。对治人相。有外
    道横计。所以有一报之命不断绝者。由有神
    我。故命有长短之限。差品不同。为对治此计
    故。言无人相。此经云无人相者。下论中名为
    命相。明此命所以有长短者。以众生业有厚
    薄故命有?促。不由于我。而菩萨解虚假之
    命悉皆空寂。不见有神我之命。故云无人相

    无寿者相。对治寿者相也。有外道横计。以有
    神我故。死此生彼迳由六道受生。若无我
    者。谁受诸趣之报。对治此计故。云无寿者相。
    明神我是常何由六道受生。然今所以有生
    死者。皆由有无神我。而但假名行者。乘善
    恶等业。迳诸趣受报。若有我者。无受生义。菩
    萨解众生五阴虚妄不实无有神我寿者。以
    不见此相故。云无寿者相也。然依世辨论我
    与众生。有一百种名。不可一一具说。且对四
    种虚妄我相。辨此四法。以明无我空也
    须菩提是诸菩萨无法相等者。此四论释云
    法空。依四种所治之法相故。说四种能治之
    法。无法相者对治法相也。何者是法相。凡夫
    人于十二入中。见有能取可取不同。故计谓
    实有。对治此心故。言无法相。明十二入能取
    六识可取六尘悉皆空寂本来不生故。大品
    经云。无有一法出法性者。乃至涅??我亦说
    言如幻如化。亦非无法相者。对治非法相。
    疑者闻十二入一切法空。便谓真如佛性无
    为之法亦皆性空故。空同虚空龟毛兔角
    等无为。对治此疑故。答云亦非无。明相今
    言一切法空者。有为之法无体相故空。然
    真如佛性法。万德圆满。体是妙有湛然常住。
    非是空法直以体无万相故说为空。不同前
    有为诸法性空之无。又亦不同兔角等无。故
    言亦非无法相也
    无相者。对治于相。疑者闻真如是有体相不
    空。便谓还同色等有为之有。又云。若有应
    同色香味触有为之有。若无应同性空兔角
    等无。此名为相。对此疑故。答云无相。明真如
    法体妙有妙无。语真妙。虽有不同前色等
    法有。虽无不同兔角等无。故云无相也。此
    就理教别义边明。真如证法一向不可以有无
    名相而说也。此第三何异第一。上第一明有
    为无为一切法空。此第三唯明真如法体。双
    绝有无二相以此为异也。亦非无相者。对治
    无相。何者是无相。疑者闻真证法并绝有无
    二相。便谓真如证法一向绝于言相。不复可
    藉诠得闻假教悟理。此名无相。为对此疑故。
    答亦非无相。明真如证法虽无名相可说。非
    不寻此名相言教。会于真如无名相理。明由
    证此真如无为法故。还说无为法。亦非无相。
    此明就理教一义边。真如非不有相可藉声。
    闻假教会也。此第四何异第二。上之第二。明
    真如法体虽空无万相。而体是妙有。今此第
    四。明真如法体绝字等有有为万相。而由
    诠悟理。因证有说。如此本末相推理无条然。
    故得言即真如证法中有名字声教可说。以
    此为异也。然此我法二空。下偈论中释之也
    又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若取法相则为着
    我等者。此第二何以故所以来者。闻上法空
    中第四句言亦非无相。还取证法同于名相。
    疑云。若此菩萨有智慧人。已得彼我法二空
    之解。断我法上或者。何故犹起心谓此证法
    同于名相。复言。我有智慧能观我法二空。
    我能?行断烦恼。我能教化众生。若尔此菩
    萨则断灭我相等或不尽。有如此疑。故言何
    以故也。又能解何以故者作难。或者闻法空
    中第四句释言。真如虽无名相。非不因此真
    如证法有于言说。此音声言教还诠证智。复
    藉此言教。得彼证智。若尔真如证法中便有
    名相。何以故言真如无名相不同有无也。故
    答是诸菩萨若取法。则为着我人等也。明初
    地菩萨虽得我法二空之解。但断初地所断一
    品?惑。犹有二地以上四住根本无明住地
    善法封着微分别心功用烦恼。故言则为着
    我人等。非谓犹有四住?惑取证法有名相
    也。上已云是菩萨无相。复云无法相。此已
    明菩萨得我法二空之解。此中复言若取法
    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此之二文所以相
    违也。今者明斯之二文虽似相违。而其理冥
    顺。云何相顺。前明初地菩萨得我法二空能
    治之解。言无我相等者。但明初地所断四住
    ?惑。犹有二地以上修道中善法烦恼无明
    细?根本之惑。如十地经中言。我能知法入
    定能化众生等。犹有微惑未尽。所以知然。下
    论释云。但有无明使。无现行?烦恼。以此知
    也。若取法相者。明此菩萨虽得我法二空之
    解。故起分别。由我有智慧能解我法二空。此
    微分别。是我见家根本。从?为言。故云着我
    人等。此释前我空也
    若有法相者。亦分别言我有智慧故能解二
    种法空。此释前法空。亦得言先释法空也。然
    此二所以不定者。明同是善法中取着更无
    别境。故前后皆无妨也。若依次第。应先释我
    空后释法空。次第二明法空故。弃释法空。复
    方释我空也
    又此若取法相二句。经中列之在先。不应取
    法非不取法者。依经列之在后。及下论释在
    二句之前。何以故。然此第三经文为释。须明
    三人有生信差别。义便故释在先也。此前二
    句所以复在悉知悉见后释者。为证成前二
    人能信之行。然后方释前之二句也
    何以故者。此是第三何以故也。疑者闻前法
    空中第三第四句释。疑云。证法虽无名相。非
    不可依言辞而说。故言亦非无相。便执言若
    前证法可以名句诠说。此能诠名句则是证
    智中有。若尔证法便是有相。那得上言真如
    证法体无名相。然如来言自不定。我谓为有。
    如来说无。我适谓无。如来复为我说有。何以
    故。不为我定说。故言何以故也。为遣此执故。
    答言不应取法非不取法。此明中道之理不
    可定说有无。若定说有无。恐堕二边。若堕二
    边。则着我人众生等相。故不得定说也。不应
    取法者。明虽藉诠而说。而亦理非名相。不
    应取声教为证法谓是有相也。非不取法者。
    闻言不应取法。便证法一向无名相。不可假
    教而说。若无名相不可假教说者。则复谓音
    声言教令非是法。弃其能诠之义。为遣此疑
    故。言非不取法。此明无言之旨非不可寄名
    相而说藉诠而悟。言教非是一向非法。故言
    非不取法也。所以不得定说有无者。明此法
    亦有无义复有有义。而真如法体虽是妙有。
    而无名无相故。不得定说为有。恐人取同名
    相有。然此真如虽无名相。而不得定说为无。
    恐人取同兔角等无也。以是义故者。双释二
    句。以是不应取声教。即是真如证法无名相
    理故。以是非不藉言教而会证法。言教名相
    非是一向非法。不得舍义故。如来常说筏喻
    法门者。如人乘船亦舍亦取。下论委释。故不
    具辨也。是法应舍者。此合前筏喻也。又余
    经或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依小乘经。言法
    尚应舍者。明小乘罗汉入无余涅??时。八正
    道十智三三昧等无漏善法。尚尚应舍。何况
    十恶等非法而不舍也。又楞伽经中。法尚应
    舍何况非法者。色等诸法是有犹尚应舍。何
    况龟毛兔角名字等法虚妄无实而不舍也。
    又余经亦同。此经云是法应舍非舍法故。是
    法应舍者。明虽寻诠会旨。得理法须亡诠
    故应舍教。成上不应取法也。非舍法者。明始
    行发菩提心乃至成佛。莫不皆因教悟理藉
    诠会旨。须此言教不得全舍。故言非舍法故。
    成上非不取法也
    论曰此义云何者。论主问斯一段经来意云
    何也。向依以下。说因深果深者。将序生疑之
    意。牒前第四第五段经。出生疑之处。若尔以
    下至非舍法故。正作疑答法用。如经初次第
    生起中解释可知也。此义云何者。向未难
    牒前经设疑。即通举此一段经。答疑问之意。
    犹未广释。论主今欲设偈广解。故问此经。答
    疑问之意云何也。此一段经。凡以八行偈释。
    初一偈释经中。须菩提问如来答。明未来恶
    世时有三种人。具三种德故能信此经。第二
    偈别释前二人殖因来久故有能信之德。第
    三偈欲释第三智慧人有能信之德。故复总
    举我法二空能治所治。为下别释作论本。第
    四偈正释四种我空。第五偈正释四种法空。
    第六偈为答。但应明第三人。不须明前二人
    疑难。故复总举来释。明前三人能信有差别
    俱足信人。故须明三人也。第七偈释悉知悉
    见。第八偈释筏喻也。初一偈。上一句释须菩
    提问。后三句释如来答。须菩提未来世有菩
    萨信乃至以此为实也。说因果深义者。释前
    一经中闻说如是?多罗。双举第四第五因
    果经文来作问也。疑问意云何如来所说因
    果无相二种深义。于后末世人不能生信。云
    何如来常自道言。我是一切智人。善知众生
    机根。称机说法。说必有益。终不虚也。故偈答
    言。于彼恶世时不空以有实。正释经中佛答
    须菩提未来世有菩萨摩诃萨。明虽复恶世
    信者难得。有人能信。非为空说。何者是能信
    之人。下句指云菩萨三德备。此句正释经中
    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此总出三种人能信
    之德。故知不空说也
    第二偈别释前二种人能信之德。从佛告须
    菩提非于一佛二佛乃至能生一念净信也。
    修戒于过去及种诸善根者。此二句指出持
    戒修福德二种人。明此人曾供诸佛。闻大乘
    经。生信不谤。能发菩提心。如说修行。名为持
    戒。广以内外珍财。奉施诸佛及一切众生。
    修波罗蜜行。名种诸善根。正释经中非于一
    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修行供养而种善根也。
    问若此人已供养诸佛。为当供养几许佛来。
    故以下半偈答云。或具于诸佛亦说功德满。
    正释经中已于无量百千万诸佛所修行供养
    而种善根。明此二人非但于一二三四五佛所
    修行种善根。乃于无量佛所修行供养久积
    胜因。方能于此经中生净信也。此下半偈。重
    明上二人。所以复来。以经中有两重故。论主
    学经再举也。如经已下讫种诸善根。此是论
    主以偈释经已竟通举两段经结偈。此经文
    以下至功德具足故者。论主以经中解不
    能广释。故略申经偈所明之义也
    第三偈以下有三偈。释经中第三有智慧人。
    依经中次第应释悉知悉见等经文。但此知
    见等义通前后随意。此乃依任放辨才故。经
    文先列。论中后释也。后寿者。乃举我相中四
    种。所以单言寿者。此中虽并明四计。莫不
    同计于我。且举一名。余三可知。及法者此举
    法相中四种。亦且举法相中一名也。应言法
    相。但以五言偈侠。直言及法也。此一句。总
    举八种所治法也。远离于取相者。正释经是
    诸菩萨无我相乃至亦非无相我空法空二
    段经文。明得此八种胜解能治前八种取相
    之惑故。言远离于取相也。亦说知彼相者。明
    所以牒我法二空能治所治法来者将欲更广
    释第三有智慧人义故。言亦说知彼智慧人
    义不断相也。复非但智慧人不断相。亦说知
    前二人不断相也。依八义别者。依八种所
    治。有八种能治之义。此一偈与下我空法空
    二偈为本。不别释经文也。此义云何也者。
    闻此一偈义意云何也。故答复说般若义不
    断故。此文先解第三句。然后复设问云。说何
    等义。问此说般若义不断者义云何。后方举
    上二句能治所治。略释能治所治之义也。虽
    略释能治所治。犹未列其数。故提偈第四句。
    结出其数也。此复云何以下能治所治迭互
    相属对也
    此义复云何者。论主生下第四偈故设此问。
    前偈虽总解四种寿者相。还总解四种义。今
    一一别释者。义意复云何。故答差别相续体。
    此一偈释前经中无复我相等四句也。差别
    者明我相也。相续者众生相也。不断至命住
    者。人相也。复趣于异道者。寿者相也。是我相
    四种者。四种我相也。此一偈唯举所治四法
    也。此义云何以下。初列我中四种名。次解四
    种计我义。然后举经中四种能治无我解来。
    对四种计心
    云何及法者。前偈以释寿者等四句。今次释
    法中句。故重举前论本偈上句下两字来作
    问。生起后偈故。言云何及法。故即以偈答。此
    第五偈释经中无法相等四句也。一切空无
    相者。正释经中是诸菩萨无法相。明外人计
    众生五阴法十二入六尘可取能取一切法是
    实有。此名法相。对治此计故。言一切空也。空
    者。此十二入有为诸法本来不生无体相故
    空。无为之法佛性涅??无万相故空也。应问
    何故空即答以无物故。无物者。空无色等物
    也。实有者。正释经中亦非无法相。闻言有为
    无为一切法空。疑者谓涅??佛性无为之法
    亦同有为无体之空。此名非法相。对治此计
    故。答言实有。明佛性涅??体是妙有。以无万
    相故空。勿得闻诸法空便谓涅??佛性同于
    有为之法虚妄分别无体故空。故言实有也。
    不可说者。正释经中无相。闻言万法皆空。疑
    者便谓真如无为法。同有为诸法无性之空。
    亦同龟毛兔角之无故。答言实有。既闻真如
    实有。疑者计谓真如同色香味触有为之有。
    闻无谓真如同色兔角等无。此二种计名
    之为相。对治此计故。答言不可说。此言不可
    说者。明真如法体妙有妙无而不同世谛色
    香之有性空等无。双遣有无二种计情故。言
    不可说也
    依言辞而说者。正释经中亦非无相。闻言不
    可说。疑者便谓真如一向不可说。若尔真如
    令不可说者。云何依经教发心。凭诠修行。
    而得佛果也。此名为非相。对治此计故。答依
    言辞而说。明真如虽体绝言相。非不假于声
    教而得此理故。言依言辞而说也
    是法相四种者。举所治四种相。结前三句中
    能治四种无法相也。而此一偈通举能治所
    治法也。何者是四种等者。上偈第四句中。虽
    云是法相四种。犹未出其名。今列出四名也。
    此义云何者。前偈中上三句并长行四种名
    列所治。而问此能治所治其义意云何也。有
    能取可取至以无物故。此解初对法相无法
    相能治所治也。彼法无我空实有故。言亦非
    无法相。此解第二对非法相。亦非无法相能
    治所治也。然云彼法者。彼真如证法也。无我
    空者。明彼真如法体非但空于我法。亦复空
    于无我无法也。实有者。恐或者闻言真如证
    法双绝有无名无我空。便谓证法一向空寂。
    故云实有非无体空也。彼空无物而此不可
    说有无故言无相者。此解第三对相无相能
    治所治也。依言辞而说至依言相说。此解第
    四对非相。亦非无相能治所治也。依八种差
    别义离八种相者。此既别释义我法二空
    竟。并举能治所治。双结二空也
    是故说有智慧者。上问第三人复有何德行
    故能信此经。今既明此人能解我空法空。经
    论中具释意。所以举智慧来。通结其能信之
    德也。如经无法相等。别结法空中四也。有智
    慧便足者。难云若此第三人具二空之解能现
    信者。此人则为最胜。若然但说有智慧人则
    足。何须复明持戒修福德二种人也。答云为
    生实相差别义故。将欲便论主释其示现生
    实相差别所以故。问云何示现。然即偈答彼
    人依信心恭敬生实相。所以复明此一偈者。
    前长行论云。有智慧人证二空之解决定能
    信此经。不随他教。若尔此第三人则为最胜。
    唯应明此有智慧人。何须复说持戒功德二
    种人也。故设此偈。明信有多种义通三人。非
    唯有智慧者。由他前二人以持戒修福德仰
    信为因故。能得地上我法二空无漏智慧故。
    须明前二人。不得单明智慧人也。是故下长
    行论云不但说般若也。彼人依信心者。释
    持戒修福德二种人。是地前菩萨未能现见
    现原。从佛闻法凭信生解故。言依信心也。恭
    敬生实相者。明此二人恭敬如来。随慎佛
    语。能信此经。以之为实相也。故复超举前经
    来也
    闻说如是?多罗能生净信者。结成须明前
    二种人。非唯独明智慧足也。闻声不止取
    者。此下半偈复明第三有智慧人依如前疑。
    正应但明上二种人有差别信。何故复举有
    智慧者。有二意。一为以智慧者是证信之人。
    上二人是其闻信。二为乘释经中不应取法
    非不取法故来也。闻声不正取者。明有智慧
    人得二空解故闻音声言教不取。即同所诠
    证义无名相理故。下论释云。又智慧者不如
    声取义也。正说如是取者。虽不取声教同于
    证义。然所诠之理非不藉声教而得。非是一
    向非法故。下论云随顺第一义智正说如是
    取也。言说家果所谓义也。因能随果。故云
    随慎也。此义云何者。此一偈所明之义云何
    也。而下释分为二。彼人有持戒功德。乃至不
    但说般若。释上半偈。明上二人恭敬如来。凭
    圣经教。能生净信。虽不同第三证而生信。亦
    能于经生决定解。故超举上净信经来结也。
    又有智慧以下释下半偈。明第三智慧人。不
    如声取证。现中生信。胜于前二。复越释下第
    三何以故不应取法等也。故次言须菩提不
    应取法者。如前下半偈所释也。如经次第。此
    经文次应在若取法相有法相则为着我众
    生等后。今所以在此释者。为欲证有智慧人
    能不如声取义以便。故越释之。是故论云次
    言者。义中次第。非经中次也
    又经复言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者。上来诸
    偈。皆先作偈释。举经结之。此中何故先列
    经于前。后方作偈论而释以上超释后两段
    经。此犹未解。所以先举也。然此论主解义多
    途或先举后释。或先释后结。而此依阐陀论
    法也。此所以超释后二经文今方在此释。悉
    知悉见者。前明三种信人势相属着。以此知
    见是任放辨才义通三人。列三人讫。明知见
    义显故方释之。此明何义者。论主欲释如来
    悉知悉见是诸众生义故。问此悉知悉见明
    何等义。即以偈答云。佛非见果知。此一偈。正
    释经中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佛非见果
    知者。明如来以现智了了知此人决定能信
    名为持戒。非见有威仪相貌者。谓为能信。名
    持戒人。如此假相知者此为藉相。比知今明
    佛非以此相恳解故。云佛非见果知也。应问
    若非比智知者云何知。答曰愿智力现见。
    愿智者。如来百四十不共法中愿智力。亦
    云自在力也。非同小乘发愿后方有智也。求
    供养恭敬彼人不能说者。上半偈明引佛为
    证成前二种能信人也。此下半偈出破戒不
    信之。实不持戒为利养故。诈言持戒者。彼
    人不能自说我是持戒有功德能信之人。以
    如来力加也
    此义云何以下。一段长行论。凡有二意。从初
    至不能自说已前。释上一偈。又是诸菩萨以
    下。释偈外两处经也。就初释偈中。复有二意。
    从持戒等至以有二语。释上半偈彼持戒等
    人至愿智力现见故释。前半偈中知见之义。
    如来悉知便足以下至次有二语故。论主设
    不须并明知见二法之难。即答须并明知见
    二法之义也。何故如是说者。论主设问何故
    作此不须知见之问答须知见之说故。云何
    故如是说也。即答以有二语故。明知有现智
    知有比智知有佛眼见肉眼等见以有此二
    语不同故。设此问答。欲使人识如来云知见
    者是现智知佛眼见非比智知肉眼见也
    又何故如来如是说以下。明知见中第二意
    释下半偈。又何故如来如是说者。论主设问
    云。如来唯知二人有信。明于知之与见为当
    更余意也。故即引下半偈答。明如来不但知
    见此二人有能信之德。若有人实不信此经。
    实不持戒。为求供养恭敬。诈言持戒有信
    者。如来亦知见故。明下以论释求供养等半
    偈也。是诸菩萨生无量福德聚取无量福德
    者。生者此明前二人能信之福决定能作菩
    提因故云能生因也。取者论释云勋?自体
    果义者明此一念信心非但能与佛果作决定
    因义。由此一念信心为因。复能修行断惑显
    出法身无上佛果也。明此前二人决定能?
    行取佛果也
    又何以故须菩提若取法相为着我等者。此
    一段经。在我法二空经文之后。所以解在于
    此余经文。其经在下。而在前释者。明余经共
    成有智慧人我法二空之解。义势相属。引之
    前释此经文。乃明二地已上修道中所断之
    惑。在下义便故遗之于此也。但有无明使者。
    此是功用之惑。善法烦恼。释经中若取法相
    则为着我等二句经也。无现行?烦恼者。无
    三界四住我见等?惑故。言无现行?烦恼。
    以示无我我见。四住烦恼以我者为本。六十
    二见亦因而有。谈其无本足知亦无余惑
    也。彼不住随顺一偈。释经中筏喻。成上不
    应取法非不取法。此经论俱次先举后释。彼
    者。彼于十二部经。言教法也。不住者。彼经教
    法不住无名相证法中。正释经中是法应舍。
    明所诠之理绝于名相言教法故也。即有难
    云。所诠证理绝于言教名相者。能诠之教便
    一向非为法也。偈即答云。随顺虽能诠之教。
    非即是所证法。非不因于能诠得证法故。言
    随顺也。此二字释经中非舍法故由教得理
    不全舍也。于法中证智者。释上句彼不住也。
    直言不住。未知于何处不住。故出于所证智
    中音声言教法不住也。如人舍船筏。释经中
    筏喻也。法中义亦者。合喻也。此应云如人
    取船筏法中义亦然。所以偏云舍者。以偈狭
    故也
    此义云何以下至以得证智舍法故。释偈上
    句中彼不住。第二句于法中证智。明能诠教
    法非证法故不取教法为证。即引筏喻来?G
    成也。随慎者以下。释偈初句中随慎二字。
    明言教虽非即所证法。非不随慎于法故。
    取言教为法。不得全舍。所以复引取筏喻?G
    结也。自此以下等。论主生下我空法空第二
    段经文。从初至非有为相得名。将出生异疑
    之处故。牒前第五段经来也。若如是以下。作
    生疑法。用正出疑体也。广释如经中生起无
    异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三菩提也者。
    此经犹属我空法空段。成上有能信人也。以
    何次第起。上第五段中言。不可以相成就见
    如来者。明不可以三相所成丈六应见法佛
    如来。以法身如来无生住灭非有为相故。有
    人乘此。更生疑。若释迦如来。从王宫生。六年
    苦行。修道成佛。四十五年住世说法。后入涅
    ??。有此三相非是佛者。今此三相所成丈六
    如来。为当是佛。为一向非佛。若是佛者。不应
    言不可以相成就见如来。若非是佛。不应言
    我发菩提心修苦行道场成佛转法轮。此释
    迦如来为实发菩提心修苦行道场成佛有所
    证有所说。为不发菩提心不修苦行不成道
    无所证无所说也。有如此疑。故次答意。明
    释迦如来非法身佛。非不是应化佛。化佛
    以众生感见故有。无实众生体。亦无四大。无
    心意识。不从修成故。非是实佛。既非实佛。
    然不发菩提心修苦行道场成佛实有所证。
    既无实证亦不说法。为断此前疑。故次明此
    段经也。前第五段中已别相法身佛。今此经
    中亦别相中明应佛也。须菩提于意云何者。
    明须菩提怀疑在心即应有问。如来亦应有
    答。以此经文略义隐多不作问答故。直问须
    菩提于意云何也。欲使须菩提禀如来冥加
    力故自答此义也。须菩提解佛意故即答。世
    尊无有定法如来得三菩提也。明应佛以众
    生感见故有。道理而言。无有定法。应化如来。
    有实行者发心修行断烦恼证于菩提故。云
    无定法如来得三菩提。非谓一向无菩提可
    证亦无实修行证菩提人也。亦无定法如来可
    说者。凡以有证故有说。无证故无说。然应佛
    既不证果亦不因证而说也。何以故者。有人
    闻言应佛如来不修道证果。复不说法。更生
    疑谤。谓一向无菩提。亦无菩萨修道证果作
    佛。亦令不说法。若无佛无法者。何以故释
    迦如来云。我三阿僧只修行满足。证大菩提。
    转法轮。便有证有说。云何而言。如来不得三
    菩提。亦不说法也。又若一向无佛无法者。云
    何诸菩萨发菩提心。修诸苦行。求于佛果。有
    如此疑问。故言何以故也。即答云。如来所说
    法答意明如来实有证说。但上言不证说者。
    此明应化佛不证不说。今言如来所说法
    者。明释佛如来非不有实行者发心修行断
    惑证果有所说法也。那得以应佛不实证说。
    便谓报佛亦一向不证不说也。若报佛说法
    者。法佛为说法以不。此中应有是疑。而此中
    不答。下断疑分中当释法佛有说不说。或者
    闻言。实有证说。者乘更生疑。若报佛如来
    实有证说者。则所证之法体。是名相可取说。
    云何上言真如证法体无名相。言语道断。心
    行处灭。不可取说也。故经答皆不可取不可
    说也。此答意言。报佛说法者。依世谛名相。道
    中。得言有行者修行证果为人说法。若据真
    如理中。泯然一相无有修得。亦无证说也。不
    可取不可说者。明真如证法体非名相。不为
    耳识所得故。言不可取。非音声性。难以言辨。
    故言不可说也。非法者。明上证法体非名相
    不可取说故。声教非证法。成上不可取不可
    说也。非非法者。若前证智法。非音声性故。不
    可取说者。则能诠经教条然离于所诠之理亦
    尔。经教则一向非法。为释此疑。故言非非法
    也。明能诠经教虽非即证法。非不由教得理
    故。不得云全一向非法亦是法。成上来所说
    法也。何以故。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者。
    何故明此上言非非法者。明能诠之教虽非
    证法。要因证能说。藉教得证。明知言教是法。
    非是一向非法。故引此一切圣人。以释成此
    义。何以故者。此言教何故是法非是非法。以
    是初地以上一切圣人证真如无为法。还说
    无为法故。知是法非是非法也。皆以无为法
    得名者。谓真如法名无为也。明初地菩萨并
    观三种二谛就现得二空故断除五住习气无
    明。离心意识。名为见道。乃至十地皆分有
    对治除断。此明由见真如正理能断烦恼。故
    曰圣人无为法得名也
    论曰。以是义故者。论主未尝有释。何得直云
    以是义故。此即指前经文。如来设问。须菩
    提仰答。如来无有定法。如来有得有说。如前
    经中。二圣问答相解。我亦如是。解此经意。更
    不别释。即指经为解故。云以是义故。释迦
    牟尼佛非佛亦非说法者也。此义云何者。此
    一段经一行论释义意云何也。故即偈答云。应
    化非真佛。此一偈。释前一段经。应化非真佛
    者。正释经中无有定法如来得三菩提也。明
    释迦如来从感故有八相成道。言佛者。是应
    化佛。非真佛者。非是法报二种真佛也。亦非
    说法者。此释经中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也。上
    云应佛不证菩提。此句云应佛既不证菩提
    亦不说也。说法不二取者。说法二字释经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明报佛如来实证菩提
    实说法也。不二取者。释经中皆不可取不可
    说也。云何不二取。听者不取所说言教以为
    证法。亦不取言教以为一向非法。而说者亦
    不取声教以为证法。不取声教以为一向非
    法。故云不二取也。无说离言相者。释经中
    非法非非法。还释成上不二取。非法者。云名
    相言教非真如证法也。明此证法从本际来
    自性清净体绝名相故。不应以所诠证法。同
    于声教。故云无说离言相。此还成上非非
    法。明言教是法非是非法。若证法无名相
    言教非是法者。便应一向绝于言说。不复可
    假教而说寻诠可会。有如此难故。正应答言
    不离言相。但以偈侠。直云离言相。明要
    假言证得于无言也。此义云何乃至亦非说
    法者故。通释偈中上二句。于中有二意。从初
    至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此出二句所明义意
    虽。并举三佛来。意欲但取应佛。明释迦如
    来既是应佛。故不实证三菩提。亦不说法。即
    举经结之也。若尔以下至亦非说法者故。闻
    上释言如来不得菩提。亦不说法。论主便执
    经中如来所说法等。假兴难意。即引疑者之
    难。以答其难。明遮人谤。故云报佛有证说
    非论应佛有证说也。复引偈来结。明应佛
    无实说也。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者。乃至
    无我相实有故。此提偈中下二句。次第释之。
    听者说者皆不二取。释偈中第三句也。何以
    故者。将释偈中第四句故。问何以故。上听说
    二人于所说法中。皆不二取也。即释言彼法
    非法非非法。然此依次第。应释无说离言
    相。但此句本为释经中非非法。故引此经
    文。释于何以故闻即当解偈也
    依何义说者。问此所说法言非非法者。依何
    义说也。即答依真如义说。言依真如义说者。
    明如来证真如法还为众生说彼真如法。而此
    佛教非法非非法也。非法者。一切法无体相故
    者。一切法谓十二部经声教法也。无体相者。
    此言教法中无所证智体相也。非非法者。彼
    真如无我相实有故者。明此真如法体虽双
    绝有无名为无我。而体备万德妙有湛然。故
    名为实有。而如来依此法故。有于言说。此言
    说还诠真如法故。言教是法故。云非非法也。
    自此已前。释偈已竟。从此以下。将释偈所
    不摄经故。先问上经中云。若依真如有说者。
    何故唯言如来所说法。不言如来所证法也。
    即答云。有言说者。即成证义等。明若不证者
    不能说故。明知今道如来所说法者。已知有
    证也。如经以下。即提所未释经来结成。结成
    竟然后次第释此经文也。此句明何义者。问
    此一句经明何等义得结成上有言说者已
    知证义也。即答彼法是说因故。明圣人由证
    真如故方有言说。故引此经证成上有说则
    有证也。何以故者。彼真如无为法。何以故
    得作言说家因。即云一切圣人依真如清净
    得名。明初地以上圣人皆证真如无为法故
    断除二障得圣人之名。即结云以无为法得
    名故也。以此义故者。以此圣人无为法得名
    义故。彼圣人还说无为。法是故得成证法。
    是言说因也。复以何义者。作难云。若圣人证
    无为法。还说无为法者。是则真如证法。有于
    名相。便应可取可说。复以何义故。云何真如
    证法无名无相不可取说也。即答云。彼圣人
    所证法。不可如是说。何况如是取。明彼证
    法体非声性故。尚不可以言说。何况以耳识
    往取。故云不可如是说。何况如是取也
    故即释言。何以故。彼法远离言语相。非可说
    事故。明虽彼圣人证无为法。还说无为法。而
    此无为法离言语故。不可取说也。何故不但
    言佛。乃说一切圣人者。论主假设难云。若一
    切圣人以无为法得名者。唯佛一人会无为
    理尽。可以无为法得名。初地以上圣人见理
    未穷。不应以无为法得名。何故乃说一切圣
    人皆以无为法得名也。即答以一切圣人依
    真如清净得名故。明初地以上圣人皆现见
    真如处同。故得名为圣。是故不唯言佛也
    乘即难云。若初地以上一切圣人皆现会真
    如。名为圣者。佛与菩萨。有何异也。故答如是
    具足清净如分清净。明如来万德圆满见真
    如理穷二障永尽。故名佛为圣人。具足清净也
    初地以上十地以还。虽复见胜理未圆。断惑
    不尽。非不如分如力见理除惑。胜分解成故。
    名菩萨为圣人。如分清净也。若然佛与菩萨。
    便优劣不同。那得难言若初地以上一切圣
    人皆以无为法得名者佛与菩萨有何异也

    金刚仙论卷第三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