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释经论部上 >
  • 金刚仙论卷第一

    金刚般若波罗蜜者。总括八部之大宗。契众
    经之纲要。其所明也。唯论常果佛性及十地
    因。因满性显。则有感应应世。故说八部般
    若。以十种义。释对治十。其第一部十万偈(大品
    是)第二部二万五千偈(放光是)第三部一万八千
    偈(光赞是)第四部八千偈(道行是)第五部四十千偈
    (小品是)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问是)第七部六百偈(文殊
    是)第八部三百偈(即此金刚般若是)
    此是八部之名。前之七部遣相未尽但称般
    若。此第八部遣相最尽故别立金刚之名也。
    初第一部如来成道五年在王舍城说。次五
    部亦王舍城说。第七第八部舍婆提城说。此
    金刚般若。唯须菩提蒙加设问如来答也。十
    障者。一者无物相障。如般若中说。有为无为
    一切诸法乃至涅??空。众生不解。起于断见。
    谓一切法无。此障对治。佛告须菩提。有菩萨
    摩诃萨。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如是
    等。此经中对治者谓第三分。经云。菩萨不住
    于事行于布施等。此遣断见也。二者有物相
    障。众生闻如来说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众生
    计着起于常见。便谓一切法有。此障对治。佛
    告须菩提。菩萨不见我为菩萨及诸波罗蜜。
    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修行分。经说。若菩
    萨起众生相人相则非菩萨。此遣常见也。三
    者非有似有障者。如来说色等诸法是有。若
    是有者不应复更说言诸法空也。此障对治。
    佛告舍利弗。色等诸法体相空。如阳炎。非有
    似有。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但凡夫之人
    贫着其事等。遣实有见也。此第三何异第
    一。上第一总明有为无以一切法空。此第三
    偏明有为法空。但疑者云。若诸法空者。何故
    可见而有用以为异也。四者谤相障。上闻如
    来说色等诸法体相空如阳炎非有似有。众
    生不解便起谤意。谓佛性涅??无为之法。亦
    同有为诸法性空无体之无。若尔则无修行
    得果之者。此彰对治。佛告舍利弗。非空空。如
    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第六诸法空分中亦
    非无法相等。遣空见也。此第四障何异第一
    第二。第一明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空。第三偏
    明有为法空。此第四唯明无为之法妙有之
    体无万相故空。不同有为之法无性故空。以
    此为异也。五者一有相障。闻如来说色是空。
    而众生起心不异空更有色。此障对治。佛告
    舍利弗。空者非色。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
    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等。遣即见也。六者异
    有相障。如来上说空者非色。众生不解。谓异
    色别有空。此障对治。佛告舍利弗。不离空更
    有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等。此经中对
    治者。谓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
    等。遣异见也。七者实有相障。闻如来上说万
    法虚空体是空者。何故佛说色等诸法是有。
    此障对治。佛告舍利弗。色等诸法但有名用。
    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如来说微尘即非
    微尘。世界即非世界等。遣报教见。此第七
    何异上第一第三第四。此中明空不异。于上
    但难言方法。若是空者。如来何故说有。以此
    为异也。八者异异相障。闻如来说色等诸法
    体相空但有名用。众生心色等诸法。若是空
    者。不应有生住灭。若实有生住灭。则非是空。
    此障对治。佛告舍利弗。诸法不生不住不灭
    不净不染。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量分中
    第七分说。何以故离一切诸法即名诸佛如
    来等。此遣有相见
    九者如名义相障。如来说色等诸法可见可
    触。众生起心。如名义亦如是可见可触。此障
    对治。佛告舍利弗。诸法有名假施设如是等。
    此经中对治者。谓实无有法名为菩萨等。此
    遣依名报义见
    十者如义名相障。如来。上说色等法寂静空
    但有名假设。设若如是。众生起心。如义名亦
    如是。有义故有名。若无义者云何有名。此障
    对治。佛告须菩提。菩萨不见一切名。以不见
    一切名故。不着一切义。如是等。此经中对治
    者。谓第十一分中一切有为法如星医灯幻
    等。此遣依义执名见。对此十障故。说八部般
    若。究竟一切智满足。此十何故名障。已一一
    或体皆能碍于实解故通名为障也。言金
    刚者。从譬喻为名。取其坚实之义。如世间金
    刚。有二义。一其体坚实能破万物。二则万物
    不能坏于金刚。明此果头无为法身金刚般
    若及十地智惠。亦有二义。一能摧魔怨敌坏
    诸烦恼。二者诸魔烦恼不能俎坏。故名金
    刚。又凡夫二乘。于此理教不能解入。故亦名
    金刚也
    般若者。乃是西国正音。此魏播云慧明。此
    金刚无相极理。体是西实。智慧能照达理原。
    了诸法相。显明常住佛果。故曰般若也
    波罗蜜者。魏云到彼岸。明此经所诠之理是
    常住法身彼岸之体能令众生度生死河到涅
    ??彼岸。故名波罗蜜也
    经者。旧人相传训之曰常。依西国正本。云修
    多罗。若播其名者。外国云修多罗。此方播
    之为本。此明理教皆有本义。理为本者。明所
    诠证法无为之理能与十二部经言教为本。
    故名理为本也。教为本者。明寻此言教能得
    证法故。名言教与证法为本。故以教为本也。
    故今言经者。非播名也。但此中人。义以经
    字。显修多罗处。故言经也
    论者。如来灭度后之中。有高行大士。号曰婆
    薮??豆。魏云天亲。此人实是大权菩萨。现
    形通化。遍见如来一代所说大小乘教意。以
    此金刚般若经文句甚略义富远博。世人不
    能解此深远妙义。为众生故作义释之为论也
    所以论初设此二偈者。然论主天亲。将欲作
    论释此金刚般若深远妙义。若不?~显法体
    置于论初远冯佛僧在于经首者。则何以作
    论解释此经深远之义。然如来灭后声闻菩
    萨诸大论师。凡欲有所制远解佛正经者。莫
    不皆先归敬三宝假灵威然后作论。二偈之
    兴大意在此也
    就此二偈之中。分为二段。初有一偈半六句。
    明致敬三宝。后半偈二句。释成致敬之意。就
    初六句中。前一句。明此金刚般若理教深妙
    即是法宝之体。第二句。明上法门理教既深
    世间愚人不能解悟。即是出不解之人。第三
    句。明诸佛菩萨俱能通达。此显佛僧二宝。即
    是出能解之者第四句。以诸佛菩萨能通达
    此理故教导。我等宜修吏教此障吏敬之
    或第五第六二句。重释致敬之意也。下半偈
    两句。偏释菩萨有可敬之德也
    法者。以轨则为能。又法名自体不失己相。何
    者是法家自体相而言不失。明此金刚般若
    甚深妙法能防生死非法。不令众生堕三恶
    道。能令众生得人天二乘果。乃能令众生十
    地行满终得佛果至极之乐。故名为法也
    门者。明此金刚般若理之与教皆能津通行
    人远诣佛果。故名为门也。句者。即此金刚般
    若能诠之教也。义者。是所诠证理。明此般若
    理教深妙非诸凡夫二乘心心意识之所能
    解。乃是如来八部之终隐覆之说所以得知。
    如下经云。如来说众生即非众生等。此即是
    句义理教难解。故言句义也。及次第者。明此
    法门十二段分数次第。从此一段。至此一段。
    生起法用。或时次第。或时超越。所以难知。下
    经文云何住者。生下住分。云何修行。云何
    降伏其心。生下如实修行分。此即是次第之
    意难识。故言及次第也。世间不解离明慧者。
    上句虽明般若。理教难法体未知。不解者
    谁。是以第二句明世间愚人不能解。世间者。
    众生世间也。不能解者。此凡夫之人未得闻
    思修等法出世间胜解断除惑障永尽生死。
    故不能穷达理原悟此深法也。应问。世间愚
    人何故不解。即答云。以离明慧。离明慧者。前
    愚人未得初地已上真无漏解断除痴?。故
    言离明慧。以离此出世间明慧故。不能解此
    般若深法也。大智通达教我等者。上句虽明
    不解之人。犹未影能解之者。是以第三句明
    诸佛菩萨俱秉妙解能达斯理。此即并出佛
    僧二宝也。大智通达者。诸佛如来二障永尽。
    种智圆满。照穷此法门。理教斯尽。更无胜者。
    故言大智通达也。若据菩萨而论。亦渐除惑
    障。分有种智。片悟同佛。解此法门句义次第
    所以。亦得云大智通达也。第二意若此般若
    理教甚深难解者。论主何由得解作论解释。
    故答大智通达教我等也。教我等者。此明论
    主自云诸佛菩萨有大方便。于己所得无名
    相理。作名相说。训导于我并余论师及一切
    众生。故得解此般若深义。作论解释。功由大
    圣。非我自力能解。故言教我等也。归命无量
    功德身者。上虽辨所敬人法。未论致敬之意。
    是以第四显吏敬之。或此金刚般若甚深法
    门。乃是诸佛之母。能出生现果常住涅??体
    偏无量功德。故所以归命。又诸佛菩萨各有
    十力四无所畏等无量大功德聚。能以前理
    教导。于我有莫大之恩。故亦言归命。此一句
    应遍在上第三句下皆言归命也。应当敬彼
    如是等者。此下两句重释第四句致敬之意。
    上虽云归命。犹未展敬仰之心。将欲更重以
    三业致敬故。以总举前所敬人法来。故应当
    敬我如是等也。头面礼足而顶戴者。上虽云
    致敬。未出致敬之所以。此句正辨恭敬之事
    也。头者一形之重。足者身之所轻。今以已
    所尊。礼彼佛僧之早。此乃方显处敬之至
    也。故言头面礼足而顶戴。亦应言意业尊重
    口业赞叹。但以偈使故略也此一句亦遍在
    上三宝之下。皆言顶礼也。以能荷佛难胜事
    者。此两句半偈。别释菩萨有可敬之德。论主
    此中假设疑意云。诸佛如来具三达明解。鉴
    尽万法超学地之表。无能过者。可名大智。理
    合致敬。菩萨既位居学地。处不足之境。理
    解未圆。断惑不尽。何得名为大智敬同佛
    也故偈释言以能荷佛难胜事何者。是佛
    家难胜事而云菩萨荷负也。今明佛家难胜
    事者。即此般若理教宗深致远。非是凡夫二
    乘图度之境。故不堪受持流通益物。然菩萨
    大士独秉妙解。负斯重任。于如来灭后像
    正法中。受持洪化。继轨先圣。此即是荷负佛
    难胜事。故功齐诸佛。故得名为大智通达致
    敬同佛也。此明菩萨有二种。一者初地已上
    菩萨。已积行僧只。现见理原。断除烦恼。自证
    而说。故能荷负受持流通益物。二者地前信
    地菩萨。亦积行来久。一大僧只欲满不满。虽
    未现见理原。以能仿佛见理相似解深伏烦
    恼。故亦能荷负受持流通益物也。摄受众生
    利益故者。今言菩萨在像正。流通般若胜
    法。为当自为??于名利。为当为利于物。故
    偈下句言摄受众生利益故。明菩萨大士于
    佛灭后流通此经。乃为旷兼群生等润含识。
    故以法录物。令从已化。使获。出世无上菩
    提无尽之福。此明不为自利。故言摄受众生
    利益故也。此前二偈。是论主归敬三宝。申已
    造论之意也。如是已下讫于经末。正辨经体。
    序正流通义如常辨。于中随义曲分。凡有十
    二段。始从序分终讫流通。即其事也。十二段
    解名生起。如下次第广释。释可知也。然十二
    段中。所以初明序分者。然如来将欲说法故。
    以威神冥如。召集有缘。为兴发之由。故名为
    序。然诸经明序义次第发起。皆先放光动地
    召集有缘。广作由致。然后方说。此经所以异
    于众经者。以如来说法序义凡有多种。一放
    光动地召集有缘广现瑞相。然后说法。二不
    放光动地广现瑞相。如来知众生机感。自然
    说法不待请问。三众中有怯弱众生。内心怀
    疑。不放问佛。是故如来自唱我是一切智人。
    汝何故不问于我。汝若问我。我当为汝说法。
    四如来威神冥加。与其智力令其说法。五诸
    菩萨在余处说法。竟至如来所。印其所说。
    六有人生疑发问。如来为说。七如来直以己
    相貌。为说法之序。今此经序即是第四如来
    威神冥加故说此为序也。如十万偈般若。如
    来具足以三业加须菩提。如大品八千偈般
    若等。此六部中。但以口意二业加须菩提。此
    金刚般若。唯以意加不具身口也。若此经意
    加故说。何故经文不辨其事。以如来说八部
    般若。势分相续不断不绝故。更不别明也。经
    初五句众经通序。一如是。二我闻。三一时。四
    婆伽婆。五住处也。所以一切经初置斯五句
    者。有三种义。一为证成经理不虚未代生
    信。二为表异外道以阿忧为吉。三为息于诤
    论表已推宗有在也。等证生信所以先明如
    是者。欲使人识经达旨明金刚般若理教。正
    如是我之所说与佛昔说不异故。初明如是
    也。虽云今说般若理教与佛昔说不异。而未
    知闻者是谁。若无闻者未必可信是以第二
    次言我闻。此明闻之有人。非为传听所以可
    信也。须菩提虽云我闻。然说必有时。若说无
    时节。亦未必可信故第三次明一时也。虽出
    说经时节。然说必有人。未知说者是谁。若是
    天魔外道余人说者。未必可信。故第四次明
    能说之人是佛婆伽婆所说故所以可信也。
    虽云此般若理教是佛之所说。未知如来在
    何处说。若说无方所。亦未必可信。是故第五
    次明说经之处在舍婆提城给孤独园也。五
    句中何故初名如是者。若依世辨释名。如是
    之义乃有多途。略而言之凡有四种。一者发
    心如是。二者教他。三者譬喻。四者决定。发心
    如是者。自念我当如是发菩提心修诸善行
    等是名发心如是也。教他如是者。教前人言。
    汝当如是发菩提心修诸善行等也。譬喻如
    是者。又威德炽盛如日光明。智慧深广犹如
    大海。面貌端政喻如满月。勇健雄猛如师子
    王。是名譬喻如是也。决定如是者。我如是见
    闻等。是名决定如是也。今言如是者。但取第
    四决定如是。明须菩提自云我亲从如来。闻
    此金刚般若理之与教。我之所说如佛所说。
    不多不少不饰不谬。决定如是。无有传闻之
    失。故曰如是也。我闻者。如是之义闻必有人。
    故次云我闻。此中谁自称我而言我闻。解者
    多道。须菩提言我与千二百五十比丘同闻
    此经。故曰我闻。然理通而言亦得通。阿难云
    我闻别义则非也。三种阿难大小中乘传持
    三乘法藏。其义可知也。何以得知。须菩提云
    我闻非余人也。凡有二义验知也。一以经文
    下校量分中须菩提。问当何名此经。我等云
    何奉持。以此文来验。故知今言我闻者。是
    须菩提。虽复当时须菩提有如是问。后时言
    我闻者。何必是须菩提也。复更以何文验知
    是须菩提云我闻也。昔如来灭后。凡有三时
    结集法藏。初在王舍城因陀罗窟中。五百比
    丘结集法藏。舍利弗等诸罗汉比丘各自称
    言。某甲经如是我闻佛在某处说。后时为恶
    国王坏灭佛法。自此以后复有七百比丘。重
    结集法藏。皆云某甲经我从某甲比丘边闻。
    不云我从佛闻。此之再集并是小乘之人结
    集法藏。又复如来在铁围山外不至余世界。
    二界中闻。无量诸佛共集于彼。说佛话经
    讫。欲结集大乘法藏。复召集徒众。罗汉有八
    十亿那由他。菩萨众有无量无边恒河沙不
    可思议。皆集于彼。当于尔时。菩萨声闻皆云。
    如是我闻如来在某处说某甲经。须菩提云
    金刚般若经如是我闻佛在舍婆提城说。故
    知今言我闻者。是须菩提也。一时者。既曰
    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
    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
    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正是如
    来说此金刚般若经时。虽言一时。不云某年
    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如大华严世间
    净眼品。如来即成道日。在寂灭道场说十地
    品。第二七日。在他化自在天中说。如十万偈
    般若。如来成道五年说。经有成文。余七部般
    若但云一时。皆不知何年说也。如来藏经佛
    成道十年说。如大集宝幢。品佛成道一年。
    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说陀罗尼自在王品。
    成道十六年在欲色二界中间说。经有明
    文者即便可知。经无明文者即不可知也。
    然说此经时虽不知几年。足知中后时说。何
    以得知。经云食时着衣持鉢入城乞食。得食
    还园食讫。诸比丘方集说此经。故知中后说
    也。相传云。如来一代成道乃至涅??。恒说摩
    诃般若华严大集。未曾断绝。此金刚般若。八
    部之中是最后说也。须菩提直道我闻一时。
    不云几年。是故但言一时也。上虽云如是
    般若理教我闻一时。未知从谁边闻。若余人
    边闻。则不可信。今言我从佛闻。明知是如来
    所说所以可信故。次言婆伽婆。然此名。乃是
    西国正音。魏无正名相播。故仍存胡本。义
    释云能破烦恼。或云具足功德智慧。亦言有
    大名称天人归敬。亦云能降伏天摩制诸外
    道。如是等义。乃众多非可具论。且云斯四
    耳。依西国正本。一切经首。皆言婆伽婆。此
    方经初多云佛在。时有安婆伽婆。亦有并存
    二名者。此第四明能说人也。前虽云从佛边
    闻。未知如来于何处说。若无方所。则不可信。
    故次云在舍婆提城也。然如来法身妙绝形
    相常在圣行梵行中住。故下经言。诸佛以不
    住道为处。如是身者。岂有顽域方处。而言
    在舍婆提者。明诸佛应现正欲赴众生感。众
    生既有方所。故圣亦同之。又欲令未来众生。
    知如来在此处说金刚般若。生敬重心。或时
    礼拜。或复赞叹。或时起塔香华供养尊重器
    世间生功德故。此舍婆提城者。昔劫初有仙
    兄弟二人。弟名舍婆。魏云幼小。兄阿婆提。
    魏云不可害。此二人住彼处求道。即因为
    名。弟略去婆。兄略去阿。二名双存。故曰
    舍婆提城。亦言舍卫城。如因拘尸那仙人名
    拘尸那城。因迦?陈尴扇嗣??陈尬莱恰4?br> 皆因人为名也。唯阿??城因事为名。魏云
    不可除伏城也。只树给孤独园者。上虽云在
    舍婆提城。其处犹宽。是以第二指其别处也。
    只者外国音其国太子名只陀鸠摩罗。只陀
    者魏播云太子。鸠摩罗者魏播云童子。
    树者此方之名也。此园先属太子。须达长者
    后时以黄金布地。买得此园。广集贫穷孤老。
    于中养济。又复于中造立精舍。时人因名给
    孤独园。双举两主。并置胡汉之名。故曰只
    树给孤独园也
    与大比丘众者。前虽云我闻。主知与谁同
    闻。故列同闻之人。皆是罗汉众也。千二百五
    十人者。举现在大数也。若作六句。此同闻人
    应是第六句。若作五句。则我闻中摄也。依下
    流通分中。具列菩萨四众八部闻经欢喜。何
    故此中但云千二百五十比丘。而不具列诸
    众者。出以此经其义虽广而其文至略故。此
    序分中不广辨同闻之人。但出大比丘之数
    常随徒众。后则具列也。余经皆列名叹德辨
    数在先。所以此经阙不列名。不叹德者。亦
    以文略故也。大比丘者义乃多种。今但取断
    烦恼尽得罗汉者。以之为大比丘。此中不取
    白四羯磨等九种比丘。故曰大也。比丘者外
    国正音。此方义释或云乞士。或云破恶。或云
    怖魔。无正名相播。故仍存西本也
    尔时世尊食时者。日中前时。表沙门少欲食
    必有时也。着衣持鉢者。表出家人知足之相
    唯三衣鉢更无余长。出入随身犹如飞鸟不
    舍二翼。去住随意情无系恋也。入舍婆提大
    城者。传云只园在此城东从外而入也。大城
    者。此城宽博纵广十二由旬。居民凡有十八
    亿家。故曰大城也。如来所以入城者。为乞食
    故也。然如来法身金刚之体不假食而立。所
    言如来乞食者。如来现行乞食有多种利益。
    是故如来入城乞食。若具辨乞食利益。乃有
    多种。经中但云二十。今且论其十种。一者如
    来入城乞食。众生见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
    好妙相庄严如须弥山王发菩提心求如来
    身。二者聋盲??诸苦众生见如来。暂时
    止苦发菩提心。三者诸豪贵长者自恃种性
    生于我慢。见如来威德严仪挺特异世。?x慢
    心息发菩提心。四为守护女人有三鉴。在家
    为父母所护。出嫁为夫主所护。老时为子所
    护。及懈怠者不能见佛。见如来入城。情怀
    欢喜发菩提心。五为释梵四王天龙八部导
    从如来。各各以天香华伎乐。赞叹供养如来。
    此中诸人见即生念。诸天尚舍天乐供养如
    来。我等何以不尔。便学诸天神只广设供养
    发菩提心。六如来入城乞食。四天王各奉一
    鉢。如来受已合。四鉢为一佛现。如此不思
    议事。见者欢喜发菩提心。七为贫富二人施
    食。然富人饶食。欲多施如来。便见如来鉢
    空故得多施。贪者食少。惧不敢施。便见如来
    鉢满故得少施。令各称意。都此希有之事故
    发菩提心。八为如来鉢中盛百味饮食皆不
    杂乱如异器盛。施一切众僧及诸众生。食之
    不增不减。见者欢喜发菩提心。九为未来弟
    子为俗人识呵。云汝师如来尚不乞食。汝
    何故乞食。是故如来现行乞食也。十者如来
    金刚之体。身内不空。又常在三昧。其实不食。
    唯有诸天知如来不食。为化众生入城乞食
    现行乞食。有此多益故入城乞食也
    于其城中次第乞食者。西国法四性住城内。
    屠儿魁脍居城外。若入城时摇铃为拭。各自
    别行不相杂合。今言次第者。城内四姓中。不
    舍贫从富。又不弃贱从贵。故云次第乞食。若
    尔佛于众生则心不平等也。此明如来心非
    不等但随国法故也。然如来亦入下贱家乞
    食。如来设至下贱家者不令人见。若刹利婆
    罗门等见则便讥呵云。沙门不清净人。乃从
    下贱人乞食。遂不生敬重。若诸贵不生敬
    重。则佛法不立故。西国沙门多不从屠儿旃
    陀罗而行乞食。又亦不到恶象恶马恶狗等
    家而乞食也。唯有如来一人得次第乞食。其
    余比丘一向不得次第乞食也。还至本处者。
    乞食得已还至只园也。饭食讫者。如来不食
    现食。所鉢分为三分。一分置草叶上。施陆地
    众生。一分置水中。施水中众生。一分自食。
    然如来其实不食。唯有诸天知如来不食现
    食也。收衣鉢者。叠僧伽梨洗鉢已着常处
    也。洗足已者。然如来脚足犹如莲华尘水不
    着。诸佛常法受步行法。然如来行地。离地四
    指足不蹑地。下生莲华承如来足。岂有尘
    垢。而言洗足。示出家人威仪严净有可敬之
    相也。如常敷坐者。此非是人天八部所造弟
    子所敷。亦非如来念故方有。明诸佛如来殖
    因深厚自然报。有七宝堂阁众宝妙坐。不假
    施设。故云如常敷坐。佛欲坐则有。去已则无
    也结跏趺坐者。四威仪中坐威仪胜。若行住
    者则多疲?场>枚?藁加炙嫠橙?痢<?呋?br> 喜皆发菩意也。端身而住者。此明如来身
    业。表明如来离威仪浊。有三昧相俨然不动。
    如铸金像如木索人也。正念不动者。此明如
    来意业。专心一境得胜三昧。更无移躁故不
    动也。正念既是心法。何以可知。然正念虽是
    心法冥漠难恻。以形静验心。足知有定。如得
    定比丘。或一日不动。或七日不动。以身不动
    故。明知内心有定。自此前其序分
    尔时诸比丘以下讫善付嘱诸菩萨。此是第
    二段经名为善护念分也。此所以名善护念
    者。须菩提既得如来冥加之力将欲禀如来。
    此冥加力故亲对如来。为诸菩萨。说金刚般
    若。欲问地上三种事发起下经故。初首叹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善付诸菩萨。此明如
    来善能教化根熟未熟二种菩萨。令世间解
    满速。入性地及初地大乘法中故。次明此第
    二分也。诸比丘者。此犹是如来常随徒众千
    二百五十比丘。而所以言来诣佛所。者此
    诸比丘常法。各在四面。离佛住处。或一百二
    百步外。随已所宜如法行道。不得近佛。若近
    佛者。则多妨丙。是故远住。如来乞食自持
    衣鉢不将弟子。又诸比丘各自乞食不随如
    来。如来常法食后为四众八部如应说法。是
    故如来威力冥加。令诸比丘来诣佛所也。若
    如来不以意力加者。则诸比丘无由得来也
    尔时惠命须菩提恭敬而立白佛言希有世尊
    者。一切声闻菩萨。于如来前。凡欲有所发问。
    若不蒙佛加被。则不敢发问。然须菩提若实
    是声闻。则要假佛加方能发问。设是方便菩
    萨权为声闻。亦假如来加被方能问也。如来
    向来始欲集众。而未有所说。须菩提有何因
    缘。于大众中。便叹如来言。希有世尊如来善
    护念善付属诸菩萨者。以须菩提先得如来
    冥加力故。智惠辨才与佛无异。将异诸菩萨
    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欲问如来地上三种事
    发起下经。是故叹言希有世尊也。此言希有
    者。非谓以时时有故为希有也。此音希有乃
    云为增亦言为能亦可云善也。此明如来
    快能护念付嘱二种菩萨应根授药不差机会
    不令失受道之时。故曰希有也。如来应正遍
    知者。略叹三号也。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属诸
    菩萨者。泛论菩萨有二种。一者初地以上出
    世间菩萨。二者地前世间菩萨。地前菩萨复
    有二种。一者外凡。二者内凡。就内凡菩萨复
    有二种。一根熟。二者根未熟。今言善护念者。
    叹如来善护地前姓种解行根熟菩萨。善付
    属者叹付属习种性中根未熟菩萨。此二种
    菩萨所以言护念付属者。若如来不护念付
    属者。此菩萨起心发行所观境界容有错谬
    退失。不能决定入于性地。乃至或时迳劫住
    世不能速入初地。故须如来护念付属也。根
    熟者。性种解行中。观三种二谛二种无我。一
    大僧只欲满不满。欲证仿佛见理。无生法忍
    光明已现在前分中。具足功德智惠二种庄
    严等。八万四千诸波罗蜜决定能证。初地永
    不退失。故名根熟。而未得名为初地已上证
    无生法忍大力菩萨也。根未熟者。习种性中。
    然此习种性人。亦有二种。一者一往决定。二
    者不定。不定者虽习世间闻思修等功德智
    惠诸波罗蜜行。未能决定入于性地乃至初
    地。容有进退故。名此退人为根未熟也。如七
    种发菩提心人。前三种人多是不退。后四种
    人或退不退。若遇诸佛菩萨善知识。则不退
    转。若不遇善知识。退菩提心。转入外凡二乘
    之地。此是习种性人有退不退。或云性种菩
    萨犹退堕地狱。乐庄严经中道。性地菩萨决
    定不退。是以宝?论中。有人间龙树菩萨
    云。地持经中道。性地菩萨退堕阿鼻地狱此
    义云何。龙树菩萨答言。地持经虽云。性地
    菩萨堕于地狱。我不敢作如是说。何以故。不
    增不减经中明。性地菩萨毕竟不堕地狱。又
    乐庄严经中说。性地菩萨若一时杀阎浮提众
    生。虽有此罪犹不堕地狱。若四天下乃至三
    千大千世界众生亦不堕地狱。何以故。此人
    旷劫修行。多供诸佛。功德智惠善根纯熟。虽
    造重罪。以福德力大故。罪即消灭不堕地狱。
    如大热铁[金*敖]以一?v水投之于上即自消灭。
    以此验知。性地菩萨不堕地狱。若尔者二经
    相违云何会通。解云地持经中道言入者。催
    怖地前菩萨令其生惧速证初地。非谓实入
    阿鼻地狱。如十地经中七劝劝八地菩萨言。
    汝莫乐住寂灭定。然八地菩萨既位出功用。
    永绝识务。念念无生。运运自进。岂有乐住寂
    灭假劝方进也。欲令速入九地十地乃至佛
    地。是故如劝。非谓实乐住寂灭。何以知然。故
    经言亦莫舍此忍门。明知非实乐住也。此亦
    如是。实不堕地狱。言其堕者。欲令速证初地。
    非谓实堕也。故知性种以上一向不退也。所以
    言善护念者。唯依根熟菩萨。善付属但依根
    未熟者。明诸佛虽有自在之力。但能度于有
    缘众生。不度无缘。何者是有缘。如海龙王经
    说诸佛从因地来。以四摄六度等法所摄。于
    佛有缘者。如来自度故。就根熟众生明其护
    念。不为如来四摄等法所摄者。于佛无缘。付
    嘱诸菩萨有缘善知识。念于闻思修等。已得
    行中不退。未得行中其于上上证法胜进不
    失。然如来非不善护念根未熟者。亦非不善
    付嘱根熟之人。但出经者意不能烦文。且上
    举一边也。论曰善护念者。依根熟菩萨说等
    者。论主先分处二种菩萨也。又言云何善护
    念善付属者。将偈解释。故假设此问。问
    如来以何等心行作何方法与何念力名护念
    力。名护念付属二种菩萨。是故即以偈答。巧
    护义应知。然此论主凡作八十行偈。以释此
    经。前之二偈。论主将欲造论。先明归敬三宝
    申已造论之意。自下有七十七行偈。正释经
    文最后一偈。作论既竟赞叹回向也。此巧护
    一偈明何等义。正释前经中希有等经。然此
    希有叹如来快能念付嘱二种菩萨。故名为
    巧。即以此巧护为希有故。以此巧。释希有也。
    护者。通释善护念付属。此偈应云善护念付
    属。但以偈侠故单举护也。义应知者。理正如
    此劝问者令知也。然此一句释善护念付嘱
    已竟。第二句所以复言加彼身同行者。此为
    释上经中疑难。难云此经不应如是说。应言
    善护念诸众生善付属诸众生。所以然者。明
    如来慈悲平等被物无私应遍念六道不遗凡
    圣。若言护念一切众生。则义通凡圣。直云护
    念菩萨。但摄修行之人。则统收不尽。何故
    不云善护念诸众生。但云护念诸菩萨也。故
    答加彼身同行。言护念诸菩萨者。即是护念
    一切众生。加持彼身者。如来以智惠力。加二
    种菩萨。身令入性地。乃至初地证智也。若尔
    还复前疑。犹是如来唯护念菩萨不护念众
    生。故下二字云同行也。同行者。即是菩萨以
    四摄六度。摄取一切众生。以为伴侣。以为眷
    属也。若尔菩萨也修万行。而众生未修。云
    何言同行也。答意欲明大士覩真如佛性。于
    平等理中得相似解。亦得相似一体悲心。故
    不见众生异于我身我异众生我身。修行
    即一切众生修行。此明菩萨与众生同非异
    众生同于菩萨。故云加彼身同行也。明诸
    佛加菩萨化众生迭传相摄。即拘琐法门也。
    此一句。理而言之。通释二种菩萨。别而言之。
    唯释善护念也。不退得未得者。释经善付
    嘱得者已前修行也。未得者所未修行也。
    不退者。欲令习种性人于向已得行中坚固
    不失未得行中令胜进不退。故付善知识也。
    是名善付属者。结句应言是名善护念是名
    善付嘱。以偈侠故略也。云何加彼身同行
    者。论主提偈中第二句。依下答分为二问。一
    问云何加彼身。二问云何为同行也。下答亦
    有二。谓于菩萨身中与智惠力令成就佛法
    者。答第一加彼身。明菩萨蒙佛加故得胜智力
    亦成就初地佛法也。又彼菩萨摄取众生与
    教化力等者。答第二同行。明菩萨以佛加故
    得教化力能利益众生。即是同行也。云何不
    退得未得者。问偈中第三句云何为得主得
    中不退也。故答谓于得未得功德中惧其退
    失。欲令习种菩萨于二行中固解不退。故付
    智者。又得不退乃至付属应知者。虽云得未
    得中不退。未知何等法中不退。故出谓大乘
    法中不退大乘法中胜进也。不舍大乘者。
    令不舍因中菩提心慈悲无量等行及果头无
    为法身大乘法也

    金刚仙论卷第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