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 >
  • 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29大种蕴第五中大造纳息第一之三

    大种蕴第五中大造纳息第一之三

    诸四大种依何定灭。乃至广说。问何故作
    此论。答欲显诸佛出现世间有大功德故。
    如施设论说。赡部洲边绕大海际。有转轮
    王路广一?缮那。诸转轮王若不出世水所
    覆没无能游履。若出世时海水周减一?缮
    那。此路乃现平饰清净底布金砂。?钐聪闼?br> 自然洒润。轮王每欲巡此洲时。导从四军
    而游此路。如是诸佛未出世时。无有能
    依诸根本地断烦恼者。若佛十力大法轮
    王出世间时。根本地现平等清净。布觉分
    砂洒戒定水。佛与无数那庾多眷属。依之
    趣入无畏涅??宫。问此中云何显佛出世有
    大功德。答佛不出世此问尚无况有能答。
    如佛昔在室罗筏城住誓多林。时有?刍
    名曰马胜。是阿罗汉。独于静室作是思惟。
    诸四大种何处永灭。为欲知故入胜等持。
    即以定心于誓多林没。?H然出在四大王
    众天。从定而起问彼天众。诸四大种何处永
    灭。天众答曰。我等不知是四大种何处永灭。
    然我所事四大天王。智慧威德并皆殊胜。彼
    或能了可往问之。尊者即时诣四王所。作如
    上问皆曰不知。复共仰推三十三天众。三
    十三天众复。推帝释。帝释仰推夜摩天众。夜
    摩天众推苏夜摩天子。苏夜摩天子推覩史
    多天众。覩史多天众推珊覩史多天子。珊覩
    史多天子。推乐变化天众。乐变化天众推妙
    变化天子。妙变化天子推他化自在天众。他
    化自在天众推妙自在天子。妙自在天子推
    梵天众。如是尊者遍问欲天竟。不能知
    大种灭处。欲往梵世入胜等持。复以定心
    自在宫没。梵众天出。从定而起作如上问。
    梵众咸曰。我等不知有大梵王。是梵大梵
    作者化者。为一切父自在生育。具大威德
    无与等者。无有不见不了不识。彼定能知
    仁应往问。尊者即问大梵所在。梵众答曰。
    我亦不知大梵天王定所在处。仁欲见者随
    处谛求。即有光明于中而现。尊者马胜遂
    发诚心。愿大梵王于此众现。应时大梵即
    放光明。便自化身为童子像。首分五顶形
    貌端严。在梵众中随光而现。尊者前进问
    曰。大仙诸四大种何处永灭。梵王不达作矫
    乱言。?刍当知我是大梵。是自在者作者。化
    者。生者养者为一切父。此是谄诳所发语业。
    尊者告曰。我不问仁梵非梵等。但问大种
    何处永灭。尔时大梵知此?刍非矫乱言
    卒能酬遣。便执两手引出众外。此是谄诳
    所发身业。出众外已谢尊者言。我实不知
    大种灭处。然诸梵众咸谓我是自在作者无
    不知见。若我众中云不知者。是诸梵众便
    见轻蔑。尊者自失近舍如来。远劳见问致
    无所获。今可速还诣佛请问。如佛所说
    应正受持。马胜既闻梵王推佛。欢喜辞退
    复入等持。即以定心于梵世没。?H然还出
    誓多林中。从定而起整理衣服。往世尊前
    恭敬作礼。问四大种何处永灭。尔时世尊为
    说不见边际鸟喻云。汝亦然乃至梵宫遍请
    所问。不得边际还至此中。犹如彼鸟不得
    边际。然汝所问不合问仪。随此而答亦乖
    答理。汝欲问者。当如是问
     四大与短长  细?净不净
     于何处永弃  名色灭无余
    此问随顺应如是答
     识不见无边  周遍广大性
     更无余广大  能映夺此者
     四大与短长  细?净不净
     于是处永弃  名色灭无余
    有说。此中佛说圣道。世尊于此说识声故。
    有说。此中佛说涅??。以说无边识不见故。
    若无佛出世说正法者则虽梵王亦多愚
    惑。若佛出世宣说正法则八岁勤策亦能解
    了。设有来问长老知耶。诸四大种何处永
    灭。彼若诵持大种蕴者。即言依四定或依
    未至灭。世若无佛此等便无故。佛出世有
    大功德
    诸四大种及所造色依何定灭。答依四定
    或依未至灭定。或名道或名行迹。或名对
    治。或名作意。义无差别。灭或名断。或名离
    染。或名为尽。或名离系。义亦无别。昔于此
    部有二论师。一名时?陈蕖6??纳撤ツΑ?br> 尊者时?陈拮魅缡撬怠4酥械?涤蓝衔抻?br> 断。无随缚断。无少分断。无影像断。说圣者
    断非异生断。说圣道作用。非世俗道作用。
    所以者何。依七依经以立斯论。彼经但说
    根本地故。无有异生。或诸圣者依根本地
    起世俗道能离染故。尊者瞿沙伐摩作如
    是说。此中但说永断无余断。无随缚断。无少
    分断。无影像断。此说应理。余则不然。所以
    者何。此中通说诸圣者断。及异生断。圣道作
    用。及世俗道作用故。问依七依经以立此
    论。彼经唯说诸根本地。无有异生。或诸圣
    者依根本地起世俗道。能离诸染云何说
    通。答由此故言阿?炒锬ナ侵罹?档蒲?br> 光明。诸契经中未宣说者此中宣说。未示
    现者此中示现。经说有余。此中无余。经说
    有异意。此中无异意。阿?炒锬ブ醒远嗑?br> 理。由此经论二说善通
    大种造色依四定灭者。谓依四静虑依未
    至灭者。谓依初静虑近分。及静虑中间空无
    边处近分。此中静虑无色近分。静虑中间皆
    名未至。并未能入胜根本地。而能现前断
    烦恼故。问契经唯说根本名。依何故此中
    说依未至。有作是说。此中应言依四定或
    未至灭。不应言依未至。而言依者有何
    意耶。此文再说根本地故。依四定者说四
    依定。依未至者谓举诸依。显诸未至。非即
    说此未至为依。如说入城未入城耶。虽
    再说城言无别城事。彼亦如是。有余师说。
    此中依言总说诸定。非但根本。皆能与道
    作所依故。然七依定就胜而说大种造色
    五地所系。谓欲界四静虑。是故离第四静虑
    染时。乃究竟断。然离彼染或依初静虑近
    分。或依四静虑。或依静虑中间。或依空无
    边处近分。若依空无边处近分。离彼染时
    通。圣者及异生。唯世俗道非圣道。若依余
    地离彼染时。唯圣者非异生。唯圣道非
    世俗道。此中说究竟所灭大种造色。谓第四
    静虑所系故。言依四定或依未至灭。若欲
    界所系大种造色。但应言依未至灭。依初
    静虑近分灭故。初静虑所系大种造色。应言
    依初定或依未至灭。依初静虑静虑中间。
    及前二静虑近分灭故。第二静虑所系大种
    造色。应言依二定。或依未至灭。依前二静
    虑静虑中间。初及第三静虑近分灭故。第三
    静虑所系大种造色。应言依三定或依未
    至灭。依前三静虑静虑中间。初及第四静虑
    近分灭故。应知此中诸依前三静虑。及静
    虑中间灭者。唯圣者非异生。唯圣道非世
    俗道。诸依初静虑近分灭者。通圣者及异
    生。通圣道及世俗道。诸依余三静虑近分
    灭者。通圣者及异生。唯世俗道非圣道。上
    七近分无圣道故
    寻伺有对触依何定灭。答依初定。或依未
    至灭。依初定灭者。谓依初静虑。依未至
    灭者。谓依前二静虑近分。及静虑中间。寻伺
    有对触二地所系。谓欲界初静虑。是故离初
    静虑染时。乃究竟断。然离彼染或依初静
    虑。或依静虑中间。或依前二静虑近分。若
    依第二静虑近分。离彼染时通圣者及异
    生。唯世俗道非圣道。若依余地离彼染时。
    唯圣者非异生。唯圣道非世俗道。此中说
    究竟所灭。寻伺有对触。谓初静虑所系故。言
    依初定或依未至灭。若欲界所系寻伺有
    对触。但应言依未至灭。依初静虑近分灭
    故。此通圣者及异生。通圣道及世俗道
    乐根依何定灭。答依三定或依未至灭。
    依三定灭者。谓依前三静虑。依未至灭者。
    谓依初静虑近分。及静虑中间。第四静虑近
    分。乐根三地所系。谓欲界初静虑第三静虑。
    是故离第三静虑染时。乃究竟断。然离彼
    染或依前三静虑。或依静虑中间。或依初
    及第四静虑近分。若依第四静虑近分。离彼
    染时。通圣者及异生。唯世俗道非圣道。若
    依余地离彼染时。唯圣者非异生。唯圣道
    非世俗道。此中说究竟所灭乐根。谓第三静
    虑所系故。言依三定。或依未至灭。若欲界
    所系乐根。但应言依未至灭。依初静虑近
    分灭故。初静虑所系乐根。应言依初定。或
    依未至灭。依初静虑静虑中间。及前二静
    虑近分灭故。此中诸依初静虑。及静虑中
    间灭者。唯圣者非异生。唯圣道非世俗道。
    诸依初静虑近分灭者。通圣者及异生。通
    圣道及世俗道。依第二静虑近分灭者。通
    圣者及异生。唯世俗道非圣道
    喜根依何定灭。答依二定或依未至灭。依
    二定灭者。谓依前二静虑。依未至灭者。谓
    依初静虑近分。及静虑中间。第三静虑近分。
    喜根三地所系。谓欲界前二静虑。是故离第
    二静虑染时。乃究竟断。然离彼染。或依前
    二静虑。或依静虑中间。或依初及第三静虑
    近分。若依第三静虑近分。离彼染时。通圣
    者及异生。唯世俗道非圣道。若依余地离
    彼染时。唯圣者非异生。唯圣道非世俗道
    此中说究竟所灭喜根。谓第二静虑所系故。
    言依二定。或依未至灭。若欲界所系喜根。
    但应言依未至灭。依初静虑近分灭故。初
    静虑所系喜根。应言依初定。或依未至灭。
    依初静虑静虑中间。及前二静虑近分灭故。
    此中诸依初静虑。静虑中间灭者。唯圣者
    非异生。唯圣道非世俗道。依初静虑近分
    灭者。通圣者及异生。通圣道及世俗道。依
    第二静虑近分灭者。通圣者及异生。唯世俗
    道非圣道。苦根忧根段食依何定灭。答依
    未至灭。谓初静虑近分以苦根等唯欲界系。
    是故离彼染时。即究竟断。然离彼染时。唯
    依初静虑近分。此通圣者及异生。通圣道
    及世俗道
    舍根触思识食。依何定灭。答依七定。或依
    未至灭。依七定灭者。谓依四静虑。及前三
    无色。依未至灭者。谓依初静虑近分。及静
    虑中间。此舍根等九地所系。谓从欲界乃至
    非想非非想处。是故离非想非非想处染时。
    乃究竟断。然离彼染。或依初静虑近分。或
    依静虑中间。或依四静虑。或依前三无色。
    此唯圣者非异生。唯圣道非世俗道。此中
    说究竟所灭舍根三食。谓非想非非想处所
    系故。言依七定。或依未至灭。若欲界所系
    舍根三食。但应言依未至灭。依初静虑近
    分灭故。初静虑所系舍根三食。应言依初
    定。或依未至灭。依初静虑静虑中间。及前
    二静虑近分灭故。第二静虑所系舍根三食。
    应言依二定。或依未至灭。依前二静虑静
    虑中间。初及第三静虑近分灭故。第三静虑
    所系舍根三食。应言依三定。或依未至灭。
    依前三静虑静虑中间。初及第四静虑近分
    灭故。第四静虑所系舍根三食。应言依四
    定。或依未至灭。依四静虑静虑中间。初静
    虑近分。空无边处近分灭故。空无边处舍根
    三食。应言依五定。或依未至灭。依四静
    虑。空无边处。静虑中间。初静虑近分。识无边
    处近分灭故。识无边处舍根三食。应言依
    六定。或依未至灭。依四静虑。前二无色静
    虑中间。初静虑近分。无所有处近分灭故。无
    所有处舍根三食。应言依七定。或依未至
    灭。依四静虑。前三无色。静虑中间。初静虑
    近分。非想非非想处近分灭故。此中诸依七
    定。静虑中间灭者。唯圣者非异生。唯圣道
    非世俗道。诸依初静虑近分灭者。通圣者
    及异生。通圣道及世俗道。诸依上七地近分
    灭者。通圣者及异生唯世俗道非圣道
    诸四大种及所造色。已断已遍知当言住何
    果。答阿罗汉果。或无所住。住阿罗汉果者。
    谓彼补特伽罗大种造色。已断遍知住无学
    果。或无所住者。谓彼补特伽罗大种造色。已
    断遍知犹未住果。即诸异生已离色界染。
    及先离彼染。入正性离生。住见道中十五
    心顷。若渐次者离第四静虑染。最后解脱道
    离空无边处染。诸加行道九无间道九解脱
    道。乃至离无所有处染应知亦尔。离非想
    非非想处染。诸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
    住此诸位补特伽罗大种造色。已断遍知。于
    四沙门果而犹未住。问先离色界染入正
    性离生道类智时。大种造色已断遍知。此补
    特伽罗住不还果。此中何故不说。答应说
    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此中依渐
    次说。谓说具缚入正性离生者。非超越者
    是故不说。寻伺有对触已断已遍知。当言
    住何果。答阿罗汉果。或无所住。住阿罗汉
    果者。谓彼补特伽罗寻伺有对触已断遍知。
    住无学果。或无所住者。谓彼补特伽罗寻
    伺有对触已断遍知。犹未住果。即诸异生已
    离初静虑染。或先离彼染。入正性离生住
    见道中十五心顷。若渐次者。离初静虑染最
    后解脱道。离第二静虑染。诸加行道九无间
    道九解脱道。乃至离无所有处染。应知亦
    尔。离非想非非想处染。诸加行道九无间道
    八解脱道。住此诸位补特伽罗寻伺有对触
    已断遍知。于四沙门果而犹未住。问先离
    初静虑染。入正性离生道类智时。寻伺有对
    触已断遍知。此补特伽罗住不还果。此中何
    故不说。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
    有说。此中依渐次说。广说如前。乐根已断
    已遍知当言住何果。答住阿罗汉果。或
    无所住。住阿罗汉果者。谓彼补特伽罗乐
    根已断遍知。住无学果。或无所住者。谓彼补
    特伽罗乐根已断遍知。犹未住果。即诸异生
    已离第三静虑染。或先离彼染。入正性离
    生。住见道中十五心顷。若渐次者。离第三
    静虑染。最后解脱道离第四静虑染。诸加行
    道九无间道九解脱道。乃至离无所有处染。
    应知亦尔。离非想非非想处染。诸加行道九
    无间道八解脱道。住此诸位补特伽罗。乐根
    已断遍知。于四沙门果。而犹未住。问先离
    第三静虑染。入正性离生道类智时。尔时乐
    根已断遍知。此补特伽罗住不还果。此中何
    故不说。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
    有说。此中依渐次说广说如前
    喜根已断已遍知。当言住何果。答阿罗汉
    果。或无所住。住阿罗汉果者。谓彼补特伽
    罗喜根已断遍知。住无学果。无所住者。谓
    彼补特伽罗。喜根已断遍知。犹未住果。即
    诸异生已离第二静虑染。或先离彼染。入
    正性离生。住见道中十五心顷。若渐次者。离
    第二静虑染。最后解脱道。离第三静虑染。诸
    加行道九无间道九解脱道。乃至离无所有
    处染。应知亦尔。离非想非非想处染。诸加
    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住此诸位补特伽
    罗喜根已断遍知。于四沙门果而犹未住。问
    先离第二静虑染。入正性离生道类智时。
    尔时喜根已断遍知。此补特伽罗住不还果。
    此中何故不说。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
    义有余。有说。此中依渐次说。广说如前
    苦根忧根段食。已断已遍知。当言住何果。
    答不还果。或阿罗汉果。或无所住。住不还
    果者。谓彼补特伽罗苦根等三已断遍知。住
    学第三果。住阿罗汉果者。谓彼补特伽罗苦
    根等三已断遍知。住无学果。无所住者。谓
    彼补特伽罗苦根等三已断遍知。犹未住果。
    即诸异生已离欲界染。或先离彼染。入正
    性离生。住见道中十五心顷。住此诸位补
    特伽罗。苦根等三已断遍知。于四沙门果而
    犹未住。此中不说渐次诸位名无所住。以
    离欲界染最后无间道生。尔时苦根等三究
    竟断尽。最后解脱道时。此补特伽罗必住不
    还果故
    舍根触思识食已断已遍知。当言住何果。
    答阿罗汉果。此中不说。或无所住。所以者
    何。离非想非非想处染。最后无间道生尔时
    舍根三食究竟断尽。最后解脱道时。此补特
    伽罗必住阿罗汉果。故余师于此作别意
    释。谓此意问四大种等已断已遍知。当言何
    果摄。由此不说四大种等已断遍知。住不
    还果先离色染。后入正性离生道类智时
    虽得不还果。而彼离系非不还果摄。以不
    还果但摄见所断。及欲界修所断断。为断
    果故。评曰初说为善。所以者何。此中但问
    补特伽罗四大种等已断遍知。得住何果不
    问果摄故
    契经中说食有四种。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
    食。四识食。云何段食。谓由?细分段为缘。
    长养诸根。增益大种。云何触意思识食。谓
    有漏触意思识为缘。长养诸根。增益大种。
    此中长养诸根者。显长养诸法。增益大种
    者。显异熟诸法。问诸根亦可增益有异熟
    故。大种亦可长养有长养故。何故此中唯
    作是说。答诸根大种俱应作二种说。而不
    说者当知此义有余。复次欲以种种文种
    种说。庄严于义令易解故。复次欲现二门
    二阶二略二明二炬二影二光。互相显示如
    根说。长养大种亦应尔。如大种说增益根
    亦应尔。由二门等互相影故。则所说理通
    文要义显
    问如所说长养增益。为于长益法长益。为
    于不长益法长益耶。若于长益法长益者。
    彼长益法复何长益。若于不长益法长益者。
    不长益法云何长益。答非于长益法长益。
    亦非于不长益法长益。然长益不长益法先
    住未来。若遇长益缘。则不长益法灭。长益
    法生。若遇不长益缘则长益法灭。不长益
    法生。虽无转作而义俱立
    问颇有有漏触思识为缘。长养诸根。增益
    大种。而非食耶。答有。谓异界触思识能长
    养增益诸根大种。问颇有同界触思识为缘。
    长养诸根。增益大种。而非食耶。答有。谓异
    地触思识能长养增益诸根大种。问颇有同
    地触思识为缘。长养诸根。增益大种。而非
    食耶。答有。谓无漏触思识。能长养增益诸
    根大种。问何故无漏不立食耶。答诸无漏法
    无食相故。又法现前增益诸有。摄受诸有。
    住持诸有。可说为食。无漏诸法。损减违害
    破坏诸有故不说食。又法现前连续诸有。
    连续老死能令生死轮转无穷。可说为食。
    无漏诸法断息诸有。断息老死。能令生死
    不复轮转故不说食。又法现前随顺苦集。
    随顺老死。能令生死诸有。世间流转不息
    可说为食。无漏诸法随顺苦集灭。随顺老
    死灭能令生死诸有世间不复流转故不
    说食。又法现前是身见事。是颠倒事。是贪
    爱事。是随眠事。是贪?痴安立足处。有垢
    有毒。有秽有浊。有刺有怨。诸有所摄。堕
    苦集谛。可说为食。无漏诸法非身见事。非
    颠倒事。非贪爱事。非随眠事。非贪?痴安
    立足处。无垢无毒。无秽无浊。无刺无怨。非
    诸有所摄。不堕苦集谛故不说食。又无漏
    法不能究竟长养诸有。虽暂长养非究竟
    故不说为食。尊者妙音亦作是说。非无漏
    法长养诸有。虽暂长养而非究竟。终违有
    故不说为食。夫说为食终能长养
    问食体是何。答是十六事。于中十三事是段
    食体。即十一触及香味处。触思识三是余食
    体。蕴界处摄者。是十一界五处三蕴少分所
    摄。十一界者。谓七心界。及香味触法界。五处
    者。谓香味触处。意处。法处。三蕴者。谓色行
    识蕴。是谓四食自体。我物性相
    已说自体。所以今当说。何故名食。食是何
    义。答牵有义是食义。续有义。持有义。生有
    义。养有义。增有义。是食义。此四于有能牵。
    乃至能增故名为食。问若牵有。乃至增有
    是食义者。诸有漏法皆应名食。何故但说
    四耶。胁尊者言。唯佛世尊究竟了达诸法性
    相。亦知势用非余能知。若法有食相作用
    可立食者。即便立之。无者不立。尊者世友
    作如是言。此是世尊有余之说。略说影说
    有观待说。佛观化宜而说法故。尊者妙音
    说曰。佛知此四牵有续有持有生有养有增
    有体相势用。强盛邻近故立为食。余法不
    尔故不说食。有余师言。如是四法极能长
    养诸界趣生老死世间。令其流转故立为
    食。余则不尔。或有说者。食有二相。一牵
    引当有令现在前。二任持今有令相续住。
    有余师说。食有三种。一者业食。二者生食。
    三者长养食。业食谓思。生食谓识。长养食者。
    谓段与触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称派陈劬淼谝话俣???/p>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