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 >
  • 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13杂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五

    杂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五

    当言一眼见色。二眼见色耶。乃至广说。问
    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己义故。谓或
    有执眼识见色。如尊者法救。或复有执眼
    识相应慧见色。如尊者妙音。或复有执和
    合见色。如譬喻者。或复有执一眼见色。如
    犊子部。为止如是他宗异执。显示己宗二
    眼见色。故作斯论。所以者何。若眼识见色
    者。识应有见相。然识无见相故不应理。
    若眼识相应慧见色者。耳识相应慧亦应闻
    声。然慧无闻相故不应理。若和合见色
    者。应一切时见色。以无时不和合故亦
    不应理若一眼见色非二眼者。身诸分亦
    应不俱时。觉触如身根两臂相去虽远而
    得俱时觉触生一身识。两眼亦尔。相去虽
    远。何妨俱时见色生一眼识。问若眼见色
    者。余识俱时何故不见。又无识时亦应见
    色。答眼有二种。一者识合。二者识空。识合
    者能见识空者不能见。故无有失。复次所
    以作此论者。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诸有
    情两眼相去。或半麻一麻半。麦一麦半。指一
    指半。[打-丁+桀]手一[打-丁+桀]手半。弓一弓半。俱卢舍一
    俱卢舍半。?缮那一?缮那。或复乃至百
    ?缮那。如大海中有大身众生。或长百?
    缮那。乃至或长二千一百?缮那。如曷逻
    呼。阿素洛王身量极大。又如天趣色究竟
    身。一万六千?缮那量。此等二眼相去甚远。
    或有生疑。云何眼识依之而转。为二眼识。
    俱时各依一眼生耶。为一眼识。依一眼生
    已。复依第二眼转耶。为一眼识分为二分。
    于二眼处各半生耶。为一眼识。如横一物
    通二眼耶。若二眼识俱时各依一眼生者。
    应一有情二心俱转此不应理。若一眼识
    依一眼生已。复依第二眼转者。则应一法
    二刹那住然无是事。若一眼识分为二分。
    于二眼处各半生者。则应一法体有二分。
    然一切法体无细分。若一眼识如横一物
    通二眼者。则应一识亦是眼识亦是身识。
    二眼中间依身根故。然五识身所依各异所
    缘各异。不应一识二依二缘。欲令此疑
    得决定故。显虽无有二眼识俱。乃至无
    一识横通二眼。然其非不依于二眼一眼
    识生。二眼虽隔百?缮那亦无有过。如是
    理趣微细甚深难可觉了。今欲显斯甚深
    理趣故作斯论
    当言一眼见色二眼见色耶。答应言二眼
    见色。问云何二眼相去甚远。一识依之令
    俱见色。答俱是眼识所依根故。设有百眼一
    一相去百?缮那。亦可依之生于一识。令
    俱时见。如迦遮器有百小轮。一面对之百
    面像现。如是一识依多眼生。令俱时见其
    义亦尔。应知此中眼见色者。遮法救等三
    种异执。二眼见者。遮犊子部。一眼见色。所
    以者何。若合一眼起不净识。开二眼时起
    净识故。设合一眼起如是识。开二眼时
    亦起此识。则不应言二眼见色。然合一
    眼起不净识。开二眼时便起净识。是故应
    言二眼见色。非但立宗义即成立。故复问
    答。显示此因起净识者。谓于多境明白显
    了。与此相违名不净识。如合覆损破坏亦
    尔。覆谓以手以衣以叶以余物覆。损谓垢
    烟尘等所损。破谓诸膜诸翳所破。坏谓枯
    烂挑出自脱虫食等坏。覆等如合起不净
    识。与此相违便起净识。此随所依说净不
    净依世俗理。若依胜义。善识名净染名不
    净。由此对眼应作四句。有眼净识不净。谓
    依具眼起染眼识。有识净眼不净。谓依不
    具眼起善眼识。有眼识俱净。谓依具眼起
    善眼识。有眼识俱不净。谓依不具眼。起染
    眼识。如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亦尔。俱有
    二处与眼同故。问何故眼耳鼻各有二处。
    而舌身唯有一耶。答诸色根处为庄严身。
    若有二舌是鄙陋事。世便嗤笑。云何此人。
    而有二舌如似毒蛇。若有二身亦是鄙陋。
    世所嗤笑。云何一人。而有二身如两指并。
    问眼耳鼻处何故唯二不增不减。胁尊者言。
    一切生疑故不应责。谓若增减亦复生疑。
    云何此三各唯尔所。然各二处不违法性。
    有说。根处为庄严身。若减若增身便丑陋。
    有说。色根为生净识。若当三识依二处生
    则明不乱。增便识乱减则不明。有说。色根
    为取自境各唯有二。取境事足减则不明
    增便无用。问何故二眼二耳二鼻。合立一
    界一处一根。答作用一故。谓虽有二处
    而共发一识共取一境。如身众分处所虽
    多作用同故。但立一界一处一根此亦如

    眼有二种谓长养异熟生。无别等流不可
    得故。问颇唯有长养眼无异熟生。或唯有
    异熟生眼无长养耶。答无异熟生眼离长
    养眼。如人重人如墙重墙长养。防护异熟
    亦尔。然有长养眼离异熟生眼如从无眼
    得天眼者。问为长养眼见色多为异熟生
    耶。答长养眼见色多非异熟生。以天眼根
    是长养故。然约时分二眼胜劣应作四句。
    有长养眼胜非异熟生。如幼年时尔时异
    熟相续小故。有异熟生眼胜非长养眼。如
    老病时尔时长养相续小故。有二眼俱胜
    如盛年时。有二眼俱不胜谓除前位。约有
    情相续二眼胜劣亦应作四句。有长养眼
    胜非异熟生。如有富贵者。异熟生眼劣
    资缘多故长养眼胜。有异熟生眼胜非长养
    眼。如有贫贱者。异熟生眼胜乏资缘故
    长养眼劣。有二眼俱胜。如有富贵者异熟
    生眼胜。资缘多故长养亦胜。有二眼俱不
    胜。如有贫贱者。异熟生眼劣。乏资缘故长
    养亦劣。又长养眼有二种。谓善法所长养。
    不善法所长养。问为善法所长养眼见色胜。
    为不善法所长养眼胜耶。答善法所长养眼
    见色胜。如修得天眼是善法所长养故。
    异熟生眼亦有二种。谓善业异熟不善业异
    熟。问为善业异熟眼见色胜。为不善业异熟
    眼见色胜耶。答善业异熟眼见色胜。如菩萨
    转轮王等眼。是善业异熟故。若约相续。或
    有不善业异熟眼见色胜。非善业异熟眼。
    如龙王等眼见色胜人。如眼耳鼻舌身亦
    尔。意有三种谓异熟生等流刹那。刹那者谓
    苦法智忍相应。色有三种。谓异熟生长养
    等流。如色香味触亦尔。声有二种。谓长
    养等流。无异熟生有间断故。法有四种。
    谓异熟生等流刹那及实事。实事者谓诸无

    问眼根极微云何而住。为傍布住为前后
    住耶。设尔何失。若傍布住者云何风吹不
    散。若前后住者云何前不障后耶。有作是
    说。黑瞳子上傍布而住。对外色境如胡荽
    花。或如满器水上散糗。问若尔。何缘风吹不
    散。答净色覆持故吹不散。有余师说。黑瞳
    子中前后而住。问若尔。何故前不障后。答
    体清净故不相障碍。谓如是类所造净色。
    虽多积集而不相障。如秋池水以澄净
    故。细针堕中而亦可见。耳根极微住耳孔
    中。鼻根极微住鼻孔中。如是三根?头而
    住如冠花?。舌根极微住在舌上犹如半
    月。然于其中如毛端量无有舌根。身根极
    微随身内外次第而住。复有余师。以喻显
    示诸根极微次第住相。眼根极微黑瞳子上
    如药杵头。耳根极微住耳孔中犹如灯器。
    鼻根极微住鼻孔中犹如人爪。舌根极微
    住在舌上犹如剃刀。身根极微随身而住。
    犹如戟槊。女根极微住女形中犹如鼓[??桑]。
    男根极微住男形上犹如指环。佛于经中。
    亦以此喻说诸根相。眼根极微。有时一切
    是同分。有时一切是彼同分。有时一分是同
    分一分是彼同分。如眼根极微。耳鼻舌根极
    微亦尔。身根极微。有时一切是彼同分。有时
    一分是同分一分是彼同分。必无一切是同
    分时。问若举身入冷水池中。或镬汤中。若
    在地狱山所?磨身如烂叶。或十三种猛
    焰缠身。尔时岂非一切同分。答尔时亦有
    彼同分者。假使一切身根极微。皆生身识
    身便散坏。以五识身皆依积聚。缘积聚故。
    问眼等六根几能取至境。几能取不至境
    耶。答至有二种。一为境至。二无间至。若依
    为境至说。则六根皆取至境。若依无间至
    说。则三取至境。谓鼻舌身。三取不至境。谓
    眼耳意。问若尔。何故耳闻近声如耳门边
    声。而眼不见近色如药杵头色耶。尊者世
    友说曰。虽俱取不至境。而根法尔有能取
    近境。有不能取近境。故不应难。有说。若
    声逼近耳根。如药杵头近眼根者亦不能
    闻。耳门边声去耳尚远故得闻之。以耳根
    极微在耳孔中故。大德说曰。眼因明故能
    见色。色若逼近则碍于明故不能见。耳因
    空故能闻声。声虽逼近而不碍空故能闻
    之。由此而说眼因明增故见色。耳因空增
    故闻声。鼻因风增故嗅香。舌因水增故尝
    味。身因地增故觉触。意因作意增故能了
    法。问何故三根能取至境。三根不能取至
    境耶。答以眼识依自界。缘自界他界耳识
    亦尔。意识依自界他界。缘自界他界。余三
    识依自界缘自界故。复次眼识依同分缘
    同分彼同分。耳识亦尔。余四识依同分缘
    同分。此依现在识说。复次眼识依自地他
    地缘自地他地。耳身意识亦尔。余二识依
    自地缘自地。复次眼识依无记缘三种。耳
    识亦尔。意识依三种缘三种。余三识依无
    记。缘无记。复次眼识依近缘近远耳识亦
    尔。意识依近远缘近远。余三识依近缘近。
    所以者何。乃至三根未与境无间而住。三识
    必不得生故。复次眼识或依小而缘大如
    见大山。或依大而缘小如见毛端。或依
    缘等如见葡萄果。耳识亦尔。意识所依虽
    不可施设大小而所缘。或小或大。余三识
    所依缘等随依尔所鼻舌身极微。即缘尔所
    香味触极微故。复次眼耳意三识。依非业
    缘业非业。余三识依非业缘非业。复次眼
    耳意三识。依非妙行恶行。缘妙行恶行及俱
    非。余三识。依非妙行恶行缘非妙行恶行。
    如妙行恶行。善戒恶戒律仪不律仪表非表
    亦尔。问颇有一极微为所依。一极微为所
    缘。生眼等五识不。答无。所以者何。眼等五
    识依积聚缘积聚。依有对缘有对。依和
    合缘和合故。问若尔所法俱生。即尔所法
    俱灭刹那后必不住。如何可言鼻嗅香舌
    尝味身觉触耶。答若缘彼法鼻舌身识生
    即说彼法是鼻舌身识所了别。即说名为鼻
    舌身根所嗅尝觉故无有失。问眼等。五
    根处有筋骨血肉耶。答无。以诸色根是清
    净大种所造故。而经说色根处有筋骨血肉
    者。是根中间色香味触近根处故。说名为有。
    而实根处无筋骨等
    色处有二十种。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
    正不正。云烟尘雾影光明?。有说色处有
    二十一。谓前二十及空一显色。如是诸色
    或有显故可知非形故。谓青黄赤白影光
    明?及空一显色。或有形故可知非显故。
    谓身表业。或有显形故可知。谓余十二种
    色。若非显形故可知者无也。问为缘一色
    生于眼识。为缘多色生眼识耶。若缘一
    色生眼识者。此云何通。如说。眼识缘五色
    缕。若缘多色生眼识者。则一眼识有多了
    性。了性多故应有多体。一法多体与理相
    违。有说。但缘一色生于眼识。问此云何通。
    如说。眼识缘五色缕。答多色和合共生一
    色。见一色时言见多色。尊者世友说曰。非
    一眼识顿取多色生。速疾故非俱谓俱。是
    增上慢。如旋火轮非轮谓轮。是增上慢。
    有说。亦缘多色生一眼识。问应一眼识。
    有多了性。乃至广说。答若别分别则缘一
    色生一眼识。若不别分别则缘多色生一
    眼识。大德说曰。若不明了取色差别。则缘
    多色亦生一识。如观树林总取叶等。问为
    有一青极微不。答有。但非眼识所取。若一
    极微非青者。众微聚集亦应非青。黄等亦
    尔。问为有长等形极微不。答有但非眼识
    所取。若一极微非长等形者。众微聚集亦应
    非长等形。复次有色极细故。不见非非境
    故。如减七微色处有色非境故。不见非极
    细故。如除色处余积集色有色极细故。不
    见亦非境故。如除色处。余极微色。有色非
    极细故。不见亦非非境故。如药杵头逼眼
    瞳子。复次有色极远故。不见非非境故。如
    四大王众天等。住自宫时。彼虽是人眼境
    而远故。不见有色非境故。不见非极远
    故。如梵众天等来至人间虽近不见有色
    极远故。不见亦非境故。如梵众天等住自
    宫时。人眼不见有色非极远故。不见亦
    非非境故。如药杵头逼眼瞳子。尊者世友
    说曰。由四缘故。虽有色而不见一极近故。
    如逼瞳子药杵头色二极远故。如住此间
    波吒梨色三极细故。如减七微色四有障
    故。如壁外等色数论者说由八缘故。虽有
    色而不见。谓极远故。极近故。根坏故。意乱
    故。极细故。有障故。被胜映夺故。相似所乱

    声处有八种。谓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
    因声。此各有二。谓有情名声。非有情名声。
    此复各有可意不可意别故成八种。有作
    是说。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各有
    可意不可意别。有情数大种因声。非有情数
    大种因声。亦各有可意不可意别故成八
    种。问为缘一声生于耳识。为缘多声生
    耳识耶。若缘一声生耳识者。云何一时闻
    五乐声。及一时闻多人诵声。若闻多声生
    耳识者。则一耳识有多了性。乃至广说。有
    说。但缘一声生于耳识。问云何一时闻于
    五乐及多人诵声。答多声和合共生一声。闻
    一声时言闻多声。尊者世友说曰。非一耳
    识顿取多声生。速疾故非俱谓俱。乃至广
    说。有说。亦缘多声生一耳识。问应一耳
    识有多了性。乃至广说。答若别分别则缘一
    声生一耳识。若不别分别则缘多声生一
    耳识。大德说曰。若不明了取声差别。则缘
    多声亦生一识。如闻军众喧杂之声。香处
    有四种。谓好香恶香平等香不平等香。问为
    缘一香生于鼻识。为缘多香生鼻识耶。
    若缘一香生鼻识者。云何一时嗅百和香。
    若缘多香生鼻识者。则一鼻识有多了性。
    乃至广说。有说。但缘一香生于鼻识。问云
    何一时嗅百和香。答多香和合共生一香。
    嗅一香时言嗅多香。尊者世友所说如前。
    有说。亦缘多香生一鼻识。问应一鼻识有
    多了性。乃至广说。答若别分别则缘一香生
    一鼻识。若不别分别则缘多香生一鼻识。
    大德所说如前。应知
    味处有六种。谓甘酢咸辛苦淡。问为缘一
    味生于舌识。为缘多味生舌识耶。若缘
    一味生舌识者。云何一时尝百味丸。若缘
    多味生舌识者。则一舌识有多了性。乃至
    广说。有说。但缘一味生于舌识。问云何一
    时尝百味丸。答多味和合共生一味。尝一
    味时言尝多味。尊者世友所说如前。有说。
    亦缘多味生一舌识。问应一舌识有多
    了性。乃至广说。答若别分别则缘一味生
    一舌识。若不别分别则缘多味生一舌识。
    大德所说如前。应知。问若尝味时为舌识
    先起。为身识耶。答随彼境增彼识先起。若
    二境等舌识先生。以诸有情贪味增故
    触处有十一种。谓四大种滑性涩性轻性重
    性冷性饥性渴性。问为缘一触生于身识。
    为缘多触生身识耶。有说。但缘一触生
    于身识。谓或缘坚性。乃至或缘渴性。有说。
    乃至有缘五触生一身识。谓滑性及四大
    种。乃至渴性及四大种。有说。乃至有缘十
    一种触生一身识。如乃至有缘二十种色
    生一眼识。问云何身识缘共相境。以五识
    身缘自相故。答自相有二种。一事自相。二
    处自相。若依事自相说者。五识身亦缘共
    相。若依处自相说。则五识唯缘自相故
    不相违。问于嗅尝觉香味触时。为嗅尝
    觉执受香等。为嗅尝觉非执受香等耶。若
    嗅尝觉执受香等者。云何名受用施主所施。
    又应一切时有嗅尝觉。若嗅尝觉非执受香
    等者。外香味触于内香味触。都无有因。
    云何受用。有说。嗅尝觉执受香味触。问云何
    名受用施主所施。又应一切时有嗅尝觉。
    答外香味触于内香味触。是觉发因故无有
    失。有说。嗅尝觉非执受香味触。问外香味
    触于内香味触。都无有因。云何受用。答如
    声故无失。有说。于执受非执受香味触俱
    嗅尝觉然不一时。问内香味触既无增减。云
    何嗅尝觉耶。答由外缘故亦有增减
    法处有七种。谓前四蕴及三无为。于色蕴
    中取无表色。三无为者。谓虚空择灭。非择
    灭。问为缘一法生意识。为缘多法生意
    识耶。答缘一缘多俱生意识。又所缘法非
    唯七种。即前七种。及诸余法皆能顿缘。唯除
    自性相应俱有。问曾闻菩萨六根猛利。云何
    于境知猛利耶。答菩萨宫边有无灭舍。彼
    于舍内然五百灯。菩萨尔时住自宫内。不
    见灯焰但见其光。即知彼灯数有五百。于
    中若有一灯涅??即记之言一灯已灭。是
    名菩萨眼根猛利。无灭舍中有五百妓一时
    奏乐。菩萨尔时不见彼妓但闻乐声。即知
    其中作五百乐。若一?断或一睡眠。即记之
    言今减尔所。是名菩萨耳根猛利。菩萨宫
    内烧百和香。菩萨嗅之知有百种。彼合香
    者欲试菩萨。于百种中或增或减。菩萨嗅
    已即记之言。此于先香增减尔所。是名菩
    萨鼻根猛利。菩萨食时侍者常以百味丸进。
    菩萨尝之即知其中百味具足。时造食者欲
    试菩萨。于百味中或增或减。菩萨尝已即
    知其中增减尔所。是名菩萨舌根猛利菩
    萨浴时侍者即以洗浴衣进。菩萨触之即
    知织者。或进衣者有如是病。是名菩萨身
    根猛利。菩萨善知诸法自相及与共相。而无
    ?碍是名菩萨意根猛利
    诸过去彼一切不现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
    此论。答为止他宗显己义故。谓或有说过
    去未来无实体性。现在虽有而是无为。欲
    止彼意显去来有现是有为。故作斯论。诸
    过去彼一切不现耶。答应作四句。过去有
    二种。一世过去。二瑜伽过去。不现亦有二
    种。一世不现。二覆障不现。此中俱依二种
    作论。过去不现互有广狭。故作四句。有过
    去非不现。谓如具寿邬陀夷言
     一切结过去  从林离林来
     乐出离诸欲  如金出山顶
    邬陀夷经是此根本。如说。世尊住室罗筏鹿
    母堂中。于日后分从静定出将邬陀夷往
    东池所。着衬身衣入池洗浴。时彼尊者为
    佛揩身。然邬陀夷于佛昔日为菩萨时。常
    随供侍。今见佛身光明赫弈。胜菩萨时欢
    喜敬爱。合掌白佛。我今欲以龙喻之颂赞
    叹世尊。唯愿听许。佛言。欲说随意说之。时
    邬陀夷便说此颂。一切结过去者。谓佛解脱
    一切烦恼。从林离林来者。林谓居家世尊从
    家。舍于家法趣非家来。乐出离诸欲者。
    欲有二种。一烦恼欲。二众具欲。佛于此二
    身心不染故名出离乐。谓于中爱乐而住。
    如金出山顶者曰名为金山顶即是日所
    出处。如日初出山顶之时光明遍照。佛从
    烦恼随烦恼出亦复如是。有说。山顶者是
    山顶云。如日从云出时光明遍照。佛亦如
    是。有说山顶者是山顶黑砂。金谓金砂。犹
    如金砂从黑砂出。光明照耀。佛亦如是。从
    烦恼出力无畏等。光明照耀。是谓过去。非
    不现过去者。是第二过去。非不现者。非二
    种不现。佛身现在而显现故。有不现非过
    去。谓如有一。或以神通。或以呪术。或以
    药物。或以如是生处得智。有所隐没令
    不显现。或以神通者。谓神通力令不显
    现。如契经说。梵王白佛。我欲隐身。佛言。
    可尔。时彼大梵隐入地中。佛便指之彼岂非
    汝。梵王念言。此由近故。即渡大海入妙高
    山腹中而住。世尊复指汝住此耶。梵又念
    言。此由?故。即便化作极微细身。入佛白
    毫宛转中住。佛既知已舒毫现之。时大梵
    王极怀愧耻。佛便告曰。吾当隐身。尽汝所
    能试知吾不。梵王敬诺。时佛即入如是等
    持。放大光明遍梵宫处。亦令梵世闻大音
    声。诸梵梵王莫知佛处。问佛住何处令彼
    不知。有说。梵王髻中而住。有说。化作极微
    妙身。有说。化身令不显现。有说。化作障色
    障之。有说。静虑静虑境界。佛佛境界皆不
    思议。故不可知佛身所在。又如尊者大目
    干连。入如是等持即于坐所而自隐蔽。
    令提婆达多对目不见如是等类。或以呪
    术者。谓呪术力令不显现。如诸仙人所结
    呪术。有受持者。随所隐没能令不现。或
    以药物者。谓药物力令不显现。如有药
    物具大神用。若有执持随所隐没亦令不
    现。如毕舍遮宫畔荼等。或以如是生处得
    智者。谓彼智力令所隐没不复显现。此中
    有说。地狱虽有生处得智。而不能令身
    不显现。彼若能者终不须臾住彼受苦。有
    作是说。彼虽不能于狱卒边令身不现。
    而能于余令身不现。傍生饿鬼天亦有此
    生处得智。令身不现。唯人趣无。问此神通
    等四种力中。谁能于谁令不显现。答神通
    能于一切不现以最胜故。问谁神通于谁
    能令不现。答佛于一切能令不现。独觉除
    佛于余一切能令不现舍利子除佛独觉
    于余不现。目干连除佛独觉及舍利子。于
    余不现。乃至钝根者除利根者。于余不现。
    呪术除神通。于余能不现问何呪术于何
    能令不现。答有圆满呪术有不圆满呪术。
    有殊胜呪术有不殊胜呪术。圆满殊胜者。
    于一切皆能不现。不圆满不殊胜者。除
    圆满殊胜于余不现。药物除神通呪术于
    余能不现。所以者何。由呪术力。能致药物
    非药物力能致呪术故。问何药于何能令
    不现。答胜药于劣能令不现。生处得智。
    除前三种于余不现以最劣故。问此谁于
    谁能令不现。有说。地狱唯于地狱能令
    不现。乃至天唯于天能令不现。有说。地
    狱唯于地狱能令不现。傍生于二饿鬼
    于三天。于五趣能令不现。如是说者地狱
    能于五趣不现。乃至天亦能于五趣不现。
    是谓不现非过去。不现者是第二不现。非
    过去者非二种过去。以所隐没住现在故。
    有过去亦不现。谓所有行已起等起。已生等
    生已转现转。已集已现已过去。已尽灭已离
    变。是过去过去分过去世摄。如是诸句皆
    共显示过去诸行。过去者是世过去。不现
    者是世不现。有非过去亦非不现。谓除前
    相。此中相声于所名转。谓若法是前三句。
    名所显者皆悉除之。余未显者作第四句。
    此复云何。谓除一切过去世法现在佛身及
    所隐没。取余现在一切未来及无为法。问如
    后尽灭亦约结断而作四句。何故此中不
    约结断。作四句耶。答有处说结断。名尽
    名灭。无处说结断名不现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称派陈劬淼谑??/p>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