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毘昙部四 >
  •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第79辩定品第八之三

    辩定品第八之三

    已辩等至云何等持。经说等持总有三种。一
    有寻有伺三摩地。二无寻唯伺三摩地。三无
    寻无伺三摩地。如是三种相别云何。颂曰
     初下有寻伺  中唯伺上无
    论曰。前来因事屡辩此三。今于此中略显别
    相。有寻有伺三摩地者。谓与寻伺相应等持。
    此初静虑及未至摄。无寻唯伺三摩地者。谓
    唯与伺相应等持。此即中间静虑地摄。无寻
    无伺三摩地者。谓非寻伺相应等持。此从第
    二静虑近分。乃至非想非非想摄。契经复说
    三种等持。一空三摩地。二无愿三摩地。三无
    相三摩地。如是三种相别云何。颂曰
     空谓空非我  无相谓灭四
     无愿谓余十  谛行相相应
     此通净无漏  无漏三脱门
    论曰。空三摩地谓空非我。二种行相相应等
    持。故说空等持近治有身见。身见亦有二行
    相故。谓空行相近治我所见。非我行相近治
    我见。观法非我名非我行相。观此中无我名
    空行相。由此空行相近治我所见。以此中都
    无我。故此法非我所。岂不空行相即非我行
    相。知此非我此中无我。二种行相竟有何别。
    非无差别言此中无我。不能显我毕竟无体
    故。谓此但显彼此互无。不能显成毕竟无我。
    以有体法亦互无故。若言此法非我便显。我
    毕竟无以一切法。法相等故。由此若修非我
    行相便治我见。修空行相治我所见。如何无
    别无相三摩地。谓缘灭谛四种行相相应等
    持。涅??离诸相故名无相。缘彼三摩地得无
    相名。相略有十。谓色等五男女二种三有为
    相。或复相者是因异名。涅??无因故名无相。
    或相谓世蕴上中下。涅??异彼故名无相。无
    愿三摩地。谓缘余谛十种行相相应等持。十
    行相者。谓苦非常因集生缘道如行出。如是
    空等三三摩地。三摩地相虽无差别。而依对
    治意乐所缘。如其次第建立三种。由意乐故
    不愿三有。理且可然有过患故。宁由意乐不
    愿圣道。以诸圣道依属有故。若尔何用修习
    圣道。以是涅??能趣因故。非离圣道有得涅
    ??。为求涅??故修圣道。道如船筏必应舍故。
    亦由意乐不愿圣道。故缘道行相亦得无愿
    名。以本期心厌有为故。空非我相非所厌舍。
    以与涅??相相似故。由此二行相虽缘可厌
    法。不取可厌相不得无愿名。此三等持通净
    无漏。世出世间等持摄故。世间摄故通十一
    地。出世摄者唯通九地。上七定边无胜德故。
    于中无漏者名三解脱门能与涅??为入门
    故。非诸有漏法是真解脱门。性住世间违解
    脱故。三三摩地缘境别者。若有漏空缘一切
    法。若无漏空唯缘苦谛。无愿能缘苦集道谛。
    无相唯缘灭谛为境。三三摩地念住别者。无
    相唯法余皆通四。契经复说三重等持。一空
    空三摩地。二无愿无愿三摩地。三无相无相
    三摩地。如是三种相别云何。颂曰
     重二缘无学  取空非常相
     后缘无相定  非择灭为静
     有漏人不时  离上七近分
    论曰。此三等持缘前空等。取空等相故立空
    空等名。空空等持缘前无学空三摩地。取彼
    空相空相顺厌胜非我故。谓彼先起无学等
    持。于五取蕴思惟空相。从此后起殊胜善根
    相应等持。缘前无学空三摩地。思惟空相于
    空取空故名空空。如烧死尸以杖回转。尸既
    尽已杖亦应烧。如是由空烧烦恼已。复起空
    定厌舍前空重空等持。空行相后起即复还
    与空行相相应。唯此最能顺厌舍故。非我行
    相则不如是。见无我者于诸有为法。起厌背
    心不如见空故。诸有已见诸法无我。而于诸
    有犹生乐者。以于诸行中不审见空故。由此
    空定虽二行相俱。而但名空不说为非我。空
    于厌舍极随顺故。无愿无愿缘前无学。无愿
    等持取非常相。谓彼先起无学等持。于五取
    蕴中思惟非常相。从此后起殊胜善根。相应
    等持缘前无学。无愿三摩地思惟非常相。于
    无愿不愿名无愿无愿。举喻显示如前应知。
    重无愿等持非常行。相后起即复还与非常行
    相相应。唯此可能缘厌道故。非苦行相能缘
    圣道。圣道非苦趣苦灭故。苦法不能趣苦寂
    灭。亦非因等四能缘圣道。以圣道不能令苦
    续故。非道等四者此厌舍道故。非欣行相能
    为厌舍。岂不如无愿不愿圣道。而作道等四
    此亦应然。此例不然。无愿正厌有兼于圣道
    起不愿心故。谓前无愿正厌于有。圣道依有
    故兼不愿。虽望意乐说不愿道。而于圣道非
    正憎厌。故亦能作道等四种。无愿无愿正憎
    厌道。故以非常观道过失。道等行相无容厌
    道。是故于此不作彼四。若道非常故可厌者。
    应于圣道作苦行相有彼相故。如契经言。诸
    非常即是苦非诸圣道。可有苦相安立谛理
    相各别故。谓依别相立苦谛名。圣道如何亦
    有苦相。又契经中简别说故。如契经说略说
    一切五取蕴苦。若道非常故有苦相应但说
    蕴。既言取蕴方是苦摄。由此证知圣道非苦。
    若谓譬如观集为苦。谛相虽别而见非倒。以
    五取蕴通苦集故。如是应知观道为苦。谛相
    虽别见亦非倒。以无漏蕴通苦道故。由此不
    坏安立谛理。此亦非理。且定不应观集为苦
    见非颠倒。以五取蕴因性名集。果性名苦其
    性各异。若观因为果必观果为因。差别因缘
    不可得故。则是倒见非谛观摄。宁为不坏安
    立谛理。是则应无苦集智异。或应苦道智如
    苦集智。所缘无别故共立遍知。谓彼既言苦
    集同体。观集为苦非颠倒见。二智境同故不
    别立遍知。如是应言苦道同体。观道为苦非
    颠倒见。二智境同故不别立遍知。既不许然
    道宁是苦。又道与苦事各别故。谓契经说无
    漏五根。于去来今能断众苦。又说道能断以
    生为本苦。又契经说道应修习苦应永断故
    道非苦。若谓经言法如船筏亦应断者。理亦
    不然。经不说法治所断故。谓于先时修圣道
    法所作已办。更不应修依应舍义说名应断。
    非治所断与苦不同。或经中法声目契经等
    法。应断言显得旨忘诠。或经所言法尚应断。
    显已与果无用因法。可舍名断如顺住分。非
    如苦性道亦可断。是故苦道其体各异。又若
    经言诸非常即是苦。即言圣道亦有苦相。经
    次亦言诸是苦即非我。应执涅??非非我性。
    或应亦许是苦非常。许则定应非涅??性。若
    谓但言诸是苦皆非我。不言非我皆是苦。何
    不亦言诸是苦皆非常。不言非常皆是苦。若
    谓非常体即是苦。苦即非我但名有异。则空
    无愿应无差别。以许非我即苦等故。若谓经
    言苦即非我。许一切苦皆非我性。此经既说
    非常即苦。应许非常皆是苦性。理实如是
    以此经中。所言非常不说道故。为依何法说
    非常言。以诸愚夫于五取蕴。执为常等起四
    颠倒。为破彼执说非常言。乘此复言非常即
    苦。此言意显有漏非常。皆是苦性苦皆非我。
    非说一切非常非我。理必应尔。以契经中于
    计常境说非常故。或于此中言非常者。非唯
    带生灭要命终受生。谓诸愚夫计人天乐。故
    经依彼有?非常。说即是苦如三恶趣。以何
    为证知此经中。非常等言唯依有漏。由此经
    后复作是说。色受等诸法非我故。非常。岂可
    涅??亦非常性。故知此经唯约圣慧。四种行
    相缘苦谛说。若谓圣道非常故应苦。宁不许
    道无漏故非苦。若谓于乐计为苦见。如何但
    言见灭断者。于灭谓苦其过重故。谓见涅??
    以为苦者。极能增长乐生死心。见道不然是
    故偏说。如病厌药易可疗治。若厌病愈难为
    救疗。或诸圣道依苦而转。故见为苦过非甚
    重。由此论中略而不说。有余说故义不相违。
    又契经言。若于喜乐如实知乐。我定说彼于
    四谛理。如实现观故知有为非全是苦。由此
    于道可观非常。成重无愿必不观苦。无相无
    相即缘无学无相三摩地。非择灭为境。以无
    漏法无择灭故。但取静相非灭妙离。谓彼先
    起无学等持。于择灭中思惟静相。从此后起
    殊胜善根相应等持。即缘无学无相三摩地
    非择灭为境。思惟静相于无相灭。复观为无
    相名无相无相。举喻显示如前应知重无相
    等持。静行相后起即复还。与静行相相应。唯
    此能观非择灭故。非妙行相境无记故非离
    行相。以虽证得彼非择灭。犹缚随故非灭行
    相。以非择灭非永解脱一切苦故。又若观灭
    滥非常故。所言静者惟显止息。故非择灭得
    有静相。以修圣道经久劬劳。于彼息中便生
    乐想。故重无相取静非余。重三等持唯是有
    漏。以于圣道生厌舍故。非无漏定厌舍圣道。
    二缘圣道取空非常。理可名为厌舍圣道。无
    相无相但缘无为作静行相。何名厌道此欣
    无学无相等持。不转之因故名厌道。谓彼定
    起义作是言。无相等持不生为善。此既欣赞
    圣道不生。如何不名厌舍圣道。前无相定非
    此所缘。如何此名无相无相。或应许此定不
    缘非择灭。但缘无学无相不生。此亦不然准
    前释故。谓缘无相定非择灭。此非择灭亦
    离诸相。缘无相无相故得无相无相名。缘无
    相境作静行相。是故此定从境立名。唯三洲
    人能起此定通依男女。以依女身亦能自在。
    延促寿故唯无学位。以有学者但欣圣道未
    能厌故。此亦非一切唯不时解脱。以时解脱
    爱圣道故。依十一地除上七边。以上七边无
    胜德故。若在欲界从未至摄圣道后起。若在
    有顶无所有摄圣道后生。余皆自地圣道后
    起就总类说。此从法类苦灭四智无间而生。
    若就别说欲界摄者非类后生。上界摄者非
    法后起。前二非灭后起。第三非苦后生。余行
    相后起此定故。应得此者皆尽智时由离染
    得。后由加行方起现前。唯我世尊不由加行。
    顺趣解脱起此现前。于道尚厌岂欣诸有。此
    后亦起圣道现前。然厌道故非无间起。欲界
    摄者是思所成。余修所成依定起故。契经复
    说四修等持。一为住现法乐修三摩地。二为
    得胜知见修三摩地。三为得分别慧修三摩
    地。四为诸漏永尽修三摩地。如是四种相别
    云何。颂曰
     为得现法乐  修诸善静虑
     为得胜知见  修净天眼通
     为得分别慧  修诸加行善
     为得诸漏尽  修金刚喻定
    论曰。如契经说有修等持。若习若修若多所
    作。得现乐住乃至广说。善言通摄净及无漏。
    修诸善静虑得住现法乐。而经但说初静虑
    者。于中乐想最增盛故。谓超欲界众多过失。
    故于此中乐想增盛。如游砂碛热渴疲劳。创
    饮浊水亦生胜乐。或圣道乐此具有故。谓具
    一切菩提分法。四沙门果九断遍知三界对
    治。又诸定首诸定乐因。是故偏说。岂不经说
    如是?刍。住此先受离生喜乐。后生梵众受
    乐同此。何故不言住后法乐。详此唯说现法
    乐者。为令弃舍乐现欲乐。说现定乐令其欣
    乐。或现乐住是后乐依。但说所依能依已显。
    如契经说。先住此间入诸等至后方生彼。或
    现法乐三乘皆住。后乐不定是故不说。谓或
    退堕或上受生或般涅??便不住故。虽诸静
    虑即现法乐。依近分故说为得。言修近分
    力得根本故。或即依现乐说为得言。如言
    石子体故无有过。有说此定佛依自说。如说
    菩萨居赡部林。起初世间似无漏定。能引一
    切有情共乐。由此不说后法乐住。即由此故
    亦但说初。菩萨尔时唯得初故。若依诸定修
    天眼通。便能获得殊胜知见。此依何义立知
    见名。本静虑中有遍照智。此遍照故立以见
    名。见体即知故名知见。眼根名见世所极成。
    为简异彼以知标见。或即此见决断所缘。故
    名为知即亦名见。谓本静虑是乐行道。不多
    劬劳而现前故。不劬劳故其体坚牢。由体坚
    牢故用决定。用决定故立以知名。见义如前
    故名知见。为知为见修此等持。即是为求决
    定照义。此亦善逝依自而说。谓为显佛以天
    眼通。观诸有情死生险难。方为拔济起静虑
    等。故为知见修天眼通。有余师言。为欲胜伏
    诸随烦恼起胜知见。起此胜知见不离光明
    想。此光明想引天眼通。由天眼通得胜知见。
    若修三界诸加行善。及无漏善得分别慧。谓
    从欲界乃至有顶。诸闻思修所成善法。及余
    一切无漏有为。总说名为加行善法。修此善
    法能引慧生。于诸境中差别而转。故言修此
    得分别慧。如说善逝住二寻思。能如实知诸
    受起等。此显修善得分别慧。说加行言为简
    生得。非修习生得得未曾得故。若修金刚
    喻定便得诸漏永尽。谓若修习第四静虑。金
    刚喻定并随转法。便能获得诸漏永尽。第四
    静虑佛依自说。无上菩提依此得故。金刚喻
    定顿证漏尽。引尽智生是故偏说。有说一切
    有顶断治。第四静虑皆此所摄。此经所说若
    习若修。若多所作义差别者。为欲显示习修
    得修所治。更远如其次第如是。已辩所依止
    定。当辩依定所起功德。诸功德中先辩无量。
    颂曰
     无量有四种  对治?等故
     慈悲无?性  喜喜舍无贪
     此行相如次  与乐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缘欲界有情
     喜初二静虑  余六或五十
     不能断诸惑  人起定成三
    论曰。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无量
    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此四能引无量福故。
    无量爱果此为因故。有说此能违无量戏论
    故。贪等诸惑皆名戏论。何缘无量四无增减。
    对治四种多行障故。如契经说。若习若修若
    多所作慈能断?。悲能断害。喜断不欣慰。舍
    断欲贪?故唯有四。?谓心所。欲杀有情欲
    恼有情心所名害。耽着境界于诸善品。不乐
    住因名不欣慰。于妙欲境起染欣乐。情无厌
    足名为欲贪。此中慈悲无?为性。若尔此二有
    何差别。性虽无别然慈能治。杀有情?欢行
    相转。悲是对治恼有情?戚行相转。是谓差
    别。如苦与乐领纳。虽同而损益殊故。体有别
    苦乐体别如先已辩。慈悲二种差别亦然。有
    作是言。悲是不害近治害故理实如是。但害
    似?似?名说。悲之行相亦似无?立无?
    名实是不害。诸古师说。喜即喜受何缘观行
    者尔时喜受生。若缘与乐与慈无异。若缘拔
    苦应与悲同。又契经言。欣故生喜喜即喜受
    如先已辩。此喜行相与彼欣同。喜故生喜义
    有何异。若言下上义有异者。轻安与乐义亦
    应然。差别因缘不可得故。又违本论云何名
    喜。谓喜喜相应受想行识等。此中意显喜俱
    品法。喜增上故总立喜名。非受受俱其理决
    定。若喜即喜受何言与受俱。若言对法以理
    为量应如无过。诵本论文此亦不然。理为量
    论要有经证方可定文。若与经违理必可坏。
    不应随意辄改论文。是故此喜定非喜受。以
    欣为体或即无贪。谓别有贪是恶心所。于有
    情类作是思惟。云何当令诸所有乐。彼不能
    得皆属于我。喜能治彼故是无贪。此与喜根
    必俱行故。三地可得如悔忧俱。喜亦无贪分
    明相者。于他盛事心不贪着。知他获得深生
    欣慰。心热对治说名为喜。故知此喜亦无贪
    性。舍无量体唯是无贪。此与第三有差别者。
    离爱恚想等缘有情。如创入林等生树觉。平
    等行因说名为舍。若舍无量亦能治?。宁唯
    无贪与慈何异。又许此舍正治欲贪。与不净
    观有何差别。且舍与慈有差别者。慈能对治
    ?所引?无?为体。舍能对治贪所引?无
    贪为体。岂不如舍无贪为性。亦能对治贪所
    引?。如是许慈无?为性。亦应能治?所引
    贪。此难不然。行相违故谓舍行相。双违贪?
    舍亲非亲差别相故。从此爱恚俱不生故。即
    由此故舍唯无贪。正能治贪兼治?故。慈之
    行相违?非贪。于诸有情与乐转故。由此慈
    舍虽俱违?。而慈顺贪舍能违害。是故此二
    极有差别。或修舍者治非处?。慈治处?故
    有差别。不净与舍如次能治。?H贪余贪故有
    差别。此四无量非损益他。何缘唯善非无记
    性。能近对治贪?等故。爱非爱相不能引故。
    力能令心自在转故。慈等体相已略分别。此
    阿世耶有差别者。观有情类如己谓慈。乐有
    情类离苦谓悲。于他兴盛欣慰谓喜。于亲怨
    相不思谓舍。又不观他有损有益。等观一切
    如友谓慈。于遭苦者哀愍谓悲。由胜解力想
    有情类。得益离损欣慰谓喜。于有情相等观
    谓舍。此四行相有差别者。云何当令诸有情
    类得如是乐。如是思惟入慈等至。云何当令
    诸有情类离如是苦。如是思惟入悲等至。诸
    有情类得乐离苦岂不快哉。如是思惟入喜
    等至。诸有情类平等平等无有亲怨。如是思
    惟入舍等至。如是所愿竟无有成岂不唐捐。
    修定功力能伏?等宁谓唐捐。应是颠倒何
    能伏惑。愿得乐等宁谓颠倒。谓此不言已得
    乐等。但由胜解愿诸有情当得乐等。能伏诸
    惑故修此四功不唐捐。于定蕴中说四行相
    六何令等。具如前说。言如是思惟入某等至
    者。此言若就等无间缘。慈等应无无间生理。
    别别思惟所引起故。若俱生者入言相违。初
    业位中别加行引。至成满位亦有俱生。定蕴
    就初说入无过。且慈无量愿得何乐。有说愿
    得第三定乐。诸受乐中此最胜故。若自未证
    由闻故知。有说愿得涅??妙乐。于诸乐中此
    最胜故。有说愿得阿罗汉乐。此已解脱诸烦
    恼故。初修业者未证此乐。未现证故不能运
    心。但缘己身随所证乐。及他所证现可知者。
    愿诸有情同证此乐。故但缘现如理所生。无
    染污乐愿他同受。若于所受已舍?刍。设未
    获得真实对治。亦处空闲受远离乐。力能映
    夺天帝等喜。如五乐等伽他中说又住远离
    勤修善者。定有善得念念恒流。如大海水遍
    满相续。喜轻安乐由此引生。以无吝心缘如
    是乐。愿诸含识一切同受。有余受胜学无学
    乐。如何观劣以授于他。不于当来还招劣果。
    若谓不欲以此与胜。便违遍缘有情为境。但
    由无吝福资所依。实不能令他得乐故。如有
    贫者以己所受?弊资具。召施富人虽诸富
    人不求此惠。而彼施者亦无有失。表自敬心
    无所吝故。此亦如是故无有失。如于良田殖
    一细种。后所得果多而复大。如半核娑诸瓜
    瓠等。故非观劣以授于他。便于当来还招劣
    果。皆缘欲界有情为境。能治缘彼?等障故。
    谓于欲界有怨亲中。三聚有情能生?等。于
    中有舍怨亲等相。便能伏除?等烦恼。是故
    此境唯欲有情。必不能缘色无色界。大悲体
    是无痴善根。由此力能通缘三界。若四无量
    唯缘有情。何故经言。思一方等此由胜解。
    总缘器中一切有情故无有失。此四通在欲
    色界系。以契经说无量能招梵释轮王殊胜
    果故。品类足论依修所成。说七智知色界修
    断。及彼遍行随眠随增。有余师言。此四无量
    加行通欲本唯色界。此四无量依地别者。若
    喜即喜受唯是修所成。彼应说喜唯初二定。
    以于余地无喜根故。若喜异喜受亦通思所
    成。彼应说喜通依七地。与乐舍受亦相应故。
    有余说。喜唯喜受俱。彼则应言喜通三地。或
    应如颂唯二非余。慈悲舍三通依六地。谓四
    静虑未至中间。或有欲令唯依五地。谓除未
    至是容豫德。已离欲者方能起故。有说此四
    唯欲及初得无量名。余地不尔。经说无量名
    梵住故。又说修无量生梵世故。又说招梵释
    轮王果故。有说随应通依十地。谓欲四本近
    分中间。若悲亦依下三静虑。如何得与喜乐
    相应。悲缘苦有情戚行相转故。此如无漏厌
    作意生。是故通依下三静虑。彼真实作意能
    顺生欣。喜乐相应可无有过。此胜解作意不
    顺生欣。如何可言与彼相似。疑是戚性不顺
    生欣。如何许疑喜乐俱起。胜解作意应与彼
    同。然此于欣极相随顺。力能引生真作意故。
    疑则不尔极违真故。彼尚相应此宁不许。此
    胜解作意理应违欣。有欢戚处中行相别故。
    悲既戚行相转应非喜乐相应。勿二行相俱
    时转故。若尔应不许与舍受相应。舍受处中
    行相转故。既非不许舍受相应。与喜乐俱理
    定应许。勿全不与受相应故。虽言此四能治
    ?等。而不能断诸烦恼。得胜解作意相应起
    故。真实作意方能断惑。又此唯缘有情境故。
    缘法作意方能断惑。又此唯缘现在境故。通
    缘三世或缘非世方能断惑。又解脱道此可
    得故。要无间道方能断惑。有作是说。有漏根
    本静虑摄故。此因有失。不应说三依六地故。
    未至中间此应无故。经何故说此断?等。亦
    不相违。断有二故。或由此力引断道故。谓伏
    ?等引断道生。是故经中说断?等。若尔何
    故契经中说。由善修慈住不还果。此中圣道
    以慈名说。如于余处说想名等。或依圣者先
    得慈心。后数修行得离欲说。或依为得修所
    成慈。精进修行得离欲说。有说此四依欲色
    身。无色不缘怨亲等故。修此必应先缘彼故。
    如实义者。唯依欲身于欲界中唯人能起。若
    喜非喜受成一必具四。若喜即喜受成一定
    成三。生第三定等唯不成喜故。依何义故契
    经中说。修四无量慈极至遍净。悲极至空无
    边处。喜极至识无边处。舍极至无所有处。云
    何色界法能招无色果。又四静虑无不有慈。
    何缘修慈唯极遍净。有余于此倦于思寻。仰
    推慈尊当解此义。传闻具寿迦多衍尼子。曾
    以此义问设摩达多。彼尊寻思便入寂定。至
    明清旦欲为解释。时衍尼子复入寂定。时未
    会遇各般涅??。由此迄今无能释者。?称派?br> 者作是释言。应知此经依相似说。谓乐受法
    与慈相似。慈作与乐行相转故乐至遍净。上
    地皆无故说修慈极于遍净。求离苦法与悲
    相似。悲作拔苦行相转故。色身能作?苦
    生因。有身便有断首等故。空处近分厌离色
    身。故说修悲极于空处。轻安乐法与喜相似。
    喜作安乐行相转故。识无边处轻安乐增。缘
    自无边识为门故。无边识相极增安乐。故说
    修喜极于识处。能弃舍法与舍相似。舍作弃
    舍行相转故。无所有处由近分中。弃舍无边
    行相成满。是故说修舍极无所有处。有言此
    经依相顺说。谓从慈定起欣等流顺第三定。
    从第三定起欲等流。亦顺慈定如是乃至。舍
    无所有起欲等流展转相顺。此不显理但有
    虚言。或应于中更求深趣。有言此经就意乐
    说。谓乐慈者乐第三定。乃至乐舍者乐无所
    有处。此亦无理由何证知。是故应如前释
    为善。初欲引起四无量时。先于有情分为三
    品。所谓亲友处中怨雠。三各分三谓上中下。
    上亲友者。谓生法身赖彼重恩舍便难住。中
    亲友者。谓财法交极相亲爱。下亲友者。谓唯
    财交亦相亲爱。上处中者。谓于自昔曾不见
    闻。中处中者。谓虽见闻而不交往。下处中
    者。谓虽交往而离恩怨。上怨雠者。谓夺名
    誉命及亲友。中怨雠者。谓夺己身命缘资具。
    下怨雠者。谓夺亲友命缘资具。于诸有情。分
    品别已。初修慈者。先于上亲发起清净与乐
    胜解。若由无始数习所成。恶阿世耶令心刚
    强。少遭逼恼便怀深恨。缘此还息与乐胜解。
    复应策励思其重恩。于彼复生与乐意乐。数
    习力故恨意永亡。与乐胜解相续无替此既
    成已。于中下亲亦渐次修如是胜解。于亲
    三品既得等心。次总于处中下中上怨所。渐
    次修习与乐意乐。乃至最后于上怨亲。得平
    等心都无升降。齐此名曰修慈成满。修悲及
    喜例此应说。谓观三苦遍逼有情。不应于中
    复加以苦。但应如已勤加济拔。渐次修习欲
    济拔心。乃至怨亲等无升降。齐此名曰修悲
    成满想。诸有情得乐离苦。深生欣慰如己
    无差。齐此名曰修喜成满。初修舍者。先舍处
    中非先舍怨亲恚爱难舍故。又处中品顺舍
    力增于中如前。先舍上品次舍中下及与怨
    亲。从下至中从中至上。先舍怨者以亲难舍
    故。如契经说。贪难断非?如是渐次修习。于
    舍至上亲友等上处中。普于有情舍差别相。
    齐此名曰修舍成满。若于有情乐求功德。彼
    于慈等能速修成。非于有情乐求过者。以断
    善者有德可录。麟喻独觉有失可取。先福罪
    果现可见故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七十九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