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毘昙部四 >
  •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第67辩圣贤品第六之十一

    辩圣贤品第六之十一

    如说沙门及沙门果。何谓沙门性。此果体是
    何。果位差别总有几种。颂曰
     净道沙门性  有为无为果
     此有八十九  解脱道及灭
    论曰。言沙门者。能永息除诸界趣生生死魑
    魅。或能勤励息诸过失。令永寂静故名沙门。
    如薄伽梵自作是释。以能勤劳息除。种种恶
    不善法杂染过失。广说乃至。故名沙门。沙门
    所有名沙门性。此即沙门所修熏法。熏是排
    遣生臭惑义。即以无漏圣道为体非世俗道。
    以能无余究竟静息诸过失故。由此异生虽
    能已断无所有处染而非真沙门。以诸过失
    尚有余故。暂时静息非究竟故。既无漏道是
    沙门性。通以有为无为为果。故沙门果体通
    有为无为。此果佛说总有四种。谓初预流后
    阿罗汉。道类智品。是谓有为预流果体。见断
    法断。是谓无为预流果体。道类智品或离欲
    界第六。无漏解脱道品。是谓有为一来果体。
    见断法断。及欲界系修所断中前六品断。是
    谓无为一来果体。道类智品。或离欲界第九
    无漏解脱道品。是谓有为不还果体。见断法
    断欲修断断。是谓无为不还果体。尽智无生
    智无学正见品。是谓有为阿罗汉果体。三界
    见修所断法断。是谓无为阿罗汉果体。然薄
    伽梵于契经中。但说无为沙门果体。如说云
    何名预流果。谓断三结。乃至云何阿罗汉果。
    谓已永断贪?痴等。岂不不还果已许永断
    ?。此亦无违释义别故。此中意说。净除一切
    烦恼垢者。断名永断非尚有余。烦恼垢者少
    无余断得永断名。然余处说遍知。云何谓永
    断贪。乃至广说。此中意说。若一切种及一
    切断即名永断。一切种者谓断自性。及断能
    缘即名永断。唯见苦断诸法断位见苦断法。
    已断自性未断能缘。见集断法已断能缘。未
    断自性非永断故未名遍知。言一切者。谓见
    灭断等十一惑中。随一部永断。由此具显有
    九遍知。及显异生断非遍知所摄。譬喻者说
    沙门果体。唯是无为由教理故。教如前说今
    当辩理。以诸有为是可坏故。不可保信沙门
    果体。是可保信故唯无为。且教不然准前释
    故。谓前处处已作是释。非彼所引有余意经。
    可能证成胜义理趣。契经虽言预流果体谓
    断三结。而不言唯如四修定中现法乐住。定
    谓经说此是初静虑。然实此定理亦通余。故
    不言唯显有别意。此经亦尔不应固执。若谓
    有余经说现法乐住通四静虑。此不尔者。理
    亦不然与彼同故。谓余经说六法永断。名为
    预流岂唯三结。又预流者。理实亦应有边执
    见及贪等。断此非预流果无别证因。由此
    彼所言不令生喜。故非由此所引契经。证唯
    无为是沙门果。理亦非理。若无颠倒智望无
    为法最可保信故。谓观行者如实智生。能自
    了知我生尽等。虽是可坏法而极可保信。以
    能显了无倒义故。由此定知四沙门果。其体
    通摄有为无为。复有至教证沙门果亦通有
    为。如契经说。根到彼岸为缘显了。果到彼
    岸果到彼岸为缘显了。补特伽罗亦到彼岸。
    唯依有为法立补特伽罗。补特伽罗由果显
    了。故知果体亦通有为。然譬喻宗理最不可
    依。无为立补特伽罗。彼执无为无有体故。
    不应无体法为立假者因。谓彼执无为唯不
    转为相。故不可依托立补特伽罗。若谓但依
    彼得建立。得是道故必是有为。由此应知依
    向果道。建立八种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既依
    道立。道体通向果果岂唯无为。又设劬劳求
    得名果。果位摄道既是所求。如何可言彼道
    非果。如何知道亦是所求。以契经中有伽他

     智人居静室  勇猛谛思惟
     求八解三明  证慢掉尽故
    又契经言。无相心定以解为果。解体即是尽
    无生智。定即沙门此即显成。阿?炒锬ニ瞪?br> 门果体。通有为无为。理教显然不可倾动。然
    经但说果是无为。以此无为唯是果故。谓诸
    择灭唯沙门果。道通沙门故略不说。或以无
    为法是果非有果。道通二种故略不说。或无
    为法离有为过。为令欣乐是故偏说。或此唯
    说无为果。经是有余言不应封执。谓此唯说
    三结断等。不遍说余烦恼断故。如契经说。心
    速回转精进能证无上菩提。超段食想越诸
    色想。没有对想非余不然。应知此经亦复如
    是。如由别意唯说无为为沙门果。亦由别意
    说沙门果唯有四种。若废别意直论法相。即
    沙门果有八十九。皆解脱道择灭为性。谓为
    永断三界烦恼。有八十九无间道起。见道所
    摄其数有八。法类智忍各有四故。修道所摄
    有八十一。九地各九无间道故。此八十九唯
    沙门性。此沙门性无间所生。八十九解脱道
    亦有为沙门果。是彼等流士用果故。即诸无
    间所断惑断。八十九诸择灭。唯无为沙门果。
    是彼离系士用果故。彼能断此得障得故。岂
    不沙门性。亦摄解脱道诸无间道。亦彼等流
    士用果故。应无间道亦是有为沙门果摄。不
    尔且非诸无间道。一切皆是解脱道果。虽有
    是者。而但可言。无间道力解脱道起。彼力能
    断此起障故。彼道无间此必生故。非解脱道
    力引无间道起。此不能断彼起障故。非此无
    间彼必生故。谓虽亦有无间而生而不皆然。
    及非此力谓有余时余加行力所引起故。或
    有毕竟不复生故无相类失。何故契经说。沙
    门果非八十九唯说四耶。岂不已言经有别
    意。有何别意。且有释言唯四位中。诸观行者
    分明欢悦觉慧生故。谓唯四位极可信非余。
    设有退失未死还得故。有余复言。唯此四位。
    如次能越恶趣彼因。人天趣生所显示故。唯
    上中品贪等势力。往恶趣生非下品故。或有
    本有二。谓欲界有顶二越有顶。二越欲界。
    故唯立四为沙门果。或诸烦恼总有二类。一
    者无记。二者不善。初越二种后越无记。一来
    不还唯越不善。以恶难越故唯立四。有余师
    言。非薄伽梵于八十九不现证知。然唯说四
    沙门果者。颂曰
     五因立四果  舍曾得胜道
     集断得八智  顿修十六行
    论曰。若断道位具足五因。佛于经中建立彼
    断。及与断得俱时而生。净解脱道为沙门果。
    言五因者。一舍曾道。谓舍先得果向道故。二
    得胜道。谓得果摄殊胜道故。三总集断。谓一
    果得总得先来所得断故。四得八智。谓一时
    中总得四法四类智故。五能顿修十六行相。
    谓能顿修非常等故。住四果位皆具五因。余
    位不然故唯说四。若唯净道是沙门性。有漏
    道力所得二果。如何亦是沙门果摄。颂曰
     世道所得断  圣所得杂故
     无漏得持故  亦名沙门果
    论曰。且无漏道所得择灭。沙门果摄其理极
    成。得二果时诸世俗道。所得择灭体数甚少。
    与多圣道所得择灭。总一得得共成一果。是
    故于此以少从多。俱说名为沙门果体。谓世
    俗道得二果时。此果非唯以世俗道。所得择
    灭为断果性。兼以见道所得择灭。于中相杂
    总成一果。同一果道得所得故。由此契经言。
    云何一来果。谓断三结薄贪?痴。云何不还
    果。谓断五下结故。世俗道所得择灭。与无
    漏道所得杂故。以少从多名沙门果。又世俗
    道所得择灭。无漏断得所任持故。由此力所
    持退不命终故。无漏断得印所印故。亦得名
    为沙门果体。如故人物王印所印。不复名为
    能集者物。此亦应尔故亦名沙门果。有余师
    说。此灭当为金刚喻定。真沙门果故亦得立
    沙门果名。此灭虽非彼离系果。是彼士用果
    名彼果无失。有余复说。由此无为因沙门性
    增上力得。是故亦应名沙门果。以世俗道断
    烦恼时。亦修治彼沙门性故。此中上座作如
    是言。理必应无已见谛者。用世俗道断烦恼
    义。由彼能见一切有境。皆如炎猛热铁丸故。
    许世俗道观上地法。起静妙等欣行觉故。由
    此诸圣理必不应。以有摄法出离诸有。有余
    复说。如有少年喜自严身耽欲乐净。彼颈被
    系狗蛇人尸膖烂虫蛆。臭秽难忍深生羞耻
    厌恶缠心。未若众圣厌恶诸有。而说缘有静
    等想生。如是所言不令生喜。故圣于有如无
    想定此非真过。所以者何。且彼如何许诸圣
    者。见诸有境如热铁丸。于有境中已断乐倒。
    而于有漏行生此是乐觉。为欲生乐求乐缘
    故。又彼如何许诸圣者。厌诸有境剧厌三尸。
    于有境中已断净倒。而于有漏行生此是净
    想。于极臭处如烂粪泥。女人死尸好习近故。
    由此彼难非真过失。若谓圣者求诸乐缘。
    习近女时由失正念。于断惑位正念现前。是
    故不应引之为例。此亦非理违所说故。谓彼
    所言违如是说。圣如所见无别异行。又诸圣
    者安住正念。虽见诸行体皆是苦。而于其中
    亦生乐觉。如契经说。受乐受时如实了知
    受于乐受。若谓圣者暂时觉乐余亦应然。于
    上地境亦暂时观为静等故。非圣观有犹如
    涅??。发起毕竟静妙离想。但思上境少静等
    相。厌离下地?动等法。世尊亦说以有出有。
    如说圣者以色出欲无色出色。恐谓无能出
    无色者。故佛重说诸有所作。诸有所思灭皆
    能出。又我宗说诸有圣者。以世俗道离下染
    时。以上世定为首观察起静等觉。非以上生
    宁可责言。如何圣者于诸有境起静等觉。圣
    厌有生非有德故。又有至教证诸圣者。于世
    定中起静等觉。如契经说。具寿舍利子。速往
    盲林入灭受想定。从定起已高声唱言。此灭
    涅??甚乐甚静。谓彼尊者于此灭定觉乐静
    故。便于涅??起甚快乐甚寂静觉故。从定起
    高声唱言。此灭涅??甚乐甚静。谓灭定中灭
    少流转。尚有如是乐静二相。况涅??中流转
    总灭。或即灭定假说涅??。以乐及静分相似
    故。又佛亦说此定甚妙。谓薄伽梵说灭定已
    复言。此妙过六轻安。以灭定体有妙性故。
    可以对余??量胜劣。又渐损减契经中言。如
    是四种寂静解脱。超一切色无色所收。我说
    ?刍修彼定者。从彼定起必应唱言。如是定
    中极为寂静。故不可说唯有顶地。善有漏定
    寂静非余。若谓不应缘暂静等。起静等想便
    能断惑。此亦不然。待下地法上地便是毕竟
    静故。谓初静虑待欲界法。无或寂静不寂静
    义。岂可说言厌欲界法观初静虑。为静等时
    非毕竟故障离欲染。又既见有自地善心。能
    暂思惟自地不净。虽为自地烦恼所缚。而亦
    能令烦恼不起。如何观下灾横所逼。观上永
    脱下地灾横非下所缚。胜定现前而不。能断
    下地惑得。故汝不应不生欢喜。然愚夫类于
    无想天。执为真实究竟出离。于无想定方能
    发起。圣者于彼不执出离。故无想定圣者不
    起。更以余想不能起故。由此彼喻于证无能。
    是故极成有学圣者。以世俗道亦能断惑。有
    作是说。以契经中说四沙门果渐次而得故。
    知诸异生无实断惑。此不应理。以彼经中约
    次第者密意说故。由此即彼契经中说。且有
    一类于诸行中。如理思惟。乃至广说。理必应
    尔。以余经说得四定者入见谛故。不可才遇
    义缺减经。便兴固执拨余圣教。以诸圣教有
    多差别。无一经中具众义故。谓诸圣教略有
    二种。于义有了有不了故。又无所待有所待
    故。又说世俗胜义谛故。又总相说别相说故。
    又随自意他意说故。又属法相属法教故。如
    是等类有无量门。有契经中虽有所说。非离
    余说义可显了。且如经说于诸行中。如理思
    惟义犹未了。何等为行行有多种。谓契经说
    无明缘行。又契经说。入息出息寻伺想思名
    身等行。又契经说。欲等名行即八断行。又契
    经说。诸行非常即有漏法。又契经说。一切行
    无常此经意说一切有为法。又说寿行此即
    命根。如是等行有无量种。于诸行境如理思
    惟。为欲界系为色无色。为三界系为无漏摄。
    为在何地分位。如何此如理言。为显何义如
    何生起。何故名世复以何缘名为第一。何故
    所缘以行声说。于能缘上说作意声。以思惟
    名自作意故。如是等类皆可推征。故圣教中
    必应有处。具释诸法自性名等。以薄伽梵为
    欲摄益所化有情。观处观时观根性等。种种
    差别随应为说尔所法门。非一经中见有具
    说。故离欲说义难显了故不应说。以契经中
    说四沙门果渐次而得故。知诸异生无实断
    惑。如是已说依世俗道。断修所断得二果时。
    所得择灭名沙门果。然沙门果酬沙门性。此
    沙门性如前已说。即此复有差别名耶。亦有
    云何。颂曰
     所说沙门性  亦名婆罗门
     亦名为梵轮  真梵所转故
     于中唯见道  说名为法轮
     由速等似轮  或具辐等故
    论曰。依世俗理则诸沙门异婆罗门。如契经
    说。应施沙门婆罗门等。依胜义理则诸沙门
    即婆罗门。如契经说。此初沙门乃至第四。在
    正法外无真沙门及婆罗门。乃至广说。以能
    遣除恶不善法。与勤止息相极相似。故沙门
    体即婆罗门。如说能遣除恶不善法。广说乃
    至。故名婆罗门。即婆罗门性亦名为梵轮。是
    真梵王力所转故。佛与无上梵德相应。是故
    世尊独应名梵。由契经说佛亦名梵。亦名寂
    静。亦名清凉。寂默冲虚萧然名梵。佛具此德
    故立梵名。既自觉悟为令他觉。转此授彼故
    名梵轮。即梵轮中唯依见道。世尊有处说名
    法轮。以阿若多?x陈那等五?刍众。见道生
    时地空天神即传宣告。世尊已转正法轮故。
    如何见道说名为轮。以速行等似世轮故。如
    圣王轮旋环不息。速行舍取能伏未伏。镇压
    已伏上下回转。见道亦尔故名法轮。谓圣王
    轮旋环不息。见道亦尔无中歇故。如圣王轮
    行用速疾。见道亦尔各一念故。如圣王轮取
    前舍后。见道亦尔舍苦等境取集等故。此则
    显示见四圣谛。必不俱时如圣王轮。降伏未
    伏镇压已伏。见道亦尔能见未见能断未断。
    已见断者无迷退故。如圣王轮上下回转。见
    道亦尔观上苦等已观下苦等故。由此见道
    独名法轮。尊者妙音作如是说。如世间轮有
    辐毂辋。八支圣道似彼名轮。谓正见正思惟
    正勤正念。似世轮辐。正语正业正命似毂。正
    定似辋故名法轮。?称派呈Ρ疽庾芩怠R磺?br> 圣道皆名法轮。以说三转三道摄故。于他相
    续见道生时。已至转初故名已转。然唯见道
    是法轮初故说法轮。唯是见道诸天神类。即
    就最初言转法轮不依二道。然诸师多说见
    道名法轮。以地空天神唯依此说故。曾无说
    三道皆名法轮故。唯见道具前所说轮义故。
    虽诸见道皆名法轮。而?x陈那身中先转故。
    经说彼见道生时名转法轮非余不转。?x陈
    那等见道生时。说名世尊转法轮者。意显彼
    等得转法轮。本由世尊故推在佛。令所化者
    生尊重故。如是则说如来法轮。转至他身故
    名为转。若异此者天神应说。菩提树下佛转
    法轮。不应唱言世尊今在。婆罗[病-丙+尼]斯国转无
    上法轮。故转授他此中名转。有说此教名为
    法轮。转至他身令解义故。此但方便非真法
    轮。如余杂染无胜能故。此中思择四沙门果。
    何沙门果依何界得。颂曰
     三依欲后三  由上无见道
     无间无缘下  无厌及经故
    论曰。前三果但依欲界身。得阿罗汉果依三
    界身。前之二果未离欲故非依上得。理且可
    然。第三云何非依上得。已离欲者亦可得故。
    由理教故。且理云何。依上界身无见道故。非
    离见道已离欲者。可有超证不还果义。何缘
    上界身必不起见道。且依无色无容听闻无
    我教故。离闻此教必定无容入见道故。又彼
    界生不缘下故。见道先缘欲界苦故。由此无
    色非见道依。依色界身无胜厌故。非离胜厌
    能入见道。谓欲界中有诸苦受。为生少乐多
    藉劬劳。人天中生寿量短促。乏财多病亲友
    乖离。违境既多厌心增胜。若生色界与此相
    违。谓彼异生耽胜定乐。长寿无病无贫无离。
    违境既无厌心微劣。非厌微劣能入见道。能
    引见道胜厌无故。依色界身不起见道。不应
    言彼都无有厌。以生彼者现有厌故。如契经
    说。勿怖大仙彼焰必无来近此理。烧梵宫已
    于彼当灭。此中怖声唯目厌体。又于余处有
    伽他言
     闻有长寿天  具妙色令誉
     而心怀怖厌  如鹿对师子
    此怖厌言显怖即厌。即于彼处显此义言。为
    厌所缠心处于厌。如契经说。为着所缠心处
    于着。此亦如是先未了相。为厌所缠彼心为
    厌所随缚故。后已了相虽处厌中。而不为厌
    之所随缚。是谓此中怖厌别义。实怖与厌相
    差别者。谓瞩彼相恐为衰损。心生惊怯故名
    为怖。若观彼相心不欣欲。情乐弃舍故名为
    厌。欲界具二上界唯一。又此二体差别云何。
    不审察为先心惊掉名怖。若审察为先心不
    乐名厌。或引愚痴心怯。名怖。若引弃舍心
    背名厌。有余师说。恐为衰损心欲捐舍是名
    为怖。欲捐舍故于彼境中。心不生欣是名为
    厌。今观此经所说怖者。是恐自害被损坏
    义。世间亦见有如是言。但掷器来勿怖其破。
    由此理证上界无见道。教复云何。由契经说
    故。经言有五补特伽罗。此处通达彼处究竟。
    所谓中般乃至上流。此通达言唯目见道。是
    证圆寂初方便故。经既不言彼处通达。故知
    见道上界定无。已说学位预流果等有多差
    别。为阿罗汉亦有多种差别相耶。亦有云何。
    颂曰
     阿罗汉有六  谓退至不动
     前五信解生  总名时解脱
     后不时解脱  此从见至生
    论曰。于契经中说阿罗汉。由种性异故有六
    种。一者退法。二者思法。三者护法。四安住
    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然余经说无学有九。
    谓初退法后俱解脱。彼不退法此不动摄。彼
    二解脱通此六摄。故阿?炒锬ノㄋ涤辛?帧?br> 言退法者。谓彼获得如是类根。安住此根与
    退缘会便退所得。无退缘者便般涅??。或有
    精勤进得胜性。说彼修集此种性时。谓有
    一类由他缘力。方于佛法至诚归趣。彼极少
    时取少分相。便乘速进奢摩他力。所持慧光
    入无学地。于无学地趣入相中。彼先不能审
    谛取故。无有恒时尊重行故。信乐寂止背胜
    观故。与顺退法相随顺故。数失正念远于道
    器。所获胜德容数退失。如于圣教习诵究竟。
    由遇散乱病逸等缘。于习诵文不能记忆名
    为退失先所习诵。由此譬喻应知退法。言思
    法者。谓有获得如是类根。安住此根能于诸
    欲极多厌恶。由斯厌恶起自害思。或此类根
    虽性昧钝。而多缘力之所集成。于加行中念
    力坚固。多住厌观少有欣情。恒作是思勿遇
    病等。便于正念有所忘失。于加行中致有慢
    缓。由加行慢缓令我有退失。由斯筹虑起自
    害思。或由艰辛方逮胜位。观诸财宝追求贮
    积。守护受用咽弃等时。无不引生种种苦恼。
    彼审观已由此苦缘。身命虽存都无胜用。又
    观身器是粪秽车。避危就安摄养无益。犹如
    牢狱丘冢秽尸。爱乐此身岂名智者。由斯观
    解起自害思。复有余师作如是说。彼类法尔
    禀斯种性。不顾身命耽求解脱。执刀自拟用
    以励心。如说以刀扣于自颈。由斯励己心得
    解脱。此类名为思法种性。言护法者。谓有
    一类。恒于时爱心解脱中。系念现前专精防
    护。彼作是念。我且未能修习练根。达安住法
    但于时爱心解脱中。能不放逸精勤防护。如
    是种类名为护法。安住法者。谓离胜退缘虽
    不自防。而亦能不退。离胜加行亦不练根。多
    住处中故名安住。有余师说。彼所获德非劣
    非胜故名安住。堪达法者。谓性堪能好修练
    根速达不动。有余师说。彼性能得一切功德
    故名堪达。然非一切功德之器。不动法者。谓
    有一类根性殊胜于行自在。于断烦恼随烦
    恼中得方便智。不为一切随顺退法之所倾
    动具无生智。性不怯弱获得第一安隐住处。
    内分力强胜观行摄。于一切义?@重委解。已
    能善取漏尽地相。不护所证故名不动。有
    余复释此六异相。谓六种性先学位中。初
    二阙恒时及尊重加行。然至无学思法少勤。
    护法唯有恒时加行。安住唯有尊重加行。堪
    达具二而是钝根。不动具二而是利根。有作
    是言。退法必退乃至堪达必达不动。若不尔
    者立名唐捐。彼执欲界具足有六。色无色界
    中唯安住不动。彼无退失自害自防。及修练
    根。故唯有二理实无定。然退应果唯从先来
    退种性退。乃至达不动唯堪达所能。立退
    等名约容有说。故六阿罗汉通三界皆有。六
    中前五从信解生。即此名为时爱心解脱。以
    一切时爱心解脱。故亦说名为时解脱者。谓
    待时处补特伽罗。资具等合时方得解脱故。
    以所依止功能薄劣。要待胜时方解脱故。或
    复一切胜定现前。要待胜时是此时义。离系
    缚故名为解脱。此即待时及解脱义。略初
    言故如言酥瓶。不动法性说名为后。即此
    名为不动心解脱。彼心解脱非惑所动故。亦
    说名为不时解脱。以不待时得解脱故。或复
    胜定随处随时。随所遇缘随欲便起。离系缚
    故名为解脱。即不待时及解脱义。有余释此
    二差别言。以于暂时得解脱故名时解脱。后
    容退故以能毕竟得解脱。故名不时解脱。后
    无容退故此从学位见至性生。如是所明六
    阿罗汉所有种性。为是先有为后方得。不定
    云何。颂曰
     有是先种性  有后练根得
    论曰。退法种性。必是先有思法等五。亦有后
    得。谓有先来是思法性乃至不动。有先退
    法练根成思。至不动等多种差别。如理应思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六十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