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毘昙部四 >
  •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22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

    如是已说烦恼等断于九胜位得遍知名。
    然断必由道力故得。此所由道其相云何。
    颂曰
     已说烦恼断  由见谛修故
     见道唯无漏  修道通二种
    论曰。前已广说诸烦恼断由见谛道及修
    道故。道唯无漏亦有漏耶。见道应知唯是
    无漏。修道通二。所以者何。见道速能治三
    界故。顿断九品见所断故。非世间道有此
    堪能。故见位中道唯无漏。修道有异故通二
    种。如向所言。由见谛故。此所见谛其相云
    何。颂曰
     谛四先已说  谓苦集灭道
     彼自体亦然  次第随现观
    论曰。谛有四种。名先已说。于何处说。谓初
    品中分别有漏无漏法处。彼如何说。谓彼颂
    言。无漏谓圣道。此说道谛。择灭谓离系。此
    说灭谛。及苦集世间。此说苦集谛。四谛次
    第如彼说耶。不尔。云何。如今所列。一苦
    二集三灭四道。四谛自体亦有异耶。不尔。
    云何。如先所辩。为显体同彼故说亦然声。
    四谛何缘如是次第。随现观位先后而说。
    谓现观中先所观者便在先说。若异此者
    应先说因后方说果。然或有法说次随生。
    如念住等。或复有法说次随便。如正胜等。
    谓此中无决定理趣起。如是欲先断已生
    后遮未生。但随言便。今说四谛随瑜伽师
    现观位中先后次第。何缘现观次第必然。加
    行位中如是观故。何缘加行必如是观。谓若
    有法是爱着处能作逼恼。为求脱因。此法
    理应最初观察。故修行者加行位中最初观
    苦。苦即苦谛。次复观苦以谁为因。便观苦
    因。因即集谛。次复观苦以谁为灭。便观苦
    灭。灭即灭谛。后观苦灭以谁为道。便观灭
    道。道即道谛。如见病已次寻病因。续思病
    愈后求良药。契经亦说谛次第喻。何契经
    说。谓良医经。如彼经言。夫医王者。谓具四
    德能拔毒箭。一善知病状。二善知病因。三
    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药。如来亦尔为大医
    王如实了知苦集灭道。故加行位如是次
    观。现观位中次第亦尔。由加行力所引发
    故。如已观地纵马奔驰。此现观名为目何
    义。应知此目现等觉义。何缘说此唯是无
    漏。对向涅??正觉境故。此觉真净故得正
    名。应知此中果性取蕴名为苦谛。因性取蕴
    名为集谛。是能集故。由此苦集因果性分。
    名虽有殊非物有异。灭道二谛物亦有殊。
    何义经中说为圣谛。是圣者谛故得圣名。
    于非圣者此岂成妄。于一切是谛性无颠
    倒故。然唯圣者实见非余。是故经中但名
    圣谛。非非圣谛颠倒见故。如有颂言。圣者
    说是乐。非圣说为苦。圣者说为苦。非圣说
    是乐
    有余师说。二唯圣谛。余二通是圣非圣谛。唯
    受一分是苦自体。所余并非。如何可言诸
    有漏行皆是苦谛。颂曰
     苦由三苦合  如所应一切
     可意非可意  余有漏行法
    论曰。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坏
    苦性。诸有漏行如其所应与此三种苦性
    合故。皆是苦谛。亦无有失。此中可意有漏
    行法与坏苦合故名为苦。诸非可意有漏
    行法与苦苦合故名为苦。除此所余有漏
    行法与行苦合故名为苦。何谓为可意非
    可意余。谓乐等三受如其次第由三受力
    令顺乐受等诸有漏行得可意等名。所以者
    何。若诸乐受由坏成苦性。如契经言。诸乐
    受生时乐住时乐坏时苦。若诸苦受由体成
    苦性。如契经言。诸苦受生时苦住时苦。不苦
    不乐受由行成苦性。众缘造故。如契经言。
    若非常即是苦。如受顺受诸行亦然。有余师
    释。苦即苦性名苦苦性。如是乃至行即苦性
    名行苦性。应知此中说可意非可意为坏
    苦苦苦者。由不共故。理实一切行苦故苦。
    此唯圣者所能观见。故有颂言
     如以一睫毛  置掌人不觉
     若置眼睛上  为损及不安
     愚夫如手掌  不觉行苦睫
     智者如眼睛  缘极生厌怖
    以诸愚夫于无间狱受剧苦蕴生苦怖心。
    不如众圣于有顶蕴。道谛亦应是行苦摄。
    有为性故。道谛非苦。违逆圣心是行苦相。
    非圣道起违逆圣心。由此能引众苦尽故。
    若观诸有为涅??寂静者。亦由先见彼法
    是苦后观彼灭以为寂静故。有为言唯显
    有漏。若诸法中亦许有乐。何缘但说苦为
    圣谛。有一类释。由乐少故。如置绿豆乌豆
    聚中。以少从多名乌豆聚。谁有智者沥水
    浇痈有少乐生计痈为乐。有余于此以
    颂释言
     能为苦因故  能集众苦故
     有苦希彼故  说乐亦名苦
    理实应言。圣者观察诸有及乐体皆是苦。以
    就行苦同一味故。由此立苦为谛非乐。
    如何亦观乐受为苦。由性非常违圣心故。
    如以苦相观色等时非彼苦相一如苦受。
    有谓。乐受是苦因故。诸圣亦观彼为苦者。
    此释非理。能为苦因是集行相。岂关于苦。
    又诸圣者生色无色。缘彼如何有苦想转。
    非彼诸蕴为苦受因。又经复说行苦何用。
    若由非常观乐为苦。非常苦观行相何别。
    生灭法故观为非常。违圣心故观之为苦。
    但见非常知违圣心故非常行相能引苦
    行相。有余部师作如是执。定无实乐受唯
    是苦。云何知然。由教理故。云何由教。如
    世尊言。诸所有受无非是苦。又契经言。汝
    应以苦观于乐受。又契经言。于苦谓乐名
    为颠倒。云何由理。以诸乐因皆不定故。谓
    诸所有衣服饮食冷??等事。诸有情类许为
    乐因。此若非时过量受用便能生苦。复成
    苦因不应乐因。于增盛位或虽平等但
    由非时便成苦因能生于苦。故知衣等本
    是苦因。苦增盛时其相方显。威仪易脱理亦
    应然。又治苦时方起乐觉。及苦易脱乐觉
    乃生。谓若未遭饥渴寒热疲欲等苦所逼
    迫时。不于乐因生于乐觉。故于对治重
    苦因中。愚夫妄计此能生乐。实无决定能
    生乐因。苦易脱中愚夫谓乐。如荷重担暂
    易肩等。故受唯苦。定无实乐。对法诸师言
    乐实有。此言应理。云何知然。且应反征
    拨无乐者何名为苦。若谓逼迫既有适
    悦有乐应成。若谓损害既有饶益有乐
    应成。若谓非爱既有可爱有乐应成。若
    谓可爱体非成实。以诸圣者于离染时可
    爱复成非可爱故。不尔。可爱圣离染时。由
    异门观为非爱故。谓若有受自相可爱。此
    受未常成非可爱。然诸圣者于离染时。以
    余行相厌患此受。谓观此受是放逸处。要
    由广大功力所成变坏无常故非可爱。非
    彼自相是非爱法。若彼自体是非可爱不应
    于中有起爱者。若不起爱于离染时圣者
    不应以余行相观察乐受深生厌患。故
    由自相有实乐受。然世尊言诸所有受无
    非苦者。佛自释通。如契经言。佛告庆喜。
    我依诸行皆是无常。及诸有为皆是变坏。密
    作是说。诸所有受无非是苦。故知此经不
    依苦苦作如是说。若由自相说受皆苦。
    何缘庆喜作是问言。佛于余经说有三受。
    谓乐及苦不苦不乐。依何密意此经复言诸
    所有受无非是苦。庆喜但应作如是问。依
    何密意说有三受。世尊亦应但作是答。我
    依此密意故说有三受。经中既无如是问
    答。故由自相实有三受。世尊既言我密意
    说诸所有受无非是苦。即已显示此所说
    经依别意说非真了义。又契经言。汝应以
    苦观乐受者。应知此经意显乐受有二种
    性。一有乐性。谓此乐受依自相门是可爱
    故。二有苦性。谓依异门亦是无常变坏法
    故。然观乐时能为系缚。诸有贪者?n此味
    故。若观苦时能令解脱。如是观者得离贪
    故。佛以观苦能令解脱故。劝有情观乐
    为苦。如何知此自相是乐。如有颂言
     诸佛正遍觉  知诸行非常
     及有为变坏  故说受皆苦
    又契经言于苦谓乐名颠倒者。此别意说。
    以诸世间于诸乐受妙欲诸有一分乐中一
    向计乐故成颠倒。谓诸乐受若依异门亦
    有苦性。然诸世间唯观为乐故成颠倒。诸
    妙欲境乐少苦多。唯观为乐故成颠倒。诸有
    亦然。故不由此能证乐受无实理成。若受
    自相实皆苦者。佛说三受有何胜利。若谓
    世尊随俗说者。不应正理。以世尊言我密
    说受无非苦故。又于观五受说如实言
    故。谓契经说。所有乐根所有喜根应知此二
    皆是乐受。乃至广说。复作是说。若以正慧
    如实观见如是五根三结永断。乃至广说。
    又佛如何于一苦受。随顺世俗分别说三。
    若谓世间于下上中苦。如其次第起乐等
    三觉。佛随顺彼说乐等三。理亦不然。乐亦
    三故。应于下等三苦唯起上等乐觉。又受
    殊胜香味触等所生乐时。有何下苦而世
    于中起乐受觉。若许尔时有下苦者。如是
    下苦已灭未生。世应尔时有极乐觉。此位
    众苦都无有故。受欲乐时征问亦尔。又下
    品受现在前时。许受分明猛利可取。许中
    品受现在前时与此相违。如何应理。又下
    三定说有乐故。应有下苦。以上诸地说有
    舍故。应有中苦。定胜苦增。岂应正理。故不
    应依下等三苦如次建立乐等三受。又契
    经说。佛告大名。若色一向是苦非乐非乐
    所随。乃至广说。故知定有少分实乐。如是
    且辩彼所引教显无实乐为证不成。所立
    理言亦不成证。且以诸乐因皆不定故者。
    此非正理。迷因义故。谓观所依分位差别
    诸外境界方为乐因或为苦因。非唯外境。
    若此外境至此所依如是分位能为乐因。
    未尝至此不为乐因。是故乐因非不决定。
    如世间火观所煮炙分位差别为美熟因
    或为违因非唯彼火。若此火至此所煮炙
    如是分位。为美熟因。未尝至此非美熟因
    故美熟因非不决定。乐因亦尔。决定理成。
    又三静虑中乐因岂不定。彼因无时能生苦
    故。又彼所说要治苦时起乐觉者。准前已
    破。谓受殊胜香味触等所生乐时。对治何
    苦而世于中起于乐觉。设许尔时治?苦
    者。此能治苦已灭未生。尔时转应生极乐
    觉。又静虑乐治何故生。如是等破准前应
    说。又彼所说苦易脱中乐觉乃生如易肩
    者。此身分位实能生乐。乃至身如是分位
    未灭前必有乐生。灭则不尔。若异此者此
    位后时乐应转增。苦渐微故。如是易脱身
    四威仪生乐解劳应知亦尔。若先无苦于
    最后时何为?H然生于苦觉。由身变易分位
    别故。如酒等后时有甘醋味起。是故乐受
    实有理成。由此定知。诸有漏行三苦合故如
    应名苦。即苦行体亦名集谛。此说必定违
    越契经。契经唯说爱为集故。经就胜故说
    爱为集。理实所余亦是集谛。如是理趣由
    何证知。余契经中亦说余故。如薄伽梵伽
    他中言
     业爱及无明  为因招后行
     令诸有相续  名补特伽罗
    又契经说五种种子。此即别名说有取识。又
    彼经说置地界中。此即别名说四识住。故经
    所说是密意言。阿?炒锬ヒ婪ㄏ嗨怠H痪??br> 说爱为集者。偏说起因。伽他中说业爱无
    明皆为因者。具说生起及彼因因。云何知
    尔。业为生因爱为起因。经所说故。又彼经
    中次第显示后行业有因有缘有绪故。为
    别建立种子及田说有取识及四识住。故
    非唯爱为集谛体。何法名生。何法名起。界
    趣生等品类差别自体出现。说名为生。若无
    差别后有相续。说名为起。业与有爱如其
    次第为彼二因。譬如种子与谷麦等别种
    类芽为能生因。水与一切无差别芽为
    能起因。业及有爱为生起因。应知亦尔。爱
    为起因何理为证。离爱后有必不起故。谓
    有爱离爱二俱命终。唯见有爱者后有更起。
    由此理证爱为起因。起有起无定随爱故。
    又由爱故相续趣后。现见若于是处有爱。
    则心相续数趣于彼。由此比知。以有爱故
    能令相续驰趣后有。又取后身。更无有法
    封执坚着如贪爱者。如荜豆屑于澡浴时
    和水涂身至干燥位着身难离余无以
    加。如是无有余为因法执取后身如我
    爱者。由此理证爱为起因。如是世尊说
    谛有四。余经复说。谛有二种。一世俗谛。二
    胜义谛。如是二谛。其相云何。颂曰
     彼觉破便无  慧析余亦尔
     如瓶水世俗  异此名胜义
    论曰。若彼物觉彼破便无。彼物应知名世俗
    谛。如瓶被破为碎凡时瓶觉则无。衣等亦
    尔。又若有物以慧析除彼觉便无亦是世
    俗。如水被慧析色等时水觉则无。火等亦
    尔。即于彼物未破析时以世想名施设为
    彼。施设有故名为世俗。依世俗理说有瓶
    等。是实非虚名世俗谛。若物异此名胜
    义谛。谓彼物觉彼破不无及慧析余彼觉仍
    有。应知彼物名胜义谛。如色等物碎至极
    微。或以胜慧析除味等。彼觉恒有。受等亦
    然。此真实有故名胜义。依胜义理说有色
    等。是实非虚名胜义谛。先轨范师作如是
    说。如出世智及此后得世间正智所取诸法
    名胜义谛。如此余智所聚诸法名世俗谛。
    已辩诸谛。应说云何方便勤修趣见谛道。
    颂曰
     将趣见谛道  应住戒勤修
     闻思修所成  谓名俱义境
    论曰。诸有发心将趣见谛。应先安住清净
    尸罗然后勤修闻所成等。谓先摄受顺见
    谛闻。闻已勤求所闻法义。闻法义已无倒
    思惟。思已方能依定修习。行者如是住戒
    勤修。依闻所成慧起思所成慧。依思所成
    慧起修所成慧。此三慧相差别云何。?称派?br> 师谓。三慧相缘名俱义。如次有别。闻所成
    慧唯缘名境。未能舍文而观义故。思所成
    慧缘名义境。有时由文引义。有时由义引
    文。未全舍文而观义故。修所成慧唯缘义
    境。已能舍文唯观义故。譬若有人浮深驶
    水。曾未学者不舍所依。曾学未成或舍或
    执。曾善学者不待所依。自力浮渡。三慧亦
    尔。有言。若尔思慧不成。谓此既通缘名缘
    义。如次应是闻修所成。今详三相无过别
    者。谓修行者依闻至教所生胜慧名闻所
    成。依思正理所生胜慧名思所成。依修
    等持所生胜慧名修所成。说所成言显三
    胜慧是闻思等三因所成。犹如世间于命牛
    等如次说是食草所成。诸有欲于修精勤
    学者。如何净身器令修速成。颂曰
     具身心远离  无不足大欲
     谓已得未得  多求名所无
     治相违界三  无漏无贪性
     四圣种亦尔  前三唯喜足
     三生具后业  为治四爱生
     我所我事欲  暂息永除故
    论曰。身器清净略由三因。何等谓三因。一
    身心远离。二喜足少欲。三住四圣种。身远离
    者。离相杂住。心远离者。离不善寻。此二易
    可成。由喜足少欲。言喜足者无不喜足。
    少欲者无大欲。所无二种差别云何。对法诸
    师咸作是说。于已得妙衣服等更多求名
    不喜足。于未得妙衣等多希求名大欲。岂
    不更求亦缘未得。此二差别便应不成。是
    故此中应作是说。于所已得不妙不多
    怅望不欢名不喜足。于所未得衣服等事
    求妙求多名为大欲。喜足少欲能治此故
    与此相违应知差别。喜足少欲通三界无
    漏。所治二种唯欲界所系。喜足少欲体是无
    贪。所治二种欲贪为性。能生众圣故名圣
    种。四圣种体亦是无贪。四中前三体唯喜足。
    谓于衣服饮食卧具。随所得中皆生喜足。
    第四圣种谓乐断修。如何亦用无贪为体。
    以能弃舍有欲贪故。为显何义立四圣
    种。以诸弟子舍俗生具及俗事业。为求解
    脱归佛出家。法主世尊愍彼安立助道二
    事。一者生具。二者事业。前三即是助道生具。
    最后即是助道事业。汝等若能依前生具作
    后事业解脱非久。何故安立如是二事。为
    欲对治四种爱生故。契经言。?刍谛听。爱
    因衣服应生时生。应住时住。应执时执。如
    是爱因饮食卧具及有无有。皆如是说。为
    治此四说四圣种。即依此义更异门说。谓
    佛为欲暂息永除我所我事欲故说四圣
    种。我所事者谓衣服等。我事者谓自身。缘
    彼贪名为欲。为暂止息前三贪故说前
    三圣种。为永灭除四种贪故说第四圣种。
    如是已说修所依器。由何门故能正入修。
    颂曰
     入修要二门  不净观息念
     贪寻增上者  如次第应修
    论曰。正入修门要者有二。一不净观。二持
    息念。谁于何门能正入修。如次应知。贪寻
    增者。谓贪猛盛数现在前。如是有情名贪行
    者。彼观不净能正入修。寻多乱心名寻行
    者。彼依息念能正入修。有余师言。此持息
    念非多缘故能止乱寻。不净多缘显形差
    别引多寻故治彼无能。有余复言。此时
    息念内门转故能止乱寻。不净多于外门
    转故。犹如眼识治彼无能。此中先应辩不
    净观。如是观相云何。颂曰
     为通治四贪  且辩观骨锁
     广至海复略  名初习业位
     除足至头半  名为已熟修
     系心在眉间  名超作意位
    论曰。修不净观正为治贪。然贪差别略有
    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
    奉贪。缘青瘀等修不净观治第一贪。缘
    彼食等修不净观治第二贪。缘虫蛆
    等修不净观治第三贪。缘尸不动修不
    净观治第四贪。若缘骨锁修不净观。通能
    对治如是四贪。以骨锁中无四贪境故。应
    且辩修骨锁观。此唯胜解作意摄故。少分
    缘故。不断烦恼。唯能制伏令不现行。然瑜
    伽师修骨锁观总有三位。一初习业。二已
    熟修。三超作意。谓观行者。欲修如是不净
    观时。应先系心于自身分。或于足指或额
    或余。随所乐处心得住已。依胜解力于自
    身分假想思惟。皮肉烂堕渐令骨净。乃至具
    观全身骨锁。见一具已复观第二。如是渐
    次广至一房一寺一园一村一国。乃至遍地
    以海为边。于其中间骨锁充满。为令胜解
    得增长故。于所广事渐略而观。乃至唯观
    一具骨锁。齐此渐略不净观成名瑜伽师初
    习业位。为令略观胜解力增于一具中先
    除足骨思惟余骨系心而住。渐次乃至除
    头半骨思惟半骨系心而住。齐此转略不
    净观成名瑜伽师已熟修位。为令略观胜
    解自在除半头骨系心眉间。专注一缘湛
    然而住。齐此极略不净观成名瑜伽师超作
    意位。有不净观由所缘小非自在小应作
    四句。此由作意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及由所
    缘自身至海有差别故。此不净观何性。几
    地缘何境。何处生。何行相。缘何世。为有
    漏。为无漏。为离染得。为加行得。颂曰
     无贪性十地  缘欲色人生
     不净自世缘  有漏通二得
    论曰。如先所问今次第答。谓此观以无贪
    为性通依十地。谓四静虑及四近分中间欲
    界。唯缘欲界所见色境。所见者何。谓显形色。
    缘义为境。由此已成。唯人趣生。三洲除北。
    尚非余趣。况余界生。既立不净名。唯不净
    行相。随在何世缘自世境。若不生法通缘
    三世。既唯胜解作意相应。此观理应唯是有
    漏。通离染得及加行得。由有曾得未曾得
    故。说不净观相差别已。次应辩持息念。此
    差别相云何。颂曰
     息念慧五地  缘风依欲身
     二得实外无  有六谓数等
    论曰。言息念者。即契经中所说阿那阿波
    那念。言阿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
    入身义。阿波那者。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
    出身义。慧由念力观此为境故名阿那阿
    波那念。以慧为性。而说念者。念力持故于
    境分明所作事成。如念住故。通于五地。
    谓初二三静虑近分中间欲界。此念唯与舍
    相应故。谓苦乐受能顺引寻。此念治寻故
    不俱起。喜乐二受能违专注。此念于境专
    注故成。由此相违故不俱起。有说。根本下
    三静虑中亦有舍受。彼说依八地。上定现
    前息无有故。此定缘风。依欲身起。唯人天
    趣除北俱卢。通离染得及加行得。唯与真
    实作意相应。正法有情方能修习。外道无有。
    无说者故。自不能觉微细法故。此相圆满
    由具六因。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净。数
    谓系心缘入出息不作加行。放舍身心唯
    念忆持入出息数。从一至十不减不增。
    恐心于现。极聚散故。然于此中容有
    三失。一数减失。于二谓一。二数增失。于
    一谓二。三杂乱失。于入谓出于出谓入。
    若离如是三种过失名为正数。若十中间
    心散乱者。复应从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
    乃至得定。随谓系心缘入出息不作加行
    随息而行。念息入出时各远至何所。谓念
    息入。为行遍身。为行一分。随彼息入行
    至喉心脐髋髀胫。乃至足指念恒随逐。若
    念息出离身为至一磔一寻。随所至方
    念恒随逐。有余师说。息出极远乃至风轮或
    吠岚婆。此不应理。此念真实作意俱故。止
    谓系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间乃至足指。随
    所乐处安止其心。观息住身如珠中缕。为
    冷为??为损为益。观谓观察此息风已。
    兼观息俱大种造色及依色住心及心所。具
    观五蕴以为境界。转谓移转缘息风觉
    安置后后胜善根中乃至世间第一法位。净
    谓升进入见道等。有余师说。念住为初金刚
    喻定为后名转。尽智等方名净。为摄六相
    故。说颂言
     持息念应知  有六种异相
     谓数随止观  转净相差别
    息相差别云何应知。颂曰
     入出息随身  依二差别转
     情数非执受  等流非下缘
    论曰。随身生地息彼地摄。以息是身一分
    摄故。此入出息转依身心差别。以生无色
    界及羯剌蓝等并入无心定及第四定等。
    此息于彼皆不转故。谓要身中有诸孔隙。
    入出息地心正现前息于尔时方得转故。
    出第四定等及初生时息最先入。入第四定
    等及后死时息最后出。息有情数摄。有情身
    分故。非有执受。与根相离故。是等流性。同
    类因生故。非所长养。身增长时彼损减故。非
    异熟生。断已后时更相续故。余异熟色无如
    是故。唯自上地心之所缘。非下地威仪通果心境故

    说一切有部俱舍论卷第二十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