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瑜伽部上 >
  • 决定藏论卷中心地品之二

    心地品之二

    略说生缘所摄。自因具足。是名为至。何者为
    至。似因略故因缘具足。是以得生。故名为至。
    如是选择知假名有。至若实有则有二种。谓
    生因有不离因有。若生因有。如未得法从
    前以来无至为因。岂义得生。若如是者。永不
    得生不离法因有。以是善法不善无记一时
    得至。复故碍法亦应共生。是故两因皆悉不
    然。复法生因各现诸缘所摄。自种如之因。即
    此种子故名为至。余别因缘在现前故。名离
    余缘。在此牵缘以此自在假名为至。此自在
    以诸人者诸法被生被灭。更乐现前速牵生
    缘。是故名至。略有三义。一者种子成就。二者
    自在成就。三者现前成就种子成就者。一切
    恶法诸无记法及生得善无功用生。此诸种
    子未有定破。圣道拔断诸善种子。未为邪
    见之所破坏。是名种子成就。云何知耶。诸法
    种子乃至未坏与不善法若现不现。如此等
    人悉名成就。以诸善法功力所造。有诸无记
    生缘所摄诸因具足。是名自在成就。诸现在
    法在于现前。自相故生。是名现前成就。何者
    命根依过去业。处处受身为业所牵。有量时
    住以此牵命。即名命根。又复命根分别有二。
    谓定不定。有随不随。有少有多。有后无后。有
    得自在有不自在。阎浮提人离其寿命。余有
    决定数。阎浮提中或寿无量或复短促。乃至
    十岁。郁单越人定寿千年。是处随命无余缘
    死余处不随于阎浮提寿十岁人。是名短促。
    有诸畜生。于一日中七死七生。乃至一日一
    夜非想非非想诸天寿命八万大劫。罗汉寿
    命亦复有后。若诸学人于现在世定入涅??。
    诸凡夫人最后生身寿命有后。其余诸人无
    复有后。自在命根诸阿罗汉菩萨及佛能延
    寿命。其余寿命不得自在。何者众生种类似
    分。略说处处受生诸众生类。同界同道同生
    同类同年同姓。长短等行。以依此分是诸相
    似。是名众生种类似分。有诸众生依是界分
    各有似分。于一界中众生受生。以依五道各
    有似分。一一道中诸众生有诸众生依生分
    生。一一生生依类分生。一一姓生。有诸众生
    色声高广事业似分。有诸众生善恶似分各
    有似分。如杀生人共诸杀生。乃至邪见共邪
    见人。如离杀人共诸离杀。乃至正见共正见
    人。须陀洹人共须陀洹。乃至辟支佛其辟支
    佛。菩萨共菩萨。佛共佛。名相似分。一切众生
    皆是假名。云何众生似分而是实法。凡夫性
    者。三界见苦所断烦恼种子未断名凡夫性。
    又凡夫性复有四种。一者无涅??性。二者声
    闻性摄三者辟支佛性摄。四者佛性所摄。离
    十烦恼无有别性。名凡夫性。何者和合性。因
    缘具足诸法得生。种种因缘种种法生。名共
    作因。和合性者。复有六种。受和合。入生和
    合。六入住和合。工巧智和合。净和合。相从和
    合。受和合者。因内外入及思惟等诸识得生。
    三种和合故触得生。因触和合故得生受。入
    生和合者。无明缘行乃至老死。六入住和合
    者。依于四食及以命根。工巧智相应业作具
    人力。是名工巧和合。净和合者。十二难得自
    他功力。相从和合者。如有一人为大国主如
    法治化。众生荷赖四海安宁。离如是分无别
    和合。字和合者。依法性相而立假名。依如是
    义是名为字。句和合者。已说依自相法善法
    恶法净法不净法选择分别以名合为句。是
    句和合。味和合者。名与句合。字义具足。是味
    和合。于诸略义悉皆是名。于处中义是名为
    句。于广说义称之为味。唯依于名唯得知名。
    不知于义。若依于句知诸法性。亦知于鸣不
    得知广选诸法。依于味身知诸法义。以此名
    身句味身为五学处得知假名。随方俗语立
    名不同。若于鸣中无处不同。耳相闻故。何者
    五学处。一者内学。二者因学。三者声学。四者
    医方学。五者世工巧学。何者起生诸行因果
    相续未断。是名起生。复次起生有种子生。犹
    如诸法有种现起。复有起生种子果生。如有
    种子未灭种本现前起生。如菩萨地有名流
    生四非色阴有色流生。如内外十入。于法入
    中无作色生。有逐流生如次第法。十二因缘
    有逆。次第十二因缘以此起生即是相续无
    别有法。何者齐法依无始时各各分齐种子
    因果法不相杂。诸佛出世及不出世。法常然
    故有灭分齐犹如逆顺十二因缘有正法齐。
    谓如五阴及十二入十八界等无有增减有受
    分齐。如三受法亦无增减有住分齐。谓一切
    身乃至寿命诸外法。住至一大劫有变分齐。
    如诸众生已生色界退生欲界有限量齐。如
    诸众生生有色处身有限量。外法世界亦有
    限量。何者应尔为说诸法为安诸法为正知
    法。此中方便即名为应。分别有四。一者见应。
    二者因应。三者论义应。四者法尔应。如声闻
    地后当广说。何者迅疾诸行。生灭迅疾不住
    有行迅疾即是生灭。有力势迅疾。谓地行象
    马及以人等。又空行天鸟诸夜叉等。有鸣迅
    疾如声出时。有水迅疾如江河流。有火迅疾
    如大猛焰焚烧干草。射迅疾者。如人善射箭
    去迅速。智迅疾者。谓诸圣人简择修行速知
    诸义。通迅疾者。谓大神通运身速疾。意速疾
    者。依心速疾神通迅速。何者次第各相对。诸
    行相续依次第生。是名次第。有生次第如十
    二因缘。有灭次第如逆因缘。无明灭故乃至
    老死灭。老死灭故忧悲苦恼一切皆灭。又有
    道俗法用次第。于晨朝起料理身体。着衣营
    务嬉戏试艺。洗浴涂香着华严身。食诸饮食
    眠卧消息。是俗次第。何者道法次第。亦晨朝
    起次第如前。乃至着衣持鉢次第乞食。得饭
    便还安坐而食。洗手拭鉢净足坐禅。讲说读
    诵作善思惟。于昼日中经行立坐。此二种事
    治心障治法。于夜半时眠卧消息。于后夜分
    速疾而起着衣等事。于大众中随其大小。恭
    敬问讯依次第坐。如法行筹并受卧具。有生
    次第从少至老则有八时。又有见谛次第。先
    观苦谛次集灭道。又九定次第。又学次第。以
    依戒学生于心学次生慧学。何者名时。依日
    出入识时分齐。依诸行法有生灭故。立三世
    名以名为时。如年时节一月半月日夜刹那
    罗婆牟忽多过去现在未来等法。此名时者。
    离诸行法无有别时。何者名数。数诸异法令
    知多少。是名为数。复次数者。从一二法乃
    至多数。复至数后名阿僧只。以从此后无复
    数名。何者种子。离诸行法无别种子。以此行
    法如是起生如是进入。是名种子。亦名为果
    子果别异不可杂观。何故不杂。依现在果知
    过去因。依现在因知未来果。以此因亦名为
    果。因果不杂如谷麦等芽叶枝节未开已开。
    离此诸法无别种子。如是观察一切行法是
    种子相。已说断坏恶法种子。何者断坏善法
    种子。一者恒事恶法与善相违断坏善根。二
    者着邪见故。邪见重故。亦断善根如诸外道。
    三者以邪见故诽谤一切作五逆罪亦断善
    根。四者已断不善恶法种子善根即断。如阿
    那含登地菩萨。复次一切诸法种子以为一
    聚。与果已竟而至于果。谓软中上。复更略说
    诸种子相而得在于阿罗耶识中。一切诸法
    着妄想习。以此习气亦名实法亦名假名。从
    此诸法无别有相无不别相如真如法。复次
    习气遍一切处诸恶罪法。若依此习而摄一
    切诸法种子诸出世法。何者为本而得生耶。
    诸恶法种不为其因。此出世法真如境界作
    缘得生。若不取习为缘得生。何故演说三涅
    ??性。复说有人无涅??性。有如此义一切众
    生有真如境而为缘生障无障。故解脱各异。
    有诸众生永障种本不能通达真如境界。说此
    众生无涅??性。有诸众生不依此义说涅??
    性。诸智慧障永依于本亦非解脱为障种本。
    明于此义有声闻性辟支佛性不如前义。是
    名佛性。是故无失说出世法所生相续。依阿
    摩罗识而能得住。以此相续与阿罗耶识而
    为对治。自无住处是无漏界。无恶作务离诸
    烦恼。何者为作略说有三。一不净法。二者
    善法。三无记法。不净作者。是则十不善业道
    身口意生受行不离为增上缘。此身口业使
    他令知。是名不净。作善法者。离此十恶而不
    修习此身口业使他令知。是名善作。无记者。
    以此威仪如诸工巧此身口业。是无记作。复
    有诸业不令他知唯自发心。以是心中觉言
    语依善不净无记等法。是名心作。唯身生起
    此无异法。是名身作。非是动转。何以故。一切
    行法刹那灭故。故无至处。唯是言语是谓口
    业。如是心行此思惟法。即是心作。何以故。刹
    那灭故。从此至彼。是义不然。离行生起更无
    余业。眼耳心等亦不能取。是故作者亦假名
    有。若有诸人随恶眷属。彼处得生渐以长大。
    其自思惟。依此事业我得寿命。如是业行乐
    忍而行。是时得知其无覆护。依不善根无诸
    覆护。所摄勇猛甚深不正思惟。势力摄故。是
    人即得大不善根。此人未得杀生不善。余不
    善道所生不善亦未得证乃至未作。从作之
    时随其有犯。逐业随时复生不善。犹如前人
    生恶友处。各随其类增长恶业亦复如是。乃
    至不离无护思事则无覆护。以日日中思增
    长故。作是业故。诸不善根皆得增长。以安邪
    思不信?龆橄餐?试刀裰枪残小J瓜笆且?br> 使作是业。从此向后有种本故。以习作故。于
    相续中是现世者名不覆护。以依舍因乃至
    未舍诸不信智。此中恶业不信后世有恶果
    报。即名不信。?龆檎摺4硕穹ㄖ兴嬉舛??br> 不能舍离。是名?龆椤O餐?摺V钣泄?е?br> 人所谤如实不现。是名喜忘。攀缘者。心恼散
    乱此心相续恒生不住。是名挛缘。恶智者。
    以此颠倒谓恶为善谓善为恶。是名恶智。以
    作恶戒为增上缘。此不善等诸不善法。恶思
    为伴而生不住。是恶戒不依前者如实道理。
    则名善法。如此分别若有诸人堪受戒者以
    授善戒。如有诸人从他得戒亦从自得。有得
    自戒。不从他得。唯比丘戒。何以故。诸比丘戒
    皆不可得一切人受。若比丘戒不从他受。堪
    受戒者不堪受者。以此一切若自能得出家
    戒者。如来法制便不得住。法律制戒正说难
    知。是故比丘戒法非自受得。若有诸戒离比
    丘戒自能得者。何故从他而受此戒。守护禁
    戒有二种分。自羞羞他。欲自犯戒则羞于他。
    如此禁戒从他而得。自羞者。我自护持无有
    缺犯。是名得戒。有自羞者。则有他羞。有羞他
    者未必自羞。是故自羞于法力胜。是自受者
    若善护持。所生功德无有差别。若从他受有
    此别异。应先发心亲觐请师。作礼等事威仪
    如法。思惟言说令知所作。名身口意业作前
    方便。若自受得唯是心作。是思离者则非覆
    护。信等五根以取思离为增上缘则名覆护。
    复受持戒有百种相。以从十种不善道法依
    受远离。不杀生中唯受一分。乃至邪见亦受
    片分。是名十种。不杀戒中所受多分乃至邪
    见。此别十种。复别十种。不杀生戒而具足受
    乃至邪见。此更十种。若依少时一日一夜。若
    半月日乃至一年。受离杀戒乃至邪见。是名
    十种。若依多时过度不至。寿尽受不杀戒乃
    至邪见。复是十种。乃至寿尽受不杀戒乃至
    邪见。更别十种。已受不杀。见生不杀乃至
    邪见。是名十种。自受善戒更劝他受。此更十
    种。以善言辞赞叹禁戒。此复十种。已受不
    杀乃至邪见自生欢喜。是名十种。此十十种
    受戒相貌合成一百。所生功德随戒多少。以
    此覆护复有八种。一者能生覆护。二者摄受
    覆护。三者守持覆护。四者治犯覆护。五者软
    覆护。六者中覆护。七者上覆护。八者清净覆
    护。未受先思我今欲受离恶禁戒。是名能生
    正受之时。是名摄受。已受戒竟思离诸恶乃
    增上缘五根所摄。时共种本间间善持。如所
    受戒守护思惟。近恶友故若烦恼故生起恶
    作。即自羞惭则不缺犯。莫令有失应堕恶趣。
    是名守持。若喜忘失造作诸恶速疾生念。以
    此过失发露忏悔惭愧自改。后不更犯名治
    犯相。若复善道少分之中少时受持。唯自守
    护不劝于他。善说言辞不为赞叹。见同善行
    不生随喜亦不喜乐。是名为下。若复多分善
    持禁戒不至寿尽。己自持戒又劝于他。巧说
    言辞不为赞叹。见同行善不生爱乐。是中覆
    护。若复具足受持禁戒。乃至小罪皆悉不犯。
    是名为上。若以依此清净禁戒无恨心故。乃
    至初禅破戒根本即永断除依舍摩他故。是
    定覆护。如初禅中第二第三乃至第四亦复
    如是。复别有异此破戒本远离对治所摄定
    道甚深断除。此是第一清净持戒。依此净戒
    依定覆护。得见真谛即证阿那含果。于是时
    中诸破戒本悉永断除。依未来禅若得初果。
    于是时中恶道生本皆悉断除。此又有戒皆
    悉清净圣人所乐。以此第二清净禁戒。是名
    无漏持戒覆护。此无漏戒得罗汉时。对治净
    异于灭惑果。此八种戒已合为一。更分为三。
    一者受行覆护。二者总持覆护。三者清净覆
    护。前三种戒是受行覆护。次有二种是总持
    覆护。下中上戒是方便行。是禅定戒及无漏
    戒。是名清净覆护。此三覆护次第转胜。何故
    如来说此三戒。谓比丘戒优婆塞戒及以八
    戒。三因缘故诸受化人能离恶行复离贪欲。
    此中佛说是比丘戒。有诸受化唯离恶行不
    离贪欲。此中佛说优婆塞戒。何以故。在家迫
    迮生烦恼处恒被系锁。具足戒品难可受持。
    有诸受化恶行贪欲皆不能离。是故如来为
    说八戒。何以故。此受化人二不能故。为前二
    戒而作因缘。其自思惟不堪重禁。此前三分
    现离恶行。后有四分现离贪欲不?H。一分现。
    二处离。比丘戒者四分义摄。一者受具足分。
    二者随具足戒受制戒律。三者护他心戒。四
    者具足守戒。受具足分者。白四羯磨如受大
    制从初依此。比丘禁戒是名比丘受具足分。
    从此向后随比丘戒于波罗提木叉谓正命
    等。此一切处恒持覆护。是名随具足戒受制
    戒律。有此二分威仪具足。是名护他心戒。威
    仪行处如声闻地。后自当说。于小罪中见畏
    不犯同于重戒。若有犯者皆悉发露。是则名
    为具足守戒。依于五力得生四分。为有信力
    解脱戒满。依精进力具正命分。依于念力守
    护诸根。依于慧力因缘分满。依于定力四分
    具足。何以故。若无五力则无四分。有三分摄
    优婆塞戒。何者为三。一者他所贵重离破坏
    分。二者有犯过失改悔清净。三者受持不破
    不夺他命。不盗他财不得邪?H。是名初分。远
    离妄语是第二分。远离饮酒是第三分。又五
    分摄于八戒。何者为五。一者离破坏他。二者
    离坏自他。三者有犯改悔。四者为不失戒忆
    念护持。五者念分不散。离于夺命及离偷盗。
    是名初分。离于?H欲是第二分。何以故。远离
    ?H欲不坏自身。自妻妾故不坏他身。离?H他
    故离于妄语名第三分。次离三处是第四分。
    何以故。当习歌舞华香严身高广牀座饮食
    非时。渐渐习知观身空无我。受此戒忆念不
    犯离于饮酒。是第五分。何以故。恒自忆念
    我今有戒。以依此分醉酒狂逸都不得发。比
    丘尼戒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戒。此等悉属
    出家戒故。依比丘戒而得此戒。优婆夷戒者
    属在家故。戒相似故。如优婆塞禁戒无异。何
    故佛制诸比丘戒亦沙弥戒说此二部。比丘
    尼戒又说三部谓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尼
    戒。以诸女人多烦恼故。次第应受比丘尼戒。
    是故佛制比丘尼戒说为三部。若沙弥尼住
    于小戒。依次更受式叉摩尼戒。若能得住式
    叉摩戒。戒品转多不得速为受具足戒。决须
    二岁学行六法。若乐住此便授具戒。如是多
    时渐持小戒。次第转久能持具戒。何故沙弥
    戒中制捉金宝八戒不遮。以此沙弥住出家
    戒。出家之人而此二品极不相应。谓五欲乐
    严身嬉戏。随意放逸二者用举陈宿遮前品
    故说离三种。谓歌舞作乐香华严身高广牀
    座及非时食遮第二品离捉金宝。以此金宝
    一切陈宿为作根本。从一切物以此为胜。何
    故沙弥歌舞严身分为二戒。于八戒中合而
    为一。于出家人不相应故重制为二。于在家
    人非不相应轻故作一。脱若有犯唯一忏悔。
    若出家人犯此二戒应二种忏。何故黄门及
    不能男。不得出家受具足戒。此黄门等若作
    比丘能作女罪。作比丘尼摩触身故能作男
    罪。此二种处不堪住故。不得出家受具足戒。
    以此黄门及不能男。多烦恼故烦恼障故。不
    能发此正思惟力。依于此力数数思惟。精勤
    修习清净梵行。何况能得过人圣法。是故不
    得出家受戒。何以故。难得善人生于是处不
    可分别。何故黄门及不能男。乃受三归及于
    五戒。亦不得名称优婆塞优婆夷者。亲近比
    丘及比丘尼。名优婆塞及优婆夷。此黄门等
    善摄诸根。若比丘比丘尼等亦不可得常相
    亲近。比丘比丘尼独处屏覆不得亲近。及按
    摩等皆不得。如优婆塞等亲近比丘故不得
    称名优婆塞。此黄门等若善持戒得福皆同。
    何者非戒非戒离前所说戒及非戒。随所造
    作善不善业。从身口意以此一切可知非戒
    及非非戒。以是禁戒自可受所从他受。此两
    种戒所生功德有差别。不受戒之时若心意
    同亦同护持生福无异。几种因缘不得具足
    比丘禁。欲得不得略说有六。一者心破坏
    故。二者身根不具。三者人根不具。四者断善
    根故。五者系属他故。六者护他心故。若王缚
    录怖畏贼难。负他财物畏不得活。作是思惟。
    我今苦恼难得活命。为我在家有是等苦。诸
    出家人安乐得活。是故我今出家入众。现同
    行道得活不难。依此思惟便即出家。为怖畏
    故受持禁戒有处律制。莫令比丘知我犯禁。
    众僧和合驱逐出众。其心坏故。故非比丘具
    足禁戒是名心破坏故。复更思惟在家难活。
    若其出家资身为易求生不难。及至尽寿
    得修梵行。亦如他人修行不异。如是思惟即
    便出家。如此出家非破坏心。虽得具戒而非
    清净。若瘿癞?狂?等病。如遮法说。是名第
    二身根不具。是破坏身若得出家。不能敬重
    供养师长。如是不能供养于他。便复受他清
    净梵行师友信施衣食卧具。受此重施不易
    可销。复亦不能增长善法。先所修善并皆退
    失。是故身根不具不得出家受具足戒。若是
    黄门及不能男。人根坏故不得出家受具足
    戒。如前所说诸因缘等。不能男人有三种
    异。一者具足不能。二者有时非时。三者毁伤
    损害出生以来本无男根。是名具足不能人。
    又半月能男。谓前十四日不能。唯第十五日
    能。又使他摩触则能。不触不能。又见他行欲
    则能不见不能。是名有时非时。又复刀杖伤
    损病坏堕落值毒触火呪术所断。先有男根
    后则失坏悉不能男。是名毁伤损害不能男
    人。一者本是黄门而不能男。二者本非黄门
    而不能男。三者本是黄门非不能男。使他触
    身则能生乐。是名人根不具。断善根者。作
    诸逆罪污比丘尼破内外道。贼住种种不共
    住无住。坏善根故而不得受具足禁戒。何以
    故。是人不羞于自他故。不净染故。无惭愧故。
    善法损减。系属他者。谓是王人阴谋王家王
    所识将负他债息。及他人奴他家使人。荷任
    他债自身质债。父母不听。系属他。故不得出
    家受具足戒。护他心者。谓诸化人护他心故
    不得授戒。何以故。诸龙化身以为人形。求欲
    出家欲闻正法求受具戒。若得具戒。眠卧之
    时还复龙身。睡眠逼故。已成比丘言是比丘。
    诸阿监弥诸优婆塞参承修讯便见龙身。于
    诸比丘皆生疑心。谓诸比丘并非实人。谁敢
    供养诸龙诸鬼。护他心故不受具戒。此六因
    缘不得出家受具足戒。若离诸师及以和上。
    戒不具足僧数不满界不清净。亦不得戒。几
    种因缘优婆塞戒而不得受。略说有二。一
    者心破坏故。二者人根不具故。心破坏者。永
    不得受一切禁戒。不能男者。得受五戒而不
    得名为优婆塞。如前所说诸因缘事。复次八
    戒者。心破坏而不得受。随从他故。为利养故。
    心不清净口说受戒如前所说。有诸因缘不
    得受戒。离此诸缘得三种戒。复几种因失比
    丘戒。一者舍戒。二者犯重。三者失根及二根
    生。四者断于善根。五者命终。若已善受诸比
    丘戒。五缘则失佛法灭尽。未受戒者欲受不
    得已受不失。何以故。于是时中末世已至。无
    有一人心不破坏而求受戒。何况能得四种
    道果。优婆塞戒生悔心故。善根灭故。寿命尽
    故。佛法灭故。如比丘戒五戒亦尔。复次八戒。
    至明晨朝又心破坏。是日命终则失八戒。何
    者无想定离遍净欲。未离上欲。作心思惟。谓
    是解脱唯断于心及心数法。如是寂静名无
    想定。此是假名非别有法。略说有三。下中上
    修。以下修故。于现世退。不能速疾还更修习
    生无想天。身光狭劣不同诸天。寿命不具中
    间得退。中修者。若退失时。还习速得生无
    想天。光明转胜寿命未尽。亦得中退。上修者。
    勤修习故不得退失。若得生彼光明寿命悉
    皆具足不得中死。所以者何。生得心灭数
    亦灭名无想生。何者灭尽离不用处欲。未离
    非想非非想欲。作心思惟求寂静处无受无
    想。于受想中而见过患。即生厌离。受体四禅
    想体四空。于八禅定悉皆厌离。正灭于心及
    心数法。即入灭定。灭六识故是名灭定。非灭
    阿罗耶识故。此亦假名非实有法。亦有三种。
    下中上修亦如前说。唯不说生。以诸学人得
    入灭定。谓阿那含名身证者。无学人得入灭
    定二分解脱。于无想定学无学人并不修。何
    以故。以诸圣人有所生处不见解脱。圣人知
    见不生彼处。离于此处别有胜处。以生此处
    永不能得修习善法。是障难处。何者虚空唯
    无色处显现虚空。何故空处。无一切色说名
    虚空。是故假名说空非是实法。何者非数灭
    以因缘自得现前故生诸法。离此生因余法
    不生。究竟寂灭名非数灭。是时诸法即不得
    生。过此生时不复更生。未来未起不得言有。
    若未来法因缘应生。和合则生为谁所遮而
    令不生。名之为常。是故无别一法名非数灭。
    是诸学人已见真谛卵生湿生郁单越生无想
    天生。女人黄门及不能男无根二根。复有爱
    愿不更得生。名非数灭同一种相。何以故。
    是诸学人复生爱染能作生业。无有是处。未
    拔种本故业受生。何以故。是诸色心不相应
    法。从于生相至非数灭。于心法中非是心数。
    若于色中非是可见非不可见。以是义故。名
    不相应色。及不如意及有舍处名色分别。声
    分别者。众生数因非众生因众生非众生因。
    事分别者。是口所作。住分别者。如前说。香分
    别者。谓根茎皮心叶华果是香分别。香味触
    中无事分别。住分别者。如前色说。味相分别
    者。谓甜苦等住亦如前。触有多种分别如前。
    第三境者。于十方中即可得知。第四境者。三
    世分别。第五境者。实不实取分别可知。第六
    境者。于一边处得取具足。如是自分诸有色
    尘明了分别。何者思惟。能生识者于共于
    诸根。不破坏者。与明了尘同兴发心。如此
    思惟能生诸识。是名色阴境分思惟。杂思惟
    者。于欲界阴入住是处色界色生于此身。云
    何上界诸色与下界共别处而住不别处耶。
    答曰。不别处住犹如沙水。是名色阴杂分思
    惟色阴分别思惟究竟

    决定藏论卷中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