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瑜伽部上 >
  • 瑜伽师地论卷97契经事菩提分法择摄第四之一

      摄事分中契经事菩提分法择摄第四之一
    如是已说缘起食谛界择摄。菩提分法择摄。
    我今当说。总?焱夏显?br>  念住与正断  神足及根力
     觉道支息念  学证净为后
    别?焱夏显?br>  沙门沙门义  喜乐一切法
     梵行数取趣  超二染为后
    依四念住修习增上。由四因缘。应知内法
    有沙门道。及有究竟。外法决定无沙门道。
    亦无究竟。当知他论诸沙门道及以究竟。一
    切皆空。云何名为四种因缘。一者依止四
    处得四证智故。二者解脱四种外随烦恼
    故。三者内法弟子与外道弟子不同品类
    故。四者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故。
    云何名为内法沙门。谓诸沙门略有四种。一
    者胜道沙门。二者论道沙门。三者命道沙门。
    四者污道沙门。是四沙门若略若广。如声
    闻地已辩其相。内法道者。云何为道。谓八
    支圣道。若处施设八支圣道。是处施设污
    道。为后四种沙门。若有其道自行邪行。非
    生道器。由是因缘。容有污道。是故外法
    尚无污道。况得有余。内法究竟者。云何究
    竟。谓断诸取。诸取断已。当来毕竟无复相
    续。云何名为依止四处。云何复名得四证
    智。谓四处者。一三结永断苏息处。二无退堕
    法势力处。三定趣菩提种类处。四极七反
    有随行处。依此四处。于佛法僧及于净戒。
    得证净智。云何名为解脱四种外随烦恼。
    一者解脱现法外随烦恼。二者解脱后法外
    随烦恼。三者解脱展转互相违戾所作外随
    烦恼。四者解脱于诸圣谛不能宣说。不
    能觉悟。所作外随烦恼。当知此中诸外道
    类阙念住故。其念忘失不正知住。领纳诸
    受或乐或苦或非苦乐。于乐起染。于苦起
    恚。于非苦乐发起愚痴。如是名为第一现
    法外随烦恼。彼由如是染恚痴故。以受为
    缘生后有爱。以爱为缘发生诸取。有爱
    取故以取为缘成办于有。广说乃至。纯大
    苦聚积集增长。如是名为第二后法外随烦
    恼。又诸外道萨迦耶见以为根本种种见趣
    意各别故。彼此展转互相违戾。是名第三外
    随烦恼。又诸外道遍于一切四圣谛中。尚无
    有能施设其教。况当觉悟。是故彼于自师
    宗智虽得增上。而实无知堕无明趣。是名
    第四外随烦恼。住内法者于是一切皆能
    解脱。云何内法弟子与外道弟子不同品
    类。谓外道弟子或堕有见常边。或堕无见断
    边。长夜积集。深起藏护。由闻亲近。由思
    染着。由修染着。内法弟子行处中行远离
    二边。云何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
    谓外道师于一切取。虽同宣说断遍知论。
    而于诸取不能施设正断遍知。由彼本契
    出家舍欲故。于欲取立断遍知。非于自见
    自戒我语。若有与他诸余沙门婆罗门等。
    见不同分。戒禁同分。彼于见取亦能随分
    立断遍知。非于戒禁我语二取。若有戒禁
    亦不同分。于戒禁取亦能随分立断遍知。
    其我语取于一切时。一切外道悉皆共有。
    是故外道于自于他。我语取中。皆不施设
    断遍知论。又彼虽能分舍诸取。而于当来
    还复能取。未永断故。如是外道于诸取中
    未全断故。未永断故。不得究竟。内法大
    师当知一切与上相违。如是应知内法大
    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复次依四念住修
    习增上。略由三处三地三种补特伽罗。当
    知普摄诸沙门义。云何三处。一境。二智。三
    证。云何三地。一正加行摄异生地。二有学地。
    三无学地。云何三种补特伽罗。一正加行异
    生补特伽罗。二有学补特伽罗。三无学补
    特伽罗。云何名境。谓地等六界与六触处
    为所依体。此六触处与十八意行为所依
    体。十八意行能杂染心。云何名智。谓心清
    净增上慧依处。云何名证。谓即慧依处增
    上。若谛依处。若舍依处。若寂依处。云何慧依
    处。谓慧为依处于正加行异生地中。正修
    善法为因缘故。能无放逸入有学地。若慧
    为依处证阿罗汉。无学地中得尽智故。如
    实了知我生尽等。若学无学出世智后诸世
    间慧。云何谛依处。谓已获得八支圣道。断
    诸烦恼。由此依处当来众苦毕竟不生。由
    此毕竟无忘失故。名谛依处。云何舍依处。
    谓断彼事。由此依处。于已断事。无杂染行。
    现法乐住。云何寂依处。谓为断灭所余结
    事。方便勤修。如已得道此为依处。于所
    余结及所余事。能舍无余。如是一切。以要
    而言。为欲得证故。修其智。既得证已便
    获圣道及圣道果。果有二种。谓烦恼断及与
    事断。此中一种证所未证。第二依处舍未
    来苦。第三依处能随习近现法乐住。第四依
    处断未圆满能令圆满。齐尔所处。诸瑜伽
    师。于所应作皆得究竟。谓于未证由初能
    证。于未来苦第二能舍。于现法乐第三能
    住。于上断灭所未圆满。第四能满。如是一
    切由四依处应当了知。此中先所获得圣
    道名寂静道。为断上位烦恼事故。正修习
    时。于其事断倍趣增益。于烦恼断防未得
    退。此中云何由智观察所知境界。证所应
    证。谓正加行异生地中。正行异生补特伽罗。
    由内外别观察五界。于所有身住循身观。
    谓心解脱及慧解脱为增上故。彼起如是
    如理加行。于诸界中住唯界想观。唯有界
    都无有我。依思择力。于诸色界已远离
    贪。而于所缘犹未能断。于未来世不希
    望故。于现在世不耽着故。名已离贪。未
    能永害彼随眠故。名于所缘犹未能断。
    彼于其贪已远离故。由心解脱。为增上力
    远离贪故。心得清净。而于所缘未能断
    故。有余上位应更修治。从此已后。于六
    触处所摄境界。无倒观察。于诸受中住
    循受观。彼如前说。依思择力。于诸受界。亦
    远离贪。历观缘生无常性故。即如前说。而
    于所缘犹未能断。彼于无明已远离故。由
    慧解脱。为增上力。依诸明触所生如理作意
    相应所有善受。于一切受所生杂染厌舍而
    住。由于无明触所生受为缘起贪已远离
    故。名得清净。而于随眠未永断故。有余
    上位应更修治。从此已后于十八意行无
    倒观察。俱于心法同时安住循心法观。
    彼作是思。此十八意行最第一者。谓诸所
    有寂静解脱。超过诸色在于无色。于能顺
    舍起诸意行。复作是思。若我依此胜妙意
    行。于清净舍若定。若生耽着系忆。因此我
    心便成杂染。如是知已舍而不忆。是名于
    心住循心观。复于诸处观无常性。是名于
    法住循法观。彼于尔时于三想定及以非
    想非非想处所有诸行余第一有。已离贪故。
    名于想界及行界贪。亦得远离。余如前说。
    如是彼于正加行摄异生地中。净修心已为
    欲证会。学心解脱。复于一切身受心法。
    观唯有法都无有我。于一切有深心厌
    舍不起加行。谓我当有。或我当无。如实
    了知此中无有有者无者。彼由如是如实
    知故。渐于见修所断三漏心得解脱。得
    尽智故。观察一切当来诸受不复流转。此
    不流转由身灭故。彼于尔时。依诸漏尽
    所获尽智为最第一。有学异生诸慧依处犹
    有垢故。今此所得定无垢故。又即此慧于
    诸烦恼断灭谛中。以寂静行攀缘而住。暂时
    失念亦不能动。如是所有心慧解脱。不为
    忘念之所陵杂。如前异生及有学位。以彼
    尚有忘失法故。谛不圆满。在无学位。于一
    切时如实性故。其谛圆满。故谛依处成就
    第一。由能弃舍一切依事故。舍依处成就
    第一。一切道果所集成故。名善修道。非如
    异生及诸有学故。寂依处成就第一。问何
    因缘故。唯在无学四种依处说为第一。
    非在异生及有学位。答在此位中微细淋
    漏亦不可知。况有中上。在异生地淋漏弥
    多。有学位中少可知有。此中何等名为淋
    漏。应知如前诸动举等说名淋漏。于彼一
    切皆永断故。趣向圆满牟尼性故。说名牟
    尼最极寂静。又已永害当来因故。于初中
    后生老死苦。永止息故。现法行时于诸世法
    四种贪爱永寂静故。四种?恚永寂静故。又
    于住时不悦喧杂永寂止故
    复次依修所有菩提分法圆满增上。由七
    因缘。当知建立七种正法。何等为七。一闻
    所成作意所缘故。二思所成及修所成作意
    所缘故。三即此三种作意加行时差别故。四
    于受用财遍受用财善通达故。五受用财法
    于时时间从他得故。六于究竟时内离上
    慢无失坏故。七亦于他所离增上慢无
    失坏故。此中依诸止举舍相修习知时。如
    声闻地及三摩?涠嗟匾驯缙湎唷J骋?纫?br> 如声闻地应知差别。又于此中受用财者。
    谓于刹帝利婆罗门长者等众。受用法者谓
    于沙门众。我应如是行者。谓善护于身。善
    守诸根。善住正念。应如是住者。谓至门
    首若不听许则不应入。或得入已若不听
    许不应自专就座而坐。应如是坐者。谓
    不应宽纵一切身分。乃至广说。应如是语
    者。谓五种语。一应时语。二应理语。三应量
    语。四寂静语。五正直语。应如是默者。谓于
    五时应当宴默。谓或纷扰故。或相诽拨故。
    或违诤而住故。或延请故。或谈论故。为待
    言终所以宴默。云何应时语。谓非纷扰。或
    遽寻思。或不乐闻。或不安住正威仪时。而
    有所说。又应先序初时所作。然后赞励正
    起言说。又应待他语论终已方起言说。如
    是等类一切。当知名应时语。云何应理语。
    谓依四道理。能引义利称实而语。名应理
    语。云何应量语。谓文句周圆。齐尔所语决
    有所须。但说尔所不增不减。非说杂乱
    无义文辞。如是等类名应量语。云何寂静
    语。谓言不高疏。亦不喧动。身无奋发。口不
    咆勃而有所说。名寂静语。云何正直语。谓
    言无诡诈。不因虚构而有所说。离谄曲
    故。发言纯质。如是当知名正直语。于己所
    无信等善法不起上慢。谓为自有。于其
    狭小亦不增益以为广大。唯于实有乃至
    所有。如实了知自称言有故。名自知。又信
    为先受持净戒。持戒为先求多闻法。由此
    为先舍诸过失。普于一切资财身命。无所
    顾恋。由此为先心得静定。证如实智。如
    是五法。由四因缘之所显发。一由他教故。
    二教增上力自内证故。三俱生寻思胜辩才
    故。四由先串习获得俱生功德相应。善男
    子故。略有二种补特伽罗者。双标二种。如
    是二种者分别二种此二为胜者。当知简
    择二种差别。修七善法得二胜利。谓现法
    中得轻安乐。觉境实性。发生胜喜。由是因
    缘多住喜乐。安住是已能如理思。速疾证
    得诸漏永尽
    复次依修菩提分法增上。于善说法?宠?br> 耶中。略由诸学及诸学果摄一切法。云何
    诸学。谓三种学。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
    慧。云何学果。谓有余依及无余依二涅??
    果。当知此中一切法者。谓善法欲清净出
    家为证涅??先受持戒。由是渐次乃至获
    得究竟涅??。是故宣说一切诸法欲为根本。
    又依净戒引求正法。摄受多闻。由闻正
    法增上力故。能速集证增语明触。是故说
    彼以为触集。又彼皆为流趣明触所生诸
    受。乃至有余依般涅??界为其后际。为求
    安乐而发起故。此乐一向无罪性故。是故
    说彼学所摄法。为受流趣。又彼为求所有
    明触及依明触。所生诸受。起闻思修所成
    作意。是故说彼为作意生。又于尔时。于四
    念住由观品念。以观为依。与内心止为
    其增上。是故说彼念为增上。又念增上起
    奢摩他。与后圣谛现观妙智为上首转。是
    故说彼定为上首。又于圣谛诸现观中慧
    为最胜。谓能无余永尽诸漏。是故说彼慧
    为最胜。又由一切漏永尽故。获得究竟明
    触生受俱行解脱。即此解脱非由一切学所
    摄法数数随得。唯由顿得。由此解脱一切
    乐中为最第一。无罪性故。是故说彼即用
    解脱以为坚固。又彼如是善解脱心。若诸
    明触所生受等。若学所摄所有诸法并所依
    身。于无余依般涅??界。任运自然究竟寂
    灭。是故说彼皆以涅??为其后际。应知此
    中欲为增上受持净戒。名增上戒学。依止
    触受增上心慧。任持方便所有作意若念若
    定并其加行。名增上心学。慧为最胜名增
    上慧学。如是应知名为三学。及彼依持解
    脱坚固。是有余依般涅??界第一学果。涅??
    后际是无余依般涅??界第二学果。如是略
    说学及学果摄一切法。又此诸学及诸学果
    能证资粮。当知对治八种过患。修集九
    想。云何名为八种过患。所谓耽着利养恭
    敬。爱藏一切后有诸行。懈怠懒堕。萨迦耶
    见。贪着美味。于诸世间种种妙事欣欲贪
    爱。依止放逸恶行方便。依止邪愿修习梵
    行。云何名为修集九想。一者修集出家想。
    二者修集无常想。三者修集无常苦想。四者
    修集苦无我想。五者修集厌逆食想。六者
    修集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七者修集死想。
    八者修集世间平等不平等想。九者修集有
    无出没过患出离想。应知此中所有如法平
    等行。摄能往善趣善身语意业。说名平等。
    所有非法不平等行。摄能往恶趣不善身语
    意业。名不平等。又住于此若生若长能生
    后际所有众苦。说名为有。从其前际于现
    法中有死灭苦。说名为无。余出没等。应知
    如前已广分别
    复次诸外道辈。闻不正法增上所生不如理
    想为依止故。发起无明所生诸受。由此为
    依发生诸漏。而诸外道于是诸漏不如实
    知。亦于无明触所生受不如实知。亦于
    听闻诸不正法增上所生所有邪想不如
    实知。于是三处不实知故。发起欲求发
    起有求。亦复发起邪梵行求及无有求。彼
    于诸欲不如实知。于后有业不如实知。
    于其众苦不如实知。此中前五是集谛处。
    最后一种是苦谛处。如是外道于此集谛及
    以苦谛不如实知。又即于此集谛苦谛。略
    由二相不如实知。一杂染故。二清净故。此
    中杂染复有四相。一自性故。二因故。三果
    故。四因果差别故。此中清净复有二种。一
    集苦灭。二趣灭行。彼于如是四圣谛中。阙
    乏正智不能修习菩提分法。由是因缘。彼
    所修行所有梵行。不得名为最极究竟。即
    由此缘不名究达。不尽漏故。住内法者。
    与彼相违。所修梵行最极究竟。名为究达。
    尽诸漏故
    复次于其六种补特伽罗。依染净法。如来所
    有大士根智及当来法生起智转。云何名六
    补特伽罗谓有一类补特伽罗。先余生中。
    于佛善说法?宠鸵?竦镁恍拧9闼的酥痢?br> 得正直见。彼于今生于恶说法?宠鸵?小?br> 近不善士闻不正法。非理作意。于现法中
    最初生起诸邪见。爱诸业杂染。彼于尔时。
    成就前生所有善法及现法中诸不善法。复
    于后时。于善说法?宠鸵?小G捉?剖刻?br> 闻正法。如理作意。即由先因弃舍恶说法
    ?宠鸵?S诙袼迪胫畈簧品ā2簧?咀拧K?br> 能遣灭。此于当来成清净法。是名第一补
    特伽罗。复有一类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俱
    行二法?宠鸵?小S杀宋?颉S谙址ㄖ小3?br> 就善法及不善法。彼于今生最初如前于
    善说法。乃至获得如理作意。于现法中诸不
    善法。令旧灭没新不复生。诸有善法令旧
    增长新复更生。诸先所有不善未断。随眠随
    逐。今于一切皆能断除。无放逸住。此于当
    来成清净法。复有一类补特伽罗。先余生
    中唯行外行。彼于今生由是为因。串习出
    家故。串习邪见故。于善说法?宠鸵?小S?br> 缘和合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复生邪见。住
    自见取造无间业。亦断善根。一向成就诸
    不善法。恶趣决定。是名第三补特伽罗。如
    是三种补特伽罗。当知第一先于内法纯
    习因行。于现法中先行放逸。后不放逸。第
    二补特伽罗。先于内外俱习因行。于现法
    中当知一向行不放逸。第三补特伽罗。先
    于外法纯习因行。于现法中当知一向多
    行放逸。如是三种补特伽罗。复有余三补
    特伽罗。与上相违。应知其相。此中第一补
    特伽罗。先于外法纯习因行。于现法中先
    不放逸。后行放逸第二补特伽罗。先于内
    外俱习因行。于现法中专行放逸。第三补
    特伽罗。先于内法纯习因行。于现法中当
    知一向修不放逸。又于此中先世所习善
    不善因。犹如种子。今世善说法?宠鸵?S?br> 其先世诸善种子。犹如良田。于彼先世不
    善种子。犹如瘠田。与是相违。今世恶说法
    ?宠鸵?S谄湎仁啦簧浦肿印S倘缌继铩S?br> 彼先世诸善种子。犹如瘠田。又彼先世因增
    上力。今善法起。犹如光明。与彼一切如无
    明?诸不善法为能对治。彼不善法与彼
    一切犹如光明所有善法为所对治。如是
    先世诸不善法。如有热炭。由有能烧身心
    义故。今世恶说法?宠鸵?H绺?竺-二+韦]舍。又彼
    先世所有善法。如有热炭。由有能烧烦恼
    义故。今世善说法?宠鸵?H绺?竺-二+韦]舍。又彼
    先世所有善法。处今恶说法?宠鸵?L锼?br> 减故。犹如置在冷地石器如无热炭。又
    彼先世诸不善法。处今善说法?宠鸵?S啥?br> 灭故。犹如置在冷地石器如无热炭。此中
    诸如来。由大士无上根胜劣智力。于其先
    世善不善因所集成根。随其所应如实了
    知。又于现法染净门转。生起当来染净诸
    法。亦随所应如实了知故。言成就甚奇希

    复次往恶趣行。往善趣行超度差别。当知
    略有五门不同。由此五门。于自超度如实
    了知。于他超度亦正遍知。所谓诸佛及佛弟
    子。云何名为往恶趣行。谓诸外道所有一
    切萨迦耶见以为根本。诸恶见趣并彼所缘
    并彼所依以为依止。发生种种恶欲。及害。若
    杀生等所有无量恶不善法。如经广说。乃
    至所有诸非法行不平等行以为最后。能往
    险恶处。能往那落迦。能往诸恶趣差别生
    起。若往于彼名生恶趣。领受彼因所感
    非爱诸果异熟。如是名为往恶趣行。于此
    多闻诸圣弟子。若彼所缘生诸见趣。若自
    所依令起执着。若诸所有能往一切险恶
    趣等诸恶欲等。广说乃至。诸非法行不平等
    行以为最后。若住于彼。领受非爱险恶等
    果。如是一切。如实随观非我我所。谓于是
    中。决定无我。亦无我所。如是观已。当于圣
    谛得现观时。彼诸见趣随眠根本皆永拔
    故。说名为断。其余一切毕竟不续。此圣弟
    子于彼见趣以为根本所有能往险恶处
    等。定不能作。定不能往险恶处等。是名
    第一往恶趣行永损害门。由是因缘。能于
    自内如实了知离我等圣。所余异生虽复
    有能以世间道超度能往恶趣不善及恶
    趣等获得四种现法乐住。或得超过诸色
    无色寂静解脱。然其不能究竟损害诸恶趣
    等后可相应。是故彼流虽极能离欲色界
    爱暂时获得胜上乐住。而复当来更还造
    作杀生等事。往诸恶趣。我等定当不能造
    作杀生等事。乃至广说。诸非法行不平等行。
    我等定当能不造作。是名圣法?宠鸵?杏?br> 损害门。谓能损害往恶趣行。如是诸佛及
    佛弟子。能实遍知永损害门所有差别。又
    即如是诸圣弟子。为欲超度所余未断往
    善趣行。此圣弟子。于先所作不生喜足。
    于上漏尽起欣乐欲。发正愿心。于彼所
    得诸世俗道。审观过患。谓彼不能究竟离
    苦。是名第一为欲超度往善趣行发心
    愿门。发心愿已。普于一切善趣后有所生
    爱味。深观过患如险恶道心生厌离。欣慕
    寂静现法涅??。正修方便。由是进趣如先
    所得趣涅??行。如是名为能进趣门。彼由
    修道渐次离欲。乃至能入第一有定。若于
    上舍多生爱味放逸因缘。于现法中不般
    涅??。但名上行不还果者。如是名为后上
    行门。若复于彼深观过患。于上舍中不生
    爱味。彼于现法能证涅??。依有余依般涅
    ??。说如是名为般涅??门。由是门故。如
    实了知自般涅??超度一切往善趣行。于
    他超度。亦正遍知。所谓诸佛及佛弟子。此中
    初一永损害门。当知超度往恶趣行。后
    发心愿进趣上行涅??四门。当知超度往
    善趣行
    复次诸圣弟子已见谛迹未离欲者。应知
    略有二种杂染。谓欲杂染后有杂染。于此二
    种。诸圣弟子。应勤加行净修其心。诸圣弟
    子为欲断除欲杂染故。勤方便时渐依三
    行。谓趣无动行。趣无所有处行。证入无动
    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定。此由断对治故。
    及远分对治故。超度欲杂染。或为断除后
    有杂染。勤方便时。已离欲界爱。未离色界
    爱。谓我所何当不有。我何当不有。我当不
    有。我所当不有。若今所有。若昔所有。如是
    一切。我皆弃舍。彼正修习能断后有所有
    差别对治道已离色界爱。乃至能入非想非
    非想处定。若现法中。于其上舍多生爱味
    不般涅??。彼于现法不全解脱一切所有
    后有杂染。若于上舍不生爱味。彼现法中
    能般涅??。能全解脱所有一切后有杂染。当
    知此中若为对治欲杂染故。修对治道。渐
    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若为对治后有杂
    染。修对治道。渐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如
    是二种名共解脱。由诸圣者非圣异生皆
    可容有。是故此解脱不名圣解脱。若于一
    切乃至有顶萨迦耶苦。如实知已超度有顶。
    于现法中永断一切所有杂染。如是解脱唯
    诸圣者方能获得。故此解脱名圣解脱。如
    是一切总有五处。一趣无动行。二趣无所
    有处行。三趣非想非非想处行。四现法涅
    ??。五圣解脱。复有三种诸欲过患。一者诸欲
    能为顺乐受境界所生贪欲因缘。二者诸
    欲能为顺苦受境界所生?恚因缘。三者
    诸欲能为顺不苦不乐受境界所生无明
    愤发因缘。又此诸欲当于三处应观过患。
    一自性故。二所缘故。三助伴故。自性故者。
    谓虚妄分别所生贪爱。所缘故者。谓若内若
    外五种色境。助伴故者。谓非理作意相应
    倒想。又离上欲胜方便心。说名广大。何以
    故。由彼上地转上转胜故。修彼心说名广
    大。若能厌离下地世间。当知定以无常等
    行厌坏制伏。于其上地所应得处。当知亦
    以暂时方便。起寂静想。住持其心。又我已
    得于是处所具足安住。生信解者当知彼
    于加行道中修习净信。于是处所生净信
    心。由此净信增上力故。修习精进念定慧
    等。从初静虑渐次乃至识无边处诸无动
    定。皆能证入。又由其慧起是胜解。谓我已
    能入如是定。此即能感识无动处所有生
    果。若现法中不般涅??。或不进求往于上
    地。彼于当来决定应往此无动处。又由三
    缘。于是诸地。当知建立为无动处。谓外欲
    等散动断故。立初静虑为无动处。寻伺喜
    乐色界地中诸动断故。立第四静虑为无动
    处。有色有对种种别异想动断故。立空无
    边处识无边处。为无动处。第二第三静虑中
    后后所有诸动断故。当知亦得名无动处。
    识无边处由空无边处外门缘动得远离故。
    当知建立为无动处。以要言之。缘所有定
    无动摇故。皆名无动。此定边际极至识无
    边处。是故当知。乃至此处建立无动。即此
    一切缘所有定。皆名有上想定。从此已上
    缘无所有定。当知名为无上想定。从此。已
    上复名非想非非想处定。故由三分宣说
    三行。由三种门。诸圣弟子。厌坏欲等。既厌
    坏已。渐次能入乃至识无边处定。是故建
    立能趣三种无动处行。又若色想若无动想。
    于诸下地。深厌坏已。能入无所有处定。是
    名第一能趣无所有处行。又即此处是无漏
    道修习边际。此无漏道复有二种。一者有上。
    二者无上。如有想定其有上者。无常行俱。
    其无上者。无我行俱。由有上行。于其下地。
    深厌坏已。入此处定。由无上行。于下于
    上。一切法中思惟无我。能入无漏无所有
    处定。此无上行当知名为第二趣行。此第
    二趣行。复由二行有差别故。建立二种。云
    何二行。谓能依所依智差别故。此中能依无
    我智者。谓诸所有若有情界若我己身。于中
    都无我所属处。谓地方域。我所属者。谓诸有
    情。我所属事谓或父或母或伴或主如是等
    类。如彼于我非所属处。非所属者。非所
    属事。如是。我亦于彼非所属处。非所属者。
    非所属事。此中所依无我智者。谓诸世间空
    无有常及我我所。此中都无常我我所真
    实可得。唯有诸法。如是世间既悉是空。当
    复有谁有所属处。有所属者。有所属事。是
    故当知前无我智是其能依。后无我智是其
    所依。非想非非想处。无无漏道。唯由厌坏
    无所有处想故。能入此处定。于中唯有此
    一趣行。又于此中我所何当不有者。谓由
    生等苦故。说我有苦。我何当不有者。谓即
    以生等苦为我。发生如是乐欲心已。正勤
    加行。正加行已。获得前后所有差别。由是
    因缘。复得决定。谓我当不有。我所当不
    有。若今所有者。谓今现法造作增长所有新
    业。若昔所有者。谓诸故业。彼于此一切所有
    异熟果皆不愿求。一切弃舍无顾恋故
    复次?焱夏显?br>  安立边际纯  及如理缘起
     修时障自性  说断起修后
    此中安立四念住为初。道支为最后三十
    七种菩提分法。若略若广。如声闻地应知
    其相。又由四念住。应知一切所知事边际。
    由所知事边际故。复应了知智事边际。又
    四念住由欲精进等。修习加行方得圆满。
    应知除此四种念住。更无有余不同分道或
    所缘境。由此道此境。能尽诸漏。获得涅??。
    由无第二清净道故。说纯有一能趣正道。
    又此纯一能趣正道。由二因缘。能令有情
    究竟清净。一由思择力故。二由修习力故。
    此中愁者。谓染污忧。所言?u者。谓掉俱行
    欲界染喜。愁以四种世法为所依处。?u以
    余四世法为所依处。于四念住勤修加行。
    依思择力超度愁?u。由依世间修习力故。
    得离欲爱弃舍忧苦。依出世间修习力故。
    超度一切萨迦耶苦。亦能证得八支圣道及
    圣道果真实妙法。一切有情当知皆由思择
    修习二种力故。得一切种究竟清净。复次若
    于身等四种所缘。发起种种非理作意。即便
    违背四种念住。违背此故。即便违背如理
    作意。谓圣如理无间能生正见支等所有圣
    道。违背此故。即便违背一切圣道。违背
    道故。便为违背道果甘露究竟涅??。又瑜
    伽师了知身等因缘生已。复于三世身等诸
    法。住无常观。由住如是无常观故。于诸
    后有。终不依止后有爱住。又现法中。于一
    切行若内若外。都不执取我及于所。又于
    未来当知安住集法随观。于过去世当知
    安住灭法随观。于现在世生已无间尽灭
    法故。当知安住集灭法随观。由彼最初于
    身等法观缘生性。悟入无常。悟入如是无
    常性已。于诸爱见杂染等处。多修习住。净
    治其心。如是作意方得圆满。由此为依。能
    随获得究竟漏尽。又一切法。以要言之。谓
    善不善。若杂染品。若清净品。当知此中诸
    杂染品。皆用非理作意为集。诸清净品。皆
    用如理作意为集。如是一切。总略说名作
    意为集
    复次修诸念住。若略若广。如声闻地应知
    其相。又此念住修习道理。非今世尊出现于
    世。方始宣说今圣弟子适初修习。然于过
    去无始时来。于诸念住。修习流转。于未来
    世当知修习亦无穷尽。又是过去未来现在
    世出世间无量善法生起依处故。说如是四
    种念住。名为善聚。又能障碍如是善聚故。
    说五盖名不善聚。又由身等四所知法无
    边别故。如来智慧于彼无碍。亦无有边。智
    无边故。如来所说无上法教。亦无有边。如
    是法教二缘所显。一由文故。二由义故。义
    差别门无有数量。法教文句开显义门。亦
    无数量。于此文句不重宣说。无边展转辩
    才无尽。是故如来成就希奇未曾有法。善
    能宣说所有法教。于一义中能以无量巧
    妙文句。方便开示而不重说。又于圣教宗
    义趣智善成就故。名为有趣。俱生闻思所成
    妙慧善成就故。名为有意。成就定故。名为
    有念。通达谛故。名为有慧。当知此中初一
    总标。后三别释
    复次有诸?刍。于身等法先由闻思如理
    作意。安住唯有身等法观。知一切法无我
    性已。不唯于此闻思作意而生喜足。唯上
    希求定心解脱。为求定故。住远离处。唯
    缘身等。以九行相。安住其心。令心内寂。
    由二因缘。起四念住。名善发起。一由如理
    作意如实智故。二由三摩地如实智故。此
    慧无间由如实智当得究竟
    复次有诸?刍。于三对治得随所欲。得
    无艰难。得无阻碍。谓无常想。若仁慈观。
    若无相定。彼由如是三种对治。随其所应。
    如前所说。于可意等身等境界。住厌逆想
    不厌逆想。弃彼二种舍念正知。由此因缘。
    当知名为善修念住
    复次?焱夏显?br>  先诸根爱味  前后有差别
     取相及诸缠  大果利为后
    有三种根。于诸念住一切善聚为障碍故。
    当知说名不善法聚。何等为三。一恶行根。
    能令当来住恶趣苦。二寻思根。能令现法
    住不安苦。三者根根。与恶行根及寻思根
    为根本故。说名根根。应知此中。诸贪?痴
    三不善根。能与身等恶行为根。欲等三想。
    能与欲等寻思为根。欲等三界。当知能与
    贪等三根及欲想等三根为根
    复次有诸?刍。于四念住勤修加行。以世
    间道离欲界爱。广说乃至。第一有定具足安
    住。即于此定多生爱味。即于此定生喜足
    想。不上勤求得所未得。此于圣法?宠鸵?br> 中。不名大士。何以故。其心未得善解脱
    故。与此相违。得名大士
    复次有诸?刍。于身等境精勤安住循身
    等观。以九行相安住其心。令心内聚。当知
    此心于奢摩他所治身心?干蛳铝印2坏媒?br> 脱。不解脱故。依此聚心。生起身中诸?干?br> 性。生起心中诸下劣性。若于念住善安住
    心。如实了知此所生起随烦恼已。便从内
    聚还收其心安置在外净妙境相。谓于佛
    等功德行缘。持心令住。由缘此故发生欢
    喜。广说乃至。由妙举门于所缘境令心得
    定。从奢摩他之所对治诸随烦恼而得解
    脱。从此已后如实了知。于随烦恼心得解
    脱。为此义故祈愿。于外得此义已还复如
    前摄心内聚。而不为其诸随烦恼之所恼
    乱。心内聚已不由祈愿。自然如实了知。于
    外心得解脱。彼于外缘行相寻思。有所制
    伏。有其加行难可运转。皆得自在解脱。弃
    舍安乐而住。已得成办胜奢摩他。如是彼
    于四种念住善安住心。能正了知前后差
    别。又应知此补特伽罗。先已修行??#37474;舍
    那。??#37474;舍那以为依止。于奢摩他修瑜伽

    复次有诸?刍。于诸念住勤修加行。??#37474;
    舍那以为依止。于奢摩他乐修观行。彼即
    应于内奢摩他所摄自心取如是相。谓我
    今者何所思惟。云何思惟。令奢摩他所摄
    受心为奢摩他所治身心?干蛳铝又???br> 乱。复我今者何所思惟。云何思惟。令奢摩
    他所摄受心不为彼法之所恼乱。若彼?
    刍不取如是自心相貌。但自了知此随烦
    恼染污心已。便于外缘取净妙相。由是为
    因。虽能暂时除遣现在现前随惑。然于后
    时若复如前摄心内聚。还为如是随惑所
    恼不得静定。如先不取自心相故。由是
    因缘。为随烦恼数数扰乱。又不能得所
    欣求义。复为忧愁之所损恼。又经长时不
    能获得内心寂止。不能获得依奢摩他??br> 鉢舍那为先。清净增上第一正念正知。由不
    获得内心寂止故。不能得四增上心现法
    乐住。由不获得增上第一正念正智故。不
    能得先所未得无上安隐究竟涅??。与上
    相违。应知即是一切白品。乃至获得先所
    未得无上安隐究竟涅??。此中典厨譬瑜
    伽。师主即譬于内奢摩他所摄受心。其肴
    膳味喻执取相。上妙衣食喻于内心奢摩
    他等。当知黑品喻诸愚夫所有。白品喻诸
    智者
    复次有诸?刍。于诸念住正勤修习。而是
    异生或有胜妙可爱境界正现在前。或复独
    处得诸相状。由失念故。不如理想以为依
    止。率尔发起猛利贪缠。彼于此缠深心
    厌耻。谓如自身堕于厄难极鄙秽处。发起
    猛利思远离心。由如是行。便于彼缠心
    得解脱。既解脱已心生欢喜。从此已后起
    猛利厌。猛利厌后得无常想。如见大犁发
    诸行块。便于圣谛如实现观。以其依止依
    附涅??。又即有学观察作意。于胜妙境思
    惟净相。由未永断贪随眠故。贪缠率尔生
    起现前。寻复于彼深见过患。为欲断此缠
    及随眠入无相定。如是能断余未断法。
    从定起已如实了知一切已断。领受微妙
    解脱喜乐。如实观见自己。成就大智力故。
    名为??盛。诸魔罗品其力羸劣
    复次修四念住所引功德。当知能感最胜
    增上究竟果故。名有大果。当知能感最胜
    增上乐胜利故。名有大利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