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瑜伽部上 >
  • 瑜伽师地论卷96契经事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之四

      摄事分中契经事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之四
    复次总?焱夏显?br>  总义等光等  受等最为后
    别?焱夏显?br>  总义自类别  似转后三求
    当知诸界略有二种。一住自性界。二习增长
    界。住自性界者。谓十八界堕自相续。各各决
    定差别种子。习增长界者。谓则诸法或是
    其善或是不善。于余生中先已数习令彼现
    行故。于今时种子强盛依附相续。由是为
    因。暂遇小缘。便能现起定不可转
    复次以要言之。虽界种类十八可得。然一
    一界业趣有情种种品类有差别故。当知无
    量。譬如世间大恶叉聚。于此聚中有多品
    类。种类一故。虽说为一。而有无量。如是
    于其一一界中。各有无量品类差别。种类
    一故。虽各说一。而实无量
    复次如是诸界。由胜解力之所集成。先恶
    胜解集成恶界。先善胜解集成善界。随所
    集成。还与如是相似有情同法而转。谓
    相往来。同聚同住。同见同意。胜解相
    似。由是故言有情诸界共相滋润。相似而

    复次由梵行求增上力故。先说起信。次于
    尸罗受学而转。次于现行所有过罪。观自
    观他而生羞耻。次于善法无间修习。发勤
    精进。于久所作及久所说。能无忘失。是二
    为依令心得定。由心定故。得如实智。如
    是且说信增上力。渐次修习三种所学。一
    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如是三学胜资
    粮道。谓世正见好行慧舍。易养易满。少欲
    喜足。及四摄事。其易养等句义差别。如声
    闻地已说其相。如是当知。名梵行求已得
    圆满。成就如是梵行求者。还与此界诸有
    情类共相滋润相似而转。离此界者。还与
    远离此界有情共相滋润相似而转。当知
    此中。果依于因。非因依果故。无明界所随
    六处诸界为缘所依别故。起无明触种种品
    类。其无明触种种品类以为缘故。起无明
    触所生诸受种种品类。其无明触所生诸受
    种种品类以为缘故。起无明触所生诸受为
    缘贪爱。爱为缘故。而有其取。广说乃至。大
    苦蕴集。当知是名依有求故建立诸界。又
    无明界所随六处诸界为缘。起无明触。此
    无明触以为缘故。于诸境界起不如理执
    取相好所有诸想。此想为缘于诸境界发
    起希欲。希欲为缘起彼随法多随寻思。由
    彼随法多随寻思以为缘故。发起思慕愁忧
    所作身心热恼。身心热恼以为缘故。于诸
    境界种种品类思求差别。皆可了知。如是
    当知。依欲求故。安立诸界
    复次?焱夏显?br>  三七界相摄  见想与希奇
     差别性安立  寂静愚夫后
    界有三种。一者色界。二无色界。三者灭界。
    复有七界。一光明界。二清净界。三空处界。
    四识处界。五无所有处界。六非想非非想处
    界。七灭界。当知此中。由其色界摄光明界
    及清净界。由无色界摄四无色。由其灭界
    还摄灭界又诸色贪由见由受所显发故。
    遍于一切色界地中。安立光明及清净界。又
    于如是七界遍知。应当了知。于得方便。应
    当了知。即于其得应当了知。于得所为应
    当了知。如是诸界所有遍知。由四因缘。应
    当了知。谓有相违所治能治而相待故。狭
    小无量而相待故。有及非有而相待故。有
    上无上而相待故。黑?为缘施设光明。不净
    为缘施设清净。色趣为缘施设虚空。如是
    名为有相违故。待彼所治施设能治。由
    待彼故。能于此中正觉慧转。由缘有量狭
    小境识以为缘故。施设识无边处。由少所
    有以为缘故。施设无所有处。由一切有最
    胜现前以为缘故。施设非想非非想处。为
    有无上。由萨迦耶所有相应诸烦恼断以为
    缘故。施设灭界为灭无上。当知有顶是有
    无上。灭于诸法皆是无上。又有想定名为
    有行。于七界中。次第乃至无所有处。一切
    皆是有想定故。皆由行定随顺获得。谓取
    明相光明想。俱修三摩地随顺获得光明想
    定。如是由取清净。虚空。识无边想。无所
    有想。当知亦尔。非想非非想处。由无相作
    意方便。趣入想极细故。取为第一。诸有寂
    静起胜解时。随顺获得第一有定。于一切
    相不思惟故。于无相界正思惟故。萨迦耶
    灭由无相故。随顺获得灭定灭界。如是二
    种。不由行定随顺获得。又由永害色无色
    界所有贪故。不下屈故。不高举故。解脱住
    故。住解脱故。如是诸定。得随所欲有力
    调柔自在而转。如是名为随得诸界。又此
    诸界能随获得八解脱定。当知初界能随获
    得第一第二二解脱定。其第二界能随获得
    第三解脱胜静虑定。其余五界如其次第能
    随获得五解脱定
    复次诸外道辈欲令弟子于三处中得升
    进故。略说法要。谓有一类。于劣欲界
    为令获得人中快乐。乃至他化自在天生。
    宣说能感彼果诸行。复有一类。于中色界
    为令获得梵世间等众同分生。宣说能感
    彼果诸行。复有一类。于妙无色。为令获
    得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众同分生。宣说能感
    彼果诸行。如是彼说劣界为缘。名为劣
    语。中界为缘。名为中语。妙界为缘。名为妙
    语。彼诸弟子闻是法已。还起如是差别想
    解。如是想解。亦名劣想中想妙想。如如其
    想如是如是。发生忍乐。如是忍乐发生劣
    见中见妙见。彼由如是诸忍乐见。便于彼
    彼差别生处。信解忍可。执为最胜。造作增
    长彼相应业。如是信解。名为劣愿。中愿。
    妙愿。当知此二说者行者。亦说名为劣中
    妙品补特伽罗。又彼说者及以行者。亦传
    为他宣说如是劣中妙法。彼亦获得如是
    类生。又即此生前后相待有差别故。安立
    诸界劣中妙别。如是三种。若待涅??一切
    皆是劣界所摄。若诸如来。由胜义故。妙界
    为缘。但说妙语。余法差别如应当知。若诸
    圣者所有行趣。应知皆为现法涅??。先有
    外道。彼命终已来生此间。因增长故。众缘
    和合。于善说法?宠鸵?小T莸贸黾摇1擞?br> 先世外道妄见所迷乱故。集成今时大无明
    界。由此为因。于其涅??及大师所。生起疑
    惑。退失正法及?宠鸵?;构橥獾乐疃袼?br> 法。彼由先世数习因力。还复宣说如是劣
    语。乃至广说。如前所说。一切应知
    复次于外道处外道弟子各别见趣广施设
    中。略有三种由忍见依差别可得。依此正
    法能令永舍缠及随眠。由缠舍故。彼亦随
    舍。余亦无执。了知由彼于现法中与他违
    诤忿竞而住。能引自他一切无义。既知是
    已。舍彼随眠。由舍此故。所余随眠。及余因
    此所有诸缠。毕竟无执。于外道处各别见
    趣广施设者。谓执世间若常无常。广说乃
    至。如来灭后非有非无于中。一类外道弟
    子。为性迟钝。如如自师。或他教导。如是
    如是。不审思量。取执坚着唯此谛实余皆
    愚妄。彼于一切各别见趣。悉皆忍受。是名
    第一由忍见依。复有一类外道弟子。性是中
    根而非迟钝。不能自然于法猛利推寻观
    察。亦不随言便生信解。而于展转相违见
    趣。随喜乐一。彼于一类见趣忍受。于余一
    类而不忍受。是名第二由忍见依。复有一
    类外道弟子。性是利根。彼能自然于法猛利
    推寻观察。由诸见趣恶施设故。彼见一切
    皆不应理。见已一切都不喜乐。由是因缘。
    于诸见趣皆不忍受。此复有二补特伽罗。
    一邪见行。性无堪能无求解意。二正见行。
    性有堪能有求解意。此中第一一切不忍
    补特伽罗。即由如是非理比量。于善说法
    ?宠鸵?小2簧笏剂俊V次?抢怼7贪?褪ァ?br> 起无有见。又于一切各别见趣。皆不忍受。
    方便令彼无所依仗。亦令灭坏无所宗
    承。而妄分别计度。显示无所依仗所引
    见趣。常与一切各别见者。共兴违诤。互相
    恼害。是名第三由忍见依。此中第二一切不
    忍补特伽罗。于前一切不忍者。见亦不喜
    乐。住求解心。往诣他所谓善说法?宠鸵?br> 中佛。佛弟子。如实显已言。我一切皆不忍
    受。佛佛弟子。了知彼人有求解意。觉慧猛
    利具堪任性。即以其心念彼心已。遂依于
    前补特伽罗而反诘曰。汝即于此都不忍
    见亦不忍耶。彼便如实唯然而答。如来遂
    举此正法中诸弟子众。赞励于彼告言。汝
    与多人相似。我等一切于诸见趣。并不忍
    见皆不忍受。汝若尔者如此人。众缠与随
    眠一切见依。皆永断故。于当来世诸见杂
    染无所堪能。汝今与彼竟无差别。如是辈
    流极为??佟H暧诖松佟W???佟H粲谝?br> 切缠及随眠。都不忍见能永断者。彼于一
    切毕竟无执。如是如来。如来弟子。方便令
    彼外道弟子于正智见发生希欲。窃作是
    念。我竟不知如来弟子能断如是缠及随
    眠。如来知彼于正智见生希欲已。更复策
    发彼希欲心。其遂承受。如来为欲令彼依
    止思择修习二对治力。永断一切缠及随眠。
    宣说法要。令其获得无倒智见。如余安住
    此正法者。能舍一切缠及随眠。所谓思择
    彼诸见依。能令展转互相乖背。由是因缘。
    违诤恼害。能引自他一切无义。诸圣弟子于
    彼一切。皆无执取。设有来问。亦不记别。观
    察如是诸过患已。依思择力舍离诸缠。由
    此因缘。于彼见依能永捐弃。于余见依由
    正见故。亦令无有。如是为欲永断诸缠
    拔随眠故。修循身念。于有色身观无常
    性。于身染着净修其心。于随自身诸受
    分位。由无常门观无常性。如实了知诸名
    色故。便于诸漏心得解脱。观身坏已当来
    诸受皆悉断灭。又于其身住当坏想。乃至
    命在常能领受离系诸受。如是名为依修
    习力舍离随眠。当知此中。贪恚痴等。令当
    来世生等诸苦和合系缚。亦令现法起业杂
    染。亦令欣求未来染事。执取过去已所舍
    事。耽着现在正现前事。意?涿?ァQ??br> 名诤。由三损恼。说名为害。观无常等。如
    声闻地已说其相
    复次不净慈悲修所对治欲贪恚害未永断
    故。诸依止中彼品?重。犹如种子能生彼
    故。如其所应说名欲贪及恚害界。由有此
    故。顺欲恚害境现前时。依不如理作意思
    惟。于三种境。能取非理相好想生。此想生
    已由坚执故。当知发起二种过患。一者现
    法。二者后法。此中云何名为坚执。云何名
    为现法过患。云何名为后法过患。若由己
    生想增上力。如前相似欣欲分别。所有热恼
    寻求生起。由是因缘。名坚执想。又寻求
    时。于其三处。于诸有情。发起邪行。由此
    为因。或有堪能。能生现法所有忧苦。由此
    因缘。说名有苦。或无堪能。然即由彼现在
    前故。名有匮乏。又此有苦及有匮乏。用二
    为缘。一者用他手块刀杖及?言等为增
    上缘。由是缘故。名有灾害。二者用内杂
    染而住为增上缘。由是缘故。名有烧恼。
    如是名为现法过患。即由此因于当来世
    生诸恶趣。如是名为后法过患。又若于其
    所受学处。有坚固执当知于彼如干苇舍。
    所依止中所有能依如虫。善法由邪想火掷
    置其中。能焚灭故。当知即此补特伽罗所有
    如虫。一切善法。皆被烧害。与此相违。无坚
    执故。当知退失功德善法。与此相违。如其
    所应。当知出离无恚无害想等差别。又于
    是中闻思修慧。能令黑品无坚固执。能令
    白品有坚固执。若此三种妙慧有阙。能令
    黑品有坚固执。能令白品无坚固执
    复次如来有二甚希奇法。一者显示一切诸
    法皆无有我。二者显示一切有情自作他作
    皆无失坏。此中略有二种有情。一在家品。
    二出家品。在家有情。为求财宝初兴加
    行。名发起界。即于此中若未获得由顺
    精进。障碍因缘诸心勇悍即望于彼。名势力
    界。若已获得由蚊虻等所有灾害顺精进。障
    不能令转。名任持界。即此诸界从自方所
    至余方所。从未摈舍至已摈舍。名出离
    界。即彼有情为财宝故。俱于二处。由起无
    间殷重加行无缓加行。名勇猛界。出家有情
    先乐出家。求出家故。生决定欲。名发起
    界。依出家品。于所应得广大善法。无有
    怯劣。名势力界。种种淋漏所生众苦。发勤
    精进所生众苦。界相违等所生众苦。不能
    败坏。名任持界。若于下劣不生喜足。名
    出离界。乃至命在常修无间殷重加行。名勇
    猛界。如是一切应当了知。谓彼诸界及尽
    所有诸品类界。复次于诸界中。略有二种
    界差别性。云何为二。一者他类差别性。二者
    自类差别性。他类差别性者。谓眼界异。色界
    异。眼识界异。如是乃至。意识界异。自类差
    别性者。谓即彼界或顺苦受。或顺乐受。或
    顺不苦不乐受。由是为缘。能生三受
    复次由四因缘。当知建立三种三界二出离
    界。云何为四。一者外不出离而出离故。二
    者内不出离而出离故。三者非毕竟出离
    而出离故。四者无增上慢故。当知此中。用
    外五妙欲贪为缘建立欲界。即由此界出离
    义故。建立色界最初静虑。由寻喜乐出离
    义故。建立此上三种静虑。由色有对种种
    性想出离义故。建立空无边处所摄无色界。
    由空识无所有想出离义故。建立此上所摄
    无色界。如是外处不出离出离义故。当知
    建立三界差别。又色界中具足六处。内处圆
    满。无色界中五有色处皆已超越。唯余意处。
    于灭界中一切六处皆已超越。如是内处
    不出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余三种界。又
    色界中非是毕竟出离。欲界无色界中望于
    色界。当知亦尔。若诸有为皆悉寂灭。当知
    是名毕竟出离。如是非毕竟出离出离义
    故。当知建立三界差别。无增上慢者。谓由
    遍知当知建立五种六种诸出离界。如三
    摩?涠嗟匾寻炱湎?br> 复次若诸?刍。专乐寂静勤修止观。略
    由五相。当知其心名得解脱。一者奢摩他
    熏修其心。依??#37474;舍那解脱奢摩他品诸
    随烦恼。二者??#37474;舍那熏修其心。依奢摩
    他解脱??#37474;舍那品诸随烦恼。三者二种等
    运离心随惑。解脱一切见道所断所有诸行。
    四者即由此故解脱一切修道所断所有诸
    行。住有余依般涅??界。五者解脱一切苦
    依诸行。住无余依般涅??界。于善说法??br> 柰耶中。略有二种师及弟子甚希奇法。一平
    等见随起言说。二最胜见随起言说。如是二
    种。外道法中都不可得。所作差别故。远离
    涅??故
    复次世间愚夫略有二种愚夫之相一乐习行
    能引自他无义利行。二于四处不得善巧。
    当知能引无义利行有四种相。云何为四。
    谓能生起四种苦故。一他差别苦。二内差
    别苦。三时差别苦。四身差别苦。他差别苦者。
    或有疫厉谓非人作。或有灾害。谓人所作。
    或有已遭。或恐当遭于所未遭而生怖
    畏。如是名为由他增上所生众苦。内差别
    苦者。谓界相违疾病因缘。名为灾患。所爱变
    坏所欲匮乏生染恼心。名为扰恼。如是名
    为由内增上所生众苦。此复如前应知。或
    有已所遭苦。或恐当遭生怖畏苦。时差别
    苦者。谓即如是诸品类苦过去已有。未来当
    有。现在今有。如是总名时差别苦。身差别
    苦者。谓自习行邪行为因。能令己苦。由是
    因缘。他虽正行亦能令苦。如是名为身差
    别苦。当知此中前三名。为唯能引自无义
    利行。从一名为亦能引他无义利行。云何
    四处不得善巧。谓于诸界诸处缘起处非
    处中。皆不了达。与上相违。当知即是聪慧
    二相。又由无色意处所依所缘自类流转差
    别。当知建立有十八界。由五色处。安立运
    转驱役所依体性差别。当知建立有余六界。
    安立所依体性差别。谓地等四。运转所依体
    性差别。即是空界。驱役所依体性差别。即是
    识界。由染净品想及寻思所依义故。当知
    建立有余六界。谓欲恚害并彼对治。贪?痴
    缚所依义故。当知建立有余六界谓苦乐忧
    喜舍无明。若有非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邪
    想寻思。若有如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正想
    寻思。又由三界染净二品遍行义故。当知
    建立有余四界。谓名所摄受等四蕴。又由
    所染所净清净即此不净。清净增上如前所
    说。外不出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三
    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如前所说。内不出
    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色界
    无色界灭界。又即由此内外二事出离增上。
    听闻正法或不正法。如理思惟。或不如理思
    惟。依处三种言事差别义故。当知建立有余
    三界。谓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又由所知诸
    苦烦恼多中少义。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劣
    界中界妙界。若有上苦及上烦恼。是名劣
    界。若有中苦及中烦恼。是名中界。若有少
    苦及少烦恼。是名妙界。如是遍知劣中妙
    界。又由远离此因缘义。及由修习此对治
    义。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善界不善界无记
    界。又由修善清净差别缺缚义故。无缚义
    故。具缚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学界
    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又即由彼有学无学
    与诸愚夫。若共不共世出世法成就义故。
    当知建立有余二界。谓有漏界无漏界。又即
    由彼世出世间若常无常有上无上差别义
    故。当知建立有余二界。谓有为界无为界。
    一切皆为趣向涅??。悉以涅??为其后际。
    熟修梵行。是故过此无复立界。诸处缘起
    及处非处所有善巧。如声闻地已辨其相。
    又若略说处及非处善巧相者。谓或依止
    趣五趣行。或复依止趣涅??行。此一切行
    略有三种。谓劣中胜。趣恶趣行说名为劣。
    趣善趣行说名为中。趣涅??行说名为胜。
    所以者何。趣善趣行此最为极。更无余行。
    唯此能感所有世间最极圆满。谓能感得转
    轮王身。或帝释身。或魔罗身。或大梵身。彼
    无第二。更无有余补特伽罗或男或女与其
    等者。趣涅??行当知能证一切有情最胜
    法性。谓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诸佛
    如来于彼一切最为殊胜。一切三千大千世
    界补特伽罗无与等者。又余所有安住菩提
    劣功德者。于诸世间得增上位尚为殊胜。
    何况如来。彼复云何。谓于是处正见具足
    补特伽罗。不能现行。诸异生类堪任现行。
    当知一切如经广说。复次?焱夏显?br>  自性与因缘  见染数取越
     转差别道理  寂静后观察
    诸受自性应当了知。诸受因缘应当了知。于
    受正见应当了知。于受杂染应当了知。于
    能受受补特伽罗思择不思择二力差别。应
    当了知。如是于受解脱。不解脱流转品别。
    应当了知。诸有所受皆苦道理。应当了知。
    诸受寂静止息差别。应当了知。于受观察
    一切受相。应当了知。略说三受。是受自
    性。三品类触是受因缘。又诸乐受变坏法故。
    贪依处故。贪是当来众苦因故。由此应观
    乐受为苦。若诸苦受现在前时。恼害性故。
    如中毒箭而未得拔。由此应观苦受如
    箭。非苦乐受已灭坏者。是无常故。正现前
    者。是灭法故。于二更续能随顺故。由此应
    观。非苦乐受性是无常性是灭法。如是于
    受所生正见。能随悟入诸有所受皆悉是
    苦。于乐受中有贪随眠。于苦受中有?随
    眠。于非苦乐无明随眠。是名于受所起杂
    染。难于乐等所有诸受现前分位。一切未
    断烦恼随眠之所随眠。然由缘彼各别所
    行诸缠。生起此后睡眠烦恼随缚。即名于彼
    相续随眠。为欲永害诸随眠故。熟修梵行。
    非唯为遣诸缠因缘。无思择力补特伽罗。
    受苦受时心极忧悴。即此苦受若身若心
    现前领纳。所余乐受非苦乐受。由未断故。
    而说相应。是故名为现见圆满冥?受坑
    难得其底。有思择力补特伽罗。应知一切
    与上相违。又于诸受心未解脱补特伽罗。
    但于苦受圆满领纳。犹如一人中二毒箭。
    二毒箭者即喻三受。或染心领纳。谓由贪?
    痴。或相应领纳。谓由生等苦。如是彼由现
    法所有上品苦故。及由现法诸杂染故。亦
    由后法所有苦故。由是诸处受其染恼。心
    解脱者。应知一切与上相违。此差别者。具
    领三受。又若有受于依止中生已破坏消
    散不住。速归迁谢不经多时。相似相续而
    流转者。应观此受犹若旋风。若有诸受少
    时经停相似相续不速变坏而流转者。应观
    此受如客舍中?旅色类。又彼诸受自性所
    依染净品别。当知名受品类差别。有味受
    者诸世间受。无味受者诸出世受。依耽嗜
    受者于妙五欲诸染污受。依出离受者。即
    是一切出离远离所生诸善定不定地俱行
    诸受。又诸苦受一切众生现知是苦。不假
    成立。所余二受。由二因缘。应知是苦。非苦
    乐受。及能随顺此受诸行。由无常故。应
    知是苦。所有乐受。及能随顺此受诸行。变
    坏法故。应知是苦。由此道理。当知诸受皆
    悉是苦。又彼诸受应知略有三种寂静。一由
    依止上定地故。下地诸受皆得寂静。二由
    暂时不现行故。而得寂静。三由当来究竟
    不转。而得寂静。当知此中暂时不行。名为
    寂静。令其究竟成不行法。名为止息。乐
    言论者。广生言论。染污乐欲展转发起种
    种论。说名为语言。即此语言若正证入初
    静虑定。即便寂静。又?寻伺能发语言。诸
    未得定。或有已得还从定起能发语言。非
    正在定。正在定者。虽有微细寻伺随转。而
    不能发所有语言。是故此位说名一切语
    言寂静。是名第二义门差别。又瑜伽师。于
    贪?痴深见过患。安住领纳贪?痴等离
    系诸受。数数遍知数数断灭贪?痴等故。
    说其心于贪?痴离染解脱。又由七行。于
    诸受中观受七相。谓观诸受自性故。现在
    流转还灭因缘故。当来流转因缘故。当来
    还灭因缘故。杂染因缘故。清净因缘故。及
    清净故
    复次?焱夏显?br>  受生起劣等  诸受相差别
     见等为最胜  知差别问记
    一切有情应断诸受。略由三缘而得生起。
    一者欲缘。谓于未来世。二者寻缘。谓于过
    去世。三者触缘。谓于现在世现前境界。云
    何名为一切有情。谓有情众略有八种。一在
    家众。二出家众。三于诸欲未离贪众。四于
    诸欲已离贪众。五于初静虑未离贪众。六
    于初静虑已离贪众。七从此已上乃至非
    想非非想处未得离贪诸外道众能入世间
    定。具足于邪见乃至邪解脱智者。八住内
    法众能入世间定。具足于正见乃至正解脱
    智者。及住内法众能入出世定者。由此八
    众依能领纳诸受遍知。应知普摄诸有情
    众。又在家众或出家众于诸欲中未离贪
    者。由三因缘。诸染污受而得生起。一由
    染着力。二由作意力。三由境界力。当知
    此中诸在家者。追求诸欲。为受用故。发
    生欲乐。由染着力。即此非理思惟先时曾
    所领受。由作意力。于现前境现在受用。由
    境界力。应知如是补特伽罗欲寻触缘。由
    现行故。皆不寂静。以此为缘发生三受。
    又由最初染污欲寻触现行故。领纳彼缘
    所生诸受。若彼生已染着不舍。亦不除遣。
    如是彼受长时相续随转不绝不得寂静。
    不寂静缘长时相续领纳诸受。又彼欲等
    由其最初长时相续恒现行故。彼缘彼品所
    有烦恼堕在相续未永断故。即说名为不
    寂静缘。是名第二义门差别。若诸出家未离
    贪者。由于诸欲能弃舍故。其染着力所摄
    受欲。虽得寂静。作意境界力所摄受若寻
    若触而未寂静。由是因缘。彼于独处于寻
    对治。未善修故。一切离欲皆未作故。于
    曾受境。非理作意。寻思现行。于诸胜妙现前
    境界。有触现行。若于寻思深见过失。于彼
    对治已善修故。一切离欲未尽作故。欲如
    前说。已得寂静。由是因缘。寻亦寂静。唯触
    独一未得寂静。若胜妙境现在前时。诸染
    污触便复生起。若于诸欲已离贪者。当知
    一切皆得寂静。是名一种义门差别。复有
    一类。于诸欲中未离贪者。由于诸欲所有
    贪欲未永断故。诸寻染触未永断故。由是
    一切皆未寂静。若于诸欲贪欲。已断证初静
    虑。欲已寂静。寻未寂静。于初静虑已离贪
    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未离贪者。二已寂静
    触未寂静。超过有顶一切寂静。是名第二
    义门差别。若诸外道能入世间定。具足于
    邪见乃至邪解脱智者。由彼为缘生起诸
    受。于彼染着。又由彼品烦恼随缚。即由
    如是不寂静缘。诸受生起。若住内法能入
    世间定。具足于正见乃至正解脱智者。由
    彼为缘。生起诸受。于彼染着。又由彼品
    烦恼随缚。即由如是不寂静缘。诸受生起。
    又住内法。能入出世定者。若依向道转。
    自事未究竟。所有诸欲未得为得。未证
    为证。未触为触。作是希望。我于是处何
    时当得。广说如前。彼未寂静。由是为缘。
    彼于尔时诸受生起。若于自事已得究竟
    彼欲寂静。由寂静缘。便有第一寂静无上诸
    受生起。彼于一切所有诸受出离方便。如实
    了知。是故如前于第一义诸沙门中。许为
    沙门。诸梵志中许为梵志。若不了知。于彼
    一切皆不忍许。当知此中一切诸受无有
    差别。皆触为缘。又即此缘欲。亦为缘寻。亦
    为缘境界。愚痴所摄无明亦为其缘。如是
    一切不正思惟。及堕相续彼品烦恼以为
    其集。由此灭故。彼亦随灭。正见等道当知
    说名能趣灭行
    复次于远离喜身作证住诸圣弟子。能断五
    法。能修五法。令得圆满。应知如前三摩??br> 多地广办其相。又喜乐舍劣中胜品。谓在
    欲界及四静虑。如其所应。当知其相。又在
    第四静虑地。舍一切过患。皆远离故。名善
    清净。若此上舍复可立为胜无爱味
    复次由十种相。当知诸受所有差别。一胜
    义差别。二流转所依差别。三自相差别。四
    尽所有性差别。五自相品类差别。六流转门
    差别。七杂染门差别。八所治能治差别。九时
    差别。十刹那展转生起差别。此中或有无
    开觉者。作如是言。受唯有二。一苦。二乐。
    虽复说有不苦不乐。然唯苦乐。无性所显。
    是故世尊。即依如是苦乐寂静。假设为有。
    世尊为欲开晓彼故。说如是言。乐有二
    种。所谓欲乐及远离乐。此远离乐复有三
    种。一者劣乐。二者中乐。三者胜乐。劣乐者。
    谓无所有处已下。中乐者。谓第一有。胜乐者。
    谓想受灭。既有是理。乐受亦得说为寂静。
    谓在初二三静虑中。非苦乐受亦名寂静。
    谓在第四静虑已上乃至有顶。一切受无亦
    名寂静。谓在灭定。然佛世尊。约第一义说
    有三种最寂静乐。谓诸?刍心于其贪离
    染解脱。如于其贪于?于痴。当知亦尔。
    如是一切总为三乐。一者应远离乐。二者应
    修习有上住乐。三者最极究竟解脱无上住
    乐。应远离乐者。谓诸欲乐。应修习乐者。谓初
    静虑乃至有顶诸所有乐。有上住乐者。谓灭
    尽定。此亦名为应修习乐。最极究竟解脱
    无上住乐者。谓如前说三最胜乐。非据受
    乐说。灭尽定以为有乐。然断受乐说名为
    乐。又胜住乐与乐相似。又即依此有乐可
    得说名为乐。谓如有一。从此定起有所
    领受。作如是言。我已多住如是如是色类
    最胜寂静乐住。由依此故。说名有乐
    复次若有?刍。依止如是色类见闻及乐想
    有。无间随得诸漏永尽。当知此见名最胜
    见。乃至此有名最胜有。从无我见。不更寻
    求其余胜见。谓无常见。即此无间随得漏尽。
    是故此见名最胜见。依止此见。复由四门。
    方能随得诸漏永尽。一或从他听闻正法。
    二或依四现法乐住。三或依止三种想定。谓
    从空无边处乃至无所有处。四或天有或
    在人有。是故此闻于其余闻。此乐于其余
    乐。此想于其余想。此有于其余有。说为最

    复次由遍了知应遍知事。于其苦谛得遍
    解脱。于其集谛得胜解脱。于其灭谛能正
    作证。于其道谛能正修习。正于苦边能随
    得者。谓于苦谛得遍解脱。于诸漏尽能随
    得者。谓于集谛得胜解脱。应厌应离应解
    脱者。谓于灭谛能正作证。于无常等随观
    住者。谓于道谛能正修习。又由十相应当
    了知境事差别。一者已生诸行系属命根
    住因差别。二者有色无色诸行展转相依住
    立流转差别。三者无色诸行无常法性入门
    差别。四者心诸杂染依处差别。五者一切
    诸行一切品类总皆是苦差别。六者净不净
    业果受用门差别。七者有喜乐识所行边际
    差别。八者爱恚依处差别。九者喜乐执藏
    有情生处安住边际差别。十者堕往恶趣依
    处边际差别。又清净品应得应修事增上故。
    当知有余十种差别。一者善法无间修习增
    上无逸差别。二者心慧解脱依止差别。三者
    胜三摩地边际差别。四者于一切境系缚其
    心边际差别。五者解脱方便差别。六者解
    脱差别。七者等觉真义差别。八者现等觉后
    于三学中受学差别。九者正学已学现法乐
    住差别。十者证圣神通广行差别
    复次即依如上所说差别。应生问论。?烤?br> 者。谓由未了义理。记别者。谓由已了义理。
    当知此中由四因缘。能请问者不应与言。
    由四因缘。能记别者不应与言。前四种者。
    一于现量。二于应理。三于其因。四于非因。
    谓等示现时而不领解。比度分别正施设时。
    而不领解。汝自修行自然当了。而不领解。
    正智论者。亲自演说由此至教。亦不领解。
    是故于此能请问者。不应与言。后四种者。
    谓一切行皆是无常。一切诸法皆无有我。
    一切生处皆不可乐。净不净业终无失坏。
    是一向记。故思造业当受于苦。此非一向。
    获得于舍。于现法中定般涅??。亦非一向。
    若有问言造作业已往善趣不。应反诘
    云汝问何业。若有问言修习道已得涅
    ??不。应反诘云汝问何道。为是世间。为
    出世间。置记论者。谓依一切所有见趣。如
    是四种正答问者。名善能记。应可与言。
    与此相违。不应与言
    复次诸佛如来有二记别。一共外道。二者
    不共。共外道者。记诸弟子当生处等。言
    不共者。终不记别。有生者。等有二识火炽
    然所依。一微细爱。二?名色。欲色二界爱
    所生识名色为依。爱若止息乃至寿量其
    识相续随转而住。若无色界爱所生识。但
    缘其名而得住立。爱若断灭乃至寿量其
    识相续随转而住。又于色界此爱为依生
    中有识。即爱为依令于中有般涅??者暂
    尔安住。此爱若断即于尔时其识谢灭。复
    有二种意所生身。一者色界意所生身。二
    无色界意所生身。谓由定地意门方便。而能
    集成。二生身故。又诸如来略有二种善避他
    论。一者能避定不应记作不定论。二者能
    避决定应记作不定论。如说喜乐色等义
    别如是。喜乐取等义别应知亦尔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六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