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瑜伽部上 >
  • 瑜伽师地论卷86契经事行择摄第一之二

      摄事分中契经事行择摄第一之二
    复次?焱夏显?br>  想行愚相眼胜利  九智无痴与胜进
     我见差别三相行  法总等品三后广
    于诸行中修无常想行有五种。谓由无常
    性。无恒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变坏法性
    故。此中刹那刹那坏故。无常。自体系属有
    限住寿故。无恒。外事劫后决定无住故。非
    久住。寿量未满容被缘坏非时而死故。不
    可保。乃至尔所时住。于其中间不定安乐
    故。变坏法。复次愚夫略有三种愚夫之相。
    何等为三。谓诸愚夫于一切行如上所说。
    五无常性不能思惟。于非真实胜劣性中。
    分别胜劣称量自他。谓己为胜。是名第
    一愚夫之相。如谓己胜。谓等谓劣广说亦
    尔。与此相违当知智者。亦有三种智者之

    复次由二种相当知圣者慧眼清净。谓由
    远尘及离垢故。由见所断诸烦恼缠得离
    系故。名为远尘。由彼随眠得离系故。说
    名离垢。又现观时有?我慢随入作意间无
    间转。若遍了知所取能取所缘平等。彼即断
    灭。彼断灭故。说名远尘。一切见道所断烦恼
    随眠断故。说名离垢
    复次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时。当知
    即得十种胜利。何等为十。一者于四圣谛
    已善见故。说名见法。二者随获一种沙门
    果故。说名得法。三者于已所证能自了知
    我今已尽所有那落迦傍生饿鬼。我证预流。
    乃至广说。由如是故。说名知法。四者得四
    证净。于佛法僧如实知故。名遍坚法。五者
    于自所证无惑。六者于他所证无疑。七者
    宣说圣谛相应教时。不藉他缘。八者不观
    他面不看他口。于此正法?衬我?小R磺?br> 他论所不能转。九者记别一切所证解脱
    都无所畏。十者由二因缘随入圣教。谓正
    世俗。及第一义故
    复次有九种智。能于诸行遍知超越。谓诸
    行流转智。诸行还灭智。杂染因缘智。清净
    因缘智。清净智。及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此
    中诸行流转智者。略由三种因缘集故。一切
    行集所有正智。谓喜集故。触集故。名色集故。
    随其所应若色集若受等集若识集。即此三
    种因缘灭故。三种行灭。是名诸行还灭智。杂
    染因缘智清净因缘智及清净智者。谓于爱
    味过患出离。如前应知。四圣谛中苦等四
    智。如前分别圣谛道理。应知其相。于异生
    位修前五智。圣速证后四圣谛智。由证
    彼故。能于诸行如实了知。又若于前诸智
    有阙。必定不能以谛道理遍知诸行。要
    当证得方能遍知。若于谛理遍知行。智有
    所阙者。必定不能于上修道以对治力
    断诸烦恼超一切行。与此相违乃能超越。
    是故说言有九种智能于诸行遍知超

    复次修观行者由三处故。于诸行中无愚
    痴住。何等为三。一于过去诸行如实了知
    是无常性。二于现在诸行如实了知是灭
    法性。三于未来诸行如实了知生灭法性。
    彼由如是于三世行无有愚痴。不染污心
    安乐而住。堕在明数。与此相违当知即是
    有愚痴住。堕无明数。复有三种烦恼异名。
    多分说在烦恼品中。一贪异名。二?异名。三
    痴异名。贪异名者。亦名为喜。亦名为贪。亦
    名为顾。亦名为欣。亦名为欲。亦名为昵。亦
    名为乐。亦名为藏。亦名为护。亦名为着。亦
    名为希。亦名为耽。亦名为爱。亦名为染。亦
    名为渴。?异名者。亦名为恚。亦名为憎。亦
    名为?。亦名为忿。亦名为损。亦名不忍。亦
    名违戾。亦名暴恶。亦名[虫*旦]螫。亦名拒对。亦
    名惨毒。亦名愤发。亦为怒憾。亦名怀戚住。
    亦名生?H勃。痴异名者。亦名无智。亦名无
    见。亦名非现观。亦名?该痢R嗝?蕹铡R嗝?br> 无明。亦名黑?。如是等名当知如前摄异
    门分多分已辨。喜贪差别我今当说。缘依
    止受所生欣乐。说名为喜。缘生受境所
    起染着。说名为贪。又于将得境生名喜。
    若于已得境生名贪。又于已得临将受
    用名喜。即于此事正受用时名贪。又于能
    得境界方便名喜。即于境界名贪。又
    于后有名喜。于现境界名贪。又于所
    爱他有情类荣利名喜。于自所得荣利名

    复次于诸行中如理修者。有四胜进。谓胜
    进想略有三种。一未得为得。二未会为会。三
    未证为证。若为获得现法乐住。名第四胜
    进。最初能得先所未得预流果故。当知是
    名未得为得。即此为依复能契会上学果
    故。当知是名未会为会。即此为依复能证
    得阿罗汉果。于诸惑断能作证故。当知是
    名未证为证。若已证得阿罗汉果。更无未
    得为得乃至未证为证故。正勤修习但为现
    法乐住。正勤修习又依自义有三胜进想。
    谓于诸行中厌背想。过患想。实义想。厌背
    想者。复有四行。谓于诸行思惟如病如痈
    如箭恼害。如病者。谓如有一因界错乱所
    生病苦。修厌背想。如痈者。谓如有一因
    于先业所生痈苦。修厌背想。如箭者。谓如
    有一因他怨箭所中之苦。修厌背想。恼
    害者。谓于亲财等匮乏中因自邪计所生
    诸苦。修厌背想。如是名为修观行者于诸
    行中修厌背想。过患想者。复有二行。谓于
    诸行思惟无常。及思惟苦。实义想者。亦有
    二行。谓于诸行思惟空性及无我性。此中
    先于过患想及实义想正修习已。然后方能
    住厌背想。当知此中先说其果。后说其

    复次有四种我见为所依止能生我慢。一
    有分别我见。谓诸外道所起。二俱生我见。
    谓下至禽兽等亦能生起。三缘自依止我
    见。谓于各别内身所起。四缘他依止我见。
    谓于他身所起。分别我见为所依止生我
    慢者。谓由此见观自他身计有实我。由
    此二种我见为依。发生我慢。譬如清净圆
    镜面上质像为依发生影像。影像为依于
    自依止发生劣中胜想。如是由邪分别故。
    缘自依止我见为缘。发生缘他依止我见。
    如依质像发生影像。又此为缘发生我慢。
    方他谓己或胜或等或劣。俱生我见为缘
    生我慢者。当知譬喻与前差别。如明眼人
    临净水器自观眼耳。所余如前应知其相。
    此一切种萨迦耶见。唯依善说法?衬我??br> 能永断。非余邪教。如是如来及众共知同梵
    行者。或诸弟子同梵行者有大恩德。唯由
    如是一因缘故。名于大师或灭度后同梵
    行者真实报恩。又由第二。谓若有能即依
    如是差别句义。为利益故勤修正行。如是
    亦名随分报恩。彼所希望未满足故
    复次由三种相诸行灭故。说名无余依涅??
    界。一者先所生起诸行灭故。二者自性灭坏
    诸行灭故。三者一切烦恼永离系故。先所生
    起诸行灭者。谓于先世能感后有诸业烦恼
    之所造作。及由先愿之所思求。今所生
    起诸行永灭。自性灭坏诸行灭者。谓彼生已
    任性灭坏。非究竟住诸行永灭。一切烦恼
    永离系者。谓诸烦恼无余断灭。由今灭故
    后不更生。是故由此三相诸行灭。故说名
    寂灭。非永无相。其相异故。若永无相。不
    可施设说名寂灭。复次由三解脱门增上
    力故。当知建立四种法?焱夏稀N娇战馔?br> 门。无愿解脱门。无相解脱门。一切行无常一
    切行苦者。依无愿解脱门建立第一第二法
    ?焱夏稀R磺蟹ㄎ尬艺摺R揽战馔衙沤?⒌?br> 三法?焱夏稀D??寂静者。依无相解脱门
    建立第四法?焱夏?br> 复次当知有二种法?焱夏显錾闲杏?R徽?br> 胜解俱行欲。二者意乐俱行欲。胜解俱行
    欲者。由四种法?焱夏瞎省S谥钚兄卸??br> 乐欲。又于诸行寂静生乐欲者。由意乐故
    独处空闲作意思惟。由四种相于彼寂静
    其心退还。一者于中由见胜利不趣入故。
    二者不信彼得不清信故。三者于彼所缘
    不生喜乐不安住故。四者于彼而起不乐
    胜解故。与彼相违当知即是意乐俱行欲。
    又由二缘依止无我胜解之欲。于彼涅??
    由惊恐故。其心退还。一由于此欲不善串
    习未到究竟故。二于作意时由彼因缘
    念忘失故。又此忍欲未串习故。当尔之时
    于诸行中了唯行智。其心愚昧数数思惟
    我我尔时当何所在。寻求我行微细俱行
    障碍而转。由此缘故。彼作是思我当不有
    不。作是念唯有诸行。当来不有。彼由如
    是随逐身见为依止故。发生变异随转之
    识。由惊恐故。于彼寂灭其心退还
    复次为断如是惊恐。有二种法多有所作。
    一者于诸有智同梵行所如实自显。二者
    因善法欲发解了心及调柔心。又发如是
    解了心者。听闻正法由三种相发生欢喜。
    一者由补特伽罗增上故。二者由法增上
    故。三者由自增上故。补特伽罗增上者。谓
    由覩见深可赞仰具大威力端严大师。及
    所称扬善说法者。法增上者。谓所说法能
    令出离烦恼业苦。及令信解最上深义。自
    增上者。谓有力能于所说法能随觉悟。又
    发如是调柔心者。谓有三见。一者若依彼
    而转。二者若由彼遍知。三者若应所引发。
    依彼而转者。谓于诸谛未得现观。为得
    现观。依彼胜解俱行极善串习正见而转。
    由彼遍知者。谓依随顺现观正见。于三
    事我执萨迦耶见。及彼随眠断常两见所依
    止性。并所得果。能遍了知。言三事者。一若
    所取。二若能取。三若如是取此。何所取。谓
    五取蕴。谁能取。谓四取。云何而取。谓四识
    住。随其次第如前应知。为二取心之所
    依处。又即于彼所有诸缠非理所引。缘彼
    境界萨迦耶见生起执着及彼随眠。如前
    应知。云何应所引发。谓住于彼而能永断
    萨迦耶见三事执着及彼随眠。于圣谛智
    不藉他缘。又若依彼应所遍知正见转时。
    于其三处起我执着及有随眠于诸行中
    若集若没不善知故。于处中行尚不能
    入。况得出离。若随顺现观正见住时。于三
    事中所有我执皆已离系。犹被随眠之所
    系缚。于诸行中若集若没能善知故。远离
    二边入处中行。虽未出离堪能出离。若已
    引发圣谛现观。由正见故于三事中无我
    执着远离随眠。于处中行先趣入已。后
    由此故方得出离。当知如是三见转时。有
    此差别
    复次?焱夏显?br>  速通自体智境界  流转喜足行顺流
     知断相想立违粮  师所作等品后广
    为欲证得未得真实究竟解脱。略有三法。
    能令获得速疾通慧。一者智力。二者不放逸
    力。三者数习力。智力者。谓若住彼堪能无
    间永尽诸漏。当知即是有学智见。不放逸
    力者。谓已获得如是知见。即依如是所
    得之道。方便勤修于心防护恶不善法。数
    习力者。谓即依此方便勤修常作常转。终
    不谓我为于今日得尽诸漏心解脱耶。
    为于来日。为于后日。由此邪思令心厌
    倦。无厌倦已便无怯畏。无怯畏已不舍
    加行。能尽诸漏。问智见何差别。答若照过
    去及以未来非现见境此慧名智。照现在
    境此慧名见。又所取为缘此慧名智。能取
    为缘此慧名见。又闻思所成此慧名智。修
    所成者此慧名见。又能断烦恼此慧名见。
    烦恼断已能证解脱此慧名智。又缘自相
    境此慧名智。缘共相境此慧名见。又由
    假施设。遍于彼彼内外行中。或立为我。或
    立有情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
    捺洛牟呼洛伽等。或立军林及舍山等。以
    如是等世俗理行。缘所知境。此慧名智。
    若能取于自相共相此慧名见。又寻求诸
    法此慧名智。既寻求已伺察诸法此慧名
    见。又缘无分别影像为境此慧名智。缘有
    分别影像为境此慧名见。又有色尔焰影像
    为缘此慧名见。无色尔焰影像为缘此慧名
    智。彼由如是若智若见为所依止方便修
    时。复更勤修四善巧事。一观察事。二舍取
    事。三出受事。四方便事。观察事者。谓四念
    住。为欲对治四颠倒故。如实遍知一切
    境故。舍取事者。谓四正断。为欲断除不善
    法故。及为修集诸善法故。出受事者。谓
    四神足。依四静虑次第超出始从忧根乃
    至乐故。方便事者。谓诸根力觉支道支。当
    知即是能断见修所断烦恼正方便故。如
    是勤修善巧事者。当知有四种所依能依
    义。所依义者。谓观行者正勤修习。能依义者。
    谓成就学诸无漏法。而未清净。余无明[谷-禾+卵]
    所缠裹故。又彼诸法由清净道后方清净。
    此清净道当知复有四种差别。一者习近正
    法正审静虑。二者亲事善友。三者以尸罗
    根护少欲等法熏练其心。四者独处空闲。
    用奢摩他??#37474;舍那胜正安乐以为翼从。又
    清净者。谓即依彼清净行道。多修习故。
    令有学法破无明[谷-禾+卵]趣无学地。又为得真
    实究竟解脱。当知略有五种渐次。一者先
    集资粮以为依止。二者以此为依。修奢摩
    他??#37474;舍那。三者以此为依。具谛现观涅
    ??胜解。四者以此为依。于劣少证不生
    喜足亦不安住。于可厌法深生厌患。五
    者以此为依。证得最后金刚喻定相应学

    复次由五因缘。当知一切自体诸行皆悉无
    常。谓一切自体寿量有限。假使有人欲自
    祈验。我今以手执持泥团或牛粪团能经
    几时。作是愿已随取彼团。是人尔时任情
    所欲能执不舍。乃至于后欲弃即弃欲持
    即持。非如所受必死之身至寿尽际尚不
    能遂己之所欲延一刹那。况乎久住。又一
    切自体因所生故。彼因作故。是无常故。又
    有自体广大兴盛终归磨灭而可得故。谓
    在色界欲界天人大梵帝释转轮王等。又由
    无倒阿笈摩故。谓佛世尊于诸自体无常法
    性。现见现证而宣说故。复有三种诸受欲者
    圆满差别。由是因缘诸受欲者恒常戏论。
    何等为三。一资产圆满。二自体圆满。三广大
    殊胜有情供养圆满。当知复有三种因缘。
    能得如是圆满差别。谓施戒调伏诸根俱
    行。及欲界慈修所得果。慈为先导慈为
    因处。于诸有情损害。寂静行相转故。复次
    当知于所知事有七种如实通达智行。一
    已得智。二未得智。三无颠倒智。四是处
    非有知非有智。五是处所余知不空智。六苦
    不净智。七速灭坏智。又由十五种相觉了
    诸行。能速断灭一切行愚。何等十五。谓水界
    所生故无我。似我而显现故不住。随欲而
    造作故。觉了诸色犹如聚沫。三和合生相
    似法故。如云地雨和合方便。觉了诸受喻
    若浮泡。于所知境能显能烧能使迷乱相
    似法故。觉了诸想同于阳焰。萨迦耶见根
    本断故。多品自体因差别故。刹那量后时
    无暂停相似法故。觉了诸行譬芭蕉柱。有
    取之识依四识住。发起种种自体。随转相似
    法故。觉了诸识方于幻事。此广分别如前
    摄异门分应知
    复次有二世间摄一切行。一有情世间。二
    器世间。有情世间名种类生死。器世间名
    器生死。种类生死不同其余生死法故。望
    器生死当知略有五不同分。谓器生死共因
    所生。种类生死但由不共。是名第一因不
    同分。又器生死于无始终前后际断。种类生
    死于无始终相续流转常无断绝。是名第
    二时不同分。又器生死或火水风之所断坏。
    种类生死则不如是。是名第三治不同分。
    又器生死因无永断。种类生死则不如是。
    是名第四断不同分。又器生死断而复续。种
    类生死断已无续。是名第五续不同分。又
    于生死由五种相一切愚夫流转不息。一
    由爱因故。二由爱果故。三由爱自性故。
    四由因展转故。五即因展转依止前际无穷
    尽故。此中无明是名爱因。能往善趣恶趣
    诸业。是名爱果。由往善趣业故。爱结所
    系。愚夫自然乐往。由往恶趣业故。爱锁
    所系。愚夫虽不欲往强逼令去。爱自性者。
    略有三种。一后有爱。二喜贪俱行爱。三彼彼
    喜乐爱。如是三爱略摄为二。一者有爱。二
    者境爱。后有爱者。是名有爱。喜贪俱行爱
    者。谓于将得现前境界。及于已得未受
    用境。并于现前正受用境所有贪爱。彼彼
    喜乐爱者。谓于未来所希求境所有贪爱。
    当知此中由喜贪俱行爱故。名爱结系。由
    后有爱及彼彼喜乐爱。故名爱锁系。若于
    彼事爱结所系。名为驰走。若于彼事爱锁
    所系名为流转。又于长世因展转来诸行
    相续。前际难知后无穷尽。由是五相流转
    愚夫当知复由五相所缚。一于彼处缚。二由
    彼而缚。三正是能缚。四依彼故缚。五有所
    领受。于彼处缚者。谓由能往善趣业故。
    于善趣柱而系缚之。或由能往恶趣业
    故。于恶趣撅而系缚之。又由喜贪俱行爱
    故。于自事柱而系缚之。由彼彼喜乐爱及
    后有爱故。于自事撅而系缚之。由彼而缚
    者。谓愚夫异生为无明缚。正是能缚者。谓
    自同类于苦无厌相似法故。依彼故缚者。
    谓依后蕴而被缚故。有所领受者。谓领
    受彼生等众苦
    复次愚夫异生于有漏事有四喜足。当
    知多分是诸外道。何等为四。一于人身喜
    足。二于欲界天身喜足。三于生梵世喜足。
    四于到边际有顶喜足。愚夫于彼随其次
    第。若趋若住若坐若卧。复有五种一切愚夫
    爱所行路。一者后有。二者未来所求境界。
    三者将得现前境界。四者已得所有境界。
    五者现前受用境界。当知于彼如其次第
    趋等差别应知。此中趣有二种。一于后有。
    二于未来所求境界。复有四种爱所行路。
    一者意业希求境界。二者身语二业。三者获
    得。四者于所得中随其所欲若转若习。此
    是发业爱所行路。若求境界或复诸有。当
    知于彼四种行路。如其次第趋等差别。如
    说趋等。于余所说诸有漏事所有喜足爱
    所行路。喜乐戏论染着耽湎四处差别。如
    其次第当知亦尔。复有二种游爱行路果
    相差别。一心差别。二身差别。心差别者。复
    有二种。一品类差别。二杂染差别。品类差别
    者。谓由自性故。所依故。所缘故。助伴故。
    杂染差别者。谓由贪?痴等所有烦恼及随
    烦恼。身差别者。亦有二种。一种种身差别
    故。二一种身差别故。当知此中心之所有杂
    染差别。能为二种身差别因。为断彼故诸
    修行者应以无倒数数作意勤修观行。复
    由四种因差别故令果差别。谓若于此差
    别。若由此差别。若即此差别。若如此差
    别。于此差别者。谓于善趣恶趣所有差别。
    由此差别者。谓由贪?痴所染污心令彼
    差别。即此差别者。谓五种行所摄受身种种
    差别。如此差别者。谓于诸行流转杂染清
    净因缘及清净体。不如实知。生喜乐等及
    趋走等种种差别
    复次不能了达诸行无常。萨迦耶见为所依
    止顺流而行。诸愚夫类。由五种相当知
    顺流而被漂溺。谓若于此漂溺。若由此漂
    溺。若依此漂溺。若如此漂溺。若漂溺时诸所
    有相。于此漂溺者。谓于善趣恶趣而被漂
    溺。如从两岸彼此往来俱被漂溺。由此漂
    溺者。谓由爱河浸淫之性之所漂溺。当知
    此爱有五种相。一游诸境界趣下分故。二
    微细随行难觉了故。三于诸境界难回转
    故。四乃至有顶一切广大种种诸行所随逐
    故。五不寂静相乱身心故。依此漂溺者。谓
    依色等五种诸行而被漂溺。即于善趣恶
    趣两岸。有五种行品类差别。数数攀缘顺流
    漂溺。如此漂溺者。云何漂溺。谓于诸行
    如前所说流转等事。随其次第不如实知。
    或计为我及我所故。于漂溺时所有相者。
    谓彼如是被漂溺时。虽宝爱身欲使长
    久。由自性灭不能令住。如为漂溺。与此
    相违当知即是逆流行者。又聪慧者有十种
    相。当知具摄诸聪慧相。谓成就俱生慧故。
    又成就方便闻思修所成慧故。又成就故
    无动摇故。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
    又能自依己所有性。未尝为命依附于他。
    又有所求无不安乐。又有所求能依正
    行。皆悉以法不以非法。又自所宜资产众
    具。能正防守不令散失。又观过患而受用
    之。又于病缘所有医药。观察思择然后服
    行。又能善避非时死缘。如是十种聪慧者
    相。当知具摄诸聪慧相
    复次于诸行中依无我理知者断者。当知
    略由三相差别。谓于诸行能遍了知萨迦
    耶见而未断者。彼于诸行忘念之行。多分
    现行少不忘念。萨迦耶见已永断者。当知其
    相与彼相违。是名第一差别之相。又于诸
    行虽遍了知萨迦耶见。而未断者。于诸广
    大可爱事中多生喜乐。于诸下劣不可爱
    境多生忧苦。彼二境界现在前时。无纵逸者
    尚自不能系守正念。况纵逸者。彼于尔时
    萨迦耶见缠绕其心。由彼令心不能解了。
    萨迦耶见已永断者。当知其相与彼相违。是
    名第二差别之相。又于诸行萨迦耶见未
    永断者。未能于内一切行中现前安立
    离有情想如于草木叶等外事。萨迦耶见
    已永断者。当知其相与彼相违。是名第三
    差别之相。如是已断萨迦耶见。有此三种
    差别之相。当知复有三种胜利。一者永断
    能感后有一切烦恼。二者依彼不久获得
    速能积集彼对治道。三者既作自义利已。
    即依彼道方便勤修现法乐住。由此获得
    极安乐住
    复次由四差别当知修习一切种行无常
    苦想。何等为四。一果差别故。二自性差别
    故。三品类差别故。四方便差别故。果差别者。
    谓修此想能遣一切欲贪色贪及无色贪掉
    慢无明。当知此中显示三种本烦恼断。及显
    三种随烦恼断。欲贪烦恼掉为助伴。色贪烦
    恼慢为助伴。无色贪惑无明为伴。复有差
    别。谓于此中显示下分上分结。尽自性差
    别者。谓于此中由正修习闻所成慧。说名
    亲近。由正修习思所成慧能入修故。说名
    修习。由正修习修所成慧。名多修习。又由
    修习了相作意故。名亲近。唯除加行究竟
    作意。由正修习诸余作意故。名修习。修习
    加行究竟作意。名多修习。是名第二三种差
    别。又由所依所缘作意。随其次第当知是
    名为乘为事为随建立。又由长时串修习
    故。说名纯熟数数无倒修方便故。说名善
    受及与善发。品类差别者。谓修如是无常
    想时。速能永拔一切随眠。弃舍下地一切
    善法。摄受上地一切善法。于余一切不净想
    等最高广性。能善住持。遍行一切犹如观
    察所取之事。即如是观能取之事。彼相解
    脱能得无漏无常之想。若有漏想若无漏想。
    如是一切皆于涅??善能随顺趣向临入。皆
    能对治无明大?一切永断。永断彼故清净
    鲜白。诸无学想皆由一切无漏学想增上故
    得。方便差别者。谓独处空闲以无颠倒数
    数作意。观察诸行无常之性。由无常想住
    无我想。于见道中既住无漏无我想已。于
    上修道由有学想永害我慢。随得涅??二
    种皆具
    复次为住涅??仍未积集善资粮者。略有
    五种违资粮法一者忆念往昔笑戏欢娱承
    奉等事。因发思慕俱行作意生愁叹等。二
    者由彼种种为依。于所领受究竟法中。多
    生忘念令于诸法不能显了。三者所食或
    过或少。由此令身沈重羸劣。于诸梵行不
    乐修行。四者喜眠不串习断。便为上品睡
    眠所缠。五者亲近猥杂而住。远离谛思正
    法加行。如是五种违资粮法。复有五种随
    顺彼法。一者于二离欲犹未能离随一种
    欲。谓于诸缠远分离欲勤修善品。及于随
    眠永害离欲得正对治。二者不护根门。三者
    食不知量。四者初夜后夜不能勤修勉励警
    觉。五者不能观察善法究竟。与上相违。
    当知是名顺资粮法及能随顺彼随顺法。又
    诸声闻修行如是顺资粮法及彼因缘。于其
    中间求涅??时。大师为彼制立五种正道
    言教。一者由依观察如所闻法。遍于一
    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且以
    世间作意而得无惑无疑。二者即于住时
    不着三事。不正寻思。何等三事。一者资
    命众具。二者他损害相。三者或他毁骂。或
    随有一非爱现行。同梵行者不同分法。三者
    教授为先由依他音如理作意。能生正见
    能断邪见。当知此三是名住时正道言教。
    复有二种于彼行时正道言教。谓诸有智
    同梵行者。为彼宣说处非处时不生忿怒。
    又由?弊资命众具若得不得。及由戒等所
    有灾害心不热恼。是名第一。于得所胜利
    养恭敬心不悒然。是名第二。彼由如是住
    时行时能正修行涅??妙道。由此不久当
    得涅??终无毁失
    复次大师于诸声闻略有五种师所作事。
    一者正折伏。二者正摄受。三者正诃责。四者
    正说杂染。五者正说清净。复次由二因缘
    于诸诤事违越声闻。覆相记别彼所诤事。
    一扰乱增广故。二与律相应故
    复次由七因缘大师驱摈诸声闻众。一者
    见一切种皆行邪行故。二者见彼多分故。
    三者由彼众首上座阿遮利耶邬波拖耶方
    便故。四者不堪共住故。五者被驱摈故。
    六者避现前过故。七者令不生起未来过

    复次由十因缘如来入于聚落乞食。一者
    当显杜多功德故。二者为欲引彼一分
    令入乞食故。三者为欲以同事行摄彼
    一分故。四者为与未来众生作大照明
    故。乃至令彼暂起触证故。五者为欲引彼
    ?弊胜解诸外道故。六者为彼承声起谤
    故。现妙色寂静威仪。令其惊叹心生归向
    故。七者为彼处中众生以其少功而树多
    福故。八者为令坏信放逸深生耻愧。虽
    用小功而获大福故。如为放逸者懈怠
    者亦然。九者为彼盲聋癫狂心乱众生种种
    灾害皆令静息故。十者为令无量无边广
    大威德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
    紧捺洛。牟呼洛伽等。随从如来至所入家。
    深生羡仰勤加宾卫。不为恼害故
    复次由八因缘如来入于寂静天住。一者
    为引乐杂住者令入远离故。二者为欲
    以同事行摄远离者故。三者自受现法乐
    住故。四者为与大族诸天示同集会故。
    五者为以佛眼观察十方世界。现大神化
    随其所应作饶益事故。六者为令诸声闻
    众于见如来深生渴仰故。七者为显诸大
    声闻于所略说善能悟入故。八者劝舍乐
    着戏论制作言词故。复次由五种相。大师
    摄受诸声闻众。一以法故。二以财故。三与
    依止故。四初摄受故。五摈摄受故
    复次由七因缘释梵天等往如来所。一为
    供养如来故。二为听闻正法故。三为决
    所生疑故。四为顺他而为翼从故。五为
    愍他欲为饶益故。六由爱重如来圣教
    故。七知如来起世俗心欲令赴会故
    复次由五种相。当知一切初新者性。一由
    晚出家故。二由幼出家故。三由少出家故。
    四由劳策出家故。五由受具出家故
    复次由三种相。生起恶作。一违越所学增
    上故。二誓受法律增上故。三弃舍居家增
    上故
    复次如来将欲为诸声闻宣说正法。现四
    种相。一者从极下坐安详而起升极高
    座俨然而坐。二者安住随顺说法威仪。三
    者发謦??羰窘?捣āK恼呙婺抗耸尤?br> 龙象王
    复次犯戒声闻当于三处安住。惭羞往大
    师所。一者深知己犯为增上处。二者师事
    失仪为增上处。三者由事乖则当以方便
    调顺威仪往大师所为增上处
    复次由三种相。应正呵责犯戒声闻。一曰
    汝期鄙劣活命。二曰汝意乐不清净。三曰
    汝以活命意乐行非法行。复次于善说法
    ?衬我?小B杂闪?嗟敝?樯阋磺行靶小?br> 一者现行过失故。二者意乐过失故。三者加
    行过失故。四者智慧过失故。五者寻思过失
    故。六者依止过失故。现行过失者。谓由贪
    缠故染?缠故憎。既怀猛利贪?等故遂
    无羞耻。无羞耻故住恶不舍。意乐过失者。
    谓于染者边此贪意乐最为下劣。如是于
    憎者边此?意乐最为下劣。加行过失者。谓
    或有不发精进。或有精进慢缓。智慧过失
    者。谓或于闻思所成慧中。忘失正念多住
    愚痴。于修所成心不寂定。寻思过失者。谓
    于随顺居家所有恶不善觉多分寻思。于
    正法律其心错乱。依止过失者。谓彼依止
    于其往昔不修集因。由不修集因故。
    成就自性微褊小信。成就自性修住小戒。
    成就自性住守小念。成就自性俱生小慧。复
    次由四种相。能令彼人虽入圣教而行邪
    行。一由微劣不净意乐故。二由伺求圣教
    瑕隙为正法贼故。三由专为饮食衣服活
    命因缘故。四由怖畏王贼债主所加迫切
    故。若行如是诸邪行者。便于二事有所
    稽留。一者失坏在家自义稽留。二者失坏
    出家自义稽留。复次如是邪行有二因缘。
    谓于三事不正寻思。及彼前行诸不正想。
    其三事者如前应知。于彼发起诸不正想
    随取相好。自斯已后于其随法。多随寻思
    多随伺察
    复次为断如是邪行因缘。当知亦有二种
    对治。一者为断不正寻思。以无颠倒数数
    二行。于诸念住善住其心。二者为断诸不
    正想。修习无相心三摩地。此修对治。要由
    于彼修对治中猛利乐欲。方得成办。非彼
    乐欲不猛利者。此猛利欲由二缘生。谓
    此对治有大果故。不共一切诸外道故。有
    大果者。谓修习时便能克证无相心定。及
    住二界妙甘露门。所谓断界及无欲界。若有
    余依及无余依。安住此者近二涅??。未于
    今时一切皆得言不共者。谓无相定唯内
    法有。诸外道无。何以故。由彼外道若有所
    得即便增益不如量观。若无所得即妄分
    别。由我见故。愚于诸行。或唯于身或唯无
    色。或总于二生我执着。以执我故。谓我
    当无。便于涅??心不欣乐。尚未能入。
    况乎安住。唯增惊怖其心退还。住内法者
    与彼相违。于般涅??心无退转。了唯苦灭
    见唯静德。若诸有学唯祈内灭。非为生道
    更从他求教授教诫。若诸无学唯欣内灭。
    终不更求尽诸烦恼。唯有先因所生诸行。
    任运归灭而般涅??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六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