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瑜伽部下 >
  • 十八空论

    问空无分别。云何得有十八种耶。答为显人
    法二无我。是一切法通相。今约诸法。种类不
    同。开为十八。何者。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
    空。四大空。五空空。六真实空。七有为空。八
    无为空。九毕竟空。十无前后空。十一不舍离
    空。十二佛性空。十三自相空。十四一切法空。
    十五无法空。十六有法空。十七无法有法
    空。十八不可得空。合此十八为十六空。凡有
    两义故。立十六空。一体二用。第一内空。亦名
    受者空。凡夫二乘谓六入为受者。以能受六
    尘果报故。今明但有六根。无有能执。以无
    执故。言受者空也
    第二外空。亦名所受空。离六外入无别法为
    可受者也。若诸众生所受所用。但是六尘。内
    既无人能受。外亦无法可受。即人法俱空。唯
    识无境。故名外空。以无境故。亦无有识。即是
    内空。六入无识。即是无人。无有根尘。即是无
    法。故内外二空。两义相成也
    第三内外空。谓身空也。此身四大为内外所
    依。内依即六根若五根。皆有净色及意根。并
    依此身。故名内依。外依者。谓外六尘。若己身
    四大。唯除五根净色。所余色香等。属外六尘。
    摄持于五根故称为外。非谓离身之外也。此
    身能持根尘。故名为依。根尘所依也。此根及
    非根。皆悉是空故。名内外空也
    第四大空。谓身所?托。即器世界。十方无量
    无边。皆悉是空。故名大空
    第五空空。能照真之相。会前四空。从境得名。
    呼为空智。空智亦空。故立空空
    第六真实空。谓真境空。行者见内外皆空。无
    人无法。此境真实。立真实名。由分别性。性不
    可得。名分别性。性空即真实空也。此六空辩。
    空体自成次第。一受者空。二所受空。三自身
    空。四身所住处空。五能照空。六所观境空也。
    前四皆是所观境空。第五能观智空。第六所
    分别境界相貌空。又前四所知。第五能知。第
    六所知相貌。第五智空治前四境。四境是空。
    第六真空。治第五智故智成空。若无第五智
    空治前四境。则有人有法。是分别性。由此智
    见前境。是无人无法。即治前境。若无第六境
    空治第五智。此智既但真解。还成分别性故。
    言第六真实空。名为治智也
    第二义明空自有十二。一者行空。二非行
    空。菩萨学此两空为得二种善法。一谓善道。
    二谓善果。道即三十七品等。善果即是菩提
    等也。行空者。明三乘诸道无人法。非真实。非
    虚妄。离此四种心。是名善因。为得此善因。是
    故菩萨学观行空。非行空者。谓二种善果。即
    余无余涅??。若有余除集。此果则离四种颠
    倒。非是常乐我净。若无余灭苦。即是常乐
    我净。此第七第八两空。是净菩萨自度。初
    得道后一得果
    第三毕竟空。为恒利益他菩萨修空。毕竟恒
    欲利他。至众生尽。誓恒教化。此心有着。今此
    观心。此心定令舍毕竟之心。自然利益。方是
    真实智名毕竟空也。若作毕竟心。能为利益。
    不作不益。不复自然。恒利益不空。此毕竟之
    心。是智第九名毕竟空
    第四无前后空。亦名无始空。为成毕竟空利
    益他故。不前后即无始终。菩萨若不解其是
    空。则生疲厌之心舍弃生死。既见生死是空。
    则不分别前之与后。及以始终既不分别始
    终。则于短于长心无忧喜。于长不忧。闻短不
    喜。既离忧喜。则能不舍生死。以不舍故。毕竟
    利益乃得成也。是故第十观无始空
    第五不舍离空。菩萨修学此定止。为功德善
    根无尽。何以故。一切诸佛于无余涅??中。亦
    不舍功德善根门。有流果报已尽。功德善
    根本为化物故。恒有此用。如来虽入涅??。犹
    随众生机缘。现应化两身。导利含识。即是更
    起心义。故众生不尽应化之用亦不尽。故言
    虽入无余而不舍功德善根也。若二乘入灭。
    无更起心。以慈悲薄少。不化众生。若佛入无
    余而更起心者。以诸佛菩萨三身利物无穷
    故。如来法身即是一切无流法之依处故。言
    散灭不舍离功德也。所以得知涅??之中犹
    有法身者。以用终体。既覩应化之用不尽。
    故知此身之体。常自湛然。永无迁坏。如?称?br> 沙师说。无涅??无有自相。而不可言无。何以
    故。为能显事用故。若不依涅??不成智慧。智
    慧不成则烦恼不灭。涅??既能生道。道能灭
    惑。即是涅??家事。既见有事。则知应有体故。
    不得言无也。如来法身在涅??中。即义亦尔。
    为除分别涅??不舍功德。即是分别性。真实
    义中。无此分别。故名不舍离空。语言说涅??
    不舍功德。而涅??中亦无不舍之意。故名不
    舍空。即成不舍生死之意。前明不舍生死毕
    竟利他。异于二乘不能永利。今明虽在生死
    及涅??并皆化物。此义不异故。前来至此。
    凡有三空。名利他事。此即第十一不舍空。亦
    名不散空也六性空。七相空。八一切法
    空。此三明自利利他因。问空何所为。答为清
    净佛性即空故名性空。问何故名性空
    答佛性者。即是诸法自性。何以故。自然有故。
    但自性有两义。一无始。二因。譬如无始生死
    中。有心无心两法自然无因。若心有因。此因
    为本。有为始有。若本有因。此因即是自然。既
    是自然。亦应许心是自然。昔未有因。应无众
    生。有时有因。方有众生。如土石等。若有因时
    应成众生。故知自然一分作有心。一分作无
    心。故言譬如无始生死中。有心无心两法自
    然无因也。佛性亦尔。自然无因。虚妄尚有自
    然义。何况真实而不自然。故由无始佛性为
    因。所以六入欲求解脱。若无佛性。解脱之果。
    不得成就。譬如净珠能清浊水。以佛性无始
    故。生死无始一异空。净不净空等如上说。此
    空性为离五失显五种功德。人法是分别性
    从人法生分别。是依他性。就分别性觅法不
    可得。就依他性觅所分别之人法。亦不可得。
    即真实性。真实无体。无体故无相。无相故无
    生。无生故无灭。无灭故寂静。寂静即是自性
    涅??。此自性空除五种过失。一除下劣心。不
    薄信佛性是有可得。得之有无量功德。则不
    能发菩提心。不发此心。常守下劣。佛性令
    其发心。故言能除下劣心也。二除高心。若人
    不解佛性平等。谓我有佛性。我已发心。他无
    佛性。不能发心故高慢。若体此理。无有此彼。
    高心即灭。故言能除高心也。三除着虚妄弃
    舍真实。虚妄所以是生死过失者。如人来打
    拍骂詈毁辱等事。一非本有。二由心所作。虚
    妄所起。非是自然。即是虚妄。若不体真实道
    理。谓此是真实。则取着虚妄。皆弃真实。故生
    三毒利等烦恼。若识生死虚妄非是实有则
    不见能拍所骂。不见众生过失。不生烦恼。即
    弃虚妄。但见众生皆有佛性。功德圆同。即是
    能取真实。由此即生慈悲成菩萨者。四能除
    我见。诸法本来自性真实。若有若无。二皆平
    等。若人能作此解。即舍我见执相之心也。五
    除怖畏。能令众生信受甚深正法。正法有相
    与无相体解佛性则能信受。无相正法则不
    谤大乘也。次明此性空能引五种功德者。一
    除下劣生正勤。二除高慢生平等。三除虚妄
    生慈悲。四除见生般若。五除怖畏受正法故
    言性空。显佛性理有五种功德。离五过失。
    治护性令得清净。即是自利因故。此第十二
    名为性空。佛性即是空也
    七自相空。为得三十二大相。八十小相。相
    又有二种。一者色相。谓四大五尘。二无色相。
    谓一切四阴心法也。化身非生死。非涅??。何
    以故。生死是虚妄颠倒。不过苦集两谛。化身
    不尔。依法应身而有体非颠倒。复能除众生
    颠倒。故言非生死。非涅??者。有始终故以非
    生死。则无生死虚妄之相。以非涅??。亦无涅
    ??真实之相。故名相空。若菩萨能修此相空。
    则令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修治化身之相
    貌。令得清净故。第十三名为相空
    八一切法空者。谓一切如来法无量恒河沙。
    如十力无畏等。明相离不相离空。若以法身
    望应身。有离不离。但应身没不离法身。何
    以故。一为法身是本。应身为末。末不离本。
    本为离末。问法身若不离应身者。有何过

    答若尔则一人得佛。一切人皆应得。以一切
    人不同得故。故知法身有不即应身义。法身
    亦不离应身。何以故。以法身无有差别。常不
    离三世诸佛功德故。若能如此。亦离亦不离。
    道理而修行者。此则能得应身之果。但应化
    两身悉能利物。化身正为下种。应身为成熟。
    令此一切法空为清净一切佛法。一切佛法
    复有两义。一则无离无不离。以不可偏执。二
    则无执及所执。以境智无差别故也。此即第
    十四辨一切法空。至此凡有三空。明自利
    利他因竟。第十五有法空。第十六无法空。此
    两空通出前十四空体。言有法空者。谓人
    法二无所有。为除增益谤。言无法空者。谓
    真实有。此无人无法之道理。除众生妄执。谓
    无此道理故名无法空。为除损减谤。离增离
    减。则非有无。故名为空体也。故此两空还属
    前十四空所摄也
    第十七有法无法空。此一空出诸空相。所言
    有法无法空者。明此空体相。决定无法。即名
    决定无。有此无人法之道理故。名决定有。此
    无此有。是空体相。体明理无增减。相明其体
    决定。决定是无。决定是有。即是真实无。真实
    有。真实无人无法。真实有此道理。此论所
    以但明十六空者。正以此两空属前六空体
    所摄也。亦为十四空者。即后四空还辨前诸
    体相故。此后空并属前十四摄故。有十四十
    六十八广略不同
    第十八出空果。所言不可得空者。明此果难
    得。何以故。如此空理。非断非常。而即是大
    常。常义既不可得。故断义亦不可得。无有
    定相可得故名难得。何以故。此之空理。非苦
    非乐。而是大乐。非我无我。而是大我。非净非
    不净。而是大净。此空属八空事用所摄。以见
    无人法正是空体故名随事用不同离张成
    异。如上所辩。初六空明空体即十空明空用。
    用中后两空。为十四空所摄。第十七一空。为
    六空体所摄。第十八一空。为八空用所摄。故
    十八成十六。十六还十四。或先广后略。或先
    略后广。理事不同。体相差别。若离若合。其义
    如此也。此下第四分别空道理有三。一净不
    净。若言空。定是不净。则一切众生不得解脱。
    何以故。以定不净不可令净故也。若言定是
    净。则修道无用。何以故。未得解脱无漏道时。
    空体本已自然清净故。则无烦恼为能障智
    慧。又能除则不依功力一切众生自得解脱。
    现见离功力众生不得解脱。知此空非是定
    净。复由功用而得解脱。故知此空非定不净。
    是名净不净不净净道理也。又释。若言空理
    定是不净。一切功力则无果报。何以故。以空
    界自性是不净。虽复生道俗不可除。道则无
    用。无此义故。故知此空非性不净
    问若尔既无自性不净。亦应无有自性净。云
    何分判法界非净非不净
    答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但为客尘所污
    故名不净。为客尘尽故立为净
    问何故不说定净定不净。而言或净或不净

    答为显法界与五入及禅定等义异。所以不
    说净者。为明眼等诸根虽为烦恼所覆而不
    为烦恼所染。又非是净。又非自性净故不说
    为净。若是法界虽为烦恼所覆。而不为烦
    恼所染故非不净。而是自性净。以是自性
    净故。不说为不净。故知法界与五入体异
    也。问何故不说定是不净。答为明与禅定有
    异。何以故。若言法界定有烦恼。即自性不
    净。而此法界虽为烦恼所覆。而非自性不净
    故。不得说定是不净非不净。正是法界之道
    理定有。问何故不说如如定净。而言净不净
    耶。答为令众生修道故。说为净不净。即显如
    如与五根有异。何以故。如如及五根。同为烦
    恼所覆。而并不为烦恼所染。同皆是净而净
    义有异。何以故。五根体离烦恼。非烦恼性故。
    五根唯净。非是不净。若如如不离烦恼。而是
    烦恼自性。故知净而复有不净之义。又如如
    及禅定。同为烦恼所覆。并有不净义而不净
    义不同。若是禅定。为烦恼所覆。而复被染一
    向失于自性。举体成烦恼亦成不善。若是如
    如。虽复不离烦恼。名为不净。而犹不失自性。
    亦不转成烦恼及以不善故。言即不净而复
    有净义。可为三句。一五根离烦恼。不为烦恼
    所染。则但是净。非是不净。二禅定成烦恼。为
    烦恼所染。但是不净。无复有净。三如如以异
    五根故。不为烦恼所染。是净而不离烦恼。即
    是不净。故言净而复有不净义也。又如如以
    异禅定故。不离烦恼。故言不净而犹不失自
    性。亦不转成烦恼及以不善。故言即不净而
    复有净义。二明非有非无道理。无人无法。故
    言非有实有。无人无法之道理。故言非无。亦
    言真实有真实无。即非有非无也。三明不一
    不异道理。诸净不净。净则离断离常。常义异
    我故言不一。我体常故言不异。此明如如具
    三德也就此十六空。作四科料简。初有六空。
    辩空之自相。次有八空。辩空事用。三有两空。
    辩净不净。四明此十六空理。能除四种过失。
    一除戏论。二除怖畏。三除懈怠。四除疑惑。一
    除戏论者。有两。一世间众生。于内外法中。起
    无量戏论。谓有我无我等。皆依人道果等。是
    名戏论。若见道及道果皆悉空。则能除此等
    戏论。若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此之四
    空。能除世间人法二我之戏论。若是空空。及
    第一义真实空。此之两空。能除出世间因果
    境智等戏论也。二除怖畏者。众生闻人皆空。
    则生怖畏。不肯修道故。如来为说此空有事
    用。何以故。若人能修八空事用。则能得道及
    以道果。乃至三身等一切功德也。三除懈怠
    者。若观定净不劳修道。若言定是不净。则永
    不可除灭。亦不假修道。唯处生死。永无解脱
    也。是故须辨是有净不净。何以故。有惑之
    时。则不净。除惑已后。即清净故。应须修道。
    四除疑惑者。惑者之心。既闻如如是有是无。
    则生犹豫。不能决断。谓如见杌谓人。呼人为
    杌故。佛为分判明人法二我决定是无。无人
    无法之道理。决定是有故空。有无两义存焉。
    如此道理能除疑之心也。第三明唯识真实。
    辨一切诸法唯有净识。无有能疑。亦无所
    疑。广释如唯识论。但唯识义有两。一者方便。
    谓先观唯有阿梨耶识。无余境界。现得境智
    两空。除妄识已尽。名为方便唯识也。二明正
    观唯识。遣荡生死虚妄识心。及以境界。一
    皆净尽。唯有阿摩罗清净心也
    第四明依处真实。所谓苦依谛。第五邪行真
    实。谓集谛。第六清净真实。即是灭谛。第七正
    行真实。即是道谛。四谛各有三种。已如别解
    也。解节经明。佛说有七种真如。一生。二相。
    三识。四依止。五邪行。六清净。七正行。第一
    生真如者。谓有为诸法并皆无如。二相真如
    者。谓人法二无我。三识真如者。谓一切有为
    唯有识。四依止真如者。谓如所说苦谛。五邪
    行真如者。谓如所说集谛六清净真如者。谓
    如所说灭谛。七正行真如者。谓如所说道谛。
    此之七种真如。即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即真
    实性摄。是故名为七种真如。即是前明七种
    真实。具如三无性论中广释也
    问云何知此之七种皆是第一义谛。即真实
    性摄耶
    答。由两义故。知此七种皆是最胜最极。谓即
    是二智境界。所言最胜者。即是如如第一义
    谛。此第一义谛。即为如理智所照故名最胜。
    最极者。即是一切智境界。即是俗谛。此俗谛
    为如量智所照。如理智者。即无分别智。如量
    智。即是无分别后智。又如如理是一切种
    智。如量智即是一切智。唯是一智通真即有
    通俗。即空即真义。而取名如理智。亦名一切
    种智。若俗义有义。取名如量智。亦名如一切
    智故。言最胜最极。而是二智境界。即如理如
    量两智所知也。复有别义。知此七种真如。是
    真实性摄。何以故。明一切真实法。皆离一异
    等妄想谓非一非异。离四谤故。明此七种真
    如不可得。说异于诸相。亦不可说。不异于诸
    相故。言异于诸相。不可得说。不异于诸相。亦
    不可说。亦异不异。非异非不异。皆不可说。
    明此七种真如。于诸相中不可说。其有亦
    不可说。其是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皆不可
    说。离四谤故。复有别得信有。何以故。即是清
    净境界故。故知是有。若有人能心缘此法。心
    即清净。是故应知。此七种真如。皆是常住。于
    一切时。性不异故。以是清净境界。是故应知。
    是真实善性由此理常是善。是故应知。是乐
    谛。何以故。常故所以而乐。善故所以是
    净。如此七种真如。即是一切法之体性。以
    是体性故。故说为我。即是常乐净我四德也。
    又释。所以名此七种为真如。第一义谛真实
    性者。为其同是一味故也
    一生真如者。谓因果体一。而名字有异。何故
    言一。同是依他故有。因既依他。果亦依他。此
    之因果体即五阴。五阴无记。说名为果。五阴
    善恶有记之义。说名为因。取其能生为因所
    生为果。亦是对前为果。对后为因。故知只是
    一念五阴。而有因有果之名。体实未尝有异。
    故言一体为名字有异也。此因此果。既并依
    他。则无有自性。无自性故体不真实。故名一
    味。即是同无真实故名生真如。二言一味者。
    此生真如既是依他性。则无真实生故名生
    真如。即是无生性空。以无生故。即是一味。三
    此依他性。则必有分别性。分别性既是无相
    性。无相性即是无相真如。即相真如即是一
    味。是故以此三义。名生真如也。二相真如者。
    以显法通相故。是人法二无我。即二空之
    理。名一切法通相。即名相真如也。三识真如
    者。但唯有识。无有境界。境界不成故。识亦不
    成。此则能缘所缘。同是不可得性故名识真
    如也。四依止真如者。所谓苦五阴为体。此五
    阴者。为众生依处。托此为我人众生寿者等
    故名依止。苦谛有四相。谓苦无常空无我。此
    之四义同是无倒。皆名真实。即是依止真如。
    二者此下四相皆是空。无所有故。皆名真
    实。亦依止真如也。五邪行真如者。所谓集谛。
    集有两义故称真如。一无倒真如。谓能生之
    义。此义真实。即是集真如。二能生所生。皆
    无所有。以无所有故。故名邪行真如。六清净
    真如者。所谓灭谛。亦有两义。一无倒真如。谓
    四德皆是无倒故称真如。二灭谛。与生死无
    有差别。同一如如。皆无所有。故名清净真如。
    七正行真如者。所谓道谛。道即般若。般若与
    无明。体性相乖。道即无倒。真如如道。及烦
    恼体同故。于二空皆是无所有故。是一味如
    如故。名正行真如也。亦名真如。亦名如如。
    亦名真实。皆尽得也。十胜智真实者。有十种
    胜智。为除十种我见。一一者执。二因者执。三
    受者执。四作者执。五自在者执。六增上者执。
    七常者执。八不净净者执。九修行者执。十系
    缚解脱者执。一一者执。谓合集诸法。共立一
    名。则堕断见。何以故。如七入论偈所说。譬如
    岸崩。不更还本。乃至冢间体不再来。唯根境
    界。是名众生。若圣教说。有如空鸟迹会可见。
    此谓世入外道显一者执。其谓即身是人。身
    灭我亡。相堕断见。为破此执故立五阴。胜
    智虽有三义。谓多合集别异。三世色心并名
    为阴。故名为多合集。三世色心同名为阴故。
    谓合集色聚异受。受聚异于想等故名别异。
    是名五阴。若解了五阴有此三义。则无一
    者之执。言三世者。过去已谢。未来未有。现在
    不住。而以一切内外诸色同名阴也。以三义
    对治三种无明。谓一假说及以相杂。一无明
    者。如世入外道等。谓身是一物。一物是我。人
    不知但有三世五阴故堕断见。此是即阴计
    我。阴灭我亡故。佛为说三世五阴是多非
    一。即破其一者之执也。二假说无明者。如优
    娄?业韧獾馈N缴硪旆帧<粗从腥艘旆ā4耸?br> 离阴执我故堕常见。何以故。人法既异。则谓
    阴灭我存。由其不解。合集诸阴。假说为人。但
    名无体。迷此假说故。名假说无明。故佛为说
    合集假说为法。体即是空。即破其此执故言
    能除假说无明也。三相杂无明者。如一切有
    部所执。谓八圣道中。正思正见。同是般若所
    摄。以其不能分别两异故生此执。故经部大
    乘师说。正思故者。欲求前理未决断犹属作
    意。作意即是意业故非是般若所收。唯有正
    见。是名般若。通而论一切知见。能通达选择。
    皆属般若。五阴亦尔。若不能分别受异想。想
    异行等。谓想受只一物。则失其体性故名相
    杂无明。相杂无明故失正见。失正见则不能
    得解脱。故佛为说五阴体不同。分别受想等
    异。为立通别二相。别相生证见。通相生比
    见也。问五阴云何为根本真实所摄。答色有
    三种。一分别色。亦有长短大小方圆等义。皆
    属分别假。以无别体故也。二种类色。谓各有
    种类。如从因生果。以火生为因生火家种类。
    种类既其相似。即是实法相生属依他假。以
    其种类依因得成。非是自性之力也。三如如
    色。若是分别假名一向无体。即是法空。若是
    依他假。虽复有体。体非真实。依他而有。即有
    法空。此两空之体。既是真实故名如如色。以
    如是色之自性故。以色目于如如。此是如如
    家色故。言如如色也。以末从本为名。亦可得
    言以本来目于末。此之真实名真实假。假体
    即空故名真实。假空即如如。真实之相。亦不
    可得也。色阴既即三假。为三假所摄者。受等
    四阴理自皆然。并为三假所摄者。受苦受乐
    是分别假。分别体从因缘生。有因有果。即依
    他假。如如名真实假。若能分别通相别相。此
    心是想。若受领苦乐。无有别执。则名为受

    二因者执。为断此执。成十八界胜智。诸外道
    辈。通执一切法因我得生。名因者执。我有九
    法。谓知.乐.苦.欲.?.功力.念.法.非法。我既
    本有。从我生法非法。法非法令心共我和合。
    和合故能有所知。知故有乐。乐故有苦。由乐
    故生欲。由苦生?。欲得于乐所以厌苦。而修
    功力。功力故有正念。欲得解脱故。须除法非
    法。法非法不生。则无有知。以无知故。无苦乐
    等。若求解脱。当修四法。一真实语。即持戒。
    二施。三苦行。四者定。若能修此四种正法。则
    得生善道。善道得乐。乐有智慧。智慧则厌法
    非法。厌法非法。则得解脱。大乘破言。若说
    先有我而未有法非法。后时无有因缘而生
    者。解脱亦尔。得解脱已。亦应无有因缘。更生
    法及非法。如此则无解脱时也。界者种子义。
    自分种类是名种子。种子亦是一义。以种类
    同一故也。但分张果。遂成十八界。而种子有
    三。一者能执。二者所执。三者执。眼等六根能
    执种子名自种。种类即是能生。但随因缘胜
    负有异生果。优劣不同故。由过去贪。六尘生
    业熏阿梨耶识。令种子既同。是一贪故言种
    子。是一能得六根异果。故说因有六种也。而
    言根能执者。根现既非心法。实不能执。但为
    外道言根中别有人。是能执者故方便说根
    为能执。色等六尘是所执。种子由自种生故
    说由过去贪。内根欲用外尘故。以贪根与贪
    生于此尘。又由贪六尘故有六根。复以贪尘
    之贪生于六根也。六识是执种子。从贪内根
    外尘生。此十八从因名界。界是种子。假说此
    界。有三种义。一能作。二所作。三作为。破俱
    ?罗在外道时。谓我是能作。而来问佛佛方
    便假说眼等是能作。其执眼等为我作。又破
    一阴示云。离根之外。无有别我。但是眼等。从
    因缘生。谓为能作。实非能作。假说六尘。名为
    所作。为破僧?彝獾浪?⒘街殖N摇R晃接?br> 知我。是常我。既是常故。非是能作。二执无知
    我。即一切法。是有知我用自性成就智非所作
    是佛假说六尘。名为所作。非性有既非实有
    能作。故知尘亦非所作。是故假说作是六识。
    一破外道谓一切事皆由我意。此是增益谤。
    二邪见外道谓我常。以我常故诸法亦常。既
    两种并常故。无有能作及与所作。即损减谤。
    为离此二边故。假说六尘为作。根尘不作意
    故无有作。若离根尘亦无有识。何以故。以识
    必依根尘方得生故。则无有不作。正为破外
    道能作所作等三种无明故立此三义。为显
    种子有能执所执等故立十八界。若解十八
    界从四缘生。则不执我为能生等也。根名能
    作者。能作有二种。一能生识识。二能为尘作
    缘。尘为所作者。为眼作缘。为识所依。识是作
    者。作是生起有事义界义。从根本真实。眼有
    三。一分别眼。二种类眼。三如眼。乃至行非行
    胜智。例如五阴中释。四为破作者执故。说十
    二缘生因果事。三义无增减。言增减者。谓于
    行识等十一支。立因不平等。何以故。以无常
    法立常为因故名不平等。如僧?业韧獾馈A?br> 无知我为因。亦如优娄?摇A⒂诔N椅?颉<?br> 执自在天为常等。而能作业。亦是立常为因。
    能作无常果。因果即不相类故言立因不平
    等理。而为论无常之果。自以有无明为因。而
    彼谓有常因。即是增益于因。义也损减因者。
    如尼?b子等外道。谓诸法自然而有。无有因
    缘实有谓无故。言损减因也。增果者。如僧??br> 等所立之义。谓因中已有果。果虽本有由因
    显果。此既是本有则不从因生。而理实由因
    缘聚集方有此果。而其执言本有故名增果。
    损果者。如断见等外道立义。谓一切业皆感
    果无未来生。实有感实有生。而邪执立无。故
    名损果。增事者。如自在天所执。谓一切事皆
    从我意心而有。如无明体别有作意能生于
    行。而无明体实无别有作意而生行也。又如
    优娄?宜?础S诜ㄌ灞鹩卸??仁乱怠J乱?br> 有五种。谓上下屈伸等执以动转为体。离体
    之外实无别事业。而邪执为有故名增事。损
    事者外道所执。谓无明无力能生行。无明若
    在若不在。自然有行故。知无明无力生行。若
    解十二有分展转相生能离因果事等增减六
    种邪执。略明十二有分因果之义自有三种。
    一明无常。二明无动转之意。三辨因果体相。
    若心是常则无因果。以心是无常故因果义
    立。若言别有动转意者。则因应作意生果。果
    应作意方从因生。便是自在。非谓依他。则生
    依他义。因依果果藉因成。互相须待。并皆
    依他。所以是假无有实性。若不相似则失因
    果之义。如豆不生麦。以非因故不互相生。若
    令果不似因。因不类果者。作恶便应生天。为
    善则堕地狱。乃至有流应感解脱。无流更增
    生死。是故无常生无常。此任自然之理。不
    劳执有作意。因果相似名十二有分。此义为
    破三种烦恼。谓贪爱皮我见肉无明心。此十
    二缘体中。若是果报分者。实若厌离以破贪
    爱显无愿解脱门。若是因分者。以破我见显
    果由因生。非我常作明空解脱门。以无明还
    显无明。若能解了诸业行从无明生者。无明
    显?之心。即灭无明即是四谤执相之故。破
    此无明以显无相解脱门也。若体十二有分
    无增无减。则除我见离作者执故。以十二有
    分。正破此执也。三本所摄者。无明有三义。一
    者分别所显。即分别假。二有因果道理。即依
    他假。此两皆无所有。即真实假。无明一支既
    尔所余行等十一。其例皆然。不复具释。五破
    自在者执故。说处非处胜智。外道计自在天。
    如意能作善得恶道果报。生恶能招善道。作
    有流得解脱。作无流感生死。何以故。以得自
    在故。为破此执。说处非处。皆是依他。并无自
    在。无自在有三义。一依业处非处。二依烦恼
    处非处。三依果报处非处。如寿量义中。广明
    七种是处非处义。依业处非处者。依恶业名
    恶道。名为是处。无自在力入也。若依恶业
    不入恶道。名为非处。无有是处。善业亦然。依
    烦恼者。若人未舍五盖。未修习七觉。终不能
    得尽于苦际。依烦恼不得至解脱。故知无自
    在业也。凡夫依烦恼能作杀等业无烦恼为
    依处故并无自在力也。依果报者。土无二王。
    世无两佛。若令二王两佛同时俱兴。无有是
    处。如女人为转轮王。亦无是处。小乘声闻及
    辟支佛。得作佛者。亦无是处。转轮王及佛。同
    有不共之业。此业最胜一切依因缘果报等
    力。虽复作意欲同一处终不得从心也。女人
    有两业。一心善故感得人身。二由恶业所以
    为女。恒隶属于人。不得自在。皆是依他果报
    也。二乘之人小欲知足。依因此业故得今
    果。已得此果。欲求菩萨。无自在力。终不能
    得。如此义有两。一依业。二依果。若得此七种
    处非处胜智。则离我见。后得自在。如意能为
    也。属三性根本义。已如前释。例难可得。不复重记

    十八空论一卷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