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瑜伽部下 >
  •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7教授品第十五

    教授品第十五

    释曰。已说菩萨随修。次说如来教授。偈曰
     行尽一僧只  长信令增上
     众善随信集  亦具如海满
    释曰。行尽一僧只长信令增上者。若诸菩萨
    行行尽一阿僧只劫。尔时长养于信方至上
    品。问独信增耶。答众善随信集亦具如海满。
    谓于信增时一切众善随信聚集。亦得具足
    如大海水湛然圆满。偈曰
     聚集福德已  佛子最初净
     极智及软心  勤修诸正行
    释曰。聚集福德已者。如前所说聚集故。佛子
    最初净者。令护清净故。及于大乘作正直
    见。不颠倒受义故。极智者。得多闻故。软心
    者。离诸障故。勤修诸正行者。有堪能故。偈曰
     自后蒙诸佛  法流而教授
     增益寂静智  进趣广大乘
    释曰。自后蒙诸佛法流而教授者。此诸菩萨
    从此已后。蒙诸佛如来以修多罗等法而为
    说之。譬如为说十地经。增益寂静智进趣广
    大乘者。此菩萨若得教授则增益奢摩他智。
    于广大乘而能进修。如是得教授已。次起六
    种心。偈曰
     想名及了句  思义亦义知
     法总亦义求  六心次第起
    释曰。六心者。一根本心。二随行心。三观察
    心。四实解心。五总聚心。六??望心。想名者。
    谓根本心。初于修多罗等法观察无有二义。
    唯想名聚故。了句者。谓随行心。次随诸句决
    了差别及次第故。思义者。谓观察心。次于彼
    义内正思惟故。义知者。谓实解心。于彼思
    义如实知故。法总者谓总聚心。更聚前法复
    总观故。义求者。谓??望心。于彼义趣求得意
    故。如是起六心已。次起十一种作意。偈曰
     有求亦有观  一味将止道
     观道及二俱  拔沈并抑掉
     正住与无间  于中亦尊重
     置心一切缘  作意有十一
    释曰。十一种作意者。一有觉有观作意。二无
    觉有观作意。三无觉无观作意。四奢摩他作
    意。五??#37474;舍那作意。六二相应作意。七起
    相作意。八摄相作意。九舍相作意。十恒修作
    意。十一恭敬作意。有求者。谓有觉有观作意。
    此作意以意言相续观察诸法。有观者谓无
    觉有观作意。此作意虽离于觉亦以意言相
    续观察诸法。一味者。谓无觉无观作意。此作
    意离于意言而相续观察诸法。止道者。谓奢
    摩他作意。此作意但缘诸法名。观道者。谓??br> 鉢舍那作意。此作意但缘诸法义。二俱者。谓
    二相应作意。此作意能一时缘名义拔沈者。
    谓起相作意。此作意若缘名心沈即能策起。
    抑掉者。谓摄相作意。此作意若缘义心散即
    能摄持。正住者。谓舍相作意。此作意若心平
    等能住舍心。无间者。谓恒修作意。此作意能
    依正住修习无废。尊重者。谓恭敬作意。能于
    习时尊重名义。如是起十一种作意已。复应
    修习九种住心。偈曰
     系缘将速摄  内略及乐住
     调厌与息乱  或起灭亦尔
     所作心自流  尔时得无作
     菩萨复应习  如此九住心
    释曰。九种住心者。一安住心。二摄住心。三解
    住心。四转住心。五伏住心。六息住心。七灭
    住心。八性住心。九持住心。此九住教授方便。
    应知系缘者。谓安住心。安心所缘不令离故。
    速摄者。谓摄住心。若觉心乱速摄持故。内略
    者。谓解住心。觉心外广更内略故。乐住者。谓
    转住心。见定功德转乐住故。调厌者。谓伏住
    心。心若不乐应折伏故。息乱者。谓息住心。见
    乱过失令止息故。或起灭亦尔者。谓灭住
    心。贪忧等起即令灭故。所作心自流者。谓性
    住心。所作任运成自性故。尔时得无作者。谓
    持住心。不由作意得总持故。如是修习得住
    心已。次令此心得最上柔软。偈曰
     下倚修令进  为进习本定
     净禅为通故  当成胜软心
    释曰。下倚修令进为进习本定者。菩萨得住
    心时。应知已得下品身倚心倚。为增进此
    倚更修根本禅定。问更修本定为何功德。答
    净禅为通故当成胜软心。诸菩萨为起诸神
    通故。为欲成就最胜柔软心故。是故进修本
    定。问起诸神通欲何所作。胜柔软心复云何
    成。偈曰
     起通游诸界  历事诸世尊
     最上软心得  供养诸佛故
    释曰。起通游诸界历事诸世尊者。诸菩萨欲
    往无量世界。欲经无量劫数。欲历无量诸佛。
    欲承事供养及闻正法。为此事故起诸神通。
    问何故作此事。答最上软心得供养诸佛故。
    由供养诸佛为因故。更得成就第一胜柔软
    心。如是得胜心已。便得诸佛之所称扬。偈曰
     未入净心前  五种称扬得
     器体成净故  堪进无上乘
    释曰。未入净心前五种称扬得者。谓此菩萨
    于净心地前。先得如来称扬。其五种功德问
    此称扬于菩萨有何利益。答器体成净故堪
    进无上乘。此菩萨得如来称扬已。便成就清
    净器体。于无上乘则堪进入。问如来称扬彼
    菩萨。何等五功德。偈曰
     念念融诸习  身倚及心倚
     圆明与见相  满净诸法身
    释曰。五功德者。一者融习。二者身倚。三者
    心倚。四者圆明。五者见相。融习者。一一刹
    那消融一切习气聚故。身倚者。修习轻安遍
    满身故。心倚亦尔。圆明者。圆解一切种空
    离分数故。见相者。见无分别相为后清净因
    故。满净诸法身者。为满为净一切种法身。常
    作如是五因故。问何时满何时净。答十地时
    满。佛地时净。此中应知五种功德。前三是奢
    摩他分。后二是??#37474;舍那分。菩萨于此时中
    于世间法皆得具足。如是得称扬已。次起通
    达分善根。偈曰
     尔时此菩萨  次第得定心
     唯见意言故  不见一切义
    释曰。此菩萨初得定心离于意言。不见自相
    总相一切诸义。唯见意言。此见即是菩萨??
    位。此位名明。如佛灰河经中所说明。此明
    名见法忍。偈曰
     为长法明故  坚固精进起
     法明增长已  通达唯心住
    释曰。此中菩萨为增长法明故起坚固精进。
    住是法明通达唯心。此通达即是菩萨顶位。
    偈曰
     诸义悉是光  由见唯心故
     得断所执乱  是则住于忍
    释曰。此中菩萨若见诸义悉是心光。非心光
    外别有异见。尔时得所执乱灭。此见即是菩
    萨忍位。偈曰
     所执乱虽断  尚余能执故
     断此复速证  无间三摩提
    释曰。此中菩萨为断能执乱故。复速证无间
    三摩提。问有何义故此三摩提名无间。答由
    能执乱灭时尔时入无间。故受此名。此入无
    间即是菩萨世间第一法位。随其次第说??
    等诸位已。次说见道起。偈曰
     远离彼二执  出世间无上
     无分别离垢  此智此时得
    释曰。远离彼二执者。所执能执不和合故。出
    世间无上者。得无上乘故。无分别者。即彼二
    执分别无故。离垢者。见道所断烦恼灭故。菩
    萨尔时名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偈曰
     此即是转依  以得初地故
     后经无量劫  依净方圆满
    释曰。此即是转依以得初地故者此离垢。即
    是菩萨转依位。何以故。得初地故。问依极净
    耶。答后经无量劫依净方圆满。非于此初即
    得极清净。由后经无量阿僧只劫。此依方得
    清净圆满故。偈曰
     尔时通法界  他自心平等
     平等有五种  五无差别故
    释曰。尔时通法界他自心平等者。菩萨于初
    地即得通达平等法界。由此通达故能观他
    身即是自身。亦得心平等。问此时得几种心
    平等。答平等有五种。五无差别故。何谓为五。
    一者无我平等。谓于自他相续不见有我。无
    差别故。二者有苦平等。谓于自他相续所有
    诸苦。无差别故。三者所作平等。谓于自他相
    续欲作断苦。无差别故。四者不求平等。谓于
    自他所作不求反报。无差别故。五者同得平
    等。如余菩萨所得我得亦尔。无差别故。偈曰
     诸行虚分别  净智了无二
     解脱见所灭  如是说见道
    释曰。诸行虚分别净智了无二者。此中菩萨
    于三界诸行唯见不真分别。以极净智了彼
    无二。净智者。出世间故。无二者。二执无故。
    彼无二体即法界也。解脱见所灭如是说见
    道者。谓解脱见道所灭烦恼。法界即是解脱。
    若见解脱灭烦恼时。说名菩萨初得见道。偈曰
     无体及似体  自性合三空
     于此三空解  此说名解空
    释曰。三空者。一无体空。谓分别性。彼相无体
    故。二似体空。谓依他性。此相如分别性无
    体故。三自性空。谓真实性。自体空自体故。此
    偈显菩萨得空解脱门。偈曰
     应知缘无相  悉尽诸分别
     此中无愿缘  不真分别尽
    释曰。此偈上半显得无相解脱门。下半显得
    无愿解脱门。应知此中菩萨具得三解脱门。
    偈曰
     此时所得法  一切菩提分
     应知彼菩萨  同得如见道
    释曰。一切菩提分者。谓四念处等。彼菩萨得
    见道时亦得此法。偈曰
     觉世唯诸行  无我唯苦着
     无义自我灭  大义依大我
    释曰。觉世唯诸行无我唯苦著者。此菩萨觉
    诸世间但是诸行实无有我。众生计着唯着
    苦耳。无义自我灭者。谓染污身见灭故。大义
    者。利益一切众生故。大我者。以一切众生为
    自己故。此中菩萨灭自我见。依大我见作众
    生利益事。是谓大义依大我。偈曰
     无我复我见  无苦亦极苦
     益彼不求报  以利自我故
    释曰。此中诸菩萨。无我者。谓无自身无义我
    见。复我见者。谓有他身大义我见。无苦者。谓
    无自身所起诸苦。亦极苦者。谓有他身所起
    诸苦。益彼不求报者。无??望故。何以故。以利
    自我故。诸菩萨利益众生时。即是利益自我。
    是故无外希望。偈曰
     自脱心最上  他缚即坚广
     苦边不可尽  如是应勤作
    释曰。自脱心者。谓灭自见道所断烦恼故。最
    上者。此解脱由无上乘故。他缚即坚广者。由
    一切众生相续所起烦恼故。苦边不可尽者。
    众生界无边如虚空故。如是应勤作者。众生
    如是苦。菩萨应为众生断苦。作边作已复作。
    不应休息故。偈曰
     自苦不自忍  岂忍他诸苦
     此生及穷生  翻彼谓菩萨
    释曰。众生于一期生苦及穷生死际。不可思
    议苦无能忍受者。此菩萨翻彼不能忍受。悉
    能为之忍受故。言翻彼谓菩萨。偈曰
     于他行等爱  利彼不退转
     希有非希有  他利自利故
    释曰。于他行等爱利彼不退转者。菩萨于一
    切众生行。平等爱心无有差别。若求乐利益。
    若行乐利益。若求行时。利益之心无有退转。
    希有非希有他利自利故者。此不退转事于
    诸世间希有最上。然此希有亦非希有。何以
    故。他得益时即是菩萨自得益故。偈曰
     余地说修道  二智勤修习
     无分别建立  净法及众生
    释曰。余地者。谓后九地。问余地何所修。答二
    智勤修习。二智者。一无分别智。二如所建立
    智。无分别智谓出世智。如所建立智谓后得
    世智。问此二智有何功能。答净法及众生。此
    中无分别智成熟佛法。是其功能。如所建立
    智成熟众生是其功能。偈曰
     修位二僧只  最后得受职
     入彼金刚定  破诸分别尽
    释曰。修立二僧只最后得受职者。二僧只谓
    第二及第三大劫阿僧只。最后谓究竟修。于
    此修位方便受职。问受职已更何所作。答入
    彼金刚定破诸分别尽。问因何义故名金刚
    定。答分别随眠此能破故。是故此定名金刚
    喻。偈曰
     转依究竟净  成就一切种
     住此所作事  但为利群生
    释曰。转依究竟净者。谓永离一切烦恼障及
    智障故。成就一切种者。谓得一切种智由无
    上故。住此所作事者。谓住此位中乃至穷众
    生生死际。示现成道及现涅??故。问此事何
    所为。答但为利群生。如此等事一向但为利
    益一切众生故。自下次明因大教授得大义
    利。偈曰
     牟尼尊难见  常见得大义
     以闻无等法  净信资养心
    释曰。此偈明菩萨因大教授常得现前见佛
    常闻无等正法。常起极深净信遍满于心。此
    明初时得大义利。偈曰
     若于教授中  法门如欲住
     如人拔险难  佛劝亦如是
    释曰。若于教授中法门如欲住者。有诸菩萨
    于教授时中。或于如来法门。心欲乐住也。如
    人拔险难佛劝亦如是者。譬如有人堕在深
    坑。有能捉发悬掷高岸。佛劝亦尔。若彼菩萨
    乐住寂灭深坑。诸佛如来。强能置之佛果高
    岸。此明次时得大义利。偈曰
     世间极净眼  胜觉无分别
     譬如大日出  除幽朗世间
    释曰。若诸菩萨成佛时。永退一切世间法故
    眼得最极清净。尔时名得无分别胜觉。譬如
    日轮大出能除幽暗照朗世间。此明毕竟时
    得大义利。如是广说已。次以一偈总结前义。
    偈曰
     佛子善集满  成就极广定
     恒受尊教授  能穷功德海
    释曰。此偈义如文显现。教授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业伴品第十六

    释曰。已说如来大教授。菩萨起业以方便为
    伴。今当说。偈曰
     譬如大地种  任持四种物
     如是三种业  建立一切善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集起业方便。譬如大地
    种任持四种物者。何谓四物。一者大海。二者
    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是谓四物。如是三
    种业建立一切善者。海等四物譬一切善法。
    如是菩萨三业能聚集一切诸善。所谓檀等
    诸波罗蜜。及一切菩提分法。偈曰
     难行业能行  应形无量劫
     身口心自性  拔彼不退转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救他业方便。难行业能
    行应形无量劫者。何谓难行业。谓众生欲得
    小乘出离。菩萨于彼极生大苦。欲令彼转异
    乘心故。变种种形。于无量世界经无量劫数。
    而能久受勤苦作种种难行业。身口心自性
    拔彼不退转者。谓菩萨为拔彼故。虽复处处
    久受勤苦。三业自性终无退屈。偈曰
     如人怖四害  深防为自身
     菩萨畏二乘  护业亦如是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自护业方便。如人怖四
    害深防为自身者。何谓四害。一者毒物。二者
    兵仗。三者恶食。四者怨仇。是谓四害。深防者
    为利益自身故。菩萨畏二乘护业亦如是者。
    毒等四害譬二乘人诸业方便。菩萨怖畏此
    故。深自防护起二乘心。何以故。由断大乘种
    故。大乘善根未起令不起故。已起复令灭故。
    及与佛果作障碍故。偈曰
     作者业所作  三轮不分别
     得度净业海  功德无有边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清净业方便。作者业所
    作三轮不分别者。何谓三轮。一者作者。二者
    业。三者所作。是谓三轮。不分别者。此三不
    可得故。由此故三轮得清净。三轮清净故业
    清净。得度净业海功德无有边者。到业彼岸
    故。功德无边者由无尽故。业伴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度摄品第十七之一

    释曰。已说起业方便业所聚集诸波罗蜜。今
    当说。此中先说忧陀那偈。偈曰
     数相次第名  修习差别摄
     治障德互显  度十义应知
    释曰。此中六波罗蜜应知有十种义。一制数。
    二显相。三次第。四释名。五修习。六差别。七
    摄行。八治障。九功德。十互显。此中有六偈制
    立六波罗蜜数唯有六。偈曰
     资生身眷属  发起初四成
     第五惑不染  第六业不倒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自利三事故。立波罗蜜
    数唯有六。一者增进。二者不染。三者不倒。彼
    初四波罗蜜。如其次第能令四事增进。一资
    生成就。由布施故。二自身成就。由持戒故。
    三眷属成就。由于忍辱。行忍辱者多人爱
    故。四发起成就。由于精进。一切事业因此
    成故。第五禅波罗蜜。能令烦恼不染。折伏烦
    恼由此力故。第六般若波罗蜜。令业不颠倒。
    一切所作如实知故。偈曰
     施彼及不恼  忍恼是利他
     有因及心住  解脱是自利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二利六事故。立波罗蜜
    数唯有六。初为摄利他三事故。立前三波罗
    蜜令起正勤。如其次第一者施彼。二者不
    恼。三者忍彼恼后为摄自利。三事故须立。
    后三波罗蜜令起正勤。如其次第。一者有因。
    由依精进故。二者心住。由心不定令定故。三
    者解脱。由心已定令解脱故。偈曰
     不乏亦不恼  忍恼及不退
     归向与善说  利他即自成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利他六事故。立波罗蜜
    数唯有六。菩萨行六波罗蜜时。如其次第。于
    彼受用令不乏故。不恼彼故。忍彼恼故。助彼
    所作令不退故。以神通力令归向故。以善
    说法断彼疑故。菩萨如是利他即是自利。为
    他所作即自所作。由此因缘得大菩提故。偈曰
     不染及极敬  不退有二种
     亦二无分别  具摄大乘因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大乘四因故。立波罗蜜
    数唯有六。一者不染。二者极敬。三者不退。四
    者无分别。菩萨修行施时于财不染无顾恋
    故。受持戒时于诸学处起极敬故。行忍辱精
    进时。此二不退。忍于众生非众生所作苦得
    不退故。精进于修行善时得不退故。行禅定
    般若时。此二无分别。奢摩他??#37474;舍那平等
    所摄故。如此四因摄一切大乘因尽偈曰
     不着及不乱  不舍亦增进
     净惑及智障  是道皆悉摄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大乘六道故。立波罗蜜
    数唯有六。问道者何义。答有方便者为道。此
    中檀波罗蜜。于诸资财不着为道。由施时于
    境离染着故。尸波罗蜜。于诸境界不乱为道。
    由求受戒时一切心乱摄令住故。及比丘住
    护者。求境界时。一切业乱不能转故。羼提波
    罗蜜。于诸众生不舍为道。由一切不饶益事
    不生厌故。?忱嬉??廾邸S谛拗钌圃龀の?br> 道。由精进发起令增上故。禅波罗蜜。于烦恼
    障令清净为道。般若波罗蜜。于智慧障令清
    净为道。如是六种道摄一切大乘道尽。偈曰
     为摄三学故  说度有六种
     初三二初一  后二二一三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三种增上学故。立波罗
    蜜数唯有六。此中立初三波罗蜜。为摄初一
    戒增上学。戒有二种谓聚及眷属。尸罗为聚。
    檀及羼提为眷属。何以故。施于求受时资财
    不吝故。忍于护持时打骂不报故。此中立后
    二波罗蜜。如其次第。为摄心慧二增上学。此
    中立第四一波罗蜜。应知具摄三增上学。由
    一切三学精进为伴故。已制六波罗蜜数。次
    显六波罗蜜相。偈曰
     分别六度体  一一有四相
     治障及合智  满愿亦成生
    释曰。诸菩萨修诸波罗蜜。一一皆有四相。一
    治障。二合智。三满愿。四成生。治障者。檀等
    六行。如其次第。对治悭贪破戒?恚懈怠乱
    心愚痴故。合智者。悉与无分别智共行。由通
    达法无我故。满愿者。施于求财者随其所欲
    而给与之。戒于求戒者随其所欲以身口意
    护而教授之。忍于悔过者与之欢喜。精进于
    作业者随欲助之。定于学定者随欲授法。智
    于有疑者随欲决断。成生者。先以施摄。后以
    三乘法随其所应而成熟之。先安立于戒等
    中。后以三乘成熟亦尔。已显六波罗蜜。相次
    说六波罗蜜次第。偈曰
     前后及下上  ?细次第起
     如是说六度  不乱有三因
    释曰。六波罗蜜次第有三因缘。一前后。二下
    上。三?细。前后者。谓依前后得起。何以故。
    由不顾资财故受持戒。行持戒已能起忍辱。
    忍辱已能起精进。精进已能起禅定。禅定已
    能解真法。下上者。前者为下后者为上。下者
    施上者戒。乃至下者定上者智。?细者。前者
    为?后者为细。?者施细者戒。乃至?者定
    细者智。何故?易入易作故。何故细难入难
    作故。已说六波罗蜜次第。次释六波罗蜜名。
    偈曰
     除贫亦令凉  破?与建善
     心持及真解  是说六行义
    释曰。能除贫穷故名施。能令清凉故名戒。由
    具戒者于境界相中烦恼热息故。能破?恚
    故名忍。忍破?恚能令尽故。能建善故名
    进。建立善法由此力故。能持心故名定。摄持
    内意故。能解真法故名慧。晓了第一义谛故。
    已释六波罗蜜名。次说修习六波罗蜜。偈曰
     物与思及心  方便并势力
     当知修六行  说有五依止
    释曰。诸菩萨修习诸波罗蜜有五依止。一者
    物依止。二者思惟依止。三者心依止。四者方
    便依止。五者势力依止。物依止修诸波罗蜜
    有四种。一者依止因。依种性力而修习故。二
    者依止报。依自身成就力而修习故。三者依
    止愿。依昔愿力而修习故。四者依止数。依智
    慧力而修习故。思惟依止修诸波罗蜜亦有
    四种。一者信思惟。于诸波罗蜜相应教而生
    信心故。二者味思惟。于诸波罗蜜中见功德
    味故。三者随喜思惟。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
    所有诸波罗蜜皆生随喜故。四者??望思惟。
    于自身及他未来所有胜波罗蜜起??望故。
    心依止修诸波罗蜜有六种。一者无厌心。二
    者广大心。三者胜喜心。四者胜利心。五者不
    染心。六者善净心。何谓修檀六种心。若菩萨
    以满恒河沙数世界七宝及以身命。于一刹
    那施一众生。如是乃至尽众生界。所愿成熟
    无上菩提者以此门施心无厌足。如是相心
    是名修檀无厌心。若菩萨如是相施。从初相
    续乃至成佛。无刹那顷有绝有减。如是相心
    是名修檀广大心。若菩萨以施摄他时生极
    重欢喜。过于受者得财时生喜。如是相心是
    名修檀胜喜心。若菩萨以施摄他时。见他受
    物极饶益我。非我自用为极饶益。何以故。由
    施摄他令我成就无上菩提因故。如是相心
    是名修檀胜利心。若菩萨如是广施不求报
    恩及以果报。如是相心是名修檀不染心。若
    菩萨如是广施所生福聚所得果报。愿施一
    切众生非为自受。又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
    无上菩提。如是相心是名修檀善净心。何谓
    修戒等六种心。若菩萨有恒河沙数自身。一
    一身复有恒河沙数劫寿。一一寿中复乏一
    切资生。于此乏中复有火聚。遍满三千大千
    世界。菩萨以此多身经此多寿在此火聚起
    四威仪。于一刹那但修一戒。如是乃至尽诸
    戒聚。乃至尽诸智聚。能得无上菩提者。菩萨
    修之心无厌足。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无厌
    心。若菩萨从初修戒乃至修智。极坐道场无
    有间断。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广大心。若菩
    萨修戒等摄他时生极重欢喜。过于受摄者
    得利益时生喜。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胜喜
    心。若菩萨修戒等摄他时。见他得利极饶益
    我。非我自利为极饶益。如是相心是名修戒
    等胜利心。若菩萨修戒等时。不求报恩及以
    果报。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不染心。若菩萨
    广修戒等所生福聚所得果报。愿施一切众
    生非为自受。又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无上
    菩提。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善净心。方便依
    止修诸波罗蜜有三种。三种者即是三轮清
    净。此清净由无分别智为方便故。以此方便
    一切作意悉得成就。势力依止修诸波罗蜜
    亦有三种。一者身势力。二者行势力。三者说
    势力。身势力者。应知是佛自性身及受用身。
    行势力者。应知是佛化身。以此化身于一切
    相为一切众生示现一切善行故。说势力者。
    谓演说六波罗蜜一切种时无滞碍故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