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瑜伽部下 >
  • 显扬圣教论卷第19摄胜决择品第十一之三

    摄胜决择品第十一之三

    论曰。如是已说界事决择。于杂染事胜决择
    中。烦恼杂染胜决择。今当先说。颂曰
     意相应四惑  遍行而俱起
     无记最后灭  随所生彼性
    论曰。当知意相应烦恼遍行一切位与一切
    有漏善等心。俱时现行不相违故。又此烦恼
    皆是俱生。非分别起。是有覆无记性。非不善
    性。最后金刚喻定之所顿断。又此烦恼有四
    种。所谓无明萨迦耶见我慢我爱。若生此界
    中补特伽罗当知。此意相应烦恼。即是此界
    体性所摄。复次颂曰
     一切生相续  现起及与缘
     随眠境?重  各差别二十
    论曰。若生此界。此地即此界地。一切烦恼令
    生相续。又此烦恼杂染。若现行若缘若随眠
    若所缘境若?重。当知各有二十种相烦恼。
    现行有二十种者。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
    者。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者。三无所了
    别。谓处恶说法者。四有所了别。谓处善说法
    者。五互增上。谓贪等行者。六皆平等。谓等分
    行者。七微薄。谓薄尘行者。八外门缠现行。谓
    未离欲者。九内门缠现行。谓由世间道离欲
    者。十增上缠现行。谓诸异生。十一失念缠现
    行。谓诸有学。十二分别缠现行。谓坚执著者。
    十三俱生缠现行。谓不坚执著者。十四观察
    现行。谓喜观察者。十五不自在现行。谓睡眠
    者。十六自在现行。谓觉悟者。十七不可救现
    行。谓无涅??法者。十八可救现行。谓有涅??
    法者。十九取相现行。谓寻思彼随法而取相
    貌者。二十不取相貌现行。谓不寻思彼随法
    不取相貌者。烦恼缘有二十种者。一乐。二苦。
    三不苦不乐。四欲。五寻。六触。七先所串习。
    八随眠。九不亲近善友。十不听闻正法。十一
    不如理作意。十二不信。十三懈怠。十四失念。
    十五散乱。十六不正知。十七放逸烦恼。十八
    异生性。十九由离欲。二十由受生
    烦恼随眠。有二十种者。一不定地随眠。二定
    地随眠。三随自境随眠。四随他境随眠。五被
    损随眠。六未被损随眠。七随顺随眠。八不随
    顺随眠。九具满随眠。十缺减随眠。十一可害
    随眠。十二不可害随眠。十三增上随眠。十四
    平等随眠。十五微薄随眠。十六有觉随眠。十
    七无觉随眠。十八生多苦随眠。十九生少苦
    随眠。二十不生苦随眠
    烦恼所缘境有二十种者。一缘有事境。二缘
    无事境。三缘自相境。四缘共相境。五缘现见
    境。六缘不现见境。七缘外门境八缘内门境。
    九缘自类烦恼境。十缘他类烦恼境。十一缘
    自境。十二缘他境。十三缘无境。十四缘有漏
    境。十五缘无漏境。十六缘有为境。十七缘无
    为境。十八缘自心分别境。十九缘忆念分别
    境。二十缘事相境。?重有二十种者。一性
    执?重。二性烦恼?重。三性业?重。四烦
    恼障?重。五所知障?重。六定障?重。七业
    障?重。八报障?重。九盖障?重。十不正寻
    思?重。十一愁恼?重。十二怖畏?重。十三
    劳倦?重。十四食?重。十五眠梦?重。十六
    ?H欲?重。十七大种乖违?重。十八时分变
    异?重。十九死?重。二十遍行?重。又若略
    说了知烦恼由五种相。谓自体相。因相。品类
    相。于境心乱相。及果相。复次齐何当说烦恼
    随眠及不善。颂曰
     随顺自生故  种子故事故
     生四过失故  不净三因故
    论曰。由四种因故说名随眠。一随顺自生故。
    谓若烦恼事随顺。此烦恼二种子随缚故。三
    彼增上事故。四生四过失故。四过失者。一不
    寂静过失。二差别过失。三发行过失。四摄因
    过失。此中前一由二所显。三种由四所显。
    问齐何当知不善烦恼相。答由三因故。谓猛
    盛故。恼乱有情故。能障碍善故。复次业杂染
    胜决择今当说。颂曰
     业思及思已  差别有十三
     彼果六三位  业决定五种
    论曰。若略说业有二种。谓思及思已。此业差
    别复有十三种。一身业。二语业。三意业。四律
    仪所摄业。五不律仪所摄业。六俱非所摄业。
    七福业。八非福业。九不动业。十黑黑异熟业。
    十一白白异熟业。十二黑白黑白异熟业。十
    三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如是等业当
    知有六种果三种位。六种果者。谓可爱果。不
    可爱果。清净果。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三
    位者。谓作用位。习气位。与果位。又如是业有
    五种决定。一现法受决定。二生受决定。三后
    差别受决定。四受报决定。五作业决定。复次
    颂曰
     自业等四种  此先熟亦四
     复九种当知  即二种差别
    论曰。如薄伽梵说。摩纳婆当知。一切有情自
    业所作业为诤本。从业所生业为依趣。如是
    此业自所作业。四种应知。于自相续能与果
    故。能治所治现在前故。从过去世生现世
    故。为未来有故。为业尽故名业依趣。又此业
    报当知四种先后报熟。所谓最先重业报熟。
    次最近者。次串习者。后先作者。又不可断业
    当知异熟决定若不定报业。于离欲断不能
    为碍。又诸外道起如是见说如是论。随诸众
    生造作诸业。或乐俱行或苦俱行。所受异熟
    亦复如是。彼诸外道皆是妄执。何以故。具二
    受故。谓诸善业亦受苦报亦受乐报。不善之
    业亦复如是。又当知业依二根故成善不善
    性。谓依善根故起诸善业。依不善根故起不
    善业。又善不善业差别之相。当知由九种因。
    一由因及田故。谓由善不善根及尊重等田
    有差别。二由事故。谓由圆满不圆满事。三由
    方便故。谓由无间殷重方便。四由依止故。谓
    由依止或净不净。五由作意故。谓由猛利净
    信及增上缠。六由欲解故。谓由回向愿求胜
    劣果报。七由助伴故。谓由所余善不善法之
    所摄受。八由多修习故。谓自修行亦教他作
    赞叹随喜。见同法者心生喜悦。九由多人故。
    谓与多人共行此业。复次生杂染胜决择今
    当说。颂曰
     命终定不定  中夭由六因
     明了位三心  中有或有无
    论曰。有二种命终。一决定。谓北胜上洲。二不
    决定。谓余处。又复中夭由六种因。一不避
    不平等故。二念忘失故。三意?忿故。四寿尽
    故。五业尽故。六福尽故。又命终时有三种心。
    谓善心。不善心。无记心。此在分明心位。若至
    不分明位。定唯无记。又命终后。或有中有。谓
    将生有色界者。或无中有。谓将生无色界者。
    复次颂曰
     依余有所缘  染污心生起
     于四种生中  及三界五趣
    论曰。依止余中有缘生处为境。染污心生起
    令生有相续。又于四种生中受诸生死。谓卵
    生胎生湿生化生。又于欲色无色三界中及
    于地狱等五趣中受诸生死。如是若死若生
    若处所已显生杂染胜决择。谛事决择今当
    说。颂曰
     当知世俗谛  意解义及说
     净所缘彼性  方便名胜义
    论曰。一切言说及因彼意解所得义。皆名世
    俗谛。若清净所缘。若清净性。若彼方便。皆名
    胜义谛。清净所缘者。谓四圣谛及真如。清净
    性者。谓灭谛清净。方便者。谓道谛。复次颂

     当知是四种  染净之所摄
     未见未经受  如病病灭因
    论曰。当知四谛染污清净二法所摄。染污二
    种。若果若因清净亦尔。如是四谛从无始来
    一切有情。未如实见灭道二谛。亦未经受。又
    如病病灭及彼二因建立四谛。苦谛如病。集
    谛如病因。灭谛如病灭。道谛如病灭因。复次
    颂曰
     当知是四谛  各四相四行
     遍知等四种  因果性差别
    论曰。当知四圣谛一一有四种相。苦谛有四
    相者。一起苦。二内缘苦。三外缘苦。四?重苦。
    初谓生苦。第二谓老病死苦。第三谓怨憎会
    苦爱别离苦所欲匮苦。第四谓五取蕴苦。集
    谛有四相者。一总爱。二后有爱。三喜贪俱行
    爱。四彼彼处喜爱。灭谛有四相者。一爱尽。二
    离欲。三灭。四涅??。道谛有四相者。谓苦迟通
    等四种行迹前已说。又一一谛各有四行当
    知。如成现观品已说。又于诸谛有遍知永断
    作证修道因果体性应知。前三是果。修道是
    因。谓遍知苦因。永断集因。及证灭因
    云何世俗等说名为谛。颂曰
     彼觉无乖诤  法尔证亦然
     谛三种唯善  复二种应知
    论曰。彼觉无乖诤法尔者。谓世间愚夫等。由
    法尔故。于彼诸法觉无乖诤名世俗谛法尔。
    证亦然者。谓诸已见谛者。如其法性证无乖
    诤。名胜义谛由此道理。薄伽梵说。一切圣
    者。以此为谛故名圣谛。又苦等四谛当知。初
    二通善不善无记三性。余唯是善。又善有二
    种谓世间出世间。此复二种谓断及道所摄。
    如是已说谛事决择。依止决择今当说。颂曰
     当知七依止  三种所依性
     彼善巧二种  四句等广说
    论曰。当知由三种所依性故。薄伽梵说七种
    依止。何等名为三种所依。一漏尽所依。二功
    德发起所依。三现法乐住所依。又此依止有
    二种善巧应知。一三摩地善巧。二三摩鉢底
    善巧。此有四句等广分别。如薄伽梵说?扈?br> 南伽他曰
     或有静虑者  三摩地善巧
     或三摩鉢底  或俱不俱等
    云何三摩地善巧非三摩鉢底善巧。谓于空
    等三三摩地善巧故。非于胜处遍处灭尽定
    等善巧故。云何三摩鉢底善巧非三摩地善
    巧。谓于胜处遍处无想定等。若入若出三摩
    鉢底善巧故。非于三三摩地善巧故。云何俱
    善巧。谓于所说三摩地三摩鉢底差别俱善
    巧故。云何俱非善巧。谓于所说三摩地三摩
    鉢底差别俱不善巧故。复次三摩地善巧非
    三摩鉢底善巧者。谓善了知所入三摩地名
    句文差别。故不善了知能入三摩地诸行状
    相故。三摩鉢底善巧非三摩地善巧者。谓如
    有一能善了知所入三摩地诸行状相。而入
    彼定不善了知此三摩地名句文差别。谓我
    今入如此如此名三摩地。又有菩萨能入若
    百三摩地。若千三摩地等。然彼不能了知彼
    定名句文身差别。谓我今入如此如此名三
    摩地。乃至未从诸佛及得第一究竟菩萨摩
    诃萨所闻。或自未得第一究竟
    问云何住定。答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
    善能了取善了取故。随其所欲住所入定。又
    于所入诸三摩地无有退失。如是有二种住。
    一安住于定故名为住。二能不退失故名为
    住。问云何起定。答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
    状相不复思惟。但以不定地分别相所摄定
    地同分作意思惟诸法故。从此三摩地起。或
    因随所作故起。或因决定所作故起。或因期
    愿所作故起。随所作者。谓衣鉢众具业。决定
    所作者。谓大小便利供事师长乞食等行。期
    愿所作者。谓如有一期许为他随有所作。或
    为更入余定故从定起。问云何为行。答行所
    缘境而入于定故名为行。谓依三摩地所起
    ?静病痈箭无常等行。问云何名状。答若有
    将入定者。尔时必有定相生起。由此相故行
    者自知。我当不久将入如是如是相定。或复
    已入。又教授师亦知。此行者有如是如是相
    起。不久当入如是如是定
    问云何名相。答相有二种一者境相。二者因
    相。境相者。谓分别相由缘此故而入于定。因
    相者。谓能入定所有资粮。如随顺言教定具
    积集修俱乐欲厌离之心。极善了知乱不乱
    相。及不为他之所触恼。或人非人或声所作
    或用所作
    问云何名调顺。答若三摩地为诸行相之所
    拘执。犹如持水法尔被执。不静不妙非安隐
    道。不能证得心定一趣。当知尔时此三摩地
    不名调顺。不随意住与此相违名为调顺
    闻云何名所行。答谓三摩地境界若过此境
    定不能知。如入初静虑不能知见第二静虑
    等事。如是根度及补特伽罗度亦不知见
    问云何引发。答谓能略摄广文句义。及能发
    起诸胜功德
    问何等三摩地名为可爱。答谓具惭愧爱敬
    净信如理作意忆念正知守护诸根持戒无悔
    等。乃至乐为最后如其所乐入三摩地。当知
    翻此名非可爱
    问云何可爱不可爱谓惭愧等少分成就少分
    不成就。谓具惭愧非爱敬相应等。乃至广

    问云何为增。答谓三摩地已得增长。问云何
    为减。答谓三摩地得已退失。问云何方便。答
    谓趣二之道
    问云何奢摩他。答谓无分别影像作意相
    问云何执受。答谓由随一若清净相或光明
    相起执取相
    问云何弃舍。答谓于善品已得平等增上舍
    相。复次依诸静虑胜决择今当说。颂曰
     静虑数障分  及彼广建立
     远离于苦动  后后分胜异
    论曰。如上所说四种静虑。云何唯四不多不
    少。由出苦乐事究竟故。所以者何。渐次乃至
    第四静虑忧苦喜乐得超度故
    问初静虑所治障云何。答有五种应知。一贪
    恚害寻。二苦。三忧。四犯戒。五散乱
    问第二静虑所治障云何。答亦有五种应知。
    一初静虑贪。二寻伺。三苦。四掉。五定下劣

    问第三静虑所治障云何。答有四种应知。一
    第二静虑贪。二喜。三踊跃。四定下劣性
    问第四静虑所治障云何。答亦有五种应知。
    一入出息。二第三静虑贪。三乐。四乐作意。五
    定下劣性
    问于诸静虑有几支耶。答初有五支。何等为
    五。谓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第二静虑有四支。
    谓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问内等净以何法
    为体。答以念正知及舍为体。第三静虑有五
    支。谓念正知舍乐心一境性。第四静虑有四
    支。谓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心一境性。问
    念正知舍一切处有何故于初静虑等不说
    耶。答初静虑中由寻伺门所引发故。虽有不
    说。第二静虑中有踊跃自体之所作业。及心
    所有少分烦恼所缠覆故。总以内等净名显
    之。第三静虑中彼心所有少分烦恼皆远离
    故显彼自相。故经中说远离喜贪。初静虑中
    虽离欲贪未离喜贪。第二静虑中虽离寻伺
    贪未离喜贪。第四静虑中即此舍念极善清
    净显了。是故于诸静虑中如其所应彼差别
    应知
    问何故于四静虑建立四支五支耶答住所依
    故。住顺益故。住自体故。复次思惟境界故。受
    用境界故。于境不散故。复次顺益所依故。增
    上心所依故。增上慧所依故复次为对治三
    种恼乱住障故三种恼乱住者。谓染污住苦
    住迷乱住。复次如受用五欲者有三种正所
    作事显彼受用诸欲。一以正方便求所受用。
    二求得已正受用。三自在随转。如是修静虑
    者。依三种正所作事。如其所应建立支分应
    知。复次为对治自苦行故。修静虑者建立支
    分应知。此复三种对治。一离欲对治。二止息
    身心逼恼对治。三外心散乱寂静对治。问何
    故初静虑中说离欲已复说远离恶不善法。
    答为显诸欲自相及显过患相故。过患相者。
    谓彼诸欲起恶行已堕极下处。故名为恶。违
    善法生故名不善复次为显能断烦恼杂染
    故。及显能断先所积集业杂染故。复次为显
    断在家者受用事门所生欲故。及显断出家
    者于寻伺门所生法故。复次为显断欲寻故。
    及显断恚寻害寻故。复次为显同彼外仙所
    得相故。及显断彼退已起恶呪故
    问何故苦根初静虑中说未断耶。答彼品?
    重未远离故。若初静虑已断苦根?重品者。
    与住第二静虑时应无差别。是故当知初静
    虑中未断?重苦品。问寻伺等法于初静虑
    等中能为顺益。摄受自地令得清净。何故如
    来说彼名动。答望他地故说名为动。非望
    自地
    问何故从欲界及于初静虑等中建立后后支
    耶。答略有三因谓能治所治故。证利益故。证
    自体故。如是三因于四静虑中五支所摄。如
    其所应当知。问第二静虑望初静虑有何
    胜异。答三摩地圆满胜异。问第三静虑望第
    二静虑有何胜异。答顺益圆满胜异。问第四
    静虑望第三静虑有何胜异。答清净圆满胜
    异。复次颂曰
     近分喜有动  唯初能尽漏
     亦二种缘声  八等至舍八
    论曰。初静虑近分喜有动。非如根本静虑喜。
    又初近分未至所摄定能尽诸漏非余。又初
    近分有二种。谓世间出世间。余近分唯世间。
    由已得初根本无漏静虑故。非于上地诸近
    分定无漏现前。又处定中取外声时。当知由
    二种取。一由了别定所缘境及种种所缘境
    意识故。二由此俱生耳识故。八等至舍八者。
    谓八种三摩鉢底能舍八事舍。何等八。谓舍
    语寻喜乐故。证四静虑三摩鉢底。舍色空识
    无所有处想故。证四无色三摩鉢底。复次颂

     现法安乐住  能入于现观
     赞说想解脱  四种因当知
    论曰。唯诸静虑是现法安乐住性。具有身心
    二种安故。非无色定无身安故。又依静虑能
    入现观。非无色定。以诸静虑??#37474;舍那极猛
    利故。又修静虑及诸定者。于无色解脱数入
    数出赞说彼相。极寂静故。又诸外道于无色
    定起解脱想故数数赞说。又依有想三摩地
    解脱能尽诸漏。乃至无所有处三摩地极猛
    利故。是故薄伽梵说。唯依有想三摩鉢底领
    解通达。非于余地。四种因者。谓诸三摩鉢底
    能为现法安乐住等四种依因。如其次第应
    知。复次颂曰
     爱味等当知  十种六三种
     退相续障治  各多种差别
    论曰。爱味相应清净无漏三种静虑。如其次
    第有十种六种三种应知。云何十种。谓如摄
    事品已说。云何六种。谓六种清净。一引发清
    净。二上练清净。三后得清净。四垢染清净。五
    摄清净。六堪任清净。云何三种。谓出世间无
    漏。离系无漏。后得无漏
    又从离欲退彼相续彼障治应知。各有多种。
    谓或由依止不平等故退。谓如有一遭于重
    疾退失于定。如尊者伐勒迦梨说。我今于此
    三摩地不能证入。将无于此三摩地由多?
    重故而退失耶。又如有一为性多?重。由宿
    习故。由此多?重故退三摩地。或由境界
    胜妙故退。谓如有一得胜妙境界现前故退
    失定。如闻有外道仙人乃至得非想非非想
    处定。由触可爱妙色少女身故退失彼定。或
    由敬养故退。谓如有一现前获得胜妙敬养
    便退失定。如天与等或由轻毁故退。谓如有
    一被他?毁诃责便退失定。如诸外仙?忿
    退已行诸恶呪或由?x慢故退。谓如有一因
    所得定自举陵他退失于定。或由增上慢故
    退。谓如有一于所未得定起。已得增上慢
    故退所得定。或由不作意故退。谓如有一先
    由如是诸行状相得入诸定。彼于后时更不
    思惟此行状相故退失于定。或由不纯熟故
    退。谓如有一修习始业创发善品。或由自烦
    恼多现在前故退失定。谓如有一爱上静虑
    乃至疑上静虑故退失定。或由寿尽福尽业
    尽故退。谓如有一从上地生处舍命堕下地
    生。复次若下品烦恼下品善根补特伽罗。由
    多刹那用功方退。由多刹那用功方得入定。
    若下品烦恼上品善根补特伽罗。由多刹那
    用功方退。由一刹那速得入定。若上品烦恼
    下品善根补特伽罗。由一刹那速退失定。多
    念用功方能入定。若上品烦恼上品善根补
    特伽罗。由一刹那速退失定。由一刹那速能
    入定。复次颂曰
     利根及生转  当知无有退
     依下地发定  离欲后生故
    论曰。如是退定利根者无。若转易生虽钝根
    者亦无有退。又静虑等定必先依下地发起。
    以先于此间入定然后生彼。何以故。要先离
    欲者后时得生彼故。如是已说依止决择。觉
    分决择今当说。颂曰
     依二乘大乘  由二十七相
     正方便当知  建立于觉分
    论曰。依声闻独觉二乘及依大乘建立觉分。
    由二十七种相正方便应知。何等名为二十
    七种正方便。谓系属所缘正观方便。舍离染
    污摄净方便。修治内心调顺方便。引发出世
    正法方便。彼无间缺方便。真实现觉方便。证
    余寂灭方便。入所知方便。入断方便。通达不
    净无乐有苦方便。学圆满方便。于境无散观
    察方便。圣教不坏方便。摄智所知彼果方
    便。愿方便。悲愍有情方便。修治智方便。法现
    观方便。能治所治进趣方便。福德资粮积集
    方便。成熟有情方便。摄一切菩萨道方便。引
    发威德方便。引发言教方便。广大甚深心积
    习方便。远离匮法业方便。安住有情涅??二
    界方便。复次颂曰
     身等三差别  彼影像随观
     由闻等三智  念法无迷惑
    论曰。当知身等各有三种差别。身三种者。或
    有身分自性不净如身内分。或有身分相似
    清净如身皮分。或有身分变坏不净。如命终
    已青瘀等身分。受有三种者。所谓苦乐不苦
    不乐。心有三种者。谓乐等。受相应法有三种
    者。谓黑白杂彼影像随观者。如寻思经说于
    彼身等影像随观。与所知事同分类故。名为
    影像。所言随者。是相似义。又此随观即是
    三智。谓闻所生智。思所生智修所生智。如
    是三智由念力故。于彼增上缘修多罗等法
    无有迷惑。是故说名念住于身受心法。由念
    力住故。复次颂曰
     彼所治九种  作意当知二
     修差别有三  二种无失坏
    论曰。当知诸念住有九种所治障。一不厌离。
    二不作意。三止观随烦恼。四沈下。五不能堪
    忍。六于少劣知足。七忘失教授。八违犯戒行。
    九弃舍欲乐增上猛利诸妙善轭。又于修念
    住有二种作意。谓不缓作意。不染作意。经
    言。炽盛者此显第一。正智忆念除世间贪忧
    者此显第二。又此第二能除三种杂染。何者
    名为三种杂染。一犯戒因缘心生变悔。由此
    障故能令初时心不得定二内心?嘎浴S纱?br> 障故虽已得定心于所缘忘失沈没。三外心
    散乱。由此障故虽证胜法而着世间名闻利
    养。或未能证胜进之法心生忧恼。修差别有
    三者。修诸念住各有三种。谓于内外俱身等
    随观。又复于身或唯观影像。或以影像比类
    于身。或复和合总观。如于身三种如是乃至
    于法亦尔。又有二种于诸念住无有失坏。一
    初无失坏。谓不散乱。由此力故能善发起。二
    后无失坏。谓无增上慢。由此力故善修究竟。
    复次颂曰
     为断于沈掉  相应道二种
     观察舍烦恼  及为尽三爱
    论曰。于念住修位中。为断沈掉故应修二种
    相应道。如比丘尼经及取自心相经说。云何
    比丘尼经说。如彼经言。为断沈没故应当思
    惟少分可爱清净相貌。为断掉动故复应略
    摄。云何取自心相经说。如彼经言。由不取自
    心相故令心沈没。由取少分可爱外相故沈
    随烦恼暂时断息。然心未得定复更略摄其
    心。见沈没过复取外相。见掉动过后复更取
    自心之相。尔时能断沈掉随烦恼心得正定。
    略摄其心取自心相。离沈掉故
    复次由相应道观察故。能舍烦恼应知。如?
    经说。故彼经言。所言?者。喻行者心行非所
    行处者。喻彼行者思惟可爱境界。被鹞所执
    者。喻彼行者为贪缠所执。?怨诉者。喻彼行
    者心生变悔。暂放舍者。喻彼行者贪缠暂息。
    土块者。喻五取蕴。大场垄者喻无常观。窟穴
    者喻通达真如观。唤鹞子者喻观察作意鹞
    迅来者喻彼贪缠将现在前。入窟穴者喻思
    惟真如观。鹞自苦害者喻随眠断
    复次此相应道当知能尽三爱。谓助伴爱。利
    养爱。后有爱。为对治此故显我与法无有差
    别。复次颂曰
     为断增上慢  味所依颠倒
     及三心趣入  修习于念住
    论曰。为欲对治增上慢故。为欲对治爱味所
    依定故。及为对治四颠倒故。修习念住。为对
    治增上慢者。如经说。唯应于此身受心法若
    住忆念。乃至或唯有智。或唯有见。或唯系念。
    此增上慢有二种。谓于未断身等?重障起。
    及于未圆满止观俱品治起。为对治爱味所
    依定者。如经说。无所依止故。为对治颠倒故
    者。如经说。于诸世间无少执取。由颠倒断故。
    更不复执少五取蕴为常为乐为我为净。又
    为三心趣入修习念住应知。谓游行聚落时
    心趣于出。住愦闹时心趣远离。处于静室心
    趣涅??。又趣出生死趣离烦恼乐寂灭故心
    趣涅??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九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