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集部全 >
  • 成实论卷第12灭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

    灭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

    问曰。汝先言灭三心名灭谛。已知灭假名
    心因缘。今何谓法心云何当灭。答曰。有实
    五阴心名为法心。善修空智见五阴空。法
    心则灭。问曰。行者观五阴空。谓五阴中无
    常法定法不坏法不变法我我所法。以无此
    法故言其空。非不见五阴。答曰。行者亦不
    见五阴。所以者何。行者断有为缘心。得无
    为缘心。是故行者不见五阴。但见阴灭。又
    若见五阴则不名为空。以阴不空故。如
    是空智则不具足。问曰。行者见色以无我
    故空。如经中说行者见此色空乃至见此
    识空。当知。非无色等诸阴。答曰。有如是
    言但非清净。如法印经中说。行者见色等
    无常败坏虚诳厌离之相。是亦名空。但未
    是清净。是人于后见五阴灭。是观乃净。故
    知见诸阴灭。问曰。以有为缘智何故不得
    清净。答曰。行者或时起五阴相。故假名心
    还生。是故有为缘心不得清净。若证诸阴
    灭。则五阴不复现前。成假名因缘灭故。假
    名想则不随逐。譬如有树。剪伐焚烧灰炭
    都尽。树想乃灭不复随逐。是事亦尔。又佛
    语罗陀。汝破裂散坏众生令不现在。又
    一经说。汝罗陀破裂散坏色乃至识令不
    现在。故知若坏众生是假名空。若破坏色
    是名法空。又二种观。空观无我观。空观者不
    见假名众生。如人见瓶以无水故空。如
    是见五阴中无人故空。若不见法是名无
    我。又经中说。得无我智则正解脱。故知色
    性灭受想行识性灭。是名无我。无我即是
    无性。问曰。若以无性名无我者。今五阴实
    无耶。答曰。五阴实无以世谛故有。所以者
    何。佛说诸行尽皆如幻如化。以世谛故
    有非实有也。又经中说第一义空。此义以
    第一义谛故空。非世谛故空。第一义者所谓
    色空无所有。乃至识空无所有。是故若人
    观色等法空。是名见第一义空。问曰。若五
    阴以世谛故有。何故说色等法是真谛耶。
    答曰。为众生故说。有人于五阴中生真实
    想。为是故说五阴以第一义故空。问曰。经
    中不说有业有果报。但作者不可得耶。答
    曰。此因诸法说作者不可得。是说假名
    空。如经中说。诸法但假名字。假名字者。所
    谓无明因缘诸行乃至老死诸苦集灭。以此
    语故知五阴亦第一义故无。又大空经中说。
    若人言此老死。某老死若人说身即是神。
    若说身异神异。此言异而义同。若有此见
    非我弟子。非梵行者。若遮某老死则破
    假名。遮此老死则破五阴。又说生缘老死
    名为中道。当知第一义故说无老死。世谛
    故说生缘老死。又如过瓶相则第一义
    故无瓶。如是过色等法。则第一义故无色。
    又经中说。若法是诳即是虚妄。若法非诳即
    名为实。诸有为法皆变异。故悉名为诳。诳
    故虚妄。虚妄故非真实有如偈说
     世间虚妄缚  状如决定相
     实无见似有  深观则皆无
    当知诸阴亦空。又见灭谛故说名得道。故
    知灭是第一义有非诸阴也。若诸阴实有。行
    者亦应见而得道。而实不然。故知五阴非
    第一义有。又以阴灭为实。故知诸阴非实。
    不可言诸阴是实。无阴亦实。又所有见法
    皆以痴故。如人眼不可诳。则不见幻。如
    是若无愚痴则不见诸阴。是故诸阴非第
    一义有。又经中说。随有我即是动处。而阴
    中有我。如阿难说。因法成我。谓因色阴乃
    至识阴。又如诸上座比丘问差摩伽。汝说
    何事为我。差摩伽言。我不说色是我。不
    说离色是我。乃至识亦如是。但于五阴中
    我慢未断。此经意以学人或时散乱念故。
    则起我慢。若摄心念五阴灭。我慢即灭。如
    花非但根茎枝叶为华。亦不离此为华。如
    是非色等是我。亦不离色等是我。如是
    灭我因缘。则我慢不起。故知诸阴亦空。又
    行者应灭一切相证于无相。若实有相何
    为不念。非如外道离于色时。知实有色
    但不忆念。行者要见色等诸阴灭尽。见灭
    尽故名入无相。故知色等非第一义。又随
    有五阴则有我心。当知无五阴故我心
    则灭。是故诸阴皆空。又水沫经中佛说。若
    人见水聚沫谛观察之知非真实。比丘亦
    尔。若正观色阴。即知虚诳无牢无坚败坏
    之相。观受如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
    如幻。亦复如是。此中五喻皆示空义。所以
    者何。眼见水沫消时还无。泡等亦尔。故知
    诸阴非真实有。又若佛弟子深厌生死。皆以
    见法本来不生无所有故。若见无常则但
    能生败坏苦相。若见无性无余相故。则能
    具足行苦。具此三苦名得解脱。当知一切
    诸法皆空。又空是解脱门。此空非但是众
    生空。亦有法空。如说眼生时无所从来。
    灭时无所至处。则知过去未来眼空。现在
    眼亦以四大分别故空。如佛说眼。肉形中
    所有坚依坚名为地等。若得此空则说无
    所有。又说。一切诸行断故名断性。离故名
    离性。灭故名灭性。故知一切诸行皆灭。若
    实有诸行则无正断离灭。灭名为无。当
    知第一义故诸行皆无。但以世谛故有诸行

    灭尽品第一百五十四

    若缘泥洹是名空心。问曰。泥洹无法心何
    所缘。答曰。是心缘无所有。是事先明为知
    泥洹故。问曰。此空心于何处灭。答曰。二处
    灭。一入无心定中灭。二入无余泥洹断相
    续时灭所以者何。因缘灭故此心则灭。无心
    定中以缘灭故灭。断相续时以业尽故灭。
    论者言。行者若能灭此三心。则诸业烦恼永
    不复起。问曰。何故不起。答曰。是人具足无
    我故业烦恼灭。如灯烟墨。有所依处则住。
    无依处则不住也。如是若有我心依处
    业烦恼则集。无则不集。又无漏正见烧尽
    诸相。令无有余。如劫火烧地等无余。以
    无相故诸业烦恼则不复集。又有我心者
    则业烦恼集。阿罗汉通达空智。无我心故
    则不复集。问曰。是人虽新业不集。以故业
    故何得不生。答曰。是人以正智慧坏此业。
    故不能得报。如焦种子不复能生。又若无
    爱心则诸业不能得报。如地无润则种不
    生。又此行者于诸识处悉灭诸相。识无所
    依故无生处。如种无依则不得生。又业烦
    恼具故能受身。不具则灭。是人无烦恼故
    因缘不具。虽有诸业不能受生。又众生
    以烦恼故受诸趣身。以受身故诸业于中
    能与果报。若无烦恼则不受身。不受身
    故诸业云何能与果报。如人负债恃势力。
    则债主不能得便。行者亦尔。若不在生死。
    虽有诸业不能与报。又如人被缚余人
    则能随意毁辱。如是众生为烦恼所缚。随
    业多少皆能与报。得解脱者则不能得
    便。又自业能与果报。是人行空行故。于诸
    法中无有自相。是故诸业不能与报。如
    以儿为奴则无有财分。此亦如是。又烦恼
    力能转诸业。烦恼势尽则诸业不转。如轮
    虽在动势尽故则不复转。又烦恼力能变诸
    业。如母爱子血变为乳。爱心灭故则不复
    变。如是烦恼力故业能与报。离则不能。又
    是人以戒定慧等功德修身。势力大故诸业
    不能得便。是故虽有故业不能与报。如
    是此人故业现在少偿。新业不造。如火烧
    薪薪尽则灭。是人亦尔。以不受故灭。灭三
    心故于一切诸苦永得解脱。是故智者应灭三心

    道谛聚定论中定因品第一百五十五

    论者言。今论道谛。道谛者。谓八直圣道。正
    见乃至正定。是八圣道略说有二。一名三
    昧及具。二名为智。今当论三昧。问曰。三
    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问曰。
    是心云何得住一处。答曰。随所多习于此
    处住。若不多习则速舍离。问曰。当云何习。
    答曰。随所乐习。问曰。云何能乐。答曰。身心
    ?重名苦。以猗法除身心?重相则能生
    乐。问曰。云何生猗。答曰。以欢喜因缘故身
    心调适。问曰。云何生喜。答曰。从念三宝及
    闻法等心悦故生。问曰。云何心悦。答曰。
    从清净持戒心不悔生。问曰。已说三昧因。
    今三昧复是谁因。答曰。是如实智因。如实智
    者。谓空智也。如说行者如是摄心清净心
    除盖心。住心不动心。则能如实知苦圣谛
    集灭道圣谛。是故欲得如实智者。当勤精
    进修习三昧。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
    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
    间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又一切妙善皆
    由正智。一切鄙恶皆由邪智。如经中说。无
    明为首。无惭愧随从起一切恶。以明为首
    惭愧随从起一切善。而三昧是正智慧因。
    故知一切妙善皆因三昧。是故当勤精进修习

    定相品第一百五十六

    问曰。汝说心住一处是三昧相。三昧与心
    为一为异。答曰。三昧与心不异。有人说。
    三昧与心异。心得三昧则住一处。虽有此
    言是义不然。若心得三昧。能于缘中住者。
    是三昧亦住缘中。亦应更因余三昧住。如
    是无穷是事不可。若是三昧自然住者。心亦
    如是。不应因三昧住。是故若言三昧异
    心于义无益。又受想等诸心数法。亦于缘
    中住。此复更因何法故住。是事应说。若受
    想等各有三昧。即同先过。又经中但说一
    心是三昧相。不说心得三昧故住。故知不
    然。又言一心则不明余法。如先说。随心
    乐处于此缘住。当知心边无别三昧。随心
    久住名为三昧。问曰。是三昧为有漏。为无
    漏。答曰。三昧二种。有漏无漏。世间诸禅定是
    有漏。入法位时诸三昧名无漏。所以者何。
    是时名为如实知见。尔时二种亦名三昧。
    亦名为慧。摄心故名三昧。如实知故名慧。
    摄心有三种。善不善无记。是中以善摄心
    为三昧。非不善无记。此三昧亦有二种。一
    是解脱因。一非解脱因。解脱因者名为定
    根。有论师言。但无漏定名为定根。是语不
    然。若有漏无漏能为解脱因者。皆名定根。
    是三昧随住缘故分别三种。小大无量。心
    少时住。若见小缘是为小。余二亦尔。又随
    时故有三种相。制相发相舍相。心退没时
    应用发相。心掉动时应用制相。心调适时
    应用舍相。如金师治金或炙或渍或时舍
    置。若常炙则消。常渍则生。若常舍置则不
    调柔。行者心亦如是。若动不制则常散乱。
    若没不发则复懈怠。若适不舍则还不适。
    又如调马。若疾则制。若迟则策。若调则舍。
    行者调心亦复如是。又此三昧有三种方
    便。入定方便。住定方便。起定方便。如法入
    定是入定方便。在定不动是住定方便。如
    法起定是起定方便。问曰。云何得此三种
    方便。答曰。行者取自心相。如是制如是发
    如是舍。则能入定住。出亦尔。问曰。但直取
    定何用方便。答曰。若不生此三种方便。则
    有过咎。不得随意。欲入则起。欲起还入。
    有此等过。又以利为损以损为利。如见
    少净色及少光明。谓得大利。若念无常苦
    空等心不得乐。反谓为损。问曰。行者何故
    或有得定或不得耶。答曰。得定因缘有四。
    一今世勤习。二前身有缘。三善取定相。四
    闻随定法。又修定四种。一常勤习而不一心
    行。二一心行而不常修习。三亦常修习。亦
    一心行。四不常习不一心行。又有四种。有
    多善少慧。有少善多慧。有多善多慧。有少
    善少慧。于此中第三行者必能得定。第四
    必不能得。第一第二若调等则得

    三三昧品第一百五十七

    问曰。经中说三三昧。一分修三昧。共分修三
    昧。圣正三昧。何者是耶。答曰。一分修者。若
    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共分修者。
    若修定亦修慧。是世间三昧。在??等法
    中。圣正三昧者。若入法位能证灭谛。则名
    圣正。何以知之。如长老比丘说行者以定
    修心。因慧能遮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
    遮烦恼。以定慧修心因性得解脱性。谓
    断性离性灭性。又若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
    正。如以定慧得解脱名俱解脱。问曰。有人
    言。一分修者。若因三昧能见光明。不见诸
    色。若见诸色不见光明。共分修者。谓能见
    色亦见光明。圣正者。谓学无学所得三昧。
    是事云何。答曰。无有经说。唯见光明而不
    见色。经中但说我本曾见光明亦见诸色。
    今失光明亦不见色。又汝应说因缘。何故
    能见光明而不见色。如是等故汝说非也。
    问曰。又经中说三三昧空无相无愿。是三三
    昧云何差别。答曰。若行者不见众生。亦不
    见法。是名为空。如是空中无相可取。此
    空即是无相。空中无所愿求。是空即名无
    愿。是故此三一义。问曰。若尔何故说三。答
    曰。是空之能。谓应修空。修空得利谓不见
    相不见相故无相。无相故不愿。不愿故
    不受身。不受身故脱一切苦。如是等利皆
    以修空故得。是故说三。问曰。有论师言。若
    三昧以空无我行。是名为空。若行无常苦
    因集生缘道如行出。是名无愿。若行灭正
    妙离。是名无相。是事云何。答曰。汝言行无
    常苦名无愿者。此则不然。所以者何。佛常
    自说。若无常即是苦。若苦即是无我。知无
    我则不复愿。故知亦以空故不愿。若说行
    因集生缘名无愿者。此或可尔。所以者何。
    经中说。见所有生相皆是灭相。则生厌离。
    又道中不应有无愿行。所以者何。愿是爱
    分。如经说上中下愿道中不生贪爱。是故
    不应有无愿行。又经中说。五阴灭故名灭。
    当知随无五阴。是名为空。空即是灭。是中
    无愿以爱身故愿。故知此三一义不应差
    别。问曰。又经中说三三昧。空空无愿无愿无
    相无相。何者是耶。答曰。以空见五阴空。
    更以一空能空此空。是名空空。以无愿
    厌患五阴。更以无愿厌此无愿。是名无愿
    无愿。以无相见五阴寂灭。更以无相不
    取无相。是名无相无相。问曰。有论师言。是
    三三昧名有漏。是事云何。答曰。此非有漏。
    所以者何。是时无漏能使故。又此三昧于
    空等胜。云何当是有漏。问曰。若空等三三
    昧。实是智慧。何故名三昧耶。答曰。诸三昧
    差别故。又三昧能生如实知见。故名三昧。
    果中说因故。问曰。有论师言。是空空等三三
    昧。但无学人得非余人。是事云何。答曰。
    学人亦应得。所以者何。行者应证有漏
    无漏一切法灭。是故学人亦应当证无漏法灭

    四修定品第一百五十八

    有修定为现在乐。有修定为知见。有修
    定为慧分别。有修定为漏尽。若三昧能得
    现在乐。谓第二禅等。何以知之。佛说第二
    禅。谓从三昧生喜乐为名。不为余法。
    如入舍卫城为饭食故。问曰。初禅亦有喜
    乐。何故不说有现乐耶。答曰。初禅杂诸觉
    观。能散心故不说现乐。问曰。第二禅亦有
    喜等能乱心法。何故名乐。答曰。先灭诸
    觉深摄心。故说喜等为乐。但以行苦故
    一切名苦。又初禅中苦?。二禅等中苦细。苦
    细故得名为乐。问曰。第二禅等亦有后世乐
    行。何故但说为现在乐。答曰。如为阿?世
    王说现在沙门果。又以近故说。又为破五
    欲乐故说现在乐。若人贪着五欲乐故。不
    得诸禅。为是故说。汝等若能离五欲乐。当
    得胜现在乐。又诸佛不赞受后身故不
    说后乐。又世间人。言在家人乐。非出家
    人。是故佛说。此是出家人现在乐也。又是四
    修定皆为现乐。以初受名故独说现乐。问
    曰。若是四修定能成种种利。何故但说此四
    利耶。答曰。利有二种。世间利。出世间利。第
    二修定为世间利。所谓知见。知名八除入十
    一切入等利。见名五神通等利。所以者何。是
    利眼见故名为见。是事因取光明故成。故
    为知见。说光明相二。是出世间利。以慧分
    别五阴。名慧分别。故经中说。慧分别者。行
    者若生诸受诸觉诸想。皆能别知。别知受
    者谓触因缘受。无有受者。别知觉者此
    计我觉。云何令无。谓分别男女等假名
    想。破此想故则无诸觉。如经说。诸觉何
    因。所谓为想。故知但破想故则无诸觉。诸
    觉无故。诸受亦无。故知破假名故名慧分
    别。以慧分别故得漏尽。如经中说。行者观
    五阴生灭相。故能证阴灭。故知一切世间出
    世间利皆摄在四中。问曰。有论师言。第四禅
    中能得阿罗汉果无碍道。名为漏尽。是事云
    何。答曰。是中无有差别因缘。但第四禅中
    无碍道名为漏尽非余。是故不然。又修定
    为三种利。一为现乐。二为知见。三为断结。
    或说为二。如说。为毕竟尽故。善清净故。生
    死尽故。分利种种性故。是有眼者说道。
    是中前三说断。后一说知。佛于此中不说现乐

    四无量定品第一百五十九

    慈悲喜舍。慈名与?相违善心。如善知识
    为善知识常求利安。行者亦尔。为一切众
    生常求安乐。是故此人与一切众生为善
    知识。问曰。何谓善知识相。答曰。常相为求
    今世后世利益安乐。终不相违求无益事。行
    者亦尔。但为众生求安乐事。不求非安
    乐事。悲名与恼相违慈心。所以者何。亦为
    众生求安乐故。问曰。?恼有何差别。答曰。
    心中生?念。欲挝打害此众生。从?起身
    口业。则名为恼。又?为恼因。怀?心者
    必能行恼。喜名嫉妒相违慈心。妒名见他
    好事心不忍则生嫉恚。行者见一切众生
    得增益事生大欢喜。如自得利。问曰。此三
    皆是慈耶。答曰。即是慈心差别三种。所以
    者何。不?名慈有人虽能不?而见苦
    众生不能生悲。若能于一切众生中。深行
    慈心。如人见子遭急苦恼。尔时慈心转名
    为悲。或有人于他苦中能生悲心。而不能
    于他增益事中生欢喜心。何以知之。有人
    见怨贼苦尚或生悲。见子得胜己事而
    不能喜。行者见一切众生得增益事。生欢
    喜心。如己无异。是名为喜。故知慈心差别
    为悲喜。问曰。何所舍故名舍。答曰。随见
    怨亲则慈心不等。于亲则重于中不如。于
    怨转薄。悲喜亦尔。是故行者欲令心等。于
    亲舍亲于怨舍怨。然后于一切众生慈心
    平等。悲喜亦尔。故经中说。为断憎爱修习
    舍心。问曰。若尔则无别舍心。但以心平等
    故名为舍。答曰。我先说慈心差别为悲喜
    等。又慈心以下中上法故有三种。能令此
    三平等。故名为舍。如说以上慈心修习
    二禅。问曰。以何方便得此慈心。答曰。后
    当说?恚过患。知此过患已。常修慈心。
    又见慈心利益功德。如经中说。行慈心者
    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
    水火不丧。如是一切从?生业无如之何。
    闻此利益故能修习。又行者生念。我起?
    恚自受果报。非余人受故。应不?而修
    慈心。又行者思量。我以少恶加人则自受
    多恶。百陪不啻。故应离恶。又经中说五
    种除?因缘。常当忆念。又?恚非是行者
    所宜。又当念前人利益善事。除舍恶事
    则?恚息。又当观前人本末因缘。此人先
    世或为我母。怀妊生育为我勤苦。或为我
    父兄弟妻子。云何当?。又念。来世或当为
    我父母兄弟。或作罗汉缘觉诸佛。云何可
    ?。又见恶人以行恶故两世受苦。是故不
    ?。又深观前人体性善恶。若恶人加恶何
    故生?。如火烧人不应?也。又见前人为
    烦恼所逼不得自在。犹如鬼着何为生
    ?。又随以何因缘修习忍辱。应念此法
    则?恚息慈心增长。忍功德者。谓行者生
    念。我若?他即为凡鄙。与彼无异。是故应
    忍。如佛说偈。譬如调象能堪刀箭。我亦如
    是。能忍诸恶。又偈说恶口骂詈。毁辱?恚。
    小人不堪。如石雨鸟。恶口骂詈。毁辱?恚。
    大人堪受。如花雨象。是故应忍。又以此恶
    事回为功德。以从诸恶成功德故。又行者
    知此众生愚痴无识。犹如婴儿不应?也。
    以此方便能修慈心。问曰。云何修悲。答曰。
    行者见诸众生乐少苦多故生悲心。我当
    云何于苦众生更加诸苦。又见众生深贪
    着乐。则生念言。我今云何断他所愿。故生
    悲心。又见苦众生。以现苦故苦。见乐众生
    以无常故苦。是故一切众生皆有苦分。或
    早或晚无得脱者。以是因缘故生悲心。问
    曰。云何修喜。答曰。行者见嫉他利者是凡
    鄙相。是故修喜。作如是念。我应与众生乐。
    他今自得则是助我。故应生喜。又见此嫉
    妒空无所益。不能损他。但反自害。又如
    经说嫉妒之过。欲离此过故生欢喜。问
    曰。云何行舍。答曰。见不等心过欲令心
    等。是故行舍。又行者见贪恚心过。故修行
    舍。问曰。是无量心在何地中。答曰。皆在三
    界。问曰。有论师言。从三禅以上无喜根。是
    事云何。答曰。我不说喜心是喜根性。但为
    利他心喜不浊故名为喜。是四无量皆是
    慧性。问曰。云何于无色界有四无量心。
    以色相故分别众生。彼中坏裂色相。云何
    当有。答曰。无色众生亦可分别。如经中说。
    当作有色及无色等。又经中说。修慈极远
    得遍净报。修悲极远得空处报。修喜极远
    得识处报。修舍极远得无所有处报。故知无
    色中亦有无量。问曰。一一地中有一无量
    心非想非非想处无耶。答曰。一切处有一
    切。但修上慈故生遍净处。以诸业生相似
    果报故。谓求乐众生者还得乐报。悲亦如
    是。由有身故多集诸苦。虚空中无色。故识
    处心于缘中深乐住。故舍极无所有处者。行
    者为想所疲?彻嗜胛匏?写Α7窍敕欠?br> 想处亦无量。但以细微不了故不说。又
    一切处有一切随多故说。遍净中慈最上故
    如是等。又诸禅定中四无量心受果报胜。
    以众生缘故。问曰。有论师言。是四无量但
    缘欲界众生。是事云何。答曰。何故不缘余
    众生耶。应说因缘。佛于无量经中说。行
    者慈心普覆四方上下一切众生。色无色界
    众生亦有无常败坏堕诸恶趣。何故不缘。
    问曰。有论师言。但生欲界行者能现入无
    量。是事云何。答曰。一切处生皆能现入。问
    曰。若彼中生亦能现入。则福不应尽。常
    生彼中。答曰。如彼中亦现入禅等。诸余善
    法而亦有退没。慈等亦尔。问曰。若有此理
    何不速退。答曰。有如是业。虽有退因缘
    而不速退。如欲天等。虽有善业亦生恶
    道。是事亦尔。问曰。行慈三昧者。何故兵刃
    水火不能害耶。答曰。是善福深厚诸恶不
    加。亦为诸天所守护故。问曰。经说与慈
    俱修觉意。有漏无漏云何俱修。答曰。是慈
    与觉意相顺。如经中说。若人一心听法则
    能断五盖。修七觉意不可听法。亦修觉
    意。又经中说。汝等比丘修习慈心。我保汝
    得阿那含果。慈心虽不断结。先以慈心
    集诸福德智慧利。故得圣道慧。能断诸结
    故。说修慈得阿那含。与慈修觉亦复如是。
    问曰。阿罗汉断众生想。云何行无量心。答
    曰。阿罗汉虽入慈心。不能集成慈业。以
    不受生故。问曰。诸佛世尊大悲云何。答曰。
    诸佛世尊有如是不思议智。虽知诸法毕
    竟空。而能行大悲深。于凡夫但不得定众
    生相。问曰。悲与大悲有何差别。答曰。悲名
    但心怜愍。能成办事故名大悲。所以者何。
    菩萨见众生苦。为尽此苦勤修精进。又于
    无量劫修习所成。故名大悲。又以智眼见
    众生苦。决定发心要当除灭。故名大悲。又
    多所利益故名大悲。亦无障碍故名大
    悲。所以者何。悲心或念他恶故生障碍。大
    悲于种种深恶通达无碍。又悲心或有厚
    薄不等。一切平等故名大悲。又自舍己利
    但求利他。故名大悲。悲不如是。是名差
    别。如是慈等于佛皆名为大。但以悲能救
    苦。是故独说

    五圣枝三昧品第一百六十

    经中说五圣枝三昧。谓喜乐清净心明相观
    相。喜是初禅二禅喜相同故名为一枝。第三
    禅以离喜乐别为一枝。第四禅中清净心
    名第三枝。依此三枝能生明相观相。是
    明相与观相为因。能坏裂五阴。观五阴空
    故名观相。能至泥洹故名为圣。问曰。经
    中说圣五智三昧。何者是耶。答曰。佛自说。
    行者作是念。我此三昧圣清净。是名初智。此
    三昧非凡夫所近。是智者所赞是第二智。
    此三昧寂灭妙离故得。是第三智。此三昧现
    在乐后得乐报。是第四智。此三昧我一心入
    一心出。是第五智。佛示定中亦有智慧。非
    但系心。行者修习定时若生烦恼。于中生
    智除此烦恼。欲令三昧为圣清净。是名初
    智。圣清净者。谓非凡夫所近。是智者所赞。
    非凡夫者。谓诸圣人以得智故不名凡夫。
    此智能破假名。是第二智。薄诸烦恼贪等
    烦恼灭。故名寂灭。寂灭故妙。离诸烦恼故
    得名为离。得此皆是离欲道。是第三智。随
    证烦恼断。得安隐寂灭。离热乐故名现乐
    后乐。现乐名离烦恼乐。后乐谓泥洹乐。是
    第四智。行者常行无相心。故常一心出入。
    是第五智。是故若未生此第五智者。应生
    若生即得三昧果

    六三昧品第一百六十一

    问曰。经中说六三昧。有一相修为一相。有
    一相修为种种相。有一相修为一相种种
    相。种种相修亦如是。何者是耶。答曰。一相
    者应是禅定。禅定于一缘中一心行。故种
    种相应是知见。知诸法种种性故。于五阴
    等诸法中方便故。问曰。云何一相修为一
    相。答曰。若人因定还能生定者是。一相修
    为种种相者。若人因定能生知见者是。一
    相修为一相种种相者。若人因定能生禅
    定及五阴方便者是。种种相修亦如是。问
    曰。有论师言。一相修为一相者。若人因第
    四禅证阿罗汉果是也。一相修为种种相
    者。若人因第四禅证五神通者是。一相
    修为一相种种相者。若人因第四禅。证阿
    罗汉果及五神通者是。种种相修为种种相
    者。若人因五枝三昧。证阿罗汉果及五神
    通者是。余二亦尔。是义云何。答曰。应说
    因缘。何故第四禅及阿罗汉果是一相五枝
    三昧及五神通名种种相。又五枝不可为
    依。五枝三昧是四禅明相观相。云何依此
    得阿罗汉果。所以者何。要依一禅得阿罗
    汉果。又亦不应依明相得阿罗汉果。是
    故非也。问曰。有人说。六种入定。顺入逆入
    逆顺入顺超逆超逆顺超。是事云何。答曰。有
    论师言。行者欲趣灭尽定。故次第入出诸
    禅。是故不应若逆若顺若逆顺及超越等。
    五种入出得何利耶。行者欲至灭尽定。
    必应次第入。亦应次第起。又若得上地
    何故更入下地。下地刺棘。如人不复乐小
    儿戏又如人以巧不复乐拙。是事亦应如
    是。又若说超越是事不然。经中但说次第
    入诸禅定。行者若能超至第三。何故不能
    超至四五。若言力势齐此。如人登梯。可
    超一桄。不能超二。此喻亦不必定。又大
    力人能至四桄。亦有能越百步。是故不
    然。经中虽说佛入泥洹时逆顺超越入诸
    禅定。此经与正义相违不可信受。虽有此
    言是义不然。所以者何。若说行者趣灭尽
    定。但应顺入不须五种。行者若欲直趣
    灭定。是则不须。若欲自试心于禅定中。
    能自在不退。故逆顺出入超越。如人乘马。
    若对敌阵则不须盘。若欲调习于闲
    时。则可。若言下地刺棘不应入者。不以
    下地胜后便入。以是行者所行道故。若言
    如人不乐小儿戏者。或以因缘为小儿
    戏。如老伎人终日舞戏非情所乐为教习
    故。如是圣人逆顺出入超越诸禅。欲示天
    人及诸神仙诸禅定中自在力故。又佛入泥
    洹时。欲以深妙禅定熏修舍利故。自在
    入出逆顺超越。又人见佛入无余泥洹。则
    厌恶一切诸有为法。是故佛现珍爱此法。
    汝言此经违正义者。是事不然。汝言何故
    不能超至四者。菩萨藏中说超越相。从初
    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乃至入散心
    中。以心力大故能如是

    七三昧品第一百六十二

    论者言。有七依依初禅得漏尽。乃至依无
    所有处得漏尽。依名因。此七处得圣智慧。
    如说摄心能生实智。有人但得禅定谓
    之为足。是故佛言此非足也。应依此定更
    求胜法。谓尽诸漏故说为依。问曰。云何依
    此禅定得尽诸漏。答曰。佛说行者随以何
    相何缘入初禅。是行者不复忆念是相是
    缘。但观初禅中所有诸色若受想行识。如病
    如痈如箭。痛恼无常苦空无我。如是观时
    心生厌离解脱诸漏。乃至无所有处亦如
    是。但三空处无色可观。行者见欲界愦乱
    初禅寂灭然后乃得。是故佛言。勿念初禅
    寂灭乐相。但观初禅五阴八种过患。余依亦
    尔。问曰。欲界何故不说依耶。答曰。须尸摩
    经中说。除七依更有得圣道处。故知欲界
    亦有。问曰。有人言。依初禅边未到地得阿
    罗汉果。是事云何。答曰。不然。若未到地有
    衣。是则有过。若能得未到地。何故不入初
    禅。是故不然。问曰。非想非非想处何故不
    说依耶。答曰。彼中不了定多慧少。故不说
    有依。七想定即七依也。问曰。佛何故说七
    依。名七想定。答曰。外道无真智故但依止
    想。一切依止皆为想所污不为解脱。故名
    想定。圣人能破坏想。但依此定直取漏尽。
    故名为依。如说行者观此诸法如病如痈
    等。非想非非想处亦以想不了。故不说想定

    八解脱品第一百六十三

    论者言。经中说八解脱。初内色想观外色。行
    者以此解脱破坏诸色。何以知之。第二解
    脱中。说内无色想观外色。以破内色故言
    内无色想。故知行者于初解脱中渐坏身
    色。至第二解脱中。内色已坏但有外色。第
    三解脱中外色亦坏。故不见内外色。是名
    色空。如波罗延经中说。坏裂色相断灭诸
    欲。内外无见。我问是事。四解脱中说心
    识空。如六种经中说。若比丘于五种中深
    生厌离。余但有识。当知是中四解脱坏裂
    诸识。第八解脱一切灭尽。所以者何。若灭
    色灭心。则有为都灭。是名阿罗汉果。以如
    是次第乃得灭尽。是名八解脱。有人言。初
    二解脱是不净。第三解脱名净。此事不然。
    所以者何。是名解脱。无有以不净观而得
    解脱。净观亦无解脱。但以空观能得解脱。
    又外道能得净不净观。而不名得解脱。问
    曰。外道亦能坏裂色相。此事云何。答曰。外
    道以信解观破坏色相。非空观也。所以
    者何。如用信解观。见身已死弃之冢间
    虫狩食等。问曰。外道离色得无色定。应
    有无色解脱。答曰。外道虽有无色定。以
    贪着故不名解脱。圣人因无色定。能观
    四阴病等八事。故名解脱。问曰。汝说灭定
    是阿罗汉果。此事不然。所以者何。学人亦名
    得八解脱。汝说灭定名为漏尽。然则学人
    应得漏尽。答曰。经中总相说灭。不分别言
    是心灭是烦恼灭。如经中说。二种灭。一灭。
    二次第灭。二种泥洹。一现在泥洹。二究竟泥
    洹。亦说二种安隐。一安隐。二第一安隐。得
    安隐者亦二种。一得安隐。二得第一安隐。
    是故学人所得非真实灭。又经中说。若比
    丘能入灭定。一切事讫。若灭定非罗汉果。
    则不应说一切事讫。问曰。学人实不得
    八解脱耶。答曰。经中说学人得九次第定。
    不说得灭尽。行者若得灭尽。而不能入
    诸禅定。名慧解脱。若能入诸禅定。而不得
    灭尽。是名身证。若二俱得名俱解脱。所以
    者何。诸漏是一分障。禅定法是一分得。解
    脱二分名俱解脱。问曰。诸次第中灭。诸解
    脱中灭。有异耶。答曰。名同而义异。次第中灭
    名心心数灭。解脱中灭名诸烦恼灭。如经
    中说。诸行次第灭。谓入初禅语言灭。入二
    禅觉观灭。入三禅喜灭。入四禅乐灭。入
    空处色相灭。入识处空相灭。入无所有处
    识相灭。入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想灭。入
    灭尽定诸想受灭。于此诸灭更有胜灭。所
    谓行者于贪恚痴心。厌得解脱。问曰。云何
    知次第中心心数灭。解脱中诸烦恼灭。答曰。
    灭名虽同义应有异。次第中说想受灭。解
    脱中说无明触受灭。所以者何。从假名生
    受。破假名则灭。次第中不尔。诸经中如是
    差别。若直说行者得灭尽则一切事讫。当
    知为证泥洹时诸烦恼灭。不说心心数灭。
    问曰。若八解脱是灭烦恼法。则一切阿罗
    汉悉皆应得。答曰。皆得。但不能入。若得
    诸禅定则能得入。问曰。行者若无禅定。
    云何能得身心空。及尽诸烦恼。答曰。是人
    有定而不能证。更有如电三昧。因是三昧
    得尽烦恼。如经中说。我见比丘欲取衣
    时有烦恼。取衣已即无烦恼。如是等所以
    者何。心如电三昧如金刚。真智能破烦恼。
    又此义佛第三力中说。所谓诸禅解脱三昧
    入垢净差别如实知。于中禅名四禅。有人
    言。四禅四无色定皆名为禅。解脱名八解脱。
    三昧名一念中如电三昧。入名禅解脱三昧
    中得自在力。如舍利弗说。我于七觉中能
    自在出入。故知慧解脱阿罗汉有诸禅定。
    但不能入。深修习故能自在入。问曰。阿罗
    汉何故有不深修习诸禅定者。答曰。是人
    得道所作已办乐行舍心。故不善习。若无
    舍心则入定无难。如经中说。行者善修四
    如意足。能吹雪山令为尘末。何况死无明
    耶。故知八解脱中说漏尽灭。非入定灭。又
    经中说。有明性有空性。有无边虚空性。有
    无边识性。有无所有性。有非想非非想性。
    有灭性因?故有明性。因不空故有空
    性。因色故有无边虚空性。因无边虚空性
    故。有无边识性。因无边识故有无所有
    性。因无所有故有非想非非想性。因五阴
    故有灭性。若不能破坏五阴假名相。是名
    为?。若能破坏五阴假名。则名明性。如佛
    教一比丘。汝于空诸行中。当观诸行空
    自调伏心。如人持灯入空室中所见皆
    空。行者取色证此色灭。是名空性。外道因
    无边虚空处得离色。乃至因非想非非想
    处。离无所有处。因诸阴有灭性者。行者
    所有思量。所有作起皆灭为妙。是名因诸
    阴有灭性。问曰。是诸性依何定得。答曰。
    经中说。明性乃至非想非非想性。皆以自
    行入定故得。谓行缘有为道故得。所以者
    何。缘色初智是名明性。第二性亦取色。取
    已分别令空。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性灭性
    入灭性一切有为法空故得。是中灭尽诸
    有为故。故知此中说灭名为漏尽泥洹。
    问曰。此诸解脱在何地中。答曰。行者欲
    破坏色。或依欲界系定。或依色界定。
    能得色空。一切地中能得心空。问曰。此
    解脱几有漏几无漏。答曰。是空性故一切无漏

    八胜品第一百六十四

    初胜处。内色想见外色少若好若丑。于是
    诸色胜知胜见。故名胜处。第二内色想见外
    色多。第三内无色想见外色少。第四内无
    色想见外色多。第五内无色想见外青色青
    形青光。如忧摩伽花。如真青染波罗奈衣。
    第六见黄。第七见赤。第八见白。行者见如是
    等无量诸色。所以者何。非但有此青等四
    色。以略说故有八胜处。行者若能以空坏
    裂诸色。尔时名为胜处。问曰。谁能得此。答
    曰。是佛弟子非余人也。问曰。是八胜处在
    何地中。答曰。在欲色界。问曰。为有漏为无
    漏。答曰。先是有漏。以空坏色则名无漏。问
    曰。何故此法独名胜处。答曰。此是行者所
    贪着处。是故佛为弟子说名胜处。示胜此缘故

    初禅品第一百六十五

    九次第定。四禅四无色定。及灭尽定。初禅
    者。如经中说。行者离诸欲诸恶不善法有觉
    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问曰。应但说初
    禅相。何故乃说离诸欲耶。答曰。有人谤言。
    世间无有能离欲者。以世人皆处五欲中
    故。无人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
    舌不知味。身不觉触。故说离欲。欲名欲
    心。非是色等。如说色等诸物不名为欲。何
    以知之。有精进者色等犹在。而能断欲。又
    经中说。色等是分不名为欲。是中贪心则名
    为欲。若生贪心则求诸欲。求欲因缘故。
    有贪恚鞭杖杀害恶法随逐。如火因经中
    说。因爱生求等。故知离贪欲故名为离欲。
    有人言。离色等五欲名为离欲。离恶不善
    法名离五盖。初禅近散乱心。故名有觉。又
    此行者定力未成。散乱心发故名有觉。如
    经中说。我行有觉有观行。当知佛说散心
    为觉。是觉渐微摄心转深。则名为观。随定
    成就。心不多散。是时名观。是观随逐行者
    至禅中间。若离觉观得喜名离生喜。是喜
    初得能利益身。故名为乐。是离觉观喜住
    一缘中。是名为禅。是禅为觉观所乱。故得
    异身果报。以下中上差别故。有梵众天
    梵辅天大梵天。问曰。若离觉观喜名初禅
    者。则不复以五枝为初禅。若离觉观与
    第二禅有何差别。又经中说。初禅有觉有
    观。猗乐异喜亦异。若喜即是乐。则七觉
    意中不应。别说猗觉意也。答曰。汝言初禅
    无五枝。是事不然。不说五枝是初禅性。
    初禅近地有此觉观。故名为枝。问曰。若
    近地有法数为枝者。初禅亦近五欲。则应
    说为枝。答曰。五欲不名为近。此行者心已
    离故。又初禅次第不起欲心。又五欲不住
    为初禅枝。枝名为因。因即是分。如圣道
    分集会具等。觉观亦尔。是初禅因。若行者定
    心于缘中退。还取定相。摄心于缘忆念本
    相。是名觉观。故知觉观是初禅因。第二禅
    中定心已成。是故不以觉观为因。亦二
    禅次第不生觉观。若汝说初禅与觉观俱。
    是亦不然。从初禅起次生觉观。以杂
    觉观故名为俱。如与弟子俱行。虽小相
    远亦名为俱。又此地中有生因缘。故名有
    觉观。如鬼病人。虽不发时亦名为病。是人
    为鬼所污。有缘还发故名为病。又乐受即
    是喜。但差别说。亦从猗别说为乐。如经中
    说得身猗则受乐。问曰。若尔初禅何故
    说五枝耶。答曰。随时说五。如七觉意得
    时节故名十四觉意。是中说有身猗心猗。
    而实无身猗。但心乐故身亦受乐。喜亦如
    是。初来在身名为喜。乐喜初得相故名为
    乐。后但名喜以时异故。又无别猗法。但
    喜生时身心无?重法。柔软调适故名曰猗。
    如病四大灭。无病四大生。是人名乐。猗亦
    如是。又于除灭中亦说名猗。如经中说。诸
    行次第灭。如入初禅语言灭。乃至入灭尽
    定诸想受灭。是故无别猗法。若说初禅与
    觉观相应。是亦不然。所以者何。经中说。行
    者若入初禅则语言灭。觉观是语言因。云何
    有语言因而语言灭。若谓觉观犹在但语言
    灭者。若人在欲界心不语言时。亦名为
    灭。问曰。若初禅中无觉观者。应名为圣默
    然。而佛但说二禅为圣默然。不说初禅。故
    知初禅应有觉观。答曰。以近觉观故不
    说默然。非觉观相应故不说也。又经中说。
    初禅有音声刺。故不说默然。问曰。初禅何
    故以音声为刺。答曰。初禅住定心弱如花
    上水。第二禅等住定心强如漆漆木。又触
    等亦名为初禅刺。以触能令起初禅故。二
    禅等不尔。所以者何。以初禅中诸识不灭
    故。第二禅等五识灭故

    成实论卷第十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