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集部全 >
  • 成实论卷第9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十善业道。所谓离杀乃至正见。是十事戒律
    仪所摄。一时得禅无色律仪所摄。亦一时得
    离名善业道。即是无作。问曰。余礼敬布施
    等福是善业道。何故但说离名业道耶。答
    曰。以离胜故。是十种业于施等为胜。所以
    者何。以布施等所得福报不及持戒如十
    岁人。以离杀因缘增益寿命。又十不善业
    是实罪故离名实福。又后三善业是众善之
    本。是故施等诸善皆业道所摄。又是业道有
    离鞭杖等。先后合说故。一切诸善皆在中摄

    过患品第一百一十八

    问曰。不善业有何过患。答曰。以不善业故
    受地狱等苦。如经中说。杀生因缘故堕地
    狱。若生人中则受短命。如是乃至邪见。又
    以不善业因缘故久受苦恼。如阿鼻地狱
    过无量岁寿命不尽。又众生所有一切诸恶
    败坏衰恼皆由不善。又未曾见不善业有
    大利益。如屠猎师等终不以此业而得尊
    贵。汝意或谓。以坏贼因缘而得富贵。是事
    先三业品中已答。又行不善者。受呵[怡-台+责]等
    诸苦恼分。又令他人得所恶事名为凶暴。
    是故应离此不善业。又经中说。杀有五失。
    人所不信。得恶名闻远善近恶。死时生
    悔后堕恶道。又杀生因缘乐少苦多。又行
    不善业染污人心。世世积集久则难治。又
    行不善者。从冥入冥流转三涂永不得
    出。又行不善者。空受人身如采药雪山
    而收毒草。是为极愚。如是以十善道乃得
    人身。但不行善尚为大失。况起恶业。又行
    不善者。虽自爱身而实不自爱。虽自护身
    实非自护。以起自恼业因缘故。又是人遇
    身犹如怨贼自令苦故。又若行不善则自
    贼身。况他人耶。又行不善业。今虽不现
    果报则着。是故虽少亦不可不信。如毒
    虽少亦能害人。如债虽少渐渐滋息。又为
    恶于人人常不忘。是故为作虽久远亦
    不可信。又行不善者。名为失乐。以行不
    善故失人天乐。不乐乐者愚之甚也。又
    行不善者苦剧可愍。现受心悔等苦。后则
    受恶道苦。又不善业果飞虚隐海无得脱
    处。如金枪追佛。又一切不善皆由痴起。
    故有智者不应随也。又经中说。放逸如怨
    能害善法故不应随。又不善业诸佛菩萨
    应真贤圣五通神仙。及明罪福者无不呵
    毁。故不应造。又现见恶心炽盛。则情志迷
    乱恼闷痛苦。面色变异人不喜见。况起身
    口。以此等缘故知不善有无量患

    三业轻重品第一百一十九

    三业中何者为重。身业耶口业耶意业耶。问
    曰。有人言。身口业重非意业也。所以者何。
    身口业定实故。如五逆罪皆因身口所造。
    又身口能成办事。如人发心杀此众生。要
    以身口能成其事。非但意业得杀生罪。亦
    非但发心得起塔寺梵福德也。又若无身
    口但意业者则无果报。如人发心我当布
    施。而实不与则无施福。又非但随愿事得
    成办。如人发愿为大施会。而实不与则无
    会福。若心业大者应得施福。然则业报错
    乱。又比尼中无意犯罪。若意业大。何故不
    犯。又若发心便得福者。福则易得。行者何
    故舍此易业而为施等难行业耶。又若然
    者。则福无尽。如人但空发心竟无所用何
    所尽也。以财物有量故福可尽。又不但
    发心能损益他。如饥渴众生要须饮食。非
    心业能除。又世间人衰利大甚。以心轻躁
    难制伏故。无恶不起则己受重衰。若发善
    心欲造福业则己获大利。是则过甚。又
    若意业大。发心欲杀生则堕地狱。如是虽
    久集戒等复何所益。又行持戒等诸善功
    德无有安隐。所以者何。但一发心便得罪
    故。又经中说。身口业?故先断。断?烦恼
    故得心定。又发?H心则为?H已便应犯
    戒。若发心不名?H者。离此?H心更有何法
    名为?H耶。有所起作业皆由身口。不以
    意业。如欺他人必由口业得妄语罪。又
    如先说四种因缘得杀生罪。谓有众生有
    众生想。有欲杀心。断其命。以四事成罪。
    当知不以意业为重。又如佛言。若小儿
    从生习慈能起恶业思恶业耶。故知但
    身口业恶。非意业也。答曰。汝言身口业
    重非意业者。是事不然。所以者何。经中佛
    说。心为法本。心尊心导心念善恶即言即
    行。故知意业为重。又意差别故身口业有差
    别。如上中下等。离心无身口业。又经中说。
    故起作业必应受报。又说七种净福。三种
    但用意业。此七净福于财福为胜。又慈是
    意业。经说慈心得大果报。如经说。我昔七
    岁修集慈故。于七大劫不还此间。故知意
    业为重。则能遍覆一切世界。又意业为重。
    如意业报故寿八万大劫。又意业势力胜身
    口业。如行善者将命终时生邪见心则堕
    地狱。行不善者死时起正见心则生天上。
    当知意业为大。又经中说。于诸罪中邪见
    最重。又说。若人得世间上正见。虽往来生
    死乃至百千岁终不堕恶道。又意业力胜
    身口业。如和利经中说。外道神仙起一?
    心。即灭那罗于陀国。如檀特等诸?M难处。
    皆是仙人?心所作。又意业能即得果报。
    如经中说。若是人今死即入地狱。即生天
    上。如[矛*(替-曰+贝)]?离手。又此意业积集垢法。乃
    至入阿鼻地狱。积集善法乃至泥洹。又心
    有报故身口得报。以不故业无果报故。
    又不离意业有身口业报。若意依身口
    行善不善。名身口业离身口业意业有报。
    离意业身口无报。故知意业为重。非身口
    业。汝虽言身口业定实。如五逆罪皆身口所
    作故名重者。是事不然。以思重事重故业
    重。非身口重故重。又以心决定故业则定
    实。如但以心力入正法位。亦以心力
    能具逆罪。若无心者。虽杀父母亦无逆
    罪。故知身口无力。汝言身口能办事者。
    是亦不然。以事讫名办。若夺他命已得
    杀生罪。非起身口业时。事讫时要须心力
    是故非身口也。汝言但空发心无果报者。
    是事不然。如经中说。发强心故即生天上。
    即入地狱。云何言意业无果报耶。汝言
    非但以愿能成事者。是亦不然。又人深
    发善心胜大会福。汝言意无犯罪。是亦不
    然。若发恶心即时得罪。如佛说有三种
    罪。身口意罪。故知但发恶心不得无罪。但
    不结戒以难持故。?罪持戒能遮。细罪定
    等能除。汝言罪福易者。是事不然。人以心
    力薄故舍易为难。如慈心等其福甚多。非
    布施也。但以众生智力劣弱不能行慈等
    意业故。为施等以离华香等诸供养等
    具。净心难得。故汝言福无尽者。亦以此答。
    是人若有智力则能得无尽善法。汝言意
    业无所损益。是事不然。以身口业皆为意
    业所导故不名胜。以随力所起是则为
    胜。又诸利益皆由行慈心者。所以者何。
    以行慈力故。风雨顺时百谷成熟。如劫
    初时粳米自生。至十岁人时是事皆无。云
    何言慈心无利益耶。又行慈者。能尽一切
    不善业根。由不善业有诸衰恼。云何言行
    慈无大利益。若一切众生行慈心者尽生
    善处。一切自然不须加功。故知慈福最为
    深厚。又或时以慈布施利益众生。或但以
    慈利。又行慈者。众生若触其身若入影
    中皆得快乐。当知慈福胜于施等。汝言衰
    利太甚。是先已答。谓以意力损益众生。故
    知意业为重。汝言久集戒等无所益者。是
    亦不然。以意净故则持戒净。若意不净戒
    亦不净。如七种?H经中说。又戒清净得大
    果报。如经说持戒者所愿随意。谓戒净故。
    又若净持戒得安隐心非余法也。汝言身
    口业?故先断。是事不然。以微细善得大
    果报。如禅定中思。汝言若发?H心便应犯
    戒。是事不然。若人意业不净则戒亦不净。又
    得罪福异结戒法异。汝言所起作业由身
    口者。皆以总答。谓身口业法异。意业法异。
    身口业要由作成。如以四因缘成杀生
    罪。不离心业。又世间众生谓身口业恶。意
    业不尔。又意业不加于人。亦不可得有。
    又先说罪福相。以是故但意业重非身口也

    明业因品第一百二十

    论者言。已略说诸业。业是受身因缘。身为
    苦性。故应灭之。欲灭此身当断其业。以
    因灭故果亦灭。故知因形有影形灭则影
    灭。是故若欲灭苦当勤精进断此业因。问
    曰。从业受身是事应明。所以者何。或有人
    言。身从波罗伽提生。有言从自在天生。
    或言从大人生。或言从自然生。是故应说
    因缘。云何知从业生耶。答曰。是事已种种
    因缘破。当知从业受身。又万物有种种杂
    类。当知因亦差别。如见粟麦等异知种不
    同。自在天等无差别故。当知非因业有无
    量差别故受种种身。又诸善人皆信因业
    受身。所以者何。是人常行施戒忍等善法。
    离杀生等诸不善法。故知从业受身。又若
    因业受身是则可返。得真智故邪智则断。
    邪智断故贪恚等诸烦恼断。诸烦恼断故能
    起后身业亦断。是则可返。自在等因中则
    不可返。以自在等不可断故。故知从业受
    身。又现见果与因相似。如从麦生麦从稻
    生稻。如是从不善业得不爱报。从善业
    得爱报。自在等因中无此相似。是故业为
    身本非自在等。又今现见万物皆从业生。
    以恶业故受打捕系闭鞭杖死等诸苦。善业
    因缘受名闻利养等乐。随意爱语者得随
    意受报。故知从业受身非自在等。又世间
    人自知万物从业因生。故起稼穑等业。亦
    为施戒忍等诸福德业。无有闲坐而从自
    在望所欲者。故知从业得报。又若人虽说
    因自在等。而犹依诸业。谓自苦身及受斋
    等。故知以业为因。又若事不现应随他教。
    谓圣人所行。一切贤圣皆依戒等善法。知
    从业因有世间故。若离戒等亦无圣人。
    无有圣教违背业者。故知从业受身。又
    行戒等诸善业。故能成神通变化等事。故
    知以业为因。又地狱等诸恶趣中?恼等多。
    故知由?恼等有诸恶道。如树上见果知
    树是因。故知业为身本。又恶道中痴等力强。
    当知烦恼是恶道因。一切不善皆由痴故。
    又生诸恶道多。生善处少。眼见杀等恶行
    者多。行善者少。故知杀等事是恶道因。又杀
    等事善人所呵弃而不为。善人必知杀等
    有恶果。故呵弃不为。若知无恶果何故弃
    耶。又诸善人心若起恶即勤制止。以惧恶
    报故。当知杀等必有恶报。若不尔者。应
    随意所作是最为乐。则杀可食众生夺他
    财物。?H犯他妻。是亦皆乐。以惧来世苦
    故远离斯事。故知从业有身。又修习正智
    尽有漏业。则不受身。故知业是其本。又阿
    罗汉虽有诸有漏业。修正智故业则不集。
    故知业为身因。身因灭故身亦灭。又知四
    谛故依谛烦恼永不复起。以不起故则无
    有身。智者如是思惟则欲知四谛。故知业
    为身因。又若因缘不具则不受身。如地干
    种焦则一切牙不生。如是识处地无爱水
    润业种。为真智所焦。后身牙则不生。智
    者知是事故。欲干识处地焦业种子。则
    勤加精进。故知业是受身因缘。业论竟

    集谛聚中烦恼论初烦恼相品第一百二十一

    论者言。已说诸业诸烦恼。今当说垢心行
    名为烦恼。问曰。何谓为垢。答曰。若心能令
    生死相续。是名为垢。此垢心差别。为贪
    恚痴等。是垢名为烦恼。亦名罪法。亦名退
    法。亦名隐没法。亦名热法。亦名悔法。有如
    是等名。是垢心修集则名为使。非但垢心
    生时名使。烦恼名贪恚痴疑?x慢及五见。此
    十差别有九十八使。贪名喜乐三有。亦
    喜乐无有是名为贪。如经中说。欲爱有爱
    无有爱。无有名断灭。众生为苦所逼。欲
    灭阴身以无为乐。问曰。喜乐是受相非
    贪相也。如经中说今喜后喜义。言今世受
    乐后亦受乐。又说今忧后忧义。言今世受
    苦后亦受苦。又如天问中言有子则喜。佛
    答有子则忧。如是等答。曰贪为喜分。如
    经中说。受因缘爱乐受中贪使。揣食中有
    喜有贪。喜尽故贪尽。当知贪为喜分。是则
    无咎。何以知之。如经中说。集谛者。谓渴是
    也。何谓为渴。谓欲得后身是渴。何相。谓
    依止贪欲得种种。问曰。若说欲得后身
    是渴相者。何故复说依止于贪欲得种种。
    答曰。更有渴相。若言欲得种种是总相说。
    欲得后身是别相说。离欲人亦有欲得种
    种。谓渴欲得水等是非集谛所摄。若依
    止贪欲得后身。是渴名集谛所摄。问曰。若
    渴亦是喜贪亦是喜。何故说依止贪耶。答
    曰。初生名渴。增长名贪。故言依止。如经中
    说喜系世间。是故喜即是贪。又经中说。除
    灭贪忧诸不善法。是中贪即是喜。忧即是?。
    如说?为忧则知亦说喜为贪。是故十八
    意行中。不说烦恼但说诸受。故知喜分是
    贪。又凡夫离贪不能受乐。离?不能受
    苦。离痴不能受不苦不乐。何以知之。第三
    受中说。凡夫人于此受中不知集不知灭
    不知味不知过不知出。故于不苦不乐受
    中无明使使。是凡夫人常不知此五种法。
    故常于不苦不乐受中为无明使使。无明
    使者。即是不知性受行也。如是凡夫苦乐心
    行亦即是贪恚。又若初来在心名受。增长明
    了名为烦恼。又下软心名受。即此心增上名曰烦恼

    贪相品第一百二十二

    论者言。是贪九结中通三界系名为爱。于
    七使中分为二种。欲贪有贪。所以者何。有
    人于上二界生解脱相。是故佛说是处名
    有。有名为生。若无贪则不生。是故别说有
    贪非但欲贪。或谓但欲贪是名烦恼。尽欲
    贪名得解脱。故佛说禅无色中亦有有贪。
    佛示彼中有微细缚。是故别说是贪。于十
    不善道及四缚中。名为贪欲。贪欲名欲得
    他物。于五盖及五下分结中名为欲欲。欲
    欲名欲。于五欲三不善根中名为贪不善
    根。贪不善根名能生长诸不善法。是贪若非
    法名为恶贪。如劫盗他物乃至取塔寺及
    众僧物。若未死众生欲食其肉。若欲?H母
    女姊妹师妇出家人及己妻非道。是名恶
    贪。若己物不欲舍是名为悭。即此贪。若
    实无功德欲令人谓有。是名恶欲。若实
    有功德欲令人知是名发欲。若欲得多
    施多物是名多欲。若得少施少物求好无
    厌名不知足。若深着种性家属名色财富
    少壮寿等名为?x逸。若贪四供养名为四
    爱。又是贪二种。一欲贪。二具贪。又有二种。
    一我贪。二我所贪。一缘内。二缘外。上二界
    贪一向缘内。又有五种。一色贪。二形贪。三
    触贪。四威仪语言贪。五一切贪。又色声香味
    触贪名五欲贪。又于六触生爱名六尘贪。
    又于三受中贪。乐受中有欲得贪。有守护
    贪。苦受中有不欲得贪。有欲失贪。不苦
    不乐受中有痴贪。又此贪有九分。如大因
    经中说。因爱求随所欲事。如人为此事所
    苦则求异事。如说乐者不求苦者多求。是
    贪增长名求。求时若得名为得。爱因得则
    筹量是可取是不可取。若心决定是名因
    筹量故欲爱。因欲爱故贪着。贪著名深爱。
    贪着因缘取。取名为受。因受生悭。因悭
    守护。因守护故备受鞭杖力槊等。是名九
    分。又有九分。是贪随时故。有上中下下下
    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又
    此贪世间分为十种。如见好色初发心言
    是。次生欲。三发愿。四念。五随学所作。六
    忘惭愧。七常在目前。八放逸。九狂痴。十闷
    死。是名贪相

    贪因品第一百二十三

    问曰。是贪云何生。答曰。若于女色等缘中
    生邪忆念。若色若形若触若威仪语言则贪
    欲生。又若不守护眼耳等门。则贪欲生。
    又于饮食不知节量则贪欲生。又亲近女
    色则贪欲生。又受诸乐则贪欲生。又以
    愚痴故贪欲生。于不净中生净想故。又
    由恶知识故贪欲生。如净洁衣以里垢
    污。又与多欲人共事故则贪欲生。又于身
    等四法生妄忆念。则为贪所牵。如圆瓶
    无制如华无贯。又若懈怠不勤修善则
    贪欲得便。又于非行处行则为贪所侵。谓
    ?H女沽酒屠儿舍等。如鹰?喻。又观不净
    等未能坏缘则贪欲得势。又从久远来
    习贪成使。是则易生。又于女色等缘喜
    取相取了。取相名手足面目语言戏笑视
    瞻啼泣等相。取了名分别男子形状差别。
    如是取已忆念分别则贪欲生。又思量心弱
    随逐所缘。不能制伏则贪欲生。又若生贪
    欲忍受不舍。则渐增长从下生中从中生
    上。又于贪欲中但见利味不知其过。则
    贪欲生。又以时节故贪欲生。如春时等。又
    以方处故贪欲生。如有处所。从久远来多
    习?H欲。又有随身故贪欲生。如年少无病
    资生具足。又以力能故贪欲生。如服药等。
    又得净妙随意五欲则贪欲生。谓见好
    花池园林敷荣清冷流泉鲜云电光香风来
    扇。若闻众鸟哀声相和及女人柔软庄严音
    声威仪语言等。又以业因缘故贪欲生。如
    清净施者。则能好喜净妙五欲。罪人则好
    不净。又以随类故贪欲生。如人欲人。又深
    着假名则贪欲生。是人于内生士夫相。外
    生女相及衣服怨亲等相。又未得空心。内
    见众生外见色等。则贪欲生。又若贪使未
    尽爱缘现前。于中生邪忆念。如是等因缘则贪欲生

    贪过品第一百二十四

    问曰。贪欲有何过故欲断耶。答曰。贪欲实
    苦。凡夫颠倒妄生乐想。智者见苦。见苦则
    断。又受欲无厌。如饮咸水随增其渴。以
    增渴故何得有乐。又受欲故诸恶并集。以
    刀杖等皆由贪故。又经说。贪罪轻而难
    舍于?恚。故名为轻罪。其实是重。又贪为
    后身因缘。如说爱因缘取乃至大苦聚集。
    又说。苦因为爱。又说。比丘应深思惟。所
    有诸苦何由而有。当知皆以身为因缘。身
    因于爱。又说。揣食中有喜有贪。是故识于
    中生。当知爱为受身因缘。又是贪常于
    不净中行。如女人等。是女人身心不净。如
    粪涂毒蛇能螫能污。又此贪欲常痴中行。
    如经中说。譬如狗咬血涂枯骨?m唾合故
    想谓为美。贪者亦尔。于无味欲中。邪倒力
    故谓为受味。又如段肉等七种譬喻。有
    人或于去来事中而生贪欲。故知常痴中行。
    又众生以贪欲因缘乐少苦多。所以者何。
    如富贵处少散坏时多。又爱欲者为乐因
    故备受诸苦。谓求时苦守护时苦用时亦苦。
    如稼穑商贾征伐仕进等。是求时苦守时恐
    怖畏失故苦。现在无厌故苦。又欢爱会少
    别离苦多。故知欲为多过。又如佛说爱欲
    有五种患。一味少过多。二诸结炽盛。三至
    死无厌。四圣所呵弃。五无恶不造。又此贪
    欲常令众生顺生死流远离泥洹。有如是
    等无量过患。当知欲为多过。又诸烦恼生皆
    因于贪。如贪身故起诸烦恼。又爱使不拔
    则数数受苦。如毒树不伐则常害人。又贪
    能令众生荷负重担。又经中说。贪爱为系。
    如黑白牛自不相系。但以绳系。如是眼不
    系色色不系眼。贪欲于中系。若缘是系
    则无得解脱。又经中说。众生为无明所
    盖爱结所系。往来生死无有本际。又经
    说。贪断故色断乃至识断。此贪以无常等
    观故断。断此贪欲则心得解脱。色贪断则
    无色。无色则苦灭。乃至识亦如是。故知
    贪欲为坚固缚。又贪欲如贼。而众生不见
    其恶。又贪欲常于软美门中行。故名深恶。
    又众生心喜起贪欲。乃至蚊蚁皆于饮食
    ?H欲中起。又此贪欲种种因缘能缚人心。谓
    父母兄弟姊妹妻息及财物等。又众生以饮
    食?H欲等贪欲覆心则能受生。若贪禅定
    则生上界。又此贪欲能为和合。一切世间所
    乐各异。贪欲和合犹如干沙得水相着。又
    生死中以贪爱为味。如说色中味着。谓因
    色生若喜若乐。若无贪则不味。不味则能
    速断生死。又此贪欲与解脱相违。所以者
    何。众生皆以贪着欲乐禅定乐。故不乐解
    脱。又随断贪分即变为乐。如说随所离
    欲转得深乐。又说。若欲得诸乐。当舍一切
    欲。舍一切欲故得毕竟常乐。若欲得大
    乐。当舍离少乐。舍离少乐。故能得无量
    乐。又说。智者更无别利。如离贪爱心。随心
    离贪爱则灭诸苦恼。又此贪欲违害善
    法。所以者何。深贪著者则不顾戒及种姓
    教法威仪名闻。不受教化不见衰患不观
    罪福。如狂如醉不知好丑。亦如盲人不
    见福利。如说。贪欲不见利贪欲不识法。
    犹盲?无智以不除贪故。又说。贪欲为
    大海。无边亦无底。波浪旋?荷睢6癯婕奥?br> 刹。如是诸?M难。无人能度者。但住净戒
    舡。得正见风力。佛为大舡师。能示诸正
    道。如所说修行。是者则能度。又诸烦恼中。
    无有想分别。味如贪欲者。又此贪欲最为
    难断。如经中说。二愿难断。一得。二寿。问
    曰。贪欲有如是过。云何当知贪欲者相。答
    曰。多贪欲者。喜乐女色及花香璎珞伎乐
    歌舞。到?H女家饮食聚会。喜大众集及诸
    戏具。喜随爱语心常欢喜。面色和泽先意问
    讯。含笑语言难忿易悦。多怜愍心身体便
    疾。性多躁动自深着身。如是等名多贪欲
    相。是相皆与系性相顺。是故难断。又一切
    贪欲究竟皆苦。所以者何。所贪爱事必当
    离散。离散因缘必有忧苦。如说天人皆乐
    色贪色喜色着色。是色坏时忧悲心悔。受
    想行识亦如是。又佛于处处经中说种种
    喻。呵此贪欲。谓能害慧命故说为毒。在心
    即苦故名为刺。能断善根故名为刀。能
    烧身心故说为火。能生诸苦故名为怨。
    从心中生故名内贼。以难拔故名为深
    根。能污名闻故名淤泥。障善道故名曰
    妨碍。内疼恼故名箭入心。起诸恶故名
    不善根。注生死海故名为河。劫盗善财故
    名为贼。贪欲有如是等无量过患。是故应断

    断贪品第一百二十五

    问曰。贪欲有如是过。当云何断。答曰。以不
    净观等遮。无常观等断。问曰。有人觉无常
    故更增贪欲。此事云何。答曰。若人能知一
    切无常。则无贪欲。如经中说。善修无常想
    故。则能破坏一切欲贪色无色贪一切戏
    掉?x慢无明。又若人能见世间皆苦苦因
    缘贪。此贪则断。又若人常念我必应受生
    老病死。是贪则断。又若得净乐则舍不净
    乐。如得初禅则舍欲爱。又见贪欲过是则
    能断。过如先说又多闻等慧增长故。能断
    贪欲。以智慧性破烦恼故。又善因缘具足
    则贪欲断。谓净持戒等。十一定具后道谛中
    当说。又色智等法智等诸方便。佛为大医。
    诸同学为给使。正法为药。自如说行为将
    息。则贪欲病断。如有知病人三事具足病
    则时愈。问曰。如经中说。以不净除贪法。
    何故说不净等及无常等耶。答曰。一切佛法
    皆为破诸烦恼。然各有胜力。初以不净遮
    贪。后以无常智断。又以不净除?贪欲。
    是多人所知。贪使细故以无常断。又但一
    经中作如是说。诸经中亦说余法能断。如
    是因缘则贪欲断

    ?恚品第一百二十六

    论者言。?恚相者。若?此人欲令失灭。愿
    使他人打缚杀害。一向弃舍永不欲见。是
    ?名波罗提伽。义言重?。有?但欲毁骂
    鞭打他人名违欣婆。义言中?。有?不欲
    舍离。或从憎爱妻子中生。名拘卢陀。义
    言下?。有?常染污心名为摩叉。义言不
    报恨。有?在心不舍。要欲还报。名忧波
    耶呵。义言报恨。有?急执一事种种教诲
    终不欲舍。如师子渡河取彼岸相。至死
    不转名波罗陀含。义言专执。有?见他
    得利心生嫉妒。名为伊沙。有?常喜诤讼。
    心口刚强。名三蓝披。义言忿诤。有?若师
    长教戒而返拒逆。名头和遮。义言?潇濉S?br> ?若得少许不适意事则心恼乱。名阿羼
    提。义言不忍。有?言不柔软。常喜频蹙不
    能和颜。先意语言。名阿婆诘略。义言不
    悦。有?于同止中常喜骂詈。名阿搔罗沽。
    义言不调。有?以身口意触恼同学。名为
    胜耆。义言恼触。有?常喜弹呵好?杌傥铩?br> 名登单那他。义言难可。是?二种。或因
    众生或不因众生。因众生名为重罪。又
    上中下分别九品。又因九恼分别为九。无
    事横?是为第十。是名?相。问曰。?云何
    生。答曰。从不适意苦恼事生。又不能正
    知苦受性故。则?恚生。或从呵骂鞭打等
    生。或与恶人同事则?恚生。如屠猎师等。
    或智力劣弱故?恚生。如树枝条为风所
    动。或久集?使乃至成性。故?恚生。或从
    屠猎毒蛇中来故?恚生。或喜念他过故?
    恚生。如九恼中说。或随时节故?恚生。如
    十岁人等。或以种类故?恚生。如毒蛇等。
    或以方处故?恚生。如康衢国等。又先说
    贪生因缘。与此相违则?恚生。又计我心
    ?x慢炽盛。及深着物。如是等缘则?恚生。
    问曰。是?有何等过。答曰。经中说?为重
    罪于贪欲。故名为易解而实难解。但不
    如贪久随逐心。又?为两恼。我自烧恼而
    后烧人。又?定为地狱。以从?起业多堕
    地狱故。又?能坏善福。谓施戒忍是三皆
    从慈等生。?与慈相违故名能坏。又从
    ?起业皆受恶名。又从?起业。后皆心悔。
    又?恨者无怜愍。故名曰凶暴。众生常苦而
    复?恼。如疮如火。又经中自说?过。谓多
    ?者形色丑陋。卧觉不安心常怖畏。人所不
    信等。问曰。多?恚者有何等相。答曰心口
    刚强常不欢悦。频蹙难近面色不和。易忿
    难解常喜恚根。喜于诤讼。严饰兵器朋党
    恶友。憎恶善人为人?犷。不谛思虑少
    于惭愧。有如是等名?恚相。是相皆为
    憎恶他人是故应断。问曰。当云何断。答曰。
    常修慈悲喜舍?恚则断。又见?过患。是
    则能断。又得真智?恚则断。又以忍力故
    ?恚则断。问曰。何谓忍力。答曰。若能忍他
    呵骂等苦。是人得善法福。亦不得从不忍
    生恶。是忍辱力。又行忍者名为沙门。以忍
    辱为道初门故。沙门法者。怒不报怒。骂不
    报骂。打不报打。又若比丘能忍则应出家
    法。又?恚者。非出家人法。出家人法忍辱是
    也。又若比丘形服异俗。而?心同则非所
    宜。又若行忍者则为已具慈悲功德。又修
    忍者能成自利。所以者何。为?恚者欲恼
    害人。而返自害。所有身口加恶于人。自所
    得恶过百千倍。故知?为大自损减。是故
    智者欲令自他得免大苦及大罪者应当
    行忍。问曰。云何能忍呵骂等苦。答曰。若人
    善修无常了达诸法念念生灭。骂者受者皆
    念念灭。是中何处应生?也。又善修空心
    故能忍辱。作如是念。诸法实空谁是骂者谁
    受骂者。又事若实则应忍受。我实有过。前
    人实语何故?耶。若事不实。彼人自当得妄
    语报。我何故?。又若闻恶骂当作是念。
    一切世间皆随业受报。我昔必当集此恶
    业。今应偿之。何故?耶。又若闻恶骂当自
    观其过。由我受身身为苦器。故应受骂。
    又行忍者作如是念。万物皆从众因缘生。
    是恶骂苦。从耳识意识音声等生。我于此
    中自有二分。他人唯有音声。是则我罪分
    多。何故?耶。又我于此声取相分别。故生
    忧恼即是我咎。又忍辱者不咎他人。所以
    者何。是?等过非众生咎。众生心病发故。
    不得自在。如治鬼师治鬼著者。但?于鬼
    不?病人。又是人勤行精进贪集善法。故
    不计他语。又念。诸佛及众贤圣尚不免骂。
    如巧骂婆罗门等种种骂佛。如舍利弗等
    为婆罗门加诸毁辱。何况我等薄福人耶。
    又作此念。世间多恶不夺我命。已为大幸。
    况打骂耶。又作是念。此恶骂等于我无苦。
    易可忍受。如佛教比丘。若铁锯解身尚应
    忍受。何况骂耶。又此行者常厌生死。若得
    毁骂则证验明了。转增厌离舍恶行善。又
    是人。知不忍辱后受苦报。作如是念。宁
    受轻骂勿堕地狱。又是人深怀惭愧我为
    大人世尊弟子。修行道者。云何当起所不
    应作身口业耶。又闻行忍菩萨及帝释等
    所得忍力。是故能忍

    无明品第一百二十七

    论者言。随逐假名名为无明。如说凡夫随
    我音声。是中实无我无我所。但诸法和合假
    名为人。凡夫不能分别故生我心。我心生
    即是无明。问曰。经中佛说不知过去世等
    名为无明。何故但说我心是耶。答曰。是过
    去等中。多人错谬故。说是中不知名为无
    明。又经中解明名义。谓有所知故名为明。
    知何等法。谓色阴无常如实知无常。受想
    行识阴无常。如实知无常。与明相违名为
    无明。然则不明如实故名无明。问曰。若不
    明如实名无明者。木石等法应名无明。
    以不明如实故。答曰。不然。木石无心不能
    分别过去世等。无明能分别。故不同木石。
    问曰。无明名无法。如人目不见色。无不见
    法。是故但明无故名为无明。无别法也。答
    曰。不然。若无无明于五阴中妄计有人。
    及瓦石中生金想者。名为何等。故知邪分
    别性名无明。非明无故名无明也。又从
    无明因缘。有诸行等相续生。若无法者云何
    能生。问曰。若非明名无明者。今但除明一
    切诸法尽是无明。是故不以一法名为无
    明。答曰。是无明自相中说。不说余法。如言
    不善即说不善体。不说无记。无明亦尔。
    又虽禀人形。无人行故说名非人。如是
    此明虽有分别不能实知。故说无明。木
    石不尔。问曰。若说无色无对无漏无为。皆
    是余说。无明何故不如是耶。答曰。或有此
    理。不善等中则不如是。问曰。有人言。但以
    明无故名无明。如室无光明则名为?。
    答曰。世间有二种语。或明无故说名无明。
    或邪明故说名无明。明无故说无明者。如
    世间言盲不见色聋不闻声。邪明故说无
    明者。如夜见杌树生人想见人生杌树
    想。又若人不能实知是事。故名不知。又邪
    心名烦恼。是诸行因缘阿罗汉断故。无有
    无明因缘诸行。若非明名无明者。今阿罗
    汉无佛法中明。应名无明。若有无明非阿
    罗汉。当知别有无明体性。邪心是也。是邪
    是无明分为一切烦恼。所以者何。一切烦恼
    皆邪行故。又一切烦恼覆蔽人心。皆为盲
    冥。如说贪欲不见法贪欲不见福。能受
    此贪者皆名为盲冥。恚痴亦如是。又从一
    切烦恼生诸行。而经中说从无明生行。故
    知一切烦恼皆名无明。又不见空者常有
    无明。但垢无明是诸行因缘。又邪明故说
    无明。未见空者常是邪明。故知无明分为
    一切烦恼。问曰。无明云何生。答曰。若闻
    思邪因则无明生。如有陀罗骠有有分者
    有精神。诸法不念念灭无有后身。音声
    及神是常。草木等有心。欲成如是等邪
    执则无明生。或从邪因故无明生。谓亲近
    恶友听闻邪法邪念邪行。是四邪因故无明
    生。又生余烦恼因缘。皆是生无明因。又从
    无明因故无明生。如从麦生麦从稻生稻。
    如是随计众生则无明生。又经中说。从
    邪念因缘则无明生。邪念即是无明别名。谓
    见有人先生人念。后明了故名为无明。
    是二先后相助相生。如从树生果从果生
    树。问曰。无明有何等过。答曰。一切衰恼皆
    由无明。所以者何。从无明生贪等烦恼。从
    烦恼起不善业。从业受身。受身因缘得
    种种衰恼。如经中说。谓无明所覆爱结所
    系。受诸有身。又师子吼经中说。诸取皆以
    无明为本。又偈说。所有诸恶处。若今世
    后世皆无明为本。故从贪欲起一切烦恼
    过。皆由无明有。以从无明生一切烦恼
    故。凡夫以无明故。受五阴不净无常苦
    空无我。何有智者受此诸苦。又正思惟故。
    能舍五阴。如经中说。若知我心是邪颠倒
    则不复生。故知以无明因缘故缚。明因缘
    故解。又世间众生以无明力故。贪求少味
    不见多过。如蛾投火如鱼吞钩。众生亦
    尔。现贪少味不顾多过。又外道经典所生
    邪见。说无罪福等皆是无明。又诸恶道皆
    因不善。不善皆是无明。又邪见起业多堕
    地狱。邪见皆由无明故生。又佛为世尊一
    切智人三界大师。真净行者及圣弟子等。诸
    外道辈不能别知。如真宝珠盲者弃之。此
    皆无明过也。又一切众生所有衰恼败坏等
    事。皆由无明。一切利益成就增长。皆由于
    明。若增长无明究竟必堕阿鼻地狱。如
    劫初人不知味是虚妄。而生贪着故失色
    力寿命等事。当知皆由无明忘失诸利。又
    此无明但真智断。贪等不尔。又贪心中无
    恚。恚心中无贪。无明在一切心中。及不修
    慧人无明常在心中。又诸烦恼中无明最强。
    如经中说无明罪重亦难除解。又无明是十
    二因缘根本。若无无明则诸业不集不成。
    何以知之。诸阿罗汉无众生相。无无明故
    诸业不能集成。业不集故识等诸分不能
    复生。故知无明是诸苦本。又现见贪着此
    不净身。亦于无常中生常想。犹若空卷
    以诳小儿。亦如幻师能现前诳人。令见土
    为金。又俗言。愚人现以罪加而可以言诳。
    世间亦尔。眼见不净而为其所诳。又诸心
    法念念尽灭。取相故生。色灭尽已痴故取
    相。于声等中亦复如是。是故难解。此皆无
    明之过。问曰。多无明人有何等相。答曰。是
    人于畏处不畏。喜处不喜。憎恶善人爱
    乐恶人。倒取人意。常喜反戾坚执邪事。少
    于惭愧不顾嫌疑。不能悦彼。亦自难悦。
    不能亲附。亦难亲近。愚?无识。好弊垢
    衣。乐处黑?及不净处。自大自贵喜轻蔑
    人。不以道理自显功德。过不知过利不
    识利。不好净洁亦无威仪。拙于语言常
    喜恚恨。僻取他教而深贪着。学诵难得既
    得易失。设有所得不能解义。设有所解
    则复邪僻。如是等相皆由无明。故知无明
    有无量过。是故应断。问曰。当云何断。答曰。
    善修真智则无明断。问曰。知阴界等亦名
    真智。经中何故说无明药者若因缘若因缘
    观。答曰。诸外道辈多于因物中谬。因中
    谬故说自在天等为世间。因物中谬故说
    有陀罗骠有有分等。观因缘法此二则断。
    问曰。因缘名无明药。何故二种说耶。答曰。
    欲摄余智故。若观阴界入等亦破无明。但
    重无明名邪见。邪见以因缘断。故二种说。
    贪恚亦如是。又世间多于瓶等名字中谬。
    如闻瓶名则心生疑。为色等是瓶。为离
    色更有瓶耶。如是为五阴是人。为离五
    阴更有人耶。若心决定则堕二边。所谓断
    常。身即是神。异身异神亦如是。若人知瓶
    从众缘生因色香味触成。如是色等诸阴
    为人。能如是知则能舍离从名生痴。是名
    字能覆诸法实义。如天问经说名胜一切法
    更无能过者。是名字一法诸法皆随。又说。
    见世间集则灭无见。见世间灭则灭有见。
    又说。诸行相续故说五阴生死。此皆无明过
    患。观因缘则灭。又经中说。若人见因缘是
    人即见法。若见法即见佛。如是若人能断
    从名生痴。是人则实见佛。不随他教。是故
    以正智故则无明尽。正知因缘法故能得
    正智。又略说。八万四千法藏中。所有智慧皆
    除无明。以无明是一切烦恼根本。亦助一
    切烦恼故。如是因缘则无明断

    成实论卷第九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