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一 >
  •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五

    释此本门十妙。于中自二。先本迹。次十妙。
    所以先明本迹者。以本迹名通故须通辨。
    简通从别使今本迹昭然可观。是故于中
    先通论本迹。次别论本迹。通论中二。先列。
    亦名生起。次释。初中言事理者。?是真
    俗。理教者。真俗是理。说此真俗名之为教。
    教行等可解。次释中且为二。先释。次若约
    下结摄。初文自六。一一文中皆简通以出
    别。又一一文皆三。谓先释本迹相。次明本
    迹。相显理融。三引文证。初理事中。云从无
    住本立一切法者。无明为一切法作本。无
    明即法性。无明复以法性为本。当知诸法
    亦以法性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复以无
    明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即
    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
    与一切诸法为本。故云从无住本立一切
    法。无住之本既通。是故真谛指理也。一切诸
    法事也。即指三千为其森罗。言从本垂
    迹者。此理性之本迹。由此方有外用本迹。
    是故始从理事终乎已今。六重本迹。前之
    五重通已通今通本通迹。恐滥迹故于一
    一重显了释云。本时实相乃至最初实得实
    相。又以第六已今一重。判前五重有本有
    迹。验知前五皆属于本。又六重末相显理融
    中皆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者。借肇公言
    叹本迹理。肇公虽有本迹之言。本之与迹
    皆属于迹。今言不思议者。约事则本昔迹
    今。约理则无复今昔。故知理体皆不思议。
    若约今之五重本迹准义说者。约事则有
    本中事理迹中事理。约理则无复本迹事理
    之殊。是故皆云不思议一。乃至余四亦复如
    是。第六已今。已即是迹即指迹门及诸迹
    教。今即是本即指本门。本门已前皆名为
    已。涌出已后方名为今。故云已说事理乃
    至权实名之为迹。今说事理乃至权实皆名
    为本。故知若无迹中事理乃至权实。何能
    显于长远之本。又已今之言虽异前五亦
    是一往指于寿量名为今本。若望初本则
    应又简已今不同。法华已前诸经已今仍属
    于迹。今经所明乃是真明久远之本。即是已
    说已今为迹。今说已今为本。方是实说所
    以六门引证之文。前三引迹后三引本者何。
    然前三复通本之与迹。俱有事理乃至教
    行。体用等三。通中复别。既云本用本权非
    迹文能显。况以本门为今灼然不可引迹。
    为是义故。三引迹文三引本文。又前之
    三文。既在于因。本因狭故。但以迹倒本。故
    但引迹门。次结摄中。言若约已今论本迹
    者去至不思议。是却明前来五重本迹。以
    摄十妙有本有迹。别约今经本门所明十
    ?十妙方乃名本乃名本妙。又将六重
    望于十妙。有全有缺有多有少。故重明
    之。于中为三。初正明相摄。次最初下简示。
    三若无下总明相显理融初文乘便。六双之
    中从后逆识。若识已今即知余五。故逆次
    释也。所以六门明摄不同者。以六门中三
    因二果。已今复是今经二门。是故随义所摄
    不同。次简示中。云最初之本。但本而非迹
    等者。最初实成既未垂迹。故唯属本。中间
    相望互为本迹。又中间所成。垂迹之时名为
    亦迹显本之时名为亦本。最后已说。即是今
    日已说迹门。未显本时故唯属迹。若无已
    说。即举今日迹门。今说之本即举今日本

    ○次正明本迹中二。先列。次释。释中文中
    自为十重。释此十妙。初略释中自为十重。
    于初文稍广余九文略。初文三。初举本。次
    若十六下举迹比决。三若留下拂迹显本。
    迹文中云娑婆为墨至宁当得尽者。此引
    迹门化城品文不合引于弥勒等。言弥勒
    不知文在本门。或是借于本中之文来此
    况喻。假使迹中三千尘点补处智力亦不能
    知。若定用迹文。则应除弥勒等二十五字
    义理即顺。师云恐别有意。然虽引弥勒语
    势稍殊。彼本门文但云我等住阿惟越致地
    于是事中亦所不达。今此文中以出假智
    数世界不知。况其尘数。若取知尘?应
    合用出假智耳。是故应用前文说也。
    言拂迹显本者。但指若干尘数已前成佛。
    则中间今日任运被拂。久远之本任运可见。
    下去九妙例皆如是。此下本果本国二妙。唯
    有二文立妙及拂迹显本。下之七妙直尔指
    本。下更广释。故此未论。文并可见。次生
    起中三。初标来意。次正生起。三义乃下结
    意次同异中二。先立。次作此下释。释中又
    二。先明开合意。次迹中下正明开合。于中
    四。先明迹中因开果合。次明感应等不开
    不合。三本开下明本中因合而果开。四利益
    一亦同感应等意。初文迹中离因为四。合
    果中寿命涅??为一三法。合此本门涅??寿
    命。次感应等本迹俱有二处名同。同是果上
    之用。三明本中因合如前。但明果开。迹中
    无果名。即成离三法以为果等三。本中有
    果名故但云离二。于中为三。先释开意。
    今佛法华未入灭故未论涅??。往佛既于
    法华唱灭皆是净机。次又往事下约事已
    定正明开出。三迹中下重释迹中不用所
    以。最后一妙二处名同。而今昔时异。既本迹
    十开合之殊。若不了迹中十门。安能晓此
    理等六义及以因等十妙旨归。次引证文三。
    初引文意。次正引。三结。初文三。初略示引
    文处所。次然先佛下明本文略意。三今就下
    明文略而义周。第五广解十文文自为十。
    于中又二。初总明本妙意。次正释。初文又
    三。初略明来意。次但本极下明本远难知。
    三虽然下明不可不知。次正明因妙又二。
    先释。次料简。初又三。初立本。次迹因多种
    下引迹辨异。三以三义下拂迹显本。下去
    九妙分文皆然。初文又三。初引文。次释。三
    一句下结本因四义。下九皆然。言藉草然灯
    等者。大论第四。释佛与阿难先世因缘中
    云。释迦先世作瓦师。名曰大光明。尔时有
    佛名释迦文。彼佛弟子名如今佛弟子。与
    佛俱至瓦师舍宿。瓦师以草座然灯石蜜
    浆施佛及比丘。发誓愿。当来五浊之世作
    佛。佛及弟子如今佛名宇不异。昔为摩纳
    者具如瑞应然灯授记得无生忍。故知是
    通佛也。昔为宝海梵志。具如悲华第二云。
    有菩萨名寂意。问佛。其余诸佛世界清净。
    今佛世尊何故处此五浊而说三乘。佛言。
    净不净土皆本愿故。我于过去恒沙阿僧只
    劫。此佛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轮王名
    无诤念。王四天下。有一臣名曰宝海。是梵
    志种善知占相时生一子三十二相八十种
    好。诸天常来供养。因为作字名曰宝藏。后
    出家成道亦名宝藏。转法轮度众生已。次
    游聚落为圣王说法已。王请安居。王之七
    宝亦自申供养。王有千子亦各三月供养。广
    如经说。乃至满二百五十年。后宝海来至
    佛所得记作佛。十方微尘世界众生凡是宝
    海光所化者。一时成道。宝海次劝轮王发
    心。次劝太子发心。次令诸天八部发心。乃
    至三千世界皆发菩提心。次于畜生地狱道
    中。一一众生前现一佛身令得离苦。七年
    之中。人天八部。无欲心者。皆兴供养。又是
    弥陀之师者。彼授记品彼佛先入三昧。现十
    方净土集诸菩萨。先授宝海记。宝海次授
    弥陀记次授轮王太子记。云汝观人天及三
    恶道。生大悲心。断诸苦恼。令住安乐。今
    当字汝为观世音等。轮王太子乃至一切
    诸天世人。莫不皆是梵志劝其发心。故皆
    是师。三拂迹中二。先拂。次若得下融通。初文
    三。初示拂之方法。应求三义。次今世下
    释拂迹方法意。三若执下斥执迹之失。初文
    者。自一代教门无不皆云伽耶始成。大乘
    融通无过华严。经初亦云于菩提场始成
    正觉故知大小说成皆近故知是迹。第二义
    者。若是本因不应多种。?应修一圆因感
    一圆果。既有四义深浅不同。当知即是本
    实成后随顺物机机缘不同从本垂迹示
    四因相。故知不同定属于迹。第三义者。但
    开寿量点出最初长远之本。中间今日任运
    自废。拂者。拨也除也初为迹覆。今拂却覆
    示真实本。因妙既尔。乃至利益。类此可知。
    次文可知。三斥失中三。初明执迹迷本。次
    准下知上令识迹知本。准下知上。此之四
    字应在轮譬位妙下。或可书误。即成两文
    各有法譬。三呜呼下叹责。次料简中问可
    知。答中二。初总答非初住之难。次又中间
    下举果况因。次本果妙中亦三。如前初文
    二。初引经立本。次释。次举迹中四教不同
    中云或言道树草座三十四心等者。俱舍
    婆沙智论所明三?四阶成道菩萨。今文出
    处非一。道树天衣具如大品或言寂灭道场
    具如华严。或言道场虚空为座等。亦如华严
    普贤观。大论三十八云。声闻经说敷草座。
    衍经中说或见敷草座树下。或见敷天?
    ?。六天天衣不同。随福所感。或见无量由
    句宝座。若是下释上三义斥失等如文。次
    国土妙中分文如前。迹不同中又二。初约
    他经。次约今经迹门。初文中四土不同中
    云或言西方有土名无胜者。涅??云。西方
    过三十六恒沙。有土名无胜又云。十方世
    界各有释迦净土首楞严中复云。释尊有净
    土名一灯明。是释迦本土。此亦迹中之说。
    言常寂光土者。又二。先标。次释。如本门中
    地涌菩萨下方空中住。从地出已。亦诣虚
    空七宝妙塔。彼此虚空俱表寂光。寂光理通
    如镜如器等者。譬如诸天共宝器食。如止
    观第三记。三变土田或见同居净乃至方便
    有余者。三变之净若据土相似同居净。据
    移天人置于他土纯诸宝树宝狮子座。唯
    有诸佛及诸菩萨。则似方便有余。故着或
    言。准文又应亦似实报无障碍土。四明感
    应中文句大同。文后更加?妙广狭料简耳
    初四教迹不同中云三藏佛一日三时照机
    者。及下通教皆云照九法界当教皆有三
    乘故也。三藏中又如大论等云佛入城乞
    食者。为女人父母所遮不得出故为病者
    故。为欲令人见相好故。为本无施心待
    乞方施者故。如是有十因缘。并三藏物观
    机益物之相。次分别中云复次本感迹感?
    妙相对四句者。本文远指最初。实得之时所
    被机缘亦有四教。则三教为?圆教为妙。
    迹中被机亦不出四。?妙亦尔。故今不从
    ?妙以判本迹。但从最初名之为本。当
    知本时?妙俱妙。迹中?妙俱?广狭可知。
    应中四句?妙如文。又被多世界为广。被
    少世界为狭。最初垂应及中间等亦有广
    狭。今亦不从广狭以判。故知久成广狭俱
    妙。中间今日广狭俱?。次神通中文句大同。
    又四句料简如上者。木通?妙迹通?妙以
    为四句。本迹广狭四句亦尔。亦不以?妙
    广狭而判本迹。但取最初以之为本。六说
    法妙中明迹不同中二。初略例涅??三味出
    牛。次何者下释。释中二。先释。次问答料简。
    初释中二。初举譬。次佛亦如是下正合。初
    文又二。先总别举譬。次若牛下略以三教
    结。初又二。初总。次若?n凡草下别。初文
    言良犊不高原下下湿等者。此引大经第二
    破旧医中云。若是乳牛不食酒糟(酒真麦分糟俗[麸-夫+弋]别)
    其犊调善(不驰空不骤有)放牧之处不在高原(涅??)亦
    不下湿(生死)饮以清水(非欲浊也)不令驰走(不见
    散也)不与特牛同共一群(佛不共法)饮食调适(不饥
    空不饱俗)如是乳者名为甘露(秘密藏也)忍草者义含
    多种。故别出四味。如文次合中二。先总。次
    善趣下别。别中二。先人天四教。次五味。又
    二。初约部从教。次略对四教四佛正合五
    味并从牛出。初云两机击出第四第五味
    者。此华严中别圆两教。此即约部从教立
    名。余例可知。次文者又约当分所说不同。
    复次下复以四句分别已今。故知初明已
    今本迹。犹是一往。已迹今本如前分别已本
    今迹者。已本者最初也。今迹者迹门是今迹
    佛所说。俱迹者本成已后迹门已前为已迹。
    今此本门亦是迹佛所说故也。今已俱本者。
    最初为已本本门为今本。权实乃至事理四
    句云云者。各以已今本迹相望为四句也。
    如已实今权已权今实俱权俱实。乃至事理
    亦复如是。但以最初为已为本。例前可
    知。七眷属妙中但出本相。从文殊观音至
    惑者未了略出迹中不同之相。随诸部中列
    圣之相。亦可以为四相不同。今初如文。次
    释。释中又二。初正释。次释疑。初言法性虚
    空之寂光者。即以下方及塔在此方虚空
    表寂光也。此诸菩萨住下方虚空。涌出
    已后亦住虚空。此土得闻开权显实得无
    生忍者。亦住虚空之寂光也。虽俱虚空以
    表寂光。能住之人不无久近。涌出菩萨得
    忍已久。是故迹中始近入者不识久者。次迹
    中文云文殊观音或为师为弟子者。文殊
    昔为妙光菩萨教化灯明八王子。是八王子
    相次授记。其最后者。名曰然灯。然灯既是释
    迦之师。妙光乃成释迦九代祖师。观音经中
    释迦过去于正法明如来所学习道法。正法
    明如来即观音本身。故知文殊观音并曾为
    师调达即是阿私陀仙具如今经。如是等
    人却为弟子问本迹相望千界尘少增道数
    多者。三千世界地涌菩萨是本时眷属。?云
    三千地皆震裂无量菩萨同时涌出。若望今
    时迹中眷属。如分别功德品增道损生。初
    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
    法忍。复千倍得闻持。一界尘得辩才。大千
    尘得不退。中千小千乃至一四天下及八界
    尘初始发心。比于涌出涌出甚少。四句分别
    亦例前文。但以久近而判本迹。终不以法
    身深浅化缘广狭等判也。八涅??妙者。明
    迹不同中。先明迹意。虽复不同本无长短。
    次或取下正明不同。初文意中云始诸弟子
    终于蝮虿等者。大经列众八十亿百千比丘
    成就大乘等一空行。六十亿比丘尼皆大
    阿罗汉。一恒菩萨。二恒优婆塞。三恒优婆夷。
    四恒离车。五恒大臣。六恒国王。七恒夫人
    八恒天女。九恒龙王。十恒鬼神。二十恒金翅。
    乃至阎浮提中一切蜂王。又东方去此无量
    无边恒河沙数微尘世界。彼土有佛号虚
    空等如来。告第一大弟子。宜往西方娑婆
    世界。彼土有佛号释迦文不久涅??。汝可
    持此世界香饭以献彼佛。彼佛食已入于
    涅??并可礼敬请决所疑。尔时无边身菩
    萨。即受佛教从座而起稽首?无量匝。大
    菩萨众俱共发来至娑婆世界。又阿?世王
    及其夫人。乃至视毒能杀人者。?蜣蝮虿及
    十六恶律仪者。?蜣亦曰蜣?。尔雅云黑
    甲虫食粪土也。蝮者毒也。尔雅云蝗子未
    有翅者。又云广三寸身大如臂。史记云蝮
    螫手则断。虿者毒虫也。左传云。蜂虿者十年
    尚有毒。尾末卷如妇人发。蝮字(孚目反。不同福音)有
    人云。无边身菩萨身量无边。云何复云从彼
    来此。应反质云。既云来此云何无边。言无
    边者。身实有边而名无边。如阿弥陀寿实
    有量而名无量。若寿无量如何得有观音补
    处。倚卧背痛者。如止观第八记。及北首卧
    等。亦三藏佛相。具如止观第一记。次正明
    不同中二。初约两经释相。次结会两经意
    同。初文又二。先明不同以申此经。次经曰
    下引与大经明同。初文又二。先藏通。次别
    圆。初文二。初略标二异。次生身下更释二
    别。释三藏中云食檀耳者。长阿含第三云。
    佛至波波城?头园。有长者名周那。请
    佛及比丘僧。别为佛煮旃檀耳羹以世奇
    故独奉于佛。阿难白。长者设供无福。佛最
    后于其舍食入般涅??。佛言。莫作是说。
    长者今者获大福利寿命色力善名。生多财
    宝死生天上。次别圆中二先。别次圆别。中二
    先。引地人。次正释。释中云色解脱乃至识
    解脱至无余者。既云灭色乃至灭识即是
    界外析色之义。故以因尽名为有余果亡
    名为无余。理而言之。变易因果不应分二。
    当知为成别教义也。次经曰今日座中等
    者。出像法决疑经。与大经文同。又二。先列。
    次此明下结。次大经下会同中四。初略标同。
    次大经下正会。三二经下结同从根利钝。四
    又数数下会明常文同。初如文。次文中言
    迦叶初问长寿者。第三经初设三十六问。初
    问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下文答中如长
    寿品作寄金譬。但寄少年不寄老人。长
    者行还索金无所。既云行还故知法身常
    住不灭。下金刚身品。广明护法持不杀戒
    得金刚身。又经下文处处明于未来常住。第
    三可见。第四会常中云二万灯明等于法
    华明常等者。二万灯明具如序品中说。法
    华经广明一乘。一乘即是常住也。九明寿命
    妙中。初立。次引经中先引本文。次释。即
    引中间以拟于本。明迹不同中二。先藏通
    次别圆。初文二。先略释。次此两下判无法
    身之本。别圆中亦二。先略释。次此等下况
    结。十释利益妙者。亦初略立利益。上句立
    下句释。次若迹下明迹不同者。今此略列具
    足应如前文。七益十益者是。言乃至增道
    等者。约经虽是本门。既是今世迹中指本
    名为本门。故知今日正当迹中利益。乃至本
    成已后俱名中间。中间显本得利益者尚
    成迹益。况复今日。以迹下重举本益之相。
    本文既狭亦拟迹而知本。故本本下明相显
    融即。众迹虽多用本为本故云本本。本事
    已往。若不借迹何能识本。如拨影指天
    即此义也。六三世料简者。初略立。次问答
    料简初文三。初引经示相。次若过去下释。
    三三世下结。结中二。先法。次譬。次问答中。
    初如文第二问者。若言诸佛皆有分身。多
    宝亦在诸佛之数。应有分身。何故云全身
    不散。即是重难。若全身者。何故复云处处
    听经。答中先引大论解八念中。初念佛中
    云既云化身即是分身。师云去。引南岳释。
    依按经文。文云临灭度时告四众言。欲
    供养我全身者。应起一大塔。出证经时全
    身在于塔中。以誓愿力处处听经。准南岳
    释多宝灭后全身不分。不分者不同碎身
    舍利耳。未妨诸佛亦有分身。从如入去。
    兼明法华是圆是常。口唱下明具四德以
    证常。真净大法者。真是常德净是净德。既
    有常净岂无我乐。故云二德可知。多宝全
    身尚遍十方。故知诸佛亦有分身。钝者读文
    犹尚不觉者不觉此经具足四德。谬判法
    华不明常住。以是而言古今咸钝。次问答
    中问诸佛显本。问如文。答中最初妙觉指初
    住为本者。最初得故。若初住位被加作妙觉
    佛。亦指初住以为实本。准净名疏应作
    四句。谓本下迹高。本迹俱下。初住唯得此之
    两句。夫论迹者约有本说。本为法身迹为
    八相。初住之前无法身本。故不得论本高
    迹下。仍有过上又不得论本迹俱高。若本
    迹俱高及本高迹下。妙觉唯得此之二句。妙
    觉极位更无过上。故无本下迹高及本迹俱
    下。二住已上等觉已还皆具四句。二住迹现
    为初住。初住是迹即本高迹下。二住现为三
    住。三住是迹即本下迹高。二住现为二住。以
    望初住即本迹俱高。望于三住即本迹俱
    下。今文正当本下迹高。若云初住之前竖无
    所指。以体为本以用为迹。此本迹俱下句
    也。若准此意。一切诸佛皆悉显本。又发愿
    故于初住中说寿长远。初住实寿亦复无
    量故。言发愿说寿者。但得法身必得长寿。
    有缘机熟说遂昔愿(云云)。从又解最初之佛
    者。即妙觉身中自将体用以为本迹。此是
    本迹俱高句唯阙本高迹下一句。问中云
    五佛章云何者。如方便品广开显中约五
    佛章。皆云亦以无量乃至皆为一佛乘故。
    若尔一切诸佛无不开显。答意者。佛亦不
    应一切开权。经言一切约出秽土开显
    者说耳。又问若尔还以妙破妙至例亦应妙
    者。前文既以本妙破于迹妙迹妙成?。从
    亦应去。并难迹妙被破既其成?。所破十
    ?亦应成妙。从所破去又以四住重例难
    云。?是所破既得成妙。四住烦恼亦是所破
    亦应成妙。次答文中重引四住之难以况
    初难。若约顿义四住即妙应如所问。况四
    住智去况出初难四。住?惑尚乃成妙。况
    复生灭无生灭智而非妙耶。次问意者。本成
    已后中间垂迹偏圆权实同称权者。以是迹
    故。故皆是权。权即是偏亦可悉皆称为偏
    耶。次答别义者不例。法既以定在本在迹
    定偏定圆。教则不尔。在本则权实俱本。本
    故是实。在迹则权实俱迹。迹故名权。偏圆
    乃至体用亦尔。法则已定不可在本体用名
    体。在迹体用俱用。若教所说在本则体用
    俱实。在迹则体用俱权。当知体用等亦得
    是法。事理理教教行准此可知。故下文云本
    中事理先得为妙。迹中事理始得为?。余教
    行等例之可见。四句者。别带地前?而证
    道是妙。圆如文。带妙?者兼通于中故也。
    又释者带?妙者从通中来故。亦带亦不
    带者。带地前而不带通藏。非带非不带者。
    非带藏通非不带别。二教接通亦尔。非
    带三藏非不带通。次五味中第三句者。方
    等前三带后一不带。般若准知。第四句者。非
    带藏通非不带别。问二?既不同者问藏
    通。答中言事有浅深等者。通即而藏不即。
    问带方便实等者问别圆教也。俱显中道
    而别带圆不带。次问带二一等者。亦问别
    圆地前以为带二。次通论下虽不酬问而
    广分别者。一一句并是答而略于问耳。问本
    地等者。卷初六重本迹。今十妙属六中何重
    也。答中云乃是等者。卷初已分。此乃重
    问。何者。初云本地五重为本。中间今日为
    迹。既本地五双属本。不知五双如何对本。
    故更问之。今答文复含。但云共论十妙。若
    尔事理理教教行?是因。权实体用?是果
    家之用。果必有体故也。用即感应神通说
    法。说法所被即成眷属利益。寿命涅??还是
    果上法耳。故不别叙但云共论。第七判?
    妙中二。先以本对迹相望判之。次又迹中
    下约前六门以判。初文者。若不先将迹门
    开显。且判?妙与本所证更无差别。如何
    得知迹中之妙不及本?。以不约开显
    待绝等判。但约久远实成以论。故中间今
    日若?若妙皆非先得。是故先得?亦名妙。
    中间今日妙亦成?。次又约六重判者。前
    但开显久近等展转束判已竟。应更于开显
    久近等中细判六门迹?本妙。于中三。先
    释。次况。三若发下亦明本迹六门相显相融
    之相及不思议一等。于中二。先约事理一
    双略释。次五双例知。又言已今者。即是昔
    日已得已今为本。今日中间所对已今为迹。
    中间节节皆有五味教故。故四味及以迹门
    为已。开长远寿为今。故使已今亦论今昔
    ?妙故也。次明权实中三。先本迹相对为
    权实。以判迹中权实为权。本地权实俱妙。
    以久成故。次复次下更约本迹相望论自
    行等三。则本自迹他。本迹相对为一自他。三
    复次下更约本迹各有三义以明理同。约
    事则知本中施?亦妙。迹中开废犹?。理
    无?妙。初文中意具如判?妙文意。于中
    又二。先正明。次迹权本实下明融通。二理不
    可思议。故云法性非古今等。次自等文则本
    中化他亦名为妙。亦应合有不思议融通。
    文无者略。应云法性之理非自非他。自他
    虽殊不思议一。第三中亦二。先释。次融通结
    归。释中又二。初中言复次迹中约实施权
    等者。然约实施权意在归实。而人多以所
    施之权谓为究竟。故俱不识。若废权显实。
    意在所废之权初欲废之。故斥此权非
    为究竟。权是事法而人易知。故一代法教。
    自法华前。佛意恒实。二乘不退始终不知。
    及至废权乃云汝等去来宝处在近。而人
    咸知宝处非此。此即是于宝渚之初。发足
    已涉于?途。况复曾已行于三百。指我之
    果。即彼妙因。故云易测。言华严明阿?跋
    致多明事数者。引例释前权易测意也。一
    切事法。无非权施。如来久远。为诸众生。
    施设方便故恒沙佛法。施已皆废。所施之权
    属于事相。是故事相多为不退者说。即能
    于事达不退理。又不退位。高下不同。若是
    地前行不退位。但闻事数知事即理。故开
    权显实得入初地念不退位。能达此权即是
    实相。岂可离此别求实相。为对跋致故
    云初地融通如前。问。此中第八权实与前
    第七门判何殊。答。前以本迹判于?妙及
    以六门。今以权实及自行等以释权实。则
    本实迹权自本他迹。又以开显等转释权
    实。若开迹显本之权实方名本中之权实。是
    故重明一理无异。意在于此。问。迹门十妙。
    一一妙中。于一一科。皆先判次开。今本门中
    何故但有此?妙门及以权实。皆似判意。而
    无别立开耶。答。此与迹门。其意稍异。迹门
    判竟义必须开。何者。如判中云。若教若味
    皆前?后妙。若不开者。人谓三四之外别
    有圆及醍醐。是故开三即圆四即醍醐。今本
    门十则不如此。前广释十中。一一皆以三
    义释迹。近成不同义当于?。拂迹指本
    义同于妙。据此已是约事判开。一一复言
    不思议一此复约理以开一切。恐人不了
    故。复于此别立两门判前?妙此判即开
    况复二文复约理。开问何故迹门无理开。
    耶。答初依境开已是约理。又迹门有教诠
    理。若开于教即表理开。今此本门。约身约
    事。虽开身事犹须开理。本迹证殊。是故
    皆云不思议一。应知始自总释终至于此。
    若拂迹指本。是约事论开。若以不思议融
    通则开事入理。若不晓十门之旨将何一
    理冠诸。一理虽同。十门事别。不思议一十
    妙恒殊。差而不差斯之谓矣。九明利益中
    二。先正说益。次流通益。初文又二。初双标。
    次双释。释中二。先释。次若论实道下校量
    初又二。先释。次即是下结。初又二。先生身。
    次法身。生身又二。先闻迹门次闻本门。初
    闻迹门中又四。先明十妙中益。次明六即
    中益。三如身子下略示其类。四即是下结。初
    文者。但得智行位眷属利益益也。然须料
    简。智从解说故总得之。若破惑之智须甄
    于果。位通深浅意亦如之。眷属可得极至
    一生。修未出界义非神通。余未破无明及
    见思等则随惑判释利益。同为一实益也。
    三法属果义可通因。则依声闻咸入初住。
    今从极果故不通因。次约本门中三。初
    明十妙益。次六即益。三明增道损生。次法
    身益中为三。初明益相。次何以故下明益
    所以。三故分别下引证。次若论下较量中
    四。初略辨同异。次喻如下借小为譬。三前
    迹门下辨多少深浅。四当拣下示文判位。
    初文云若论实道两处不殊权智事用不得
    相比者。本门法身迹门生身两处得益。所
    证圆理理无深浅。故曰不殊。岂以初住无
    生忍位。齐于本门法身一生菩萨耶二三
    四如文。次明流通益又二。初正释。次释疑。
    初正释中意者辨两处得益冥显不同。初言
    迹门冥利益者。但见与记不云入位。故名
    为冥。如分别功德品即是显也。又地涌弘
    经亦显益也。或迹门诸菩萨至此复益及本
    门中新得益者。或有未预此诸益数。并有
    冥益。故云兼得迹门。次释疑中二。先疑。次
    释。释中云待时者。如华严不悟待至三
    味乃至涅??。一一味中亦有待时。如佛边未
    益。待共文殊入净名室。乃至涅??未悟。
    待至后佛出世之时。待伴者。如在鹿苑
    待五比丘。度五人已处处化益。如华严中
    四大菩萨乃至法华中身子弥勒等。及文殊
    入海领无数众来至佛所等。涅??中。迦叶。
    德王。师子吼等。又如佛留智积以待文殊。
    分身不答以待后佛。亦如持品。五百声闻
    及诸菩萨比丘尼等。皆是待伴又待时者。如
    待文殊答问竟时。待弥勒腾疑竟时。待文
    殊龙宫出时。待妙音东来时等。并是待时。
    故知诸佛法身遍一切处。而假诸菩萨共化
    之时。以菩萨为伴。次引证中二文迹本两
    门后。令弘此法者。即是本迹两门。发誓弘
    此法华经者是也。次观心中三。先释。次引证。
    三此即下结益。初文又二。初境次观。初境又
    二。初不可观次明可观可观又二。先立。次
    何者下释。释中云何者佛如众生如至利益
    之相者。如下疏中云。速愿我如得如佛如。
    说如之寿。亦复无量。如是观如。如即是理。
    闻名起观。即是观行。乃至究竟成无上道。
    故具六即。观又三。先不可观。次我如下可
    观。三亦愿下弘誓。次料简中初问者。问云何
    同异。答三双六句者。初两句约圆理。故名与
    义更互而立。以不异故耳。次两句者。今题
    称妙破小乘之大。大品题称大。破小乘之
    妙。亦应对教等。第三两句亦对小辨。亦应
    对教等。思之可见。次问大妙一等约前六
    句中初两句为问。次问至一往斥之者。初
    是问。一往下答。一往亦得俱称为常。若其
    斥之唯有无常不得于常。小乘亦有三无
    为常。若望大乘如宝性论二乘犹是无常
    等倒。名同是一往。理异是斥之。并云不得是
    妙者。既一往名妙斥之则无常。故并云既
    无常亦无妙。次答中但约一往答。不以斥
    之答。从纵之下纵前斥之。既有三无为之
    常。复言常异者于纵复夺。是故云异。次又
    并者大小俱称常小乘应会一。此约法华
    为难。答中亦是先同而后异。次并者大乘
    无常?不会耶。例下答意同前。前同后异。
    云何下释。释中但释同边异意如向
    △次释莲华。先列章。次解释。释初文三。先
    明约譬。次明法理。三和会二释。初意中
    云七譬文多者。用多语意方显权实。不
    同莲华用十二字显理周足。次法理中三。
    法譬合。譬中云蛛罗引丝仿之结网。博物
    志云。伏羲造八卦。神农造五[谷-(一/禾)+采]。货狄造舟
    (黄帝臣也)。维父造臼杵(黄帝臣也)。蚩尤造兵(火帝时臣)。黄帝
    造冠冕。容成造历(黄帝臣也)。歧伯造医(黄帝臣也)。正首
    造数(黄帝臣也)。[白/(犀-尸-牛)/十]陶造狱(舜时臣也)。稽仲造车。伯益
    造井。蒙恬造笔。蔡伦造纸(未见造网人。准例可悉。古人所造皆
    法理而立)。三和会中二。先略明融会意。次正会
    中又二。先问起。次答。答中三。先正明用法
    譬。次利根下明法譬所以。三如此下结。次
    明旧解中二。先叙诸师。次叙光宅。初文二。
    先别叙三师。次通叙诸师。前之三师无破。
    次诸师中二。先列。次此十及六下略破。列初
    中言此十譬行妙中片意者。今家行妙具无
    缘慈悲及戒定慧。慧中具有生灭无生无量
    无作。况复次第不次第及增数等乃至开显
    一心五行摄一切法初云佛性从缘起者。
    不摄无作但是理性从缘而发。第二文既
    亦云从缘。通摄福德庄严等。但是远有生
    佛果义。第三意者。但知心性不离生死。既
    未?行但是戒圣行初耳。第四意者。见者得
    入初欢喜地八相成佛。此无作慧仍未终
    极。第五意者。微有至着之义。故亦在于戒
    圣行中。第六意者。明权实不二但是理体。
    亦是戒圣行前之理体耳。第七意者。云因必
    含果果既未现。犹在地前无量行中。第八
    意者。钝根菩萨及二乘人犹属缘因福德所
    摄。第九意者。托生处通犹兼方便。?入华
    台终未圆极。故是无作圣行未终。文阙一
    义。例前可知。圣行尚自未周况复梵天病
    儿等行。故知此十。但是行妙少分而已。此六
    譬?是今家说法妙中片意者。初意者。一在
    三中权犹覆实小部法耳。第二意者。?是开
    权大部法耳。第三意者。?是显露及秘密耳。
    第四意者?是废权立实一意。第五意者。但
    是所诠。第六意者。?是权实兼用。然显露不
    定。?摄四时。于四时中八教不周。故云片
    意。次破光宅中又二。先引。次破。破中二。先
    正破。次且助下借彼语助显正也。即是约
    因果而论实相。三引经论。准经本论及大
    集经。初引论中三。初列十七名。次余名下
    引论解释。三今解下今解论意。初列名如
    文。次引解中云余名不解。今若欲略知法
    华论十七名中意者第十六既名妙法莲华。
    当知诸名并是法华之异名耳。又诸名者但
    法无喻。唯今妙法法喻双举。故知亦可用
    于莲华喻十六名。如妙法者本迹各三。无
    物以喻故喻莲华。余十六名亦含本迹。各
    有三义。迹中诸经不谭佛意。故名有量
    今经本迹施开废三。佛旨无尽故云无量。况
    成道后。处处开废名无量义。言最胜者。胜
    ?是妙。亦是叹美本迹之辞。言方等者。亦
    曰广平。迹本遍收故名为广。一实无二。故
    名为平。言教菩萨法者。迹门被会纯成菩
    萨。本门增进纯为菩萨。故下文云。若闻此
    经。是善行菩萨道。言佛所护念者。为实施
    权而护于实。开权显实而护于权。废权显实
    而护于理。为护故念。念持于护。本迹准
    说。初成道来念用于实。众生无机。寻思方
    便念用于权。方便既足。念显于实。一实既
    显权废实存。佛久已成众生流转。故念垂
    迹拔此迷徒。物虽受道。迷于近迹。念示
    远本废其近迹佛秘密藏者。唯佛与佛。乃
    能究尽。非时不授为秘具一切法为藏(云云)。
    一切佛藏者。一切诸佛。无不入于三德秘
    藏。平等有故。故云一切。一切佛密字者。权
    实相即本迹亦然人无知者。故名为密。以
    密为名故云密字。言生一切佛者。开权显
    实即识迹佛之所从生。开迹显本即识本佛
    之所从生。言佛道场者。实相即是迹佛本
    佛得道之场。言佛所转法轮者。三世诸法
    所转法轮。不出权实本迹二门。言佛坚固
    舍利者。此经即是法身全身坚固舍利。不
    同生身碎身舍利。实本不动。故名坚固。言
    大巧方便者。方便既是莲华异名。古人何故
    判方便品。从昔题名。净名报恩等经皆有
    方便品。岂以名同能混其义。净名等意。密
    以同体兼于三教。名为方便。今此法华。唯
    一佛乘体内方便。故名方便。第一义住者。所
    住即是诸法实相。摄无量名字者。余经权实
    尚未相摄。况复本迹。今此二门摄无不尽。
    如上所释略辨方隅。若委论者。以论二
    义。一一对辨。应以六义一一对之。仍引经
    文。一一证成。皆以妙法转度入余十六名
    中方称文意。三解论意中二。先正释。次何
    者下重释。得入由行。入住名位。所以如第
    三卷境妙中已略解竟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