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一 >
  •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一

    三明伏断中二。先正明圆位伏断。次复
    次下兼明诸位。初文又二。初正明位。次判
    通别。初文中二。初凡次圣。初凡位中二。先
    外次内。初外中五先立。次诸教下斥权。三大
    经下引证。四例如下引例。五今此下辨有
    无。亦兼斥权。初二如文。引证中云大经等
    者。第六云。善男子声闻之人有肉眼者。说
    有调魔。不为?学大乘人说。故声闻之
    人虽有天眼名为肉眼。学大乘者虽有
    肉眼名为佛眼。何以故。是大乘经名为佛
    乘。如是佛乘最上最胜。经文虽约调魔而
    说。通一切法。准此可知。又声闻所得天眼
    既贬同肉眼。故知所得慧眼。既未同于如
    来所得第一慧眼。若望佛眼慧眼犹名为
    肉。以未见于中空故也。迦陵频伽如止观
    第一记。次内凡位中三。先立。次如经下引
    证。三当知下结位。初如文。次文二先引
    此经。次引缨珞。此经中云三陀罗尼者陀
    罗尼此云总持。此三各能总持诸法。如云
    一空一切空等。假中亦然故名为总。疏云旋
    者转也。转一切法皆悉入空。言百千万亿
    者。以从数故故名为假。中道法音能作内体
    方便故也。此三?是一心三观。持一切法
    通名总持。此中即是相似三总持也。次圣位
    者。若入初住得真法音者。谓破无明证真
    法性。若关中云。七住已上照体独立神无
    方所。七住已前为证何法。不知复是何教
    七住。应广破(云云)。次若约下判通别中二。
    先约位判。次约因果。先约位中二。先别。次
    若论下通。先别中云无生等者。已断当地
    复伏后地。故名为亦。次通中又四。初下名
    通上。次伏顺下上名通下。三又就事下二名
    遍通。四若约下因果互通。初文中三。初初住
    已去通上次亦名下五品之名通上。三伏忍
    下十信之名通上。初文二。先明名通。次大
    经下引证。涅??在果其名既通。故知果名何
    独寂灭。次五品通中二。初以伏义通上。次
    伏是下复以贤义通上。初又二。初立次仁
    王下引证。次义者亦二。先立。次普贤下引证。
    言普贤居众伏之顶者。让佛为圣。故等觉
    名贤。贤即是伏。伏中之极极在此位。名众
    伏顶。三十信之名通上中。但举伏名为例。
    故云可解。故知如来方得名为至顺之极。
    五品尚通。是故六根但须况出。第二文二。
    先立。次引证。三遍通中二。初事理。次始终。
    初云又就事为无生等者。惑是事法。故约
    惑灭得无生名。名为就事。此惑若灭必证
    实理。故约所证名为寂灭。当知始从初住
    终至妙觉。一一无非惑灭证理。乃至五品
    亦可得名观行事理。六根名为相似事理。
    乃至亦可云理性名字事理等也。今既明
    圆即是圆位。当知圆名亦可通用。二名互
    通者。此即克取初住已去与佛果位二名互
    通。约因果辨互通中二。先标。次释。初如
    文。次释中二。先通。次别。初通中二。先单判。
    次重判初文中二。初云约因论果。即因义
    通果。约果论因。即果义通因。次大经下举
    别以释通先举别。故云是果非因等。次释
    别令通云了见佛性亦得名因。言云云
    者亦应更言?涅??故乃得名因。证涅
    ??故亦得名果。次等觉下重以因果之名
    以判证位等觉望妙觉为因者。今一往以等
    觉为因。妙觉为果。下地已去有重因果。所
    言亦因亦因因等者。大经二十五师子吼品
    云。佛性者。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初以
    十二缘为因。因因者名为智慧。果者即阿
    耨菩提。果果者大般涅??。故知经意以十二
    因缘为理性三因故名为因。观因缘智望
    果是因。因上起因故云因因。菩提望因名
    之为果。菩提果上。又加涅??。名为果果。次
    以十二因缘为譬云如无明为因行为
    果。行为因识为果。以是义故彼无明体。亦
    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无明望行名之为
    因。若望于识名为因因。望于往因名之
    为果。望往因因名为果果。今从法譬俱得
    说之。故云亦因亦因因等。仍就证道。故从
    初住乃至妙觉。故于等觉唯因非因因。唯
    果者但望十地。若望下地亦名果果。故云
    下地已去是则初住唯因而非果。妙觉在果
    而非因。中间诸位互受其名。次别义中二。
    初略判。次云何下略释。释中二。先释伏顺
    位。次无明下释无生位。唼字所狭反。次复
    次下约诸教中二。先且约别教。次问下重
    料简前之三教对圆教辨。初文又五。初出
    旧解不同。次此不下斥。三当是下略判。四若
    见下辨非。五今明下结正。初二如文。第三
    文者。明其附傍通教小乘三藏意。亦似共
    地菩萨意也。四辨非中二。先明旧判见不
    应前尽。次若思下明旧判思不应前尽。
    初文三。初略举过。次地持下引证。三第九下
    叙地持意结难。次明思尽非中又三。初略
    斥。次何者下引华严释。三若七地下重斥。
    初如文。引华严中二。初引。次此是下释出
    经意。此中为消界外同体见思。故须于界
    外更立三界。若不然者此与二乘所断何
    别。既分内外见思名同。是故须立思分三
    界。从五尘为名。故例如欲界。从定地为
    名。故例如色无色界。故知违理由见。感报
    由思。五今明下显正可知次料简中二。先
    问。次答。答中四。先约苦轻重答。次又思下
    约障理近远答。三约超果答。四结酬。初文
    言界外苦轻。故先枝后本者。凡障理惑名
    之为本。障事之惑名之为枝。故以界内见
    惑为本思惑为枝。界外无明为本尘沙为
    枝。是故界内次第?人。先断于本。次断为
    枝。界外次第必须先断枝惑。次断根本。界
    外既其苦轻借使流转。不退归下。为助化
    道故先断尘沙。后为显真方断无明。余意
    可见。前后之问但见一途者。上设问云。前
    断见惑。后断思惑。但是一途次第之意。非
    是诸教超果之义。亦非通方圆顿之道。大章
    第四明功用中二。先释名。次理虽下正释。
    释中二。先凡位功用。次圣位功用。初文又二。
    初略明外凡内凡位。次涅??下寄此通辨四
    依位。四依位者。以此四人并能化他。故以
    此位释于因人功用。若论今文应遍因果。
    四依义具如大经第六委释于中四。先略
    述经意。次人师下明旧判失旨。三地前下
    且依古人出别判位。四若推圆下今家准
    别及于始终以立圆位。次明圣位中四。初
    略举次若竖下明功用意。三譬。四初住下释
    相。又为三。初明初住位。次如是下明二住
    去至等觉位。三论其下明妙觉位。初文从
    初住去乃至作十界像等者。若权教中三
    藏佛但云八相。八中皆劣。别教教道望证
    犹劣。今是圆教证道八相。具如华严云。或有
    见佛种种说法。或见在于兜率天上。或见
    来下处于母胎。或见初生。或见出家。或见
    成道。或见转法轮。或见入涅??。皆言或者。
    一一相中皆八相故。次文中初通明功用深
    广。次遍如是下约境现身及例后位以论
    功用。后文可见。大章第五判?妙中二。标
    释。释中二。初略判。次又三藏下格位判。初
    文二。初一往先明藏通?而别圆妙。次而别
    下重明别教?而圆教妙。初意者且言通缘
    实相。亦遥寄证以说。若论教道。中理则有
    但不但异。是故不可判之为妙。为是义
    故复更重判从带不带异故。带?即教道故
    也。方便等言并望实说故成行拙。次格位
    中三。初以藏通格圆。次以别格圆。三是知
    下结归。初文意者。以藏通因果之位望于
    圆家但至似位。一一皆云有齐有劣者。惑
    尽处齐。观行闻教是则为劣。亦以佛位格
    者为顺教道故也。次以别格圆。为二。
    先格地前。次格登地。于中二。初正格。次何
    者下释所以。于中又三。初正释。次若与下
    约与夺释齐不齐。不齐故劣是故须格三
    故知下判。判中又二。初约位判次以我下
    约因果判。初文三。法譬合。次约因果者既
    以我因为汝之果。当知果权权故为?。当
    知下结。始从小草终至于此。一一皆以当
    知下结斥权位。三结归又二。法譬。譬法好
    坚树者。大论第十问诸佛功德无能胜者。一
    切天地谁可为尊。梵王答曰。佛为无上无
    过佛者。佛亦天眼观于十方无如佛者。心
    自念言。我行般若今得作佛。是我所尊即
    是我师。我当供养尊事于法。譬如一树名
    曰好坚。在地百年枝叶具足。一日出生高
    于百丈。是树出已欲求大树以荫于身。是
    时树神语好坚言。一切世间无大汝者。诸
    树皆在汝之荫中。佛亦如是。无量阿僧只劫
    在菩萨地中。一日于菩提树下坐金刚座。
    得成佛道无能过上。论譬极果。今取一日
    超百丈边。以譬初住八相作佛。作佛义同故
    得借用。大章第六明位兴中一往一辨四
    教次第。而不辨五时次第兴者略耳。所以
    不明者既知四教则知五时诸教兴意。如
    华严二兴。鹿苑一兴乃至法华一兴。各有所
    以是故不论。于中先问次答。答中三。先列
    机缘四悉不同。次列赴机十六种说。三为
    是下结。列赴机中云界内界外事理惑者。
    或无事理随人生解。解有巧拙故分事
    理。理有权实分界内外。若即理说惑谓惑
    为理。若离理说惑谓惑为事。故分内外
    成于四种。大章第七明位废中二。先总叙
    意。次正明废。初文者。具明诸教展转渐废。
    故作此说。若至法华一切权废。是故此中
    不全同法华。次正释中二。先叙破立之意。
    次正明废。初文者。则废三存一。初废三中
    三。一先明如来破立之意。次明龙树破立之
    意。三明今师破立之意。初文者。虽复五时
    增减不同。本意只为破三存一。故云如来
    破立意也。具如教兴。迭兴至小。如是渐
    废唯存一极。次文中云?酬计派趁髌腥?br> 义等者。且对衍门存三废一。广如止观第
    三记。三明今师破立之意又二先破。次而圆
    下立。初又二。先破。次往者下明破立意。初
    文又三。初破大乘不立小失。次常途下破
    小乘师谬用大失。三又别下单破别教执非
    实教失。初如又次文中三。初总破弃小
    用大。次此有下直破其谬用之失。三纵令
    下纵难其不识大乘谬用之失。初文者。汝
    弃小用大没佛小乘为大方便。又汝若不
    伏不晓。论文自有菩萨义。何须用大。故
    以二失破之。汝若不嫌论主不解。何须
    弃之。三纵中云纵令引经释大乘者。破旧
    引经不识义旨。是故须破。是故斥云何等
    大乘汝虽引八地破无明。而不知是通教
    下根被接之义。当通始终不破无明。通义不
    成。是故须破。汝引六地以齐罗汉。而不
    知是名别义通。别义初地即破无明。何得
    六地始齐罗汉。是故须破。次单破别教。言
    别是方便等者。执别教道不信顿极。名为
    谤实。次破立意者。岂以古师人往而存其
    非义。是故须破。次立一实中二。先立。次谦
    退。即章安叹师法妙而自谦也。初立文中
    云超三权者。约废权说。即一实者。约开
    权说。次正明废中二。先结前生后。次正明
    废于中二。初总叙渐顿三法四果。次释。释
    中三。初列经。次述今意。三正释。初如文。次
    明今意。且置顿论渐者。若欲论顿有何不
    可。但明迭兴迭谢之相。恐文稍烦故且置之
    以论于渐。问前文明兴以对于废。今文明
    废复对于兴。二门何别。非烦长耶答。前明
    兴者若不论废无由得兴。虽复相对意
    在于兴。今文明废。若不假兴何以明废。
    虽复相对意在于废。于正释中四教为四。
    初三藏中二。先释。次为此下结。初又二。先
    约菩萨。次约二乘。初约菩萨中五。先更述
    初立三藏。次教云下明初立意。三欲求下明
    须废。四即便下明废相。欲废必须先破故
    也。五本望下明废意。次二乘文少。望菩萨
    意可知。次结可见。次明通中为二。初正
    释。次此通下辨共不共。初又为三。先菩萨。
    次佛。三二乘。初菩萨又为三。初总述废立
    意。次立通下明废意。三智者下正明废相。
    初如文。次文言立通者。若成四悉。即以见
    真名为教足。三正明废相者。通真谛中既
    含不空。故但真谛仍为未极。是故责云那
    得恒住于空。利根菩萨即见不空。见不空
    已佛智尚废。何况三乘。以彼教中不云彼
    佛破无明故。今破无明。是故通云通教则
    废。次菩萨下明通佛果废者。菩萨之因既废
    佛果岂存。次明共不共中四。初双标。次分
    别。三故知下辨失。四通教下判废不废。方
    便声闻有发心义。是故论废。不共菩萨得
    于不空。此得即见理。是故不废。次明别教
    中三。先述立别。次若破下正明废。三此随
    下明废意。又二初地前全废。次地上但废高
    归下。次明圆教中四。初直明不废。次大经
    下明不废意。三昔从下明不废之意。四文云
    下引证初如文。次文云大经一切江河悉有
    回曲等者。第十经中佛说偈云。一切江河必
    有回曲。一切丛林必有树木。一切女人必
    怀谄曲。一切自在必受安乐。文殊难云。是
    义不然。于此大千有洲名拘耶尼。其洲有
    河。端直不曲。名娑婆耶。犹如直绳直入
    西海。如此直河佛未曾说。种种金银疏璃宝
    树是亦名林。亦有女人善持禁戒功德成
    就有大慈悲。释梵诸天虽得自在悉皆无
    常。今以回曲及丛林等以譬有余。金沙河
    等以譬无余。次释三法。又三。初立所行不
    废。次明三乘须废。三重述所行不废。次释
    四果中二。初正辨四果。次以教行等例更
    分别。初约四果又二。先释次结。释中约四
    果以论三废一不废。此中言果即是罗汉。前
    明二乘即指三果等。前言二乘但是通举
    意论声闻。故今别语更加支佛。前言菩萨。
    并是方便位中。如通教人。但在六地已前
    藏别准此。若言四佛者。则声闻菩萨并不
    须用。如向会通。此中言破化城等者。且
    语二乘。二乘既破。两教佛果亦破。别教或废
    圣人贤。或废高归下。令同成一佛果故
    也。次若从下。结文可知。次明三有废不废
    等中又二。先三一对辨。次又教下教行等对
    辨。初又二。先释。次寄此且明判开。初又二。
    先约教。次以行智等例。初又二。先废不废。
    次立不立。初文二。先标。次释。言从得道夜
    至泥洹夜乃至初教何曾废者。初后俱集故
    知不废。况结集已。留被末代。故知即是成
    前逗后。既结集在文。当知法华教兴。此教
    仍须逗后。通别俱尔。据法华则废。据教
    存则不废。次立不立中有立不立。即指小
    机以对华严。若至法华无不立义。故云亦
    立不立也。言中间可知者。始谓华严。终谓
    法华。中间三味并有得入佛慧之义。名之
    为立。但鹿苑密入。余教显入。鹿苑密入通
    大小人。余味显入唯在于大。若余味小人于
    彼密入义同鹿苑。次约行智等略例中。所
    言诸者。亦须一三相望。如前所说故不复
    论。次判开中二。先约五味判。次但说下开。
    初如文。次但说下为二。初开成于圆教行
    位三皆不废。次无量义下更重叙施。又三。
    初正明。次成道下引证。三相传下释疑。疑
    云。经但言余。为七十一。为七十九。是故引
    证。言相传云佛七十二说法华者。准菩提
    流支法界性论云。但成道后。四十二年说
    法华经。论非佛说。故云相传。法华但云四
    十余年不的云二者。教法被物所见不同
    是故从容。次别约教行等者。于中为二。
    初正释。次问答释疑。初又五。初以教对行
    位为四句分别。次约废不废等教行位三
    四句分别。四又废教下单约教以废闻相
    对为四句分别。四又废智下单约于智废?
    相对为四句分别。五又废位下单约于位废
    入相对为四句分别。一一四句中皆先列。次
    释。初教对位行中言俱废者。既指菩萨。当
    知前之二句并指二乘。二乘于法华前亦
    有密悟故。三藏菩萨于法华前显密俱得。
    第四句者。教所录行必留被后。通有二乘。
    望前三藏。义类可见。若约别教。但不须
    言住果及以密悟。余者并同。何者。初句应
    云废教道之教也。行位若。至初地已上。
    即成法界。何须废耶。行位废者。接入后教
    教逗后人。俱废者初心便转。俱不废者亦逗
    后人。次四句中言利根者并是菩萨初心即
    转。钝根二乘久住方便。言合者共也。次闻
    教四句中。言如废者。举三藏菩萨为语端
    耳。应通历三教。第二句四教菩萨并须阙
    之。或是初心退堕者耳。第三句亦须历诸
    教。第四句亦通诸菩萨。不必在密。次废智
    四句中。初句者。亦通三菩萨。次不废智更
    ?智中云又次第习者是也者。凡云废者。
    若法华前或废权位入权入实。废权入
    实。废高归下。若次第?习者。从初发心。本
    拟次第。自浅阶深。何待废浅而入深也。
    第三句者。三教菩萨阙之。亦据法华前故。
    引方等文意证也。言逗后者。人虽不?更
    须逗后。第四句者。四教初心并有此义。且
    约三藏事相便耳。通教至如此者。通有
    三乘。是故料简全同三藏。别唯菩萨。故前
    明废教。不更闻教。此句全阙。今不废位
    而更入位句。阙二乘边。由此别教次第入
    位其义可然。大章第八明开者。前诸兴废
    并约法华前教。既对一实以明三权。即对
    法华以为判竟。是故直明于开。故云可得
    如前。次即三下显今经意。于中三。先述开
    意。次开生死下。正明开三。若决下将所开
    与本妙比决。初文中所以不言废者。以废
    义与开义大同。已如前与止观记中简竟。
    又恐人不晓相待中意。便谓?外别有于
    妙。是故据理复须明开。又若不论待无
    以明绝。若明待已即指所待是于能绝。能
    绝亦绝方名为绝。具如前说。次正开中二。
    初通开初心。次别开诸位。初又二。先通举
    开义。次历圆教诸位入妙不同。初又二。初
    开凡夫未发之心。次开诸教博地初心。初
    文者。凡夫之心必有于发理体妙故。次开
    诸教者。诸教始终虽各有体状。而同在初
    心一类凡下。故今开之。令此四初与圆初
    心所观之理无二无别。次历圆教诸位入
    妙不同者。即有按位进入二妙。问。此之二
    妙。何者为胜。答。互有强弱。若论当位即
    是即按位为胜。若据闻教能超即进入
    为胜。以在本位未知是妙。待入圆已方
    乃知妙。故成少劣。以进入功深是故复胜。
    次别开者具应四教。三藏菩萨居初者义同
    凡故。开三藏去皆云置毒者不同不定
    昔时置毒今方毒发。今法华经非不定教。但
    是即座闻于开权。能破无明义同毒发。诸
    位不同。稍似不定。故借置毒杀人之言。三
    比决中二。先结前。次举譬。譬中二。先譬次
    合。譬中云小国大臣等者。前之三教名为
    小国。教主已下皆名为臣。臣中高位名之为
    大。两教罗汉及通九地别教十住开入圆教
    名为来朝。并失罗汉及地住等次位之名。名
    失本位。虽预行伍等者。如阿罗汉按位
    入圆虽预六根行伍位次。比于本从圆
    随喜来。乃成限外空位菩萨。故云空官。此
    据初入作如此说。久闻观转惑破行成。还
    同旧位行伍之限。若圆大国凡夫小臣名名
    字佛故曰凭寄。膂者脊也。说文云。骨也。?
    是全以身心寄托佛境耳。能观色心即是
    法性。故名凭寄佛法界也。未入品位不
    能益他名爵未高。乃为九界之所敬贵。
    次合中二。先合。次况。合中初从诸教去略
    合也。初合小国大臣。从圆去合大国小臣。
    大章第九引经中二。初叙来意。次正引中
    二。先正引。次诸经下以法华意结成。初文
    又二。初四教。次不定秘密。初文又二。初正
    引。次前四下明引经之意。初文自四。初三藏
    二。先引。次料简。先引中二。先引。次何者下
    释又二。初正释。次故释论下。引证罗汉同
    佛。次通教中二。前引。次释。释中二。初释。次
    辨异。次别教中二。先引。次释。次圆教中二。
    先引。次释。释中二。先释。次圆信下辨异中
    三。法譬合可见。次明引经意中。前引三
    教者。意明教教皆有醍醐。醍醐不同故明
    所以。于中又三。先说意。次示四教醍醐位
    别。三前两下判。初如文。次文二。先示四教。
    次缨珞下引证圆教。三判中二。先判。次以
    是下结判。次不定秘密者。以此两教义理相
    滥。若顺五时为次第者名不定意。若不
    堪显露教中为次第者须秘密说。若别明
    者。已如前文第一卷中。今不烦文。故相兼
    说。于中又二。初先列五味。次释。释中二。先
    标。次一通下释中两意。先举两意。次释中。
    教行两意相?而释。历顿渐教故义之如
    教。一一教中随行浅深。毒发不定故名约
    行。深得此意可与论斯教行显密不定之
    相。一科之文兼含意广。明过去虽闻。若不
    探赜。当时入位。随闻远近多少生熟行之
    浅深。故藉今生重闻方发。于中先通释两
    意。次若众生下正明发相又二。初正明发
    相。次若有行人下判二妙。初文具历顿渐
    以明发相。初华严。次四教。所以不云方
    等般若者。部总教别。总别互摄别义易
    明。故且依之。以诸教中具五味故故得
    约之。于圆教中前文不引五味。今为明
    不定须约位列之。又前两教二乘之人。以
    法华前无发心义。虽复不定此人必须来
    至法华。故法华前教须明秘密。次判二妙
    中二。先进入。次按位中复引文可见。次以
    法华意结归为三。初明诸经不具。次明法
    华方具。三次第下释二妙相。次第入者。谓
    法华前转成熟苏开?入者。谓法华会随
    位即妙。菩萨容有二乘的无。各有二意准
    例可知。次大章第十明妙位始终中二。初
    略叙来意。次正释。初文三。初明无差。次良
    由下明有差。三约此下明无差而差差而不
    差及不二相。次引文正释中二。初引方便
    品。次引分别功德品。初文又二。初正明。次
    如此下明所乘不同。初又二。初引似位之始
    终。次明真位之始终。初文又二。先引文。次
    释。初引文中二。先举不知。次正明能知。即
    似位始终。五品始六根终。释中亦且释不
    知等。除其所知以显不知。是故所除即似
    位也。次初开下真位始终。次明所乘中二。
    先所乘不同。次所行不同。初文四。初略标。次
    乘有下释。三若言下释乘所至不同。四初心
    下正明圆乘三相不同。五品乘教至六根。
    六根乘行至初住。初住乘证至妙觉。初初
    心下前标。我圆教下结。下二亦尔。次复次下
    明所行不同者。复举别教以明未终。次圆
    教中有本迹二门。共方始终。以迹门中但
    入初住故也。本门方至余一生在故。又如
    下引分别品委明始终又二。初正引。次将
    前下略指前文。经中所列从八至四今具
    列之。次文言将前列位中引法华等者。指
    此卷初十门释圆位中。第二明位数门。广
    引此经分别功德品等文是也
    ○五三法妙中二。初来意释名。次正释。初文
    二。初正明来意。次言三下释名。次正释中
    二。初列章。次解释。释中文自为七。七章次第
    者。初言总者。谓唯一妙无复差别。机宜不
    纯开总出别。即约教也教门不同次判?
    妙。判意在开。开已纯妙。妙必始终。妙轨遍
    摄故有类通。总以悉檀料简诸意。初文总
    者为五。初标列。次结意。三经曰下引教释
    意。四故大经下引证解释。五前明下摄前
    四妙又二。先摄同。次若然下释疑又二。先
    疑。次重说下释。释又二。先大师。次章安。初
    大师释。文自三义。第三义中三。先略述本
    末。次从性下历位。三自成下总结。自成者自
    从因以至果。化他者位位有之。次私谓下
    章安释。言一句即三句等者。又二。先释。次
    此诸下结意。初文者。前文大师自释云三不
    定三三而论一等。今出私解。重牒前意称
    赞前义名圆佛乘。异于偏教菩萨乘也。言
    记中者。指大师释。是章安记。却指下文历
    别三法藏即是事从事出事之文也。私谓乃
    是再治定时方有此语。记中已有故得却指
    下文。记中方便诸乘既并从于藏句开出故
    云别也。此私释中三句各出一方便乘故云
    通也。次结意中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者。
    此有通别。若以道场思方便时分别说三。
    是则别指三藏三乘。从顿已后赴鹿苑说。
    若通论者。诸渐皆从圆顿开出。即是从顿
    开藏通别。今此三句皆属于圆。故云从圆
    开出也次别三法者为二。先总明开合。次
    约教别明。初总中为二。先总论开合大意。
    次佛从下别开出方便乘。又六。先征。次如大
    经下引经示相。三何者下释其开相。四又
    依经下引证。五例下引例。六以是下结意。前
    三如文。四引证中二。初引经证者。福是事
    法故事属藏。斥同有为次引定力者。验是
    福德。以诸权乘从藏开出。故二乘之人即是
    有为。五例中二。先举能例。次今以下所例。
    此引界内意以例界外。验二乘人是有为
    等。故云以下例上。既非中道名为福德。
    别教地前并未见中。故知并从藏中开出。
    六以是下结中二。先正结释。次例结。初正结
    如前。次亦是下例结中云分别说五等者。
    前三乘上更加人天。离两二乘为七。离三
    菩萨为九。谓藏通别三菩萨也。若止观中
    明方便乘九念处者即除人天。开别地前
    三十心位以为三人。以人天乘无念处故。
    若言九人生方便土者。除六度菩萨。加
    圆六根。三藏菩萨不断惑故。圆教六根未
    生实报。又九种医九种土等。九名虽同九
    义各别。次约教中。初标次释。释中自四。初
    三藏中二。先明三乘三轨。次此教下明教
    意。于中明所诠所至兴废。真不能运是所
    诠故所以索车。言真不能运者。藏通二乘
    证偏真理。当教理极故不名运。运是载义
    亦名为远。易云日月运行谓动也。说文云。
    陆载曰运。小果既极故非运义。言索车者。
    长者先于火宅门外许诸子云。汝等出来。
    吾为汝等造作此车。既非本有故云造作。
    诸子出已不见果车。皆诣父所而白父言。
    愿赐我等三种宝车。即索义也。下文广明
    三乘索义(云云)。下文别教中不云索者。据
    后证道仍是实乘。故不须索。若据教道通
    皆须索。故云不退菩萨亦不能知。次通教
    中亦二。先明三轨中不分三乘异者。大同
    小异故不须分。从此教下明教意具如三
    藏寻之。次明别教中三。先正明三轨。次
    引摄大乘辨非。三若能下结示。初文二。先
    正明。次引证解释。次文者。先列释。次斥又
    二。初总。次何者下别又为六。初明不融之
    相。次是则下判。三元夫下明教意。四此语下
    今家诫示。五又阿黎下重斥判。六若执下诫
    劝。初二可知。三元夫去至一途等者。破别
    教教道及明立教道之意。于中先叙诸经
    论意。次明龙树意同。并先用空遣荡相着。
    后方分别历别法门。当知前空亦空无明。
    无明尚空岂存诸计无没含藏种子耶。又此
    文中从先以无常去至于四德。此寄如来
    渐教。示离执之方。此寄渐文兼具两意。一
    约酪等四时。二约藏等四教。细类上下亦
    应可见。从净诸法已去。正示灭后说法之
    人。亦应先荡诸相着已。后还用于自他四
    句为他说法。四今家诫示中。云如除病去
    重更举喻。从那得去责其计者。汝未遣着
    何得妄计阿黎耶识出一切法。从本之
    去判其有惑。故惑犹存新惑更重。从故知
    去判属界外。仍非界外通方法门故云一
    途。于彼界外尚是一途。何得界内博地执
    诤。六诫劝中。云语见者依教语而起见不
    入真道。又云多?i儿苏等者。大经第四四
    相品云。有一女人乳养婴儿。来诣佛所有
    所顾念。心自思惟在一面坐。尔时世尊知
    而故问。汝以爱念多?i儿苏。不如筹量消
    与不消。尔时女人即白佛言。甚奇世尊。善
    知我心。惟愿世尊为我少说。我于今朝多
    ?i儿苏恐将不消。佛言。汝儿所食寻即消
    化更增寿命。女人闻已心大欢喜。疏云。凡
    养婴儿?i苏伤多。尚恐夭命况复余食。女
    人譬慈。婴儿譬信。乳养譬闻法。?i苏譬赞
    叹生喜。喜多尚妨于道。况复痴怒。今以苏
    多譬生语见故与喜贪义同。依实起见
    尚损慧命。况于偏乘而生取着。故大经第
    八云。无碍智甘露。所谓大乘典。如是大乘
    典。亦名杂毒药。如苏醍醐等。及以诸石蜜。
    服消成甘露。不消成毒药。方等亦如是。智
    者为甘露。愚不知佛性。服之成毒药。次
    明圆教中二。先正释。次是名下结成乘意。
    初文又三。先略释三法。次若迷下明三障。
    三法身下辨体用。初文又二。初释。次三法下
    融通。初文中言圆乘体者。皆须从初因
    以至于果。因果所取名为乘体。前之二教
    虽即同有真性观照。能照所照但依权理。
    别教教道又以地前缘?方便而为乘体。故
    前三教所明乘体皆不至极。未极息教是
    故索车。圆教乘体从始至终而非始终。是
    故达到乘义犹在。故以真性始终不动而为
    车体。故此车体非运而运。次融通中三法譬
    合。次若迷下明三障障于三法。于中又四。
    初正明三障以障三轨。次若即下明破障
    显轨。三真性下结显三轨以成三德。四此
    两下结成能严所严。三辨大车体用中二。
    先法。次引譬证。次结教意中二。先以人
    显所乘。次无字下明乘之所至。于中又二。
    先立疑征起。次若自下释疑。又二。先以运
    义释乘。次复次下有运不运释乘。初文又
    二。先略释。次故文云下引证。又三。法譬合。
    次文者又二。初略立。次融通又二。先融通。次
    引例释前圆乘不二。言转不转皆跋致者。
    大论七十七发趣品云。转二乘心入菩萨
    位。第一义中一相尚无故无所转无菩萨
    位。此约三乘理性不当转与不转。今亦约
    理而为体用。理体无退故皆跋致。动不动
    皆?衬嵴摺H颂?衬崦??欢?N蘼?衬崦?br> 之为动。虽世出世皆名?衬帷H粼祭砺畚?br> 动不动。故约理性无非?衬帷=跃咦阌幸?br> 心十戒故也。故圆教乘无发不发皆名
    为乘。然此四教各具三轨。非但深浅不同。
    亦乃乘体诚异。以诸乘体不同故也。所以
    藏别两教咸以智慧为体。通圆两教咸以
    真性为体者。良以体为所乘未可暂废。
    以藏别真性果满方成。傥指体在当以何
    为运。若用观照则从始至终故。通圆居因
    即事论性。即事之性果位乃穷。是故两教
    真为乘体。又前之两教通虽稍优并不知
    常。置而不说。别虽同证教道全权。故苦
    破之令同证道。圆虽理极尚有始终。恐世
    滥行故须委辨。是故广以因果自他类例等
    释乘义不息方名实乘。若得此意别显一
    科义犹指掌。如迷此者自行何依。秃乘
    虽阙庄校车体犹存。忽昧斯旨乘何而去。
    能乘所至一切都废。是则以火宅为宝渚。
    必为所烧。指烦惑为能乘。义须倾覆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