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一 >
  •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三

    次解四悉中列章别释。初标列十章通亘
    一代。于中为二。前七章通约诸经。后之三
    章独今经意。前七又四。初二正明悉檀。次二
    名义同异。次二所起功能。次一自证与利他
    得失。初二者前总名次别相。次二名义同异
    中。初一名有同异。义一向同。次一名一向。
    异而义同。次二初凡夫起观。圣人起教。次唯
    圣人说默。次一凡圣得失。次后三中初二明
    今经意后一明今经文。于前二中初一判
    权实次一开权实。得此意已方知一代悉
    檀不同。虽前七门义及今经妙未独显。别
    明当部故有后三。思之思之。初释名中
    三。初泛引古师。次引论破。三引南岳正解。
    初如文。次文者先引地持证谬。次正破谬。
    初引地持四优檀那者。彼第十七菩提分品
    云。余之一切所行所学悉入三三昧门。所谓
    声闻所行所学有四优檀那法。诸佛菩萨为
    众生故亦说此四。谓一切行苦是优檀那法。
    乃至涅??寂灭是优檀那法。诸佛菩萨具足
    此法。复以此法转授众生是名优檀那。过
    去寂默诸牟尼尊展转相传。是名优檀那。增
    上涌出乃至具足出第一有。是名优檀那。论
    文无经字。但题云地持经。故今引云经也。
    地持此四名为印者。如下所引大论所明法
    印不同。大乘一印小乘三印。此地持文虽是
    大乘。欲明所摄之法。及为初行菩萨且?
    此四。四?是三更立苦印。故为四也。二印
    印生死一印印涅??。生死以无常为初印。
    无我为后印。又名为宗。故知此与四悉名
    义全别。印是下释印义教行两文不同。说
    属世智故云世智所说。问约教约行俱云
    传授有何差别。答教是所传之法。故云佛
    菩萨具此法行。是能传之功。故云经过去
    寂默诸牟尼。?是佛佛皆有化他传教之
    行。增上等者并是叹释宗义故也。言第一
    有者。谓三界顶。此有难出。故云第一居
    极顶。故复云第一。次彼明文下正破。如此下
    例破。南岳下正释。可见。二辨相中二。先引
    大师释次私释。初文四悉自为四段。初文
    二。初释次料简。初文中言世界者。谓五阴
    差别界入亦然。次文者若无下问。人者下答。
    第一义下问。答下答也。外人下因释外人横
    计。不名世界不达差别。但总计我。无因
    谓自然。邪因谓梵天等。此四悉文全出大
    论为人中三。标释结。释中二。初正释。次如
    杂业下立傍正相以释疑。初文云或听不
    听者。听谓听许。虽复双举意在于听听是
    所宜宜即生善。次释疑者。恐引此为疑。生
    善文中复有破恶者何耶。于中先出相状
    次正判。初文言如杂业等者。文引二经云。
    如经中说。以杂业故杂生世间。及更有破
    群那经。问此二经云何通。答有人不信罪
    福堕于断见。断彼疑故说杂业等。若计
    有神我堕于常见。如破群那来问佛言谁
    受若佛说言某受更增其邪。是故不说受
    者触者但说无触无受。此之二人虽有此
    疑机在生善。次此意下正判。傍为二人不
    信罪福破其断常。正为二人令生善根。
    故为人中非无破恶。但有傍正。故云正为
    生善。傍为破恶。三对治中亦标释结。释中二。
    初辨有无。次对治下正释相。初文中云有
    法对治则有等者。有能治所治故名为有。
    第一义中既无能所。故云则无。此中实性[仁-二+且]
    是对辨为显对治有能所耳。次结中云说
    此法药等者。通论四悉无非法药。今从别
    说从对治边立名便故且作此说。次第一
    义中亦标释结。释中二。初立二种不同。次不
    可下释二种相。初文言有二者。意说今文
    言第一义者。从教法边正当可说。不可说
    者当内证边非今文意故须辨异。初释不
    可说中。初正出相次引论证。初文者。证法
    无凭须寄人辨。故云诸佛等所得之法。所
    引偈者亦是论第一义文中引之。初之二句
    明证法功能。能离言说妄想故也。次二句
    者。明所证法体。上句正明法体。次句引例
    况释。如过去诸佛所得涅??不生灭法在我
    身中。说诸下一偈与世界互辨。前明世界
    亦与第一义互辨故今亦然。次可说者。正明
    今意四句皆实。故无非第一义也。佛于下
    引证。此亦是一家明四门入实者判也。谓一
    切实等四句。次第以对有等四门。上皆名等
    者入实也。故中论下证入实意。谓为利根
    故也。快马见鞭影如止观第二记。若闻下结。
    反以无结有。故云岂第一义耶。十五番者又
    二。初正释。次问下料简。初文者。总十五番。谓
    一事理。二假实。三善恶人。四善恶阴。五善恶
    法。六三世。七内外凡。八见?圣。九凡及圣。非
    学非无学即凡位也。十至十三四悉各为一
    番。十四以四悉通为一番。十五别约四谛。
    此十五番为欲令人了四悉义遍一切法。若
    得此意触境皆成自行化他法皆具足。然须
    细释此十五番皆使顺于欢喜生善破恶入
    真。又此十五番虽趣举一法不无次第。于
    中为四。初之六番约所观人法。次内外凡下
    三番约能观凡圣。三五番约所施方法。四一
    番约所观谛。非所观法无以成能观人。非
    能观人无以用所施法。非上三故不成于
    谛。谛是所观义通能所人法迷悟故也。今略
    出相状不可具记。初事理者名通迷悟因
    果等法。今且在迷为迷说于事中有理而
    理异于事。直闻此法心生欢喜属世界。闻
    能生善破恶入真即属后三。假实异故闻复
    欢喜即属世界。轮等譬实法车即譬假名。
    五阴及人共譬和合有人也。从人边说即
    为人。论既云或说有人无人人能生善故
    也。单说实法。实法虚幻。可以观治。双非下
    明第一义。论中既云言语道断故云双非
    即第一义。故一一悉并引论证。此假实相对
    为一番。次单约假人。次单约实法。从外凡
    阴生内凡阴。以内外凡阴破三界阴。无漏
    即初果等阴。虽有内外等不同然阴终是所
    观之境。次问下略料简。初问者。人名既通。何
    故生善独得人名。答意者。恶是所破非所
    为故不立人名。人能生善非无恶人。次问
    者。生善唯在为人。何故令人破恶。答意者。
    有傍正故得名不同。次约三世中来世是
    为人者。为人本生其宿善。现种微善当来
    可生。以当望现故现名宿。若治现恶名
    为对治可见。次约凡位者。以四善根内
    用对于外凡名内外异。??法已去。善阴渐
    生。义当生善。总别念中。以无常等治故云
    对治。以第一义通初后故。凡位中亦得通
    用。次约圣位者。见道生理善?道治事恶。
    既纯约圣位故。圣位中极方名第一义。次
    凡圣共立双非即是内外凡位。次世界下料
    简释疑。非十五番数。由前文云世界中无
    第一义。今问为人对治为有第一义。第一
    义有三耶。故今文云展转相生。由观世界
    故。生善由生善故。破恶由恶破故见理
    理中则无世界等也。是则善生恶灭。若互
    有无终不见理。次约四悉。各立四悉者。
    还引前大论本文。文自各具故。作此释。次
    通以四悉作者。问今四悉相异以为世界
    容可异前。下三通三与前何别。答前一悉
    各四逗十六人。今四通四但对四人。法相虽
    尔在人不定或通或别。或一人具四。或三
    二一。或多人共一或二三四。若随所宜始终
    而论何人不假闻法欢喜生善破恶见第
    一义耶。俱根有利钝或超或次耳。约谛中
    能治属人故。料简如文。三释成者。问大师
    净名疏中云。世人多以经释论令人谓论
    富经贫。今以论释经。令知经富论贫。此中
    何以将经释论。答言释成者以义同故引
    来相成令论意可识。非谓将经解释论也。
    况复此是申经别论于理无伤。于中为三。
    初来意。次列经。三乐欲下正释成。初二如
    文正释成中前二名异义同须会。后二名义
    俱同不会。初二为二。初世界为三。初明得
    名不同即是名异。次引证三佛经下正明相
    成。初如文。引证二文。文虽似因意兼因果。
    善恶果也。欲即因也。果以因为本。佛道果
    也。净名本文谓行于非道。今以欲名通于
    深浅。道体无欲欲能为因。三释成中因必得
    果故以因成果。次为人中四。初名异。次论
    云下引证。文似单证化主意兼行者所宜。
    听不听属化主。宜不宜属行者。三如金师下
    引事。金师之子等如止观第五记。四经举下
    应必待机故以机释应。四对谛中二。先别。
    次总。别中二。先略次广。略中言如前者如
    前私释。次广者。前不分教故略今教教具故
    广。总者以一一悉同对四谛。五起观教中
    二。先观。次教。观中二。先叙意次正起。初文
    者。观假悉成理由观显。次文者又二。先次
    第次一心。次第中三观为三。初空观广余二
    观略。初中二。先释次结。释四悉为四。初世
    界中六。初标。次先观下观境。三此法下明
    用世界所以因内缘外因亲缘疏。亲疏隔别
    即显世界意也。四若不下正明观意。五必
    须下观忻。[敲-高+睾]字音易。亦音度也。厌也。六结如
    文。为人中三。初明为人意。次若宜下正明
    生善。止观各三随一可办。三是为下结。三
    对治中三。初明治意。次正明用治亦随一
    可办。三若善用下与为人对辨。四第一义
    中二。初正明第一义。不得三悉之相故云
    如失。此是证前第一义相。次即依下由此是
    证前第一义相故云发真。余二观及一心并
    略。次起教中二。先不可说约理。理即向来?
    观所证故不可说。次又下明可说。说即教
    也。初不可说中二。先通。次大经下别。先通文
    中初引大论义通诸教次净名下彼经义
    在于圆。虽有此义以不分对诸教直言
    不可说故属通也。生生等十因缘如止观第
    五记。次可说者为二。先明说因。即十因
    缘所成众生。次正明说又二。先经次论。先
    经中复二。先四教次十二部。初四教者。起
    教?是转法轮耳。即是四佛当分各转当教
    法轮亦应对于顿渐秘密不定[仁-二+且]是文略。
    次约十二部中三。先标次释。三大论下指
    论证成。释中先四教次五时。先四教中文相
    可见。细论不可具尽前别教中言仰覆世
    界等者具如华严。常寂光者普贤观云。有
    佛世界名常寂光?陈?谀侵??〈ΑQ鄱?br> 鼻舌皆是寂静门如止观第二记。次起论中
    四。初明所依三昧。次菩萨下造论意。三天亲
    下正出论相四又五通下明论所摄。初文
    云摩得勒伽。此云智母。菩萨入此智母三
    昧作论申经令法久住故云正法得久住
    禅。故地持九种大禅中第八此世他世禅复
    有九种。第七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
    伽为令正法得久住禅。次造论意可见。地
    持释华严十地品。此下一代四时皆有论申。
    唯方等部未有别论可以唯识通用申之。
    无性之文全同败种故也。五百罗汉造?称?br> 沙如止观第六记。通摄世间有漏法轮中
    云五通等者。明服饵长生等。释居欲界唯
    说十善。梵居色天故说出欲。此且据迹文。
    依华严等经本是菩萨(云云)文行诚信者孔子
    四德也。定礼乐删诗书。裕犹益也。饶也。昆
    者尔雅云后也。周人谓兄弟为昆季。昆兄
    季弟。裕字亦作裕。有德者赏义同生善。背
    叛者罚义同断恶。君臣道合似第一义。六说
    默中二。初明默。次问答料简。初文又二。先
    明来意。次正释。初文三。初引教双立。次圣
    说下简示。三假令下明默意。以自证法不
    可为他说故。次正说中具约五时。并约当
    部具教多少。以大经四不可说而帖释之。
    初文可解。次三藏中云陈如等者。大集云
    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义谛无声字。陈如
    比丘于诸法获得真实之知见。大集无言菩
    萨者。第十三云王舍城中师子将军产生一
    子。寻有天来作如是言。善男子常应念法
    守口慎言。童子闻已不复啼泣无婴儿相。
    乃至七日眼不视瞬是时有人语父母言。
    是儿不祥哑不能言。父母答言。是儿虽复
    哑不能言身相具足。当知是儿必有福德。
    因为立字名曰无言。年至八岁人所乐见。
    以佛力故与父母眷属往至欲色二界中
    间宝坊之中见释迦牟尼并见十方一切诸
    佛。因身子问广现神变说偈赞佛等。今谓
    此之无言即是契理。大品不可得者。第十经
    ?x尸迦白佛言。菩萨行般若时知一切众
    生心不可得。乃至知者见者色乃至无上菩
    提悉不可得。何以故。般若不为得法故。
    一一文中皆云谛者。诸佛所说无不依谛。
    以四谛中世出世间因果具故。纵长途散
    说四谛之中必在一谛。料简中二问答。初
    问可知。由前文云并是三乘所证之法以
    自利利他俱有默故。故须问起。答中具出
    四悉。胁比丘对破马鸣者。相传释云。马鸣
    未有大信之时来至胁比丘所。自立宗云
    有言者屈斩首以谢。比丘便默。马鸣久久乃
    至云比丘于我有屈故默不言。比丘犹默。
    于是马鸣便出其门自思惟曰本我立默彼
    竟不言。而我有言乃成我屈。却至比丘所
    求自斩首。比丘曰。我法仁慈不斩汝首。汝
    当剃发为我弟子。若准付法藏传胁比丘
    法付富那奢。奢论胜马鸣剃发为弟子。马
    鸣初于闲林之中自思惟言。智慧殊绝有难
    能通计实有我。甚自贡高来至奢所。奢言
    诸法无我。马鸣言所有言论我皆能破。此言
    若虚要当斩首。奢言佛法之中凡有二谛。
    世谛有我第一义谛无我。鸣犹未伏。奢云
    汝谛思惟无出虚言定为谁胜。鸣思惟二
    谛然后乃伏欲自斩首。奢令剃发以为弟
    子。若准传意但以二谛破非默破也。若婆
    沙中云。曾闻有大论师名奢提罗。至?宾
    国。于时佛迹林中有阿罗汉名婆夷秀罗。
    具足三明通达三藏。时奢提罗闻彼林中
    有大论师即往其所到已慰问在一面坐。
    时奢提罗语尊者曰。谁先立论。答我是旧
    应先立论。奢提罗言。一切论有报。时婆夷
    秀罗默然而坐。婆夷秀罗诸弟子辈唱言。汝
    师若是奢提罗者自当知。从林起去展转前
    行。其师作是思惟沙门释子何故作是言
    汝师若是奢提罗者自当知。即便自忆我作
    是言。一切论有报。彼沙门默然便是我论无
    报。沙门已胜。即报弟子言我还往彼。弟子
    曰。已于众中得胜何故更往。师言。我宁于
    智者边负不于愚者边胜。即时诣彼作如
    是言汝是胜者我是负者。汝是我师我是弟
    子。此婆夷秀罗正当默破但与今文名字
    不同。次问者。准大论云四悉摄八万四千
    法藏十二部经。摄十二部已如上说。摄八
    万四千其相如何。答中引经具出数相。既
    云初心乃至舍利故知四悉摄一期教故云
    八万四千也。于中初引贤劫经。次引异说。
    初文二。初引贤劫通难。次若作下广集诸
    教别对四悉。止观文中用对四谛。今对四
    悉者以四悉义同四谛故具如对谛中说。
    余诸八万四千更有不同之相如止观第一
    记。度无极者。贤劫经中列三百五十度无极
    然后对六度四分烦恼为八万四千法门。亦
    在止观第一记。又大缨珞经六度皆云度无
    极。故晋宋译经皆翻波罗蜜为度无极。七
    得用不得用者。得谓自证。用利他也。于中
    为二。先标次释。释中又二。初举极果。次举
    因人。因人中二。先标列四句。次解释。释中
    凡夫及四教不同。初藏通两教各分二乘与
    菩萨别释。初三藏二乘中先声闻次支佛。初
    声闻中二。初明得而不能用。次假令下明
    用而不当同不能用。初文可解。次文具明
    不能用四悉之相。能称机故方名能用。声
    闻借使欲利于他而差机故不能用故云
    假令。于中初举满愿通明差机。次如富楼
    那下约四悉。一一皆先出入次结不能用。
    初文云。如富楼那九旬化外道如止观第六
    记。身子差机如止观第七记。迦?那如止观
    第九记。如身子不度福增者。论云。此比丘宿
    生为鱼身长七百由旬。宿曾闻法虽堕鱼
    中宿种犹在。时有商主将诸商人入海采
    宝。忽见流急船向白山兼见三日并现。即
    白海师。海师曰。祸哉非三日也。二是鱼目。
    一是天日。白山者鱼齿也。必入鱼腹。船中诸
    人各称所事。中有优婆塞称南谟佛。鱼闻
    佛名即自念言此佛弟子我昔亦佛弟子。即
    忍死合口水流便退。鱼因舍命风吹尸上
    岸。神生值佛。身子及五百皆不度。佛度得
    果。佛令按行海畔见骨山高七千由旬山
    北日所不照。回来白佛。佛言是汝身骨。问
    曰。鱼身长七百由旬。所见骨山高七千由旬。
    何故身小而骨山大耶。答或恐字误应是七
    十耳。大医等者。身子为大医五百为小医。
    支佛亦然者。据理既不知机明知不能用
    四。虽有部行但是悲心。如身子云我非
    知机但怜愍故而为说法可以比声闻知
    也。次明三藏菩萨未得灭谛名未得一具
    能用四。所以者何下释。不断烦恼称病导
    师。通教菩萨六地未巧者。与罗汉齐。虽亦
    说法不能称机故云未巧。别教十向既进
    ?中道故相似中道其用胜前。登地已去任
    运真应。八明权实者。先标。次释。释中二。先
    正释次料简。先正释中二。初重指前对谛未
    判权实故云通途。次正释中二。初四教次
    五味。初文自四。初三藏中又四。初引论总
    判。言释论云诸经多说三悉檀等者。此是大
    小相对而说。即指三藏经为诸经般若为
    第一义各有其意。次三藏下示教观体。非
    无空理但非即空故云少耳。三就三藏菩
    萨下且许当教以论三四。言约三悉以明
    四者非但无中道第一义谛亦无真谛第一
    义谛。且据缘真伏惑边说立第一义名耳。
    故云约三明四。又明四者能为他说四故
    云明四。自行但得三耳。四虽尔下正判
    属权。次通教中亦四。初形前立名。次故下
    引论证巧。且约即空明第一义。三就佛下
    当教判得。四而约下正判属权。次别教中
    三初形前。次而犹下望后。三教道下正判
    属权。次圆教中二。初亦形前。次故四悉下
    正判是妙。次约五味中可见。次料简中五
    重问答。初问中云菩萨虽得四此亦约三
    论四如前。答中通教既无中道义当无第
    一义。三藏菩萨不断惑者。若以二乘望通
    即同得四。言从证则四从教则权而不云
    从教则三者。教道证道俱说有四。但权实
    不同故不云三。若取地前为教道者。既
    有若取之言。当知初地以去。仍有教道之
    义。具如止观第三记。九开显中二。初标次
    释。释中二。初正开次料简。初正开中二。初
    明施开之意。次正约前四时论开以会法
    华。初文又三。初通明诸法本实。次大悲下施
    权。三今开下显实。初文者法既本妙?由物
    情。故知但开其情理自复本。施权中二。初
    正施。次无量义下引证。三今开下正开。开中
    又二。初约法通开明施化本意。次除灭下寄
    二乘难开以明开相。?既即是妙化城即是
    宝所故也。次若乳下正约四时明开又二。
    初正开。次方等下明开分齐。乳及二苏中别
    教四悉虽有第一义并约教道。故云唯决
    四权生苏十二权熟苏八权皆得入妙。生熟
    苏中决权引证但云千二百罗汉及决了声
    闻法者。前证乳教已引菩萨。菩萨义同不
    繁文故不重引之。既云菩萨亦除疑网验
    知菩萨亦须会三。方等般若至在此者。开
    分齐中亦应云华严文无者略。验彼三部圆
    教无殊法华之圆。判顿独在华严信是妄
    生疣赘。况法本妙隔在物情。法华已开翻降
    为渐。十如实境妙却为?。佛之知见贬归
    菩萨。药王十譬叹教圣说成虚。法师三世校
    量通为不实。分身佛集宝塔涌空徒屈来仪
    证斯渐教。同异之相不可具论。一家教门
    足堪搜捡。如何独异黜兹妙经。次料简中
    问决诸权悉檀至不尔者。问意者若决?入
    妙为决诸?四悉同入妙第一义悉。为自
    决世界入世界。乃至决第一义入第一义
    耶。云不尔者若不如此为如后意耶。亦有
    本云为当尔不恐人误改耳。答意者二意俱
    通故云自在。言假令者如初问意纵令尽
    入妙第一义。妙第一义既不隔三与第二
    义亦何别。故云一三自在。今文且作一种
    解者顺第二意对开五章名义顺故。若唯
    入第一义但得对体余义则阙。若决下用
    第二意一一别对。初世界中二。初正会。次亦
    是下示相。会入世界?是诸法。决彼诸?
    同入此妙故成妙名。次示相会入中二。初
    约法说周意。次譬说周意。初法说中七方便
    同成佛乘。譬说中二乘之名同称菩萨。汝等
    所行是菩萨道。所行既成菩萨之道。行人岂
    独犹名二乘。次决第一义中以四悉义随
    于五章。故第一义居次。佛所知见及所至宝
    所。并属理故。次会为人中引证云大车者
    车方为因。道场为果。次会对治中。引证云。
    以此宝珠用。贸所须者。方便教中法有限
    量。非即非妙。是故艰难如勤力求索。实理
    无竭疑尽信全如宝珠无价。贸物无尽。究
    除贫苦莫若如意。此良药等思之可知。是
    故贸?病差。并是对治之别名。此中判教以
    辨同异本显于同。故本迹二门尔前未说。
    因兹开废莫不咸闻。十通经者又二。初问
    次答。答中二。先总举次别释。释中先。释次结。
    释中二。先迹次本。迹中二。先列经次释。本
    文亦然。迹之与本俱。以性为生善。善性在
    往故也。俱以进力及行为对治。并举能治
    行也。根举能悟之人。想举能见之心。此少
    异耳。故同有四悉。两处下结可知
    次第二。别解者初重略标五章前已列竟。
    今于五中初广释名中二。初开章次解释。
    释中自四。初释初门中为三。初于今经自
    立。次立此下明立名意。三问下料简。初文者。
    虽在今经与他对辨不无通别。若妙法莲
    华名之与义俱异他经。经之一字名与他同
    义与他异。今从名通故云通耳。次立名意
    者。以何缘故立此经名。名既该乎一部。一部
    意不逾三。故名既通别不同三意。亦随名通
    别。故释此三意。?妙甄分教行理殊通别异
    辙。今释此三又为四意。初标次列。三释四
    结。初二如文。三释中二。先通解通别。次别
    解通别。通谓通于诸经教行及理。别谓别
    在圆诠之教。初通释中二。先略次广。初略
    者。一代圣教诸名之下。无不具此教行理
    三。无不以别而契于通。无不以通而应
    于别。故此三中通摄佛法。故教则机应相对。
    行则因果相对。理则名实相对。亦是事理相
    对。若无此三双通别虚设。次广释中自三。
    初约教中二。释结释中二。初明别。次金口
    下通。次故通下结也。次约行中亦二。释结释
    中初别。次大论下引小以例。初别中又二。先
    立次引证。并是约通论别且从别以明别。
    如云法宝即通种种故别。次引证中先寄
    小。各说即别俱正故通。言各说身因者。涅
    ??三十二释随自意语中云。如五百比丘
    问身子云。佛说身因何者是耶。身子答云。
    汝等亦各得正解脱自应知之。何缘方更
    作如是问。有比丘言。我等未得正解脱
    时。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
    汉果。有说。爱有说行乃至饮食五欲。如是五
    百各各说已所解已。共往佛所稽首右?
    而坐。各说已解。身子曰。谁为正说。佛言。无
    非正说。次寄大中各入故别不二故通。三
    十二菩萨入不二法门者。既有能入之门。门
    皆趣理。准例五百三十二亦无非正说。此
    举大小两乘能趣之行。次例中不可得即是
    理也。举劣况胜。观息尚即是理况大小两乘
    能趣之行。当知下结。又二。先结次引证。次理
    中三。初立次引证三结。初文不二故通非一
    故别。证中二文例立可知。先引大论次引
    大经中。言解脱亦尔。多诸名字者。大师在
    灵石寺一夏讲百句解脱。每于一句作百
    句解释。是则解脱有万名字。如天帝释有千
    种名者。亦名?x尸迦。亦名婆蹉婆。亦名婆
    ?移拧R嗝?蛲勇蕖R嗝?а厶臁R嗝?嶂?br> 夫。亦名金刚宝顶。亦名宝幢等。名异下结。
    名异故别礼一故通。别中云今称等者。妙法
    是别异余经故。经即是通通名经故。故知。
    今经通别始自如是终乎而退。莫非佛说
    俱是妙法。从始至终咸别并通。于此教通
    别中诠于行理通别。故知本迹无非因果
    及名实故。不可遍引故略示方隅。?引
    譬喻以示行之通别。及方便中实相等为理
    通别。譬喻中者诸子习因不同即是行别。等
    赐大车直至道场即是行通。大车是所乘通
    理道场是所契实相。乃至大慧之名亦是名
    别。一一别名咸从理立即是理通。此是今经
    理之通别。具如下释中更广明之。四约此下
    结。次料简中先问次答。问中所以但问教
    者。教行理三展转互通。教既居初。但从教
    问。余之二种凭教自显。初广略二解泛通诸
    教。是故通以一佛为通。今即离为四佛不
    同。佛佛自有诸门教别。故云教主不同设教
    亦异。云何下难者。以前通途难今四别。次
    答中意者。即具当分跨节两义。应知两义即
    与待绝二妙不殊。又前二释亦具二义。何
    者。若依施权即当分义。若据佛意即跨节
    义。虽具二义不谭其意而以此意泛释。
    复未甄衡二途。其意以通。而未灼然开
    显。以是义故。故须分于二义而答。当分
    通于一代。于今便成相待。跨节唯在今经
    佛意非适今也。释此二义。先标次列三释。
    释中先当分次跨节。一一皆约教行理三。初
    当分者顺前问意为显跨节以当分难。四
    教当分皆具三意。于中先正释次融会不可
    即具。故与后义俱立难易。初文三藏广余
    三例。初三藏中三。初正释相。次经言下引
    证。三此则下明当分意。初文可见。引证中
    言即脱璎珞等者。报身四十一地戒定慧陀
    罗尼以为璎珞。寂灭忍为柔软上服。大小相
    海为严饰之具。丈六相好为?。生空法空为
    弊。现有烦恼有为有漏为尘土坌身。实无
    生死烦恼似有生死烦恼。为状有所畏。如
    成论无畏品云。如经云。善来比丘随顺我
    法我则欢喜者。此似有贪。如语调达。汝为
    痴人食人涕唾此似有?。自言。我是人中
    师子。此似有慢。善持我法如擎油鉢。又
    如语调达言。我尚不以法付舍利弗等
    况当与汝。此似有见也。文中但略举垢衣
    一句耳。语言勤作等者。即是小乘。七科道品
    即除见思粪之法器也。语言即念处。勤作即
    正勤。咄男子等即如意。好自安意即五根。所
    以者何等即五力。更与作字即八正。虽忻此
    遇即七觉。当加汝价即??法。不能发真如
    意能发故云加价。今文甚略。言涂足油者
    下偈文中得如意足观。如油涂足则能履
    水。能得神通。又油能除风。如定除乱。广
    如信解品疏释。此则唯譬三藏说教行理可
    知。次三教例中云通别圆等亦尔者。具如
    下本门果妙中释四种身相不同。融会可知。
    次跨节中四。先斥当分。次若开下立跨节相。
    三如此下结意。四作如此下融会。初文又二。
    初正斥。次?隐下明当分意。立当分者以
    施权竟。权实相对故有四主各各不同。故
    明意者无别当分?是隐实施权且云当
    分。初至金辉现当分身也。不说下说当分
    法也。略语身法余二略无。不说甘甜常乐
    之味。说于咸酢无常辛辣者。大经第四云。苦
    为酢味。无常咸味。无我苦味。乐为甜味。我
    为辛味。常为淡味。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
    是因缘成涅??食。彼破三?故但三味。胜
    劣相对故成六味。故略不说净及不净。今
    文从劣故云不说甘甜等也。弃王者服饰
    重语隐妙现?。亦与前隐功德现丈六
    意同。如穷子见父豪贵尊严等。无量功德
    庄严缨珞为王者服饰。当知?是一种身口
    行理更无别途。今弃此服饰即当分义施
    权意也。言粪器者生灭道品。若开方便下正
    明跨节相此句总开。即向身向法向行等者。
    指前方便身口行理等也。三结意中历三
    意结。初言通是一音之教。而小大差别者。
    今此是法华跨节一音不同小乘当分一音。
    具如止观第一记。故依婆沙但三藏佛一
    音耳。准例通别。皆应有当分一音。前当分
    义中分四教主。各有所说所行理体故义易
    解。理无种种。何故四教各有所诠。所诠异
    故理不应异故云难融。跨节义中不分四
    教。各别诠理故云易明。诸经所说因果各
    别。今越彼别义。唯论一理故相难解。若二
    义相成则理相俱易。若二义隔越则二俱难
    明是故二义相须当分乃成今经相待义边
    跨节乃成今经开权义边。又若方等般若及
    华严等当分义者仍是施权。若来至法华当
    分义边成判权实。判已即废废已即开。开废
    相即不可异时。二定妙法先后中四。初标。
    次若从义下辨先后。三从今题下正明今
    意。四虽复下融通二途。初如文。次文者。从
    义从名各有其致。从义中先立。次引证。从
    名中亦先立。次引事。事中二。先证从名。次
    笃论下复顺从义。言笃者。尔雅云固也。老
    子云。守静曰笃。笃贞正也。三明今意者。应
    知题名须从名便。故先妙次法已如题中。
    今欲解义故须从义。所以下正释中先法
    次妙。四融通者。?缘前后无乖。故解释中
    则从义便。故知前后并不乖理。旧解中二。初
    出诸师次今家难。初文中前三师大师不破
    者。以下文云余者望风故也。若欲薄知得
    失者。例光宅意破无非不遣。如道场观
    云。三非真实。不知何教之三为非真实。既
    不知三外别有菩萨。归一与无上显妙未
    彰。若引今经以证妙者理稍可然。其如所
    证无妙可论。余皆不了。无上故妙者。引经
    是乘微妙。清净第一。具足应云于诸世间
    为无有上。有本无第三句。并前二句方可
    证无上故妙也。又云寄言谭于像外等
    者。意云妙理无形言谭托像。寄有形言以
    谭像表像表为妙。有形为?但像表之理
    精?是亡。亡精?故故名为妙。亦不知像
    表绝精绝?为何所诣。引经文证义亦如
    前。会稽基即法华寺基也。言表同者不知
    昔何教三为异表会何教令同亦不知指
    何为昔三因故亦令妙不成。北地师三。意
    趣亦尔。三师之三并不出光宅之见故云
    望风。如顺风破阵阵首既破余者望风。次
    光宅师者所感天华志公尚云啮蚤。武帝欲
    请雨。问志公。志公云云能致雨。便请云公
    讲法华经。至其雨普等四方俱下降雨便
    足。又云法师未生之前有人于水中得法
    华疏题云寄与云法师。广如别传。感应若
    斯犹不称理况他人乎。验灵山亲承理无
    差忒。然三师稍同光宅而不及光宅菩萨
    用三僧只故知光宅有三可会但无一可
    归。无一可归故破不成妙。指昔通漫故
    破?非?。所以招于二十四难良有以也。
    于中先总立次广释。释中先释昔日因果各
    有三?。次释今日因果各有三妙。初文者
    先因次果。初因中先标次释。次结。初如文。
    释中体则具列三乘位用则但举菩萨者举
    胜兼劣。以三只菩萨不断惑因与二乘凡
    位似同故名因同。并是初明谛等为体。位
    中言第九无碍者三只之内伏惑时长乃至
    非想第九品并伏而未断。位未出界况复变
    易故名为下。用短可知。当知二乘位用下
    短比此可知。昔果三义者初标列。次释。后
    结。释中体者纵至佛果。亦但有余无余故与
    二乘其体是狭。佛果亦同位在化城。佛果亦
    同止除四住。又下重释用耳。八十等者以
    寿量意用斥昔果。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
    为前过恒沙今犹未尽复倍上数名之为
    后。八十年佛无此寿故故名为短。次明今
    因果各三义者为二。先释次结。释中二。先
    因次果。因中三。列释结。释中言界外行菩萨
    道者。若自行者必在界外。若兼化物则自
    在受生。次果中亦先标列次释三结。言神
    通者在因则以伏断为用。在果则以利物
    为用。光宅意以寿量品为神通延寿利益
    众生。即是下总结。次今古下破中三。先举
    难例易。次因体下正破三彼作下结成难
    势。初文中南方者南朝即江东是。旧总云南
    朝。后分两道故云江东。承肇什者取语便
    耳。关中四子即生肇融?薄:笕顺杏盟淖又?br> 义故时人语曰生肇发天真。若以今意望
    之多附于通。不必全是故云多附。附谓附
    近。光宅亦附近肇什故云宁远。时人以为
    光宅得旨故抑云不远。先破得旨之难余
    易自启。次正破中二。先因次果。因中三重谓
    体位用。一一各以四一难之。初破因体中
    先通责光宅。昔言通漫复泛许之故云可
    然。何者下正破中三。初举昔有四一。次举
    今无四一。三结难。初昔中二。先列次结。初
    文者。般若举乘乘即是教故云运载。既言
    一切靡不遍行及法界等当知体广。般若有
    教一思益有行一华严有人一净名有理
    一。昔因如此下结。若言下责今经无四一。
    又二。先列次释。列中并是光宅疏意下去例
    知。当知下难势。还以彼义而难于彼。次难
    位中四。先来意次标三释四结。初二可知。
    释中亦二。先昔次今。昔中亦先释次结。释中
    初文云无上是法举法取人。言般若是无
    上明呪者。大论问释提桓因何故以般若为
    无上明呪。答诸外道圣人有种种呪术利益
    人民。诵是呪者能随意所欲使诸鬼神。诸
    仙有呪得大名声。人民归伏。贵是呪故故
    名般若以之为呪。帝释白佛是般若呪常
    与众生道德乐故。余诸呪术能增长恶。般
    若神呪能灭诸禅涅??之着何况贪等。是故
    名为大明呪也。无上明者大或有上故次
    名无上。无等等者等此无等名无等等。皆
    破无明故并云明。又外道有呪能知他心。
    有呪能飞变。有呪能住寿。于诸呪中般若
    出过无量无边故云无等。又诸佛于一切众
    生中无等故般若名无等。又无等等者妙觉
    位也。无能等此无等之位故云无等等。故
    净名中所叹菩萨皆是等觉。位邻妙觉故
    云近无等等佛自在慧。此呪无上义同妙觉
    故云无等等。是为呪义无等等故也。次引
    大论中应云因行而言位者恐误。受法性
    身行菩萨行如前释。引净名中近无等等
    者。佛名无等无等中最故云等等。等觉近
    之。举彼所近故云佛自在慧。十方魔王者
    不思议品文。入地菩萨能作魔王。魔王不尽
    是彼入地菩萨故但云多。以实行者不能
    恼于深位菩萨故云非驴所堪。所以今云
    皆是等也。次净名文者。初住八相未是极
    位故名为虽。是故仍须行菩萨道自行化
    他以进后位。此由初住见理故也。故举理
    以显德。秘藏正当所见之理。如是下结。次
    若言下明今经中亦应云行亦但云位者。
    应是以位显行。前文亦然。当知下结次明
    用中三。谓标释结。释中二。先昔次今。先昔
    者又二。释结。初教。次明行长中初云无明
    举失显得。一切种智正明能知之行。一切
    法即兼举所观以显能观。明无明下出观
    相。若知下释观相。是为下结观相者并是
    中道观故亦应合有用字。但是文略。次明
    人一中云一日等者。并是斥夺之辞。举能
    夺所以明人胜。初云一日行般若如日照世
    等者。大品习应品云菩萨行般若一日。出
    过二乘之上。二乘如萤火虫。不作是念。我
    力能照阎浮提普令大明。二乘亦尔不
    作是念。我行六度乃至菩提。菩萨照世洞
    照法界如照三千故云如日照世。故胜二
    乘一切智光。拙度菩萨尚未见空故如萤火。
    若入?卜等者若入净名常寂光土之室故
    唯闻诸佛法界万德之香。尚不嗅地前教道
    之香。岂乐拙度小行功德。故法身菩萨立种
    智之身。如实相之座。不假灯王之威。见思
    尘沙诸习先尽。故分段方便二土五尘。不能
    染于实报法身。故知此等皆是法身念不退
    类故云阿越。理一中云色无边故等者。五
    阴是理故即阴是实相般若故皆无边。以由
    理故令法无边。当知下结。次若谓下破今教
    无四一故?。文阙人一以行兼之。行必有
    人故也言覆相者覆却常住真实之相而
    用于权。亦略用字如前可知。次果体广狭
    四难者。亦标释结。释中二。先昔次今。初又二。
    初难次结。初难中全具四一文且引般若净
    名但是理一教一。余二比于上下诸文类
    之可知故略不说。次从若谓今果去难今
    经果上四一不成。初不满不了教一不成。
    光宅疏中云明一乘故满了。不明佛性故
    不满不了从何故复言去行一不成。从若
    体广去人一不成。此等并是光宅疏意。言
    七百阿僧只者。首楞严下卷。坚首菩萨白佛
    言。世尊。佛寿几何何时入灭。佛告坚首。东
    方去此三万二千佛土国名庄严。佛号照
    明庄严自在王。十号具足。今现说法。如彼
    佛所有寿量我寿亦尔。又问。彼佛寿命几何。
    佛言。汝自往问彼自当答。坚首承佛神力
    于一念顷即往彼国顶礼?佛白佛言。世
    尊寿命几何几时入灭。彼佛答言。如释迦寿
    我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寿七百阿僧只劫释
    迦亦尔。坚首还白佛竟。阿难言。如我解佛
    所说。彼佛是释迦异名。佛告阿难。汝承佛
    力乃知是事。乃至上方有土名一灯明等
    并释迦分身。从若言去理一不成。言应备
    五眼见佛性者。据不见佛性则无佛眼。当
    知下结。次果位中亦三。标释结。释中亦应先
    举昔有次斥今无。文中从略直举今无。准
    前诸释验知昔破。次果用中亦三标释结。释
    中亦不出昔直举今文。准前可知于中二。
    先正破无四一。次广破神通。初文二。先破
    次结可知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