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一 >
  •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十上

    大章第五释教相者。若弘余经不明教相。
    于义无伤。若弘法华不明教者。文义有
    阙。但圣意幽隐教法弥难。前代诸师或祖承
    名匠。或思出神衿。虽阡陌纵横莫知孰是。
    然义不双立理无两存。若深有所以。复与
    修多罗合者。录而用之。无文无义不可信
    受。南岳大师心有所证。又勘同经论。聿遵
    佛语。天台师述而从用。略明教为五。一大
    意。二出异。三明难。四去取。五判教。大意者。
    佛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说余经典。各赴
    缘取益。至如华严初逗圆别之机。高山先
    照。直明次第不次第。修行住上地上之功德。
    不辨如来说顿之意。若说四阿含。增一明
    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义。杂明诸禅定长
    破外道。而通说无常知苦断集证灭修
    道。不明如来曲巧施小之意。若诸方等折
    小弹偏叹大褒圆。慈悲行愿事理殊绝。不明
    并对诃赞之意。若般若论通则三人同入。
    论别则菩萨独进。广历阴入尽净虚融。亦
    不明共别之意。若涅??在后。略斥三修。
    粗点五味。亦不委说如来置教原始结要之
    终。凡此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不
    谭佛意意趣何之。今经不尔。绞欠?磐?br> 目。大小观法十力无畏。种种规矩皆所不
    论。为前经已说故。但论如来布教之元始。
    中间取与渐顿适时。大事因缘究竟终讫。说
    教之纲格大化之筌[罩-卓+弟]。其宿殖淳厚者。初即
    顿与直明菩萨位行功德。言不涉小。文云。
    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其不堪者。隐其无量神德。以贫所乐法方
    便附近。语令勤作。文云。我若赞佛乘众生
    没在苦。如此之人。应以此法渐入佛慧。
    既得道已。宜须弹斥。即如方等以大破小。
    文云。苦切责之已。示以所系珠。若宜兼通
    半满洮汰。如大品遣荡相着。会其宗途文
    云。将导众人欲过?M道。过此难已。定之
    以子父。付之以家业拂之以权迹。显之
    以实本。当知此经唯论如来设教大纲。不
    委微细纲目。譬如算者初下后除。纪定大
    数不存斗斛。故无量义云。无量义者。从一
    法生。则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此譬下算。
    若收无量以入一。会三而归大者。此譬除
    算唯记大数焉。如是等意皆法身地。寂而
    常照。非始道树逗大逗小。佛智照机其来
    久矣。文云。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此
    照大久矣。文云。殷勤称叹方便。此照小久
    矣。文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此照会
    小归大久矣。信解品云。踞师子牀见子。便
    识此语初鉴大机久矣。于窗牖中遥见其
    子者。此鉴小机久矣。密遣二人方便附近。
    语令勤作。此鉴须开三久矣。心相体信入
    出无难。此鉴调斥久矣。领知众物。此鉴洮
    汰久矣。后付家业。此鉴教行等久矣。当知
    佛意深远。弥勒不识所为因缘。况下地二乘
    凡夫等耶。文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又已今当说。最为难信难解。前经是已说随
    他意。彼不明此意。故易信易解。无量义是
    今说。亦是随他意亦易信易解。涅??是当
    说。先已闻故亦易信易解。将说此教。疑请
    重叠具如迹本二文。受请说时?是说于教
    意。教意是佛意。佛意即是佛智。佛智至深。是
    故三止四请。如此艰难比于余经。余经则
    易。若始坐道场。梵王初请直言请法。亦无
    疑网往复殷勤说诸方等。观文可知。说大
    品时犹酬梵请。唯华严中请金刚藏。可为
    连类。而人师偏着。谓加于法华。言小乘致
    请不及菩萨。此见一边耳。身子腾众心
    云。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求佛诸菩萨。大
    数有八万。欲闻具足道。何独是一小乘。又
    弥勒阖众求决文殊。与解脱月金刚藏。若
    为有异。又本门中菩萨。请佛说于佛法。
    岂比菩萨请菩萨说菩萨法耶。若就此意
    有加于彼。若彼列众十方云集。皆是卢舍那
    佛。宿世知识。此经云集地涌菩萨。皆从释
    尊发心。是我所化。此一往则齐而不无疏
    密。又彼明十方佛说华严。被加者。同名法
    慧金刚藏等。不言彼佛是舍那分身。今明
    三变土田。一方各四百万亿那由他土。满中
    诸佛悉是释尊分身。此意异彼。彼以华严
    为胜。?复出一两句。非故兴毁。若较其优
    劣恐成失旨。但此法华开权显本。前后二
    文疑多请倍。不比余经。?为深论佛教妙
    说圣心。近会圆因远申本果。所以疑请不
    已。若能精知教相。则识如来权实二智也。
    教意甚深其略如是
    ○二出异解者。即为十意。所谓南三北七。
    南北地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不定。华
    严为化菩萨。如日照高山名为顿教。三藏
    为化小乘。先教半字。故名有相教。十二年
    后为大乘人。说五时般若乃至常住。名无
    相教。此等俱为渐教也。别有一经非顿渐
    摄。而明佛性常住。胜?光明等是也。此名
    偏方不定教。此之三意通途共用也。一者虎
    丘山岌师。述顿与不定不殊前旧。渐更为
    三十二年前。明三藏见有得道。名有相教。
    十二年后齐至法华。明见空得道名无相
    教。最后双林明一切众生佛性。阐提作佛。
    明常住教也。二者宗爱法师。顿与不定同
    前。就渐更判四时教。即庄严?F师所用三
    时不异前。更于无相后常住之前。指法华
    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名同归教也。三
    者定林柔次二师。及道场观法师。明顿与
    不定同前。更判渐为五时教。即开善光宅
    所用也。四时不异前。更约无相之后同归
    之前。指净名思益诸方等经。为褒贬抑扬
    教。四者北地师亦作五时教。而取提谓波
    利为人天教。合净名般若为无相教。余三
    不异南方。五者菩提流支明半满教。十二
    年前皆是半字教。十二年后皆是满字教。六
    者佛驮三藏。学士光统。所辨四宗判教。一
    因缘宗。指?酬剂?蛩脑怠6?倜?凇V赋?br> 论三假。三诳相宗。指大品三论。四常宗。指
    涅??华严等常住佛性本有湛然也七者有
    师开五宗教。四义不异前。更指华严为法
    界宗。即护身自轨大乘所用也。八者有人称
    光统云。四宗有所不收。更开六宗。指法
    华万善同归。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名为
    真宗。大集染净俱融。法界圆普名为圆宗。余
    四宗如前。即是耆?凛师所用。九者北地
    禅师。明二种大乘教。一有相大乘。二无相
    大乘。有相者。如华严璎珞大品等。说阶级
    十地功德行相也。无相者。如楞伽思益真法
    无诠次。一切众生即涅??相也。十者北地禅
    师。非四宗五宗六宗二相半满等教。但一佛
    乘无二亦无三。一音说法随类异解诸佛
    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但是一音教也。出异
    解。竟
    ○三明难者。先难南地五时其义不成。余
    四时三时例坏也。若言十二年前名有相教
    者。成实论师自诬己论。论云。我今正欲明
    三藏中实义。实义者所谓空。是空非无相
    耶。三藏非十二年前耶。又阿含中说。是
    老死谁老死二皆邪见。无是老死即法空。
    无谁老死即生空。三藏经中自说二空。二
    空岂非无相。又释论云。三藏中明法空为
    大空。摩诃衍中明十方空为大空。即以法
    空为大空。即大无相。又成道六年。即说殃
    掘摩罗经。明空最切。此非无相谁是无相
    耶(云云)。又大论云。从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说
    般若。般若即空慧也。复次十二年前名有相
    教。为得道为不得道。若得道则乖成论。论
    师云。有相四谛。是调心方便实不得道。须
    见空平乃能得道。既言有相那忽得道。若
    不得道用此教为。又拘邻如五人。最初于
    佛法寂然无声字。获真实知见。最初之言。
    岂非十二年前得道耶。又若得道教同无
    相。若不得道教同邪说。又若得道得何等
    道。若见空得道还同无相。若不见空得
    道。亦同九十五种。非得佛道。有相之教具
    有二过(云云)。二难十二年后名无相教。明
    空荡相未明佛性常住。犹是无常。八十年
    佛亦不会三归一。亦无弹诃褒贬者。此不
    可解。若言无相何意不荡无常。犹有无
    常何。谓无相。若言不明佛性法身常住
    者。共般若。可非佛性法身常等。不共般若
    云何非佛性耶。大经云。佛性有五种名。亦
    名首楞严。亦名般若。般若乃是佛性之异
    名。何得言非。彼即救言。经称佛性亦名般
    若者。是三德之般若。何关无相之般若。若
    尔者。涅??第八何意云如我先于摩诃般若
    中。说我与无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
    实性。实性之性即是佛性。如此遥指明文灼
    然。何意言非。又涅??佛性。?是法性常住不
    可变易。般若明实相实际。不来不去即是
    佛无生法。无生法即是佛。二义何异。故知法
    性实相即是正因佛性。般若观照即是了因
    佛性。五度功德资发般若。即是缘因佛性。此
    三般若。与涅??三佛性复何异耶。金刚般若
    论云。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于余名生
    因于实名了因。实相了因能趣菩提。岂非
    佛性。但名异义同如前分别。何得闻释提
    婆那民。谓非帝释。其谬类此。若言无常八
    十年佛说。非佛性常住者。涅??亦云。八十
    年佛背痛有疾。于娑罗入灭那忽谭常辨
    性(云云)。释论云。佛有生身法身。生身同人
    法。有寒热病患马麦乞乳。法性身佛光明无
    边。色像无边。尊特之身犹如虚空。为法性身
    菩萨说法。听法之众尚非生死身。何况佛
    耶。释论云。又生身佛寿则有量。法身佛寿则
    无量。岂可以无常八十年加于法身耶。小
    乘中云法身尚其不灭。如均提沙弥忧恼。
    佛问汝和尚戒身灭不。答言不。乃至解脱知
    见灭不。答言不。何况般若法身而言无常。若
    言般若无会三者。何故问住品云。诸天子
    今未发三菩提心者。应当发。若入声闻正
    位。是人不能发三菩提心。何以故。与生死
    作障隔故。是人若发三菩提心者。我亦随
    喜。所以者何。上人应求上法。我终不断其
    功德。若声闻不求上法。何所随喜。既随喜
    上法即是会三。若言般若无弹诃者。大品
    云。二乘智慧犹如萤火。菩萨一日学智慧。
    如日照四天下。又十三卷云。譬如狗不从
    大家求食。反从作务者索。当来世善男女
    人弃深般若。而攀枝叶。取声闻辟支佛所
    应行经。又云。见像观迹皆名不黠。岂有弹
    诃更剧于此。谓无褒贬耶。若言般若是第
    二时教。引诸天子白佛云见第二法轮转
    者。何经不见第二。而独言般若。净名云。始
    坐道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乃至说
    法不有亦不无。两说相对亦应是第二法
    轮转。法华亦云。昔于波罗柰转四谛法轮。
    今复更转最上之法轮。涅??又云。昔于波罗
    柰初转法轮。八万天人得须陀洹果。今于
    此间拘尸那城。转法轮时。八十万亿人得
    不退转。经经皆有此旨。亦应并是第二。何
    独般若耶。若言十二年后明无相者。何得
    二夜常说般若。故知。无相之过亦甚众多(云
    云)。次难褒贬教是第三时。虽七百阿僧只。
    犹是无常不明常住。直是弹诃褒扬而已。
    今问说般若时。诸大弟子皆转教说法。虽
    不??取。咸以具知菩萨法门。何得被诃茫
    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故知褒贬不
    应在般若之后。非第三时也。又弥勒等亦
    被屈折。何但声闻。若言七百阿僧只者。此
    亦不然。其文自说佛身无为不堕诸数。金
    刚之体何疾何恼。为度众生现斯事耳。文
    辨金刚而人判七百。涅??亦辨金刚那忽
    常住。又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又不思议
    解脱有三种。真性实慧方便即是三佛性义。
    且复尘劳之俦是如来种。岂非正因佛性。不
    断痴爱起诸明脱。明即了因性脱即缘因
    性。三义宛然。判是无常。涅??三种佛性何
    得是常耶。次难第四时同归教。正是收束
    万善入于一乘。不明佛性神通延寿。前过
    恒沙后倍上数。亦不明常。此不应尔。法
    华明一种性相一地所生。其所说法皆悉到
    于一切智地。命章即云开示悟入佛之知
    见。华严明佛智慧。犹带菩萨智慧。菩萨智
    慧如爪上土。如来智慧如十方土。法华纯
    说佛之智慧。如十方土。而非常者华严爪
    上土。云何明常住。又华严始坐道场初成
    正觉。成佛太近。法华明成佛久远。中间今日
    皆是迹耳。迹中所说而言是常。本地之教岂
    不明常。又无量义经云。说华严海空历劫
    修行。未曾宣说如是甚深无量义经。甚深
    无量义经已自甚深。甚深之经为法华弄引。
    岂不明常。若言常住语少者。如天子一语
    可非敕耶。文云。世间相常住。又云。无量阿
    僧只劫。寿命无量常住不灭。伽耶城寿命及
    数数示现等。是应佛寿命阿僧只。寿命无量
    者是报佛寿命。常住不灭者。是法佛寿命也。
    三佛宛然常住义足。法华论云。示现三种菩
    提。一者应化佛菩提。随所应见而为示现。
    谓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道场得
    三菩提也。二报佛菩提。谓十地满足得常
    涅??。文云。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
    亿那由他劫也。三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净
    涅??。常清净不变。文云。如来如实知见三
    界之相。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谓众生界即
    涅??界。不离众生界即如来藏。又云。我不
    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即正因佛性。
    又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了因佛性。又
    云。佛种从缘起。即缘因佛性。法华论亦明三
    种佛性。论云。唯佛如来证大菩提。究竟满
    足一切智慧。故名大。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
    等皆当作佛者。示诸众生皆有佛性也。经
    论明据云何言无。又涅??云。是经出世。如
    彼果实。多所利益安乐一切。能令众生见
    如来性。如法华中八千声闻得受记[?`/别]成
    大果实。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若八千声
    闻。于法华中不见佛性。涅??不应悬指。
    明文信验何劳苟执。又涅??二十五云。究竟
    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
    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
    切众生悉有一乘故。今经是一乘之教。与
    涅??玄会。且涅??犹带三乘得道。此经纯一
    无杂。涅??更不发迹。此经显本义彰。处处
    唱生处处现灭。未来常住三世益物。人众
    见烧我土不毁。岂是神通延寿有灭尽耶。
    破神通延寿义(云云)。难第五时教。双林常住。
    众生佛性阐提作佛者。问成论师依二谛解
    义。第五时教为二谛摄不。若二谛摄与诸
    教同。前教二谛犹是无常。双林二谛何得
    是常。若双林不出二谛。能照别理破别惑
    得是常者。前教所明二谛。亦照别理破别
    惑。那忽无常。众生佛性阐提作佛。例如此
    难。故知明理不异前时。据何为常住耶。
    难顿教者例此可解。实既是同据何为顿。
    权虽别异不应从事判大小。则大颠倒(云
    云)。次难偏方不定教。谓非次第别为一缘。
    如金光胜?楞伽殃掘之流也。问殃掘之经
    六年所说。列次第众委悉余经。弹斥明常
    分明余教。释梵四王及十弟子。乃至文殊皆
    被诃斥。同闻宛然应入次第。而今判作偏
    方。净名亦是弹诃。那得引为次第。又净名
    所诃事在往昔。追述前语以辞不堪。当
    知。十二年前已应被诃。与殃掘同。若殃掘
    偏方则净名非次。若谓殃掘明常别为一
    缘者。净名云。尘劳之俦是如来种。何得是
    次第之说(云云)。次难其依涅??五味判五时
    教。用从牛出乳。譬三藏十二年前有相教。
    从乳出酪。譬十二年后般若无相教。从酪
    出生苏。譬方等褒贬教。从生苏出熟苏。
    譬万善同归法华教。从熟苏出醍醐。譬涅
    ??常住教。此现见乖文义理颠倒相生。殊不
    次第。何者经云。从牛出乳。譬初从佛出十
    二部经。云何以十二部。对于九部有相教
    耶。一者有相教无十二部。二者有相教非佛
    初说。故不应以此为对(云云)。彼即救云。小
    乘亦有十二部。引文证云。雪山忍草牛若食
    者。即出醍醐。更有异草牛若食者。不出醍
    醐。故知大小通有十二部。但有佛性无佛性
    之异耳。今问纵令通有十二部者。何故不
    取明佛性之十二部为乳教耶。大经第七
    云。九部不明佛性。是人无罪。如言大海唯
    有七宝。无有八宝。是人无罪。例此而言。
    若十二部无佛性者。是人得罪。既言具十
    二部何意不明佛性。即堕得罪之句。岂会
    无罪十二部耶。若言从十二部出修多罗。
    修多罗对无相般若教者。?多罗则通一切
    有相无相。五时皆名?多罗。何以独对无相
    般若。解云般若中有直说义。复是第二时。故
    以对之。若言直说应是?多罗者。般若中
    有譬说因缘说授记说论义说。那得独是直
    说耶。般若兼具众说。以?多罗为名者。余
    经亦直说。何不对?多罗。若言第二时者。
    何经非第二时。已如前难。从修多罗出方
    等经。用对褒贬净名等教者。净名不应在
    大品之后。已如前破(云云)。从方等出般若。
    用对法华者。经文自云般若。而曲辨为法
    华。回经文就义。最为无意。涅??云。八千
    声闻于法华受记。不道般若受记。那得
    唤法华为般若。乖文失旨不成次第也。
    从般若出大涅??。彼即解云。从法华出大
    涅??。此亦不会经文。譬如很子又似[仁-二+戾]羊
    (云云)。五时之失其过如是。其四时三时无劳
    更难。南方教相不可复依也。今更难用三
    时义家云。十二年后讫至法华。同名无相教
    者。法华会三般若亦应归一。若不尔者。云
    何同是无相。四时亦例尔。次难北地五时义。
    若言提谓说五戒十善者。彼经但明五戒。
    不明十善。唯是人教则非天教。纵以此为
    人天教者。诸经皆明戒善。亦应是人天教
    耶。又彼经云。五戒为诸佛之母。欲求佛道
    读是经欲求阿罗汉读是经。又云。欲得
    不死地。当佩长生之符。服不死之药。持长
    乐之印长生符者即三乘法是。长乐印者即
    泥洹道是。云何独言是人天教耶。又云。五
    戒天地之根众灵之源。天持之和阴阳。地持
    之万物生。万物之母万神之父。大道之元泥
    洹之本。又四事本五阴六衰本。四事即四大。
    四事本净五阴本净。六衰本净。如此等意。穷
    元极妙之说。云何独是人天教耶。又提谓长
    者。得不起法忍。三百人得信忍二百人得
    须陀洹。四天王得柔顺法忍。龙王得信根。
    阿须轮众皆发无上正真道意。观此得道岂
    是人天教耶。复次释论结集法藏。初从波罗
    奈至泥洹夕。凡所说小乘法。结为三法藏。
    从初生至双树。凡说大乘结为摩诃衍藏。
    奈苑之前不预小乘摄。何者尔时未有僧
    宝。故不应用提谓为初教也。若言提谓
    是秘密教。一音异解者。不应在显露之初。
    余四时同南家已如前破(云云)。次难流支半
    满义。从初鹿苑三藏皆明半义。从般若已
    去讫至涅??。皆明满者此不应然。从得道
    夜常说般若。鹿苑已来何曾不满。如提谓
    时。无量天人得无生忍。成道六年已说殃掘
    摩罗。涅??云。我初成道恒沙菩萨来问是义。
    如汝无异。当知鹿苑不应纯半。从般若
    已去诸经皆满者。释论云。般若非秘密教。以
    付阿难。法华是秘密教付诸菩萨。若同是满
    教。何得一秘一不秘。又若皆是满应同会
    三。又若同是满。生熟二苏应同是醍醐。醍
    醐应同是生熟苏。能譬之味既差别不同。所
    譬之法岂并是满(云云)。次难四宗者。谓因缘
    宗。指阿?酬剂?蛩脑怠H舳?陕垡嗝魅?br> 因四缘。一切诸法皆为因缘所成。因缘语通。
    何独在?酬肌S忠蛟底谝旒倜?凇9食陕?br> 云。见有四谛是调心法。不能得道。既立因
    缘宗得何等道。若得小乘道。则与假名宗
    同。何须别立。若得大乘道即与圆常等同。
    何须别立。今别以为宗。应别判一道(云云)。
    次难假名宗者。指成实论。观三假浮虚。乃
    是世谛事法。非彼论宗。彼论见空得道。应
    用空为宗。又释论。明三藏中空门。无假名
    门。若指彼义应用彼宗。既别立名则非见
    空得道(云云)。次难不真宗。此指大品十喻。
    为不真诳相者。龙树弹方广云。取佛十喻。
    说一切如幻如化无生无灭。失般若意。与
    外道同。云何拾他被弹之义。立不真经。若
    谓文明幻化。不辨佛性常住为不真者。
    此则不然。经明佛性常住。已如前说。何但
    此经明幻化耶。华严亦云。如化忍如梦忍。
    心如工幻师等种种譬喻。涅??亦云。诸法如
    幻化。佛于中不着。绞侵罹?悦骰没?R?br> 应是不真宗。若诸经幻化非不真宗。何独大
    品苦为诳相。又难常宗指于涅??。涅??之经
    何但明常。亦明非常非无常。能常能无常双
    用。具足八术。云何单取常用为宗。何不
    取无常用为宗。单轮只翼不能飞运(云云)。
    彼云。诳相不真宗即是通教。常宗?是真宗。
    即是通宗者。宗则通真不真。不真何意没宗
    而用教。真宗何意无教而立宗。宗若无教
    何得知真。真宗若没宗有教。则同名通教。
    若俱没教留宗则同名通宗。若俱安教则
    同名通宗教。若留不真真。则名通不真宗
    教通真宗教。通不真宗可为三乘通?。通
    真宗亦应三乘通?也。若言此通是融通之
    通者。通教亦是通真之真也。此则两名混同
    义无别也。彼引楞伽经云。说通教童蒙。宗
    通教菩萨。故以真宗为通宗也。若尔是则
    因缘假名不真。皆是童蒙不应悉立宗也。
    覆却并决。四宗名义甚不便也。次难五宗
    者。难四宗如前。若言华严为法界宗。异
    大涅??。涅??非法界但名常宗。大经云。大
    般涅??是诸佛法界。若为劣谢华严耶。若
    常非法界法界非常。法界非常应有生灭。
    常非法界摄法不尽。此皆不可然也。大品
    云。不见一法出法性外者。法性即是法界。
    又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岂非法界之
    说。而独言华严是法界。异于涅??大品耶。
    次难六宗者。四宗如前难。今问真常两宗。
    真常若同。何故开两真常。若异俱非妙法。
    何者真若非常真则生灭。常若非真常则虚
    伪。又真若非常。与前三宗何异。若常非真
    即有破坏法。次难圆宗。若言大集染净圆
    融。异于涅??华严者。此亦不然。大品云。
    即色是空非色灭空。释论解云。色是生死
    空是涅??。生死际涅??际一而无二。此岂
    非染净俱融。又云。一切趣色欲。趣?趣
    痴诸见等。岂非俱融之相。净名云。一切尘
    劳是如来种。不断痴爱起诸明脱。行于非
    道通达佛道。此圆融何异大集(云云)。此六
    宗五宗。皆倚傍四宗而开。但四宗无文。或
    言出顶王经。经云。初说因缘诸法空。次教
    诸子一乘常住法。诸法空者。不应是假名
    宗也。一乘常住者。不应是通教诳相也。或
    言经不度也。四宗既尔。五宗六宗约四开
    立。皆难信用也。次难有相无相大乘教者。
    相无相不应单说。何者。本约真论俗还约
    俗论真。一切智人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华
    严虽论十地何曾不约法身。楞伽思益。虽
    复论空何曾不说无生忍。若纯用有相相
    则无体。教何所诠亦不得道。若纯用无相。
    无相真寂绝言离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则
    非复是教云何可说。若言是教教即是相。
    何谓无相。大品须菩提问云。若诸法毕竟无
    所有。云何说有一地乃至十地。佛答云。以
    诸法毕竟无所有故。则有菩萨初地至十
    地。若诸法有决定性者。则无一地乃至十
    地。故知二种大乘别说乖经(云云)。次难一音
    教者。但言一大乘无三差别者。?是实智
    不见权智。若但大乘者。法华何故云我若
    赞佛乘。众生没在苦破法不信故坠于三
    恶道。寻时思方便诸佛皆欢喜。故知非独
    一大乘教。若纯是一乘。亦应纯长者身。既有
    垢衣之体。亦有大小教异。那得混判一音
    失于方便。若言佛常说一乘。众生见三者。
    此则众生能化佛是所化。佛既是能化。应能
    说三乘。何得用一乘。若言法华纯一可
    尔。华严五天往反。亦为钝根菩萨开别方
    便。况余经耶。故知一音之教但有一大车。无
    有仆从方便侍卫。但有智慧波罗蜜。无方
    便波罗蜜(云云)
    ○四研详去取者。?实故言研。?权故言
    详。适法相故言去取。若五时明教。得五味
    方便之文。而失一道真实之意。虽得其文
    配对失旨。其文通用其对宜休。若言十二
    年前明有相教。此得小乘一门而失三门。
    何者。三藏有四门得道。或见有得道如阿
    ?酬肌;蚣?盏玫廊绯墒怠;蚣?嘤幸嗫?br> 得道。如昆勒。或见非空非有得道。如车
    匿。故知泥洹真法宝。众生各以种种门入。
    若欲举一标四。应总言三藏。若欲广明
    备立四种。何意偏存有相失没三耶。疑
    误后生空有成诤。若三藏中菩萨。须广学
    四门通诸方便。后得佛时名正遍知。若但
    标有相之教。唯得见有得道。一门声闻全
    失三门入泥洹路。则于小乘义阙。若但有
    相?偏知一门。不解三门非正遍知。于菩
    萨义阙。其阙则众故须弃。其得则寡唯存
    一。若十二年后明无相。无相者此得共般
    若。失不共般若。共般若有四门。如幻如化
    即有门。幻化即无是空门。幻化有而不有。是
    亦空亦有门。双非幻化即非空非有门。若
    言般若无相者。?得共般若一空门。全失
    三门。亦失七门。尚不是因中正遍知。况果
    上正遍知。其失则去其得则取(云云)。若言第
    三时。抑挫声闻褒扬菩萨。此得斥小一种
    声闻。全失七种声闻。得显大一意。全不得
    折挫诸偏菩萨。褒扬极圆菩萨。亦不得折
    挫诸权菩萨。褒扬于实菩萨。又不识偏圆
    权实四门。所得处少不得处多。若言第四
    时同归之教。唯得万善同归一乘之名。不得
    万善同归一乘之所。所者即佛性。同归常住
    等也。?得会三归一。不得会五归一。不得
    会七归一。唯得归于一不得归佛性常住。
    有如此等失(云云)。第五时。若依二谛论常
    住。则非常住。若不依二谛无所间然。彼
    虽明常。全失非常非无常。双用常无常。
    唯得四术之一。永失七术。复不得其正体
    (云云)。四时教三时教无文可依。无实可据。
    进退无所可取(云云)。北地五时亦无文据。又
    失实意。其间去取类前可知。半满教得实
    意失方便意。四宗教失五味方便意。又失
    实意。五宗六宗例如此。二种大乘教权实乖
    离。父母乖离。导师云何得生。权若离实无
    实相印。是魔所说。实若离权不可说示。一
    音教得实失权。鳏夫寡妇不成生活。永无
    子孙。众家解教种种不同。皆是当世之师。各
    各自谓有于深致。时既流播义亦添。杂晚
    贤情执苟诤纷纭。所以上来研难。次论去取。
    略知大意(云云)。若除其病如上所说。若不
    除法。用之则异。云何用异。有相则具用四
    门。无相则用共不共。八门褒贬则用贬小
    褒大。贬偏褒圆。贬权褒实。同归则用同
    归一乘常住佛性。究竟圆趣。常住则用非
    常非无常。双用常无常。二鸟俱游。八术具
    足。用五味则次第如文在下当说。用提谓
    波利。亦不止是人天之乘。用半满则有五
    句。满开满立半。破半明满。带半明满。废
    半明满。用因缘假名。则为三藏两门耳。
    用诳相是通教一门耳。用真?是常。常?
    是真。法界不独在华严。圆宗不偏指大集。
    用有相无相者。约有相明无相。约无相
    明有相。二不相离。用一音者。有慧方便
    解。有方便慧解。设取其名用义永异(云云)
    ○五判教相者。即为六。一举大纲。二引三
    文证。三五味半满相成。四明合不合。五通
    别料简。六增数明教。一大纲三种。一顿二
    渐三不定。此三名同旧义异也(云云)。今释此
    三教各作二解。一约教门解。二约观门
    解。教门为信行人。又成闻义。观门为法行
    人。又成慧义。闻慧具足。如人有目。日光明
    照见种种色。具如释论偈(云云)。先约教者。
    若华严七处八会之说。譬如日出先照高
    山。净名中唯嗅?卜。大品中说不共般若。
    法华云但说无上道。又始见我身闻我所
    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若遇众生尽教佛
    道。涅??二十七云。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
    若食者即得醍醐。又云。我初成佛。恒沙菩
    萨来问是义。如汝无异。诸大乘经。如此意
    义类例皆名顿教相也。非顿教部也。二渐
    教相者。如涅??十三云。从佛出十二部经。
    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
    经。从方等经出般若。从般若出涅??。如
    此等意即是渐教相也。又始自人天二乘菩
    萨佛道。亦是渐也。又中间次第入亦是渐(云
    云)。三不定教者。此无别法。但约顿渐其义
    自明。今依大经二十七云。置毒乳中乳即
    杀人。酪苏醍醐亦能杀人。此谓过去佛所。
    尝闻大乘实相之教。譬之以毒。今值释迦
    声教。其毒即发结惑人死。若如提谓波利。但
    闻五戒不起法忍。三百人得信忍。四天王
    得柔顺忍。皆服长乐之药。佩长生之符。住
    于戒中见诸佛母。即是乳中杀人也酪中杀
    人者。如智度论云。教有二种。一显露教。二
    秘密教。显露者。初转法轮。五比丘及八万诸
    天得法眼净。若秘密教。无量菩萨得无生法
    忍。此是毒至于酪。而能杀人也。生苏中杀
    人者。有诸菩萨。于方等大乘教得见佛性。
    住大涅??。即其义也。熟苏杀人者。有诸菩
    萨。于摩诃般若教得见佛性。即其义也醍
    醐杀人者。如涅??教中。钝根声闻开发慧
    眼。得见佛性。乃至钝根缘觉。菩萨七种方
    便皆入究竟涅??。即其义也。是名不定教
    相也。非不定部。二约观门明义者。一圆顿
    观。从初发心即观实相。修四种三昧行八
    正道。即于道场开佛知见得无生忍。如牛
    食忍草即得醍醐。其意具在止观(云云)。二
    渐次观。从初发心为圆极故。修阿那波那
    十二门禅。即是根本之行。故云凡夫如杂血
    乳。次修六妙门十六特胜。观练熏修等。乃
    至道品四谛观等。即是声闻法。如清净乳行
    也。次修十二缘观即是缘觉如酪行也。次
    修四弘誓愿六波罗蜜。通藏菩萨所行事理
    之法。皆如生苏行也。次修别教菩萨所行
    之行。皆如熟苏。故云菩萨如熟苏也。次修
    自性禅入一切禅。乃至清净净禅。此诸法
    门。能见佛性住大涅??。真应具足故名醍
    醐行也。若的就菩萨位辨五味义。如上行
    妙中辨。亦如次第禅门说也。是名渐次观
    也。不定观者。从过去佛深种善根。今修证
    十二门。豁然开悟得无生忍即是毒在乳中。
    即能杀人也。若坐证不净观九想十想背舍
    胜处。有作四圣谛观等。因此禅定豁然。心
    开意解。得无生忍。即是毒至酪中杀人也。
    若有人发四私誓愿。修于六度。体假入空
    无生四谛观。豁然悟解得无生忍。即是毒至
    生苏杀人也。若人修行六度。修从空出假。
    修无量四谛观。豁然心悟得无生忍。是毒
    至熟苏而杀人也。若有坐禅。修中道自性
    等禅正观。学无作四圣谛行法华般舟等四
    种三昧。豁然心悟得无生忍。即是醍醐行中
    杀人也。今辨信法两行明于佛法。各作三
    意。历前诸教。无有一科而不异诸法师
    也。若欲修禅学道历前诸观。为法行人。
    说安心法。无有一科与世间禅师同也。是
    名略点教观大意。大该佛法。二引三文证
    者。所谓方便品无量义经信解品也。方便品
    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此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
    生诸根钝。云何而可度。我宁不说法。疾
    入于涅??。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
    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我始坐道场。即是
    明顿。何者从兜率下。法身眷属。如阴云
    笼月共降母胎。胎若虚空常说妙法。乃至
    寂灭道场。始成正觉。为诸菩萨纯说大乘。
    如日初出前照高山。此明释迦最初顿说
    也。序品云。佛放眉间光。遍照东方万八千
    土。覩圣主师子演说经法。微妙第一教诸
    菩萨。次云。若人遭苦。为说涅??尽诸苦际。
    即是现在佛先顿后渐。又文殊释疑引昔佛
    亦尔。文云。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世尊
    在大众敷演深法义。次即云。一一诸佛土
    声闻众无数。即是古佛先顿后渐。又下方涌
    出菩萨问讯佛。答云。如是如是众生易度。
    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
    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即是释迦初顿后渐。
    如此等初顿。未必纯教法身菩萨。亦有凡
    夫大根性者。即有两义。当体圆顿得悟者。
    即是醍醐。初心之人。虽闻大教始入十信。
    最是初味。初能生后复是于乳。何者虽言
    是顿。或乘戒俱急。或戒缓乘急。如此业生。
    无由自致。必须应生引入七处八会。大机
    扣佛。譬忍辱草。圆应顿说譬出醍醐。又顿
    教最初始入内凡。仍呼为乳。呼为乳者。意
    不在淡。以初故本故。如牛新生血变为乳。
    纯净在身。犊子若[口*数]。牛即出乳。佛亦如是。
    始坐道场新成正觉。无明等血转变为明。
    八万法藏十二部经。具在法身。大机犊子先
    感得乳。乳为众味之初。譬顿在众教之首。
    故以华严为乳耳。三教分别即名顿教。亦
    即醍醐五味分别即名乳教。又约行者。大
    机禀顿即破无明。得无生忍行如醍醐。又
    虽禀此顿未能悟入。始初立行。故其行
    如乳。若望小根性人行。又如乳。何者大教
    拟小如聋如哑。非己智分。行在凡地全生
    如乳。以此义故顿教在初。亦名醍醐亦
    名为乳。其意可见也。次开渐者。佛本以大
    乘拟度众生。其不堪者寻思方便。趣波
    罗柰。于一乘道分别说三。即是开三藏教
    也。非但释迦隐其无量神德作斯渐化。过
    现诸佛亦复如是如前所引。当知初顿之
    后。次开于渐。故涅??云。从佛出十二部经。
    从十二部出修多罗。正与此义相应。譬如
    从牛出乳从乳出酪。其譬不违渐机。于顿
    教未转全生如乳。三藏中转革凡成圣。喻
    变乳为酪。即是次第相生。为第二时教。不
    取浓淡优劣为喻也。方便品文齐于此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十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