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一 >
  •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下

    经二。初显了般若二。初略标纲要分疏三。初
    科分。第四科名诸师注本。但云明利益无能
    观之言。以愚所见。传写之家误下能字耳。二
    随释经四。初能观人疏二。初标章指经。初句
    标章。次句牒经。能观人者指示也。言观自在
    者。镇国曰。三业归依十通随应。鉴无遗照益
    无不周。然或云。观世音梵云婆卢枳底。此云
    观世湿伐罗此云自在。若云摄伐多。此云音。
    梵本有二故。译有二名。而法华云观其音声
    皆得解脱。即观世音。然彼经初语业称名灭
    除七灾。二身业礼拜能满二愿。三意业存念
    净除三毒。即自在义。今多称观世音者。语业
    用多感易成。故经取义圆云观自在。慈恩说
    十自在。恐繁不录。谓于下二依名演义二。初
    解别名理事等者。良以观不可分之理。圆摄
    一尘中。本分限之事全遍法界内。理事圆融
    无所?碍。广大甚深三昧。自住三摩地时解
    脱若斯。是以从三昧起。如证而说。故云观达
    自在等也。又观等者。十四无畏三十二身。皆
    本妙圆通也。菩谓下二释通名。上求下化翻
    梵成唐矣。经行下二所行行二。初唱经。二明
    下二演义二。初就法以拣浅
    妙行二者。即二空行也。人我执无处所显真
    如。名人空。法我执无处所显真如。名法空。如
    为所显智是能显。二执空无故名二空。太一
    云。人空通小乘而未清净三乘方清净。法空
    在三乘而未清净。至一乘究竟清净。言时下
    二约时。以显深。别译云。欲说菩萨普遍藏心
    非应二乘时也。然疏主循荣阳之请。协译者
    知见。以大拣小略显一理。般若时贯五三教。
    诠权实对浅论深。旨该多义。清凉引理趣般
    若一段经文。用彰二义深浅悬绝。理趣分当
    五百七十八。经云。尔时世尊依一切无戏论
    法。说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甚深理
    趣轮字法门。谓一切法空无自性故。一切
    法无相离众相故。一切法无愿无所愿求故。
    一切法寂静永寂灭故。一切法。无常无常性
    故。一切法无乐非可乐故。一切法无我不自
    在故。一切法无净离净相故。一切法不可得
    推寻其相不可得故。钞曰。此上显性空理趣。
    又经云。尔时世尊复依一切住持藏法如来
    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一切有情住持遍
    满。甚深理趣胜藏法门。谓一切有情皆如来
    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一切众生皆金刚藏。
    以金刚藏所灌洒故。一切众生皆正法藏。一
    切皆依正语转故。一切众生皆妙业藏。一切
    事业加行依故。钞曰。前明有法非有。后明无
    法不无非有非无。是中道理趣。上皆彼文有
    法非有。是性空理趣义。当始教空宗无法不
    无中道。理趣义通。后三实教理趣。今经采其
    秘旨。实教所摄理当后义。故云行深时也。又
    般若义具五教。今经撮其枢要。相望备论浅
    深理无不可。恐繁不叙。上皆顺疏以深拣浅。
    今于疏外率愚以助一解。辄谓慧光三昧。广
    大甚深穷法源底。当体难思菩萨游此。故云
    行深。如理而证照理究竟。当斯之时乃曰行
    深时耳。原夫经意未必须俟拣显。疏主且顺
    译人。三乘宗旨大以拣小为义。作此释耳。经
    照下三。观行境。初唱经。三明下演释观行境
    者。镇国曰。五蕴者。身心之异名。行人若不识
    身心真妄。何能悬契。不达真妄之本。诸行徒
    施。是以菩萨欲为大心宣秘要法。先入慧光
    大定。以离念之明智。彻法之慧目。洞达五蕴
    自性空。无所起当体即如。然后从三昧起。告
    ?子曰。应如是学。故以达五蕴空为观行境。
    然以深慧观蕴性空对之起观。故名为境。若
    成般若境即所行。镇国曰。如般若中虽有
    实相。为成智慧所行境中。若能若所皆是所
    行。如诸菩萨行深般若。能观所观皆所行行。
    二空理者。镇国又曰。生死之本莫过人法二
    执。迷身心总相故。计人我为实有。迷五蕴自
    相故。计法我为实有。智眼照知。五蕴和念假
    名为人。一一谛观。但见五蕴。求人我相终不
    可得。先观色蕴是观身了知。坚则地润则水
    ??则火动则风。观余四蕴则是观心了知。领
    纳为受。取相为想。造作为行。了别为识。依此
    身心谛观分明但见五蕴。求人我相终不可
    得。名为人空。若观一一蕴。皆从缘生都无自
    性。求蕴相不可得。则五蕴皆空名为法空。是
    以照五蕴而二空理现。经度下四明利益。夫
    一切苦厄二死收尽。今见真空度已尽矣。何
    者。清凉曰。乘人空观行出分段生死。永处涅
    ??。乘二空观行双照人法二我。毕竟空无所
    有。则离诸怖畏度一切苦厄。出变易生死名
    究竟解脱。苦谓五苦八苦。变易谓因缘等四
    种生死。如唯识等说。依此观行得究竟乐果。
    佛德空乎。上来下三通结。经舍下二广陈实
    义分五。初拂外疑。作此科者。切缘郑公久诵
    此经。先己熟闻译者之说。是以疏主顺其闻
    见。有此云耳。故慈恩云。今说色空互相显者。
    令义增明破疑执故。一者二乘作意狭劣不
    乐利他二者于大乘中颠倒推求。及起疑惑
    等。实非疏主及经宗旨。故有便显正义之科。
    方顺本宗释经通意。于中二。初唱经。清凉曰。
    色即法相之首。五蕴之初。故诸经论凡说一
    义。皆先约色故。大般若等从色已上种智已
    还。八十余科皆将色例。若略收法不出十对。
    所依体事无不即空。是以诸祖皆云真空之
    理幻色等事。遂以释或十门无碍也。自下下
    二作释二。初判。总此科疏文理在唱经之前。
    疏中从略不存通唱。已如上会。初段下二释
    别二。初总示释仪。文有四释者。则此唱经文
    通。作四释。盖文含四义故也。非于所疑法中
    有。四释也。是则?子亦随四说义有不同。若
    总四释皆属所疑法。则陆沈经宗失于深旨
    矣。大科从初二义以立其名。初中下二唱章
    显相四。初正去小乘疑。经二。初举疑人。言舍
    下牒。经举疑人者。判释也舍利下出得名之
    缘。亦翻春莺。聪慧下叹德。以释对告之由。异
    译经说。佛在鹫山与大比丘众满千百人。今
    特告之。故曰上首。彼疑下二对释疑三。初有
    余位。初举疑。彼闻大乘说法空理而生此疑。
    有余者。太一云。有余身智故。见蕴无人者。蕴
    中无我显人空故。亦云下正疑。与彼大乘法
    空无别。今释下显异相。蕴中等者。牀上无人
    牀固非无。蕴中无人蕴岂空耶。则空与蕴异。
    今明下以经遣疑。又疑下二无余位。太一曰。
    无余身智故同数灭无为为体初举疑。此位
    身智俱尽无色心等蕴故。汝宗等者以小乘
    析色观色尽方空。大乘体色观色即是空。非
    灭色明空。如始教说。今则下以经释遣。以二
    下。三通结示。二兼下二兼释菩萨疑。是亦通
    释。舍利下一段经文。理当亦有唱经。举疑人
    之科。疏略不指疑人。即舍利子耳。而谓引论
    举疑人者。非也。然疏云。菩萨何以?子者。疏
    主曰。此等皆是已在三乘中。则?子等位皆
    三乘。太一曰。舍利弗身在佛法中义当聪明
    位。又曰。其位在于顿悟熟教义通初教。又回
    心声闻约本则名声闻。据现学法则名菩萨。
    疏文有三。一宝性下标举。一疑下二列释。三
    疑下三结示。然今列三疑以顺经文。故与玄
    镜不次而圭峰略注。意存的示。观心不欲衍
    引故。云不必和会。三便下三便显正义。良以
    色空无碍相即圆通。乃是斯经所诠正理故。
    云便显正义释疑之义。义门兼有经亦二段。
    舍利子者。对告人也。所显义中一彰所以。释
    成空有二。初正显无碍因由二。初标示。便
    显下牒科名。但色下示义所以。经说色空相
    即互无异者。良由具此三义故得空。非断空
    有非定有空而全有即有。以辨于空有而全
    空。即空而辨于有。真空妙色存亡无碍。隐显
    圆融一味无寄也。镇国又曰。缘起之事与性
    空之理。二互相望有乎三义。由此三义成于
    理事无碍。彰其所以。亦但说此三门四义。疏
    主仰释斯经。则此段经文义渊奥。具足十门
    理事无碍。是一经实义之宗本也。下明所离
    显法体。皆即妙有之真空耳。此下二科疏文。
    今古同迷乃将斯经抑为权浅。往往不免谤
    法矣。镇国大和尚循文解释。辞句晓然。今略
    出之。一相违下二释相。彼文云。言相违者。经
    云。空中无色以空害色故。亦应云。色中无空
    以色违空故。若互相存必互相亡故。即五六
    九十四门后二义全同。此疏但不相碍义。末
    文云。此即七八事理相即。二门相作义至准
    上应知。下云。此即三四依理成事。事能显理
    门也。其初二门即通显体相亦不相碍义。释
    曰。言初二门者。即相遍二门文句全同。故不
    备书。具如贞元。第一之下真空亦有者。上以
    色望于空而成相作。若空望于色作义亦成。
    是故下二蹑示圆通所以。是故者。蹑上之辞。
    由上三义无碍故。令真空妙色各具四义。而
    成空色圆通。镇国曰。又由上三义诸空有法
    通有四义。当知始教所诠真谛之空。虽云即
    色之空不具四义三门。良由若言其有即是
    法执未尽故。当深究此经所诠即色之空即
    空之色。各具四门三义。双存双泯逆顺隐显。
    具德自在无滥空宗。妄说为有真谛是空。镇
    国说性宗。即空之色为妙色。即色之空为真
    空。是则非有之有非空之空。为具德之空有
    也。吾祖随句牒释。恐有固执不敢避繁。遂具
    书之。于中二一真空望妙色。彼文云。一废已
    成他义以空即色故。即色现而空隐也。即是
    第三依理成事门。二泯他显己义。以色即空
    故即色尽空显也。即第八事法即理门。三自
    他俱存义。以隐显无二是真空故。谓不异空
    为幻色色存也。不异色名真空。空显也。以互
    不相异二俱存也。即是第九真理非事门。四
    自他俱泯义。以举体相即全夺两亡。绝二边
    故。即第五以理夺事门。上之四义并空望于
    色。色望下二妙。色望真空。初标示。以色为自
    以空为他。故异前门一显他自尽义。即是第
    四事能显理门。二自显隐他义。即是第七真
    理即事门。三俱存义。即是第十事法非理门。
    四俱泯义。即是第六事能隐理门并准前思
    之者。一以色即是空故。即空现而色隐也。良
    由显空之他尽色之自故。事有显理之能也。
    余三可知。又有前四门必带后四门。有后四
    门必带前四门。合则通为四门全有之空全
    空之有。故通合为四。是则下二会圆通结示
    经宗。是则者。承前之语也。由色有显他自尽
    等不思议玄奥之德。故能或存或亡无有障
    碍。具德之空或隐或显逆顺自在故。即幻有
    之真空即真空之幻有。圆妙融通无有异相。
    故云合为一味圆通无寄。是其所诠之法故。
    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也。所以相违无
    碍及相作者。以缘起法有四义故。一缘生故
    有。二缘生故空。三无性故有。四无性故空。由
    初及四二义别故。有相违义。由二及三有相
    作义。谓缘生故空。则有作于空无性故有。即
    空作于有。由上四义同一缘起有不相碍义。
    又由初二义有有望于空而成四义。由后二
    义有空望于有而成四义。谓由无性故有有
    广己成他义由无性故空有泯他显己义。由
    上二义无碍故。有俱存义。由上二义相形故
    有自他俱泯义。有望于。空四义准之。又以无
    性缘生故有。则非常见有见之有为幻有。无
    性缘生故空。则非断见无见之空为真空幻
    有。即是不有有真空即是不空。空非空非有
    是中道义。以有与非有无二。方为幻有。空与
    非空无二为真空。故有非空与有无二为一
    幻有空与非有无二为一。真空又幻有与真
    空无二为一味法。上来并是镇国和尚将此
    一科经旨疏文。释彼理事无碍法界。则此经
    正义于斯可见。若依此释斯经分齐。正当圆
    中同教。于中若唯取双存义。当终教。唯取俱
    泯则当显教。若欲属当经文如前所引玄镜
    二义。亦当终顿。又以明所离未文问答并法
    相开。合疏语。则一经始终皆谈色空。交彻理
    事无碍中道。玄旨精考。疏主深衷未易肯将
    经文一字抑为权浅。况下更。有明所得一科。
    显佛德圆常乎。由斯等义。是故疏主判云。实
    教所摄。乃将今家五教后三合为一实。其理
    甚明。四就下四就观行释。前约所证所观之
    境。今就能证能观之智。以释经文。于中亦有
    对告等。科疏略不出。文三。初止观两轮。一观
    色等者。经第二句也。宝册云。所言止者。谓止
    一切境界相。即以觉慧唯识道理破外尘相。
    尘相既止无所分别故云止。色是外尘观之
    即空故成止行。论又云。依是三昧则知法界
    一相。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
    文殊般若经云。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
    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
    者。尽知河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乃至广说
    真如三昧。能生此等无量三昧。文殊般若即
    此经之广文也。观空等者。论云。所言观者。谓
    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37474;舍那观义故。即
    经第四句瑜伽云。若于诸法胜义理趣及诸
    无量。安住理趣世俗妙慧。当知名观。观空即
    色乃安立世俗矣。空色无二即二不异句也。
    见色非实色举体是真空。见空非断空举体
    是幻色。廓情尘而空色无碍。泯智解而心境
    俱冥。可谓止观变行为究竟也。论云。定随时
    彼观则顺。观随时中彼定即顺。具足具足不
    离转故。见色下次二不住道见色等者论曰。
    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智
    也。见空等者。论曰。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
    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
    ??悲也。色空下二不异句。悲智念不殊者。即
    悲之智。观彼即生之空。即智之悲。以化即空
    之生。随顺法性不住二边。故云成无住处行。
    镇国曰。大智自利异凡大悲利他异小。此二
    相导成不住道。三智下后一心三观而言。依
    璎珞。经者。智者云。有次第三观一心中三观。
    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从空入假观亦名
    平等观。二空观为方便得入第一义谛观。此
    名出璎珞经。彼释意云。假是虚妄俗谛。空是
    审实真谛。今欲去假归真。故言从假入空观。
    假是入空之诠。先须观假。知假虚妄而得会
    真。故言二谛观。从空入假观者。若住于空与
    二乘何异。不成佛法不益众生。是故观空不
    住于空。而入于假知病识药应病授药。令得
    服行故。名从空入假观。而言平等者。望前称
    平等前破假用空。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故
    言平等观。二空为方便者。初观空生死。次观
    空涅??。此之二空为双遮之方便。初观用空。
    次观用假。此之二用为双照之方便。心心趣
    归萨婆若海。双照二谛也。是为次第三观。一
    心三观者。此出释论。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
    得。只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故。名一
    心三观。乃至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准此即
    三观之名本出璎珞。论以一心融之。名一心
    三观。故云。依璎珞经。当知论宗于经人承于
    论。就本而言依经立耳。文中初观会色归空。
    次观明空即色。后即空色无碍泯绝无寄。中
    道第一义谛观也清凉曰。空如不二为真空
    不坏。假名即为假观。合上空假为中道。故疏
    云。空假平等非破用均也。又可以次显不次
    也。谓说之前后观时三一相即。经诠普遍藏
    心故名。一心三观玄。镜云。色不异空明俗不
    异真。空不异色明真不异俗。色空相即明是
    中道。二祖配。经不同。则知经意融通。亦各任
    放辩才也。经舍下大文第二显法体经。二先
    总二。初唱经科判。今初下二依义演释二。初
    释经蕴等者。谓三科七大等法空。状者。即第
    一义空形相体状也。不同角?却购??唷8?br> 近致远之性。内为性外为相也。良以真空随
    缘而现诸法。要在缘中方显空理。故约诸法
    而明空相。中边下二引论。初引颂。宗致亦引
    此颂则云。无二有此无是二名中道。言无下
    引释文义记。又曰。此有彼无无二为中道。又
    曰。此中有此无者。只是无彼有也。探玄云。一
    遣妄。二顺真。又初会性永无二实相不灭。又
    前了其不有后证其不无。故云无二有。此无
    是二名空义也。镇国云。无妄法之有有妄法
    之无。然有无有二。一定性有无。二真空妙有。
    无妄法之有。则无定性之有。非断无矣。有妄
    法之无是真空之无。便为妙有。是故若举妄
    取真则妄有真空。如三论说。若空有对辩。则
    妄空真有。如涅??明无能取所取有者。则无
    妄法之有也。有能取所取无者。则有妄法之
    无也。又曰。遂令缘起之相相无不尽。无性之
    理理无不现。经不下后别三。初唱经。经明六
    不。而中论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
    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此明八不。清凉曰。欲明
    不生不灭含义无尽。略举八不。又曰。然不生
    等佛法之体。正教之要。义味无尽。释有多门
    略伸一两。是以贤首清凉约境行通别以释
    斯义。破法显理。此为最要。中论曰。不生不灭
    已总破一切法。又六八十不。若约显仪无尽。
    则经论异出不必更会。若言展转相因互成。
    由不来去得非一异。由不生灭得不断常。会
    亦无违。备如二祖恐繁不录。二别下二释仪。
    初就下三演释三。一就位释二。初直释。道前
    者。疏主云。谓见道前也。凡者内外二凡。今就
    相显遍。从外凡杂染众生位说。论曰。为本际
    无边烦恼藏所缚。从无始来生死趣中生灭
    流转。名众生界。故云。谓凡夫等是生灭位。第
    一义空性非生灭。故经以不不之。是以疏言
    真空离此等也。道中者。见修二道十地位中
    也。疏主曰。又以十地说为见修。故云菩萨等
    位。障染等者。此约能所治障行以分垢净。疏
    主又云。已断障故名净。断未尽故名垢。又修
    起净德名净。净德未圆犹带障故名垢。又异
    前位故名净。异后位故名垢。真空离此故。经
    不之道后等者。究竟位也。今尽者。疏主曰。习
    气亦尽也。万德今圆者。疏主曰。福智圆满最
    极净也。此皆染净相翻缘修。若此性觉真空
    不容有。是故总不之。首棱云。云何是中更容
    他物。又佛下二引论二。初引佛性先总标。即
    彼论第二卷第三显体分三因品。论云。复次
    佛性体有三种。三性所摄义。应知三种者。所
    谓三因三种佛性。三因者。一应得因。二加行
    因。三圆满因。初即二空所显真如。由此应得
    菩提心。乃至道后法身故。二加行因者。谓菩
    提心。由此心故得三十七品十度十地乃至
    道后法身。三圆满因者。即加行因。由此得一
    切满三种佛性者。应得因中具有三性。一住
    自性性。二引出性。三至得性。清凉曰。住自性
    性者。谓道前凡夫位。引出性者。从发心已上
    穷有学圣位。至得性者。无学圣位。言发心已
    上者。若约得位已去。则当解行发心。若约见
    道位说。则证发心也。疏主又曰。自性住佛性
    者。杂染众生位中有垢真如。引出性菩萨位
    垢净真如。至得性即无垢真如。真空等者。就
    前三位故有生等性空觉明无若干也。又法
    下二引无差论如彼分位门说。二就下二就
    法释二。初释别。谓此等者。珠现青黄而珠不
    生青黄。遽亡而珠不灭。又随等者。如华华空
    空不生华。华去空澄空不加净。障尽等者。垢
    尽对除即无对垢将谁减乎。德不增者。于此
    无修亦无成就。其何增耶。此生下二会总诸
    识熏习故妄心分别故。有色等生。是故皆有
    为也。真空离此故翻破彼显空相也。三就下
    三就观行释二。初正释。谓于等者。标指也。具
    言三无性者。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
    义无自性性于中二。初对三无性说。一于遍
    计作无相观。由无遍计方显无相。故唯识云。
    依此三性说彼三无性。是知若无。遍计安知
    无相。谓彼等者遍计之法妄情谓有道理。是
    无古今观之无可生灭。二于等者。染净之法
    从因缘生。无有生故。故经云。一切法无来。是
    故无有生。以生无有故。灭亦不可得。既本无
    生将何垢净。三圆成中。言前二不有者。谓依
    计也。此约空性二宗义说。若法相宗但无遍
    计。又下约本性重释圆成也。又妄下二真就
    当性说。遍计性者。性本自无何有生灭。缘生
    即无性无性即空。奚染净之有。觉明空海面
    为虚空。平等本性孰增减耶。镇国曰。别约三
    性中。各有三释。一直就当性说。二约当性二
    义说。三对三无性说。今即初后二义显正作
    通别释者。未见其理。二会总可知。经是下大
    文第三明所离二。初正释经义四。初法相开
    合门二。初唱经。第三下二判释二。初总判。然
    真等者。真空是能离妄法之真如也。所历乃
    所离。定实有性蕴等妄染之法也。云空无者。
    即无此染法非无不空真如理也。统略有四。
    广说则八十余科法相。开合者。则蕴界处随
    根开合也。初是下二别释二。初示经意会中
    道。初是等者。良以第一义空无性故。空蕴等
    诸法定实有性有无相违。是故此中无彼等
    法。此就下会中道。即前相违义也。今云无者。
    以空害色故。中无色也。不坏色者。即不相碍
    相作义也。空是真空不妨幻色。若碍于色非
    真空故。自性等者。由从缘故有。有来即无故
    不待坏。近古不达而谓但显空理。未晓全即
    妙有也。此中下二就法相显开合。初明五蕴。
    亦云五阴。阴章曰。问蕴义云何。答诸所有色
    去未现在内外细?远近胜劣。彼一切略说
    色蕴积聚义。故如财货积聚。乃至识蕴。此问
    显得名也。又苦相广大故。名为蕴。如经纯大
    众苦蕴集故等。又问。蕴义云何。实有几是实
    有为何义。故观实有耶。答此余根境是实有
    义。一切皆实有为舍执着实有故。观察实有。
    此蕴义声闻即实初教即空。终教即如。顿教
    不可说。一乘即法界。二无下空十二处也。处
    章云。十色界即十色处。彼不言半略也。章问
    曰。处义云何。答识生长门义。是处义。当知是
    种子义摄。三无眼下三空十八界。界章曰。云
    何建立界谓色蕴即十界。眼等五根界。色等
    五境界。及法处一分受想行蕴。即法界一分
    识蕴。七识界谓眼等六识。及意界故。故云。色
    心俱开有作三六观者。义亦可见。章问。界义
    云何。答一切法种子义。谓依阿赖耶识中诸
    法种子说名界。界是因义故。又能持自相义。
    是界义。广义。彼说释。此下指广。经无下二缘
    起逆顺门二。初唱经。此即缘起观也。镇国云。
    缘起深义佛教所宗。乘智阶差浅深多种。龙
    树曰。因缘有二。一内。二外。外即水土谷牙。
    内即十二因缘。今正辨内。然外由内变本末
    相收总含法界。一大缘起。大经文内略说十
    重穷究性相。以显无尽一乘之义。广如彼疏。
    三乘缘起亦具十门。如璎珞经。三乘之智观
    之。各得自果。广说如余。二明下二作释彼之
    十门。皆具逆顺。逆则缘灭顺则缘生。此约流
    转还灭以为逆顺。即逆生死顺生死也。若言
    无明缘行等。顺生死也。无明灭故行灭等。逆
    生死也。顺即流转门。逆乃还灭门。若二门各
    说逆顺。具如探玄第十。以其等者。三道性空
    故。因缘生法生无有生故。逆观等者。以生无
    有故灭亦不可得。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
    灭相。故无可尽。此举下例余支。经无下三染
    净因果门二初唱经。四圣谛也。圣者正也。无
    漏正法得在心故。谛有二义。一者谛实。此约
    境辨如所说相。不舍离故。真实故。决定故。谓
    世出世二种因缘必无虚妄差失故。二审谛。
    此就智明圣智观彼审不虚故。凡夫虽有苦
    集而不审实。不得称谛。无倒圣智审知境故。
    故名圣谛。瑜伽云由二缘故名谛。一法性故。
    二胜解故。凡夫有初无后。圣具二故偏称圣
    谛。法性是谛实胜解即审谛。三染下二作释。
    言世间因果者。欲显四谛义。通大小事理具
    足不同。十二因缘但事而无理。名广而事略。
    事亦不具。但有苦集而无道故。六波罗蜜但
    显出世间而无世间。今言苦集是世间因果。
    显四谛包含具足相也。所知所断无改易故。
    谓苦是下出谛体相也。逼迫名苦。虽释别名
    亦即辨相。逼迫身心是苦行相故。是生死报
    者。指体也。体即有漏色心业所招报也。集是
    彼因者。积集增长名集。亦是出名相也。谓是
    等者。出体也。厌苦断集能化教法出兴意也。
    上是染因果灭道等者。净因果也。灭是涅??
    者。寂静名灭显名相也。涅??者。出体也。道等
    者。即止观八正道等。令欣等者。示教意也。此
    约相说通大小乘。智论云。小乘三是有相灭
    是无相。大乘四皆无相。皆空者。即空即如也。
    然天台有四四谛。一生灭。二无生。三无量。四
    无作。束之唯性相。相开生灭无量。四无作束
    之唯性相。相开生灭无量。性开无生无作。若
    以名必召实。今经具四。若约所诠正当无作。
    兼摄无生。何者。若但解苦无苦名苦圣谛。解
    集无和合。解灭无灭。解道无道。达四缘生故
    空。则当无生。若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
    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生死即涅??无灭
    可证。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无苦无集即无
    世间。无灭无道即无出世间。不取不舍同一
    中道。又无苦可舍非是空故。无有可舍以体
    即如。如外无苦何所舍耶。此句言如如尚似
    空。集中无明尘劳皆即菩提。岂同前空。菩提
    体外无别可断。不同无生空无可断。前则空
    中无花。云何可摘。今则色则是空。波即是水
    不可除波。非同灭色。生死即涅??。非是体空。
    无可生灭。边邪皆中正。非离边外别有中道。
    非离邪外别有正道。亦非无边无邪无可修
    也。即是今经圆通无碍一味法也。故当无作。
    经无智下第四境智能所门二。初唱经。四境
    下二作释。知空等者。经云。若说有觉犹未离
    幻。是故无智所知等者。经云。本无菩提及与
    涅??。又经云。设更有法胜过菩提涅??。我亦
    说如梦如幻。文殊般若分云。若知我性即知
    无法。若知无法即无境界。若无境界即无所
    依。若无所依即无所住。若无所住即住平等。
    若住平等则无能所故曰无住。镇国曰。我即
    法性更不证入。法性无性复何所入。又曰。然
    有二意。一上二句明一性不分故无能所。犹
    如一指不能自触。二法性无性复何所入。明
    性空故无能所入。亦如虚空不住虚空。文殊
    分又云。佛告文殊。汝于佛法岂不趣求。文殊
    言。世尊。我今不见有法非佛法者。何所趣求。
    此即一性意也。佛又问云。汝于佛法。已成就
    耶。文殊言。我都不见法可名佛。法何所成就。
    此即性空意也。佛又问。汝岂不得无着性耶。
    文殊答曰。我即无着性岂无着。性复得无着
    性。此即我即法性更不证入。唯一如如何有
    能所得哉。此皆今经之广文也。问前下二问
    答显宗二。初异乘蹑迹。问此中文虽中道义
    有二问。一即前后相违。二则疑今灭色。前拂
    疑中。空即是色色存也。今云。都无故似相违。
    二乘不达疑今灭色也。答前下二经旨圆通
    答不碍存者。清凉曰。即空之色为妙色故不
    碍存也。即色之空为真空。未尝不尽矣。今此
    都亡即色之空也。未尝不立即空之色也。镇
    国曰。般若不坏四句岂无妙有不碍存。未尝
    不立有句也。都亡未尝不尽无句也。合二则
    两亦形。夺则俱非。有则妙有。岂非正诠一性
    哉。大品下引证诸法无所有。即无妄法之有。
    是都亡无句也。如是有此乃则有妄法之无。
    是未尝不立有句也。此就等者。即所离中无
    定性实有也。前据如是有者。即空之有不思
    议之有也。又前下显正义中三义也。一法者。
    一味无差别法也。二义即空有二门。随说无
    违者。互融相是不同空宗空。即是真有即为
    妄。清凉曰。性空通于初顿终教。妙有即是实
    教。若通于空有二互交彻。具德即是圆教。经
    以下第四明所得。此经大科有五。初则断疑
    以生信。次则显理令正解。三则起行而断惑。
    四明所得以显果。五乃叹法以赞德。是则当
    机禀教依修克证。一道始终。岂可但将所离
    一科断除众生情计。经家说示行者。令解理
    中无。此便谓说空。抑归权始不观此科。二转
    依果。无得而大得当机获益耶。然此所得若
    通论般若虽有权实。皆为三人所得。故经云。
    若有情类于声闻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
    能证得自无漏地。乃至于无上乘性决定者。
    闻此法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等。又疏主曰。
    般若亦为二乘。良以法华之前未经破会。通
    说三乘法。具获三乘益。今经虽唯说大兼断
    彼疑与其进也。于中二。初牒前起后二。初唱
    经。二判释言以下牒经科释也。前云无智亦
    无得故。今蹑为因行由是而得果。如是则前
    明所离。是断惑。今明所得。是证果也。清凉
    曰。无所得即般若相。由得般若无得智慧故
    方得也。故引大品无得而得。大品又云。以无
    所得而为方便。祖曰。若不住事理生死涅??。
    则事理无碍之方便也。疏主曰。由观真空方
    成诸行。是故十度等行皆由空成。菩提等果
    皆由空立。是故从此真空无住建立诸法。又
    令诸法得相即相入。无障无碍等。并是此门
    之大用也。又无得者。要须足迹不存。荡然净
    扫。方云无得。清凉曰。非但相有性无而已。谓
    诸宗计多有此说。但空自性不空于法。如法
    相宗但无遍计非无依他。设学三论。不得意
    者亦云。法无自性故说为空。则令相不空矣。
    今无性缘生故有。有体即空缘生无性故空。
    空而常有要互交彻。方是真空妙有。其言大
    同而旨有异。政观以来尚不达此。经菩下二
    正明所得二。先明得断果二。初举人依法二。
    初唱经。二判释。言断果者。断所显故。明依等
    者。即依前无得般若智慧法行也。若无般若
    余度皆不到岸。经心下二断障得果三。初行
    成二。初唱经。二断下二作释。初科判。次牒
    释。行成者。总示。谓惑下别显。谓烦恼障障
    心。心不解脱故造业轮转。所知障障慧。慧不
    解脱故不了自心。不达诸法性相。纵出三界
    亦滞下乘不得成佛。今得般若深慧。二障种
    现俱亡得二解脱故。不碍等也。经无下二断
    障二。初唱经。二断下二作释。言魔冤之怖
    者。天魔外道现形以怖行者。广如起信本末
    论说。颠倒梦想者。生住异灭。疏主例释。以梦
    皆能眠。众生于我我所中而不觉知故。梦所
    见境无而谓有故。名颠倒。由本净心为无明
    所眠。梦于四相起诸烦恼。今得般若智。日破
    烦恼梦。了诸法空故。云恶因尽也。经究下三
    得果二。初唱经。三得下二作释。初翻梵成华。
    德无不备者。无住处大般涅??。具足常等无
    尽德也。教兴中云。显佛胜德生净信故。今得
    菩提涅??果故。不同无得。乃真佛德空也。祖
    文引此显佛德。空者。乃顺智光前记。已会障
    无不尽者。惑障本如无尽可尽。无断可断。简
    异下释究竟言。但简小乘顺慈恩三藏也。又
    释等者。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未有适真之
    行。不从真起。今以即实相之观。照证彼即智
    之如。如珠发光光还自照。穷理尽性故名究
    竟。此据自宗释也。经三下二诸佛得智果二。
    初举人依法二。初唱经。二作释。经云。一门超
    出妙庄严路。经得下二正明得果二。初唱经。
    二正下二演释。初翻梵成唐。觉有下释义。如
    理智观真非行理外故。云正觉。如量智观俗。
    如彼性相遍观察故。故云等觉至极。无边者。
    得一切种智。过彼下乘下位故。无有上。上来
    下结也。经故下大文第五结叹胜能。二先别
    叹胜德二。初唱经。二演释二。初牒前起后。由
    佛下显经意。叹其下二略叹四德三。一就法
    释。二约功能释。行满故无有过上。德圆故与
    无等齐等也。三就下三就位释。引论中比余
    下释无等字。重言等下。释后等言也。经能下
    二总结胜能二。初唱经。二总下二作释变易
    者。方便生死因缘生死。有有生死无有生死
    也。上来下二结分齐。经故下二秘密般若二。
    初牒前起后二。初唱经。自下下二判释。言前
    云者。牒前未显下起后也。然前科结叹。叹前
    显了。今云尔者。经意多含贯前通后也。经
    羯下二正说呪辞。二正下二疏语二。初理不
    可释。是诸等者。以诸佛心印下位不测故不
    须释。二若下二应机强释。疏主应郑公之请。
    而强释也。然虽云秘密不可说。有因缘故亦
    可无言而言。如文殊五字呪。而般若等经大
    智度论皆有解释。智论曰。阿字是实相门则
    显三种般若。不相舍离字即名字般若。入般
    若波罗蜜门即观照般若。悟不生等即实相
    般若。大品云。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故。智论
    释云。若菩萨一切诸法中闻阿字即时随义。
    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以阿提秦言初
    故。阿耨波陀秦言不生故。大品云。??治蛞?br> 切法离尘垢故。论云。若闻??旨此嬉逯??br> 切法离垢相。以??A秦言垢故。大品云。波者
    第一义故。论云。若闻波字即知一切法入第
    一义。以波罗末陀秦言第一义故。大品云遮
    字修不可得。论云。若闻遮字即时知。一切法。
    诸行皆悉非行。以遮利夜秦言行故。大品云。
    那字门诸法离名性相不得不失故。论云。若
    闻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以
    那秦言不故。故知不因缘亦可强释。三庆赞
    回向般若深邃赞也。累劫难逢庆今逢也。随
    分赞释谦也。冀会真宗回向实际也。而言真
    宗者。谓般若真宗亦佛法大宗也
    般若心经疏连珠记下(终)
     心经疏者。[廷-壬+西]唐贤首国师。于译场中应郑公
     之请。而作也。其文约其旨微。故述钞之家尤
     为难能。慧因华严法师。独明幽趣颖迈常谭。
     每苦旧章颇乖疏意。一日俯从众请。爰出新
     记。名曰连珠。盖取诸祖遗训以为指南。经论
     格言而作程式。钩索深隐诒厥方来。俾令慧
     炬相然。则其功岂不懋矣。时皇宋干道龙集
     乙酉中秋既望。沙门慧诜题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下(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