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一 >
  •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上

    立斯题者。示无胸臆尔。谓此记文。是皆佛祖之灵蛇夜光赤野丹渊明月亏全者也。第以朱丝金缕贯连成记。有类苍梧之珠丘焉

    将释此疏。文二。初题目二。初标疏题。然题目
    有二种。冠之经首则曰经题。标于疏前乃曰
    疏目。今即疏题。般若等是所解之经略。疏乃
    能解之疏。取所解之经目。能解之疏分。取他
    名有财释。若云之疏。即依主释。略者。要略之
    略。非别有广疏也。并序者。兼有一序也。二显
    嘉号翻经者。京口仅公所刻。夹科经疏之后
    刊。祖师自题云。法藏长安二年于京清禅寺
    翻经之暇。属司礼部兼检校雍州长史荥阳
    郑公再三殷勤令出略疏。既曰翻经之暇。非
    曾预译场之谓也。沙门者。此翻勤息。次二字
    疏主之令名。述者述而不作之谦词也。二本
    文三。初总标名意。二开章释文。三庆赞回向。
    初中二。初通叙玄纲彰般若大宗二。初正叙
    幽深三。初超言以指体二。初体玄。夫以等
    者。夫乃发语之词。以言由也。真源者。非虚妄
    念虑曰真。是诸法性体曰源。即实相般若无
    相真如也。清凉释刹那际三昧云。即穷法真
    源谓穷彼刹那时相。都寂则刹那无际。由达
    清净真如本无相故。则以无相真如为真源
    矣。贞元曰。妄随境变体逐相迁。鼓击真源浩
    荡无际。彼以衣珠秘藏为物性之真源。草堂
    曰。般若之心是万法之体。又曰。真空者。即灵
    妙心源。良由本是真如。一心与生灭合。名黎
    耶。变起根身器界色等诸法。推之无体归于
    真心之空。则第一义空为诸法之本源。故曰
    真源。论曰。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经云。从
    无住本立一切法。镇国曰。无住性空真如皆
    实相之异名。疏主又曰。令机证真源入果海
    也。则以果海为真源矣。素范者。素表无瑕范
    持自性。谓其体若冰霜。性犹珠玉。在烦恼泥
    不改坚白。论云。如如体中过恒染法。皆悉空
    空无所有故。疏主曰。素范超情空有以兹双
    泯。冲漠者。冲曰深玄。漠言广远。疏主又曰。
    廓无涯而超视听。深无极而抗思议。论曰。超
    思惟之境绝窥?之域。是岂筌[罩-卓+弟]所能获哉。
    筌者。取鱼之器。[罩-卓+弟]者。网兔之?。以况谈思与
    真理隔绝也。妙觉下二用妙即观照般若也。
    镇国曰。离觉所觉故名妙觉。经云。如来今得
    妙空明觉。论曰。觉心源故名究竟觉。又论曰。
    萨般若慧唯有觉照。无一一法而非觉故。疏
    主即曰。妙证真源之知慧也。玄猷者。猷者道
    也。因也。言此妙觉入真源之正道克妙果之
    深因故。下疏云。由斯妙慧翻生死过。尽至真
    空之际奥。颐者谓般若渊海深而不可极也。
    大论云。智慧大海唯佛穷底。超于言象者。经
    云。般若义者无名无说。又曰。真般若者清净
    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古德云。体本绝
    待名说俱寂故。超言象也。前云筌[罩-卓+弟]。乃言象
    之喻而互举者。欲文妙耳。周易略例云。言生
    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
    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着。故得意忘
    象。得象忘言。犹[罩-卓+弟]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
    [罩-卓+弟]。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存言者非得
    象。存象者非得意。然彼欲学者舍诠而求旨
    也。今之疏者。乃谓妙空真觉理圆言偏毕
    竟不可说相故。疏主曰。渺渺玄猷名言罕寻
    其际。茫茫素范相见靡究其源。是则即言忘
    言即相忘相。非谓涤除万物。相塞视听。寂寥
    虚豁。然后为真者也。问曰。时然后言非其时
    而言谓之过言。且此教之兴。欲令行者发大
    心修广行。破外回小断障得果益众生也。疏
    主何由约彼万法之源妙觉极果而遽叙耶。
    答曰。欲显修因同果地觉故。文殊创问本起
    之因。至圣首提究竟之果。若性非金玉虽琢
    不成宝器。故经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
    又问。苟叙首楞圆觉顿教深经可如高论。今
    此经者列属五时渐教明矣。何以直叙真源
    妙觉。以渐滥顿宁无过乎。答曰。吾祖心游大
    教妙悟圆宗。行行令了自心。字字朝宗顿旨。
    圆顿宗主华严祖师。岂与夫三时五时之学
    士。会权归实之渐人。同日而语哉。又况一经
    之所宗万行所由生也。虽真下二三谛以彰
    玄下疏云。令悟二谛中道生正见故空假皆
    中。色空无寄方为此经所宗。第一义谛之真
    空。故于中有二。初二谛存泯。文有二句。上句
    相违义故双泯。下句相作不相碍义故双存。
    镇国曰。色空相望总有三义。一相违义。二不
    相碍义。三相作义。结云。此三无碍方曰真空。
    亦称妙有义。记曰。所以真俗双泯者。真者真
    空之理为真谛也。俗者色等诸法为俗谛也。
    又曰。但约缘起万差为俗。无性一味为真。双
    泯者以二谛不一相违义故。以俗害真。真泯。
    以真违俗。俗亡。互夺两亡。是曰双泯。又曰。
    此缘起法由性空故。令彼幻有亦不得有。是
    故一切唯是真空。经云。诸法毕竟空无有毫
    末相。又云。一切法空如劫尽烧等。大般若云。
    色等空故空中无色。依彼幻有非有之门。及
    依真空非不空门。说彼真空永害幻有。是故
    遂令俗相永尽而为真谛。又此缘起法由幻
    有相故。令彼真空亦成不空。唯是缘起幻有
    差别故。楞伽云。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故。
    摄论瑜伽等中明依他起法。永不是无。如是
    并依真空非空门。及依幻有非不有门。说彼
    缘有永非是空故。方为俗谛。如是二谛极相
    形夺方成本位。璎珞云。世谛有故不空。真谛
    空故不有。故双泯也。二谛恒存者。宗致曰。以
    若不缘生不无性。故谓缘有者。显不自有。不
    自有者则是无性。又无自性者显非自有。非
    自有者则是缘有。下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论云。智障极盲?。谓真俗别。执亦不得以
    性空故。而不许缘生以无缘生空不立故。论
    云。有为法空以从缘生故。又此是真空非断
    空故。若待灭缘生方为空者。是则情中恶趣
    空也。是故以真夺俗俗尽而俗常存也。又亦
    不得许缘有故。违害真空。以若不空非是缘
    有。自若有者非缘生故。是故以俗害真真泯
    而真常存也。又不异有之空方为真空。不异
    空之有方是幻有。是故此二不二存泯同时
    也。空有下二。一味圆彰。圭山曰。谓一真心性
    非空非色。能空能色如镜之明。是于二谛之
    后。加第一义谛。谓无性故缘生空亡也。缘生
    故无性有亡也。空有俱亡为一味法故云常
    显。下疏曰。幻色存亡无碍真空。隐显自在合
    为一味。圆通无寄是其法也。良以下三中道
    以显妙。清凉曰。意明此中空有皆是中道。然
    幻有真空虽通三性。诸祖释义多就依他以
    叙诸宗立义不同。诸教浅深迥异。而宣政之
    来奥义湮微。遂令驾说之流多抑深经以为
    权浅。今当先叙诸家所宗空有。令昼然在前
    后销疏文。初言幻有者。亦名缘有妙有假有
    似有。宗致曰。此大乘内于缘生法二宗盛诤。
    一法相宗说此缘生决定不空。以有因缘之
    所生故。犹如幻事不可言无。若言空者应非
    缘生。如兔角等。又云。三论但破小乘外道。遍
    计实我实法。不破大乘依他起性。以是幻有
    非过失故。若此亦破则是断灭恶趣空摄。非
    正法故。既是深过。明知缘生决定不无。摄论
    瑜伽深密经等决定说有不可违故。此乃始
    教相宗说。此幻有不许即空也。二空宗说。此
    缘生法决定是空。以从缘生必无自性。犹如
    幻事不可言有。若言有者则不从缘。不从缘
    故则非缘起之法也。又云。设使瑜伽等论所
    立。依他三论。亦破以诸缘生无不空故。若此
    不破见不亡故。理非尽故。此是始教空宗说。
    此幻有不得言有。若言其有则是病眼愚夫
    所取。法执未尽也。三法性宗说。此幻有从缘
    无性。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故。
    云幻有。亦名妙有。以非有为有故名妙有。又
    曰。以即空之色为妙色。由了无色而现色故
    成妙色。又曰。即空之有方为具德之有。又曰。
    幻有义者是则非有非不有名为幻有。又云。
    不堕一边为俗谛中道等。此乃法性宗约空
    有相。即以显幻有义也。次言真空者。一法相
    宗约彼遍计所执。密意说言诸法自性皆空。
    翻彼小乘而空六识依圆。是有不得即空遍
    计。是空但是空无亦曰真空。二空宗说。心境
    俱空平等一味。圭峰曰。以诸法无性即名真
    理。如幻花无体。即是太虚。又引门论云。大分
    深义所谓空也。假名及中道但就空说。清凉
    曰。三论宗云。妄说为有真谛故空。依计是俗
    俗故是有。圆成是真真故是空。从缘生法决
    无自性。故曰真空。若言有者。即是法执。智光
    竺汰康朗诸师之所宗也。汰法师本无论曰。
    非有有即无非无无即无。故曰真空。所以肇
    公作不真空论演义释。其题曰。此中真空非
    是对妙有之真空。此真空是所破病。彼谓真
    谛一向无物为真空故。肇公以不不之云不
    一向是无物故。曰不真空。又曰。此但得三论
    一分空义耳。草堂曰。彼且不立真何况于妄。
    以真谛为真空也。三法性宗所说真空。镇国
    曰。即色之空方曰真空。亦称妙有。又曰。要皆
    即有之空。方为具德之空。又曰非空之空为
    具德耳。此即法性宗所显中道之真空也。次
    销疏文。文有四节。初对总融空有以显中道。
    所以前科三谛圆通。空有一味者。良由幻有
    真空无二为中道故。一疏结成中道云。非空
    非有是中道义。钞云。然其正意合真空二义。
    总名非空。合幻有二义总名非有。空有不二
    故为中道。真空二义即空与非空。幻有二义
    即有与非有也。言真空者。清凉曰。由无性故
    空。是空义缘生故空。是空之所以。所以即是
    因缘。谓何以无性得成空义。释云。由从缘生
    所以无性。是故缘生无性。是空之所以。既是
    从缘生法无性故空。故曰真空。而又不待坏
    彼差别法体然后方空。是故真空未尝不有。
    又即此有法缘生无性。便名真空。故云。即有
    以辨于空。言幻有者。清凉曰。缘生故有是有
    义。无性故有是有之所以。又曰。何以缘生得
    为有义。释云。特由无定性故方始从缘而成
    幻有。是故无性是有所以。既是从缘无性之
    有。则此有常无自性。故云。幻有未始不空。又
    即此无性举体从缘而成于有。是故即空以
    明于有。然此疏文直明真空。是即幻有之真
    空。幻有是即真空之幻有。故云。总融空有以
    显中道。有空下二别融空有以显中道。即于
    幻有真空之上。各显一中道义也。初言有者。
    是指幻法自体即幻有上非不有义也。次言
    空有者。谓此幻法从缘无性。即空之有。是空
    家之有。故言空有。故不有者。以其举体全空
    无所有故。即幻有上非有义也。非有非不有
    无二为一幻有。宗致曰。一非有义。谓举体全
    空无所有故。二非不有义。谓不待坏彼差别
    相故。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是故非有
    非不有。名为幻有。次云空者。是指真空上非
    不空义也。言有空者。谓此真空是缘生无性
    之空。即有之空。是有家之空。故云有空。故不
    空者。不待灭缘生方为空。故全有之空故不
    空也。即真空之上非空义也。非空非不空无
    二为一真空。宗致曰。二真中亦二义。一非空
    义谓以空无空相故。二非不空义谓余一切
    相无不尽故。是故非空非不空名为真空。经
    云。空不空不可得名曰真空。中论云。无性法
    亦无一切法空故。宗致合此有五重中道。一
    谓非有则是非不有。以此无二为幻有。庄严
    论云。无体非无体非无体即体无体体无二。
    是故说是幻。此以无体为幻体故说无二。由
    此无二不堕一边故名中道。此是俗谛中道。
    二真中非空即是非不空。以此无二为真空
    双离二边。名为中道。此是真谛中道。三幻中
    非有则真中非不空义。幻中非不有则真中
    非空义。以并无二故。由此无二与前无二复
    无二。是故二谛俱融不堕一边。名为中道。此
    是二谛中道。四幻中非有与真中非空融无
    二故。名为中道。此是非有非空之中道。经云。
    非有非无名为中道。五幻中非不有则是真
    中非不空。此则非非有非非无之中道。谓绝
    中之中也。是故二谛?融妙绝中边。是其意
    也。此中初二中道是空有别融。后三二谛交
    络以显中道也。不空下三显正拣非。以明中
    道言不空等者。即无性故。空缘生故。空为真
    空也。镇国云。显正也。空而非断者非无见断
    见之空。镇国云。拣非也。断见之无是定性之
    无。定无则着断。今缘生故空非是定无。无性
    故空亦非定无。定无者一向无物。如龟毛兔
    角。今但从缘无性故非定无。是故空而非断
    也。不有等者。亦先显正后拣非。不有之有者。
    即无性故有缘生故有。此二种有并非常见
    之有。常见之有是定性有。今从缘无性之有。
    非定性有。显是幻有显正也。既非定性之有。
    故云有而不常拣非也。则是真空妙有离断
    常之中道也。四执下四离谤。具德以显中道。
    镇国曰。中道者非唯非有非无而非断非常
    等。皆中道也。四执者亦云。四谤。镇国谓。定
    有者增益谤。定无者损减谤。亦有亦无相违
    谤。非有非无戏论谤。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
    皆曰四谤。如情所封定执四句。故皆成谤。般
    若离四句不可以有无取故。今四执既亡即
    成四德。吾祖又曰。然皆具德不成四谤。谓此
    四句即是具德以称真故。不同情计。又曰。尽
    有之空尽空之有。方为具德。又皆即有之空
    方为具德之空。即空之有方为具德之有。又
    随一句必具余三。若随阙者则非具德。百非
    斯遣者。论曰。百非非非千是非是。非百非背
    千是非非。中中背背天天。演水之谈。足断而
    止。审虑之量。手亡而住。可谓般若二谛中道
    之大宗也。古云。境智余科不贯义似未安。故
    不欲循其辙也。上来正叙幽深竟。般若下二
    结归玄旨。夫般若虚玄者。盖群诠之宗极真
    一之无差。一十六会之格言。二十四年之雅
    诰。性理幽微超情离见独拔于有名之表。颖
    脱于曳尾之涂。玄虽玄矣。妙复妙焉。不亦罄
    于兹序哉。故云。斯之谓欤。若历下二别叹真
    诠显。曲尽妙旨二。初通明广略二。初示文。若
    历等者。谓历色心等事备陈正理。则有八部
    二十万颂。颂有四种。一阿耨?覩婆此云数
    字颂。不论长行。但数三十二字。则云一颂。二
    伽陀此云讽颂。亦云直颂。直以偈颂讽美法
    门故。三只夜此云应颂。应前长行颂故。四
    集施颂积集法义令诵持故。今即初也。若撮
    下即略经也。枢谓门枢。尔雅曰。制扇以?疵?br> 傍曰枢。即俗呼门准是也。又言行乃君子之
    枢机。盖言华屋之要四体之本也。以况八
    部所诠顿实之旨。斯经尽之。故曰。撮其枢要
    理尽一十四行。行即十七字之行耳。理趣般
    若序云。此经并乃?诸会之旨归。绾积篇之
    宗绪。清凉曰。明是六百卷理趣也。今经亦六
    百卷之枢要矣。是知下二显意二。初广略由
    机。疏主曰。机缘感异圣应所以殊分论说。广
    自力根略自根力。如来则以广说修多罗略
    说修多罗以应之。故曰。广略随缘。缘者机缘
    也。超言下二理圆俱现。疏主又曰。圣应虽殊
    不思议一。经云。譬如痴人畏空而走。经恒沙
    劫不能得出。在所至处不离虚空。良以真空
    妙宗性无不在故。能俱现矣般若下二别叙。
    今经二。初妙赞投机。昏衢苦海以喻有情奔
    驰生死无智慧明。五苦八苦不得边底也。高
    炬迅航以况斯经。三无相慧拯接物机导引
    迷徒。群修多罗莫比斯最。然则下二聊示经
    目二。初略提纲要。般若等者。肇公曰。然则智
    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
    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
    玄照于事外。经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则观
    照实相也。波罗下功者。功用也。谓漉人天龙
    渡生死海置涅??岸。乃斯妙慧之功用也。心
    显等者。赞能诠经略能摄广之妙胜也。如圆
    觉题中修多罗了义五字。是故圭山科下六
    字总属能诠。钞曰。上五字是比对诸经叹此
    经殊胜。意显圆觉一经是修多罗藏中了义
    之经。今疏主特彰一十四行。是六百卷中之
    要妙。意言是般若部中之心。如人心藏是
    一身之要也。前已广叙所诠甚深故。此特显
    能诠文字。般若如精耀气丝焉。盖顺译主独
    就喻彰经。乃等者。线能贯华。经能持纬。圣宣
    法义。经以贯之也。从法下二以义结成般若
    法也。心乃喻焉。心经为诠般若为旨。结为题
    目矣。将释下二开章释文二。初标列章门。五
    门者。疏从经略门止五焉。前三义门。后二正
    释。以经题目即本文故。然此五门生起有绪。
    初教兴者。夫圣人言不虚发。动必有由。非大
    因缘莫兴斯教。教虽无量不出二藏。三藏权
    实教门。虽知深旨未悉所崇。宗趣既明。须知
    题目纲要。已彰在文难晓。五章生起。其略如
    是。初教下二依门解释五。初教兴二。初生起
    大意。教兴者。论问曰。佛以何因缘故说般若
    波罗蜜经。诸佛不以无事及小事因缘而自
    发言。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小事因缘
    故动。今以何等大因缘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故疏引此生起教兴大意。一谓下二开章别
    释二。初正释四。初破邪回小。谓末伽黎等广
    起有无等见。行于理外。世尊说般若等经破
    实我法化令入道。二者鹿园之器方等弹呵
    渐已成熟。般若之经广说诸法自性皆空。翻
    彼小乘引令入大故。大品云。若人欲得阿罗
    汉果。当学般若波罗蜜等。疏主曰。九十五种
    竞扇邪风。一十八部争挥爝火。遂使真空慧
    日匿辉昏云。般若玄珠惑兹鱼目。三令下二
    显理成行。前二显理。次三成行。令小等者。即
    下三乱意人。为说般若令意净入理也。四令
    悟下正见者。令信解真正了悟。中真不执定
    实色空。方名正见。二谛中道者。以是此经之
    所诠故。义记云。二论宗于般若通。以二谛中
    道而为其宗。彼文具彰真俗空有与夺存坏。
    以明缘有性空。或相夺全尽。或相与全存。或
    自坏自存无有障碍。若相与门则不坏有之
    空。与彼不坏空之有理不杂。故成非一门。若
    相夺门则此坏有之空。与尽空之有全。夺故
    非一也。若各自存门则不相。是故非一也。若
    各自坏门则无一。可一故非一也。以存坏
    无碍二理不杂。不堕边故不失中道。是谓二
    谛中道也。非异之义如彼所明。又非一与非
    异复无有二。以缘起无二故。以坏有之空即
    是尽空之有。无障碍故。极相违反。还极相顺。
    是故相夺相与复无有二。?融无碍也。由非
    一即非异故。即二谛为中道。由非异即非一
    故。即中道为二谛。又非一与非异亦非一。是
    故即非一之非异与即非异之非一。义不杂
    故。而非一也。谓不异中之二不异二之中。融
    通不杂故非中非二。具足中二。是谓中边无
    障无碍之中道。令悟此故斯教兴也。五显等
    者。此下欲成胜行故演斯经。以净信大心万
    行之本。又发三心修十信即是行故。佛德者。
    常等四德及佛地河沙真净功德。义同华严。
    举果劝乐生信心也。问觉钞说空宗佛德空
    云诸部般若中百门论首末皆是。又引此经
    无所得等。皆曰彼义。何由今说常乐等德答
    彼成智光此顺疏主。下辨所得中。云德无不
    备故。非佛德空也。大菩提心者。即直等三
    心深广。行者离相为深。随相为广。般若具明
    二行故。八令下三断障得果二障二果。并如
    下说。十流下四传芳万古。此为未来等蒙益
    也。略说下二结指第二下二明藏摄二。初藏
    摄三藏者。谓经律论也。通称藏者。以含摄故。
    谓摄一切所应知义摄。即包含故。契经者。谓
    契理契机贯穿摄化。即贯穿言教摄持所化
    也。经非余二故。契经摄二藏者。则约大小以
    分。今非二乘故。菩萨藏收。权实下二教摄。镇
    国曰。由前经藏有权实等故有此门。然疏主
    述作随宜制度事非一准。且华严备张五教
    起信无差。唯约四宗斯经但明权实。梵网独
    开化制。盖以欲和阳春之高唱乃追玉舌之
    旨归。然则门门刃解东流义义冰?。三藏戒
    经具说重轻。佥明持犯约化制以释通。岂非
    得旨。般若竖贯二时横通五教。有带有双谈
    空谈有彰权实以明之。可称绝唱。且一大藏
    经虽皆佛说。然有就机方便权宜说。有称性
    决了真实说。今经决了真实故云实教摄也。
    但以权实多门理须略辨。约说有三。一就五
    教。前四皆权后一方实。此如孔目教章等说。
    二者前二为权后三皆实。如华严圆觉等疏
    所说。三者净土说为真实娑婆谈是权宜。如
    修证仪说疏依第二。问般若谈空以空为始。
    始固属权故。政观以来议斯权实众说不同。
    或约大小或约通别。或曰。教果是权理行是
    实。何以记皆不叙。答曰。论云。从得道夜乃至
    涅??。常说般若。斯经权实双彰渐顿兼唱诸
    宗判释不同。故使后贤多误。今将具列以罄
    源流。一戒贤论师曰。依遍计所执而说诸法
    自性皆空。依他圆成犹未说有。即判般若等
    经中百等论。说六识空多谈空理。属第二时
    法界无差。论疏依此以判般若等经。属第二
    宗摄。二智光论师曰。第三时中方为上根说
    无相大乘。谓此缘生即是性空平等一相。依
    计是有圆成是空。依此以判般若等经。总破
    大小法相八识俱空多说空理。圆觉疏等叙
    彼所判。般若等经中百等论属于空宗。始教
    所摄。三吾祖镇国大和尚曰。若唯说法华为
    实则抑诸部般若了义大乘之经。般若离四
    句何曾存空。般若不坏四句岂无妙有。是知
    实相般若即是正因佛性。观照般若即为了
    因。大品仁王理趣等经。皆属终教。四者诸祖
    皆曰。二边既离中道不存心境两亡。亡绝亦
    绝。般若现前。已当八部无相六乘之极致。镇
    国曰。即同智照无二亦同顿教。文殊问光赞
    放光等经。诸祖并曰。顿教。五镇国曰。大品
    云。一切法趣色即一切皆色。一中具一切。即
    事事无碍般若义。该五教即具圆矣。而疏主
    以戒贤智光二宗所判。真谛之空非第一义
    空。故不摄此义。当后三故言实摄。若约今经
    显诠分齐者。镇国云。若以三观就心经意。色
    不异空明俗不异真。空不异色明真不异俗。
    色空相即明是中道。为空假中之三观。疏中
    亦以三观释经。当前第三义也。又云。以会色
    观中明色不异空等。明空即色中明空。不异
    色等。第三观但合前二。第四拂前四。向相现
    真空相不生不灭。无智亦无得真空观备矣。
    贞元判同顿教。即前第四义也。前疏广叙中
    道。下文备彰相作相成。互存互泯无碍自在。
    圆中同教。经诠坚实一心即圆觉妙心。含圆
    别矣。皆前第五义也。疏文经旨明若瞩日。别
    议权实者。惑亦甚焉。第三下三明宗趣二。初
    唱章释名。宗者崇也。尚也。今云。语之所表
    者。即此经表彰表显之崇。崇尚也。趣者趣向
    也。即宗意所归趣之处也。然先下二总别演
    义二。先总。总以等者。大论云。说智及智处智
    智皆般若。晓公曰。此中即显三种般若说。智
    者文字般若。及智处者。实相般若。智智即观
    照般若。是三皆此经之宗。一贯等者。古德曰。
    妙心湛寂无相而相。谓之实相。实相随缘为
    诸法之真性。肇公云。实相法性性空缘会本
    无一义耳。二观照等者。即正体智等无相离
    分别之慧也。三即文字般若。孔目云。熟教有
    三种智。谓实相般若智等。清凉曰。清凉法界
    相宗不得名智。法性宗中亦名为智。即此实
    相也。或说五种般若不离此三。故云不越等。
    别亦下后别一教义。对深穷教海志在见理
    成智也。二境智对谛观正理意。其破惑发智
    矣。三因果对因行。即观照妙慧也。果德为趣
    非佛德空矣。然别宗如此。其通宗者。般若以
    无相为宗。清凉曰。无相宗含于三教。谓始教
    顿教实教。今经正当顿实。若深必该浅。义或
    可通。第四下四释题三。初唱章。二演义三。初
    分教义二。初辨诠旨。谓般若心者。标举也。是
    所之诠义者。判释也。判此题中心及般若等
    言。皆属所诠之法。即下无?碍心也。不空译
    云。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多心。名普遍智藏。乃
    至色性是空空性是色等。即心是所诠法。明
    矣。圭山曰。藏和尚般若心经疏作所诠义释
    心字。意云。般若之心是万法之体故云心也。
    会同坚实用释圆觉妙心。拣云。不同缘虑集
    起之义。又曰。肉团?浅不必拣也。故云。所诠
    之义经之等者。诠上般若心也。佛地论云。能
    贯能摄故名为经。又曰。应知此中宣说佛地
    饶益有情。依所诠义名佛地经。且能所诠释
    经题者。本出亲光。而四明礼公乃言。大违佛
    理。智者位居五品。亲光登地菩萨位望相辽。
    如一轻尘较大地土。而辄是彼非此不知其
    可也。若心作喻释。即心经二字是能诠教也。
    二结离合即能等者。依所诠义立能诠名。三
    摩娑释依主得名。补卢沙声属声受称。二就
    下二析法喻二。初约所诠以指法。就上所诠
    义中。复取心字以喻能诠教胜。唯般若等是
    所诠之法。故不言所喻。复云。所诠是知实相
    观照非所喻也。独将一十四行文字般若为
    所喻。故但言所引之喻。不言能喻心之下二
    叹能诠以引喻。此乃译人之意非疏主正义。
    故慈恩云。般若波罗蜜多者。大经之通名。心
    经者。此经之别称。般若之心经也。草堂曰。亦
    作能诠教释。意云。此半纸之经是六百卷之
    中也。即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引而为喻。喻
    此略经是大部之心藏也。即文字般若是所
    喻。心之一字是能喻也。即般下法合以彰要。
    谓六百卷二十万颂之内也。统要等者。幽赞
    曰。甄综精微纂纲赜事。虽万象统即色而为
    空。道纵千门贯无智而兼得。采广文之秘旨。
    标贞心以为称也。况人等者。况譬也。如人百
    体心为其主。故经云。心如帝。三喻此略。经唯
    谈妙最余藏六腑喻广说。经兼被二乘亦该
    权浅。岂似此经中道?融。唯终唯顿文略义
    深。括尽玄奥故云。统极之本。然泛论心者。
    有其四种。一纥利陀耶即肉团心。二缘虑心
    谓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三质多谓集起
    心。即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四干栗陀。
    此云坚实心。若作所诠则当第四坚实。约法
    以解心也。作能诠释则当第一肉团。约喻以
    解心也。且圭山出。自大唐。非后人救过而穿
    凿也。显矣。近代岳公而谓疏主不知约法以
    解心陋哉。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也。三就下
    三明体用二。初翻名以显体。即就前所诠法
    中。非所喻文字般若中也。体用分二者。然体
    用多门略明三义。一寂体照用则实相观照
    为体用也。放光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
    此明寂体无相也。道行云。般若无所知无所
    见。此显照用无知也。二权实二智以分体用。
    实智照真内鉴而无知体也。权智涉俗外应
    而无虑用也。三直就大乘以明体用。则以当
    法包含为体。运载功能为用。疏主曰。体用合
    说故云大乘。三大二运即其义也。又疏主明
    乘体中。则以无分别智所依真如互为兼。正
    摄余胜行为乘体。性明业用中。乃约三佛性
    中自性为所乘。引出为能乘至得果。为所至
    处。又约运因成果等义。为乘业用。然今此疏。
    乃取到岸为用。证真为体。正用第三兼之前
    二。若以翻尽为用照源作体。则通用二三该
    之。第一般若等者。译梵成唐。即神等者。灵知
    不测曰神。颖脱众妄曰悟。超名言之表曰玄。
    出相见之乡称奥。以无得无智之般若。会契
    离性离相之真源。本觉自知照体。独立绝知
    会忘能所。本心挺现不由他悟。故证而称妙
    也。若以真源为实相。则般若但目观照文字。
    若约一法多名则理智互出。以无智外之如
    故。真源即般若。亦无如外之智。故智慧即真
    源矣。波罗下二会梵以彰用。波罗者译梵成
    唐。既以到岸为用。正约运因成果也。而义有
    三。一由斯妙慧者。运行令增也二生死过尽
    者。运惑令灭也。三真空际者。运理令显也。初
    一是能后二是所。又即杂集三转依义。一心
    转真性现故。二道转行渐增故。三断转惑障
    灭故。又起信云。破和合识是转灭显现法身。
    是转显智淳净是转增。但小不次不到之慧。
    拣权小也。谓体下三结释。初一持业。后二依
    主。立斯名者。据不空译本。即说主立耳。经
    观下五解文疏三。初唱经标章。然此当通唱
    一经而判释之。随科释处再唱子科。经文于
    义即便。今疏从略但存别唱。不然则判释居
    前。或本作此安布以广陈。中例亦如此。故不
    敢率易改动。此既下二会义具阙。然此经六
    译三分有无译人意乐。今此云者。是语略之
    之意也。慈恩曰。录大经妙。最别出此经。三分
    二序故。皆遗阙。然余译多具。文中下三开章
    演释二。初总别开判二。初分总二。初判经。何
    以下二显意。何以者。假问令说也。谓显等者。
    灭惑要须开解。开解在于显谈。祝诅志期生
    福障除。然后福生。经谈二分依修而福慧等
    严。故云显了等也。夫灌顶大悲涤业之辞甚
    显。首棱如意雪罪之文颇明。孤山乃谓显秘
    之与机心好异引。直说为神呪。判情迷作秘
    宣。遂使教阙浅深人无利钝。且郢书燕说谁
    曰不空。献替凤毛岂称秘密。况乃全抄本疏
    杂以浮辞谩夸。十疏通经是亦浪名。江表钞
    盂兰而服义疏。斯经乃欺心中边皆甜实难
    其味。就前下二判别二。初判经略标。纲要者。
    真心之空斯教喉衿。是以经家标为义本。不
    空译云。菩萨白言。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蒙佛听许入慧
    光定。照五蕴空度苦厄等。一经宗本故略标
    之。广陈实义者。色空交彻性相融通。事非权
    浅故云尔也。以义下二显意。初约广略。三约
    解行者。略乃定中照见得非自利行乎。广则
    起定宣扬对机明辨。开彼解为。然今经略分
    则别译序分之文。译者之妙巧应秦人。而皆
    别相修多罗摄略为广本。亦本略收前中下。
    二依门作释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