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一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上

    赞曰。今为有情结习所蔽。敬受邪教诽毁大
    乘。于空有经如言计着随印所解互生厌希。
    设希出要亲依善友由各迷方邪乱授学。惧
    广文海初不趣求。虽乐略经而不能了。于真
    俗谛竞说有无心境法中递生取舍。令正法
    义真谬具分。信学有情皆获利乐。依先所授
    略赞中道。如解深密经中佛依遍计所执。说
    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涅??相生
    胜义三无性已。时胜义生菩萨白佛言。世尊
    佛初唯为趣声闻者转四谛轮。虽甚希奇然
    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次复唯为趣大
    乘者转隐密轮。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
    灭本来涅??。虽更希奇犹未了义。亦诸诤论
    安足处所。今为发趣一切乘者转显了轮。无
    上无容是胜义中真了义教。非诸诤论安足
    处所。金光明经说此三法名转照持。轮摧破
    名。具遮表故。由诸有情迷法实相起造惑业
    沦生死海。大圣法王证法自性善巧方便。应
    彼机宜离言法中以言显说。欲令随获中道
    实相。故有颂言
     诸佛或说我  或时说无我
     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
    余经复说。佛以一音演无边义。众生随类各
    得解等。既犹天鼓应念发声。亦类末尼如求
    雨宝。应物虽设种种法门。智见纯和未生乖
    竞。佛涅??后因彼大天人法纠纷初封着有。
    如有颂曰
     应审观佛教  圣谛说为依
     如采沙中金  择取其真实
    圣龙猛等为除有执采集真教究畅空宗。如
    别颂曰
     真性有为空  如幻缘生故
     无为无有实  不起似空华
    彼言。世俗可说法有。依胜义谛一切皆空。虽
    此真空性非空有。寄诠胜义理皆性空。有情
    由是次生空见。无着菩萨复请慈尊说中道
    教。双除二执。而说颂言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故说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  是则契中道
    彼言。世俗说我法有依胜义谛唯此二空。虽
    佛为破执空执有总相宣说诸法有空。或说
    诸法非空非有。名字性离空有双非。胜义寄
    诠有空有有。故慈尊说。有为无为名之为有。
    我及我所称之为无。非说有空法皆空有。观
    斯圣意空有无乖。法离智诠何空何有。对机
    遣病假说有空。后诸学徒随文起执。己之所
    解谓契中宗。他之所知将为谬说。今赞经义
    申其两端。妙理是非智者当了。般若波罗蜜
    多者大经之通名。心经者此经之别称。般若
    之心经也。三磨娑释依士为名。苏漫多声属
    主为目。虽此心经亦名般若。彼总此别故但
    名心。般若慧义。古释有三。一实相谓真理。二
    观照谓真慧。三文字谓真教。今释有五。第四
    眷属谓万行。第五境界谓诸法。福智俱修有
    空齐照。寻诠会旨究理解生。慧性慧资皆名
    般若。能除障习证法真理。众德之首万行之
    导。虽独名慧摄一切法。波罗者彼岸义。古说
    有二。谓菩提涅??。今释有五。一所知。二教。
    三理。四行。五果。蜜多者离义到义。由行般若
    离诸障染。境尽有无解穷六藏。义洞真俗业
    备二因。觉满寂圆斯升彼岸。体用兼举故立
    此名。然所修行具七最胜。方可得名波罗蜜
    多。一住菩萨种姓。二依大菩提心。三悲愍有
    情。四具行事业。五无相智所摄。六回向菩提。
    七不为二障间杂。若行慧等一切善业。随阙
    此一非到彼岸。此在初劫名波罗蜜多。在第
    二劫名近波罗蜜多。在第三劫名大波罗蜜
    多。佛果位中更无异称。今包因果故举通名。
    心者坚实妙最之称。大经随机义文俱广。受
    持传习或生怯退。传法圣者录其坚实妙最
    之旨别出此经。三分二序故皆遗阙。甄综精
    微纂提纲迹。事虽万像统即色而为空。道纵
    千门贯无智而兼得。探广文之秘旨标贞心
    以为称。经者津妙理之格言。掖迷生之恒范。
    欲令随证或依或说般若贞实而说此经。故
    以心目。如瑜伽论水陆华等十地等经
    经曰。观自在菩萨。赞曰。胜空者言今此经
    中略有二分。初观自在等破二执显二空。后
    菩提萨?实忍径?赖枚??4缶?啤7鸶嫔?br> 利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
    是观。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菩
    萨自性空菩萨名空。故今标菩萨令彼不见。
    故破生执而说生空。如应者言。今此经中总
    有三分。初观自在等标上人修行劝示发心。
    次舍利子等陈机感者名述理垂喻。后菩提
    萨?实日靡姥е?绿净袷だ?;虺趿盍?br> 磨。次断除四处。后离苦圆证。练磨有三。今标
    菩萨先修行人劝示发心。初练磨也。谓闻菩
    提广大深远。若生退屈应练磨心。彼观自在
    昔初发意。具诸烦恼于无明壳建立胜心。舍
    身命财求佛智慧。兴大勇猛已成等觉。我亦
    应尔励己增修。不应自轻而生退屈。观者察
    义。府救慧悲。自在者无滞义。拔济妙用。诸有
    ?@净三业归依。必应所祈六通垂化。无暇危
    苦飞轮摧伏。作不请友为应病医。摄利难思
    名观自在。又观者照义。了空有慧。自在者纵
    任义。所得胜果。昔行六度今得果圆。慧观为
    先成十自在。一寿自在。能延促命。二心自在。
    生死无染。三财自在。能随乐现。由施所得。四
    业自在。唯作善事及劝他为。五生自在。随欲
    能往。由戒所得。六胜解自在。能随欲变。由忍
    所得。七愿自在。随观所乐成。由精进所得。八
    神力自在。起最胜通。由定所得。九智自在随
    言音慧。十法自在。于契经等。由慧所得。位阶
    补处道成等觉。无幽不烛名观自在。但言观
    音词义俱失。菩提萨?事匝云腥?F刑峒窗?br> 若萨?饰椒奖恪4硕?谟星槟茏饕磺欣?姘?br> 乐。又菩提者觉义。智所求果。萨?收哂星橐濉?br> 悲所度生。依弘誓语故名菩萨。又萨?收哂?br> 猛义。求大菩提精勤勇猛故名菩萨。又修行
    者名为萨?省G笕?刑嶂?星檎吖拭?腥??br> 有具悲智遍行慈愍。绍隆净刹府救秽方。机
    感相应故唯标此。或处上位诸具大心妙慧
    成就皆观自在。或指示此令瞩曰观。非住西
    方来游此者。彼大经中不别显故
    经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赞曰。胜空者
    言下破法执而说法空。大经次言。不见般若
    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般若自性
    空。般若名空故。如应者言。显由学慧方照性
    空。示先所修法。第二练磨心也。谓见菩萨万
    行难行。若生退屈应练磨心。我无始来为求
    世乐尚能备受无义众苦。况求菩提。为出生
    死度有情类生怯劣心。此深般若彼已修学。
    我亦应尔省己增修不应退屈。彼舍利子先
    发大心因施眼故退求小果。恐今更退劝示
    练磨。所言行者。胜空者言。若依世俗。欲证出
    世无分别智无倒观空。要学能遣一切所缘
    闻思慧等。学照空者即名为行。若依胜义。由
    无所得无分别故都无所行是名为行。无垢
    称说。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大经亦言。不见
    行不见不行无自性故。今言行者。都无所行
    是名为行。非有行义。或有密取余义释言。若
    无所行无所不行是则为行。若有所行有所
    不行非为行也。复有异释。动念攀缘为生死
    根非为行也。惩心绝虑为出世本是名为行。
    如应者言。譬如幻士而有所作。虽无实作非
    无似者。待因缘闻信学证说曾无暂舍。然无
    分别不见行相是谓行义。非都无行。以病说
    除非除法故。若本无法可行可除。即愚法者
    称已成觉。说有迷悟深自毁伤。翳花体空可
    不资疗。翳既非有如何假除。翳既不除初无
    真眼。由何胜义照花体空。若无所行无所不
    行。有情无明无所不明。应从无始一切皆明。
    其先未明今明谁也。便同异道无所不为。背
    理乖宗何成觉慧。若绝攀虑即是真行。应无
    想等皆真圣道。徒设受持厌舍造修。可谛思
    惟疾除邪谬。今言行者。虽行而不见行。非无
    行义。由此经说不见行不见不行。假有所行
    实无行故。不尔唯应说不见行。复言不见不
    行有何诠理。是故定应如后所说。然佛果德
    殊胜无边。非广大修无由证得。故依此义而
    说行者。要具大乘二种种姓。能于五位渐次
    修行。二种姓者。一本性住种姓。谓住本识能
    生无漏本性功能。二习所成种姓。谓闻正法
    等熏习所起。云何应知有本性住种姓依之
    修习大菩提因。若性乐施好赞劝他。无罪事
    中应时为说。他债不狂受寄无差。大财宝中
    心无耽着。若性成就软品恶业不极损他。作
    恶速悔常行慈爱。知恩报恩。凡所规求不以
    非法。乐修福业轻罪重怖。见闻受苦过于自
    身。善事好同恶法乐远。于诸僮仆尝无苦言。
    于德有德恒生赞仰。若被他害无反报心。他
    来谏谢速能纳受终不结恨不久怀怨。若性
    翘勤夙兴晚寐。凡事勇决乐为究竟。大义无
    畏不自轻蔑。若于法义性审思惟。好乐寂静
    爱慕出离。所作无忘于怨慈愍。若性总慧凡
    学易成。离恶事中有力思择。性不能起上烦
    恼缠造无间业断善根等。设生恶趣便能速
    出亦不受于猛利大苦。虽受微苦发增上厌
    于苦有情深生悲愍。若见有此施等?相缠
    盖轻微?重薄[苟*苟]。应知定有菩提本性。然由
    未遇真实善友为说菩提。虽遇为说颠倒执
    学方便慢缓善根未熟故处生死。若入五位
    所修无边胜善法种名习所得。五位者何。一
    资粮位。从初发起大菩提心。乃至始修四寻
    思观住四十心皆此位摄。一信等十心。一信
    二精进.三念.四慧.五定.六施亦名不退.七
    戒.八护.九愿.十回向。二十住。一发心.二治
    地.三修行.四生贵.五方便.六正心.七不退.
    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顶。三十行。一欢喜.
    二饶益.三无恚.四无尽.五离痴.六善现.七
    无着.八尊重.九善法.十真实。四十回向。一
    救护众生.二不怀.三等一切佛.四至一切处.
    五无尽功德藏.六随顺平等善根.七随顺等
    观一切众生.八如相.九无缚无着.十法界无
    量。二加行位。从资粮后四种等持。一明得定。
    二明增定。三印顺定。四无间定。三通达位。从
    四定后初地初心真相见道。四修习位。从见
    道后至金刚定十地修道。十地者。一极喜。二
    离垢。三发光。四焰慧。五极难胜。六现前。七
    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五究竟位。金
    刚定后解脱道中三种佛身。四妙圆寂。圆满
    佛果。虽知五位云何修行。诸修行者欲证菩
    提作大利乐。要先发起大菩提心方兴正行
    譬如大海初有一滴能为诸宝作所住处。最
    初发心亦复如是。五乘善法皆因此生。又如
    世界初始渐起即为荷负诸众生因。此心亦
    尔。能为五趣无量种类荷负依止。又如空界
    无不含容。大菩提心亦复如是。遍空有为皆
    厌离故。如空菩提皆求证故。尽空众生皆深
    念故。此初发心虽为下劣一念福聚尚说难
    尽。况经多劫发心修行利乐功德。因何发心。
    一者见闻佛等神力。二者闻说菩萨藏教。三
    者见闻佛法将灭。念言法住能灭大苦。四者
    末劫多见众生痴无惭愧悭嫉忧苦恶行放逸
    懈怠不信。念言浊世多起如是恶烦恼时。我
    当发心令余学我起菩提愿。由此便发大菩
    提心。将欲发心先具十胜德起三妙观。十胜
    德者。亲近善友。供养诸佛。修集善根。志求胜
    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
    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三妙观者。一厌离有
    为。谓观生死恶趣无暇等众苦逼迫。自身之
    中五蕴四大能生恶业。九孔常流臭秽不净。
    三十六物之所集起。无量烦恼烧煮身心。如
    沫如泡念念迁流。痴覆造业六趣轮回。谛审
    思惟深心厌舍。二求菩提。谓观佛果相好庄
    严。法身本净。具戒等蕴力无畏等无量胜法。
    成二妙智慈愍众生。开导愚迷令行正路。诸
    有情类遇皆除恼。见是功德修集希求。三念
    众生。谓观众生痴爱所惑受大剧苦。不信因
    果造恶业因。厌舍正法信受邪道。四流所流
    七漏所漏。虽畏众苦还为恶业。而常自作忧
    悲苦恼。爱别离苦见已还爱。怨憎会苦觉已
    弥怨。为欲起业生苦无厌。求乐犯戒。怀忧纵
    逸作无间业。顽蔽无惭谤毁大乘痴执生慢。
    虽怀聪敏具断善根。妄自贡高常无改悔。生
    八无暇匮法无修。虽闻不持翻习邪业。得世
    妙果谓证涅??。受彼乐终还生恶趣。见是等
    辈深心悲愍。次应发心如是发愿。愿我决定
    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或
    随意乐诸佛之名如释迦佛初发希愿。如有
    颂言
     于三无数劫  逆次逢胜观
     然灯宝髻佛  初释迦牟尼
    无着菩萨由此说言
     清净增上力  坚固心胜进
     名菩萨初修  无数三大劫
    先起信精进念定慧根除伏障染。次发大愿
    常逢善友以为胜缘。虽遇恶友方便俎坏终
    不弃舍大菩提心。所修善法运运增长以不
    退屈而为策发。齐是名为最初修行。依如上
    说初发心已即名趣入无上菩提。预在大乘
    诸菩萨数于生死海作出限量。勇猛定当速
    登彼岸。次应修行。此有二种。一略。二广。略
    复有三。一境。二行。三所得果。犹昔不知真妄
    境界。起烦恼等因受众苦。今正翻彼故亦有
    三。由此最初应审观境。既知善恶修断行成。
    因行既圆果德便证。诸佛圣教虽复无边。说
    修行门不过三种。故修行者应依此学。云何
    名为所观境界。谓初观察从缘所生一切色
    心诸心所等似空花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
    愚夫不了于斯妄执为我为法喻实空花性相
    都无名计所执。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此
    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诸所知法
    不越有无无法体无。但可总说名计所执。横
    遍计心之所执故。有法体有理应分别。诸有
    为法名依他起。缘生事故。一切无为名圆成
    实。法本理故。或有漏法名依他起。性颠倒故。
    诸无漏法名圆成实。非颠倒故。知境界已应
    修正行。一因闻所成。二因思所成。三因修所
    成。此三虽通福慧二种一切功德。然行根本
    甚深纲要。胜义易入应时无等。离诸过者遍
    观详审唯识为最。渐悟顿悟小乘大乘无不
    依说此深理。故华严经说
     心如工画师  画种种五阴
     一切世间中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  此三无差别
     诸佛悉了知  一切从心转
     若能如是解  是人见真佛
     身亦非是心  心亦非是身
     起一切作用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求知  三世一切佛
     应当如是观  心造诸如来
    智度论说。菩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
    作。以随心所念皆悉得见。以心见佛以心作
    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见。
    若取心相悉皆无智。心亦虚妄。皆从无明出。
    因是心相即入诸法实相。故唯识观最为第
    一。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独立唯名
    摄所余法。唯言为遮所执我法离心而有。识
    言为表因缘法性皆不离心。显法离心决定
    非有名为唯识。非谓一切唯一识心更无余
    物。善友恶友诸果诸因理事真俗皆不无故。
    计所执性唯虚妄识。依他起性唯世俗识。圆
    成实性唯胜义识。是故诸法皆不离心。如有
    颂言
     鬼傍生人天  各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  许义非真实
     于过去事等  梦像二影中
     虽所缘非实  而境相成就
    此等处处说唯有心。恐厌文繁故略应止。今
    详圣教所说唯识。虽无量种不过五重。一遣
    虚存实。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
    正遣除。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
    存为有。如有颂言
     名事互为客  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  唯量及唯假
     实智观无义  唯有分别三
     彼无故此无  是则入三性
    遣者空观对破有执。存者有观对遣空执。今
    观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无亦无空有。以彼
    空有相待观成纯有纯空谁之空有。故欲证
    入离言法性。皆须依此方便而入。非谓空有
    皆即决定。证真观位非有非空。法无分别。难
    思议故。说要观空方证真者。谓即观彼遍计
    所执我法空故入于真性。真体非空。此唯识
    言既遮所执。若执实有诸识可唯。既是所执
    亦应除遣。诸处所言一切唯识.二谛.三性.三
    无性.三解脱门.三无生忍.四悉檀.四?焱?br> 南.四寻思.四如实智.五忍观等。皆此观摄。
    二舍滥留纯。虽观事理皆不离识然。此内识
    有境有心。心起必托境界生故。但识言唯不
    言唯境。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
    唯识。又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沈
    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
    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由
    境有滥舍不称唯。心体既纯留说唯识。故契
    经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
    唯有识无余。余经复说三界唯心。制一处等
    皆此观摄。三摄末归本。心内所取境界显然。
    内能取心作用亦尔。此之二法俱依识有。离
    识体本末法必无。三十颂言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成唯识说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
    证起故。解深密说。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摄相
    见末归识本故。所说理事真俗观等多皆此
    观四隐劣显胜。心及心所俱能变现。但说唯
    心非唯心所。心王体胜。所劣依王。隐劣不彰
    唯显胜法。故慈氏说
     许心似二现  如是似贪等
     或似于信等  无别染善法
    无垢称言随心垢净等。皆此观摄。五遣相证
    性。识言所表具有理事。事为相用遣而不取。
    理为性体应求作证。故有颂言
     于绳起蛇觉  见绳了义无
     证见彼分时  知如蛇智乱
    余经说。心自性清净。诸法贤圣皆即真如。依
    他相识根本性故。又说。一谛.一乘.一依.佛
    性.法身.如来藏.空.真如.无相.不生不灭.不
    二法门.无诸分别.离言观等。皆此观摄。如是
    所说空有.境心.用体.所王.事理五种从?至
    细展转相推唯识妙理。总摄一切。以闻思修
    所成妙慧而为观体。明了简择。非生得善。若
    欲界观唯有闻思。色界观中通闻修慧。无色
    界观但修无余。无漏观修。义通前二。此诸唯
    识从初发意四十心中。听闻思惟但深信解。
    随所遇境。依教思量令彼观心渐渐增胜。未
    能修位观二取空。虽少入修犹非正胜。于加
    行位四等持中起四寻思。审观所取若名若
    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起如实智于能取识
    遍知非有故。圣慈尊教授颂言
     菩萨于定位  观影唯是心
     义想既灭除  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  后触无所得
    此位菩萨虽得修观。犹带相故未能证实。通
    达位中无分别智于所缘境都无所得。理智
    既冥心境玄会。有空之相时不现前唯识真
    理方名证得。故本颂言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证真识已起后得智方证俗识。厚严经言
     非不见真如  而能了诸行
     皆如幻事等  虽有而非真
    至此位中名达法界。住极喜地生如来家。自
    知不久成无上觉。于修习位修有差别。初四
    地中真俗唯识各各别证。于第五地方少合
    观。然极用功未常任运。至第七地观真俗识
    虽得长时而有加行。八地已上无勉励修。任
    运空中起有胜行。至究竟位虽更不修念念
    具能缘真俗识。所修有二。一现行。二种子。于
    初二位有漏三慧皆通二修。种修无漏。通达
    位中无漏修慧。通现种修。有漏唯种。在修习
    位七地已前有漏无漏皆具三慧。通现种修。
    八地已上有漏唯种。无漏三慧。通现种修。于
    究竟位有漏皆舍。虽唯无漏然具现种。所言
    修者。令观种现展转增胜生长圆满。有自在
    者下亦修上。未自在者不能上修。此唯识修
    总摄诸行。诸行皆依唯识修故。此略修行果
    相云何。有漏修者能感世间一切妙果。无漏
    修者永灭诸障得大菩提。穷尽未来广生饶
    益。此说别得。若互相资容得一切。说略修已。
    云何广修。此亦有三。一所学处。二修学法。三
    能修学。最初应知所学之处。次应依彼如是
    而学。然后方成能修学者。故三皆是菩萨行
    摄。初所学处略有五种。一所化处。谓应了知
    三乘不定阿颠底迦种姓差别。如应成熟。二
    利行处。若纯自利如为已乐求财受用。为悭
    法故追访受持。为生天乐持戒修行。求有染
    果供养三宝。为贪利誉自说己德令他脱难
    还自摄受。耽定味等舍利有情。若纯利他如
    以邪见修行施等。以无因见缺行说法。此等
    纯利皆应除断。无罪二利应善勤修。三真实
    义处。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世间所成。道
    理所成。二障净智所行真实等。随应修断。四
    威力处。谓神通威力。六到彼岸能断悭等。乃
    至与当来果善法威力。为利有情堪忍大苦。
    四生信委八相现化。逆胎盲等遇皆饶益等
    俱生威力。法界有情处时法器普能了知。神
    通化境遍无边界等共不共威力。知此五力
    应正勤修成自佛法。五菩提处。谓智断等一
    切功德。应遍了达希当果证。如是五处最先
    应达所化机宜。方应发起利他胜行。次知实
    义可断可修。于威力门修成自利。后于果位
    无上菩提爱乐希求精勤修证。知学处已次
    应修学。修学法者。初于三宝功德。佛菩萨威
    力。诸真实义。无倒因果。应得义利。得此方
    便。善言善说契经等中。净信胜解决定喜乐。
    次应求法。当于一切佛法内论因论声论医
    论工论。应正勤求。应云何求。于佛正法应住
    猛利爱重求闻。设为听闻一句善法。路犹铁
    地尚欢喜入。何况欲闻多善言义。虽爱自身
    及诸资什。比爱正法非为譬喻。无足无倦深
    信柔和。心直见直爱德爱法。往法师所无诘
    难心。唯作妙宝.慧眼.智明.胜果.无罪.悦意
    之想。深生敬重无高慢心。不作坏戒.卑族.丑
    陋.拙文.鄙句.异意之想。唯为求善非显己
    德。不为名利而求正法。应时殷重恭敬听闻。
    勿起损害顺求过心。于其自身亦不轻蔑。唯
    为求解。专精属耳扫涤摄持。何义故求。于内
    明处为自修习利悟于他。于因明处为伏邪论
    安立正道。于声明处为令信乐典语众生深
    生敬等。于医方明处为息众病安乐众生。于
    工业明处为以少力多集珍财广生饶益。要
    于此五次第勤求。无障智生资粮速满。次应
    为他宣说正法。说五明处随应利乐。云何而
    说。谓应安住如法威仪。不为无病处高坐等
    而说正法。诸佛菩萨敬重法故。令他于法极
    珍敬故。应无间说。勿作师拳。随众所欣次第
    标释无悭吝想名随顺说。于有怨者应住慈
    心。于行恶者住利益心。于有乐放逸有苦下
    劣者。应住利益哀愍之心。不起嫉妒自赞毁
    他。不希名利恭敬赞叹而为说法。次应修行。
    于佛所制有罪三业善能远离。所闻事业无
    倒修行。独居闲静思所闻法。无间殷重观察
    称量。未知求知。已知勿忘。未达推佛不生诽
    谤。恐无慧目直心强信。善知密意异说无动。
    于离言境专注系心。离诸戏论无扰乱想。修
    奢摩他??#37474;舍那。次应教授。应观于彼心根
    意乐。随宜为说处中之行。令其舍弃增上慢
    等。次应教诫。应遮有罪开许无罪。诸现行事
    暂行犯者如法谏诲。若有数犯。起无染异亲
    善意乐呵摈令忆。下犯权时。上犯永摈。勿令
    犯者多摄非福。能正行者慈爱称叹。谦冲晓
    喻令喜增修。次安三业。先以财物饶益有情。
    令听所说奉教行故。于有痴者当行爱语。令
    其摄受瞻察正理。拔出不善劝安善处。于正
    事业应共修行。令所化生无他说故。次修波
    罗蜜多。施即舍位无贪三业。凡行布施。若唯
    令乐不作善利。或非利乐俱不应与。若唯善
    利而非安乐。或俱利乐皆应施与。若希财物
    恣彼所须。规诸断心应随自在。若求刀等为
    自他害。非己财物。媒媾他人。食等有虫。无义
    乐具。杀害物法。邪作天祀。水陆众生损杀处
    所。怨希仇隙。病冀非宜。馋嗜数求。愁忧规
    损。抑夺卑物。乐恶求位。夺施施他。卒暴损
    余。自违学处。怨亲等所生分别心。许胜与劣。
    许多与少。或怀异意。生愤浊心。施已称杨说
    恩。向彼撩掷所舍。邪厌恶求。妄兴邪施。执
    为善净。他之所引。怖自贫穷。余残及秽与出
    家者。曾不告白窃施非法。不合仪物持以惠
    舍。数求还往亲附摄属。依世名誉。求报恩果。
    规余敬叹。意劣限量。初少诳与后便倾败。乖
    离属己。自怠策他。不依来者次第均给。心不
    悦净。后生悔恼。求真与假。先未运心。不应其
    时乖仪散乱。蚩笑轻弄令生愧赧见。来?鼓?br> 研求不与。外道觅过求佛正法。?卖秘藏业
    未成法。此等有过皆不应为。与上相违一切
    应作。财宝若乏应思来者。一是安乐非贫苦
    类。二是危苦无依怙等。揆己财足俱应遂愿。
    少应善遣安乐来求。知有怀悭或先贫乏。寄
    之树福。方便导利言。无损费仍为饶益。我有
    珍财随汝取施。慎勿令彼求者空还。我若施
    时。汝应随喜令怀悦意施种渐生。见来求相
    知乐应与。若有矫诈欺诳乞求。掩过勿伤称
    满其愿。令无羞愧欢喜而往。有初欺诳后始
    觉知。勿举勿诃但生悲愍。彼误于我起此愆
    违。我怀喜心令彼无罪。若无财宝随己所能。
    如法经求令施无阙。于佛正法巧妙宣扬。令
    诸有情随应习施。见常惠舍应教数求策施
    者心。勿令??诙窆┡蟮巢痪赐?睢V?嘤?br> 法应求转施。或书写与。若见余无更写无力。
    当应思审我非悭所蔽别碍胜须耶。若有悭
    碍即应施与。由施痴哑尚应无吝。况令阙乏
    妙智资粮。若无悭碍但为胜须。思施彼时为
    灭烦恼。为念生类。为满智因。观无烦恼。见若
    不施增智资粮。当丰巧慧。亦为爱念此及余
    生。若施彼时便唯念此。如是不施非违净戒。
    善设轨仪晓喻发遣。若畜财宝。为作净故心
    应奉施诸佛菩萨。虽畜宝财犹住圣种。恒思
    此福令常增长。如佛菩萨所寄护持。若观施
    时不称正理。应言贤首此是他物不许施汝。
    慰喻发遣。或持余财恭敬倍施。令知施者非
    悭故然。知此经等或非己物。于有怨苦德恩
    有情。应行慈悲喜舍而施。若有四障不能惠
    舍。应起四智而对除之。一有财宝心不乐施。
    应思由先曾未串习。今不强舍后更增背。故
    力励修生觉悟智。二财??谛牟焕质?K即?br> 匮乏障施因缘。应起悲心。自受贫苦。见施利
    益生忍苦智。三财悦意心不乐施。思此耽着
    虚妄颠倒。应觉能生当来众苦。故力励舍生
    知倒智。四虽行施唯欣世果。当疾通达是邪
    果见。应观诸行皆不坚牢离散速尽。不生欣
    乐唯求菩提生不坚智。应居闲静起淳厚信。
    数数缘念多妙财宝。以意解力施诸众生。故
    少用功生无量福。于所宝爱能自开舍。设艰
    辛得亦勿悭吝。信心恭敬自手应时不损自
    他。而行惠舍。此有三种。与净妙物广修财施。
    拔除恐怖修无畏施。劝修善业而行法施。速
    疾而与不作稽留。非彼疾望如速舍者。随有
    即施非积方舍。于彼谦下无竞无慢。戒即受
    学净戒三业。凡修净戒。正受净意犯已还净
    敬念无犯。正受有犯。观他起愧。净意有犯自
    顾生惭。故能护戒。还净敬念。由前二故离诸
    恶作。初二后一能不毁戒。犯已还净能还速
    出。即妙无量饶益大果胜利净戒。在家出家
    俱修三种。一律仪戒。谓即七众所受律仪。住
    出家者舍轮王位如弃秽草。不希天欲。况余
    财位。尚厌胜果。况卑贱事。勤更修余。非戒为
    足。离恶言念。设起速悔。渐为拘捡正理言念。
    闻难行事心不惊怯恕己勤修。不伺他非常
    察己过。见诸凶暴悲心摄受。害触无恚勿行
    呵摈。有过悔除誓更勿犯。少欲喜足堪忍众
    苦。不掉不躁威仪寂静。离矫诳等诸邪命法。
    二摄善法戒。谓受戒后为大菩提所集善法。
    依戒独处起闻思修。尊所敬事病所慈愍。说
    施善哉。德施赞叹。于善随喜。诸善回向发愿
    供养。精勤护戒。饮食知量密护根门。初后夜
    中常生觉寤。亲依善友勿顾身财。于恶法中
    皆不忍受。善知因果乃至舍障。便能渐次住
    十度中。三饶益有情戒。于诸有情无倒事业
    皆为助伴。病者供侍。盲者启导聋者?忠濉Q?br> 者晓像。迷示遇途。疲施安息。缺支者惠以荷
    乘。愚骇者诲以胜慧除彼缠等。解他胜蔑劝
    断悭恶。教获珍财令信圣教尽结离苦。守恩
    思报见赞善来。欢慰吐诚谈谑设座。随答名
    利等增非劣。怖者救护。忧者开解。恒备资财
    随求即与。初为依御后方济给。若自匮乏巡
    觅与之。有众同用自无隐费。数数应行教授
    教诫。除无利行余随他转。非诃违犯终不恼
    他。亦不轻诮令生愧赧。不彰他屈。不自贡高。
    不极亲近。非不亲近。亦不非时亲近于彼。不
    毁他爱不赞他憎。非情交者不吐实诚。不屡
    希求不乖先诺。是名无量大功德藏。若诸菩
    萨先于菩提发弘愿已欲勤修学。于能开授
    如法请受。时彼菩萨令求受者生殷重心专
    念长养。为正开授。若无授者。于佛像前如法
    自受。此后数思菩萨应作。非所应作听闻解
    释契经本母。若虽聪慧广说乃至谤菩萨藏
    不应从受。不信谤毁亦勿开示。如住净戒具
    大功德。彼诽谤者亦成大罪。言见未舍终不
    免离。非唯他劝及为胜他。自慧思择起坚固
    受。有四他胜处法。一为名利恭敬自赞毁他。
    二从求财法悭吝不与。三害恼归谢不舍怨
    结。四谤菩萨藏乐宣像法自信随他。犯此不
    堪增长净意摄大资粮。相似菩萨非真菩萨。
    略由二缘舍此净戒。一舍无上菩提大愿。二
    上品缠犯他胜处。下中缠犯不舍净戒。数犯
    四种都无惭愧。乐犯为德名上缠犯。非一暂
    行即名为舍。若无二缘。虽转余生净戒不舍。
    余生忘失虽数更受觉寤戒念。非新受得。住
    此戒者于佛法僧及安造处。应日日中随应
    供养。下礼一拜。少赞四句。极生一信随念实
    德。无令空度恭敬策勤。勿生大欲厌舍名利。
    敬侍耆德依理酬对。赴如法请。受无染施。舍
    无染法。于性遮罪应等护持。若为利他随应
    现起。应住正命。三业寂静。毁厌生死欲欣涅
    ??。恶声称誉自护清雪。陈谢侵犯不酬嗔弄。
    无染管御。时量倚眠离爱谈谑。卑下求法断
    除五盖。不毁二乘。善究菩萨藏方学声闻藏。
    精闲佛法方习外论。上聪敏者于日日中二
    分学内一分学外。犹如辛味而习近之。法可
    信爱方以利乐。闻如理法励意往听。巧依文
    义敬叹法师。乃至现通能正引摄。如是一切
    若心狂乱重苦所逼。未受净戒及住十地皆
    无违犯。与上相违当知有犯。若上缠犯。或三
    或多解诸乘者如法悔灭。悔已更受。下中缠
    犯对一发露。现前若无可对灭者。净意自誓
    更勿重犯。由此于犯还出还净。依此修习得
    三满业。一行满。由无缺犯三业清净。二意满。
    为法出家求大菩提。乃至不为当来异熟。三
    因满。昔行妙业今得胜果复能修善。岂非安
    乐。与此相违衰损危苦。为持净戒舍大财位。
    乃至命终无少缺犯。恒不放逸亦不误犯。由
    此生生常获五利。一为十方诸佛护念。二舍
    命时住大欢喜。三持戒者常为亲友。四功德
    藏成就圆满。五生常得戒戒成其性。为住其
    心成就佛法利有情故专精勿犯。忍即于境
    所有无嗔精进审慧。此有三种。一耐怨害忍。
    谓遇他害应作是思。此我先业。今若不忍更
    作苦因。便非爱己成自缚害。又自他身性皆
    行苦。彼无知故增害我身。我既有知宁增彼
    苦。声闻自利尚不苦他。我既利他应忍他害。
    作此思已应修五想。一念彼于我无始长时
    或为亲属或为我友。应舍怨害住亲善想。二
    念托众缘唯行。唯法都无有我。谁为怨害。应
    舍有情住唯法想。三念彼生长自性无常。我
    极报怨不过断命。谁有智者于彼身命生死
    法中而欲更杀。尚不应起染浊之心。况复加
    害。应舍常坚住无常想。四念衰盛者皆为三
    苦恒所随逐。我今于彼应设方便令永舍离。
    何容更苦。应断有乐住有苦想。五念求菩提
    本为生类。应与义利摄受为亲。何容今者返
    加怨害。应舍于他住摄受想。自无愤勃不报
    他怨。亦不随眠流注相续。故于怨害皆能忍
    受。二安受苦忍。若逄事苦应作是思。我从无
    始愚痴过失。为求诸欲尚受众苦。况求菩提
    成大事业。纵经百千俱胝大苦亦应忍受。况
    小苦哉。若于一切四事什物??谆?瓴簧?br> 忧恼。世法衰毁乃至病死。住四威仪。为摄受
    法。正毁形貌。着坏色衣。自兢摄。行乞求。弃
    非法财。绝?H欲乐。修善。利益。如法。勤劬。皆
    能忍受。精进匪懈求大菩提离异染心勿生
    退转。三谛察法忍。于三宝等串习净智善安
    胜解故。于羸劣卑贱有情。自居尊贵臣隶等
    所。怨亲中等皆能忍受。众前屏处昼夜往来。
    乃至疾卧三业修习。于有损恼由忍故离。于
    有所求由忍故与。恒作饶益先后无异。非一
    益已舍而不益。怨所速谢。怨谢速受。勿令于
    己生疲极心。不堪忍所起上惭愧。审观由忍
    现世安乐。能除不善引安乐因临终不悔。后
    生善趣无怨无雠。证无上觉。亦见不忍所有
    苦果。自作教他赞励庆慰。精进即是修善品
    时勇悍三业。此略有三。一加行精进。谓修善
    前心生勇悍先擐誓甲。我今为脱一有情苦。
    以千大劫等一日夜或复过此百千倍数。常
    处地狱方证菩提。我之勇悍亦无退屈。何况
    所经时短苦薄。于此能起少分信解尚长无
    量大菩提因。何况成就。故修善位无少怯劣。
    二摄善精进。谓此能引能满众行。一切分别
    烦恼异论苦触不动。殷重乃至离慢而行。世
    尊恒时称赞精进。故能满善疾证菩提。三饶
    益有情精进。谓即前说利乐有情种种策励。
    如是远离身资什想。尽众同分无间无?。平
    等通达功德相应。不缓不急无倒修习。能令
    染法不生断灭。亦令白法新生广大。三业净
    三慧增。无舍无退无下无倒勤勇而行。有势
    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猛利乐欲等修无
    倦。如灭头燃疾断烦恼。法随法行。护己利他
    静虑即是闻思为先心一境性。此有三种。一
    现法乐住静虑。谓离分别?傅舭?唷D苌??br> 安寂静等持。二引发神通静虑。谓能引住
    神通等持。三饶益有情静虑。谓为利乐所有
    等持。由依静虑能成呪术息灾厄。除众病致
    甘雨拔怖畏。施财位与饮食。谏诲放逸造应
    作事。神通记说教诫变现。乃至放光息除众
    苦。亦能永断一切重障。慧即于境如理简择
    此有三种。一于所知随觉真慧。谓于无我真
    胜义中平等明觉。二于五明三聚妙慧。谓摄
    受此能速圆满智资粮觉。三作有情诸义利
    慧。谓助伴等俱行妙觉。学内明处净慧为依。
    示现愚痴教导放逸赞励怯弱庆慰勤修。次修
    四摄事。一者布施。如上已讫。二者爱语。常说
    悦意谛实如法引义之语。远离?辊竞?ΑO?br> 言命进问安。随宜慰喻。见有昌盛而不自知
    觉善法增而申庆悦。说佛法教恒为胜益。于
    己怨仇起清净意。于极痴者誓除疑惑。于真
    福田谄诳恶行。都无嫌恨修难行爱语。欲除
    障盖为说先作。心调善者为说谛法。多放逸
    者诲令出离。有疑惑者谈说决择。依四净语
    起八圣语。三者利行。由爱语故先示正理。随
    所觉处悲无染心劝导调伏安处建立。能令
    获得现利财位后利出家俱利离欲轻安解
    脱。习近恶友未植善根。着大财位深极放逸。
    外道僻执邪见诽谤。常起八缠十恶业者。于
    此一切皆能开解起大悲心。虽受大苦心无
    劳倦倍生欢喜。虽处财位最胜第一。而自卑
    屈如仆如奴如旃荼罗如孝子等。无染无伪
    真实哀怜。慈愍之心永不退转。四者同事。以
    此义利若劝他学亦自修学。教他知已所修
    同事。善根坚固不生退转。令作是念。此所教
    我定有利乐。彼自行故。不尔便言。汝自不善。
    何能教我。汝且于他谘受此事。次供养三宝。
    一于对现前佛设利罗及制多等所亲面供
    养。二于余三世十方佛制多等作佛等想修
    不现前供养。三现对前时复作是念。一佛制
    多等法性即三世十方诸佛制多等法性。故
    我今者现前供养一佛制多等。即是供养三
    世十方佛制多等。修现前不现前供养。若佛
    灭后造一或多佛制多等而为供养。当获无
    量大福德果。受大梵福无数大劫不堕恶趣。
    亦满无上菩提资粮。四于如是所唯自供养。
    五若起悲心以随力物施贫苦等。愿彼安乐
    令他供养。六或俱供养。七以花香等敬问礼
    拜。乃至以珍宝等修财敬供养。八即以财敬
    长时多妙乃至净心回向菩提修广大供养。
    九不以轻慢矫诈放逸不净物等。修无染供
    养。自力集财从他求得。发愿想化为百千身
    恭敬礼拜。一一化身出百千手持散花香。出
    百千声歌赞实德。复出百千妙庄严具而为
    供养。于赡部洲乃至十方所有供养普生随
    喜。虽少用功而兴无边广大供养。应起善心
    真欢喜心精勤修学。十若有须臾修四无量。
    乃至少时信忍离言真如法性。起无分别住
    无相心。即为守护菩萨净戒乃至修行四摄
    事等。修正行供养应念。此为最上胜妙。过前
    供养百千万倍不可比喻。修供养时应念。如
    来是大福田具大恩德。有情中尊极难遇。独
    出众义依止。于法于僧供养思念随应亦尔。
    当获大果。说不能尽。次应亲近善友。戒无穿
    缺.多闻.修证.哀愍.无畏.堪忍.无倦.言词辨
    了.名善友相。求施利乐.于此正知.有力善
    权.饶益不舍.大悲无傥.名为善友所作不虚
    威仪圆满.言行敦肃.无矫.无嫉.俭畜随舍.
    是名善友可为依信。谏举.令忆.教授.教诫.
    能为说法.是名善友于所化生为善友事。有
    病无病爱敬供侍。翘问迎礼修和敬业。四事
    什物不阙应时诣敬承事问听无动。名为亲
    近。次修无量。法界有情总为三类。一无苦无
    乐。二有苦。三有乐。于此三类慈悲喜舍。于其
    十方初有情类欲求乐者。作有情解无倒与
    乐。名有情缘慈。作唯法想假说有情。名法缘
    慈。复于诸法离分别想。名无缘慈。于有苦者
    欲拔苦故修有情缘悲。于有乐者助彼喜故
    修有情缘喜。于无苦无乐者起离痴想。于有
    苦者起离嗔想。于有乐者起离贪想。平等欲
    令离诸惑故名有情缘舍。余并同前。三无量
    中。初共外道。次共二乘。后唯菩萨。初三安
    乐。后一利益。次修惭愧。若有应作而不随之。
    随不应作。于[雨/复]己恶。己可悔事随逐不舍。应
    顾内身羞耻非法遵崇贤圣宝重善法修起于
    惭。外顾世轨羞耻恶名轻侮凶顽拒惮恶法
    修起于愧。次修坚力。禁制染心勿随惑转。虽
    遭大苦修行无苦。怖畏无动勇猛思择坚持
    自性。次观世间命浊有情浊烦恼浊见浊及
    以劫浊厌离怜愍。见器成坏修无常想。观自
    内身六界集起假立名性。而不坚执。年德耆
    尊迎敬问礼。如父母想。二俱相似讯慰谈论。
    如兄弟想。俱卑劣者慈爱劝修。如男女想。
    处尊见卑终不戾[怡-台+发]。纵怀资给摄受随顺。若
    识不识有病无病贵贱贫富。一切等心为友
    为朋。无怨无隙。设有违犯终不斥讳。勿令须
    臾住不安乐。离十四垢藏隐六方。远四恶朋
    摄四善友。分财平等。他物不规。审观财宝称
    直买卖。彼若不解无枉豪厘。次修四依。唯求
    于义不依饰文。起敬爱故。唯依于法不依说
    者。心住理故。唯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无
    疑虑故。唯依于智不依于识。证决定故。以要
    言之。四无碍解乃至四妙总持三十二相业
    乃至一切种妙智。皆是菩萨正所应学。以身
    语意普为有情于一切时欢喜无变。不损恼
    他。唯见功德真实寂静。心善决定不??异熟
    等。修一切种皆令现行。不净观等乃至三十
    七种菩提分法。菩萨虽与二乘别修而不作
    证。皆如经说。次应修愿。总发一种摄一切愿。
    谓摄受正法。复有三愿。一于生生得正法智。
    二无厌心为众生说。三舍身命财护持正法。
    复有四愿。一未离苦者速离。二未得乐者疾
    得。三未发心断恶修善者发心断恶修善。四
    未成佛者早得成佛。复有五愿。一者发心最
    初愿得无上菩提。二者受生愿。愿生善趣随
    顺饶益。三者所行愿。愿正思择修诸善业。四
    者正愿。愿摄一切菩萨功德若总若别所有
    正愿。五者大愿。此有十种。愿当获得上妙供
    具供养诸佛。愿护正法传持不断。愿如诸佛
    八相现化。愿行一切菩萨正行。愿普成熟一
    切有情。愿诸世界皆能示现。愿能净修一切
    佛土。愿诸菩萨同趣大乘。愿所修行皆不虚
    弃。愿当速证无上菩提。欲令所修果广大故
    修一一行皆发此愿。如上所说一切愿行四
    十心中通所修法。位别修者。初发心住学十
    种法。供养佛.赞菩萨.护众生心.亲近贤明.
    赞不退法.修佛功德.愿生佛前.修习三昧.赞
    离生死.为苦归依。亦修十力。如是余位各有
    二十别所修法。广如经说。然此位中多修散
    行。少亦修定未以制伏。将入加行位。前方便
    中先修三三摩地。诸法有二。谓有非有。有为
    无为名之为有。我及我所名为非有。于妄生
    死依他有为可厌逆故。修无愿三摩地。于真
    涅??圆成无为正愿乐故。修无相三摩地。于
    我我所遍计所执非有事中无愿无无愿故。
    修空三摩地。此若但言空无愿相。通有无漏
    三慧定散。言三摩地。通有无漏。唯修非散。言
    解脱门。唯是无漏。亦修非散。此位所修准义
    应悉。次修四种法?焱夏稀S?钣星榍寰还?br> 说。一观诸行皆是无常。有生灭故。二观无常
    皆悉是苦。具逼迫故。三观涅??性相寂静。离
    苦缚故。四观诸法皆都无我。无主宰故。修方
    便已。次于加行??顶二位修四寻思。忍世第
    一法修四如实智。即修空相修自利已。通修
    五无量起利他善巧。为饶益故初观六十四
    种有情。依处受化次观十方世界差别。有情
    在彼染净可得次观善等诸法类异。即此有
    情有堪任势力修解脱苦者次观五十五种所
    调伏差别。要由善巧令得解脱次观随应调
    伏方便。于加行位修二利。已于初地中以无
    漏观证达理事。名真相见。无少散修。如略行
    中已略解相。从此位后于十地中修十胜行
    断十重障证十真如。十胜行者。谓前施等六
    到彼岸。又加方便愿力智度。一切妙行皆此
    十摄。方便善巧有十二种。悲心顾恋。了知诸
    行。欣佛妙智。乐处生死。轮回不染。炽然精
    进。此六为内。令以少善感无量果。令以少力
    摄大善根。憎圣教者除其恚恼。处中住者令
    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
    解脱。此六为外。如是十二总束为二。一回向。
    二拔济。愿有五种。此总为二。一求菩提。二行
    利乐。力有十种。总摄为二。一思择。二修习
    智。证诸法安立净智。此亦有二。一受用法乐。
    二成熟有情。于前所说施等诸行。十地所修
    过前增胜。谓总求身及支节等以无染心而
    随彼欲。若求为过。宁以百千身命布施终不
    遂彼。施意若净。现利众生有乞身支。魔等兴
    恼。痴狂心乱。皆不应与。若愍食吐等活命众
    生。应数吐食等而行布施。一切有恩未喻亲
    属。虽已晓喻求者凶残害等。妻孥将为仆隶。
    皆不应施。与上相违应行惠舍。宁犯性罪自
    堕地狱。终不令他逆业成就。审起思惟心非
    不善。深生惭愧怜愍杀之。暴恶宰官方便黜
    废。劫守盗财夺废随还。无属继心求非梵行。
    方便随许令种善根。出家菩萨皆不应尔。为
    拔他难起虚诳语。令离恶朋说离间语。遮越
    正略出?恶语。引摄机宜行杂秽语。由此便
    生无量功德。或现神通示诸恶趣怖之令见
    永离不善。若无信等问事不答。示相现通令
    怖信等。行楚利行令得利益。若遭苦迫能无
    异想证谛察忍。勇悍无倦。能住殊胜甚难思
    度十力种姓所有等持。命终不舍还生欲界。
    能起胜义平等遍满将正已觉。由此能知诸
    法无我。调伏方便。境界无碍。于摄事中或有
    隐己功德威力是他同事而不显现。或化怖
    畏生狗等中非他同事而自显现。所作善根
    犹可摇动为令坚住实现同事。若行放逸二
    种俱非。于供养中由于佛等得平等故具足
    珍宝。或以神通化为无量珍宝众具。乃至礼
    拜持散赞扬十方三宝真行供养。修无量中
    得有情平等。证俗真故作证修习。即悲无量
    亦名大悲。缘微细苦。长时修习。猛利发起。极
    清净故。修此心时即修一切菩萨悲心。悲意
    乐净。故于诸有情获极亲厚爱念恩德无厌
    代受有堪能心。声闻已得菩提究竟。深远厌
    心不如菩萨悲前行心。由此熏修无少内外
    而不能舍。乃至妙慧无不能入。菩萨菩提由
    悲建立。故于生死堪忍众苦。又于十地各有
    别修。谓初布施乃至第十神通作业。此等随
    应皆十行摄。唯说十度不增减者。颂曰
     障富贵善趣  不舍诸有情
     于失德减增  令趣入解脱
     障施等诸善  无尽亦无间
     所作善决定  受用法成熟
    十种障者。随修十度十地所断俱生无明。又
    有十障。谓异生性乃至诸法未自在障。十
    真如者。一遍行。由此能得自他平等。二最胜。
    由此遍修同出离行。三胜流。由此求法不顾
    身命。四无摄受。由此乃至法爱亦皆转灭。五
    类无别。由此得十意乐平等净心。六无染净。
    由此能知缘起无染无净。七种种无别。由此
    知法无相不行契经等种种法相中。八相土
    自在所依。由此圆满证无生法忍不见染净
    一法增减。九智自在所依。由此圆满证无碍
    解。十业自在所依。随欲化为利乐事故。一切
    菩萨应以四相修前诸行。一者善修。皆悉决
    定委悉恒常无罪修作。二者善巧。令获义利
    修莹律仪所受当满应机说法。三者饶益。能
    以利乐别总随与。四者回向。三门积集去来
    今世所有善根一切摄取以淳一味妙净信心
    回求菩提不??余果。应以七相怜愍有情。非
    怖畏彼.如理劝授.无厌倦心.不待他请.无所
    ??望.遭害不舍.平等无限.如是一切名所学
    法。三世菩萨勤修此等。曾当现证无上菩提
    更无增减。诸出家者离摄亲属。弃世业务。能
    行梵行。舍证圆满。住净戒中出言减信。诸在
    家者无是众德。诚大尊高真胜殊胜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