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一 >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二_二谛品第四

    经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
    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解曰。十善
    如下。此十善位经十千劫方入伏忍。忍方便
    故。发大心者。所度所断所修所趣悉皆大故
    名发大心。长别三界者。前发大心总有二类。
    一者直往二者回心。若前顿发心必坚猛。惑
    虽未断定当超。故若后渐悟。二乘有学及无
    学果圣道断障云长别故。苦轮海者。苦通三
    界谓三苦也。依苦乐舍立为苦故。往返不息
    回转如轮。升沈出没深大如海。中下品善者。
    所修十善时既长久。初中后位为下中上。中
    下二品作粟散王。小王众多如彼粟散。从喻
    立称。又如劫初分香稻者。以粟散布名粟
    散王。若上品者铁轮王也。从此第三明三贤位
    经。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种性道品
    坚德转轮王七宝金轮四天下。解曰。十住
    菩萨作铜轮王。十行银轮。十回向位作金轮
    王。然四轮王王化别者。一二三四洲化境为
    异。故顺正理云。从此洲人寿命无量乃至八
    万岁有转轮王生。灭八万时。有情富乐寿量
    损减。众恶渐盛。非大人器故无轮王。此王由
    轮旋转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金银铜铁
    轮应别故。若王生在刹帝利种绍洒顶位。于
    十五日受齐戒。时沐浴首身受胜齐戒。升高
    台殿臣僚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余转轮
    王应知亦尔。轮主如佛无二俱生。一切轮王
    皆无伤害。令伏得胜已各安其所居。劝导令
    修十善业道。言七宝者。所谓轮宝象宝马宝
    珠宝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马等五宝有
    情所摄。珠轮二宝乃是非情。正法念经又有
    七宝。所谓剑宝皮宝牀宝林宝殿宝衣宝履
    宝。此等诸宝皆由修习无嗔善根之所招感。
    所有威德及王风化。如正法念乃起世经。彼
    广明矣。从此第二总明伏忍。于中今三。且
    初第一总明圣胎
    经。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住十行十回向三世诸
    佛于中学无不由此伏忍生。解曰。住伏忍
    者即名圣胎。三世诸佛从此生故。从此第二
    明难得入
    经。一切菩萨行根本是故发心信心难若得信
    心必不退进入无生初地道。解曰。一切菩
    萨行根本等者。此明入劫菩萨行本。即十信
    心此心难发。如前经云。有恒河沙见佛法僧。
    得入信者数极少矣。若得十信至第六心必
    不退者信不退也。定证无生至初地故。虽七
    住前容作二乘。设尔不久定当得故。又解若
    得信心即十信心必不退者。十住第七位不
    退也。已前容退。如璎珞经云。净目天子法才
    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遇缘退故。从此第
    三结名辩相
    经。化利自他悉平等是名菩萨初发心。解
    曰。化利自他者辩发心相。若时菩萨观他如
    自得平等心而修二利。方名菩萨初发心相。
    入初住也。明伏忍竟。从此第二有五行半广
    明信忍。于中分二。初别明三地。后总结断
    障。初明三地文分为三。初明下忍文复分三。
    且初第一明欢喜地
    经。欢喜菩萨转轮王初照二谛平等理权化有
    情游百国檀施清净利群生。解曰。欢喜等
    者。标住地名明其王位。初照二谛平等理者。
    谓此初证平等真如断分别也。权化有情者。
    或王或佛权现化身。游百国者明化境也。檀
    度清净者胜行利生也。从此第二明地得名
    经。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解
    曰。入者证也。言般若者。无分别智证实相理
    俱名般若。住者不动名住。依持义也。住生德
    行名为地者。智冥真理即能生显为无为德。
    有为功德因此而生。无为功德因此而显。五
    相显发住生二义故名为地。道十地也。如唯
    识第九云。如是十地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
    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名为
    地矣从此第三初心具德
    经。初住一心具众德于胜义中而不动。解
    曰。言初住者。见道证如名为初住。言一心者。
    即一心真见道也。具众德者。如前经云。具足
    八万四千德也。于胜义者。境第七声。谓智证
    真寂而不动。此初入地。例后应知。从此第二
    明中品忍。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离垢地
    经。离垢菩萨忉利王现形六趣千国土戒度
    清净悉圆满永离误犯诸过失。解曰。标其
    地名。明王居处。明所化境。明修胜行。戒度圆
    满明其离过。微细不犯矣。从此第二明修境智
    经。无相无缘真实性无体无生无二照。解
    曰。上句明境。妄执缘生圆成异故。下句明智。
    达无体故。了无生故。证无二故。明智照解无
    分别故。虽于五忍胜劣有殊。论其境智准此
    应悉。从此第三明发光地
    经。发光菩萨夜摩王应形往万诸佛刹善能通
    达三摩地隐显自在具三明。解曰。标其地
    名。明王居处。明所化境。明其得定。明所具
    德。言隐显者。五通自在具有三明。如序品也。
    从此第二总结断障
    经。欢喜离垢与发光能灭色缚诸烦恼具观一
    切身口业法性清净照皆圆。解曰。结上三
    地能断色缚。谓贪等三如前解故。具观一切
    身口业者。显离色缚。色业自在。言法性者。色
    心实性即是真如智照圆也。从此第三有四
    行偈广明顺忍。于中分二。初别明三地后总
    结断障。初明三地文分为三。且初第一明焰慧地
    经。焰慧菩萨大精进覩史天王游亿刹实智寂
    灭方便智达无生理照空有。解曰。标其地
    名。明修胜行。明王居处。实智寂灭者证如智
    也。方便智者缘事智也。达无生理者即是真
    如正智境也。照空有者即是理事方便境故。
    从此第二明难胜地
    经。难胜菩萨得平等化乐天王百亿国空空谛
    观无二相垂形六趣靡不周。解曰。标其地
    名明修正观。真俗二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
    故名平等。明王居处。空空谛观者。初空显
    如。后空遣相。或云色心。或云我法。谓此地中
    理事合照故云谛观。无二相者。能合难合令
    相应无二相故。垂形以下。明所化境。靡者无
    也。从此第三明现前地
    经。现前菩萨自在王照见缘生相无二胜义智
    光能遍满往千亿土化众生。解曰。标其地
    名。明王居处。照见缘生者。智常照解十二缘
    生相无二也。胜义智光者。智缘胜义名胜义
    智。智能照理故名光能。照解体圆故云遍
    满。往千亿土明所化故。从此第二总结断障
    经。焰慧难胜现前地能断三障迷心惑空慧
    寂然无缘观还照心空无量境。解曰。结上三
    地。能断三障迷心惑者。如上见等三种障
    也。言空慧者结实智也。言寂然者结平等也。
    无缘观者。结照见缘生相无二也。还照心空
    者。自障既断照自地如。如智德广云无量矣。
    从此第四有两行半明远行地。于中分三。且
    初第一明远行地
    经。远行菩萨初禅王住于无相无生忍方便善
    巧悉平等常万亿土化群生。解曰。标其地
    名。明王居处。无相无生忍者。此地菩萨纯
    无相观故。云无相智证无生忍。方便善巧
    者。明修胜行。济利有情悉平等故。常万已下。
    明所化境。从此第二超分段生
    经。进入不动法流地永无分段超诸有。解
    曰。此地菩萨必能进入后不动地法?流也。
    未无分段者。自此已前容有分段。受三界
    生。今此地中功用分段最后边故。超诸有
    者。无漏定愿资彼胜身。令所感报渐渐增
    胜乃至等觉受变易生。超三有故。从此第三
    明所断障
    经。常观胜义照无二二十一生空寂行顺道法
    爱无明习远行大士独能断。解曰。言常观
    者表无间断。言胜义者明所证也。照无二者。
    真俗双照无有二也。二十一生者明经生也。
    地地有三。今第七地经二十一生。智皆照如
    云空寂行。理实住地有二十生。最后终生必
    当得故。顺道法爱者爱善法也。婆沙论中名
    善法欲。智度论云。顶位未伏顺道法爱。不言
    断位。此说断者。谓六地前有定有散。散位
    起爱。今入此地。虽有加行以结无相。相续
    现前无散忻求。永无爱故。无明习者。如下经
    云。断诸业果细现行相。诸业果者即分段
    生。细现行者所知障也。执有生灭。细相现
    行能障此地妙无相道。所知障体即是无明。
    与前爱俱。入地止断。故偈说云。远行大士
    独能断也。前长行中七八九地皆无生忍合
    为一文断色心习。此别结者。永无法爱超分
    段生。功用后边具此三义故别结矣。又若大
    劫数三无数。今第七地第二劫满。又后二同
    第三劫皆无功用故同结矣。从此第五有五
    行偈明后三地。于中分二。初别明三地。后总
    明断障。初明三地文分为三。初不动地文复
    分二。且初第一明不动地
    经。不动菩萨二禅王得变易身常自在能于百
    万微尘刹随其形类化众生。解曰。明中忍
    也。标其地名。明王居处。明得胜身。常自在
    者。现相及土悉皆自在。明所化境随类化故。
    从此第二明常不动
    经。悉知三世无量劫于第一义常不动。解
    曰。悉知三世者明智照也。无量劫者。知过未
    世俱无量也。于第一义者。此地菩萨虽常证
    如。真俗双照常不动矣。从此第二明善慧地
    经。善慧菩萨三禅王能于千恒一时现常在无
    为空寂行恒沙佛藏一念了。解曰。明上忍
    也。标其地名。明王居处。明所化境。明修止
    观。智常证如。真俗平等皆空寂故。恒沙佛藏
    者明具德也。恒沙诸佛所流至教。此地菩萨
    于一念中四无碍解皆能了矣。从此第三明
    法云地。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法云地
    经。法云菩萨四禅王于亿恒土化群生始入金
    刚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解曰。寂灭忍
    中此下品也。标其地名。明王居处。明所化境。
    始入金刚者后胜定也。始者初也。入者证也。
    此地末心起金刚定。初无间道证理。现前惑
    障永无。照解圆极名一切了。此等觉位法云
    地收。上下各半显前后故。明所超生如文悉
    矣。从此第二明下品忍
    经。寂灭忍中下忍观一转妙觉无等等。解
    曰。标忍之名明下忍观。言一转者。辩忍位
    也。此无间位转为解脱名为一转。即名妙觉
    佛果圆也。无等等者。若前刹那以因望果名
    为无等。至解脱位佛佛道齐即名为等。此下
    忍位明当转故。从此第二总明断障
    经。不动善慧法云地除前所有无明习无明习
    相识俱转二谛理圆无不尽。解曰。标上三
    地。除前所有无明习者。所知障也。除前七地
    各治一分色心障外余之细障。于此三地各
    别断故。无明习相识俱转者。谓修所断烦恼
    障种及第七俱所有无明彼微细种至等觉位
    由与识俱故云俱转。又如起信。根本无明与
    业识俱。云转舍也。二谛理圆无不尽者。明等
    觉位。照解体圆所断所弃无不尽矣。从此第
    六有一行半明正觉位。于中分二。且初第一
    明正觉圆
    经。正觉无相遍法界三十生尽智圆明。解
    曰。梵云三菩提此云正觉。无上觉也。言无相
    者。能证所证俱无相也。遍法界者。恒沙功德
    一一无边乃至毛端皆遍法界。三十生尽者。
    超过十地彼生尽故。智圆明者智圆极也。从
    此第二明佛具德
    经。寂照无为真解脱大悲应现无与等湛然不
    动常安稳光明遍照无所照。解曰。言寂照
    者明智德圆。无为真解脱者明断德圆。大悲
    应现者明恩德圆。无与等者。明上三德俱无
    等也。湛然不动者显恩德也。由佛大悲利他
    愿力。应现大小种种类身。动而常寂故云湛
    然。虽示去来体常不动。言安隐者示现化也。
    如食马麦及现出血。未曾动摇常安隐也。光
    明遍照者。恩德之体如净摩尼。体周法界照
    而无照。大文第二结前因果
    经。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一切有
    情皆暂住登金刚原常不动。解曰。三贤十
    圣住果报者。约人明也。分段变易二种生死。
    若身若土乘因感果住果报故。唯佛一人居
    净土者。如来亦名无上觉者。随身所居。皆净
    土故。一切有情皆暂住者。约法明也。等觉已
    前若贤若圣有为生灭刹那不住。设令证如
    亦暂住故。登金刚原常不动者此有二义。有
    说。佛果真解脱位。智常证如。如智平等故名
    不动。凝然相续俱名常故。有说。佛果金刚
    定后证寂灭原。身智湛然常不动矣。从此第
    二有两行半赞佛悲深。于中分三。且初第一
    总赞悲深
    经。如来三业德无量随诸众生等怜愍。解
    曰。总赞三业德无量也。随诸众生等怜愍者。
    正赞悲深。如来大悲怜愍平等。随其种性示
    无上乘。实悲深故。从此第二别赞三业
    经。法王无上人中树普荫大众无量光口常说
    法非无义心智寂灭无缘照。解曰。人中树
    者举喻明也。赞佛身业。荫除执恼。光能破
    ?。口常说法者赞语业也。说即是声。甚深如
    雷具梵声也。非无义者。外道异生有字无义。
    二乘狭劣。菩萨未圆。唯佛所说有字有义皆
    圆满也。心智寂灭者赞正智也。智冥真理常
    寂灭故。无缘照者赞业用也。冥真起化。悉
    皆无相照而无照。化而无化。从此第三赞说甚深
    经。人中师子为演说甚深白义未曾有尘沙
    刹土悉震动大众欢喜皆蒙益。解曰。人中
    师子者。师子出声百兽潜伏。如来演说诸障
    云消故以喻也。为演说者赞五忍也。甚深等
    者。二乘不测故云甚深。旷劫难闻未曾有故。
    尘沙等者。以法威力闻所未闻。尘沙刹土皆
    震动故。大众等者。大众闻法领解欢喜。若凡
    若圣皆蒙益故。具斯众德故赞悲深。三示道
    中偏赞此者。后诫示导利乐广故。从此第三
    结赞敬礼
    经。世尊善说十四王是故我今头面礼。解曰。
    文易可知。此结赞矣。从此第三闻法获益
    经。尔时百万亿恒河沙大众闻佛世尊及波斯
    匿王说十四忍无量功德获大法利闻法悟解
    得无生法忍入于正位。解曰。无生忍者。随
    其所应。此多地前无生忍也。入于正位者即
    初地也。偈与长行有差别者。修行诸忍自利
    行增。化生为王利他行胜。偈总上二。即为异
    矣。从此第三忍位智于中分三。一印述所
    说。二忍位境智。三赞忍德深。初印所说于中
    分四。且初第一明往昔因
    经。尔时世尊告大众言是波斯匿王已于过去
    十千劫龙光王佛法中为四地菩萨我为八地
    菩萨。解曰。引昔因中明同事也。从此第二
    明今偈赞
    经。今于我前大师子吼。解曰。赞于佛前得
    决定说。从此第三印可所说
    经。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得真实义不可思议
    解曰。重言如是者。如汝所说印能诠文。得真
    实义者。印所诠义。是故重言如是如是。不可
    思议者。赞其文义心言路绝。从此第四唯佛能知
    经。唯佛与佛乃知斯事。解曰。唯佛等者。菩
    萨修证诸忍未圆。设后如前悉皆分故。唯有
    诸佛。佛道齐证解忍圆故尽知也。从此第
    二忍位境智。于中分三。一标忍难量。二总
    相征问。三分别解释。且初第一标忍难量
    经。善男子此十四忍诸佛法身诸菩萨行不可
    思议不可称量。解曰。前长行中佛说十王。
    次于偈中王别赞忍。忍之境智若因若果此
    具明也。此十四忍者牒前文也。诸佛法身者。
    谓应化身皆法身也。诸菩萨行者。等觉已前
    一切行也。思议等者。心不能思口不能议。过
    称量境云不可也。明佛菩萨皆依此忍。忍之
    性相思议称量俱不及矣。从此第二总相征问
    经。何以故。解曰。何故诸佛菩萨皆依十四忍
    不可思量也。从此第三分别解释。于中分二。
    初别明境智后释结难量。初明境智于中分
    二。一明佛境智二明菩萨境智。初佛境智于
    中分三。一标佛生化灭。二释无生化灭。三结
    如虚空。且初第一标佛生化灭
    经。一切诸佛皆于般若波罗蜜多中生般若
    波罗蜜多中化般若波罗蜜多中灭。解
    曰。实相般若无生化灭。诸佛化现圆应十方。
    于般若中示生化灭。即王宫生转法轮化。双
    林后灭则其事也。从此第二释无生化灭。于
    中复二。且初第一释无生等
    经。而实诸佛生无所生化无所化灭无所灭
    解曰。谓明诸佛体遍相圆动而常寂无生化
    灭。从此第二境智俱寂
    经。第一无二非相非无相无自无他无来无
    去。解曰。言第一者胜无等故。言无二者如
    智不异故。言非相者不同色像故。非无相者
    不同兔角故。无自无他者。所现应化胜劣有
    殊。与法性身无自他故。无来无去者。化现应
    物示有去来。体常不动。无来去故。从此第三
    结如虚空
    经。如虚空故。解曰。静不违动。动而常寂。即
    动而静。如虚空故。从此第二明菩萨境智。于
    中分二。一即境观空二即智观空。初即境中
    文分为二。一别相观空二总相观空。初别相
    中文分为二。初即法观空后即受观空。初即
    法中文复分三。且初第一标无生灭
    经。善男子一切众生性无生灭。解曰。显依真
    也。一切众生者。通能所化一切生也。蕴等自
    性体即真如无生灭故。从此第二明法不实
    经。由诸法集幻化而有蕴处界相无合无散
    解曰。谓无始来迷自真性。为相所动令知幻
    也。由诸法集幻化而有者五蕴法也。五蕴和
    合故名为集。此无实体幻化有也。蕴处界者
    明幻法也。言无合者蕴从缘起。缘自性空故
    无合也。言无散者。众缘假集暂有显现故非
    散矣。从此第三明法性空
    经。法同法性寂然空故。解曰。上言法者蕴
    等法也。同法性者同真如性。性相依持体不
    相离。了相即性寂然空故。从此第二即受观
    空。于中分三。一体性清净。二明行不实。三总
    结明空。且初第一标性清净
    经。一切众生自性清净。解曰。此标众生真
    性清净。与前别者。前明蕴等体无生灭。此明
    作业自性清净。前果后因。前法后受。前苦后
    集。是二别故。从此第二明行不实。文复分
    二。且初第一明行不实
    经。所作诸行无缚无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
    解曰。明作业也。所作诸行者。诸即众也。行谓
    造作。依身口意造作善染六趣之业名诸行
    也。无缚无解者。由妄所动为烦恼缚。求离系
    解故有缚解。了体即真本自无缚。谁复求解
    即无缚解。非因非果者。所作诸行妄故见有。
    妄自性空非因果也。非不因果者。未了自性
    妄想漂驰乘因感果如幻有也。从此第二明受不实
    经。诸苦受行烦恼所知我相人相知见受者
    解曰明妄受也。言诸苦者。三界通论总有三
    苦。三苦不一故名为诸。言受行者。受谓领
    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名受行也。或于所受
    善染境中起爱为业。领彼所作为行相也。言
    烦恼者。烦劳扰恼诸有恼故。言所知者。碍
    慧不生。障所知故。即二障也。我相等者如前
    已解。障依执生。障宽执狭具生二障故别明
    也。从此第三总结明空
    经。一切皆空。解曰。明所作行乃至受者
    随彼妄情流动以有。皆无自性故一切空也。
    从此第二总相观空文分为三。一标境界空。
    二释境界空。三结如虚空。且初第一标境界空
    经。法境界空。解曰。法境界者。即前蕴等所
    作诸行法受二中。三性六趣及以三宝皆名
    为法。标俱空故。从此第二释境界空。于中分
    三。且初第一明三性空
    经。空无相无作不顺颠倒不顺幻化。解曰。
    言空者妄倒空故。无相者真如无相故。无作
    者有为不实无自作故。不顺颠倒者。妄体本
    空无所顺故。不顺幻化者。相无自性体空寂
    故。从此第二明无相空
    经。无六趣相无四生相无圣人相无三宝相
    解曰。所趣所生无记三性彼无自性。照解空
    故。无圣人者。二乘圣者十地菩萨无自性故。
    无三宝者。别相住持二种三宝佛身示现余
    无自性。达无实体皆无相故。从此第三结如虚空
    经。如虚空故。解曰。照境空寂如虚空故。从
    此第二即智观空。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明智照空
    经。善男子甚深般若无知无见不行不缘不
    舍不受。解曰。甚深般若者谓正智也。言无
    知者无分别故。言无见者无推求故。言不行
    者智冥真故。言不缘者无缘相故。言不舍者
    不易脱故。言不受者无领纳故。此之六义
    俱正智也又解。无所不知知而无知。无所不
    见见而无见。乃至第六无所不受受而无受。
    此后六义通真俗也。然后六中。行谓万行。缘
    谓理事。舍谓财法或大舍故。受谓真俗不变
    变故。证真达俗得无住故。从此第二明无照相
    经。正住观察而无照相。解曰。无分别智正
    住现前照而无照。不住相故。从此第三结智明空
    经。行斯道者如虚空故。解曰。行斯道者。谓
    诸菩萨依此证修。境智俱寂如虚空故。又以
    此文对不知亡相生正解者。为立量云。观照
    般若为宗。有法定无照相为宗之法。法及
    有法和合为宗。无知无见等故。别三合一。以
    为因法。由如虚空。此是喻法。若尔对佛弟子
    宗有相符。小乘诸师因犯随一。若有空者若
    无空者。喻犯有俱无俱不成。略有四过。若对
    外道宗有所别。能别不极成。同有随一彼不
    许。此无知见等取彼无想。非此极成喻。对
    空论对无空论。有俱无俱二二不成。略有六
    过。有过之量岂能立破耶。此亦不然。为对
    大乘初心菩萨未解亡相生正解者。此无过
    量。小乘诸宗慧解狭劣。外道倒执。耳初不闻。
    宁以摩尼尔无目者。然此置中改经而
    字以为定字。取文不次。性相求故。由此自上
    明忍境智一一文中有多比量。皆无过失。能
    生正解。乐者叙焉。又于菩萨境智之中。如次
    亦为苦集灭道。从此第二释结难量。于中分
    二。初释难量后结难量。释难量中文复分三。
    且初第一标不可得
    经。法相如是有所得心无所得心皆不可得
    解曰。法相如是者前境智也。有所得心者取
    相之心也。无所得心者无分别智也。皆不可
    得者。前有得心妄故不得。后无得智真故不
    得。设非亲证相似缘如亦不可得。即四句中
    初标次列后总结矣。从此第二释非即离
    经。是以般若非即五蕴非离五蕴非即众生非
    离众生非即境界非离境界非即行解非离行
    解。解曰。释上四文体皆般若。由心迷悟解缚
    异也。是以般若者标可释法。非即五蕴。幻
    妄有故。此非幻妄故即非也。非离五蕴者。
    实相平等体遍一切故非离也。此释上云由
    诸法集幻化有也。非即众生者。众生妄倒。
    此非妄倒故即非也。非离可知。释次众生所
    作诸行也。非即境界者。前诸境界不了故妄。
    实相非妄故即非也。非离可知。释次境界
    文也。非即行解者。行解即是观照智也。若住
    于相故云非即。若无分别云非离也。释观照。
    故知断证修是四别矣。从此第三总释难量
    经。如是等相不可思量。解曰。如是上来诸
    佛菩萨忍之性相。不可思惟不可称量能知
    其德过思量矣。从此第二明结难量。于中分
    三。且初第一结菩萨行
    经。是故一切菩萨摩诃萨所修诸行未至究竟
    而于中行。解曰。此结标中诸菩萨行也。言
    是故者结上之词。言一切者地前地上诸菩
    萨也从初发心至未成佛。皆于思中而修行
    矣。虽忍之性体无圣凡。依忍辩修故明菩萨
    也。从此第二结诸佛化
    经。一切诸佛知如幻化得无住相而于中化
    解曰。一切诸佛者。此结标中诸佛法身。知如
    幻化者。知所化生如幻不实。若非教被无脱
    幻缚。故起化也。得无住相者。一切凡夫乐住
    生死。二乘圣者乐住涅??。诸佛世尊得无住
    道。大悲大智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
    身或异同恒利乐故。而于中化者。界趣圣贤
    忍所摄故。于中化故。从此第三结忍难量
    经。故十四忍不可思量。解曰。结也。然据标
    中释结别者。释后结前文越次也。又复结中
    人亦越次。标据果因结依行化。是二别矣。从
    此第三赞忍德深。于中分三。一标利益广。二
    喻说难量。三诸佛称赞。且初第一标利益广
    经。善男子汝今所说此功德藏有大利益一切
    众生。解曰。赞所说忍是功德藏。生闻思等
    广利乐故。从此第二喻说难量
    经。假使无量恒河沙数十地菩萨说是功德百
    千亿分如海一滴。解曰。明德广也。假使无
    量恒河沙数者明其多也。十地菩萨者明其
    胜也。菩萨之中十地最胜。说是功德者忍功
    德也。百千亿分等者举喻以明。谓忍德圆量
    同法界犹如大海。十地赞说于百千亿分
    中其如一滴耳。若尔波斯所证极唯十地。何
    故十地赞乃劣耶。答波斯说忍与佛说同。赞
    忍功德亦同前说。如一滴矣。从此第三诸佛称赞
    经。三世诸佛如实能知一切贤圣悉皆称赞是
    故我今略述所说少分功德。解曰。此十
    四忍所有功德。三世诸佛如实能知。一切菩
    萨若贤若圣依忍修行悉皆称赞。是故等者。
    若佛具说者恐生犯乱。故佛略述少分功德。
    从此第四诸佛同修。于中分三。初诸佛同修
    后明起净信。初同修中文分为二。初三世同
    修后明必修习。初文复三。且初第一过现同修
    经。善男子此十四忍十方世界过去现在一切
    菩萨之所修行。解曰。明此忍门菩萨同修。
    从此第二明佛显示
    经。一切诸佛之所显示。解曰。明同说也。从
    此第三合明未来
    经。未来诸佛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解曰。例
    过现也。从此第二明必修习。于中分三。且初
    第一明必修习
    经。若佛菩萨不由此门得一切智者无有是
    处。解曰。言不由者由谓因由所以之义。若
    佛菩萨不因于忍不入是门得成佛果一切
    智者。无有是处。从此第二征之所以
    经。何以故。解曰。何以不修忍者不成佛也。
    从此第三释无所由
    经。诸佛菩萨无异路故。解曰。诸佛菩萨不
    依忍门次第修证。更无异路得成佛故。从此
    第二明起净信。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信超劫
    经若人闻此住忍行忍回向忍欢喜忍离垢
    忍发光忍焰慧忍难胜忍现前忍远行忍不动
    忍善慧忍法云忍正觉忍能起一念清净信者
    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无边恒河沙劫一切
    苦难不生恶趣。解曰。生死长劫无由闻名。
    若有得闻不生疑谤深生净信。乃至极少一
    念净信者。是人即超百千等者。即超沙劫诸
    苦八难不生恶趣。何况多时受持读诵起闻
    思修。而不越哉。从此第二明得菩提
    经。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解曰。
    由前净信岂唯越苦。亦乃不久当得菩提。从
    此第三大众修行。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标闻法人
    经。是时十亿同名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与无量
    无数诸来大众欢喜踊跃。解曰。闻忍之时。
    同名菩萨与诸大众即序品中所列大众。悉
    皆欢跃。从此第二明见诸佛
    经。承佛威神普见十方恒沙诸佛各于道场说
    十四忍如我世尊所说无异。解曰。以闻法
    故承佛威神。即见十方恒沙佛也。各于道场
    等者。谓一切佛各居本土道场海会说十四
    忍。如今世尊所说无异。表能说同表所说同。
    以法威力得闻见同。如华严经。法慧菩萨说
    十住。功德林菩萨说十行。金刚幢菩萨说十
    回向。金刚藏菩萨说十地。一一会终庄严道
    场。后后转胜。阿僧只数宝幢幡盖种种严饰。
    令彼时众普见十方同名菩萨同说修行。今
    者此经世尊自说。故见十方恒河沙数诸佛
    会海皆同说也。从此第三如说修行
    经。各各欢喜如说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解
    曰。欢喜修行如文易了。从此第三答观察问。
    于中分三。一总标前问。二别相对治。三结正
    观察。标前问中文分为三。且初第一总标前问
    经。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汝先问云复以何相
    而住观察。解曰。牒前问也。初明五忍自利
    行增。次说十王利他行胜。若自他利俱令观
    察。总此显示。观谓照慧察谓审谛。观照审谛
    故云观察。从此第二明住平等
    经。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观以幻化身而见幻化
    正住平等无有彼我。解曰。应如是观者标
    示观行。以幻化身者观自如幻。而见幻化者
    观他如幻。正住平等者。无分别智正住现前
    无自他相即平等也。无有彼我者。达有如幻。
    所修二利长时无间则彼我亡故。从此第三
    结示修行
    经。如是观察化利众生。解曰。应如是观行
    化利故。从此第二别相对治。于中分二。初别
    观诸假。后结示正观。初别观中文分为七。一
    明法假。二明受假。三明名假。四相续假。五相
    待假。六缘成假。七因成假。初明法假于中分
    三。一明心法。二明色法。三总结对治。明心法
    中文分为二。初别明二依。后明为心广。初
    文复二。且初第一明迷悟依
    经。然诸有情于久远劫初刹那识异于木石
    解曰。然诸有情者。等觉已前一切圣凡皆通
    摄也。于久远劫者。时无始故但言久远也。初
    刹那识异于木石者。此有二义。有说。初识随
    于何趣续生位中最初刹那第八识也。识有
    缘虑。异于木石无缘虑故。有说。初识如四卷
    楞伽第一云。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
    相。言真相者海东法师云。本觉真心不藉妄
    缘名自真相。业转如次也。又起信论说业转
    现。大同楞伽名有少别。海东解云。言业相者。
    根本无明起静令动动为业识。极微细故。言
    转相者。是能见相依前业相转成能缘。虽有
    能缘而未能显所缘境故。言现相者。即境界
    相依前转相能现境故。故楞伽云。譬如明镜
    持诸色像。现识所现亦复如是。又经下云。
    顿分别知自心现身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如
    次。即是根身外器。色等五境以一切时任运
    现故。此是三细即本识故。若尔经初识言为
    目。何者依何熏习为因缘生。答最初业识即
    为初识。依生起门为次第故。又远劫来时无
    初始。过未无体。熏习唯心妄念为初。违真起
    故。又熏习者楞伽经云。不思议熏不思议变
    是现识因。海东解云。根本无明熏彼本觉名
    不思议熏。本觉随动说为熏也。又彼本觉体
    虽不变。由随缘故故说为变。若熏若变心言
    路绝名不思议现识因者据?显说。然其
    理实是业识因。又因缘者。海东法师解楞伽
    经。流注虽等辩因缘者。本觉为因无明为
    缘而起业识。异木石有同前解故。从此第二
    明染净依
    经。生得染净各自能为无量无数染净识本
    解曰。生得染净者与身俱生。生便得故。此亦
    无始所生得也。染有二种。有覆不善。净有二
    种。无记及善。俱生得故。言各自者。从染生染
    从净生净。如同类因引等流果为各自也。能
    为无量无数者。一则长劫时无量数。二则所
    生染净二种无量数也。染净识本者。由前生
    得引后自类。前为后本名识本也。诸识别者
    此有二义。有说。第八唯净无记。趣生本故。第
    七亦恒有覆善故。前六间断俱通三性。唯第
    六识染净皆增。修断事中最为胜故。虽互
    熏习为因故生。此俱本来本有种起。各从自
    种生染净识。为后本故。有说。业识谓无明力
    不觉心动故。依于动心而起转识能见相。故
    依于能见而起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故。
    依于现识而起智识。分别染净起我法。故依
    于智识起相续识。住持过去善恶之业。令不
    失故成熟现未苦乐等报。无差违故。前之三
    细虽无明起。由不相应净无记故。后二染净
    劣胜虽殊。从前而生。业为本故。有差别者业
    从本觉起。本觉为业本。业生余染净。业为染
    净本故。以业相为染净本。若尔识有几种。如
    何熏习为因缘生。答楞伽经云。大慧略说有
    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
    事识。海东解云。真谓本觉。现谓第八。余七俱
    名分别事识。虽第七识不缘外尘。缘第八故
    名分别事。若对前师不须问答也。又熏习者。
    依楞伽经。现识及分别事识展转因故。第八
    种识为因生七。前七能熏复重生八。无始时
    来展转因故。又因缘者自种为因。现识所
    现诸境为缘。能合染净诸识生故。若谓般
    若无八识者。经无遮来故引成文。释染净
    言。乃得尽理。不尔。初识为目何者。然于增一
    已说赖耶。引此释经。幸详察矣。从此第二明
    色心广。于中分二。一标陈初后二明色心
    广。且初第一标陈初后
    经。从初刹那不可说劫乃至金刚终一刹那
    解曰。前据生起从细至?。此举始终明中多
    故。从初刹那者即前初也。不可说劫者。生死
    长远不可说其尘沙算数。故经但云不可说
    也。乃至金刚者。菩萨后定明其终也。虽二乘
    人至无学位。亦起此定。彼未究竟略不明故。
    终一刹那者。等觉菩萨依金刚定无间道时
    为最后也。于此中间有几生灭者。如楞伽
    云。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
    谓流注生住灭相生住灭。海东解云。言流注
    者唯目第八。三相微隐种现不断名为流注。
    由无明缘初起业识故说为生。相续长劫故
    名为住。至金刚定等觉一念断本无明名流
    注灭。相生住灭者。谓余七识心境?显故名
    为相。虽七缘八。望六为细。具有四惑。亦云。
    ?故依彼现识自种诸境缘和生七说为相
    生。长劫熏习名为相住。从末向本渐伏及断
    至七地满名为相灭。依前生灭立迷悟依。依
    后生灭立染净依。后短前长是二别矣。然
    今此文即前生灭相生住灭在其中矣。从此
    第二明色心广。于中分三。且初第一从心生心
    经。有不可说不可说识。解曰。不可说识者
    此有二义。有说。本识从初结生一期寿命
    乃至最后刹那灭识于二中间刹那不住。识
    之生灭不可说也。举其边者。如有顶地及无
    间中。从初至后有不可说。况于长劫岂可说
    业乎。有说。业识从初起后。至末断前。然于
    中间无始生灭造业受果。于界趣生从心生
    心。染净诸识刹那相续皆不可说故。经重云
    不可说矣。从此第二从心生色
    经。生诸有情色心二法。解曰。生诸有情色
    心二法者。唯起信论。从转相后而起现相。
    现境方有色尘。即转识后而生色也。此亦不
    然。现识现境因前六熏。岂以现境便从心起。
    镜中之像从镜生邪。如依唯识。三类境中
    且如性境。于相分中熏色之时。种因心熏现
    从识起。从心生色。有何过耶。此亦不然。缘虑
    质碍一各别故。能熏持种皆自类生。岂以熏
    持体即是色。此亦不然。熏持由心故说心
    生。若不生何名唯识。况楞伽第三云。谓津
    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湛能妄想大种生
    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
    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彼经既云妄想种
    生。说心生色。斯有何过。若碍虑异。定别有
    体。云何修断得无漏耶。又佛菩萨毛容巨海。
    芥纳须弥。色若定碍。何不碍彼但对妄情说
    碍虑异。得自在者实无异矣。是心之相从心
    而生。圣教云理之为定量。从此第三色心蕴义
    经。色名色蕴心名四蕴皆积聚性隐覆真实
    解曰。五蕴之中初一色蕴后四心蕴。皆积聚
    性者明蕴义也。隐覆真实者明障真也。清净
    法界其体湛然。由蕴隐覆不显现故。从此第
    二别明色法。于中分四。且初第一明色生色
    经。大王此一色法生无量色。解曰。此总明
    也。所言色者质碍为性。从一色蕴无始时来
    于诸界趣备受众身。自类相生生无量故。从
    此第二明所造色
    经。眼得为色耳得为声鼻得为香舌得为味身
    得为触。解曰。举根取尘不明根也。五尘自
    类名数多大。大小乘教如常释矣。从此第三
    明能造大
    经。坚持名地津润名水??性名火轻动名风
    解曰。于触尘中有四大触坚持等者。坚湿??
    动别其体也。地水火风列四名也。持摄熟长
    辨业用也。文有具闻。义类应知。望前所造
    为缘。多少如常分别。从此第四明五色根
    经。生五识处名五色根。解曰。然五色根净
    色为体。根之形量.取境离合.界地有无.并
    前伏断。如常分别。从此第三总结对治
    经。如是展转一色一心生不可说无量色心皆
    如幻故。解曰。如是展转者。谓无始来依一
    色心生不可说无量色心。此明多者令生厌
    患若不治遣永劫轮回皆如幻故者。令观色
    心如幻不实离诸过患即对治也。从此第二
    明观受假。于中分三。一总标受假。二明受行
    相。三显示对治。且初第一总标受假
    经。善男子有情之受依世俗立。解曰。言有
    情者简彼非情五蕴。受者总名受蕴。若别明
    者。有别领纳故云之受。体即心所。遍行中受。
    法假五蕴。受假受蕴。前总后别是二别矣。依
    世俗立者。世俗两字如次当释。明不实故从
    此第二明受行相。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受作业
    经。若有若无但生有情妄想忆念作业受果皆
    名世谛。解曰。若有若无者受所领也。领对
    现前色心之法故云若有。缘实我法过未无
    法。不对现前及无体法故云若无。境虽万殊
    此并摄故。但生有情妄想忆念者。明受妄倒
    也。领纳有无顺违俱境。起三性等种种妄想
    种种忆念。随所应故。虽想与念体非是受。因
    受由受相应所领也。作果受果者。福及非
    福不动等业故云作业。能感顺生顺后及不
    定报故云受果。虽业与果体是思议。由所领
    故名为受也。皆名世谛者明不实故。从此第
    二明受所依
    经。三界六趣一切有情婆罗门刹帝利?成崾?br> 陀。解曰。言三界者受所依处。言六趣者受
    所生趣。一切有情者能起受者。婆罗门等者
    明受妄分别也。婆罗门者此云静志。刹帝利
    者此王种也。言?成嵴咚彻乓胍病P略品蜕帷?br> 此为商也。言首陀者亦顺古译。新云戍达罗。
    此为农也。受于四姓领解胜劣令别作业。皆
    名为受。从此第三显妄对治
    经。我人知见色法心法如梦所见。解曰。我
    人知见者受妄倒也。色法心法者受所依也。
    受依色心起。我法倒领解种种虚妄法故。如
    梦所见者明不实也。梦中谓实。觉已都无
    故。唯识云。未得真觉恒处梦中。诸佛说为
    生死长夜。是故应知作业受果界趣往还皆
    如梦中。悉不实也。若得真觉当自了矣。从
    此第三明观名假。于中分四。且初第一标名不实
    经。善男子一切诸名皆假施设。解曰。言一
    切者。为无为法世出世法故云一切。言诸名
    者名谓表诠。一切诸法随方万异。故云诸名。
    皆假施设者明不实也。名诠诸法自性之共
    相。是意长缘不得法体故云假也。如唯识云。
    名诠自性。此何乃云不得法体。说火所烧说
    食不饱。若称法体。应令贫者多说宝藏故。
    假施设明无实故。从此第二明本无名
    经。佛未出前世谛幻法无名无义亦无体相无
    三界名善恶果报六趣名字。解曰。世谛幻
    法者。法受二假皆如幻故。明不实也。无名无
    义者。名谓能诠。义谓所诠。世俗言论随情
    横设。不称法境。彼皆不实故云无也。又诸世
    间世俗言论毁其过失。无名义故。亦无体相
    者。有为幻法藉诸因缘无自体相。类前名义
    云亦无故。无三界等者。不因佛说不知三界
    处之上下及大小故。善恶果报者。作善恶业
    当得何果胜劣报也。六趣名字者。于六趣中
    受生差别皆无名字。悉不知故。从此第三明佛建立
    经。诸佛出现为有情故说于三界六趣染净无
    量名字。解曰。诸佛世尊所出现者。为诸有
    情令出离故立种种名。说于三界者示胜劣
    故。说六趣者示所生故。说染净者。示染令断
    示净令修。世出世间无量名故。从此第四明
    对治相
    经。如是一切如呼声响。解曰。如是一切者。
    世出世间一切言故。如呼声响者正示对治。
    世诸言论皆不实故。出世言教离相?故皆
    如响矣。从此第四明相续假。于中分三。且初
    第一标相续假
    经。诸法相续念念不住。解曰。诸法相续者。
    蕴等不一名为诸法。生灭迁流故云相续。
    如维摩云。生者是虚诳法相续之相。没者是
    虚诳法败坏之相。相即续也。念念不住者正
    明假也。从此第二明相续义
    经。刹那刹那非一非异速起速灭非断非常
    解曰。刹那刹那非一非异者。标生灭法非定
    一异也。速起速灭非断非常者。释生灭法非
    定断常及一异也。若执蕴等过未无者。以速
    起故故非断也。若执蕴等体是常者。以速灭
    故故非常也。由非常故故非定一。由非断故
    故非定异。妙离断常一异倒者。是谓观察相
    续假也。从此第三结示对治
    经。诸有为法如阳炎故。解曰。如阳炎者指
    事明也。春阳发生郊野气动。若谓实有转近
    转无。若谓今无能诳渴者。故有为法体非有
    无。示其不实如阳炎矣。从此第五明相待假。
    于中分二。一明观待假。二明观待假。且初
    第一明观待假
    经。诸法相待所谓色界眼界眼识界乃至法界
    意界意识界犹如电光。解曰。诸法相待者
    此总标也。待者藉待。谓蕴处界诸有为法阙
    缘不起。相待藉也。所谓色界眼界眼识界者
    明行相也。根境识三若不同世及互阙者。识
    定不生。境正现前根正发识正了境。必相藉
    待方照解故。乃至已下举后例中。皆具三和。
    明待藉也。犹如电光者结不久也。假不实故
    即灭无故。从此第二明形待假
    经。不定相待有无一异如第二月。解曰。不
    定相待者此初标也。诸法形待好丑高下及
    长短等。色心形待皆不定故。有无一异者。
    有不自有待无故有。无不自无待有故无。一
    异亦尔。更相形待无定体也。又假有以形
    无。得无而有遣。待无而观有。立有而无去。
    递为往返俱无体也。一异亦尔。故密严偈云。
    世间妄分别。见兔等有角。不了角非有。因
    言兔角无。分折至极微。求角无所有。要待
    于有法。而起于无见。问此有无等为一法前
    后为雨法俱时相形待耶。答有无俱时待唯
    一法。如将一丈对丈五等。即彼一丈而有短
    相。对五尺等即无短相而有长相故。彼一丈
    短长二相体俱无故。一法前后例此应知。如
    第二月者结无实体。由眼病故见第二也开
    一触一。见一谓二。闭一触一及眼无病即无
    二也。由心病故。妄见有无一异好丑及长短
    等。示令观察如月无矣。从此第六明缘成假
    经。诸法缘成蕴处界法如水上泡。解曰。诸
    法缘成者标有为也。如谷生牙藉水土等。何
    不言生言缘成者。因生缘成是二别故。蕴处
    界法者显示诸法。此三具摄一切有为。但言
    色心亦皆摄故。虽于处界亦通无为。唯取有
    为藉缘成矣。如水上泡者明不实也。水上
    起泡。泡无实体从缘成法法岂实乎。从此
    第七明因成假
    经。诸法因成一切有情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
    世善恶如空中云。解曰。诸法因成者。标诸
    有为必藉因生。此言成者是生成也。前为增
    上此为因缘。是二别也。一切有情者表此有
    因。遮余非情无因缘故。外草木等虽从种起。
    是增上缘非因缘故。俱时因果者。于本识中
    有漏三性无漏万行一切种子悉皆具故。
    如现身中同一刹那从种生现现能熏种。三
    法同时有二因果故。唯识云。如炷生焰焰生
    ?黛摹H?ㄕ棺??ネ?薄H缍???闶币?br> 住故。二因果必俱时也。异时因果者如识中
    种。前后相望或种现在果未来世。不俱起故
    名异时也。三世善恶者。业种识种必唯现在
    作业感果有三世也。如空中云者示对治也。
    如于晴空不见云状。遇缘弥满雷雨霈作。种
    于识中亦无形。遇缘界地苦乐显然。又蕴等
    种有无如云。蕴从种生。如云故假。然上七种
    观蕴体用。观体用名。生灭藉待。现及因故。对
    治实常。领纳名字。断常自然空无因例有斯
    七矣。从此第二结示正观。于中分三。且初第
    一明菩萨行
    经。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无分别无彼此相无
    自他相常行化利无化利相。解曰。明正观
    也。住无分别者。定慧相应无分别故。无彼此
    相者。由无分别无彼此故。无自他相者。由无
    彼此自他平等无二相故。常行化利无化利
    相者。菩萨利物遂己悲心。虽常利他不住相
    故。从此第二明愚夫行
    经。是故应知愚夫垢识染着虚妄为相所缚
    解曰。言愚夫者。旧云愚痴凡夫亦云小儿凡
    夫。今此文略但云愚夫。愚无智也。言垢识者。
    无始尘垢妄分别故名为垢识。染着虚妄者。
    不能观察蕴处界等。如衣润湿尘垢随住故
    云染着。不了真实故云虚妄。为相所缚者。被
    虚妄法相所缚故。如显扬十九云。相缚缚众
    生亦由?重缚。善双?止观方乃俱解脱。由
    不了境唯是自心。见被相拘故云相缚。从此
    第三结示正观
    经。菩萨照见知如幻士无有体相但如空花
    解曰。菩萨照见等者。明诸菩萨住无分别。照
    见有为达如幻士无体相故。但如空花者明
    无体也。目翳见花。无翳无花。同处同时见不
    见异。照蕴处界有无亦尔。从此第三结正观察
    经。是为菩萨摩诃萨住利自他如实观察。解
    曰。明诸菩萨能如上观。是?二利正观察矣。
    从此第三闻法获益
    经。说是法时会中无量人天大众有得伏忍空
    无生忍一地二地乃至十地无量菩萨得一生
    补处。解曰。由闻法故各得胜进。若劫外者
    进得伏忍。三贤位也。空无生忍者。空谓三空
    及无生忍。此之二忍通别如前。言一地者即
    初地也。乃至胜进至十地故。一生补处者如
    瑜伽说。知足天身补处尊故

    二谛品第四

    将解此品辩来意者。前之二品别明果因。此
    显彼依总明二谛。然于上文观如来品。明实
    相中略明真俗。此处彼文具明一二。境智文
    字如前次也。释品者。题云二谛。一者世谛二
    者真谛。二智之境万行皆宗。空有对明故云
    二谛。带数释也。言世谛者。谓有为法体从缘
    生。假而非实故名世谛。言真谛者。实相真如
    本性清净。实而非假故名真谛。经言世俗及
    以胜义。初世俗者。梵云三佛栗底。此隐显义。
    护法释云。世谓隐覆。可毁坏义。俗谓显现。随
    世流义。如结手巾幻为兔等。相现隐真显
    俗准此应悉世即俗之俗具二释故。言胜义
    者旧云第一义也。胜谓殊胜义有二种。一境
    界名义。二道理名义。真理名义。胜即义也。依
    他圆成二智境故胜智之义。依主释也。谛者
    实也。事如实事。理如实理。理事不谬俱名为
    谛。如瑜伽说。谛有二义。一如所说相不舍离
    义。二由观此故至究竟处故名为谛。即谛随
    应二释。依人辩者。涅??经云。上智所知名
    为胜义。中智所知名为世俗。二智所知皆通
    空有。依法辩者。法有胜劣。互相形待而为
    真俗。总依五法建立四重。一假实二谛。瓶
    军林等假为世俗。蕴处界等实为胜义。二理
    事二谛。蕴等事法?为世俗。四谛道理细为
    胜义。三浅深二谛。四谛安立浅为世俗。二空
    真如深为胜义。四诠旨二谛。二空真如带诠
    世俗。一真法界亡诠胜义。初一唯俗后一唯
    真。中间三法亦真亦俗。唯识第九显扬第六
    皆广明故。今此经中依境智辩。有无一二至
    文当悉。品第四者如文悉矣释经文者。大分
    为三。一问答分别。二明佛同说。三闻法获益。
    就初问答于中分三。一问答境智。二问答?
    证。三问答理事。亦得名为二谛不二文字不
    二法门不二。如文悉也。初问境智文分为二。
    初波斯匿王问。后如来正答。问中复三。且初
    第一问谛有无
    经。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胜义谛中有世
    俗谛不。解曰。此问境也。胜义真常而为主
    故。世俗生灭如客住故。故问胜义中有世
    谛不。从此第二难智一二
    经。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
    解曰。若言无等者此双难也。若俗无者智不
    应二。何故说有真俗二智。若言有者智不应
    一。何故真智证解之时无有二也。约人辩
    者。凡夫迷真智唯缘俗。二乘理事定散别
    缘。地上菩萨实智唯真。五地已前根本证真。
    后得达俗。于真俗谛二智不俱。八地已后乃
    至诸佛境虽有二智容俱故。总依此义随应
    问者。若言无者俗智不应见二。若言有者真
    智不应照一。牒境难智有斯异矣。从此第三
    双结云何
    经。一二之义其事云何。解曰。一二等者。境
    一智二境二智一。双结境智其事云何。从此
    第二如来正答。于中分二。初答二谛后明正
    智。初二谛中文分为二。一长行略答。二说偈
    广明。初中复三。且初第一明昔已问
    经。佛言大王汝于过去龙光王佛法中已问此
    义。解曰。举昔问故。从此第二略答一二
    经。我今无说汝今无听无说无听是即名为一
    义二义。解曰。我今无说等者。如本记云。有
    说有听即是不一。无说无听即是不二。不一
    不二即是第一义谛。古释此文乃有二解。
    一云。不一即是二谛。一真二俗。不二即是第
    一义谛。非真非俗故名第一义谛。二云。不一
    即是二谛差别义。不二即是二谛无差别义。
    非二谛外有第三谛也。今又解云。见有说听
    俗故不一。无说听相真故不二。即相无相明
    一二矣。从此第三敕听为说
    经。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解曰。令审听也。从
    此第二说偈广明。于中分二。且初第一世尊
    说偈
    经。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解曰。如文悉也。从
    此第二说偈广明。于中分二。一别明二谛二
    结劝正观。初明二谛于中分三。一明二谛体。
    二对明境智。三喻明俗谛。初二谛中文复分
    三。且初第一明二谛体
    经。无相胜义谛体非自他作因缘如幻有亦非
    自他作。解曰。此下三行上半明真。下半明
    俗也。无相胜义谛者明真谛体。无彼十相故
    云无相。胜智所证体即真常故云胜义。体非
    自他作者遮我我所也。体非我作故云非自。
    非我所作故云非他。我我所空非彼作故。因
    缘如幻有者明俗谛体。色心之法种为以因。
    惑为似缘。或因即缘生诸有为。如幻有故。
    亦非自他作者。如大品云。十二因缘是谁所
    作。佛言。非佛所作非菩萨作。乃至非一切人
    作也。故缘生法无自他作。又如论说。诸有为
    法不从自生故非自作。不从他生故非他作。
    如前胜义。是故略云亦非自他作。若具应云
    亦不共作不无因作。谓有为法现种熏生无
    我我所。如幻有故。从此第二明体有无
    经。法性本无性胜义谛空如诸有幻有法三假
    集假有。解曰。法性本无性者。诸有为法真
    实之性常自寂灭无相为性。胜义谛空如者。
    即此法性不生不灭常不变易故云空如。诸
    有幻有法者。三有不一故名诸有。言其体者。
    蕴等色心名为诸有。以不实故名幻有也。三
    假集假有者。由法.受.名三假集故有而不实
    名假有矣。从此第三结明空有
    经。无无谛实无寂灭胜义空诸法因缘有有无
    义如是。解曰。无无谛实无者。我法俱无故
    云无无。实相真无名谛实无。寂灭胜义空者。
    惑相永灭故云寂灭。圣智所谛。结胜空也。诸
    法因缘有者。明前诸有似因缘故名为有。有
    无义如是者。结胜义无。智证之无。结世俗有。
    幻有之有。义如是也。从此第二对明境智。
    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明体一二
    经。有无本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见无二二谛
    常不即。解曰。无有本自二者明谛体也。俗
    有真无故云有无。从本已来性相依持体非
    即离故云自二。譬如牛二角者。谓真俗谛若
    俗智缘故见二也。照解见无二者。明其真智
    离相绝待证无二也。二谛常不即者。谓由证
    解无二相也。若真俗有二可相即。真俗谛无
    二无所即。从此第二明遣一二
    经。解心见无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一亦
    不可得。解曰。解心见无二者明智证也。求
    二不可得者。此遣二也。智现证如求真俗谛
    二相别者不可得也。非谓二谛一一亦不可
    得者。此遣一也。非谓证如无二有一。求其一
    相亦不可得。从此第三结成一二
    经。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了达此一二真入
    胜义谛。解曰。明前问中境智一二。于解常
    自一者。无分别智于相无相解常一也。于谛
    常自二者。于真俗谛不以解一。即无二也。了
    达此一二者。了达智谛。俗故不一。真故不二。
    真入胜义谛者。真是智证。胜义谛者了达智
    谛无定一二。即真证也。从此第三喻明世谛。
    于中分二。且初第一喻明世谛
    经。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花如影如毛轮因缘
    故幻有。解曰。世谛幻化起者。总明有为幻
    化起也。次下两句别举三喻。譬如虚空花者
    喻妄有也。谓计执性无实体故。言如影者。水
    镜等影皆托质生。喻依他性业缘现故。如毛
    轮者合明前也。由翳有异故见毛轮。若眼翳
    无二俱无矣。由心迷故妄见前二。若智证如
    二俱无故。因缘故幻有者。结世谛法由似因
    缘如幻有故。从此第二举幻已明
    经。幻化见幻化愚夫名幻谛幻师见幻法谛幻
    悉皆无。解曰。幻化见幻化者。明诸世间能
    见所见悉皆不实。是幻化故。愚夫名幻谛者。
    谓诸异生愚无慧目。常处幻中名幻谛也。幻
    师见幻法者。谓诸菩萨得如幻身。能见世谛
    幻不实故。谛幻悉皆无者。了人法空悉皆无
    矣。从此第二结劝正观
    经。若了如是法即解一二义遍于一切法应作
    如是观。解曰。上之两句结示上文。了前性
    相境智如是。解一二义。下之两句劝令正观。
    性相真俗不相离故。如是观也。从此第二别
    明正智。于中分三。一明境智空。二明迷悟空。
    三明染净空。初境智中文分为四。且初第一
    标境智空
    经。大王菩萨摩诃萨住胜义谛化诸有情一
    而无二。解曰。明观照也。同如来品实相下
    文。前对二谛辩智一二。此明智体照解皆
    空。菩萨摩诃萨者明观行人。住胜义谛者。
    智相应行此自利也。化诸有情者。明利他行。
    佛及有情。一而无二者此有二义。一者真理
    不二。性平等故。二者事相不二。无分别智
    不取二相起胜劣故。如维摩说。乃受璎珞施
    最下乞人。奉难胜如来无所分别等。为法施。
    即同此中一而无二。从此第二征其所以
    经。何以故。解曰。何故佛及有情一无二也。
    从此第三释境界空
    经。有情菩提此二皆空。解曰。言有情者悲
    所度生。言菩提者智所求觉。菩提有二。性净
    菩提即本觉故。无上菩提究竟觉故。此二菩
    提与所度生照解平等二皆空也。从此第四
    结境界空
    经。以有情空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得置有情
    空。解曰。以有情空等者。以所度生与菩提
    空无有二也。谓性净菩提自他平等此俱空
    者。有情诸法无自性空。清净菩提性净故空。
    明?二利无能所相。故以此二性反明空。从
    此第二明迷悟空。于中分四。一标诸法空。
    二征之所以。三释境智空。四结境智空。且初
    第一标诸法空
    经。以一切法空空故空。解曰。以一切法者。
    所谓二谛生死涅??境智俱空。空空故空者。
    能所俱空我法俱空故云空空。照解空寂故
    云空也。从此第二征之所以
    经。何以故。解曰。何所以故彼皆空也。从此
    第三释境智空
    经。般若无相二谛皆空。解曰。般若无相者
    能照智空。二谛皆空者。生死涅??彼二皆空。
    从此第四结境智空。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智
    因果空
    经。谓从无明至一切智无自相无他相。解
    曰。明本末空此有两释。有说。无始十二缘生
    从无明行乃至最后一切智位无人相故名无
    自相。无法相故名无他相。人无我我所彼二
    空故无自他矣。有说。无始根本无明顺自违
    他故眠生死。觉迷反本。违自顺他成一切
    智。迷悟自他依对待立。照解绝待。彼皆无故。
    从此第二境性相空
    经。于胜义谛见无所见若有修行亦不取着若
    不修行亦不取着非行非不行亦不取着于一
    切法皆不取着。解曰。于胜义谛者标所诠
    也。见无所见者。无分别智照解理事悉皆平
    等。即见无所见也。若有修行亦不取著者。下
    别明也。明三贤位所有修行虽未亡相修无
    分别。于诸法中而不执取起染着也。下取着
    言准此应悉。如前义故云亦也。若不修行
    者。谓根本智正冥真理而无修相名不修行。
    非谓驰散不修行也。又设散位如不散时。于
    诸法中亦不取着。此依前解。非行非不行者。
    谓后得智由带相故。非亲证如名为非行。了
    幻利乐非不行也。于一切法皆不取著者。明
    于理事皆不着矣。从此第三明染净空。于中
    分三。一标染净位。二征其所以。三释染净空。
    且初第一标染净位
    经。菩萨未成佛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
    烦恼为菩提。解曰。菩萨未成佛等者此有二
    义。有说。烦恼菩提互有胜劣。如于凡位烦恼
    现增菩提种劣。于诸圣位菩提现增烦恼种
    劣。于前位中说为烦恼。于后位中说为菩提
    于成未成说为二故。有说。烦恼菩提其性无
    二。于随染位性染菩提动为烦恼。于性净位
    烦恼妄灭即为菩提。染净虽殊性不异矣。从
    此第二征其所以
    经。何以故。解曰。染净相违如何不异也。从
    此第三释染净空。文复分二。且初第一染净
    俱空
    经。于第一义而无二故。解曰。于第一义等
    者。谓智证如烦恼菩提俱不可得无二体故。
    从此第二明相皆空
    经。诸佛如来与一切法悉皆如故。解曰。由
    智证理。理无二故。由智达事。事相皆如故。
    说诸佛与一切法悉皆如矣。从此第二问答
    修证。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波斯匿王问
    经。波斯匿王白佛言十方诸佛一切菩萨云何
    不离文字而行实相。解曰。问文字也。同如
    来品观照下文。十方诸佛者明已修也。一切
    菩萨者明现修也。云何已下问所修法。不离
    文字者云何不离也。而行实相者如何修习
    而行实相。从此第二如来正答。于中分二。初
    别答修行。后结护果等。初别答中分为三。
    一明文字相。二明修实相。三遣文字相。初文
    字中文复分三。且初第一总标文字
    经。佛言大王文字者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
    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有论议。解
    曰。佛言等者牒前问也。谓契经下列其名也。
    能说之人有五。如上所说教法数等尘沙。汇
    聚区分唯有此等十二分教。梵语列者。所谓
    修多罗.只夜.和伽罗那.伽他.优陀那.尼陀
    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多伽.?撤鹇裕?br> 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敌对翻者如经所列。
    牒名辩相如上卷初。义理征求如别章矣。从
    此第二明皆实相
    经。所有宣说音声语言文字章句一切皆如无
    非实相。解曰。此出体也。所有宣说者标所
    说也。音声语言者。诸说佛教声为体者。色
    蕴所摄即此句也。文字章句者。诸说佛教名
    为体者。行蕴所摄即此句也。一切皆如无非
    实相者。谓契经等彼能所诠摄事归如。无非
    实相。又佛说法正为显如。离如之外更无一
    字。故声及字悉皆如矣。从此第三及结非

    经。若取文字相者即非实相。解曰。若取文
    字等者明取着也。谓无分别不着文相。是修
    实相取文字相即非实相。从此第二明修实
    相。于中分二。一依文字修二明佛智母。初文
    字中文复分三。且初第一如文字?
    经。大王修实相者如文字修。解曰。修实相
    者牒能修人。如文字修示所修法。文字所说
    理事皆如。如文字修得实相故。从此第二明
    是智母
    经。实相即是诸佛智母一切有情根本智母
    解曰。上两句明诸佛已修实相。下两句明有
    情现当修故。谓契经等文字实相所诠理事。
    事有断修。修有万行。万行虽别实相体同。
    故言实相为佛智母也。有情智母者。谓诸有
    情实相平等闻名信解。即本母也。又实相者
    即是本觉。由本觉故发生正智。至究竟觉。一
    切智圆。本觉即是诸佛智母。有情智母者。有
    情由斯为众行本。故以本觉为智母矣。从此
    第三结为智体
    经。此即名为一切智体。解曰。即此实相为
    智体矣。从此第二明佛智母。于中分三。且
    初第一明佛智母
    经。诸佛未成佛与当佛为智母诸佛已成佛即
    为一切智未得为性已得为智。解曰。诸佛
    未成佛者明在因也。与当佛为智母者。谓前
    实相即是本觉。因中本觉为无明覆。望后当
    果必正智圆。与自当佛为智因也。如如意宝
    垢秽暂时垢尽体圆。说初为母。诸佛已成佛
    即为一切智者明果德圆。觉解圆极即为智
    也。未得为性已得为智者辩因果也。因中
    障覆即为佛性。果德显现名一切智。问为复
    实相为缘生智。为复实相即为智母。答有二
    义。有说。实相体常不变因声诠显名言故熏。
    熏发识中本无漏种。从种起现证实相理。因
    彼缘彼正智得生。故说实相名为智母。有说。
    实相即是本觉。因中本觉有胜堪能。合未无
    明渐次微劣初地分显名为始觉。果位顿圆
    名一切智。说因本觉即为智母。法相法性幸
    而参详。从此第二明三乘性
    经。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解曰。言
    三乘者三乘之人。言般若者实相等也。不生
    不灭者明体常也。自性常住者。谓彼实相体
    不生灭不变易也。虽三乘者证解不同。论其
    智体等无异矣。从此第三总明觉性
    经。一切有情此为觉性。解曰。岂唯诸佛及
    三乘人。不以巨细一切有情实相平等为觉
    性故。从此第三违文字相。于中分三。且初
    第一遣文字相
    经。若菩萨不着文字不离文字无文字相非无
    文字。解曰。若菩萨者明修行人。不着文字
    者遣如言执。不离文字者不应拨无。无文字
    相者不应住相。非无文字者。谓离分别如文
    字修。一一文字皆得实相解脱智也。初离执
    有。次离拨无。次不住相。后顺解脱。从此第二
    遣修行相
    经。能如是修不见修相是即名为修文字者而
    能得于般若真性。解曰。初之两句遣修行
    相。次之两句明顺文修。后之两句得般若性。
    从此第三结修般若
    经。是为般若波罗蜜多。解曰。能如上者智
    随文字而证实相。是即名为至彼岸矣。从此
    第二结护果等
    经。大王菩萨摩诃萨护佛果护十地行护化有
    情为若此也。解曰。此文结上果因两品。显
    别依总彰此胜德。无倒修习即护国也。从此
    第三问答理事。于中分五。一波斯匿王问。
    二世尊总答。三总征所以。四别释一多。五结
    非一二。且初第一波斯匿王问
    经。波斯匿王白佛言真性是一有情品类根行
    无量法门为一为无量耶。解曰。此下经文
    近明二谛。远结上也。如前长科。观如来品初
    九行经为总标问。从佛告下至此上结为问
    答也。此下至终即是第三总结上文。明前理
    事。文有远近义含通。为读者悉矣。真性是
    一者。标所证理。真如法性体是一也。言有情
    者。通诸圣凡一切有情也。言品类者。圣中三
    乘凡中六趣也。且如人中种类无数。况余界
    趣讵可测乎。言根行者根有三种。上中下
    根。行有顿渐利钝等异。言无量者通上四类。
    一者有情。二者品类。三根。四行。从宽向狭悉
    皆无量。标其多也。法门为一为无量者发二
    问也。如来所说般若之法。为如真性法门是
    一。为如有情法门无量耶。从此第二如来总

    经。佛言大王法门非一亦非无量。解曰。法
    门非一者。佛对根宜当病设药。一音演说随
    类各解故非一也。亦非无量者。当病之教虽
    等尘沙。随所证理非无量也。又以所证就有
    情心。一一门中皆得解脱故非一也。有情毕
    竟行无不修。障无不尽。至无上觉佛果圆满。
    非无量矣。从此第三总征所以
    经。何以故。解曰。何所以故非定一多也。从
    此第四别释一多。于中分二。一明法一多二
    明谛一二。初明一多中复分二。且初第一明
    法门多
    经。由诸有情色法心法五取蕴相我人知见种
    种根行品类无边法门随根亦有无量。解
    曰。明非一也。由诸有情者总标类也。言色法
    者有色界中色差别也。言心法者三界之中
    心差别也。五取蕴相者合明色心也。取谓烦
    恼。执取生死故名为取。言取蕴者蕴从取生
    故名取蕴。从因为名。如草糠火。或蕴生取故
    名取蕴。从果为名。如花果树。或蕴属取故名
    取蕴。从属为名。如帝王臣。三界色心皆名取
    蕴。我人知见者明妄倒也。种种根行品类无
    边者如前悉也。法门随根亦有无量者。应病
    之药教等尘沙故。云随根亦无量矣。从此第
    二明非无量
    经。此诸法性非相非无相而非无量。解曰。明
    其一也。此诸法性者即实性也。言非相者非
    十相也。非无相者。智所证故非如兔角毕
    竟无也。而非无量者。随证虽多。解脱之理一
    相一味非无量矣。从此第二明谛一二。文复
    分三。且初第一标见一二
    经。若菩萨随诸有情见二是即不见一二之
    义。解曰。若菩萨等者。谓若菩萨不能亡相。
    见无所见而起分别。见实相一见有情多。故
    云二也。是即不见一二之义者。即是取相妄
    见一二不能悟解。真不违俗。随修证多解脱
    门多。俗不违真。实相体一万行归一。此之真
    俗一二义矣。从此第二释胜义谛
    经。乃知一二非一非二即胜义谛。解曰。了
    知一二者了上一二也。非一非二者。了真非
    定一。了俗非受二。如上悟解即无分别胜义
    谛也。从此第三释世俗谛
    经。取着一二若有若无即世俗谛。解曰。取
    着一二者。取相执着见一定一见二定二也。
    若有若无者。执俗定有胜义定无。此皆妄情
    世俗谛故。从此第五结非一二
    经。是故法门非一非二。解曰。是故等者。可
    以虚心融其妙旨。是故法门非一非二。破情
    计也。自上三门境智文字及法门者。由依说
    听如文字修。悟解法门非一非二。从浅至深
    明二谛故。从此第二明佛同说。于中分三。一
    明佛同说。二明功德多。三明受持胜。初明同
    说文分为二。且初第一标佛同说
    经。大王一切诸佛说般若波罗蜜多我今说般
    若波罗蜜多无二无别。解曰。显同说也。
    从此第二明受持等
    经。汝等大众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即为受持诸
    佛之法。解曰。一者受持二读三诵四如说
    行。四法行也。即是受持一切诸佛所说之法。
    非唯世尊独说法也。从此第二明功德多。于
    中分三。一标功德多。二明多佛说。三明少况
    多。且初第一标功德多
    经。大王此般若波罗蜜多功德无量。解曰。
    此般若等者。摄此一部能诠所诠总名般若。
    人不唯尔。尘沙教法皆名般若。功德无量
    者。般若功德犹如虚空不可量矣。从此第二
    明多佛说。文须分二。且初第一明能说多
    经。若有恒河沙不可说诸佛是一一佛教化无
    量不可说有情是一一有情皆得成佛是诸
    佛等复教化无量不可说有情亦皆成佛。解
    曰。若有恒沙等者明多佛也。是一一佛者化
    多成佛也。是诸佛等者复化多佛也。此上三
    重喻说。诸佛所有数量唯佛能知。显能说多。
    从此第二显所说多
    经。是诸佛等所说般若波罗蜜多有无量不可
    说那庾多亿偈说不可尽。解曰。是诸佛等
    者明各说般若也。有无量等者明所说多也。
    此上所明。于前般若所有功德有尔所佛。各
    各说有尔所偈。赞般若德说不可尽。从此第
    三明少况多
    经。于诸偈中而取一偈分为千分复于十分
    而说一分句义功德尚无穷尽何况如是无量
    句义所有功德。解曰。于诸等者。明取一偈
    分为千也。复于千等者。明说一分尚无穷尽。
    何况等者。况多佛说无量句义。所有功德而
    能测量。从此第三明受持胜。于中分二。初
    明受持胜。后当得菩提。初文复二。且初第一
    明受持胜
    经。若有人能于此经中起一念净信是人即超
    百劫千劫百千万劫生死苦难。解曰。明一
    念信超多劫苦。从此第二明等诸佛
    经。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所得功德即
    与十方一切诸佛等无有异。解曰。何况等
    者彰持说胜。即与等者同诸佛说。诸佛所说
    文句甚深。显书写等皆佛所说。人虽胜劣教
    理无差。所有功德等无异矣。从此第二当得菩提
    经。当知此人诸佛护念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解曰。诸佛护念者显法胜也。当
    得菩提法力修行也。从此第三闻法获益
    经。说是法时有十亿人得三空忍百万亿人得
    大空忍无量菩萨得住十地。解曰。依本记
    者。一得三空。即三贤位三假空也。二得大空。
    即登地也。三得十地。随地增进皆蒙益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二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