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一 >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二_观如来品第二

    经工巧妓艺超诸世间。解曰。赞方便行。
    此地菩萨修诸谛观。为利有情作工巧等。俱
    舍论云。起工巧心唯是意识。作工巧处有其
    二种。一身工巧四尘为体。二语工巧五尘为
    体。言技艺者谓业艺也。工巧技艺超过世
    间。皆为引摄诸众生故。如华严云。此地菩萨
    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世间妓艺靡不该习。所
    谓善解文字算数图画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
    论。成悉通达乃至不为世间善根所倾动故。
    次第六地其义者何
    经。深入缘生空无相愿。解曰。上句缘生下
    句辨观。言深入者是智证也。言缘生者缘谓
    众缘生者起也。诸有为法皆从缘生。今此所
    明十二因缘下广明矣。空无相愿者。依缘辨
    观如华严经缘生下云。此地菩萨观诸缘起
    知无我人了无自性空无作受者。得空解脱
    门。观诸有支皆自性灭毕竟解脱无少生相。
    得无相解脱门。如是入空无相已无有愿求。
    大悲为首教化众生得无愿解脱门。乃至菩
    萨住现前地得入百千空无相愿三三昧门。
    皆现前故。次第七地其义者何
    经。出入灭定示现难量。解云赞自在行。言
    出入者谓即灭定出入之心。言灭定者明此
    菩萨无漏灭心寂然不起似涅??故。如瑜伽
    论云。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下广明
    也。示现难量者明此菩萨示现随类隐显难
    量。如华严云。此地菩萨三昧智力以大方便
    虽示现生死而恒住涅??。虽眷属围绕而常
    乐远离。虽以愿力三界受生。不为世法之所
    染污。次第八地其义者何
    经。摧伏魔怨双照二谛。解曰。梵云魔罗。此
    云害者。害人善品故名魔怨。魔别不同有其
    四种。如佛地论第一云。烦恼.蕴.死及以天
    魔。烦恼魔者谓一百二十八烦恼并随烦恼。
    蕴魔者谓五取蕴。死魔者谓有漏内法诸无
    常相。天魔者谓欲界第六自在天子。如是四
    种皆能损害诸善法故。四中初一是生死因。
    后一天魔是生死缘。蕴死二魔是生死果异
    熟士用自相害故。言摧伏者如智度论二十
    五云。是诸菩萨得菩萨道破烦恼魔。即真
    见道分别二障魔怨破也。得法身故能破蕴
    魔。得法身道能破死魔。然于初地法身及道
    亦能少分破蕴。死魔成佛初心方能永破。故
    佛地云。由是四魔生诸怖畏。如来永离四种
    魔。故不动三昧能破天魔。今第八地名为不
    动。初入此地则破天魔。故说此地永摧伏矣。
    双照二谛者于真俗境智俱双照。下广明也。
    次第九地其义者何
    经。法眼普见知众生根四无碍解演说无畏
    解曰。法眼普见者。法谓轨持通真俗境。眼谓
    净慧照诸有情。随其种性悉能知故。四无碍
    解者。摄大乘论无性释云。由法无碍自在了
    知一切法句。由义无碍自在通达一切义理。
    由词无碍自在分别一切言词。由辨无碍遍
    于十方随其所冥自在辨说。通以定慧及彼
    相应心心所法为自性故。演说无畏者。谓此
    菩萨法眼能见上中下根。四无碍解当根演
    说。言无畏者。依智度论二十四云。四无所
    畏菩萨有否。答曰有之。一者闻持无畏。诸
    陀罗尼忆念不忘。在众说法无所畏故。二者
    解脱无畏。一切法药悉能分别知众生根。随
    应说法无所畏故。三者处众无畏。十方有来
    问难我者。在大众中说法无畏。四者答难无
    畏。恣一切之来问难者一一皆答能断疑惑。
    在大众中说法无畏。由具此四得自在故。如
    华严经三十八云。此地菩萨得无碍智得如
    来妙法藏作大法师。得四无碍陀罗尼门以
    百万阿僧只善巧音声而演说法故。次第十
    地其义者何
    经。十力妙智雷震法音近无等等金刚三昧
    解曰。赞满足行。十力妙智雷震法音者。佛果
    十力处非处等。此地菩萨分得彼故。然智度
    论二十四云。佛有十力菩萨有否。答曰有。一
    者一切智心坚深牢固力。二者具足大慈力。
    不舍一切众生故。三者具足大悲力。不须一
    切供养恭敬故。四者大精进力。勤求一切佛
    法心不厌故。五者禅定力。一心慧行威仪不
    坏故。六者具足智慧力。断一切忆想分别戏
    论故。七者不厌生死力。成就一切众生故。八
    者无生法忍力。观一切法实相故。九者解脱
    力。入空无相无作解脱故。十者具足无碍智
    力。深法自在知诸众生心行所起故。然此十
    力于十地中各一随增。三德别者。五禅定力.
    六智慧力.八无生力.九解脱力.此之四力皆
    是自利。摄散断妄为断德因。正观解脱为智
    德因。二大慈力.三大悲力.七不厌生死力.十
    无碍智力.此之四力恩德利他。慈悲.二力能
    度之心。七.十二力所度之境。四精进力通其
    二利。故此十力定慧为性。相应眷属俱为体
    矣。具十智力妙应根宜演说正法其由雷震。
    如华严三十九云。此地菩萨以自愿力起大
    悲云震大法雷。通明无畏以为雷光。福德智
    慧而为密云。现种种身普遍十方演说法故。
    近无等等金刚三昧者叹近果德。佛比菩萨
    名为无等。佛佛道齐故名为等。此第十地名
    为近也。金刚三昧者最后胜定。胜用坚固名
    金刚定。故一近字通用及定。上来十段别赞
    十地。又者后地必具前德。此上通赞亦不相
    违。从此第三结赞成就。其义者何
    经。如是功德皆悉具足。解曰。如前功德菩
    萨具矣。从此第四在家诸圣众其义者何
    经。复有无量优婆塞众优婆夷众皆见圣谛
    解曰。旧经据人分为二众。此皆近事。经合为
    一。言无量者标众广也。优婆塞众优婆夷众
    者彰其类也。此顺古译。言说讹略也。慈恩
    三藏所译诸经皆云邬婆索迦邬波斯迦。邬
    婆云近迦云事也。索是男声斯是女声。以男
    女声辨其类别。顺正理论三十七云。依何义
    说邬波索迦。彼先归依佛法僧宝。亲近承事
    所尊重师护尸罗故。或能习近如理所为坏
    恶业故。或能近事佛为师故。分同诸佛得净
    尸罗善意乐故。净尸罗者在家五戒。三护身
    业。一护语业。后一通护身语三业。前四性
    戒。后一遮戒。俱表无表以为自体。有宗表业
    谓身语二。无表从表。无见无对法处色故。成
    实表业身语为体。无表即彼不相应行。非色
    心故。大乘表业谓即是思。无表则依胜思种
    上假立。非实法处摄故。由具戒德堪可亲近
    承事比丘及比丘尼。是故名为近事男女。故
    婆沙云。亲近承事诸善士故。皆见圣谛者赞
    圣德也。明在家皆证谛也。见体即是无漏净
    慧。圣谛即是苦等四谛。从世第一善根无间
    即缘欲界苦圣谛境生无漏法名苦法智忍。
    如是乃至第十五念道类智忍皆名见谛。此
    所断者知佛地论第一云。已断见道一百一
    十二种烦恼即名初果。其实无学亦皆见谛。
    今依初见立见谛名。问经言见谛但是总明。
    理实在家得何等果。答在家容得前之三果。
    阿罗汉果唯是出家。设第三果生于边国无
    佛法处。证第四果鬓发自落作沙门相。如婆
    沙说。此经列众无学先明。近事众中但言见
    谛。既无遮表容有前三。何理知然。如次经
    云。即问宝盖无垢称等诸优婆塞。此等居
    士尚是应现大菩萨众。于中三果岂不得哉。
    从此第五在家七贤众于中分三。且初第一
    标数辨类。其义者何
    经。复有无量修七贤行。解曰。言无量者彰
    众广也。修七贤行者。修谓进修贤谓贤善
    亦贤和也。贤位有七名七贤矣。其七者何。
    一者五停心观。由诸有情机类有五。谓贪嗔
    痴慢及寻思。停止其心当病设药随应治断
    名五停心。顺正理论五十九云。诸有情类行
    别众多。故入修门依二门入。一不净观。二持
    息念。如瑜伽三十依声闻地略引两门。一明
    远离二别对治。明远离者如彼论云。先当修
    习远离圆满。此有二种。一身远离。不与在家
    出家二众共相杂住。独处闲静。二心远离。
    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修习诸善
    能引义利定地作意。别对治者。一者勤修不
    净观。如理作意知实不净深可厌逆。寻思内
    身种种不净外诸死尸或男或女亲怨中庸或
    劣中胜少中老年取彼相已若尸青瘀脓烂
    虫蛆膖胀烂坏种种胜解狐狼等食支节分
    散。是名寻思修不净观。能为贪欲厌离对治
    故二者勤修慈愍观。由欲利益安乐于诸
    有情。作意与乐发起胜解。是慈愍相。复应思
    择亲品怨品此中庸品。我于怨品当应与乐。
    何以故。此中都无嗔骂打弄故。世尊言。如是
    有情无始世来经历生死长时流转。更互或
    为父母兄弟姊妹师友。皆当发起平等性心
    利益安乐与乐胜解。是名寻思修慈愍观。能
    离嗔恚故。三者勤修缘起观。能正了知十有
    二支。如是一切缘生诸行无不皆是本无今
    有。生已散灭。是故前后皆是无常皆是生
    老病死法故。其性是苦不自有故。中间十
    支不可得故性空无我。是名寻思缘起相观。
    能离愚痴故。四者勤修界差别观。谓正寻思
    地等六界。地为坚相。水为湿相。火为??相。
    风为动相。空虚空相。识了别相。此一切相以
    要言之皆是无常苦空无我。由界差别所合
    成身发起高慢便为颠倒。如是六界为所依
    故筋骨血肉众缘和合围?虚空。施设言论
    假名为身。若于如是界差别观善修善习善
    多修习。是名寻思界差别观。能离?x慢故。五
    者勤修阿那波那观。能正了知于入出息。所
    缘境界系心了达无忘明记。若风入内名为
    入息。若风出外名为出息。此入出息及所依
    止皆是无常。此中都无持息入者持息出者。
    从因缘生假设言论。若于如是入出息念善
    多修习能离寻思故。下总结云。如是依止净
    行所缘寻思观已。数数于内令心寂静。数数
    复于如所寻思以胜观行审谛伺察。由定为
    依慧得清净。由慧为依定得增长。是故名为
    五停心观。二者别想念住。正理六十云。以
    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一一别观修四念住。
    一身念住观自相者。谓观于身从眼至触十
    处自性皆不净故能治净倒。二受念住观自
    相者。唯受自性性自苦故能治乐倒。三心念
    住观自相者。唯心自性性自无常能治常倒。
    四法念住观自相者。唯法自性性空无我能
    治我倒。观共相者。身受心法与余有为俱无
    常。性与余有漏俱是苦性。与一切法空无我
    性。此四念住以慧为体。相应俱有具五蕴性。
    三者总相念住。如正理云。杂缘法念住。总观
    一切身受心法。所谓非常苦空非我。如是熟
    修智及定已便能安立顺谛现观。四者??善
    根。如正理云。顺决择分。初善根起名为??法。
    如钻火位初??相生。法与??同故名??法。此
    善根起分位长故。能具观察四圣谛境。由此
    具修十六行相观苦谛等。如次当悉。住空闲
    者修习此??。下中上品渐次增进观察诸有。
    恒为猛盛焰所焚烧。于三宝中信上首故。五
    者顶善根。如正理云。总缘共相法念住差
    别。顶声显此是最胜处。谓色界摄。四善根中
    可动二中下者名??。上者名顶。此境行相与
    ??法同。谓观四谛修十六行。下中上品渐次
    增长。缘三宝信多现行故。六者忍善根。如正
    理云。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于四谛理能忍
    可中此最胜故。无退堕故。然此忍法有下中
    上。下品忍位具八类心。谓瑜伽师以四行相
    观欲界苦名下品心。如是次观色无色苦
    集灭道谛亦如是观成八类心名下品忍。中
    忍减略行相所缘。谓瑜伽师以四行相观欲
    界苦。乃至具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于上界
    道灭一行相从此名曰中品忍初。渐减渐略
    唯以二心观欲界苦名中品忍。上忍唯观欲
    界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善根起不相
    续故名上品忍。七者世第一善根。上忍无间
    有修所成初开圣道门。世间功德中胜。此即
    说名世第一法。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
    故名为第一。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圣道起
    故名最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近见道故。似
    见道故。唯修尔所似苦法忍唯缘欲苦故。如
    是名为七贤行矣。从此第二别赞具德。其义者何
    经。念处正勤神足根力八胜处十遍处。解
    曰。如正理论属七贤者。言念处者谓四念处。
    身受心法以慧为性。摄彼别总初业位故。言
    正勤者。勤断二恶勤修二善精进为性。??位
    增故。言神足者欲勤心观。以定为性。顶位
    增故。根谓五根。忍必不退。忍位增故。力谓五
    力。世第一法惑不能屈。力增胜故。此念住等
    具五蕴性。无觉道支是无漏故。八胜处者如
    正理云。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二内有色想
    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四内无色
    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青黄赤白四色。
    足前成八。初二胜处依初解脱。次二胜处依
    第二解脱。前四胜处不净相转作青瘀等诸
    行相故。后四胜处依第四禅缘欲可见。青黄
    赤白清净相转作净光鲜行相转故。此八胜
    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惑终不起。能制伏境
    心胜境处故名胜处。此八俱以无贪为体。相
    应俱有五蕴为性。十遍处者。谓周遍观地水
    火风青黄赤白及以空识二无边处。于一切
    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故名遍处。十中前八
    如胜处中。后四胜处谓八。自性皆是无贪。若
    并助伴皆五蕴性。依第四禅缘欲可见色。后
    二遍处如次空识。定善无色为其自性。各缘
    自地四蕴为境。应知此中修观行者从诸胜
    处入诸遍处。后胜前故。后四胜处虽能分别
    青黄赤白。而未能作无边行相。前四边处谓
    观青等一一无边。复思青等所依大种。故观
    地等一一无边。此所缘色由何广大。由所依
    空及能缘识故。次观后二无边处。贤位所修
    胜处遍处但为治贪俱有漏故。从此第三结
    趣现观。其义者何
    经。十六心行趣谛现观。解曰。十六心行者。
    依正理论。谓从??法修四圣谛。于一一谛有
    四行相。苦谛四者。一非常行待众缘故。二者
    苦行逼迫性故。三者空行违我所故。四无我
    行违我见故。集谛四者。一者因行如种生牙
    故。二者集行因集果现故。三者生行令果相
    续故。四者缘行令果成办故。灭谛四者。一
    者灭行诸蕴尽故。二者静行三毒息故。三者
    妙行无众患故。四者离行脱众灾故。道谛四
    者。一者道行通圣行故。二者如行契正理故。
    三者行行趣向涅??故。四者出行永超生死
    故。所言心者目能缘心。所言行者所缘行相。
    以能缘心缘四圣谛。施设彼等十六行相。见
    缘于相名为心行。俱慧为体。具五蕴故。趣
    谛现观者。趣谓能趣即十六行。谛现观者是
    所趣故世第一后名谛现观。如俱舍云。此有
    三种。一见现观。唯无漏慧见谛分明名见现
    观。二缘现观。此无漏慧及慧相应心心所法
    同一所缘名缘现观。三事现观。谓前相应及
    道共等同一事业名事现观。即七贤依趣谛
    现观乃至无学皆所趣故。赞已成德。约位
    以明闻法获益。至下当悉。从此第六人王自
    在众。其义者何
    经。复有十六大国王波斯匿王等各与若干千
    万眷属俱。解曰。十六国名如下当列。彼诸
    国王皆来诣会。举波斯匿等彼诸王。象马等
    军王诸导从及以亲属其数既多故。结集者
    云若干矣。从此第七六欲诸天众。其义者何
    经。复有六欲天王释提桓因等与其眷属无量
    天子俱。解曰。六欲天王者初标类也。欲谓
    欲界。?H食引贪。于欲界中天处有六。如顺正
    理三十一云。一四大王众天。居妙高山第四
    层级。谓彼天众事四大王。是四大王之所领
    故。二三十三天。居妙高顶。谓彼天处三十三
    部诸天所居。三夜摩天。谓彼天处时时多分
    称快乐哉。四覩史多天。谓彼天处于自所受
    生喜足心。五乐变化天。谓彼天处乐化欲境
    于中受乐。六他化自在天。谓彼天处于他所
    化妙欲境中自在受乐。彼诸天王皆来诣会释
    提桓因等者三十三天主也。梵云释迦提婆
    因达罗者。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
    陀罗帝也。此正翻云能天帝也。今此经云释
    提桓因梵语讹略。若余处云天帝释者言乃
    倒耳。往昔过去字?x尸迦此云茧儿。又名阿
    摩揭陀此云无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
    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彼国旧名置甘露处。
    如智论说。劫初帝释与阿修罗以山为钻。乳
    海得甘露置于此地因以名焉。帝释往昔有
    三十二人以为同伴有善法。天人圆生天人
    欢喜天人说支夫人同修胜业故生天中。有
    善法堂圆生树欢喜园阿修罗女设支夫人。
    此等因缘如余处说。举此等余五天主也。与
    其眷属等者。明诸天众随天主来故言无量。
    从此第八色界诸天众。其义者何
    经。色四静虑诸大梵王亦与眷属无量天子
    俱。解曰。色四静虑者初标类也。色谓色界。
    色贪随增。色定地中静虑有四。静谓寂静虑
    者缘虑。虑专一境故名静虑。顺正理论二十
    一云。初静虑地天处有三。一梵众天。大梵
    所有所化所领故名梵众。二梵辅天。大梵前
    后行列侍卫故名梵辅。三大梵天。广善所生
    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行中
    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殁故。威德等胜故名
    为大。第二静虑天处有三。一少光天。自地天
    内光最小故。二无量光天。光明转胜量难测
    故。三极光净天。净光遍照自地处故。第三静
    虑天处有三。一少净天。意地受乐说名为净。
    于自地中此净最劣故。二无量净天。此净转
    增量难测故。三遍净天。此净周普故名遍净。
    意显更无乐能过此。第四静虑天处有九。一
    无云天。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说
    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名无
    云。二福生天。更有异生胜福方所可往生故。
    三广果天。居在方所异生果中此最胜故。四
    无想天。修加行时偏厌于想想灭为首名无
    想天。自上五天名五净居。离欲诸圣以圣
    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
    居。一无繁天。繁谓繁杂或谓繁广。无系杂中
    此最初故。繁广天中此最劣故。二无热天。已
    善伏除杂修静虑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热
    恼故。三善现天。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德易
    彰故。四善见天。杂修定障除品至微见极清
    彻故。五色究竟天。更无有处于有色中能过
    于此名色究竟。诸大梵天王者。西云梵摩此
    云寂静又亦清净清洁之义。即四静虑俱得
    梵名。第四禅主名为大梵。故大般若五百七
    十云。堪忍世界主大梵天王。即同法华娑婆
    世界主梵天王也。然第四禅等大千界。下三
    静虑皆有梵王。自地中尊亦得名大。梵王无
    量故得云诸。经但总言色四静虑诸大梵王
    明尽来也。亦与眷属无量天子俱者同欲界
    来。故复云亦。王来臣从眷属必俱。数既繁多
    故云无量。化身变土义如常矣。从此第九诸
    趣变化众。其义者何
    经。诸趣变化无量有情。解曰。诸趣变化者
    六趣不一故名为诸。趣即所趣无覆无记。变
    谓改转化谓化现。问此变化众定目何趣。答
    经中无简通六趣也。然变化通如俱舍论二
    十七云有其五种。一者修得。二者生得。三者
    呪得。四者药得。五者业得。天趣具五人唯有
    四。无生得故。鬼等亦四。无修得故。傍生地
    狱有生业二。能起通者俱得来矣。若尔人天
    二趣如上具明。修罗鬼畜如次别辨。变化即
    彼此众是何。地狱趣中如何变化。设有变化
    得闻经否。答此权彼实亦不相违。正法念
    云。根本地狱及眷属处恶业力故种种变化。
    正理三十一云。孤独地狱亦有变化。虽纯苦
    趣亦得闻经。云何知耶。又如大般若第一云。
    尔时世尊不起本座复入师子游戏等持。现
    神通力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变动。时此
    世界所有地狱傍生鬼界及余无暇险恶趣坑
    一切有情皆离苦难。从彼舍命得生人中及
    六欲天。皆忆宿住欢喜踊跃。同诣佛所以?@
    净心顶礼佛足。以彼准此六趣皆来。若依此
    解经变化言乃通二释。一由如来将说经前
    神力动地成熟有情大悲变化。二则苦趣恶
    业有情承佛威神业力变化脱苦得乐。诣会
    闻经彼众既多云无量矣。从此第十明修罗
    八部众。其义者何
    经。阿修罗等若干眷属俱。解曰。阿修罗等
    者等彼天.龙.药叉.健达缚.揭路荼.紧捺洛.
    莫呼洛伽。此八部众常随佛故。阿修罗者讹
    也新云阿素洛。阿者云非素洛云天。以多[言*舀]
    诈无天行故名曰非天。佛地瑜伽云天趣摄。
    杂心鬼趣。正法念经鬼畜趣摄。伽陀经云鬼
    畜及天三趣摄故。罗睺阿修罗是师子儿畜
    生所摄。十地经说此有五类。一极溺者住于
    人间深山大窟非天宫也。妙高山北大海之
    下二万一千由旬有罗睺宫此云执日。次下
    复有勇健之宫。次下复有华?之宫。一一相
    去二万一千由旬。其次最下有?衬χ识嗦?br> 宫。新云吠摩质?炖?嗽歧猜蘧 R晕纳?br> 故。或云宝饰宝冠饰服此为最大。帝释妻翁
    说支父也。居大海下时复大唱我是?衬χ?br> 多阿?罗王。言天神者身有光明住空宫也。
    言龙神者正法念云此有二类。一者法行谓
    难陀等。二非法行谓黑色等。如常分别。药
    叉神者此云勇健亦云轻捷。飞腾虚空部摄
    地行诸罗刹也。如起世经此有三种。一者地
    居。二者空居。三者欲天。守护城门。言夜叉
    者讹也。健达缚者此云寻香。诸天乐神。地居
    山穴诸天须乐身有相现即往升天。言干闼
    婆讹也。揭路荼者此云妙翅。妙翅鸟神也。
    云迦娄罗金翅鸟者讹谬也。毛羽之色。杂以
    众宝。岂唯金色。如增一阿含此有四生食四
    生龙。如常分别。紧捺洛者此云疑神。其形似
    人头有一角面极端正。疑人非人故曰疑神。
    此即诸天法乐神也。言紧那罗者讹也。莫呼
    洛伽者此云大腹。大蟒田蛇腹行之类。言摩
    睺罗伽者讹也。此等非人何得随佛。如舍利
    弗问经云。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八部鬼神以
    何因缘生于恶道而常闻正法。佛言以二种
    业。一以恶故生于恶道。二以善故多受快乐。
    又问善恶二异。何得同耶。佛言亦得八部鬼
    神皆曰人非人也。天神者过去以车舆舍宅
    饭食供养三宝父母贤胜之人。犹怀悭俭谄
    佞嫉妒故受天神身。如普光净胜天也。龙神
    者修达德本广行檀施。不依正念急性好嗔
    故受龙身。如摩尼光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
    先损害后加饶益。随功胜负汝在天上空
    中地下。干闼婆者前生亦少?恚常好布施。
    以青莲华自严其身作众伎乐。今为此神常
    为诸天奏诸伎乐。阿?罗神者此神志强不
    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为作诸邪福。傍于
    邪师甚好布施。又乐观他鬪讼之事故受此
    身。迦娄罗神者先修大舍。常有高心以陵于
    物故受此身。紧那罗神者昔好劝人发菩提
    心。未正其志逐诸邪行故受此身。摩睺罗伽
    神者布施护法。性好?恚故受此身。人非人
    等皆由依附邪师行[言*舀]恶道以邪乱正俱谓是
    道生彼类中。由有善故得闻正法。此或愿生
    或是变化。各与眷属云若干矣。上来别明当
    根众竟。从此第二明变化众于中分三。一明
    现法座。二明现宝华。三明遍诸国。就初文中
    复分为二。初明所现座。其义者何
    经。复有变现十方净土而现百亿师子之座
    解曰。复有变现十方净土者。变谓改转隐秽
    示净。土体本有故得变名。现谓化现无而忽
    有。华坐本无故称化现。能变之人唯佛菩萨。
    所变之土净妙四尘。广博庄严遍十方故。即
    是瑜伽三十七说。示现转变所作自在能施
    安乐四种变也。而现百亿者。此方常数十十
    而增。十万为亿此有百亿。即是西方百洛
    叉矣。师子之座者佛坐说法名师子座也。从
    此第二现能说法。其义者何
    经。佛坐其上广宣法要。解曰。既现法座佛
    于其上广宣法要。法之要者惟般若故。从此
    第二明现宝花文分为二。初明所现花。后明
    现众说法。且初第一明所现花。其义者何
    经。一一座前各现一华是百亿花众宝严饰
    解曰。一一座前者其变净土所现法座。座上
    有佛座前现花。花同法座数亦百亿。众宝严
    饰者体即四大。众宝庄严所现之中座先花
    后也。从此第二现众说法文复分二。初明能
    依众。其义者何
    经。于诸花上一一复有无量化佛无量菩萨四
    众八部悉皆无量。解曰。于诸花上者诸花
    叶上皆有化佛。佛及余众皆无量矣。从此第
    二明佛说法。其义者何
    经。其中诸佛各各宣说般若波罗蜜多。解
    曰。如文悉也无劳重释。问此所变现为释迦
    化为余佛化。答二俱无失。表法胜能吉祥瑞
    应。又表土体净秽不二。表所说法真化不二。
    或大菩萨庄严道场引摄现当令欣趣入故
    现化矣。从此第二明遍诸国。其义者何
    经。展转流遍十方恒沙诸佛国土。解曰。所
    现净土及诸佛等展转周遍十方佛刹。由此
    而言众会忽覩故云变现。宁知未见净土宛
    然。故法华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
    土安稳天人常充满。总是初列众说。从此
    第二结申退坐。其义者何
    经。有如是等诸来大众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解曰。将说经前故光召集。如秋满月晖映众
    星。如夏日轮先夺诸色当根变现二众咸臻。
    三业至诚稽首礼足一心瞻仰默然退坐。从
    此第二明发起序文为二。初说经瑞相后现
    花召众。初中分三。一现诸瑞相二大众惊疑。
    三作乐供养。就初瑞相文复分四。且初第一
    如来入定。其义者何
    经。尔时世尊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静妙三摩
    地。解曰。经前瑞相各各不同。随处引导应
    根而作。或眉间流照表亦一乘。或合盖现奇
    彰难思德。今兹般若诸佛之母故在年初表
    居法上。尔时者将说经时。言世尊者即第十
    号。破魔威德义如前释。初年月八日者彰演
    说时。此方四时时各三月。皇唐御历建寅为
    正。西国三际际各四月。寒际之首当十一月。
    即同往古建子为正。黑半标无。二十三日即
    初八矣。又金光明第九立为四时。如西域记
    第二卷云。从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
    春三月。即正月二十三日为初年月八。取舍
    如文。入大寂静者入谓证入。言大寂静谓即
    胜定。若依佛地龙军所释。佛三法中即大定
    矣。问佛无散心无不皆定。何故此中而复言
    入。答佛无散心。为师范故显慧依定示先入
    故。定慧双修不倾动故。入定放光及以说法
    三业示导即三密故。如来常法尊敬般若。将
    欲演说示敬仪故。妙三摩地者唯佛独得故
    称为妙。三摩地者此云等持。体离沈掉故名
    为等专注一境即名为持。等即持故。亦名三
    摩提义同地也。因位等持通定散地。果位唯
    定唯是有心亦唯无漏。若云等至通有无心。
    若言等引即唯是有。二皆唯定漏等皆通。三
    摩地言简彼后二。彰欲说经畅乎净慧慧依
    定发故先入矣。从此第二光照十方。其义者何
    经。身诸毛孔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恒沙佛土
    解曰。身诸毛孔者为欲说经故先入定。为惊
    凡圣现瑞放光。从佛足轮上至于顶遍身毛
    孔皆流照故。普照十方恒沙佛土者。有缘斯
    现即所照也。从此第三雨花供养文分为二。
    初明欲色后明无色。初文复三。且初第一欲
    界雨花
    经。是时欲界无量诸天雨众妙花。解曰。欲
    界六天天众无量各雨妙花而供养故。从此
    第二色界雨花
    经。色界诸天亦雨天花。解曰。色界天众亦
    同欲天。从此第三合明花状
    经。众色间错甚可爱乐。解曰。二界雨花花
    多奇状。众色交映故云间错。乐观无厌故
    云爱乐。从此第二无色雨花
    经。时无色界雨诸香花香如须弥花如车轮如
    云而下遍覆大众。解曰。时无色界雨诸香
    花者此总标也。明无色界诸宗不同。一切有
    部俱舍颂云。无色谓无色。后色起从心。经部
    宗云。色心二种互相依持。谓彼二宗皆唯四
    蕴在欲色界无别所依。大众部云。具十八界。
    但无?色细色非无。如正理论具明立废。如
    中阴经说。如来至无色界无色众生礼拜世
    尊。又本业经云。如来说法无色诸天来入会
    中。华严经云。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
    又瑜伽论五十四云。色无色天变身万亿共
    立毛端。由此等文彼非无色。若尔如何名无
    色界。答就色不同有其四种。业果通果二色
    定无。定境定果二色容有。云无云有皆不相
    违。所雨香花即定果矣。香如须弥花如车轮
    者明其形状也。如云而下者皆乱坠耳。从此
    第四地六震动
    经。普佛世界六种震动。解曰。普佛世界者
    如华严经云。堪忍世界有佛号?陈?谀侨?br> 来。即大千也。又不唯尔光既遍照。动亦必俱。
    故大般若云。此大千界六种变动。从此展转
    周遍十方??伽沙等诸佛世界。以佛神力六
    种变动。以彼准此故经说云普佛世界。六种
    震动者略有三义。一动因者增一阿含说有
    八因。一随风轮上下而动。二者菩萨入胎出
    胎。三者出家道成正觉。四转法轮。五入涅??。
    六神通比丘心得自在。七诸天命终还生胜
    处。八众生福尽手相攻伐故皆地动。动有
    小大。若小动者如法华云。而此世界六动震
    动。若大动者文殊偈云。一切诸佛土即时大
    震动。智论第十云。若菩萨等动阎浮提动四
    天下小中大千。若佛世尊动无量故。二动相
    者如华严云。所谓震.动.踊.运.吼.击。初渐为
    震。渐大为动。上下为踊。往来为运。大声为
    吼。相鼓为击。大般若云。所谓动.涌.震.击.吼.
    爆。动即摇动。涌即出没。震声隐隐。击即扣
    击。吼即发响。爆即声惊。上六各三即为十
    八。谓动.遍动.普遍动等。小动名动。诸处皆
    动名为遍动。遍大倾动名普遍动。余皆准也。
    此经总云六种震动。震动名宽通十八矣。又
    大般若初.华严三十六皆云。东涌西没西涌
    东涌南涌北没北没南没中涌边没边涌
    中没经六种言或准此故。三动意者如十地
    论第十二云依四种众生。一不善众生不识
    无常纵心逸荡。令因地动修诸善故。二生天
    众生信现天报。动种倾动令生厌舍起求法
    故。三我慢众生恒起种种我慢如山。令因地
    动知无常故。四呪术众生少能动地便生高
    举。令因大动知己劣故。又如胜思惟梵天经
    论。说有七因。一令诸魔生惊怖故。二令时众
    心不散故。三令放逸者生觉悟故。四令众生
    念法相故。五令众生观说处故。六令成熟者
    得解脱故。七令随顺问正义故。今欲说经治
    倒生解故地动矣。从此第二大众惊疑文分
    为四。且初第一大众惊疑
    经。尔时大众自相谓言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
    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天
    王问般若波罗蜜多大品等无量无数般若波
    罗蜜多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解
    曰。大觉世尊无漏假者。前已为我等者谓见
    已前。说诸般若摩诃等者。摩诃云大。谓大般
    若。金刚般若即第九会。天王问者即第六会。
    言大品者即第二会。万八千颂波罗蜜多。所
    言等者等余一切尘沙数等诸般若矣。谓前
    所见说诸般若皆有瑞相。故今生疑。斯作何
    事即其意也。从此第二仁王思念
    经。时室罗筏国波斯匿王作是思惟今佛现是
    希有之相必雨法雨普皆利乐。解曰。室罗
    筏者略也。具足应云室罗筏悉底。此云丰德。
    一具财宝。二妙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
    此室罗筏即中印度?x萨罗国都城之名。准
    西域记乃有南北二?x萨罗。简异南国故双
    举也。波斯匿王者如鸯掘摩罗经云。波斯匿
    者此云和悦。既覩灵瑞作是思惟。今佛现是
    希有之相必说大法雨。我等诸王云何护国。
    如来大悲普??利乐。一部之兴起于兹矣。从
    此第三问诸众会
    经。即问宝盖无垢称等诸优婆塞舍利弗须菩
    提等诸大声闻弥勒师子吼等诸菩萨摩诃萨
    言如来所现是何瑞相。解曰。言宝盖者宝
    积长者持盖自荫或由奉佛故云宝盖。无垢
    称者即净名矣。舍利弗者具足应云舍利弗
    多罗。舍利鸟名弗者子也。尊者母眼如?
    鹭目。其相圆净其音便辩。因母彰名称
    舍利弗。须菩提者此云空生。或云善吉及
    善现也。言弥勒者此译为慈。多修慈行又
    亦是姓。师子吼者梵云僧(思孕反)伽娜娜。此云
    师子吼。举此等余。明遍问故。从此第四明
    无答者
    经。时诸大众无能答者。解曰。无能答者虽劣
    知胜愿智能知。为法甚深无能答矣。从此第
    三作乐供养文分为三。且初第一王等作乐
    经。波斯匿王等承佛神力广作音乐。解曰。
    如来住定不合喧繁。波斯匿王及诸众会承
    佛神力故作音乐。从此第二诸天作乐
    经。欲色诸天各奏无量天诸伎乐。解曰。诸
    天音乐不鼓自鸣。今明欲色故作天乐矣。从
    此第三声遍大千
    经。声遍三千大千世界。解曰。三千大千如
    常分别。大文第二现花召众文分为三。一放
    无量光。二现僧只花。三召他方众。且初第一
    放无量光
    经。尔时世尊复放无量阿僧只光其明杂色
    解曰。前文放光不言其数。今此乃云复放无
    量阿僧只者显其色多。前理后事表二智故。
    从此第二现僧只花文分为二。且初第一现
    僧只花
    经。一一光中现宝莲华其花千叶皆作金色
    解曰。一一光中者所放光明既无数量。光中
    花现准亦应知。千叶金色彰其叶多金色上
    矣。从此第二化佛说法
    经。上有化佛宣说法要。解曰。如文应悉。从
    此第三召他方众文分为二。初召十方众后
    结申退坐。初中复四。且初第一普照有缘
    经。是佛光明普于十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有
    缘斯现。解曰。有缘斯现者现大悲之力普
    照十方。障重无缘虽近不覩。无障缘熟纵远
    亦来。故说恒沙有缘现斯。从此第二列诸菩
    萨文有五对。且初第一普照无染对
    经。彼地方佛国中东方普光菩萨摩诃萨东南
    方莲华手菩萨摩诃萨。解曰。此十菩萨万
    行皆修。略随其名彰胜行。普光菩萨者如光
    普照不简高下。菩萨济利不简怨亲。莲华手
    菩萨者众行如莲不染尘垢也。从此第二欢
    喜破简对
    经。南方离忧菩萨摩诃萨西南方光明菩萨摩
    诃萨。解曰。离忧菩萨者说无分别自他无
    忧。或随闻见皆无忧也。光明菩萨者所起智
    悲皆能破?也。从此第三不住最胜对
    经。西方行慧菩萨摩诃萨西北方宝胜菩萨摩
    诃萨。解曰。行慧菩萨者二利行中起悲慧
    行能不住也。宝胜菩萨者财法二宝施而无
    竭也。从此第四胜受离尘对
    经。北方胜受菩萨摩诃萨东北方离尘菩萨摩
    诃萨。解曰。胜受菩萨者能与众生安乐受
    行念舍平等也。离尘菩萨者智常照如。行离
    尘染也。从此第五常喜清净对
    经。上方喜受菩萨摩诃萨下方莲华胜菩萨摩
    诃萨。解曰。常得喜受清净如莲二菩萨也。
    从此第三明其眷属
    经。各与无量百千俱胝菩萨摩诃萨皆来至
    此。解曰。十方菩萨各各皆有无量百千俱
    胝菩萨皆来至此。从此第四各献香华
    经。持种种香散种种花作无量音乐供养如
    来。解曰。如文可悉。从此第二结申退坐
    经。顶礼佛足默然退坐合掌恭敬一心观佛
    解曰。顶礼合掌身业恭敬。一心观佛意业恭
    敬。默然退坐唯希法雨。明序分竟

    观如来品第二

    大文第二观如来品下六品经明正宗分。意
    明护国为经之主。国有净秽分为二护。即前
    三品明其内护。护佛菩萨诸净土故。观如来
    品彰其果德。菩萨行品具明修因。后二谛品
    前二依故。后之三品明其外护。护诸王等所
    居土故。初护国品明其报得。不思议品彰法
    胜能。后奉持品明前二故。又科为三。前三
    为内。第四为外。下二为总。总彰经德总明前
    故。又科为四。别如二文。总中分二。先显经德
    示不思议。后总彰前具明二护。又科为五。初
    二为内内彰胜劣。次辨总依通前及后。次为
    外护满本所求。次因散花表经奇特。后总前
    四内外依持十三法师从因至果十六王等
    无上宝故。又科为六。开初果因别则为云合
    为一故。依二判中。内非无外果非无因。各依
    胜显彰内外普。于前三品辨次第者。先彰果
    德令生欣求。必藉因故修胜行。无论因果必
    有所依。又果位中如智平等修因趣果二利
    双明。住果修因皆依境故。又即于境有分有
    全。全胜居初分劣居次位别胜劣。境后明故。
    又约果谈因修因趣果。因果虽二境唯是一。
    犹斯因果俱得护名。果不对因更何所护。内
    护三品次第应知。二释品名。观如来者观谓
    能观体即是慧闻思修等生法俱空加行本
    后俱名观故。相应俱有四蕴五蕴随应为性。
    言如来者谓即所观。本觉真常性非生灭。不
    觉迷本妄识轮回。反本妄除幻梦俱寂如归
    本来故名如来。虽去无去来无所来。对不觉
    去故名为来。又应化身大悲感赴随根应现。
    乘如而来亦名如来。若云观空直谈法性。此
    兼人法云观如来。又立品名有其三种。一者
    从略谓即此品。前广般若后观如来。以略显
    广名如来品。二者从广菩萨行品。自初及末
    明菩萨行名菩萨品。三者当相谓次四品。依
    名申义以彰品号。初后二品依广立名义类
    相从。大例唯尔释品及次。准上应知。三科判
    者。总科内护三品经文大分三段。第一总标。
    从尔时世尊从三昧起至云何护佛果云何护
    十地行为初段也。第二别答。从佛告波斯匿
    王言护佛果者至二谛品末云大王菩萨摩诃
    萨护佛果护十地行护化有情为此也。广明
    因果为别答也。第三总结。从波斯匿王白
    佛言真理是一下至卷终一纸经文为总结
    也。至文当悉。别科三品。解此品者于中分三。
    一标二护。二明问答。三明获益。就初标中文
    分为五。且初第一从三昧起。其义者何
    经。尔时世尊从三昧起坐师子座。解曰。显
    不住道正念正知故。佛世尊将欲演说从三
    昧起警动群情。言三昧者梵语也。同三摩地
    俱云等持。古译禅那。云思惟修及功德林。皆
    义翻耳。心一境性谓即等持别境中定。谓欲
    演说故云起也。坐师子座者智度论云。非实
    师子亦非木石用为师子。以佛即是人中师
    子所坐处牀皆得名为师子之座。彼时大众
    皆悉至诚。佛从定起升座而坐。又解坐者即
    在义也非别易处。显亦正住无所倾动故云
    坐矣。如大般若。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上自敷
    尼师坛结加趺坐。端身正愿住对面念。乃至
    下云在师子座。如四大宝妙高山王临照诸
    山威光迥出。以彼准此义周备矣。从此第二
    佛知王心
    经。告大众言吾知十六诸国王等咸作是念世
    尊大慈普皆利乐我等诸王云何护国。解
    曰。正遍知觉善得他心。知诸国王覩相兴愿
    仰希法雨。文具如前。故佛当根发诚谛语。
    告彼大众作如是言。吾知诸王咸作是念。世
    尊大慈普皆利乐。我等诸王云何护国彰外
    护也。从此第三总标内护
    经。善男子吾今先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护佛果
    护十地行。解曰。明佛大悲平等济护。若唯
    外护利乐不均。念外答内显悲深普不请而
    说也。又若唯外。事相虽严内不澄清。心疾
    宁念。外严内洁相应义故。又外因内方得无
    灾。三毒不除三灾必起。藉内护外故先明也。
    又内外言约二相说。法唯一味平等无差故。
    佛大悲曾无异说。由悟不悟修与不修深浅
    次第理必然故。善男子者波斯匿等。吾今已
    下明所护人。护佛果者即此品也。护十地行
    即后品也。先果后因欣趣次第义如前说。能
    所护者能护之法则唯般若。所护之者依经
    分二。圣凡二人净秽二土。从此第四敕令谛

    经。汝等皆应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解曰。谛者
    审也。摄耳聆音发生闻慧。善思思慧念之修
    慧。审其句偈思其义理如说修行令谛听等。
    又复谛者令心寂静对治散乱掉动心故。言
    善思者令心调柔治彼邪妄不正思故。言念
    之者令心明记治彼妄失颠倒心故。彼所治
    者障生胜慧。谓若有彼性无堪任。犹如覆漏
    秽等三器。得甘露味失漏无堪。是故世尊诚
    谛听等。智论偈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
    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
    说。从此第五大众赞仰文分为三。且初第一
    众赞善哉
    经。是时大众波斯匿王等闻佛语已咸共赞言
    善哉善哉。解曰。初闻佛语喜跃无任。咸共
    一心至诚仰赞。仰赞之极是故重云善哉善
    哉。又初善哉赞他心德。次一善哉赞起悲
    深。三宝不断则无七难。是故重言二善哉矣。
    从此第二散花成盖
    经。即散无量诸妙宝花于虚空中变成宝盖
    解曰。初各散花众心渴仰后成宝盖。一法俱
    沾。又事虽多真理唯一。又行虽众果必无差。
    又盖与花非多非一。而性与相非异非同。此
    表散花成盖不坠。从此第三覆诸大众
    经。覆诸大众靡不周遍。解曰。靡者无也。盖
    无盈缩。显说当根不减不增。总标二护。大文
    第二问答释成。于中分二。初波斯匿问后如
    来正答。且初第一总问者何
    经。时波斯匿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长跪
    而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护佛果云何
    护十地行。解曰。即从座起异诸众也。顶礼
    佛足者以已尊顶礼佛卑足也。合掌长跪者
    敬请之仪。白佛言下申其所问。运身发语由
    审决思三业至诚利乐故。问菩萨等者举能
    行人。云何已下问所行行。问菩萨因位护义
    极成。佛果已圆更何须护。答果从因显。果
    德已圆性不离因故说护果。若尔护果即因
    与后何别。若因果一何须分二。答此品之
    内就果谈因。后品之中从因趣果。因果事异
    故品别开。约理不殊故俱说护。从此第二如
    来正答文分为三。初略标宗。次别问答。后直
    问答。初中分四。一总标护果。二征其所以。三
    佛为释成。四结修般若。初中分三。且初第一
    总标护果
    经。佛告波斯匿王言护佛果者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住。解曰。王承佛旨因果总问如来
    别答。先果后因。由前一问起下三品。三段
    科中从此已下大文第二如来别答。佛告已
    下诸主及果并能行人。文如前释。应如是住
    者住悲智心。准无着论释金刚经。云何住者
    谓欲愿也。欲者正求也。愿者为所求故作心
    思念也。最初发心入诸善法欲为根本。论名
    正求。或正希求以欲为首方起愿故。愿于百
    法无别体性。依无着论思念为体。依庄严论
    思欲为体。依唯识论信欲胜解三法为体。总
    三论文五法为体。谓彼思念欲信胜解。以彼
    欲愿释此住矣。从此第二广明化利
    经。教化一切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解曰。正明
    修行。依前住心广大思愿利他行也。言教化
    者随病设药也。菩萨利物遂己修行。悲所度
    生广虽三界。于中含识唯此四生瑜伽论云。
    五蕴初起名为生也。如孔雀等从卵[谷-禾+卵]出名
    为卵生。如牛马等从胎藏出名为胎生。如飞
    蛾等从湿气出名为湿生。如诸天等诸根顿
    具无而?H有名为化生。如俱舍颂云。倒心趣
    欲境。湿化染香处。卵胎二生于中有位由彼
    业力起颠倒心驰趣欲境。虽住远处能见父
    母。于结生位是男是女起爱恚心随一现前。
    左右向背随所爱合。即生有身渐次增故。湿
    生染智谓远嗅知生处香气便生爱染业有
    胜劣香净秽故。化生染处。谓远观见当所生
    处。随业罪福处有苦乐。故说三界因爱受
    生。生之形状中有品类。如常分别。又瑜伽说。
    内心思业而为其因。外[谷-禾+卵]胎藏湿润为缘。卵
    生具四胎三湿二化生唯一所谓思业。藉缘
    多小从多先明。辨生胜劣少为上也。人与傍
    生各具有四。鬼通胎化。天及地狱唯是化生。
    欲色界中身具五蕴。若无色界四蕴成身。于
    有色界身量大小顿渐生灭义如常矣。此明
    菩萨所化有情。于三界中据处生说依止境
    界。乐者叙焉。虽菩萨愿四生等化。理实所
    化随对根缘难非难处待时熟等。如无着论。
    何故经中不言界趣界通非情趣无中有。又
    尼干等执草木生。申此经云卵等生故。从此
    第三降伏对治文分为三。且初第一对治蕴

    经。不观色相不观色如受想行识我人知见常
    乐净倒。解曰。明所治也。前广化利令远散
    动住相分别故令对治。不观色相不观色如
    者此总标也。于五蕴中举色为首。色谓质碍
    变碍为性。如谓真如无碍为性。起心分别见
    有色如。此分别心正令除断若无分别胜义
    相应。一毫之善发迹至佛。此无分别遍下言
    故。受想行识者。受谓领纳苦乐舍受。想谓能
    取怨亲等像。行谓造作善染诸行亦迁流故。
    识谓了别即眼等识。谓于四蕴皆离分别性
    相平等境智俱如治依他故。我人知见常乐
    净倒者依蕴妄执。先我后法各有四倒。我谓
    主宰。依智度论即阴计我有五。离阴计我有
    五。和合计我有十。总二十也。即阴我者指阴
    为我。离阴计我如将车人。和合有十者。如
    色中我色作窟宅我在其中。四阴亦尔。我中
    色者我作窟宅色居其中。四阴亦尔。分别我
    故。依无着论。自体相续总执五蕴相续为我。
    计前际我是今世我所执取故。言人者谓展
    转趣余趣取执趣未来后生实趣。言知者数
    论执我体即是思。受用诸法我为知者即现
    我故。言见者谓即我执有身见也。如是四种
    皆我倒矣。常乐等者即法四倒住持自相能
    生谬解。谓外道等不了五蕴有为之法刹那
    不住妄起常倒。有漏皆苦妄起乐倒。实不自
    在妄起我倒。自性不净妄起净倒。第三我倒
    文无者略。旧经具有。或前我故下一倒字通
    上我法。由斯二执二障具生。为障既重先对
    治故。又报五蕴自性无记是所依故。我法二
    倒不善有覆分别俱生是能依故。唯无分别
    定慧能治故。此具明今对治也。从此第二对
    治诸行
    经。四摄六度二谛四谛力无畏等一切诸行
    解曰。前所治境起心为倒。此能治行动念成
    病。但治俱见实不除法。由如禾莠同聚俱
    生。俱除其莠非遣禾也。正行诸行起能见
    心。治彼起心令无分别。行无所行即正行故。
    此段经文通贤圣位。地前修习其相未已有
    功用住。若有散心亦未亡相。故通对治。四摄
    四谛如上已明。六度二谛并四无畏如下当
    辨。力谓十力。处非处等如常分别。一切诸行
    者不唯此所到行门。乃至菩萨所修万行通
    为观矣。从此第三对能行人
    经。乃至菩萨如来亦复如是不观相不观如
    解曰。不唯于行令心不住。观佛菩萨亦令不
    住。若心分别见相见如。此即所治令无分别。
    虽佛菩萨胜无与等。无分别位起分别心即
    令对治住无相故。若尔应离相求。此亦不然。
    即相观无相即无相。非谓相外别更求无。若
    更别求此即为病。然佛菩萨胜功德聚若称
    念者障灭河沙。于胜义心故令不住。非谓世
    谛事相拨无。若起此心成大邪见。岂符经意
    无相观耶。问前云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此
    云乃至菩萨不观相如。为复能住即所观耶。
    答设尔无失。谓令菩萨无相现前。所修胜行
    皆无相故。设于胜者亦不起心。正离自他住
    无相故。又解应如是住明住心也。教化四生
    明修行也。不观已下尽此段文明降伏也。如
    次即是智恩断因。因必具修成果三德。至究
    竟位。报化法身故。初具明。佛深意也。从此第
    二征其所以
    经。所以者何。解曰。所以不观相如者何所
    以也。从此第三佛为释成文分为二。且初第
    一释诸法空
    经。以诸法性即真实故无来无去无生无灭
    同真际等法性无二无别犹如虚空。解曰。言
    诸法者即前五蕴。法性空寂即真实故。无来
    无去无生无灭者释法四倒。依蕴妄执计常
    乐等。心为彼薰识浪流动故有来有去有生
    有灭。若了彼倒妄体即空。本无来去无生灭
    故。同真际等法性者。释诸正行四摄六度所
    修万行皆净法界方便妙用用不离体与理
    相应。即一一行皆同真际等法性故。无二无
    别犹如虚空者。释菩萨等虽诸法性本来常
    住。不因显说无以证修。故佛菩萨出现于世
    广为开示。然修行者应正了知能说所说法
    界一相圣凡不二自他无别觉性常住犹如处
    空。对佛菩萨应如是观。又解。五蕴诸法其性
    真实。性被妄薰故有来去有生有灭。本性空
    寂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故。同真际等法性者。
    蕴与真性事理依持。如波依水故同真际。理
    不离事皆等法性。诸法与性无二无别。了法
    即性犹如虚空。又解。法性常住故无来去。法
    性不变故无生灭。由修行者了法性空。所修
    胜行心同真际。行等法性。因果事异所现理
    同故云无二。能观不异故云无别。长时无间
    障尽果圆犹如虚空。动而常寂彰果位矣。前
    解顺文次解依蕴。今前菩萨行离二边。后解
    顺理至无上觉释法空也。从此第二释我等

    经。蕴处界相无我我所。解曰。明前我空。举
    所依法显能依空。蕴等何义。俱舍颂云。聚生
    门种族是蕴处界义。聚是蕴义。谓即五蕴。色
    聚心聚故名为蕴。蕴是有为非无为故。生门
    处义谓十二处。六根六境是心心所生长门
    处。由六识身依根取境名生门故。种族界义
    即十八界。为同类因各生自类等流果故。何
    故世尊说蕴处界。如彼颂云。愚根乐三故说
    蕴处分三。愚有三者。谓诸有情执我一常。
    愚心所为我为说五蕴。五蕴之中三是心所
    故。愚色为我说十二处。十二处中十是色故。
    总愚色心以为我者为说十八界。十八界中
    离色心故。根上中下乐略中广。是故世尊说
    蕴处界。无我我所者我即前云我人知见。我
    所即是彼我资具。此蕴处界从因缘起其体
    尚无。况我我所从计执生而体是有。故皆空
    矣。从此第四结?般若
    经。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解
    曰。若能如上住悲智心。地上地前修诸胜行
    不着性相。必得果同。是真修行至彼岸矣。
    此上经文略标宗旨。世尊总陈一部之意。下
    文广辨。理事小殊穷其至理更无异也。又不
    唯一部诸大乘教但是广文。住修断障一理
    通贯。自下诸文先略后广。准此广悉。大文第
    二明别问答文分为三。一别问答。二总问
    答。三结护果。初别问答文分为三。一明实相。
    二明观照。三明文字。初明实相文分为二。且
    初第一波斯匿王问。其义者何
    经。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若菩萨众生性无二
    者菩萨以何相而化众生耶。解曰。世尊略
    陈王应具悉。词微旨妙历法广明。故牒前文
    而兴此问。问之意者。由诸有情迷无慧目
    故。希菩萨悲以利生。若菩萨众生同一法性。
    法性平等即无二别。若无二别菩萨更以何
    法而化众生耶。从此第二如来正答文分为
    二。初明胜义空后明世俗有。初中分三。初总
    明法性次征其所以后释诸法空。初法性中
    文复分二。且初第一总标法倒
    经。佛言大王色受想行识常乐我净。解曰。
    初列五蕴总标有为。后列四倒总标我法。先
    标此二以明法空。从此第二正答不住
    经。法性不住色不住非色受想行识常乐我净
    亦不住净不住非净。解曰。法性不住色不
    住非色者。色谓色蕴。除色之余皆名非色。住
    不住者依对待立。如因见住便言不住。此中
    法性离言绝虑寂然一相唯以智证。岂同对
    待住不住乎。受想行识常乐我净亦不住净
    不住非净者。义同于上故置亦言。初后具陈
    例中亦尔。皆不住故。如涅??云。为一切诸法
    本性自空为因。菩萨修空见空。若一切法本
    性自空。何须菩萨修空见空。若一切法本性
    不空。菩萨修空何能见空。佛言虽一切法本
    性是空。亦因菩萨修空见空。言本性空所证
    境空。修空见空能证智空。以能所证悉皆是
    空故能所化皆不住矣。从此第二征其所以
    经。何以故。解曰。法性非住不住者何以故。
    从此第三释诸法空
    经。以诸法性悉皆空故。解曰。以法性空无
    住不住。为明菩萨法性相应化而不住同法
    性故。从此第二明世谛有文分为三。初总标
    世谛。次别明诸有。后总结非实。且初第一总
    标世谛
    经。由世谛故由三假故。解曰。前胜义谛明
    诸法空。此世俗谛明诸法有。由诸性相体不
    相离如断证修故次明矣。由世谛故者此句
    总标。由者因由世者可毁坏也。通目一切有
    漏有为。言谛者审义实义。审实可坏名世谛
    故。由三假故此句别也。谓法受名具如前解
    皆世谛故。从此第二别明诸有文分为三。且
    初第一明三界有
    经。一切有情蕴处界法造福非福不动行等因
    果皆有。解曰。此明三界有情因果也。一切
    有情者简非情也。蕴处界法者业所依也。造
    福非福不动行等者如大般若云。一者福业
    二者非福业三者不动业也。欲界善业名为
    福业。业能招人天可爱果故。欲不善业名非
    福业。损恼有情招三恶趣非爱果故。色无色
    界业名不动业。能招彼地不动果故。若尔何
    故俱舍论云。如世尊说初静虑地有寻伺动。
    第二静虑有喜受动。第三静虑有乐受动。何
    名不动。答如彼颂云。约自地处所业果无动
    故。虽下三禅有炎患动。约处言之业果不
    动。如初禅业招初禅果。初禅处业无容转令
    二禅处受。业果处定立不动名。不同欲界有
    天等业由别约力转令异处人等中受名动
    业故。因果皆有者如上所明。作业感果皆悉
    有故。从此第二明三乘有。
    经。三乘贤圣所修诸行乃至佛果皆名为有
    解曰。三乘贤圣所修诸行者。谓由般若引摄
    当根。随自证修有三别故。言三者下中上根。
    言乘者教理行果即所乘也。言贤者和善之
    义资粮加行也。言圣者通达修习究竟位也。
    所修诸行者随前三乘所修行也。略分别者。
    一声闻乘者如华严云。上品十善修自利行。
    智慧狭劣怖三界阙大悲。从他闻声而得解
    了名声闻乘。依有部宗。前七方便具如上解。
    阿罗汉果如上略明。余之三果义如常说。二
    缘觉乘者如华严云。上品十善自利清净。不
    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
    甚深缘生法故名缘觉乘。如瑜伽论第三十
    四独觉地云。有其五种。一种性二道三习四
    住五行。言种性者有其三种。一薄尘垢离愦
    闹处。于寂静处深心爱乐。二少悲心说法利
    人心不爱乐。乐少思务寂静而住。三中根性
    是慢行类。深心希愿无师无敌而证菩提故。
    第二道者亦有三种。一者谓于百劫值佛出
    世亲迩承事。成就相续专心求证独觉菩
    提。于蕴处界缘起处非处及谛此六善巧勤
    修觉故。于当来世速能证得独觉菩提。名
    麟角喻。二有一类。值佛出世亲近善士听闻
    正法。如理作意未曾修习顺决择分??等善
    根。修前蕴等六种善巧。于当来世证彼菩提
    得沙门果。三有一类。值佛出世亲近善士听
    闻正法。如理作意证法现观。得沙门果而无
    力能。至极究竟阿罗汉果。复修蕴等六种善
    巧。依出世道于当来世至极究竟。毕竟离垢
    毕竟证得梵行边际阿罗汉果。后第二三名
    部行故。第三习者此亦有三。一有一类。依
    独觉道满足百劫修习资粮。过百劫已出无
    佛世。无师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诸法现
    观得独觉果。永断一切诸烦恼尽成阿罗汉。
    此麟角喻。复有一类。依第二道或第三道由
    彼因缘出无佛世。无师自能修三十七菩提
    分法。从前二三所修次第至极究竟。毕竟离
    垢毕竟证得梵行边际。证得最上阿罗汉果。
    皆部行故。第四住者此亦有三。初麟角喻。乐
    处孤林。乐独居住。乐甚深胜解。乐观察甚
    深缘起道理。乐住最极空无愿相。安处作
    意。第二第三所习部行。不必一向乐处林野。
    乐独居住。亦乐部众共相杂住。乐深胜解。乃
    至作意故。五独觉行。一切独觉随住彼彼村
    邑聚落。善护其身善守诸根善住正念。随入
    彼彼村邑聚落。或为乞食或济度化下劣愚
    昧。以身济度不以语言。何以故。唯现身相为
    彼说法不发言故。示现种种神通境界。乃至
    为令心诽谤者生归向故。明缘觉竟。乃至佛
    果皆名为有者。大乘贤圣至下当悉。从此第
    三明诸见有
    经。六十二见亦名为有。解曰。不唯三界及
    以三乘世俗谛中依他故有。外道染见亦计
    执有。六十二见者。依贤劫经。谓于五蕴计
    我我所。言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我住色中。
    初句是我。三句我所。受想行识四句亦然。四
    五二十成二十句。五句是我。余为我所。此上
    诸句依现在蕴。于过未世亦各二十成六十
    句。加断常见六十二矣。如大品经梵网六十
    二见经长阿含经第十梵动品大婆沙论一百
    九十九瑜伽五十八及八十七智度唯识皆明
    诸见。于法不倦乐者叙焉。从此第二总结非

    经。大王若著名相分别诸法六趣四生三乘
    行果即是不见诸法实性。解曰。若著名相
    分别诸法者。此明妄倒着相迷真。五法之中
    前三法也。言五法者相.名.分别.正智.真如。
    显扬第六瑜伽七十四两论同说。依他摄四。
    摄彼相名分别正智。圆成实一。摄彼真如。遍
    计所执不摄五事。彼说。有漏心心所法变似
    所诠说名为相。似能诠现施设为名。能变心
    等立为分别。无漏心等离戏论故名为正智。
    中边第二说。依他起摄相分别。遍计所执唯
    摄彼名。正智真如圆成实摄。彼说。有漏心及
    心所相分名相。余名分别。遍计所执都无体
    故。为显非有假说为名。正智真如能证所证
    二俱无倒。圆成实摄。楞伽偈云。名.相.觉想
    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言名相者遍
    计所摄。二无体故。言觉想者即是妄想。谓心
    心所依他起摄。缘前名相故名觉想。自性二
    相者即上三法遍计依他二自性矣。正智如
    如是则成相者。智如二种为圆成故。中边楞
    伽所明五法属此经者。前云法性不住色不
    住非色等。文五中后二。正智如如皆圆成故。
    虽即正智而非无为。无漏有为离倒究竟。楞
    伽说为圆成实故。后世谛文是前三法。三界
    三乘依他起故。即是中边相及分别。楞伽
    经中觉想心故。六十二见遍计所摄。中边之
    名楞伽名相。显扬瑜伽属此经者。法性第五。
    世谛前四。不立遍计。从心说故。六趣四生
    三乘行果者并如前解。即是不见诸法实性
    者。若著名相分别诸法。乃至行果执为实有。
    即不能见诸法实性。显无执者能见实性。下
    二谛品因此而兴。前后次第至文悉矣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二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