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一 >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1序品第一

     稽首无上觉  体遍相圆明
     应现尘沙身  大悲无与等
     所说甘露法  清净修多罗
     巧济诸群生  甚深不可测
     住果胜果道  麟喻部行尊
     五忍诸圣凡  我今尽敬礼
     三宝悲智力  加护见无遗
     今欲赞真文  愿久利含识
    粤真理湛寂迥出有无之表。智镜澄照洞鉴
    性相之源。德海扬波汨清流于尘刹。牟尼大
    圣故现迹于王宫。从无生而生则生无所生。
    演无说之说则说无所说。动而寂若清月凌
    空。语而默等摩尼照物。所以如来在昔居于
    鹫峰。住定兴悲光驰聚日。波斯匿等露集烟
    凝。乱坠天华坦夷岩谷。遂得净土秽土密布
    慈云。圣众凡众皆沾法雨。宗陈护国乃理事
    双彰。包括始终则境智俱寂。启五忍而行位
    在目。谈二谛而迷悟唯心。帝释却顶生之
    军普明开班足之悟。化彰令德力现难思。十
    三法师文照昭乎指掌。七难氛息光炅炅
    乎寰区。恐季叶雕残故永言深诫。若非大明
    作照何以破昏衢。非大震法音何以窒诸欲者矣
    皇唐八叶再造生灵。玄化无垠正刑有截。张
    坠网震颓纲。驱黔庶于福寿之场。导沧波于
    无为之宅。广运明德光扬 圣旨。乃诏不
    空三藏今重译斯经。三藏言善两方教传三
    密。 龙宫演奥邃旨闻天。 佛日再中
    真风永扇。良贲学孤先哲有默清流。叨接翻
    传谬 膺笔受。幸扬 天阙亲奉
     德音今于 大明宫南桃园?疏赞
    演。 宸光曲照不容避席。窃玄珠于贝
    叶但益惭惶捧白璧于 丹墀宁胜报效。
    仰酬 皇泽俯课忠?ァ<冉哂蕹鲜?招?煲?br> 解释经题目义兼通别。仁王护国标请主之
    所为。般若波罗蜜多明境智之幽玄。序品第
    一。即八章之别目。亦可仁者五常之首。王者
    统冠三才。护者悲力济时。国者所居阃城。
    般若净慧破识浪之烦笼。波罗彼岸即清净
    之室宅。蜜多者离义到义。经者连缀摄持。
    序者起之端由。品者区分汇聚。第者次第。一
    者数初。人法双彰故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

    蜜多经序品第一

    将解此经略启四门。一叙经起意。二明经宗
    体。三所摄所被。四正解本文。叙经起意曲
    作两门。初明经起意后翻译年代。初中复二。
    先总后别。夫诸佛出兴。根缘感赴诸经处
    会。各对宜闻。今说此经广陈二护。十四王等
    有圣有凡。皆育黎元植菩萨事。此故经云。波
    斯匿等十六国王覩希有相咸作是念。世尊
    大慈普皆利乐。我等诸王云何护国。如来大
    悲平等济利。佛言。善男子吾今先为诸菩萨
    等说护佛果护十地行。广明内护。又护国品
    云。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贼来破坏。
    广明外护。备陈二护利乐不断说此经矣。次
    别明者略有六门。一明佛母。二明胜德。三明
    修行。四明次第。五明同说。六明佛果。诸佛所
    生心由智母。母出生佛。令德无俦。令德外
    章修行是禀。修行之渐次第浅深。非佛独言
    诸佛同说。从因成得故辨果圆。有此六门是
    说经意。有如人世慈母所生从初降灵逮乎
    诞育。资德立行。自幼及长师友教诲。立身扬
    名。叙经起由大意如是。一明佛母者。一切诸
    佛从般若生。般若即是诸佛之母。不思议品
    云。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诸菩萨母。不
    共功德神通生处。又奉持品云。大王般若波
    罗蜜多能出生一切诸佛法.一切菩萨解脱
    法.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有情出离法。佛从
    母生还彰母德。力能护国故说此经。二明胜
    德者。所诠般若能生诸佛。能诠之教岂有比
    方。观如来品云。若有人于恒河沙三千大千
    世界。满中七宝以用布施大千世界一切有
    情。皆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于此经中。乃至
    起于一念净信。何况有能受持读诵解一句
    者。又二谛品云。若有人能于此经中起一念
    净信。是人即超百劫千劫百千万劫生死苦
    难。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脱所得功德。
    即与十方一切诸佛等无有异。彰经胜德表
    法难闻。全身尚轻半偈斯重。诸佛同说出离
    正因。若不因经无容解脱。令生解脱故说此
    经。三明修行者。三有苦果长劫轮回。纵起厌
    欣炽然生死诸外道辈自饿投岩。虽大劬
    劳徒抂功力。如来愍世现迹王宫。乘大智
    悲无倒宣说。略开五忍。为十四忍。菩萨行品
    云。善男子此十四忍十方世界过去现在一
    切菩萨之所修行。一切诸佛之所显示。未来
    诸佛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佛菩萨不由
    此门得一切智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诸佛菩
    萨无异路故。善男子若人闻此住忍.行忍.回
    向忍.欢喜忍.离垢忍.发光忍.焰慧忍.难胜
    忍.现前忍.远行忍.不动忍.善慧忍.法云忍.
    正觉忍能起一念清净信者。是人超过百劫
    千劫无量无边恒河沙劫一切苦难不生恶
    趣。不久当得无上菩提。于诸忍中备彰胜行。
    令脱苦缚故说此经。四明次第者。菩提涅??
    是所求证。须修万行时历僧只从浅至深次
    第悟证。奉持品云。云何诸善男子于此经中
    明了觉解为人演说。佛言。大王汝今谛听从
    习忍至金刚定如法修行十三观门。皆为法
    师依持建立。故十三门广明修断。一德不备
    无由归源。勿谓一门致少功力。便能圆证无
    上菩提。具明修断故说此经。五明同说者。诸
    佛利乐随对根宜穷其至理宗无异说。二谛
    品云。大王一切诸佛说般若波罗蜜多。我今
    说般若波罗蜜多无别。汝等大众受持读诵
    如说修行。即为受持诸佛之法。然佛化迹语
    默或殊。至于般若皆同说故。六明佛果者。
    菩萨多劫众行庄严因满果圆称究竟位。非
    相无相永超生灭。奉持品云。善男子金刚三
    昧现在前时。而亦未能等无等等。等觉因
    矣。若解脱位一相无相无生无灭。同真际等
    法性满功德藏住如来位彰佛果矣。岂不果
    位菩提涅??从生了因凝然相续。此不必尔。
    如下文中十三法师。由断续生烦恼障故得
    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至彼
    经云。从初习忍至金刚定皆名为伏一切烦恼。
    当广分别。由斯大觉现化利生。此经之兴谅
    在兹矣 明翻译年代者。自周星隐。耀汉
    日通津洎乎魏朝。此经尚阙。从初晋代至
    今巨唐。前后翻传凡有四译。第一晋朝太始
    三年。有月支国三藏法师昙摩罗蜜。晋云法
    护。译为一卷名仁王般若。第二后秦弘始三
    年。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秦云童寿。于长安西
    明阁逍遥园译为两卷。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
    蜜。第三梁朝承圣三年。有西天竺优禅尼国
    三藏法师波罗末陀。梁云真谛。于洪府宝因
    寺译为一卷。名仁王般若并疏六卷。然则晋
    本初翻方言尚隔。梁朝所译隐而不行。秦时
    所翻流传宇内。自古高德疏义??繁。百坐相
    仍崇护国矣。粤惟巨唐 肃宗皇帝重昌
    尧化革弊救焚。至忧黎元澡心斋戒。请南天
    竺执师子国灌顶三藏名阿目?姨圃撇豢铡?br> 翻传众经以安社稷。兹愿未满仙驾归天。我
    今 宝应皇帝再造乾坤礼乐惟新。明白
    四达恭嗣先训恩累请焉。永泰元年岁在乙
    已四月二日 诏曰。如来妙旨惠洽生灵。
    仁王宝经义崇护国。前代所译理未融通。望
    依梵夹再有翻译。贝叶之言永无漏略。金口
    所说更益详明。仍请僧怀感等于内道场所
    翻译。福资先代泽及含灵。寇盗永清寰区
    允穆。传之旷劫救护实深者。遂 诏观军
    客使开府鱼朝恩。兼统其事于南桃园翻译。
    起自月朔终乎月望。于承明殿灌顶道场
     御执旧经对读新本。 诏曰。新经旧经理
    甚符顺。所译新本文义稍圆。斯则金言冥契
    于 圣心。佛日再生于凤沼。翻传先后其
    在兹欤。总是初门经起竟
    第二明经宗体曲作两门。一明经宗。二明经
    体。初明经宗复分为二。先明诸教后明此
    经。明诸教者。凡诸经宗随经以立。所闻既
    异非唯一辙。如维摩经不思议为宗。法华经
    一乘为宗。楞伽经如来藏为宗。涅??经佛性为
    宗。此诸经宗约对待立。若论至理清净法界
    言语道断。宗何所宗。楞伽经中对治心量立
    宗之失。故经偈云。随其所立宗.即有众杂义.
    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故知立宗皆是心
    量。若宗不生宗还生矣。故净法界无宗不宗。
    准此而言更何所道。今依言教无倒希求为
    欲了知诸宗旨趣故扬摧矣。外道虽多宗唯
    我法。非此所要广知余文。今依文判教有三
    种。然佛出世初转法轮说阿含等多明有宗。
    次说大乘般若经等无相之教多明空宗。后
    说大乘解深密等不空不有非空有宗。由佛
    世尊于法自在当根为说有斯异矣。自双林
    掩耀部执竞兴。初小乘宗鸡园起诤。四百年
    内分二十部。本末前后如常分别。于彼时中
    传法圣者多知有教。次马鸣龙猛诸菩萨等
    造智论等多知大乘无相空教。后慈氏无着
    诸菩萨等造瑜伽等多知大乘不空不有教。
    以佛灭后同佛在时先有次空后非空有。虽
    明空有圣不相违。故大乘法千年间付法相
    承曾无异说。洎千年后空有两宗清辩护法
    二大菩萨各依大乘了义之教明空明有见解
    不同。依西域记此二菩萨亦不对敌议其优
    劣。言空有者。所谓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
    成实性.于三性中遍计体空两宗共许。圆成
    实性体离名言。次二谛中下具明也。唯就依
    他论其空有。具陈此义文分为二。初依圣教
    后依古德。依圣教中先明空有后明二谛。明
    空有者。瑜伽唯识皆有诚文。如当寺东院金
    刚疏中以为刊定。今依广百论第十卷中略
    申梗[既/木]。于中分三。初明师宗次明立难后申
    正义。初师宗者此复有三。第一瑜伽学徒立
    依他有。第二清辩菩萨立依他空。第三护法
    菩萨双破二执建立中道为广百论。圣天造
    本护法造释。故为第三评家正义。第二立
    难文复分二。一明立宗二明征难。明立宗者
    初瑜伽师申有宗云。分别所执法体是无。因
    缘所生法体是有。由斯发起烦恼随眠。系缚
    世间轮回三有。或修加行证无我空。得三菩
    提脱生死苦。为证此义引经颂难云遍计所
    执无依他起性有。妄分别失坏堕增减二边。
    清辩释云。名是计执义是依他。名于其义非
    有故无。义随世间非无故有。不可引此证有
    依他。第二征难略引四文。第一瑜伽者难清
    辩释文中有三。初总非云。此释不然义相违
    故。次兴四难。一义例名无难。若名于义非
    有故无。义亦于名是无何有。二名例义有
    难。又于其义所立名言既因缘生。如义应有。
    三名义计执难。若妄所执能诠性无。妄执所
    诠其性岂有。四名义依他难。名随世俗有诠
    表能。汝不许为依他起性。义亦随俗假说有
    能。何不许为遍计所执。后总结云。世俗假
    立能诠所诠无应并无有应齐有。如何经说
    一有一无。故汝所言不符经义。应信遍计所
    执性无。是诸世间妄情立故。依他起性从因
    缘生非妄情为。应信是有。第二立难。清辩
    菩萨为证己义引经偈云。由立此此名诠于
    彼彼法。彼皆性非有由法性皆然。瑜伽者难
    云。经意不说名于义无。但说所诠法性非有。
    辩诸法性皆不可诠。名言所诠皆是共相。诸
    法自相皆绝名言。自相非无共相非有。此中
    略说所诠性无。非谓能诠其性实有。故颂但
    说彼非有言。不尔应言此性非有。第三立难。
    清辩菩萨证依他无复引经中所说略颂。无
    有少法生.亦无少法灭.净见观诸法.非有
    亦非无。瑜伽者难云。此亦不能证依他起其
    性非有。所以者何。此颂意明遍计所执自性
    差别能诠所诠其体皆空无生无灭。离执净
    见观诸世间。因缘所生非无非有。故此非证
    依他起无。第四立难。清辩菩萨引经证成依
    他性空。契经偈曰。诸法从缘起.缘法两皆无.
    能如是正知.名通达缘起.若法从缘生.此法
    都无性.此法非缘生。瑜伽学徒会此经云。如
    是二经说缘生法虽无自性而不相违。以从
    缘生。缘生法有二种。一者遍计。二者依他。
    此中意明遍计所执自性非有。不说依他。若
    说依他都无自性。便拨染净二法皆无。名恶
    取空自他俱损。清辩菩萨见瑜伽师种种征
    难遂乃责曰。此妄分别谁复能遮。得正见时
    自当除遣。论文第三申正义者。护法评云。如
    是等类随见不同。分隔圣言令成多分。互兴
    诤论各执一边。既不能除恶见尘垢。讵能契
    当诸佛世尊所说大乘清净妙旨。未会真理
    随己执情。自是非他深可怖畏。应舍执着空
    有两边领悟大乘不二中道。明二谛者论云。
    然佛所说无相甚深二谛法门最为难测。今
    日自励依了义经略辨指归息诸诤论。世俗
    谛者。谓从缘生世出世间色心等法。亲证离
    说展转可言。亲证为先后方起说。此世俗谛
    亦有亦空假合所成犹诸幻事。从分别起如
    梦所为。有相可言名世俗谛。胜义谛者。谓圣
    所知分别名言皆所不及。自内所证不由他
    缘。无相绝言名胜义谛。如是略说二谛法门。
    正法学从同无所诤。诸有大心发弘誓者欲
    穷来际利乐有情。应正断除妄见尘垢。应妙
    悟入善逝真空。为满所求当勤修学。问准此
    所说护法失宗。唯识论中护法菩萨言依圆
    有。何故于此释胜义谛无相绝言而说为空。
    答彼据深密研穷性相言二性有。此据般若
    离言绝相故此言空。理教显然斯有何失。依
    教明说。后依古德对明三性。立三无性略引
    二文。真谛三藏依三无性论具遣三性立三
    无性。一遣分别立分别无相性。二遣依他立
    无生性。三遣真实立真实无性性。此所遣者
    于一真理遣三性故立三无性。广如彼。故慈
    恩三藏依唯识论即依三性立三无性。如论颂
    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一依计执立相
    无性。二依依他立无自然性。三依圆成立无
    我法性。初计所执情有理无。依他圆成理有
    情无。广如彼说。问此二三性所立何别。答前
    对遣三立三无性。后但依三立三无性。前空
    后有是二别也。谨详至理实不相遣。如于色
    蕴立三性者。依色蕴上横计我法是计所执。
    色蕴有为即是依他。色性真如即圆成实。若
    说三性俱有俱空悉皆无过。但可意会勿滞
    于言。言俱有者。遍计妄有依他缘有圆成真
    有。言俱空者。遍计体空依他自性空圆成胜
    义空。于如是义圣贤具悉。勿谓上文前二菩
    萨后二三藏所说相违。言空有者。为彼时中
    乐闻空有能起修证。由诸凡愚无始熏习起
    有空执彼彼病深。佛为断除而作此说。诸
    菩萨等依奉圣言。各对彼时执见过失依至
    教量广有弘扬。幸而详之勿复兴病。即前所
    说三性无性二谛有空皆此经宗。至文当悉。
    明诸教说。明此经者。题云般若即以为
    宗。观如来品别明三种。实相观照及以文字。
    慈恩三藏更加二种。境界眷属通前五法。般
    若性故.般若相故.般若因故.般若境故.般若
    伴故。有义此经观照为宗。经说五忍即是慧
    故。生空法空根本后得远近加行皆是经宗。
    十四忍中无不摄故。有义此经实相为宗。经
    自说云。以诸法性即真实故无来无去无生
    无灭等。有义此二合为经宗。性相名殊体用
    无别。因或具阙果必俱故。又即此二是正所
    求。若因若果俱修证故。又即此二是真实身
    合立为宗。义符顺故。问境伴文字何不为宗。
    答此二是本彼三末故。又境与伴及彼能诠有
    此必俱。岂别立故。问经明二谛何不为宗。答
    先德以彰为宗无失。又此智证事理皆周。此
    以摄彼不别。明经宗讫。第二明经体于
    中分二。先体后性。明诸教体有总有别。初
    总明者瑜伽八十一云。经体有二。一文二
    义。文是所依义即能依。由能诠文义得显故。
    后别明者即于前二复分为五。文三义二。文
    有三者。一隐假谈实以声为体。俱舍论云。有
    说佛教语为自性。彼说法蕴皆色蕴摄。语用
    音声为自性故。佛意所说他所闻故。对法论
    有成所引声不说名等为成所引。唯识论云。
    若名句文离声实有。应如色等非实能诠。故
    说佛教以声为体。二隐实谈假名等为体。俱
    舍论云。有说佛教名为自性。彼说法蕴皆行
    蕴摄。名不相应行为性故。要由有名乃说为
    教。是故佛教体即是名。谓如句文次第行列
    次第安布次第连合。故说佛教名等为体。三
    假实合论性用为体。十地论云。说者听者皆
    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声二善字。字为所依
    摄名句故。谓即此二而为四法。声名句文用
    各别故。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
    所依。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即
    声。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别故。法缘名等
    词缘于声。故说佛教性用为体。义为二者一
    摄境从心唯识为体。华严经说三界唯心。此
    经下云。从初刹那有不可说识生诸有情色
    心二法。起信论云。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
    之相。论说。心心所色不相应行诸无为性皆
    不离识。识有差别。说者真教闻者似法。依净
    法界平等所流。若就根本能说者心。若取于
    末能闻者识。何以知然二十唯识世亲颂云。
    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谓余相续识差别
    故令余相续差别识生。展转互为增上缘故。
    故说佛教唯识为体。二摄相归性真如为体。
    故经说云。一切法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此经下云。谓契经等所有宣说音声语言文
    字章句一切皆如无非实相。故说佛教真如
    为体。上来五种总别浅深以理而言。随举一
    门即互相摄不相违也。后明性者摄相归性
    谓即圆成。前之四门通依圆二。若从所闻
    有漏心变。或从能说有漏文义。唯属依他。
    无漏心变或无漏说正智所摄。通圆成实。无
    漏有为通二性故。问十八界中十五有漏。如
    何声等亦无漏摄。名句文三自性无记。如
    何可说通无漏善。答随有部宗说十五界唯
    是有漏名等无记。今大乘宗如来说法声名
    句文真善无漏。十地菩萨随识判性。若无
    漏心说听教者从能变识是有漏善。若有
    漏心说听教者从能变识有漏无记。二乘说
    听唯有漏说。彼无无漏说听智故。质影
    有无诸心集现如常分别。第二门讫
    第三所摄所被者于中有二。初辨所摄后明
    所被。所摄有五。一藏二分三乘四时五会。藏
    所摄者。依瑜伽论说有二藏。一菩萨藏二声
    闻藏。独觉教少入声闻中。从多为藏名声闻
    藏。或说三藏。一?宠鸵???炖氯??炒?br> 磨。如次诠于戒定慧学。或说六藏。菩萨声闻
    各有三故。独觉更无别戒律等。故无三藏可
    得成九。此经即于二藏六藏菩萨藏收。三藏
    之中素?炖虏亍K涫??钟新垡寰?隼?br> 品中广明诸诫义实通贯。文则唯经。二分所
    摄者。十二分义具如别章。今但列名略配经
    矣。一者契经。有通有别。通即十二俱名契经。
    别即长行所应说义。此经具有。二者应颂。长
    行已说应重述颂。谓菩萨行品有七言偈。虽
    佛说长行。王赞偈颂再牒长行即重颂故。又
    奉持品五言偈是。三者记别。此有三相。一
    记大人当成佛事。二记弟子死此生彼。三为
    记别诸法之义。今此经中可通第三。四者讽
    诵。谓前未说直以偈明。谓二谛品及护国品
    五言四言二偈颂是。五者自说。谓不待诸观
    机即说令法久住显佛悲深。谓观如来品云。
    善男子吾今先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护佛果护
    十地行等。六者缘起。此有三相。一因犯制戒。
    二因事说法。三因请说法。今此经中通第二
    三。嘱累品中因事说诫及上下文因请说故。
    七者譬喻。谓以喻况晓所说法。谓下经云。恒
    沙世界满中七宝以用布施大千有情得罗汉
    果等。八者本事。谓除自身说于过去弟子及
    法。即菩萨行品说波斯匿王为四地菩萨及
    下普明班足王等护国之事。九者本生。说佛
    自身在过去世彼彼方所若死若生行菩萨
    行。即自说云。我为八地菩萨及下顶生欲灭
    帝释。涅??经云。尔时顶生即我身是。明佛
    因矣。十者方广。此有二相。一说行菩萨道。二
    法广多极高大故。此经具有。十一希法。为说
    八众共德及余最胜殊特惊异。谓下经云。若
    人得闻十四忍者不生恶趣得菩提等。又班
    足闻法证空三昧。又不思议品散花神变等。
    十二论义。谓诸经典修环研穷摩?炖礤戎?br> 了义经皆得名为摩?炖礤纫病=翊司?谐?br> 前起后请问性相修环而说。是论议经。具十
    二矣。三乘所摄者。或说一乘。如法华经云。唯
    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或说二乘。如摄论等。
    一者大乘谓即上乘。二者小乘谓即下乘。或
    说三乘。一菩萨乘。二独觉乘。三声闻乘。处处
    经中皆同说故。及说五乘。如常分别。今此经
    者即一乘收。胜?经云。一乘即大乘故。二
    三乘中菩萨乘故。四时所摄者。古立教时从
    一至五。慈恩法师法苑具破。今唯正义。慈
    恩三藏依解深密王藏依经第二卷立三时
    教。彼经广为胜义生菩萨说三性三无性已。
    胜义生深生领解。世尊赞叹善解所说。胜义
    生白言。世尊初于一时。波罗[病-丙+尼]斯仙人堕处
    施鹿林中。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初转
    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
    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
    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依
    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
    ??。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
    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
    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
    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
    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无自性性。以
    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干今
    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
    论安足处所。属诸经者。谓诸阿含及诸般若
    深密等经配三时矣。又金光明经说三法轮。
    谓转照持。转四谛法以空照有非有非空可
    任持故。若唯顿教时但唯一对不定性。大由
    小起渐次而被可有三时。解深密经约此而
    判。今者此经约渐次说容第二时。随顿教性
    总不立时。设令立时第三时故。何以知然。广
    明大乘十四忍门。从浅至深革凡成圣。具明
    空有备陈行位。岂但说空为第二时。问解深
    密经据说空教诸般若等为第二时。又大般
    若数处经文诸天赞佛云第三时。答如彼经
    中说非空有为第三时。如华严等。理实而言。
    华严十地金光明等具明大乘非空非有治断
    行位三贤十地故为第三。此经亦然。岂为第
    二。又彼据渐次可云第二。此约顿悟故云第
    三。进退皎然岂违教也。五会所摄者。大般若
    经总依四处十六会说。言四处者。一王舍城
    鹫峰山。二室罗筏给孤独园。三他化天宫摩
    尼宝藏殿。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其
    十六会初之五分更无别名。但以数次标其
    分目。次之三分从请主名。第六最胜天王分。
    第七曼殊室利分。第八那伽室利分。后之八
    分所诠为目。第九能断金刚分。第十般若理
    趣分。余之六分如次六度以题今目。然今此
    经四处之中同第一处。若十六会无此会
    经。其犹联绵长山一峰孤秀荡洋渤?时鹌?br> 澄天。披之者坐览三只。寻之者全观十地。迷
    者观之不惑。悟者藉之升阶。菩萨行门如
    启诸掌。佛果久近掘镜融心。净信则福越河
    沙。持读乃灾殃雾卷。安人护国莫大于斯。尘
    劫赞扬愿中报效故。第二明所被者。初明
    根性后以教被。明根性者。五性一性自古纷
    纭。举领提纲略申三说。有说一切众生有五
    种性。一声闻性。二缘觉性。三如来性。四不定
    性。五无种性何以得知定不定性及有一类
    无种性者。依大般若五百九十三善勇猛言。
    而于三乘性决定者。而于三乘性不定者。闻
    此法已速发无上正等觉心。即明三乘定不
    定矣。夫人经云。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
    人天善根而成熟之。善戒经云。无种性人无
    种性故。虽复发心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上
    菩提。以此等文为定量故。犹斯种性具有五
    种。有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有定性及无
    性者。何以知然。涅??二十七云。一切众生悉
    有佛性。又云。一切众生悉皆有心。凡有心者
    悉皆当得阿耨菩提。以此等文为定量故。犹
    斯众生无无性矣。两宗所立教等理齐。破斥
    会违广如余记。有说有性无性唯佛能知。然
    佛世尊于法自在。广于诸教随对根宜说有
    说无。皆为利乐。勿怀取舍而欲指南。问有无
    相违。云何利乐。答有情本来种性差别。若闻
    无性恐堕彼流。佛为说无令速出离。若闻有
    性速起进求。佛为说有令无退堕。故佛所说
    皆是法轮。言有言无深为利乐。然起信论由
    迷本觉有不觉生。照本还源无不成佛也。二
    以教被者。经文不简显佛悲深。三界四生等
    皆度故。第三门讫
    第四依文正解曲分为二。初释题目后解本
    文。释题目者。晋梁所译题目俱云仁王般若
    无护国名。秦本虽有护国之言乃无多字。巨
    唐新译文义具故。释题目中初解通名后释
    品号。解通名中先离后合。唐梵对者。梵云么
    努此翻为仁。梵云产捺??朔??酢h笤契?br> 罗此翻为护。梵云?????朔???h笤?br> 鉢??尊Υ嗽浦腔邸5卸砸胝呙??且病h?br> 云波??舳啻嗽频贡税丁R郎?髀鄯志?br> 释云。波???上声)多。言伊多者云此岸也。言
    波蓝者云彼岸也。由乘极智离此到彼也。梵
    云素怛??此翻为经。然今题云仁王护国般
    若波罗蜜多经者一部都名。总十一字上四
    下一俱是唐言。中间六字乃是梵语。仁王则
    诸主彰广敬之令誉。护国则所为陈博爱之
    鸿业。言仁者人也。正理解人多思虑故。依义
    训人有恩亲故。依书解者如大传云。舜不登
    而高不行而远。拱揖于天下而天下称仁。礼
    曰。上下相亲是谓之仁。又曰。温良者仁之本。
    敬慎者仁之地。宽裕者仁之作。逊接者仁之
    能。礼节者仁之貌言。谈者仁之文。歌乐者仁
    之和。散者仁之施。儒者仁之行。兼而有之
    是谓之仁。论语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则恩
    惠于物慈施博众名为仁矣。言王者主也。顺
    正理论于劫初时为分香稻共立田主。三曼
    多王此云共许。若言天子者金光明偈云。虽
    生在人世尊胜故名天。由诸天护持亦得名
    天子。依书解者韩诗曰。王者往也天下往
    之。善养人也故人尊之。善治人也故人安
    之。善悦人也故人亲之。善饰人也故人乐
    之。具此四德而天下往。礼曰。天子以德为车
    以乐为脚。又曰。昔者先王尚有德尊有道
    任有能举有贤。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老子
    四大王居其一。说文王字德贯三才兆庶又
    安是称王矣。王有仁德有财得名。王怀仁德
    仁即王故持业得名。王行仁惠仁之王故依
    主得名。言护者加卫义覆摄义。盖为仁王仰
    希如来大悲加卫。普覆含识摄受无遗故称
    护也。言国者城也。四海八方有截疆域。圣
    凡士庶各安其居。若乃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人天欢庆龙鬼潜施。至教常流安人护国。国
    之护故依主得名。言般若者梵音也此云智
    慧。先别后通列有五种。一者文字能诠教
    也。二者观照即净慧也。三者实相即真如也。
    四者境界谓即二谛三性无性也。五者眷属
    相应四蕴助伴五蕴定道戒也。般若名宽通
    前五种。胜用唯二正智如如。具足应言般罗
    贤若此翻为慧。梵云若那此翻为智。西方梵
    字有界有缘。准大品经若之一字通目智慧。
    二字界故。般那两字别目慧智。二字缘故。以
    般助若若即目慧。以那助若若即目智。由是
    经论六度十度开合不同。若言六度即智慧
    二总为第六。以合明故。若言十度慧为第六
    智为第十。各别明故。问慧之与智为同为异。
    答俱别境慧二体实同。择法决断二用则别。
    故胜天王般若云。菩萨具足般若具足?那。
    又彼下云。得般若门分别句义。得?那门能
    入众生诸根利钝。若通言之。智处说慧慧处
    说智皆无违矣。虽即檀等俱得度名。题中据
    胜唯标般若。言波罗者梵语也此云彼岸。对
    彼说此此岸者何。于四谛中已起苦集而为
    此岸。未起苦集而为中流。涅??菩提即灭道
    谛而为彼岸。六度万行以为船筏。五蕴假者
    是能乘人。诸修行人乘于六度截流越此。高
    翔觉路至究竟位是达彼岸。然配经中教理
    行果。彼岸唯果行唯在因。教之与理通乎因
    果。题标果德云波罗矣。言蜜多者梵语也。此
    具二义离义到义。即是施等具七最胜。至下
    当悉。于生死中离此到彼。言经者唐言也。若
    以梵音云修多罗修妒路皆讹也。慈恩三藏
    云。素?炖露?克囊濉R拢??.席.经。犹如瞿名
    具多法故。今此唯取经义?义。何以知然。
    四分律云。如种种花置于案上以?贯持虽
    为风吹而不分散。故佛说教其犹众花。众生
    识心有如案矣。若不以?连缀摄持。邪见暴
    风或当飘散。故故结集者连缀佛言。如?贯
    花如经持纬。佛地论云。以佛圣教贯穿摄持
    所应说义及所化生。贯穿即?摄持即经。然
    其经字即同此方经籍之名。俗释经者常也
    法也。古今不易故谓之常。揩定是非称之为
    法。杂心论中五义释经。谓涌泉等。讲者叙焉。
    今解经者即能诠教。出体门中依瑜伽论亦
    取于义。所诠之理故教及理总名为经。仁王
    护国般若波罗蜜多亦通教理。以上十字对
    经一字。绮互相望总为四释。谓仁王护国般
    若波罗蜜多即经之经持业。依主准释应知。
    解品名者。言序者因由也。谓说般若起之
    由致。言品者类也。文义汇聚各自区分。言
    第者次之居也。言一者数之始也。此经一部
    总有八品。此品居初故称第一。解本文者。
    先总判科后随文释经。真谛记判释此经大分
    为四。一发起分即初序品。二正说分谓次五
    品。三王得护国分即第七品。四流通分即嘱
    累品。昔有晋朝道安法师。科判诸经以为三
    分。序分正宗流通分。故至今巨唐慈恩三
    藏译佛地论。亲光菩萨释佛地经。科判彼经
    以为三分。然则东夏西天处虽悬旷。圣心潜
    契妙旨冥符。今判此经依彼三分。一教起因
    缘分即初序品。二圣教所说分次之六品。三
    依教奉行分谓嘱累品。释初序分文分为二。
    初明通序谓如是等。后明别序尔时世尊等。
    然此二序总为五对。一通别对。诸经通有当
    部别缘。二证发对。初传法者引证令信。后说
    法者别缘发起。三前后对。如是等文经后教
    置。尔时等文经首本缘。四师资对阿难请主
    如来说者。五现未对。阿难后请时在未来。
    佛说经前当时缘起。后之三对名皆不次。但
    取语顺义则依经。初二对名义已周备。为令
    尽理立五对焉。将释通序三门分别。一经起
    之因。二建立所以。三开合不同。经起因者。大
    悲经中是优波离教阿难问。大衍经云阿泥
    楼逗教阿难问。智论第二。佛涅??时娑罗树
    间北首而卧。尔时阿难心没忧海。阿菟楼
    豆语阿难言。汝是守护佛法藏者。又佛世尊
    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大衍经云请
    问四事。一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谁为师。二
    依何处住。三恶性比丘如何调伏。四一切经
    首当置何言。佛告阿难我灭度后以波罗提
    木叉为汝大师。依四念处住。恶性比丘梵坛
    治之梵法默然不应打骂但默摈故。一切经
    首当置如是我闻等言。何故阿难但申四问。
    大意总明三宝不断。以戒为师佛宝不断。四
    念处住如是等言此二即是法宝不断。比丘
    和合僧宝不断。三宝久住利乐无边故。临涅
    ??问答唯四。阿难结集谨奉佛言于诸经初
    置如是等。二立所以者。如是等言自有四意。
    一为除疑。二为生信。三为简邪。四为显正。言
    除疑者真谛记云。微细律说。阿难比丘当升
    高座出法藏时众有三疑。一疑佛大悲从涅
    ??起。二疑更有佛从他方来。三疑阿难转身
    成佛说如是等。三疑并断。二生信者智度论
    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又云如是我闻生信
    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文
    无繁约非信不传。由起信心所言理顺。即由
    理顺即师资道成。于所说法皆顺从故。云何
    为信。信是心所善十一中最初信也。令心心
    所澄净为性。如水精珠能清浊水。对治不信
    浑浊之心乐善为业。众行本矣。何缘经首最
    初生信。五根之中先列信根。有信根故能生
    万善。五力之中先陈信力。有信力故魔不能
    动。故华严云。信为道原功德母故。又趣三
    乘有善法欲。由有信故起善希望。信为欲依
    最初生故。又此经中伏忍最初标十信心。圣
    胎本故。又显扬论明七圣财。谓信.戒.闻.舍.
    慧.惭.愧。七圣财初即信财故。又正理云。澄
    净有四种。谓佛法僧戒。信三宝故能越恶趣。
    由信戒故离贫贱因。犹如金刚四不坏故。又
    俱舍云。拔众生苦出生死泥。序令生信为众
    生手。后陈正宗为佛教手。两手相接出淤泥
    故。又智论云。如人有手至于宝山随意所
    取。若其无手空无所得。有信心人入佛宝山
    得诸道果。若无信心虽解文义空无所得。是
    故经初令生净信。三简邪者。诸外道辈于自
    教初皆悉置于阿沤二字。云梵王训世有七
    十二字。众生转薄。梵王嗔怒吞?n诸字。唯此
    二字在口两角。阿表于无沤表于有。置彼教
    首。今佛世尊教阿难置如是等言简异彼故。
    四显正者。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说佛之一
    字即是佛宝。如是一时及彼处即是法宝。我
    闻二字及比丘众即是僧宝。具陈三宝为显
    正矣。第三开合者。真谛记中开为七事。开我
    与闻而为二事。余五如文。今依智论总说六
    义。一者信成所谓如是。二者闻成所谓我闻。
    三者时成所谓一时。四者主成所谓佛也。五
    者处成住王舍等。六者众成与比丘等。世亲
    菩萨般若灯论亦有六义。如彼颂云。前三明
    弟子后三证师说。一切修多罗其事皆如是。
    减五至一皆有义门。广如余文繁而不叙。今
    解通序虽有六成。且初前五其义者何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鹫峰山中。解
    曰。如是者明所闻法无非法失。略叙三解。初
    别解如是。安法师云。有无不二名之为如。如
    非有无称之为是。如无所如是无所是故云
    如是。注无量义经云。至人说法但为显如。唯
    如为是故云如是。梁武帝云。如即指法是即
    定词。如斯之言是佛所说。次合解如是。真
    谛记云。如是者决定义。决定有二。一文二理。
    文是能诠理即所诠。阿难所传文理决定如
    佛所说也。法智解云。如是者阿难自明之
    词。金口所说旨深意远非所仰测。章句始末
    正自如是。后带我闻解佛地论云。如是总言
    依四义转。一依譬喻。如有说言如是富贵如
    ?成趁拧6?澜袒濉H缬兴笛匀甑比缡嵌了?br> 经论。三依问答。如有说言汝当所说昔定闻
    耶故此答云如是我闻。四依许可。唯依此也。
    谓结集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
    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彼言。如是当说如我
    所闻。又如是言信可审定。谓如是法我昔曾
    闻。此事如是齐此当说定无有异。略引六文
    广如余记。言我闻者。辨能闻人无非根失。
    又复分三。初言我者我有三种。一妄所执外
    道横计。二假施设谓大涅??常乐我净。除二
    乘倒强施设故。三世流布我谓世共自指称
    我。遍计无体圆成无相。传法菩萨于依他中
    随顺世间假说称我。问诸佛说法本为除我。
    不言无我乃言我闻。答瑜伽第六有其四义。
    一言说易故。若说无我通蕴处界知此说谁。
    二顺世间故。三除无我怖。言无我者为谁修
    道。四为宣说自他染净因果事业。令生决定
    信解心故所以称我。又智论第一。四悉檀中
    世界悉檀故说有我。即当瑜伽顺世间故。次
    言闻者婆沙十二。萨婆多宗耳闻非识。法救
    尊者识闻非耳。成实论云。譬喻师说心心所
    法和合能闻。今大乘宗杂集第二。非耳能闻
    亦非识等。以一切法无作用故。由有和合假
    立为闻。就胜所依或说根闻。以能分别故说
    识闻。具前二义说根识闻。瑜伽五十六云。
    诸法自性众缘生故。刹那灭故。无作用故。智
    论六云。非耳及识意等能闻。多缘和合故得
    闻声。又耳根识唯闻于声而不闻教。若约名
    句唯意识闻。故瑜伽云闻谓比量。然由耳识
    亲闻于声。与意为门意方得闻。耳意为缘熏
    习在识因闻所成故说为闻。废别耳等总名
    我闻。故佛地云。我谓诸蕴世俗假者。闻谓耳
    根发识听受。废别就总故说我闻。问何须废
    别总说我闻。答若不言我但云耳闻。耳通一
    切是谁耳闻。又复闻时根.境及空.作意.分
    别.染净种子并根本依.一一具陈乃成繁
    广。若唯说一义用不周。所以废别总说我
    闻。后中问答。问为佛说法而言我闻。为佛
    不说言我闻耶。答佛地论中自有二解。一者
    龙军无性等云。诸佛如来唯有三法。大定.智.
    悲。久离戏论曾不说法。由佛慈悲本愿缘力
    众生识上文义相生。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
    就强缘名为佛说。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于
    梦中得论呪等。二者亲光等言。佛身具有蕴
    处界等。由离分别名无戏论。岂不说法名无
    戏论。谓宜闻者善根力故本愿缘力如来识
    上文义相生。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
    闻者识心虽不亲得。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
    名我闻。问阿难是成道日生。二十年后方为
    侍者。已前诸教何得亲闻。答有四义。一本
    愿力故。过去作长者供养诵经沙弥今得总
    持。龙树赞云。面如净满月目如青莲华。佛
    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二佛加持故。报恩经
    云。佛入世俗心令阿难知。又云。佛为略说
    粗举其端而能尽解。三三昧力故。金刚花
    经云。阿难得法性觉性自在王三昧悉能忆
    故。四闻法力故。观佛三昧海经第五云。阿难
    闻佛说菩萨行。即忆过去九十亿佛所说经
    藏。法华第四云。自闻授记等即时忆念过去
    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所闻
    等。而说偈言。世尊甚希有。合我念过去无
    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问阿难尊者既是声
    闻。云何能持大乘法藏。答集法传云有三阿
    难。一阿难此云庆喜持声闻藏。二阿难跋陀
    此云喜贤持独觉藏。三阿难伽罗此云喜海
    持菩萨藏。而实阿难总持自在。三名虽异但
    一人矣。又金刚仙论及真谛所引?王忏悔
    经亦同此说。问持佛法藏菩萨极多。何唯阿
    难不付菩萨。答阿难常随如来人天具识。写
    瓶有寄故嘱传灯。菩萨形异处疏利生严土
    各自匆务不可例同。表唯阿难言我闻矣。智
    论第二云。是阿难顶礼僧已坐师子座。一心
    合掌向佛涅??方如是说言。佛初说法时尔
    时我不见。如是展转闻佛在波罗柰。是时千
    阿罗汉闻是语已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皆
    言。无常力大。如我等眼见佛说法。今者乃言
    如是我闻。佛地论云。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
    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非他
    展转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皆离增
    减异分过失。非如愚夫无所堪能诸有所闻
    或不能离增减异分。结集法时传佛教者。依
    如来教初说此言。为令众生恭敬信受。言如
    是法我从佛闻文义决定无所增减。是故闻
    者应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言一时者。
    第三时成。无非时失。如来说法善应根宜会
    遇无差。唯一时矣。依佛地论有三义解。一
    谓说听究竟一时。此就刹那相续无断说听
    究竟总名一时。若不尔者不名句等。说听时
    异云何言一。论文变释名不就其。说听究竟
    名一时者。如初说字次名后句乃至一品一
    部终毕。说听时异云何言一。不以久近一期
    究竟。简说余部非一时故。二谓刹那领悟一
    时。或能说者得陀罗尼。于一字中一刹那顷
    能持能说一切法门。或能听者得净耳根。一
    刹那顷闻一字时。于余一切皆无障碍悉能
    领受名一时矣。此即上根于一刹那说听
    领悟。简中下根?促异故。三谓说听会遇一
    时。或相会遇时无分别故名一时。即是说
    听共相会遇同一时义。简不当根时前后故。
    此等皆是假名一时。问大乘过未既非实有。
    于三世中何名一时。答有二义。一道理时。说
    者听者虽唯在五蕴诸行刹那生灭。唯有一
    念现在之法。然有酬前引后之义。即以所酬
    假名过去。即以所引假名未来。对此二种说
    为现在。此过未世并于现在法上假立。故说
    听者事绪究竟假立三世总一时。非一生灭
    之一时也。二唯识时识心之上变任三时相
    状而起。然说听者实是现在。随心分限变作
    短长事绪终讫总名一时。如梦所见谓有多
    生。觉位唯心都无实境。问说听一念生已即
    灭。如何识上聚集解生。答虽唯一念由前前
    闻展转熏习。后识心上连带解生。前所闻者
    聚集显现。如言诸行无常。至常字时前之三
    字一时聚集。乃至后后一偈一品连带亦尔。
    故虽生灭说受义成。五心之义如常分别。问
    一之与时以何为体。答成实.俱舍.经部.多宗
    此二假实皆五蕴性。处界门中有为法故。今
    依大乘自有三解。一智论云。数时等法实无
    所有。谓阴入持所不摄故。阴入持者蕴处界
    也。二佛地论云。时者即是有为法上假立分
    位。或是心上分位。影像依色心等总假立故。
    三百法论。一之与时即依色心分位假立。是
    不相应数及时也。五蕴门中行蕴所摄。处界
    门中法处法界意识境故。亦即瑜伽数世识
    故。问凡圣同听总说一时。净秽同时应云一
    处。答净秽既异即得定言。时中万差故总言
    一。一会根宜圣凡胜劣利钝短长有多差别。
    不可定举总说一时。言佛者。第四化主成。智
    论第二五种能说。一佛二圣弟子三诸天四
    神仙五变化。简异余四故标佛也。梵云佛陀
    此云觉者。依起信论所言觉者心体离念。永
    离妄念不觉之心。有大智慧光明遍照。等虚
    空界无所不遍。谓之觉矣。此具三义。一者自
    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异凡夫故。二者觉
    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异二乘故。三者觉满。
    究竟理圆称之为满异菩萨故。佛地论云。具
    一切智一切种智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
    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一切智
    者能自开智.如睡觉智.观于空智.理智.真
    智.无分别智.如所有也。总相而言证真之智。
    一切种智者觉有情智.如莲华智.观于有智.
    事智.俗智.后所得智.尽所有也。总相而言达
    俗之智。问本后二智体为同异。答准此下经
    由谛故二。智体唯一了达一二真第一义。境二
    智一至下当知。若诸经首置薄伽梵者。依佛
    地论有二义释。初成德义后破魔义。初成德
    者薄伽梵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义。永不系属
    诸烦恼故。二炽盛义。炎猛智火所烧炼故。
    三端严义。三十二相所庄严故。四名称义。一
    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五吉祥义。一切
    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六尊贵义。具一
    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
    故。初一断德。次一智德。后四恩德。如次应
    知。后破魔者或能破坏四魔怨故。破四魔位
    至下当知。若诸经首置佛号者。真实论云。大
    师十号经初何故不列余九而独称佛。有十
    义故。一觉胜天鼓。二不由他悟。三离二无
    如。四已过睡眠。五譬如莲华。六自性无染。
    七具足三义。一假名佛即六神通。二寂静佛
    惑不生故。三真实佛即是真如。八具三德。摩
    诃般若.解脱.法身。九具三宝性。十自知令他
    知。佛具十义余名不尔。故诸经首皆称佛也。
    然此二名并含众德。置诸经首是佛意焉。今
    仁王经唯言佛者。随方生善义如真实。问佛
    有三身。此何身说。答三身俱说。谓空无相真
    如妙理生智解故名法身说。应化非真。真谓
    报德。推功归本即真报说。十地同闻他受用
    说。秽土闻见即化身说。佛地论云如实义
    者释迦如来说此经时。地前大众见变化身
    居此秽土为其说法。地上大众见受用身居
    佛净土为其说法。所闻虽同所见各别。虽俱
    欢喜信受奉行解有浅深所行各异。准彼论
    意随对根宜。理实三身体不相离。言王舍城
    鹫峰山中者。第五处成。无非处失。游化居止
    目之为住。佛地论云。若不说处及能说者。不
    知此法何处谁说。一切生疑故须具说。文分
    为二。先城后山。摩措陀者此云善胜又云无
    恼害。又摩伽星名此云不恶。陀者处也。名不
    恶处亦名星处国。旧云摩伽陀.摩揭提.默偈
    陀皆讹也。是其国号。曷罗???利四城者此
    云王舍。即其城名。婆沙三释。婆薮王子初共
    人民造舍而居。为鬼神坏唯留王舍。如是至
    七。太子教言但更造舍悉题王舍。由题字故
    遂得不毁。因此立名为王舍城。又云。轮王出
    世相承住此故名王舍。又云。四天王等与阿
    修罗共钻乳海遂得甘露。于此山中起舍而
    住。七日守之然后乃分。因此立名为王舍城。
    智论第三亦有三释。摩伽陀王初生一子。一
    头两面而有四臂。后大成人力并诸国。取诸
    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
    浮提。因名此山为王舍城。又云。摩伽陀王先
    所住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王求住
    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山中住。
    以是故名王舍城也。又云。往古世时此国有
    王名曰婆薮。厌世出家身作仙人。子名广车
    嗣位为王。如是思惟别求住处。后因出猎遇
    见五山周匝峻固种种严好。即舍本城于中
    居住名王舍城。广如彼论。西域记云。矩奢揭
    罗补罗城唐言上茅城。摩揭陀国之正中也。
    古先君王所居之处多出胜上吉祥茅草。因
    以为名。崇山四周以为外郭。西通狭径北
    辟山门。东西长南北狭。周一百五十里。内
    宫子城周三十余里。羯尼迦树遍诸道路。花
    含殊馥色烂黄金。暮春之月林皆金色。频??br> 娑罗王都上茅城。编户之家频遭火害。一家
    纵逸四邻罹灾防火不暇。资产废业众庶嗟
    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不德下人罗患。修
    何德行可以攘灾。群臣对曰。大王德化政教
    明察。庶人不谨致此火炎。宜制严科以清后
    犯。若有火起穷究先发[罩-卓+讨]其首恶。迁之寒林
    同夫弃尸当自谨护。王曰言善宜遍宣告。
    居顷之间王宫失火谓诸臣曰我自迁矣。乃
    命太子监摄怨事。欲清国宪故迁居焉时
    吠舍厘王闻频?虫堵尥跻按??纸滢视?br> 袭。边候闻命乃建色城。以王先舍称王舍城。
    有云。至未生怨王嗣位已后方筑此城更为
    高厚。至无忧王迁都波吒厘城。以王舍城
    施婆罗门。然王舍城外郭已坏无复遗堵。内
    城虽毁基趾犹峻。周二十余里面有一门。今
    故城中无复凡庶。唯婆罗门减千家耳。鹫峰
    山者。梵云结栗陀罗矩吒唐云鹫峰亦云鹫
    台。智论二义。山头似鹫故云鹫头。又云。王舍
    城南尸陀林中多诸死人。众鹫来?n还止山
    头。时人便名鹫头山也。又别记说言。灵鹫者
    此鸟有灵知人死活。人将欲死群翔彼家。待
    其送林飞下而食。以悬知故号灵鹫焉。又真
    谛记引婆沙说。释迦菩萨化受鹫身。广如彼
    文繁而不录。西域记云。言鹫台者接北山之
    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
    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
    广说妙法。频?虫堵尥跷?欧ü市朔⑷舜印?br> 自麓之峰跨壑陵岩编石为砌。广十余步长
    五六里。中路有二小?堵波。一谓下乘即王至
    此徒行以进。一谓退凡即简凡人不令同往。
    其山顶上则东西长而南北狭。临崖西绝
    有[专*瓦]精舍。高广奇制东辟其户。如来在昔
    多居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量等如来之身。问
    双举山城斯有何意。答准法华论如王舍城
    胜余城故。如鹫峰山胜诸山故。山城俱胜表
    法胜故。智度论云。佛生身地为报地恩。住王
    舍城说般若故。又真谛记住处有二。一境界
    处二依止处。为化在家出家者故。显佛悲智
    无住道故。道体俱成辩故。利他自利成究
    竟故。具斯众德两处双标。圣天梵佛乐者叙
    矣。从此第六明众成者文分为二。初列大众
    后结退坐。初中复二。初当根众后变化众。初
    中有十。一无学大德众。二结尽诸尼众。三隐
    显难思众。四在家诸圣众。五在家七贤众。六
    人王自在众。七六欲诸天众。八色界诸天众。
    九诸趣变现众。十?罗八部众。最初第一无
    学大德众于中分三。一标名举数。二总别
    赞德。三结赞成就。且初第一标名举数。其义
    者何
    经。与大比丘众千八百人俱。解曰。明同闻
    众来意有五。一为证信。助成阿难同闻可信。
    二为显德。如释梵等诸天围绕显佛法王诸
    圣围绕。三为启请。波斯匿王于大众中显发
    请问。四为当根。令彼时众于大乘中次第修
    行十四忍门至无上觉。五为列摄。若无胜侣
    净信不生。引摄现当令同信学。佛地论云。列
    菩萨者辅翼圆满。天龙等者眷属圆满。由斯
    五种是来意矣。言与者兼.并.共.及.佛共俱
    义。智论第三有七义释。谓与世尊一处一时
    一心一戒一见一道同一解脱故名为共。次
    言大者此有三说。一真谛记三义释大。一者
    数大如言大军。二者量大如言大山。三者胜
    大如言大王。比丘亦尔。众非一故。德难测故。
    修菩提道高无上故。二佛地论四义释大。一
    者利根波罗蜜多种性声闻故。二者无学果
    故。三者不定种性回心向大故。四众数多
    故。三智度论五义释大。一切众中最为上故。
    诸障断故。王等敬故。数甚多故。能破九十六
    种外道论故。此前三文总有八义。一者数大
    千八百故。二者名大名称远故。三者位大阿
    罗汉故。四者离大障碍断故。五者德大功德
    智慧波罗蜜多之种性故。六者识大大人识
    故。七者趣大趣大果故。八者敌大能破一切
    外道论故。具斯众义故得名大。言比丘者梵
    云?刍讹云比丘。由具五义所以不译。一者
    怖魔。初出家时魔宫动故。二云乞士。既出家
    已乞食济故。三云净戒。渐入僧数持净戒故。
    四云净命。既受戒已所起三业无贪相应不
    依于贪邪活命故。五曰破恶。渐次伏断诸烦
    恼故。真谛记云。因名怖魔.乞士.破恶。至果位
    中转因怖魔名为杀贼。转因乞士名为应供。
    转因破恶名不生故。次言众者梵云僧伽此
    云和合。理事二和故名为众。四人已上得名
    众僧。言千八百人者明众数也。此与旧经多
    少别者。梵文前后列数异矣。又大般若初列
    众云千二百五十人俱。此与彼经处同时异。
    准斯列众足明此经居大经后。次当悉矣。言
    俱者同一时义同一处义。问与俱二言此有
    何别。答以佛兼众故称为与。将众就佛故说
    为俱。又将此对彼名之为与。彼自同时名之
    为俱。问此诸声闻为权为实。答准智度论此
    等声闻皆是应化常随如来影响正法。从此
    第二总别赞德文分为三。且初第一总彰无
    学。其义者何
    经。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解曰。此
    即总明标位赞德。谓千八百皆无学果。阿罗
    汉者乃是梵语此有多义。依婆沙论第九十
    四有四义解。阿正云无。义翻为杀。罗汉言贼。
    杀烦恼贼名阿罗汉。又云应受世间妙供养
    故。又云不生。生死法中不复生故。又云远
    恶。远离诸恶不善法故。智论唯识俱翻为应。
    应有三义。应已永害烦恼贼故。应受世间妙
    供养故。应不复受分段生故。言诸漏者明所
    断障。漏体不一故名为诸。诸别有三。一者
    欲漏二者有漏三无明漏。问此之三漏体别
    云何。答欲漏体者依佛地论欲界见道四谛
    各十。谓贪嗔痴慢疑五见即成四十。欲界修
    道有其六种。贪嗔痴慢身边二见。并前见道
    有四十六根本烦恼兼忿恨等二十随惑成六
    十六。于五部下除五无明余六十一总名欲
    漏。欲唯散地唯有漏地。谓通五趣具四生地。
    不善有覆二性为体。多缘欲起。欲之漏故依
    主立名名为欲漏。有漏体者谓色无色二界
    合立。且如色界四谛各八修道有四。地法无
    嗔又除无明有三十六。根本烦恼并八大随
    成四十四。其无色界亦四十四。二界合论有
    八十八。色界谄诳及二界?x此四足前成九
    十二总名有漏。二界定地通无漏地。天趣化
    生有覆无记一性为体。由此合明名为有漏。
    缘有之漏。有即漏故。二释皆得名为有漏。无
    明漏者三界五部十五无明名无明漏。无明
    力增相应不共皆是漏故。与前二漏而作所
    依。唯自行相迷?为性。无明即漏持业得名
    名无明漏。问此等何过名之为漏。答诸论皆
    言。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三有轮回
    备受苦患皆由彼漏。如诸漏器亦如漏舍。极
    可厌离。损污处深毁责过失立名为漏。随诸
    转识唯是现行。罗汉永无故言已尽。无复烦
    恼者明所断种。诸惑现起熏种长时随逐有
    情眠伏藏识。设异生等世道暂伏后心还生。
    明诸无学圣道断已永不起故。理实烦恼通
    种及现名之为漏。此即唯种。不尔经文有重
    言失。永得清净如拔草根。是故此中云无复
    矣。从此第二辨类差别。其义者何
    经。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九智十智所作已办
    解云。明诸无学种类差别。谓阿罗汉有其二
    种。一者利根。名为不动不为烦恼所退动故。
    亦得名为不时解脱。不假胜上资缘具故。是
    先学位见至性故离烦恼障名慧解脱。得
    灭尽定名俱解脱。俱断定慧二种障故。名心
    解脱无诤愿智诸功德法必成办故。二者钝
    根。名退法等谓遇少缘退所得故。亦得名为
    时解脱者。以要待时方解脱故。时有六种。
    一得好衣。二得好食。三得好卧具。四得好处。
    五得好说法人。六得好同学。若无此等不得
    解脱。是先学位信解种性。此亦具有慧俱
    解脱。义如前说。于利钝中慧解脱者于无诤
    等皆不具。故所言善者是二通称。如调恶
    马离诸不善弃舍重担俱名善矣。九智十智
    者。依俱舍论萨婆多宗。一世俗智。多缘瓶
    等世俗境故。二者法智。谓缘欲界四圣谛故。
    三者类智。缘上二界四圣谛故。四者苦智。苦
    谛智故。五者集智。集谛智故。六者灭智。灭谛
    智故。七者道智。道谛智故。八他心智。缘他
    心故。九者尽智。尽所有故。十无生智。缘无生
    故。此十智中初唯有漏余八无漏。其他心智
    通漏无漏。缘境别者。谓世俗智遍缘一切有
    为无为所缘境也。法智缘欲四谛为境。类
    智缘上四谛为境。他心智缘他心为境。尽无
    生智初起之时观有顶蕴唯苦集类为境界。
    故后时方能遍缘四谛。此二别者。且初尽智
    圣者初证无学果时。若正自知从三昧起而
    说是言。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
    修道。是尽智也。无生智者圣自知已而说是
    言。我已知苦不应更知。我已断集不应更断。
    我已证灭不应更证。我已?道不应更修。无
    生智也。依成实论经部宗云。知现在法是名
    法智。知过未法名曰比智。余智如上。钝根无
    学有前九智。容起烦恼退现法乐。利根无学
    即具十智。无生智后不起烦恼亦不退失现
    法乐住。显扬第二亦明十智。乐者叙矣。所
    作已办者。即同诸经已作所作已办所办也。
    谓诸无学得胜对治能断烦恼生死怨敌。业
    异熟果谓即苦谛。业烦恼因谓即集谛知苦
    断集起生死流此证名为作所作故。所证
    解脱谓即灭谛能证妙智谓即道谛。菩提分
    等诸功德法无不已修此即名为办所办故。
    已舍重障已具胜德。是故名为所作已办。从
    此第三辨观不同。其义者何
    经。三假实观三空门观。解云。明二观门彰
    对治行。三假实观者法假实观.受假实观.
    名假实观。如大般若及此下文。法谓五蕴色
    心之法。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故名为法。从众
    缘生如幻士等。依他不实故说为假。相无自
    性体唯真如。真如不迁故说为实。观即正慧
    能照之心。由此而言。法之一字标所观境。假
    实二字正解行相。假即世俗实即胜义。观之
    一字自能照心。境有总别。别中真俗。智有
    加行及以根本。能所双彰名法假实观。受假
    实观者遍行中受。受之自性诸心心所受之
    相应。苦乐等事受所领境。福非福等受所领
    业。诸趣异熟受所领果。味着生死唯受力强。
    于心所中别立为蕴。为过既重故别对治。假
    实及观义如前说。名假实观者。名谓呼名表
    诠诸法。得法共相非自性故。诸法自性体离
    名言。有情妄倒横生执着。依名计义依义计
    名。无始时来妄熏习力。为令除断故正观
    察。余假实等皆如前矣。此唯大乘无学宁具
    如前所引。智度论云。应化声闻实是菩萨。
    具此何失。三空门观者。所谓空观.无相观.无
    愿观。依俱舍云。于苦圣谛四行相中取空无
    我而为空门。灭下四行为无相门。集道各四
    苦无常二.此之十行为无愿门。问苦集六行
    有漏不愿。道是无漏圣何不愿。答圣道未满
    常起愿求。无学果圆。于斯不愿到岸舍筏其
    理必然。谓已超过现前对故。依佛地论第一
    云。遍计所执我法俱空。缘此等持名空解脱
    门。涅??无相离十相故。缘此等持名无相解
    脱门。言十相者所谓色声香味触相.男相.女
    相.生老死相为十相也。观三界苦无所愿求。
    缘此等持名无愿解脱门。依智论云。知法实
    相谓毕竟空名空三昧。知一切法实相无相
    不受不着是则名为无相三昧。知法空已不
    观诸法若空不空若有若无是则名为无作三
    昧。此三论文初唯小乘后二唯大。罗汉权实
    具阙应知。上来三文明赞德竟。从此第三结
    赞成就。其义者何
    经。有为功德无为功德皆悉成就。解曰。叹
    诸功德皆成就也。有为功德者。无学身中菩
    提分法无诤愿智诸无漏道有漏净定慈三摩
    地十智及定诸功德法。诸定即是通大地定。
    诸智即是通大地慧。有为德也。无为功德者。
    无学身中所有择灭无为德也。依有部宗谓。
    诸无学见道位中而有八忍。修道九地地别
    九品。见修合说八十九品。诸无间道解脱道
    等有为功德。八十九品诸解脱道所证择灭
    无为功德。是谓无学为无为德。有学二德唯
    此应知。然大乘宗于真如上而假建立。择非
    择灭无别实体。亦无此等品数多少。由慧离
    障显如理圆即是有为无为功德。无学德具
    故云成就。从此第二结尽诸尼众。其义者

    经。复有比丘尼众八百人俱皆阿罗汉。解
    曰。此彰无学诸尼众也。文中有三。比丘尼众
    者标类举众。比丘如上。尼是女声。梵语有此
    女声呼尔。八百人俱者彰众数也。皆阿罗汉
    者皆赞无学。义如前故。从此第三隐显难思
    众文分为三。一标数辨类。二总别赞德。三结
    赞成就。且初第一标数辨类其义者何
    经。复有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解曰。标菩萨
    众也。无量无数者。依华严经第四十五。至一
    百四名为无数。至一百六名为无量。今此经
    中列虽不次明其众广。是故标云无量无数。
    又旧经云九百万亿。此中但言无量无数。表
    其众多何必彼数。菩萨摩诃萨者。梵云菩提
    萨?蚀酥新栽破腥?h笤破刑岽朔??酢h?br> 云萨?蚀嗽朴星椤F腥??新杂卸?拧R徽?br> 自利。大智为先。二者利他。大悲为首。菩提
    云觉智所求果。萨?视星楸??壬?9噬懵?br> 中无性释士。依四弘誓语名菩萨。以彼二
    种俱属于境名菩萨者是有财释。又复觉者
    是所求果。言有情者目能求人。求菩提之有
    情名为菩萨。又复菩提正是所求。言萨?收?br> 此云勇猛。不惮时处求大菩提有志有能故名
    菩萨。此后二解并依摄论亲光所释。皆依
    主也。又复菩提即是般若。言萨?收咭嗝??br> 便。由此二法能利能乐一切有情。是故假者
    名为菩萨。亦即菩提亦即萨?式猿忠凳汀9?br> 如不空?索经也。梵云摩诃此翻云大。萨谓
    萨?室迦缜笆汀H绶鸬芈鄣诙?啤F腥???br> 萨者谓诸萨?是笃刑峁省4送ㄈ?宋?蚨?br> 乘故复言大。皆摩诃萨。从此第二总别赞德
    文分为二。初总赞德后别赞德。初总赞德其
    义者何
    经。实智平等永断惑障方便善巧起大行愿
    解曰。总赞二智也。上之两句明自利智。下之
    两句明利他智。然此二智各有二名。如文应
    悉。言实智者根本智也实谓真如体不迁变。
    证实之智名为实智。言平等者无高下故。永
    断惑障者。惑谓烦恼障谓二障。分别起者。初
    地见道种永断故俱生二障十地分除。至金
    刚定方永断故由初二障说永断言。若后二
    障至果方尽。言方便者是后得智。虽达依他
    如幻如焰。大悲拔济。不舍有情种种利他名
    为方便。言善巧者所化之境善应根宜。能化
    之心巧能不住。起大行愿者发起广大殊胜
    行愿也。谓诸菩萨七地已前达俗证真智不
    俱起。所有行愿或定或散多于后得功用修
    行。虽八地后俱缘真俗任运修行不假功
    用。约其义类亦是后得。故此通说起行愿矣。
    又解。正体后得俱名实智。能缘真俗二实境
    故。其加行智名为方便。以能引生正觉智故。
    义虽不违今取前解
    从此第二别赞德者十地不同文分为十。
    且初地相其义者何
    经。以四摄法饶益有情。解曰。赞无贪行。菩
    萨济物得同体悲。正利他时即为自利。不见
    离自别有利他。四摄法者摄有情故。成实论
    云。一者布施。衣食等物摄取众生。二者爱语。
    随意语言取彼意故。三者利行。为他求利助
    成他事。四者同事。如共一船忧喜同故。又大
    品经云。财法二种摄取众生名为布施。六波
    罗蜜为众生说名为爱语。教化众生令行六
    度名为利行。以神通力种种变化入五趣中。
    与诸众生同其事业名为同事此四摄法业
    用云何。如庄严论第八颂云。令器及令信令
    行亦令解。如是作四事次第四摄业。准长行
    释。布施能令于法成器。由随顺彼堪受法
    故。爱语能令于法起信。由教法义彼疑断故。
    利行能令于法起行。由能依法如法行故。同
    事能令彼得解脱。由行长时得饶益故。理实
    初地万行皆修。此顺施度故偏赞矣。次第二
    地其义者何
    经。四无量心普覆一切。解曰。赞无嗔行。菩
    萨利生怨亲平等。为不请友普覆一切。四无
    量者慈悲喜舍。言无量者如婆沙论八十一
    云。如是四种是诸贤圣广游戏处。复次此四
    能缘无量有情为境。生无量福引无量果故
    名无量。显扬论云。广故大故无量故。遍缘一
    方乃至十方无量无边外器世间有情世间故
    名无量。慈等义者俱舍论云。慈名与乐悲名
    拔苦。喜名欣慰舍名平等。又成实论。慈名
    与嗔相违善心。悲名与恼相违善心。喜名嫉
    妒相违善心。此三皆是慈心差别。令三平等
    故名为舍。又显扬论。慈无量者于彼无苦无
    乐众生欲施乐具。悲无量者于苦众生欲拔
    苦具。喜无量者于乐众生随喜彼乐。舍无量
    者谓舍俱心不染意乐辨其体者。如婆沙论
    慈悲二种自有两说。有说俱以无嗔为体。慈
    能对治断物命嗔。悲谓对治捶打之嗔。有说
    慈以无嗔为体。悲以不害善根为体。对治害
    故。喜亦二说。有说喜以善根为体。有说喜以
    欣为自性。舍以无贪善根为体。相应助伴皆
    五蕴性。又成实论。此四无量皆是慧性。大乘
    杂集。四种皆以定慧二法及彼相应诸心心
    法以为自性。又显扬云。慈以无嗔善根为体。
    悲以不害善根为体。喜以不嫉善根为体。舍
    以无贪无嗔为体。皆是怜愍众生法故。慈唯
    无嗔。悲喜二种无嗔一分。舍以无贪无嗔一
    分相应眷属皆为体也。小乘此四但是观门。
    菩萨利他四皆实行。次第三地其义者何
    经。三明鉴达得五神通。解曰。赞具德行。此
    地菩萨正断无明胜定相应具通明故。三明
    鉴达者。旧云。一宿命明。二天眼明。三漏尽
    明。依婆沙论一百一云。一宿住随念智证
    明。通达解了前际法故。二死生智证明。通达
    解了后际法故。三漏尽智证明。通达解了涅
    ??性故。鉴体是慧目能照心。达为了达即
    所观境。治三际愚故云鉴达。依俱舍论出三
    明体。前二有漏是俗智性。后通无漏。谓以六
    智或十智性。依瑜伽论三皆无漏。前二后得
    后根本智。得五神通者。依婆沙论。于自所缘
    无倒了达。妙用不碍无所拥滞故名神通。
    一神境智证通神谓等持境谓行化。智证神
    境无滞名通。二天眼智证通。殊胜名天。色界
    大造净色眼根。智是眼识相应之慧。远见无
    碍名天眼通。三天耳智证通。色界大造净色
    耳根。智是耳识相应之慧。远闻无碍名天耳
    通。四他心智证通。知他心故名他心智。若就
    根本知心非所知所非心。此就加行名他心
    通。五宿住随念智证通。于宿住事随所忆念。
    谓忆前念渐次逆观。乃至能忆中有初心名
    加行满。根本成时能忆过去某处某姓彼彼
    类身种种事业名为宿住。谓彼聚心虽有多
    法而念力胜。智随念力而能知彼故名随念。
    智证宿住无拥名通。明五体者。依俱舍论。此
    之五通解脱道摄。慧为其体。神境天眼天耳
    宿住四皆俗智。唯是有漏。他心智通五智为
    体。谓法.类.道.世.俗。他心通漏无漏以为体
    故。所依地者于无色界观灭止增。五通必依
    止观均地。准四根本近分地无。依显扬论。
    五通皆以定慧二法及彼相应而为其体。是
    后得智唯无漏故。问前说三明即言漏尽。六
    通之内何乃阙无。答约自地辨故说三明。后
    地通论无漏尽矣。次第四地其义者何
    经。修习无边菩提分法。解曰。赞修习行。言
    无边者。修行数习广无边故。菩提分法者。菩
    提云觉正是所求。分者因也亦支分义。三十
    七法顺趣菩提。菩提之分名菩提分。三十七
    者华严经云。此地菩萨观于内外身受心法。
    勤勇念知除世贪爱。复次修行未生已生
    恶不善法勤令断故。未生已生于诸善法勤
    令增广。复次修行欲勤心观成就神足。复次
    修行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力进力念力
    定力慧力。复次修行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
    觉分喜觉分轻安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复次
    修行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正定。三十七也。出此体者。俱舍二十五颂
    云。此实事唯十。谓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及
    戒寻为体。且慧摄八。谓四念住慧根慧力择
    法觉支正见以慧为体勤亦摄八。谓四正断
    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以勤为体。
    定亦摄八。谓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以定为体。信但摄二。谓信根信力以信为体。
    念唯摄四。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以念为
    体。喜唯摄一。谓喜觉支以喜为体。舍唯摄一。
    谓舍觉支行舍为体。非受舍也。轻安摄一。谓
    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戒但摄三。谓正语正
    业正命以戒为体。寻唯摄一。谓正思惟以寻
    为体。故三十七体唯有十。修习此观二利行
    者。如华严云。皆为不舍一切众生。乃至安住
    一切智智。次第五地其义者何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一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