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一 >
  • 仁王经疏卷中_二谛品第四

    二谛品第四

    将释此品。略有二义。一释品名。二正释文。释
    品名者。谛有二种。一者世谛。谓有为法。从缘
    而生。假而非实。故名世谛。二者真谛。实相真
    如。本生清净。实而非假。故名真谛。或言世
    俗。及胜义谛。世谓隐[雨/复]。俗谓?显。谓色心
    等。?显现法。隐[雨/复]胜义。世即是俗。故名世
    俗。是持业释。胜谓胜智。义即境义。谓真如
    理。是胜智之境义。故名胜义。是依主释。皆名
    谛者。如瑜伽说。谛有二义。一如所说相。不舍
    离义。二由观此故。到究竟处。故名为谛。如是
    总名二谛品者。此带数释。于此品中。辨二谛
    义。故名二谛品
    经。尔时(至)有世谛不。释曰。第二依文正释。
    就内护中。文别有三。初观空品。明自利行。次
    教化品。明利他行。后二谛品。明二护所依。上
    来已释前二行讫。即此第三二护所依。若依
    本记。于一品内。大分为三。一问答分别。二
    谛不二。二白佛言下。问答分别说法不二。三
    白佛言下。问答法门不二。今解即分为五。初
    三同前。第四大王七佛下。赞经功德。第五大
    王此经下。赞名劝持。就初门中。先问后答。问
    中有三。初两征。次双难。后总结。此即初也。
    谓王两征。谓第一义谛中为有世谛耶。为无
    世谛耶(不者无也)将欲设难。故作两征
    经。若言无者(至)智不应一。释曰。第二双难
    有无。先无后有。然此二难诸说不同。依本记
    云。若言无者。凡夫智不应二谓真及俗。若
    言有者。圣人智即不应一。谓第一义谛智。
    据理论之。不一不二。若定唯一。凡夫见俗。
    亦见真故。即应成圣。若依本业经佛母品。有
    其二问。一问一二。二问有无。答有四重。彼
    云。二谛法性。为一为二。为有为无。下佛答
    云。佛子二谛者。世谛有故不空。无谛空故不
    有。二常尔故不一。圣照空故不二。有佛无
    佛。法界不变。法常清净故不二。诸佛还为凡
    夫故不空。无无故不有。空实故不一。本际不
    生故不二。不坏假名诸法相故不空。诸法即
    非诸法故不有。法非法故不二。非非法故不
    一。具说如彼
    经。一二之义其事云何。释曰。第三总结可

    经。佛告大王(至)一义二义。释曰。第二世尊
    正答。文别有二。初世尊略答。后七佛下。广释
    前难。略中有三。初赞问有因。次略示义端。后
    劝发三慧。此即初也。谓王曾问过去七佛。故
    今能问一二之义。言过去七佛者。一?称攀?br> 佛前更说一佛。如次第二?称攀?5谌?椒稹?br> 第四尸弃。第五?成帷5诹?心呛?5谄咤纫?br> (勘)。又解。?称攀?谝弧J湾任牡谄摺4佣辔?邸?br> 故云过去七佛。据实释迦一佛。即是现在
    经。汝今无(至)一义二义。释曰。第二略示义
    端。谓汝今无听。我今无说。谓本记云。有听有
    说。即是不一。无听无说。即云不一。即是二
    谛。一真二俗。不二即是第一义谛。非真非俗。
    故名第一义谛。一云不一。即是二谛差别义。
    不二即是二谛无差别义。非谓二谛之外。更
    立第三谛。虽有两说。后说为正。不尔应言三
    谛品也。有作是难。有说有听。即为二义。便违
    上说。二谛为二。听说皆是俗谛义故。今解不
    尔。欲遮定执真俗一异。故今分别。随凡情取
    二谛定异。随圣智辨非有差别。非谓听说别
    配二谛
    经。王今谛听(至)如法修行。释曰。第三劝发
    三慧。准上应知
    经。七佛偈如是。释曰。自下第二广释前难。
    文别有二。初引七佛偈。以释一异。后长行中。
    申今佛说。以通前难。前中有二。初长行发起。
    后正引颂文。此即初也
    经。无相第一义(至)无自无他作。释曰。正引
    偈文。有八偈半。大分为三。初有三偈。正申二
    谛。次有三偈。释一异义。正释王难。后二偈
    半。辨世谛虚。结成上义。前中有三。且依本
    记。初有一偈。明其二谛体俱本有。次一偈文。
    以三假义。辨二谛有无。后一偈文。遣有无相。
    以辨二谛。释初偈中。上半明真本有。谓无相
    真如。本来自有。无自者。显人空。无他者。显
    法空。又释无自者无我。无他者无我所。一云。
    无自者。不从自生。无他者。不从他生。若具应
    言不共不无因。为存略故。说初二句。虽有三
    释。意存初说。下半明俗有。谓因缘法。有佛无
    佛。本来有之。无自者。有为法上人空理。无他
    者。有为法上法空理。更有二释。准上应知
    经。法性本无相(至)三伽集假有。释曰。第二
    有一行偈。以三假义。立二谛有无。由三假故。
    无名相中。作名相说。于中三。初之二句。明真
    无义。次有一句。明有义。后有一句。双结二
    谛。皆是假有。言法性本无相者。诸法实性。本
    来无相。是真无义。第一义空如者。异名重释。
    亦名第一义空。亦名真如。诸有本有法者。此
    明俗谛有义。谓诸有为蕴等诸法。因缘故有。
    三假集假有者。双结二谛皆是假立。言三假
    者。本记云。名相依他。二种假故。立俗谛有。
    无相无生。一种假故。立真无义。有说一颂。上
    半明真。下半明俗。言三假者。法受名假。义如
    上说
    经。无无谛实无(至)有无义如是。释曰。第三
    有一偈。明亡即不二。存即不一。文别有三。初
    之二句。明真无义。次有一句。显俗有义。后有
    一句。双结有无。言无无谛者。遣名相之有。即
    是无义。得无名相之有。亦是无义。双牒两无。
    故名无无谛。即此二无。实是无也。故言实无。
    寂灭第一空者。遣前二无。谓前二无。对有之
    无。即安立谛。非究竟理。第二句明非安立谛。
    断惑证灭。故言寂灭。体即一味真如。故言第
    一义空。诸法因缘有者。释俗有义。第四一句。
    双结可知。然此三偈。诸说不同。有云。上来三
    行。初一人空。次一法空。第三双牒二无。故
    言无无。有说。初偈出二谛体。次偈释二谛义。
    后偈双结二谛有无义。一云。显其二谛有其
    三门。一无相因缘二谛门。次偈实假二谛门。
    后一偈有无二谛门
    经。有无本是二(至)二谛常不即。释曰。自下
    第二有三偈。明一二义。正通王难。文别有三。
    初之一偈。理智相对。显非一二。次有一偈。智
    理相对。遣一异执。后有一偈。智理相对。赞入
    真义。此即初也。于中上半。举喻显法。谓真俗
    境。本自恒有。如牛两角。下半明非一二。圣达
    诸法不离真故。随相立理。有无并故
    经。解心见不二(至)非二何可得。释曰。第二
    智理相对。遣二一执。谓无分别智。唯证真故。
    不可执为二。所立道理。有无别故。不可执为

    经。于解常自一(至)真入第一义。释曰。第三
    智理相对。赞入真义。此无二者。一牒上于解
    常一义。谓无分别智。证一如来。外无别俗谛。
    故言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
    经。世谛幻化起(至)因缘故诳有。释曰。自下
    第三有两偈半。辨世谛虚。结成上义。于中有
    三。初之一偈。总显世虚。次有一偈。显能所化
    虚。后有半偈。结观归人。就初偈中。初之一
    句。显世谛法。虚如幻起。后有三句。举喻显
    法。喻有三种。一者空华。二者树影。三者第三
    手(或有本云三首者谬之也)然释此喻。诸说不同。有说。空华
    有相无体。喻分别性。树影托质而起。喻依他
    性。第三手。相性并无。譬真实性。是安立故。
    遂是世谛。由因缘故。妄执为有。一云。三喻喻
    一切法空。故大品等。显十喻。以说诸法无不
    皆空。一云。三喻显所执空。故解深密云。由所
    执性。立三无性。会般若云。一切诸法无自性
    者。依相无自性性说。故知不遣依他亦是空。
    具如别章
    经。幻化见幻化(至)谛实则皆无。释曰。第二
    显能所化虚。谓幻化见幻化者。皆非实有。故
    维摩云。其说法者。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
    得。诸说不同。准上应知
    经。名为诸佛观。菩萨观亦然。释曰。第三结
    观归人。如上所说。一二之义。是佛菩萨之所
    观也
    经。大王菩萨(至)化众生。释曰。自下第二申
    今佛说一二之义。文别有二。初明二义。后佛
    及下。释其一义。此即二义。谓佛告大王。菩萨
    摩诃萨。于第一义中。为化众生。常照二谛。由
    般若故。常照真谛。不着生死。异于凡夫。由大
    悲故。常照俗谛。不着涅??。异于二乘。此即二

    经。佛及众生(至)一而无二。释曰。自下第二
    释其一义。文别有三。一能所化以明一义。二
    一切法下。境智相对以明一义。后菩萨下。染
    净相对以明一义。就能所中。复分为三。初标。
    次征。后释。此即标宗。谓略答中。无听无说。
    为一义也
    经。何以故。释曰。次征。能所既殊。如何言一
    经。以众生空故(至)得置众生空。释曰。第三
    释成一义。随能所化。俗相虽殊。而空理一。由
    斯所化。能化亦空。能所俱空。是其一义
    经。以一切法空故空空。释曰。第二境智相
    对。以明一义。文别有三。初标。次征后释。此
    即标宗。且依一门。辨一切法。不出境智皆空。
    故言空空
    经。何以故。释曰。征。境智既殊。空应非一
    经。般若无相。二谛虚空。释曰。第三成一义。
    文别有二。初正释一义。后般若下。逐难重释。
    此即初也。谓般若对境。无能取所取相故空。
    二谛于第一义。无差别故空。是故般若二谛。
    一而无二
    经。般若空(至)无他相故。释曰。第二逐难重
    释。所以者何。一切法空相。显可知。般若空
    相。有何差别。是故偏说般若空相。文别有二。
    初依诸位。显体空相。后依佛果。显用空相。此
    即初也。谓般若空。从于生死十二缘生位。乃
    至涅??一切智位。无人相故无自相。无法相
    故无他相。即以人法二空。而为体相
    经。五眼成就时见无所见。释曰。第二谓依
    佛果。显用空相。文别有二。初明无见用。后明
    无受用。此即初也。五眼成就时者。总举五眼。
    意取后三。肉天二眼。非般若故。三眼见时。无
    能见相。即是空义
    经。行亦不受(至)一切法亦不受。释曰。第二
    明无受用。言不受者。不执着义。不受有四。一
    行。谓着行。二不行。谓不着行。三非行非不
    行。即是无记行。四不受一切法。此明三眼。于
    四境中。皆不执着。无执着用。故说为空。此皆
    空故。亦是一义
    经。菩萨未成佛时(至)以烦恼为菩提。释曰。
    第三染净相对。以释一义。文别有三。初标。次
    征。后释。此即初也。染谓烦恼。是生死根本。
    净谓菩提。为涅??本。如斯二种。用空为性。以
    未悟时。迷菩提性。故为烦恼。至已悟时。觉烦
    恼性即是菩提
    经。何以故。释曰。次征。谓染净乖违。如何
    成一
    经。于第一义(至)一切法如故。释曰。第三释
    成一义。有其二因。一遮。二表。谓第一义中。
    无染净相。故言无二。一切诸法。皆悉如故。是
    一空义。依本记。有九种义。以释不二。恐繁
    不述
    经。白佛言(至)而行诸法相。释曰。自下第二
    问答分别说法不二。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
    即问也。此问意云。若一切法如如中无文字。
    云何诸佛。依于文字。行诸法相
    经。大王(至)论议如。释曰。第二如来正答。文
    别有二。初明说空。即是利他。后明修空。是自
    利空。前中有三。初别明十二部空。次是名味
    下。总辨教空。后若取者。显不行空。言法轮
    者。法轮有二。一教。二行。此中说教。以为法
    轮。言法本如等者。列十二部经。然十二名。诸
    教不同。自有经文。唯梵非翻。如深密解脱经
    第三卷。所谓修多罗.只夜.和伽罗那.伽陀.
    忧陀那.尼陀那.阿婆陀那.伊帝忧多伽.?多
    伽.?撤鹇裕?⒏⊥犹茨Γ?遣ㄌ嵘帷W杂芯?br> 文。唯翻非梵。如解深密经第三卷。所谓契经.
    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
    方广.希法.论议.自有经文。梵翻杂用。如法
    华第一卷。所谓修多罗.伽陀.本事.本生.未
    曾有.因缘.譬喻.并只夜.优波提舍等。所以
    如是诸本异者。诸代翻译。意乐别故。深密解
    脱。与解深密。同本译别。如是等义。具如别
    章。今云法本如等者。一梵音修多罗。此云法
    本。释有二义。一教为理本。二总为别本。二只
    夜。此云重诵。诵前长行。三和伽罗那。此云受
    记。受佛记别。四伽陀。此云不诵偈。亦名讽
    诵。不诵长行。五忧陀那。此云无问自说。六尼
    陀那。此云因缘。亦名调伏。由彼广明制戒缘
    起。故名戒经。七阿婆陀那。此云譬喻。八伊帝
    忧多伽。此云法界。亦名本生。界是生义。九?
    多伽。此云本事。十?撤鹇浴4嗽品焦?勘)。十
    一阿浮陀檀摩。此云未曾有。十二忧波提舍。
    此云论议。如是十二。皆云如者。如是空义
    经。是名味句(至)一切如。释曰。第二总辨教
    空。若依本记。有其四义。故本记云。二结成
    有四。一名味句。是应说。二音声。是正说。三
    果报。是能说。四一切如。即是依说。依此真如
    理。而说法。实无法可说也。今解不尔。此即第
    二总辨教体空。然出教体。诸说不同。有处说
    名等为体。有处说声。有处合说。具如别章。今
    依此经。名句文身及声为体。故前观空品云。
    佛说句文声。而今所说名味句音声果者。名
    等是假。声体是实。依实声上。假立名等。故言
    声果。如是文字记句。皆是如也
    经。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释曰。第三不行
    空。谓若依文字。不悟如者。如诸部等。不行
    空也
    经。大王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释曰。第二
    修空。若依本记。第二修学空有五。第一能
    修。第二所修。第三本性。第四如理修。第五结
    成。一能修之智。修如如佛母。能生佛故名智
    母。二所修正是佛母。即萨婆若。即一切智。有
    三义。一众生性。譬如意珠。所须皆能成就。二
    众生根。譬如清水。影和润清。如慈悲心。三
    众生智。譬如虚空。于如如不转不异。性是不
    改义。所求竟得。是不改。也根是能生义。能
    生慈悲。利益一切众生。第三明本性以为母。
    未得佛时。以当佛为智母。若得佛时。即萨婆
    若。是一切智。诸佛未成佛时。名自性。即是隐
    为如来藏。后修得佛。解脱道时。性显为法身。
    即萨婆若。觉显本性。名修者为化。为化能显
    本佛。故名智母。未得为性者。未得时但有本
    性。故名性佛性。若道中引出佛性。果即涅??。
    即至果佛性也。未来得通二性。已得唯是涅
    ??性。三乘有三种三乘。一乘三乘者。树王佛
    是小中大乘。缘觉中。声闻小中小。同观四谛
    故。次大乘三乘。一回向声闻缘觉。观如得人
    无我空为二。地前菩萨同观如。得入见无我
    空故大若相望者。回向声闻缘觉为内。大乘
    内。外小中寂静声闻缘觉为外。大乘外也。第
    三就初地后为三者。初地名见。二地至七地
    为修。八地至佛地为究竟地。若取大望小乘。
    同观四谛。皆名为小。若小望大。同缘如如。皆
    名为大。据修习虽有三乘。论其本性。皆不生
    灭。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者。通结本性义。分
    为三也。第四如理修者。文言若菩萨无受下。
    有五波罗蜜。一无受无分别故波罗蜜。无受
    有二。一凡夫不能通达。亦名无受。不受着故。
    今菩萨通达。而不受着也。能不受故。二无文
    字。无语言波罗蜜。文字假说。理论无也三离
    文字无二波罗蜜。四非非文字。无果波罗蜜。
    菩萨修解。能离文字。得解脱。此解是果。是非
    文字解。此解亦空。故言非非文字。五为修文
    字者。明一味波罗蜜故。证真性为最胜。翻波
    罗蜜。为究竟最胜也。第五结护佛果。护十地。
    护因。护化众生利他。今解不尔。问答分别
    说法不二。文别有初问答分别说法不二。后
    大王下。依上说法。修诸智母。上来已释空讫。
    自下第二。修诸智母。文别有三。初广辨修习。
    次三乘下。逐难重释。后大王下。结修所成。就
    广辨修。文别有二。初明因位智母。后即为萨
    波若体者。果之智母。就因位中。文别有二。初
    明修性智母。后一切下。明理性智母。如是二
    性。能生佛智。故言智母。此即第一明修性智
    母。谓从地前。至金刚位。依教空修习。生受用
    身一切智果。即是生因。若望法身。即谓了因。
    或可如者指示。亦显十二文字非一。是故重
    言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者。谓诸位中。所修
    诸行。能生诸佛智。故言诸佛智母
    经。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释曰。自下第二
    明理性智母。谓诸因位。真如佛性。能显法身
    本觉智果。故言性根本智母。即是正因。若望
    受用。即是依因
    经。即为萨波若体。显果智母。谓萨波若。诸
    佛智根本。亦名智母
    经。诸佛未成佛(至)已得为萨波若。释曰。此即
    第二依时属当。谓诸佛未成佛。以当佛为智
    母。用法身报身为智母。未得为性者。在因位
    中。行性理性。以为佛性。已得为萨波若者。至
    果位中。法身本觉。报身妙觉。为一切智也
    经。三乘(至)以此为觉性故。释曰。自下第二逐
    难重释。谓前文云。修诸佛智母。或云性根本
    智母。其相难解。故今重释。文别有二。初释
    理性。后菩萨下。重释。文别有二。初释理性。
    后菩萨下。重释行性。此即初也。谓前所说性
    根本智母者。即三乘身中。理性般若。不生不
    灭。自性常住。是故一切众生。以此为佛性。即
    以此文。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或可三
    乘菩萨。皆名为觉。用此实相般若。为三乘
    觉性
    经。若菩萨(至)波罗蜜。释曰。第二重释行性。
    谓前所说。如如文字。修诸智母。而未能显修
    相差别。故今重释。文有两节。即初释如如文
    字。后修无?下。释修诸智母。谓若菩萨无受
    乃至非非文者。名为如如文字。然此四句。
    诸说不同。一云。无受者总句。菩萨不执文字。
    故言不受。无文字者。下有三句。别释不受。一
    不受无文字。以不执着无文字故。离文字者。
    非文字义。若文字应非文字。故作此言。不受
    离文字。若非非文字。应非非文字。故作此言。
    不受非非文字。一云。不受无文字。不受所执
    文字。不受离文字者。不受依他。不受非非文
    字者。不受圆成实性文字。修无修文字等者。
    释上修诸佛智母。谓菩萨修行。不作是念。
    我是能修文字。为所修者。乃得真性般若波
    罗蜜
    经。大王(至)为若此。释曰。第三结修所成。谓
    若菩萨。如上修习。能成三答。所谓护佛。护
    化。护十地行
    经。白佛言(至)为无量耶。释曰。第三问答分
    别。法门不二。若依本记。文别有三。一正明法
    门不二。二赞经德。三立经名。就初门中。先
    问。后答。此即王问。有其三问。一问根。根有
    二。一佛性为根。二道中为根。二问行。即八万
    四千阴入等门。三问法门。有二。一方便法门。
    无量随众生品修学。二正法门。常修不一不
    二。第一问理。第二问行。第三问教也。今解
    不尔。即此品内五段中第三问答分别。法门
    数量。文别有二。先问后答。此即问也。谓王问
    定有邪正定等无量品。众生有利钝等。根有
    无量。或贪慢等。或迷阴等。无量心行。为彼所
    说。诸法观门。为一为二。为无量耶
    经。大王(至)乃有无量。释曰。第二如来正答。
    文别有三。初随问略答。次若菩萨下。广释。后
    众生品品下结。文中有二。初明观门。后明所
    观法。此即初也。谓所说观门。非但一二。乃至
    无量
    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无相。释曰。第二
    明所观法。非唯一二。故说亦言。然释此文。诸
    说不同。有说。亦非有相者。单破有相。非非无
    相者。复破有相。依本记云。相不可得。故言非
    有相。非非是非无相。彼相者。相与法一。与相
    异。般若相与法一。法未成就。谁与相一。若已
    成就。即不所相。有云。应作四句。谓非有相。
    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为存略故。且说
    初后。今解。准上有三句。一非有相。若尔应是
    无相。故言非无相。若尔非应是非无相。故言
    非非无相。今举初后。准显中句。故但二句
    经。若菩萨(至)第一义谛也。释曰。自下第二
    广释。文别有三。初依二谛。显诸法相。次依三
    谛。显诸法相。后就三假。辨诸法空。此即初
    也。谓若菩萨。观众生一二是俗谛。不见一二
    是真谛。今明俗即真故。言一二者。是第一义
    谛也
    经。大王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据实有无。
    即是俗谛。非有非无。即是真谛。今正显俗。故
    言有无者即世谛也。或可有者色谛心谛。无
    者空谛
    经。以三谛摄一切法。释曰。自下第二就三
    谛以明诸法。文别有三。初明三谛摄一切法
    次列三谛名。后引说证成。此即初也
    经。空谛色谛心谛。释曰。第二列三谛名。言
    三谛者。一空谛。谓第一义谛。二色谛。谓五根
    等。三心谛。谓眼等六识。二谛门中。初一是
    真。后二是俗。若广分别如本记
    经。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释曰。第三引
    说证成
    经。我人(至)一切法空。释曰。第三依三假以
    明空相。我人知见。名假故空。五受阴。受假
    故空。一切法法。假故空也
    经。众生品品(至)非二法门。释曰。第三结答。
    本记云。理论非一非二。俗乃无量者不然。本
    问有三。为一。为二。为无量。皆依俗义
    经。大王(至)无二二无别。释曰。自下第四赞
    经德。文别有三。初明七佛同说。劝众受持。次
    是经下。明多佛同说。赞经劝持。后况复下。依
    今佛说。劝众受持。此即初也。文有二节。初明
    同说。后汝等下。劝众受持
    经。是经功德(至)不可穷尽。释曰。第二多佛
    同说。劝众受持。文显可知。故不繁述
    经。况复(至)得佛不久。释曰。第三依今佛说。
    劝众受持。文别有二。初劝众受持。后时众得
    益。此即初也
    经。时大众(至)十地性。释曰。第二时众得益。
    若依本记。三空者。三假空也。地前观。大空
    者。登地也。或可三空者。空无相无愿
    经。大王(至)般若波罗蜜。释曰。第五赞名劝
    持。文别有三。初标名劝持。次重赞异名。后举
    喻劝持。此即初也
    经。是经复有(至)一切众生身。释曰。第二重
    赞异名。名有四种。一护国。二法药。三护舍。
    四护身
    经。即此般若(至)亦复如是。释曰。第三举喻劝
    持。文别有三。初法说。次举喻。后汝等下。举法同喻

    仁王经疏中卷(末)

     元久二年朱明四月十日书写了
        同月十一日交点已了
                传领[((嘹-口)-小)-日+酉]海
                传领觉听
          唐招提寺五室住侣宗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