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一 >
  • 仁王经疏上卷(末)

    经。皆行阿罗汉十地。释曰。第二辨其行位。
    行阿罗汉。广说如前。言十地者。诸说不同。一
    云。此中十解。名为十住。即说十住以为十地。
    一云。此文依共十地说。如智度论。地有二种。
    一不共。如极喜等地。二共十地。谓干慧等。合
    说三乘地。乃成十地。故名为共。故大品经云。
    若菩萨具干慧等十地。速证菩提。言十地者。
    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
    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广说如彼。故智
    度论七十八云。干慧地有二种。一者声闻。二
    者菩萨。声闻人独为涅??故。勤精进持戒。心
    清净。堪任学道。或习观佛三昧。不净观。或行
    慈悲无常等观。分别集诸善法。虽有智慧。不
    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名干慧地。菩萨则
    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性地者。声闻人从??
    法。乃至世间第一法。于菩萨得顺忍。爱着诸
    法实相。亦不生邪见。得禅定水。八人地者。从
    苦法忍。乃至道比忍。是十五心。于菩萨则无
    生法忍。入菩萨位。见地者。初得圣果。亦谓须
    陀洹果。于菩萨则是阿?跋致地。薄地者。或
    须陀洹。斯陀含。欲界九种烦恼分断故。于菩
    萨过阿?跋地。乃至未成佛断诸烦恼。余习
    气亦薄。离欲地者。离欲界等贪欲诸烦恼。是
    名阿那含。于菩萨离欲因缘。故得五神通。已
    作地者。声闻人得尽智。无生智。无着阿罗汉。
    于菩萨成就佛地。辟支佛地者。先世种辟支
    佛道因。今世得少因缘。初出家。亦观深因缘
    法成道。名辟支佛。菩萨地者。从干慧地。乃至
    离欲地。如上说。复次菩萨地。从欢喜地。乃至
    法云地。皆名菩萨地。有人言。从一发心来。乃
    至金刚三昧。名菩萨地。佛地者。一切种智等。
    诸佛法菩萨。于自地行具足。于他地中观具
    足。二事具足。故名具足。按此经文。有其三难。
    一于已办地。亦得成佛。如何经说具足十地
    速证菩提。二菩萨不行辟支佛行。如何经说
    具足辟支佛地。三已得佛地。更不重得。如何
    经说具足佛地。乃至得菩提。解云。据实已办
    地。早得成佛。经意欲释具足十地。故总相说。
    而不别释。通第二难。龙树菩萨。自作两释。一
    云。菩萨于自地中行具足。于他地观具足。二
    事具足。故名具足。谓于二乘地。观知二乘地
    法。而不行二乘地。于菩萨地具足行。菩萨地
    行故言具足十地。一云。菩萨能分别知众生。
    可以辟支佛因缘度者。是故菩萨以智慧。行
    辟支佛事。如首楞严经中。文殊师利。七十二
    亿返。作辟支佛。菩萨亦如是。通第三难。满足
    九地。修习佛法。十力四无所畏等。虽未具足。
    以修习佛道。故名具足。以是故。言十地具足
    故得无上道。具说如彼。今解于上共与不共
    十地门中。且说共十地。或可通说共与不共
    二种十地。于理无违。皆是阿罗汉所行地故。
    一云。依证契经。有四种十地。一声闻十地。谓
    住三归行地。随信行地。随法行地。善凡夫地。
    学戒地。第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
    含地。阿罗汉地。二独觉十地。谓众善资粮地。
    自觉深缘起地。四圣谛地。胜深利智地。八圣
    支道地。智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证灭地。六
    通性地。入微妙地。习气缚地。三菩萨十地者。
    谓欢喜地。无垢地。明地。焰地。极难胜地。
    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四
    者。如来十地。广说如后。今此经意。通所三
    种。所以者何。今此贤者。依本性说。即声闻
    故。回心向大。是菩萨故。究竟修习。必圆满
    故。或如前说。度缘觉故。所四无失
    经。回向五分法身具足。释曰。第三别赞功
    德。舍小乘行。回向大乘五分法身。亦言五者。
    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知见。故大
    婆沙三十三云。无学身语律仪。及以正命。名
    为戒蕴。无学空。无相。无愿。三三摩地。名为
    定蕴。无学正见智。名为慧蕴。无学尽无生正
    见相应胜解。名为解脱蕴。是有为解脱。于境
    自在。立解脱名。非谓择灭无为解脱。无学尽
    智无生智。名解脱知见蕴。问何故此二智名
    解脱知见蕴。答解脱身中。独有此故。最能审
    决解脱事故。问无学慧蕴。与解脱知见蕴。有
    何差别。答无学苦集智。是名慧蕴。无学灭道
    智。是解脱知见蕴。复次无学苦集灭智。是名
    慧蕴。无学道智。是解脱知见蕴。复次无学若
    集道智。是名慧蕴。无学灭智。是解脱知见蕴。
    具释如彼。今依大乘。佛地第四。自在三释。故
    彼论云。无漏净戒。名为戒蕴。无漏定慧。名定
    慧蕴无学胜解名解脱蕴。无学正见。名解脱
    知见蕴。前三是因。后二是果前三有学位法。
    后二无学位法。有说。一切皆是无学位法。缘
    解脱慧。名解脱知见。余慧名慧(五种皆是无学位法。缘灭谛智。
    名解脱知见。缘余三谛等智。名为慧蕴)有说。一切通学无学。学位分
    得。无学圆满。诸佛菩萨。皆具五种。萨婆多
    宗。总相分别。色心所二法为体。若别说者。
    定。慧。胜解。无表色。四法为体。漏无漏中唯
    是无漏。学无学中。唯在无学。今依大乘。同萨
    婆多。而差别者。有学位中。亦具五种
    经。无量功德皆成就。释曰。第四总结功德。
    应知
    经。复有十千五戒净信女。释曰。第五优婆
    夷众。文别有四。一标数辨类。二略辨行位。三
    别赞功德。四总结功德。此即初也。净信女
    者。是优婆夷。依正梵音。邬波斯迦。此云近事
    女。广释如前
    经。皆行阿罗汉十地。释曰。第二略欲行位。
    准上应知
    经。皆成就(至)终生功德。释曰。第三别赞功
    德。依本记云。十住位中。一一皆有初入分。次
    住分。后出分。为言始住终生功德也
    经。三十生功德皆成就。释曰。第四总结。十
    地各有始住终生三种功德。故言三十生功
    德。有说。上二众中。十地者。即十解位
    经。复有十亿七贤居士。释曰。第六七贤居
    士众。于中有四。一标数辨类。二总标具德。三
    别赞功德。四总结功德。此即初也。本记云。有
    七贤财。不被法眼。恒乐在家。故言七贤居士
    (本业经云。信。施。戒。闻。慧。惭。愧。名七贤财)。今解。七贤在七方便。贤
    而非圣。无圣道故。故名七贤居士。言七方便
    者。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四
    ??。五顶。六忍。七世第一法。义如别章
    经。德行具足。释曰。第二总标具足下所说
    经。二十二品(至)得九十忍。释曰。第三别赞
    功德。总有九门。一道品门。二十遍处。三八胜
    处。四八解脱。五者三慧。六十六谛。七四谛
    观。八四行观。九者十忍。言二十二品者。本
    记云。圣登地已上。至于佛果。有十一地各有
    定慧。合有二十二品也。今解不尔。七方便位。
    于道品中。但得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
    根。五力。二十二品。而未能得七种觉分。八支
    圣道。故言二十二品。问既未得圣。如何说有
    得八解脱。解云。八中得七。故总说言得八解
    脱。据实未得灭尽解脱。问若尔菩萨德中。
    应得五眼。解云。彼就实义。此即从多。各据一
    义。故不相违。广说道品。义如别章。言十一
    切入者。第二遍处德所谓青黄赤白。地水火
    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萨婆多宗。如大婆
    沙。前八遍处。无贪为性。对治贪故。兼所相应
    随转有欲界者。四蕴为性。若色界者。五蕴
    为性。后二遍处。俱以四蕴为性。依经部宗。定
    慧为体。如成实论。今依大乘。如杂集论。定慧
    为性。解云。相应随转。同大婆沙。理亦无
    违。问何故名遍处。?称派吃啤S啥?倒省R挥?br> 无间。谓纯青等胜解作意。不相间杂故。二由
    广大。谓缘青等胜解作意。境相无边。故名广
    大。大德说曰。所缘宽广。无有间隙。故名遍
    处。杂集论曰。其量广大。周普无边。故名遍
    处。如具别章。言八除入者。三八胜处德。
    所言八者。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二内有色
    想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四内无
    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诸色青黄赤
    白。复为四种。诸宗出体。同前遍处。问何故
    名胜处。答如婆沙。胜所缘境。故名胜处。复
    次胜诸烦恼。故名胜处。虽观行者。非一切能
    胜所缘境。而于所缘不起烦恼。亦名为胜。
    如契经说。于此处胜。故名胜处。杂集亦尔。胜
    所缘故。名为胜处。此八胜处。皆是色界。前四
    胜处。初二静虑。未至。中间。后四胜处。在第
    四定。乃至所缘者。皆缘欲界一切色处。若尔
    经说当云何通。尊者无灭。在室罗筏。住一精
    舍。尔时有四悦意天女。来至尊者座前而立。
    白言。我等于四色处。转变自在。随所爱色。皆
    能化作。乃至彼云。尊者无灭。入初静虑。乃至
    第四亦不能起不净想。答尊者无灭。虽不能
    胜。舍利子等。皆能胜之。问缘佛身。起不净观
    不。如是。广说如大婆沙八十五卷。具如别章
    言八解脱者。第四解脱德。一内有色观诸
    色。二内无色观外色。三净解脱具足住。四入
    空无边处。五入无边识处。六入无所有处。七
    入非想非非想处。八入想受灭解脱。具说如
    彼略所如上。然此八种。诸说不同。萨婆多宗。
    如婆沙说。初三无贪。对治贪故。兼所相应随
    转。若欲界者。四蕴为性。若色界者。即具五蕴。
    四无色处解脱。四蕴为性。第八解脱。是不相
    应行蕴所摄。依经部宗。自在两说。一云。皆用
    智慧为体。一云。前七是慧。第八解脱。有余无
    余二种涅??。以为自性。今依大乘。前三。四蕴
    五蕴。以为自性。次四。四蕴。第八解脱。非色非
    心不相应行。以为自性。问何故名解脱。答如
    婆沙。弃背是解脱义。初二解脱。弃背色贪心。
    第三解脱。弃背不净观心。四无色解脱。弃背
    下地心。想受灭解脱。弃背一切有所缘心。问
    解脱胜处遍处。有何差别。答能有弃背。名解
    脱。能胜伏境。名胜处。能广所缘。名遍处。广
    如婆沙八十四五。言三慧者。第五三慧德。
    三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约界。就释名
    中。初总。后别。言三慧者。即是总名。三是标
    数。慧即简择。别名有三。一闻所成慧。二思
    所成慧。三修所成慧。依闻至教所生胜慧。名
    闻所成。依思正理所生胜慧。名思所成。依修
    等持所生胜慧。名修所成慧。如俱舍等。又解。
    闻谓听闻。即是耳识。从闻所生解文义慧。名
    闻所成。思谓思虑。即是思数。从思所生解法
    相慧。名思所成。修谓修习。即是胜定。从修所
    生解理事慧。名修所成。如瑜伽释。言出体者。
    萨婆多宗。自性唯慧。故大婆沙四十二云。闻
    思二慧。唯世俗智。修所成慧。通十智性。若并
    眷属。通心所等。经部大同。若依大乘。瑜伽释
    论。慧及相应心心所等。以为体性。亦同萨婆
    多宗。言约界者。萨婆多宗。思慧唯欲界。闻慧
    通欲色。修通色无色。如婆沙等。依经部宗。欲
    色具三慧。无色唯修慧。如成实论。今依大乘。
    瑜伽等论。同萨婆多。依智度论。欲界亦许有
    电光定。准同经部。义亦无违。问此三慧。如来
    独觉及以声闻。各有几种。答佛具三种。而修
    慧胜。以自然觉。及具力无畏等。修功德故。独
    觉亦具三。而思慧胜。以自思惟觉。而无力无
    畏等。修功德故。声闻亦具三。而闻慧胜。以从
    闻他音。入圣道故
    言十六谛者。第六十六谛观门德。如上已说。
    言四谛者。第七四谛观门德。亦如上说。言四
    三二一品观者。第八四行观门德。谓中忍位。
    观察上下八谛理中。自有两门。一者。七周减
    缘门。二者。三周减行门。言七周减缘门者。最
    初具缘上下八谛。即属下忍。次观行者。始观
    察欲界苦等四谛。乃至观上二界苦集灭三
    谛。而不观道。即此第一减一所缘。如是更从
    欲界三谛。乃至上界减谛。除欲界道。此即第
    二减二所缘。如是乃至除上界苦。为第七减
    缘。如是七周。减所缘谛。于苦谛下。有其四
    行。谓苦。空。无常。无我。最初具观。次四行中。
    渐次除行。唯留一行。如是名为三周灭行。于
    一行中。增上忍。世第一法。苦忍。苦智。皆一
    刹那。同依一地。同依一行。各一刹那。今依忍
    位。三周减行。依一行观。故言四三二一品观
    也。故顺正理六十云。忍下中上。如何分别且
    下品忍。具八类心。谓瑜伽师。以四行相。观欲
    界苦。名一类心。如是次第。观色无色苦集灭
    道谛。亦如是观。成八类心。名下品忍。中品。
    减略行相所缘。谓瑜伽师。以四行相。观欲界
    苦。乃至具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于上界
    道。减一行相。从此名曰中品忍初。如是次第。
    渐减略行相所缘。乃至极少。唯以二心。观欲
    界苦。如苦法忍苦法智位。齐此名为中品忍
    满。上忍唯观欲界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
    此善根起。不相续故。上忍无间。生世第一法。
    如上品忍。缘欲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
    言得九十忍者。第九德。上来已释小乘观门。
    今向大乘。便成九十。谓初入十信。皆有九品。
    故言九十忍。又解。学十解已上三十心。皆有
    入住出三位。故成九十忍。又解。极喜等十地。
    各有始住终三。三中一一各有三品。故言九
    十。一云。四三二一。总摄为二。初四三二。合说
    为九。更加一数。即成十数。故言九十(净公说)一
    云。四三二一。总计为十。皆有九品。故言九
    十。一云。谛观二十。谓十六谛及四谛。品观有
    十。谓四三二一。总计合成三十皆。有三品。故
    言九十
    经。一切功德皆成就。释曰。第四总结功德
    应知
    经。复有万万亿十八梵(至)喜乐天。释曰。第
    七色界天众。文别有三。初标数辨德。次别赞
    德。后总结德。此即初也。然此经文。三本不
    同。一本如前。自有一本。除十八梵天四字。自
    有一本。除十八梵天。更加梵字。谓三梵五喜
    乐天。虽有三本。且依初本。是故本记。先举总
    数。故言复有万万亿十八梵天。三静虑各有
    三天。第四静虑有其九天。都合十八。故瑜伽
    论第四卷云。色界有十八处。谓梵众。梵辅。大
    梵。小光。无量光。极光净。小净。无量净。遍净。
    无云。福生。广果。无想天即广果摄。无别处
    所。复有诸圣五净居宫。谓无繁。无热。善现。
    善见及色究竟。复有超过五净宫地。大自在
    住处。十地菩萨得生其中。然彼诸天。如顺正
    理二十一释。彼云。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
    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
    故。最后殁故。威德等胜。故名为大。大梵所有
    所化所领。故名梵众。于大梵前。行列侍卫。故
    名梵辅。自地天内光明最少。故名少光。光明
    转胜。量难测故。名无量光。净光遍照自地处
    故。名极光净。意地受乐。说名为净。于自地
    中。此净最劣。故名小净。此净转增。量难测
    故。名无量净。此净周普。故名遍净。意显更无
    乐能过此。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云密合。故
    说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说
    无云。更有异生。胜福方所可往生故。说名福
    生。居在方所异生果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
    离欲诸圣。以圣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
    身所止。故名净居。或住于此。穷生死边。如还
    债尽。故名为净。净者所住。故名净居。或此天
    中。无异生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繁谓繁
    杂。或谓繁广。无繁杂中。此最初故。繁广天
    中。此最劣故。说名无繁。或名无求。不求趣
    入无色界故。已善伏除杂修静虑。上中品障。
    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或令下生烦
    恼名热。此初远离。得无热名。或复热者。炽盛
    为义。谓上品杂?静虑及果。此犹未证。故名
    无热。已得上品杂?静虑。果德易彰。故名善
    现。杂?定障。余品至微。见极清彻故名善
    见。更无有处。于有色中。能过于此。名色究
    竟。或此已倒众苦所依身最后边。名色究竟。
    有言。色者是积集色。至彼后边。名色究竟。萨
    婆多宗。不立大自在天。故不释也。解名已讫。
    今当释文。言九梵者。第四静虑九种天也此
    即从上向下。次第别释。言三净者。第三静虑
    三种天也。言三光者。第二静虑三种天也。言
    三梵五喜乐天者三梵是初定三天(别本经云。三梵天也)
    五喜乐者。五支具足故名为五言喜乐者简
    别也第二静虑有喜无乐第三静虑有乐无喜
    初定天中五支具足。双有喜乐。故名五喜乐
    天也。然此喜乐。自有二义。一者。眼耳身识相
    应。名之为乐。意识相应。名之为喜。二者。意
    识相应喜受。有其二用。一令悦身。名之为乐。
    二令悦心。名之为喜。如显扬说
    经。天定功德定味常乐神通。释曰。第二别
    赞功德。言天定者。报得功德功德定者。修生
    功德。言味者。谓贪味定。相从而说。非正功
    德。一云。属上。谓功德定味。谓受功德定味。
    言常乐神通者。四种静虑。皆有五通。或可六通
    经。十八生处功德皆成就。释曰。第三总结
    功德应知
    经。复有亿亿六欲诸天子。释曰。第八六欲
    天众。文别有二。初标数辨类。后别赞功德。此
    即初也。六欲天者。如顺正理三十一云。四大
    王众天。谓彼有四大王。及所领众。或彼天
    众。事四大王。是四大王之所领故。二三十
    三天。谓彼天处。是三十三部诸天所居。三夜
    摩天。谓彼天处。时时多分称快乐哉。瑜伽云
    时分天。即与此同。四覩史多天。彼天处多
    于自所受。生喜足心。五乐化天。谓彼天处
    乐。数化欲境。于中受乐。六他化自在天。谓彼
    天处。于他所化欲境。自在受乐。智度论云。自
    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天。夺他所化。
    而娱乐故。言他化自在天(前四天。列名不释)
    经。十善果报(至)皆成就。释曰。第二别赞功
    德。谓胜处故。十善所感。通有二种。所谓报得。
    及修得也。今谓神通。是其报得。欲界诸天。不
    修定故。或可通二。义亦无伤
    经。复有十六(至)十万眷属。释曰。第九明十
    六王众。于中有二。初标数辨类。后别赞功德。
    此即标也
    经。五戒十善(至)信行具足。释曰。第二别赞
    功德。德有三种。一五戒德。二十善德。三三归
    德。后信行具足者。总结具德
    经。复有五道一切众生。释曰。第十辨五道
    众。亦名杂类众。问地狱来不。若来者。瑜伽等
    说。如何会释。彼说。地狱一向纯苦。傍生。鬼
    界。一分亦尔。若不来者。如何此经有五道众。
    答有两释。一云。不来。瑜伽等说纯苦处故。而
    此经云。五道众者。从多分说。一云。亦来。此
    经说有五道众故。陀罗尼经中。有地狱众故。
    瑜伽等云一向苦者。从多分说。据自力说。大
    品云。佛光整照。苦得息故
    经。复有他方不可量众。释曰。第十一他方
    众。问他方众中。唯是菩萨得神足者。亦兼余
    众未得通者。答准大品经及智度论。通七部
    众。并童男童女未得通者。问若尔如何能至。
    答准智度论。有神足者。自力能来。神足力薄。
    及无通者。彼国佛力。亦是相随大菩萨力。亦
    是释迦光明之力。一力尚来。何况三力。如转
    轮圣王飞上天时。四兵宫观。乃至畜兽。一
    切皆飞。转轮圣王。功力大故。能令一切随而
    飞从。此亦如是。虽无自力。他力得来。故无有
    失。广如智论第十三说
    经。复有变十方(至)须弥宝华。释曰。第十二明
    变化众。文别有二。初明单化。后华上皆有下。
    明其重化。前中有二。一明所依。二明能依众。
    此明所依。有其三种。一者化土。二者化虚。三
    者化华。梵云须弥宝华。此云妙高华
    经。各各座前华上(至)坐宝莲华。释曰。第二
    明能依众。有其四种。一无量佛。二无量菩萨。
    三无量比丘。四无量八部众。然八部众。略有
    三种。一天龙等八部。如诸经说。二者。相传说
    言。四天王各领二部(勘说处)又八部者。如长阿
    含经第三卷说。世有八部众。一刹利众。二婆
    罗门众。三居士众。四沙门众。五四天王众。六
    忉利天众。七魔众。八梵众。瑜伽释云。八众会
    来。所谓八众。大同阿含及智度论等。问人及
    天。各说四众。有何所以。答如瑜伽第十五说。
    七因缘故。建立八众。故彼论云。四因缘故。于
    人趣中。建立四众。三因缘故。于天趣中。建立
    四众。最增上故。世间共许。为福田故。受用资
    财不由他故。弃舍一切世资财故。由此四缘。
    于人趣中。建立四众。依地边际故。欲界边际
    故。诸行边际故。由此三缘。于天趣中。建立四
    众。若依智度论第十。别释所以。恐繁不述
    经。华上皆有(至)如今无异。释曰。自下第二
    明其重化。文有两节。初明众集。后明众说
    经。此即初也
    经。一一国土(至)波罗蜜。释曰。第二明众说经
    经。他方大众(至)皆来集会。释曰。第五教所
    被机。文别有二。初别叙赞德。后他方下。总结
    集会。上来叙众已讫。自下第二。总结集会。
    文别有三。初明十二大众集会。次明坐处分
    齐。后明坐仪。此即初也
    经。坐九劫莲花(至)佥然而坐。释曰。第二座
    处分齐。第三座仪。如经可知
    经。尔时十方(至)释迦牟尼佛。释曰。自下第
    二明发起序。文别有五。一如来现瑞。二大众
    生疑。三觉悟如来。四佛升华座。五大众欢喜。
    就现瑞中。文别有五。一赞如来德。二现瑞时
    节。三正住十地。四入大寂室。五思缘现瑞。此
    即初也。言尔时者。释迦如来坐十地时。言十
    号等者。人所成德。德有四种。一十号德。二三
    明德。三断德。四智德。然此通号。诸教不同。
    若依本业璎珞第二。世尊不入十号之数。彼
    云。诸佛道同。果法不异。所谓十号。一如来。
    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
    解。七无上士。八调御丈夫。九天人师。十佛
    陀。若依涅??梵行品。十号之外。别说婆伽婆
    十号。即同璎珞所说。若依瑜伽第三十八。成
    实论十号品。世尊即是第十名号。无上士。调
    御丈夫。合为一数。以为第七。天人师第八。佛
    为第九。世尊第十。余六同前。故今且依瑜伽
    所说。故彼论云。又诸如来。略有十种功德名
    号随念功德。何等为十。谓薄伽梵。号为如
    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
    丈夫。调御师。天人师。佛。薄伽梵。言无虚妄。
    故名如来。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依世间无
    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供养。是故名应。如其
    胜义。觉诸法故。名正等觉。明谓三明。行如经
    说。止观二品。极善圆满。是故说名明行圆满。
    上升最极。永不退还。故名善逝。善知世界。及
    有情界。一切品类。染净相故。名世间解。唯
    一丈夫。善知最胜调心方便。是故说名无上
    丈夫。调御师。为实眼故。为实智故。为实义
    故。为实法故。与显了义。为开导故。与一切
    义。为所依故。与不了义。为能了故。与所生
    疑。为能断故。与甚深处。为能显故。令明净
    故。与一切法。为根本故。为开导故。为所依
    故。能正教诫教授天人。令其出离一切众
    苦。是故说佛名天人师。于能引摄义利法聚。
    于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于能引摄。
    非义利非不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前等觉。
    故名为佛。能破诸魔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
    薄伽梵。若广分别。如瑜伽八十三。涅??经第
    十八卷梵行品。成实论十号品。大智度论第
    二卷。具辨同异。义如别章。言三明者。所谓
    宿命。生死。漏尽。义如上说。言大灭谛金刚智
    者。智断二德门。断谓涅??。真如为性。智即菩
    提。四智为性。言释迦牟尼佛者。德所成人。释
    迦是姓。牟尼是名。然如来种姓不同。种谓刹
    帝利婆罗门。姓谓乔答摩迦叶波等。如顺正
    理七十五等。今言释迦。此云能仁。如长阿含
    经说。昔者梵摩鼓王四子。有过。从向雪山直
    树林下。令自在活。四子至彼。能自存活。王
    叹四子。是直释子。能自存立。因此姓释法。
    佛第四祖已来。始姓释法也。又解。释是树名。
    四子治化在释树下。从树立名。故名为释。是
    故本姓名瞿昙。今改本性名释迦也。言瞿昙
    者讹也。正音名乔答摩。此翻甘[这-言+蔗]种。或云日
    天种。或云月天种。或云牛粪种。此是劫初。有
    旃陀罗王等。杀诸释种。并皆都尽。时在仙人。
    在深山中。?得天眼。见诛释种。被诛欲尽。意
    欲留释种。遂藏得一释子。拟绍王位。时彼旃
    陀罗王。遣瞻天文者瞻之。知有释种不尽。入
    山伺求仙人不在。提童子将去。以日炙治。临
    命终时。仙人既见不可教免。遂于空中为其
    说法。化作美女令生世心。遂有身分。遣之在
    地。仙人取置牛粪中。着甘[这-言+蔗]园内。满足数月。
    于牛粪内。有双童子化生。因续释种。今现释
    种。并从此生。若好心叹者。言是日天种。或云
    甘[这-言+蔗]种。若恶心毁者。言是泥土种。或云牛粪
    种。言牟尼者。即是名也。此云寂默。故婆沙论
    一百一十七云。三寂默者。谓身语意寂默也。
    乃至云。无学身中。烦恼意究竟灭。寂默圆满。
    故名寂默。具说如彼。广如俱舍
    经。初年月八日。释曰。第二现瑞时节。如来
    成道已后。第三十年。初正月八日。我即说
    时。有云。真谛三藏意。如来在世。四十五年。说
    三乘法轮。一转转法轮。说小乘故。然转有显
    密。密则始从得道夜。至涅??夜。但具转三法
    轮。显即从初成道七年。但转转法轮。次七年。
    后三十一年中。兼转照法轮。从三十八年后。
    于七年中。转种法轮。从初照至于转治来。
    合有三十一年。前二十九年。已说余般若。今
    至三十年初月八日。方说仁王般若。故云初
    年月八日。故今本记云。言初年月八日者。即
    正月八日。如来成道七年。说般若。案此经文。
    已二十九年。至此时。应是成道后三十六年。
    此本记意。义如上记
    经。方坐十地。释曰。第三正住十地。方者正
    也。谓诸如来。欲现瑞相。正住十地。然此十
    地。自在两释。一云。极喜等菩萨十地。一云。
    大乘同性经所说。四种十地中。如来十地。如
    上所引。证契经者。与同性经。同本异译。前三
    十地。文意大同。故不别叙。如来十地者。同性
    经云。一名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证契经云。?掣宦薰饷髦亲?br> 地)除一切微细习气。于一切法。得自在故。二
    名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转正法轮。
    显甚深义。三名善明因幢宝相(证契经云。宝炽海藏地)说
    声闻戒。显三乘故。四名精妙金光功德神通
    智德地。说八万四千法门。降伏四魔故。五名
    大轮威藏明德地。摧诸异论及其邪法。调伏
    一切行恶道者(证契经云。光明味场)六名虚空内清净无
    垢炎光开相地(证契经云。空中胜净无垢持炬间敷作地)示六神通。现
    六大神通。故谓现无边清净佛刹功德庄严。
    显现无边菩萨大众围?。显现无边广大佛
    刹。显现无边佛刹自体。显现无边诸佛刹中。
    从兜率天下托胎。乃至法灭。示现无边种种
    神通。七名广胜法界藏明界地(证契经云。光明起作)为
    诸菩萨。如实开显七菩提法。自性无有无
    所著故。八者最胜普觉智海藏能净无垢
    遍无碍智通地(证契经云。最胜妙净佛智藏光明遍照清净诸障智遍地也)授一
    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种记故(首楞严经
    说。一未发心记。二遍发心记。三密受记。四已得无生忍记。宝云经。亦同此说也)九名无边亿
    庄严回向能照明地(证契经云。无边庄严俱那愿?陈?谀枪庾鞯匾?为诸
    菩萨。现善方便。十名?陈?谀侵呛2氐?证契经云
    智海信卢遮那)为诸菩萨。说一切法无所有故。本来寂
    灭。大般涅??。虽有两说。本记意存菩萨十地。
    故彼记云。今言十地。通入十地法门。若只入
    第十地。下九地则不解。化身故有出入。应身
    即常在定。法身非定非不定
    经。入大寂室三昧。释曰。第四入大寂室。言
    三昧者讹者讹略。依正梵音。名三摩地。此云
    等持。离于沈掉。故名为等。持心令住一境性
    故。名之为持。此通定散。即别境中。定数为体。
    而有大寂室三昧。自有两释。一云。真如空性。
    止观所依。名大寂室。从境得名。故名大寂室
    三昧。依主释也。一云。定极寂静智慧所依。名
    大寂室三昧。即持业释也。此上二种。现瑞胜
    缘。然释此定。差别有三。一名三摩地。如前所
    说。二名三摩鉢底。此云等至。等义如前。至谓
    至极。谓彼寂静至极处故。三名三摩?涠嗟亍?br> 此云等引。等义如前说。引有三义。一平等能
    引。二或引平等。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然此
    三定。各有宽狭。三摩地名。自心数中。等持一
    法。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
    位。三摩鉢底。通目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
    所有定体。等引地名。通目一切有心无心定
    位功德
    经。思缘放大光明照三界众生(或有本云照三界中)。释曰。
    第五思缘现瑞。文别有五。一思缘放大光。二
    顶上出华。三诸天雨华。四佛华自生。五大地
    六动此即初也。谓今世尊。思缘放光。照三界
    中。又解。思缘属上段也。问二界有色。应是所
    照。无色界中。都无有色。如何说言照于三界。
    答诸宗不同。萨婆多宗。及经部等。唯有四蕴。
    故无能照及所照法。摩诃僧只部。具十八界。
    故有所照。及能照法。今依大乘。中阴经说。如
    来至无色界。无色众生。礼拜世尊。又本业经
    云。如来说法会中。无色诸天。来入会中。故知
    无色。具能所照。又下经云。宝华上于非想非
    非想天时。无色界雨无量香华。如云而下。若
    依瑜伽无色界中。唯有法处定所生色。解云。
    依瑜伽者。依如是说。如上所引诸经。皆依法
    处说。更会勘
    经。复于顶上(至)诸佛国土。释曰。第二顶上
    出华。文别有三。一明顶上出现。二明华至非
    想。三明至诸佛国土。问上明放光。后明出华。
    此有何意。依本记云。放光意显断众生愚。出
    华意显修因得果。如华显果
    经。时无色界(至)如云而下。释曰。第三明诸
    天雨华。文别有三。初明无色雨华。次明色界
    华。后明欲界华。此即初也
    经。十八梵天(至)异色华。释曰。第三明欲界华
    经。其佛(至)非非想天。释曰。第四自然生华。
    佛威力故(劫是层劫)
    经。是时(至)六种震动。释曰。第五明六种震
    动。略有四义。一明动相。二显动因。三辨动
    境。四释动意。言动相者。依旧华严第二。明起
    动等三六十八动相。谓动。遍动。等遍动。起。
    觉。震。吼。涌。皆具三相。准动意应知。相传释
    曰。摇?不安为动。自下升高为起。令生觉悟
    为觉。行隐隐有声为震。砰[石*盖]发声为吼。鳞陇
    凹凸为涌。若依华严第三十六如来性起品。
    具有二种六相。一动起等六。同第二卷。二东涌
    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
    没。中涌边没。解云。此后六相。如智度第十卷
    说。何故有六动。答曰。起动有上中下。下者二
    种。或东涌西没。或南涌北没。或边涌中没。中
    者有四。或东西南北。或东西边中。或南北边
    中。上者六种动。若依新翻华严。与前不同。彼
    云。尔时佛威力故。普遍一切华积藏土世海
    六种震动。谓震。遍震。普遍震。动。遍动。普遍
    动。涌。遍涌。普遍涌。运。遍运。普遍运。吼遍吼。
    普遍吼。击。遍击。普遍击。解云。初渐动为震。
    渐大动为动。上下踏涌为涌。隐隐出声为运。
    渐大出声为吼。互相鼓击。其声转大为击。大
    般若第一卷。亦说二种六动。初六稍异。故彼
    云。现神通力。令此世界六种震动。谓动极动
    等极动。涌极涌等极涌。震极震等极震。击极
    击等极击。吼极吼等极吼。爆极爆等极爆。如
    此六种。各有三相。准上应思。若依佛地论
    第十二云。动。涌。觉。起。震。吼。各有三相。彼论
    释云。六种动者。一动。二涌。三上去。四起。五
    下去。六吼。广释如彼。言动因者。长阿含说。动
    有八因缘。一大水动时动。二尊神试力时。三
    如来入胎时。四出胎时。五成道时。六转法轮
    时。七息教时。八入涅??时。增一阿含。说八因
    者。一阎浮提风轮。从上向下。有地水火风。从
    下向上。次第动。二菩萨入胎。三出胎。四出家
    学道成正觉。五入涅??。六神通比丘。心得自
    在。七诸天命终。还生胜处。八众生命终。福尽
    相耻代等。而无转法轮。言动境者。依法华经。
    此有二义。一名少动。故彼经云。而此世界六
    种震动。二者大动。文殊偈云。一切诸佛土。即
    时大震动。依大智度论第十卷云。地动因缘。
    有少有大有动。一阎浮提有动。四天下有动。
    小千国土。三千大千国土。少动以少因缘故。
    若福德人。若生若死。一国土地动。是为少动。
    大动以大因缘故。如佛初生时。成佛时。将灭
    度时。三千大千世界皆为震动。是时为大动。
    具说如彼。言动意者。自有两说。一依十地论。
    动地治四种烦恼。一信生天众生。信现天报。
    震动天宫。便生厌舍。起求法心。二造恶众生。
    不识无常。纵心荡识。令因动地舍恶从善。三
    我慢众生。或因呪力。能少动地。四起慢高心。
    使依大动。知其已劣。二依胜思惟梵天经论。
    动意有七。一令诸魔生惊怖故。二令说法时
    大众不起散乱心故。三令放逸者生觉知故。
    四令众生念法相故。五令众生令观说处故。
    六令成就者得解脱故。七令随顺问正义故
    经。尔时诸大众(至)生疑。释曰。第二众疑。文
    别有三。一显众者疑。二申众疑相。三问众不
    决。此即初也。谓放光时。众共生疑
    经。各相谓言(至)斯作何事。释曰。第二申众
    疑相。文有三节。初赞佛德。次领前事。后正申
    疑。就赞德中。初明成人之德。且辨四种。一
    者。四无所畏。谓一切知无畏。二漏尽无畏。
    三尽苦道无畏。四说障道无畏。此四无畏。受
    持品中。依文当说。二者。十八不共法。自有二
    种。一者声闻藏中。十八不共法。谓十力。四无
    畏。三念处(应贪不贪嗔不叹常行舍心)及大悲。如俱舍论。今
    大乘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
    三意无失。四无异相。五无不定心。六无不
    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
    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
    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
    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
    智慧知过去无碍。十七知未来无碍。十八
    知现在无碍。不与二乘共。名不共法(出体如诸
    论说勘)三者。五眼德。四眼如前。更加佛眼。佛眼
    用四眼为体。在一佛身者。总名佛眼。法身者
    有其三种。一者。通名法身。总摄佛德。二者。
    五分法身。如上应知。三者。真如法身。用如为
    体。言大觉世尊者。德所成人也。五蕴假者也。
    言前已为我等者。领前事也。谓前已为我等
    大众。初成道后。二十九年。说四般若。一摩诃
    般若。二金刚。三天王问。四者光赞。解云。本
    记云。今准此经。应成五部。旧相传云。二种八
    部。一此地流行。八部者。一者。大品般若。二者。
    小品般若。三者。文殊般若。四者。金刚般若。五
    者。光赞般若。六者。道行般若。七者。胜天王
    般若。八者。仁王般若。二依菩提留支。金刚仙
    论等所说八部。一十万偈部。二二万五千偈
    部。上之二部。此方未有。三一万八千偈部。大
    品是。四八千偈部。即小品般若。五四千偈部。
    此方未有。六二千五百偈部。即天王问般若。
    七六百偈部。即文殊问。八三百偈部。即金刚
    般若。若依真谛金刚般若记中。所说八部般
    若。亦同留支。而差别者。第六部无云。此方
    未有。今问日照三藏。于阗三藏。皆作此说。彼
    处未闻八部之名。今依大般若。四处十六会。
    而不摄仁王般若。又慈恩三藏云。西方不限
    八部。问依大般若。十六会中。摩诃般若。是第
    一会。金刚般若。是第九会。天王问。是第六
    会。光赞亦是第二会。如何此经。不依彼十六
    会次第。解云。此经理应依彼次第。亦应通说
    余部。而翻译者。随其所闻。且说四部也。言四
    处者。一王舍城。鹫峰山。二室罗筏誓多林。给
    孤独园。三者。在他化自在天宫。末尼宝藏殿。
    四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说慧度也。言
    十六会者。其如别记。然今科十六会。有其三
    节。初之五会。从广至略。皆说六度。文虽广略。
    义无宽狭。是故龙猛菩萨。依第二分。造智度
    论。次有五会。遂难决释。后有六会。如其次第。
    说其六广。然十六会。不摄此一部者。如来说
    教。随机异故
    经。今日如来(至)斯作何事。释曰。第三正申疑
    情。谓前放光等。说四般若。今后放光。斯作何
    事。理应具说。雨华动地。就初而说。且申放光
    经。时十六(至)名曰月光。释曰。第三问众不
    决。文别有二。初王问众。以明众不决。前中
    有三。初辨住处。次标别名。后赞其德。言舍
    卫国主。举国显人。依智度论。国名?x萨罗国。
    主名波斯匿王(不知以何为正)。今言舍卫国。或言舍婆
    提城。或言舍罗婆悉帝夜城。并讹也。正言室
    罗婆悉底城。此译云闻者城。法镜经云闻物
    国。十二游经云无物不有国。善见律云。舍卫
    者是人名。昔人居住此城。往古有王。见此地
    好。故乞立为国。以此人名。号舍卫国。一名多
    有国。诸国珍奇。皆归此国。又西方典语。名室
    罗筏。此云幼少不可害。由劫初有仙。兄弟二
    人。在此修道。弟云室罗。此云幼少。兄名阿罗
    筏。在此修道。因以名地。以地名国。以国名城。
    名室罗筏国。及室罗筏城。前译讹略。故云舍
    卫。国名为?x萨罗。城名舍卫城等。前翻译者。
    以其城名。持为国称。言波斯匿王。名曰月光
    者。标别名也。梵音波斯匿王。此云胜军。在俗
    之称。名曰月光者。本记云。国王姓月。闻法以
    后。更立光名
    经。德行十地(至)摩诃衍化。释曰。第三赞德。谓
    位登极喜等十地。行施等六度。及念住等三
    十七法。如上已说。四不坏净者。依萨婆多。信
    三宝及信戒不坏。为四。依成实论。信三宝及
    戒。四信为体。今大乘宗。同成实论。义亦无
    违。行摩诃衍化者。梵音摩诃衍。此云大乘。行
    自利利他两行平等。故名摩诃衍化
    经。次第问(至)无能答者。释曰。第二明众不
    决。文别有二。初问居士。次问二乘。后问菩萨。
    宝谓宝积。盖谓月盖。法谓法财。净名即维摩
    诘。此等皆在家。故称居士。有云。宝盖者宝盖
    长者。法者护法长者。净名者维摩诘。有云。宝
    谓宝积长者。以盖[南*犬]佛。故名宝盖。法净名者
    是维摩诘。法者轨则。即所解之法。净谓无垢。
    名即名称。谓以居士广解诸法。无烦恼垢。名
    闻十方也。须菩提者。此云空生。或善吉。及善
    现等。舍利弗者。梵云奢利局多罗。或云舍利
    弗多罗。舍利母名。眼之青精名舍利。又母眼
    似鸲鹆眼。以名焉。经中或言?鹭子者。一翻
    也。此明如来放光。意趣难知。故智度论第十
    一云。佛智慧力方便神通。舍利弗等大阿罗
    汉。大菩萨弥勒等。尚不能知。何况凡夫
    经。尔时(至)有缘斯现。释曰。第三觉悟如来。
    文别有三。初明此方设乐觉悟如来。次他方
    设乐。后明共设乐觉悟如来。此即初也。文别
    有二。初明三类设乐。谓一月光王。次十八梵
    天。后六欲诸天。二声动三千等者。显声势力。
    如经可知
    经。彼他身(至)入此大会。释曰。自下第二明
    他方设乐。文别有二。初明来集。后显设乐。就
    来集中。文别有二。初别释四方。后类释六方。
    此释四方。如经可知
    经。六方亦复如是。释曰。第二类释六方
    经。作乐亦然。释曰。第二类释作乐
    经。亦复共作(至)觉悟如来。释曰。第三共设
    音乐。觉悟如来。然觉悟如来。言通两段
    经。佛即知时(至)如金刚山王。释曰。第四佛
    升华座。谓知根熟。坐师子座
    经。大众欢喜(至)大众而住。释曰。第五大众
    欢喜。现通而住。为显众多。及神通力。依空及
    地。仰待佛说。问何等众生。依空依地而住。答
    他方依空。此方依地。或可实众依地。化众
    依空。或圣依空。凡众依地。或可他力接凡亦
    在空。随乐随通。故分两处

    观空品第二

    将释此品。有其二义。一释品名。二正释文。言
    观空者。旧来诸说不同。无分别智。内证生法
    二空。能除二障。名观空品。慈恩三藏泛论空
    者。略四种。一者。说无为空。是故瑜伽菩萨
    地。说有为无为。名为有。无我我所。名为无。
    二者。别空无我。谓有漏五蕴上。无我我所。即
    说五蕴为空。故成唯识云。别空非我。属苦谛
    故。三者。通空为我。如世尊说。一切法皆空。
    空无我体。通一切法。四者。生法二空所显真
    如。说之为空。此即空之性故。说名为空。若依
    梵音。空有二义。一者舜若。此翻为空。四中第
    一。能显无义。二舜若多。此云空性。即是第四
    所显真性。今论此中舜若多处说舜若声。非
    如旧说。空即是理。观谓观察。即钝观智。空者
    空性。是所观境。无分别智。观空真如。境智合
    说。名观空品
    经。尔时佛告(至)国王因缘。释曰。第二依文
    正释。自下五品。明正说分。总分为三。初有三
    品。正明内护。次护国品。辨其外护。后散华
    品。荷恩供养。或可受持品。亦为正宗。荷恩
    散华。及受持故。虽有两说。且依前释。就内护
    中。复分为二。初略开二护。后尔时大王下。问
    答广释。略中有四。一者知王请意。二略开二
    护。三劝发三慧。四欢喜供养。此即第一知王
    意也
    经。吾今先为(至)十地行因缘。释曰。第二略
    开二护。一护佛果因缘。二护十地行因缘。此
    中佛果为所护。以十地般若。为能护因缘。生
    佛果故。又十地菩萨为所护。以地前般若。为
    能护因缘。能生十地菩萨行故。或可护行。亦
    通十地。始从初地生第二地故。诸地展转。前
    生后故。问王诸护国。佛说二护。是不相违。
    答护国土力。要依二护。是故如来。先说二

    经。谛听谛听(至)如法修行。释曰。第三劝发
    三慧。言谛听者。发生闻慧。因闻生故。善恩念
    之者。发生思慧。因思生故。如法修行者。显其
    修慧。因修禅定所生慧故
    经。时波斯(至)盖诸大众。释曰。第四欢喜供
    养。言大事因缘者。如智度论第九卷云。佛说
    般若。无央数众生。当续佛种。是为大事因缘。
    又七十四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为大
    事故起。龙树释云。能破众生诸大烦恼。能与
    诸佛无上大法。名为大事。言即散百亿众色
    华者。表能护行成。引生胜果。言变成百亿宝
    帐盖诸大众者。表所护果满。覆育群生
    经。尔时大王(至)十地行因缘。释曰。第二问
    答广释。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月光乘前
    起问。问有二意。一问护佛果因缘。二问护十
    地行因缘
    经。佛言菩萨化四生。释曰。自下第二如来
    正说。文别有三。初观空品。明自利行。答前
    问。次教化品。明利他行。答第二问。后二谛
    品。明二护所依理。就答初问。文别有二。初正
    释观空。后佛说法时下。时众得益。前中有二。
    初正释观空。后大王菩萨下。释已总结。前中
    有二。初标宗正释。后白佛言下。问答重释。此
    即标宗正释。然释此文。自有二说。若依本记。
    文别有三。一所化之境。二能化之智。三是为
    下结成化体。言菩萨化四生者。所化境也。
    四生有三义。一形色四生。谓胎卵湿化。二小
    乘心神四生。一一阐提。二我见。三怖畏生死
    声闻。四自利行缘觉。三大乘心神四生。谓乐
    三有有二人。一乐大乘阐提。二执着我见。是
    大乘外道。不乐三有有二人。一人即是二乘。
    不乐生死。不乐涅??。一人即是菩萨。此三四
    生。即所化之境。故言菩萨化四生也。言不
    观色如至二谛者。自下第二能化之智。见诸
    法如如。同一无相。文别有三。一约法。二解
    释。三结成。第一约法。略举五条。一五阴。二
    众生。三佛果。四菩萨。五真妄。五阴是生死假
    人所依。众生我人是能依。四德佛果。是出世
    依处。解云。佛果四德。即是能化菩萨所依止
    处。是故经云。菩萨化生。不论于佛知见寿者。
    菩萨是能依。就菩萨有三。一位。二人。三法。
    位者即有三种。一未知欲知。是十信。名为知。
    二十解十行。名为见。三护知即寿者。从十回
    向。至金刚。所言寿者。能护智慧寿命。使不断
    失也。人者。文言菩萨。法者。文云六度等。举
    人欲法也。五真妄者。文言二谛。如生死为俗。
    出世为真也。解释有二。一总。二列。总者。文
    言是故一切法性真实空。分为五义。一者立
    名。谓真实空。真如实际等(大般若十二名等)。二相不
    定。有无等三义。能知可知。更无别体。解云。
    本觉反照自体第九识。即智度论第一义悉
    檀。四略分拆。道前不净。道后净。有垢无垢。
    五广分拆。谓十六空。十八空等。别者有五。一
    文言不来不去。是生死空。二文言无生无灭。
    是涅??空。生死是来。涅??是灭。无去即无来。
    所以是生死空。无生故无灭。所以涅??空。三
    文言同真际。道前如。四文言等法性。道后如。
    实际无穷。法性无断。无穷故无前。不断故无
    后。五者。结有三。一者。标无人法二我。文言
    无二无别。无二是人无我。无别是法无我。我
    对我所。故成二。万法不同。故成别。二总结。
    文言如虚空。总结二无我也。三别结。文言无
    我我所。别结人空。文言无所有相。别结法空
    也。第三结成。如上观解。即是十地般若。故
    金刚经云。无为法而有差别。即用无为。为菩
    萨体。今解不尔。菩萨化生。文别有四。一总标
    能化所化。二不观色下。别释能所化空。三是
    故一切下。结成空义。四是为菩萨下。结成护
    体。此即初也。言四生者。如瑜伽第二卷云。
    云何卵生。谓诸有情。破[谷-禾+卵]而生。如鹅雁等。云
    何胎生。谓诸有情。胎所缠裹剖胎而生。如象
    马等。云何湿生。谓诸有情。随因一种湿气而
    生。如蛾蝎等。云何化生。谓诸有情。业增上
    故。具足六处而生。或复不具。如天那落迦全。
    及人鬼傍生一分
    经。不观色如受想行识如。释曰。自下第二
    别释能所化空。文别有二。初明所化生法二
    空。后菩萨如下。明能化生法二空。前中有二。
    初明所化法空。后明所化生空。此即初也。言
    不观色如者。不观之言。通下诸句。然不观色
    如。诸说不同。一依本记云。若化不观如。观如
    即不化。今说化生。故言不观如也。下不观言。
    皆应准此。一云。不观色如者。不观色如。以所
    执如无所观故。是依主释。一云。不观色及如。
    皆是所执。无所观故(是相违释)。余皆准此。一云。见
    色之如。如即是空。空无所有。故说不观如。清
    辨等宗。一云。理实菩萨化有情时。见彼五阴
    及真如。而不分别是色是如。故言不观。是故
    瑜伽菩萨地云。菩萨观行。随事所。随如所。不
    作是事。是事是如。下皆准此。是故菩萨。用而
    常寂。寂而常用。受等四蕴。准色应知
    经。众生我人(至)寿者如。释曰。第二所化生
    空。谓五蕴上。计我以为众生。我及人等。情有
    理无。故说为空。或于蕴上。计我为常乐我净。
    或于蕴上。如其所应。计识蕴为智者。色蕴一
    分。眼为见者。行蕴一分。命等为寿者。亦是
    情有理无。所执情故。说为生空。诸宗同异。
    如宗中说
    经。菩萨如(至)二谛如。释曰。自下第二能化
    生法二空。言菩萨如者。能化生空。所执菩萨。
    理非有故。六度四摄一切行如者。能化法空。
    能成菩萨六度等行。理非有故。二谛如者。非
    但能观。所观亦空。故言二谛如也
    经。是故一切(至)无所有相。释曰。第三结成
    空义。文别有二。初结一切法空。是故阴入下。
    结成二科空义。此上空相。义如本记。故不列

    经。是为菩萨(至)般若波罗蜜。释曰。第四结
    成护体
    经。白佛言(至)为化众生耶。释曰。第二问答
    重释。文别有三。初明实相般若。次白佛言下。
    明观照般若。后此经名味句下。赞文字般若。
    就实相中。先问。后答。此即问也。问有三意。
    初领上说。谓若诸法皆空尔者。次举化事。谓
    护化众生。后正设难。谓若皆空云何有菩萨
    化众生耶。若依本记。释难意云。若观空则
    不能化。若言化则不观空。二义相违。化云何

    经。大王法性色(至)常乐我净。释曰。自下第
    二如来正答。文别有三。初明依真观空不化。
    后辨依俗能化众生。前中有四。一举境。二辨
    观。三征诘。四释通。此举境也。若依本记。境
    有二种。一者。五蕴。是地前境。二者。常乐我
    净。是地上境。今解不尔。五蕴是所依境。常乐
    是能依境。如此二种境。通地前地上
    经。不住色(至)不住非非色。释曰。第二辨观。
    文别有二。初观色阴。后类释四阴。此即初也
    然释此文。诸说不同。一本记云。不住色者。第
    一句遮色。色是色蕴。即质碍义。非色者。第二
    句遮四蕴。即了别心等。非非色者。第三句重
    遮色心。若具应言不住非色非非色。为存略
    故。但言非非色。此意释云。能缘之智。观彼真
    如。离色。离非色。双离色非色也。一云。言不
    住者。谓内证智不执着故。名为不住。如摄大
    乘。色有三种。一分别色。即是遍计所执。二种
    类色。是依他起。三法性色。是圆成实。由三无
    性。遣三性色。故言不住色。乃至不住非非色。
    一云。法性真如。离四句。绝百非。言不住色等
    者。若具应言不住色。不住非色。不住亦色亦
    非色。不住非色非非色。以存略故。除第三句。
    及第四句中非色两字
    经。乃至非非住。释曰。第二类释四蕴。而言
    不住非非住者。为存略故。举后摄前
    经。何以故。释曰。第三征诘。此有两释。一云。
    岂不真如皆是一体。何故别释诸蕴如耶。一
    云。既有真谛。如何不住
    经。非色非非色如。释曰。第四释通。亦有两
    释。一释前征。云非色如即是非非色如。应说
    三句。略故说二。一释后征。云如者空义。即是
    真性。空无所住。故云不住
    经。世谛故(至)一切生性实故。释曰。自下第
    二依俗能化众生。于中有二。初明二缘故见
    所化众生。后乃至下。明有能化众生。前中有
    三。初言世谛故三假故者。出其二因。言世谛
    故者。有云。世谛三种。一云色谛。四大为性。
    二者心谛。识界为性。三者空谛。空界为性。言
    三假故者。即谓法假受假名假。次言名见众
    生者标宗。依二因故。有所化人。后言一切生
    性实故者。重出因也。本记云。谓非胜义中。实
    性可得。而俗谛中。一切四生。亦有实性义。此
    依受假。或有本云。一切法性实故者。通约三

    经。乃至亦名见。释曰。自下第二明有能化。
    于中有二。初约受假明有能化。后大王下。约
    名假以明能化。前中有二。初约正见。证有能
    化。后外道邪见。证其见义。七贤者。谓七方
    便。或可信行。法行。信解脱。见至。身证。慧解
    脱。俱解脱。广如别章。四向四果。名为八圣。
    六十二见。义如别章
    经。大王(至)非非见一切法也。释曰。此依名
    假。证有能化。如经可知
    经。白佛言(至)云何照。释曰。自下第二问答
    分别观照般若。先问。后答。今此问意。具如本
    记。有法者。是世俗境。非非法者。是真谛境。
    执诸法有。即增益谤。诸法非有。是损减谤。双
    遮二谤。是故重言非非法。此难意云。为如俗
    谛有法故照。为如真谛非非法照。或可诸法
    同真际。等法性。离四句。绝百非。即是境空。
    如何般若有照用非
    经。大王(至)见非非法。释曰。自下第二如来
    正答。于中有二。初标宗略答。后法若下。依
    宗广释。此即略答。谓摩诃衍见非非法。以证空

    经。法若非非法是名非非法空。释曰。自下
    依宗广释。于中有二。初广释非非法。后以般
    若波罗蜜空故下。释能观智照空及有。前中
    有二。初以非非法属当空境。后历门辨空。此
    即初也。谓所缘法若非非法者。于诸空中。名
    非非法空
    经。法性空(至)十二缘空。释曰。自下第二历
    门辨空。于中有二。初历门辨空。后是法下。以
    生等相释成空义。此即初也。谓非非法空。历
    法差别。便成七空。七法空者。诸法实性。本性
    自空。不由智力。名法性空。通下六门。二者五
    蕴。三十二处。四十八界。此三科门。义如上
    说。五者六大。所谓四大及与空识。六者四谛。
    七者十二缘生。此上七门。皆是非非法。故说
    名为空
    经。是法即生(至)即空。释曰。自下第二以生
    等相。释成空义。文别有二。初就识蕴。以释空
    义。后乃至下。类释四蕴及一切法。前中有四。
    一标宗。二类释。三征诘。四释通。此即标宗。
    谓五蕴中有五相故。说名为空。言即生等。自
    有二义。一就体说。即谓大乘宗。诸识生时。从
    因而起。假说为生。是不相应行蕴所摄。以此
    假故。不同萨婆多。实而非假。不相应故。不同
    经部。即说色等。名为生等。二依时名。即诸说
    不同。萨婆多宗。生在未来。住灭二相。皆在现
    在。于现在中。自有两说。一云。二相即有前
    后。一云。二相无有前后。大?称派场>哂辛?br> 说。顺正理师。说无前后。今依大乘。生住二
    相。皆有现在。自有两说。一胜军师云。二相
    前后。先生后住。二护法等说无前后。故成唯
    识破上坐部。如何一念而有二时。是故依时。
    亦名即也。如是诸法。不成实故。即有即空
    经。刹那刹那(至)法灭。释曰。第二类释。谓如
    初刹那。余诸刹那亦如是。法生法住法灭。梵
    音刹那。此云极促时也。具足应言即空。准可
    知故。略而不说
    经。何以故。释曰。第三外人征诘。生灭相违。
    如前所说。不应同时。如何说言即生即灭等
    也。或复有无相违。如何说言即有即空
    经。九十刹那(至)九百生灭。释曰。第四世尊
    释通。以九十小刹那。成一大念。一大念中一
    小刹那。复有九百生灭。是故前言生时即有
    灭也。或复多刹那为一念。是故念时假有非
    实。以非实故。即有即空。亦不相违。又大念
    时。分为三分。一分有三十三分。即成九十。一
    大念中。九十刹那。一刹那中。经九百生灭。若
    生灭合论。即有九百生灭。别论即有一千八
    百(一云九十刹那。经八万一千生灭。方成一念。勘庄严论及大婆沙)
    经。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释曰。此即第二
    类释四蕴及一切法。谓如前识蕴。即住即灭。
    即有即空。乃至受想行色五蕴以外。从有后
    十二缘等诸门。亦如是
    经。以般若(至)一切法空。释曰。自下第二辨
    能观智照空乃有。于中有二。初明照空及有。
    后善男子下。辨观得失。前中有二。初明照空。
    后但法集故下。明其证有。是故本记分为两
    节。初即无相。后即有相。言无相者。非但无所
    照。亦无能照。照无所照。是了义说。故大只经
    名真实般若。言有相者。摄引凡圣。无量教门。
    有十地可修。佛果可得。无照说照。是不了义。
    故大品经云名相似般若。就证空中。文分为
    二。初明般若证境空相。后因空下。辨一切法
    空之分齐。此即初也。般若波罗蜜者。是能观
    智。有生等故。亦名为空。以智空故。能证三
    空。一不见缘者。不见十二缘。二不见谛者。不
    见四谛。三乃至一切者。不见六大法。乃至五
    阴有法空。此即从后向前释也。言不见者。离
    分别见。故言不见。非谓不证故名不见
    经。内空(至)空空故空。释曰。第二辨一切法
    空之分齐。有十二种。谓内空等。然此空相。如
    智度论五十一说。然彼论本。卷数多少。诸本
    不定。或四十六。故彼文云。内谓内法。即内六
    处。此中眼由眼空。何以故。非常非坏。本性尔
    故。耳等亦然。外谓外法。即外六处。内外谓
    内外法。即十二处。准上应知。有为空。谓欲
    等三界。无为空者。无生无住。无异无灭。无
    始空者。谓无初中后可得。及无往来际可得。
    言性空者。彼云本性空。谓一切法本性。若有
    为法性。若无为法性。皆非三乘所作。第一义
    空者。彼云胜义空。谓涅??此胜义。由胜义空。
    般若波罗蜜多者。如名可知。因空者。解云六
    度空。佛果空者。解云菩提涅??空。空空故空
    者。智度论云。一切法空。此空由空空。又彼论
    云。问诸空后皆云非常非灭故。此义云何。答
    曰。若人不知此空。必堕二边。若常若灭。所以
    者何。若诸法实有。则无灭义。堕在常中。如人
    云一舍入一舍。眼虽不见。不名为无。诸法亦
    尔。从本来世入现现在世。从现在世入过去
    世。如是则不灭。行者以有为患。用空破有。心
    复贵空着于空者。则堕断灭。以是故。行是空
    以破有。亦不着空。离是二边。以中道行。行是
    十八空。以大悲心。为度众生。是故十八空后
    皆云非常非非灭。是名摩诃衍。若异此者。则
    是戏论狂人。于佛法中。空无所得。如人于珍
    宝聚中。取水精珠。眼见虽好。价无所直。广如
    彼说。诸论同异。具如别章
    经。但法集故(至)名集故有。释曰。第二辨其
    照。有八有不同。若依本记。文有三节。初约三
    假。言法集故有者。是真实性。受集故有者。是
    依他性。名集故有者。是分别性。次辨因果有。
    言因集故有者。分别真实二种境界。能生心
    故。名之为因。言果集故有者。是依他性。从境
    生故。因之为果。后明阶位。言十行故有者。此
    即道中。始从十信。乃至十地。是依他起。言佛
    果故有者。此即道后。是真实性。言乃至六道
    一切有者。此即道前。分别依他二种性也。今
    解八有。大分为三。一三假门。二四谛门。三
    界趣生等门。言三假者。如上序品引大品

    经。因集故有(至)佛果故有。释曰。第二即四
    谛门。因集故有。即此集谛。是生死因。果集
    故有。即是苦谛。是生死果。十行故有。即是
    道谛。是涅??因。谓从十信。乃至十地。五种
    十行。皆名道谛。不同萨婆多宗。苦忍已上。
    方名道谛。资粮加行。道谛摄故。佛果故有者。
    菩提涅??。菩提是道谛一分。涅??正是灭谛
    所摄
    经。乃至六道一切。释曰。第三界趣生等事
    差别有。乃至言含三界四生等有。是故结云
    一切有也
    经。善男子(至)不异于世间。释曰。自下第二
    辨观得失。若依本记。即分为二。初辨得失。
    后示说处。得失中。从凡至佛。凡有七见。初一
    辨失。后六显得。一虚妄见。谓十住前凡夫二
    乘。执有涅??。即法我见。众生等者人我见。是
    故不异世间也。具说如彼。二真实见。谓十信
    信真。十解解真。十行并成就不移动。以不动
    故不到。不到故不灭。不灭故无相。无相故亦
    无无相。是故一切法如也。三最胜见。谓十回
    向。明即体无相。三宝一体也。故涅??云。三宝
    一体。又此菩萨。引二乘入回向位也。四入位
    见。初地至七地。皆见第一义谛。是菩萨正位。
    一念具足八万四千法门。五成就他见。八地
    证见第一义。见始圆足。但化他未足。欲成就
    他故。成就他见。所言能运载。名摩诃衍。下以
    如理为能运载。运是迁动义。载是成持义。行
    由如理。成持运动。故从生死出到萨婆若。以
    无到无出故。具说如彼。六次第见。是无间道。
    为解脱道作次第缘。故言即灭。为金刚便有
    坚利之用。故言金刚。亦名定者。以无间道。牢
    发解脱道。如定发慧。七解脱见。佛以一切智。
    见一切法。于一行中。行一切行。故名一切行。
    自下示其说处。总结七见。如光赞般若中说。
    今解不尔。辨观得失。文别有二。初明妄见。名
    之为失。后明正观。即名为得也。释其妄见。义
    同本记
    经。于诸法而不动(至)亦如也。释曰。自下第
    二明正观。文别有二。初明方便正观。后明入
    位正观。此即初也。谓十信已上。乃至十回向。
    皆作此观。所观空理。于诸法中。平等一味。无
    动转相。无动转故不到。到是生义。以无动故
    无生。无生故亦无灭相。无生无灭故。亦无有
    相。以相无故。对何说无相。故言无无相。以此
    义故。一切法皆如也。若依前解。而不动等。属
    能观心。即与此文诸法皆如。义便不顺
    经。是即初地般若波罗蜜。释曰。第二明入
    位正观。文别有二。初明正观。后示说处。前中
    有三。初就位赞德。次标名赞德。后据用赞德。
    此即初也。释位如上。意同本记。言八万四千
    者。依俱舍论。三师说。故彼颂曰。有言诸法
    蕴。量如彼论说。或随蕴等言。如实行对治。论
    曰。有诸师言。八万法蕴。一一量等。法蕴足
    论。谓彼一一有六千颂。如对法中法蕴足说。
    或说法蕴随蕴等言。一一差别。数有八万。谓
    蕴处界等一一教门。名一法蕴。如实说者。所
    化有情贪嗔等。八万行别。为对治彼八万行
    故。世尊宣说八万法蕴。若依正理。有三师说。
    前二师义。同于俱舍。彼破俱舍第三正义。故
    彼论云。此即顺成随蕴等言。无蕴等言。不为
    对治有情病行。唐捐而说。大?称派场S辛??br> 说。广如深密记。若依贤劫经。始从光曜度。终
    至分布舍利度。合有三百五十功德门。一一
    各修六度。即二千一百。后将二千一百。对彼
    十法四大六衰。十十一一皆说二千一百。即
    二万一千。又将二万一千。对四众生。一多贪。
    二多嗔。三多痴。四三毒等分。此四各有二万
    一千。四个二万一千。即有八万四千
    经。即载名摩诃衍(或有本云即能运名摩诃衍)。释曰。第二
    就名赞德。梵音摩诃衍。此云大乘行。此即通
    前十地。义亦无失
    经。即灭为金刚亦名定。释曰。第三约用赞
    德。文别有二。初赞等觉。后赞妙觉。此即初
    也。谓第十地末后一念。能破二障。如金刚破

    经。亦名一切行(至)波罗蜜中说。释曰。第二
    别赞妙觉。于一切行中。具一切行。故名一切
    行。即解脱道也。此解脱道。如光赞般若。波罗
    蜜中说者。示说处也。此即示彼第八卷(勘大般若)
    经。大王是(至)说名味句。释曰。第三赞文字
    般若。文别有二。初赞教殊胜。后大王若菩萨
    下。依教发观。就初文中。若依本记。有四无
    上。一说者无上。二信无上。三所说无上。四
    智慧无上。此即大觉所说。故应信受。又彼所
    说。符正理故。得胜慧故。今解不尔。即分为
    三。初三同前。第四无上。属所说故。此即第
    一说者无上。一切诸佛所说同故。此名味句
    差别相者。依大乘宗。声上假立名味句身。是
    不相应行蕴所摄。名诠自性。句诠差别。为二
    所依。即说为文。具如别章
    经。于恒河沙(至)何况解一句者。释曰。第二
    信受无上。此即??量叹胜。言于恒河沙三千
    大千国中者。盛宝之处。一妙高山等。数满至
    千。名为小千。即此小千。数满至千。名为中
    千。即此中千。数满至千。名为大千。智度论
    云。二过复三。故言三千。三千重数。故名大
    千。若广分别。如深密记。谓前七宝施等。令
    得信行等七贤。预流等四果。不说空故。所以
    福少。此经说空。令诸众生得大菩提。故知胜

    经。句非句非非句故。释曰。第三所说无上。
    文别有三。一明文空。二明文义俱空。三明人
    法俱空。此即文空。有二。一句非句。是句性
    空。一切名句之体。本来无自性也。二非非句
    者非有非无。修得遣有无。空非句是性得。非
    非句是?德。遣性也
    经。般若非句句非般若。释曰。第二文义俱
    空。般若非句。是义空句。非般若是文空。文中
    求般若不可得。般若中求文不可得。是互无
    空。离文无义。离义无文。乃成平等。无义意明
    平等。略说互无
    经。般若亦无菩萨。释曰。第三人法俱空。此
    即法空。应说人空。准可知故。略而不说。就法
    空中。文别有二。初约因位。以辨法空。后依果
    位。以释法空。前中有三。初标。次征。后释。此
    即标也。谓般若是法。菩萨是人。人中求法不
    可得。即是法空
    经。何以故。释曰。第二征也
    经。十地(至)三十生空故。释曰。第三释法空
    也。谓于十地。皆有始生住生终生不可得。地
    地有三。故成三十
    亦非萨婆若(至)空故。释曰。第二依果释空。
    萨婆若者。此是梵言。翻云一切皆。谓般若
    非但非菩萨。亦非萨婆若体非但体空。大乘
    行用亦空故
    经。大王(至)凡夫人也。释曰。第二依教发观。
    文别有二。初明倒想观。后见三界下。明正观。
    此即初也。谓若菩萨见境者。见实相。见智者。
    见观照。见说者。见文字般若。见受者。于诸
    境中。有执着故。即非圣见。此即倒想见法。
    凡夫人也
    经。见三界(至)果报之名也。释曰。第二明正
    观也。文别有二。初染净因果。以明空相。二善
    男子下。约无听说。以辨空相。前中有二。初明
    生死空。后萨婆若下。明佛果空。前中有二。初
    明分段变易二生死空。后金刚菩萨下。释空
    所由。前中有二。初明分段生死。后显变易生
    死。初后有三初明果名。而无实体
    经。六识(至)无色界藏空。释曰。第二明业空。
    谓欲界中。具起六识。起无量欲。发业受生。
    此中文意。即说彼业。名之为藏摄藏果故。或
    即彼业以为业果。由诸烦恼所发故
    经。三界空(至)无明藏亦空。释曰。第三烦恼
    空。此有两释。一依本记。文有三节。初三界
    空者。三界中皮烦恼。谓迷事贪等。次三界根
    本亦空者。三界中肉烦恼。谓迷理见等诸空。
    与皮为本。后三界本无明藏亦空者。三界中
    心烦恼。谓所知障所有诸空。就胜说故。但言
    无明。通为皮肉为根本故。三界根本亦空六
    字。言通肉心二种烦恼。一云。三界空者。结上
    业果二段文也。三界根本无明藏亦空者。谓
    三界中见修烦恼。就根本说。但举无明
    经。三地九生灭(至)果报果。释曰。第二明变
    易生死空。然释此文。自有两释。若依本记。
    即是四种变易生死。无明习为缘。得此果。文
    言三地者。一见地。从十回至三地。除伴者。出
    观见有之执强。故言伴。助道法亦呼为伴也。
    二修地。从四地至七地。除羸弱者。出观见有
    执不微弱也。三究竟地。八地至十地。除微细
    者。但见有之执不现前。称之微细也。九生者。
    合十地为三地。一地始住终三生。此三地为
    九生也。此通结上下十地灭前三界无明习
    之果报皆空者。明十地所灭。灭无所灭也。无
    明或名三界习。故言三界无明习。习之果报。
    即十地变易生。智胜色妙。故言变易生。今依
    慈恩三藏。释此文意。自有两说。初三地九生
    灭者。摄地分齐。谓八九十三地中。皆有始住
    终三生灭。可得名九生灭。所以者何。前七地
    中。自有二义。一受分段生。故智度论云。七地
    菩萨受虫身肉身。一类菩萨初地以上受变
    易生。是故智度论云。未舍肉身。入于初地。八
    地以上。一切烦恼不现前故。唯受变易。故云
    三地九生灭。后三界中。余无明习果空者。对
    缘辨果。谓如胜?说。无明住地为缘。得三种
    意生身。故言余无明习果报空也。若具分别
    广如别章。故知本记所说三地九生灭者。不
    摄十地。以为三地及九生灭。又彼所说。从十
    回向至三地。除伴烦恼等者。便违解深密经。
    彼云随眠略有三种。一者害伴。谓于前五地。
    不俱生现行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伴。彼
    于尔时。永无后有。是故说名害伴随眠。二者
    羸劣随眠。谓于第六第七地中。微细现行。若
    修所伏。不现行故。三者微细随眠。谓于第八
    地以上。从此已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
    所依所知障。为依为依止故
    经。金刚菩萨(至)因空故空。释曰。第二释空所
    由。此明金刚菩萨。得理尽三昧故。二种生死
    惑业皆空。所言惑者。谓发业烦恼果者。即是
    惑所发业。如是惑业。皆有生灭。总说为空。有
    果空者。惑业所生三者变易果空。因空故空
    者。重释果空所以。由惑业因空故。果亦空

    经。萨婆若(至)或前已空故。释曰。第二明佛
    果空。文别有二。初智断空。后三无为空。此即
    初也。萨婆若亦空者。即智德空。言灭果空明
    断德空断德有二。一方便净涅??二性净涅
    ??。此即方便也。言惑前已空故性净涅??。谓
    从本已来。自性净故。故维摩云。不断烦恼受
    涅??。即其事也
    经。佛得三无为果(至)萨婆若空。释曰。第二
    三无为空。文别有三。初标。次释。后属当。言
    得三无为者。总标。言智缘灭者。或名择灭。
    择谓智慧。由智断障。所得灭者。名为择灭。非
    智缘灭者。亦名非择灭。不由智力所得灭故
    名非智缘灭。如前所说性净涅??等。言虚空
    者。即虚空无为。谓于真如上。无色所现。义说
    名虚空。萨婆若果空。第三属当。谓萨婆若果
    无为体上。义说三种
    经。善男子(至)皆如也。释曰。第二约无听说。
    以明空相。文有三节。初法。次喻。后合。言无
    听说者。如下经说。若幻化身见幻化。是菩萨
    真化。喻合可知
    经。大王菩萨(至)为若此。释曰。就答初门中。
    正释观空。文别有二。初释。后结。上来释讫。
    此即结也。文别有二。初结能护体。后般若下。
    结能护用。如经可知
    经。佛说法(至)菩萨大行。释曰。第二时众得
    益。若依本记。有二种益。一小乘益。谓皆得
    法眼净。谓已见谛。二大乘益。有四。一性地
    者。十信前。有性之地。二得信地。即十信也。
    三十解已上。名为大空。初得空解故。四十回
    向已上。名为大行。行第一义谛故。今言法眼
    净者同本记。二性地者。地前三贤。以习性道
    三种性故。三信地者。初地已上。已得无漏不
    坏信故。四大空者。八地菩萨二空观智。常不
    退故。五大行者。九地已上。利他故。诸说同
    异。不可具述

    仁王经疏卷上末

     元文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于雨中闲居交点了
     点本云
     天喜三年八月十二日辰时点已
     长讲会 讲师明范院 听众僧经赞
              招提寺五室宗佑
     宝永元年九月日书写之  如幻 慧严
     延享改元甲子六月二十二日溽暑如蒸拜
     写了愿生生游般若波罗蜜海者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