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一 >
  •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第三_观空品第二

    观空品第二

    言观空者。谓无相妙慧照无相之境。内外并
    寂缘观俱空。故言空观品也。又凡夫不识外
    道妄取。二乘耽滞。今菩萨以般若正智观空
    非空。超凡越圣。故言观空也。又凡夫着有二
    乘着空。菩萨舍有而复观空也。又观是能观。
    空是所观能所俱空。真佛知见。故下文云。见
    境见智非圣见也。此下六品名为正说。大分
    为四。前之三品明内护。护国一品明外护。
    散华品明报恩供养。受持品明弘经相貌。初
    文更二。初略开二护。次问答广释。初文四。
    一知请意。二略正开。三劝发三慧。四欢喜供
    养。今初尔时佛告大众者。教所被机也。十
    六大国王意欲问护国土因缘者。生下外护
    经文与护国品为本也。吾今先为下。二正略
    开二护。谓因果也。护佛果因缘。即生此品也。
    护十地行因缘。即生散华品。十地行者谓护
    因也。问王但请护国土因缘。佛何故先为
    说护佛因果耶。答人情?浅妙理难知。王虽
    ?情唯请一。而佛?妙俱施。又若但为说护
    国。国土安乐增长?x慢。今佛说出世因
    果。令其厌俗乐入真也。又索少是弟子之礼。
    赐多是为师之法。又索少表不贪。施多表不
    悭。又索少施多表慈导之志云云。谛听谛听
    下。三劝发三慧。谛听令生闻慧。善思念之令
    生思慧。如法修行令生修慧云云。时波斯匿
    王下。四欢喜供养。王言善者信顺之辞也。
    大事因缘为兹出世。显令众生开示悟入佛
    之知见。法华以佛知见为大事。涅??以佛性
    为大事。维摩思益以不思议为大事。华严以
    法界为大事。今此般若以成佛因果为大事。
    名字虽别其义一也。故智论佛说般若。无央
    数众生当续佛种。是为大事。又大品云。须菩
    提白佛言。世尊。般若为大事故起。龙树释云。
    能破众生诸大烦恼。能与诸佛无上大法。名
    为大事。散华表行因。成帐表得果。盖众表慈
    悲。度物荫育群生云云。尔时大王复起作礼
    下。第二问答广释。文二。先问次答。初文二。
    先明修敬。白佛言下二正发问。问中有二。一
    问护果。二问护因。佛言菩萨化四生下。二
    佛答。文大为三。初此品明自利行答前问。次
    教化品明利他行答第二问。后二谛品明二
    护所依。就答初问文二。初正释观空。后佛说
    法时下。时众得益。初文二。先正释。后总结。
    释中二。初标宗正释。后问答重释。初文二。
    一正释。二结行。初又二。一所化境。二能化
    智。初言四生者。所化境也。天及地狱是化
    生。鬼有胎化二生。畜生则鸟及龙是四生。
    人中亦四。尔时人胎生。?成?易哟尤???br> 卵生。大山小山比丘从鹤卵生。?罗波离?H
    女从湿生。劫初人皆化生也云云。不观色如
    下。二明能化之智。文三。初约法。二解释。三
    结成。初约五法。一五阴。二众生。三佛果。四
    菩萨。五真妄。五阴是所依。众生是能依。佛是
    果。菩萨是因。五阴众生是妄。佛菩萨是真
    也。今初五阴是有。如是空。若见色见如不
    免断常。如则是断。色则是常。若观色灭方
    如。此三藏见。若体色即如此通见。若如即色
    此别见。若知一切法性真实空。无生灭同真
    际。等法性无二无别。此圆见。今言不观色如
    等。是圆见也。众生我人如者。五阴众共生
    名众生。我者计内五阴为假名人也。常乐
    我净如者。前五阴众生是颠倒法。非常乐我
    净。今佛果得非颠倒法。是常乐我净。随尽烦
    恼有殊。而性常无异。其犹冰水故云如也。知
    见寿者下。明菩萨有三。一位二人三行。位
    者十信名知。十解十行名见。向至地名寿
    者。虽有三别而一如也。菩萨如者。二明人
    如。六度下。三明行如。问净名云。一切众生皆
    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
    勒亦如也。与今何异。答彼是真空。此是妙有。
    问真空妙有云何。答动即寂真空也。寂即动
    妙有也。真空故非常。妙有故非断。真空不住
    生死。妙有不住涅??。妙有故能起大悲。真空
    故能生大慈。问净名云。一切皆如。此云不
    观色如何耶。答若偏观一切皆如还是断。若
    不观如还是常。净名云。如令离常见。此云不
    观令离断见。二见既离中道自明矣云云。二
    谛如者明真妄也。世谛是妄。出世是真也。是
    故一切法性下。二解释。文三。一释。二会通。三
    举况。今初。一切法性是真有。真实空是真空。
    真空故不来。真有故不去。不去则无灭。不来
    则无生。无灭无生。孰凡孰圣。既无圣凡。谁
    论观与不观也。同真际下。二会通。真际还是
    真空。法性还是妙有。一色一香悉皆如是。故
    云同等也。如虚空者。三举况。空中岂有五阴
    众生菩萨诸佛。世谛真谛生灭去。来者乎。
    恐昧者不解故举斯况云云。是故阴入界下。
    三结成。无我是结阴入界众生等如。无
    所有相是结佛菩萨及知见寿者等如也。
    是为菩萨下。第二结行。金刚云。一切贤圣皆
    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即同此文也云云。白佛
    言下。第二问答重释。文二。初明三般若教。
    二明依教发观。今初。三般若即为三别。初中
    明实相般若。先问后答。上云不观色如。今
    问意者。若云是为菩萨行化十地令诸法
    皆空者。菩萨为化何等众生耶。大王法性色
    下。二答。文二。一明真则无化。二明俗则有
    化。初文四。一境二观三征四释。今初。五阴是
    地前菩萨境。常乐我净是地上菩萨境云云。
    不住色下。二明观。有人言。不住色者遮住
    色。不住非色遮住空。不住非非色双遮住空
    住有。又不住色遮住色阴。不住非色遮住四
    阴。不住非非色双遮住五阴。又不住色遮住
    色法。不住非色遮住心法。不住非非色遮住
    非色非心法。又不住色不住有。不住非色不
    住空。不住非非色不住空空。故净名云。空病
    亦空。今解者。具足应云不住色。不住非色。
    不住亦色亦非色。不住非色非非色。此中略
    第三句及四句非色两字也。以色即空故不
    住色。以空即色故不住非色。以色空无二而
    二故不住亦色亦非色。以色空二而无二故
    不住非色非非色。次例四阴。非非住上言不
    住。今言非不住。只以不住为住。住无所住。
    金刚亦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何以故
    者。三征意云。何故言住又言不住也。非
    色如下。四释。非色如故不可定言住色。非非
    色如故不可定言住非色也。世谛故下。二明
    俗则有化。文四。初明二缘故见有众生可化。
    二结成上无众生义。三明邪正二见俱是见。
    四结成正见。今初。言世谛者。谛有三种。一
    色谛。二心谛。三空谛也。三假者。谓法假受假
    名假也。此中三假。非成实中所明。以无三
    藏故也。名见众生者。以世谛及三假故有
    众生可化也。一切生性实故者。二结成上真
    谛无众生义。一切众生即涅??相。不复更灭
    故云实也。乃至诸佛下。三明邪正二见俱是
    见。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也。七贤谓七方便也。
    八圣谓四果四向也。六十二见。释者不同。且
    依大论。于五阴上皆作四句。于色阴云过去
    色神及世间常是事实余妄语。无常等三句
    亦然。余阴亦如是成二十。现在有边无边等。
    历五阴上有二十。死后如去不如去等。亦
    有二十成六十。是神与身一。神与身异。成六
    十二见云云。大王若以名名见下。四结成正
    见。若知诸法但有假名。名之为见。非同世人
    见一切法也云云。白佛言下。第二明观照般
    若。文二。先问后答。问意云。有法既非是大乘。
    云何照此从上非非见一切法文。而生此难
    也。大王摩诃衍下。二答。文二。先略后广。
    初答意云。大乘见者见法非法。以色等法空
    故也。法若非非法下。二广答释。文二。初正
    广释。二明能观之智双照空有。初文二。先明
    法空性空。次历法明空。今初。云法若非非
    法。是名法空也。法性空者。性本若不空。不可
    令其得空。以性本自空故。诸法皆空也。色
    受想行下。二历法明空。文二。先正明。后释成
    空义。今初。约六门明空。大论云。五阴空是果
    报空。十二入空是受用空。十八界空是性
    别空。以所病不同说斯三种。为疑心数者说
    于五阴。为疑色者说十二入。为疑色心
    等者说十八界。六大名遍到空。阿含云。六
    王诤大。地云我能载。水云能漂润。火云能烧
    照。风云能生动。空云能容受。识云若无我者
    色则败坏。五虽大而识为主。故云四大围空
    识居其中也。四谛是境空。因缘是义空云
    云。是法下二释成空义。文二。初就识阴。次
    例四蕴及诸法。初文四。一标宗。二类释。三
    征诘。四释通。今初。以色法中有五义故空。即
    生即住即灭者。诸小乘师或云。生前住次灭
    后。或云。生住同时。皆不免难。何者。若云
    生前住次灭后。则生时无住。以生前故。若
    无住者云何有生。以先无住。住于此生。生不
    得住则无生也。若住前无生则亦无住。以无
    因故。若生前有住则生住同时。若生灭已方
    有住者。住非生有。此计异之过也。若生住同
    时则因果一体生死同相。此计一之失。今云。
    即生即住即灭者。不同二说。以诸法体念念
    迁流无有暂止。亦是生时即住时灭时。如
    疾炎过锋奔缘经刃不已则来无暂住时。故
    净名云。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也。即有即
    空者。色性自空。非色坏故空也。刹那刹那
    下。二类释。明念念皆空同上五也。刹那者极
    短时也。何以故者。三征诘。意云。生灭相违。
    云何言即生即住即灭等云云。九十刹那下。
    四释通。以九十小刹那为一大念。一念中一
    刹那。复有九百生灭。是故生时即有住灭也。
    又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
    生灭。一念有九十刹那。合有八万一千生灭。
    以生灭摄刹那刹那摄一念。如是心法不
    可得。此明心空。以四大分诸根。诸根不可得。
    以四微分四大。四大不可得。以?微分四
    微。四微不可得。以极微分?微。?微不可得。
    推色至于极微。穷心尽于生灭。色尽心穷豁
    然无住。无住之住不可名之。强是为空。即
    护三藏佛果也。若见色色空见心心空。无得
    无住。此护通佛果也。若见色心二法。而一
    而异。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函盖相称。
    此护别佛果也。若见色心二法本来空寂。不
    动不住不生不灭。此护圆佛果也云云。乃至
    色下。第二类释。四阴及诸法。亦即生即灭
    即有即空也云云。以般若波罗蜜空故下。第
    二明能观之智双照空有。文二。先明观照。次
    明得失。初更二。一照空。二照有。初则无相
    后是有相。无相者非但无所照。亦无能照照
    无所照也。大品经中名为真实般若。有相则
    接别凡圣无量教门。大品经中名相似般若
    也照空文中更为二别。初明照相以般若智
    中无毫厘实法故。照一切法空。不见缘者。十
    二因缘空。不见谛者四谛法空。乃至一切法
    空者。六大法等空也云云。言不见者。观诸法
    空故言不见。非谓不照名为不见。故经云。
    非见及见名一切真实法也云云。内空下二。
    明空之分齐。分齐有十二种。大论有十八空。
    论问云。若少则应一空。若多则应无量。何
    乃十八。龙树答云。若略则事不周。广则事
    繁难悟。如服药少则病不差。多则更增疾。今
    说空亦如是。少说则不能破邪见。多说则近
    滋广。此经随时治病不多不少。唯十二也。内
    空者。谓内六入无神我。外空者。外六尘无我
    所。内外空者。根尘合观。无我我所。有为空
    者。色心和合生阴界入等。皆无所有。无为
    空者。虚空数灭非数灭空也。无始空者。外道
    以冥初为始。破此见故名无始空。性空者。诸
    法本无。惑者计有。乃至执言如来性等决定
    是有。为破此见故言性空。故经云。眼空无我
    无我所。何以故。性自尔故。乃至意亦如是。又
    华严云。观眼无生无自性。识空寂灭无所有
    也。第一义空者。本空世谛。世谛不有。此亦
    是空。般若波罗蜜空者。大经云。大空者是般
    若空。大论云。十方俱空名大空也。因空者。六
    度等空。果空者。菩提涅??空。空空者。大论
    云。以诸空破内外等法。复以此空破诸空。是
    名空空。又以空破有。有者云空。若执空为
    是。须以此空空破也。但法集故有下二明
    照有。文三。初三假门明有。如上说。因集故
    有下。二四谛门明有。因集是生死因即集
    谛。果集是生死果即苦谛。十行即道谛。从
    十信心乃至十地各有十种行门也。佛果是涅
    ??即灭谛也。乃至六道一切有者。三约六
    道二十五有等明有。云云。善男子若有菩
    萨下。第二明得失。文二。初明邪观是失也。二
    明正观是得也。今初。若菩萨发心行学般若。
    见有法有众生我人知见者。世间凡夫无异
    也。于诸法而不动下。二明正观。文二。一明
    行。二明位。今初。言不动者。即色是空非析色
    也。不到者。大品云。平等之法一切圣人所不
    能到。须菩提白佛言。乃可余圣不到。佛何故
    不到。佛言乃至佛亦不到。何以故。佛即平等。
    平等即佛。佛与平等无二故不到也。不灭者。
    空即是色也。无相者。色空空色皆无相也。无
    无相者。无相亦无也。下例诸法云云。是即初
    地下。二明位。文二。初明正观。后示说处。初
    文三。一位二名三用。今初也。言一念者。谓从
    第十回向。以般若慧一念之中即有初地。是
    时具足八万四千度也。依贤劫经。始从光耀
    度终至分布舍利度。合有三百五十功德门。
    一一各修六度。即二千一百。复将二千一百
    对十法。谓四大六衰。又对十善。一一皆有
    二千一百。即二万一千。又将二万一千对四
    众生。多贪多?多痴三毒等分。各有二万一
    千。合之即有八万四千也云云。即载名下。
    二就名明正观。有本云。即能运名摩诃衍。
    载运义同也。约体则是般若。约用即是大乘。
    即灭为金刚下。三约用。能灭烦恼如金刚破
    物。谓第十地末后一念也。能离散乱故名
    定。此中一行具无量门也。如光赞下。二示
    说处也。大王是经下。第三赞文字般若。文
    五。一明多佛共说。二举喻。三格量。四举况。
    五明信解相。今初也。释论云。一字曰字。二
    字曰名。二字不合不得为名。若合说者始得
    为名。四字等名句。句下所诠名味。于恒河
    下。二举喻。百亿须弥百亿日月铁围大海等。
    是一大千界。如河中沙一沙是一世界。满中
    七宝以施众生。及得四果也。此中有财法二
    施意。但文似隐也云云。不如下。三格量。无漏
    之心起一念信。胜前二施。何况解一句者。四
    举况。信但不谤。解能利他。则信浅解深。此
    约钝根生。若如法华云汝舍利弗尚于此经
    以信得入者。此乃即信是解。约利根说
    也。句非句下。五明信解相。文三。一明文
    空。二明文义俱空。三明人法俱空。今初也。句
    是有。非句是无。非非句是非有非无。非有非
    前有句。非无非前无句。又句即文字也。非句
    即文字之性离也。非非句非前文字及性离
    之见也云云。般若非句句非般若者。二明文
    义俱空。般若非句是义空。句非般若是文空。
    以即文非般若即般若非文。离文无般若离
    般若无文。文中无般若般若中无文。如是互
    求不可得故即自空也。又文及般若自他共
    离。求不可得故空也。般若亦非菩萨下。三
    明人法俱空。文中亦合明人空。但文略故
    也。自为二别。一约因位辨法空。二约果位
    辨法空。初文三。今初标也。般若是法。菩萨
    是人。般若中求菩萨不可得。即是法空。何以
    故者。二征也。十地下。三释。若约通教。即
    三乘共行十地说始住终。若约别教。即菩萨
    十地明始住终也。亦非萨婆若下。第二约果
    辨法空。梵云萨婆若。此翻一切种智。一切种
    智即佛果也。佛果亦空。故云亦非萨婆若也。
    摩诃衍是乘。能乘人既空。所乘之法亦空
    也云云。大王若菩萨下。第二依教发观。文
    二。初明邪观。二明正观。今初。见境者见实
    相般若也。见智者见观照般若也。见说见受
    见文字般若也。如是执见。是凡夫颠倒妄
    想非圣见也。又见境谓见尘。见智谓见识。见
    说见受谓见人。妄执宛然非圣见也。见三界
    下。第二明正观也。文二。初约染净因果以明
    空相。二约无听说以辨空相。初文二。初明生
    死空。后辨佛果空。前更二。初正明生死空。后
    释空所由。初文二。一明正使空。二明习气空。
    初文二。一明分段生死。后明变易生死。初更
    三。今初。明果空也。三界是器世间。众生是
    假名世间。果报是五阴世间。谓三界依
    正也。六种起下。二明业空。以六识取六
    尘。起诸烦恼贪着五欲。展转无量蕴积含藏。
    名之为藏。无自性故名之为空云云。三界空
    下。三明烦恼空。三界之本一念痴心。?于
    前境名曰无明。有此无明即生三界。无明如
    地能生万物故名本也。三地九生下。二明
    变易生死空。有人言。三地者。一见地。从十
    回向至三地。二修地。从四地至七地。三究竟
    地。从八地至十地。此别接通意也。九生灭者。
    前三地中各有始住终。云九生灭也。又变易
    生死三界中。各有三种意生身。三界名三
    地。各有三种意生身生灭。名九生灭也。从初
    地至五地。名三昧乐意生身。六七二地名觉
    法自性意生身。八地已上名无作行意生身。
    此通别教意生也。余无明习者。上明五住
    正使。此第二明习气空也。金刚菩萨下。二
    释空所由。由此菩萨得理尽三昧故。一种生
    死烦恼业等皆空。所言惑者。谓迷妄之心造
    生死业。不达心源名之为惑。即是烦恼。果者
    即正报。果有生灭故得名空。有果空者。即三
    界依报空故。又果空者。谓变易生死空。因
    空者。谓三界业烦恼等空也。理尽三昧者。谓
    菩萨得此三昧。达理尽源极无明本故。名理
    尽三昧也云云。萨婆若下。二明佛果空。文
    三。今初。明智断空。萨婆若亦空者。是智
    空。灭果空者。是断空。或前已空者。是正因
    佛性空。佛性本自空。非推之使空故言
    或前已空也。佛得三无为下。二明无为空。
    智缘灭者。观心佛正观心灭于烦恼。名智缘
    灭。非智缘灭者。谓正因佛性。性本自净无烦
    恼垢。不劳观行而灭惑也。虚空者无色现处
    是也。萨婆若下。三结果空也云云。善男子
    下。第二约无听说以明空相也。文中法喻
    合。可见。听说如虚空者。大品云。听如幻人。
    听说如幻人说。故无听说。净名云。夫法说
    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法同法性
    者。净名云。法同法性入诸法故。以此例诸故
    皆如也。大王菩萨下。第二总结。先结能
    护体也。护般若下。二结能护用云云。佛说
    下。第二明时众得益。文二。先时次益。法眼
    净者。谓初地已上见中法。非小乘中法眼
    也。性地者。谓三乘共行十地。略九举一也。信
    地者。即四不坏信十信菩萨是也。大空大行。
    即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已上皆名大空大行
    也云云。问佛说般若。何故得益不同。答法华
    经云。一地所生一雨所润。根茎大小差别自
    殊。如其种性各得生长。今说般若亦复如是。
    虽说一法得益自差也
      菩萨教化品第三
    初三品明内护中。今当第二释护十地行。
    即是明利他答第二问也。言教化品者。菩萨
    以利物为德。教诸众生离一切恶。化诸众生
    修一切善。又佛将此法教化众生。得成菩萨。
    故云教化品。又以此法化诸国王。令识般若
    故也云云。品文二。一发问。二佛答。今初也。
    文有二意。一揲前品中护十地行菩萨。即能
    护人也。次云何行可行等者。正是问辞。一问
    菩萨自利行法。二问利他行。三问所化众生
    之相云云。又初问自利依何修行。故以五忍
    答之。次问利他依何位行。故以十地行答之。
    后问何相众生可化。故以幻身见幻化众生
    而教化之。又此经说通自他。而就他说为
    正。故文多利他行。故译者亦以教化标目。
    佛言大王下。二佛答。文二。初答前二问。
    次答第三问。前文三。初正答二问。次以偈赞
    佛。后如来述成。初文更二。一正答前问兼利
    他。二正答后问兼自利。前文更三。初略答。
    二广答。后总结。略答复三。初标数者。准下
    结诸佛菩萨本所修行。今随问而答。故但云
    是菩萨法耳。二伏忍下列名也。地前三
    贤未得无漏未能证。但能伏不能断。故为
    伏忍智也。以有智故能伏烦恼。初地二地三
    地得无漏信名信忍。四五六地趣向无生名
    顺忍。七八九地诸念不生名无生忍。十一二
    地得菩萨果名寂灭忍。以初地得无漏信。此
    别教意也。七地得无生忍。即别接通意也。然
    此五忍诸经不同。若依本业璎珞云六性。一
    习种性。二性种性。三道种性。四圣种性。五等
    觉性。六妙觉性。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等觉妙觉也。亦名四十二贤圣云云。名为诸
    佛下。三总结也。善男子下。第二广释五
    忍即为五别。初伏忍中三贤不同即为三别。
    先释十住文为五别。一明方便。二明入位。三
    显力用。四释超过。五成圣因。今初。言发想
    信者。十信之中未入十住。不见道理。但能想
    信。想信若成即入十住。言恒沙者发心者多
    也。如大经云。如?罗树花多果少。如大鱼母
    胎子。虽无量成就者少。此言众生欲求
    宝渚。至于中路咸悉退还也。于三宝中下。
    二明入位。于三宝田中生此十心也。善顺故
    信不退名进。决断名慧。不动名定。能舍名
    施。防护名戒。不失名护。上求曰愿。至菩提
    名回向。是为菩萨下。三明力用。以十住
    菩提作铜轮王。王南西二方。名少分化众
    生也。已超过二乘下。四释超过。此圆教大
    乘十信则与二乘齐。十住则断无明过二乘
    地也云云。言一切善者。十信名善。故下经云。
    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言超过
    二乘。即声闻缘觉。一切善地。即十信菩萨也。
    一切诸佛下。五成圣因。十心是因。诸佛菩
    萨是缘。因缘和合故成圣胎也。即以中道一
    心三观为种子。断一品无明即能见佛性。故
    成圣胎也。次第起干慧下。第二明十行。有
    本云复次善男子。今且依次第解也。文四。
    一明位。二辨体。三明化他。四释离患。今初明
    位。即三忍中第二忍也。前下伏忍即是闻慧。
    今中伏忍即是思慧。言干慧者无定水也。故
    云是思慧耳。经千字者非。璎珞中有六性。
    亦名六慧。言六性者。即习种性种道种圣种
    等觉妙觉等也。言六慧者。谓闻思修无相照
    寂寂照等也。习已成性名种性。有十心者总
    标其数也。所谓四意止下。二辨体。文三。今
    初明四念处。意止者。谓以智慧令心止住。
    意即心王也。身受心法者。明所观之境也。苦
    无常等明能观之体也。观身不净能除净倒。
    观受是苦能除乐倒。观心无常能灭常倒。观
    法无我能除我倒也。三意止下。二明三善
    根。以慈故无?。施故无贪。慧故无痴也。三意
    止下。三明三世忍。心缘过去无明及行名因
    忍。现在五果及现在三因。名因果忍。未来两
    果名为果忍。又于一切法。皆有此三。如种
    子但因。如[?`/瓜]瓠亦因亦果。能作果等是因。
    结实成种是果。种等但果非因。此约一时三
    世论也。是菩萨亦能下。三明化他也。已能
    过下。四明离患。文中先明离内患。即我
    人知见等也。及外道下。次明离外患也。复
    有十下。第三明十回向。有本云。复次善男
    子。修行上伏忍。进入平等道。名为道种性地。
    文有四。今初标位也。谓欲入初地能与
    圣道为因性。故名道种性。所谓观色下。二
    出体。文三。初明五忍。中初列五阴。是所观
    法。得戒下。是能观智。由观色阴便得戒忍。
    以作无作戒皆色阴也。准此经文。作无作戒
    皆是色摄。观识阴故得知见忍。以了别识与
    知见文类相似也。观想阴得定忍。以从倒想
    能入于定。如无色界天由想故成。观受阴得
    慧忍。以依受故立四禅天。由于禅故能发智
    慧。观行阴得解脱忍。以行无常故得解脱忍。
    问何故色下而说识。答四阴皆心为主。由识
    分别于色。由色故识方能行。相生义便如
    此说云云。观三界下。二明三忍。以观三界
    苦果空故得空忍。观三界因空故得无愿
    忍。以烦恼业为集谛故也。观三界因果空
    故得无相忍。证因果空成无相观也。二谛
    虚实下。三明二忍。以观俗谛是有为法得无
    常忍。观真谛是无为法故得无生忍。无常忍
    即小乘藏教。无生忍即大乘通教也。出体
    竟。是菩萨十坚心下。三明摄化。以道种性
    菩萨作金轮王。化四天下也。又十坚心者。
    即结上五三二忍成十坚也。生一切众生善
    根者。四明胜用也。伏忍三品竟云云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第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