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一 >
  •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第一

    大师于诸经。前例作五重玄义。一释名。二辨
    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此经以人法为
    名。实相为体。自行因果为宗。权实二智为用。
    大乘熟酥为教相。所言名者。有通有别。经之
    一字通诸部也。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者
    别也。又佛说仁王护国别此部也。般若波罗
    蜜通诸部也。又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
    经即一部之通称。序品第一。即部内之别名
    也。然诸经立名不同。或单就法。如涅??经。或
    单就人。如阿弥陀经。或单从譬。如梵网经。
    或人法两题。如净名及此经。或法喻双举。
    如法华经。或三具足。如华严经。所言佛者。
    具德之义。自觉异凡。觉他异圣。觉满异菩萨。
    八音宣畅名说。此能说之人也。仁王下明所
    说之法。施恩布德故名为仁。统化自在故称
    为王。仁王是能护。国土是所护。由仁王以道
    治国故也。若望般若。般若是能护。仁王是所
    护。以持般若故仁王安隐。若以王能传法。则
    王是能护。般若是所护也。又仁者忍也。闻善
    不即喜。闻恶不即怒。能含忍于善恶故云忍
    也。王者统也。四方归统故也。此因缘释。约
    教则见诸法生。知生是实见诸法灭。灭则是
    空。空则六尘等国不动不转故。三界结尽
    则王安隐。此二乘所得名为仁王。三藏意也。
    于凡圣同居土而得自在。若观诸法色即是
    空。不生不灭如幻如化。三界烦恼一时顿断。
    住于界外化城之中。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则
    是三乘之人共行十地。能护方便有余化城
    之国。各得称王。此通教意。若观诸法。空即
    是色。色无边故般若等法亦复无边。虽复无
    边而与心不相妨碍。如函大盖大。而无边之
    法在一心中。一一法中具诸佛法。从于初地
    乃至妙觉。分分圆满住莲华台。不动不转能
    动能转。即十地菩萨住檀等六。各各为王。
    此别教意也。若观诸法本来不生。今则无
    灭。虽无生灭。生灭宛然。双照双亡。契乎中
    道。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即从初住乃至
    佛地。四十二心分分明证中道之理。住常寂
    光各得称王。此圆教意也。又三藏中。罗汉支
    佛烦恼尽故得仁王。菩萨及果向忍见思未
    尽但名王不名仁也。通教佛地别教妙觉圆
    教极果。各是仁王。当教自有优劣。若非仁
    则是王也。若约本迹。即三教之仁王为
    迹。圆教之仁王为本。分论本迹。则圆教十行
    能为别教之本。通教佛地即是别教之迹。三
    藏二乘复是通教中本。展转当教各有本迹
    云云。观心者。观生灭法。见色是有析之至空。
    心于色上而得自在。此生灭观心仁王也。观
    色即是空空色自在。此无生观心仁王也。若
    观空即是色。次第而入中道正观。此无量观
    心仁王也。若观色空空色不二而二。二而无
    二。双照双亡。此是实相一心三观。三观一心
    如彼天目不纵不横而得自在。此圆教观心
    仁王也。我今圣主道化无方。子育苍生仁恩
    普洽。恒以三观安隐色心。迹尚叵穷。本诚难
    究矣。般若者。此云智慧。即智论四十二卷
    中释也。开善藏法师并用此说。论第七十又
    有一解云。庄般若不可称。般若甚深极
    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庄严?F师以此文
    说般若名含众义。智慧唯是一门。非正翻译。
    详二师说各成诤竞。今为通之。夫般若者。自
    有二种。一实二权。权即可翻。实则不可。实
    则圆教。权则前三。又权不可翻。即三藏实色
    不可令色即是空。实即可翻。即三智也。通教
    一切智。别教道种智。圆教一切种智。岂可
    各固一见以局大方火炎不可取实当有在
    也。然智与慧经论解殊。成实合释云。真慧名
    智即慧是智也。净名离说。知一切众生心念。
    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
    于慧业者。释云。智是有。慧是空。有智故不住
    空。有慧故不住有。今此般若具翻八部。
    有人云。天王一部即仁王部摄。此解不可。
    若如大经中明人王。亦天王。斯则可也。问。
    人仁字别。云何取同。答。大经云。有仁恩故名
    之为人。老经云。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故
    知人王行仁不求恩报。若背道之主但人非
    仁。顺道之主是人亦仁。问。仁义云何。答。以
    字论义理则易明。上一表天德。下一表地德。
    立人表人德。圣主道侔造化。德合三才。故曰
    仁王也。问。古人云。仁王经非正传译。是事云
    何。答。寡识小智深可怜愍。岂有不见目录。即
    云非是正翻。海庸不信山木似鱼夏革亦云。
    古初无物。呜呼盲目诮玻璃珠。且准下经
    自有两本。一广说。如散华品云。尔时十六大
    国王。闻佛所说十万亿偈般若波罗蜜散花
    供养。二者略本。即今经文。译者不同。前后三
    本。一者晋时永嘉年。月支三藏昙摩罗察。
    晋云法护。翻出二卷。名仁王般若。二是伪
    秦弘始三年。鸠摩罗什。于长安逍遥园别馆
    翻二卷。名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三
    者梁时真谛。大同年于豫章实因寺翻出一
    卷。名仁王般若经。疏有六卷。虽有三本秦为
    周悉。依费长房入藏目录云耳。波罗蜜者。此
    云事究竟。亦云到彼岸。生死为此涅??为彼。
    烦恼为中流。六度为船筏。此因缘释也。三藏
    实有为此。实有灭为彼。见思为中流。八正为
    船。通教以色为此。即空为彼。见思为中流。六
    度为船。别教以色空为此。空即是色为彼。无
    明为中流。无量行为船。圆教以色空空色不
    二而二为此。二而无二为彼。无明为中流。一
    行无量行无量行一行为船。随前诸教而度
    云到彼岸。此约教释也。空观观色即空及色
    灭空。虽有巧拙同断见思。而论彼此。假观
    观三假得理论彼此。中观十信已前十住已
    后论彼此。此观心释也。经有翻无翻各具五
    义。广如法华玄云云。约教六尘俱经。经云。或
    以光明而作佛事。即色尘为经。或以音声而
    作佛事。即声为经。或以饭香而作佛事。实
    即香尘经。食饭入津即味尘经。摇?动
    舌即触尘经。寂然无声诸菩萨等。得入三
    昧。即法尘经。一一尘根各有约教本迹观心
    释也。又但以文字为经心行为纬。能成正觉
    之疋帛故。取世经以喻焉。序者由也次也。品
    者梵云跋瞿。此云品。谓品类也。义类相从。
    即为一品。第者。欲令不乱。一者。义乃在初。
    释名竟。第二辨体者。有人云。文义为体。此通
    说也。有云。无相为体者。四教皆有无相。无
    相永漫亦通说也。有云。以五忍十地为体。
    如下经云。五忍是菩萨法。具列五忍竟。结
    云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蜜。故知因修
    般若证五忍。一切佛菩萨无不由五忍而成
    圣。故以五忍十地为体。今则不然。先释体
    字。体者法也。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君臣撙节。
    若无体者。则非法也。出世间法亦复如是。善
    恶凡圣菩萨佛。一切不出法性。正指实相为
    体。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
    亦诸法实相。实相即法性。依此法性因得法
    性果。故知此经以实相为体。若别论之。般若
    二种。一共二乘人说。二者不共。准此实相亦
    有二种。一共。二不共。共者但见于空不见不
    空。不断无明但除见思。此偏真实相。不共
    者名中道实相。别教地前次第修初地方证。
    圆教一心从初住乃至佛果。皆名圆证。若
    论权实即共者是化他之权。不共者是自行
    之实云云。约教即般若是通唯无三藏。有三
    乘共行十地。有别入通有圆入通。通正二傍。
    即通别是权。圆教是实。此经虽具三教。正以
    圆实相为体也。第三明宗。宗者要也。所谓
    佛自行因果以为宗也。有以无生正观为宗。
    离有无二边假云中道。故下文云。般若无知
    无见不行不受不生不灭。此通教意。但得于
    权而失于实。今以佛自行因果以为宗要。令
    诸闻者欣乐增修。一色一香无非般若。般若
    真智离有离无。虽离有无有无宛然。虽复宛
    然只自无相。故以无相因果以为宗也。问。宗
    与体何异。答。宗如纲裘。体如毛目。振裘毛
    举。动纲目起。宗体之义若此。又如钗钏金银。
    是体匠者造之是宗。今实相之理是体。修因
    得果为宗也云云。第四辨用。用者力用也。有
    人云。此经以内外二护为用。内护者。下文云
    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因缘护十地行因缘。言外
    护者。下文云吾今为汝说护国因缘。令国土
    获安七难不起。灾害不生万民安乐。名外护
    也。此但得一俗一真。真又不定。通别圆皆
    有十地为护。何者十地故不可全依。今以诸
    佛二智为力用。以诸如来皆以实智自照权
    智照他。然此经有三种权实。通别虽有实智
    亦名为权。圆教虽复有权亦总称实。以圆教
    是佛自行二智。照理即鉴机。鉴机即照理。
    如萨婆悉达弯祖王弓满名为力。穿七铁鼓
    贯一铁围山洞地彻水名为用。通别力用微
    弱。如凡人弓箭。何者以通禀化他二智。或等
    照理不遍。或次第。方知不若圆教圆照圆证。
    故以圆中二智为用也。即权智护同居有余
    实报等国令七难不起。实智护圆教四十二
    心之因果。经云护十地行因缘。此通约三
    教所行十地也云云。第五明教相。弘宣正法
    须识教之偏圆。广如法华玄义。今略明之。教
    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此经
    部属般若教通衍门。是熟酥味经。说护佛果
    及护十地行因缘。又王问摩诃衍云何照。故
    知非三藏教明矣。虽有八偈谈无常生灭等
    事。乃举往昔百法师。用小乘说世间不坚。以
    劝普明舍国即属助道。非今经正说也。次入
    文解释。夫震旦讲说不同。或有分文。或不分
    者。只如大论。释大品不分科段。天亲涅??
    即有分文。道安别置序正流通。刘虬但随
    文解释。此亦人情兰菊好乐不同。意在达玄。
    非存涉事。今且依分文者况。圣人说法必
    有由渐。故初明序分。序彰正显利益当时。
    名正说分。末世众生同沾法利名流通分。此
    经八品。序品为序分。观空下六品为正说分。
    嘱累品为流通分。若望经文。受持品末佛告
    月光下。即是流通分云云。今初二序。一者证
    信。二者发起。亦名通序别序。亦名如来序阿
    难序。亦名经前序经后序。六事证经名证信
    序。起发正宗名发起序。诸经通有名通序。此
    经独有名别序。金口所说名如来序。阿难证
    信名阿难序。佛在时故名经前序。集者所
    置名经后序。今且依初从如是下。至佥然而
    坐。名证信序。尔时十号下是发起序。证信序
    者。大智论云。佛于俱夷那竭国萨罗双树林
    中。北首卧将入涅??。尔时阿难亲爱未除心
    没忧海。阿泥卢豆语阿难言。汝守法藏人。不
    应如凡自没忧海。佛将付汝法。汝今愁闷
    失所受事。汝当问佛。般涅??后我等云何
    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说经
    初置何等语。阿难闻已闷心小醒。于佛后卧
    牀边具以事问。佛答。依四念处住。解脱经
    戒即是大师。车匿比丘如梵天法治之。若心
    须改教迦旃延经。即可得道。是我三僧只所
    集法宝。是初应置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
    某国某处树林中。是我法门中初应如是说。
    何者三世佛经皆有是语云云。复次摩诃迦
    叶等问阿难。佛初何处说法说何等法。阿
    难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奈国仙人鹿
    林。为五比丘说苦圣谛。尔时大众闻者皆
    信。具如智论第二云云。为是事故有证信序
    云云。文为六。一如是。举所闻之法体。二我
    闻。明能持之阿难。三一时。明闻持和合感应
    道交。四佛。明说教之主。五住王舍城下。明说
    教之处。六与大比丘众下。明同闻之众。释六
    句者。三世佛经皆安如是。诸佛道同。不与世
    诤。此世界悉檀。大论云。举时方令人生信
    事。此为人悉檀。破外道阿沤二字。此对治
    悉檀。肇云。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信则所闻
    之理会。顺则师资之道成。理会即第一义悉
    檀。此四皆是因缘释云云。约教者。佛明俗谛
    有文字。真谛无文字。阿难传佛俗文不异名
    如。因此俗文会真无非故名是。此藏教经初
    如是也。佛明即色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空色
    无二无别。空色不异为如。即事而真为是。此
    通教经初如是也。佛说死生是有。涅??是无。
    从死生有入涅??无。出涅??无入于中道。阿
    难传之与佛无异。此别教经初如是也。佛说
    生死即涅??。即中道遍一切处。无非佛法名如
    实相。阿难传此与佛无异为如。如如不动名
    之为是。此圆教经初如是也。此经具三教三
    谛如是之义。阿难传之无错无谬也。所闻法
    体竟。释我闻者。大论云。耳根不坏声在可闻
    处。作心欲闻众缘和合。故言我闻。我总耳别。
    举总摄别。世界释也。阿难升座口称我闻。大
    众悲泣飞空说偈。此为人也。阿难升座众疑
    释迦重起。或阿难成佛。或他方佛来。若唱我
    闻三疑即遣。此对治释也。阿难随俗称我闻。
    第一义中。我即无我闻即无闻。不闻而闻不
    我而我。此第一义释也。约教者。释论云。凡夫
    三种。谓见慢名字。学人二种。无学一种。阿难
    是学人无邪我能伏慢我。随世名字称我。此
    三藏意也。十住?称派吃啤K木涑莆医远樾?br> 见。佛正法中无我谁闻。此通教意也。大经云。
    阿难多闻士。自然能解了是我及无我。知我
    无我二而不二。双分别我无我。此别教意也。
    若阿难知我无我不二而二二而无二。方便
    为侍者传佛智慧。此圆教释也。正法念经有
    三阿难。一阿难陀此云欢喜。持小乘藏。二阿
    难跋陀此云欢喜贤。持杂藏。三阿难娑伽此
    云欢喜海。持佛藏。阿含有典藏阿难。持菩萨
    藏。盖指一人而具四德传持四教。其义分明。
    观心者。有空观假观中道正观。即空者。我即
    无我也。即假者。无我即我也。即中者。是真
    我也。闻者阿难佛得道夜生。侍佛二十余年。
    未侍佛时应是不闻。大论云。阿难展转闻非
    是悉闻。报恩经。阿难乞四愿。未闻之法愿佛
    重说。胎藏经云。佛从金棺出金色臂。重为阿
    难现入胎出胎相。诸经因此皆得称闻。法华
    云。阿难得记即时忆念过去佛法。令如现在
    前。故一切称闻。因缘释也。若欢喜阿难面
    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亲承佛旨如仰完器
    盛水泻之异?。一句无遗。此持闻闻法也。
    欢喜贤住学地。得空无相愿。六根不漏持
    闻不闻法也。典藏阿难多所含受。如云持雨。
    此持不闻闻法也。阿难海是多闻士。自然能
    了常与无常等。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多
    闻。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此持不闻不闻
    法也。此经具三教。即阿难一人以三德传持
    也云云。释一时者。肇云。法王启运之日。大众
    嘉会之时。此世界释时也。大论云。迦罗是实
    时。示内弟子时食时着衣时者。为人说时
    也。三摩耶是假时。除外道邪见者。对治释时
    也。第一义中无时无不时。广明时义具如智
    论第一卷云云。约教则见谛已上无学已下。
    名下一时。若三人同入第一义。名中一时。登
    地已上名上一时。初住已上名上上一时。今
    经初说即是通一时。约别圆接入则具三时
    云云。释教主者。佛也。佛名为觉。觉诸烦恼身
    心二病。因果圆满方能破缚。劫初无病劫尽
    多病。真寿时乐短寿时苦。东天下富而寿。
    西天下多牛羊。北天下无我无人。如此之处
    不能感佛。八万岁时南天下未见果而修因。
    乃至百岁时亦如是。故佛出其地。此世界释
    也。日若不出。池中未生生已等花皆未现。日
    出皆生。佛若不出。天人减少恶道增长。佛若
    出世。则有刹帝婆罗门居士四天王乃至有
    顶。此为人释也。三乘根性感佛出世。余不能
    感若断有顶种永度生死流。此对治释也。佛
    于法性无动无出。能令众生感见动出。而于
    如来实无动出。此第一义说。佛名觉者。觉世
    间苦集。觉出世道灭。身长丈六寿年八十。
    现比丘像三十四心树下成佛者。三藏世尊
    自觉觉他也。带丈六像现尊特身。树上一
    念相应断余残习。即通佛自觉觉他也。现尊
    特身坐莲华台。受佛记者。别佛自觉觉他。
    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议如虚空相。即圆教
    佛自觉觉他。故像法决疑经云。或见丈六之
    身。或见小身大身。或见坐莲华台为百千释
    迦说心地法门。或见身满虚空遍于法界无
    有分别。即四佛义也。本迹释者。三佛为迹。一
    佛为本云云。观心释者。观因缘所生法析之
    至无。此三藏拙觉。观因缘即空此通教巧
    觉。皆觉空也。若先观空次假后中。此别教假
    觉也。若观诸法即空即假即中。是圆觉也。释
    住处为三。先释住。次释王城。后释山佛具三
    身住处有八。应身四住。一寿命住。谓五分法
    身等。二依止住。谓王城耆山等。三境界住。谓
    三千界境。四威仪住。谓行立坐卧。报身三
    住。一者天住。住六欲天。二者梵住。住四禅
    天。三者圣住。住空无相无愿。法身一住。住第
    一义空云云。约教者。藏佛从析门发真知
    无漏。住有余无余二涅??。通佛从体门发
    真住二涅??。别佛从次第门住秘密藏。圆佛
    从不次第门住秘密藏。二释城。具存梵音。应
    云罗阅只摩诃伽罗。罗阅只此云王舍。摩诃
    此云大。迦罗此云城。国名摩伽陀。此云
    不害人。无乱杀法也。亦云摩竭提。此云天罗。
    天罗者即班足之父。昔久远时此主千小
    国。时王游猎值?际ㄗ印9餐踅煌ā:笤侣??br> 王殿上生子。王审知是子而作告令言。我无
    子天赐我子。养之长大。足上班驳。时人号为
    班足。后绍王位喜多食肉。一时遽阙。仍取
    城西新死小儿。以供王膳。王大美之。敕常准
    此。厨人自后日杀一人。毒流天下举国咸怨。
    千小国王举兵伐之。摈在五山。罗刹翼辅而
    为鬼王。因与山神誓杀千王方满我愿。即以
    神力捉得诸王。唯普明王后方捕至欲行屠
    害以祭山神时。普明王悲啼泣恨。而作是言。
    生来实语而今乖信。班足问言。汝求何信。
    普明答曰。许行大施。班足论言。放汝行
    施事毕就我。普明欢喜远归本国。作大施会
    委政太子。心安形悦匍匐就终。班足问云。
    死门难向。汝既得去。何更自来。时普明王。广
    与班足说慈悲心毁訾杀害。仍示一切悉
    是无常。班足闻信得空平等住于初地。普集
    千王。各取一?v血发三条赛山神愿。寻与千
    王都五山中。筑城立舍郁为大国迭更知政。
    千王住故故称王舍。又城中百姓七遍起舍。
    七遍被烧。唯王舍独免。太子命言。自今已后。
    虽百姓家悉称王舍。应免火难。率土遂命便
    得免烧。故百姓家尽称王舍云云。又亦云王
    赦。因普明王放千王。故称王赦。又此城四天
    王共造。故称王舍。又摩伽陀王生一子。一头
    两面四手。以为不祥。裂其身首欲弃草野。
    有罗刹女鬼名曰梨罗。还合其身以乳养之。
    年长成人力盈诸国。取八万四千王。置五
    山内立城治化。以多王住故称王舍云云。又
    摩伽陀者。名持甘露处有十二城。一区只尼
    大城。二富楼那跋檀大城。三阿监车多罗大
    城。四弗罗婆大城。五王舍大城。六舍婆提大
    城。七婆罗奈大城。八迦?陈薮蟪恰>派钠懦恰?br> 十婆翅多城。十一拘?弥城。十二鸠楼城。此
    十二城中。后六少住前六多住。又前六城中。
    多住王舍城。报法身恩故。少住舍婆提城。报
    生身恩故也。舍者。王舍城中有六精舍。一竹
    园精舍在平地。迦兰陀长者之所造。去城西
    北三十里。二小力独山精舍。三七叶穴山
    精舍。四天主穴山精舍。五蛇神穴山精舍。六
    耆?崛山精舍。耆?崛山此翻灵鹫。释迦菩
    萨。昔为鹫鸟于此山中养育父母。从此得名
    故名灵鹫。又王舍城南有尸陀林。鹫鸟居之。
    多食死人。人欲死者鹫翔其家悲鸣作声。人
    以预知。知人死故称灵鹫。又山有五峰。东
    方象头。南方马头。西方羊头。北方师子头。中
    央鹫头。亦得名为鹫山也。问。佛何故偏于
    王城中。向鹫山说法耶。答。依法华论云。如王
    舍城胜于余城。耆?崛山胜于余山。以佛在
    胜处故。显此法门胜也。今此般若是最胜法
    故。偏就王城耆山说也。中者。表说中道般若
    也。与大比丘众下。第六列同闻众。诸经列众
    不出四种。一者影响。谓诸佛菩萨大果已圆。
    为令正法久住世间故来影响。二结缘众。见
    在虽闻而不获益。但作当来得道因缘也。三
    发起众。法身菩萨更相发起。请如来说共益
    众生也。四当机众。植因旷古果遂今生。闻法
    之时即能悟入也。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
    夷等。各有四。义推之可解。文为二。初列
    众。二总结。初文三。一此土众。二他方众。
    三化众。初文为三。一声闻众。二菩萨众。
    三杂类众。二乘着空故初列。凡夫着有故
    后列。菩萨常行中道故中列。又声闻心形
    两胜故初。菩萨心胜形劣故中。凡夫心形俱
    劣故后。初文二。先声闻。次缘觉。初文五。一
    通号。二列数。三行位。四叹德。五总结。今初
    与者。言共。释论云。一时一处一戒一心一
    见一道一解脱也。大者。亦云多亦云胜。皆阿
    罗汉故称大。数至八百万亿故言多。胜诸异
    道故言胜。比丘五义。一名乞士。清净自活离
    四邪命。二破烦恼。见爱灭故。三者名号。如梵
    汉异相各有名号。四者受具足戒故名比丘。
    五者比之名能。丘之名怖。能怖烦恼贼故名
    比丘。四人已上名之为众云云。八百万亿者。
    二唱数也。学无下三明行位。既云有学无
    学。云何皆言阿罗汉。依成论二。罗汉二种。
    一住。二行。当知行者是学人。住者是无学人。
    故经云。五戒贤者皆行阿罗汉即是学人。又
    于此中一文先明德行即学无学。以此人学
    于无学之行非是向义 八人之中四向三果
    名学无学。第八罗汉但各无学。皆罗汉者
    翻三义。一者不生。无明糠脱后世田中更不
    受生故言不生。二者杀贼。九十八使烦恼尽
    故名为杀贼。三者应供。智愿具足堪销物供。
    此藏通意也。若就圆释。非但不生。亦不生
    不生。无漏是不生也。非但杀贼亦杀不贼。不
    贼者涅??是也。非但应供亦是供应一切众
    生是供应也云云。有为功德下。四叹德文有
    八科法门。亦可叹三人。初四科叹通教人。次
    三假叹别教人。三空下叹圆教人。又初四科
    叹通法假等下共叹别圆也。初即为四。今初
    叹有为无为功德。有为举智德无为约断德。
    若就境论。道谛是有为。灭谛是无为。施物
    名功归己曰德。故名功德。无学十智下。次
    叹智差别。言十智者。一法智。即欲界系法
    中无漏智。欲界系因中无漏智。欲界系法灭
    中无漏智。为断欲界系法道中无漏智。及法
    智品中无漏智.是也二比智。于上二界道中
    无漏称智。中约四谛辨四种无漏智。如上法
    智中明。但有法比之殊也。三他心智。知欲色
    二界系现心心数法。及无漏心心数法少分。
    名他心智也。四世智。知诸世间有漏智慧
    也。亦名等智。凡圣同有故。五苦智。观五阴无
    常苦空无我也。六集智。有漏法因因集生缘
    观时无漏智。七灭智。尽灭妙出观时无漏智。
    八道智。道正迹乘观时无漏智。九尽智。见
    苦已断集已证灭已修道已等。智论云。我
    见苦已断集已尽证已修道已.也。十无生智。
    见苦已不复更见等也。诸经或云十一智。
    智度为如实智。知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
    知无有?碍。是为如实。此独在佛心中有二
    乘无分。故但云十智也。有学八智者。是那含
    人。在修道位中无尽无生智故。但有八也。有
    学六智者。谓见道中但有四谛及法比等六
    智也。三根者。次叹三根德。若修行次第应
    先辨三根后辨十智。今先说果后明因也。一
    未知欲知根。无漏九根。和合信法二行人于
    见道中。名未知欲知根。九根者。谓信等五
    及喜乐舍意等是也。二知根。信解见得人。思
    惟道中是九根转名知根。如前说。三知已
    根。若至无学道中。是九根转名知已根云云。
    十六心行者。次叹十六观门。从心之所行故
    名心行。非心即行也。依修行次应在十智前
    明。亦先说果也。又只离四谛为十六行。行以
    往趣为义。修此十六观法。能趣四实之理。故
    名行也。苦下四行。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
    集下四行。一集二因三缘四生。灭下四行一
    尽二灭三妙四出。道下四行。一道二正三迹
    四乘。又法忍等十六行也。此约通说。若地前
    四十位为四。十地为十。等觉妙觉为十六。
    此约别说云云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第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