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一 >
  • 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下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述曰。
    此第二佛答。初标次释。此初也。世亲意云。惊
    谓惊恐。谓有众生恐此经典非正道行故。怖
    者谓怖惧。依般若修学不能断疑故。畏者谓
    由惊怖故毕竟不肯修学也。若有远离彼处
    者名为不惊不怖不畏也。无着云。谓声闻乘
    中世尊说有法及有空。于听闻此经时闻法
    无有故惊。闻空无有故怖。思量时于二不有
    理中不能相应故畏。更有别释。为三种无自
    性故应知。谓相生第一义等无自性故。解云
    谓于遍计所执无体相故名不惊。于依他起
    无自然生性故名不怖。于圆成实中无彼所
    执人法故不畏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
    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述曰。此第二赞
    释胜也。世亲云。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谓十
    方诸佛同说赞能为大因故名为第一。显此
    经胜余经也。非第一波罗蜜者。谓非余人所
    得也。无分别智证无我理。唯十方佛得余人
    不得。故是名第一波罗蜜者唯佛所得也。无
    着释云。第一波罗蜜者。谓般若于余五中最
    胜故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述曰。世亲云。上来大文第二段竟。自下第三
    段文第四校量。于中初释疑。次正校量。释疑
    中有三。一者于前舍身命以生疑。谓有疑曰。
    向说彼身苦以彼舍身苦身而果报福是劣。
    若尔依此法门受持演说诸菩萨行苦行。彼
    苦行亦是苦果。云何此法门不成苦果。此
    意云。前说舍身命苦还得苦果身得福即劣。
    若尔者菩萨为此法门故行诸苦行亦感苦身
    果。何福即胜。谓如萨陀波仑菩萨。于昙无竭
    菩萨所。求般若波罗蜜故打骨出髓而行供
    养。是苦得福应少。今答意。若为慧行而舍身
    得福即多。若虽舍身不行慧行求菩提者。生
    死因故其福下劣也。就此文中大文有四。一
    者正破前疑。二者指事以显。三者菩萨应离
    一切已下引初地菩萨为示无住理。四者菩
    萨为利益下劝益众生住二空理。此初也。忍
    辱波罗蜜者。谓十方佛同得故或求慧行之
    忍辱也。如来说非者。非是余人所得故或非
    求慧行故不名波罗蜜也。谓前说舍身命者
    非慧行故不名波罗蜜。故言说非忍辱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
    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
    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
    生相寿者相应生?恨。述曰。此第二指事。
    于中初引昔一身。次引余多身。此初也。于中
    初明离相成忍。次反说举成前。歌利王者亦
    云苦楚。多行楚毒故。谓如来往昔为忍辱仙
    人在山修道。其王将诸彩女入山游猎。王倦
    而睡女等于仙人所求闻正法。王寤便看正
    见围绕其仙。王便问仙汝何人也。乃至问云
    汝是离欲凡夫不。答言未离欲。王闻生恚便
    割截之。当无我相遂还如故。今引之也
    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
    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述曰。此第
    二引余多身也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述曰。此第三引初地菩萨。得
    忍辱故名不住心。示不住生心义故也。于中
    初总示次别示。此初也。发心有五。一者种姓
    发心。谓地前。二者信发心。谓初三地相同世
    间修施戒忍故。三者明发心。谓四五六七地
    相同出世故。谓四地作菩提分观相同预流。
    五地作四谛观相同罗汉。六地作缘起观相同
    缘觉。七地纯无相观正是菩萨也。四者不退
    发心。谓八九十地。五者无上发心。谓佛地。亦
    云五种菩提。谓名种姓菩提等。今言发心者
    谓信发心。即初地菩萨内观真如无住理故
    名为不住生心也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述
    曰。此第二别示。于住之中初令不住于相。次
    令住无相。次释所由。后总结。此初也。谓住色
    等生心者。便是有住即着我人故不应住也
    应生无住心也。述曰。此第二令住无相也。
    谓观无相名为无住。要证此理方灭我人也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述曰。此第三释上所
    由也。谓若住色等生心者便为非真住故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述曰。此
    第四总结也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述曰。此大文第四除疑示理也。于中初令行
    无住施。次正破其疑。次别释道理也。谓有疑
    曰。前言不住生心者。云何为利众生修行而
    不名住于众生事。为断此疑故有此文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述曰。此第二
    别显道理。于中初明法空次明人空。此初也。
    说一切诸相者谓虚妄相。即是非相者谓无
    实相。虚妄本空故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者。述曰。此显生空
    也。说一切众生者谓所执实众生。则非众生
    者非实有众生也。或复翻此释应知。上来依
    世亲释第一疑竟。依无著者。经言如来说忍
    辱波罗蜜下第十三为忍苦故。即是离障住
    处中第九为离不能忍苦故。谓余人不能忍
    发勤苦行此般若波罗蜜者。如来引己昔事
    令能忍苦离不忍障也。就此文中有二。初明
    三种忍以离不忍苦障。次须菩提菩萨应离一
    切相下明不忍因缘者有三种苦。前中有三。
    一者明能忍。谓达法无我。如经如来说忍辱
    波罗蜜故。二者明忍相。谓他于己起恶等时。
    由无有我等相故不生?想。亦不于忍辱波
    罗蜜中生有想。于非波罗蜜中不生无想。如
    经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有
    我等相。三者种类忍。谓极苦忍相续苦忍。如
    经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及言我念过去
    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等。就第二不忍因缘
    有三。一者流转苦忍。谓由不忍故即流转生
    死。为对治此故令离一切相发无上心。若住
    色等则于流转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故。
    如经言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心
    等。二者对众生相违苦忍。如经如是菩萨为
    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等。谓既为众生
    行无住施。云何于彼应生?也。三者显示乏
    受用苦忍因缘对治。如经须菩提若菩萨心
    住于法而行布施等。谓若着于果报等施即
    便于取用而有乏少。若行无住布施举事虚
    空珍宝无量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
    者不异语者。述曰。依世亲释此破第二疑
    也。谓有疑曰。向说无相因得无相果。于证果
    中无道。云何彼于果能作因。此文意云。所证
    法既无相空寂无住等行云何能作因耶。为
    断此疑故也。此文有二。初明不妄语次遣外
    执。此初也。论云。以如来如实智不妄语佛菩
    提及小乘大乘受记之事皆不妄说。以是四
    境故次第说四语。今此经中加不诳语也。无
    着云。此何所显示。欲令信如来故能忍。于中
    真语者为显世谛相故。实语者为显世谛修
    行有烦恼及清净相故。于中实者此行烦恼
    此行清净故。如语者为第一义谛相故。不异
    语者为第一义谛修行有烦恼及清净相故。
    说此真语也。此意总云。如来三界独尊天人
    师既为法界主。作五趣医脱屣在家之上饰。
    弃舍轮王之大祚。道成正觉所欲皆成。既不
    规名利。复不求安乐。何忽有妄语乎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述曰。
    此第二遣外执也。如来所得法者谓所证理。
    无实者谓不可如言而取实。无虚者亦不可
    离言而别求。由不虚故依佛教修学。由不实
    故离妄想而证真也。谓凡夫妄想所执无有
    故不实。如来无妄想说故不虚也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
    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
    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述曰。世亲释云此
    破第三疑也。谓有疑曰。若圣人以无为真如
    得名。彼真如一切时处有。云何不住心。得佛
    菩提则非不住。若一切时处实有真如。何故
    有人能得有不得者。为断此疑故说入?等
    喻。于中有二。初明住事为生死因。次彰不住
    为出世业。此初也。偈云。时及处实有。而不得
    真如。无智以住法。余者有智得。此意云。真虽
    一切时处实有。由无智以心住法故不解出
    离。犹如入?不知我何所趣。而不得之得者
    翻此说。无着释云。此为显示第三乏受用苦
    忍因缘对治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
    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
    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述曰。世亲
    云就第三段第四校量中。上来别破三疑竟。
    自下第二正校量中。初校胜劣次以要言之下
    释所以。前中有二。初明行三种行功德至多。
    次举事校量。此初也。三种行谓一者受二者
    持三读诵。无着云。自下第十四为离寂静味
    即十二离障中第十为离阙少智资粮故。谓
    有耽禅定不肯听闻而修智慧。为阙少智资
    粮。今令受持读诵发生智慧故方得菩提。定
    是福门故但能助道也。就此之中文有其五。
    谓显示与法相应有五种胜功德。一者如来
    忆念亲近。如经受持读诵修行则为如来以
    佛智慧等。二者摄福德。如经皆得成就无量
    无边功德聚等。三者赞叹法及修行。如经以
    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等。四者天等供养。
    如经在在处处若有此经等。五者灭罪。如经
    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乃至当得等故。此
    则初文也。谓要受持读诵此经者。是正报菩
    提之因真法供养。所有世间财宝供养如来
    所不能及。由如是故如来恒以佛智悉知是
    人。恒以佛眼悉见是人。亲近忆念是人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
    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
    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
    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
    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述曰。
    世亲释云此举事校量也。于中初明施命至
    多。次显信经福胜。日以三时舍身者假设有
    斯也。信心不逆者。谓若有人闻此经典。虽未
    能受持读诵。但生净信随喜功德比前其福
    过彼。何以故然也。谓于生死中虽舍身命。终
    无能契菩提法身。一生信心虽亦未生慧解。
    然由信故因即听闻生长智慧定当成佛。其
    福即多也。已生随顺之意故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
    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
    说。述曰。世亲云自下释二释所以。中有六
    复次。一者示现希闻而能生信法故。谓大机
    能入小机不能。如经以要言之等。二者示现
    受持真妙法故。谓受持妙法即是荷担菩提。
    如经如是人等。三者示现是人必定成就无
    量功德。谓此经在处皆可尊重。如经在在处
    处等。四者示现远离一切诸障故。谓转障。如
    经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等。五者明速
    证佛菩提法。如经若复有人于后末世等。六
    者示现成就种种势力得大妙果故。谓明经
    威势。如经善女人于后末世等。就初中有二。
    初彰经德大次持诵福圆。此初也。不可思议
    者非情思之可议。不可称量者非语言而可
    称说。为大乘者说者谓定性大乘。为最上乘
    者说者。谓不定性大乘。谓亦有二乘性故。谓
    此妙法最极难量。小乘意乐下劣不能于此
    经而发趣。故云为发大乘者说也。无着云。就
    此赞法及修行之中有三。一者赞叹教法。二
    叹修行者。三若乐小法者下双明二种。此初
    叹法也。为发大乘者说等者。成前不可思议
    等也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
    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
    可思议功德。述曰。世亲云此第二明持诵
    福圆也。谓由此法为大乘说故。有受持等者
    必获无上菩提不可思议功德。故于彼生少
    信者便胜舍多身命也。无着云。就此第二叹
    修行之中有三。初持诵等故佛所摄受。次
    明此人成就胜德。后明肩负菩提重担。此初
    二文也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述曰。世亲云此为第二示现受持真妙
    法故。于中初明大机持诵为荷菩提。次显二
    乘凡夫不能听受。此初也。谓受持之者当能
    证获菩提。虽现未得后必得故故言荷担。荷
    谓荷负担谓担揭。言受持者则为负揭得菩
    提故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
    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述曰。世亲云此第二文。乐小法者谓即二
    乘。着我等者谓即凡夫也。无着云。此大文第
    三双明前二也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
    ?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
    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述曰。世亲
    云第三在处皆可尊重也。无着云此为第四
    天等供养也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
    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
    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述曰。世亲云此第四转障也。如
    对法论说故。思造业有五。谓一者他所教敕。
    谓自无喜乐。二者他所劝请。谓?a仰而作。三
    者无所了知。谓婴孩畜生之类。四者根本执
    着。谓知罪而作。多分出家之类。五者颠倒分
    别。谓不识为作。多分在家之类。前三造业
    未必堕地狱。后二造业定堕地狱。此后二业
    造已应受。由能受持读诵此经故。转先重业
    现世为人轻毁。故应堕恶道之业并即消灭
    也。此据中容受持之者若起增上心持诵之
    者罪顿消灭。亦非为人轻毁转重令轻也。若
    其下劣心受持之者未必罪灭也。又释若时
    报俱不定者即总消灭。报定时不定者即当
    来应受之者转之现世轻受也。由如是故。虽
    少信受其福多前所舍身命也。无着云此为
    第五灭罪。于中有三。初明灭罪。次于后末世
    等显示多福故。次当知是经等显示福体及
    果不可测量故。前中有二。初明罪灭次我念
    过去等显示威力。此初也。谓由听闻持诵此
    经故。依学无分别智证二空理。二障都亡尽
    名真灭罪也。谓由愚痴故分别恶业罪生。若
    听闻经得智慧故断除分别。即是罪从心生
    还从心灭也。由持此经当得真灭罪故。于现
    在中亦得回重轻受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
    事无空过者。述曰。此依世亲第五文速证
    佛菩提法也。于中初举自所得福。次校他受
    持德。此初也阿僧只劫者。小乘教说从一至
    十。十十成百。十百成千。十千成万。十万成
    亿。如是六十番积数故名一阿僧只也。今大
    乘准华严。一百二十番积数成一阿僧只。仍
    万万为亿。亿亿成兆等也。于燃灯佛前即谓
    第三僧只已前也。第三僧只初逢燃灯佛故。
    那由他者千万数。谓在燃灯佛前逢八百四
    千万亿个那庾多佛。于中二法供养承事无
    空过者。然此但其数不论恒沙者。谓所逢佛
    极少也。谓此且说随于一地二地等中所逢诸
    佛。非谓前二僧只但逢尔所佛也。且依古旧
    相传说。释迦佛于初僧只逢五恒河沙佛。第
    二僧只逢六恒河沙佛。第三僧只逢七恒河
    沙者。是则前二僧只逢无量佛。何独尔许耶。
    故知且据随何时分逢者说也。又涅??说。初
    依菩萨逢五恒沙佛。第二依六恒沙乃至第
    四依菩萨逢八恒沙佛。其第四依者即第十
    地菩萨。故知二僧只逢无量佛也。然有宗说。
    初僧只逢七万五千佛。第二僧只逢七万六
    千佛。第三僧只逢七万七千佛也。无着云此
    显示威力。谓远绝高胜故名威力。于中有二。
    此初文也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
    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
    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述曰。世亲释
    云此第二以他受持功德而校量也。谓供养
    诸佛但是福门助菩提法。听闻持诵能生慧
    解破裂生死故也。谓菩萨虽复余行百千诸
    行。若不修习慧波罗蜜。终不能得识达道理
    契证真如断除分别生死根本。是故听闻速
    证菩提也。无着云此文。第二文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
    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
    狂乱狐疑不信。述曰。世亲第六文也。于中
    初明势力广大闻或狐疑。次显所得果妙非
    思量境。此初也。此意云。谓无始来于一切众
    生所有杀盗等心行杀盗等业为怨为害。一
    闻一读此经发菩提心永除怨害。于一切众
    生所永无杀盗等心。与诸众生为父为母津
    济教导。恒为胜友方便。共为亲眷而行孝义。
    示为朋友而行笃信。示为臣辅而有忠良。示
    为君王方便抚救。乃至示为男女或下贱等。
    若作长者。长者中尊如无垢称广说其行。当
    来成佛功德无穷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如是
    功德广大无边但由听闻而得生故。故若具
    说愚夫无智闻或狂疑也。言狂乱者。谓或闻
    经不信返生憎谤因狂乱故也。或由不信当
    来感得狂乱之果也。无着云此第三显示多
    福也。于中亦二。初明德多难信闻或狂疑。次
    明福果甚深不可量测。此初也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
    议。述曰。此第二文也。谓经诠无相之义。持
    之者当获菩提大果。教义既自难量。果报亦
    难思测也。故经说有三种物覆之即好露之
    即恶。谓愚痴人外道典籍及妇人也。有三种
    物露之即好覆之即恶。如智慧人佛法经典
    及日月。谓此般若未开卷时与外典无别。既
    开卷已或讲或读。能破众生百千罪障能得
    菩提。故受持者功德甚多。纵舍多身命不可
    比量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
    心。述曰。世亲云此第二周说也。谓上来
    未解发心者教令进发。未解修行者教令修
    行。未能伏断诸障者教降伏竟。今此一周为已
    发心菩萨言我能发心乃至第三已断障者言
    我能断。由生分别故则障于菩提。分别者谓
    所知障正障于不住道也。谓若发心修行等
    时。以无分别智冥契真理。不生分别言我能
    然名不住道。不住生死及涅??故。若有分别
    则为非证故名为障也。故二乘有法执为涅??
    所拘便即取寂。凡夫有生执为生死所缚不能
    出离。菩萨具大悲智故不为两边所拘。故名
    不住也。若行而有执是则为涅??所缚。若不
    行而执为生死所拘名为有住。要炽然行三
    而不起我能之执。方得住于不住道也。或前
    为初机利机。后为后机钝机也。就此之中初
    当宗正明。次于燃灯佛下广释众疑。初中有
    二。初善现为问次如来为答。此初也。无着云
    此第十五为证道时远离喜动故。即是离障
    住处中第十一为远离自取故有此文。谓菩
    萨于发心修行时自见得胜处作是念。我能
    发心修行等。如是自取为胜言余不是。为令
    远离此取故名为远离自取也。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
    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
    者相”则非菩萨。述曰。世亲云。就此佛答之
    中。初答其初问以例余二举一隅故。次释违
    不住义。此初也。此意云。发心修行等本拟除
    病。既存我执病乃转生。欲令虽复发心内亡
    其我勿念我能。修行亦然降伏例尔。故答初
    问余令例知也。然此文中准前亦有四心。云
    我应灭度者是第一心。一切众生者是广大
    心。余二准文详之易了。无着释云即此之中
    答前三问也。谓当生如是心者答初问。灭度
    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此答第
    二问。谓度众生时不生自取云我能然。要须
    外不作有众生相。内不起我能执。契顺真理
    而度有情方名修行。若菩萨有我相等者答
    第三问。要证人法二空之理二障乃能除方
    名降伏。若云我能便非契会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者。述曰。世亲云此释障不住道
    义也。谓以无分别智内证之时。我法本空都
    无所有。不作我能发心之念。故言无有有法
    发心之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述曰。世亲云就此
    第二广破众疑有六。第一疑云。既言实无有
    法名为菩萨者。云何释迦如来于燃灯佛所
    以华供养。及布发掩泥如是行菩萨行耶。第
    二须菩提菩萨亦如是下疑云。若无菩萨者
    诸佛亦不成大菩提。众生亦不入大涅??等。
    若如是者为何义故菩萨发心欲令众生入涅
    ??等耶。此二种疑依前当宗正明处起。下有
    四疑因展转释疑而生。至下当悉。此即为破
    初疑也。于中有三。一者破谤无菩萨故。谓作
    是念。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是则无菩萨。云
    何如来燃灯佛所行菩萨行。如经言如来于
    燃灯佛所等。二者为除谤无诸佛故。论云若
    无菩萨者是谁成佛。是则诸佛亦无也。故论
    云若无菩萨即无诸佛。有如是谤。谓一向无
    诸佛也。如经言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等。三者
    为破谤无菩提故。论云若无诸佛者是则无
    菩提而可得。诸佛不得菩提也。如经如来所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等。
    前中有三。初佛问次善现答后佛成。此初问
    也。无着菩萨云。此第十六为求教授故即离
    障住处中第十二为离无教授故也。谓前说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者。于燃灯佛所何求耶。
    亦无言教而可求闻故。为离此障故有此文
    也。就此之中文有其五。一者为离无教授故。
    如经言如来于燃灯佛所等。二者明菩提不
    可说。燃灯佛语不称菩提不如言故。如经言
    若有法如来得等。三者释诸法离言义。如经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等。四者有言。释迦于燃
    灯佛所不得菩提。后时自得正觉。为离此取
    故。如经若有人言如来得菩提等。五者显示
    真如不二故。如经须菩提如来所得等。前中
    亦有三如世亲科。此初问也。世亲释意云。虚
    妄执是有所得。如来当于燃灯佛所发心证
    人法二空之理。于其所执都无所得。然于无
    所得以得菩提也。言有法得菩提不者。谓问
    善现云。于真理中有法得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
    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述曰。此
    第二答也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述曰。此第三如来成
    也。于中初印可次释成。此初也。谓真如理中
    无有所得亦无授记。我皆空故维摩云。若依
    如生得授记者如无有生。若依如灭得授记
    者如无有灭等也。真如现无授记故但说真
    理之中无有实法而可发心。非谓亦无真智
    能契菩提名为菩提。故于事菩提亦不无也。
    无着云正契真时无法可得故。言无有法而
    可发心。非谓事中亦无言教而可听闻也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
    佛号释”迦牟尼。述曰。世亲云此第二释成
    中有二。初却显次顺成。此初也。谓若于燃灯
    所有法得菩提者。是则为有所得。有所得者
    即谓所执有。所执有故不契真如。不契真如
    此为凡类。如何与我授记。但由心证真如。于
    我法二尘都无所得。无所得故名契会真。契
    会真故二执都尽执既尽故得可成佛。所以
    燃灯与授记也。知我会真无所得故。无着云
    此为第二燃灯语不称菩提。不可如言而取
    也。于中有二。初反释次顺成。此初也。彼意释
    迦如来不于燃灯之说如言而得菩提。谓智
    证真无所得故。若菩提燃灯可说释迦如言
    而取者。则有分别执心未契真。如何燃灯与
    我授记。以不如言而取得故与我记也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
    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述曰。此第二顺成也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述曰。此世亲
    第二文为除谤无佛疑也。于中初明有法身。
    次遮虚说。此初也。谓有疑曰。若无菩萨无人
    成佛。佛亦应无。为破此疑言有法佛。由众生
    妄执故以五蕴为身。智者了之速朽速坏都
    无有实。唯有真理常而复真如故是常不变
    异也。真故离妄不颠倒也。此之真理水火不
    能害风贼不能坏。有佛无佛其性恒然。若说
    不说其义不改。但凡夫妄倒故执身为身。不
    观身理沦溺长久。圣者正知故不着于身。但
    观真理既能契悟。生死永消妄覆都尽理明
    显故名曰如来。以此即明不无佛也。无着云
    此第三释离言义也。谓何故彼法不别说
    耶。谓诸法之本理要而复净智契而方真非
    言诠而可悟也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
    人不实语。述曰。此遮虚说也。初遮他言次
    成无得。此初也。如来既真如。岂言说而称实。
    故若说者是不实语。但是分别故。无着云此
    第四破外疑。疑云释迦于燃灯所不得菩提
    后时自得。为断此取故也。于中亦为二。初遣
    彼外取次自彰无得。既无有法可得。何有后
    自取也。故作此言名为不实。今此经中漏不
    实语字。余本皆有也
    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述曰。此第二文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
    是中”无实无虚。述曰。此世亲第三文也。于
    中初破外疑执次举喻彰身。前中有三。初明
    所得无实无虚。次显法唯是佛得后总结成。
    此初也。无着云此为第五明真如不二义。于
    中有三。初明真如依言离言。次彰法性法唯
    是佛得。后总结。此初也。世亲释曰。谓有谤云
    如来不得菩提。为断此疑故云如来所得菩
    提无实无虚也。谓如来得彼菩提故。故曰不
    虚。非实有为相故。故曰不实。无着释云。不
    可如言而取故不实。亦非离言以求故不虚。
    凡夫言而虚妄故不实。诸佛说而可依故不
    虚。凡夫言不得故不实。寄佛语而可诠故不
    虚也。若离言而有求即菩提无因名为不实。
    要因闻教方得证故菩提有因名为不虚。若如
    言而取着生死无出。故不可如言即称法。必
    因言方契真也。但顺佛言而修后证会时自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述曰。此第
    二明法唯佛得也。一切法者。谓真理万法之
    本体故名为一切。皆是佛法者独唯佛证余
    不得故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
    一切法”。述曰。此第三总结成也言一切法
    者谓佛所证法即非一切法者非余人所得法
    或非分别之相法也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
    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述曰。世
    亲释云此第二举喻彰身也。初佛举喻次善
    现顺成。谓长者喻报身。余经亦云妙。大者喻
    法身。此二种身由离所知烦恼二障如次得
    故。说人身长大者谓法报二身也。则非大身
    者谓非诸妄想分别身也。无着释云。自此已
    下是第十七为入证道故。又即八种住处中
    第五为净心住处故。谓上来十六差别四住
    处是信行地地前凡夫一僧只修。此为净心地
    十地菩萨修也。于中初显示入证道时得智
    慧。故菩萨亦如是下明离慢。此初也。谓入地
    菩萨得二种智。一者摄种姓智。二者平等智。
    若得智得生如来家。得决定绍佛种。此为摄
    种姓智。谓清净法界是佛所居名如来家。入
    地菩萨以无分别智于中证会。说之为生。如
    此菩萨决定得绍佛种故名为摄种性智。当
    知地前菩萨未生如来家故。虽是佛子稍疏
    远故。不名绍佛种也二乘人虽亦佛子。但求
    自利亦非堪绍故。摄论说声闻人如无智婢
    子也。一切凡夫。虽亦佛所摄受亦所覆护等
    生怜愍。未发菩提心故亦非堪绍。唯入地菩
    萨从真法界亲所生。故堪绍佛种也。论云若
    于此家长夜愿生。既得生已便得彼身。是名
    妙身者谓地前菩萨为此家长夜精?ビ??br> 故得入初地便得妙身也。平等智复有五种
    平等因缘。谓一者?恶平等。谓入初地已女
    人身第八有三恶趣并已舍故总皆平等也。
    二者法无我平等。谓得二空平等理故。三者
    断相应平等。谓断性即是所得择灭也。与断
    相应故名断相应平等也。四者无希望心相
    应平等。谓见道前学观真如。有欲希望入初
    地已证真法界与无希望心所证平等而相
    应也。五者一切菩萨证道平等。谓如百川异
    流同归大海之湛。万行虽异一入初地同证
    真大海也。得此平等故得为大身也。解云此
    得摄种姓智者名曰报身。得平等故名为法
    身。妙身大身如次为喻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
    量众生”则不名菩萨。述曰。世亲云此为第
    二段释疑也。于中有三。一者于本宗上生疑。
    谓前说无有法发菩提心者。是则菩萨既无
    亦应无菩萨可成菩提。若无众生者教化谁
    令入于涅??。若无菩萨者谁庄严净土耶。二
    者因此破疑而起说菩萨不见彼是众生不见
    存我为菩萨等者。是则如来不见故名为无
    众生等。为实无众生等故佛不见耶。三者有
    疑云。向说心住颠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颠倒。
    若是颠倒何名善法。为此疑故。如经若有满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等。就初有三疑。一者若
    无菩萨诸佛亦不成菩提。二者若无众生亦
    不入涅??。三者若无菩萨亦无严净佛国土。
    此则释初两疑。于中初标次释。此初也。此意
    云。若菩萨执云我得菩提有异众生可度即
    不名菩萨。以有我人等故。若尔者如何能得
    菩提。能令众生入涅??耶。谓有假众生。譬如
    幻人为幻人说法故。谓有五蕴和合假众生故
    令得无余涅??。无如所执实众生故不见有
    众生而灭度也。谓有假菩萨而求证故诸佛
    得菩提。而无所执实菩提故亦无菩萨也。故
    涅??经十三云。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之
    人谓为实有称言某甲。有智之人解阴无有
    某甲名字离阴亦无有某甲名字也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
    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述曰。
    此第二释也。无有法名为菩萨者。谓若有其
    实法。皆以法成其众生故可名菩萨。法既
    无有其实。亦无所成菩萨也。佛说一切法无
    我人等者。证真时达无我理。不见有人法二
    执故是为菩萨也。无着云。上来譬如人身妙
    大身等示入证道。此为第二明离慢。谓地前
    言我能修行等而障不住道。入地已去证达
    法界二空平等。分别我法一切都亡。永无我
    能之慢故云离慢也。论云若菩萨有众生念
    则不得妙身大身故。于中妙身者。谓至得身
    成就身得毕竟转依故。大身者一切众生身
    摄身故。子云转依者即谓所得菩提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
    名菩萨。述曰。世亲云此破疑也。谓有疑曰。
    若无菩萨者不应严净佛土也。于中有二。初
    标次释。此初也。此意云如欲严净佛土必须
    严净自心。听经学慧证法真理蠲除二障。内
    心净故外土亦净。所以蠡髻见净舍利覩秽。
    但由内心有其垢净不同。外土亦有净秽两
    异也。故若严净佛土者。先除我法二执。我法
    分别亡故内具庄严外住七宝若言我当庄
    严者。是则我执未亡不名菩萨也。故论云智
    习唯识通也。又无垢称云心净故等。又云忍
    辱持戒等十善道等是菩萨净土也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
    庄严。述曰。此第二释中有二。初明无相是
    真庄严。次明达理是真菩萨。此初也。如来说
    庄严者谓无相之庄严。即非庄严者非有相
    之庄严。是名庄严者是真实庄严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
    是菩萨。述曰。此第二文也。谓若菩萨达我
    法空证无我理。是真菩萨亦真庄严。若有我
    法本非菩萨亦非庄严也。无着云。自此已下
    皆求佛地。谓从此已下讫至经末。差别之
    中是第十八。住处之中是第六究竟住处。三
    地之中是第三佛地也。于中有六。一者国
    土净具足。如经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
    等。二者无上见智具足。如经如来有肉眼不
    等。三者随形好身具足。如经佛可以具足色
    身见不。四者相身具足。如经如来可以具足
    诸相见不。五者语具足。如经汝勿谓如来作
    是念等。六者心具足。如经颇有众生于未来
    世等。此为初也。此意云。谓诸菩萨于前十地
    修行圆满。断除人法二执。成就菩提法身。名
    为国土净具足。于中文科为四。一者为国土
    净具足三摩鉢帝故。如经若菩萨作是言等。
    二者为断彼故安立第一义。如经如来说庄
    严等。三者为二种无我故。如经若菩萨通达
    无我法者。四者为于彼二种无我中二种正
    觉故。如经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此等云何显
    示。若言我成就即为人我取庄严国土者是
    法我取。此非菩萨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
    如来有肉眼。述曰。世亲云此破第二疑也。
    谓有疑曰。前说菩萨不见彼是众生不见我
    为菩萨不见清净佛国者。何以故。为诸法无
    故不见。为诸佛自不见耶。今此之文有其二。
    初明佛有能见故说五种眼。次如恒沙中已
    下明有所见。前中五眼即为五段。一一中初佛
    问次善现答。此初明有肉眼也。无着云自下
    第二为无上见智净具足故。于中文有其三。
    初明为无上见净具足故说佛有五眼。次如
    恒河中下明为无上智净具足故说佛知众生
    心。后若有人满下明为福自在具足故。初中
    五眼为五段。如前可知也。谓外有疑。向说以
    无分别智内证真理是真庄严。于诸外相证
    真理时都不见故。谓佛唯有慧眼观理无余
    眼也。为释此故说佛有五眼也。论意如此。又
    论云于中略说有四种眼。谓色摄第一义谛
    摄世谛摄。一切种一切应知摄。色摄复有二
    种。谓法果修果。此为五眼?境界故。是初色
    摄。解云肉天二眼色根为性。谓净色四大所
    造或异熟长养说名肉眼。此谓法果也。此通
    余界及四禅。若修禅除拥而得者此谓修果
    也。唯四禅地有。谓于诸色内外两边里表上
    下皆悉能见也。论云第一义智力故世智不
    颠倒转。是故第一义谛摄在先。于中为人说
    法。若彼法为彼人施设。此智说名法眼者。谓
    要慧眼观理故。法眼知机说法得不颠倒为
    人说也。此意云所诠能诠观理观事观理知
    机如次慧法眼也。论云一切应知中一切种
    无功用智说名佛眼。龙树菩萨说约人差别。
    谓在凡夫名肉天眼。在二乘名慧眼。在菩萨
    名法眼。在如来名佛眼。此亦无妨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
    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
    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
    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述曰。此明有后四眼也释义如上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
    沙不。述曰。世亲云。上来说如来有五眼明
    有能见自下明知众生种种差别亦显有所见
    谓虽无遍计所执实众生而可度可见。非无
    因缘假众生而可见也。虽无作用缘。而有功
    能缘可得故。谓于因果之上不见彼所执实
    人法不得。故名众生及国土空。非佛无眼而
    不见。亦非实无众生可见。有彼因缘颠倒虚
    妄假法故。就此之中文有其五。初佛问恒沙。
    次善现答是沙。次寄恒沙为喻问。次善现答
    甚多。第五佛广成。此初也。无着云。上来为应
    知中证故安立见。为教彼彼众生寂静心故
    安立智者。谓以肉天眼为其前导故。而起慧
    法眼观理知机为他说法故也。前说为见净
    者显证故。今说为智净者显教授故。谓众生
    中若有贪心无贪心等。如来悉观知而教授
    之令舍染进善也。言所有沙佛说是沙不者。
    谓于因缘沙中佛说为所执实沙不。问意如
    此也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述曰。此第二答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
    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
    是”宁为多不。述曰。此第三寄沙喻多也。谓
    此且举少分。谈实众生无有边限。非只如尔
    许沙也
    甚多世尊。述曰。此第四文也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
    心”如来悉知。述曰。此第五如来成。于中初
    标次释。此初也。若干种心者。谓六识差别颠
    倒心诸虚妄心皆颠倒故。以离实念故说名
    颠倒。离实念者。谓远离四念处故名不住彼
    实智。如是等心如来悉知也。无着云若干种
    心者应知有二种。谓染及净即是共欲心离
    欲心等。记如是等众生心如来知故。并教令
    断恶起善名为智净故。论云为教彼彼众生
    寂静心故安立智也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述曰。此释中初明颠倒心非真住。次显虚妄
    之相。此初也。如来说诸心住者谓虚妄心。皆
    为非心者谓非真住心。住四念处名真住故。
    住真如理名真住故。是名为心者谓是虚妄
    颠倒心也。无着云。此智净中说心住即非心
    住。如是见净中何故不说眼则非眼耶。以一
    住处故见智净后安立第一义故初亦得成就。
    子云凡夫之心初妄后可成真故。于智净中
    说心住非心住。佛眼一得已去圆满足更无
    初后转别异故。不说眼即非眼也。其意论
    文难晓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
    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述曰。世亲云此示彼
    相续颠倒也。谓以过去未来故不可得。现在
    心虚妄分别故不可得。如是示彼心住颠倒
    诸识虚妄。以世观故。无着云。过去未来已灭
    未生故现在者第一义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
    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述曰。世亲释云此为第二段疑第三文也。谓
    复有疑。向说心住颠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颠
    倒若是颠倒何名善法。为断此疑故。示现心
    住虽颠倒所行福德非也。以是佛智根本故。
    由行施时不着自身等但求无上菩提。所以
    功德甚多也此中初佛问。次善现答。后如来
    成。此初也。谓若将七宝等施。为求般若听闻
    修学。当成佛故其福甚多也。无着云。此即无
    上见智净中第三为福自在具足故也。谓若
    为般若行施等故福法成满也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述曰。
    此第二答也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
    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述曰。此第三
    如来成也。若福德有实者。谓说若为般若故
    行施。如为自体故行施。实有者佛则不说为
    得福多也。以三事体空行施不同着果报等
    行施故。如来说福多也以此准知。前以财命
    等施校量不及受持此经者。谓不能亡相故
    不求菩提故也。谓若舍身命之时。但于少少
    饥饿众生有益非能广利。若持般若者。当得
    成佛济利甚多故功德胜也。若横望言之舍
    身极苦。望竖说者不及持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述曰。世亲云。上来破于本处生疑竟。自下第
    二有四疑。展转释疑故生也。此为大段第三
    破疑显是展转中第一大段也。于中文三。一
    者以相好身为佛疑。二者汝勿谓下疑佛有
    说。三者颇有众生下疑无人信。此为初也。谓
    疑曰若诸佛以无为法得名。云何诸佛成就
    八十种好三十二相而名为佛耶。解云此于
    前说云如来者即诸法真如以生疑也。就此
    之中有二。初破于色身生疑。次破于相好生
    疑前中复二。初佛问次善现答。此初也。问意
    云法身真佛可以作报身形好而见不。又可
    圆光一寻等随好色身以见法身佛不。无着
    云。此第三为随形好身具足故。问意云。佛随
    机故而有报化随好之色身。真理法亦有色
    性无差别之好。今问法身可差别之形好以
    见不。为令众生内证法身圆满故外得形好
    之身具足。故有此文也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述曰。
    此第二答中初标次释。此初也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
    名”具足色身。述曰。此释也。如来说具足色
    身者。谓报化随好之身。即非具足色身者。非
    是法性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者。是名报
    化身也。无着云。随机现形有报化之形好。内
    证无相而有法身之好色性。由内证法性色
    身故。外具形好之身皆得圆满。然形好之身
    即非法性之具足色身也。谓法身犹如虚空。
    虽无形相而于镜中现虚涣影像。法身亦尔。
    虽无形相而于镜智现报化身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述曰。世亲云。此第二破于相好生疑也。于
    中初问次答。此初也。问意云。可以三十二相
    见法身无相佛不。无着云。此第四为相身具
    足故。问意云。佛有三身。谓法身报化身。然
    报化身有三十二差别之相。法身亦有无差
    别法性之相。今问法身可以差别之相好以
    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述曰。
    此第二答中初标也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
    相具足。述曰。此第二释也。世亲云。如来非
    诸相具足者。谓差别三十二相也。即非具足
    者。非法身无差别相具足也。是名诸相具足
    者。是外形相也。无着云。法身虽无形相而有
    法性之相。谓理媚曰相也。于外化中亦有形
    相。为令众生得此种圆满故。谓内证真理无
    相之相故。而外具有相之相也。然有相之相
    即非无相之相。是名诸相具足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
    述曰。世亲云此第三段疑第二文也。谓有
    疑曰。若如来具足色身成就不可得见。若相
    成就不可得见。云何如来说法耶。为破此疑
    故也。于中初敕勿怀疑。次人言谤佛。后总
    结成。此初也。佛告善现云。汝勿谓法身如来
    作是念言我当有所说。法身佛本无有念亦
    无有所说故。无着云此第五为语具足故。谓
    化报随机而有言说。法身幽寂无说无形。内
    证无言理外能为他说。为令得此故言为语
    具足故也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
    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述曰。此第二文
    也。谓若有法身有所说法者。即谤法佛也。寂
    寞无言故。问若尔者何故前言应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耶。答彼推功归本故。要内证真
    说于外可能说。所以唤法身无说。是真说也
    问何故楞伽经云。法身说离相离言法。报身
    说十地法六波罗蜜法。化身说三乘法耶。准
    此法身亦说故。答说有二种。一者起作说谓
    有说说也。二者无起作说谓无说说。前是报
    化后即法身。彼据不说之说。此约有说之说
    故不相违。云何法身为不说说。谓由众生证
    达理故了解一切名法身说。如闻说法而了
    达故名之为说也。犹如有人若语若不语令
    他解了名说法也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述曰。
    此第三结也。说法者者谓总举说法也。无法
    可说者。谓真理中无有少法可说也。谓要
    达遍计所执空无而说。是名说法也。若执真
    如为实无说即非说法也。无着云。报化有说
    法身无说。若言法身有说如报化者。即为谤
    法佛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
    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述曰。舍卫漏
    此文。世亲此第三疑中第三文也。谓有疑曰。
    若言诸佛说者是无所说法不离于法身亦是
    其无。有何等人能信如是甚深法界耶。就释
    此疑中。初善现问次如来答。此初也。无着云。
    第六心具足中复有六种。一者念处。二者正
    觉。三者施设大利法。四者摄取法身。五者不
    住生死涅??。六者行住净。此为初也。问意云。
    如来在世慈悲平等为众生说。有能听闻而
    起思念如理作意如法修行法随法行当得成
    佛。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诸恶众生闻说此经
    之时。有能生信起于思念如佛在世时不。佛
    答言有。为显有众生能思念故名为念处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述曰。此
    第二佛答中初标次释。此初也。彼非众生者。
    谓非是阐提无佛性等众生。非不众生者。是
    听闻般若发心成佛众生也。无着云。彼非众
    生者第一义故。非不众生者世谛故。众生众
    生者显示说第一义。是不共及相应故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
    是名众生。述曰。此释也。初言众生谓凡夫
    众生。又众生者者。谓发菩提心修行众生也。
    如来说非众生者。谓非是阐提无佛性众生
    众生是名众生者是发心众生也。此上意云
    此经典生信心者。即是发心修行成佛众生。
    非是无性众生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为”无所得耶。述曰。世亲云此大段中
    破第四疑也。即是第二展转释中第二疑也。
    于中曲有二疑。此初也。谓有疑曰。若如来不
    得一法名无上正等正觉者。云何离于上上
    证转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就此文
    中有二。初善现问次如来即广辨其义。此初
    也。为无所得耶者。谓耶是问词。不是不定词
    也。直问佛云。如来无所得耶。所以佛即印之。
    若不定为问云为得不得耶者。佛如何即印
    耶。故今问意云。真如理中佛得无上菩提不。
    无着云。此是心具足中第二为正觉故。即谓
    能证所证观照实相也。故解深密云。菩提菩
    提断俱名为菩提。大智度云。说智及智处俱
    名为般若也。谓此为令众生断除二障得二
    菩提而有此文。故言为正觉故也。于中文有
    其五。初显示阿耨多罗语。谓无上觉即是法
    身菩提也。次已下显示三藐三菩提。谓正觉
    即是报身菩提也。以无我人下双成上二。前
    中初问次印。此初也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述曰。此第二印问惬真也。谓真
    理之中无如所执少有所得名为菩提也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述曰。世亲云此为第三
    广辨其义也。于中有三。初明不增减。次显无
    差别。后修一切善下彰方便满足。此初也。是
    法平等者。谓真如理无增减故。无有高下者。
    谓有为法有取舍。菩萨于十地中得胜无漏
    而舍劣故。无为无胜劣可取舍故言无高下
    也。无着云。此显示三藐三菩提。即谓正遍知
    也。是法平等者。谓一切诸佛共得菩提。智无
    胜劣故也。无高下者。谓一切诸佛起化身。各
    类共等乃至寿命亦等也。子云平等者谓法
    身高下者约报化。谓一切佛报身报身等化
    身亦尔也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述曰。世亲云
    此第二显无差别也。谓一切诸佛法无我法
    执故。法身平等无有差别若胜若劣也。无着
    云。自下双成上二。初成上阿耨多罗法身
    菩提。次成上三藐三菩提报身菩提。此初可
    知也
    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亲云此第三彰方便满足也。于中初
    正显次结成。此初也。谓要近善知识听闻计
    念如法修习法随法行善根满足故契证真
    理。名为成就阿耨菩提也。无着云。此成上三
    藐三菩提也。于中初正成次结释。此初也。谓
    前言无我等除其有执也。今言修善者破其
    空执也。我人空故须遣自妄心。依圆有故须
    存其善法。所以唯学有以非空。妄想以之而
    更长。唯学空而非有。真智无因而不生。灭妄
    想于空门。起真心于有府。有空双观方成中
    道也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
    善法。述曰。此第二文也。所言善法者者。谓
    求菩提善法或无漏法顺无漏法也。说非善
    法者。非是有漏生灭恶善法也。是名善法者
    是出世善也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
    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述曰。世
    亲云自下破第二子段疑。谓有疑曰。若一切
    善法满足得菩提者。则所说法不能得大菩
    提。何以故。以所说法无记法故谓此意云。其
    能诠教有名句文。体是无记。如何听闻而生
    善耶。此是小乘人疑也。就破此疑中。初举功
    德次以受持校量。此初也。无着云。此即心具
    足中第三为施设大利法故。于中有二。初明
    大利法。次汝等勿谓下彰所利生。初中先举
    财施。次以受持校量显于福利。此初也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
    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
    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述曰。世
    亲云此第二以受持校量也。此经稍略。余本
    不同此也。世亲云。此法虽言无记而能得菩
    提。以远离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故。此法能
    为菩提因故。又言无记者不然。汝法是无记。
    我法是善故。此就彼宗释。佛语是善也。又大
    乘义一得佛已。声及名句并是善。是故一受
    持时即为菩提广大因故。胜余无量珍宝布
    施也。此正破前疑。百分不及一等者。论家有
    四种校量胜。谓一者数胜。二者力胜。三者无
    相似胜。四者因胜。解云数胜者谓以数校量。
    谓小乘有六十二数。华严有一百二十番数。
    此方有十五故。谓一十百千万等如是诸数
    校量者。于生死果报悉可得知。若受持此经
    当得成佛所有功德非此数等之所校量。故
    云数胜也。力胜者名为情计胜。谓布施等所
    获世间人天善果情计可知。今此受持之因
    情计所不计度也。不相似胜者谓喻胜也。世
    间福果喻可能喻。受持之因所得胜果无喻
    以可喻也。因胜者谓时胜。世间福果可以时
    限校量多少。此所得果尽未来际无时分限
    不可校量也。如论四名。当人立数计喻时等
    名也。无着意可知也。以此校量受持既多即
    是施设大利法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
    当度众生。述曰。世亲云此即曲文中第三
    段疑也。即是展转中第三段疑。于中曲有四。
    至文当悉。此即初也。谓有疑曰。若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者。云何如来名为度众生耶。就破
    此疑中。初劝彼除疑。次广成自义。此初也。谓
    报化二身随机利物有高有下。可有思念当
    度众生。谓慈悲本愿缘故。法身真理湛寂无
    思。如何有念当度生耶。但起智作证即名为
    度故。又化身随现可示度生之思念。报体久
    无分别之思。如何起念。如末尼珠随求雨故。
    又凡夫执由遣而念我当度。诸佛分别永亡。
    当度之思不有。但随所化应机示念也。如是
    故重汝无作念也。又真理之中都无所得。亦
    无众生当可度也。无着云。此为第二明所度
    众生。科释其文大意无别也
    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
    度者。述曰。此第二成自义中。初慰喻其心
    示实道理。次成无实度说假我非真。此初也。
    谓真理中无有众生如来可度。随于外化可
    度假生也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
    者。述曰。此第二文也于中初成无实度。次
    说我非真。此初也。谓如来若说实有众生实
    可度者。是则我执未亡。不名为佛也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
    人以”为有我。述曰。此第二说我非真中。初
    说我非真凡夫妄取。次明凡亦非实但假施
    言。此初也。如来说有我者。谓因缘和合而假
    说之。则非有我者非实执之我也。凡夫以为
    有我者所执取故。此意云。如来说有我者。为
    除无我怖故。所以初修习必依于我。后渐契
    真我相自遣。若言无我唯欲造修。我即空故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述曰。此
    第二明凡亦非实但假施言也。谓于贪嗔未
    亡之类假名凡夫。非如其言即实凡夫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述曰。世亲云此即展转疑中第三段疑也。
    于中曲有三段。此即为初文也。谓有疑曰。
    虽相成就不可得见如来。以非彼体。以如来
    法身为体。而如来法身以见相成就。比知则
    知如来法身为福相成就。此疑意云。报化二
    身即以法身为体。其外报化身既有相好。以
    外比知内法身亦应有其相好也。如覩人面
    即知心事故。就此之中文有其五。一者如来
    问。二善现不正答。三如来却质。四善现正答。
    五举颂以成。此初也。问意云。可于报化身三
    十二相观法身如来。不无着云。此即心具足
    中第四为摄取法身故。谓欲令诸众生内观
    真理清净法身外自具其形相。不可以其形
    相而观法身如来。就此之中文有三。初问答
    略显。次举颂广成。后释外意难。前中有四。
    如文可知。然准余本无善现不正答。亦无如
    来却质之文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
    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
    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述曰。义可知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
    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彼如来妙体即法
    身诸佛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述曰。此
    举二颂以成前义。于中初偈显不应以色声
    以观法身如来。若取色声不契真理。是行邪
    道不见法佛故。次偈明法身妙体超寻思故
    凡夫不可见。亦非分别之识所能知故。涅??
    云。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
    依语。依智不依识也。无着云。初偈显示如所
    不应见。不可见故。次偈显示不应见及不能
    见因缘。云何不可见。诸见世谛故。何因缘故
    不可见。以彼法真如相故。非言说而知。唯自
    证故。如是等说如论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述曰。世亲云此第
    三段释展转疑中。曲文第二疑也。谓有疑曰。
    若不依福德得大菩提。如是诸菩萨则失福
    德及果报也。此疑意云可说如须弥山王七
    宝有人持用布施。不及人受持此经至四句
    者。是则福德不得大菩提果。准此即福德空
    果报亦空则法断灭。是则佛相好身亦无。唯
    有法身空理也。就断此疑之中有三。初显相
    好非无。次汝若作是念下明因果不失。后若
    菩萨以满下校量功德。前中有二。初述彼疑
    心。次劝勿邪念。此初也。述彼疑云。既以法为
    佛。是则无报化形相身也。无着云。此即为摄
    取法身中第三文释外疑难也。论云若尔如
    来虽不应以相具足见。应具足为因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离此着故。明相具足体
    非菩提。亦不以相具足为因也。以相是色性
    故。于中有二。初逆招彼心。次劝令除念。此初。
    谓述彼念言。法身如来以具足相为因故得。
    应除不字。捡能断及婆伽婆文并无不字也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述曰。第二文也。世亲
    云。汝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得菩提。以
    报身化身具足相得故。无着云。莫作是念者。
    劝令勿生前念以相为因而得法身。何以故。
    如来不以具足相为因得菩提故。故论云。以
    相是色性故。谓要以智为因方得菩提。非用
    相也。相是色故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述曰。世亲云。此第
    二明因果不失也。于中初述彼心。次劝勿念。
    后释所以。此初也。谓有念曰不依福德得大
    菩提者。是则福德无果报亦无。若尔发菩提
    心者便说诸法断灭也。以无福德因及果故
    莫作是念。述曰。此第二劝勿念也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
    不说”断灭相。述曰。此第三释所以也。谓诸
    菩萨知因知果去离断常。但无所执实福德
    因及果。非无因缘假因果也。但遮作用缘。非
    无功能缘故。无着云。自下明心具足中。第五
    为不住生死涅??故。于中有二。初明不舍生
    死。次若菩萨以满下明不舍涅??。上来初文
    竟。谓不舍生死故不住涅??也。不舍涅??故
    不住生死。为令得此故有此文。于法不说断
    灭者。谓发心菩萨知因说果去离断常故不
    说断灭也。谓虽得涅??还住生死然不令断
    生死。若断灭生死者即同二乘住涅??故。以
    此故名不说断灭相也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
    用布施。述曰。世亲云此第三功德校量也。于
    中初正校量次释所以。前中初举施次以福
    校量。此初也。无着云。此第二明不舍涅??也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
    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述曰。此第二以福校
    量也。谓因了达二我空故而得于忍。其福过
    彼所施功德也。得成忍者忍有三种。一者本
    性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人法二相本无体
    故。二者自然无生忍。观依他假因缘非自然
    生故。三者惑苦无生忍。观于真如惑苦本不
    生故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述曰。此第
    二释所以之中。初佛略标释。次善现问。后佛
    答。此初也。不受福德故者。谓菩萨所行福德
    不着自体等故。但希出世故云不受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述曰。此第二善现问也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
    受福德。述曰。此第三佛答也。以不贪着自
    体等而行福德故名为不受也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述曰。世亲云此第三
    大段中曲文第三释疑也。谓有疑曰。若诸菩
    萨不受彼果报。云何诸菩萨福德众生受用。
    此意如释迦佛舍第五分寿留福德与未来众
    生。故知菩萨亦受福德。如何言不受耶。如是
    等菩萨受福德无量故。就释此疑中有四。初
    明报化外利物故亦受福德。法身无去来故
    无受福德。次碎为微尘下明法身一化身有
    多。次若人言佛说我等下明我法无实。次若
    有人以满下明化身有无尽福。此初也。若来
    者谓成道来。若去者入灭去。若坐者说法利
    益时。若卧者谓唱灭相。化身有此而法身无。
    故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如天上月影现
    水中。水清即现水浊便隐。月体本无来去。由
    水致有生灭。法身本湛寂由心故见去来也。
    子云法身本无来。由众生向佛故见来。此即
    不来来。犹如赶远质以临台睇影颜而府己
    也。法身本无灭。众生厌佛故不去之中而见
    去。犹如泛驶舟而东迈瞩凝沼而西流。此即
    不去去也。无着云。此心具足中第六为行住
    净故。于中复有三种。一者威仪行住。二者破
    名色身自在行住。三者不染行住。此初也。谓
    化身有威仪行住等。法身无此也。行者即谓
    去来。住者即谓坐卧也。法身无有威仪故云
    无去来等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
    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述曰。世亲云此第二明法身一化身多也。于
    中有二。初以微尘为喻。次以世界为喻。前中
    初佛问次善现答。此初也。然此喻中含其二
    意。一者聚尘为界喻。如摄指成拳。二者散界
    为尘喻。如开拳作指。初名聚喻次名开喻。若
    聚喻者。尘喻烦恼多。聚尘成一世界。喻断多
    烦恼成一法身也。若开喻者。世界喻法身。散
    界作多尘。如依一法身起无量化身也。今问
    多不挟此二意也。无着云。此为第二破名色
    身自在行住。于中有二。初明二种方便。次若
    人言下明入相应三昧不分别。前中有二。初
    明破色身方便。次明破名身方便。前中初明
    细末方便。次明无所见方便。前中复二。初问
    次答。此初也。谓以世界渐次析至于极微。是
    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
    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
    尘众是名”微尘众。述曰。此第二也。世亲云
    但寄微尘为喻。非如言而有实如卫世师等
    所执微尘也。佛说微尘众者。谓寄微尘以喻
    化身也。则非微尘者。非如外道等所执实微
    尘也。无着云。但破一合执故。观解分析至不
    可析假说微尘。非实有也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
    名世界。述曰。此第二以世界喻法身也。于
    中有二。初标次释。此初也。如来说世界者。谓
    寄世界为喻也。则非世界者。非如外道等执
    以众多实极微成实世界也。彼执两两极微
    生第三。如是等故。无着云此破名身方便也。
    世界者谓众生世间也。彼唯名身得名也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述曰。
    此第二释中。初却质。次说非。后明执实。此初
    也。谓若如其所执有世界者。即非是执。是正
    见故非虚妄也。以无实执实故一合相也。一
    合相者谓我执。谓执一身总聚五蕴以为我。
    故名一合相也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述曰。此第二说非也。谓佛但于假蕴因缘和
    合之上假说一合。非则如其所执一合相也。
    则非一合相者非是所执一合相也。但假说
    一合既非。即明世界亦非有实也
    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
    事。述曰。此第三明执实也。谓如来假说一
    合相。凡夫于中起执为实也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
    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述曰。世亲云第三明法我无实。于中有二。初
    明无我。次发阿耨多罗下明无法。前中初佛
    叙其外疑问其解不。次善现悬解答明不闲。
    此初也。谓小乘人等说言必有体。心不缘
    无。言有体故佛说我见等。明有我实心不缘
    无故。所执之义必成其有令能彼言故云若
    有人言也。无着云。此下第二明入相应三昧
    不分别。于中初明如所不分别为入之方便。
    次发菩提心下明何人何法不分别。前中初
    问次答。此初也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
    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
    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
    见。述曰。此第二答也。谓于诸法本无我法。
    众生妄情执为实有。佛为破彼执故。随其情
    说其解而说为我法。非谓言诠即有实体。纵
    令心取何废无真。大乘之义缘无得生心。言
    诠不称实故。谓世尊随情逐解假说我人。非
    如其执即实有体。故云即非我见人见等也。
    是名我见等者谓如来假说也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
    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述曰。此第二明无法也。于中初劝知见次
    总结之。此初也。谓若发心者证真如时不见
    所执法相名为正智也。无着云。发菩提心者
    显示何人是无分别也。于一切法者显示于
    何法不分别。应如是知见等者。显示增上心
    增上智故于无分别中知见胜解。于中若智
    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37474;舍那故见。此二
    依止三摩提故。胜解以自在故。解内攀缘影
    像。彼名胜解。谓知与见但是一。无分别智与
    意相应。今言依止观为别者。据前加行而说
    也。谓前欲修止故发智名之为知。欲修观故
    生智名之为见也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
    法相。述曰。此总结也。所言法相者者谓假
    说法相也。即非法相者非是实执之法相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
    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
    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其福胜彼。述曰。世亲云此为第四子段中
    第四文也。于中初福校量。次明离相而说。此
    初也。谓法身不受福德其化身福德无尽也。
    以化身福德无尽故能为人说。故发心成佛
    者受持及为人演。其福胜以七宝布施也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述曰。
    此明离相而说也。谓化身说法不取于相而
    说。已无分别执故不言我是化身等。是故得
    福多也。如如不动者。谓下一如字是真如。上
    一如字是比喻。谓化身说法之时不取有为
    相。犹如真如湛寂不动也。无着云。此段文下
    即是第六行净住中第三为不染行住故。彼
    不染复有二种。一者说法不染。即上来所陈
    受持演说此经福胜七宝布施也。谓有大利
    益故决定意应演说而无所染也。二者流转
    不染。谓说九喻。此显示不可言说故。不演说
    彼法有可说体。应如是演说。若异此者则为
    染说。以颠倒义故。又如是说时不求信敬等
    亦为无染说也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
    电应作”如是观。述曰。世亲云此释展转疑
    中大文第四也。谓有疑曰。若诸佛如来常为
    众生说法。云何如来入涅??。为破此疑故立
    九喻。如玄记说。无着云。此即第二为流转不染故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罗闻佛所
    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述曰。此第三大段
    喜悟修行分也

    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下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