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一 >
  • 金刚般若疏卷第一

    玄意十重。一序说经意。二明部傥多少。三辨
    开合。四明前后。五辨经宗。六辨经题。七明传
    译。八明应验。九章段十正辨文
    问佛以种种因缘说摩诃般若。今有何等义
    故演说是经。答摩诃般若广为菩萨说菩萨
    行。此经为诸大人略说大法。如经云。佛告须
    菩提。此经为发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故。
    问曰云何为诸大人略说大法。答曰佛法无
    量。略说因果则总摄一切。因者所谓菩萨真
    实大愿真实大行。言大愿者如经。菩萨住般
    若心中欲遍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而
    实无所度。言大行者如经。菩萨不住于法而
    行布施等一切诸行。而无所行。若不以般若
    心发愿则愿不成愿。若不以般若心修行则
    行不成行。是故菩萨欲修愿行要须般若。是
    名因义。所言果者。菩萨以行无所得因故得
    无所得果。无所得果即是如来实相法身。如
    经。不可以诸相得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则
    见如来无为法身。今欲为诸大人说此因果
    故说是经。复次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真实
    分别利益功德故说此经。如经云。佛灭度后
    后五百岁。般若中能生一念净信。外为诸佛
    护念。内得无边功德。胜舍大千珍宝亦胜舍
    恒沙身命。复次为欲说第一义悉檀故说是
    经。第一义悉檀者所谓诸法实相。灭一切戏
    论过一切言语。亦无所过亦无所灭。譬如火
    炎四不可触的无所依止。如经。不可取不可
    说。谓不可取心行断。不可说言语灭。即是第
    一义悉檀。复次以大悲心受请说法。故说是
    经。如法华云。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众生
    诸根钝着乐痴所盲。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
    ??。尔时梵王稽首劝请。众生根性为上中下。
    愿开甘露门为演说法。是以如来便趣鹿苑说
    乎四谛。乃至只园演于般若。问曰昔鹿苑说
    四谛可为梵王。今只园演于般若。何阙受请。
    答曰梵王所请非止小法。如来受请本为大
    事。大事者所谓般若波罗蜜是。复次佛欲集
    诸法药愈难愈病。故说是经。所以者何。一切
    众生有二种病。一者身病。谓老病死。二者心
    病。谓贪?痴。自有生死已来不得般若药故。
    无人能治此病。佛以般若金刚摧破二病。故
    说是经复次欲增诸菩萨念佛三昧故说此
    经。一切众生虽欲念佛不识如来多堕邪观。
    如经。以色见我音声求我则堕邪道不能见
    法身。法身者以正法为身。故秤法身。故华严
    经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
    悉皆寂灭相。正法性者则是实相。斯经盛明
    实相。即是盛明法身。故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为斯观者名为正观。异斯观者名为邪观。复
    次欲显示中道拔二边见故说是经。如经。发
    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菩提心者即
    是道心。道谓正道。发正道心。岂堕断常。若堕
    断常。即发断常心。是则不名发正道心。今欲
    令诸菩萨发正道心断常观息故说此经。复次
    欲说异法门异念处故。故说此经。昔说善门
    不善门记门无记门常无常苦乐等念处。今
    欲说非善门非不善门非记门非无记门非常
    非无常念处。如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复次
    欲转众生深重鄣故说此经。下云。应堕恶道
    以受持经故。三恶道消灭当得三菩提。如是
    种种因缘。并是依经文及影龙树大论故说
    般若因缘。问曰为何等位人说是经耶。答曰
    有人言。般若是高位所行。我等凡夫岂预斯
    事。故望岸自绝。今谓不然。此人乃是无碍法
    中自作障碍。可不悲乎。若言般若必在高位。
    高位之人本自不堕恶道。何俟习行方得离
    耶。今经言。欲不堕恶道不生卑贱家。欲世世
    人天净土受乐乃至究竟大般涅??。须学般
    若。此意乃明应堕恶道者行般若故不堕。故
    从薄地凡夫已上乃至十地已还。皆须学般
    若也。复次有婆薮盘豆弟子金刚仙论师。菩
    提流支之所传。述亦说般若缘起。所以说般
    若者为断众生十种障故。言十种障者。一无
    物相障。二有物相障。三非有似有相障。四谤
    相障。五一有相障。六异有相障。七实有相障。
    八异异相障。九如名义相障。十如义名相障。
    此之十障障于般若。八障般若一一障中
    皆对十障。所言无物相障者。众生久劫已来
    着我我所多滞有病。是以如来说一切法皆
    毕竟空。但禀教之徒闻毕竟空便起邪见。谓
    无因果则失二谛。此之断见障于般若。为此
    障故佛说斯经。如经。菩萨不住一切法行于
    布施等一切诸行。故以万行为因法身为果。
    所以虽毕竟空而因果无失也。所言有物相
    障者。前是断见。今是常见。禀教之徒既闻菩
    萨行因得果。便谓因是能感果能酬有能行
    之人所行之行。是则无见虽泯有念还生。故
    名为障。为是障故说般若治之。如经。若菩萨
    有我相人相则非菩萨。见有法相非法相亦
    非菩萨。虽复行施三事恒空。因果宛然而未
    曾感应。类如空中种树。亦同空里织罗。岂得
    闻有便起常见。所言非有似有相障者。禀教
    之徒闻上菩萨不着有无。而便生异见。若使
    有无皆不可得何得有万用不同。故如六尘
    异对四大互反。以有万用故知不无。问曰云
    何名为非有似有。答曰譬如阳炎非有似有。
    众生所见万用之有。此所见有非有似有故
    秤为障。云何治之。还以喻破。譬喻如阳炎虽
    复似有而实非有。所见之有亦本自非有。如
    经。一合相者则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
    事。下梦幻泡影亦是破之言谤相障者。或者
    闻上第二有物相障法体是空。次闻第三万
    法用空。便谓生死涅??众生佛性一切皆空。
    作此空见便谤佛性。所以者何。今辨空者生
    死虚妄。可得是空。佛性非妄。是故不空。是
    以经言。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般涅??。此
    经下文云亦非无相。非无相者。正明佛性
    非是无性相。问曰涅??可明佛性。般若何
    有此说。答曰涅??明佛性。般若未明佛性。此
    是诃梨门人作如此说。今婆薮弟子明般若
    佛性乃是眼目异名。是故般若亦明佛性次
    第五第六一有相障异有相障者。此即一异
    相对。斯之一异。通内外两计备一切诸法如
    僧?壹埔皇朗?埔炷岣勺蛹埔嘁灰嘁烊籼?br> 子计非一非异。斯之四执皆障般若。又如学
    佛教之徒。或言二谛一体异体。或言相续假
    故一。实法灭故为异。如此定执亦障般若。云
    何治之。如下文说。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
    相。亦应云。如来说异散相则非异散相。但凡
    夫贪着见一合相亦凡夫贪着见异散相。故诸
    佛菩萨检此一异。究竟无从名破一异。第七
    第八实有相障异异相障者。此之两障执教
    执相。以为一双。言教执者。上来六章事并皆
    空破除。惑者便云。如其无者佛何故说。以佛
    说故则知不无。由如色法。如其是无不应说
    色。以说色故则知非无。以执佛说言法实有
    故名为障。云何治之。如下文说。菩萨不应住
    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若有六尘
    云何不住。以不住故则知无六。如来虽说有
    六但假名字。云何执于假名便言实有。异异
    相障者。惑者云。若诸法但有假名无实体者。
    云何诸法各各有相。如见鹄知池见烟知火。
    名为标相颈细??底平腹大。是?体相。角
    降垂壶。是为牛体相。既有此诸相。不应但有
    假名。作此执者即名为障。云何治之。如经云。
    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若实有相云何可离。以
    其离故则知无相。第九如名义相障。第十如
    义名相障。所言如名义相障者。惑者云。若诸
    法无有相者云何有名。以有名故则知有相。
    如以火名召火则得火来不得水至。以水名
    召水则得水来不亦得火至。故知有名以表
    于法则法体不无。作此谓者即秤为障。然此
    第九与第七障不同者。第七则执于佛教以
    生迷着。今则直寻相名言有物体所以为异。
    云何治之。如下经云。说微尘则非微尘。如聚
    微尘则成细色。如聚细色乃至成于世界。虽
    有世界之名而实无其体。乃至虽有微尘之
    名而实无其体。既无其体焉得有名。如肇公
    云。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应名之实。名无得物
    之功则非名。物无应名之实则非物。非名非
    物名物安在。第十如义名相障者。惑者言。若
    诸法无体。云何众生受用万法。既其受用则
    有万法之体。以有万法之体则有万法之名。
    以体证名故祥为障。云何治之。如下经说。一
    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内心外境悉无所有。
    云何言有法体以体证名耶。问曰此之十障
    般若治之。今为当用此释。为当不用。答曰若
    必言有。惑是能障。解是能灭。还是生灭观。义
    即是障也。便须破之。若言般若为能破障为
    所破。为见故破。不见故破。为独故破。为伴故
    破。如此检责即不见惑之可灭解之可生。此
    即非解非惑无生无灭。如此事了悟始名般
    若也
    第二重明般若多少。问曰般若波罗蜜凡有
    几种。答曰备探南北遍捡经论。部数不同。第
    一有二种。出大智论。第四十一及九十九卷
    云。般若有二种。一共声闻说。二但为十地诸
    大菩萨说。下位之所不闻。今诸部般若多是
    共声闻说也。第二有三种。三种者释论第六
    十七卷云般若部云般若部傥有多有少有
    上中下。谓光赞放光道行也。旧云。光赞有五
    百卷。此土零落唯有十卷。或分为十二卷。有
    三十七品。即是上品。次放光为中品。道行为
    下品也。放光有二十卷。是古大品。道安法师
    所讲者。今新定本有二十七卷。或为二十四
    卷。对小品为大品。于前三部实应是中品也。
    道行即是小品。有十卷。即有新定本。有七卷。
    释论七十九卷云。般若义乃无边卷数有限。
    谓小品放光光赞既前列。余二同前。而以小
    品名代道行也。故知道行即是小品也。第三
    明四种般若者。长安?狈ㄊπ∑沸蛟啤K咕?br> 正文凡有四种。多则十万偈。少则六百偈。此
    之大品犹是外国中品耳。随宜之言复何足
    计其多少。虽习四名而不列数。有人云。当
    以金刚足前三部以为四也。然金刚止有三
    百许偈。?惫?啤I僭蛄?儋省9手?幢赜媒?br> 刚足之。次明五时般若者。出仁王经。初云释
    迦入大寂定众相谓言。大觉世尊前已为我
    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金刚般
    若天王问波若光赞波若。今复放光斯作何
    事。既列四种于前。第五最后说仁王护国般
    若。又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或在仁王末
    记云。五时波若者是佛三十年中通化三乘人
    也。第一佛在王舍城说大品般若。小品从中
    出。第二佛在舍卫只洹精舍说金刚波若。本
    有八卷。淮南零落唯有格量功德一品。别为
    一卷存其本名亦云金刚。第三佛在只洹说
    天王问波若。大本不来汉地。此土唯有须真
    天子问波若七卷。法才王子问波若三卷。四
    天王问波若一卷。并出其中。第四佛在王舍
    城说光赞般若。成具道行广净。此三部从光
    赞中出。第五佛在王舍城说护国波若。次流
    支三藏云波若应有八部。第一部有十万偈。
    第二部有二万五千偈。此之二部犹在外国。
    第三部有二万二千偈。即是大品。第四部有
    八千偈。即是小品。第五部有四千偈。第六部
    有二千五百偈。此之二部亦未传汉地。第七
    部有六百偈。即是文殊师利波若。第八部三
    百偈。即是此金刚波若。又言。有光赞大空道
    行等流支三藏云。此皆十万偈波若中一品。
    非是别部。今以释论验之。不同流支所说。释
    论云。波若部傥有多有少有上中下。云何言
    光赞道行非是别部耶。又大论第百卷云。如
    此中波若或有二万二千偈。大波若有十万
    偈。诸龙天宫有千亿万偈。以其寿命长远念
    力坚强故堪闻多说。人中寿命短促忆识力
    弱止有少许文字。若尔岂局在五时限现于
    八部耶
    第三辨开合。问余经曾无再说。何故波若诸
    部无量。答佛经无量。来汉地者盖不足言。但
    今唯见波若多部未见余经多耳。而今且论
    波若多部者。众生入道要由波若。所以者何。
    一切凡夫未得道者皆由有所依着。波若正
    破众生有所依着。故说无依着之法。波若是
    真实忏悔故。诸大乘经辨真实忏悔皆依般
    若。如普贤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
    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大涅??亦云。若闻无
    作无受。王之重罪必得除灭。问诸经各说无
    所得法各灭重罪。云何独言诸经灭罪皆依
    波若。答诸大乘经虽并是无依无得。但波若
    多作无依无得之说正破众生依得之病。余
    经不尔。至如涅??正明常无常。法华明会三
    归一之法。华严广明菩萨因果德行。不正辨
    无依无得。为是义故众经说得道之与灭罪
    要须波若。是以般若有多部不同。取其大要。
    众生常有依得之病。是以如来常说无依得
    法。如二夜经云。佛从得道夜讫至泥洹夜常
    说波若。五时之与八部何足为多。问般若五
    时为五部。华严八会何故不为八部。八会既
    合为一部。五时何不合为一部。答通而为论
    皆得相类。今不尔者。华严八会此义则前后
    相成。如前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
    大小相海。此即浅深次第因果相成。故得合
    为一部。五时般若非是浅深次第前后相成。
    故各开五部
    第四重明二经前后。问摩诃般若金刚般若
    何者前说。答云开善法师。会稽基法师。姑苏
    华山颜法师。大领师等。皆云。如仁王所列前
    说摩诃次说金刚。更以两义证之。一者大智
    论云。前未说菩萨行。今始欲为弥勒等说菩
    萨行故说波若。若前已说金刚波若。则是已
    说菩萨行。不应言未说也。二者金刚波若经
    初云。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属诸菩萨。未说摩
    诃般若。则未有菩萨。云何付属护念耶。今说
    摩诃竟方有菩萨。故后说金刚般若始得明护
    念付属菩萨也。次有人言。前说金刚后说大
    品。何以知之有三义三文往证。三义。一金刚
    是破相之名。十二年中名有相教。受字之徒
    生分别相。封执难祛。佛初开此经明无相深
    理破彼相着心。故假金刚强喻空解。二者说
    此经。止集千二百五十比丘等不广集天人
    菩萨。正为将明甚深空理化着相众生。欲令
    亲近弟子在前悟解。因此得便传教义成。便
    声闻助佛扬化。菩萨理中近佛事迹更远。又
    欲令菩萨转教。声闻望岸而退故。前为常随
    佛者说于此经。三者形小故有大。前说此经
    甚略。未广明菩萨万行。名为小。后演放光般
    若。此始复广明无相解万行差别。名为摩诃
    般若。以此义往推故知。金刚般若是第一时
    说。摩诃般若次在第二。次文证亦有三。一者
    此经下文须菩提问佛云。颇有众生得闻如
    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若尔前已说大品。无
    量众生得信悟解。转教说法。善吉于大品教
    门曾无此疑。今至此经方复致问。在义难解。
    二者善吉领解云。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
    得闻如是之经。若尔前佛说大品。岂不能说
    经转教耶。得言不闻深经。若闻而未悟。岂能
    转教。三者善吉答佛。不应以三十二相见如
    来。若尔前已闻大品。云何执色相是佛。若生
    此执非谓解空。故知直执昔日相教故谓色
    身为佛。而开善举两义为证。今须释之。一者
    大智论云。说摩诃已前未明菩萨行者。此是
    未广明菩萨行耳。非不已略说金刚。二者云。
    未说大品故未有菩萨善付属者。此事不然。
    今明。佛初成道以三乘度人。岂无菩萨付属。
    弥勒即是其人。以文义往推故知前说金刚
    波若也。今明。此之二释未可专判。随宜之言
    复何可定其前后。或可一时具说多部。或可
    一部具经多时。至大品中更当委释
    第五辨经宗。问此经以何为宗。答释者不同。
    有人言以无相境为宗。所以者何。明此经正
    遣荡万相明无相理故以无相之理为此经宗。
    有人言。此经以智慧为宗。自有二说。一说云。
    慧有二种。一者因中智慧。二者果中智慧。今
    正以因中智慧为此经宗。凡有四文为证。一
    者大品初云。欲得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此意
    言。欲得佛地智慧当习因中智慧。二者劝学
    品通劝三乘学般若。此经未说二乘作佛而
    劝令学般若。证般若但在因中非是果也。三
    者释论初云。为弥勒等说菩萨行故说般若。
    故知是般若因中之行。至果则转名万德。四
    者释论四十九卷云。因中名般若。菩萨成佛
    时转名一切种智。故般若不属佛但属菩萨。
    又云。般若成佛时转名萨般若。佛智穷坚极
    利。即是金刚萨波若。今既说波若。故知但明
    十地无漏。所以是因中般若为宗。有人言。从
    初地以上终乎佛果。皆平等悉为经体。此则
    因之与果并为经宗。即开善旧用因慧中。复
    有二说。有人言。但取无相实慧以为经宗。故
    胜?经云。金刚喻者是第一义智。有人言。实
    智方便智悉为经宗。故大品二周之说具明二
    慧。有人言。境之与智合为经宗。故瑶法师云。
    语经宗极则以实相为宗。明圣心则以妙智
    为主。是故境智合为经宗。问如斯等说何者
    是实。答有人言。皆有道理悉是佛语故。有人
    言。如此诸说并悉失般若意。又有人言。唯我
    一解是。余释尽非。如庄严云。因名金刚果非
    金刚。以因中断惑果地不断。开善云。因果俱
    金刚。因果俱断惑。故云佛智断佛菩提智断。
    今明般若无一定相。如大火炎四边不可触。
    岂得各定执。今当一一责之。若言境是波若。
    而今般若于汝正是智慧。云何辨于般若不以
    般若为宗遂取非般若为宗。次责问若以智
    慧为宗者。大智论云。般若深重智慧轻薄。今
    既说深重般若。何故不取深重般若为宗而
    取轻薄智慧为宗。次问若取因中智慧以为
    般若。是亦不然。所以者何。经中有种种说。或
    云因名般若。果称萨般若。或因果悉称般若。
    如大经。三德之中有般若德。故知般若亦是
    果名。不应偏执。次问若言始从初地终至佛
    果通取因果为宗者。是亦不然。释论云。有人
    言。漏无漏慧皆是般若。有人言。但无漏慧是
    般若。龙树无的取舍。何因缘故而汝偏执。又
    问若言般若通因果者。何故释论但云是因。
    斯则得通复失其别。次责若言境智合为宗
    者。亦应境智合为般若。于汝义中。智是正般
    若。境是相从般若。亦应智是正宗境是相从
    宗。此与前说更复何异。次问若言七家皆是
    者。此不识得失耳。如愚痴盲人不知道路通
    与不通皆言是道。故复为失也。次问若言庄
    严为是开善为非者。开善亦以开善为是。庄
    严为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竟谁是耶。
    如大品云。是见实余妄语耳。问山门解释与
    他为同为异。答若求由来众解若得。可问与
    今义同异。求竟不可得。将谁同异耶能如此。
    不同不异不自不他无依无得。一无所住。即
    是般若之玄宗也。作上解有所依住。皆非般
    若宗也。今明般若无有定相。随缘善巧。义无
    不通。而正般若未曾境与不境智与不智乃至
    因与不因果与不果。方便随缘。在因名因。在
    果名果。在境名境。在智名智。故果因境智必
    得名悉得。如肇师云。原夫能境智因果者岂
    境智因果之所能。良以非境非智能境能智。
    非因非果能因能果等耳。而今就文为论。一
    往方言。般若非因非果正以因果为宗。问以
    何义知因果为宗。答经及论文并作此说。经
    云。发菩提心住般若乃至无住相布施。如此
    大愿大行即是因义。次得如来无为法身。即
    是果义。论文至信者章中云说因果深义。于
    彼恶世时不空必有实故知明因辨果事已究
    竟。然后方明信受。故知因果为此经正宗耳
    第六辨经名更开五句(一解佛说二释金刚明解般若四释波罗蜜五三经)。经
    曰金刚般若波罗蜜。释曰。经题有二种。一者
    具足。二者不具足。具足应言佛说金刚般若。
    不具足但云金刚般若。问曰。余经何因缘故
    不题佛说。答一切诸经佛口自说。皆悉应题
    为佛说也。而不题者存略故。问曰。何故此经
    题为佛说耶。答曰。大智论云。有五种人说。一
    者佛口自说。二者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
    仙人说。五化人说。今此经是佛口自说非余
    人说。是故题佛说也。问曰。余经亦是佛口自
    说非余人说。何故不云佛自说。答曰。已如前
    说理实应题。以存略故。复次如大品等经。命
    须菩提说。非佛自说。是故不得题为佛说。但
    云摩诃波若。波若具兼师弟子二说。此经不
    尔。虽对须菩提而佛自说非命说也。复次以
    理言之。应题佛说。所以者何。诸外道六师等
    辈亦皆说经。今恐堕邪见欲简异六师故。题
    佛说使人信受法也。复次道不孤运。必由人
    弘。法虽佛师要由佛说法乃得弘。以是义故
    题能说之人所说之法。则于义具足也。二释
    金刚。问曰。金刚为是譬名。为是法名。答曰。
    有人言。金刚是譬。如世间中金刚宝坚而且
    利。譬于波若体坚用利。今谓不然。所以者何。
    汝于法譬生二见故。谓金刚但譬而非法波
    若但法而非譬。则譬碍于法不得以譬为法。
    法碍于譬不得以法为譬。复次若言借世金
    刚喻般若者。亦应借世智慧以譬般若。若言
    般若自有智慧非世间智慧。亦应自有金刚
    非世间金刚也。复次若言金刚是譬喻者。摩
    诃之名亦应是譬喻。若言般若广大体是摩
    诃。亦应般若坚利体是金刚。问汝今何故作
    如此难。答波若名为真实之法。无所依止。不
    可言大。不可言小。不可言法。不可言譬。过一
    切语言。灭一切观行。今非小大叹美为大。非
    金刚非不金刚叹美为金刚。非小非大寄大
    以宣之。大既是法。非金刚非不金刚寄金刚
    以宣之。金刚亦得是法。借金刚以目之。金刚
    既是譬。寄大以目之。大亦是譬。故以譬言之
    一切皆是譬。以法言之一切皆是法。复次金
    刚是譬般若是法。金刚是喻非喻为喻。所喻
    之理非理为理。非理为理虽理而事。非喻为
    喻虽事而理。虽理而事故知非理。虽事而理
    故知非事。是以般若未曾理事。但无名相中
    假名相说。故金刚为事。般若为理。此是不二
    二义为众生故假名相说二。岂定二耶问云。
    何是金刚耶。答曰。大智论云。外国名越?。此
    言金刚。又华严经云斫家罗。此翻金刚围山。
    又旧相传直云跋?罗。真谛三藏云跋?罗
    侈(台履反)迦(居伽反)问曰。旧翻跋?罗为金刚出何
    处文。答贤愚经第二卷。波斯匿王丑女名跋
    ?罗。晋言金刚。问曰。汝以金刚喻般若者。此
    有何义。答曰。如世间宝金刚第一。出世间宝
    般若第一。复次如金刚宝一切世人不能秤
    价。般若法宝所有所生功德一切世人不能秤
    量。复次如金刚宝若置山顶及在平地。直过
    无碍。到金刚际同性乃住。般若金刚亦复如
    是。置福山顶若罪平地。直过无碍。到诸法实
    相非罪非福非有非无同性乃住。复次如世
    金刚宝照彻清净。故罗什云。方寸金刚照数
    十里物皆映现。般若亦尔。照实相水明了清
    净。复次如金刚宝除那罗延一切众生不能
    执持。般若亦尔。除信悟无依无得大力观人。
    若乐小法及着见众生不能信持。如经说。为
    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乐小法者
    及着诸见不能信持。复次譬如丈夫食小金
    刚终身不销。波若亦尔。若能了悟不可朽灭
    必得作佛。复次若有众生。得金刚宝远离一
    切贫穷困苦受诸安乐。若得般若离生死苦
    得大涅??。复次如金刚宝所在之处能销恶
    鬼及诸蛊毒。般若亦尔。所在之处天魔外道
    恶鬼不能得其便。复次如金刚宝悉摧破一
    切诸物。而是金刚无有折损。般若亦尔。悉能
    摧破一切烦恼而无折损。复次金刚一切诸
    物不能摧破。般若亦尔。一切论者及诸烦恼
    不能摧破。复次如金刚宝若在日中色则不
    定。般若亦尔。在大众中亦复不定。或说名因。
    或说名果。在小心人中则名为小。在大心人
    中则名为大。在境名境。在智名智。而是般若
    无一定相。故偈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
    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复次如金刚宝虽
    有如此种种胜用。未尝有心自言我胜。般若
    亦尔。虽有无量种种功德。而未当有心。是故
    般若不可思议。问金刚出何处。答?称派吃啤?br> 如从矿出金从金出金刚。故知金中之精名金
    刚。问金刚与天如意珠云何同异。答大智论
    云。帝释手执金刚与修罗鬪。碎落阎浮提变
    成如意珠。?称派吃平鸶漳芷破睦嫔郊叭?br> 意珠。故知异也。复次此明般若与金刚同。而
    是般若超绝金刚。非可譬喻。金刚是世间物。
    般若非间失之则忧之得之则喜。得般若者
    无忧无喜。金刚是无知之物。般若无知无所
    不知。无量功德今略说而已。复次有人言。声
    闻法中从假名空终至罗汉通名金刚。菩萨
    法中从三十心终至佛慧通名金刚。若别而
    为论。从初地以去终至佛慧始名真金刚。所
    以者何。而三十心人但是学妄未得真妄。但
    是伏惑未能断惑。相由入体。所以未得秤真
    金刚也。亦得相从名金刚。初地以去得于真
    妄解正能断惑。相不入体。是真金刚。旧以穷
    学之心喻金刚者。约开善义。伏惑既周。又无
    明元品之惑。此最难伏。唯是穷学之心而能
    伏之。故至佛果起佛智断之。以是义故穷学
    之心名曰金刚。复次有人言。穷学之心正能
    断惑。故名金刚。如此等说。并言有惑之可断
    有解之能断。以是义故名有所得。有所得故
    不能断惑。无有金刚。如经中说。有所得者不
    从一地至一地。复次汝言未断惑时有惑无
    解。断惑之时有解无惑。此则惑是本有而今
    无。解是本无而今有。是生灭观。如经中说。
    诸法本有今无。又言。若诸法前有后无。诸佛
    菩萨则有罪过。今所明者。知惑本不有今亦
    不无。解本不无今亦不有。是故诸法不有不
    无。不生不灭。非缚非解。无观无缘乃名般若。
    问曰。若如是者。云何经言一念相应慧断烦
    恼及习。答若见有生灭。则不能断。以了诸法
    不解不惑非断不断故烦恼断也。问金刚但
    喻般若。亦喻余法。答借金刚种种喻。大经以
    喻法身云金刚身。又喻三昧云金刚三昧。此
    喻定为金刚也。今喻智慧名金刚也。问金刚
    是天上宝。是人中宝耶。答人天具有。如转轮
    王金轮是金刚宝。故所拟皆碎。帝释执金刚
    与修罗鬪。即是天上宝也。第三释般若。般若
    是外国语。释论有二文。一者般若秦言智慧。
    开善用之。次文云。般若深重智慧轻薄。不可
    以轻薄智慧秤量深重般若。庄严法师云。般
    若名含五义。智慧但是一条。非正翻译。但解
    智慧经论不同。净名经分二字解之。知众生
    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不取不舍入一相
    门。起于慧业。旧释此文云。智是有解。慧是
    空解。亦智是化他慧是自行。大品云道慧道
    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此则智慧名通空有
    也。又因名慧。果秤智。如因名道慧道种慧。果
    秤一切智一切种智。又智名通因果。如三智
    义。声闻一切智。菩萨道种智。佛一切种智。又
    慧名通因果。法华云。诸佛平等大慧也。成论
    文合解智慧两字云。真慧名智。又云。慧名智
    人。又云。慧义经中说解脱智是慧义。故智犹
    慧也。又大智论亦有二文。般若者秦言慧也。
    又云。秦言智慧也。问经论何故言语或出或
    没。乍合乍开。不分明一途示人合分明得解
    耶。答圣人非不能一途分明示人。而今有出
    没言者。此有深意。以众生本来有取着之心。
    以是因缘系属于魔。生死不绝。若轮常转。不
    悟中道佛性正观般若。今若复作一途实说。
    则更增其依着之心。所以不定出没。动其生
    死根识令迥悟正法。故不定之说为益深矣。
    若学者定执经论一文以成一家之义者。皆
    是系属魔人耳。又众生非一国土一根性一
    善知识。是故诸佛种种说法也。问已知般若
    名。云何是般若体。答地论人说。有二种般若。
    一真修般若。即第八识。二缘修般若。即第七
    识。成论师言。缘真谛心忘怀绝相。以此解心
    为般若体。阿?酬际υ啤T邓内欣砦蘼┗巯?br> 是般若体。此三解即世盛行。具须破洗。至大
    品玄中广明。但即世多诵此经。今辄言其要
    句。冀参玄君子领其指外。问今以何为般若。
    答若行人了悟颠倒。豁然悟解假名般若。问
    此豁然悟解岂非心耶。答此解悟非心非离
    心。问云何非心非离心。答既言心悟解。岂离
    心耶。此悟心毕竟不起有心无心。岂即心耶。
    问若言心悟还是即心。若言悟此心不得心
    有无。便是离心。答犹言即离。还是不悟。如其
    得悟竟有何即离。问既不即离应不迷悟。答
    迷故言其即离。悟故了无即离。既不即离竟
    复何有迷悟耶。可取其意。勿着其言也。第四
    释波罗蜜。波罗蜜此云彼岸到。外国风俗法
    凡作一事究竟名波罗蜜。今悟道之人虽复
    积功累劫。若不得般若为行不成。若悟般若
    万行周毕。故名波罗蜜般若问既有彼岸。云
    何为此岸及中流耶。答圣人直假名说彼岸。
    令其因此悟入。何必须作此岸彼岸中流耶。
    大经云。虽无此岸而有彼岸。即其事也。必须
    作者。大智论云。有无见为此岸。破有无见智
    慧为彼岸。檀为中流。第五释经。经有三种。或
    文为经。或理为经。或文理合为经。地论师云。
    三十心前人文为经。三十心文理合为经。初
    地已去用理为经。今明文理因缘故为经。因
    文悟道故。以能表之文为经也
    第七辨传译。问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云。
    金刚般若本有八卷。今唯有格量功德一品。
    此事云何。答义不应尔。所以者何。此一卷经
    具有三人翻译。一者罗什法师弘始四年于
    逍遥园正翻一卷。若有八卷何不翻译之。二
    者流支三藏于此土重复翻译。经之与论合
    有三卷。而经长有信者一章。论解释始终。事
    义既毕。初则明经缘起归敬之义。末则表随
    喜赞叹功德。若有八卷何因缘故止解一品。
    三者真谛三藏于岭南重翻此经。文小意广
    不云有八卷。又且此经序正流通三分具足。
    何得止言一品。问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
    又云。初说大品。小品出其中。后说光赞。道行
    出其中。此事云何。答是亦不然。道行由是小
    品之异名。大智论前列光赞放光道行。后复
    列云小品放光光赞。故知小品即道行之异
    称也。?惫?∑沸蛟啤4司???隆9嶂?缘馈?br> 故称道行。当知道行由是小品
    第八明应验。问诵持般若有何验益。答此经
    流行汉地二百余年。诵者得益不可称记。昔
    在山僧诵之。空中弹指异香满室。又开善法
    师诵得延寿七年。又朱仕衡行以大品投火。
    火为之灭而经不烧。广益无量。不可具述
    第九释章段。此经文约理玄。释者鲜得其意。
    致使科段烟尘纷秽遂令般若日月翳而不
    明。今粗列众师以示其得失。原夫大圣属缘
    吐教意。令表筌悟实。其旨则不在文字。希得
    意之徒领其要归。其所寄也。自北土相承流
    支三藏具开经作十二分释。一者序分。二者
    护念付属分。三者住分。四者修行分。五者法
    身非有为分。六者信者分。七者格量分。八者
    显性分。九者利益分。十者断疑分。十一者不
    住道分。十二者流通分。夫大圣说法必有由
    致。故有序分。将说大法必为诸菩萨。已悟之
    徒则须加被。未悟之者付属已悟。故有第二
    护念付属。既护念付属令其住般若中。故有
    第三住分。虽得住立更进修诸行。故次有第
    四修行分也。以修无得之因故得无为之果。
    故次明法身非有为分。说此因果必有信受
    之人。故次须明信者分。信持则功德无边。故
    须明格量分。持说之人所以功德无边必由
    佛性。若不识于佛性则无此功德。故有显性
    分也。以依佛性所修功德利益无穷。故须明
    利益分也。上来一周说法。利根已悟。中下未
    了。更复生疑。故有第十断疑分。疑心既除则
    无所依住。故有第十一不住道分。此之大法
    非止益现在。亦利益未来。故有第十二流通
    分也。然分虽十二不出因果。统其始末凡有
    四周。护念付属至修行分此则明因。法身非
    有为分斯则辨果益。是一周明因果也。次从
    信者分至于格量此则为因感得显性之果。此
    则次周明因果也。既明佛性。依性之修行即
    因义。有因故得果。即利益分。谓三周明因果
    也。断疑为因。不住道为果。则四周明因果也。
    然此之解释盛行北地。世代相承多历年序。
    而禀学之徒莫不承信。余钻仰累年载。意谓
    不然。今请问之。此十二分为出般若经文。为
    是婆薮论释。今所观经论悉无斯意。盖是人
    情自穿凿耳。浑沌之绞络良弊于此也。问作
    此分文有何过失而汝非之。答其妨甚多。不
    可具载。今略题数过以示其通塞也。一者作
    此分文则不识经之通别。所以者何。至如序
    分则通序一经。如护念付属等十分此是正
    说中之别段。云何取经之通文以例正说之
    别段斯则失之大矣。又且汝云从大千珍宝
    至舍恒沙身命名格量分。此则未识经始终
    故有斯谬耳。所以者何。此中格量凡举内外
    两施。外施则有三千之与恒沙。内施之中亦
    有二种。一者直舍恒沙身施。二者次举日三
    时舍恒沙身施。此方尽格量之极。汝何故但
    取前三种为格量分。而不取三时舍身为格
    量分。是以为失。又且论云从法身非有为分
    已来并是断疑。汝云何独取须菩提重问已去
    为断疑分。又且此经有两周之说。经论并作
    斯判。汝何故取前周之说以开多分。取后周
    之说合为一分。抑大为小患之甚也。又流通
    实是大章。还依小段之例。亦所不可。其间碎
    分章句。爰至异言语目于经论并秽。至文当
    具显之。复有人言。十二分开之既其难解。取
    其易见裁为六章。六章者。一序分。二护念付
    属分。三住分。四修行分。五断疑分。六流通
    分。此之分别盖是学之劣者。过还同前而患
    复更甚。所以者何。若言后同是断疑分。就断
    疑中不复更开。附前亦是同非断疑。不断疑
    中亦应不开。不断疑中有种种义。既开多分。
    断疑之中何因缘故取为分。若尔涂行乞食
    应是一分。若使涂行乞食既属序分而不开
    者。护念付属属正说亦应不开。又元前解之
    与后释都不识论文之大体。所以者何。论主
    直是释其难文略其易句。云何后人见论解
    释便取为科段。复有人注金刚般若开三门。
    从如是我闻至愿乐欲闻。是因缘门。谓具此
    因缘故得说般若。从佛告应如是降伏至见
    诸相非相。明般若体门。从白佛颇有众生下。
    明功德门。然此解释义亦不尽。流通复属何
    门。又复后周重说又属何门。有人言。开为三
    段。一者序说。二者正说。三者流通说。大圣说
    法必有由渐。故有序说。序说既竟正宗宜开。
    故有正说。非唯近益当时。亦乃远被来叶。故
    有流通说。今谓三说开经于理无妨。但开善
    之流不识三说起尽。故复为失。所以者何。至
    如序文取善吉之问为叹请序。如来之答始
    属正经。此事为谬。然一切经若问若答皆悉
    是正。云何以问为序以答为正。大涅??经。时
    会献供为序。纯陀请受问难即以为正。此经
    涂行乞食以之为序。善吉发问即应是正。大
    品亦然。如来广现神变以之为序。告舍利弗
    即以为正。斯事易明不应滥也。又且三说无
    定。虽序说不妨有正。虽正说不妨有序。流通
    亦尔。何者。以序于正故名为序。以正于序故
    名为正。正说悟道既得是正。序说悟道亦得
    是正。今但约一往方言故开三不同耳。就此
    三中各开二段。序有二者。一通序。二者别序。
    正文有二。第一周广说。第二周略说。流通有
    二。一序佛说经究竟。二者明时众欢喜奉行。
    序中二段凡有四双。一者通。二者别。通以同
    为义。众经六事悉同故名通序。别以异为义。
    众经各异。或父母送书。或长者献盖。或天雨
    四华。或涂行乞食。故名别序。次双证信序发
    起序者。安此六事令人生信。故名证信序。涂
    行乞食发起正经名发起序。次双遗教序与现
    前序。明如来将入泥曰。阿难心没忧海不能
    自喻。阿泥楼驰云。汝是持佛法藏人。所应问
    者须及时问。于是阿难作于四问。最后问云。
    一切经初置何等语。佛言。一切经初当安如
    是我闻。遗言令安此六事。故名遗教序。现说
    经时即有乞食等事名现前序。次双经前序
    经后序。说经竟后方有如是六事名经后序。
    说经之前有乞食之事名经前序。问曰。佛何
    因缘故一切经初令安六事。答曰。为证信故。
    大智论云。说时方人令人生信故。复次一切
    外道皆以吉法贯在经初。故百论云。诸师作
    经简初皆说吉。今欲简异外道故。故贯以六
    事。问曰。若安六事异外道者。外道亦言安此
    六事。何以简耶。答曰。明此是般若六事。故以
    证信简异外道。般若信者此是无依无得之
    信。故大品云。不信一切法名为信般若。一切
    法不生故名为般若生。不信一切法故名信
    般若也
    第十正释文。如是我闻通序有六事。如是者。
    第一明所闻之法。问曰。佛是一切智人无师
    自悟不从他闻。何故言如是我闻。若言如是
    我闻即从他闻。非一切智人也。答曰。已如前
    释。此非佛自称如是我闻。乃是敕于侍者
    令称我闻。复次此是阿难等大弟子自称如
    是我闻。如集法藏中说。阿难登高座。大迦叶
    问曰。何处最初说法。阿难合掌向涅??方答
    大迦叶云。如是我闻。佛初在鹿苑为五比丘
    说法。是故非佛自称。真谛三藏述婆薮释云。
    阿难将诵出法藏登无畏座。变身如佛三十二
    相八十种好。是时大众生三种疑。一谓释迦
    虽复前灭今还重出为我说法。二谓释迦已
    灭。此是他方佛来。三谓释迦虽灭阿难既为
    佛弟子。今遂成佛代于佛处。为有此三疑。是
    以阿难即便释疑云如是我闻。明如来如是
    已灭我从佛边闻非上三事也。言如是者。释
    此一句有二十余师。今略而不述。一者依龙
    树所解。云如是者。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
    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以信故言此事如是。
    若不信则言此事不如是。今要由信得入佛
    法。是故经初建言如是。般若信者。明般若无
    依无得无戏论毕竟清净真实可信。故因此信
    得入般若也。次婆薮盘豆释云。如是者。谓决
    定义。略明二种。一教如是。二理如是。教如是
    者。凡有数义。一者如佛教度量故云如是。所
    以者何。三世诸佛或广说法。或处中说。或略
    说法。今阿难传正法还如佛广略不增不减。
    故云如是。二者如是诸佛次第而说所以者
    何。一切说法凡有六事。一者发起。二略标宗。
    三广解释。四难。五通。六流通付属。阿难今且
    次第诵持佛语。故云如是。三者如经名字故
    云如是。传持佛经须识经名。若不识经名云
    何知义。所以者何。经之名题总摄一经。如大
    品章虽九十总名摩诃般若。以摩诃之名摄
    九十章义。为是事故须识经名。阿难如名诵
    持故云如是。四者因缘如是。三世诸佛说经
    因缘略具四义。一者根本有一切智方能说
    经。二者有大悲心然后说法。三者为报正法
    恩故然后说法。四者决定证信有四。一知说
    经有时。二知说经处所。三知能说之人即是
    如来。四知有听经之众。如是时处听众说者。
    如我所说实可信受故云如是。理如是者。言
    理是有则名有见。言理是无名为邪见。亦有
    亦无是名相违见。非有非无名愚痴见。所明
    之理若堕此四中即不名如是。今离此四谤
    无所依止故名如是。我闻者。此第二明能闻
    之人。我者所以阿难自称我者。一欲证亲从
    佛边闻故非是传闻。所以者何。我今亲从如
    来闻。是故称我。二者欲显阿难过去世愿行
    成就。是故称我。阿难无量劫来修习多闻。本
    愿力故得陀罗尼。一经于耳永无漏失曾不
    再问。譬如写水置之异器。故法华云。我与阿
    难于空王佛所同时发心。而我好精进遂致
    作佛。阿难常乐多闻故持我法藏。又如经云。
    释迦本昔为迦叶佛作沙弥。师日日限诵经
    千言。兼为师乞食。恐诵经不上一心忧惧。阿
    难于时为长者。在路见之忧色便问所以。故
    具答上事。长者仍语沙弥。日日给食令得安
    心诵经莫复忧恼。长者发愿言。若沙弥成佛
    我当为法藏第一弟子。以显宿愿满足故称
    为我。三者以自在故所以称我。如大经云。阿
    难具足多闻智慧。一切众生不能一时具领
    佛语。设能具领。无陀罗尼力不能忆而不忘。
    虽有忆而不忘。亦不能具三慧于闻法中不
    能自在。不名为我。我者是自在义。今阿难能
    一时具领佛语亦能永持不忘。四者具足发
    生三慧于闻法中而得自在。是故称我。问曰。
    佛法无我。何故称我。答中论云。诸法实相中
    非我非无我。欲引导众生故假名说我。是故
    无过。闻者所以称闻。亦具数义。一者欲显所
    闻人德。阿难所闻不从外道及佛弟子仙人
    化人及诸天闻。今所闻者从一切智人边闻。
    二者欲显所闻法最胜。明佛法名句味巧妙
    义理深净。若外道法但有语言无有实义。若
    闻佛法名为正闻。三者所显理最胜佛法正
    道圆满具足无有颠倒。如理而说名为正说。
    如理而闻名为正闻。四者行最胜故名正闻。
    依正教修行。即是行中最胜故名为正闻。五
    者修行得正果故为正闻。正果者所谓大般
    涅??。问为用神闻。为用识闻。为用根闻。为
    和合闻。若用神闻何故神用耳闻不用眼闻。
    若用识闻亦如是难。若用根闻无有识时空根
    应闻。若一一不能闻者和合亦不能闻。以如
    是义悉无有闻。答曰。今言闻者。是因缘闻。因
    缘闻者。是不闻闻。闻而无所闻。是以经云。其
    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如来
    说无所说。阿难闻无所闻。如此说听乃可相
    成。一时者。此第三明说教之时。如转轮王出
    世是宝物可得之时。如如来出世法宝可得之
    时。故云一时。二者一切狂聋众生闻如来说
    得醒悟时故云一时。又有正师时。有正教时。
    有正学时。故云一时。具此三时众生得道。中
    观论云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若具此三
    种则生死有边。若不具此三种则生死无边。
    又众生若未下信种时不名一时。今说般若
    是下信种时。若已下信种时是正观增长时。
    若正观已增长时是善根成就时。故云一时。
    又阿难一时能具足领于佛说。故云一时。又
    是逗一时根缘。故云一时。所以者何。诸佛说
    法广略不同。今所以略说波若者。此是逗一
    时根缘故尔。又须知是般若一时。般若一时
    者。不时假言时。不一假言一。佛者。此第四标
    说教之主。上来虽表三事。然邪正未分。第四
    标佛方显明得失。所以者何。虽言我闻一时。
    未知从谁边闻。是故今云从佛边闻非余人
    也。然论云。婆伽婆者能断烦恼有大功德故
    名婆伽婆。住者有二种。一者外住。二者内住。
    言外住者凡有四种。一王化处住。谓释迦住
    在娑婆。二者异俗住。谓住。在一切僧伽蓝内。
    三威仪住。谓行住坐卧悉名为住。四未舍寿
    分住。谓如来未入涅??。内住有四。一者天住。
    住施戒等。二梵住。住四无量心。三者圣住。住
    空无相无愿。四者佛住。住诸法实相中。此是
    般若无住无不住。为众生故假名为住。舍卫
    国者。此是第五明住处。处有二种。一者通处。
    二者别处。舍卫国即是通处。只洹精舍即是
    别处也。问佛何因缘故多住王舍城及舍卫
    国。答佛前受。频婆娑罗王请故住王舍城。次
    受须达多请故住舍卫国。复次欲报法身恩故
    住王舍城。为报生身恩故住舍卫国。所以者
    何。佛在王舍城摩伽陀国得道。是故为报法
    身恩故住王舍城。问佛生中天竺迦?陈尬?br> 国。今舍卫国是东天竺国。今云何言为报生
    身恩故住舍卫城。答佛上祖本在东天竺舍
    卫国住。末来中天竺迦?陈蕹恰=翊颖玖⒚??br> 故云报生身恩故住舍卫国也。复次王舍城
    及舍卫国多人物。故佛欲于多人处教化众
    生。如经说。舍卫国凡有九亿家。如贤愚经说
    有十八亿人。复次此二国生多智慧人及六
    师辈。是故佛多住此城。问何故名舍婆提。答
    有北土论师云。昔劫初有仙人兄弟二人。弟
    名舍婆。此云幼小。兄称阿婆提。此云不可害。
    二人住此处求道。因以名之。弟略去婆兄略
    去阿。二名双取故云舍婆提。真谛三藏云。彼
    国正音应云奢罗摩死底。此云好名闻国。昔
    有仙人。有好名闻在此中住。从仙人作名故
    云好名闻国也。又云。此国具足有四义。一多
    宝。二此中人多受五欲乐。三有诸法德。此国
    中人多行施戒。谓之法德。四未来得解脱果。
    明此国中人未来多生人天中及得解脱果。
    有此四义远闻余国故云好名闻国也。从来
    旧翻为闻物国。此土多出好物远闻诸国故
    名闻物国。十二由经云。无物不有。胜于余处
    也。问佛住舍卫凡得几年。答经云。住舍卫国
    得二十五年。有九亿家。三亿家见佛不闻法。
    三亿家亦闻法亦见佛。三亿家不见佛不闻
    法。真谛三藏云。住舍卫始终得七年。住王舍
    城得四年。今未详也。问王城舍卫前住何处。
    答云。佛前住王舍城。后来舍卫也。言只树给
    孤独园者。此第二名为别处。问何因缘故起
    立此只园精舍。答如十二由经涅??经贤愚
    等经广说。如贤愚第九卷云。舍卫国主波
    斯匿王有一大臣。名曰须达。其人居家巨富
    财宝无限。好喜布施燕济贫穷及诸孤老。时
    人因为其立号名为给孤独。尔时长者生七
    男儿。年并长大为其娉娶。次第至六。余有第
    七儿。端正殊异。偏心爱念。当为娶妻欲得极
    妙姿容端正有相之女。为儿求之。即语诸婆
    罗门言。谁有好女相貌备足。当为我行求之。
    诸婆罗门便为推觅。展转到王舍城中。有一
    大臣名曰护珍。财富无量。信敬三宝。时婆罗
    门到其家从乞食。彼国法施人物时要令童
    女持物布施。护珍长者时有一女。仪容端正
    颜色殊妙。持食出施婆罗门。婆罗门见之心
    大欢喜我所觅者正当是尔。即问女言。颇有
    人来求索汝未。女答言未有。更问言女子。汝
    父在不。女答云在。婆罗门语言。可令出外我
    欲见之与共谈语。时女入内白其父言。外有
    客来欲得相见。其父便出。时婆罗门问讯起
    居安和善否[??-勿+皿]凉既竟。谓长者言。舍卫国王
    有一大臣。字曰须达。为国辅相识不。答言。
    未见其人但闻其名。报言。知不是人于彼舍
    卫国第一富贵。汝于此间富贵亦最第一。须
    达有儿端正殊妙卓荦多奇。欲取君子女可
    尔不。答言可尔。时婆罗门未得自还。仍值估
    客来舍卫国即便因之寄书。逆报须达具陈
    其事。须达得书欢喜。即诣波斯匿王求请小
    许时为儿娶妇。王即听之。于是大载珍宝趣
    王舍城。于其路次拯济贫乏至王舍城。到护
    珍家为儿求妻。护珍长者欢喜迎达安置敷
    具。暮宿其舍。内则搔扰办具饮食。须达念言。
    今此长者设何供具。欲作何等。将非欲请国
    王太子长大臣及以婚姻者乎。便问之曰。长
    者今暮[身*吕]自执营如是事务施设供具。为欲
    请国王太子大臣者乎。答言不也。又问欲设
    婚姻亲戚会耶。答言不也。又问将何所作。答
    言。明日欲请佛及比丘僧。于时须达闻佛
    僧名肃然毛竖。如其所得心情悦豫。重问
    曰。云何名佛。愿解其义。长者答言。汝不闻耶
    净饭王子厥名曰悉达。其生之日天降瑞应。
    天神侍卫即行七步。唱言天上天下唯我为
    尊。须达闻说如是等好事欢喜踊跃感念信
    敬。于今夜即欲见佛。于是天为之明。便尔而
    去。中夜出门见天祠即为作礼忽忘念佛心。
    于是晓还更?。自念言。今夜?。若我往者要
    为恶鬼猛狩之所见害。且还入城待晓当去。
    尔时即有天。空中见其欲悔便下语言。居士
    莫悔。我是汝昔善知识蜜肩婆罗门。因闻法
    故得生天中。汝往见佛得无量利益。正使今
    日得百车珍宝乃至一四天下满中珍宝。不
    如举足至世尊所所得利益。过百千倍。汝去
    莫悔。须达闻天说如此语益增敬念。于是在
    ?还得明晓。便尔寻路往至世尊所。佛知尔
    时须达来便出外经行。是时须达遥见世尊
    犹如金山。相好威容严然?m着。覩之心悦不
    知礼法。直问世尊。不审瞿昙起居何如。世尊
    即时令就坐。是时首陀会天遥见须达虽覩
    世尊而不知礼足。诸天即化作四人行列而
    来到世尊所。执佛足作礼。长跪问讯右绕三
    匝却住一面。是时须达见其如此。乃为愕然
    而自念言。恭敬之法事应如是。即起离坐礼
    敬。问讯起居右绕三匝却住一面。尔时世尊
    即为说法。四谛微妙。苦空无常。既其闻法欢
    喜即证须陀洹果。于是白佛。唯愿如来垂慈
    临倾舍卫大城中众生除邪就正。世尊告曰。
    出家之法与俗有别。住止处所应当有异。彼
    无精舍云何得去。是时须达白佛言。世尊弟
    子能起愿见听许。世尊默然。须达辞往因白
    佛言。还至本国当造精舍。不知揩法。唯愿世
    尊使一弟子共往敕示。世尊思惟。舍卫城内
    婆罗门信邪倒见。余人往者必不能办。唯舍
    利弗是婆罗门种。少小聪明神通兼备。去必
    有益。即便命之共须达往。于是还到舍卫国。
    共舍利弗案行诸地。何处平博堪起精舍。悉
    皆周遍无协意处。唯王太子只陀有园。其地
    平正其树郁茂。不近不远正得处所。时舍利
    弗告须达云。今此园地宜起精舍。若远作者
    乞食难得。近则愦闹妨废行道。须达欢喜到
    太子所向太子言。我今欲为如来起立精舍。
    唯太子园地可以宜用。愿欲买之。太子笑曰。
    我何所乏。此园茂盛当用游戏。云何欲买耶。
    须达于是?@?ゲ灰选L?恿母聪吩啤G淙裟?br> 以黄金布地。令间无空地便当相与。须达于
    是恭诺。载金布地随价。太子云。我向戏言。何
    得便买。须达白言。太子之法不应戏言。而作
    妄语。非谓储君无堪绍继。即共太子往诣断
    事人所。时首陀会天当为佛起精舍。恐诸断
    事大臣偏为太子。则便化作一人为断事者。语
    太子言。夫太子者不应妄语。而有戏笑既已
    许卖。不宜中悔。遂断园与须达。须达欢喜便
    得敕使人以象马负金布八十顷。须臾欲满唯
    残有少地。须达思惟。当出何藏金足不多不
    少当得满足。只陀问言。嫌高买台。答曰。自
    念必何金藏可足当满之。只陀念言。佛必有大
    德。乃使斯人轻财乃尔。即语云。齐是可止。勿
    更出金。园属卿树属我。我自为佛造立门楼。
    须达欢喜即便归家当施功作。六师闻之即
    往白王。长者须达买太子园欲为瞿昙造立
    精舍。听我与彼?潦缘朗酢F淙舻檬け闾??br> 立。王即召长者问之。今六师云。卿买只陀园
    为瞿昙起立精舍。彼求共沙门弟子?疗涞?br> 术。彼若得胜者乃得起造。如其不能不得起
    造。长者归家着垢腻衣愁恼不乐。身子明日
    着衣持鉢至长者家。见其不乐即问曰。何故
    尔耶。长者答曰。起立精舍恐不得成。是故愁
    耳。身子曰。有何事故。答曰。今诸六师诣王求
    ?恋朗酢W鹫叩檬つ颂?鹆ⅰH舨蝗绫思床?br> 听也。然六师辈等出家来久。素学伎术无能
    及者。未知尊者能与彼?恋朗跻圆弧I碜哟?br> 言。正使六师之徒满三千世界众如竹林。不
    能动吾一毛。欲?潦醯????3ふ呋断哺?br> 着新衣往白王言。六师欲?另?嫫湟狻M跫?br> 告六师宣语国人。却后七日当于城外六师
    与沙门共?恋朗酢9?惺?艘谌恕J北斯??br> 击鼓集众。若击铜鼓十二亿人集。若打银鼓
    十四亿人集。若振金鼓一切皆集。七日既满
    打鼓一切皆集。六师众有三亿人。是时人民
    悉为王及六师敷坐。尔时长者为身子施坐。
    时身子在一树下寂然入定游诸禅门。通达
    无碍。作念云。此会中大众习邪来久。?x慢自
    高。此之群生当以何德而降伏之。思惟是已
    即立誓言。若我无数劫中慈孝父母沙门婆
    罗门者。今我入众令一切人为我作礼。时六
    师众已集。而身子独未来。便白王言。瞿昙弟
    子自知无术怖畏不来。王告长者。汝师今在
    何许。须达即至身子所白言。大众已集。愿来
    诣会。时身子从禅定起整衣。安详而趣如师
    子王往诣大众。是时大众及诸六师见其形容
    忽然起立。如风靡草不觉为礼。时身子便升
    须达所敷之坐。六师众中有一弟子。名劳度
    差善知幻术。于大众前呪作大树荫覆于众。
    众咸谓言。是劳度差作。时舍利弗便以神力
    作?翅胺纭4蛋问鞲?棺庞诘厮槿粑⒊尽V?br> 言舍利弗胜。劳度差复呪作一池。四边布七
    宝水中生于莲华。众人言劳度差所作。舍利
    弗作一六牙白象。牙上有华华上有玉女。其
    象徐行蹈池含水蹋华。众人皆言舍利弗胜。
    劳度差复作一山七宝庄严华果茂盛。众人
    言劳度差所作。舍利弗又作金刚力士。以金
    刚杵打之即便碎破。众皆云舍利弗胜。劳度
    差复作一龙有十头。于虚空中雨种种宝电
    雷振地。众人皆言是劳度差作。舍利弗作一
    金翅鸟王即擘裂食之。众人皆言舍利弗胜。
    劳度差复作一牛王。身体肥大峰角。锐地奔
    突来前。时舍利弗化作师子王即便击裂食
    之。众人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复变身作一
    夜叉鬼。形体长大头上火然。目赤如血口四
    牙。目出火惊惧奔走。时舍利弗复化作?成?br> 门王。夜叉恐怖即欲退走。四面火起无有去
    处。唯舍利弗边清凉无火。即便屈伏顶礼火
    即还灭。众人咸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尔
    时舍利弗身升虚空现十八变及八自在。时
    会见其神力咸怀欢喜。舍利弗即为说法。随
    其福行各得道迹。六师弟子三亿人于舍利
    弗所出家学道。?良渴蹙顾闹诟骰顾?埂3?br> 者共身子还图精舍地。手自投绳一头。舍利
    弗欣然含笑。长者问。尊人何笑。答云。始欲经
    地六天宫已成。即借道眼长者悉见。长者即
    问舍利弗。六欲天何处最胜。舍利弗云。第四
    天中少欲知足。恒有一生补处菩萨来生其
    中。须达言。我正当生第四天中。长者出斯言
    已余五宫悉灭。唯第四天宫湛然不变也。又
    更投绳时舍利弗惨然忧色。则问尊人何故
    忧色。答曰。汝见此地中蚁子不。答曰已见。舍
    利弗言。汝于过去?巢ㄊ?鹗薄R嘤诖说匚?br> 彼佛起精舍。而此蚁子在此中生。乃至今日
    凡九十一劫。受一种身不得解脱。生死长远
    唯福是要。不可不勤。是故身子惨伤长者悲
    愍也。长者起精舍用妙?钐次?隳唷1鸱孔?br> 止千二百人。凡一百二十处打?b槌施设欲
    往请佛。复思惟。上有国王应当令知。若不启
    白傥有?恨。往白波斯匿王。我为佛已起精
    舍。愿大王遣使请佛。时王闻已遣使诣王舍
    城请佛及僧。愿临覆舍卫国。尔时世尊与四
    部众前后围绕。放光动地至舍卫国。渐近城
    边一切大众持诸供具迎待世尊。到已放大
    光明以指案三千世界皆悉震动。伎乐不鼓
    自鸣一切聋盲拘癖皆得具足。一切人民覩
    佛欢喜。十八亿人民并聚佛所。世尊尔时随
    病为说法药各得道迹。须达造精舍因缘事
    如是。言只陀者。真谛三藏云。外国应云鸠摩
    罗只陀。此云童真太子。又云只陀者。此云战
    胜。昔有兵贼欲破舍卫。波斯匿王遂拒破贼
    宫人启云。生于太子。因以立名故名战胜。须
    达多者。此云善与。父母无儿就神乞之。梦中
    得儿故名善与。彼土曾十二年中不雨。而须
    达巨富赈济贫乏。故名给孤独长者。今言只
    树给孤独园者。此是君臣两举。通别二名。只
    陀是君名。给孤独即是臣称。树是其别所。园
    即是通处。又只树是门处故前明。园是精舍
    故后举。又只陀是本称。给孤是末名。真谛三
    藏云。须达为过去第四鸠留村驮佛已于此
    地起精舍。尔时此地广四十里。佛及人寿四
    万岁。须达尔时名?成吵ふ摺R越鸢宀嫉乇?br> 衣覆之供养佛也。第五俱那含牟尼佛时。人
    及佛寿三万岁。尔时须达名大家主长者。以
    银布地满中乳牛之子以为供养。尔时地广
    三十里。第六迦叶佛寿及人三万岁。须达尔
    时名大番悉长者。以七宝布地。地广二十里。
    以为供养。第七释迦佛及人寿百岁。地广十
    里。以金布地此处供养。弥勒出世地还广四
    十里。以七宝布地以为供养。佛及人寿八万
    岁。须达尔时名??彝酢??彝醮嗽坡萃酢F?br> 色白如螺也。出家得成罗汉。又须知此处是
    般若处般若依果。其犹弥勒楼馆。亦如法尚香城也

    金刚波若经义疏卷第一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