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法华文句记卷第九(上)_释安乐行品

    释安乐行品

    今古释品。皆有生起十缘五缘等。及明来
    意三意五意。今则不尔。但随品文势逐义
    释之。不必一概。故至释此品。应委腾前
    四品之意。谓法师下三。通以法师室衣座三。
    为流通之轨。故释前三品题及以消文。咸
    依此三明品元意。若随文相别生起不同
    文起尽耳。以法师品是流通之始。是故具列
    三法为轨。况流通者演布正说。故令说者
    依三建志。方能光显所弘之典。令物慕仰
    法可弘通。冥资显益是如来使。若不尔者。
    何故世尊命弘经人。量其功用堪掌任者。
    故使此土他土上方下方。进否异辙。若己自
    行不长物信。如热病者而货冷药。是故不
    可率尔传经。故三周开显若法若喻不逾
    三德。若修若性准而则之。性德不当开与
    不开。修德随时转名赴物。在今同异无非
    一乘。一乘者。佛性也。具如大经佛性三种即
    是秘藏。故流通之首还约此藏以之为轨。
    所以法师名室衣座。以于敷弘义便故也。
    宝塔品中若从塔说。塔踊在空座也处处证
    经室也。众宝庄严衣也。若从释迦在空座
    也。入塔衣也。命弘室也。又以三佛表于三
    身亦此三耳。多宝衣也。释迦座也。分身室
    也。若从三变所表说者。初变表破见思座
    也。次变表破无知室也。后变表破无明衣
    也。故命弘者令依三法弘此妙三。若调达
    中身为牀座。若非深达此三。安能轻生重
    法。故相好之身必有法报。法身衣也。报身
    座也。应身室也。若从因行五波罗蜜衣也。
    般若波罗蜜座也。慈悲喜舍室也。况师弟成
    道具足三身。至持品偈文。彰灼三法而弘
    此经。此安乐品虽为始行。亦以三德而用
    题品。以一品内无非三德及三德行。于中
    为五。先以三义总释。次明四行来意。三明
    四行次第。四明四行体异。五正解释。初文二。
    初标列。次释。释中先略次广。略中初依事释
    者。二业安乐进于弘经口业之行。若附文中
    二。先附法师。次附今品。初文皆约三德三
    轨故也。法身若有三德之行。故使所严法
    身安也。故玄文云。法身体素天龙之所忽劣
    故具三法共导弘经之行。问。若尔。与涅??
    何别。答。妙法?是一心三德。本来不别。彼寄
    示灭名涅??耳。附今品文即进为行。?
    由自进。是故弘经。法门者。引诸经论所列
    三门。释成此意。即不动等于中列释。释中
    一一皆先出行相。次明所离。三结意。初不
    动者正是中道。引文并表不动故也。五受
    者。经云。行亦不受。乃至不受亦不受。彼经
    在衍为破三藏家不受凡夫之五受。故下
    广释。通从外道等四句及以绝言。绝言亦舍
    故五不受。乃至圆教四门及绝。若尔。未证
    实来俱名为受。若着圆门五受尚名为受。
    体教入理理无所受。方名不受。次广释中
    初广事释中。因果对辨。?是展转释此安
    乐行三。令识极地三耳。大品等者。且借彼
    经如实巧度以对小耳。彼衍门中三教皆是
    因果俱乐。克体论之。应须更简。乐名既同
    但以偏圆而用判之。通教三乘因果俱偏。
    别教菩萨因偏果圆。圆教菩萨因果俱圆。故
    以俱乐并圆为今品名。所引大经菩萨犹
    通绞窍陆崞肺囊狻1赜闷叻奖慵颉7接?br> 今经。次广附文中。广附上品释成今品。
    以今品四行。不出三业止观及慈悲故。于
    中为三。先立能趣及所趣境。次行有下释
    能趣行。三问答料简。于能趣行中为十。初
    列三行。次止行者下解释。三总此下结对境
    行。四境称下结归品名。五大论下引证。观
    境即因果也六因时下判位。七因名下判因
    果名异。八又因下判因果名异。以辨化用。
    云三业等者三业三密三轮并三德异名。意
    密即般若。口密即解脱。身密即法身。九如此
    下总结。十此行下引同会异。总有二重。初
    总次别。别自分三。总别皆悉名异义同。总而
    言之等者。总不异者如来涅??人法名殊。大
    理不别。人即法故。别不异者。此中离为忍
    衣等三。彼经离为法身等三。此明下释于两
    处不异之相。故引彼经宝树等三及以五行。
    初三譬法身等三。三喻具如玄文及释签所
    引。即大经第十文也。依此座等以对三德。
    亦应可见。又五行中亦与衣等同者。圣行
    座也。天行衣也。余三室也。梵行室因。病儿室
    果。应知今品具斯十意。正在于因因中正
    被五品之人。或至六根。是故品题从行为
    目。即安乐家之行也。三料简中先问。次答。
    文意者。虽复旁正两处互有。今且分折摄
    以对二悉。然彼此皆四则有无无疑。一子地
    者。大经云圣行住三地。戒圣行住堪忍地。
    定圣行住不动地。慧圣行住无所畏地。梵行
    成住二地。慈悲喜成住一子地。舍成住空
    平等地。今且引慈悲一子。而反质。持弓执
    箭未是通途。故云何曾无摄受。五地同在
    初欢喜地。此地无种不为。普现色身随宜
    益物。故折摄两门收一切教。或出或没不
    应偏难。今云同者。同味同理同因同果。广
    法门至不记也者。准望前解。又应更以种
    种三法通释此文。具如十种三法。准例可
    知。若以此义为四悉者。三法异即世界。解
    脱即为人。般若即对治。法身第一义。二释并
    云皆四悉故。次此品下释来意。又二。先明
    深行不须。次若初依下。正明始行须者故来。
    初文明不须之人。云若二万八十亿等者。
    持品初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发誓弘
    经。有经本云八千亿。应云八十亿。即持品
    中诸尼索记佛与记已。诸尼说偈赞佛已。
    尔时世尊视八十亿诸菩萨等。佛称赞已。是
    诸菩萨念佛告敕。当如佛教等。深识下正
    明不须之行。具对四行以论不须。初深识
    权实。故不须初行。以初行中令不与二
    乘共住等。恐滥受权法故。广知者。明不
    须第二行。以第二行中令不说渐法之过。
    令不倚圆蔑偏。偏?是渐又达下明不须
    第三行。以第三行中令将护二乘。及令不
    以圆诃别。神力下明不须第四行。以第四
    行中令后得神通。方令入实若初依下始
    行之人。无此四故。以四行防护兼堪自进。
    故云欲修圆行。欲利他故。故云入浊弘经。
    为浊下明无此四故。自他俱失。为是下正
    结来意。言若初依始心者。五品六根并属
    初依。始心即在五品初心。故初品中虽非
    说法之位。随力弘经须此四行。至第三品
    正当说法。以资自行。说即是弘。理须此品
    以为方法。三此安乐下行次第中四。先明不
    次第。次今且下寄于前品。以明次第不同之
    相。三若约下约行次第。四虽作下约行无
    次。具如智者释四行文。四行既是三业止
    观。及以弘誓。俱行俱运止观同时。况一一行
    摄一切行。况前初品衣座室三无三差别。故
    无次第。四明行体者先出古释。初师初云
    假实者。何教无之。未显今行。说法离过虽
    似一途。而无慈悲止观之相。第四慈悲而
    滥向三行。基师所释不及前师。龙师初行
    稍近今意。南岳所释若望天台。仍未委悉。
    故今师释云止观等者。前三皆有慈悲止观。
    且初身业又三。先明有所离故不堕。次有
    止行故下具三方轨。三止行离下具足三德。
    于中先明具德。次明相生。余口下例者。三
    业俱有慈悲。誓愿亦具止观。故四行例同。
    故知还用前品为今行相。若不尔者。非善
    弘经。五正释者。释行处近处中。先三古师。
    次章安破者。以初家行浅近深。即初两家。于
    中次家二释。初释因果别。后释通因果。故
    破初家及次家初释云十地有行非独初
    心。次破后家者。瑶师以七住已上为行。七
    住已前为近。故引净名等觉极深亦名为
    近。若两行去总判三家互失。言两行者。行
    近两处俱得名行。所以俱浅俱深。并皆有
    过。言前品者。指持品中能忍违从。即深行
    也。何关此中。言七方便者。权行所行不涉
    今品。然行名下立理破也。得名虽别二义
    相假。一一行中皆习近。故俱通深浅。不可
    并深俱浅及互深浅。然今品文始行正当并
    浅。而永异古师。以通俱深异七方便。浅名
    虽通其意则别。下去约位义通于深。以深
    摄浅故也。又行近下引义以破。既是法师品
    中衣座室三。理无浅深。又忍辱下约行以
    破。若尔下征起释疑。诣理下正判。言诣理
    者。以经云住忍辱地故也。附事者。离十恼
    乱等。事中下文亦观空等。如引义中寂灭
    忍与毕竟空。岂容深浅。但对事说得忍衣
    名。约理以说得空座名。故附事必依理。从
    理必经事。不应圆行事理条然。亦如二谛
    必真俗相即。各说一边非无所诣。约行准
    说。问。既对衣座何不对室。答。室通二行亘
    于始终。二行虽殊慈悲义等。问。标云慈悲熏
    止观导三业。下释但见止观三业。而无慈
    悲者何。答。誓愿不孤通前遍导。况皆有为
    说咸是慈悲。问。初身业文但云行近。何名为
    身。答。行近二文。但广略异。故离十恼乱。正
    当于身。约近论近灼然在身。当知住忍亦
    身住也。忍地即是阴实相也。一十八空还观
    界入。若是口意二文止观明着身何无耶。答。
    口意别明身中合举。既近处三皆云助观。助
    前止观。其言虽单即是双助止观故也。今
    约三法下正释行处。即从忍地至亦不行
    不分别文也。约三法增数以为三重。初约
    一法又二。初标一法即缘谛也。直缘一谛
    而立三行。但云一法者。以能从所但受一
    名。一谛为一切下明一理功能。理既能为一
    切所归。故能依三行功亦如之。于中又五。
    初列功能有三即所归作本无分别也。故三
    为行缘于一处。次一切所归者下释三行
    也。三无三行下对处结名。四如此下明与
    前品三法义合。五是名下总结。释中自三。初
    又二。先消经次结名。消经意者。所住之地
    谓实理也。次众行去。明能住行即依理起
    行。此即下结名。云行不行者。理虽无行依
    理而行。行得理息即名不行。能住是行人
    得理故。能行胜行。行即不行故云行于不
    行之行也。次释第二行者。亦先消经。次结
    名。消经者。亦指前一地为一切本。本谓
    忍地。住一地故具柔和等三。初如万物下
    总牒前一地立第二行。初句譬说。众行下
    合譬。若得下正明能生之功。于中别消三
    句。此即约理方有能柔乃至在惊能安。无
    量下德释功德所由。地无所生。指前实理
    而生功德即柔和等。即不下正结行名。依
    理不行而行于行也。释第三行者。亦先消
    经。次即是下结行名。言遍无分别者。行与
    不行性相无二。见诸法实名不分别。无不
    分别名亦不行不分别。三无三下对处结
    名。以得实处故。使其行有一三相。四如
    此下与前品义合者。初句总标。休息下对
    前三句。休息即行不行。随生即不行行。遍无
    即非行非不行。五是名下总结。可知。故知一
    法即三法。三法为本故先明之。次约二法
    者。即以生法二忍消文。于中为四。初标。
    次二忍下会异名。即二空是。三二空下辨
    异。于中初标。次何者下释异相。真俗假实
    通于三教。今意在圆何但异二乘耶。且随
    难辨故暂对之。言真俗假实明二空者。真
    谛即法空俗谛即生空。俗假真实。故玄文云。
    世谛破性真谛破假假破即相空。性破即性
    空。故真俗不二二空俱时。为对所破以分
    真俗。即不思议之真俗也。通中亦有此之二
    空。名同义异。俱时不殊须善斟酌。三若更
    开者下。明开合也。若开为四忍。柔和两字
    为伏忍。善顺两字为顺忍。又复下为无生
    忍。亦不下即寂灭忍。若为五忍。即离顺忍
    中善字。余同四忍。若为六忍。即离伏忍中
    和字。余同五忍。若更开为四十二忍。但于
    无生寂灭二忍中出。若对住前随前四五
    六忍。增减可知。义皆通后。若言一地具四
    十一。则地地四十一忍。亦地地有伏顺等。合
    则依前为四为二。二复为一同立忍名。地
    地无非伏顺无生寂灭。四今且下正释。仍
    离二空以为四忍。则经中诸句皆具二空
    四忍。于中为十。初标。次列名。三此四忍下
    举别异圆。四今圆下出今圆意辨异于别。
    五大经下引证。六若约下约无浅深以明四
    忍。七闻生死下消经。八行此下以三法结。
    九二空下结名。十是名下总结。初二如文。
    三举别教中。即以二忍判彼四忍。即伏顺
    在地前。故云生忍。无生在地上。寂灭在极
    果。故从初地依法得忍。通名法忍。四今圆
    中圆位诸忍俱无浅深。五引证不二明文在
    兹。六约无浅深立四忍者。若借别名圆。
    且以伏顺为住前。无生为登住。寂灭为妙
    觉。暂离对当行理必融。故云皆见中理。应
    如今文以初伏忍。亦通金刚。寂灭无生亦
    通于下。七正消经中。所以不消住忍辱地
    等者。向立圆四忍。皆由住忍辱地。故且置
    之。又不消法忍。但略消生忍者。但生忍义
    深法忍可识。于生忍中又不消柔和善顺
    者。即不卒心不惊去。是柔和等德。既了不卒
    暴等前则准知故知四忍并依理者。为显
    圆故。于略释中初之二句。释而不卒暴。次
    闻佛下释心亦不惊。此句既融余句可见。故
    云闻生死涅??乃至非难非易。则知其心常
    住忍地。八以三法结。亦是行不行等三行
    也。九十可见。第三约三法又八。初直标三
    法次三法下示三法相。三住忍下正消经
    文。初句总柔和下别。别中言忍见爱等。此真
    谛空由依中理。且据空边故云见爱。若从
    理说即同体见思。四此则下结名。五行亦为
    三下。结成三行三法。六是为下总结。七出
    异解。八彼明下约教通斥。不融下云云者。应
    具明圆相以显今经。若不然者非安乐之
    行。次云何名近处下。释近处。为对离边应
    约去声。近远两字若对所近。应并上声。今
    明能行对所离法。故皆去声。于中为四。初
    标。次远十下列三门。三上直下示三来意。
    四就初有下正释三处。列中三学皆云助者。
    始行弘经须此助故。三学能助助于正行
    问。非远非近即是正行。云何言助。答。此是观
    行初心之则。附此三学名所附为助。助法
    弘通故云助耳。皆云附者非全正体附近
    而已。又如初门但是随要略引于十。戒亦
    未周。次门且云修摄其心。定亦未周。第三
    似正圆慧慧亦不周。何者。若正立圆戒须
    指梵网。无非具足。若圆定慧须十法成乘。
    具辨诸境。一往且明十八空耳。三示来意
    者。对上行处以辨广略而为异也。今欲重
    明故说之也。问。何故所助通名观耶。答。委
    论修行具如止观。若泛尔通论则举观摄
    止。故弘经行者须专修妙观用三为助。方
    称圣旨。当知行处即正行。近处即助行。正
    助合行三行兼理。故非远近对事设观。以
    助照理之正观也。问。若正助合行。何故向
    云助真似耶。答。正助合行可入真似。若正
    一向在于真位。何名发心二不别耶。言非
    持刀仗等者。今明圆行对所辱境。处中而
    说。不同凡夫刀仗自防。亦非二乘弃舍不
    观。虽复正行须远其事。以十八空观其
    能所。岂同凡小若弃若防。皆云广上等者。
    文虽前后行必同时。说虽广略法体无二。
    故用前略以对今广。不同古德分擗经文。
    四正释中初释约远论近中。豪势者。恐人
    恃附失正道故。初似小益久则大损。邪人
    法者。恐人染习迷于正理。正观未成切须
    防断。在家事梵名为梵志。出家外道通名
    尼干。路伽耶等者。注家云。前如此土礼义名
    教。后如此土庄老玄书。伽耶陀亦云韦陀。
    近凶戏者。恐散逸故。那罗此云力。即是??br> 力戏。亦是设筋力戏也。近旃陀罗令人无
    慈。近二乘人令人远菩提故。西方不杂
    故云或来。既未受大无妨小志。故云随
    宜。欲想杀害菩提心故。欲想如止观第八
    记。不男坏乱菩提志故。五不男者。谓生剧
    ?ケ浒搿I?教ブ谢虺跎?薄>缥浇氐取??br> 谓因他。变谓根变。半谓半月余即不能。
    广如论释。危害难处不合入故。讥嫌增他
    不善心故。畜养妨人正修业故。如是十法
    诸教皆然。但离二乘诸教小异。今弘圆经
    须属圆人。此当因缘约教两释。但阙本迹。
    若欲立者本离十种二边境界。迹示离此
    十种恼耳。观心十种云云者。令比类说之。
    应作总别二种。总者无非法界。何所可离。
    何所不离。非离非不离而论离耳。还同
    非远非近而论近。初心虽了一切本无。而
    须数数近于远离。别者远离三教教主豪
    势。二边之行即是邪行。二边人者即名邪人。
    二观神通名为凶戏。三惑尤害杀三智命。偏
    空灭想名二乘众。偏观真俗名为欲想。乃
    至尚离上地法爱。灭色住空名为不男。方
    便观智皆害圆极。一切俗境名为讥嫌。远离
    魔外名不畜养。一一皆以所离为境。皆以
    三观为近。皆以三惑为远。近近处者。大论
    问。菩萨云何自静等。论答云。如病将身等。
    具如止观第四记。三意云云者。如向所列
    定心定处定门也。列竟即应广释广简。心
    谓能期之心。处谓五缘中处。门谓五事调
    心未暇广论。故二十五方便随要列二。如
    是三法皆令亲近。此约对前远以说近。
    近此近法故云近近。非远非近而论近者。
    初开三章作境智释。又观下全约观释。初
    文三。标门。列章。解释。解释者。初观字标智。
    中间一切法三字标境。后空字文中不释。但
    是结成智境。若单论下明境智意。智即方便
    品初五佛智慧。境即方便品初十如实境。但
    下空字随位判之。但此属弘经之行。彼属
    五佛所显。又单论等者。今正明观。何以举
    一切法耶。举所显能故空显于观。一切法
    家之空观也。次别释者。如实相三字别释境
    也。二边三谛者。二边对中中必三谛。三而不
    三名无一异。三谛如实对七辨异。故云实
    耳。实即无相遍相一切。故云实相。不颠倒
    者。别释智也。具如方便品初今不多说。境
    为观中诸句所观。但能观观部内尚少。故于
    此中其文稍广。无八颠倒者无于常无常
    等各四。即表中道。然常等之名名兼界外。
    以变易中非但独有无常等倒。望于双非
    仍有出假常等四倒。若不立双非。义则不
    尔。具如止观第七文。以双树表之。诸法即
    中故无二死。倒即生因无因必无果。故大
    论中喻如堕岩虽未至地即名已死。不退
    者契寂灭理入萨婆若。以从圆故因立果
    名。不转者。必定不为凡小所转。尚乃不
    为三菩萨转。况复凡小。须约六即以论不
    转。下去准知。如虚空者。先立譬也。不为二
    边转故。故观者叵得但有名字。次中道下
    合也。但有名字即性空。名字亦无即相空。
    此即所得二空观体。无所有下出二空相。无
    所有。即性空相。一切言语道断。即绝言思
    为相空相。性空中云无自等者。应约真妄
    互论自他及以共等。今真如理正当无因。而
    云无无因者。无彼外人无因故也。具足二
    空故不生不出。出者退也。今是观行三不退
    也。言惑智等不生者。具足应云行位因果
    等。但是文略。今略明者。惑智及理体本不生。
    惑智称理。故俱不生释不出中。言如来治
    者。全体即是故无可出。不起者。以入理故
    方便理教一切皆寂。无名者。重牒前无所有
    等。诠所不能诠理非名故。无相者。相所不
    能相。又云十境所不相也。无所有者。重叹
    观体。无量者。非界入阴诸数法故。无边者。
    非如偏小分限法故。无碍者。遍入诸法故。
    无障者。无能遮止故。虽复多句。?是能观
    无相无作与境合耳。对十八句立十八观。
    对一切法名一切空。三但以下结者。初总
    结诸句莫非因缘。上直明下明结束意。上
    多明双非。且云中观照于中境。岂有中观
    不照二边。今此重明照于二边。用结诸文以
    显中观不思议体。言理性毕竟清净者。重
    牒中境是双照境。故云如上所说。于中为
    三。初约初句以明双照二边境也。中体无
    作二边从缘。以无作观照缘解惑。又因缘
    下重释者。即以初句而为空边。照于缘生。
    缘生故空。空名涅??。即以次句而为有边。
    故云颠倒。倒亦从缘。且从倒边故名颠倒。
    用前中。观无偏而照。言意显者。胜以因
    缘一句义开两境。然初文不释颠倒者。颠
    倒即是说由。故不别释。今从故说下不别
    释者。故说即是妙教。教必被机。不必须云
    颠倒故也。常乐之言无别他释。故总在后
    示因缘颠倒三谛。以明观法。即常乐三观
    故也。三又但下又合前二句。同为三谛之
    境。凡从因缘生颠倒之法。皆妙境体。由本
    有境说上诸观。亦由第二说用观故。故有
    第三结说结观。又于结中三重释者。由于
    上来诸境也。初释由颠倒故说。次释由二
    边故说。第三释由不思议故说。虽三释不
    同。共显一致。虽显一致不无亲疏。初说
    从机故云颠倒。从机语通次说渐亲。由二
    边故中本无说。第三全约不思议三谛体说。
    虽有亲疏观法无别。同观三谛一实之境。
    故常乐一句无所离合。所以前后共成一意。
    次又观下通上下文。全作观释。于中又二。
    初作观体观相以释。次凡有十九句下。作
    十八空总别以释。初云观一切法空如实相。
    云标观体者。实相是所观。以所显能观方
    有体。次不颠倒下释观相。云九句者。对下
    十八单复不同故但九耳。复故但九。一不颠
    倒等。二不退等。三如虚空等。四一切语言等
    五不生等。六无名等。七无量等。八但以等。九
    常乐等。略出三句示复句相。令余准知。此
    中九句讫常乐观也。下十八空唯至无障。
    次引释论释如虚空等。更释不生等句。以
    由如虚空故。三世不摄。初如虚空者总标
    也。无入是不生。不从于现以入未故。无出
    是不出。不从于现以出过故。无住相是不
    起。即现在不住。摄大乘意引与大论同。复
    引大论四十三者。存异释耳。次约总别作
    十八空者。于前体相。亦可以为总体别体
    总相别相。今总别者。于前九句除后二句。
    以余七句离为十七。进取如实相句。合为
    十八。以前七中。初之三句二二为句。第四
    句单。第五六句三三为句。第七一句四句为
    句。故使句法盈缩不同。此十八空从所得
    名。能空?是一大空耳。大无大相即圆空
    也。故次文云中道正慧。即是能空。故句句中
    皆有能空及以所空。能空即是如不无断等
    也。所空即是颠倒乃至碍障等也。如云颠
    倒。颠倒是内。内颠倒空故名为不。下去准
    知。于空空中先立能所者。余句所无。以
    此句中能所名同。是故别显。余文相别是故
    不论。于中虽复所空名空。望能空智犹名
    为有。此中甚略。委释相状及以离合。具如
    止观第五记。若晓妙境及圆十观。方了此中
    十八观境。若不尔者。彼止观文乃成徒设。
    故彼正当安乐行人之观法也。故知始行须
    达彼意。方可弘经。若具不惬为利为名
    为众为胜。复肯同于二乘道不。大乘进退
    审自思之。所以勤勤于弘经者。愿共沾斯
    大利故耳。故彼境境结成大车。故彼观观皆
    依实相。四十余年秘要之教。教已难覩。所
    诠行理何由可晓。自非四依弘法之力。末
    学迷滞安遇斯文。遇而不求何异日月于
    盲者耶何异雷霆于聋者乎。但今文中观
    法未周。属在彼部。文虽不委品相略周。今
    粗点之使缘心有在。何者。实相妙境也。慈
    悲发心也。止观安心也。一切破遍也。十八道
    品也。亦不分别通塞也。离十恼乱助道也。
    梦中所见表后三也。通括四行十观略周。
    通论又以四行助十。若四若十并涉因果。
    四总十别。若总若别。俱通横竖。四行事仪且
    在于始。十法导理无不克终。岂涅??行独
    在于始。又此十八名在大品。大论委释。经
    通三教论释复含。但简二乘而不细辨通
    别菩萨。是故读者弥须置心。故须对经一
    一圆释。偈中等者。义异故开。意同故合。故前
    行近以广显略。上行近至次第者。上文行
    三虽有三释。应取第三离为三谛。释以三
    重释各遍消故。不同于近中三也。但得云
    各。言复不次第者。非但不次亦乃通总。颂
    中多是近处文。故应入下至颂事远近者。
    约远论近也。亦应云颂双标行近。亦是颂
    人空行处者。前行处中第二作二空消文。
    于二空中离十恼乱。亦当生空柔和善顺。
    言即兼者。近中远近亦同生空法空。还于
    远近修空修观故耳。又远近等三亦?约前
    行三而已。准偈标结俱双故也。常离国王
    等者。乃至官长准例可知。非直弘法他皆
    准此。作此谤比丘等者。世谤者言。既比丘作
    此。为佛听耶。佛法尔耶。韦陀者。具如止观
    第十记。所以不许亲韦陀者。或恐人疑。比
    丘教彼言佛法若斯。又复外道常思佛过。
    若亲近此或谓比丘须彼。则佛法不如于
    彼。故诫内众勿亲近外法。乃至六谛二十
    五谛等。具如止观第十记。乃至赞咏准此
    可知。初为跋耆子说阿?酬颊摺9手?鹩邪?br> ?酬疾亍J欠鹱运怠H瞬患?摺Z杭圃圃啤;?br> 谓是十二部中论义部者。不然。言相续解
    脱经者。是佛自说故且名经。当佛灭后阿
    难所结集者。名修多罗。五百集者初名解
    脱。后广集法相乃名为论。欲相者。颂中虽
    无欲相之言。以长行有故今略释。俱舍云。
    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今依旧名目。须轮
    者。修罗耳。如中阿含云。有一异学问簿拘
    罗云。汝于正法中已八十年颇曾行欲事
    不。簿拘罗言。莫作是语。更有别事。何不问
    耶。异学又问。汝于八十年起欲想不。答
    不应作如是问。我八十年未曾起欲想。尚
    未曾起一念贡高。未曾受居士衣。未曾割
    截衣。未曾倩他作衣。未曾用针缝衣。未
    曾受请。未曾从大家乞食。未曾倚壁。未
    曾视女人面。未曾入尼房。未曾与尼相问
    讯。乃至道路亦不共语。八十年坐。故知衣食
    等欲想。一切尚无。况复染欲想耶。弘法之徒
    观斯龟镜。世人笑他滥大乘者。以为合杂。
    在小检者亦可思详。况今弘经息讥为本。
    云云。八精进等者。具如止观第二记。又复不
    行上中等者。约废权说。故前三教名上中
    下。或指三乘或三菩萨。不倚圆等者。佛尚以
    异方便及余深法。用助正道。后学顺教岂可
    固违。习实尚微而蔑偏小。须顺佛旨将护
    物机。问。偏圆与权实何别。答。通则不别。别
    论小异。偏圆约教权实约法。法即教下所诠
    通于理智行等。问。佛世观机恐物堕苦。先
    以小接次以偏引。末代弘法岂必然耶。答。今
    云助者。举况而已。恐倚圆蔑偏。然弘经者
    随其行位。若始行者具如今文不以小答。
    若深位人始未弘法。必以生灭等三。方能
    显于圆顿。具如止观诸文皆先渐后顿。面
    誉等者。如对二人偏誉一人。其不誉者义
    当对毁。然好誉者必当善毁。令他怀此。故
    须并息。又面誉如对毁。故智者息之。问。经
    赞小善安遮面誉。答。好面誉者未必赞
    善。赞通隐显制面防喻。故安乐行人自护
    防彼。亦不得约张说赵长等者。寄张家长
    说赵家长。故令赵家谓说张长。而讥已短。
    谓见赵行忏。云张人勤。岂不令赵谓以张
    勤而讥己怠。似善法骂故不应为。若向张
    说赵短。复令张人谓向赵人而说我短。故
    大论云。自赞自毁赞他毁他。如是四法智
    者不为。何以故。自赞者是贡幻人。自毁者是
    妖惑人。赞他者是谄佞人毁他者是谗贼人。
    智者应以四悉筹量而护自他。若叹二乘
    等者对大叹小。令失大故。若毁二乘。或
    令二乘大小俱失。此约始行二乘人也。亦是
    习小助大之人。如涅??中二乘是也。不生
    怨嫌心者。怨字去声。损己则怨。违情曰嫌。
    若作平声者。伤己未重心。积大仇。安乐
    行者尚去顺己之喜。况构无怨之恨。大集
    云。过去世时有罗刹王。于俱留孙佛法中出
    家。发菩提心。诵持大小乘法聚。各八万四
    千。由意嫌头陀比丘。云不诵经典犹如
    株杌。由此堕狱受大苦恼。从狱出已受罗
    刹身。于贤劫末楼至佛所。方脱罗刹身。常
    人尚尔况安乐行为弘大典。将护小行。又
    怨怪嫌责怨深嫌浅。浅深俱舍方称正行。此
    口安乐行中所言心者。为制口故。观诸法
    空等者。心已住于毕竟空理。牒前行法。故
    必不执大而轻于小。但随顺法相复顺物
    情。尚不令顺法而违物情。况令违法而复
    背机。故从若不见去但答大法。随义而答
    有三者。三种语也。智者语即可答。王者语愚
    者语即不可答。不应以圆行呵别者。经虽但
    云学佛道者。以藏通菩萨虽亦求佛与小
    共故。犹属小摄。既云求短。以权有短是故
    尔耳。比丘下云诃通者。四众通有三乘故
    也。去道甚远。复云别者。以通教中复有别
    机。沈空下却释通也。岂踊出菩萨补处尚皆
    不识一人。云何令修此等行耶。况人未出
    预说行耶。况复出已赴命弘持。不见更
    令有修行处。经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此中
    不须引中论观法品见论爱论彼乃通属三
    界之惑。亦不须引净名见苦断集。是则戏
    论。此乃别斥小乘果人。又不应引大论若
    言非有非无。是戏论法及第四句名戏论谤
    等。今制嘲谑之论妨安乐行耳。故知释义
    须望本经。弃浅从深未为当理。止观二
    行各有四者。此中初二行颂止四。次三行颂
    观四。初止四者。初一行颂第一离嫉谄。次
    一句颂第二离轻骂。三一句颂第四离诤
    竞。四半行颂第三离恼乱。次三行颂观四
    者。初一行颂第一大悲。次一行颂第三大师。
    三二句颂第二慈父。四二句颂第四等说。但
    其皆曾发心者。以皆曾发偏小之心。入实
    不遥通成大机。即慈境也。此悲境摄一切三
    界内者者。文中既不云出家。则知是界内流
    转之徒。经虽但云非菩萨以大例小验知
    亦不发小。准前大小俱是慈境故也。应知
    与乐拔苦随举一边。故各释妨令通大旨。
    经云不闻不知等者。据理而言。偏亦应有
    不问不信等。圆亦应有不闻不知等。问。云何
    得知前三是权后三是实。答。准正发誓文。
    但牒后三而为是经。经以神通等者。二力
    ?是福智二严深观如来室衣。共为大善寂
    力者。不起即衣现仪即室。言八万等者。?
    是小乘八万而已。如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
    有八十千。未关于大。第五随功者。始自七
    贤终。至罗汉并有定慧分故。城即涅??者。
    即第四果也。得有漏者贤位法也。六合譬中
    次第合六。初合初而诸下合第二。如来下
    合第三。其有下合第四。于四下合第五。而
    不下合第六。合与珠中。经云见贤圣等者。
    太集云。知苦坏阴魔。断集离烦恼魔。证灭
    离死魔。修道坏天子魔。今不云天子魔
    者。以小乘多断三魔。未坏天子魔故。然
    有坏义。经云有大等者。如来见此小乘贤
    圣。已除界内因果。名与阴战。至般若后
    名大功勋。故三毒等且在小中。尔后时长通
    云欢喜。烦恼障中初又三。即贪等三毒。次十
    六行云一切者准下释一切。始自十信终
    至妙觉。故知三惑但在欲界?三毒耳。以
    十信具除三界惑故。下去犹有见思等三。
    故云一切。以一切言通收三惑俱转故也。
    安乐既是如来之行。故弘经者预表果成。故
    知弘功其力不小。问。何以至此即叹教耶
    答。此在迹门流通之末。前已明佛去世后弘
    经功深。古佛证经今佛成道。二万八十万亿
    此土他方宣通之益不可测量。人获妙功
    良由法实。故流通末重辨所通。所通者何。
    三周开显。故举轮王威伏兵众获勋。勋有大
    小故所赐不同。此四行后复结成者。显四
    行功成。能行此行兼弘经力化功归己果
    相先彰。故使大士刹那梦逾亿世。表一生
    弘教功超累劫。初十信中既云慈悲。又云
    正见及以无痴。慈悲是弘誓似发。正见无痴
    是界内真成。即无见修二惑故也。住中既
    云见佛。表自当得八相。即分真无生忍位
    也。见身处中表入实也。欢喜以表入欢喜
    住。发心见中与初地等。故亦云喜。得三总
    持具三不退。佛知者得记之由。下去得记可
    知。修习云行者。前非无行不别而别。至此
    最得行名故也。证诸者。诸言正表断三十
    品。言无垢者。初住已得。为顺大经且从
    初地。若云入金刚定。义当等觉。合在第十
    地中。此中明信等五根乃至八正者。释佛
    道也。所行之道不逾七科。随要略明信后四科耳

    法华文句记卷第九(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