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法华文句记卷第八之四_释见宝塔品

    释见宝塔品

    此中四度云见宝塔。下文云四番即四悉
    也。初世界中翻名有无三世不同。覩必欢喜
    故是世界。言经云佛三种身者。借普贤观
    经也。既结此经故可证同。当佛亦然者。未
    来有说法华经处。此塔还现彼佛亦坐。本
    论亦云此经为三身菩提故。此经已说师
    弟因果。故古佛证集分身佛。彼华严经加四
    菩萨说菩萨因果。能加但是迹佛主伴。故不
    假集佛。但云十方互为主伴。仍不云伴
    是佛分身。但云眷属而已。文中诸品皆云
    集诸菩萨。注家云。道非存亡古今一揆。然
    则裂地踊塔。以表双林不灭。更延接影微显
    丈六非生。故云见宝塔品。今谓古佛塔今佛
    坐。则表古今实道不生。未必预表双林不
    灭。一往观之。谓今现佛入古灭佛之塔。表
    灭不灭。今谓不然。古佛塔现示灭而不灭。
    释迦入塔示生而不生。不生不灭故并坐表
    之。集分身召本属。乃显舍那非成。岂唯丈
    六示灭他人问云。大众见塔为根为识。为
    塔令见。广约譬类以破自他。此深不晓经
    之大旨。三周之后纵有凡夫。咸殊凡见。然
    中论观法被末代钝根。佛世当机何劳设此。
    消经观行理合如然。凡诸释经若无通见。
    致令后学不闲宗途。今正为证经旁论所
    表。有人问召古佛集分身。身何故多塔何
    故一。今为答之证经义足。故宝塔不多合
    多宝愿。故分身不一。假令证经须集多塔。
    塔岂不多。既能应现十方信知塔亦非一。
    故分身是化塔亦宜权。今从所表今佛一身
    而集多身。密表迹用之非一。古佛多塔但
    示一塔。显表实理之不二。况从地在空及
    诸校饰。悉非徒尔。明显此事者。三世诸佛转
    法轮等。皆至法华出世事说。故今经文加
    四支征。璎珞下为人者。以校量福为生善
    也。善吉问等者。第九供养舍利品云。佛因善
    吉问供养全碎生法同耶别耶。佛广校量
    云如供养一佛舍利起塔满一四天下。不
    如供养生身。由色身有舍利故。又起塔
    满大千供养色身不如供养法身。由法
    身有色身故。当知见色不及闻经。以由
    闻经有法身故。故经偏圆即法身全碎功
    德不等。顶王等者。曾检大乘顶王经及方等
    顶王经各一卷。并未见此。难意者。教与舍
    利时同益同何得不等。答意者。舍利时等亦
    生身之力。北地师下破谬斥非。义当破恶
    即对治也。云说经竟者。意云正经已毕。地
    师去表身不二。以称理故属第一义也。释
    论下证地师非。师言南岳也。虽云三身意
    将法报以斥地师。无来者不合东来。无出
    者不应踊出。巍巍者。不应塔内。应身者不
    应唯此。若即此等者。如南岳所述三身胜
    相。若其直云多宝是法佛者必不可也。尚
    非应身岂具三身。故知多宝是法身者。未
    尽经旨。?是表示等者。?以释迦等事表
    理可也。故知非直来证乃表经常。故多宝
    表法及具三身。多宝久灭今出证经生不生
    也。往昔灭度犹现全身灭非灭也。既非生
    灭常住不移可表法身。释迦入塔二身相
    称。如智称境故可表报。分身表应文理自
    成。如境智相冥故能起应。三佛至而不一
    异者。能表三中各三故不一。所表三中皆一
    故不异。又能表中三相别故不一。法体同故
    不异。又所表中亦以体同故不异。以身别
    故不一。又化道别故不一。共成此故不异。
    总而言之。即三而一故不异。即一而三故
    不一。见宝塔下云云者。于前四文明示四
    相。以消四文。略如前释。四皆属圆。从塔出
    为两去。次约教本迹。初双标两义。次释出
    两意。释中又四。初正释。次若塔从地下。辨
    同异。三若塔来下判显密。四今取下释妨。初
    文又二。先明塔出证前起后。次明在空以
    表二意。故二文皆以证前当约教。起后当
    本迹。初证前中二。先约真实。次约大慧。以
    此二是多宝证词。初文三。初示三周无非圆
    实。次辨广略等。三示流通。初如文。次文者。
    先略次广。初文者。既重述证?可从略。故
    但云真实。况处中及广皆约所非。所非必
    多能非唯一。故三周中虽或四一若十若
    多不出实相。次处中中言八不者。具如止
    观第六记引中论文。中论显理故八不叹佛。
    塔证中经亦八不叹实。故塔踊事复表八
    不。以义同故。故云塔从地等。又证下示证
    流通亦是真实。问。何不证序。答。二段既实其
    序岂虚。若尔何不待至安乐行末踊出初
    耶。答。以法师中具明人法方轨。现未师弟因
    果及以处所。天龙作护化人集听。足辨弘
    经故。多宝出证。证已命觅弘通之人。故引
    达多往以证今佛益。而劝流通。举持品人
    以证弘者。而劝流通。虽尔未有始行弘通
    之法。故重举安乐行耳。故安乐行未关踊
    出。次约大慧者。真实者。通虽四一别在所
    显。故先叹大慧。次叹所说所显之法。大慧
    ?是种智前已具释。今但更与不共般若辨
    同异耳。于中先问。次释论下答。三如一下
    譬。彼般若及此大慧俱能入故。妙法之言
    一分通智。四当知下结二文意同。次起后明
    本者。对迹明本可云本迹。于中为二。先
    明所起之由。由塔出故请开。由塔开故。
    见佛。由见佛故请加。由得加故在空。由
    在空故命众。由命众故声彻。由声彻故众
    至。由众至故生疑。由生疑故得说。言明
    玄等者。略举经题玄收一部。故云佛欲以
    此妙法等也。久远下明能起所表。表于本
    地三世益也。久灭今出故云神通。现益在
    说故云音声。誓愿不休故尽未来。以此起
    彼故名为开。问。经中但云大慧真实。有说
    处证闻说故出。那云证前及起后耶。答。文
    无理有。从此中出寻叹真实。故知证前。如
    明起由即是起后。次在空中亦初约教。七
    方便人见理圆也。次修得下本迹也。亦先叙
    迹。次若发下明本观心释中既云依经修
    观。当知经经皆可修习。柰何章疏都不涉
    言。故此宗徒行解无废。消文理观二义无
    亏。冀怀道者尊之尚之。每覩斯旨恨已
    所未沾盘桓经思顶戴永永。于中三。初明
    三身各有能表及以所表。初明以观为因
    得法身果。得法身时不独法身故云境智
    必会。如塔下能表。境智下报身。如释迦下能
    表。以大报下应身。如分身下能表。次由多宝
    下总举能表。当知约观持经。方具三身。三
    普贤下引证。得三种身。皆是方等大乘教也。
    次有人下出旧分文。此下应云十六品。前
    从弥勒问来。但有十品。此是庐山龙意。太
    早云云者。应叙上下文相分齐。以证此师
    分文太早。如破光宅惟忖之例。此且据本
    迹之名以破。然准此师意言约身者。以多
    宝为本释迦为迹。前约说者。释迦自说三
    周开权及以流通。今所以从名破者。以此
    师不知今经显远诸经所无。方望一代及
    前迹门。乃受本名。何须于此即云本迹。若
    预密表意则可然。于此分文故成太早。七
    宝为塔者。即七觉七圣财。七圣财谓闻信戒
    定进舍惭。随其教位明七深浅。既是佛塔
    之七又证实经。并用无作七觉七财。于无
    作中尚须性德。何况修得。七觉圣财俱修得
    故。虽分宝别。七宝即塔能所不别。然塔是
    所依严是能依。高五百等者。既塔所表须皆
    圆释。竖即因中望果。万行一行一切行。酬
    因果中万德一德一切德。从始至终名之
    为竖。当位具足名之为横。凡一切行历缘
    对境谛缘度等。无不庄严从因至果。若横
    若竖皆须有体。方可名为万善庄严。地者
    止住第一义空者。然体无明即第一义空。
    故无明无所破亦无所住。故第一义空即
    无能住。无能住故地既无破而破。空亦无
    住而住。种种等者。定慧无多对暗散说。又
    定慧遍摄。故亦云多。具如止观摄法中说。
    无量慈悲室者。以龛为室故云龛室。重云
    亦是者。重释室也。室亦名舍。幢亦?趵唷H?br> 大长者中说。垂宝等者。从因至果。果德皆
    籍因中万行。由庄严故即能下化。如严复
    垂。四面等者。即无作四谛也。由四谛四方道
    风。吹四面四德之香。充而且遍。即是天然四
    德之理。假修德以远布。平等有二者。法等
    者。大慧所观理也。同得者。皆用因理以至
    果也。若所观理与众生异不名大慧。如是
    如是等者。一如法相者。叹佛所说称于实
    故。二如根性者。至第五时不差机故。先
    答第二问中。问。初云地踊。此云东方者何
    耶。答。东述本缘。踊申昔愿。若所表者。方始
    表开。地踊表显。告比丘等者。验具四众非
    不说法。当是多宝者。问。十方世界岂无一
    佛不得开显。不开显者。皆应发愿。何独多
    宝。若不发愿佛道不同。若发愿者皆合听
    经。又诸佛化皆预照机。岂成佛竟不得开
    显。方始发愿。答。同与不同开与不开。有愿
    无愿皆是随缘。若宜有愿皆悉尽来。何虑
    不集。后方发愿亦是鉴物。三变净土由背
    舍等者。问。佛有楞严三昧之力。何以仍用小
    乘事禅。又表破三惑。复非所治。答。是定圣
    行揽因成果。果地事用无爽于理。即楞严
    中具诸三昧。非昔因时见禅法界。岂背舍
    等变过三千。然化佛事宜附小名。故大论
    中亦是准小。故云欲得自在修胜处。欲得
    广普修一切处。若但小用唯于三千。又初
    一变下表破三惑者。既楞严中即理之事。
    不妨一一皆破三惑。况今三昧直论功用。
    破惑乃是所表而已。表前破已表后更破。
    如僧中与欲者。不必全同僧中法事故云
    如耳。多宝愿力须诸佛集。复令时会知分
    身多。故此诸佛为开塔集。集又不至但遣
    侍者。传问讯等状如与欲。故诸侍者但申问
    讯。无说欲辞。大集若干诸佛与欲者。于欲
    色二界大空亭中。广集十方一切诸佛。二十
    一云。南方有佛名曰金藏。彼诸菩萨见光
    明已。问于彼佛。彼佛答云。北方世界有佛。
    名释迦牟尼。欲为大众说法破大?x慢。遣
    使从我索欲。我今与之。余方亦尔。各令一
    大菩萨与十恒沙诸菩萨等来此偈赞。亦
    无别欲词。大品亦千佛同说。今已开权。次
    欲显远。使诸佛道同。故令诸佛与欲。有人
    问。众俱在空分身何故犹处于地。今答。时
    众已闻迹门开权。初入寂光之土。故以居
    空表之。分身示迹各有所化之土。故居地
    以表之。又释迦不久显本。亦先居空以表
    之。各有其致不须疑也。尔时释迦下亦约
    所表。为开权者。多宝本为证经故来。应
    令众见。佛身表实。塔开表权。故开塔表
    开权。见佛表显实。有人于此立本迹者不
    然。本文在下。问。凡云本迹本应胜迹。望下
    本门则释迦显本。舍那犹迹何以迹胜而本
    劣耶。答。此义不然。舍那是迹中之迹。自望本
    时遮那为本。释迦开已望迹成妙。舍那迹
    妙。迹妙犹?。具如玄文本门十妙。经见二至
    加趺坐者。法华论云。为显三身为成大
    事。八万二万者。八万在法师品初。二万在
    持品之首。偈中第二八行半颂分身佛集者。
    上文有七今颂甚略仍不次第。初三行颂第
    二应集。义兼大乐说欲见及以请集。次一行
    颂土净。次四行半颂诸佛同来。明难持中
    经云八万四千皆不及者。八万之名不必全
    大。具如止观第一记引俱舍报恩等经。乃至
    十二部亦通大小。具如玄文说法妙中。但
    令他得小六神通。亦未为难若立有顶。此
    约不得通者为况。故知圆经暂读暂说。诚
    为不易。若有能持则持佛身者。体宗用三。
    衣座室三。即三身故
      释提婆达多品
    注四释中唯无观心。初因缘中但通语感
    应。故云生时等也。问。恶人出世何名感应
    答。令无量人不敢造恶。天热者。从事说耳
    问。何无四悉。答。义立非无。见者喜其己身
    不作。即世界。不作善生。即为人也。不作恶
    边。即对治也。无障果事。即第一义。因行下
    约教。理顺即圆教。事逆即三教。唯圆教意逆
    即是顺。自余三教逆顺定故。本迹中言同众
    生病者。大经云提婆达多必不破僧。报恩
    经云。若有人言提婆达多实是恶人入阿鼻
    狱者。无有是处。大云经云。提婆达多不可
    思议。所修行业同于如来。诸新旧章皆云什
    译元无此品。并准齐宋录云。上定林寺释法
    献于于阗国。得梵本来。瓦官寺沙门释法
    意。齐永明八年十二月译讫。仍自别行。至梁
    初有满法师讲经百遍。于寺烧身。乃以
    此品置持品前。亦未行天下。至梁末有
    西天竺国沙门拘罗那陀。此云真谛。重译
    此品置宝塔后。今谓若准正法华。西晋时
    译已有此品。则梵本不无。若观所译全似
    什公文体。若准嘉祥三义度量。一者外国
    相传。流沙已来多无此品。恐什公未见。今
    谓什公亲游五竺。岂独流沙。二者什公译经
    多好存略。如智度百论之流。此亦不然。西
    方好广但略其重。岂可全除正文一品。三
    云。宝塔命人持品应命。以提婆间者。全成
    剩经。何以安此。今文不云真谛重译。复云
    南岳私安。若必真谛重译不虚。何妨本译江
    东未有。以此验之。乃成三人俱契经理。
    望嘉祥三义。全不可依。涉法师云。不合安
    此。授记调达应安授学无学记品中。后智
    积后应安神力品内。今谓若尔。于阗应将
    两握经来。法意乃有补接之过。若尔何不
    学无学记。无学将入千二百中。学人自为一
    品况提婆达多不云得果那忽安置学无
    学中。两存两没者。文云。此经是五年译之东
    安法师云。七年三月十六日译讫。慧远经序
    同或云。弘始十年二月译竟不同之事未可
    追寻。竺法护太康元年八月十一日译讫。为
    十一卷名正法华。亦云八卷出聂道真录。
    此两存本也。次有沙门支道根。晋咸康元年
    译为五卷。名方等法华。外国沙门支??梁
    接。魏甘露元年七月于交州译。彼沙门释道
    敷笔受为六卷。名法华三昧。出姚录魏录
    武丘道亮云。有五本。四如前。更有萨云分
    陀利本。既存于世乃成三存。?笨?耪拚摺?br> 什译才毕?北憬仓????耪蕖J比撕粑?br> 九辙法师。一者昏圣相扣辙即序品是。次有
    七辙即是正宗。一者涉教归真辙为上根人
    二者兴。类潜彰辙为中根人。三者述穷通昔
    辙中根领解。四者彰因进悟辙为下根人。即
    化城授记五赞扬行李辙。即法师品为如来
    使。六本迹无生辙。即多宝品。多宝不灭释迦
    不生。多宝为本释迦为迹。本既不灭迹岂
    有生。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七举因征果辙。
    即踊出寿量品。弥勒举因征果佛举寿量因
    果所由。八称扬远济辙。即随喜去讫经属流
    通也。名目甚美而宗体不显。?惫?钟卸?br> 十八品生起。甚有眉目于今无妨。但品旨
    未彰。而不的语远本。但云因果。何成发
    迹。四渎者。江河准济。意云。天下大同。提婆
    达多至为五逆者。俱舍云。杀父杀母杀阿罗
    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今初云破僧。略如前
    目连缘中及止观第一记。出血者。如佛在阿
    耨达泉告舍利弗。往昔世于罗悦只。有长
    者名须檀。财富七珍子名须摩提。父命终
    后其异母弟名修耶舍。须摩提设计不与
    彼财分者。唯当杀之。便语弟言。诣耆?崛
    山有所论说。弟即可之。即执弟手将至
    悬崖。推弟崖底以石堆之。即便命终。佛告
    舍利弗。尔时长者今大王是。须摩提者即我
    身是。异母弟者即调达是。以是因缘无数千
    劫入饿鬼中。入堆山地狱。以残缘故我于
    耆?崛山经行。提婆达多于高崖。举石长
    三丈阔丈六。以掷我头耆?崛山神名?罗。
    以手接石。小片迸堕伤佛母指。出于佛血。
    出兴起行经。教阿?世放醉象等。具如释签
    第三。余文可见。具列在诸经论。俱舍业品
    云。五并业障。摄约处人除北。约人除扇搋。
    四身一语业。三杀一虚诳一杀生加行。无间
    一劫熟。随罪增苦增。入比丘分二。以为所
    破僧。言若作等者。如文。调达但有破出杀
    三逆。兼放象毒爪二杀方便。正兼方便且
    云五耳论有同类五逆。谓污母无学尼。杀
    住定菩萨及有学圣者。杀有学圣者。杀罗汉
    同类。夺僧和合缘。是破僧同类。破坏?覩
    波是出血同类。不以放象毒爪为同类者。
    彼是方便非同类故。入大乘论问。彼提婆达
    多世世为佛怨。云何而言是大菩萨。论答云。
    若是怨者云何而得世世相值。如二人行东
    西各去步步转远。岂得为伴。此五逆缘当
    因缘释。若作下本迹者。前题注中又并略述
    竟。此品下别明来意者。验嘉祥三意。全无
    所以。可以意知下云云者。应重叙文殊是游
    方大士。十方弘经。乃至入海唯常宣说妙
    法华经。乃至一切大乘诸经。文殊皆为发起
    之众。度义等者。大论始从十五终二十一。
    广释六度。一一度中皆存众释。今攒其大
    略。文相显著者。分为四类。亦非一处次第
    列之。若欲委知寻论本文。诸家取舍广立
    义门。杂引大小不任证据。不知何者是释
    迦所行具足。令一家立教则体相可识。迹示
    四相本行唯圆。初三藏中二。一略释次分别。
    初又二。先直明六相。次束十善以为六度。
    以此六度属世法故。且以世间十善而用
    对之。次分别者。引善戒经自开三种。文中
    先明对治即所治也。次相生者。约行次第。
    果报中云具者。谓诸根具足。色谓端正力
    属精进。若言下六各十者。名出地持华严。
    月藏下属圆教者。于中先责世心。次令依
    第一义。以成波罗蜜者。谓但取初心一念
    具足。则一色一香无非十度。华严下借彼
    教道深位。以证圆人初心。验知华严存于教
    道。别义明矣。若圆极说岂至七地方具十
    耶。故地持中念念具十。六之与十开合不
    同。具如止观第七记。若念念具十。何行何
    念而不具十。一行一切行斯之谓也。经中以
    持般若校量。过舍恒沙身者。乃以实行
    对事舍说耳。若六皆法界此则不然。故不
    可以三事皆空。及以次第出生诸行而比
    之也。又此六度上下诸文非不略释。观其
    文意随事各别。若序中横见。但是现相发
    弥勒疑。文殊引古。种种之言为引同耳。过
    去佛章为开五乘。菩萨之文六度甚略。药草
    喻中三菩萨位不语行相。意在辨于差与
    无差。分别功德略举五度。为校量本亦非
    正意故。无行法。唯此中经文虽略列。而正
    明行因趣果之相。故释者委列使一切行
    会入一乘。三十二相者。诸教所列修得不
    同。多在教道。若实道者。但是发得不须各
    修。如下龙女叹佛偈中。自非深达安能具
    相。具如止观第一见相发菩提心中已略辨
    之。今文虽即具对四相。意在发得。故次文
    云。实相是圆教相本。虽修发不等相体多
    同。今文多在大论兼在诸经。法界次第具
    列名竟。今与彼文仍有同异。今剩有二相。
    又足跟直踝不现。项光万字青发。此五相法
    界次第中无。法界次第中有丈光喉中津液。
    此二相今文则无。八十种好文亦不同。?是
    经论译异。非胎卵湿化之化生者。不同界
    内四生中之化生。如诸天化生仍在父膝等
    生况同四趣中耶。今此忽然而有。如药王
    中云。于净德王家忽然化生。亦称湿卵等
    者。但以莲华在湿未剖如湿如卵。含在华
    内义之如胎。大宝积云。菩萨成就八法。于
    诸佛前莲华化生。一者乃至失命不说他
    过。二者化人令归三宝。三者安置一切于
    菩提心。四者梵行不染。五者造佛形像安
    华座上。六者能除众生忧恼。七者于贡高
    人常自谦下。八者不恼他人。此一经虽尔
    以诸经论随宜说耳。假使一切经论所列。
    生莲华缘并为今文闻品功德之所超过。故
    华生虽同本缘各别。云云者。亦可释妨非
    今文意。尔时文殊下第三寻来。有人问序中
    在座。今云何海来者。今为答之。岂以凡情
    而度圣境。不起此会于海化物。义亦何辜。
    亦何在序一期益讫。去时岂要白知。来时大
    利方生与众自海而至。若例地踊菩萨赞
    词此经甚略。或当彼有广文具有出会之
    语。而传至此者略耳。问。三千之外各四百万
    亿无复大海。文殊何故仍云海来。答。事释未
    爽况不思议。今三义通之。一者既移天人
    及变大海从所移处来应无远弊。二者海
    众纵移而龙宫不动。龙谓不动而所居已
    变。从变而不变处来。有何不可三者。无缘
    者被徙。有缘者今来。此不思议山海宛然令
    众不见。但是变见非谓改体文殊。既不起
    而往。其土亦即秽而净。故净名云移。置他
    土都不使人有往来相此中乃使有往来
    相。而本不移。故知应有机者则土变众移
    而尚来。其无缘者土复众来而不至。所以理
    虽无动化事成规故使所见不同来往时
    异。菩萨化仪尚尔。岂佛设变同凡。问。不起
    而往。何故云来。答。示彼此众知经功力。识
    禀教益故须云来。不往而往不来而来。皆
    为利物何须此难。故知他土未必见来。彼
    不见来此不见去。不来不去而移事灼然。
    如净名足指按地。是时大众自见坐宝莲
    华。而土秽如故。经中文殊所叹龙女。不出
    弘誓定慧诸行。智慧下是慧深入等是定。慈
    念等是誓。功德下行也。下去诸文有此流例。
    准此应知。正示圆果中。云龙女作佛者
    问。为不舍分段即成佛耶。若不即身成佛
    此龙女成佛。及胎经偈云何通耶。答。今龙女
    文从权而说。以证圆经成佛速疾。若实行不
    疾权行徒引。是则权实义等理不徒然故胎
    经偈从实得说。若实得者从六根净得无
    生忍。应物所好容起神变。现身成佛及证
    圆经。既证无生岂不能知本无舍受何
    妨舍此往彼。余教凡位至此会中。进断无
    明亦复如是。凡如此例必须权实不二。以
    释疑妨。言权巧者不必一向唯作权释。?
    云龙女已得无生。则约体用而论权巧。非
    谓专约本迹为权巧也。故权实二义经力
    俱成。他人释此。或云七地十地等者。不能
    显经力用故也
      释持品
    有本云劝持。义须俱存。随题皆得不及从
    初。故文为两段。若欲于此立四悉者。双
    释似世界。二万似为人。八十似对治。佛意
    似第一义。故佛意言双指两段。尼请记中。
    应开此文为四。先二尼各有请及记。三诸
    尼领解。四诸尼发誓。经云姨母者。本行集
    云。释种善觉生于八女。时净饭王兄弟四人。
    各纳二女。净饭王妃。即摩耶爱道。摩耶生已
    七日命终生忉利天。爱道是姨。故云姨母。
    次问答。答中云为引始行及开安乐行者。始
    行见诸大德。尚不能此土弘经。况我等耶。
    是故须下安乐行品为始行之轨。岂得下
    方未出预云踊出所行。若尔。品初文殊应
    问踊出菩萨。当行何行而但云于后恶世
    等耶忽闻踊出时众应问踊出是谁。次偈
    颂者是孤起偈诸菩萨等请护弘经。即是自
    述弘经方轨。以由佛于法师品中说方轨
    竟。宝塔慕觅用方轨人。达多引往用方轨
    者。释迦即是禀方轨众。故云以身为牀坐
    等持品即是恶世方轨。安乐行是始行方轨。
    故云住忍辱地等。具如后品。若不尔者则
    弘经无轨。无轨弘经斯无是处。如赤身入
    阵自损不虚。被铠之言应不徒设。初十七
    行被忍衣文三。初一行总论时节以明着
    衣。有诸下九行别明所忍之境。三我等下七
    行。明着衣意初如文。次文三。初一行通明
    邪人。即俗众也。次一行明道门增上慢者。三
    七行明?c圣增上慢者。故此三中初者可忍。
    次者过前第三最甚。以后后者转难识故。
    初二如文。第三文中言宝云经第六阿兰若
    等者恐误。文在第五。先释名者。阿无也。兰
    若名诤。文中云事有事故诤。今依经先出
    正行次方辨邪。初文云住阿兰若者。不与
    世诤。不近不远便于乞食。有树阴多华
    果足净水。无难事不险阻易登陟。独无
    侣诵所闻(云云)。有王大臣长者等来寻诣
    之。作是言。善来善来。若至住处应唤令
    坐。若不坐勿独自坐。若不就鄙座。应种种
    安慰为其说法若不乐广说。应为略说等
    (云云)。若不尔者。非兰若行。凡居兰若为调
    烦恼。自举篾他非无诤行。未知端拱意在
    何之。轻倨师友傲慢王臣。况令无识者谓
    圣。使有眼者寒心。罗云之行永乖。空生之
    德安在。但由心无内实。专以身营外虚。笃
    论其道诸无所云。审如宾头卢知七年失
    国。及稠禅师进否为王。故起居适时安得一
    向。十住婆沙明兰若比丘乃至具五十法。方
    堪止住。乃至十二头陀各具十法。不然则
    且寻师进道。何遽守愚。不应式者。出家离
    世割爱募道。应以五分而为正则。尚违
    小乘之式。而反轻于大教者。尤害之甚。若
    以此名而均于大。则圆乘三学二脱可以
    自规。方应出家兰若之式。虽说至得活等
    者。谓着其所说不勤行之。专思自活。如
    斯等辈名相似三学。矫三学贼三学诈三学。
    而欲轻于通经者。故令弘者当着忍衣专
    弘正法。有戒之人具增三学。方名增戒。守
    一不行信知戒减。戒尚不行安行定慧。是
    故须历五分勘之。三明衣意中。文引中
    阿含第五黑齿比丘诉佛者。准彼中含第三。
    明人有五去文相应也。彼经舍利子相应品
    水喻经云。佛在给孤独。舍利子告诸比丘。
    我说五阴恼有五缘。云何为五。即以五喻
    喻于三业。更检第五经。人有五者?是三业。
    单善为三。俱善为一。俱恶为一。若更作双
    善为三句。即成八句。恶边定无单双者。单
    善即是双恶双善即是单恶。故不得有恶边
    句也。经中不作余三句者。或举五知八。
    或是随机。有文中初云身恶口意善者恐
    误。准合喻中?有单善。但应云身善口意
    恶。口善身意恶。意善身口恶。故初喻云纳衣
    等者。此是身善口意不善。以合文云念用
    身净弃于口意。口善中喻者。披草避热身
    相不善掬水不称。即意不善。水得到口且
    名曰善。文云若掬若手者。?是手掬耳。切
    韵释掬者。手取也。亦有单作??K渖砜诰?br> 丑。但为止渴故名意善。若欲喻三双善
    者。准单思之。喻三俱善者。池既宽凉入则
    身善。不??谏浦箍室馍啤F派车诎嗽啤D?br> 骂是一语等者。论第十杂?b度智品中问曰。
    行时得骂。云何观察名句身等。令恚心不
    生。答曰。或有说者。阿拘卢奢秦言骂。拘卢
    奢秦言唤声。我今不应念其阿字。若有阿
    字是名为骂。若无阿字即是唤声。当知西
    方有三合声。阿与拘卢奢合方成名句。乃
    名为骂。彼方此方卑陋称赞斯例甚多。如
    云尸罗羼提。于此未为端正之辞。彼方乃
    是二波罗蜜。又观此骂字等者。此方亦有颠
    倒即成赞骂如见客去。命云去早。即名为
    留。若云早去即名发遣。发遣是骂。留即是
    赞。如正食遇客若云来早。即是骂也。若云
    早来即是赞也。世人执览定有前后。共为
    赞骂。妄情聚积言声本无。又骂是一界少分
    等者。屈曲意思行蕴法处。法界少分所摄。此
    借婆沙文为所观境。乃用四句三假观之。
    以声对于根识及空推无自性。成就性相
    方名即空。又骂既是声。声界有八有执受无
    执受大种为因。各有有情名非有情名可意
    不可意。有情身中所发音声。名有执受。众生
    语声有诠表故。拍手等声非诠表故。风林
    河等名为执受。无执受中有情名者。所谓化
    人语声。虽无执受能诠表故。余例思知。今
    此骂声既是有执受有情名不可意声。但是
    八中之一。然由计其初后。而成名句。若言
    声界是骂。八方是骂。今犹无七云何名骂。
    况复一中念念不住。声入少分色阴少分。骂
    少等者。观我既是所骂之境。若骂色时即不
    骂心。骂心之时即不骂色。形显受等准此
    可知。成就自彼等者。彼自揽声以成名句。
    而谓是骂。我观因缘念念不住。此观因缘
    也。又骂是一字去。观相续也。又能骂去。对
    推相待。用空者。通教也。故知借彼婆沙因
    缘之境。一一推之便成即空。语略意广。具
    如止观入空无生观中已说。十七云凡圣俱
    有三受者。恐文误。文在第十。文云。亦有畏
    惧者过于异生及以圣者。以有畏故即具
    三受。亦云五受。五受即忧喜苦乐舍。又有
    五受全是三受。谓未得乐受已得乐受。已生
    苦受未生苦受不苦不乐受。但圣人不以心
    受。故有凡圣之别。亦是借彼婆沙分别。四
    圣为圣六道为凡。十界不同以成别义。今
    经去即圆教也。念佛者。观受为法界。故云
    是念法佛等也。由能观别得诸教名。所观
    五受其相不别故持经者应观三受。故云
    能受诸恶行等。铠者甲也

    法华文句记卷第八之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