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法华文句记卷第八之一_释授记品

    释授记品

    注家云。业似先违心符后顺。既拂殊音之
    异。宁爽一味之果哉。故与记也。今云。事似
    先违。心机本顺。然诸菩萨岂无先违后顺之
    人。故知今记声闻须除通释。释此品题。先
    翻译。次料简。于中初诸经下先引经问中。
    初文总举问意。次净名下别引三经。初引
    净名者。弥勒得记既为补处。必生兜率为
    彼天主。彼诸天子预来修敬。弥勒因为说得
    记由。由不退位。广为天子说不退行。即不
    退因也。乃被呵云。众生诸法贤圣与弥勒
    如同记同。何独弥勒。况如无生灭何以得
    记。次思益云者。以记虚假愿不闻名。大
    品亦尔。答中为八。初通答。次约二谛。三约
    四悉。四若通途下正明今经。五他经下对于
    他经以辨有无。六元诸佛下广约四悉。七
    授记下判能所异名。八中根下来意。初文言
    此见须破等者。意云有见须破愿记须与。
    岂可专引净名等耶。若约今经须具五
    意。一破方便教所得近记。二破始记者生
    染着心。三为显衍门记无记相四为未合
    记者息希望心。五为宜闻破着得益者
    故。衍门破小义兼三教四门记相云云。次
    二谛者。四教并然。何得以真难俗。三四悉
    者。略同二谛广如下释。何得以一难三。
    四正约今经有五。一通别。二三因。三迟速。
    四师弟。五悬记。应言现未但是文略。然此
    五意须约今经以简他经。或迟如声闻或
    速如龙女。五对他经辨有无者。又二。初
    明今有。次璎珞下辨无明有。又诸经为对
    菩萨。多授法身究竟果记。今此品中?记八
    相。如前后说。璎珞八记者。今经已众无不
    知者。故前四句中。今经唯有第三句。纯显
    露故。于中不必在第七地。如不轻中一句
    通记。故他经记深。后四句中。初句虽云远
    处不觉。化道同故亦非不觉。故今经有第
    三句义同初三二句也。故知诸经实义未
    畅。言未得无着行及以七地者。无着之言
    应约通判。别圆教中初入地住已名无着。
    或在别教约教道耳。入无功用方无着
    故据空观成?合在通。言七地者。在于
    通教。以过二乘堪与记故。然论文中先列
    四种声闻。则退大应化与记。增上决定不与。
    有人救云。决定亦记。此亦不然。他计决定
    即是定性永不发心。须指经文虽生灭想。
    彼土得闻。彼义自坏何须别求。但以灭想
    者作凡夫释。曲会经文令成己义。又宝
    性论?云声闻出界根钝不云根败。言根
    败者。迦叶于方等即是其人。若至法华败
    根还复。若入灭者出界方生。生公云。会理
    无累岂容有国。虽曰无土而无不土。无
    身无名而身名逾有。故国土名号应物而然。
    引之不足耳。若得今意但云八相诱物。斯
    言蔽诸。法华论云。二乘有佛性法身故与
    记。非修行具足。论言未足者。据极果耳。
    岂可不修净土行耶。据斯灼然更须供佛。
    若缘觉人入声闻数。即同声闻。出无佛世
    同决定性。六从元诸下广约四悉。总有十
    重以成四悉。世界中二者。初约机应相对。
    次单约物机。虽义云单终成机应。机感相
    称如欢喜也。为人中二者。初文改小入大
    已生己善。时众下众愿者。又有利他之善。
    四对治者。初破菩萨退为小恶。次破欲发
    小心之恶。次正破小恶。次破将欲证小之
    恶。第三已证第四已入贤位。故异第二。若
    对菩萨击彼小人。余经亦有。今明记小复
    引小人。故唯今经。第一义二者。先正释。次
    释疑。疑文可见。然众生下释者。为成第一
    义意。前之三悉不必无生。又第一义中唯约
    自记者。前之三悉或兼自他。如对治中一
    向对他。为人中初一兼自他。后一唯他。初
    世界中若将化主以对所记。亦唯在他虽
    有此十。亦且约记二乘以说。佛记一句
    及菩萨记等。此中未论。初迦叶颂中初四行
    行因。次半行得果。次六行国净。次半行佛寿。
    次一行正像次半行总结无劫国名。言三人
    记各有行因至数量如文者。但旃延中无劫
    国名。余文并同。次须菩提中长行可见。偈中
    初一行诫听。次二行行因。次一行得果。次六
    行半国净。次半行佛寿。次一行正像阙劫国
    名旃延中长行如文偈中初一行诫听。次二
    行行因。此三句得果。次三行一句国净。阙佛
    寿正像。目连长行如文。偈中初四行半行因。
    次一行半得果兼国名。次半行佛寿。次二行
    半国净。次一行正像
      释化城喻品
    因缘释中为四。初约喻释名。次以法合。三
    苏息下说化意。四权假下总结。初文者以大
    涅??非化作。故不专御敌理性即故。具众
    德故。次合中初总标。权智下合神力所为。
    以权下合无而?H有。用教下合化。防思下合
    城。教无实故。故名为?H。言非敌譬见思
    者。非宽敌急见逼思遥见亲碍故。思不障果。
    三说意者。苏息施小引入显大故。二酥名
    引醍醐方入是教道故。故而言下?释城也。
    权假去结意者。辨异实故。于此四中立四
    悉者。若通方义立从于权智。若从机说无
    而欲见。见已生喜即世界益。得入苏息即为
    人益。防非御敌即对治益。而言灭度第一义
    益。若从能引权立此城即世界化。为生小
    善即为人化。且除见思即对治化。终引入
    大即第一义化。次约教中三藏菩萨。全未发
    足。是故不论。通教菩萨虽同至城。入而能
    出不同小故。元出界故一脚入城。以大悲
    故。不证有余故。一脚不入。三界机缘名之
    为子。久发心者义之如妻。通教以二乘为
    恶道。别教以生死为险阻。至涅??而不入。
    故名径过。不极之言对小以说圆教。言化
    者在昔则斥夺。但云不堪。亦未曾云涅??
    是化故至今教动执开权。方云是化乃至
    显实化。乃成真即宝渚故。故知藏通谓
    极非化。别教非极非化。圆教非极是化。
    亦可是极是化。亦可是极非化。与藏通
    教言同意别。今是等者。亦从破计故且
    云化。若开显已无非真实。本迹观心不
    记者可比知。故应云本住三德涅??之
    城。迹入化城。若从化主迹示说化。问此等
    品者此人附正法华。设此问也。正法华名
    往古品。问者潜改云宿世品。故答中不违
    问者以顺正经可消今部。又上根下约三
    时释。言探取等者。其文虽在法说述成。述
    成正为引起中根故。释譬喻幼稚等文。皆
    引用之若从下自约当品。别论三时者。二
    经俱具。正经从初不及今经处中之说。并
    不云宝所者。如药草中不云地雨。若信解
    譬喻题通意别。别在实故药草化城题别意
    别。问化城等可知。答中意者。此中文促无复
    二味。但叙城后即向宝所。准此文意说化
    即是开权。开权即是显实。显实?是说化。故
    前约教中是圆教也。故应知是开显之圆。又
    领解下释妨。以陈如记后方领故也。若记后
    领具领闻法及以授记。或文少等通有诸意。
    如今下云云者。应出前渐后顿之相。具如
    文中古今二同。次偈七行颂前三义。初一行
    颂所见事。次四行颂譬久远。三二行颂结
    今昔。经云其佛等者。一切八相垂迹之处。
    皆先破魔准说法华。亦应先渐。复云破魔
    似同秽土。若准寿长复非秽土。故知同居
    净秽其相盖多。故成道等不可全同此土三
    藏。故知不可若引此土小教以消彼文。问。
    时诸梵天雨众天华。其华如山树座犹下。其
    相如何。答。不思议事彼此不碍。列十方梵
    文。正本中先四方次四维次上下。此则并是
    随译者意。不知梵本次第如何。然正本列
    数与此多异。相应下云云者。皆据诸梵请
    法偈文亦与大小半满意同。然彼佛说法
    亦约五味。故依古难当谓示劝证云云者。
    应略辨三转之相。示者。谓此是苦乃至此
    是道。劝者。谓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
    修。证者。苦我已知不复更知。乃至道我已
    修不复更修。示谓示其相状。劝谓劝其令
    修。证谓引己证彼。大论俱舍诸文委释。若
    以大小经论转法轮义同异之相。尽着此中
    纸数盈百。尚不可尽。意令知彼先小后
    大同此土耳。故不多述。今辨诸门略示
    同异。于中为四。初约所对。次为声闻下约
    所为。三何故下明三转意。四问下料简。初文
    二。先对四法次对三道。以四法中义类同
    故。第三意中云为众生有三种根者。声闻乘
    中自有此三。故于鹿苑取悟不同。大论婆
    沙亦云三根。上根闻初转。中下准知。问初
    为等者。既云声闻自有三根。五人并是声闻
    根性。既具三根。复有诸天何意无三。为生
    下答。人天通有三义故也。谓慧根道闻等不
    同是三慧。悟有前后。即三根。见修无学即
    三道。色无色般义准亦有。但非因转法轮
    得耳。次释十二行者。为二。先双标两门教十
    二者下释。释中又六。先略释。次又教下判能
    所。三十二下判轮非轮。四若作下判教行。
    五教轮下判名体宽狭。六或通下判通别。初
    文中云十二行者。四谛各用示等为教。一
    转各生眼等为行。言能所者。四皆佛说故
    云能。度入彼心故云所。言是轮非轮者。
    轮以摧碾为义。唯教无行岂能摧惑。若不
    摧惑亦无轮名。佛知机知时亦不无行而
    徒转也。今言非者。教从化生行从受者。是
    故行轮从受者。得功归化主故。从佛得以
    未尽理故重释之。若作二轮教行相循共
    能摧惑。况复教行俱由佛转。是故教行俱得
    名轮但眼智等无别体故。还指忍等故。
    眼等行约于谛教。而成十六。故三根人闻
    三转教。各生眼等。成四十八。宽狭中云教
    轮等者。是化他智但属一权。则能转唯一所
    转十二。则能转名狭体宽。所转名宽体狭。行
    法轮者。教是能诠行是所诠。故行随教并有
    十二。虽俱十二宽狭则异。教定十二行生
    眼等。若以示等生于眼等数同名异。次辨
    通别中所言或者不定辞也。或三人各闻三
    转。或一人前后闻三。初虽别简。今就下正
    释。初转法轮得见谛解。三乘之人方有十
    二。所不下简不能转者。又为二。初略示其
    人。次有解下因兹通辨大小通别。初文二。
    先正示人。次夫转下明不能转意。初文云
    沙门谓佛法出家者。不因佛说尚不知名。
    岂能转耶故法轮名唯从佛得。沙门尚尔况
    余众耶。有云。外道中出家者名沙门。若尔。
    何故云尚不能知当知以正况邪。有解至
    之意者。今师有时作此解也。因此通辨非
    初转也。于中四。先明一代卷舒。次小乘下
    辨一代体。三十二下辨名体同异。四又三人
    下辨通别。初文者且从谛体以论卷舒。从
    无舒四卷四归无。卷舒?是开合意耳。具
    如玄文七重二谛中说。言大小者。且约小
    衍释出体耳。委悉应约五味四教。以明开
    显。具如玄文及以止观辨体中说。三明名
    体中。云十二因缘是别相者。一者总离而为
    三世。二者别离因二果五因三果二。具如玄
    文及俱舍等。四明通别为三。先约因缘。次
    约四谛。三约六度。初文又二。初对三人。次
    无生下明卷舒。初三人下通别可见。相生传
    传灭者。舒则传生卷则传灭。具如玄文以辨
    兴废。次约四谛。但以二乘对菩萨者。但是
    文略。亦应先明离合。次对三乘四教后明
    卷舒。三约六度中四。先明通小。次明通
    凡。三若尔下释疑。释中但云二乘不云凡
    夫者。二乘犹有分得故也。四阿?酬枷乱?br> 小证通。宝云经三乘?衬嵴摺R?轮ねㄔ?br> 云者应具明所以脱子果两缚者。叙初显
    后俱解脱云云者。应释三脱相对三念处。
    具如止观第十卷。乃显俱解脱人具足事
    定名深妙耳。诸根等者。文有二释。意者初
    释即相似位。次释云入佛境界者。即初住位。
    具如华严十种六根下文颂中。云分别真实
    法者。分别故始自色心终至种智皆不出
    实相。故云真实。八万四千劫下云云者。须
    得具明时节之意。诸佛奚尝不与定俱。但
    由物机在十六子结缘齐限故。尔许时具
    如次文所述者是。正法华云。入定经三十
    万劫。不知法护所以所译其数顿乖。逢值有
    三种者。前二可知。第三既云但论遇小中
    间之言。自望元初结小缘者耳。第三类人
    未曾闻大。便即流转。此人即以初闻小时
    为初结缘。复于中间唯习于小。今遇王子
    初且闻小。人见释迦一代教中一分声闻
    未发心者。便即判云。永灭无发。是则不
    知如来长远之化。次问答。答中约四悉说。
    文少不次。先对治。次为人。次乐欲。次第一
    义。问。此经何文赴其乐短。答。龙女是法师品
    中。虽无时节计应非远。小乘教中尚乃?
    云六十百劫出界。但经八六四二虽大小
    有殊。犹在权教。故实教中六根五品一世可
    期。乃至金光明经一生十地。故南岳用普贤
    观意云。六根极迟不出三生。虽四悉赴机
    随好长短。论其自行终无端拱。准论即是
    众生意乐意趣意乐。正当四悉之初。仍少余
    三。若指他佛为平等者。终不及以四悉
    意也。问。法华实教?应实说。何故劫数犹短
    说长。答。言权实者。论所行法时节。乃是诱
    进疲夫应知权教一向说长。如婆沙三?
    及诸大乘经无量劫。此则定不可短。虽实
    教中有长有短。若依实道定短为正。如常
    不轻轻毁之众。?经四千亿佛。皆悉得度。
    岂有必经多尘劫耶。虽然长短在机理岂
    尔耶。既长短约人。但不笃自勤。何须论他
    时长短耶。三乘通教有余国者。一家明义
    以土对教。具如止观及净名疏。并有用教
    横竖二对。横论土体与教相当。竖论约土
    用教多少。则二乘人于彼有余。已成通人
    故云通教有余国也。亦有于此已成通人。
    谓从鹿苑至方等部。重入通教成无生人。
    亦非更用此教断惑。教道者化道也。教为
    化道故云教道。众又清净至立也者。化道
    欲毕由众机熟。熟谓智断二德具足。故清
    净言表烦恼尽故云断德。正解属智智必
    照谛。故云了达。诸禅之言义通智断界内
    惑尽也。四不坏信者。俱舍二十五云。证净有
    四种。谓佛法僧戒。见三得法戒。见道兼佛
    僧。法谓三谛。全菩萨独觉道。信戒二为体。
    四皆唯无漏。论云经说有四证净。谓佛等
    四。四是所证见三谛时。得法界二。见道谛
    时兼得佛僧。广如论文。此全从小释也。此
    以鹿苑对涅??时。次释中唯清净一句在
    小信解去。具腾渐中二味教也。前释应方
    便譬喻品意。次释应信解品意。若世无二乘
    等者。问意者准理世无一人合永入灭会
    必归大。何用施三。答意可见。世言入者。
    但自谓耳。经文既云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岂
    可必立定性者耶。若中间至第二譬也者。
    此两中间各有二意。若为菩提者。须已入
    不退位。或是初心不必尽退。若住声闻者。或
    是初小。或是中途二类。俱须设化城譬问此
    中等者。问化城品但云始终随逐。何故无信
    解中相失及譬品惊入等耶。若其无者彼无
    随逐。又亦应与中上永乖。何得以此而
    例于彼。答中意者用譬方法不同故也。文
    不合用非意阙也。故云而其意则通。所言
    通者相失相见。既是中根得悟已后领于今
    日未有大小化前名为背父。及明见父
    不识之咎。譬中云惊入者。我虽背父而父
    不舍。恒思我机机生之初。故有惊入之义。
    若论机应结缘已后。奚尝不随如今文耶。
    此中既云中间相遇。乃至今日相见得度。故
    知中间不无相失惊入。当知随逐由惊入。
    惊入故相见。相见由相失。各举一边大旨
    无别。次问者既云随逐。不云失等。今既
    得益那无不虚。答中意云开显已多取信
    为易故。不假用不虚譬也。又上为中下
    未悟。今此迹事已周。二十二番者。准下疏
    文。问五处开权何异。答中具列五文处所。
    故知此前但有四处。四处则有二十二番。五
    佛章为一处。长行偈颂各五即十番也。譬喻
    中开譬合譬。各有长行偈颂。故有四番。信
    解中领上开合。各有长行偈颂。又有四番。
    药草喻中亦有开合。各有长行偈颂。又有
    四番。三四并十即二十二略开。但是动执
    生疑。非正开显。颂中虽有略颂等文。但属
    释迦章中共为一意。法说虽有领解述成。
    非正开显。药草疏中虽云先智次教总为
    开合。若各立者则成多番。有何不可。是故
    且依疏文为定释五百由旬中先出他解。
    基师中先述。次破云今谓非别非通者。七
    地断习非正别义。八地断无明又非通义。
    正似别接通耳。论云。初地见道二地去入
    修道者。应知地前是伏别惑。登地是断同
    体见思。若不尔者。岂有大乘回向而齐小
    乘上忍。十住已断界内惑尽故。璎珞云。七
    心不退何处??位名不退耶。十行遍入十方
    世界顶法仍退何能遍游忍无出观之文。安
    能法界回向。璎珞初地三观现前。如何初地
    始入见道。请将四十心位。一一以消凡文。
    伏断义殊功用天隔。论中破外破小。本令
    入正入大焉。存定性而令永灭。小乘自谓
    住果。大判终无不生。故知灭后彼土得闻
    不可复依不闻之论。论宗既无开权之说。
    永灭乃是蔽实之文。有定不定?可用申斥
    夺之经。废偏废小权实之路永隔。具消此
    意诸教自显。有家云流来等者。依摄大乘师
    立七种生死。仍少有后无后。复合反出流
    来故但云四。具如止观第七及记。彼文破
    云割二死于荒外等。今文乃成割于四种。
    故须更问等。是以生死为譬。何故合反出
    流来。又无余二中间即是方便生死。有人难
    者难向摄师。夫因果相当准教。以立因果
    之称。具如胜?。彼以五因对于二果。四住
    即是分段之因。无明即是变易因也。汝于分
    段果上既更立流来。于变易果中更开中
    间。亦应四住无明各更别立。具如止观中
    破。次引大论二文者。证生死但二言肉身
    者。四住未尽通名肉身。言法身者且通界
    外两土。俱称变易及法性身者是也。此证
    二死非论常身。此大论正文当代大乘师。
    岂过于龙树。云阿罗汉须舍分段方入变
    易。有人云下。此师所计似通教义。故云二
    国中间难过。以六地与二乘齐。至此多堕
    二乘地。故难者下他人难向所立义也。汝以
    四百喻于七地。故须六地对于三百。三百
    又以二乘功齐。既与二乘共行三百。至此
    去住不同。何名共行。故下难云不应得齐。
    言六十劫等者。声闻极久六十劫。支佛极久
    百劫。二乘于佛道纡回者。明二乘人与行
    菩萨道别。且取证故。今谓下破云非通非
    别者破其难者。二十二大僧只故非通。六
    地齐二乘故非别。二十二僧只请检大论。
    此亦似别接通义也。有人言下别义不成。
    不应七住已上为五百。如大经八万劫到等
    者。具如止观第七记具引大经三文。此师意
    以发菩提心处是七住已上言如三根等者。
    此师意以三周得记为三根人。以同至大
    经发菩提心处。言五种人者。指前大经四
    果支佛。此五种人发心同三周人度于五百。
    此取下破前所引。明八万与三周不同。当
    知此师全迷次位。亦全不识八万之言。亦不
    解二乘得记之位。亦不了于界内外教。若
    挫若引其意各别。故须善识。难云去今文难
    意。经云。为二乘人立于化城。故云二地岂
    是度三乘。而云菩萨至六地时等耶。三乘
    之人不尽住城。纵入城已亦不皆至八六
    四二发心方出。次若五人去纵难。纵有此义。
    如涅??中二乘人必至界外方度五百者。
    义不尽然。故云大经一意耳。言一意者。经
    存教道被钝根者。岂可悉然耶。又经虽三
    文但是一义。故云一意。然大经意令其弊
    远逼令现发。岂可一向待界外耶。此中下
    今家略解。此化城意元为此世先权后实之
    人。若五人下明此五人。若于界外经于长
    时。皆自能进非此中意。若法华前密进之人。
    为自进者亦非此中意。准今经意待废方
    进。故不闻妙经。自度自进者。亦失化城意。
    即是失今经意也。今经意者出在外界。亦
    须闻经。况此界耶。有人云。三界为三等者。
    具如止观中破。破其二乘不待开权。而自
    显实。名为辄行四百五百。凡夫等者。今家
    杂列过二障灭二见。离水火免二狱。越
    二边超自他。并至五百。大品下此立通义。
    令知非实既是通义。故合二乘共为一百。
    论文以二乘为四百故。若至法华更须
    开之以为五百。五百须过。具如正解中说。
    次引大品辨非故来。彼大品中明通菩萨
    过二乘地。既未彰言此城是化。故知彼部
    兼权显实。若云化城即须引进。若引进者
    须记二乘。既未记二乘。是故彼部城仍是
    实。既未论下今文设征。既未云城是化。即
    未开权。若未开权应亦无实。何故般若
    已明实慧。实慧即是实所故也。答意者。显实
    语通开权局此十义。别中行因六百劫者。恐
    文误。应云六十劫百劫。声闻六十支佛百
    劫。余者可见。火宅三车今为二百者。今文假
    立难也。何故譬品三车须废化城。但云二
    百须进意。以二百但是二乘。三根下答。先
    答三车者。三乘根性俱为火烧。俱求出宅
    以喻三车。次佛道下答二百。言佛道者指
    圆果也。故藏通二乘去佛果远。是故须过
    二乘二百方至佛果。言佛乘非障者。藏通
    菩萨亦名佛乘。尔前皆进故云非障。又三藏
    菩萨若据断惑劣于二乘。三百须离岂二百
    耶。但此菩萨已发大心。虽未断惑且名佛
    乘。人见佛乘便为一概。若尔。牟尼说法蕴
    应已摄九会。五百阿罗汉应是四菩萨。世
    品应说莲华藏海。贤圣品应说四十二位。
    定品应是楞严三昧。智品应是诸陀罗尼。若
    法若众既其不同。化主化事安能不别。如
    是别相无量无边不可具举。菩萨求此乘
    故。亦且名为摩诃萨耳。何故下更难。何故界
    内凡夫开为三百。界外圣人但为三百。此问
    意者离分段界内应短。迷佛道界外应长。
    如何却短。此引下答可见。若尔下更难若也。
    今经是了义者。何故实少而言多实多而言
    少。佛道下答界内虽少以有堕苦而难行。
    界外虽多已住法性而易进。约行论难
    易非约地近远。故所说者真了义也。问二
    百是二乘难等者。问意宝所总有五百由旬。
    凡夫二乘俱须过之。不云须过菩萨。菩萨
    应当非是难耶。菩萨下以菩萨重征。若菩
    萨非难。何故云愿赐我等三种宝车。若俱须
    车则三人俱为三百所障。既得出已应同
    二乘。二百是障云云者。先以通教答此难
    意。凡夫须出界故三百是难。二乘须发心
    故二百是难。菩萨已发心虽难而可度。菩萨
    在凡时。同凡离三百不共二乘证。不忧
    二百难。若别教菩萨初亦同凡夫。本期于五
    百。圆人初发心即名至宝所。大论下引论
    辨别是通教意。当知共二乘同至于四百。
    今经独在圆。一切权已废。废已一切开。无
    非菩萨道。是故七方便皆过于五百。故大
    论通义三乘所息处同皆名四百。菩萨至此
    位能入界化物故。初发足处。复名为一百。
    此经下明圆异通。五百之内位在菩萨名
    菩萨道。过五百者名为果道开权显实。藏
    通菩萨是菩萨道故。云即入佛道。云云者。
    应更明诸教佛道不同。然后开权论入不
    入。今依下方是正释。亲奉圣音尚云难知。
    虽曰难知不出此三二险难至言恶道也
    者。导师意本令度五百。以三藏人自行旷
    绝。三百生疲。导师立化一旷绝等者。入城
    多是三藏二乘。且云无人。据理通于通教
    二乘。有人之言通指衍教。圆别二教非旷有
    人。故有依无依俱行旷路。即藏通二乘有一
    导师。至六根净者。即十种六根。初住分得。
    即十六子初结缘时。若诸方佛今日已前或
    可亦在初住已上。今八方作佛唯在极果。
    故释慧明云三智五眼三明十力。经云慧
    文云智。随语便耳。然明慧等亦通初住真
    因分成以是故知通指今昔并名导师。俱
    六根净故。下释中多种导师。并共在此所。将
    人众等者。上立难云。何不立相失惊入。今
    虽无其言似有其义。以所将之言其意尚
    宽。与所将共即入义也。故云别譬广颂等。
    第二白导师言至结缘之导师者。此四导师。
    第一通因果。第二唯在因。三四唯在果。言
    通途者。通他人故。言结缘者。局我师故。
    言权智者。取施小时。言实智者。取开权
    时。四从时异人?是一并是王子。从始至
    今。言白结缘者。初退已后小机欲生。名之
    为白。示城之日通往及今。虽有余三必
    须通途常相随逐。感于法身者。大机已灭小
    机当生。故未见应佛。冥感法身非冥非显
    应耳。作化说化者。前虽云化作一城。乃是
    意轮。故知说化即口轮也。非意无以说。说
    必身轮。身轮但据示为丈六。先须意轮不
    谋而运。故知三轮未尝暂离。汝等勿怖等
    者。义含三转文不次第者。且明化城具三
    转义。何必次第。前至宝所者。初今文正释
    义。在衍门约共菩萨。次一说下他人异解。
    若尔下今文判此。三乘中仍取菩萨。似同别
    教从假入空。若引胜?但是通途论退大
    者。故亦应云别义不成。且一往耳。何者。别
    中更无作二乘文。然大经中亦借二乘以
    别别位。故且言之。又说云下他人释。大品
    下今师引大品净名。判向一师云别接通
    耳者。但入化城竟通也。然后前进者。别接
    也。大品中明三种菩萨。皆云初发即是被
    接。若二乘人显无此事。净名亦尔与而言
    之。似别接通耳。又二乘人闻菩萨不思议
    法。仍取小果。?于此座即被弹诃。及加说
    大。故知从此密蒙被接。若准玄文至般
    若时。冥成别人。故显露接。唯是菩萨。二乘
    密得无处不通。若言至般若时成别人者。
    仍是次第之密。非不次第。不次第密处处显
    实。岂但别耶。但于今佛等者。释出其意。亦
    如今人等者。非文正意对退大等。一往言
    之。具足应如从今现在已下文是。言今
    现在等者。指佛未开权前也。故知末代一
    时得闻。闻而生信。事须宿种。如涅??中意
    者。即十仙等至法华中。化道已足故于涅??
    显露教中。取小果者。皆知真实。大经三文
    者。然此三文其言小别其意大同。若至菩提
    心。必至菩提涅??。初一是因后二是果。果
    中既是智断二德。故初发心菩萨可指初住
    分得智断。然经三文皆云八六四二。岂可因
    果同经尔许时耶。此且一往故菩提涅??。并
    通因果。若教仍权但至初住。纵至极果其
    教亦权。岂必八六等方至极果耶。则与一
    生八地生身得忍为妨。然过五百三义者。先
    列三意。次菩提心下释成三意。菩提心即初
    住菩提。行者即从初住起行。二文并在因。
    即大经初文也。得佛道者。即二三两文。即是
    极位菩提涅??。然须依理使宝所义通。此
    亦何必以极果为宝所。虽有二意应从
    初说。良由宝渚菩提涅??其名既通。故得
    两释。故从圆义。从初发心三义具足。下文
    云下至得佛道也者。引今文证三义也。何
    故下问二乘。下答一往从果故。佛度五百
    免难大机发者。以文狭故。准譬品可知。大
    经下正判但至初住也。此取钝根者。有二
    义。一者五中前三人钝以住果故。二者五人
    大乘根钝以教权故。故云若如三藏中至
    岂须八万与十千耶。验知八万等其教是权。
    未至界外者。尚于此生法华即发。岂定界
    外必尔许耶。云云者。释出教权须废所以。
    当知诸教长远之位。多是教道。岂有出界
    闻胜应说。必须更经八六四二。虽尔若不
    释此开权妙经。岂可专辄泛有此说。今根
    浅者便生疑谤。佛世尚经四十余年不显
    真实。若除佛灭后。及首楞严谤亦成种。但
    非故恼成种何疑。渐入佛慧者。此中文狭。
    ?云灭化即至宝所不云城中经诸味者
    准信解品文。理必须有。旧问者先立妨。
    次车何故下列三问答中先答有无者初约
    譬。次理教下约法。先譬者今问车城二譬并
    出三界宅。与三百俱譬三界。可由对车
    使三界与涅??有隔。可由对城使三界
    望涅??即迥。次约法者。城在界外如何执
    教。即令理有长者说车。不应唯理教何
    必无。然所譬之处。是同安得车隔城迥。长
    者既其露地而坐。车亦应迥。其路既经三百
    由旬。城亦应隔。若言其路旷绝名为迥者。
    门宅俱烧何隔之有。既难法喻无可为凭。
    何以有无不同而为答耶。今约法寄喻方
    为通之。昔覆实明权权隐于实。故云车隔。
    今彰灼说云城是化。故云迥地。岂有执教
    取理令一理是有执理取教令三教成
    无。若尔车城俱有理教。咸是有无。次车三
    下答三一中亦先约譬。次约理教。先譬中
    云息处所乐三一不同者。车可非息处。城
    可非所乐。车既皆云运载息其东西驰走。
    城云快得安隐令其乐于中止。次约法中
    尽无生智不异等者。并是通义失藏三乘及
    别菩萨尽无生智不名为理。习尽不尽不
    名为教。知见得否亦复如是。如何初立理
    教。乃以智习释之。况正当三藏二乘。唯以
    通教答义故不可也。应知通教三人各证
    无生。故三三人同坐解脱牀故。一是则人理
    相望人三理一。三藏人理相望亦然。但菩萨
    与二乘不得同坐解脱牀耳。次三家下答
    动静者。城岂无造立之日。及须能通之路
    车可无作讫之时。及以所至之极。故知果。
    城为因车之所至。果车践城路之能通。故
    使索车即是求城。灭城即是等赐二义无
    别。何足辨殊。故释仍阙先譬文也。难云云
    者。意令准望余文难之。略如向辨。顺此
    注意故略论之。次今明下正解初斥有无。
    从三车下斥三一。问城与二使下。破动静
    破初文中言约众生心为有者。一者本有。
    二者中途。今约中途故二并有。又亦可云
    元发大心。故无中以小接谓有。次约佛智
    先立句。次释亦应更须翻倒说之。实智所
    明说城为化故。亦无权智所明。为子造车
    故亦有。云云者。应须具明多种有无。约能
    设教故俱有。约所证理故俱无。覆实故有。
    开权故无。施权故有。废权故无。俱是造作
    故有。俱是化他故无。故知法华非但化城亦
    是化车。皆逐便耳。化城正意为退大者。更
    与上问对论同异。故今文云。前路犹远今
    欲退还。上两周未有此语。但云没苦及以
    所烧。此亦一往亦可退大者。利通上二周
    元小者。钝应在第三三车通今昔等者。昔
    指三味今谓法华。故二教中俱有三车。但
    昔正用今述昔耳。又应以体外体内之名
    以简今昔。言化城等者。亦应更云化城唯
    在今。言教意者。若不于今经以说教意。
    不可辄云小果是化。正施小时。云是实
    故。故云未道是化。至今经中初设之时。即
    云化作者。以是声闻大机动时。得说教意
    云城是化。故知化城在昔对人亦三。三车
    在昔对理亦一。问化为三车等者。问意者。车
    城二果俱在涅??。城有化名。车岂非化。忽
    若许化同异云何。答中一往二轮虽复小异。
    论其施化大旨仍同。今从便易通且从化
    说宜从教。又亦应云譬如幻士为幻人
    说。车亦名化而于中道说二涅??城亦是
    教。故知不可从譬互执。又约声色者。亦暂
    约喻车亦通色说城。是教如前云云。问城
    与等者问也。使能下答也。亦且一往城亦教
    故。故下所列因缘四谛还是城家能诠教也。
    城既有教城还是动。何故唯静教通因果
    者。能诠因果故也。车城唯为果作譬也。故知
    俱教并果。何须别途教通有为无为等者。
    亦约能诠有为无为耳。车城在果约无为
    故意亦如向令无各计。故更于权智广破
    定计五处。明开权中云虽各于教行人理
    及知不知。且随文相一往而说。故一一文皆
    须并具四一明如来知不知等也。今为汝
    等作大导师。为合多诸人众者。此以能
    将。显于所将。说二涅??者下。此中三释。具
    如前文约烦恼生死及智初文约惑。次文
    约二乘是约智也。后文约生死。言中道下
    云云者。二死中间名为中道。当知亦可作
    空有二边共不共真俗权实大小等说之。如
    文下云云者。令引文耳。上懈退中三。今略
    不颂第一中路。又不颂第三不能复进。文
    阙。重空三昧者。大论云。无相无相乃至无愿
    无愿。观心释化亦须约圆。颂合譬中。经
    云为一切导师。文云合五百者。即导师譬。
    五百由旬从所行说。上颂开中不颂中路
    者。亦是文略。应云亦不颂不进。今颂合
    中路。又无余二。不纵不横具如止观第二第
    三及玄文三法

    法华文句记卷第八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