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法华文句记卷第七(下)_释药草喻品

    释药草喻品

    法华论以七譬立七对治。一颠倒功德增上
    慢烦恼炽然。求人天果报说火宅治。声闻
    人与如来乘等。说穷子治。大乘上慢人谓
    无二乘。说云雨譬治。实无涅??生涅??
    想。说化城治。不求大乘以虚妄解脱。为
    第一义。说系珠治。有大乘人取非大乘。
    说髻珠治。无功德人不取第一乘。说医师
    治。若但依此七各有对治。则为法作譬说
    譬领解。佛以譬述等理似不成。应知论意。
    火宅则不指大车边穷。子正用领付之意。
    云雨令开权二乘故。化城以宝所引之。余
    则可知。他若云今品唯出生者。全达经旨。
    况复论文从于能润以雨为名。经从所润
    故云药草。药草则二乘不无。一雨则述其
    归大。嘉祥云。草木有二。一不知同。二不
    知异。若有瑞草即能知同以喻迦叶。此则
    但从迦叶所领可尔。若从佛述岂可余之
    药草悉云不知。又亦不知三草二木是瑞
    非瑞。是故须云今昔方显瑞之是非。今谓
    至此法华。何得更有非瑞之草。应云是诸
    草木虽元一地所生一味一泽。而不自知。忽
    蒙开显。莫非祥瑞。乃使弹指合掌通成妙
    因。生无生慧咸成种智。然文中四悉且从
    迦叶。领述边说。于中先总征起。次土地下别
    释四悉以酬向征。初世界中二。先譬次合。
    譬中土地约今。草木兼昔。故云通皆有用。
    药草在今。药之草故。名为药草。所生等者。
    若从如来所述义边。无非是药。故云通皆
    有用。若从能领中草为名。则?应云中草
    品耳。故云药草用??。有漏下合。先合昔。次
    无漏下合今。于中先合次引证。三述其下
    结意。初文者。问。若从佛述应云草木及以
    地雨。今品既是述成之文。如何但指声闻中
    草云四大弟子等耶。答。实如所问。言通意
    别故云药草。言别意通且指声闻。佛意虽通
    述其得解别在迦叶。述其不及及以复宗。
    若别若通皆成药草。地雨复是述其领实。
    故不别说。佛赞下证者。经告摩诃迦叶者。
    迦叶居僧之首故别告之。故知信解虽具
    列四人空生居首。然自陈之唱属在迦叶。
    故今别告。又言及诸大弟子。信知得悟不专
    四人。述其等者。悟必通该领述从别。佛双
    述善哉及迦叶领通名药草。并与欢喜意
    同。及领兼述同名世界。故可从通。次文二。
    先譬次合。譬中云丛有等者譬昔。各有积
    习故名为丛育养也。日久者。经二万亿犹
    在方便。今始开显故曰一蒙云雨。此下次喻
    今。云雨如下释。言扶蔬者。扶谓扶助尔
    雅云。林有草木曰蔬。以昔助今堪可与
    记。言?リ收呙魇⒚惨病R幻稍朴晔共菽?br> 敷荣。无始性德如地。发大乘心如种。发二
    乘心如草木芽茎。今入初住如同成佛乘
    芽茎等。内具十力名力。力有胜能为用。
    对于芽茎故具名内。小果得记如芽丰等。
    譬诸下合昔。今得下合今。先合次证后结
    意。初文者既开显已自利兼物。从于自他
    受益得名。名为为人。次对治第一义中二。
    譬合。譬中亦初譬昔。今蒙下譬今。言四大
    等者。世药三品俱非药王。下治四大中益
    五藏上可还年。言风冷者。略标二大。昔
    除四住病。但养五分身。还真理年驻变易
    色。今荫以无缘慈云。洒以无私法雨。使其
    远种获益无偏。使无常微草乃成常住药
    王。自行兼人悉除三惑。故云遍治。当知自
    他并成常身佛大仙也。次譬诸无漏四字合
    昔。从闻经不合今。亦合证结意。言嘉着
    等者。嘉善也。着漏也。称字去声。善始令终
    名为嘉着。闻契理故曰称微。且寄二乘领
    解以说。故皆云无漏。此并成于佛乘。四悉
    言是对治第一义者。从遍治边即对治义。
    从成仙边即第一义。余约教等三不记云
    云者。草木即是三教。地雨即是圆教。即为约
    教。若本迹者。本住智地曾施云雨。迹为草
    木引彼增长。观心具如玄文利益妙后。又
    约药为观者。如止观第十。四药治见备述
    权实。思亦例然。旧师虽云述佛恩深。无十
    恩意述亦不遍。古师亦不以教作而为探
    领。纵立探领。此亦?如下文南岳所判。权
    功德耳。师云者。正指南岳二乘虽复自领
    己界。既云善说。即是具领一代权实。今佛委
    悉述其所领。十三偈下文将古所引还破
    古人。迦叶虽自领佛恩深。其如佛述善说
    如来真实功德。岂独二乘法耶。教作譬是佛
    权功德者。亦斥古人述不周遍。教作人譬是
    权法中少分而已。具如前释他日即是二他
    义也。他即是权。应云此实我子岂独教作人
    耶。今言下今师释也。始天性等者。天性即指
    大通佛所。如十恩中初恩意也。中间下具
    如已下九恩意也。天性犹通结缘从别。自
    微等者。自从也。从小之大至第十恩故云
    诸也。岂止一代教耶。双述等者。两处谓方
    便火宅也。以信解中双领两处。今亦双述
    二处所领。若不尔者。徒述何益。善说下述
    其具领如来权实教法。此约因缘释也。故
    不同他引论破无小也。又华严云去。遍述
    所领即约教也。前释尚总此释则别。总别义
    一本即观心大意同前。领所不及者。举迦叶
    之不及显余类之有分。又出迦叶之不及。
    示迦叶之遍领。又示迦叶之遍领。则知一
    摄一切。于中先列。次所以者何下释。释意
    者。若但述二乘?应从中草题品。于所
    领外更述不及。令知如向所例意也。又
    说不能尽之言。寄之以明不尽。佛说不尽
    况迦叶耶。此中先叙佛意。佛意既遍验领有
    穷。次那忽下责其齐教通贯诸句。不道下
    正述不及退进等者。以二乘位望上为进。
    望下为退。十界各各自有因果不由次第。
    故名为横。一人渐起亦得为竖。今取杂起
    及具有边。但得为横。又以多人次第相望。
    及法浅深亦得为竖。人人各住亦得为横。
    七方便竖者。若七人各七先后相望。七人各
    一大小相望。七人传入七人入实俱得名竖
    又三世名亦横亦竖者。世世遍于十方十
    界亦名为横。如是品类皆从诸味八教调
    熟。方于今日与迦叶等。或同或别。未闻遍
    领故佛示之。夫山川至不及者。此非横非
    竖不及。如下诸文结差无差无差即差。差即
    无差不当横竖。无差即差而横而竖。今从
    无差名非横竖。从而差边如前横等。初山
    川下具对诸法。皆与理等同以一地。而总
    贯之。初有人以地譬赖耶常住其理不成。
    对五阴世间以明一实差无差等。无非实
    相故总言地。次草木下约五乘七善习因。
    对于一实明差无差等。次一云下至初三
    末一。约五时教对今一实。明差无差等。先
    喻。次如来下合。生公以云喻法。注家以云
    喻应。奈何道中天真而谢俗子。笃论其理
    何道俗哉。如龙兴下譬佛身中能被法体。总
    譬是为下总合。更无进退横竖等也。虽具
    横竖及亦横竖对于一实。任运施设论非横
    竖。约开显说。结差无差则开前一切皆成
    无差。次不及下明佛斥不及意。二乘初闻
    始入初住。且自述己所入之法。佛欲委述
    所不领者。其法尚多。二乘若闻亦成遍领。
    具如前说。言未穷者。极指后地竖入边说。
    若欲遍述未暇穷终。所以迦叶述己者是。
    初是因缘释。又初悟下约教。若迦叶领己即
    摄一切。以圆对偏即遍领教也。迦叶所证
    即初阿也。既即后荼遍领无别。又权行下
    本迹。唯阙观心。具如玄文释法中说。若依
    今领者。即空故差即无差。即假故无差即差。
    即中故非差非不差。横竖例知。广述成中二
    段。初文具述三草二木差无差等。即是广释
    领所不及。既责迦叶领所不及。所以下文
    仍叹迦叶者。明其虽复有领不及。纵领
    诸意不出权实复接引之。故结叹云汝等
    能知如来功德。劝信者。此不及等既唯如来
    能知。故举法王以劝迦叶所不及者。弥须
    信受。若依此领已是能知。为下大云譬本者。
    大云普覆于一切。大雨普润于三千。受益既
    实能被不虚。于一切等者。非智无以说。非
    教无以诠。欲知智在说观教而知智。今从
    述教故先教也。若方便品初。欲引五佛所
    说。则先叹二智。既是相成前后互举。一切法
    等者。问。何故前文领不及中七。方便是竖。今
    那云横。答。约人故竖。约法故横。又人法各
    有横之与竖。具如前说。不可定判。故更以
    横对实亦名为竖。若言不尔下释此横竖。
    初释竖中云。若言一切法不是七方便以
    对一实为竖者。如二万亿佛所初发大心。
    即是一切法实中间流转或复发心。不出七
    法。故七法是横对一实为竖。又十法界下
    释横也。一人身中尚具于十。况不具七。一
    人既尔多人亦然。一趣既尔余趣亦然。故七
    法是横。如来身中若十若七。一念洞照横竖
    无遗。此法虽多等者。七摄权尽一切逗机不
    出七故。为人天等者。明佛能照。是故能说
    此中既别列二乘。故三藏事度即菩萨。通无
    生名通于三乘。述其开三者。具叙七善而
    云三者。三从出世但开菩萨。加于人天义
    须通七。究竟等者。此明诸权皆归实相。是
    故三教教智未会不名为一。又非明示此
    法从于无住本立。故不得云究竟不二。今
    言不二者始终一也。其性等者。广博之一故
    名为切。切字(七计切七结切)并通。训众也。共显不
    二是一家之切。名一切智。寂而常照者。智
    所依地能生诸智。故名智地。此从境说。若
    智即地能所不二。故智亦得名无住本。是
    故亦得名智为地。正显能立。立亦生也。故
    此智地能生诸法。故双名智地为无住本。
    云何等者。斥古师也。降此之外余解不当。
    暗而复??迷深故也于无明夜??解圣言。
    何能当理。例大品下引证智地。故先翻名。
    实相是体智即是用。若智家之地即指实相。
    一切皆大。由智显地由乘至极。亦是从始
    至终依地至极。大事大乘皆须简于庄严
    白牛。余二等者。但是不一皆名为二。此约
    至开权显实也者。以渐顿中不出七方便
    故。故渐顿中有权咸开。如来下至释教也
    者。权教咸成实教者。良由以不二智而同
    照之。知所归趣至各有归趣者。能有所趣
    故。故名所趣。戒善下明七方便法皆有远
    近者。当位名近趣极名远。当位名权趣极
    名实。权药所治故名权病。关中唯远是亦
    不然。善无自性远近在人。于中先举戒
    善近在人天。言作缘者。从远得名故云
    若作。念处下言福德者。大经意也。经云声
    闻者。福德庄严有为有漏。亦由在法华后。
    故说开相可严法身。念处兼于两教二乘。
    今且在于三藏声闻。中越三人故云乃至。
    六度通别一一善根皆有二趣。如来善知。问。
    别趣已远如何亦二。答。十二品惑及以我之
    果。为他之因。岂非近耶。又近远者近从物
    情。远有三意。一者善体。二从本期。三从佛
    意。佛意又二。一者顺机。二者从体。唯有如
    来善知体性。体性之语还通二途。接近令
    远体性俱存。此于权中取意实释。即是今
    经权实正意。又戒善下重释者。单从药边释。
    七方便名为识药。深心所行名为知病。能
    知即是识药故也。言二种者。所执兼细惑。
    依正唯?惑故。障人天者。且从近说。着所
    执者以四倒等。各对诸乘。然?惑亦非全
    不障乘。但不执理障乘义弱。着所执者。
    非无十恶失人天乘。随其浅深皆名计
    故。故以计等随义对之。一智遍照等者应
    非但照一切而已。须于一药一病见一
    切药一切病。下文既云一切法者。即是十界。
    故一药一病皆具十界。知诸法尽名知病者。
    寄药显病。知一切深心等者。若无识药不
    知深心。寄病显药。若干者。若如也。如彼
    法体法体本空。故若干无若干。又如下举
    心法尘。譬差无差。初二句明法相。约心所
    缘法尘以辨。次心有下辨别。次心不下辨即。
    次无数下辨即相。权实下合譬。真法本无。
    由心有数名法为数。全心是法全法是心。
    不能具合但令述之。故注云云。譬如下第
    二譬说。文为二。初譬后复宗称叹者。准前
    初开云。初述开显。次结叹。于初文中自分
    为三。谓法譬合。今至譬中又云先譬次复
    宗者。以由汝等迦叶以下文具二义。亦名
    结前开显。即如前所开。亦名复宗称叹。
    如后所开。言复宗者。此中大意本述迦叶
    于中广叹如来二智。似如唯叹如来不关
    述成。故后文云。汝等迦叶甚为希有。此则更
    复前宗以述迦叶。此中以述迦叶为宗。
    故云复宗。以叹如来是叹迦叶。故云称
    叹。三草二木下述譬释差无差。次若观下
    辨譬差无差所以。若观草木之末派。则有
    差别。内合方便下合权智。实智下合实智。
    差别下云云者。皆应细说。以差无差用对
    一实。及以七五。植种由如来智地。物情自
    谓之差别。敷荣由如来法雨。法不由情而
    能差。众生所受亦是智地。地亦是法但植种
    时。智地义兼众生心地。故初心名地。释差
    别譬者。问。土地与下一地何别。而此中譬
    差下譬无差。答。用譬各别。下譬实理今譬
    报阴。故不同也。此中先破旧者。习因报果
    二义不同。故知古人不应以山川等而譬
    习因。习因必须增长故也。故此下文三草二
    木各有增长。即习因也。今文正释但以山川
    等。用譬众生五阴二种世间假实不同。故
    今引下二文。俱证人天等报果义也。又更
    下别譬者。前通为五乘五阴作譬。今各譬
    五乘五阴。如山虽高峻亦有?绰〉任逑嗾摺?br> ?醋?乌花切)若依今义应作?字。凹也亦应作
    洼深也。隆高也。谓山川?谷土地一一相中
    复有五相。如地虽平亦有高下似山等也。
    川者穿也。水大能穿通者曰川。潘岳关中记
    曰。水有八川。谓泾渭灞?I澧?槔??(音决)??音浩)
    当知通水之处俱名川也。?者穷渎。源出
    于山故云穷也。谷者水注于?。又泉之通
    川者曰谷。何妨此等皆有五相。故以譬于
    五乘五阴。山川依世界下云云者。细合阴入
    习因法性三法。展转相依之相。应云习因开
    为缘了。与彼阴入不即不离。阴习与正法
    性不即不离。六文宛然者。责于古人不立
    第六为习因增长义也。所言六者。一土地。
    二草木。乃至六增长。故知初义但当山川。未
    关种子增长二义也。又次等如此至前后
    耶者。古师以今家第六安置第一。是故责
    云抄着前后。又以最后土地及最初三千为
    总。而以?谷等为别间之。故云间糅经
    文。治病力用胜者。若分药草二字。则以小
    草偏受草名。余通名药。即指无漏。且从所
    述二乘人说。是中草故。故称下草治病力
    弱。上草同凡治病亦劣。从发大心故亦名
    药。二木复从覆阴为功。故知通题别在中
    草。通论皆药。但略木字耳。具如品初分别
    可见。质干法体也。覆荫慈悲也。器用利物
    也。喻二菩萨者。通别菩萨望两教二乘及三
    藏菩萨。且云大耳。然通菩萨若望三藏。弘
    誓之境虽无优劣。以通菩萨。一者衍门通
    圆二通于别。故云广也。七善?是七方便
    耳。若从修习。当体为名。方便进趣功能立
    称。密云即三密者。凡云三密必约应化。自
    受用报平等法身。何所论密。覆荫譬佛慈悲
    等者。荫广则质大。荫狭则质微。质微则利近
    质大则利远。远密近疏赴物各异随其用
    智化境不同。不雨下云云者。因将云等以
    譬三密。便引云色不同。电师名异有雷之
    由雨缘不等。今以云譬应身。雷譬名称。雷
    譬放光雨譬说法。长行无雷电。颂中具有。
    电必有雷雷必有云。云必霔雨。今不取无
    电无雷之雨无雨之云为譬。须以此意
    合身云等。应色非一。且泛举五以应五乘。
    佛为教主譬如电师。众生机缘亦如电师。
    感应相扣犹电师鬪。随机有感应之以光。
    又四大鬪亦譬机应。言五事无雨者。总以
    无五乘机用释有机。以无机故法雨不
    降。凡引事譬皆有近远。此中不须用华严
    中六天四域。?借阿含意为譬耳。又杂含
    云。风云天作是念。我今欲以神力游戏。作
    是念时风云即起。电天雷天晴寒热天亦复
    如是。问。此六譬者本譬差别。何以密云一
    雨为无差别譬。答。下文云雨?是此中云雨
    譬耳。但今从所雨得差别名。若尔。与草木
    何别。答。草木唯从草木立名。云雨乃从所
    显为能。是故不同。八音四辨如法界次第。
    应分教别今从极说。普洽等者。虽说五
    乘本被一实。岂受润时离实地耶。信戒等
    者。五乘皆藉此之四法。唯有人乘阙于定
    慧。以心所当之。明其草木随分至两因者。
    习因增长以成报因。故习因增长即报因增
    长。具如止观第八记。略述诸论习报因等。
    但彼明发相此辨修习。彼六蔽度此七方
    便。以此为异耳。华果敷实至二果者。华如
    习果果如报果。此隔字为对。应言华敷果
    实亦有华而未敷果而未实。亦可譬二因
    也。今取已敷已实者也。故至果时依正明
    了。道前心地至智地者。此道前后之名名有
    通别。道后定在果后道前通至凡夫。故方
    便品中亦以等觉已前为道前。此中须以
    博地凡夫无戒善者为道前。以五乘为道
    中。所以道前道后真如之理等皆是地。地体
    无别。然皆能生。故知众生道前心地。奚尝不
    有能生性耶。而不能生不能成者。必假
    道后极果智地。令生令成。发心已后究竟已
    前皆假智地而成熟之。开发道中者。且以
    初望后五乘居中。非谓五乘即有真如。五
    种善根即五乘也。并约如来化意边说。故
    云终是一音。言终是者。终无定五故云也。
    被物虽五化意唯一。从权宜边须名四味。
    合譬次第者。此中但明合中相生。准理亦应
    明譬相生。譬相生者。由有五阴众生。故有
    五乘草木。有五乘种子。故密云应世。应必
    说法说必有润。润必增长。云云者。应以差
    别对润同说差无差等。章门者。十号如止
    观第二记略释。四弘者。肇云。发僧那于始心。
    终大悲以赴难。本业璎珞具对四谛。然彼
    属别。今须在圆。知道等三不护者。常与智
    俱。六种法门始自十号终至三业。诸教所
    明一切果地神用法门。此六摄足故略举之。
    况此六门一一互摄。此六次第者。由具十
    号故有四弘。故云未度令度等。虽用四弘。
    若无三达照机不遍。三智具足方乃名达
    智必有眼。三法既以定慧为因。而获眼智
    两果。故有智必有眼。如此五料无不三业
    随智慧行。故略举六科以示能应。佛自称
    此以显能注。即是十法界至差别者。虽通
    十界四趣无增长义也。于时者。观机时也。
    言若论者。且置华严故。利钝之言通三四
    味十界故也。通别圆云云者。应须此三迭明
    利钝。然初句云声闻观生灭菩萨观不生
    灭。已是通。竟下又具列通等三者。但重举
    对别圆耳。即以声闻遍收藏教。为进下云
    云者。须约三教菩萨求佛者傅明进怠。随
    其至无增减之失者。称五乘机故无增减
    如人机授以十善为增。天机授以五戒为
    减。如是乃至菩萨展转相望亦然。报因至
    习果者。前文但云华果敷实以譬二果。今
    合中乃以华合报果果合习果。若不依此
    合即准前文。或别有意。如说般若方等明
    地狱众者。大品中如来放光照诸地狱。具
    如释签所引。说方等经亦如释签。此中引
    三恶者。经中但云善处今取恶道者。一者
    为欲摄十界故。二者三恶有七善机。今云
    亦者取意释耳。生身菩萨且指地前。然准
    权教地前不可一生。故须依实教以说。后
    生净满界者。舍那彼音。此指实报土为净
    满界也。菩萨乘出内无利智者。且指三藏菩
    萨。问下现文都有八重问答。意欲如问而
    不别云。但注云云者。约义仍有八中初者
    但应以出世方乃名乘。何故须列人天乘
    耶。故广列诸意以辨随宜逗物之相。又人
    天等者。准此亦应云菩萨亦断亦不断。但
    是文略。次云二乘亦断亦不断者。二乘虽
    断断仍未尽。故云亦断亦不断。余悉可见。
    以此为例取诸经意自在作问。乃至具历
    四教七方便为问。此并一家依义假说问
    答耳。次大论去更引文设问。出离合之式
    通前诸意。大论即于五乘为五善根。故得
    对于藏等为问。人天下答。于五乘中合二
    乘开佛菩萨为二也。此以五善望五乘
    说。四藏合凡开圣者。将四藏以望五乘。是
    故四藏合人天在二乘中开二乘为两。佛
    菩萨为两。若以五乘望四藏。即是俱开人
    天二乘各二。仍合佛菩萨为一。既云为缘
    不同所以亦得为三乘。但是凡圣俱合耳。
    但以名狭摄法不周明类不显。故不得
    但以二乘为摄。若直论乘何法不得。具准
    上意思之可知。雨于一切帖合六章门者。
    六章正出注雨相故。一相者至一地也者。
    真如?是一实相耳。七相?是七方便。以实
    相对七相是故云相。即行相也。七教?是
    七方便教。以教对教是故云教。所谓下双
    释者。初双标理教也。次众生下先释性对
    理德之相。初总举。解脱下列结。此性三德虽
    有三相?是一相。如来下释一味由佛说
    故。此性可修。性本无名具足诸名。故无说
    而说。说即成教依教修习。方名修三。比读
    此教者不知修性。如何消释此中疏文。敬
    请读者行者思之照之。此三相下重指性三
    以为修境。缘生下重举修相。故名为行。行
    即因也。终则下举果地三。三智满故从智为
    名。即是智三行三性三。开合多少准望可知。
    有时下举分文不同。解脱下广释相味。先相
    次味。初释相中性德?是本有三道。解脱相
    者。即于业道。是解脱德。离相者。即于烦恼
    是般若德。寂灭相者。即于苦道是法身德。
    无生死等。寄修以释。唯有下结故云实相。一
    相下转释一相。即无住本立一切法。理则性
    德缘了。事则修得三因。迷则三道流转。悟则
    果中胜用。如是四重并由迷中实相而立。
    此无住本具如释签第七已释。故无明实相
    俱名无住。今以无相对于差别。专指实相
    名无住本。无住即本名无住本。随缘不变理
    在于斯。起住二门义准可识。染净二类具
    在十门。一味下约教释者。上相但云无生
    死耳。约后乃云无二死者。教在分别故
    也。前相但云离相者无涅??相。此教乃云
    得中道智慧。乃至离于二边着也。前相但
    云无相亦无相。今教中云二边因果灭者。
    应云通别二惑内外二死灭也。今对中道
    中道从理。故此因果名离二边。此二涅??
    永殊小典。小典二灭必不同时。此中二灭更
    无前后。句句例作差无差者。既句句约教。
    教亦须显差无差等。故应具如前一相中。
    即无住本至即是无差别文是也。故今对教
    明差无差。若不尔者。徒开浪会虚说漫行。
    空列一乘之名。终无一乘之旨。禀权教者
    尚须识权。对此终穷安得昧实。忽都未
    闻性恶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究竟等
    者。前总释中已略明竟。今于广释理教双
    结所归。能诠所诠咸资果智。故究竟之言通
    论理教。具有三法而但云种智者。从智
    取境故也。七种等者。亦有人言。此中诸句何
    意节节皆云五乘七善。太烦重耶。今请离此
    释外与今经合者。无有是处。故知不以
    七善简之无由显实。第二等者前六科显
    能知之人法。今减辨所知之人法。故举此
    十摄诸法尽。又前乃唯约于能今则约能
    论所。故种等四三慧所取。所取四法不出
    因果。因果之体体唯实性。一一对辨他经十
    法。三道是三德种者。即性种也。有生性故
    故名为种。生时此种纯变为修。修性一如无
    复别体。言相对者。且从当体敌对相翻。即
    事理因果迷悟缚脱等始终理一。故名为性。
    波水之义准望可知。波是水种岂可不信。
    若就类者。类谓类例即修德也。众生无始恒
    居三道。于中谁无一毫种类。夫有心者法
    身种者。合彼性三为一法身。对修方合约
    性恒开。此三从别一一各异。问。若尔。般若
    解脱有于种类及以对论。法身类种与对论
    种为同为异。答。理一义异。言理一者。?
    缘理一是故性修相对离合。言义异者。对
    生死边名为相对。理体本净名为种类。又
    闻能观智名为了种。闻所缘理名为正种。
    即是理净与事净为类。诸种差别等者。须
    约诸教诸界广说。不可具述。唯是理体一
    三德种如来能知。若约教者。别教唯有种类
    之种。而无相对。于中法身类种仍别。始终
    常净。唯不从覆故得种名。藏通两教全无
    此义。但约当教其名非无。因时三学为五
    分种。达分即为二解脱种。念处即为般若
    种也。隐显并别具如止观第三记。故三教教
    道之有差。本在圆实之无差相体性三既通
    始末。所以须约十界十如释者。向释种
    字。既以相对及种类释。今此三法亦应例
    之。又前种中不云十界取极下界。类中自
    云世智等也。故此十界不出一念。如彼广
    释十如中明又前释种不约十界者。欲
    明三德义便故也。此相等三亦是三德。已
    有种义不须依前约界则便。故十界中有
    佛与凡论差无差。或对三谛。次约三法。即
    是三慧。于三重中皆初云念者。念所取境。
    思修亦然。境即所闻所思所修。皆言何者。指
    所取境。所念等者。教下所诠。向之四法随教
    则有思修不同。对界为境多少增减。观体
    巧拙随义应知。为差无差以权对实。初言
    用者。有取境慧方有所取。举事显慧故
    曰用也。所言体者。即当体也。境中举事事
    是所取。念等居先取所取事。今先言云何。
    指能念体思修亦然。故知即是三慧当体。此
    体即是能闻能思能修。故云记录所闻等法。
    言因缘者。谓以何之言须所闻教。念等即
    是能闻等也。不由能取令殊而为别相。乃
    由所闻法异分五乘七善。能所和合即闻思
    修之因缘也。言取境闻法为因缘者所取能
    取并名为因。闻法为缘生慧即是所生法
    也。又取境者。取境必须闻法为因。且先标
    之。故三境为因闻法为缘。即初虽有闻等。
    更须闻法以为良缘。故云因缘。应知三慧
    境体。及以因缘。虽三而二。重释因缘者。合
    向境体。体即是智境必从体得名。体必由
    境立称。重云因缘者。既加闻法防自他
    计。及立更互因缘故也。三义具足方乃成
    慧及成所为。如此三乘等者。五除人天以
    人天乘未名慧故。问。前云十界。此中何以
    但云三乘。答。广略虽殊其理一也。但种通乘
    局合大开小。故但三乘。又种等四必遍十
    界。于中起慧必唯三乘。三乘通于四界故
    也。五乘之因等者。慧必唯三因果通五。离七
    准释可以意得。不云四起者。且从升出。
    生公具约诸度等法辨闻思修。然六度未
    能分于三乘。六则通漫三则摄六。是约一
    法者。故四意中前三约所辨能。此约能论
    所。所中无差即一法故。故前三意如来并有
    一法无差。但且约所以对能知。无差别下
    云云者。?是如前差无差等。而为分别。一
    中无量者。意云。是一家之无量耳。一一德中
    皆可为缘分别无量。如云多诸名字等。无
    量中一准此可知。何者去对小辨别。何者。
    以二乘人亦有二既离着入寂。名同体异
    重对释之。常寂灭等更以无差结二乘差。
    终归于空准例可见。郑重抵掌者。抵吴也。
    吴手于掌表勤勤也。向已释竟。今复释者。
    此事不易故重勤勤。佛世尚然。何况末代。
    斥旧云至若佛等者。古人以此释下寿量。
    失旨逾甚。今复以此释常住教。故云苦经。
    不生不灭而云夹断。故言苦佛。经佛无苦
    加之者过。故云苦佛等耳。光宅有余未足
    辨异。然光宅诸文皆破三只菩萨。不知何
    事至此即以小乘有余之名消毕竟空。有
    人去他难光宅。诸古尚有不许斯释。何况
    今师经文下今师正解。前对二乘重释者良
    有以也。龙印去引旧诸释以责光宅。一往
    且尔。然亦不知旧第一义空与小何异。随
    三悉者。亦以一实为第一义。对权为三。即
    昔日随欲顺权机也。次复宗释疑者。虽未
    之言许为俦类。得受记已即分真佛。自鹿
    苑后具领权实。至醍醐时领业不虚当
    知前叹释迦。本欲称叹迦叶所领。言释疑
    者。恐此时众闻佛述其领所不及。不晓佛
    旨。而谓迦叶所领不当。故述己权实以叹
    迦叶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虽自领已实兼
    一切。问。何不释探疑耶。答。齐教显露虚实
    易辨。故佛且约齐教述叹。若尔。探最可疑。
    何独齐教。答。虽难而易。时众闻说如来二
    智。知佛法身恒思大小。?恐领教未必尽
    善。故佛以二教二智述其齐教无差谬也。
    又齐教述尚自不虚。验知探领亦应非谬。
    释述意者。向适斥其所领不及。岂至此中
    即云所领甚为希有。故知前文但是如来自
    述能知。何关迦叶。故今释云。世尊虽即自
    述理当迦叶一切皆领。迦叶既其始末自领。
    而亦经涉五时权实。义舍一切故亦堪叹
    甚为希有。然章安重释但作述前品一十三
    偈叹佛恩深。即是当界能知随宜。当界事理
    遍收一切。问。此中述前叹佛恩深与古人。
    何别。答。古人直云恩深不辨恩之近远。故
    前以十三偈具领始末。今佛具述方名述
    成。此是章安之助见。依大师意自成深
    致岂有等者。即指迦叶等以为一机。指此
    娑婆以为一方。余机不领故云说不能尽。
    迦叶等四于前品未。但云如来大恩。如来遥
    鉴迦叶既能教探二领。岂不能知初四弘
    恩。乃至最后令我化他。十方仪式亦不出
    此。故今此中长行偈颂通遍述之。则三草二
    木一地一雨尽述迦叶始末之解。身心法财
    者。身得受记心获法财。已证第一义一实
    空座。若依此义佛本遍述迦叶始末。时众
    不解故须除疑。是故释云迦叶能知。若寻
    此意。何得以四伏难与此同言。耶。若不尔
    者。大恩之言何所主耶。述恩不周翻成背
    义。若也出生还应自鄙。何以佛叹能信能
    受。次颂中不颂略但颂广者。广摄略故次
    有智下约权智者。问。既云有智若闻。此必
    属机云何属佛。答。若非有智人说。云何能
    令有智人信。自此之前皆名邪者。迦叶等四
    未闻譬前。义当邪见见未正故。故别大
    经迦叶童子自述为例。彼亦未闻涅??已
    前。自称邪见。应身至含润者。凡说法之言
    乃对应身。故胜劣应皆是色身口业宣辨。新
    经乃以他受用报而为遮那。尚非自报岂
    不说耶。若言体即十身俱即。何独应耶。乍
    可云三身即一说默无殊。安弃丈六偏尊
    相海。如空为华华外无空。能具等者。故知
    说昔偏小典藉。不降开显十二部中佛性圆
    常之雨故云不含润。前二味中虽说不受
    虽有不遍义非含润须扇多佛不说法者。
    此以全不说为不含大论文也。多宝不说
    义如下文。九十八使。初断见爱得真谛益。
    而云地上清凉者。六根净位亦且除之。百
    谷语通至百善也者。五乘各以百善为本。
    言能生者。从果以说。若从因说乃是百善
    生于五乘。大小乘因岂过十善。故以十善
    更互庄严。若不能修互严因者。今所不
    论。若尔人乘无百。答。酒防意地通说非无。
    甘蔗等者。既举二物应有属对。今试对之。
    甘蔗质一可以譬定。蒲萄形多可以譬慧。
    慧约所破定约所缘。且分多一。既出下三
    行颂十号者。文略义合。出世即无上士及佛
    于于也。为说即正遍知明行足。世尊即第十
    号。于天人中即调御丈夫及天人师。如来即
    第一号。来善去善兼于善逝。又出于世即世
    间解。充润下四弘者。充润众生即初弘誓。皆
    令离苦即第二誓。皆令离于因果苦故得安
    隐乐即第三誓。及涅??乐即第四誓。五乘咸
    有世间之乐。皆令得于第一之乐。劝听受
    中又更为二。初二行先叹佛。次为大众下能
    说人尊。故所说法妙。七善无不皆归一乘。
    故劝听受。此举无差以释于差。佛平等说
    等者。有爱憎故则有彼此。不于佛机者爱
    余机者憎。贵贱上下约位。持戒毁戒约行。
    利根钝根约习。亦须具历五乘七善。展转
    说之。有人去次释三草二木者。古师不同。
    但于大草二木不定以名合故。小中二草
    经自结名必无违诤。仍不知有二种二乘。
    是故初师具列五位。第二三师但列三位。
    以二草意同三皆未称。然三草下今释。先总
    非云师心反佛违经者无禀承故即师心。
    佛意不尔即反佛。违经者。经明受润不同
    以对五乘差别。如何三位并同在一教。别受
    润中进退两解者。初正消经文。次以木例
    草准义以释。草既有三木亦应例。人见大
    草中云求世尊。谓义亦通后。见小树中云
    专心佛道谓通初后。见大树中云度无量
    亿。谓通前二。便作一种历位解释。以近代
    来弃旧经论诸教菩萨。此为消释之大患
    也。故今别释冥顺经文。上草为六度者。既
    云行精进定。于六度中精进为最。故大论
    云。施戒忍世间常法。欲修定慧必须精进。
    况复通进遍入五中。为是义故举进摄六。
    故不可二木唯在三?。小树中经既云常
    行慈悲自知作佛。六度菩萨第三僧只方乃
    定知。故不及通但过二地必知作佛。故与
    前异乃从胜标。大树中既云转不退轮。别
    人初地能转法轮。是念不退。藏通至果方转
    法轮。岂得名为如是菩萨。故知在别。次义
    立三木通三菩萨。令识通方故更释之。
    故正法华初例则云三木二草。以小草为悠
    悠药。以上草为上尊药。颂文乃云三药二
    木。是故今文通别二解。释增长中。二乘增长
    二解不同。并今师意。前释得小乘尽生死。
    方名最后。次释大乘中。方名后身。大小两
    种并名增长。增长皆由值佛。众生自谓当
    分增长。今准佛意莫非地雨故令当分远
    有增长。所以至此方知合一。无后之言且
    任小教。权名为无非永无也。若得法身等
    觉一转当入妙觉。乃云最后。论云。罗汉发
    心已后边际定力。令分段身延至变易。不
    复改报成无上果者。此多属通义。以通菩
    萨过二乘地。惑润生身或不经生而成正
    觉。岂华王佛果而用二乘边际定身。故应问
    言此定与彼首楞严定同耶异耶。诸论皆
    云舍分段身而入变易。天亲论主意未必
    然。但恐论释义不正耳。故知最后增长之言。
    大小各别。无人有教深可为规。问。若尔余之
    三位皆应两释。一者三位若不值佛各不
    增长。若得值佛当位增长。二者于法华前
    住四位身被佛调熟。若至法华得入一
    实。方名增长。答。然五位中二乘执??谓为
    最后。故须二释。余三已有彰灼明文。上下
    文意一切皆尔。问。二乘同云住最后身必
    须见佛。缘觉不然者何。答。虽生佛后元因
    佛世。思之可见。增长后云云者。具述大小
    今昔之意。五位虽即自谓增长。萌动之初莫
    非地雨。说虽地雨居后长必始在初毫。今
    始示于地雨初后耳。亦应委说通别增长
    之意。问一云一雨与一音同异者。问意以一
    地一雨与一音教。为同为异。答意者。今一
    云一雨别譬开显。彼一音之教通于因果及
    以偏圆。于中先分因果次辨偏圆。先因果
    别。别意虽尔。亦随诸教二种云雨以譬诸
    教因果随分一音。今从究竟云雨以问。答中
    别申二种一音。言下地者。或指圆教六根。
    或指别教地前。若指初住已上等觉已前。岂
    可全无随类一音。次辨偏圆中先出旧非。
    次正解中三。先圆次偏。后明自报。先圆中
    引大论者。破上三师。所言报者。即酬答也。
    如此一音亦通下地。但不关六根。次婆沙
    去引偏拟圆。类例欲同。然其?是三藏教
    佛之一音耳。若不尔者。能以婆沙释华严
    不。五百罗汉有七菩萨见解以不。瑜伽尚别
    同异永乖。迦叶当知者。开譬颂初已云汝等
    迦叶及当知等。故颂文后不更复宗重称叹
    者。良由此也。隋朝笈多所译。名添品法华
    者。自余诸文全依妙本。彼见正本偈后。更
    有一长行偈颂。乃重译之。添此文后。又移
    嘱累安劝发后。自余先译并无所改。重译
    言辞多似正本。其所添者初长行中。先以
    日月譬用叹佛智(此与前文重故什师不译)次明五趣中
    有三乘。于三乘中而说平等(亦与前文似重)次迦
    叶问。何故施此三乘教耶。佛以瓦器譬之。
    所盛不同非关泥异。迦叶又问彼种种解
    出三界外为一为二三耶。佛答。若觉体
    等无复二三(此亦同于第一经中灭度想者也)次因此后佛
    为迦叶说生盲喻。初不见色譬诸凡夫。次
    以眼开譬于二乘。次天眼开譬大乘也。偈
    重颂耳。故知无此添文大旨无阙若其有者
    述成又剩。什公不译意不烦文。南山云。笈
    多辄移嘱累品也。准此亦应云移品法华

    法华文句记卷第七(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