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法华文句记卷第七(上)_释信解品

    释信解品

    有人以信解相对为四句。钝根正见信而不
    解。利根邪见解而不信。利根正见有信有
    解。钝根邪见无信无解。初二二句依何得
    名。若第三句当此品者。若约小乘得作
    此说。不合释此。若法执中见等。声闻领时
    合入七地。云何犹在初信心耶。有人以通
    大地信数慧数为信解体。今问。体是何义
    指心所耶。如此心所圣位摄耶。凡位摄耶。
    若圣位者大小圣耶。小非今意大深浅耶。况
    今闻实而领解耶。故信解今经已入初住。
    则非小乘心所所摄。举一例诸余皆准此。
    有人云对前七异不成异也。一所从异。今
    谓不然。三根闻略悉生疑动执。但信解前
    后何得云身子从疑。此中从执有疑必执
    有执必疑。况疑执名通而须简小。小乘疑
    执见道已除。安隔二酥仍须互立。二广略
    异者。此亦不尔。但文异义同。故身子云。将
    非魔等及述五佛。言略意广岂名略耶。三远
    近异。此亦不尔。文义俱同。非但此文述道
    树前。身子述本着邪见时。亦过道树故无
    异也。四通别异者。此亦不尔。文异意同。身
    子既云我等不预。又云我等同入法性。又
    云若我等待说所因。又云我等不解方便。叙
    失之文四度云等。岂有述得别在一身。此
    虽列四僧首又局。是则身子通及一切。迦
    叶别在四人。若尔初周何不多记声闻。答。
    四众八部即其人也。第五不论。六欢喜异者。
    此亦不然。若言身子独有先忧后喜。前置
    等言则忧通一切。故知喜虽前后忧无等
    降。七云一四不同。不尔之意亦如向破。有
    引婆沙云。身子上目连中余皆下者。其语似
    同彼小今实。文意永异不可雷同。正法华
    名信乐品。其义虽通乐不及解。今明领解
    何以云乐。今未释品名。便引古人判品意
    者。释题失所由失文意。于中初通列三时。
    云一往等者。以此品内具领始末。退大之
    后更以小起。以为一往。中间为随逐最后
    为毕竟。古人但得三时之名。不了其意。今
    为五时。加于探领法身之化。尚恐不了四
    圣之情。但作一往等名。焉消此品。故须引
    破方识正理。总有六师。僧那者。此云弘誓。
    次私谓下破。初总斥者。书云。锉丝盈箧不
    可织为绮绶。玉屑满匣不可琢为?璋。诸
    解碎乱不堪依准。夫一往下别破。仍先标
    初后略出大旨。中间例知。次正别破中。初
    两句纵而破之。乃许第二第三一往。故以
    其一往而破初师及第五师。次若法华下复
    以第五师一往。对第二一往。而为例并。次
    又二乘下以第三师一往。破第一师一往。于
    中先并破。次若一破一不破下立例。次又父
    子下单破初师毕竟。遥见其父。即名相见。
    名毕竟者。华严教时已应得记。则法华无
    用。若后毕竟下倒并。若后是者前无复用。
    若无复用昔日闻大结缘不成。又若第二
    三四师所立毕竟皆在法华。意则可尔。一
    往随逐近远难依。第五师一往既同前破。随
    逐毕竟非释法华。岂有现在一化。必令至
    于金刚。第四师章安无破但是略耳。其云一
    往在于转教。则转教已前向非一往。为何
    所名。以得悟为毕竟。五品六根复非一往
    及以随逐。为名何等。然诸师毕竟皆不破
    者。前四及第五多分皆至法华。云至佛果。
    纵有小失而无大过。但不可定以金刚心
    为毕竟耳。今师意者。一往等言待至下根
    论宿世时方可商度。以人天乘及以说大
    在往昔故。往昔已后皆名随逐。如何二三
    四师。以今世三味而为随逐。故不用之。次
    私谓下破本迹者。若指此为迹。应当已是
    本门动执。若预说后品乃是此中成显本
    竟。后文无用故不可也。今释品者下。今意且
    论中根信解。故先以三周之初十义中五。而
    判其意。夫根有利钝。即前转根。不转根感
    有厚薄。即前惑有厚薄。说有法譬。即前通
    别。悟有前后。即前悟不悟及悟有浅深。余
    意非正。以是义故。所以三根前后领解。何
    须于此立一往等。豌豆者。若作剜刀剜字
    耳。二乘之人于法华前。如生豌豆钻刺不
    入。但念空无相愿者。是其当教入无漏门故
    常思之。欢喜踊跃等者。文中虽以信等四
    字。用对信解以为为人。此善必藉初欢喜
    也。况理善生破恶获证。圆融四悉一时俱
    得。即分证之第一义也。余之三悉当位为名
    相从云分。故此四悉发必俱时。但以信解
    对为人便。且别言之。此乃通中之别耳。此
    中何故四悉俱实。以从闻法得解故也。不
    同前文列众带小三悉在事。第一义悉仍
    须教分。五时之终方辩今意。次禀小下约教
    释。此欲约位以释信解。应具列四教。但总
    标云禀小大教。小即三藏大须指圆。且略
    中二以大小教无不皆立二行二道。故先
    明小。次准小下以大望之。乃分两字以属
    二道。破疑故信进入名解。信通二道解唯
    在修。故云修道名解。若准此意但应初住
    以为见道。初见理故。初住加功名为修道。
    依理修故。文中不云二住已去。但云进入
    即从初住必有增进。故诸声闻闻法已后多
    入修道。今从闻法增进边说。故云信解。亦
    如十六心名为修道。若昔密入至此灼然全
    成修道。从显露说信解同时。次文云下且
    通证入位。不分信解。近领火宅等者。闻譬
    解已必解于法。岂有悟后而更迷前。是故
    皆须法譬双领。慧命二释者。前是因缘。次诸
    慧下约教。三一对辩从事行异。故属因缘。
    佛命转教属约教者。此有二意。属熟酥教
    已名约教。至熟酥时冥成别人。复名约教。
    亦应具对五味四教。思之可知。三弟子下
    释疑。非全不转多少论耳。新名具寿具不
    及慧。寿岂过命。譬喻四番者。长行偈颂各
    有总别。亦可各有开譬合譬。二途四番各
    有开显。然前释胜则应后文二十二番。心发
    至意也者。准此但以闻譬信生入位。即初
    住去不论见修。例身子等者。发希有心心领
    解也。即从座起身领解也。而白佛言口领解
    也。应注云云。令如向对。具如身子领偈。
    文无者略。述僧首等三不求者。述昔失也。
    初失者。执小腊则大法全阙。不弃小由未
    识开三。自固则小执未移。护彼乃迷于大
    轨。第二失者。一生断证。是故自鄙年高。败
    种未?。不任之见仍在。第三失者。昔迷义
    旨徒计正位之功。由斯固情大心难发。高
    原下引譬自斥。先譬次合。已有得故所以不
    求。经云但念等者。亦可具依俱舍。出十
    六行以为所思。十六行对三空。如止观第
    七记。或指至为僧首不求者。由居僧首。故
    于小大诸座久闻。无量珍宝者。昔般若领
    教谓为菩萨。岂图于今全蒙等赐。咨发下
    云云者。应如世礼欲有所决。须先谘发。
    譬文为五。始自相失。即结缘已后。终至等
    赐。即闻譬之时。若合四五?成四段。故光
    宅十譬不应今文。故前文云。于四人乖离。
    离破光宅乖斥余师。余师虽不离为十譬。
    对当文相又亦乖张。具如前斥。西方等者。
    弥陀释迦二佛既殊。岂令弥陀隐珍玩服。乃
    使释迦着弊垢衣。状当释迦无珍服可隐。
    弥陀唯胜妙之形。况宿昔缘别化道不同。结
    缘如生成熟如养。生养缘异父子不成。珍
    弊分途着脱殊隔。消经事阙调熟义乖。当部
    之文永无斯旨。舍那着脱等者。迷于舍那不
    动而往。弥陀着弊诸教无文。若论平等意
    趣。彼此奚尝自矜。纵他为我身还成我化。
    我立他像乃助他缘。人不见之。化缘便乱。
    故知夫结缘者。并约应身。如云我昔曾于
    二万亿等。况十六王子从始至今。机感相成
    任运分解。是故不可以彼弥陀为此变换。
    非结缘已界等者。本结大缘寂光为土。期
    心所契法界为机。退大已来机土全失。今
    流五道望本为他。方便有余尚非己界。况
    复五道流转者耶。今穷子所居现处五浊。且
    以所住望本为他。自尔已来常在三界。故
    云久住。此缘至长大者。机中稍厚且与着
    名。仍未复初但云三十。缘既下以苦为机。
    故知犹在小化前也。到而不识故名为遇。
    是昔曾见故名为本。苦为机者。既失大小
    唯有生死。于生死中有机可发。冥扣妙应
    大悲之城。大应尚疏机且对苦。一念失子苦
    等者。以念子苦思种种门。念令得乐复
    思一门。虽复双念二俱未克。今忽得之从
    本志说。当宣佛道且云一门。子既下释上
    两意。初弃大善而入生死。故云不当。前释
    譬中门有入义良由此也。故动父忧释初
    意也。离种种诱父意。元以圆门通之。当
    有得义预动父喜释第二意也。初譬如至
    领耳者。第三经初述领不及意在此也。十
    界七善进退等中。菩萨最难。以兼三故故别
    语之。菩萨尚然佛界永绝。解心无力至长
    大者。昔修观行虽观理即。未入似解不
    能除浊。故云无力。义之如幼。退大已后名
    字全迷。义如厚重。内熏如加故名为被。大
    仍未遂但可先小。大善当遂名稍欲着。此
    探后说也。逃逝等者。佛岂舍物隔故不见。
    义当于逃。言生死五欲以为他者。既大涅
    ??方成自国。故且以五道流转为他。或十
    至五十者。自退大来升沈不定。故着或
    言。幼有二义至耽述不返者。初标二义。则
    不下结成。次譬下合譬中云结缘已后。一句
    总合通贯下二。次大解下合初义。尚有下
    合次义。由发大已来三惑全在义之如痴。
    解心虽薄冥资远渍。密益不轻以缘微故。
    挫言残福。自尔已后未坠三恶。名未遭苦。
    但保世乐故未复初。次今习下反上二义。
    初文反前初义。既微向道有断惑义。义似
    免痴。遭苦下反前次义。纳种在内故曰冥
    熏。复被中间外缘击之自尔微发。复由遭
    苦为助发缘。故善恶两途冥显熏被。此二为
    机者。若宿无大缘及中间小熟。借使遭苦机
    感不成。?由大小两业冥熏成机感佛。佛
    居本国义当向国。若以人天等者。若无大
    种单人天善无感佛义。不独为人天垂八
    相故。若有出世机缘诸佛菩萨尚入恶道。
    况人天耶。在三界下明诸子等大善未熟。纵
    生人天亦未感佛。今佛下以有斥无具指
    四见。明机成感佛。及佛出机成。若通论机
    虽通十界。终于十界取出世机。今从别置
    通用消此品。是故下文东南方梵云。一百八
    十劫空过无有佛乃至上方云。于无量亿劫
    空过无有佛。大通出世乘光而来。当知中
    间皆蒙冥被。于中求正道等者。以计常等
    而为正道。种种苦行以为助道。虽思惟邪
    理堪为正机。然由久远大种熏被。大经云
    谛观四方者。大经三十如恒河中七种众生。
    第一人者入水即没。譬一阐提。第二人者出
    已复没。有信故出不修故没。第三人者出已
    不没。即内凡人。第四人者入已没。没已出。
    出已住。遍观四方。身重故没有力故出。习
    浮故住不知出处。机遍观四方。譬于四果
    观于四谛。第五人者入已没没已出。出已住
    住已观方。观方已行。怖故即去。譬支佛也。
    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浅处即住。何以故。观贼
    近远故譬菩萨也。不住生死故去。安心
    故住浅处。第七人者即至彼岸。外道得度皆
    由观谛。与观方义同。是故暂引。本国如上
    者。上以佛已界为本余皆属他。下文下问
    下城舍与上国何别。一切下欲辩同异重
    释出国。一切佛法与上佛界语异意同。城
    舍亦尔。断德还须具足佛法。大悲亦从断
    德而成。此二咸收一切佛法。但约取机以
    国望城以城比舍。义立疏密。但由一切佛
    法义宽。断德御恶似狭。大悲对子更近。同
    是长者实慧所依。同是应身权智所托。起应
    之前机先扣此。故云至国城等止国城等。中
    止一城等者。且以一方一类而为一子。故
    次合云不为一处。处必在人?是同居。人类
    未熟且止方便不废化仪。娑婆指彼以为
    余方。若准余方之言。应指十方国土设十
    界化。具如妙音。娑婆既然。他方准此。此中
    仍存思此同居得子便故。且语有余。若云
    垂形六道事则不便。流转之后岂不然耶。
    今机既亲须从胜说。若尔。何不云在实报
    土耶。答。理非不然。实报义对发大心时。
    故退大后思同居机。复消中字义便故也。
    旧云下叙旧。今谓下破。今取下正释。还于
    有余国中涅??名国中之城。亦住此涅??之
    中。名之为止。又依此涅??而为所居。故名
    为家。问。向答问云以此城为断德。以下
    含为慈悲。何以至此。云城是有余家亦依
    此涅??。答。国城家舍虽宽狭异。并是所依有
    余不逾断德。今家对珍宝故云实境。下舍
    对子机。故云慈悲。故知云无缘慈悲。必须
    等于实相。故二舍义一随所对耳。上句既
    云求子不得。即依自受用土一实慈悲。求
    子不得。故今止于自他中间住于方便。还
    用本所依慈悲而思于子。故国为居民。城
    元安主。家本养性。为未入圆者。即七方便
    民垂形方便。住彼有余思求圆机。是故居
    彼化事无废。思同居机其义文成。家既是
    舍。于彼有余运无缘慈。故云处此。所以止
    于无缘慈家。起于胜劣偏圆两应。然彼?应
    但用胜应。言胜劣者。胜兼两处。劣唯鹿园。
    小机若起理当赴之。始末双明故云胜劣。
    既云五人彼土生者。皆为菩萨。故八六等
    至彼土时不须小化。渐趣圆实岂仍滞
    偏。习方便者多迷其教。止观第七判八六
    等教道须废。法华开显方堪此闻。菩萨机成
    所应何别。五人即是四果支佛。从本立名。
    云须陀洹乃至支佛。断尽乃云断通惑者。
    或取三藏二乘及通三乘。为断通惑者。此
    亦可尔。三藏五人自摄通五。通教菩萨先
    名菩萨。不可更云至彼皆是菩萨。当知全
    指两教二乘兼通菩萨。若以四人例通菩
    萨名皆为菩萨。有何不可。但彼对胜应其
    义不成。但两教二乘彼尚回心。通教菩萨岂
    应守旧。若准改观通别菩萨并须发心。故
    云训令修学。不云别者以此五人证同故
    也。若也通论方便人数。则应云九。藏二通
    三别三圆一不得云五。今且对小故云五
    耳。大富至无量者。土虽有余亲所依家。不
    违实相。言无量者。具足六度。大富总称财
    宝是别。虽分财宝般若导五无不成实。
    况一切行皆成珍贵。故云无量。金银等者。
    等及余宝即余助行道品故也。宝不出七
    可譬七科。是故七科六度收尽。故大集中三
    十七品以为菩萨宝炬总持。其贵如宝其明
    如炬。破暗中最。具一切法名为总持。言
    大乘者。应云圆乘。文从便耳。言禅生百
    八者。达禅实相故也。自资等者。智定各有
    自他故也。具如前释。僮仆等者。方便波罗
    蜜约自行权满。屈曲去明利他权用。并僮仆
    之功也。如布衣所使共至贵位同成体内
    权也。事理不二故俱云称。就位等者。向通
    约方便但云僮仆。从位别判摄藏通别。望
    实望正义当贱役。通论亦可收得人天。以
    异方便即此意也。别圆十地者。仍存教道
    故立别名。以无两重十地故也。向僮仆中
    已有别三十心。今臣佐位是圆四一心也。兼
    收别教十地而已。率土下释臣位等深浅之
    意。所收既多名为率土。虽同佛家不无等
    级。初通皆圣故。虽得下即是十住得入圣
    位。同王所居真实土境。而位最下故也。始从
    十行终至如臣。并是圆渐故须圆释。次一
    心三观至二乘之法者。次明僮仆臣佐吏民
    所乘。所乘不出诸观故也。随教用观即当
    所乘。然此境智虽即随教。同为圆人所用
    驱策。虽通因果不同历位别别当分。故此
    因果并是圆家之所用也。无数者。以此诸法
    不出权实。臣佐吏民所用实也。僮仆等所用
    权也。此亦一体权实也。并皆长者之所有故。
    非但下结摄前释不出教观。教观多故教教
    四门门门有观。虽复无量被物无余。入出
    两字文中四释。初三自行后一自他。于自三
    中初以双非为入双照为出。次番者。出入
    相对本相即故。出入之名亦更互得。故此智
    体出入互照。此之两释约三谛说。次无量去
    约二谛说。二三开合具如玄文。第四还用
    向之三二。自利化他。故知此皆圣位自他义
    含意富。故须众释。此是观谛复唯在实。对
    权义立有何不可。但以二对不二二已摄
    权。故不劳也。行于非道者。理通三土。法性
    之外皆名非道。从法性出益三土生。功归
    于佛故云归己。此但功归法性佛道。商估
    等者。应作贾字。谓居卖曰贾。通物曰商。
    若作价字非文正意。非但佛自化物无边。
    亦令菩萨化境周遍。菩萨化利犹资佛本。
    往来诸国具如诸经十方菩萨来往受益。
    华严大集即其例也。如世间下譬向二释。令
    他如菩萨亦自如二身。初内合等者。初通
    谭大意。次观下明邪慧所观。云观察五阴
    等者。还以邪观观阴断常。以此邪慧冥
    资于正。成见佛由。苦境为机者。牒向邪慧
    助正成机。然外道苦因应招苦果。故云苦
    境。由带正种熏邪慧心。故得成机感佛
    正慧。涅??通半满者。名同体异并现所居。化
    物名殊佛境无别。故子所到二义双成。机
    熟若证证父所证。名到父城。此乃小机先
    扣大应义立穷子已到父城。故使城名涅
    ??。大小双得。故以半满共收物机。机既不
    同收亦先后。父母念子等者。前虽机渐扣
    圣。今明圣渐收机。化道之仪且云忧念。未
    曾向人等者。文约两意以申此义。先方便。
    次此土。初方便者。彼方便中非但唯有地前
    住前。亦有垂迹登地登住。即臣佐等岂全不
    知穷子机性。但约穷子说时未至。主伴相
    与覆实未宜。权从物机故云不说。以由
    界内五人断通惑者。未堪影灼闻如是言。
    故云不向臣佐等说。以为臣佐意在僮
    仆故也。于中指小故云不向。所以在长者
    心无非己子。从机异故立以小名。渐渐诱
    之方成臣佐。故知法身本自悬鉴。又应世已
    来下第二意者。进明此土昔教显露未说。对
    此蔽彼故云不说。是则前立胜应之义。义
    兼两处。劣应之语逗彼偏机故不说之言通
    及四味。四味之内具足臣佐及僮仆等。既非
    下释第二意中小乘人也。如聋哑等。指华
    严席。或华着等指方等也。不逮之言兼于般
    若。而无希取即其事也。华着即身子。弃鉢即
    空生。故知不说之言。何关法身菩萨。心怀下
    却释远由。远由即是不说之缘。良由昔结
    大时未入相似。省己斥彼故云不勤。由
    此退大失中途调熟。故云无训。背自向他
    故云逃走。逃走三义。一机息应谢。二背自
    向他。三居不得所即五道也。故使如来无
    缘而忆。恨子下专斥于子。非但悔应早息
    亦乃恨子机生致令疏我正法亲他六尘。
    内合等者。为论免难须净六根。准理退
    者多在五品位前。为对不退位。且以五品
    为退位耳。文释悔恨分对自他。准意亦
    可并对彼此。化期等者。约后意释。即应
    世来至法华前。故云老朽。亦不约此等者。
    不约应化声闻故也。胤者嗣也。继也。若身
    子受决至不断者。验知授记为引物机。
    权实皆然故云后来众生等也。更修净土
    与物结缘。身子成时开权显实。则佛种
    不断于彼方。机缘成熟于其土。其中亦
    有种在释迦。脱归身子。故须此会彰灼发
    言。若身子无可化下。反以无释有。若身子
    自无成佛之机。则身子所化安得成耶。故
    以此显今令有寄也。经言终没者指涅??
    时也。复作下第二意者。前明失苦本显得
    乐。故着我若之言。以现说当举生领熟。总
    譬具论始末权实。故得双辩胜劣两应及以
    劣应化道始终。故譬本中前一行实后一行
    权。况开六义权实相对。法譬至互举者。感
    应道交不前不后。但随文便互举一边。先
    出不同。次就佛下约生佛互论。如止观明
    感应意中先凡圣相望互为因缘。次感应道
    交自他破已。方乃名为不思议发。今取文便
    者。今此虽有三文。且依二文消便。非即二
    文使见有前后。故别譬之初还从退大之
    后在五浊时。故有三文也。见父之由至展
    转者。由厌苦等。见修二性俱有厌义。修推
    理弱见生夺钝。诸见互兴皆能推理。佣赁
    之法以力易财。本起邪见还希脱苦。虽复
    邪求冥资正道。故使世间厌苦遂成出世
    善机。世易出世故云佣赁。从一至一故云
    展转。言善根者。犹是可生之义故有转至
    之理。故云以此乃至父舍。不期而会故名为
    遇。不意因于世法。忽感出世慈悲。又不意
    世间邪推而生正见感佛。又不意小善之
    内。冥入大乘圆门。大小二机双扣此舍者。大
    机未熟正见而遥。小感稍亲门侧而近。所以
    从退从末义当双扣。从本从大独在于圆。
    从近而谭偏机先遂。见父之处即门侧者。前
    则大小双扣处乃独指门侧者。以小亲故。
    言二观为方便者二边俱有得见之义。故总
    借证之。二边并偏偏真最僻。正见有二至为
    遥者。于正见中。又分此二。近即华严中诸
    菩萨众。远即二乘。二俱未合但在门侧。文
    中二释。先机次应俱名为遥。踞师子牀作
    所表释者。事师子座亦无师子之形。但有
    所表。故大论云。佛为人中师子故佛所坐名
    师子座。佛之所说名师子吼。诸声闻人述佛
    所说。尚得名为作师子吼。部虽兼别从胜
    从本。故曰圆报。此乃取机之本。故此下去
    皆须圆释。宝几等者。一几承于二足。定慧
    所依无殊。从定名谛从慧名境。具如止观
    第三。故合云无生定慧依真如境。即定慧力
    庄严法身。从所名能故云无生定慧。言依
    真如境者。托境成观故名为依。果体起用
    复名为依。又从因说因性有修故名为依。
    旧云下出古释。稍似别义非今所用。准例
    易知故不须破。次旧云此经下古有四失。
    一法身非常。二他方为此。三以应为法。四
    对面违教。今谓去破中言父子等者。父子
    譬机应先譬后法。着脱譬体用先法后譬。
    二俱不成着脱义异。前文已破。从又不容
    下更破他方自有三节。此师亦以他方为
    弥陀。若以尊特为弥陀者。此有三失。大
    小两机并在今佛。乃成见垢衣为扣此。
    见璎珞为扣彼。结缘亦尔。又往昔大小两
    缘俱在释迦。今尊特垢衣俱在弥陀者。更
    成可笑。故第三重立难难之。往缘大小定
    在今佛。岂应今日双应他方。又何得大应
    在彼小应在此。平等意趣义亦未成。具如
    前破。今明下正释。此则续前应世已来释
    耳。故知胜应在华严也。今经下破非常住。
    古人皆云。涅??明常华严法界法华不明者。
    不晓部类兼但对带。垢衣乃是叙昔之说。
    在昔尚无垢衣之言。何有常住。所说法相
    至无别者。今经意在结会始终。设论法相
    如彼圆说。今非全无文相存略。华严部内
    不出四十二位。依正自在近善知识。今经明
    位。具如四华。开示悟入。知识具如观音妙
    音药王严王。依正具如分别功德宝塔神力。
    但广略少异举一例诸。故下疏文十义辩异。
    且如十方之言。何所不摄。实相之理无事
    不收。岂迷广略而失大体。总如玄文十妙
    引诸文证。即其相也。人不见之妄生去取。
    故此经空无所有等言诸法实相之说。见佛
    常在等人。此土不毁等事。堂阁种种庄严。众
    生种种游乐。乃至迹门因果诸相。多以华严
    文消。算数孔目藏在此典。行头取与散在
    诸经。大本若亡徒论小利。居士至即三十
    心者。中止中以民为十住。臣为十地。今居
    士是民以文狭故不分臣等。亦圆四十一位
    也。真珠至法身者。并究竟戒楞严定一切种
    慧法音陀罗尼庄严圆因四十一地。地是所
    阶身是能阶。四是能严身是所严。若用远因
    亦以初心圆戒定等。以严性德。若从因说亦
    四十一位之所服也至果同皆严极法身。言
    价直者。有贵贱故如诸位也。吏民者等。向
    列围绕不云吏民。今明侍立则与僮仆
    共列。故知立名随义不可一定元譬事理
    何得守株。故前以吏民在实。今此吏民权
    摄。故在同异二门。跨节为同当分为异。是
    则同为同体异为异体。异约施权同约开
    显。?一吏民义当两属。内与等者。释向同
    字。同从内同得名外同为显于内。喻如下
    喻向二义。犹如良吏内应主意。外用驱使。
    亦如要臣于内则为国股肱。于外则民之
    主长。臣体无别所对不同。问。此中虽是华
    严座席。胜应相状与前中止义意大同。何故
    前以僮仆为别教贤位吏民为圆教圣位
    耶。答。言虽少别意亦不殊。随其言势逐便
    消之前僮仆之外有臣等四。故别分之。此
    中但云吏民僮仆共为一位。以为所使。又
    此中意断别惑者。即入地住非驱使人。又
    此与中止虽即同是他受用报。此既示入
    忍界为菩提场为诸教之始。故加之以破
    尘白拂。覆之以慈悲宝帐。前叙长者所居
    所有。今明穷子所见所有。所有既同广略转
    用。侍立下云云者。此中既为中道方便。并
    宜地前以释吏民。中正二旁民主异故。准
    部应明次及不次。乃至两教教主不同。各
    有侍立拂尘相异。垂诸华?跽摺K纳阆滞ɡ?br> 下为垂。虽华?醪⒋埂6??嫌?酢H缤?br> 有四摄见者生喜。又虽?趸?愣?妹??br> 殊。?跫姆???级嗣馈I裢ㄏ禄?钗镄?br> 悦。运此二者必上等无缘。故并悬之于帐。
    用称于体如遍覆佛上。香水等者。若约自
    行如第二释。若不洒以香水于地。则帐??br> 华为尘所坌。故以智香水洒实相地。除三
    惑尘。则如来长者慈等俱净。若约初释香水
    洒于菩萨心地。既从利他修因以释。故知
    七净须从菩萨行因以释。名虽同小此即
    圆教。故举三聚及楞严等。若依方便随教
    义别。今依圆心皆由此七布于诸地。自行
    行此令他修此。是故文中并依圆释。罗列
    等者华表因严宝表果德。因果万德皆严
    实理。故使布列皆在于地。地非华宝而布
    列华宝。理非因果而修证因果。出内如前
    释云云者。指前四重。但前唯在果今或通
    因。相海者。全指华严如来相海品。及以随
    好光明品中明?陈?谀蔷咦闶???厥?br> 界海微尘数相。一一皆以妙相庄严。故云
    须作舍那释之。四见父畏避者。父子相见
    虽譬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然约化事渐教
    以论。若云父先见子是如来鉴机。道理如
    此。今云子先见父相及处等。非即已见。并
    是约机应具述始末受化元由。或是王王等
    者。既云见父畏避。即在顿渐教初。若据顿
    渐之前。未有畏魔之虑。约渐机对大论畏
    避等。故曰未曾见闻等也。从略开已下以
    后验前。验昔可中。初与于大过于身子
    闻略说时。故云有过今日。复次下重释意
    者。小机尔时岂知二身。故是述于机中不
    受。犹如穷子见王王等。问。法是报师师弟
    义别。如何齐等。答。此是等师之子如法报相
    称。诸经多名经王等者。重约教释。诸经有
    明法身义者。即名经王。智契于法相称名
    等。故约机中对法对智。名王王等。即诸部
    大乘与小相对。世人不了见诸大乘皆称
    经王。乃谓法华与诸教等。今谓乳及二酥
    皆谭法报。虽俱称王非诸经王。纵有经云
    诸经之王。不云已今当说最为第一。兼但对
    带其义可知。肆者放也。泄也。申也。次时富
    下见子譬者。然诸声闻向施子见父譬。巧喻
    领小遇大而机中不受。今设父见子譬。妙
    喻领佛见机。而不谋恒了。见子处者。如来
    不起空座欢喜适愿。故但约化仪言父
    见子。岂以佛眼必待子见后父见耶。今机
    来称慈者。大小并得名为来称。彼明拔苦等
    者。譬品也。亦应云前譬如来与慈惊其堕
    苦。此譬诸子领受荷佛与乐。如来拔苦本
    在与乐。子领乐已知拔苦。二处义同随文
    互出即作是念至不得者。此亦述于退大已
    来。既入五尘大法非治。寻谋用小小又来
    遂。今机渐来方施小化。言取小者。非谓
    往时已得于小。亦非今世渐初之小。是故往
    日不名机来。谁论付财。亦无欢喜故但云
    昔见欲与等也。今日至有所付者。见小机
    至知大非遥。是故喜其是付财地。我常下
    却释向来退大已后。顿渐之前无时不思
    大小二化。虽大小并失以流转对悲。故使
    今时付财有在。今有可度机生等者。问。机
    生由佛那云自来。答。虽机生由佛感亦由
    生。且寄世长者叹子自来。昔机不生望今
    可发。应叹机发称为自来。若机尚生追犹
    不至。安能自来。我虽下探说后期。傥一期
    报谢无付故惜。如唱灭度法皆随灭垂灭
    尚惜。故名为虽。即遣旁人等者。从此方领
    施顿渐化。故知尔前譬顿渐前若大若小。
    但方便品至并领者。意云。文虽增减意必
    俱存。方便既为上根。是故不须别说。譬说
    既为中品故须离总出别。合及颂中虽复
    阙略。以譬为正余并互兼。今既领譬应须
    遍述。言但方便品总诫劝等者。恐寻者纷
    纭。更重疏出。方便品文释迦章中。但云寝大
    施小虽不云劝诫之别。语意在劝。故云于
    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即大拟也。众生诸
    根钝即无机也。如斯之等类即息化也。即趣
    波罗奈等即施小也。虽不云诫义含二门。火
    宅开劝出诫者。故从法说于劝开诫。释各
    三者。劝门中三。初云长者作是思惟等。拟宜
    也。复更思惟是舍等。即无机也。或当堕落等。
    即放舍也。诫门三者。初云我当为说等。即
    拟宜也。父虽怜愍等。即无机也。东西驰走等。
    即放舍也。长行合劝不合诫者。劝中有三。初
    云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等。即拟宜也。所
    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等。即不受也。如彼长
    者虽复等。即息化也。言息化文广者。先牒
    前后三譬。次方以三合正明息化。初如彼长
    者。牒初不得一譬。正帖息化。次但以?@??br> 下牒施小。然后各与下牒等赐。此两旁合
    息化。次如来亦复下一十六字。始正合息化
    故云广也。偈中但诫者。亦具有三。初方宜
    救济下四行半。颂拟宜。次诸子无知下三句。
    颂不受。嬉戏一句颂息化。已下属用车文
    也。此颂譬文则具有三。但颂合中亦但合
    诫。有一行长颂仍进退二释。初释亦具有
    三。虽复教诏一句拟宜。而不信受一句无机。
    于诸欲染二句息化。又云。或可下二句亦颂
    无机。依第二释故云不颂息化。即遣旁人
    下出并领也。然义则有六。文但有五。先劝
    诫各二。谓拟宜无机。次劝诫合一。即二门息化

    法华文句记卷第七(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