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法华文句记卷第六(中)

    不觉不知下约于四谛。释此四句。但初举
    文。应具列四句。但是文略。于中为三。初
    约凡释。次约位释。三约三世。初文又三。谓
    标释结。初文者。都不言下标苦也。火者。三
    界五浊八苦也。不解火下标集也。火本能烧
    如集招苦。既不知下标失道也。既不畏伤
    故云不惊。伤即失也。不虑断下标失灭也。
    无道谛身慧命亦断。众生下释前四句。阴
    必是苦释前有苦。既全不觉即不识苦。不
    知去释前集也。四倒三毒释前有集。既全
    不知故不识集。三毒修惑四倒见惑。既不
    下释失道灭。由不知苦集。故道灭俱失。不
    识惑者。不识集也。既不识集不忧虑苦。
    惑侵法身失道谛也。必损慧命失灭谛
    也。如是下结。以不闻下次寄位释者。于中
    先以初二句二重顺释。次以后两句反释。
    初文先以二句对于闻思。应云不觉闻思
    不知修慧。但是文略。次以两句进约圣位。
    次反释者应云无见谛故不惊。无思惟
    故不怖。文中反释。故云见谛故惊悟等也。
    此明四谛观成见思两惑究竟尽也。以惑
    尽故四谛全显。初得见谛迷悟创分。如久
    迷初正故云惊悟。复更厌怖迷途方尽。次
    约三世者。不云过去及以集者现观未苦
    由于现集。又观现苦由过去集。如因缘中
    名为轮回。虽论三世正观现苦。以断现
    集。今当苦息。故知不觉现苦。即苦集俱迷。
    由此能招未来世苦。既迷苦集理无道灭。
    举二世苦以摄三世。具如引文。亦?以苦
    而摄于集。然前三释。虽复约凡约位等三。
    总而言之。并是迷谛。以迷谛故八苦逼
    身。五识等者。逼近也。浊在五识名之为
    近。以切己故名为逼身。同时意识俱受苦
    境。非初刹那未分别时。又?此五识体是异
    熟八苦故也。近岂过此。故此同时安能厌患。
    故此心王心所不能以此意识成观。唯能
    分别以成三受。三受义成故云切己。逼甚故
    切。故一一苦皆由五识以对于境。次至第
    六而重分别。复立苦因何能生厌。亦云去
    出他释。昔结大乘名之为种。功德即是法
    身家之智慧。即以此智为体。为苦所逼。大
    理智乘俱遭苦集。不觉不知名为火逼。今
    谓下但约浊名不须对大。既流转已小尚
    不知。故总诸义共成五浊。不觉等四为众
    生浊者。四句?是迷于四谛。以迷谛故众
    生即浊。次火来等为命浊者。苦盛寿促令
    命成浊。心不厌等为劫浊者。由不厌苦常
    在三界。必遇三小名为劫浊。云云者。意斥
    旧师。不须将此对大说也。以五浊故。正
    当广上所见之火。故上但云从四面起。长
    者作是下先释能施身手。次释所施衣[袖-由+戒]。能
    所俱废故云不得。初文为十。先标。次引合
    譬。三依三昧下明二义所依。四智断下明
    二义功能。五此之下明二义之门。六劝即下
    以四悉释。七如来下明用二义意。八故知
    下结归。九故上文下引证。十前叹下重指前
    证。前四可知。五此之等者。则以因果相对。
    劝是智家之门。诫是断家之门。故云从二
    门入。今于劝门中复言诫者。门体理合互
    具故也。各一义便故且别说。六四悉中云此
    二悉檀为第一义作方便者。二悉是修得智
    断。第一义即是性德法身。方便品初以法身
    智断取物不得。是故息化。问何不云世界
    悉檀。各二门不同随乐各别。又闻二欢喜
    皆世界也。故此佛乘生善灭恶。遍生八门。
    圆别四门各二各四。故此二门摄一切法。余
    如文。释所施中。文又为三。先出所依三
    藏。次出旧解。三今取下正释。初虽依三藏。
    但辩物相未明法门。次旧解中。初师云大
    乘因果。理何不可。但阙施化之相故不用
    之。次师既云出阿含经。不应用小而释
    于大。纵云大乘何异四阶。有言[袖-由+戒]者。行袂
    袂袖也。今不用之。岂以救火袖盛子耶。次
    正解中亦取下合譬。佛自释义。岂同世情。
    于中为五。先引下文。次神力下正释。身手
    指前释衣[袖-由+戒]等。三如来下明用三意。四衣[袖-由+戒]
    下明立名意。前三可知。言名略义玄者。知
    见二故名略。摄一切法故义玄。如衣[袖-由+戒]一
    足故略。盛多故玄。四无所畏。略如法界次
    第及止观第七记。智论广释。通言无畏者。
    十力内充外用无怯。名为无畏。佛自诚言。
    我是一切知者见者。无有一切沙门及婆罗
    门。若天魔梵及以余众。言如来不知。乃至
    无有如微畏相。用对四谛者。尽苦道即苦
    谛。说障道即集谛。一切智即道谛。漏尽即灭
    谛。四种四谛即四四无畏。今须在圆。遍一切
    四离二为四。二俱依谛谛为所依。故名为
    安。次十力中通言力者。诸佛所得内实智用
    了了分明。无能胜者无能坏者。故名为力。
    无畏与力内外之别。一一遍摄故名为横。十
    力依理故名为竖。则十处明谛岂不大安。
    无畏与力虽有内外。今皆约用故内外具
    足。五三七下结施化意。言而众生不堪者。
    此正施大。不堪之言取意说也。唯有一门
    至狭小者。于中二。先指上类同。次分门解
    释。初言义如上说者。如上车门。此中亦是
    宣一佛乘之车门也。若已出宅门未入车
    门者。取难当故名为狭小。初言别者。别
    约三义分字释也。于中先正释。教理下释
    所以。初正释者。一既是理门又属教。小即无
    机。以无行故不入理教。故名狭小。言不
    容断常七方便者。应云断常及七方便。于
    实不入义言不容。言众生不能以此理教
    自通者。但守方便行也。言通释者。理教行
    三。一一通明一门狭小。以不入故不得至
    果。初约理者。唯一法界故云无杂。由一理
    故遍通一切。令至此理故云能通。由子
    不入故云难知。约教者。唯约圆理对教以
    明。出入?是理教故耳。云凡夫不知出者。
    则不及二乘已从宅门小教而出。不知入
    者不知车门。两教二乘但从门出。故云少
    知昔教未诠永不知入。菩萨虽自知出等
    者。通菩萨也。三藏菩萨虽有出教。三只百
    劫并未出故。又通教菩萨约钝根者。未知
    入处与二乘同。故云亦也。夺七方便者。前
    与言之犹云知出。犹未入实名不知入。若
    夺说者出亦不知。何者。而不自知上中下
    性故不知出。与而言之。通别衍门犹可知
    入。然带教道故夺说者。别教地前皆不知
    故。尚不自知上中下性。况一地雨。从不知
    权边云皆不知。故别教地前虽知中道。教
    道仍权。据教道论乃至入地。入地必证故
    废不论。次上文云下引文也。七方便人皆悉
    未入佛乘故也。不能以教等者。方便之言
    必用通实。若佛未开皆不能以己教通极。
    言将谭者。尔前未斥不云无机。略开方说
    故云将谭。约行可知。幼稚无识者。旧师若
    云人天之善为幼稚者。此乃大善未生何
    名幼稚。依今为正。恋着等者。前明善弱故
    未有所识。今明恶??游戏被烧。因时者。初
    退大时。果时者。受八苦时。退大已后着爱
    见因。依正即是爱见果也。欲界着依上界着
    正。故云禅定等。对治之相至小乘也者。今
    大乘诫门名对治者。不同小乘无常等也。
    故引大品四念处等。皆摩诃衍。观不净等
    能所俱忘皆不可得。问。若尔。但是观理何
    名对治。答。修对治。时能所皆空。今此亦尔。
    约施大化复令离浊。于佛正是摩诃衍相。
    是故得名大乘治相。既着下大之所治。宜
    应用大以舍恶故。若久等者。久住见思大
    小俱失。不惊至如上者。如上释不觉等文。
    广约凡夫及三世是也。背明等者。东西譬
    苦集也。若明见苦集东西向明。以不知
    苦故而起于集。如日东而西走。不识集故
    而招于苦。如日西而东驰。驰走义一故经云
    戏。死如往生如还。还已复往。生死不绝。
    无彼变易二土之寿如速疾也。又从苦起
    集如往。从集受苦如还。一苦一集一生一
    死。是故名为驰走还往。虽用大拟等者闻而
    不受视父而已。如虽见父怖畏逃走。失
    闻见利故云而已。已者息也。又机扣于应。
    故名为视。机生不受故云而已。大乘下至
    父命断者。并以大乘为父子命者。虽大救
    未得种不可亡。所以虽欲小化。为存大
    命不废化功。前云切己者。初退大时适起
    五浊。如初逼身大善容在。若久不出流转
    五浊。名必为所焚。即大小俱失。此语起小
    应时。故云若不时出。大乘善根理实无断。
    意令速出以必死逼之。若久不出义同于
    死。故云死义。上文于所烧至若不时出等。
    问意者。得出与俱焚内外义别。二文相反其
    义如何。次前得出下答意者。法应不同二义
    各别。从文从理二意不同。若准前文文既
    寄小。还从小教所烧门出。则还且约五分法
    身。若义兼于理则法通二种。若法应相对。
    理须常住法身已出。今论应身物机受化。
    则机应俱济故云时出。不受化则机息应
    谢。灰断入灭义当俱焚。焚故义当子父命
    断。以此拟宜而催逼之。问。前云得出是法
    身者。大之与小法并无烧。何须言出。答。?
    以无烧名之为出。然则法应并皆无烧。应
    本同物从物云烧。从理则法应无坏从事
    则物烧佛出。今说俱烧意在同出。故云若
    不等也。有云。感应俱时。今谓但得俱出之
    理。而失俱烧之义。故以俱烧要令同出。从
    如子先下明有小机。故接以小。开一为三
    故名为各。又知至小??者。大退故弱小??
    二义。一者厌苦。二者是治。六心中退者。准
    璎珞意。身子于十住中第六心退。恐是尔前
    见思俱断。至六心时见犹未尽。六心尚退。
    叹三车者。有人问。何以车三使二城一城有
    车无。俱譬方便而数不同。他答有余。今更
    为答。凡立譬者各从一边。不可执一而
    疑异途。故一二三但是离合。为对三周信
    解等异。是故别耳。皆譬方便其义不殊。车
    则通举方便故三。使则从难别对故二。城
    是二三之处故一。当知城亦从人故二。故
    云息处说二。车亦从难但二。使亦义兼菩
    萨。此三俱有人理教行。城若说化故亦无。
    车依造作故还有。使约权同故亦有。权乃
    非实故亦无。权实相对俱通四句。从权化
    故俱有。从实义故俱无。俱通权实故有无。
    同约一理故双废。劝示证者。示应居初。随
    经次第先劝后示。亦应无失。证中皆与之
    言正当已证亦令他证故名为与。言前偈
    本略者。譬本但云是名转法轮等也。广明
    至六句者贤合为四见修为二。贤所以合
    者。四念法同故为一。??顶同退故为一。忍
    不出观故为一。世第一无上故自为一。见
    修道异故各为一。广如俱舍贤圣品中。此
    须略明。三十二谛者。上下各有十六行相。
    上下合论故三十二。具如俱舍释签略明。与
    苦法忍不别者。世第一心同此刹那。即入苦
    忍同观苦谛。应云四中随观一行。与苦
    忍同故总举之。驰走入见道十五心者。世第
    一后十六刹那皆是无漏。有云。十六心仍在
    见道。部别不同。便有涅??音者。此约初转
    为言。观心中用大乘观者。凡附文作观多
    分在圆。令一一文不违所习非数他故。
    初至所愿者。心望观境名之为愿。心未
    称境故非适愿。境至勇者。境多观少非勇
    进者。境研心者。还以心思妙境。而研于心。
    数数为之心观乃利。心境相研者。向令以
    境研心。前又以心观境。故名互相。心王等
    者。创心修观莫不以第六王数为发观之
    始。纵使观境圆融不二。其如?惑尚未先
    落。故皆仍属第六王数。乃至未净六根已
    来。未离王数。此是见思家之王数故也。若
    欲约教。即有四教贤圣位别。驰走不同今
    在三藏。上法说中先明等者。上释迦章颂显
    实中。有六行偈。先约四一即是消文。次
    约索车即是譬本。谓初两行从我见佛子
    等。即是闻前诸方便教三菩萨也。次我即作
    是念下二行一句。明障除佛喜。言今我喜无
    畏者。即障除故喜。今先明免难后明索车者。
    前后既殊。光宅直将大机以对免难。所以
    破之。此明经文前后不同。非谓障除有前
    后也。以诸声闻皆浊先除大机今发。苦具足
    等者。由法譬文免难与机前后回互。承此
    不同释出四句。先释两句余两指上。今两
    句者以前两句。但经文互互义不成。欲令
    成互对华严等名同义异。初句虽引四大
    声闻。通指罗汉义及三周。次句所引凡夫
    理通初后。于次句中义兼华严法华教者。
    异前初句。余之两句云如上者。指上颂释
    迦章。偈中四一消文末。四句料简中。初二
    二句与此大同。仍有少别是故更释。彼初
    句云在三藏时。未云大品末等。次句但云
    法华中诸凡夫。不云华严中人。其言虽阙
    大旨是同。言余二如上者。即第三第四句
    也。彼云障即除机即发。如无量义中得小
    果者即座闻大。障未除机未发。如五千起
    去。唯第四句非法华中人。若大机下更重示
    向经文回互。若大机等者。如向引方便品
    文。但彼品文文有前后。非谓彼品先大机
    发后障除也。若先障除者。如向引云今譬中
    已下文是。四谛同会见谛者。阿含经中亦有
    四衢譬四谛下惑尽。次明索车义。云作十
    难者。古人立难不许菩萨有索车义。会
    二归一。近代拾用何足为怪。故今叙破令
    有索会。先述。次破。初二可见。第三云所化
    是凡夫未出三界。不应有索。能化位在三
    十三心。不可于兹更云有索。若入佛果。
    佛果无二。佛从谁索。第四明先断正使。习
    无知在理不合索。断尽成佛。佛复无索。第
    五引今经文。以证菩萨。第六云从大品等
    者。古以般若在方等前。故云大品已来。先
    引妨云法华已前皆方便者。先定付穷子下
    设难也。二乘领业皆菩萨法。若是方便所付
    之财。何以乃云皆是我有。若付财下重征也。
    若所付财是真实者。菩萨于彼先得此财。已
    成真实。岂至法华更索真实。第七意者。方
    便品云。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故小
    名方便是故须索。佛子大乘者。偈云。佛子
    行道已来世得作佛。作佛是实实不须索。下
    三可见。古今所计不出此十。次破中云私
    总别驳之者。私破也。驳谓斑驳不纯之状。
    亦杂也。破彼如驳正释如纯。所言总者。通
    立菩萨有索车义。则十义皆破。索是求请
    至名求索者。引前三业皆有索文。有法喻
    合法意者。三乘之人成居未足皆未善行。
    来至此经咸须有索。喻中三句次第以对
    三法。凡居下合中初明索意。索义兼三。及
    引文证具腾始末。由索故许由许故与。许
    与有文何得无索。初明请中请既弥勒居
    先。许岂独酬身子。况身子普请恩沾自他。
    故云愿为四众。四众岂独二乘。佛许非专小
    众。故但通云当为说等。许文可见。故知三
    周通语三乘。法说竟身子欢喜。即第二卷初。
    譬说竟迦叶欢喜。如信解初云闻世尊授舍
    利弗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宿世竟楼那欢
    喜。如五百记初云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心净
    踊跃。次别驳者。先破第一云齐三藏明菩
    萨不断惑者。前云菩萨未至许处。以不断
    惑。故不与二乘同至许果之处。故不索
    者。唯三藏中明菩萨不断。故判云齐。言依
    法华有四句者。谓准今经须作四句摄机
    方尽。若无四句恐人谓机发独在无障之
    人。故第二句即三藏菩萨。若独二乘二乘何
    曾障未除耶。逐要且列机发二句破旧不
    索。若不索者何以机发。然机不动亦有障
    除。第三句也。未发且指法华已前。若至法
    华除五千外无不发者。破第二义者。彼
    师意云。索但在小。诸大乘经并无菩萨索
    小乘果。今经菩萨岂应索小。故今破云入
    涅??既同。何得不索者乃以通教破之。汝
    云菩萨不索小果。通三乘人得理既同。俱
    被斥云悉是方便。欲更求实理须俱索。通
    教尚索况三藏耶。破第三者。彼文云。所化
    三只百劫至补处来。犹是凡夫道理无索。
    此贬太甚。岂三只百劫一向同凡。文仍不破。
    但破其能化三十三心思仍未尽。故不应
    索。至佛复无索车之义。但总判云属三
    藏耳。故菩提树下三十二心。犹名菩萨。时
    节既促索义不成。此则可尔。言思未尽此
    不应然。故以见惑凡夫况之。惑障全在大
    机尚发。况三十三心。言佛不索道理如然。
    彼亦不知因不至果。至三十三心必无实
    行。可中此佛实是三只至果但断见修而
    已。还同罗汉。如云世间有六罗汉。罗汉安
    得不索车耶。?由彼不知权。故且难之。
    其教既权进退有妨。破第四意中。亦先牒
    难云菩萨未断习乃至断尽等者。此以第三
    文为例。前第三文若菩萨进断习气无知。
    理合成佛索义不成。此三乘下正判属通。
    教既未实菩萨须索。次以具缚况之。破第
    五意者。彼以三乘之中菩萨为唯一。次被
    会下破。纵许菩萨伏断不同。望二乘人亦
    名唯一。应知唯一语通待二不局。彼以所
    待二外?一唯一。不知四教当教菩萨俱名
    唯一。故三唯一仍须索车。当知前三是待
    二唯一。圆教唯一方是绝待。如三藏唯一之
    外。犹有三教。通别可知。夜光明月珠也。破
    第六意者。彼谓般若至法华来。一概真实。
    汝不下以共不共责之。共不共文出自大
    论。不共菩萨容可不索。彼有圆故。又不共
    兼别。别尚须索况共菩萨。故汝不知所付
    之财兼共不共。而一向云真实不索。又若
    云般若中菩萨真实不索。今反难之。二乘
    于彼被付真实。即同菩萨何须更索。况汝
    自云至法华来。皆是真实。以汝不知三味
    异故。破第七中牒难竟。次破中引本门文
    者。彼本门文既大小己他俱是方便。望彼本
    文圆尚方便况复偏耶。今迹中三教皆是方
    便。况方便品初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何时独云唯示二乘。三俱方便是故俱索。破
    第八者。亦先叙难。次汝不闻下破。亦应更
    引前三周初十义之中有领文来。破第九
    者已如前破。破第十云犹是前义者。不
    出三藏。破亦如前。世人明义多分不受四
    教之言。今但破云四阶及以三乘共位与华
    严中菩萨不同。若复不受。请送婆沙俱舍
    及大品经。却还天竺。自有行息等者。大小别
    故小乘息索。菩萨未息教权故索。又菩萨下
    更以义破。索是求请别名。岂有不求而得。
    归其诡累者。诡诈也。累重叠也。十义多是诈
    累藏通。故一三九十全是三藏。第四五六博
    附通教。余之三意义含藏通。彼由不见璎
    珞位行尚属权施。非是发心二不别故。若
    是实者。与华严经普贤行愿同耶异耶。故
    一家立义别尚须索。况复藏通由彼立菩
    萨不断。及以断惑未穷并不须索。二乘断
    惑是故须索。此则全迷断惑菩萨亦须索
    车。况障未除大机动人。今当下离为四句。
    断与不断有索不索。况十六句遍。约五时。
    初许古人堕在一句。若至十六句令无索
    成索。全令堕非无句可得。于中先列四
    句。问。初句与古人菩萨不索何别。答。今别有
    意判在三藏故也。彼谓一切菩萨不断。故
    俱不索。或断未尽是故不索。又引经论偶
    成通藏。以彼不知别圆义故。若本知者何
    事不立。故今初且离为四句。用对四教次
    历五味。故初句中望后三句。名同古师其
    意永殊。一往对句且立根本名不索耳。以
    三藏菩萨始终不断。纵被斥时亦无可索。
    一往虽然犹未尽理。所以更开为十六句。
    又根本句中第二句为通教者。三乘俱断故
    俱索车。第三句者。约未破无明名为不
    断。是故须索。登地已断是故不索。此则永
    异古今诸师。况第四句无非法界。更何断
    索。故第四句方名不索。前三句中初虽不
    索。终卒须索。故三句中俱名为索。利者先
    索钝者今索以须开故应须必索。圆教尚
    不当于不索。何索之有。故不同古所立十
    义。次更随味具教多少准例说之。故法华
    前三教菩萨一切容索。两教二乘约时前后。
    显密不同。更约五味良有以也。宏纲大统
    者。且立四句以对五味。未细分故。言一
    一句者。如前四句。一一意者。若直对句?
    是四教句复离四。故句亦名意。意者?是教
    中句也。如云乳味两意等也。故知障除?
    是惑断机动理合索车。准此中句。若从根
    本四中初句为首。应先从障未除机未动。
    离为四句。应云未除未发已除未发。亦除
    亦未除未发。非除非未除未发。未发
    非宗故不用之。初文且以除等对动。似
    是从根本中第二句上开出。既云一一句
    各开为四。?是皆以文中四句。列诸教上。
    是则四教各以除等对动为句。以明索车。
    宗在动故。故一一教中皆以除等对动为
    言。故文但列四句为式。仍将此句历五
    味简。令知四味中诸机未纯。故有当教后
    教不同。依今经意。虽有诸教障除不除。机
    动必唯圆教故也。问。前之三教当教论发。还
    对当教除不除等。此则可见。若并望于圆
    机论发。则菩萨通前二乘不定。圆教如何
    论断等四。云何更动。答。应将初住以对住
    前。而论四句。一切凡夫不断五品名断。初
    心修观虽即法性。须作意断且立断名。六
    根即为第三句也。以第四句是圆本句。须
    归初住。是故尔耳。故法华前教句教未融。
    来至法华。唯有四除以对一发。故至法华
    无不索者。口索既尔机情可知。是则味味无
    有不索。但机情冥密故不论之。所以且对
    显教诸味。以成诸句。索之与断其义众多。
    如何乃以一言辄判。故云斯宗不见等。次
    明体数不同者。旧三师中初一全非次师似
    当然第三师今不全许者。其理未显。并由
    不说佛菩萨乘离合初后同异。所以须会
    不会。所以下破古。先通非之。次别引教。初
    引昔三。三既在昔验一在今。次华严下皆
    引证四。即能所具列。初云说。次云出说约
    教法。出约行仪。初三从应。第二从机。当知
    定有四法故也。地论等者。地论在别。尚列
    四观观于十善。当知诸法咸通四观。璎珞
    三乘即前三教。三各开三即别教之乘也。平
    等即是圆教乘也。今约教下重以教门判向
    三四。但云三四未言优劣。故须教判。若三
    乘对真论同异者。即判初家。判三四九
    属别圆者。更须约行方分别圆。应知藏通
    大意亦尔。虽引前经具足四教。妙部未显。
    复须历味方辩今经。正法华中亦先云象
    马羊。后乃各赐大白象车。同一梵文谁非谁
    是。有人问云。出不见车是故即索。此未立
    城应须索城。今为答之。城约有譬见何须
    索。问。车城俱方便有无义必同。何故有无异
    致令索不等。答。车由斥方便失实故须
    索。城若非真实亦同车处无。问。若尔应俱
    索何故索不同。答。车但说方便求实故有
    索。城云宝处近是故不须索。问。方便略开
    三未实故有索。已闻五佛章。何故譬中索
    答。中根迷法说故说车虚譬。有无宛然齐智
    者无斯难。有人问。三车容可有上下。一城
    何得有出入。答车亦无文说有下。城亦不
    曾说有出。车被斥虚义同下。城闻说化
    义同出。彼此从譬咸义立皆已入证并须
    开。大车宝所既无殊。两处妙理何差别。世
    人下明大车体者。应如玄文显体中辩。此
    为破古略辩异同。上虽明数及索不索。若
    不辩体。将何以明解行之本。已下诸师章
    安所引。故出今释云天台师。初光宅庄严
    虽并云高广。而据果计因对昔未绝。故光
    宅指果此有五失。一者因乘无体乘何而
    出。二者名滥小乘果尚须索。三者以用为
    体能所不分。四者待昔无绝开权不成。五
    者摄法不遍以隔凡下。别无尽智之语。况
    复圆耶。别圆虽有无生之名语同意别。断
    证永乖是故不用。况以今待昔方为高广。
    当知当体无高广也。庄严在因果必无体。
    况行是具度亦非所严。上求下化四教皆然。
    况唯知语其高广不解始终不二。旧师不
    取功德意斥庄严。欲同光宅又不云果。
    智属白牛体亦不成。过准前说。又一师取
    福慧者。总破前三引无漏根力等属慧。禅
    定解脱等属福。岂但慧耶者。正斥第三。福
    慧已非车体。复谬引昔文证今。深不可也。
    过失云云又取有解者。似符光宅。空解无
    动故不取者。意谓运义不成。不意运都无
    体。尽无生智即有解者。从所尽所无立名
    故也。又一师分对小乘。大乘但取实慧方
    便。运动如前。私谓下章安通斥。牙等虽象
    通别不同。通则无非象身。别则身非耳等。
    准譬破义意亦可知。故亡体者通别俱迷。
    至赐车中点出者。高广为体永异诸古。次
    辩小车并运不运。兼辩因果及索不索者。
    因便明之令识所开。既先索小先须识
    小。言八智通因果者。亦应云通漏无漏。
    如他心智即以法类道及俗智所成故也。
    何者。若他心智缘他无漏心。须以法类道
    他心智知。若他心智缘他有漏心。须以世
    俗他心智知。若果地他心智即果地他心世
    俗智知。若因人他心智即因地他心世俗智
    知。自余六智若初果人断见六智灼然属因。
    若二三果。及以非想余一品来。所有六智亦
    属于因。最后一品方乃属果。若依去古人引
    教。破前一向用果。然但下古人正释。要因
    下释妨有旁正故。若内下更立妨。然果下
    释妨。果无自克由因至故。故使此果得
    名好运。中道不达表非好运。从后为名故
    名好运。乘?是车车本动运运因至果得
    好运名。既可并颁理须双立。若乘下古人
    乘向所释。立索车妨。旧云下释妨。释却成
    妨。旧释意云机索可解者。机蕴于内可发
    名索。机虽有索但冥在心。情未犹豫故使
    不述。虽情动于中未彰于口。?由情故
    以天眼观。进退生疑情从佛索。若寻下今
    家破旧。有文义二妨。于第二妨中有四相
    违。第一与当文灭想相违。二又佛下与须
    见余佛决了相违。三又初下与下不见上
    相违。四又罗汉下与修因时未见果相违。
    初二可见。第三引例。又与摄大乘违者。诸
    论天眼下不见上。必无二乘见于界外。今
    言下正释。言昔日者昔住小教。既其被斥
    情有所望。准此判意情通二味。因斥旧
    解情索理违。故今为立情索之义。若单论情
    取意为语。以机生故所以情动。故机情索
    通遍二酥。别分二味。索求至之实者。若是
    方便昔实何在。机在大乘等者。释求实意。
    至口索时大机已发。情求昔实意在今真。
    此则机实而情假。又情下重申假以扣实。故
    情实而口假。故机情时未彰于口。口索之日
    必具机情。六度通教例尔者。向明两教二
    乘既然。故知两教菩萨亦尔。何者。昔五百八
    千俱被弹斥。般若淘汰受益事同。既见身子
    腾疑。佛释理应沾已。默然在座伫圣申通。
    有两章两广两释者。此依未次。疏列稍似
    难见。准文次第两章并标。广释间出

    法华文句记卷第六(中)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