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法华文句记卷第五(中)

    次约五浊论四悉中。劫命对世界者。劫命
    ?是依正二报即世界也。众生即是所为之
    人。见是能计见者。与众生同。由此二故
    有所为机。则见灭善生。烦恼是对治者。如
    五停中具治三毒。正用小乘能治浊。故属
    第三悉。亦准论意以第一义用对衍门。此
    四悉门通酬五浊障大不障小之问也。以
    四悉文所被多故着料简门首。从若论因果
    下。更以多门分别五浊。初是因果门也。二
    因谓烦恼及见。余三是果义兼依正。次一人
    下人法门。人谓众生。法即余四。与生相对
    故皆成法。并是生家之所计。四法下法时门。
    应云四法一时文阙略也。时即劫也。余四
    属法。若对时说生亦属法。二报障下三障
    门。二报者。即众生命。二烦恼者。见亦通得
    名烦恼故。业在其间者。烦恼润业业能招
    报。故云其间。众生下中论三假门。相待可
    知者。即劫烦恼见也。劫即长短相待。烦恼违
    顺等相待。见即有无等相待。若通论者。各具
    三假。依正二报莫不皆从三假而成。今从
    分别且别说也。故别对之。众生下大论三假
    施设门。众生和合受众生名。命等并是众生
    计法。又有所计假名对众生名。故云名通
    两处。委释具如止观第五记。烦恼下凡圣门。
    烦恼在凡者。谓诸凡夫定有故耳。然见必在
    凡烦恼通圣。如具缚圣者及罗汉向。言三
    通者。劫减有佛劫增唯凡。又减则有佛增
    通余圣。又增与减各通有无。以大小乘不
    同故也。岂华藏净满待劫减耶。常在灵山此
    之谓也。众生之名具通凡圣。命有凡圣报
    命不同。命短下长短门。一劫之中数数生故。
    故长短别。此乃约人及以欲天见佛处说。若
    论初禅即劫命等。二禅已去劫短命长。乃至
    无色准说可知。三通长短者。烦恼在凡故
    长。在圣故短。诸见在余凡夫故长。在利根
    外道故短亦可在余凡夫故短。在钝根外
    道故长。亦可在小故短。一生断故在大故
    长留惑润生入生死故。又见前尽为短烦
    恼后尽为长。今分别浊入生死者。不名
    为浊众生准说。劫但下带不带门。命是不相
    应行法。须带阴法论长短时。余并属法非
    不带时。非亲带故但在于法。劫通下内外
    门。大劫害器故名为外。小劫害人故名为
    内。或可四浊聚时时通内外。三小下害不害
    门。物即外器。大劫起时人已上生。随三不同
    生三禅处。小劫下五道三界门。准应别论
    三五相参。故合明之。通色如前。言命通
    者。亦应云余四通于三界五道。命通具如
    俱舍中明。五道寿别人间五十年等。亦应云
    通于四生。四生各有长短故也。劫是下共
    别门。次小劫下通别门。从八万下释大小劫。
    言正三毒者。他方净土如阿[门@(人/(人*人))]国。亦有女
    人无邪欲故。举一准余诸可例识。广历
    诸土分别不同。故注云云。敦真者。敦实得
    者故斥言非。上慢亦然。终无实得而不信
    者。嗣亦继也。身尚无量者。小乘教中不说
    更有界外生处。有计变易在界内者。亦名
    生处。大乘教中既其变易生处多故。故云无
    量。此述逼意。言中但云名增上慢。意指罗
    汉。若实得者岂有不发大心者耶。乃以大
    乘密而斥之。若谓究竟应变易尽。若未尽
    者何以不信。值遇余佛者。初文以有余土佛。
    名为余佛。罗汉受先世身者。酬先业故名
    先世身。烦恼果故。故须必灭。若烦恼所惑能
    不灭者。有于因果不同之过。纵云边际定
    力持令不灭。今问边定为大为少。若其小
    者小无变易之名。亦无永常之说。若言大
    者。大边除名唯在等觉。岂得记之后即等觉
    耶。若大入小定显大无定用。有引罗云等
    此不应尔。但佛灭后诸阿罗汉隐显不同。
    皆随机缘。况本大菩萨。此是大论龙树菩萨
    假施此问。欲准大教具委答之故也。故答
    文中云不生三界。况论还引法华证之。故
    知博地之言无教可准。余国之义出自他
    人。故古人云。学不师安义不中难。故此法
    华非兹不了。又若变易不出界者。而生五
    道之言。却入生死之说惊入火宅之喻。非涅
    ??一日之文。便为虚构。南岳下三释并是南
    岳释也。次释中云罗汉若修念佛三昧等
    者。若言念十方佛则已发大心。若唯念释
    尊乃因小感大。亦是机发使之然耳。然小
    乘之中诸部不同。亦有信有十方佛者。即
    小乘人修第四禅边际定力。见十方佛等。
    念佛观成感佛为说。第三举凡夫者举凡
    夫况圣耳。是故罗汉必无不闻之理。瑶师
    意云。实得罗汉无不信者。不须余佛遇
    余佛者。则指凡夫。南岳岂不知凡夫于佛
    灭后能生信耶。故值余佛必指罗汉。故净
    名云。凡夫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故知声闻难
    回而须商议。凡夫易受何须引例。有人云
    至必然者。意破瑶师。立不信者义亦不
    然。执心牢固必在昔教。不应证今灭后之
    文。此师又引身子于法华初闻略开之文
    以证灭后罗汉不受之语。意云值佛罗汉
    尚疑是魔。况佛灭后宁肯信受。今则不然。
    佛预敦逼无不信者。故于灭后执经权说。
    义容可尔。云云者。应广明罗汉及以凡夫
    信不信意。以破此师及以瑶师。此直是异解
    等九字。恐须作白字书之。指前两师亦
    非全失。但未全顺经意故耳。不能全破
    故云异解若论瑶师见违经文。经云罗汉
    遇余佛生信而云不须。经意云除佛灭
    后者。欲显四依通经功能。而瑶不以四依。
    为余佛。谓罗汉三根闻与不闻。并不假从
    四依边闻者深不可也。又以凡夫为况者。
    此则可尔。但须云遇四依耳。后师意云。凡
    夫易罗汉难。此亦违经决了之语。故云不
    用此义。次释偈颂。上慢等三四众通有者。
    又凡夫上慢有五不同。谓四善根及以四果。
    通义易知且后别说从多分故。故经云比
    丘等四有此三失。于三别中仍从拂席者
    说。故云也。藏?等者。释三失也。藏?扬
    德释上慢。不能自省释我慢。无惭人者释
    不信。若自见过无此三失。虽未证果且名
    有羞。于戒等者。戒名通十即大论大经不缺
    不破等十。验知三失尚无不缺。况道共等。故
    云缺等。律仪有三。谓不缺不穿不破兼不杂。
    若依大论。即不缺第三。若依大经则不缺
    居首。名同义异各有其意。具如释义。今且
    依大经以不缺等三。并定共道共即六戒
    也。故知六中若无后二。尚名为漏。况道共
    定共判在三藏四果。今且近论无道定也。
    故三失之人尚无??法。况有四果。瑕是玉之
    内病故云内起。?是玉之外病故云外动。外
    病名缺内病名漏。小中小者。四果已小四禅
    更小智已极小。况加上慢。糟糠者。若依世
    禅以得无漏。如糟出酒。从文入理如糠
    出米。既无无漏反计世禅。如弃酒存糟。
    不得真理反封文字。如弃米存糠。是五
    千有者。以有显无有失无得。言封文者。亦
    应更云执禅为实。如糟无酒。文中两释初
    释为正。后释乃兼实行声闻。起去之徒亦
    于现在。未有大机是故而退。如有糟糠
    而无酒米。枝叶者无入道材。问。机器何别
    答。虽并从譬各有一意。机论可发器语堪
    任。得人天身通名为器。由怀三失故器成
    非。宿种又微无机可发。二义俱阙佛威令
    去。凡有三异者。先列。次释。初云上有叹
    法希有者。上诸佛章六段之中但无后二故
    有叹法文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
    之。而无五浊之文。颂中无叹法也。先后者。
    上先叹法如向所引。言不虚者。次文方云。
    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及以开显。上
    劝信与不虚合者。上云。汝等当信佛之所
    说言不虚也。今隔不虚者今颂中劝信在
    前不虚在后。中隔五浊文也。故前四今五
    由离劝信为二故也。应云劝信不虚中为
    五浊所隔。章安更云。上以释迦方便用释
    诸佛施权者。上释诸佛开权文云。我以无
    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偈中
    如文。修道得于诸权法者。自行因满所感
    权法。正当自行体内权也。即此法体亦不
    可说。以方便故为众生说成化他权。即
    照九界已下文是。故知立一开权之言。于今
    乃成二意。一者腾昔施权。二为显实之所。
    不指所开无由说实。况指权是权知非
    究竟。既显实已权全是实。照九界机说七
    方便者。九是所被教不出七。说七被九渐
    令入实。人法七九故立总言。九界从自分
    立名。方便从进趣为称。又九界从物机立
    名。方便从化主受称。总举不同故云七
    九。言不可定判者。七九之中随何等机。闻
    何等法遇机便逗。故云不定。现起等者。念
    必对境故云现起。种种之言不出七九。过
    去下释欲性也。欲?是念。故知?是先以
    希望释念。次以欣乐释欲。故知念则且语
    内心。欲论对境生想。今但约慕乐通从欲
    为名。不假对念辩别。故但以欲对性二世
    判之。问。前云过去名根未来名性。今何故
    云过去名性。答。各有其意。性必不改故从
    现至未从过至今。二处并得性名故尔。亦
    可现在名根生未来故。然根性乃可互举。
    乐欲必居现在。欲名虽不从过亦可以现
    望当。以名互故故重释云。或可习欲以成
    性成性生习欲。上句现欲成未性下句过
    性成现欲。云云者。或可过欲成现性现性
    成未欲。或可过欲成过性现欲成未性。是
    则欲名虽通过未仍从现说。故知欲念之名
    定居现在。七方便至云云者。具如止观随
    自意观观恶中。云通途善恶者是。钝根下
    至施权意。此是长文。今不云长者。但偈与
    长行不同。随事要者则辩同异。或可略明
    意则可知。我设下三行颂理者。文多云说。
    如何云理。如云未曾说说时未至随顺说
    等。亦是以能显所。准前诸例略亦可知。今
    文正取佛慧为理之行。声闻兼得缘觉者。
    声闻数中有值佛缘觉故也。又三藏声闻必
    兼当教缘觉。又菩萨既兼藏通。二乘必具
    两教。菩萨不云别者。前以净心为别教
    竟。既以声闻菩萨共为义立。乃至一句皆
    悉成佛。又诫言无疑。当知此是极圣诚说。
    而不肯信。大经云。一切二乘未来必定归于
    大般涅??。如流入海。又菩萨与二乘合明。
    当知三乘悉皆被会。牒假名三教等者。三教
    是假名故也。教本一实故三是假。为物假设
    三藏等权。今既显实重举所除以示佛慧。
    即上句所列者是。无二是无通教中半满相
    对之二者。通真含二故也。由阙别教故更
    引上余乘来此释成。语假则通论三教。言
    余及以二三。且云相入。以有余皆假故得
    相入无余无复相入之名。以纯一故。此指
    乳及二酥三味文尽。初一行半举内心。经云。
    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者。问。佛初立誓誓
    度一切。今众生尚多。愿云何满。答。且从一
    期总而言之。但令众生得入佛乘。即名愿
    满。是故经云。如我无异。若我遇众生等者。
    明浊不障大。遇者尽令入于佛道。无智不
    受故云障大。众生者。文中三释。初释对他
    得名次释从自立称后释即是功能新译恐
    滥称为有情。虽简无情三义都失。十种生
    死短中言梵行少语者。欲界诸地法尔多语。
    以有言语皆由觉观。以少语故知觉观少。
    烦恼渐薄故云短也。方者。犹如方物动静
    定故。于此死已定生天上。三角者。角者聚
    也。即善恶无记。在生死中遍为此三。诸律
    论文多以聚名角。阙释紫者。即修罗也。种
    类多故谓天鬼畜如紫间色。又轮回者。如见
    实三昧经云。从地狱来声嘶匆急数数战栗。
    梦见大火沸镬等也。从畜来者。暗钝懈怠
    多食性怯。謇讷所为多似诸虫畜等。从鬼来
    者。发黄常饥悭贪等也。余趣比知。经具广说。
    我知下别明五浊。前开章云别明五浊障
    三。五浊望三必不能障。为三所治是所治
    障。故云障耳。亦是有浊故无三有三故无
    浊故云障耳。受胎微形。初文即约观心者。
    但随便耳。但云从心即名观心。其实此中
    仍带事释。由此一念最微心故令增长也。
    次受胎下全约事释。略如止观第四记引入
    胎经。有人具立受胎章门于此非要。今意
    但在显于五浊义须施权。列名而已足明
    浊意。何徒于此广建长章。使迷途者乃谓
    法华亦明五浊与婆沙不别。如世人云。法
    华亦明三乘其失如之。受阴身者。或恐?
    是入胎经耳。总有三十八七日以论增长。
    若俱舍等文但列五位云。最初羯剌蓝。次
    生?部昙。从此生闭尸。闭尸生羯男。次鉢
    罗奢?摇;蛟葡氯绱笃分兴嫡摺<丛级??br> 身见。如去等具如前引。长时等者。今文具
    二义故劫得浊名。前初文中但有第二义。
    后料简中方有初义
    过去佛章。初二行正施三也。名施为开。初
    一行略颂上三一。文中以教人理三兼得
    行者具有二意。一者通兼。既有余三岂无
    于行。二者别兼。即以佛道二字兼之。所趣
    是理能趣是行。初一行半总约五乘中。乃
    以人行兼教一者。既有人行必有所禀
    即是教也。此中以七方便为异方便者。以
    藏人不同衍门故成永异。余文多用。今通
    用者未同圆来。并名为异。若有下二行开
    菩萨乘中。进退两释者亦有二义。五乘之称
    但在鹿苑。七方便名通于三味。六度之行不
    局一教。故可通三。以三藏为本故云兼
    通别也。何者下释出三教六度行相。非相非
    无相次第行者。双非即是所斯故也。亦应次
    第出于三谛行相。然以相无相共论。即三
    谛也。又入地三谛无复论开。然菩萨乘中亦
    云于昔闻教已成教一者。若菩萨不开。何
    须引昔令成教一。故凡云昔者。皆具二
    意。一者在昔闻权。二者昔已曾开。今正语
    昔闻权者。昔开已竟皆成佛道。初义准化
    仪说。次意准开竟说。下去诸乘一一皆然。
    往佛亦尔。二乘文中有人理行。不云兼教
    者。?是文略。前菩萨文亦以三兼一。诸佛
    灭后供养舍利者。若以现拟过如增一中。
    佛因手擎舍利广称叹已。令于四衢而起
    偷婆。佛言。四人应起塔。轮王罗汉支佛如
    来。后分云。轮王无级。罗汉四级。支佛五级。
    如来十三级。阿难问佛。何故尔耶。佛言轮
    王自行化他常住十善。罗汉不受后有。支
    佛无师自悟。如来众德具足。世人上未逮于
    初果。岂肯下等轮王。灭后起塔不知进否。
    动即皆至三五七九。近代所立纵云方坟。
    而出檐者还成一级。暗者虽昧岂非冥滥
    初果耶。有方坟边云作功德塔者。其义又
    失。使愚者唯礼我师。或复对高礼下。况复
    邻接尊卑不成。不便之意不可具论。纵死
    者冥冥。显生者碌碌。况今舍利之言局在于
    佛。供佛舍利福属人天。开久远因方名佛
    道。况今凡质生福事难。善者从之不应习
    俗。地师言童真地者。地立童真名者。但古
    人云。住为能住地为所依。故以住名而名
    于地。从住为名早已太远。为尚深故加之
    以地。故今谓下责云乖文者。文中但云童
    子故也。言竖狭者。横收小善竖成佛因。
    则横竖无违。非深非浅而深而浅。若以童
    真为释唯竖无横。况竖深无当弃广乖文。
    是知竖狭二俱有过。登地下且破唯深之失。
    仍略弃横之愆。今以下正释。收于童雉以
    显横广。指微即着以辩竖深。着在于微深
    即非深。微即是着浅亦非浅。指微即着缘
    因义成。即着之观非此可辩。下去例尔。故
    入地成佛如修罗渡海。此准璎珞故云入
    地。凡夫之人一毫之善径成佛因。如人渡大
    海。从佛分明下重立理以斥二失。若如下
    重牒失以斥失。又例上下亦名乖文。若恐
    童子事微不称佛道。散心一唱如何消融。合
    掌举手皆应理释。故知但尚佛道不识开
    权。殆不摄二乘者。殆几也。几近也。应云全
    不摄。何但几耶。若在童真尚不摄六地。况
    复小道。论深下结其竖狭。定广下结竖狭
    失。次问答。答中意言三佛性者。过去微善
    愿智所制。咸趣菩提。火焰向空理数咸灭。
    水流趣海法尔无停。但由愿智未资便封
    果报。故待今开方是缘因。若据化意何待
    此开。苟顺凡情立以近称。今开近执法界
    本如。岂由凡情局彼流焰。关中虽立善不
    受报。而不明善体本融。但众生无始唯流
    妄我。凡所修习未尝不俱。不受报言为
    从谁立。若约已发心者。乃由愿行所引。何
    关善不受耶。未发心来随生纳福。此善岂
    制令不受耶。故知不受之言善体无力。应
    知曾酬者其因已谢。未酬者毫善不亡。若曾
    发心如水寄海。酬局因者如果酬华故今
    于彼未酬之因。开其局情及曾趣向权乘道
    者。以一实观一大弘愿体之道之。若不然
    者徒云说开。若不观者则应善体自至菩
    提。何须更修菩提行愿。问。若尔。何故本论
    云童子戏沙等。谓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者。
    所作善根能证菩提。非诸凡夫及决定声闻
    未发心者之所能得。答。此乃从开说之非
    语本善。故知定性及现未发。纵有宿善如
    恒河沙。终无自成菩提之理。故云非其能
    得。若未开顷则往已成非。今若被开则宿
    作成已故。知善体本妙随执者心。是故开心
    宿善咸遂。次大经下释出缘因所以。三十二
    文具列四句。旧云阐提无者定无善性。唯有
    恶境界性恶五阴耳。善根人有了因性。俱有
    正因。俱无果性。河西云。阐提有恶阴性。善人
    有善阴性。俱有无记。俱无同前。兴皇三解。一
    约理解。理非善恶有彼二用。即指二人各
    有善恶一种用故。俱有俱无者。互得有无
    一边故也。余二解不要章安云。此释涅??
    河中七种众生。应云阐提常没善人常出。俱
    有者。俱在河中。俱无者。俱不至岸。亦以果
    性为俱无也。又约三谛释。阐提唯有世谛
    因恶。善人唯有真谛因善。俱有世谛果身。俱
    无中道因果。于诸释中虽复少别。善人一
    句其旨大同。其不同者。今不暇释。具如止
    观第五记。故今引同者。证缘因善。问。上释
    三乘并以果成为理一句。今人天乘何以
    佛道而为缘因。答。所开不同。前开两教二
    乘及以通别菩萨。并有所证之理。故开小
    理以成大理。今开人天小善。已成缘因大
    善。且据能趣善体未深。若从所趣边说此
    则并有所赀。此论开权皆约案位。若从进
    入何独住前缘因而已。此中但从往事以说。
    人事既其已定不可存法去人。是故开为
    缘因。岂非如贫得宝。经云七宝等者。佛地
    论中无玟瑰。仍云琉璃与珠体别。珠即赤
    珠也。今兼琉璃但成七宝。离即成八。玻璃
    多红色。砗磲青白色。码瑙或白或青。木[木*蜜]者。
    字林云。香木切。韵作?a。玉篇云。其树似槐
    而香。有人云。斫经五年始有香气。造像为
    天业者。如佛升忉利以神足力制诸弟子
    等。具如止观第一记。若准冥祥记。此土总
    有一十八处造像应验。如吴中石像等。又
    有吴兴太守吴佩女所感像等。又如宋卫军
    临康王在荆州于城内筑堂三间。其壁多
    有画菩萨像。至衡阳文王代镇江陵。废为
    卧堂。悉皆泥涂干则堕落。画状新净了无污
    损。再涂犹然。王不信敬亦谓偶然。又更浓
    泥而彻见炳然。王复更毁故壁悉更缮改。
    后王疹疾每若闭眼辄见诸像森然满目。于
    是方废居此。此或是造者心重。或是毁者
    尤害。以轻望重以毁望成。当知散心微善
    不失。理无违顺心有是非。优婆塞戒经等
    者。此中文意正开其善不论其罪。因明用
    胶便释之耳。今亦因此依彼略明。故彼经
    广明五戒持破之相。又云。若不持戒名垢
    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若持杀戒
    者乃至蚁子。若持戒酒乃至露珠。于五戒
    上加不沽酒。是名六重。今出家在家云持
    酒戒。犹以酒和食。一人凡饮几露珠耶。尚
    不及优婆塞戒。安能期佛道耶。于五戒上
    更有众多失意之罪。今文未尽。又有失意。
    谓不供养师僧不瞻病。空发遣乞者。不起
    迎逆四众长宿。见破戒者云彼不如我。六
    斋日不受八戒。四十里内有讲不听。受僧
    招提卧具牀座。疑水有虫而饮。?M难独行。独
    宿尼寺。为财命故打拍奴婢及以外人。于
    路见比丘沙弥不得前行。僧中行食不得
    偏与本师好者。及过分与。路行见病不瞻
    不视。不嘱授令治。持如是戒者名净。名
    香名分陀利优婆塞。又制优婆塞。令种种
    供养三宝形像塔庙。画像不得杂乳胶鸡
    子。供养像时昼夜不异。不得酥油涂像身
    及乳洗。不得造半身像。像身不具。应密
    藏之。应劝人治。治已当出供养。又见毁
    像如全无异。以四天下宝供养。不如直
    以种种功德赞叹尊像。志心供养二福无
    别。供养法者志心信乐。受持读诵解说书
    写。如法而行及劝人行。种种书十二部经。
    供养经如供养佛。唯除洗浴名供养法。
    供养僧者。应当供养发菩提心。受持戒
    者出家之人。四向四果。名供养僧。今经小善
    尚为佛因。况复长时志心供养。此等虽属
    在家优婆塞。及有少许非文正意。然制罪
    令持。持即人天之善。并可开为缘因然亦
    并是出家行者之要。堪为常规。是故便录。今
    经欲收无始微善咸趣菩提。若已发心随
    有毫善莫非缘因。戒经立像前不得坐。
    云云者。更有多缘。若王难等随时斟酌。又
    造像功德经有十一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
    洁。二者生处无恶。三者常生贵家。四者身
    如紫磨金色。五者丰饶珍玩。六者生贤善家。
    七者生得为王。八者作金轮王。九者生梵
    天寿命一劫。十者不堕恶道。十一者后生
    还能敬重三宝。当知岂是欲界人天善根。经
    铅者。有云。锡也。今谓铅青锡白铅软锡坚并
    名青金。造像功德经云。若人临终发言造
    像。乃至如麦[麸-夫+广]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
    之罪。庙者貌也。古云支提。新云制多。翻灵
    庙者应作庙字。玉篇及白虎通并云尊貌
    所居。露盘为铜钹者。长安亦无此音。或声
    转耳。或是当时有人传之。章安随便书耳。
    经云呗者。或云呗匿。此云赞诵。西方本有。
    此土案梁宣验记云。陈思王。姓曹名植。
    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十岁善文艺。私制
    转七声。植曾游渔山。于岩谷间。闻诵经声。
    远谷流美。乃效之而制其声。如贤愚经铃
    声比丘缘等。音乐供养者。有出家内众音乐
    自随。云供养者。自思已行与何心俱。虽
    有此文必须裁择。梵网诚制何待固言。?
    恐供养心微增己放逸。长他贪慢。敬想难
    成。故别译阿含第五。佛在迦兰陀城。有一
    妓主名曰长发。而白佛言。我昔曾于老妓
    人边闻如是说。于妓场上施设种种戏笑
    之事。令百千人而来覩者。是人命终生光
    音天。如是所说为虚为实。佛告之曰。止止。
    莫作是问。妓主复问。如是再三。佛悉不答。
    尔时如来语妓主言。尔时无数百千人来覩
    妓者。诸人本是三毒所缠。复更造作放逸
    之事。岂不增其贪?痴耶。譬如有人为毛
    绳所缚。以水浇之愈增其急。本为三毒
    所缚。更作妓乐。当增炽然三毒之火。终后
    生天无有是处。作是语者是邪见人。邪见
    之果生于地狱。佛说是时妓主悲泣。佛言。
    为是缘故三请不说。妓主云。我不为闻佛
    说故悲。但愍诸妓人长夜作如是说。有人
    至此引诸经。华香音乐供养者。即得不退。
    如不退法轮经。佛告阿难。以一华供养佛
    及佛塔。亦得不退。及业报差别经礼拜得至
    大涅??等者。彼是已为实因者。今文开?
    即实。故与今文不例。有人引大论小因大
    果者。不例亦尔。度我可施众生者。若论
    度我应在物机。施谓施设。今释迦因闻十
    方诸佛慰喻。乃称南谟。答于诸佛。故知释
    迦不请诸佛度也。五戒经至施佛者。准佛
    亦无惊怖之理。依下譬中长者闻已惊入火
    宅。法身思机义当惊怖。喜称南谟佛者。即
    酬顺中释南无诸佛。五戒经释归命者(云云)。那
    先经等者。彼经云。那先小时有故旧。为边
    小国王。善能问难。有多问答亦可兼释小
    疑。那先云。诸沙门说世间火不如地狱火
    热。王曰。持小石置世间火至暮不销。取
    大石置泥犁火中。即销者恶人死在泥犁。
    百千万岁何以不销。那先问。水中鱼蛟以石
    为食不。王言。如是。那先云。石消不。王云销。
    那先言。腹中子消不。王言。不销。那先言。何
    以不销。王言。福德使然。那先言。在地狱中
    恶业未尽是故不销。亦如狼食骨骨销子
    不销。又问。佛有相好不。答有。王言。佛父母
    有不。答无。王言。佛亦无人生皆似父母故。
    那先言。王见莲华不。答言见。又问。生淤泥
    不。答生淤泥。那先云。岂以莲华生淤泥似
    淤泥耶。佛亦如是。王又问。一人死生?宾。
    一人死生泥犁。谁先到。那先言。如两鸟共
    飞从彼来此。一止高树一止下树。两鸟飞
    谁影先至地。王言。俱至地。王言。善哉善哉。
    余文虽非疏正意。因便知之。亦增智破邪
    以显念佛。胎经报恩经华林会等者。经云。第
    一会度九十六亿人。第二会度九十四亿人。
    第三会度九十二亿人。并是初教得果人也。
    于彼佛所至第五时亦悉被会。若例上等
    者。上六度文后结三教为此三句。今了因
    智亦复如是。皆开偏小以成于实。又双非
    之言始自三藏菩萨。亦异凡小。乃至别教地
    前并须开之。然亦须知开之所以。若心?
    境妙但开其心。如以相心持法华经。若闻
    法华一句一偈等。若境?心妙境已随转不
    须论开。若俱?者须心境俱开。亦可但开
    其心境无不转。道理必须知善体性。方乃
    名开。总而言之心境并开尚开久远四恶
    ?智。况人天智。若不开之则佛之知见永
    埋四恶。长没人天。问答意者。开彼过去微
    善。正击现在执心。已为过佛之所开竟。所
    以于佛灭后闻一句经。云与记者举没况
    深。并是预开其心令成心境俱妙。若佛灭
    后闻是经不信者尚付后佛。法华会中为
    开其心。经意正云。三世皆开我岂不然。未
    来佛两行颂教一者。经文既云虽说及是故
    说。知是教一。初一行中初三句。云虽说百千
    亿等者指七方便一切权说。同成了因。其
    实为佛乘一句明说权意。诸佛下一行明说
    一之由。由知无性而修净缘。令得成就
    能演此乘。知法常无性等者。一实理上性相
    二空。无性性空即无四性。既云实相无自
    性等。故知即是理性性空。性空既尔相空准
    知。无性亦无即是相空。故知经中一无性言
    具二无性。即是无性性无相性也。本自
    有之。故曰常无知者照也。具如止观第五
    不思议境中。一念三千非自他等。既无四
    性。一念亦无。即是性空。既无一念。无念亦
    无。即是相空。即是不思议之二空也。若不了
    今家依于智论中论等。准理准义。缘于心
    性。立此二空诸无可准。非用法相者之
    所逮也。故于实道须闲修性。若本自二空
    即是性德。若推检入空即是修得。推而不成
    须修万行正助合行。行中具足一切诸行。
    方名缘因。闻斯义已方乃名开。问。世间因
    缘可以四句了生无生。今性本净非关缘
    起。何须以此四句推之。答。世缘起法亦本
    无生。但由情计谓之为生。理性亦尔。由谓
    自他等故须推之。二空不显。尚须更约续
    待推检。况因缘耶。自有传说此义者来。
    少有晓此性相三假。问。今文何故不立斯
    观。答。经从利根者开。佛种等者。注家云。无
    空有性名曰无性。堪绍继菩提名为种。如
    此释者此从修得。未识性种。嘉祥云无性
    者但云无自性。又以三义而释佛种。谓一
    乘教菩提心如来藏。教及发心但是种缘。虽
    即云藏不云空与不空及行理。故不知因
    中为在何因成种成性。故于正缘了中须
    识性种。所谓三道。次知类种即弹指等。然
    应知缘起通于染净。理非染净缘起宛然。
    此净缘起即是说由。明由净缘从因至果
    及不思议感应之理。故以此说为其种缘。
    他云。为由行者善根力故。如来识上文义
    相生。具如前文释闻。中破于中初云中道
    下立本无性为本性德。故知今种即性家之
    种。是故还立无性为本。为欲更明性家缘
    起。以种言之。种者生义。即前十界界如理
    性俱性并种。具如前释。迷此下双明染净二
    种缘起先染次净。染中由无明故为法性
    缘。由迷之缘而起九界。界界三千事缘起
    也。即是性种从迷缘故。起于众生。即是真
    如随于染缘。解此下明净缘起。即闻一乘
    教。起一乘行。行通因果能成正觉。欲起等
    者。成正觉已能为他说。故说一乘在教
    一也。即果佛种从净缘起。众生佛种从说
    缘起。若也通途为染净者。亦可十界展
    转互论。今明佛乘。须以九界皆名为染。
    又无性等者以缘资了正明缘了功能相成。
    对正虽然。若论行体。一一无不三因具足。
    即修得也。种果既成故云得起。一起一切
    起者。显果乘相。依正主伴乃至酬因一尘一
    行一时俱起。起者成也。如此下结果乘成相。
    修性一合无复分张。即是理性三因开发。通
    名三性。自此已去不可改故。此为销经直
    从开说。具明修相。委在止观十法成乘。境
    中具兼修性性种。正行为了。助开为缘。二
    十五法为前方便。辩下九法明鉴修发。教
    行正助所诸是理。理一即是所住法位世间相
    常。若不尔者。依境修习委心无地。故知修
    性俱有自他。先推性中无明为他。依此起
    行方推行他。以此两他共推一自。若推性
    者?滞达理。若推修者离着行成。以性
    本亡泯于修始。是则两照同明双惑俱遣。
    如是方了染净缘起。无始无本咸归一如。且
    从净缘有所说边。故云教一。故五佛言殊
    大理不别。若不尔者。岂因缘事引四佛同。
    理一中云是法等者。初是法者正示理一。
    世人悉谓理性本净。理若本净何用修之。
    若本不净修亦不成。今云理净非已净也。
    众生下释住法位。众生正觉重出是法。法
    不出如皆如为位。众生理是佛已证是。故
    名为住。如位一故故名为位。染净之法皆名
    是法。染谓众生净即正觉。众生正觉是能住
    法。染净一如是所住位。分局定限故名为位。
    位无二称同立一如。不出真如故唯局
    此。此局即通遍一切故。局之极也。通之盛
    也。如世王位为人所住。位亦性也。不可改
    故。如人王性始终不改。布衣登极相殊性
    一。世间相常住者。相可表帜位可久居。众
    生正觉相位无二。显迷即理理即常住。佛
    已契常众生理是。故正觉众生相位常住。染
    净相位既同一。如是故相位其理须等。佛依
    世间修成极理。验知世间本有斯理。故云
    常住。问。位可一如相云何等。答。位据理性
    决不可改。相约随缘缘有染净。缘虽染
    净同名缘起。如清浊波湿性不异。同以湿
    性为波。故皆以如为相。同以波为湿性。
    故皆以如为位。所以相与常住其名虽同。
    染净既分如位须辩。况世间之称亦通染净
    因果故也。今且从悟显迷以净显染。则净
    悟得于常事。迷染但名常理。又世间之名
    通收依正。常住之称不碍二途。故云理一。
    若不了此徒云开权。如何显实。故今问之。
    被开之法唯信佛说。为亦改迷。虽复四法
    咸以人摄。得意忘言说不可尽。又释下单
    约生释世间相常。向释虽然事理通总。未
    的示其理境所在。故以阴入对正因说。九
    界阴入位本常住

    法华文句记卷第五(中)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