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法华文句记卷第五(上)

    法华论云去。引论释也。论有三文。初约三
    乘。意令二乘与菩萨乘同得同有。于中先
    引论。次论言下解释论意。云次第者。与令
    解释次第不违。准论文意初以无上为
    开。论文又云。佛知见者。如来能证如实知
    彼义故。经文既云为令众生。若唯佛证何以
    乃云为令众生。故非今释义不可通。第二
    句示同有无上。初论文但云二乘与佛法
    身同等。故此释中言三乘者。不独菩萨。故
    以菩萨合二乘释即是三乘法身同佛。第
    三句者令知无上。即是悟也。第四句者证
    无上故。名为不退。证?是得即入初住。论
    意以前三句共令得入初住位也。初开者
    指所知见为无上。次示此境同有次令悟
    同有。次令入此境故云不退。既先约二乘
    与菩萨同证。故知经意先在二乘。是故论
    文不简定性。况论云未熟即当熟也。当非
    不故不得云无。次约菩萨者。验知菩萨
    与二须会。若不须会何故别立一释同二
    乘耶。释初句中论无别释。今云如前者。
    与二乘人同得耳。钝同二乘良有以也。故
    知尔前非无上也。释示中云菩萨有疑令
    知如实。故知尔前挟疑非实。疑通会别理不
    应然。若不被会岂知如实。况知如实仍
    须修行。释悟中云未发心令发菩提心。
    若不发心不名菩萨。故知尔前得菩萨名
    未发圆心。释入中云已发心者令入法故。
    故未发者或指藏通。已发之言多指别教。
    别教知中虽似已发。不入证道故须令
    入。佛知见言正简于权。当知三教菩萨有
    疑未发。未入真常。所以论文现令菩萨开
    示悟入。而苦不许公违论文。第三约凡夫
    释中论亦不释开句。今亦指同初文。故知
    凡夫与三乘同。第二句虽释。其言全与初
    二乘中第二句同。至第三句方异前二释。
    故知凡夫与三乘人同。有法身佛性。故下
    二句凡夫与三乘别者。以外道计常故。一
    切众生未知菩提故。既为凡夫别一番释。
    故知不得深位释之故释悟句云令觉悟。
    入句令入菩提。当知凡夫不知不觉有
    无上法。亦未曾发菩提之心。而皆云与三
    乘同也故知三番人异义同。是故初句皆可
    义同。次释菩萨第二句中。云令知如实。如
    实?是法身异名。此亦言异义同。第三句对
    二乘不知。故云令知。对菩萨已曾发心。令
    更发心。对凡夫令异外道。亦令外道悟
    故。此则义异意同。第四句中对二乘退大
    云不退。对菩萨已发未入故。云入法对凡
    夫未曾发故。直云大道。当知?是一佛知
    见。为令此等人异开同。故知举三乘及以
    凡夫。收机罄尽。咸曰众生。凡收六界三乘
    对实即十法界释。若约所趣。唯一佛界即佛
    界释。三番义遍即约位释。佛界对九复成离
    合。况论释四句与今位等四释义同。论句
    句释者。论三释中句句别释。今于初释乃离
    为四。即成三番各有四释。但举二乘以例
    余故。亦是举难况易。二乘难故。今初释者
    先属对论文。初以证不退为四位释者。即
    论第四句。既云不退。即开示悟入皆念不退。
    次明佛所证得为四智释。即第一句。论云。
    除一切智更无余事。次以同义即第二句。
    论云。二乘法身平等更无差别。若无观心
    云何知同。次以不知究竟处者。即第三句。
    处是所通二乘不知。今为令知。知即是门。
    门为能通。故作四门释也。二乘既然菩萨
    凡夫例皆如此。是则三类皆须圆教。教门以
    为能通。入观修智方能到位。知见佛境。若
    作余释。为令之说徒施。佛之知见何在。故一
    家释义依经顺论契行得理。佛出世意岂
    不然乎。今释佛意宁可乖耶。若深张地位
    凡夫非冀。若除二障方明开者。则示等三
    皆在佛地。此教尚非地前之分。何益凡小
    者耶。言云云者。应须委明横竖释意。以
    申横竖用论文故。故论三释中一一竖释。
    今一一释中句句横竖。令论四句亦成横竖。
    虽有横竖意在不二。次今释下今文正释。
    先略对古今。次若无量下明用今意。引文
    释成以论废立。初意者。今古相对即略中广。
    初言广者。语少意含。既显实已须知诸法
    无不皆实。若今十妙乃名处中。但其名中
    而义则广。消显实文似如难用。故且和旧
    以存四一。即极略也。次用今意者。广则心
    尘行法人理无非一实。于解释门太成通
    漫。?可览照故云可知。若作下述今十妙。
    虽不消句对义非无。故先引经对十令
    见。问。何故经文不依十妙。却杂乱耶。答。理
    智等六经已次第。但后四文虽似前后不
    无深致。何者。若有感应即有眷属。眷属取
    悟通以发之。见通获益良由说法。依玄次
    第自是一途。六不可越经文灼然。初云非
    思量等对理一者。所思故也。唯有诸佛等
    对智一者。能知故也。唯以等文义既具三。
    理须分别。文虽具三语意在于一大家事。
    事即因果故云义便。乃为行一。又智能照
    境方达境大。故大名智。以事为行。有其
    二意。自行化他俱名事故。今化他故是佛出
    世之大事也。应知初分别释用前分字解
    意。次逐义便用前总释。前虽二释总释易
    见。故今用之。次知见者下。意取经文从欲
    令去为位一。文中但云知见者。以经文一
    一句中皆云知见。即能知见已属智行。所见
    谛理已属理一。虽不分于知见浅深。乃以
    开等对位各别。故属位一。次又取结文对
    三法一。重取前文揽意而说。故云又也。又
    取诸句下出现之言。为感应一。四句皆同随
    义故别。无非感应。余四可知。经文等者。
    明废立意。虽消文不用义理非无。是故三
    中存而用略。从若略下欲用旧略。复论去
    取简义存数故也于中先简。次存。初废果
    立理。旧以四句同是果一。虽以果为理名
    不别彰故须破之而别立理故依道理无
    理属魔。既句句中皆云知见。故所知见岂
    非理一。次废因立行者。行之始终即是因
    果。但点行一即收二义。虽废果称乃在
    行终。但加理一为教等本故。使理名通开
    等四义顺故也。次人一下存其二也。次正
    释者。先明来意云且从略。对十等说故名
    为略。十等仍存故云且也。先释理一自为
    四义。今又为三。先标列。次正释。三所以下
    结要归宗。正释中初约四位者。即眼智所
    阶。于中分八以出文相。初标如文。次谛境
    下以所依能用显于所涉。同述来意。然此
    四一准下消文皆有两向。并从一边。左右
    互摄以别四一。故四相望尚各具四。况两向
    耶。何者。如所知为理则能知属智。能禀是
    人能诠是教。今文具二故且从理。故云理
    一。今显此理。理不独显以智门观三。历所
    涉位共方显理。乃是却将人教行三。历位
    取理观心人也。四门教也。四智行也。三种相
    由破惑入位阶于至理。若尔后三相成亦
    应可尔。是故今初举所依谛不能自显。智
    是能用。由之见理故云乃能。三二智下简
    能用进否。二智四眼否也。种智佛眼进也。虽
    体相即显胜须分。四经云下。约位引文释
    其所以。众生义兼佛果唯极。极果知见令物
    即得。故异前经。五三教下约教判意。古今
    诸师释佛知见。约为众生其理不显。自非
    今见委出妙境众生心佛一体无差。岂知众
    生有佛知见。故约教判其理宛然。于中先
    出能知见人。又分得下明众生开。局于初
    住方名开也。六故寄下结意。并是证佛知
    见位也。七如瑞下明所表。定慧之后寻雨
    四华。可表同归经于四位。华皆散佛至果
    不虚。又散大众乘位之人。八开者下正释
    中二。初正释。次然圆道下融通。初释开中二。
    初略对。次何者下正释。于中又五。初明位
    障。通惑谓见思。别惑谓无明。通别两惑同
    在一念。念体即是。是体非理。是事非是。是
    非一如同体为障。二惑叵分故云难可了
    知。次初心下明依障之位者。随喜之前初
    心圆信。名字位也。圆受五品位也。圆伏六根
    位也。将此凡心即为伏断。故云能也。伏通
    信受信必在初。不同世人初心即佛。三内
    加下明加行除障。有法譬合。由此行故得
    入初住。合云缘修者。即指住前。问。若入
    初住方名开者。当知此经凡夫绝分。何故
    不许他从高位。何故论文云为凡夫。答。四
    释之中约智约位。唯圣方开。约观约门乃
    通名字。况为令之语令凡入圣。结缘之益
    准此可知。所以四释方显今意。不妨高位
    不弃凡夫。四引证除位。入理之言义通深
    浅。从初立称故且云住。五住于下结所表
    以立名。次释示中三。先明破障体显。次明
    显体具德。三结位名。准义亦应如入十
    住。一者文略。二者已入无功用道。下去亦然。
    次释悟中四。先明障除行成。次事理下明
    体德遍收。三引证。四结名。次释入中五。略
    无障除准上合有。但连牒前文。故但云
    体。次自在下叹体德也。三自在流入下叹
    行满也。四引证。五结位。于释悟入并引
    摄大乘者。借别成圆。故释悟中云理量不
    二。释入中云理量自在。当知别中无此事
    也。若尔前释住中引仁王。云入理名住者。
    准例借别。亦可十住如理十行如量。量即理
    故名住。理即量故名行。融通者。为借别故。
    故须融通。于中为四。初正融通。即无复浅
    深。次但如理下明浅深所以。三引证中先引。
    次释。四举譬中有开有合。先开中云朔望
    者。朔明也。谓月初明。望谓相望。即圆满时
    日月相望。月非朔望寄于朔望。则有亏盈。
    合文可见。言云云者。须引大经月爱喻
    也。次约四智中初辩异者。?是圆位能契
    之智。言不如者。不同也简异于遍。彼般若
    中通三教故。故名为通。今不依之。唯一圆
    道故云不如。如字平呼。次正释者。先约位
    中已略明行相。此中重明但直述而已。有释
    有结释中二。初正释。次又道慧下重以摄大
    乘意消之。令可见故。初文者。慧因智果各
    通总别。因果之上各加种者。故得别名。各
    加一切故受果称。初言道者。故受因称。慧
    之与智一往且然。若依诸经未必全尔。具
    如止观第三记。次此亦下结文意。亦是融通。
    言结意者。既属圆智故理量相即。非因果
    总别而因果总别。前文虽有如理等言非
    文正意。今释四智正应用之。但须融通
    耳。如彼俗境数量如于实理契之。各云如
    者各称境也。然一一位各具二智不二双入。
    且寄四位四名便故。不别而别初后理同。
    次约门者。门既是教理应先列。今在此者
    各有其意。若专释此四。则先教次观后方智
    位。此中释理四皆能诠。于四法中亲者先
    列。具如下文逆顺生起。以亲先故。故先位
    智次及教观。于位智中位为所涉智为能
    证。则所亲能疏故先位次智。于教观中非教
    不观。故教前观后。于中亦先正释。次融通。
    初云横者。初心所禀教法具四。以法相望
    无复优劣。故名为横。应知位智多约于竖。
    约观乃成非横非竖。通论并是约非横竖。以
    论横竖。观门亦有浅深故也。教四相望似
    亦浅深。于中初释。次能通下以理摄教。摄
    即融也。故门门中皆通智位。从浅至深以
    历有等。皆通于观以至于住。故门成横。虽
    对开等但明有等义同开等。非对深浅约
    位开等。又一一门中皆云一切者。本显互
    通互具故也。犹恐不了。故下更以理性融
    之。次观心释。且语大略以消开等。委论观
    法具如止观。观本无障不须融通。所以前
    之三释初不述理。故一一释文后融通。并是
    附理。理是文义正意故也。观亲依理。是故
    初论三谛之理。是为下结归也。结于三观
    以归开等。次所以下逆顺生起者。初明所
    由于能。次明能显于所。总而言之。结撮四
    释以归理二。既知四释并释开等。应知开
    等一一四重。况复四文亲疏互摄能所映显。
    此乃教行人三寄理以辩。理既如是余三例
    然。故知今家似借论文。而冥符论旨。昔方
    便教等者。别初地已去以分四义。即初地为
    开。从二至六为示七八为悟第十为入。而
    带地前非佛知见。故别知见不可即为众
    生开之。既依别义。亦可通取三贤十地次
    第对之。或准古师。如前诸释判八恒中后
    四恒是故别知见信经劫数。颇到故也。通
    教见地开。薄地示。离欲悟。已办入。三藏教中
    若约二乘准通教说。若约菩萨。则初只为
    开二只为示。第三为悟百劫为入。若兼圣
    位则以第三百劫为悟。三十四心断结为
    入。此之二教始终不明佛知见也。以当教
    不说是故云无不可将婆沙四阶般若三
    共璎珞次第。能消法华佛之知见。故知知见
    开示等名。名可通用。佛之一字唯局此经。若
    其欲以佛义通用。则以当教发心皆求当
    教佛果。故使开等亦得云佛。而须简部简
    教而已。释人一中言但化菩萨者。据佛意
    说。穷子自谓准次第论。今从开说故云人
    一。教行准知。行一中光宅为教一者。约今
    判文与光宅不同。非立名也光宅立名多
    同旧师。为圆故诸即是一事者。所作名诸
    一是所为。一?是圆即是一家之诸诸无不
    一故也。亦可等者。两向释也。约教主者。诸
    有所作常为六字。以明说意。意在所为故
    云一。一家之事故云事。却指所作为事。故
    云教化。若就行下牒约行释。准前初意。若
    准前文既以智为行。至今释行应具指
    四智。若不尔者用是行为。教指四门此亦
    如是。能禀之人还修前观。下二准此。释理
    具列良由此也。然四句下今家一一两向释
    之。若论义有两向。且依今文。古亦无妨。
    约经文势所归须依今释。文势虽尔。若以
    义兼皆具四义。从但以下释教一。于中先
    正明教一。次自别教下明教一中所无。先
    示正释。次破三师。破中光宅尚亦知无四
    阶菩萨。但光宅指昔不明。故玄文有破。此
    云偏行尚该通别。但由光宅犹尚不语通
    乘是权。故须破之。况今复以菩萨而为第
    三。其第二师同于光宅。亦知废偏菩萨。但
    列三名望于光宅。颠倒异耳。若作下通破
    二师。亦但成破三藏菩萨。未涉通别故未
    全当。第三师同于嘉祥。嘉祥尚然。故并不
    知三乘共位。及璎珞等次第行者。是方便菩
    萨。若不尔者。何故大璎珞第九。三道品中慧
    品中慧眼菩萨问佛云。云何三乘。佛言。菩萨
    乘者。复有三种。谓菩萨大乘菩萨支佛菩萨
    声闻。支佛亦三。谓支佛大乘支佛支佛支佛
    声闻。声闻亦三。谓声闻大乘声闻支佛声闻
    声闻。故知菩萨三者别菩萨也。如大经中释
    别五味。亦寄三乘判菩萨位。支佛三者通
    三乘也。声闻三者三藏三乘。又第八云。慧眼
    菩萨曰。复有定意名无尽门。超过三乘成
    菩萨号。既超三乘乃是超前三种三乘。不
    可独云超第三乘。经又不云超二三乘。
    岂非圆教菩萨乘耶。若尔下破中有四。先
    破所存三藏菩萨。尚存三藏必存通别。次
    何处下破其列名。三若依下纵难。四若如下
    结难。今言下正释中无有余乘等者。既云无
    有余乘。又云若二若三。当知无余之外复
    无二三。言余乘者。指华严中别教乘也。既
    识三味鹿苑可知。即同方等所对中小。故
    今文中但况出鹿苑。故云况三藏三耶。若不
    作此释如何能显经部之妙异他经耶。他
    既不以教部消经。故知教部妙义难显。三
    世佛章各明教行者。文中各云是法皆为一
    佛乘故。是教一文也。是诸众生下即行一文
    也。后总论者。下三世佛章末总云。舍利弗是
    诸佛但教化菩萨人一也。欲以已下理一也。
    居三世后名之为总。若当章等者。众生即
    人一。种智所知即理一。然约种智之众生方
    名行一。故此各明不及下合。又诸佛章中
    文已具故。为避繁文。故三世中二别二含。
    璎珞十三九世者恐误。文在十一。彼经净居
    天子问佛。今有过去诸佛及十方佛。我亦不
    疑。云何有未来诸佛耶。佛言。汝为问过去
    三世。为问未来三世现在三世。天子曰。不
    问过现。唯问未来。佛言。有二因缘有未
    来佛。一者过去诸佛以慈悲心。入未来世。
    二者未来菩萨成佛。今文依彼佛答天子文
    也。皆悉当世前后相望。自有三世。故佛以
    三种三世。以问天子。故知即有九世义也。
    若华严经更加三世说平等句。合为十句。问。
    华严何故更说平等。答。一者华严法相至十。
    令数圆故。二者欲明三世难思。令理满
    故。故须第十。又华严明非但九世及以平
    等。而云十种三世。故知前九一一三世。以
    彼欲明九三?是九世。九世?是三世三世
    ?是刹那。刹那刹那皆尽过未。此乃长短相
    摄。今未论之。且约三九相望以论。为引
    同故。三世若同十方即同。则尘刹皆同。读者
    但云刹说众生说。而不思刹及众生皆为
    能说所被者谁。良由不思众生刹性。若得
    此意彼此互明。两则指上两则指下者。五
    佛章门皆须具六。总佛章中但有其四阙
    第五六。释迦章中唯阙第一。中间三世佛但
    各有二。两指总佛即初二意。两指释迦即
    后二意。然三世章显实皆云是法。及释迦章
    如此两字。并指权是实故名显实。何者。在
    昔施权尚无权名。何况有实。故今开权。权
    即是实。故云是法皆为佛乘。故知述其施权
    意在开也。过去佛章于显实中。言兼得人
    一者。亦应兼理。以上兼字贯之于下。以
    兼非正。故上文云不及总文显也。未现亦
    然。现在佛章从初即是开权显实。经舍利
    弗是诸佛下即当总文。故前料简中云。三世
    佛章各明教行。后总明人理。准此应先开
    章云先别次总。所以不先开者。下总文中
    既无开权之总。唯有显实一文。故对三世
    各有权实。总别不便故也。故合在现佛章
    中共成文足。故云文具也。若尔。何不?合
    着现佛章中为四一文。而用为总耶。以经
    文初自云舍利弗是诸佛等。故知是总。经知
    诸众生至方便力而为说法。即感应相对也。
    知诸众生去感也。种种因缘去应也。经种种
    欲等者。但诸众生过现未来根欲性三为感
    佛机。经中唯有欲性二种。若有此二必有
    于根。故加根对释。深心所著即是根者。宿种
    难转随习不舍。名为所著。在方便教故习
    者名著。何者。根以能生为义。由过习种
    成于现欲。欲以取境为能以能取于五乘
    教故。习欲成性故性望欲性名未来。未来
    望今名为本性。上已说至施权者。据理先
    明隐实之权即是所开。既已明开即知曾施
    无不真实。但恐不了所施之意。故先明其
    意。次释五浊。故初文云?为五浊等故。故
    云于一佛乘等。尚无带二等者。欲明施权
    先以实况。今一实中尚无般若带二方等带
    三。况有鹿苑单三单五。纵加人天仍属鹿
    苑。有人云。单五三藏单三通教。此不应理
    通无别部。已在般若方等中明。有疏本云。
    无二者。无别教及别入通之二。无三者。无
    通教及别圆入通之三。后文自有此释不须
    安此。今且依此。若无下文此释无妨。别
    圆入通亦在方等般若中明。?缘彼有通
    别。故有相入之文。然单论之与相入不无
    小异。故不依之。如是者体相也者。浊体及
    相不可具颁。但略云如是。经虽不具疏文
    略述。于中先明其体。故云劫浊无别体等。
    还指释文共为体相。下所引文是也。云悭
    贪等。即见修二浊。又不善之言通于见修。唯
    有命浊经文不释。既有众生等三命必有
    故劫是长时等者。至八十也。劫者时也。诸
    释甚广于今非要故但略论。言短时者。如
    俱舍中立三极少。谓色名时。色极少者。即极
    微是。论云。极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尘。虮?麦
    指节后后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为弓量。
    五百俱卢舍。此八?缮那。名极少者。即一字
    是。论云。一字为名者为名极少。二字为名
    亦名名身。三字已去为多名身。四字为句四
    句为偈等。时极少者。即一刹那。论云。百二
    十刹那为怛刹那量。腊缚此六十。此三十须
    臾。此三十昼夜。三十昼夜月。十二月为年。
    众生浊至假名者。见慢是因果报是果。由
    见慢故招生死果。揽因成果故云揽见慢
    等也。果上又起见慢二浊。见慢?是略举
    见修二道之体。次相中先释劫相。云四浊等
    者。空成坏三而无劫浊。于住劫中准悲华
    经八万至三万亦未有浊。至二万岁为
    五浊始。广明劫义浅近易知。出经论文不
    繁具录。仅须知耳。四浊增聚故小劫名浊。
    此总标也。由四浊聚小三灾起。次?恚下
    明小灾由由烦恼盛。次三灾起下明由三
    小故。四浊增。烦恼倍隆明由劫浊烦恼隆
    炽。次诸见下明由劫烦恼故。见浊炽盛。次
    ?弊下明由前三故。众生浊。?弊色心恶
    五阴也。揽此恶阴成恶众生。众生假名也。
    故云恶名秽称。表质示德曰名。美响外彰
    曰称。今揽?恶为质恶响外彰。是故唯表
    恶名秽称。摧年去由四浊故命浊。积年成
    寿年摧寿减。年寿相逼故曰命浊。众浊下总
    结。如水下举譬。由奔故昏昏?是浊。总譬
    劫浊。劫浊在故余四即浊。故以风等譬余
    四浊。故风波等以譬见慢。鱼龙者。以譬众
    生。无?l赖者。众生不安正是浊相。由三浊
    故令命短促。如由风鼓令水奔昏。龙鱼不
    泰。时使之然者。重以劫浊结也。如劫初等
    者。更出四浊在劫浊时。亦是有浊之由虽
    复四浊同在浊时。四与浊时更互相浊光
    音等者。且寄火后。火灾但坏初禅故也故
    初成时此天初下。即第二禅初天故初下人
    间身有光明。犹能飞行。无男女根无所食
    ?n。如是乃至林藤地肤至粳米等。男女根
    生。具如阿泥楼驮中说。俱舍劫章中明。地是
    恶缘从缘而说。故云使然。如忉利等者。亦
    是举例更显地生欲恶故也。帝释城外有
    四园苑。谓众车?杂喜。诸天欲战从?涩
    园出诸战具。须车出车苑。若欢喜园入中
    生喜。欲界生欲亦复如是。次烦恼去。复于
    总中以辩四别。先明烦恼具列五钝。各举
    一喻可以思知。虺?应用下字。挠字。说
    文挠扰也。嚣此非所用。应作?ā4渭?钦?br> 下释见浊。但别举二见余依大品十六知
    见等。二见摄诸见尽。况复十六及六十二耶。
    无人谓有人身见也。有道谓无道邪见也。
    又应反此句云。无道谓有道戒取也。所
    通非胜即见取也。偏执有无即边见也。十
    六知见具如法界次第。六十二见有三不同。
    若作三世五阴各计四句。谓过去如去等。现
    在常无常等。未来边无边等。并断常二为六
    十二。?是有无二见属边见邪见所摄。若色
    大我小等四以四历五阴。三世六十并有无
    二。此但身边所摄。若本劫本见等六十二。则
    断常边邪戒取等摄。若作五阴各计我所。一
    一我所各各有三。谓璎珞僮仆窟宅等四阴
    十二并我十三。五阴互论即六十五。此但在
    我及以我所。若婆沙使?b度中历十二入十
    八界。一一有六十五。乃至无色亦然。无色界
    中但随义减色。总此诸见遍一切处及一切
    法。故云罗网及稠林等。次众生浊中二。释
    结。释中二重法譬。两法谓前明假名。次明
    流转。譬中二处俱譬假名。以二处法俱假
    名故。次命浊中三。法譬合。次第者。生起前
    后耳。料简中初问者今文假设。今经由浊故
    不得说大。且先施小即浊唯障大。若障于
    大说华严时。何以不障。然五浊中劫自属
    时。不可令佛不生减劫。若生减劫即大
    小不障。命随报法亦不可除。佛亦示生短
    寿故也。指烦恼见名未除浊。如华严中
    许有凡众闻华严经。是故五浊不障于
    大。既不障大。何不渐初即说佛乘而设小
    耶。而兼带耶。答。四句分别者。以根对土障
    俱不障。但轻重不同。以土对根利钝以
    成四句。初一句用答华严后一句答渐初
    不说大意。中间两句明土别耳。即初后俱
    不障大。但由利钝初后不同。根钝障重故
    初说小。云浊能障。故约四句皆不障大。
    故障大之问一往云耳。问。五浊障小不者。既
    不障大为障小不。前文虽云小能治浊故
    不障小。对向四句俱不障大。则是大小一
    切不障。何以五浊得名为障。故对小更问
    若障小者。应一切不闻。若不障者应一切
    俱闻。何故初转。但为五人。答。中亦开四句。
    至第四句方乃为障。但是对根根钝成障。
    旧计直云五浊并为大小障者。其理大违。
    故初为五人及身子等属初句也。今举央
    掘盘特为二句者。则一切声闻除此二例。
    并上根摄。问。前第四句以身子为遮重。何故
    此中以身子为遮轻。答。望大故重望小故
    轻。问自有等者。初四句答华严问。因答出
    身子闻法华经。后之四句唯小义当鹿苑。
    为欲简出诸部大乘。是故更问。两处不摄。
    为根利钝为障不障。答中云此就四教者。
    以方等般若中闻大小者是也。既其于彼
    不能得入。待至二酥望前为钝。但以待
    时名为钝耳。望前虽钝于此得入自判利
    钝。于四门中以后后门胜前前故。故四
    门中以第四门移着前者。欲对四根胜者
    居首。当知此中大小与前两四句中大小
    不殊。初四句中中间二句。别在净土今皆此
    土。言云云者。一一根意对一一门说其所
    以。问。前何故云根钝遮重不闻于小。此中乃
    云闻于有门。答。在前不入于今方入。大小
    根性熟时不同。故知不问有障无障悉皆
    得入。但以障之轻重用对根之利钝及时不
    同耳。若都不闻大小者。不问有障无障
    此土无机。今世未熟非四句收。四门不摄。
    此中正用大论二十四释十力中文。至第
    四力云。世尊以是智力。善知众生上中下
    根。若信进等五及根遮等四。论唯约小今通
    大乘。故知障与不障。贵在有根有乘种耳。
    障由破戒具如乘戒四句分别。以对五时
    四教三品。诸门分别注云云者。良由此也。
    细推之言恐遗落耳。问五浊一往等者。准
    初两重四句则大小俱不为障。今从大根
    有障初不闻法华者为问。即初四句中第
    四句人也。前三不障唯第四障。言非尽理
    故云一往。答中意者具用前文第四句意。初
    障重也。次若闻下根钝也。佛尚未说。旧医说
    于常我等名。顺其计谓无常等名。能治于
    浊。故唯障大而不障小。如一种机缘五浊
    未除不堪闻大。至鹿苑中以小治浊后
    方闻大。所以见若不除不堪闻常。计阴为
    德即四念处所治者是。?亦痴也。故责旧医
    专用邪常。为不知乳。不识药也。不知病
    等不识病也。不知开等不知授药法也。
    不晓此三无客医之术。二常不同如乳好
    恶。见惑轻重名曰根源。先断后用故曰开
    遮。饵者。食也。食时异故。唯计常乐之名故
    云不知好恶。说我增于邪习故云不识
    根源。不了说常时异。故云不解开遮。故
    经云。若佛世尊先说常者。受化之徒。当言
    此法同彼外道。故云若但赞等。两医具如
    止观第三记

    法华文句记卷第五(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