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法华文句记卷第四(下)

    次菩萨中二。先总述意。次又其意下别出所
    以。其意有三。初明无。次意或有或无。易故
    则无故云处处有文。准理合有故云梵文
    等也。三明有中。云菩萨位行等者。菩萨实
    位极至妙觉。仍异于别故名为深。新入实
    者犹非所及。故名为绝。始从权来。故名为
    新。昔权位下故名为小。说寿量等者。据理
    迹中具合有领。新小自不敢耳。故下总领
    颂云。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闻。世尊有大
    力寿命不可量。无数诸佛子闻世尊分别
    说得法利者。乃至。或无碍乐说。余有一生
    在等。即是补处总为领解。八相易领故声
    闻领之。法身记难非浅所领。言更求何物
    云云者。应更责问者。汝唯知声闻别领。而
    不见菩萨通领耶。故此三释其义犹通。初
    意通指三教菩萨。通皆求佛。虽是权人执
    易转故。第二三意虽云处处有文。及小菩
    萨等。故应分别。小在三权悟大语略。故注
    云云良由于此。第七得记不得记者。亦是古
    计。先征起。次正释中缘觉如前入声闻数。
    故但对菩萨亦为三。初文即具用向领解
    有无中初意。义兼第二。若同初二即同第
    三。即是初文并用前三义也。有记即有领解
    故也。言如前云云者。一者如前领解。第二
    中少梵文或有。但云随要。第二意者义同
    前第三。但前文通今具通别。龙女别。法师
    通。既彰灼记。何妨领解。第三意者据近远
    别。近非所欣远记亦在分别功德。言寿量
    者。重闻于寿量故得记也。望前第三但所
    对别。前对小菩萨此小乘人。次问意者。何
    不直云过若干劫得妙觉法身。但云初住
    八相。此是一家教意正文。而人多不悟。答意
    有二。一者明须八相。二者后与法身。以后
    形前知是初住。且横指法身本也。故知二
    乘两处得益。且与八相记者。更令与物结
    净土因。菩萨已于多劫利物随熟随脱。不
    假八相浅近之记。二乘不尔。是故须之第
    八悟有浅深者。此无古师。于中又四。初略
    明所以。辨有浅深有明晦故。次初开下
    释浅深意。既云初闻法说已入佛慧。佛慧
    之语住中不专一品故也。或唯初住或二三
    四乃至十地。三节增进理实如然。如释惟
    忖中云先入今入。故今入之言该于四节。
    即三周寿量也。但先入者显密不同。恐不
    了前意故重云耳。三如听下举凡况圣举
    ?况细。若再闻无益初亦徒闻。四节加功
    理应增进。或至一生良由此也。四单复下
    引事。如寒得衣重重渐胜。厚薄者释单复
    也。问。若尔。何故前云此真位人无复浅深。答。
    一往同位实无浅深。细论明晦及明升入。既
    登后位理有增进。第九明权实得益者为
    六。初出旧解。言一云者。旧应多释。其一
    违文故且云一。次今明下正释。言邻圆者。
    圆谓圆满。近于满位邻妙觉也。言际极
    者。显邻圆耳。三所以下明得益由。国文云
    下引证。言化功者。影响迹时已有化益。前
    后增道即是深利。权人处处得益深故。五故
    一音下立理。不必并须待至寿量。故云一
    音。又密益者宜闻长远。时处不同显密各
    异。故注云云。六又我下正证影响得益之
    文。若于己无益何谓欲得。第十明待时不
    待时者。初正释中先大判。次若就下就三周
    及本。委论待等。三周之中自论密者。如法
    说时密闻大车及大通事而得益者。即不待
    时。中周密闻准说可见。问。三周及本有密
    说者。玄文那云法华唯显。答。言显密者。尔
    前遍圆互不相知。今至此经同入一圆。虽
    密而显纯一味故。但于一座有待不待。但
    知彰灼授记二乘。显露分明说长远寿。于
    兹一座无不闻知。故名为显。问。云非显
    非密者。谓决定性。于前四时既无密益。不
    至法华复无显得。二处无益名失时不
    答。余经等者。谓前四时既云永灭。诸声闻
    等不知变易故。净名中迦叶自叙云。皆应
    号泣声震三千。于此大乘已如败种。准彼
    经判败种岂生。来至法华咸受佛记。若尔。
    佛于尔时何不即记。而使稽滞来至法华。
    显密不同如前已释。若将永灭权论用释
    开会实经。经既已生论何能灭。但以灭者于
    彼得闻。余经不说。况通经论。故失显密
    亦非失时。但弘教者曲将释此。是释者过
    非论咎也。五千起去等者。无四时之密益
    失此会之显功。此化失时彼土非冀故应
    失时。答云。灭后益者是也。问。经云。佛灭度
    后实得罗汉。容可得益。上慢不实应非此
    收。答。敦逼实者诚如所言。既通许遇余
    佛。亦何隔于上慢。如其不发待后佛时。问。
    佛若大慈。何不令其无谤生信。答。是盲者
    过非日月咎。法界众生未益者众。况此五千
    已蒙下种。灭后时远当当不遗。问身子初周
    为三根请者。此下杂料简不关十门。言为
    四众三根者。初周普请佛亦普说。余未悟者
    还为普请。既普请普说云何言佛各为说耶。
    此引三抑俟其三周。佛既权抑预表身子权
    能预谋。何以不各各请之。而三周之首通
    为三根。譬周之初通为中下。故诸天领解文
    后云。尔时舍利弗白佛言。我今无复疑悔。
    是诸千二百等。故知是为中根请也。乃至文
    云。愿为四众说其因缘。即为下根请也。答
    意可知。然身子设使预知在三。终须普请
    若尔初周普请何故佛但作法说耶。何故譬
    说复更请耶。譬说已双为中下。何故复作宿
    世说耶。答。初周普请说亦普说。闻者未悟自
    在物机。中下尚昧是故重为中下普请。佛
    亦普为中下譬说。故千二百中四人之外属
    下根者。故佛鉴机不须更请。便即许云。宿
    世因缘吾今当说。若尔。亦未申难。若通被
    三根那云三抑俟其三请以表三周。答。鉴
    物机情理须预照。及至为说何择下中。故
    法说时已益中下。乃令中下再三便悟。云云
    者。岂有法说中下不闻岂有初请专为极
    利。广责旧见不晓大猷。问者。将法譬二
    对于宿世似如三世。若许三世当现如何。
    答。中言无文者。一往语耳。如说法中当为
    汝说。若将昔三以望今一。则今为昔当。此
    约纵无方之辩以答无方之问。得作此说。
    若不尔者。但得依常立法譬名。既云无方
    触途皆转。如譬说中大车望小大亦是当。
    如法说中望三为昔。一亦成现。今云譬是
    现者。譬是现事且云现耳。准后望前者法譬
    在于宿世之后。故以宿世为过去也。准知
    法譬合同当现。问。旧以五浊障大者。旧师
    计也。四句料简今家破之。言如前者。指上
    玄文。五浊有除不除。大机有动不动。不得
    一向云障于大。亦可云如后。即后释五
    浊中。具历五味四四句是。有人下复引他
    解。断见惑竟有无明在。故所证真与此无
    明。共为大障。无明举修惑也。即不发心初
    果故引法华论证。言无烦恼者已断见故。
    有染慢者有修惑也。未知常住即是大
    障。若博地不执未有所证未曾断见。二痴
    合明无明惑??。故云独障。意云。五浊之中众
    生劫命不全为障。为障者见修两浊。若尔
    下他难也。意云。若二人无明若共若独俱能
    障者。此之无明若定能障即定须破。若闻法
    已破不妨闻法。何障之有。若未闻法无明
    先破。则闻法时无明已去。复不名障。此是
    三论师意。不问无明为障所以。直以自他
    等责障有无。答。至为通者。闻法故破破由
    闻法。言无前后者。未闻法破为前。闻法
    已破为后。前名自破后名他破。自他无破
    无因不可。次虽不前后等者。虽非自他因
    缘故破。以因缘故亦前亦后。亦前故暗灭。
    亦后故明生。今从破说故无前后。今从立
    说无明定障。又亦应云虽无前后闻法定
    破。次更料简知与不知。初引两经皆云知。
    何以此经三周说竟犹云不知。然虽云知文
    意少别。彼属方等应具二意。一者对诸菩
    萨。云二乘人元发大心后终归大。二以不
    愚等一往斥之。具如止观第三文末。彼漫
    引之以为难辞。云何三根之后等者。法师品
    后叚长行文中云。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
    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此以上慢惊疑而
    显不知。但三根之后皆悉应知。何故犹云
    惊疑怖畏。初疑谓三周之初动执生疑。后悟
    谓三周领解解后无疑。何故此后尚自惊疑。
    答中二意。初通明知。次凡有下分门别释。
    初文意者。此经亦云知者。责于问者何以
    专引不知之文。故此经与记处处云知。次
    引今文正答云知。三根之后有不知者敦
    逼之辞。诸不愚等来至法华皆悉已知。假使
    更有不知之人判成上慢。既非上慢道理
    皆知灭想尚知何况余耶。次分门释者。初明
    知者。声闻于彼亦不云知。佛于彼经为
    诸菩萨说其元意。故云知耳。此即答前两
    经之问。昔曾发大故云前知。中间退大次明
    不知。今至法华被会方知。若佛在世三根
    得记。佛灭度后无不知者。又身子下重引
    此经以证不知。初句是身子叙千二百不
    知。我今下法说之初自叙不知。此是三周之
    前不知之文。非关三周后也。又大通下此
    当三周之后亦有不知之文。何者。既云说
    是经时。十六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
    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众皆生疑惑。即是彼
    佛在世亦有不知之人。然亦不得云永不
    知。即是王子为其覆讲。此十六子义当余
    佛。佛虽在世四依弘经理亦不失。当知且
    对闻佛说时。云不知耳。若执下次为和
    会。于中先总非。次正会。初不许偏执者。如
    前二文。或初后知而中间不知。或初不知后
    必得知。生灭度想尚于彼知。况在佛世暂
    时不知。安得固执而生矛盾。矛盾具如止
    观记。论者下抑挫凡情。恐成巨损。言余事
    者。修行趣果有饶益者方可论之。声闻等
    者且顺大经诤论之文。故大经皆云不解
    我意。然彼经中二十三双俱云不解者。以
    对昔教故责迷者二俱不解。若识化意则
    二俱名解。在昔须云不成执者望今成过。
    在今须云必成。望后逗小成过。以大小
    教开与不开并通三世。若唯引不成以证
    定性。既俱有过安偏引耶。双引各执尚违教
    旨。迷实执权其过非小。亡权执实斯愆犹
    薄。既申实教须云定成。人不见之徒援
    权典用证实教。今试下正存今教而为融
    会。先正融会。虽有二初大初为定。岂从中
    间取小情执小灭为规。故大教定成不须
    为诤。一义既尔。二十二双请为观之。若佛
    世尊俱留有妨之文。何成三达五眼。故依
    此判诤论自消。纵二十三内小部不同。灼然
    易殄。次若得此意下于念处中以分权实。
    故知但点二种初业。其滞自消。何须复以一
    初作妨。况若闻法华无复疑悔。知与不知
    二门无壅。故权实二人知不知别。有人言下
    引古略立利钝二人。及至解释离为四句。
    纯以权人示知不知。故不应理。今不取下
    总破。故准今意。具明权实。是故不用纯权
    四句。若委论者约实行对权。各为四句故
    注云云。文且略立。权者先知实者不知。寄
    小初业生灭想者。现世不知。知者现得悟
    者是也。即初二句也。第三句者。初不知后
    知。第四句者即方等中被斥者机未发故非
    知。以被斥故非不知。权人同实示知不
    知论其内心无时不知。故不用旧于义
    自显。更广约诸教何位何时显密权实知不
    知等。望旧虽尔。今家于实。?是初则不知。
    后方得知。因此重料简缘觉。问可知。答中
    引经云从知者。问。此佛亦有闻法缘觉。何
    不令其闻佛说法如方等般若中二乘之
    人耶。答。未断惑者可令闻法。已断惑者自
    谓独觉。以是应知世无二佛。问。缘觉在小
    住亦何妨。答。元为法灭无师独悟。既有佛
    兴复不禀教。去则不与禀教为妨。是故
    不同方等元是禀教之人。问。徙向何处。答。
    向无佛兴处。纵在此界亦是佛教所不及
    处。如有德王兴岂彗星不没。若尔。其得神
    通岂不知耶。答。为护物机不护缘觉。知
    亦何爽。愿生至十四生者。以愿简其任运
    生数而值佛者。若愿生者生数未满若后在
    天愿尚牵来。具如眷属妙中。是故此人即
    名声闻。言十四生者。人天各七但总立七。
    或二十八。具如止观第六记。明极钝者至
    十四耳。故生未满即成无学。二三果者。如
    一来人及五含中后之三人。知佛出世尚有
    从天下来亲近佛等。若上流者纵至无色
    及无色般。并有起欲界化来见佛者。若不
    见佛亦可容得有余般时。亦名独觉。故
    云二果三果例然。今云例然者。以从愿故。
    况复二果欲人天生。愿亦易牵。变化缘觉者。
    义准声闻亦具四种。今文列一义已含三。
    所化兼二故也。许文为三。三文各二。则
    以三文各二字是。如初文中初是顺。次岂
    得下许。次文。初是诫。吾当下许。第三文。初
    是简。汝今下许。大经四善法者。德王品释十
    功德中云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听闻正法。
    三者思惟其义。四者如说修行。唯此四法是
    涅??因。若言苦行是涅??因。无有是处。后
    之三句即三慧也。故佛诫之是涅??近因缘
    也。五千在座至简众者。或当过去有谤法
    缘。或机未熟闻必生谤。故佛知时神力令
    去。又如说璎珞经时。五千菩萨尚从座
    起去。彼譬喻品因佛说法身功德。座中有
    五千菩萨从座起去。目连问佛。此诸正士
    修菩萨道。已入如来正法之藏。行过三乘。
    何故闻说三身不受而退。佛言。善男子。闻
    说是者沸血流面。何以故。是无数劫恒生
    诽谤。是辈过去恒沙佛所。修行六度起于
    着想。有悔心故有退转故。当更经历勤苦
    之难。千佛过去犹未得度。是人虽修菩萨
    之道。欲得成佛终不可得。如人欲于虚
    空造室。终不可成。今谓此乃三藏菩提之
    心机未合时。若闻三身理合生谤。通在衍
    门生谤义少。故知今人虽欲发心。不简偏
    圆不解誓境。未来闻法何能免谤。问。前云
    三止抑待三根。今何故云由五千在座。答。
    三请已后五千必去。?一三止用当二义。于
    理无妨。有时一法当无量缘。?此二事何
    足生疑。五浊障多者。五浊加多表具见修。
    复加执慢故根名深。障罪是根而或未深
    故加执慢方乃名深。枝叶细末者。若实得
    果如根本大材任为器用。但计枝叶谓为
    堪任。而轻根本。谓等谓过名增上慢。执方
    便之方便者。小乘四果已是方便。更于??
    顶执为真极。应知上慢不全无法。但以浅
    位自谓增上。而慢他人名增上慢。四请者。
    以受旨文义当一请。并前为四。毒鼓者。大
    经云。譬如有人以毒涂鼓。于大众中击
    令出声闻者皆死。鼓者。平等法身。毒者。无
    缘慈悲。打者。发起众也。闻者。当机众也。死
    者。无明破也。今世惑破近死正当当机人
    也。来世惑破远死。此五千等虽非当机。如
    来何不??为其说作久远因。如喜根等即
    远益人。具如止观第八记。答中云华严末席
    者。此且一往寄结集说。旧经三十七云。时
    舍利弗只园林出。不见如来自在庄严变化
    及师子吼妙功德等。不见诸大菩萨眷属。亦
    无智眼能见觉知及生意念。亦不乐说不
    能赞叹。以声闻人出三界故。此即如聋如
    哑之文。于彼末会即当渐初。然亦寄于娑
    婆一期设化渐教。以说用通今意。应知华严
    尽未来际。即是此经常在灵山。何殊十方更
    互主伴。至第三十八入佛境界品。文殊从善
    住阁出。与诸天龙等至如来所头面礼足。
    设供养已辞游南方。时舍利弗承如来力。
    见文殊师利从只洹出。而作是念。今与俱
    行。时舍利弗有六千弟子。从自房出礼佛
    足已。至文殊所。此六千等皆新出家。已曾
    亲近过去诸佛。皆是文殊之所化度。舍利弗
    为诸比丘广赞文殊。文殊语诸比丘。汝等
    善能成就十种大心。则得佛地况菩萨地。
    自古共云华严时长。若尔。乃是结集后教。
    至般若来方可得云令诸比丘成十大心。
    此乃义当转教时也。结此等意入华严中。
    故云时长。当知以法界论之无非华严。
    以佛慧言之无非法华。道理虽尔。若约
    次第部类不便。则鹿苑诸教皆应结取。但
    是大小不同机见不等。故令教主说亦不
    一。验舍利弗已有六千弟子。故似方等般
    若教时。何但鹿苑耶。今文复云未破小执。
    即似鹿苑之始。准下释信解品中长者之
    文。但是机见着脱前从。今亦且寄渐教大末
    小初为释今诸佛至简遣者。以无密教同
    席益故。今欲灭化城废草庵。乃是一化之
    等体。此尚于小起增上慢。况能大益耶。故
    大此人正宜令去。若去住俱谤等者。闻略
    不谤闻广必谤。故云去则有益。故毒鼓二
    义谤及不谤。前闻略说已成不谤毒鼓之
    因。何须更加成谤因耶。二因无别加谤堕
    苦。不作谤因或于涅??得当机益。若加
    谤者多失近利。故任其去以存近益。喜根
    慈故令远得益与其乐种。如来悲故护令
    不谤拔其当苦。次问可见。答中非当机等
    者。若唯以五千而为结缘。余当机者。则五
    品已上并属当机。然准望前文释四众中。
    当机乃在初住已上。堪为影响。则六根五
    品并为结缘。但是结缘义宽欲收起去之
    类纵以五品为当机者。此等亦得为结缘
    也。已如上说者如上待时中说。即如来灭
    后持弘经人得益故也。昔大通佛时等者。
    具如上文释结缘众。亦将此文而证结缘。
    经尔许时方乃得度。如来灭后弘经人边得
    当机益。犹为太近。故知彼十六子众岂无至
    今仍有未度者耶。不见三世久远之益而
    以现难。深不可也。此是大圣见机之说。灭后
    弘经实可为例。说大经时万五千亿人等
    者。师子吼菩萨言。如佛所说。一切众生能
    信如是大涅??经不可思议。世尊。是大众
    中有八万五千亿人。于是经中不生信心。
    故能信者不可思议。疏文欠八字。疏意云。既
    云是大众中。又云不生信心。故知已为结
    缘众也。故五千虽去已闻略说。不久者意
    亦指于弘经人益。金光明等者。第七云。一者
    深信大乘方等。二者毁訾不生信乐。不生
    信乐者亦得结缘。故引为例。正广释中为
    二。先示广以开略。次示广列章相。初文又
    二。初对略开章。次上句下略示广所以。次
    六者下正示广相。于中又四。初列六章次
    生起六章。亦名章意。三于五章下示五佛
    有无。四又六下明六章大体。生起宛然大体
    随时。以此六义共成开显之大旨。言略而
    不阙等者。五佛互略互存无阙。诣谓所至。
    共成一化何假繁列。如三世佛但各二章。
    岂非极略故六章中开显二章略而无阙。
    令权诣实。而略却四章令文不繁。前后无
    在云云者。令说无在之意。六章之要莫若
    开显。前后互无在余四章。但义存六共成
    一意。应须具说大体以辩不次之理(云云)。今
    但下总佛章中所以但四无二者。四正二旁。
    当知五六成就三四。是故略指。又前四中三
    四为正。初二助成。故三世章各但三四。释迦
    化主五浊施三。故复加之。但阙叹法一段
    文耳。总而言之必须具六。为避繁文故
    须互指。四十余年者。菩提流支法界性论云。
    佛成道后四十二年说法华经。久久稀疏者。
    尔前非无指独显说。故曰稀疏。如华严佛
    慧隔小带偏。经历三昧今乃独畅。此有二
    意。一者久乃说之。二者是时乃说之。虽列
    人已堪等三意在指时故也。问。方等般若
    虽有带对亦说佛慧。何名稀疏。答。此约二
    乘钝菩萨说。初于华严而不闻。次于鹿苑
    而入证。后于二味而不取。今始得闻则成
    稀也。诸利菩萨何尝不闻。但以增进为今
    经益耳。若约本门非此中叹。问。若尔。华严
    与二酥一概佛慧。何但华严已说佛慧。答。
    二酥非无。但华严虽兼佛慧稍纯。从纯得
    名。优昙华者。新云邬昙鉢罗。翻为瑞应。金
    轮王出大海减少。金轮路现此华乃生。作金
    轮王之先兆也。调熟者。亦有通别。通则二
    字通于二味。别则调谓调斥如方等也。熟
    谓成熟。即加说也。醍醐下云云者。广约三
    味明不说所以。如上诸文故不重列。灵下
    云云者。须说灵即灵通以通一切。随义便
    故灵寺在后。从名便故灵应在前。有此
    观故必获佛记。亦名为瑞。有此观故后方
    得果。故名为华。三观成已真因方现。三千
    为表实可兼之。此理下理教行人。言反乖
    者。以反以乖释顺释正。由昔乖反故今反
    乖。昔逆即顺何反乖耶。皆云至者。实之极
    也。若至今经无过上故。故皆云至。还指等
    者。释劝信意。何故劝信。欲明昔?即妙。恐
    物生疑故预劝诫。言四种者。?上所列此
    理已下四文是也。故客作言下不云人等。但
    云四种。以客作之言而含于四。故总贯之。
    所以昔为客作之四今成长者子四。更无
    所改全成妙四。故云汝等所行等。信无等
    者。佛世尚乃以人显法。末代安可法妙人
    ?。若云大权。必无以善而滥于恶。神纵异
    迹并越二途。世云勤学不如择师。故云汝
    等当信佛之所说。初明佛道至难知也者。施
    权意也。以诸教中无施名故。今欲明开故
    先叙所开。即所施是。故玄文云。为实施权意
    在于实。开权显实意在于权。当知以实为
    权权名隐实。开权显实。实外无余。潜之与
    显利在物情。常住本源未尝增减。故未开
    之前非但不说显实之名。都无施权之语。
    故说宜权之言。即须显实故也。故知此是
    法华之宗致。实教之源由。释义之旨归。众行
    之府藏。若不体之徒施徒运。每至此意皆
    勤勤者。恐斯宗学者失经旨故。所以者何
    下应释诸佛。云我以等者。以我释彼也。借
    此者。既将自权而释于彼。故借字亦子夜
    反。去声称之。意正引彼证此。故且以此释
    彼。意亦明于道同。彼此皆悉施开故也。是
    法等者。若结开权。是法两字指向演说诸
    法是也。标人法中云举无分别法者。将向
    是法为显实法。故云法也。唯有诸佛举人
    也。即是向法故云能知。除诸等者。若尔法华
    之外皆魔事耶。不然但前教中权魔亦说之。
    唯此一实魔永不测。故云除耳。故惑阿难
    时亦说中道。但除其魔而开其法。非五七
    九等者。以三五等皆是方便故皆云非。三
    藏三乘加人天五也。加通教二乘七也。但
    会二乘何二乘耶。以共二乘与婆沙中二
    乘永别。般若不与彼二乘共故今问之。若
    三藏三乘不须会者。婆沙四阶即是究竟圆
    常果不。若?归此果即是大品共佛。以不
    为是璎珞妙觉位不。为是华严遮那果不。
    加通别菩萨九也。若义分行向乃成十一。
    此等皆是被会之异。合彼异故。故名为一。
    一体收异故名为大。大即今经圆妙一乘。位
    与华严圆位同也。仪式者。?以开合之相
    为威仪法式。今开三者。开三在昔。而言今
    者。指今一化。从一乘开故云今耳。如释论
    等者。文初适云诸佛大事。今文复云何名诸
    佛大事等者。佛所尊重故数言之。故引为
    例。云云者。论更有文。亦云如王好施所生
    太子名数数与等。次正明显实中古以此
    四显实。今以开示等四并为理一。旧师所
    无。但说者受者并于理上立因果耳。此师
    于此立因果门以释开等。犹不及光宅
    于别序中以本迹门而释四句。别序虽序
    迹门仍居一部之首。岂法说初更分因果。
    又正是因门者。且从弟子因说。言果门者。
    且从师之远果。其实具有委如玄文。若尔去
    反征古师。本门既移来此迹门理合向前。
    不可本迹重张。复令本门剩长。若其双标
    本迹品内之义混和。岂有双标于斯至下
    别生缘起。况释四一不及光宅。下方等者。
    举本别由以责古释。塔现证前兼为起后。
    故宝塔踊为本远由。地踊菩萨为本近由。二
    由未来安得辩本。次叙光宅今亦不用下
    破也。初作因果相违破三慧在因故也。又
    三慧下但约于因以多种三慧即是纵难。
    纵用三慧须简三教。三教三慧尚未入于
    当教圣位。况圆圣位。故复纵云。若圆三慧此
    位亦未开佛知见。故前两教及别地前无佛
    知见。若作余三等者。结难也。初句结非佛
    知见。若作下自违命章。云云者。应须广辩
    不可用意。将教及理明不用意。以破地
    师。先述次破。初述中言第五恒等者。彼依
    大经第六四依品云。善男子。若有众生于
    一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
    恶世中不谤是经爱乐是经。不能为人
    分别演说。二恒正解信乐受持。亦不能广说。
    三恒受持书写虽为他说不解深义。四恒
    广说。十六分中解一分义。五恒八分六恒十
    二分。七恒十四分。八恒十六分。具足解释尽
    其义趣。所谓如来常恒不变(一一句如初句)经文一恒
    之前。又有一熙连河未能信受。都成九段。
    以熙连河近俱尸城小于恒河。言发心者。
    有云。值一佛发一愿下一砂。纵值多佛
    不发愿者。亦不下砂。纵有发心不见佛
    者。亦不下砂。见一佛纵发多愿亦?下
    一砂。一发心见多佛亦?下一砂。如是积
    数至八恒等。以明入位初易后难故也。初
    之一增即得八分。此后但能二二增者。如
    至太尉易丞相则难。言十六分者。如世间
    秤十六两为斤。故大论中佛语?腹外道。汝
    若出家比舍利弗智。十六分中不及其一。
    西方校量多用此意。古人五恒判在贤位。
    以六七八用对初地已上至十地。以对十
    二十四十六分。当知古意云多发心。在方
    便教。实教其心无多发故。来对今教不可
    多发而分开等。复约贤圣立位不同。问。彼
    多发心皆云于涅??经得若干分解。如何
    判之为方便教。答。涅??之名既通所缘生
    解亦异。纵非前之两教。但成别教教道。以
    此而言教相难辩。况古师对位自消彼经。
    若见思断位不成别义。不可通位消圆开
    等。若同体见思尽非六地。故知现在能信如
    来甚深智慧甚深境界。理不容易。华严融通
    极顿说者尚失旨归。法华唯显一乘。不可
    会之成渐。又有仙慧开善治城。各有判释。
    皆非今意。章安云。三十心是初依五恒也。初
    地已去是第二依皆师位也。意以初依具烦
    恼性为弟子位。章安亦自约彼经判位。若
    判开等此亦不然。何者。令判四依须约
    四教。并不可以此判于开等。四依通凡开
    等唯圣。圣复约圆。故下结云不与经会。引
    经等者。大经对地前为闻见。即别教地安
    得证通。登地眼见即佛眼也。故六地思尽全
    在通教。古来但知以地释地。而全不辩
    地之所在。注云云者。广立理教以破古师。
    略如向述。难此同前者。难同光宅用三
    慧也。且破三慧故云同前。亦应更云。五
    浊先除安指今教。若今教除浊应始成声
    闻。若始除浊为是何佛知见显耶。秽除理
    显难亦如之。次有人去。两师皆以法华为
    入。令法华成极却失前三。佛之知见并今
    经。开等岂可分属余教。则成余教有佛知
    见。乃言别教三乘别故。即指鹿苑。二师皆
    以通教三乘。而为般若。言抑扬者。以净名
    中抑挫声闻褒扬菩萨。此甚不晓彼经亦
    有抑挫菩萨不独褒扬。故今家八字判尽
    经理。谓折小弹偏叹大褒圆。裂亦擗也。亦
    分帛也。四句不可分也。有人云。三十等者。
    通无地前三十心位。故名挟别。但云初地
    六地乃至十地。名为旁通。未见法华奇异
    者。经之难思非凡所测。准圣叹择师资可
    知。今依义附文略。有十双。以辩异相。与
    二乘近记开如来远本。随喜叹第五十人。
    闻益至一生补处。释迦指五逆调达为本
    师。文殊以八岁龙女为所化。凡闻一句咸
    与授记。守护经名功不可量。闻品受持永
    辞女质。若闻读诵不老不死。五种法师现
    获相似。四安乐行梦入铜轮。若恼乱者头
    破七分。有供养者福过十号。况已今当说
    一代所绝。叹其教法七喻称扬。从地涌出
    阿逸多不识一人。东方莲华龙尊王未知
    相本。况迹化举三千墨点。本成喻五百微
    尘。本迹事希诸教不说。如斯等文准经仍
    有。且依向指非奇何谓。有人引华严等者。
    他人意者。却责诸师。地前有四十心位。何
    不用释开佛知见。而但用地前三十位耶。
    破有二失。一者谬用华严十信。二者贤位
    非佛知见。言华严不明十信者。古人亦以
    华严住前修十梵行空。即入初住。将十梵
    行空对十信位。今文破者经无信名。故云
    无也。摄大乘等位。具知释签所引。恐是十
    地论剩七字。有人去。破用论四智者。彼师
    所引云总别一时。欲释四句令无前后。
    不意却成高下不当。今为二破。一者但云
    四智一时。而不分位别。二者四智在果开
    等通因。由斯不当故今不用。且准止观引
    论四智。以彼因果各有总别。若唯指果四
    智位高。今且直以果智责之。四智者。谓道
    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此四在果一体
    具足。若开等四竖中论横。故须四位别对
    四智。纵因果相对各有总别。但成因果何
    名开等。有人言非。空等者。意以双非理显
    为开。不出空有。分明指理能空能有。故名
    为示。见此空有不离于理。方乃是悟。复了
    此理不二而二。方乃云入。此人下破意者。空
    有之言是约二谛。虽作四重?是空有二
    理而已。失理浅深迷空有体。但列空有徒
    分四重故无中体徒用双非。不出二乘
    恐涉通教。有人云。达三谛等者。虽标三谛
    不辩融即。任运分张。别人初心何尝不达
    三谛之理。名达为开不名开也。至十行位
    分明见假。至回向位观无一异。若入初
    地方顺法流。如此何能免于别义。亦未能
    辩开等别相。非是初心毕竟不别。故非佛
    界。次有人去。用总别相以释知见。此人不
    知论云一切智。是声闻智不应以此为
    知。一切种智居二智后。属别佛智。不应以
    此为圆佛见。又古人见一切之言。便以为
    总。以有种言乃判为别。此亦不见大论
    圆文。论云。为令易解分属三人。况彼分三
    大小因果条然永别。如何将释圆佛知见。有
    人解尽智等者。尽无生名出自三藏。无生之
    语稍通于三。约清净之言并判属通佛。如
    上等者。都不见于法华大意。总如玄文。大
    意方了。略如今疏释方便品。至此仅知佛知见义

    法华文句记卷第四(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