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法华文句记卷第三(中)

    经云被法服者。如璎珞经云。若天龙八
    部鬪争。念此袈裟生慈悲心。意令比丘安
    可不忍。亦令俗众生慕乐故。龙得一缕
    牛角一触等(云云)。彼王所慕与此大同。此中
    只合明所见意以序表正。诸度行相功
    德及袈裟等。但是寄此泛明之耳。然必须
    辨行体显教以分味殊。生忍等者。文中两
    解。初通以三句用释三忍。次一一句别对
    三忍。应须附文释出所以。若分三忍对四
    教者。生忍苦忍别在初教。通为四境。何人
    不须具此二耶。别在地前。求佛道者。此
    中虽无但准例说。次文即以诵经为第一
    义者。若不求佛忍不关诵。故以诵经同
    求佛道。第一义忍通亦在三。别唯圆别。故
    令三句诸教不同。如别译阿含。佛在舍卫
    有一梵志来至佛所。种种骂佛种种恼佛。
    佛告梵志。如汝以种种饮食上王。及遗
    亲族。彼不受者为复属谁。梵志曰。此属于
    我。佛言。此亦如是。我既不受还属于汝。故
    此不受亦是生忍。故此生忍别属三藏在阿
    含故。通于通教理不受故。况复通用诸教
    共之。其名既通须释相状。次进中实相亦
    可通四别二。窳者。如瓜在穴病也。禅中云
    通途皆有根本修者。诸教皆修故也。若达
    根本。即成出世及出世上上。具如止观禅
    境中明。今文语略但云出世上上及以根本。
    根本即三藏。出世即通教。上上即别圆。又四
    教皆以根本为境。故释前行通涉诸教。
    于前行中云离欲者。通教也。又根本下藏
    通两教也。此两皆修根本背舍等故。然应
    须知观行犹别以辨两教。别离二乘且从
    难说。中道离欲中义通圆别。从圆受名。重
    释深修者。由深修故离欲不同。则根本中
    亦应传传为深故也。此中根本乃至二乘具
    六已来。亦具藏通二教意也。别教五通如
    文。亦可让于初地已上。圆教初后皆六通
    者。但约理圆无漏失故义立六通。若从实
    说。初地初住分得无漏通耳。安禅等者。前
    通释中通深浅故。今上上禅别在别圆。
    释般若化他中。云定慧具足者。别人利物
    横具诸教乃至圆教。今从极说故展转比。乃
    至地住方乃具足。是故文中初从色定亦名
    为等。等故具足。有漏尚等况复余耶。背舍等
    名等不等者。约无漏事禅以判。既云厌背
    故多属慧。九定名定从名判耳。无间入故。
    十一切处前八属慧后二属定。又前八在色
    色界之中。亦自得等已如前说。前是因
    缘。又二乘下约教判。二乘即前两教也。菩
    萨及佛即四教义足。空观去约观判也。破魔
    等者。四佛各有四降魔相。具如止观第八及
    记。若对教者。亦空二假别中圆则具教观二
    义故也。乃至地住各有破于八魔十魔。八
    魔十魔具如止观第八及记。究竟破尽故名
    一切。击梵等者。即真妙梵音之所转也。既降
    魔已应转法轮。文从实说但云初住。通论
    四佛各各能转。乃至真妙亦通四佛。次约不
    次第云随见而问者。问。向明所见可非
    随见。答。并是随见但二途不同。从不次边
    最为随见。尚许一见具经五时。何妨覩行
    次与不次。三藏后等者。此则全是彼佛所说。
    且如见人见行不妨见说。舍禅者。第四禅
    也。亦可别圆忘怀之舍。忘彼禅故名之为
    舍。悲禅者。婆沙云。初禅修悲易。二禅修
    喜易。三禅修慈易。四禅修舍易。此中悲禅
    既云化他。岂独初禅。故婆沙中尚有通别。
    况大教耶。故一一禅皆应云慈乃至喜舍。华
    严思益等者。华严具二。思益具四。故思益
    第二卷初。网明菩萨放光遍照十方阿僧只
    国。一切烦恼一切疾病遇光安乐。烦恼病
    苦并云一切。乃至佛自放六度光。触者蒙
    益。故皆具四。以初地例佛亦应无妨。故
    得引之。第一云。佛告思益梵天。能教众生
    一切智心是名布施。不舍菩提心名持戒。
    不见心相生灭名忍。求心不可得名进。
    除身心?名禅。离诸戏论名慧。岂非三
    藏六度耶。第二云。我说布施名为涅??。愚
    谓大富。入诸法实相故。持戒是涅??不作
    不起故。忍是涅??念念灭故。进是涅??无所
    取故。禅是涅??不贪着故。慧是涅??不得
    相故。又云。布施平等即萨婆若。乃至般若即
    萨婆若。又云。布施不施不悭。乃至般若不
    智不愚。此等岂非并是通教六度相耶。第
    四云。能达一切法无所舍名檀。达一切法
    无所漏失名尸。达一切法无所伤损名
    忍。达一切法平等名禅。达一切法无有
    起相名慧。岂非别圆六度相耶。华严具如
    止观第七记引。又如地持六度各九。此并蒙
    光得益之相。以佛道名通悲禅不局。初地
    初住及通七地俱皆得入。故作通释。四相既
    分五时可辨。是故不假诸余繁论。未尝睡
    眠具如止观第四。然彼是方便此中正修。亦
    通四教。若小乘中如那律。具如止观第四
    记。此中在大以求佛道。故引般舟以为行
    仪。般舟翻佛立。此举除睡中最。以九十
    日常行故也。准部又通通诸教故。无缺乃
    至究竟但此十戒名出大论。亦通诸教。具
    如止观玄文。今十始终悉是菩萨。故皆求佛
    道。生法两忍者。合前二忍为生忍。第一义
    为法忍。初半能忍人。次半所忍境。下半用
    忍意。意即兼于生法故也。故知生忍之名
    名通义别。三藏中生灭事忍为生忍。衍门中
    生忍法忍永异三藏。力者。阿含云。力有六
    种。小儿啼为力。女人嗔为力。国王?x为力。
    罗汉进为力。诸佛悲为力。比丘忍为力。离
    诸等者。五盖具如止观第四卷(云云)。初一行半
    明所离。次半行明离意。以诸教禅皆离五
    盖。意在佛道。如宝积经。迦叶云。有四法急
    走舍离百由旬外。一利养。二恶友。三恶众。
    四同住多戏笑或嗔鬪等。又云。若有打截
    大千众生。若有恶心恼发菩提心人。此过
    过是。痴眷属者。具如般舟须离痴人及乡
    里等。望前亦有方便正修之别。四事者。前
    之三行正具四事。初行二事谓饮食汤药。次
    行衣服次行卧具房舍。诸教之中或复桥梁
    义井园林浴池。今无桥等。?ト{也。膳美食
    也。不知何事嘉祥及涉法师皆以?ノ?狻?br> 纵有一分字义通肉。何须置余专用于肉。
    使后代少识者疑之。应云。非谷而食曰肴。
    若作[月*肴]者?n也。说文曰。膳者具食也。?云
    从肉作训啖。谁即名为啖肉。或云。是肉
    未制之前。斯言更谬。大乘顿制一切断肉。何
    论楞伽前后制耶。况复并是光中所见。岂
    一万八千咸同未施断肉之制。犹以[月*肴]肉
    供佛僧耶。经名衣等者。如此土迦叶袈裟
    直十万两金。光中所见或当有此。次释般
    若第三行中。云言语道断者。心不着故必
    离言说。言语道断泯前初行不可说而说。
    心行处灭泯前次行不可观而观。虽复双
    泯而说而照。故云说不可说观不可观。此
    语复通衍中诸教。故不局此。消此三行文
    有五释。初直消经文。次释三行全在方等。
    而言六者。五随般若故也。第三释三行全
    同般若。盛谭等是初行意。寂灭等是次行
    意。清净等是第三行意。以从名便同称般
    若。第四释以三行具对三味。第五复同般
    若。问。若尔此第五释与第三何别。答。第三直
    以不说而说等。与般若相同。故且对之。此
    中因第四释中以第三行。对于法华者。良
    由妙慧二字。仍云见人不见座席。故却将
    初后二行。归于中间一行。不观而观正同
    般若。即与不见法华席同。等是不见故
    未消法华。皆云或者。意在于斯。问。前分文
    独在方等。今释具对三味耶。答。一者方等
    具足四教。摄法多故。二者唯未见法华座
    席。是故于法华前。从容说之而兼般若。然
    又诸教六度别者。皆由般若。是故具论。所
    以若说若观及言语道断。诸教有故故须具
    论(云云)。况所见难量故详之至五。收罗既广
    不出于斯。两意从人者。第四第五意中。正
    指第三行也。冷然下云云者。如向略申。上
    文但云种种因缘信解相貌。未分三味四教
    之别。释者谁知三行含于二味。又诸经论六
    之与十。离合不同。具如止观第七记。又璎
    珞十度各各具三。义通诸意故下卷云。施
    有三。谓财法无畏。尸有三。谓自性受法利
    生。忍有三。谓苦行外恶第一义。进有三。谓
    起大誓心方便进趣。劝化众生。禅定有三。
    谓乱想不起生诸功德。利益众生慧有三。
    谓照有照无照中。愿有三。谓自行神通外
    化。方便有三。谓进趣向果。巧会有无不舍
    不受。力有三。谓报得修得变化。智有三。谓
    无想智一切种智变化智。以佛舍利者。略如
    长行。新云宰覩波。此云高显。方坟者。义立
    谓安置身骨处也。见有灭度之相。则知
    佛已涅??。虽见入于涅??不知尔前所说。
    而时众不决未测见由。故不同古畏妨寿
    量。又复尔前已见二酥。大小理足应不重
    说。是故怀疑。诸天龙神等者。塔藏身界故
    供者福大。不同殿堂形貌安处。故长阿含云。
    佛临涅??。有梵摩比丘。佛前立执扇扇佛。
    佛言。却勿在吾前。阿难思念。此比丘常侍
    佛供给无厌。今者末后须其给使。乃令遣
    却何因缘耶。佛告阿难。今俱尸城十二由旬
    天神侧塞。嫌此比丘当佛前立。今者末后
    诸天神等。皆欲供养。而此比丘有大威德光
    明映蔽。使我不得亲近礼敬。是故令却。阿
    难白佛。何因缘故有是身光。佛言。?称攀?br> 佛时以欢喜心手执火炬。照彼佛塔。使其
    身体光明乃尔。上至二十八天身光不及。火
    照既尔余皆准知。故知舍利所住之处其功
    不轻。慢之生罪罪莫大矣。如斯等例经文
    甚多何可具列。并非今正意。经云。天树王
    者。即忉利天波利质多罗树。具如释签引大
    经文。结文意者。正供舍利旁严国界。若直
    尔严国何须起塔。白毫为本者。此约道理。
    白毫表中为诸法本不必最初。及由光见
    以之为本。如他土瑞六趣居首。岂为瑞本。
    所以他土以佛为本。若论总别仍同因光。
    言佛为本者。下凡依佛。佛之人法由佛始
    终始必归终。问。他土六瑞容可因光。此土
    但云佛放一光。见此国界何曾关五。答。因
    光见处一切皆妙。当知光是殊妙之本。况复
    诸瑞并中为本。光即中也。他六皆中由光亦
    尔。次行者。初二句叹光本。初中初一句二字
    举光本。本即神力智慧。言诸佛者。举诸显
    一。正指释迦。次二字正叹。尔前不然故云
    希有。由二事故其光乃净。下之二句叹光
    体用。于中初句叹光体。次句叹用。所照国
    也。过万八千方云无量故前立数且从所
    表。况复诸方所照亦尔。故云无量。第三行中。
    初二句重举所照而叹过常。次二句举见
    称号。以请答。云见此者。二土瑞也。与一
    化异故云未曾。既殊凡谄未曾不虚。诸佛
    子等疑事不轻。故重启之。非专为己故云
    众也。言构难者。构者架也。累也。频至于
    四故云累等。弥勒节节设问。文殊皆构而
    拒之。此三意者。初意明事大意远。次意将
    护发起影响二众。第三意将护当机结缘二
    众。虽复初二共成第三。故弥勒三意并托
    机缘。故云妨闻机在仁者及以阖众。是故托
    众翻其三意。而请必答。靳亦固也。广雅云。
    ??辕也。兕者。音似。似牛而一角。似牛非牛
    故云疑兕。今忧怀不决故云忧兕。阖字
    胡腊反。闭也。汉书云。阖众不?D一人者。
    阖尽也。当知今会尽众疑也。初拒中云众
    未曾疑者。且据不发言者。以质弥勒。次
    待佛定起者。佛若定起其疑自决。言时答
    者。催促之词。令其即答。钊师招音。作刘
    字者误。钊师有弟子行深。从支遁买山。
    答问为四。初开章。次生起。三惟忖下所以。
    四广解。生起中云罔像者。亦可云仿像。
    未实貌也。仿佛二字古作仿佛。上敷往
    切。下方物切。上相似也。下不审也。若准
    此义。上字正当惟忖答也。惟忖答上此土
    瑞者。欲说等五句。既对六瑞。即是以五
    忖此六瑞略。曾既云放斯光已即说大法。
    他土六瑞以光为总。因光先覩圣主演说。
    故知答他土问也。广曾具述灯明六瑞及光
    所照。如今所见。乃至定起说经。即是双答
    二土问也。双问意在问于定后故云双答。
    惟忖下当因缘释。然文下本迹也。据未广
    述似同未知。既云今昔。昔即广曾但未彰
    言先示惟忖。故先五句酬序六疑破古
    中先叙次。今明下破。先去取云其法说不用
    者。仍存其譬不用法者。本门太早故也。问。
    至此尚破太早。何以通序本迹释耶。答。通序
    通于本迹。别序唯在迹门故释通序。泛用
    本门非通序中广开寿量。乃至别序虽有
    本迹之言。或时且用体用本迹。问。若尔譬本
    譬法法既不用。何以用譬。答。?缘光宅法
    譬分张。法则本迹俱谭。譬唯迹门显实。去
    法存譬良有以也。傥若全取仍须责云譬
    本譬法。如何三譬唯譬得记。改小破惑二
    法。乃以本迹双论用譬除法。良由斯也。然
    论有八句。一欲说大法。二欲雨大法雨。三欲
    击大法鼓。四欲建大法幢。五欲然大法炬。六
    欲吹大法蠡。七欲不断大法鼓。八欲演大法
    义今但依五句。以初句为总。下四为别。他
    以八句四对释之。而云一破恶进善对。二
    开权显实对。三得智证真对。四说法利生对。
    仍云寻释来由。唯有五句成两对半。有破
    恶生善说法利生。开权一句。余者则阙。仍不
    次第。读者应知。今谓论文八句释经五句。
    是知不断幢炬释法鼓耳。不断明鼓体相。
    续幢是法鼓标帜。炬明法鼓破暗。以喻释
    喻道理。如然今依五句总别释之。然通序
    冠首乍可从容。别由藉异无涉远本。文殊
    答迹尚自惟忖略广方决。乃酬问旨。何得
    率尔示远本耶。若释五句作显本者。略
    曾广曾并须知远。光中横见应发近迹。光
    中横见尚隐当同。但以起塔密表入实。岂
    容于此便见远成及以塔踊并分身耶。惟忖
    既未关于远本。故略广唯谭于近迹。释后
    既虚等者。释显远既虚释开三亦谬。开三
    ?应如今总别。不须以对广略二文。若
    不尔者徒称权实。正释中先直述大意。次
    正释三横竖下结意。正释中。先释。次结惟
    忖。初文又二。先对五瑞。次别释。大圣忖量
    不徒涉虑。此初惟忖乃为略广二答之基。故
    弥勒思瑞以设疑文殊附疑以忖度是故内
    惟昔佛正前之六瑞。忖量今佛瑞后之三周。
    故略广时方显内忖。此即一经之骨目也。
    初中三先对五瑞。次欲说下。一一解释悉
    令表正。三如是下结示有无。?为释中以
    瑞表当。故论八句皆云欲也。释中初句答
    说法瑞者。明昔说无量义经表欲迹门入
    实。两时无量义义既不殊。验知今日出生之
    后。收入何疑。法之大者岂过于此。次句答
    雨华瑞者。惟昔雨华时已表当说圆因
    四位。故四而非果。忖今天华而四雨了时
    会之一因。一因必四位为所阶。四雨以义天
    为能表。第三句答众喜瑞者。忖今同昔众
    见瑞喜。冥表必行行依理教。故喜心内动
    圆障冥坏。改昔权人成今妙众。人必禀教
    行理咸然。第四句答地动瑞者。忖今同昔
    见地动时。已表当破六番无明。故普佛世
    界六种震动。动虽形声二别。且以大鼓忖
    之。故知诫兵必破边??之大贼。地动则除
    中理之无明。故二乘昔来都无斯理。序中
    冥利时众未知。第五句答放光瑞者。忖今
    同昔覩光已表开显道同。故以一光俱照
    彼此。此表释迦彼表四佛。故知迹门不得
    同本。问。大法法义二句何殊。答。大法表此土
    开显。法义表彼此道同。此照于彼彼同于
    此故云演也。并一代所无信答问有在。言
    兼具者。验知四瑞在定定不可无。阙此至
    略耳者。略谓极略。一往略曾似如略于惟
    忖。义则不然。以略曾中既有过去诸佛之
    言。但是望广名为略耳。非望惟忖。是故惟
    忖但忖量过现。无曾见之言。故更略也。故
    此略言有其二意。一者言略无曾见故。二
    者阙略阙入定故。次别解中复为总别。总
    者。以下四句皆是大法。故知下四为成初
    句。所言别者。即以雨等别彼大法。令入
    住等对四位故。故名为别。即以光宅三喻
    而从今法。故释五句并托喻从法。先以华
    瑞举于横别以示竖总。以初句中义含四
    位故也。故次以雨等以离前总出四句
    故。准此下四当位自具从始至末。文中且
    从对竖以说。故以雨华用表四位。如吹法
    蠡通表改于四位。而别在于十行。击鼓亦
    通表四番破惑。而别在十向。演说既通云
    横广竖深。竖深即如位位竖入。遍通诸位
    而别在十地。故初雨雨乃至法义一一遍于
    迹门广说。但于众生得益不同。须从竖释
    束横从竖。故入住者且名法雨。乃至入地
    且名法义。是故迹门通名雨雨乃至法义。故
    下广释句句皆云为令众生。所入又有超次
    不同。今且从次并言今之与昔等也。如初
    明雨雨但表入住。即不云今昔。从信入住
    何所论改。非不改信非改真位。不得改
    名。故始入住不须云改。故知二乘钝根菩
    萨昔法华前。未破无明。今初入住但得名
    开。是故略开。利根深益在第二句。故第二句
    容有昔时利钝菩萨及二乘人。先密入住并
    于今经始入住者。并进入行俱名改号。若
    显若密至今不同。三四两句准第二句。故知
    改名亦通于后。诫兵亦然。证位虽尔亦有
    今昔闻经薄益入品入信。略如向明当机
    结缘。具如玄文利益妙说。故知尔前亦可义
    通开等四名。横阔竖深者。前之三句非不
    深广。今至地位最得其名。次惟昔下总结。
    横竖释竟者。若总别相对以总为横以别为
    竖。若于别释。初句双显横竖二释。下之三句
    文正明竖。位位兼横。涉法师云论释此文略
    无奇功。难可具依。是故今文亦不全用。
    经善男子者。涉法师云。离五不男。岂法华
    中众但离不男。才堪为受声闻无作。一缘
    之中少分而已。今言此名大小通共。至今应
    云开七方便为善。堪闻独妙名男。男子
    即丈夫。具如大经。大经仍含三教佛性。具
    如玄文所引云。须陀洹人佛性如净乳等。
    岂小教中有佛性耶。故知大经于法华之
    后。开方便教遍立佛性之名。名通义别。故
    男子之称通在五时。诸教义别次释略曾初
    言小分明者。且从言说阶渐而言意则不
    然。向云惟忖还忖广略。故知略曾更述惟
    忖。答中但略举光瑞。光照他方义当他土。
    总而言之并答此土。况他土之文元为成
    此。故知惟忖且此略曾且彼。所以分于彼
    此者。以惟忖中有今佛之言。略曾中有过
    去之语。以今表此以过表彼。若尔广曾亦
    置过去之言。何以双表。答。广中具述三同。
    可以三同显此。复有过去之语。而以过
    去表他。若尔判答之中无过去语。何以双
    判。答。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本表过也。今日
    如来即显此也。双述过现故表双判。言曾
    见者。即是见广。但言中痒序略广渐增。为
    答之方宾主仪耳。欲令等者。欲令之言谭
    教意也。闻即闻慧。知即思慧。即开显之闻
    思。故云难信。既有二慧必入修慧。岂佛说
    法独令唯二。但以知释修未可全当。故但
    云思。亦信法者。即圆二行。闻即信行如随
    喜法师品等。知即法行如安乐行等。岂二行
    者全无修慧。如三周授记及本门功德等。并
    一往分别耳。乃至云。若闻是经思惟修习
    等。故经文中其例不少。以一部文凡论入
    法不出二行故也。二慧二行得入诸位。故
    欲令之言意通初后。云收无量以归一者。
    指说大法意也。义当于总。次云改三乘
    者。指法蠡十行。次云六番指击鼓十向。次
    云诸佛等。指演义十地。次云开等却指
    法雨十住。故知略曾还述惟忖。瑞表所为
    故云欲令。一切世间等者。若不通指诸位
    并开佛知见。岂得云一切等耶。如下文云。
    一切世间多怨难信。难信之珠四十余年
    方乃信解。次广曾者。还广上二。言横竖者。
    被此相望为横。今昔相望为竖。通号者。应
    身皆具十。故名为通。法身望应亦得义立。
    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故知应号即法号也。然
    释法号须从法立。具如止观第二记。又诸
    经中或时通列三号。即十中初三。故净名云。
    若我分别此三句义穷劫不尽。准三望七
    亦应可知。应号无尽况法身耶。别号不定如
    楞伽经。佛告大慧。我于此娑婆有三僧只
    百千名号。亦如华严此四天下十千名号。十
    方各一世界各十千名号。乃至十方尽虚空
    界种种不同。此佛既然诸佛皆尔。佛号既然
    佛身说法亦复如是。十号功德如育王经香
    口比丘(云云)。若尔今之一佛尚名字不同。何
    以言今名与他同耶。又释别名作定慧自
    他释者。何佛无此自他定慧。独云灯明与
    释迦同。答。应佛得名随缘各别。其义纵具
    不及灯明。如楞严中坚意问寿。佛令往
    东方过三万二千佛土。有佛名照明庄严
    自在王。坚意往问竟。白佛已。阿难云。如我
    解佛所说彼佛是释迦异名。故照明之言正
    与日月灯明义同。涉法师云。日破暗月作
    明。日成热月清凉。日开众华合青华。月合
    众华开青华。灯于密室能破暗。如彼智能
    破惑。然全无合喻况复亦无三同之见。依
    今合之。方在今教。方可依前定慧自他。故
    云随缘称别义则不殊。次说法同中即五时
    同也。如华严四谛品云。文殊告诸菩萨。四
    圣谛此娑婆及十方世界。一一各有四百万
    亿十千名号。大集亦尔。故知诸大四经多为
    辨异。唯有今经特为显同。非但今佛与
    他佛法同。亦乃己他皆入一味。故下文云。
    因缘譬喻皆至种智。是故诸经不出异意。
    大乘七善者。既云通大小乘。论中又以闻
    思修三。而为三时。成论又以少年中年老年
    所说为三。不同今人今人老者所说非善。
    又亦以三乘为三故云通也。今文以三段
    为三。其言仍通其义则别。时节既尔余六准
    知。今经应云圆乘七善。八音者。一极好。二
    柔软。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误。七深
    远。八不竭。诸教悉有从所宣异。判教不
    同。从所依异判佛差别。来至今教理无
    二途。界内外等者。别圆两教摄彼二处。总
    名满字故名圆满。师云者。指南岳也。又
    初去重出异解。金光明者。如金光明最胜王
    经第四云。此经希有难量。初中后善其义究
    竟。虽不云其语巧妙等。以余文例可以
    意知。部虽方等义圆极故可以证今。前心
    者。谓住前。中心者。谓登住。后心者即妙觉。
    理犹未显名不思议。分证定慧名为庄严。
    惑究竟尽名为不坏。此三如来。凡有所说
    皆同一善。初心尚云不可思议。况复中后所
    说皆善。是故亦与说法同中时节同也。故但
    立三时余皆善也。有人云。初句总六句别。
    故离七为十。初离三故四义深。五语巧。六
    无杂。七具足。八清净。九鲜白。十梵行。须为
    分其大小。渐中不明方等般若者。但以六
    波罗蜜拟之。但是文略。既云答上种种修
    行。应具如上。顿渐既同横竖不别。故知因
    光横见。非但生弥勒问异之疑端。亦为文
    殊答同之先兆。又非但二圣问答之冥符。元
    是如来化道之玄旨。故主伴相与密设一途。
    使惬物机宜闻皆契辙。问。前问中以菩萨
    为三藏大乘。三藏之后方云种种。即指二
    酥。今何以将菩萨六度答种种耶。答。凡诸
    问答及偈颂长行皆有广略。此文望上应为
    三意。一者上广今略。故今渐初但举二乘。二
    者上离今合。故上菩萨别开二酥。别明诸
    教。三者上旁正具举则通列三乘。今直论
    正且语二乘。问。观文语势令得菩提属菩
    萨句。何以离分对味不同。答。有二种。一者
    义意。施前诸味本为佛乘故。将令得以
    对元意。二者答意。问既具腾初后答亦委
    述始终。不可唯守略文令阙大旨。故随
    问势从义离开。况此问答随见而辨。信非
    二圣虚构言端。方荷今文释者之巧。引过
    去无量劫远事与东方万八千孱同。验旧消
    文未成答问。成一切种智者。五佛章中皆
    云为令乃至种智故知同也。所以定起引同
    还同光中所见。故五佛章种种之言不出
    四味。昔同下云云者。令更分别三同相状。
    今佛正在于定故以法华为当。古佛已说
    法华故以三皆在昔。所以古佛六瑞及以尔
    前四味。而为与今今同已同。唯说法华名
    为当同。古师不以六瑞而为今同。具如下
    破。初引至互举者。文殊巧说为避繁文。
    故文殊见时皆具五味。言指前者。以中后
    指前初一佛也。二万之渐指最初及后。最
    后之顿指二万及初。而不引二万之前等
    者。且引同皆为顿开渐。过去既尔。验知他
    土不过万八千者。以过此外不同故也。若
    云无量何妨照同。若依现数则中间不
    同尚亦不照。况万八千外。虽然犹是一往。
    光但令见一万八千。答但引于过去二万。
    足得表道同足可释疑念。故定起所引
    十方三世。何但如向所见所引。问。若尔何
    以将数而为所表。答。凡有表者皆约现数。
    忽至三万岂无表耶。以自在法门无尽故
    也。况正为所表。且至一万八千。二万灯明
    观释还表二万。如前二千即二万也。如菩
    萨八万准说可知。若具以二万为表即表
    权实满也。姓颇罗堕等者。真谛译也。婆罗
    门中之一姓也。本行集翻重幢。重字平声。一
    切诸佛皆不在余二贱姓故。尚尊贵时则
    在刹利。尚多闻时在婆罗门。又浊难伏时
    则在刹利。清易调时在婆罗门。问。三同判
    文姓何为异。答。姓属祖父名从己德。纵使
    姓异未足为乖。若作义同不无其理。尊
    贵多闻义同名别。如会名中岂以今古同名
    释迦。言能仁者。亦根利捷疾不违物情。故
    得国人从之如市。所言不二咸满众心。故
    云满语。故满语等?是能仁。王子一八亦复
    如是。若尔十方诸佛谁非利根等耶。答。本引
    令同何须求异。况今但以三同例之。名同
    乃是从便来耳。如五佛引同。十方无不从
    顿开渐。无不令至一切种智。此八子名
    作四对释者。但得观心余三全无。经云
    各领四天下者。有言。金轮必不值佛。此亦
    不然。诸皆不例。言发大乘意者。?是四弘
    誓。此诸声闻大通佛所。先已曾发何况被会
    更有小名。然发心者虽华严十种。不出四
    弘。具如止观第一卷广明。今未发迹等者。
    亦应云开权。言发本者。从示迹说。问。集
    经者在发本后。何故仍云声闻耶。答。此
    约文殊答问之时犹是声闻。若尔经首不应
    犹名声闻。答。从昔列之具如序释。故解释
    者。先须顺经现文次第。且叹其小。复更约
    教及以本迹。探取文意准今以说。问。此云
    发本与发迹何殊。答。大同小异。发者开也。
    若迹覆本开其能覆。名为发迹。迹既发已
    即见其本。约所开边乃名发本。以覆本
    故。迹名能覆本名所覆。约所除边名为发
    迹。约所见边名为发本。下文者。具如五百
    受记中说。则知一切头角声闻咸是菩萨。昔
    明至则有者。释疑也。恐疑昔与今今同中
    应一切同。何以今具五序昔但二耶。初是
    现相。从弥勒当知下怀疑。从时有菩萨下
    便论说经。所以古唯二者。有二意故。先
    征竟。次既言下释中二。先明文无义有。次
    又若下明隐昔显今。从要答二理兼者略。
    若具引三序以答弥勒之问。还成文殊引
    往为答。有何不可。但文殊鉴物知此时
    众情在于己。故弥勒云。四众欣仰瞻仁及
    我。是以隐昔日之三而但述二。令知问答
    之后即说法华。巧申己见以惬众情。适时
    之宜何以加也。又若下第二意。?缘不叙
    昔答。故以垂辞具腾始末。始说法华
    终尽灭后。乃至结会方结述云。今见此瑞与
    本无异等。乃至偈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
    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等。但利
    物乘机何劳费辞。故隐问答但述己
    见。若尔何妨述众。答。据无量前无众围绕
    等言。且云无众。而云说大乘经教菩萨法。
    所教菩萨及二十亿岂非众耶。况二兼三
    余何须述。若尔何不述问。答。问必有答相
    从须阙。初所因人中先述不同以征起。次
    述瑶师谬解。言因托者。是流通之人即指
    妙光。言非直者。非如今佛适从定起正说
    之初直告身子。彼佛下。次明妙光非彼佛
    定起对告之人。如今下。明身子但堪对告。
    非堪流通故云未必。次因托下明彼佛流
    通属在妙光。故云莫若。次如今下引今流
    通之人。同彼妙光。莫无也。若如也。此佛弘
    宣无如文殊。不可匹类。故云无如。次今佛
    下明今佛既其不叹身子。往佛所以不叹
    对告。故知今昔俱叹弘通之人。故云何必。
    何必者。是不叹之辞。文殊下重引所叹流
    通人耳。次又旧下复述古师。而以药王为
    所因者。许而不用。此师见下法师品初。云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即以
    药王为所因人。若引药王以例妙光。稍似
    可尔。没却身子深不可也。但云文有所因
    之言。亦是对告之限。且云可尔。言引往
    小不类者。若引往灯明正说之初对告之
    人。以证今药王故不类也。例同身子此则
    类也。所言小者。犹同文殊故也。或言下又
    引古师。言不便者。释疑之时如来在定。定
    起因机非因文殊。定起唯云告舍利弗。何
    得将在定释疑之人。用对定起对告人
    耶。今明下斥旧所释不当。故总云不尔。经
    云尔时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而
    作下责旧。文云因其说经。何得云因其
    流通此乃下责二师。公谓彰灼。抗谓拒抗。
    二处皆是定起对告。告即所告。乃以妙光
    为流通。药王为对告。违经抗佛何关释
    经。昔因下引诸事同非唯一途。云迹门竟
    等者。非谓迹门全竟。但是譬说周竟。便云
    告舍利弗无智人中等。今古下结斥。言更
    若为胜者。前释难云。昔已发迹云是菩萨。
    今未发迹云是声闻。众事既齐故所因亦
    等。而近下斥引药王。而近弃正说之初。远
    取流通之首。是时下说法名同中经中。所
    叹与无量义辞句不殊。若释此中教菩萨
    法等。依前序义者。非正宗意。若作异名
    与今不别。故无重叙。行后无境者。方等般
    若种种行后。不见法华涅??之会。但见起
    塔供养之事。故云无境。是故今文下答出法
    华之会。即行后事也。六十小劫如食顷者。
    六十与五十。食顷与半日数似少异。皆即
    长而短故云同也。生公云。岂实然乎。表重
    法心志故寄时云耳。若云寄时。应言如
    六十小劫。何得直云六十小劫谓如食顷。
    故但情谓非实短也。信六十小劫经文非虚。
    闻法之志加以佛威。一坐经时忘其久耳。
    注家初引净名促劫为日演日为劫者。乃
    是佛促以为食顷。此则违经谓如之言。犹
    不如于重法之志。但言寄时与经背耳。引
    奢促已。乃云况玄匠真一之门。何为不以
    历劫为数刻耶。虽复况释理竟未彰。今谓
    且如世人苦则以短为长乐则以长为短。
    此亦情谓之长短也。有云。受佛法食美未
    饱故。此喻稍通。有人于此立以四句。如中
    论破。此亦不然。必非听者于中修观。乃是
    佛力及听者忘时。故知中论观法但被末代
    钝根者耳。经梵魔等者。梵即色主亦三界主。
    魔为欲主。沙门此云勤息。勤息恶故。婆罗
    门者。此云净行。外道中出家云净行种也。
    古人滥以此释四众者。若摄众足。何以更
    云及天人等。所列不同并趣举耳。此中先
    举欲色二主。四姓举胜六道标善。并且从
    胜。略余恶道者。皆取入佛法易者耳。古
    昔既尔今佛亦然。迦叶佛下云云者。应明佛
    兴土有净秽涅??进不以例灯明。是故迦
    叶以土净故。法华唱灭即入灭也。今佛等
    者。长行末云。即时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
    接诸大众皆在虚空。以大音声普告大众。
    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此经今正是时。
    如来不久当般涅??。但今佛虽唱而未即
    灭。故云不久。信解亦云。将死不久以在
    秽土须说赎命为捃拾故。扶律说常令
    久住故。兼权明实助发实故。带实用权
    显权力故。过常未常始末一故。色身常身
    无生灭故。虽此不同唱灭事等。授记同中
    先正述征问。昔事下答。若说下明隐昔意。
    文殊巧谭不发迹者。明所隐意意待定起。
    一代所说非无圆融。未记二乘化道不畅。
    今方始遂推功有归。岂可文殊匆卒尽理。
    故隐所见待佛定起。说记德藏时众不惊。
    故云诸经皆尔。执教者未惊。下云云者。应
    叙一代记不记意。如华严法界何所不含。
    隔彼声闻使如聋哑。后分虽有授记事乖。
    鹿苑初闻一向唯小。五等尚昧般若犹生。虽
    楞伽方等有记小之言。楞伽乃密对菩萨。
    方等为斥夺声闻。故一代教文彰灼唯此。请
    搜检大藏方验有所归。故将护执权教
    者。谓声闻永住涅??。而隐昔记小之言。从
    后以菩萨立号。或恐闻者惊疑惮教。或
    恐拂席以亡后闻。此前未惊等文处处说
    故。故不重论。释疑意者。弥勒虽在八百之
    数。多游弃习名曰求名。虽藉宿因补释迦
    处。岂若妙德诸教盛谭。况曾为师释疑非
    谬。言密开寿量者。预击时众密发疑端。
    岂有伽耶适成而已师为弟子。两时弟子
    何者为尊。二处之师谁为实说。既师弟无
    定实本迹难凭。终须克?令理有归。密生
    其端本门方密。九代祖师者。若论八子皆
    师妙光。则八子皆以妙光而为父师。既
    云八子展转授记。虽同师妙光应先记长
    子。余者次第展转为师。故得妙光居八代
    之首。八子最后名曰然灯。然灯既为释迦之
    师。是故妙光为九代祖。生非生等者。既师
    弟更互当知师弟生实非生。尔前曾灭灭亦
    非灭。必久曾证非生非灭常住理故。迹示
    生灭故云非等。又迹难测故故生非生。本
    理妙故故灭非灭。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是
    故须以非生非灭之师弟。预密表之。问弥
    勒等者。昔八十劫承禀妙光。虽不通利安
    得不闻。今为补处宿智颇忘。何故而今
    犹生疑问。答意者。此依权道不从实行。实
    行虽即曾闻。何妨今仍犹豫。然忆昔曾闻
    法华会中得记等事。亦应忆昔曾见法华会
    前端相释疑。故知实位补处辅应化佛。示
    历五味亦且从权。是故文中从权以释。次
    分明判中先腾意。次正释。先腾意者。惟忖
    既忖量今昔。当知惟忖见已分明。故云不
    谬。为答之法先微后着。故至明判显向非
    疑。故云皆决定也。皆言表诸即初后皆决。
    岂文殊大圣先思后当耶。次当说下正释中。
    当说等者。当说合经。定用开经以之为表。
    开为合瑞理决无疑。名妙法等者。华必有
    莲如因定克果。故知当入妙因。定用天华
    四雨为表。教菩萨等者。自此已前众机仍
    隔。此会之始根性欲纯。覩瑞欣然当入行
    理。定用人喜以之为表。佛所护念等者。
    所护之理中地无动。欲念敷弘令当入果。
    入果见理理是所护。故用地动为其表也。
    兼总入定等者。四瑞总由中定而成。说法
    虽即不专由定。说是慧性全定为体。故开
    定合定总摄教行人理故也。有人下述古。
    正是现瑞时问。故得以瑞为今。谢方名
    己。云何在定华地炳然。众喜充怀毫光溢
    目。古人称己殊不体文。唯说法适休。况众
    犹未散故从多瑞皆名为今。故引文云。今
    见此瑞今何所隔瑞无不通降此属当故
    云当说。前昔同下注云云者。正指此中。故
    作等者。六瑞为今具兼二义。一有文证。故
    文云今见此瑞。二者推理。无量义经事讫众
    存犹入其定。又云。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尔
    时者当尔时也。若谓华止地静为已同者。
    如来亦应已从定起。偈中不颂惟忖略曾
    者。偈望长行广略之意。各有其方。为解义
    故为摄持故。互存互没尚不失旨。况为答
    之法容与阶渐。长行既宾主礼足。偈颂但
    存于大纲。已有广曾明判。故不俟略及惟
    忖。于广至中间者举前举后中可比知。表
    无问自说者。方便品初从三昧起。告舍利
    弗。广叹略叹。此土他土。寄言绝言。若境若
    智。此乃一经之根本五时之要津。此事不
    轻故须先表。即十二部中之一也。现诸等
    者。都指四行故名为总。其中六瑞文相犹
    别。初一行颂说法。次一行颂入定。次二句
    颂雨华。但加天鼓以助妙因。次半行颂
    众喜。次半行颂地动。次一句颂放光。不能
    细分但且云总。以兼天鼓。天龙供养非灼
    然云喜。故且云总。良由此也。颂他土中。
    初颂六趣中三行为四。初半行重明总瑞。
    次一句正举六趣故云一切。次一句中总
    明生死因果及处。生死两字总标也。业明
    生死之因报明生死之果。处即二十五有故
    亦与此同也。次一行明所依土前长行文及
    问答中皆不云光色。至此方云者前岂应
    无。次一行明诸趣供养虽云供养意表机
    成。当知前亦非无也。问。既云庄严则是净
    土。既云道同那列净土。答。净由光照元具
    六道。净土则无恶道之名。故知非但色净由
    光。亦乃众宝具足。各供则指万八千土。可
    知下云云者。四机既遍于诸趣。四佛遍赴于
    物机。是故四教各有真道。一坐任运三十四
    念一念相应不加功力。二处妙觉本得自
    然。他不见之大小混乱。次例如下引例以
    释自然。但举小喻大。七生等者意同前
    问。若言真道自然三教入真何以听法。由
    答中如流得风。故引小为例。如七生闻法
    尚灭至一生二生。况诸菩萨。应具辨三果
    家家一来。以例地住真道位也。今光中所
    见应皆果佛义可通因。既有本迹四句不
    同。岂无一土本下迹高本高迹下及以俱下。
    本迹俱高理数然也。故自然之称其例实多。
    若云法报须约别圆故注云云。言将法
    约人者。但云深法不语菩萨。约法须之。
    第四三行者。其中既云不颂圆觉。则初行
    颂声闻竟应云二行颂六度。但云一行恐
    误。又颂施忍等于四度。亦恐误也。第二行
    中进戒二度。第三行中施忍二度。?应等余
    禅慧二度耳。若作初二行颂声闻。则初一
    行直明见人。次一行明所修行。以云有诸
    比丘故也。但诸文中多不以进戒表于声
    闻。然亦不以比丘为菩萨。前发问偈中。但
    云又见菩萨而作比丘耳。次一行明菩萨
    乘。即唯指三藏。言将人约法。但云声闻
    不云四谛。约人须之。第五二行云颂上种
    种相貌。又云略无起塔者。具如上文以对
    六度。又如以般若三行对三味是也。亦可
    从或有诸比丘去。至说法求佛道四行。总
    颂菩萨即六度义足。以第三行是禅第四行
    是智。即如长行亦于菩萨乘中兼于二
    酥。故云六波罗蜜。从令得去为法华意。
    亦?是进退取之耳。若依向分即是六度含
    于多种。以当酪及二酥菩萨也。次尔时下
    一行半。云追颂者随颂也。若准玄文用此
    追字。皆云退耳。如云涅??追分别诸经。
    即退向前也。今此但以退后为随。天人下
    初两行二句颂因人同者。经云从三昧起。
    即赞妙光赞后方始说经。故知正是对告。
    故不可依古作流通解之。况复但云证
    知不云流通也。嘱累如遗教者。彼经初云。
    我灭度后当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
    如贫得宝(云云)。是汝大师。若我在世无异此
    也。一一文初皆云汝等比丘。有悲如涅??
    者。涕泣盈目遍体血现。如波罗奢华。此即
    恭法慕人之志也。有慰喻亦如遗教者。彼经
    末云。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
    一劫会亦应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
    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例如
    今佛付弥勒云云者。如云一称南无佛皆
    得值弥勒等。后弥勒初成道时语言。释迦
    牟尼种种呵责无奈汝何。教植来缘今得
    植我。即弥勒受付之文也。我见下四偈不
    同旧释以为结成。须颂上文判答意者。
    若作结成之言则剩。判答之文又阙。岂得
    不将颂判答耶。颂上当说大乘经者。亦应
    云名妙法莲华。颂云佛当雨法雨等。颂上
    教菩萨法。故知上之六句。但明欲说之由。
    诫众令生渴慕耳。颂云诸求三乘人等。颂
    上佛所护念。是佛所护故为断疑。与上文
    相泯合。何得不颂上耶。若作断伏疑释
    者。文复妙同。断第一意者。妙瑞本表报于
    法同。断第二意者。瑞同法必实相。断第三
    意者。至此会者咸无异求。断第四意者三
    疑得除。功在于佛。事穷等者。事穷谓名等
    三也。理尽谓所显之体。事理合一何所复疑

    法华文句记卷第三(中)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