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法华文句记卷第三(上)

    教菩萨法明因人所依。此去仍带异名以
    释。故加之以处。处为能生之一法。一法?
    是究竟相。故云谛理。谛理乃与法华不殊。
    故灯明佛叹法华经。亦云教菩萨法佛所
    护念。故得引下普令等文。以之为证。证义
    处也。所以经名在序。但云无量义耳。以兼
    正故。教菩萨法加于处也。取下三昧来通
    释之。使两处义齐俱序并正。嘉祥云。此有
    二义。一者实相名为无量。二者实相所生名
    为无量。今谓无量之名可名所生。实相之称
    应申能生。虽立能所俱名无量则未可
    也。若对异名能生之法。名为实相。斯则可
    矣。直尔释序意都不然。经自释云。无量义者
    从一法生。生即所生一法。能生即实相也。
    古来匠者。如何得以能生释耶。故论云。此
    是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既云欲说非即全
    同。若其全同即是已说。故论存序。乃云欲
    说。意兼于正则为异名。论其二途今释准
    彼。亦顺下文三昧为叹。若所入三昧唯依
    所生列名。?应但云无量。故知经名文在
    所生。意兼能出。所入三昧义必双含。所以前
    消论云。欲说此经先入此定。今从经所表
    边。复以义处叹之。及引文证全在此经。佛
    护念者。果人所护。既是能生无量义处。复是
    佛所证得。岂佛所证而非实相。故引自住
    而以为证。昔未说故名之为护约法约机
    皆护念故。从虽欲下明护念意。佛意本欲
    唯说能生。故说无量义时机仍未发。隐而
    不说。故云护念。故无量义下一护念言亦
    成两向。但彼经文虽云从一出多。未云从
    多归一。犹是覆相名为护念。若不尔者。则
    已说法华。何名为序。以未说故。故云虽欲
    开示等也。以未说故护。未畅故念。言久
    默者。自昔至今。斯要等意思之可知。若唯
    从所生非专佛护。在昔通说无时不然。故
    法华论云。莲华二义。一者出水。二者开敷。彼
    如出水此若开敷。所以仍名为莲故华。但
    有未开当开之别。释入定者。先举所入之
    定。次明能入身心。初文中三。先结入意。次
    非禅下释结意。三疑者下释疑。初结意者且
    约彼经彼定。而相成者理则可见。次释结
    意者又二。初明定慧之用。互有相资各有
    力用。次明相即即定慧体。初相成者。先说
    后定且从序说。先定后说如下释疑。佛居
    果位必无先后。为顺化仪现有先后。究
    而论之其体相即。次立疑者且依序问。凡
    诸化仪。皆先定后说。此中何以先说后定。答
    中先顺问答佛之常仪。次申定意。欲明一
    定义分两途。次说此下述为序意。今时何
    故先说后定。常仪说已即应众散。更入此定
    肃其现众。众既不散得为今序。次何者下
    述为正意。以一定中义兼二意。意虽复二。
    时众但见无量义后即便入定。不知所入
    为是何定。不知定后为说何法。故结集者
    复符佛旨述所说经。但云无量。述所入定
    即加其处。若从义处以出无量显成序意。
    若收无量以入义处。密成正宗。虽加义
    处众亦莫知。言若作次第等者。亦顺化仪
    辨定先后。即以不次第而论次第。于佛内
    照岂可分张。若明文等者。谓如来当时不
    先示定体。故使弥勒勤勤置问。乃是经家
    于别序中。且覆别以从通。问。如大通智胜
    说后所入。为是何定。答。文虽通云静室
    入定。岂妙法后入余定耶。问。今佛何不准
    大通智胜。亦先说后定。是则皆用说前开
    定。为说后合定作序耶。答。彼佛让王子结
    缘。今佛但罗云通化。结缘义同通化何妨。
    故使今佛序定兼正。即成先定后说也。智
    定相成前后何在。若尔彼佛前定岂不含
    两。准有疑念彼此皆然。弥勒等者。?@?ブ?br> 四伏疑。靳固指四伏难。皆累至四故曰?@
    ?サ取=??居觐切)牢也。二定并得为序。故云
    其义转明。身心下明所依身心。先明不动
    所以。以得所缘实相故。令身心不动。次
    云身之等者。释上身心所依处也。故知身
    心不动亦由义处。故本源理性俱名为处。
    对彼身心假施二称。如来实证色心体一。
    即此色心是三德故。欲说本有理妙常经。
    先以色心不动表之。又身之与心俱表示
    迹。今以迹表本故云虚空常寂。次引大
    通入法华定证身心也。故此定体名异理
    同。若分所入相同时别。上二句证身。下二
    句证心。身若下重譬身心称理故也。非常
    住法身。不可以金刚喻。非本有理定。不
    可以虚空比。无量义下结此身心功归义
    处。称为下释疑。疑云。定若依处应唯称处。
    何得复存无量名耶。此定下释也。言无量
    者。所照得名。所照者何。即所生是。亦非异
    时故云而照。无量即处存亦何妨。若作等
    者。向且存异名定体身心不动。若将此相
    以表序者。以此不动等正表序后当说一
    实。今指不动不分别时。如义处也。上句释
    身下句释心。是则却对定前身心动运分
    别。如无量也。先开后合序义灼然。次更问
    答释疑。先问可见。次答意者。若准常仪说
    已便散。何足为奇。今说已入定知后不徒
    然。后若不徒然。前定体应别。故众集说定
    皆表当闻。故令时众肃有所待。肃字息六
    切。尔雅云。肃肃翼翼恭也。翼翼恭恭心有所
    得。问。彼经末云受持而去。今何故云不散
    有待。答。彼结集家语通经者。恭承严旨闻
    必流通。故云而去。今据此经无集众文。说
    已入定定起即告。告前所集不散何疑。故
    华严等经皆悉先以声光集众。虽入开定
    等者。开定之言仍前序意。未尽其旨故立
    虽言。意既在合定体岂违。常定尚未曾云
    从一出多。况谁曾云从多归一。即开表合
    故与常殊。文殊引古既云皆有此事。故知
    一定二义不疑。故云何以证今。岂可以等
    者。古人不立说定为瑞。故通斥之。乃集经
    者大权所置。故非凡下之所测量。释四华
    者。先出旧人及经论明华名不定。又大般若
    亦云适意大适意柔软大柔软。然诸教不同
    文多列四。若云公所感。言如云母。此乃一
    时征应而已。约所表中斥旧云狭而不当
    者。于中先斥其狭。次斥不当。初斥狭者。
    今教教十六岂比旧耶。故责云收三藏十
    六不尽者。唯四故也况直云十六为何教
    一十六耶。故应历教简一十六。亦可责云。
    为是发起十六乃至结缘十六耶。故云况四
    十八。故知语比丘等四。虽含发起等。而无
    理显之。若标发起等四。摄比丘等四。况声
    闻菩萨及以杂类。类中一一无不皆具发起
    等也。因古述四。故须对比丘等言之。夫
    华下释不当者。此华密报现得妙因当趣
    妙果。古直云四表比丘等。故招今难所雨
    者华华应表因。四众已得何须更表。此责
    古人不知雨华表现妙因异昔因也。若表
    四众唯希新果何须雨华。此责古人不知
    散佛。表妙果在当异昔果也。今昔因果
    ?妙永乖。混同一称今昔无从。又生公亦
    云。表四果不实。此乃用于三藏菩萨斥小
    之文。则知四果不实。尚未解通教。何能显
    法华。次今言下正释。先举昔偏因对今圆
    因。昔圆因不别故但斥三教(云云)。三藏中
    但云二乘者。不可接故。应如玄文云昔
    三因大异等。佛因者。?是圆因。四轮因者。即
    初住已上。铜银金琉。止观第一记具引璎珞。
    玄文复以四句判位。开前合后如三十三
    天等。开后合前如十四般若。俱开如四十
    二字。俱合如天雨四华。次下文去。引今经
    诸文。并是位义。问。答中意者。借别显圆。言
    借别者圆非无位。借于次第高下。以显不
    次平等耳。此之借义请后学在心。以此宗
    学者或时亦迷璎珞四轮是借别义。若论圆
    位六即亦足。何须更列四十二耶。以分真
    位长故。借别位分其品秩。譬虚空体一而
    飞者浅深(云云)。故止观第六末云。或借高成
    下等。玄文尚用名通义圆。况名别义圆耶。
    次问者。既借别位别有贤圣圆亦有不。答。
    指玄义者。具如玄第九卷。非无贤圣但高
    下不同。又四念处中亦四句分别。若定判者
    即住前属贤。若四句判。但是义立更互得
    名。住是贤位又去圣远。故名贤圣。别地名
    圣圆行向人去此地近。故名圣贤。于今圆
    文行向是圣复更入地。故云圣圣。若不相
    望当教名定。若言去复历教破旧者。虽曰
    一因应识因体。四教菩萨各望其佛。并是
    一因而一因异。故玄文第十从一开一从一
    归一。既不辩异通教何疑。故通教云。三因
    大同同故一也。故云不出通教。若言四众
    同是菩萨因者。从初发心不共小故。法华
    意如前者。具如四轮乃至开显。释普佛世界
    等者。初破古者。以六表六其义可然。直
    云三乘但破三藏。三乘因果义未周悉。故
    以藏通两三及别横竖。比之方显圆经六番
    破也。涉法师云。地神令动此见甚薄。约别
    破中云纵横者。且如止观第三所引。今释
    下正释也。初文似约教。清净行经似因缘。
    初文释中云磐礴者。即坚大貌也。即七方便
    人未破大无明。来至此会始破无明。无明
    难动犹如大石。是故云也。又前非不破据
    难破者。至今皆破。故云磐礴。若准长含多
    缘地动亦可为表。经云。有六缘地动。谓入
    胎出胎出家成道。法轮入灭。小教虽即不云
    所表。既在八相中之后六。即初地初住位之
    功用也。故此位居六番之首。四轮但因故从
    因立名。六动兼果从果立名。又极果分果
    俱得名果。故名为果。破古对今则具四
    教。又妙觉者虽未即入。到在不久。始末兼
    举故云从果。本迹后言云云者。应引本文
    我本行菩萨道时。即本四轮也。我成佛已来
    本六番也。本初实成亦以此瑞用表六番。
    故显教中。文殊引他佛之昔事。同我佛之今
    序。密意正表昔佛必有于今。今佛岂无于
    昔。昔成已久故非一反。观行释中初句总标。
    次正释中初约动为表。次约六为表。初文
    者。言虽兼六正语于动。皆表当破无明。
    名为动难动地即能表也。净未净根即所
    表也。次东等二六者。俱约六数表也。表净
    六根约观解故。故得通约观行相似分真
    等位。皆净六根。于中初六者。事东踊等。具
    如中阴等经。今入观心义复符会。言表根
    者。眼鼻已表于东西。耳舌理对于南北中
    央心也。四方身也。身具四根心遍缘四。故
    以心对身而为踊没。谓中踊边没边踊中
    没。可表六及十二入也。复有六动者。义
    兼十八。于其六中前三是形后三是声。形
    实声虚。六根亦似三形三声。此六事释新旧
    不同。新云动踊震击吼爆。今且用旧。摇?
    不安名动。自下升高名起。[嶙-山+土]垄凹凸名踊。
    六方出没亦名踊。隐隐有声名震。砰磕发
    响名吼。令物觉悟名觉。新云击如打搏
    爆若火声。经论略标多云震动。即形声三各
    标一也。大经云。纯陀去后未久之间。其地
    忽然六种震动。又各有三者。以表一根各
    有根识境三。初文表六中表虽更互破必
    同时。净十八界者。次辨所表皆破无明。故
    知?是见阴界入皆常住耳。云云者。应具
    述所表以成观心。但略存数并阙心境辨
    妙相状次不次等。亦可根根皆修三观如
    十八动。此中但约能动之相。所动唯?一地
    而已。如根虽六以心破故。一切俱破。释大
    众心喜中。先因缘者。昔教奚尝不覩雨华
    等相。今欣跃殊常。理应甘露方降。时众虽
    无测者必知机成不久。机感相应何疑不
    释。问如文。答中通明异常故也。引大经证
    如文。次若言下约教。虽具列四对昔四喜
    不同。于今纯一实喜无复差别人天等四
    皆云动者。权为实动故也。问。实理无动今
    那言动。答。动即发也。圆机当成名动实相。
    以余四动当趣实故。文无本迹观心。若作
    本迹者。本住不动三昧。迹以地动表发。义
    立观心动者。如二十五三昧中破四天王
    空假中动。释毫光者。初文总标放光。释中
    初释白毫。次释放光。初文但有二释。初双
    标二释。应机标因缘。设教标约教。破惑下
    明二事意也。现光本表斯二。具二方除疑
    惑。白毫中初是因缘。复次下约教。初文四悉
    者。初文世界。其毫下为人。放光下对治。光照
    下第一义。四皆此经。次约教中具斥三教二
    乘即当前两教也。虽有菩萨同见二谛
    耳。复次下明放光。具为四释因缘中三。初
    放。次收。三收放意。初应具四悉文相不显。
    但可通令见得四益。大品一一相各放者。
    以身轮表般若遍也。大经面门者。面门口
    也。表佛口密说于秘藏。今经定中眉间表
    意随机各现皆具三密四悉益也。虽一代
    来三轮施化。当当之益莫若言教。临灭之
    际面门放光。表此言教流至来世。今且通
    论放光。若别论者。准诸文说。不照无色义
    同集众。次收光者。初引育王。多是因缘释。
    此中现在一文是章安私意。从足入去并经
    文也。各表记其当界。所以他经授作佛记。
    皆兼诸界。唯此法华专表佛记。言当界者。
    但明诸界各有死此生彼及大小果位。以
    下表下等部属方等。故对多缘。而今经等
    者。定起必收收必肉髻。略耳者。以至佛从
    定起必须收光。以所表事办须敛众心
    令入一实。是故合有收光。但是文略。又解
    下次收放意。可见。亦是一途非究尽故耳。
    以现在正令会三归一为正。未来当得为
    旁。若文六下约教中。先正释。次明光表。表
    中先破旧者。旧明虽横照一万八千。土至
    尼吒皆此土瑞。今意不然。放光一瑞义通
    二土。言由人者。不能全破。次旧下旧解但
    约一方表满不满。若照下破也。既许实照
    十方。何得独以东方而为所表。有人云。眉
    者。放光处也。眉者。媚也。若人无眉则无媚
    也。所言放者。一者不制唯照大千。二者作
    意发动则照一万八千。亦云表一乘。此不
    知佛无谋而作。以作意放释诸佛之功用。
    今明去正解。次若就下本迹中。表四位增长
    者。四方表四集表增长。言增长者。从信入
    住。乃至等觉。故下文云余一生在。次观解中
    云此等境界者。即十八界各百界千如。蕴
    在十八。佛慧未开。故以光照表开。开即别
    在初住。文云去。引十界机皆开十八界也。
    言分文属此土等者。始从尔时终至周
    遍。并属此土第六瑞文。他土初瑞但从下
    至至尼吒天。今文以此放光之文。通兼彼
    此。故其文势亦含长短。若短取者如向所
    列。若长取者须至尼吒。还将此第六而为
    他总。若为他总亦有长短。准望应知。次明
    下正明他土六瑞为二。先略次广。初略中
    为四。初标。次一见下列章。即当正解释也。
    三既有下生起六瑞。四若此下对此以明瑞
    之所表。次列文中但云上下不云感应者。
    以感应义通三双故。不同此土前之二双
    并在于应。故第三双得云感应。又彼土瑞
    至第三双生起中。云行始必终者。但互举
    耳。明菩萨有始而必终如来已终而有始。又
    人法双中虽人通鹿苑之未。法唯乳味之初。
    然法必有人人必对法。故且对辨。又上下双
    中虽上说被下。而被物未显。即虽未显始
    末由之。故得对之以论上下。况凡诸取对
    皆是一往。是故更须求其始终。初双中六趣
    者。广解章门非此中意。乃至离合以为四
    生五道七识住等。如论广释(云云)。言总报者。
    瑞虽有六以光为本。光表觉智。光照此
    彼。先表二觉。次表三同。于三同中二。先
    总。次别。先总明道同。同相如何不出三同。
    既今同仍隐但成二耳。若所见中亦见授声
    闻记。说寿长远。则如来都无所作化仪不
    成。虽然纵见记小长寿。此众亦疑。不知此
    土声闻为合记不。既教踊出其寿若何。等
    是未知。故并隐之以生疑问。文殊广答具
    述三同。众机略知定后之相。故知通序文通
    而释契别理。由四释故。别序文别而义妙
    由五时故。所以答事才讫定起于斯。事符
    于答知文殊见极。从尽见下别者。即三同
    也。次广说中初文先出他土。次当知下引彼
    例此结始终同。起塔之相虽表二经。法华
    之相犹未明了。是故但成具于已当二同。
    此土三同当仍未起。言二土出世意同者。
    同五浊故故施等不殊。开权即是法华之相。
    息化即是涅??之征。非顿等者。法华一乘非
    顿渐摄。于一开出乃顿渐生。是故今云非顿
    而顿。非渐而渐。准此可知。起七宝塔者。二
    经味同。隐者未说。十二因缘经云。八人应
    起塔。谓佛菩萨支佛四果轮王。佛八露??。
    余之七人次第减一。此土既尔他应准知。故
    今所见须皆佛塔也。当知下引彼例此。总
    结前文。言从一出无量者。始从华严至
    般若来皆从一法开出。至般若时顿渐已
    竟。而人不知法华出顿渐外。请观竟字。法
    华但是收无量以归一。次更约因缘释者。
    文中自有通别二释。初云通者。通于渐顿
    遍于四时。四时之中各有感应。对今无非
    今教之因缘也。故知因缘有其多种。自行化
    他自他相对。文从自行故云昔善今教等
    也。次别说下正明现在之因缘也。亦可此
    三展转相生。由发心因缘故信解。由信解
    故行行。若别说者。别指般若中三教为种
    种也。故云三藏之后。以般若部是菩萨行
    故。又就下以般若中三教。教教皆有四门及
    四悉等。故云复有无量相貌。言五百者。明
    共门中种种广故。五百虽是三藏有门。约所
    证同且证于共。来至般若并成通人。冥得
    别益。今且从显故得引同。仍旧乃成种种
    故也。不共易知但例而已。共不共名出在大
    论。既云藏后。理应通指方等般若。唯云般
    若者。以方等三同般若三小同鹿苑。故不
    别指。他人于此离为三门。谓因缘门。信解
    门。相貌门。今谓言辞虽尔义理不然。因缘
    谓感应差别。信解谓能感不同。相貌谓信
    后行异。有此不同皆云种种。虽复殊途不
    逾二味。感应则互有疏密。故云因缘。能感
    则内怀纳受。故云信解。修行则身口外彰。
    故云相貌。外相仪貌故云相貌。问。行一解异
    如何行别。答。覩外识内故名不同。言彼明
    此相者。彼谓彼土。彼所现相故云此相。虽
    复种种。同至法华无复余相。但未见法华
    座席以入灭表之故但云一因一缘等。言
    一因等者。亦是彼土法华已前得云种种。
    既会入实同一因缘相貌等也。此是感应等
    相。问。光中所照一时横见。何得乃云先顿
    后渐乃至会归耶。又于见中可无纯顿唯
    渐等耶。答。实如所问。时众但知因光得
    见。大术在于世尊。见者非其境界。然令见
    意本为证同。所放光明为成一实。事殊理
    绝者非光所沾。远近既俱令其见闻。过未
    亦何隔于视听。故使十方始末皎若目前。
    安以凡情测量圣境。何独化主佛力令见。
    同闻众中及以集经者。时有古佛晦迹其
    间。智鉴当时述斯横竖。加令见者圣凡一
    等。故知但依文次经意宛然。次尔时下释
    疑念序。初云但成一疑者。本疑六瑞。自力
    不任方思答者。再思有在仰托文殊。文殊
    念兴有决疑地。故第二念于兹自亡。既已
    得人何须再念。故第三念于时复息。及至
    发问初疑尚存。故云一疑。问。经称文殊是
    法王子者。此诸菩萨。何人不是法王之子
    答。有二义故。一于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诸
    经中文殊并为菩萨众首。次释初念中初因
    缘释。云神变内外者。此明表异须此别释。
    若通释者。如大宝积经一切诸法皆名神变。
    具如止观第一记引。神名下释名兼辨相。首
    楞下明所依法。法王下功用也。亦是问由。次
    若夫下即约教也。亦是更释功用及以问由。
    又此问由虽由不测神变。正由自决故利
    他机发故应赴。因缘和合而设斯问。令知
    弥勒不识所以。故须诸位展转比决。散者苦
    行外道及诸凡夫。定者得禅外道及信者习
    定。圣者三藏中除身子外诸声闻也。此就极
    处亦不知者。凡若夫之言明其意通。故下节
    节不知于上。若极位者则一切下位而皆不
    知也。故菩萨补处及以尊极。此之三位。若存
    教道应通四教展转互比。文中且然。今最
    居极故补处极不知尊极。又弥勒去义当本
    迹。隐本智明迹同暗讷。若作观心释者。
    智照灵通六即随变。初文因缘义对四悉。其
    义宛然。内外异故见闻欢喜。六瑞外彰物覩
    生善。依理变通遍调一切。法王理极故无
    过上。若将下偈显大众疑念同弥勒有三
    者。此诸大众共覩六瑞。自入位来遍历多
    会。久知文殊神用莫测。故至弥勒兴念之
    时。众亦精诚专注妙德。故使弥勒发问之
    际。先观大众方宣固疑。审知文殊是决疑
    地。旧解可知。准今问答意引偈既云三念
    不专弥勒。但处一事任运发问居先。言
    问答者。文殊最能何独弥勒。应云物机在
    于问者答者。故以四释而消其文。即因缘
    等也。初问答下是因缘。如文殊推堪问疾
    于无垢施。仍为所诃故云在无。又法门下
    约教。四教不出权实故也。又迹下本迹也。
    又名下观心也。初因缘中其文虽狭。若义立
    者亦具四悉。问答随乐即世界也。赴众所
    欣为人也。咸释众疑对治也。位行齐等第
    一义也。次发问序者。颂初先料简偈文有
    无。先何意下问。次龙树下答。论文十义今但
    列六。前五即初五文也。六使后人于经生
    信。七易夺言词转势说法。八示义无尽。
    九明至人有无方之说。十如今文第六文
    是。总论即因缘释也。初二世界。三五为人。第
    四第一义。又为下第六对治。能除后来疑故。
    余阙四文。第六同为人。第七同对治。八九
    同第一义。故略不论。正释中先述古。次
    观文下且总非之。说法下释出显是。于
    中先明非缩。次明非盈。初文准义在初
    二句中。故非缩也。于中先立。但举放光动
    地之末。则知说法入定之本。若无定慧安
    能现变。次他不见下责。今反下引答以难。
    又问下?出问处。今指下答也。前长行但
    总问放光若执唯光是问。余不问者应当
    非瑞。则雨华动地尚不成瑞。何独说法及
    入定耶。放光既在此土瑞终。仍居他土六瑞
    之首。故总举一光通收二六。况若更下别
    问导师两字义自兼之。次明非盈者。风地
    二瑞并有所依。所依是瑞能依岂非。故于今
    文明非盈也。于中亦先述非。次破中初一
    句略斥。次风本下破为二。先明风有香尚
    得为瑞。况复风地本为显华。虽各立瑞
    名而共成华德。正法华中但直云香。不云
    风也。故知风若无香不成瑞也。夫天华下
    明香本属华。华香如檀故云檀风。若香风
    非瑞华亦非瑞。地净准知。于中为四。先总
    明有香等。次此表下释出所以言因运至
    果者。明华香入风如道风德香熏一切也。
    三金光明下引证。四故以下结成。以果上二
    事显因功也。由华有香非独风尔。由香
    风故其地必净。言二事者。谓功德法身。功
    德因也。法身果也。由至果故成就二义。一
    至果二果净由因至果故令果净。次二句
    地动瑞。次一行众喜。虽不依前次第六瑞
    宛足。次初三行下言验此等者。前长行中光
    瑞乃居此土第六。乘此即明他土六瑞。他
    土六瑞无光不见。故须判为他土总瑞。恐
    人不了至此点出故云验此。故偈中此土光
    瑞云大光普照。前已明竟。至他土瑞首重
    云眉间光明等者。重牒总瑞文耳。涉公都
    不立二土六瑞。但云此初行中上半译是。下
    半译非。应云佛在大众入于三昧。三昧大
    事。而不云放光。下文自有。今谓此文自是
    他土总瑞。故知自未晓于经旨。徒加译者
    之非。既为他土总瑞。所以不别分之。但戴
    在六趣之始。即初一行颂总瑞也。次颂别
    瑞初颂六趣中云六是能趣人者四趣。及
    天虽即非人。通指宰主。乃遍六趣。于中初
    二句略举上下。诸世界下具列依正因果。初
    诸世界者。指万八千。非但见能趣有情。亦
    覩所趣诸有。非但见果报好丑。亦知业缘
    善恶。故见六趣但是取机之所。又覩下云
    圣主师子等者。圣即是主故云圣主。有人
    云。圣中之主。谓于外道支佛罗汉法身菩萨
    诸圣中主。今谓华严十方世界主伴之主。非
    关二乘外道。但是诸菩萨伴中之主。圣主如
    师子故云也。师子具如大经大论师子法门。
    又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前两教主非师子
    吼。说非决定不谭真实第一义故。虽云兼
    别最初纯大故云第一。前之两教犹杂烦
    恼。故非清净。赴机未遍不名柔软。并诠
    中道故云深妙。称理当机故云乐闻。有云。
    如来胸中大种所起。故名清净。无卒暴
    故名曰柔软。此以欲色凡夫报质。释佛梵
    声。一何苦哉。各于世界者。一者以万八千为
    各。二者主伴不同为各。信知须判为华严
    教。前之两教及中三昧无此事故。二教八
    门名为种种。无三乘事名为佛法。若人下
    颂四谛等者。他人不作华严消文。遭苦已
    前鹿苑之始。岂有各于世界之文。以小乘中
    无十方佛故。顿后渐初唯有鹿苑三藏三
    乘。初乘四谛乃至佛子三相宛然。如何不以
    五时消文。文中先出能厌之行。厌不遍故
    未得名尽。双厌因果。至说涅??。方乃厌
    尽在文分明者。苦含因果即苦集谛。厌老
    病死即道谛。为说涅??即灭谛。亦可为说
    之言兼于道谛。涅??之道即道谛也。所证灭
    理即灭谛也。又遭苦是总标厌老病死是知
    苦。知苦故断集为说涅??是知灭。知灭
    故修道。难陀持戒具如止观第四记。支佛但
    说得果之由及以所求法胜。若例声闻须
    明行相(云云)。若有佛子下是开六度大乘者。
    修种种行及无上慧诸教共有。今初形凡小
    亦得种种及无上名。不杂凡小通得名净。
    非毕竟净者。且约三藏六度言之。药中无
    病名为净耳。若欲于此辨四悉者。三乘行
    异世界也。缘觉为人声闻对治。菩萨第一义。
    况复各各皆具四悉。三乘约教准例可知。
    本迹观心亦应可解。下去诸度随文略消。又
    声闻等者。且约当教一途而说。应知通教
    三乘。并以界内灭谛为初门。别教菩萨以
    界外道谛为初门。圆人以界外灭谛为初
    门。此中明因光暂见不合广求法相。但略
    堪表同于理即足。若论修行方可广辨。
    以下三十一行半广明二味。故判此文唯三
    藏也。结前开后者。结前中言见闻及事者。
    据渐顿教皆云演说及为说等。即是闻也。
    又见佛子等。即是见也。见中种种多皆事
    也。大纲略足故云若斯。同者略之谓千亿
    事。言开后者。续后而说故云今当。及千亿
    事文中置之。今应两牵。亦可前四句结前。
    如是下二句开后。兰菊之言斯有在也。此下
    三十一行半。分文但云菩萨修行。既居鹿苑
    之后。又在涅??之前。准下释般若须兼二
    酥。以法华相未决了故。从容释之。虽约
    二酥教多在三。如前分别故。诸度约教
    别圆之前多不云教。含二意一尔后释义。
    准部通四令识眉目。以长行中具云方等
    般若故也。总问中经云恒沙者。阿耨达池
    四面各出一河。东银牛口出??伽河。南金
    象口出信度河。西琉璃马口出缚刍河。北颇
    胝迦师子口出徙多河。各绕池一匝流入四
    海。于中??伽沙细而多。外人所计以为福
    河。入洗灭罪。佛亦顺俗故常指之。又佛说
    法多近此河。故以为喻。此下六度但略指
    大体。若依二味具出其相。具如止观第二
    第七记所引。问。既云方等般若。亦应具有
    两教二乘。何得总问唯求佛道。答。实如所
    问。但避繁文。还同鹿苑故略不说。驷马
    者。四匹共乘故云驷也。侠字胡帖反。豪也。
    文殊下经云往诣等者。表往非余故指佛
    所。所问尊极云无上道。所弃不轻故云乐
    土。身心俱离故云剃除。如是消释世所共
    有。凡诸解说贵在教宗。显理之精息其繁
    [?`/仍]。五王经者。此是一卷小经。经云。昔有五
    王邻国无竞互为亲友。有一大王名曰普
    安。习菩萨行。以余四王邪见炽盛。普安愍
    之呼来殿上。七日七夜娱乐受乐。四王曰。
    国事众多请退还家。大王自送并命左右而
    随送之。至于半道而问之言。各何所乐。一
    云。愿春阳之日游戏原野。一云。愿常作王
    种种严饰。人民侍从道路倾目。一云。愿得
    好妇儿端正无双。一云。愿父母常在多有兄
    弟。美食音乐共相娱乐。各各说已。回白大
    王。王何所愿。答我先说卿所愿不长。若乐
    春游冬先雕朽。若乐为王福尽相伐。若乐
    妇儿一朝疾病受苦无量。若乐父母常在
    等。一旦有事为他所执。四王又问大王如何
    所乐。答言。我所乐者。不生不灭不苦不乐。
    不饥不渴不寒不热。存亡自在。四王问曰。如
    此之乐何处有耶。何处有师。大王曰。吾师
    号佛。近在只洹。诸王欢喜各诣佛所。却
    坐一面白佛自责。佛说八苦。王及侍从百
    千万人得须陀洹舍国入道。大相略同。既
    云问无上道非关小果。且据舍土出家事
    同。故今引之。光中所见亦可八苦以为助
    行。诸教共之故舍国事同。观行须别以分
    诸教。又如长含有四轮王。分于一国雇人
    剃头。既云诸王机亦不一。下去又见等亦
    通诸机故也

    法华文句记卷第三(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