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法华文句记卷第二(中)

    次释少知识众中。非但不叹又不列名。以
    少人知。而云圣与凡等者。释少知识所以。
    凡不测圣故云绝交。非圣全不交凡名
    之为绝。如以凡望凡交者方识。况以凡望
    圣理合绝交。交好既绝。岂以识之多少言
    耶。特以等者。今圣为引凡发彼同类。机缘
    不等随类接之。故现少识之迹。以接隐德
    之徒。故不以凡夫能知能识。而判所知所
    识位高下也。故言不可以多少之迹失其
    本。故不可以多人知识为本高。以少人
    知识为本下。又不可多知识者为有实本。
    少知识者为无实本。故知多识少识俱迹而
    别有理本。若久本者自有实成。若欲此中
    辨四悉者。多少异故世界。随顺物机为人。
    藏名隐德对治。高下莫测第一义。三藏十
    八种学人等者。具如止观第六记。通教学无
    学位两节判者。前约二乘后约菩萨。又前
    约三乘共位。后约独菩萨位。约别圆中亦
    两节判者。前云功用无功用。即约地住前
    后。次具不具即等觉妙觉。初入无功用亦
    得名为无学。但是分得故更约具足。引阿
    含意者。为开第三句义端故也。外人所以
    作此问者。汝云罗汉既云无学。何故更须
    随逐世尊。若尔下假问征起。答中即成第
    四句也。凡言学者。为进断故。如七反一来
    不还皆不复学。若历果进者义属前句。况
    已所已断不复更断亦当第四句也。更加
    双非即五句也。两教声闻悉皆如此。四教例
    者。通教更约菩萨者。前两句如前。后两句
    者学无学当地住故。无学学者无学在佛不
    可更学。还应退取六地为无学。出假名
    为学若准罗汉佛亦住于善法。为无学学。
    别圆后位唯不得令佛更有所学。则阙第
    三句。准通可知。并以凡位为第五句。则后
    三教并有两节。皆成五句。本迹中云居满
    字学无学者。别圆两教皆取未足位。其中不
    妨亦有古佛。即是第二节无学人也。又满
    字者。满通三教简二从圆。众生应以半字
    学无学。庄严双树者。初从半字引入圆满。
    即鹿苑示枯方等示荣。尔时已是庄严不
    二。始行执迹而暗其本。来至法华涅??方
    始显说。即大经中举因六人。既见佛性同
    于如来。二而不二故云庄严。观心中已立学
    无学二句。应更立二句。不缘而缘名无学
    学。常如是观名学无学。对未修者成第五
    句。亦可约理为第五句。亦得三观各为五
    句。思之可见。约观为数中云界如互论。即
    具二千者。百界千如但成一千。即十界百
    界界界十如。复应更以百如千界。又名一
    千。且如十如初后相在则十如为百。用对
    十界岂非千界。此且一往论其单数。若百
    如中之千界界界十界。百界中之千如如如
    十如。何但界如各一千耶。是则重重无尽不
    可数知。将何以为二千定数。故云不可思
    议。诸境皆然且随便说。故云二千。因缘约
    教中并但列数。于义即足不须别求。故前
    二文直列而已。若欲义立闻数欢喜生善
    破恶入真。诸教用观对数解异。即其意也。
    举迹下本迹也。举迹等者。即此迹法是本法
    也。本自有迹故云本迹。非迹无以显本。此
    迹即是本家之迹。非本无以垂迹。故二千
    迹中之迹。即二千本中之迹。上下悉然释妨。
    如前多知识中。列尼众中破旧解云。又复
    无文等者。比丘众末结云。如是众所知识
    故可云多。学无学文末无此结故。故望前
    多得云少耳。尼众二文前无众所知识之
    言。后无可望以之为少。故云无文。义不
    可者。比丘众约叹德不叹德。列名不列名及
    数多少。并有结无结。以判多识少识。今尼众
    中但标二众主名。二人之后但云六千及亦
    与眷属俱。并无结列。岂有六千为他所识
    直云眷属不为他识耶。尚不例上藏名
    隐德。岂得云少。大小者。旧呼大小名闻等。
    已如前破。又复耶输此翻名闻。岂得却以
    为无名闻(云云)二尼并阙约教者。准例合有。
    亦应约僧具有四教五味。问。大爱道之名何
    故用智度以消本耶。复非佛母何以引佛
    母释之。答。以有智故方能爱道。既爱大
    道智度亦大。况凡女人皆能生子。故借净
    名法门之母。令生己心导师之子。数无约
    教大意如前。观解数中以六根为六千
    者。虽借下文法师功德品文。今此并是义
    通初后。若的属尼众并是圣位六根。已于
    三周得记故。正用华严十种六根。表本法
    门者。兼本迹义也。耶输中以子标母者。凡
    以子标父母。或以父母标子。皆有德业
    为他所识者可以相显。比丘皆然。或云无
    翻者。非独耶输。一切未翻者多具有翻无
    翻。例修多罗等。佛妻者果中说因也。则出
    家之时已舍耶输。故有佛号时无复妻也。
    观解以表三夫人者。鹿野不生故表空。耶
    输有生故表假。复居三观之中。昙姨位大
    表中明矣。上当分下合明本迹观心。于中
    先明来意。次正释。初又二。初总次别。初二
    句总明者。当分两字皆去声呼。所以共明本
    迹观心者。以因缘不可合释。约教理应互
    通。今欲主伴共论。本迹观心便故。然菩萨
    杂众各有本迹观心不共明者。形服疏故。
    无始终故。非物重故。非经别为故。又因
    缘教相不别明者。从本垂迹?是感应。感
    应所为不过教相。故但本迹自摄余两。若
    尔上文已有此两何须重明。答。由化缘不
    同莫非益物。因缘相关须共设迹。或一人
    关多人多人关一人。或一人关一多人关多。
    故使始终亲疏主伴显密共成一化。又诸圣
    观行能观所观。一刹那顷含纳一期。事理权
    实人法主伴隐显善恶。无不为此心观摄
    之。是故须约王所以明。次显善权下别述
    来意。初句明本迹来意。次句明观心来意。
    权中之最故名为善。无一圣者不顺机缘
    故云曲巧。无一心所不成妙观故云精微。
    随机故曲诱进故巧。无杂故精理极故微。从
    夫首楞严去。先总释本迹为三。先叙垂迹
    总论利物之道。次今且下明主伴同怀化
    方。三以此下总结三昧之功。初文明本迹所
    依。本地所依。首楞本也。示现迹也。称适者。
    明垂迹意。靡所者。明垂迹相。诸大小教明
    诸罗汉但得四智。直被弹斥洮汰而已。不
    明化意。尔时谁云生阴未尽梵行未立所
    作未办。仍有变易。故知但约界内明尽。若
    开显已本是大权。所以先外次小传引入圆。
    故非首楞之本。无以垂于化迹。故云靡所
    不为。次明主伴化方者。为六初主伴降
    神。次若三十二下明师资诞质。三若皇皇下
    明共禀世道。四若法下明能所生熟。即指
    鹿苑小乘。五共辅下更熟未熟。即指方等般
    若。六次闻法华下。明主伴功毕。初又二。初
    主也。次法身下伴也。次文又二。初师也。次诸
    大下资也。第三文亦二。初师示禀世道。次
    诸大士下次示受邪化。第四文亦二。初知
    所化尚生。次若所下鉴所化机熟。第五文又
    二。初方等。次般若。第六又二。初正明功毕。
    次法王下重述半满以显化功。分文竟次略
    释之。言近论者。且舍中间以述伽耶。圣后
    者圣皇之后。后亦德政故法身等者。亦有古
    佛且云菩萨。主既降神伴亦在迹。金姿者。
    金色美容也。大士者。大论称菩萨为大士。
    亦曰开士。士谓士夫凡人之通称。以大开
    简别故曰大等。如世云仁士志士等。亦以
    仁等简之。今人中发大心者名大。开是发
    之异名。引物不同故诸相各异。空室者须
    菩提。生时室内一切皆空。表解空故。雨宝
    者。楼那。寄辨通梦者。舍利弗。太子等者。初
    同后异。欲夺先与故为皇等。处其极尊而
    为先导。如因果经云。佛将降此阎浮时。
    有九十九亿众。弃斯大众及忘四天下。故
    云舍国。弃金轮位故曰捐王。示习世定
    故云学道。诸大士等亦示受邪化故云请
    业。过其所习故曰兼通。却摄彼众故曰
    宗匠。如身子十六声振五天。与目连共师
    沙然梵志。未经旬月沙然徒众尽以付之。
    大法欲启先为开辟如陈如等。知所化既
    生能化犹与。分庭抗礼如迦叶等。抗者。易
    云。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亡。亦对也。
    未肯为臣故分庭不退。崇我道真者。具
    如迦叶缘中机熟可化故云易染等。诸大
    士各掌一职。智慧身子。神通目连。辩才迦旃
    延。三昧富楼那。更度未度者。虽师徒受化
    化道未休。度兼二义。若全未受化则方等
    中更令入小。若诸菩萨但令尽无明。言重
    熟已熟者。大小两熟位既未终。理须进入。
    释慕大中云不知者。?此不知之言即大
    机冥发。下云机情二索。即此意也。含挟等
    者。谓般若中通教二乘。故彼部中通教真中
    具大小故。名之为含。大带于小故名为
    挟。从始至终通大小故。出内等者。明领
    业也。自他之法皆令知故。出内具如下疏
    中说。出内两字江南多分去声呼之。非无
    所以。若人之出入出字可从入声。人之所
    运可从去声。内字南北二音义同。但恐滥
    内外故从南音。共谓通教。若尔。何不付藏
    答。先已得之。别即别圆。偏圆具如玄文分
    别。被加为奉命所说名领知。名说为领
    无别领也。犹住小果名无希取。转成熟
    酥名未顿舍。望后极教故名为虽。被加
    领法其心不惊。名为通泰。故渐已之言通
    昔。通泰唯在熟酥。次闻法华明至第五
    时。具如信解中广说。显真遗体故会天性。
    天性定故父子义成。昔结大缘名为真体。
    得受记[?`/别]父子义成。定昔二万佛所。方乃
    堪为记[?`/别]孤调涅??故云独灭。尚无一人
    独灭岂留多人。法王下更述一代化意。初
    用下借半满枯荣以成化事。释上方便权
    巧之言。大化功毕故曰身子等。不待涅??
    故云息化赎命如释签。若此释者。方释法
    华经众。总别两重消释本迹。尚恐失旨。直
    尔一句翻名而已。何异诸教声闻众耶。唱
    灭等者。正由功毕唱灭言兴。故唱灭之缘
    正在斯典。二万灯明等者。准文殊答问引
    往所见。皆无后教。当知即于法华讫化。若
    东方所见具见法华涅??。是则引同今佛
    故也。若迦叶出世其土犹净理同往见。虽涅
    ??有无不同。并于此经显实。为学等者。男
    如宝积善德等。女如月上无垢施等。道谓出
    家二众。俗即在家二众。发起等四皆悉有之。
    乃至良贱人畜亲疏恭慢?喜凡圣。其相非
    一故注云云。次总明观者。总别大旨委如
    前说。以二十心所共辅心王而缘善境。如
    初起观不离王数。通数犹通通至善所。以
    此大善历缘对境。其善转深如至今经故
    此善数无别心体。还?转其恶数而生。故
    从外入小从小入大。自始归终方名善极。
    善行虽多不出此十。故云十心为本。转既
    极已。还同心王无善无恶。如诸弟子得授
    记已。分同法王故云立也。又渐转者。如诸
    声闻。若顿转者。如顿菩萨无非实相。使王
    成究竟法王子成法王真子。咸堪补处转
    化余生。是故于中先取善心。然今所列并
    准旧译。新云。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
    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初三句一字列。后四
    字结。若欲对旧名略辨同异者。新云信谓
    于三宝所忍许故也与旧名义同。新云不
    放逸者。谓修诸善专注为性。旧名为念。念
    谓忆持。名异义同。新云轻安者。谓轻利安
    适堪任为性。旧名为喜。喜悦安快。亦名异
    义同。新名为舍。谓离沈掉。与旧名义同。新
    云惭愧。旧云猗觉。名义俱异。新云二根谓
    无贪无嗔。旧云定慧。名义亦别而道理大同。
    以无此二定慧方成。定慧亦深浅不同。二
    根非无优劣。新云不害。谓无损恼为性。
    旧名为戒名异义同。新云勤旧名进。名义
    大同其名义全不同者。译人意别不须和
    会。今此贵在从名入观。故善王善数共导
    诸恶以成妙善。故通心所辅王亦然。以数
    对人随其行相。亦应可解。十人既尔以十
    望诸。乃至无数不出心所。何但一万二千。
    乃至未受化来。以恶心所摄之亦尽。何但
    善及通耶。十人各备等者。寄本迹以明观
    心。本乃已成法王迹示善通心所。以示入
    道不同故也。言一一心中皆有王数者。既
    二论不同。今言相扶即是同时。亦应更云
    次第相生。非但同时异时。亦乃诸数互有。信
    具诸数从信为名。余九亦然。从强而说故
    受别名。十通心所准此可知。是故展转相
    扶攻恶。若一心改余者相从。若相扶转尽同
    入实境。无非真王非王非数。故知随人
    何者偏强。强为观境弱者随去。妙得此意。
    四仪三业修观有托。况复能观须辨异同。
    言共攻者。通心善心即能攻也。言不行等
    者。指余恶等。能攻属智故云行般若也。引
    普贤观者。能所尽故。故心无心法不住法。
    计有能观名为我心。有我心故能所不亡。
    我所若空罪福无主。无心无数名正观者。
    故云若不尽者观则不讫。故至妙觉方名
    为讫。所言尽者。因心所尽果心无尽。犹如
    五阴因果名同而其体永别。通引诸经意云。
    众生不度等者。借事证理。若所观之心众
    生不转。则能观王数师弟不息。云云者。广
    明王数能观所观。讫与不讫成不成相。正
    觉之名又通诸地等。次列菩萨众者。大论
    第四先问。何名菩提萨?省4鹨磺兄罘鸱ń?br> 定及智慧。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其心
    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名为
    萨?省Sυ既?桃允痛鹞摹6孕〕伤摹F?br> 萨为出家等者。论有二问。初问声闻经中
    有四众。无菩萨者何。答有二种道。谓声闻
    菩萨。四众是声闻道故声闻经无菩萨众。次
    问具如今文答云。通虽如此别则不然。具
    如今文。论问。若尔。衍经何不独列菩萨。此
    问意者小乘教中菩萨非正。但列声闻及以
    四众。菩萨入在四众中摄。衍中声闻非正。
    亦应但列菩萨四众摄在菩萨中耶。论答
    云。是乘广大诸乘皆入。如恒河中不受大
    海。大海即能受于恒河。论答意者实如所
    问。但为摄取渐令归大如恒入海。彼存方
    便。若依今文先识诸部共别有无。方识今
    经列众之意。非关列众离合。能辨大小偏
    圆。如金刚经唯列小数及金光明大小俱
    无。岂可能判大小别耶故知先以教定以
    教辨人。则百无一失。故今等者。言通意别。
    若具存等者。先辨存略。菩提下正释名。先
    约上求。又成下约化他。摩诃比前亦大等
    三。具有四教道知用三。故云多种。具如玄
    等及止观中。一一四弘即其始也。一一利生
    即其用也。一一道品即其行也。一一法门即
    所知也。四弘若别四三必殊。及简五味。方是
    今经圆妙菩萨也。如释论下至醍醐也。寄五
    味名以辨四教菩萨。论又云。凡称善法皆
    名为萨。善法体相名之为?省9手?腥?岳?br> 利他皆是善法及善体相。即是四种阿耨菩
    提之道。一切贤圣之所称叹。是为四种菩提
    之萨?室病S致墼啤M?廴?纸猿破刑帷K?br> 谓三乘。前二乘人虽称菩提非佛功德。故
    不名萨?省7参?友?鞒扇?话俳倬蝗椤?br> 引大品三文证四味者。且以三教义摄四
    味。况今五味皆判菩萨。故以酪对通。二酥
    对别。醍醐对圆。以诸菩萨历此四味入不
    定故。义当三观。即三藏菩萨转入通时。义
    当于酪。据时并在方等已前。转入别时在
    二味者。以二味中皆有菩萨不思议事。引
    净名者。已入实者于二味中心称脱理。八
    千受屈。示同钝根及二乘人弹斥洮汰。方并
    入别。准玄文意。即离二味以对通别。进退
    盈缩并有二意。故入实者皆自立身如彼
    座像。座高四万二千由旬。身亦称之。借本
    迹中意以助约教。菩萨疑除等者。并证四
    菩萨中权者须开。故至今经方除三菩萨
    疑。方是善行菩萨之道。又涅??等者。然二经
    同味咸息希望。是故引同言略有者。今昔
    合指。本迹者为三。先明本迹莫测。次所以
    下明施迹意。三然其下正示本拂迹。初文
    中云或齐法王者。如文殊本是龙。种上尊
    王佛。余并准知。散影垂容等者。同前声闻
    总明本迹。次施迹意中有法譬合。譬中云
    槌砧者。化主为槌。辅者为砧。乃至互为皆
    为成器。本以古质为淳朴。今以未治为
    淳朴。令其成器。故名为器。淳朴不一故名
    为诸。观中名破为成观后云云者。五住对
    三次与不次。观亦如是思之可知。同谋下
    云云者。应合喻云。今开秘藏不涉权下。
    故证信之人皆非率尔。故今文列不必在多。
    列众虽尔。本门得道数倍诸经。即先得无
    生增道者是。故知复是随要列耳。此明数
    中已当因缘。虽即不明约教本迹。因缘之
    人既预密谋。必是圆人及有远本。八正即八
    万者。既是无作道品八正。无不观彼百界
    千如。十善既为所观。八正即是能观。能所相
    从各有八万次明位中初是因缘。次应四种
    下约教。初文中云无上道如境妙中者。六
    境初四菩提是也。境咸妙道之所趣。以所显
    能故须指境。若辨四悉者。三不退异世界
    也。入位功德生善也。必治无明对治也。证
    一分真第一义也下去准知。不能具记。具
    此名跋致者。阿者无也。跋致者退也。第三
    只时横得三不退故。离五障时三义俱得。
    即是第三僧只通至百劫。通是三不退也。至
    此名为上忍故也。次通教位引六心者。通
    教地前无位可论。借别位名以通其位。即
    指别教七信已上。入干慧也。故云初地至
    六地方名位不退。或指地前假立七贤。即
    以忍位为第六心。依小乘位虽云忍位
    名位不退。望菩萨乘犹名为退。次别教中
    许地论师故不破。圆位者。诸教圆位不过
    华严。余文虽有位义不彰。或略举初住阙
    后诸位。初住既尔行向岂殊。岂得同其地前
    伏惑。然又华严住后兼别。或便一向作次第
    解。或以一向作圆顿解。一何误哉。具三不
    退者。若先以不次寄次第说者。则七信名
    位不退。八信已去名行不退。初住已去名念
    不退。今从初住已具三德名三不退。故云
    具也。般若是位离二死故。解脱是行诸行
    具故。法身名念证实境故。彼经第七贤首
    品中广明其相。卷初帝释问法慧云。初住
    成就几法几功德藏。法慧答云。此处甚深难
    信难知难说难解难通难分别。然承佛
    力具足演说。仍先较量云。供养十方阿僧只
    众生乐具。经于千劫复令证支佛。百千亿
    分不及其一。又云欲知十方世界一即多
    多即一一念无量念等。望法华中施四百万
    亿阿僧只世界六趣四生。乃至令得无学不
    如初随喜人。彼经仍易彼是圣位。故云十
    方等。望此第五十人一念功德。方显圆位不
    可思议。此经为难。既俱是圆初后不二。亦
    何彼此。尚非初住者。此诸菩萨皆是一生补
    处。尚是古佛况复初住自新译来但以瑜伽
    唯识之位。掩蔽华严圆常之说。谁知唯识等
    文但明别位后代谁肯见兹同异。又复有人
    全毁唯识论之权宗此则全迷方便之路。不
    识迹者迹居诸经之首。来至法华经初。验
    知可是浅位人耶。既失其本理迷其迹。况
    从部判部妙人尊。诸师既不晓于五时。安
    知菩萨本迹。故云所叹既谬等。以藏叹通
    尚已成失。以偏叹圆过莫大矣。还成增减
    两谤者。?此一谬义招二失。经无三教苦
    欲增之。抑圆成偏减岂过此。三观即三不
    退者。空位假行中念。一心者。还约妙三一
    观悉具。云云者。委释次第不次第相。及以一
    念须约六即。极有眉眼者纵而夺之。虽有
    眉眼大体全无。从?论下夺也。无趣向者。
    此现德等何教无之。虽云法报不简圆别。
    傥分圆别为初为后。乃至诸句为横为竖。
    故总破云无宗体也。若有宗体故证位人
    依经立位。位之所依名为位本。本即是体
    位即是宗。况复今经特出诸教诸位之上。准
    教叹德意则可知。故始自不退终于度生。
    先定体宗方可叹德。问。此经何以竖叹十
    地别教位耶。答。一者寄本。二者证同。三者
    顺论。云何七地等者。古人所判云七地恐
    起二乘心者。此似通位。是故难其不成别
    义。难圆亦尔。若言七地始入无功用道。此
    是别教教道明义。故不成圆。言进退等者。
    斥进不成圆退非通别。今文横竖者。竖叹赴
    情意本在圆。先正释。次料简。然初竖中初文
    虽借离二之名。须异璎珞二为方便。还依
    一念具三不退。以为初地。圆离三垢圆发
    三智。圆明圆转一念供养。圆植德本为佛
    圆叹。具圆三慈不二佛慧下去准知。若不
    开等觉则四句同叹十地。今从开说故后
    三句叹于等觉。文云二句者。指第十一十
    二句。为十地内外德者耳。但不从初即具。
    故似别耳。次横叹中初句亦云过二边者。竖
    尚俱圆。况此横叹离二边耶。但约非竖而
    竖如前所说。过二边者。?惑前去。又从胜
    说从中立名。下去诸句准此应知。阿字者
    今师承用。具如止观第五记。问答者。初问中
    初句立宗。三藏下纵许。声闻下立例。迹为
    下立难。立宗意者断惑也。地住已上皆约
    圆教断位叹德。三藏菩萨始终不断。容不
    彼叹。于断惑中尚叹二乘。迹为通别断惑
    菩萨。何得不叹。而横竖二叹悉唯叹圆。答
    意者。义通本迹意唯在圆。竖文似叹于别
    依部唯叹于圆。借迹消文经意从本。故准
    叹声闻从迹。亦应菩萨四教俱叹。但欲知
    圆旨故亡迹以存本及去初而取后。次问
    可见。答中为三。初正答。次旧云下引别位
    为例。八地位既未极旧释尚具德不疑。何
    妨圆人诸位位位具足诸德。三法华论去引
    证。论云。彼菩萨德十三句二文摄取。应知一
    者上支下支门。二者摄取事门。初上支下。支
    谓总相别相。应知初至不退转是总余者是
    别。彼论云。不退有十种示现具如今引。但
    除初总句犹有十二句。乃以供养植德二
    句。合为第四示现。名称度生二句合为第十
    示现。故但成十示现。皆以不退为名。故知
    圆释句句互通。一一示现具十示现。具一切
    诸句。何但十示现十二句耶。此与四十二字
    门意同。又经云。以慈修身句中论文具修身
    心二业经文所以略修心者慈即是心。心
    熏于身故不别说。乃至依我空法空不退。
    故知地住俱证二空。所以竖释文虽别对意
    非别者。一者以有次文横释是约竖论横。
    二者依论句句义意以对诸地。如初地云不
    堕二边三观具足。自利利他有无双照。若福
    若智不离一心。内因外缘何尝不具。初地
    既尔后去悉然。即此地中横竖具足。为对次
    第权借地名。为显唯圆彼须横释。故论中。
    摄取事门即当竖释。是故今文具用论中二
    门解释。但今文中准论。于何等境界下剩何
    等二字。论但云。何等境界中应作所作故。论
    自释云。地清净者。八地已上三地无相行寂
    静清净。今文意以彼论三何等言。一一皆属
    诸地。清净即诸地惑断。方便即诸地进趣。境
    界即诸地所依。应作等即诸地功用。论云。方
    便者。有四种。一者摄取妙法方便。任持妙
    法以乐说力为人说故。即初四句随义
    思之
    二者摄取善知识方便。以依善知识应作所
    作故。即第五六七八句随句思之
    三者摄取众生方便以不舍众生故。即第
    九一句也
    四者摄取智方便。以教化众生令入彼智
    故。即后四句
    既诸句各对。复云何等。何等者。辨别之辞。
    今亦互通。一一方便通约十地。顺诸经论及
    璎珞中。初地已上入法流水。念念趣故入证
    道也。论中复有摄取事。示现诸境地等。于
    经非要故不更述。言八地者。虽不同璎
    珞诸经非无。复是别中教道异义去取俱得。
    今且依璎珞。于论既非大违。且依一家承
    用。言何等境界者。利物处也。次约观心者。
    此中前文叙古破旧。义当因缘。今文二释
    义当教观。虽阙本迹德随于人。故不重明。
    三观无殊随事名异。若尔亦是诸句展转互
    具。以得不退一心三观。方得乃至度生一
    心三观。乃至以得度生一心三观。故方得乃
    至不退转一心三观中间诸句准此可知。当
    知百句?是一句。故初住去位位圆融。句别
    义同不须曲释。小乘之中佛为身子。开一
    句义端。身子尚说无穷尽况此圆菩萨德欲
    分张之令楷定耶。况复观门即是其德。观
    融德妙何可疑耶。故应约诸句自在说之。
    有人问。何故此中文殊居首。答序中既能释
    于弥勒之疑。乃是一经发起之首。况二万佛
    所咸为众启疑。是故列在八万之首。法门
    等者。依此名义例应四释。而今少者。一者
    准例可知。又菩萨事迹或隐或显或真或俗
    或主或伴。不同声闻事迹显著。虽非显著
    必具诸教。而今开显义必在圆。况复如前
    约诸声闻总别广释。因已具知菩萨本迹。
    本迹既尔因缘教观准类可知。故不委述
    菩萨总别。今初文殊中引五文者。初三辨
    名思益举说明行。悲华论愿益物。初大经
    者从德立名。即以见性立妙德名。此准第
    十七?王悔后发愿文也。次二经但举梵音
    不同耳。思益明如说而观。观谓不起法非
    法想。观即行也。即言行相称而得妙名。悲华
    因取妙土。益物事广所化位高。高广愿行一
    切皆妙。名为妙德。菩萨利生迹因何定。于
    此文中亦可义立四悉释者。即以妙德若
    名若体无非四悉。取土即世界。说法即为
    人。立行即对治。佛记等即第一义。此是圆人
    复当约教。从北方去即本迹也。又如楞严
    经过去无量阿僧只劫。有佛号龙种上尊王。
    亦文殊是。观音中作四悉者。名即世界。思益
    即为人。称名即对治。宝藏佛去即第一义。又
    思益见得菩提亦第一义。下文指普门品。
    注云云者。亦阙约教及以本迹教。即圆人
    本是古佛。观心中释初二字。与下不殊。但
    第三字与下稍别。下约事释以所被为音。
    此约能观以所宣为音。由观故设教。故
    云观是语本。次大势至者。思益约行。悲华
    约愿。思益约威势以释势。正当字义。取
    大千者。以世释势。势力取世不违其志。
    以志大故。故佛记之。志取世故亦名世志。
    若作四悉者。思益世界。悲华为人对治。宝
    藏佛去第一义也。亦阙约教本迹例前拟
    后可知。文阙常精进。如大宝积经云。是菩
    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
    化无一念弃舍。以身心俱进故。义通四悉。
    教迹观心准例可知。不休息者。与常精进
    义意略同。欲辨别者无间趣入名为精进。
    长时无废名不休息。是故观解名为不住。
    故释不休息亦约长时。但得记与利生不
    同耳。教迹准知。释宝掌者。先释掌。次令释
    下释宝。掌谓身分。既被上铠身分坚固。以
    其固掌法身之分。尚出无上出世之宝。况复
    世宝。故此两宝必具四悉。于中云不志二
    乘者。简法宝滥。通慧心者。从实起通。通是
    慧性故云通慧。约教本迹等(云云)。释药王中。
    三缘从后医王义当于药。前二虽别是则
    佛世灭后。皆立行生善。火净者。从烧身立
    名。文中且以世治表出世治(云云)。欠七菩
    萨未检经。跋陀婆罗中。初句是世界。次思
    益下第一义。此菩萨名在般舟经中。亦名贤
    护。善即贤也。善巧将护令其不退。弥勒中
    初句是世界。思益是为人。贤愚是对治。悲华
    第一义。又云去。应合在因缘中。贤愚等者。
    彼经第九。佛在迦兰陀。阿难忽然思惟弥勒
    世尊。往昔云何发此慈悲之心。得是妙益。
    从禅定起而白佛。佛言。过去久远此阎浮
    提有一大王。名摩诃波罗婆。主五百小国。
    与群臣出猎。王所乘象欲心炽盛。因见象
    师调象。而便发心今为补处。又经亦有末
    济跛兔缘。而立慈称。以本愿力熏见苦生
    慈。前悲华中乃以拔苦而释与乐。故圆拔
    与而无别体(云云)。云云者。约教本迹观心乃
    至迹门发起众等。释导师中文舍四悉。导
    师是舍婆提国人。是白衣居士。令入正道
    释导字。不求恩报释师德。以亡怀故方
    应师位。具名之外但列数者。因缘观等具
    如前意。但名不可尽陈。故但标大数。总而
    言之。但由国人旧多知识者。则先列之。证
    信为易。一代教中诸大菩萨宿缘获记。多在
    悲华第二卷中。经云。有菩萨名曰寂意。白
    佛言。诸佛皆有净土。如来何故取此秽土。
    佛言。本愿故取。我于过去恒河沙阿僧只劫。
    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轮王名无诤念。主
    四天下。王有千子。有一大臣。名曰宝海梵
    志。唯有一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常有诸
    天而来供养。国为作号名曰宝藏。出家成
    道亦名宝藏。说法度人其数无量。其王千子
    各各供养经于三月。过三月已欲为授记。
    先入三昧现十方佛土。集诸菩萨。先授宝
    海。十方世界众生宝海教化者。一时成佛。次
    授轮王千子。授第一子云。汝观六道起大
    悲心。断诸烦恼令住安乐。今当字汝为观
    世音。阿弥陀佛般涅??后。二恒阿僧只劫于
    夜初分正法灭时。于夜后分。其土转名一
    切珍宝之所成就。所有庄严胜安乐界。于一
    念顷便成正觉。号一切功德山王。寿九十六
    亿那由他百千万亿劫。第二太子名大势志
    (如疏)第三名文殊(如疏)第四名普贤。在东
    方十恒沙世界微尘世界。名不瞬。乃至第九
    名阿[门@(人/(人*人))]。如是次第授千太子。中有愿取五
    浊成佛者。以大悲故其土名娑婆。何以故。
    是诸众生忍于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
    名忍土。是千人中唯除一人。余并于贤劫
    而得成佛

    法华文句记卷第二(中)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