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法华文句记卷第一(下)

    释列众中初辨次第。言多尔者。亦有经中
    菩萨后列各有所表。如华严经。不列声闻
    纯无杂故。旧解者。多是光宅。与大论意同
    故无别破。但总结云似两解耳。注云云
    者。事似因缘须具四悉。义似约教复须
    论八。事即身也。故云亲疏。义即谛理故云
    涅??等。形服异故即世界。亲者生善疏者破
    恶。不亲不疏即第一义。于有义中既以三
    谛。以谛对教则四可识。于藏等四辨渐等
    四。其义可知。又两二义并欣涅??。及四菩
    萨并不欣不着故皆居中。唯诣实理兼能
    利人。故居中求宗超彼凡圣。若以入中
    为菩萨。即指别教地上圆教始终。注家云。
    声闻学疏敦之于内。菩萨道亲忘之于外。此
    但得事而失义。似迹而迷本。况复观心因
    缘耶约本迹中此经列众超出群经。故人天
    二乘能引之人本非下地。所引之众堪通别
    记。语通意兼。故云内秘皆大萨?省<饶芗R?br> 二边判非凡小。故云萨?省F腥?谋竟是?br> 不论。应知亦且约体用论也。观解后云云
    者。亦应更约因缘明观诸教开显及本迹
    观。释列声闻。准法华论以八义故。先列
    声闻。一为显亲闻后不谤故。二摄不定性
    回心入大故。三除尊贵慢非究竟故。四常
    随佛故。五形仪同故。六令内眷舍欲故。七
    令菩萨敬故。八令众生信故。然论中八义
    唯第二一半独属今经。以不定性此土得
    故。仍少一半。若定性者彼土得故。未来得
    故。余之七义论众前后。通诸经故。以第二
    义入余七中。使七一一皆有第二。方令八
    义全在今经。若依今意更有三义。欲别记
    故。别开权故先显本故。故令余义永殊昔
    教。故论文意诸经多尔。所以通释。今使诸教
    虽共复殊。方等先列以四义故欲斥夺故。
    欲密引故。令体信故。令味变故。般若亦
    四。欲洮汰故。欲委业故。密引进故。成熟
    酥故。故知论文通前二味。如向各四。又异
    前后。论又云。先僧次尼亦有八义。一男尊女
    卑。二入道先后。三师弟不同。四传法能不。
    五结集进退。六同住得不。七多少推让。八得
    叹有无。此八全通前之三味。多在酪教。若
    准同是声闻仍少第二意也。于今别中唯
    除委业。准义仍有。以同比丘闻转教故
    也。故委业时非全无分。自余诸义并同比
    丘。于五味中渐教当众其义不异。次出旧
    解云大小名闻者。意云。名即己名闻即他
    闻。所以名大故闻大名小故闻小。今但依文
    故破其无据。言依文者。但约所列多少以
    明所识多少。前列万二千又云众所知识。
    后云二千又无知识。纵以名闻用释知识。
    后文全无何小之有况复大小一向无凭。初
    释类中先通释五字。次释论下别释四义。比
    丘合故。初通释中五字通收诸有德者。所与
    之徒既标于大。岂唯异于下众而已。于比
    丘中其例复多。四门三脱析体通智辨空之
    例。?得且云高誉德行何可具论。今云如
    贵类之班辈也。次别释四义者。初释论下别
    释与字。初文即因缘释。若于此七为四悉
    者。时处世界。戒是为人。心见对治。道脱第一
    义。若准前三。在昔教者则七义唯三。道脱
    等俱属对治意也。圆教七一俱属圆四。约
    教虽别究竟唯圆。虽七而同故七名一。一
    即共也。四教不同通在五味。具如诸经不
    可遍述。且准叹德在三藏教者。同感佛
    时。同鹿苑处。同别脱戒。同一切智心。同无
    漏正见。同三十七道。同有余脱。为同闻人。
    入通序时已得记者。全成圆人七一故也。
    同妙感应时。同见妙依处。同得究竟戒。同
    证种智心。同无作正见。同圆实道品。同不
    思议脱。得授记已即同菩萨。安得复以声
    闻叹德岂结集者谬抑德耶。故知在四味
    时随味而变。经家从本列在声闻。故依本
    叹。若不仍本焉知声闻有权有实。实者得
    记知有所从。闻法华时大小别故。故约教
    判须通始终。故三教七。或本是三。或是转
    入。初约三藏一七一者。生灭同故。通教二
    者。分利钝故。利兼圆别。应云三七。且通
    总说同为一例别云为无量者。自行化他
    横竖皆四门。门门四悉入者不同。圆教一者。
    发心毕竟二不别故。说者应于四教细明
    乃至教味先判后开。若未下一句约本迹释。
    亦约体用论本迹耳。别无声闻但云藏
    通。若通含别亦可论之。是则略也。又时处
    二事且约教论。故云三藏中时处且一。若从
    元初得道时处。或多人共处。略如今文。或多
    人多处。或一人多处。如阿含中多时处也。问。
    至此那得二种声闻。答。亦从初说。具如玄
    文。广历诸味难转易转。又有不历析法元
    是通人(云云)。直明两意下欲明开显。先更辨
    异。所言异者。且置七同。更于藏通七中辨
    异。则三异四同。何者。时处等四不可不同。
    如所会所依所禀所证。若心等三安能不别。
    别修别见别行故也。此仍一往。亦可戒法从
    别各各得故。解脱从人各各证故。是则五别
    二同。又若从人亦可俱别。今释共义不合
    论之。义分三四乃成旁耳。是故且从七
    同以说。别教同异准说可知。次若至下正
    明开显。法华论者。明被开者有权有实。未
    开具四开已唯一。今加佛道据新入者。论
    中四者。决定增上退大应化。论自释云。后二
    与记前两不记。根钝未熟故。且约此会。即
    经中云生灭度想。决定性也。若彼得闻论
    中未说。天亲岂可迷经文耶。经云。而于彼
    土得闻是经。论且一往据现说耳。是故今
    师但除上慢。即五千起去者是。虽从座去
    仍判于涅??中。若四依边得闻。故上慢者
    亦非不闻。已闻略开及在后故。但不可
    云此会得记。种熟脱三始终无废。故准今
    文。远近相望四种俱得。今云住果兼于决
    定及退菩提。住果变异故分二教。是故二种
    总立住果。又佛道者。准经义立。若尔佛道
    应化各有别圆。问。应化与佛道何别。答。应
    化约垂迹全语旧圣。佛道约利他语新记
    者。又应化从身佛道从说。佛道有令他之
    言。且云利他。应化有发起之义。且云垂迹。
    既以声闻为名。在昔则无应化佛道之称。
    在今则无住果决定之名。增上慢中岂无应
    化。四摄同事安隔此耶。况复论中决定上慢
    同云未熟。不可上慢亦根败也。他云。未者
    不也。应人未死名为不死。下种未生名为
    不生。故上慢决定二俱可发是决定义。又此
    中引论似本迹释。应化本也。余三迹也。化
    为余三无异途也。唯阙观心即前两教七
    一境也。后二教七一观也。又时处戒境也。心
    见等观也。声闻义浩然者。贵人非论。然用
    教者云大乘声闻。未为通晓。今云应化从
    本以说。据众全在小乘中也。言浩然者。
    藏通八门门门四种。门门各有佛道应化。
    迹在前教复同前数。据本复应地住。地住
    及行向地。上慢所滥复同前数。他无约教
    今昔本迹权实开合等释。但云住果及方便
    等。是故贵云以证涅??者。言云云者。具如
    向辨。释大者。前以共释与。阿难共彼万二
    千者。非直共人应共人七。七中并大故云
    与大。与既四释不同。大义理须准彼。又前
    与字义兼时等。今释大字。唯在具七之人
    复兼多胜。又释与字义兼能所。今释大字
    唯在于所。此从阿难指他为大。此中初引
    论文。大品在小心未转故。次今师意亦具
    三文。以一一文皆兼论中三义故也。以此
    三义通兼四悉。大即世界。多即为人对治。
    胜即第一义也。应具明三念与外人异。及
    以三念对大多胜之所以也。还将三念以
    对四悉。具如止观第十记。四韦陀者。如下
    第五经疏及止观第十记。次约教中牒前初
    释判属三藏。准前文故但云所敬等。前从
    今明下应义通偏圆。以前文中且对外释
    故云三藏。次大者下约后三教。初明多义
    但是约事。后三不可更加其数。但约所知
    以释其多。故前通释大多胜三。各具三义。
    故此后后渐优于前。约别圆者昔则从初。
    今从得记。别存教道。言大力罗汉者。罗汉
    中大。即无疑解脱也。次本迹中初述本三。次
    迹来下述迹中三。初明本大。次本得下明
    本胜。次先已下明本多。咨嗟者。谋事也。谋
    而方嗟非辄尔故。言胜幢者。借大品文。言
    超诸外道者。准理应云超诸偏小。但所
    超虽近能超则远。于理亦成。次迹中初示
    爱见即在乳味。故此五味通万二千。若权
    若实皆经历故。今从权者故云迹也。久矣
    下云云者。各有久本随本长短。中间设化
    今日亦在释尊诸味。观心中先直对三。次
    虽约中具大多胜。亦应更约空假各三。
    言一心一切心者。心境俱心各摄一切。一
    切不出三千故也。具如止观第五文。若非
    三千摄则不遍。若非圆心不摄三千。故三
    千总别咸空假中。一文既然他皆准此。故向
    五味义通上下。文寄此中。释比丘引肇公
    者。在净名疏。什及四子并在伪秦。故曰秦
    言。肇有四义。一净命乞士。二破烦恼。三能
    持戒。四怖魔。什公分之。一始三终。具二魔
    怖者。终中前二为怖魔因。引论者阙能持
    戒。破恶?是破烦恼耳。故但三义而次第不
    同。及通初心令魔怖等。故破恶之言。且
    在身口非不断惑。既并在初令什义坏。
    岂以持戒破惑必在于终。又复肇公但翻
    其名而云名含。不云初后。今之学者安令
    魔怖耶。五系者。具如止观第五记。一田等
    者。田即农也。应云在家四种如法。更加工
    也。涅??宝梁下明经义略虽复不具三义
    四义。破恶为本。今明此三义应通初后者。
    义当约教兼斥肇什。今非但以论文通
    后。复通诸教。况论但成因缘一释。若于此
    中立四悉者。怖魔即世界。乞士即为人。破
    恶即对治出界即第一义。依经家等者。义必
    通初证信必后。向释乞士中以求释乞。乃
    以离邪历境求定等。为三藏教者。未能
    于境即理故也。故至通教方云求真破障
    理等也。别教言八魔十魔者。破恶既深释
    魔须远。具如止观第八记。圆教中非不破
    八破十。但以实相为正破恶属旁。怖魔亦
    然。本迹中此诸比丘深浅莫测。故未可定
    判其位。迹示五味者。若不约五味非今经
    比丘。桎梏者。上质音足械也下古沃反。手械
    也。二谛如桎梏。大慧如解缚运念为无住
    望境为无着。故不着境智出二死家。乞士
    怖魔准释可见。云云者。中观既然。空假及以
    次不次等对教可见。众者。以一万二千事
    法和故。若作四悉者。初是世界众和合故。
    佛常下为人。生物善故。释论下对治。简恶
    人故。此中下第一义。在真实故。言事和等
    者。僧界法等俱属事故。法和者。如前七共
    同真理故。九十人三明者。中含二十九文
    同。舍利子问佛。五百比丘中几三明几俱解
    脱几慧解脱。佛答如文。三明者。即无疑解
    脱。具如止观第七记净命具如止观第四记。
    五方便者。四念处及四善根。五停非正观法
    故。苦法忍去者。世第一后有十六刹那。第一
    心去即名真实。偏圆五味者。五味不出偏
    圆。偏圆不出四教。言今正是等者。当证信
    时已获记故。引诸众生下云云者。具如玄
    文七二谛中委约五味。以明教意出其相
    状次约观中云若异等者。以依今经成
    观法故。若不依中道慧命观行。故名破十
    戒僧。不解究竟波罗蜜相。一心十戒诠量之
    律。名愚痴僧。五品六根名惭愧僧。初住已
    去名真实僧。亦合注云云。历前二谛十戒
    等及约四教。遍作观相。二明数中直尔举
    数。即是因缘。亦可于中义立四悉。数异世
    界也闻数生善即为人也。破恶入真准例可
    见不论约教者。教别数同故无异释。若随
    数生解即是教殊。问。凡诸列众及得道者。何
    故其数必全无缺耶。答。大论释大数五千分
    中云。若过若减皆存大数。本迹中云本是等
    者。问凡言迹者。皆先有本。岂万二千元皆
    是大权。若尔则唯有能引而无所引。答。理
    实如然。但欲均用四义故云皆有。然本不
    同事须分别。若已入圆位。能引之人成于
    发起影响二众。灼然本是菩萨。降斯已外曾
    发大心。亦名菩萨。元住小者。则是大经未
    曾发心。尚名菩萨。此中具有退大应化及元
    住小。退大住小得记之后并堪为同闻。问。三
    周授记人数不多。其不在会令为转说。此
    等又非同闻众限。何故此中云万二千。答。三
    周之中正数虽少。如舍利弗得记之时。四众
    八部即其流也。故三周中亦有应化与实行
    者。同时得记。故论中云。退大应化二种与
    记。即其意也。如菩萨众但列八万。分别功
    德记数盖多。故知大小二众列同闻众。不可
    望得记者也。约观中界入一一各十界者。
    正当妙境。诸文但寄能观观耳。山城虽约
    阴为所观。亦未结成不思议境。又将数入
    理数即成境。境观相对俱名法门。又境据
    假边且存其数。空中尚无其数安有。然必约
    假以立空中。观亦如是。明位中亦从初说
    犹名罗汉。准后皆成大菩萨也。即约教中
    圆位人也。于中先翻名者义当因缘。次揽
    因缘以成初教。初因缘中初明有翻中。阿
    跋经能所双标。应谓能应之智。真即所应之
    理。以智应理之人故云应真。次瑞应经虽
    似双标意指能证。真是所证。证真之人故
    曰真人。三义如后释。次无翻中三。初从果
    释。或言下从因。三若论下判名所从。初云
    后世田者。世?是有。具如止观第六记。九
    十八使者。八十八上加十思惟。若作四悉
    者。初明有翻即世界也。于无翻中通因是
    为人。所从是对治。从果是第一义。约教中
    言不贼者。犹从二乘得名故也。若于圆
    别尚名为贼。是故须杀。不生于生者。取
    无为证生于界外。不生是生故不令生。供
    彼所应名为供应。如阿含中佛至阿兰若
    语比丘等。具如上观第四记。复应更分前
    之两教能杀法异。后之二教不贼亦殊。皆叹
    初地初住德者。前有翻家以三为名。次无
    翻家以三为义。义即是德。故约教中以三
    为德。若准入位不定。具足应云地住已上
    降佛已还。即约别圆叹本据复。次约本迹
    中二重。初约小三义。次约大三德。前寄迹
    名以申本迹。次约本名以通至迹。欲明名
    通义别故也。若约体用释者。前释从用以
    明体。后释从体以立用。又前释三义以通
    昔。后释三德而唯今。若久远本迹四俱是
    迹。今兼二重是故大小俱立本名。义势无
    尽故注云云。所以本是平等大慧无破不
    破。方能示迹诸教不生。本证解脱无贼不
    贼。方能示迹诸味杀贼。本得法身非应不
    应。方能示迹为应供耳。观心中先直以三
    德对三观释。以三德是境义可通观。次历
    观以对释名中三义。故一一观皆具杀贼等
    三。前本迹中则先对释名。次对三德。今先
    对德。次对三名。于中先空次中。中又二。先
    释三义。次引经证以指供养。叹名字观行
    位人功德深也。引方等文。具如止观第二
    记。下文云等者。法师品云。佛告药王。若有
    恶人以不善心。毁?柙诩页黾叶了蟹ɑ?br> 经者。其罪甚重。具如下文。八风者。利衰毁
    誉称讥苦乐。四违四顺。佛尚久离无明违顺。
    况人间耶。失好时者。若生忧苦失道合时。
    大损下云云者。所以引方等及此经者。此
    二即是名字观行不生等故。乃至一切观行
    之文皆应引之。但于此中观行位便故。此
    中引法华论等者。彼论乃约一十六句。俱
    有三门。一上上起门以后释前故。二总别
    门以皆是阿罗汉一句名总。下诸句释上
    故下名别。今先准论用总别门。不用论文
    诸句。但依妙经五句以释。仍合五句以为
    三德。三摄取事门。论中具列一十六句。以释
    对事。论文但是将十六句以释五句。不云
    经阙。故十六句今文不用。从初别故。是故
    总约昔教叹也。三漏者。一欲漏。谓欲界一
    切烦恼除无明。二有漏。谓上两界一切烦
    恼除无明。三无明漏。谓三界无明。引二论
    一律者。成论约失利义通因果。律专在因
    ?酬嘉ü?R允Ю?室蚬?闶АA加上轮?br> 释三失明失所以。初释失利由于业因。即
    成论意也。次造诸下释因招果即生死苦。因
    即律文。果即?酬肌4瓮錾硐轮厥腿?洹S?br> 上三过失于三德。堕生死故亡法身。造业
    故失慧命。失道故丧重宝。意云。经中诸漏
    一句即是烦恼。失道等三相由而有。同名漏
    故所以引之。漏相如何。故于此下广辨见
    思。下诸句下皆破古人以释三德不当。亦
    应可见。烦恼下释次句。初句约因果相对。
    此句一向在因。使等者。使即九十八也。通
    为能使。堕落生死以为所使。流即四流。谓
    欲有见无明。扼名同流。缠即十缠。俱舍云。
    缠八无惭愧嫉悭并悔眠及掉举昏沈。或十
    加忿覆盖谓五盖。逮得者。逮及也。正为除
    惑故功德云及。言智断功德者。由前杀贼
    成断功德断必具智功成己利。由己利故
    故堪应供。次尽诸有结等者。举因果俱除
    明心得自在。罗汉但应结尽等者。有尽者
    非今所叹。故云但是因中说果。有谓报在
    二十五有生处。尽在不久者。纵如迦叶待
    后佛出。亦不名久。若罗汉皆以边际定力
    持此报身入变易者。佛身何故入涅??耶。
    若言佛身权示。彼教何文云权示耶。一切
    罗汉若至法华无不回心。何故除四大罗
    汉十六罗汉。余皆入灭。肉身菩萨得无生
    者。应皆不灭。心自在句释于上句。二脱必
    漏尽因尽必果亡。慧脱虽退此生必得。俱解
    脱人必有慧故。故云具足。故以烦恼为贼
    生死为生。所以古人不了斯旨。故致谬也。
    故知句五德三法?是一。依论总别释竟。次
    若依论用上上起门者。论意以初句释罗
    汉句竟。乃至以第五句释第四句。余不复
    释。准此乃以下下展转释上。故得名为上
    上起门。是则五句望罗汉句。亦成总别及
    上上起。本迹中初明五句是本三德。次迹示
    下指二乘五句三德是迹。初还依古为不生
    德。故本住秘藏示罗汉三德。涅??是总以
    对不生。即初二句。烦恼字是烦恼尽句。漏流
    字是诸漏尽句。不复下释上二句。明离二
    边即本不生。法身下释本己利。上二句虽
    总举涅??。今明涅??是己之利。故须别述。
    此中二句上句明修下句明性。修性相对。智
    断对法身修三德也。实相两字性法身也。功
    德两字性二德也。本利修性具足示具二乘
    三德。得王下明本迹四五二句亦依古师
    为杀贼德。破有即第四句。我性即第五句。
    由烦恼贼破故也。王三昧者。玄文释二十五
    三昧各具四义。一诸有过患。二本法功德。三
    结行成。四慈悲破有。本地功德久已成就。
    本三德也。过患即是贼等三也。本三具足即
    结行成。本时应供是破有也。今却用古义
    者以无大失故也。故知已尽亦是不生尽结
    义通杀贼。八自在我亦名八神变。具如止
    观记及释签中。约观心中亦具五句。初是
    初德二句。能观下次德一句。正观下第三德
    二句。虽有烦恼等者。重释第三德中二句也。
    初释初句。不断下释次句。如无烦恼结尽
    也。而入涅??自在也。约名字观行俱得名
    为如无烦恼入涅??也。列名中初总为五。
    初现数。次立名意。三证立意。四消释意。五
    用义意。引证中多引阿含者。如增一中列
    四众名。各有偏好以引同类。一一四释下
    云云者。即因缘等四不复更列。然诸圣因缘
    多寄初教。以是感应之始故也。故诸圣初
    因并在外道。为破外故。在释种中为调
    伏故。为导为主而将引之。是故具明入胎
    立行眷属师友。若逆若顺能化所化。纵有始
    终计不转者。亦为后来得破之由。显诸圣
    者迹不徒设。一一无非感应故也。故四悉
    义一一应知。故彼增一比丘中列百人。有立
    斋建福。有营建房舍。有能调伏外道。有善
    供给疾病。有游行教化。有息事端拱。有好
    着好衣。有弊外无耻。有食无厌足。有语言
    ?犷。尼中列五十人。如拘昙弥尼头陀苦行。
    耶输陀罗降伏外道。俗中二众亦各有偏好。
    但诸圣因缘今文则略大论具存。事迹虽别
    皆是大权。陈如中初是世界。愿去为人。行去
    对治。太子去第一义。此第一义仍在昔教。但
    以教简进否无在。随事转释令顺四悉。下
    去皆然。其先事火者。虽事火者多。非初得
    道火不成德。故初得道得照烧名。破暗因
    灭物灭果亡。初虽未亡后必亡故。如人堕
    岩。无知乃是知无者。梵音倒耳。所知之无
    即真谛也。故引二谛中真也。次引二经一
    论者。本际?是所知真谛。愿者出因果经。
    即佛为菩萨时本愿先度。次又迦叶下即是
    己愿。夫巨夜下为陈如兴类也。生死如世
    夜。日出故令觉。日光者。诸大罗汉及诸菩
    萨。故明星日光并破己身之大暗也。入山
    学道等者。中含五十六罗摩经云。佛在鹿母
    堂。告诸比丘。有二种求。一者圣求。二非圣
    求。圣求者。安隐涅??。我为童子时年始十
    九。往阿罗罗迦摩罗所。问言。依汝法行梵
    行可不。答言。无不可。云何此法自知证。仙
    言。我度识处得无所有处。即往远离处修
    证得已。更往仙所述己所得。仙问。汝已证无
    所有处耶。我之所得汝亦得耶。即共领众。
    又自念此法不趣智慧不趣涅??。宁可更
    求安隐处耶。是故更往郁陀罗罗摩子所
    云。我欲于汝法中学。彼答无不可。问曰。
    知自证耶。答我度无所有处得非相定。我
    久证得。便修得之。乃至领众等。复念言。此
    法不至涅??。即往象头山?罗梵志村尼连
    禅河边。誓不起即得无上安隐涅??。道品成
    就四智具足。次念谁应先度。念已宁可先
    度二仙。空中云。二仙已终经于七日。我亦
    自知。念曰。应度郁陀罗罗摩子。天又告言。
    终来二七。我亦自知。因复念曰。昔五人侍我
    劳苦。念已观于五人在波罗奈。念已便往。
    五人遥见自相约敕。沙门多求好食粳粮及
    [麦*酋]酥蜜。麻油涂身。今复来至。汝等但坐。预
    留一座莫请令坐。及至到已。语曰。卿欲
    坐者便坐。五人破制于中求水者敷座者。
    坐已先教二人。三人持食来六人共?n。次
    教三人。二人持食来六人共?n。而便语之。
    有二种行。一着五欲。二着苦行。离此二边
    是名中道。次为五人说譬喻。次为说四谛。
    五人得无漏。多论说佛为三二人说法。去
    住不等者。由三是父亲二是母亲。欲彰乞
    食事办故也。及知说法不空。准婆沙中日
    初分为二人。则六人共食。日后分为三人。
    则五人共食。以佛性离非时食故。尔时未
    为弟子制非时食。经三月教化。或云四月。
    余如论文。云三父亲者。谓马星摩男拘利。
    余是母亲。初见佛道相等者。初见在陈如
    为后人前相。应云。佛如鼓机缘如椎法轮
    如声。初闻者。五人俱初。陈如初悟故云初
    闻。香道品也。昔机如身法轮如香。初悟名
    服。甘露灭理也。法流即初果。登真即见谛。
    分别功德论云。佛最长子即陈如也。最小子
    者即须跋也。今未受化是故不论。约教中
    应辨教殊但明观异。从观判教理易分
    故。故委以观而分别之。况万二千陈如居
    首。无生乃是诸观之宗。欲令闻名识行例
    人知心。故大师叹古章疏云。恨不见其
    面。但恨不见其人。今见其文则见其心
    矣。今如是等虽不见人。乃见其智。初三藏
    教人不了像虚。故用阿含盲为譬也。初总
    立譬境智。次头等下譬境因果。如六分和
    合成身。如和合成业。业托父母如形对像
    生。像必不实由谓实故。令后阴起。盲如无
    生智。不见如不取。三若开眼下明生不生。
    于中初由取因故果生。次若闭眼下喻不
    取因故果不生。镜是助因得果。复由执心
    缘之。方助于因而生于果。下文准此。于
    中二。先总次别。初总标不生。次不见下总
    列因果不生。次故阿含下别中三科为二。初
    观阴。次入界。初观阴中二。先明阴生为境。
    次若能下无生观智。初又三。法喻合。法中义
    带总别二境。谓因计色净余四皆净。乐等
    亦尔。是则五阴皆净常等即总境也。此中想
    行应云乃至受。识应云乃至想行。文且一
    往。次观中三。初正明用观。次既知下明观
    成破惑。三如是下准因破果。初文又三。法
    喻合。应知镜譬若不对盲本在衍门。亦可
    通用。具如止观第五记。初法中二。释结。释
    二。先别。次又能下总。悉皆无常等。知色中
    少无我字。是为下结。如盲下譬。是为下合。
    次既知下明观成破见。此中即破二十身
    见。次如是下准因破果中有法喻合。次观
    入界中先双标入界。次正释。释中先更寄
    此便明因缘。故知前阴即念处观属四谛
    也。于中亦先大海以喻境生。次云何下以
    苦种喻观不生。初境中先约入次以界例。
    初约入中先约眼色二入广明。次耳鼻下
    举十入例。初约眼色中具列十二因缘。初
    无明中喻文在阿含中。五?者。手足及头。例
    中少五尘。次观中二。初入。次以界例。入中
    二。先明眼色。次以十入例。初眼色中三。初
    略明不生。次云何苦下反以生释。三若知下
    正明用观。初略观中乃以臭种用喻因缘。
    既以贪恚念欲为苦种牙即无明。又以取
    尘善恶为臭汁蝇蛆是行。此二不生故十
    不生。阿若最初下结。如文。通教观中以境
    即故不先立境。亦先阴次入界。阴中亦先
    总次又观下别。总谓总以镜像喻五。别谓
    五喻各别譬五。并先喻次合。初总中先约
    色阴。次以四例。亦如于巾求兔叵得。人之
    与镜皆云幻者。因缘各从因缘生故。实因
    实缘和合所生尚自如幻。况幻因缘所生非
    幻。如巾如药于兔名实。兔于巾药名之
    为幻。镜像亦然。况今先见因缘如幻像非
    幻耶。细推具如止观第五。今且略辨令知
    观别。故不广论。今亦具有二空。次观根尘
    下观界入。亦更寄界入以明因缘。故云无
    明等。于中又二。先推根尘无明。次烦恼下
    推三世即十一支。各有喻合。初喻中云根
    尘聚落者。文在大经二十一。复以机关释
    成根尘和合义也。经云。譬如有王以四毒
    蛇盛之一箧。令人养饴瞻视卧起。若令一
    蛇生?恚者。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其人闻
    已舍箧逃走。王时复遣五旃陀罗拔刀随
    之。密遣一人诈为亲友。而语之言。汝可
    来还。其人不信投一聚落。都不见人求物
    不得。即便坐地。闻空中声。今夜当有六大
    贼来。其人惶怖复舍之去。乃至路值一河
    截流而去(云云)。合云。蛇若害人不堕恶道。
    无三学力必为五阴旃陀罗害。若不识爱
    为诈亲诳。观于六人犹如空聚群贼住于
    六尘六入。欲舍复治烦恼驶流。应以道品
    船筏运手动足过分段河。十住未免唯佛
    究竟。经文本喻三乘始终。今喻通教声闻观
    法。言机关者。机谓机微可发之义。关谓
    关节假人而动。故凡结身口皆由意动而
    成作业。既云聚空即本空也。言云云者。界
    文乃略。具足如前三藏教明。一往且然。若委
    修观非此可了。次别观中亦先喻境智。若
    欲下起行也。初中先立境智。次青下明境
    体量。三皆于下结意。初立中先境。次观。境
    中初云镜喻法界者。通以迷悟事理始末
    自他同依一法界也。真如在迷能生九界。
    即指果佛为佛法界。故总云十。是故别人
    覆理无明为九界因。故下文中自行化他皆
    须断九。九尽方名缘了具足。足故正因方
    乃究显。次体量者。此中但以青等八法喻
    十界者。或离或合随便为言。故合二乘及
    以人天。复略修罗仍开菩萨。亦可初地为
    佛法界。诸文开合随义准知。又青黄等别人
    初心与藏不别。故得借用正法念喻。但加
    长短等耳。言皆于镜中者。不出法界。法界
    不出迷悟。迷悟不出于心。次起行又五。先
    示自行化他分齐。以别教中无性德九。故
    自他断别修缘了。而严本有常住法身。次依
    于下依境起行。亦指但理为九界覆。而为
    所依。法界?是法性。复是迷悟所依。于中亦
    应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明覆理能覆
    所覆俱名无住。但即不即异而分教殊。今背
    迷成悟专缘理性。而破九界。三次第下明
    因灭。四若无下明果灭。五生亦下总结因果
    双明不生。即界内外二生不生。俱不生也。
    化物横辨文阙不论。次圆观者。先喻。次合。
    喻中言观镜者。一法界也。团圆者。理境智
    也。观即是智。团圆是境。次不观下明观相。
    背即无明面即智明。镜十界因。形十界缘。像
    十界果。又镜明性十界。像生修十界。故形像
    修性皆具十界。并不出于法性理镜。见明
    形像修性本如。镜内外一离于三教分别情
    想。总以不二无分别智。依理通泯心境明
    暗。故云不观。观境不殊。理无明暗故云非
    背等。约修得说故云不取等。次但观下结
    意中。但是总略出其观相。不谋而照但观
    团圆。无始终故故无际畔。本有故无始。常
    住故无终。明暗如前。无一异者。双非像无
    像也。不取下合也。初不取者。泯前十界。善
    恶六界也。以六对小故云邪正。以菩萨佛
    用对于小。故云大小。一切并泯故皆云无。
    不复分别若性若修。但缘下泯前心境。以
    法性实相即是三谛三观。一切佛法之大都。
    若泯若照无非法性。法性之体离泯照故
    全泯照是。观烦恼下。明观体?观三道。生
    即苦道。三道即是三德。于中初总明立观。
    从阴入界即法身去教用观法。本观理是
    不观染除。染体自虚本虚名灭。故妙体灭
    不立除名。障体即德不待转除。故云生即
    无生。次解脱即业等结成无生。次是三下复
    疏总结。次况变易等者。以重况轻。界内重
    障尚即妙德。况界外轻耶。今仍约底下三道。
    若具论者。应约诸三法也。此中圆观不同
    藏别先境次观者。若法若喻皆不二故。语虽
    似通观境别故。所以释陈如中教相约观。
    其义广者以最初故。若闻阿字解一切义。
    下去诸圣虽随事别。论其观行不出无生。
    如头陀抖擞乃至密行。亦何出于智断无生。
    故下去文准此可知。言云云者。应具须十
    乘十境及方便等。全指止观一部文也。故止
    观破遍中亦以无生为首。故今略示大纲。
    若于阿若权实始终不迷。欲以圆观消今
    经中五佛三周本迹流通。无非无生之大体
    也。则能兼识一代观境。故于名下略指方
    隅。?如世人为子立号。尚有所表。况诸圣
    者岂应徒然。若不然者。则唐设无生之名。
    永无无生之旨。大小混滥权实杳冥。此一既
    然余例准此。本迹中初约五味正示本迹。
    此中阿字显遍八教。次众生下劝物思齐。
    则五时功毕。次非本下明不思议体用功毕。
    故下文下引开迹证。种种之言亦不出五
    时八教。又随本长短凡经几度。为五时八
    教示不生来。引阿含者。引迹证本。寄迹
    中本迹示其尊卑。本地高下非此可悉故。
    杂含三十一佛在舍卫。夜暗天小雨时告阿
    难言。汝以盖覆灯随佛后行。阿难受教至
    一处。世尊微笑。阿难白佛。佛言。非无因缘。
    汝今持盖随我而行。我见梵王持盖灯随
    陈如后。帝释持盖灯随迦叶后。乃至?成?br> 门天王持盖灯随劫宾那后。所以偏于通
    序中如是乃至诸圣弟子。具四释者。以如
    是通指一部我闻能闻一部。时处教主必
    无异途。咸是斯经之大略。况诸弟子在大在
    小。若显若晦为主为伴。示讷示辩有屈有
    申。厌外欣内背大向小。引小入大会偏
    归圆。自因之果。皆为众生作种熟脱去来
    今益。所历既多时处不一。良由机缘生熟
    未等。今既咸会。以昔望今令成今教人法
    俱美。故用四释令了机应从外至内。后入
    法华本迹两门先后悟入。皆藉引导影响发
    起。随闻一句若人若法。皆成化仪悉可为
    观。故于一人遍须众释。况令后代闻名起
    行。禀教识体思迹覩本。寻其因缘广照
    始末。若得此意于一人所。于经一句。可以
    为上求境。可以识下化机。可以晓圣者化
    仪。可以了凡众禀益。可以达名义同异。可
    以知行等理殊。可以知随闻成观。可以解
    迹本人法。可以信化事长远。可以仰圣恩
    难报。可以知众生难化。可以知会理至
    难。他不见者谓为繁[?`/仍]。况得今意。凡闻诸
    经一法一事一人一行。则解十方三世佛事。
    唯除净土余尘施化。况复亦以比丘思之。故
    知诸土诸佛用教现身虽复不同。然思修
    之门其理无别

    法华文句记卷第一(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