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法华文句记卷第一(中)

    次示本迹者为二。先法次譬。初法为五。先
    指本因所禀。次但佛下指本果所说。三中间
    行化四今日所说。五未来所说。自从本因所
    禀莫非真实三段虽俱真实本不可多。
    故下三文咸同一本因果真实三段教相。此中
    正简久本真实。是故云也。然以本因所禀亦
    是彼佛迹说恐无穷。故但在今佛因果为
    本据理非不禀余佛化。因缘约教既指今
    佛。故明本迹。且废于他故指今经寿量为
    释迦本。不得更指前佛所说。前佛复有前
    佛。故云无穷。唯指一佛则无斯过。降兹一
    本余皆是迹。问。恐堕无穷唯论释迦。今欲
    论诸佛展转禀教。终有一佛在初无教。无
    教为本有何无穷。若许有穷堕无因过
    答。拂迹求本本求所说。以获实利。纵有最
    初不同今初。何益行解耶。问。若许有最
    初无教。何须禀今佛之教。答。无教之时则内
    熏自悟。有教之日何得守迷。如百迷盲俱
    不知路。一迷先达以教余迷。余迷守愚不
    受先教。谁之过欤。且验释迦一化得益难
    思况复尔前益难称纪。宁不禀教。然终成
    无益之论。不可以此为穷。以无益于禀
    教者。故又十方世界亦有嗅香觉触瞪视而
    得悟者。岂以声教求其初耶。师子奋迅未
    来永永者。奋迅具二义。左右如现前却。如
    未故下疏文云释此句者。应具二解即现
    未也。今存后解故云未来。前存前解故云
    现在。譬大树者。总譬前三节为拂游中本
    迹故也。言云云者。以易解故不复合喻。
    次示观心相者。先总次别。总中有二重。一
    约修行。二约法门。行谓所行法即所用。行
    必先戒次定后慧。用必先以慧择后方定戒。
    定为戒本故戒复居后。又观心者。如玄文
    中。或约行相。或约法门。或从观境。故销文
    例之。亦对三分。义当观心。次别意者。三分
    各三。初戒三者方便如序。白四如正结竟
    如流通。言前方便者。单白已前皆方便也。
    定三分者。二十五方便为序。入观坐仪为正。
    行住历缘为流通。亦可以习学为序。自行
    为正。教他为流通。余二悉尔。次更约善
    入出住等。此依经列。若从三分则入序住
    正出为流通。慧三亦尔。从文从义次第不
    同。三分应云空序中正假为流通。言而退
    者。经末但云而去。去?是退。但准望等者。
    尽令用四其辞则难。但令不失旨。如共
    辙咸会咸字恐误。?应单作。或恐如流入
    海一同咸味文体语倒。故知不必皆用四
    意。又观心一文除安乐行中修摄其心等余
    皆义立。又本门虽本但寿量一文。正明本迹
    余亦义立。又前迹门准部有故。是故义立。后
    本门中除寿量已。理合有故是故义立。又
    观心文序及流通准望正宗理须义立。于
    正宗中唯安乐行理定须故余皆义立。迹门
    正说既云开会。若迷观境开权显实。及本
    门中增念佛观增道损生。及流通中随喜不
    轻三昧所依诸行所托。一切不成以观心名
    通于观等中间三即结缘。当机通用观故。
    影响发起化功。若成成分证观。所以观心一
    文人谓最宽。于理甚要。况今大师且为成
    于初心学者。始从如是以至而去。覩异文
    识一观亦识昔经文同观异及文观俱异。亦
    识当教文观俱同兼等开等准例可识。是故
    必须观心以释。又因缘释随其义势。须分
    今昔。先释序中先对辨通别。次正释通序。
    初文又二。先分二文。次正辨异中云通序
    通诸教者。亦可云通序通诸部别序别一
    部。亦可云通序通诸经别序别一教。今经
    部教唯在一教。故且以教对经言之。又通
    序名通而体别别序事别而义通。义通故通
    有别序。体别故别在今经。故知今经通别俱
    别别在佛乘。以如是等不关诸经。方可得
    名正家之序。正名序家之正。故一家相承三
    段可识故释如是竟一部炳然。不然岂有送
    客之序而叙游山。禅祖碑文而谭律颂。故须
    摩顶至足皆是一身。岂以通途之言能消通
    别二序。若不异者发起徒施。于中先标离
    合。云或五六七者。五者如文。合佛及处。六
    则离佛及处。七则离我与闻。初通序元起
    由阿泥楼逗。令阿难问佛。具如止观第六
    记。次略解五义。谓法体等者。略释意显故
    先明之。下广释中纵有兼释。但旁通耳。初
    云所闻之法体者。下文四释虽通指一部。
    别在正宗流通。亦可兼于别序。则怀疑答
    问及无量义。通名闻故。雨华动地从所表
    说。通皆表闻。故始末一经为所闻体。云闻
    持和合等者。因缘会也。通论五义无非因
    缘。如前通辨四意中说。又下总结五义云
    皆因缘也。今且从别约时义强。独标和合。
    闻持之言唯在阿难。和合之语义通两向。由
    机会故闻持和合。次第相生者。且约一往。
    若闻如是等及化主居初。亦可通用。次又
    如是下广释。先释如是。初因缘中世界即是
    欢喜。故云不诤。诸佛皆然未足别显。若约
    今经先施次开。方名不诤。事在约教故今
    未论。今引诸佛以异显同。亦世界义。举
    时方者。如是可信良有时方。即说如是得
    益时处。方则崛山犹通于昔。时显别味令
    处非通。即生实信。方是今经为人悉也。阿
    沤者。阿无沤有。一切外经以二字为首。以
    其所计此二为本。部内所明不出所计。故
    立如是对破外人不如不是故。准下约教
    外典全无。故云破恶。百论云。外曰。汝指何
    为善法耶。内曰恶止善作。外曰。汝经有过
    初不吉故。我经不尔。初后皆吉。内曰。凡一
    切法有于三种。谓自他共。以汝吉法无自
    等故。故我先破有无自生及他共等。故计
    有无为自他等。名之为恶。故我经先止。若
    尔。中论具破四句。彼何不破自然。答。计自
    然者有无中摄。亦有自然有无不摄。且从
    一途故中论云。从因缘生尚不可。况无因
    缘。自然易破故但况之。但四计义通。若唯
    破外尚未离小。安会今经。且引论文成
    破恶义。若依今经尚破兼带之恶。何独外
    耶。第一义中且通指道边。未分深浅。故知
    凡四悉文。非不己破诸教浅深。意在且明
    欢喜等四。故更须教分判异同。又释序中
    前之三悉多分约事。第一义中或已入实。或
    且通方。又前三悉望圆实边。名之为事。于
    前三教或亦在理。若正宗中咸随本文。此
    四悉檀文在大论。初明说经缘起中。总有
    二十三。复次于中先问。有何因缘而说是
    经。答中云第一义故。乃别指衍门为第一
    义。因即释出前之三悉。且指三藏论云。四
    悉檀摄八万四千法藏。故今通用。具如玄文
    以开十门。又净名前玄总有十卷。因为晋
    王着净名疏。别制略玄。乃离前玄分为三
    部。别立题目。谓四教六卷。四悉两卷。三观两
    卷。彼两卷中文甚委悉。言甚广者。一须大师
    所说。二谓所摄意多。况今经如是。须历八
    教以明四悉。方显今经唯一如是第一义悉。
    故云甚广。又诸家异释动即三四纸来。多在
    因缘而第一义尚少。况复约教本迹等耶。约
    教中初经称者。在付法藏中。此付法藏亦名
    付法藏经。于中为三。初通解。次别责。三且
    依下正释。初文又四。初通举三世佛经为
    本。次引昔佛八教。三引今佛教同。四举今
    经表异。初三世者。先举过现例当。正用
    过未例现。或正引过以准今。故指先佛八
    教。言八教者。将藏等四入顿等四。则四味
    中如是各异。况顿渐中秘密不定。四教通塞
    一一不同。先了不同如是不一。方识法华
    如是不异。施及开废准例可知。一切诸佛
    垂于五浊。无不皆然故云亦尔。余如玄
    文。次诸经下举今经表异者。又二。先法次
    喻。法华超乎一期教表。若将今教以对昔
    教教既差别部又不同。兼但对带权实远近
    具知进否方晓今经。如是既然他皆准此。
    安得以诸师一匙。而开于八教众户。攒于
    古师众释不出因缘一意。故云一匙。况一
    两师宁开八教。况约教等三信古今冥寞。又
    佛阿难下立法别责。又四。初立法通者。若二
    文不异为如。二如下所诠为是。八教皆然。
    次今阿难下举今经阿难以责。今经于八
    为属何耶。若非超八之如是。安为此经
    之所闻。三不可以下结责。故云不可以渐
    等。略举渐偏。理须具明秘密不定。及简
    顿部。诸师既不知八教异今。故二文传
    诠不如不是。四传诠下结过。此义等者。
    劝勉也。若得今意不劳再详。其理自审。三
    且依下正释。又三。初约渐教者。避繁文故
    寄渐明四。次若顿下释顿等三。三敷八教
    下结责古师。初文又二。初约传诠相对以
    释。次若动下直约所诠观谛以释。于所闻
    时具能所故。亦是以理结略前释。是故四
    释皆以如为名。又前以文契理名之曰如。
    乃指所诠称文为是。此以智如境为如。如
    通二真。故前两教俗对偏真。后之两教俗
    对中真。两文各二随义消之。故前约传诠
    一一文中。皆约谛与文字。故能诠既同。验
    知所诠理当。故所传所诠皆所闻体。故初二
    教皆以文字为俗。所诠为真但有即不即
    异。乃辨二教传诠不同。后二教皆以能诠
    对所诠三谛以说。亦即不即异。以四例四
    亦应可见。若不尔者。岂以阿难传佛无诠
    之教。故彼文理相称之法。是我所传。故下方
    云闻等也。言云云者。应更以是对向四
    文。及以渐中具教多少。准前可知。次顿等
    三者。言顿与圆同。且从少分。以彼兼别今
    且从胜。故云圆同。应更云顿中别教与渐
    中别同。不云渐教有同异者。渐既离四。
    举圆即摄诸部中圆。三教即是诸部中异。故
    但更对余之三教。不定中云更互者。并约
    渐顿四教说之。深浅相望故云前后。秘密
    不传者。降佛已还非所述故。尚非阿难能
    受。岂弘教者所量。又阿难非不传秘。赴机
    之密非所传耳。故秘密所用全是显教。是
    故传秘?名传显。三敷八教下结责者。华
    严云。张佛教网亘法界海。漉天人鱼。置涅
    ??岸。故知佛教不出于八。所诠无外故云
    法界。教网既亘于法界。涅??必遍于偏圆。
    岸唯果地一如。教必权实本迹。天人机具众
    教。漉至究竟涅??。故诸师偏释不可独张。
    比窃读者。尚云天台唯藏等四。一何昧哉。一
    何昧哉。是故须知消经方轨。顿等是此宗判
    教之大纲。藏等是一家释义之纲目。若消诸
    教但用藏等。其文稍通。若释法华无顿等
    八。举止失措。故又举喻责云。接四箭等。故
    大经迦叶菩萨问云云。何智者观念念灭。佛
    言。譬如四人皆善射术。聚在一处各射一
    方。念言。我等四箭俱射俱堕。复有人念及其
    未堕。我能一时以手接取。佛言。捷疾鬼复速
    是人。如是飞行鬼四天王日月神坚疾天展
    转疾前。无常过此。今借接四以喻八教未
    敢称当。况古一两如驴鳖耶。若深得是意
    入文自融。言云云者。应举八教以合譬
    意。况若不识开权拂近。徒知八教经旨未
    分。所以今文多不云开者。以玄文具故。
    又开显圆与兼带圆。二理无殊。故云顿与
    圆同等。故不定秘密义各含四。显之与密定
    与不定。相对论故。次约本迹者。文虽未至
    证信义通已如前说。又为五。初通举十方
    三世。次通举三世。三独举释尊。四正约传
    诠。五更明示迹。初二既通一本难定。故且
    约下唯指释迦。次又阿难下约于传诠师弟
    相望义立本迹。又师弟下显阿难本。故五文
    中正用第三第四。显今如是。初云横竖者。
    十方为横三世名竖。十方诸佛各自有竖。
    非今文意。故且约下的出今佛。过去一本余
    皆属迹。师弟中亦指久本。余属迹中本迹
    而已。重明者。欲述本地亦为师弟故也。故
    云非始今日。当知空王时亦非阿难本也。
    次观心者。前之三释并是所观故云观前也。
    悉檀是前因缘。教是前约教。迹是前本迹。等
    取三释各具诸义。本虽久远。圆顿虽实。第
    一义虽理。望观属事故咸成境。故对三为
    观便成四释。于中又三。初通立观相。次引
    文证成。三约文显四。初文言即通者。具足
    应云缘生即空。即指前三皆缘生故。况前
    缘生境通三谛。从即空边且判属通。应知
    空观通于一切。空假成别者。地前从别证
    道必同。亦通亦别者。凡通圣别故也。凡通前
    教圣局证中故。空假仍通中方别故。地前
    空假通于所非及以所照。登地别在能非能
    照真实故也。此是别家对他通别。若唯别教
    与前永殊非通非别者。无非法界故。双非
    辨别与前复殊。此中既以因缘教迹而为
    观境。不可复以藏通观观。是故但寄通别
    四句。寄约教义暂分别之。又为成四句。故
    借别教离为两句。故第四句即是今经之妙
    观也。次下文云去。引譬喻品证成观相。三
    信则下更约观心成因缘等。而释经文。一
    心即具感应等四。信机见应者。于一心中
    能信如机觉心如应言浅深者。义当判教。
    信实相心不同于权。实相之深不同余浅。
    又信下约观论本。则妙教为迹所诠为本。
    见实相本即见经中师资之本。以主及伴
    俱得实故。以龙陀久成从所证为本。言龙
    陀佛者。真谛云。须菩提是东方青龙陀佛。有
    引大宝积云。舍利弗成佛号金龙陀。未检。
    指此则知一切声闻咸然。故见空生身子之
    迹。则识一切声闻之本。又闻经下乃以观
    心。释成观心。能觉之心名佛。即此觉心名
    慧。亦即觉心通数具足。即此觉心与弘誓
    俱。名慈心净。约心下结。次若释下判同异。
    先明去取。次当知下正判。所言他者。即他
    部也。于前四味唯除鹿苑显露无圆。所言
    同者。但云今圆同彼圆故。应云兼带复成
    异也。又言异者。彼无久本。诸经亦有体用
    等本迹。名同体异。从体异边故云异也。应
    知。亦可通用四释。但知诸经无久远本义
    则可矣。云云者。此之四释对于部教关涉处
    多。故因缘等四望于前经。各有施开兼带等
    别。故所传亦别。次释我闻中三。初辨互异。
    次今例下准例如是。三大论下正释。初因缘
    中先明世界。初引论释。云耳根不坏等者。
    先举根尘。根即清净四大。处者尘也。非余
    阙缘故云可闻。虽复可闻须发意识。故云
    欲闻更藉诸缘。故下总云众缘和合。但除
    空缘也。次问答中有人不许灭后色经。唯
    云名句属于行蕴。若其全不许见。经初尽
    合改闻。当知皆先眼耳所得。次方流入想
    行。若使一字一声眼耳二识不俱。则名句文
    皆不成就。和合之言不可欺也。所言主者。
    总举识心。即世流布。仍藉阿难愿力及以如
    来宿誓。灭后众生有机。方乃能令和合成
    闻。故且以我是众缘主。众缘和合我方能闻。
    故云我闻。文举缘具故但云闻。因缘和合
    即世界也。无学飞腾说偈者。佛初入灭。诸
    阿罗汉皆说偈云。已度凡夫恩爱河。老病死
    家已破裂。见身箧中有四蛇。今入无余般
    涅??。诸在林中者又说偈言。佛已寂灭入
    涅??。诸灭结众皆随去。世界如是空无智。
    痴瞑道增智灯灭。于是飞腾各说偈言。咄哉
    诸有苦。轮转如水月。不坚如芭蕉。亦如幻
    影响。如来大雄猛。功德超三界。犹为无常
    风。漂流而不住。佛话(户???文殊结集者。大论
    云。文殊结集诸大乘经。亦皆先称如是等五。
    经论二文并生恋慕之善。诸阿罗汉恋慕之
    极。故皆随去。佛指阔二寸。三疑者。前众疑已
    下文是。若此三佛皆应自说。并不合云闻。
    是故云闻三疑皆遣。遣疑即破恶故也。第
    一义中无我无闻者。如陈如云第一义谛
    无声字等。古来下通斥旧也。于因缘中前
    三尚自不周。况第一义况约教等三耶。凡夫
    三种我者。见我即利使中我。慢我者。虽通
    一切利钝凡夫。然诸凡夫皆于己身以立宰
    主虽非外计并属见思。若学人所伏唯属
    钝使虽无见我思惟未尽。故云二种。世名
    我者。世流布一凡圣共有。但圣无前二。今亦
    不暇辨见修相。付在余文。十住婆沙四句
    称我者。即有等四句。故彼第一卷地相品问
    云。云何为无我。而说偈言。总有八行半偈。
    最后云是故我非我。亦我。亦无我。非我非无
    我。我所非我所。亦我亦我所。非我非我所。是
    皆为邪论。故离四句方名无我。今但云无
    我乃是即我无我。不云析破故在通教。问。
    论释别地何判属通。答。登地已去诸观具足。
    但云即空义在通摄。况复地前义当通教。
    引大经者。经云。阿难多闻士自然能解了
    是常与无常常无常义同我无我故也。不
    二登地双照地前。照与分别名异义同。圆
    教极故义兼权实以胜摄劣。故望一代。五
    味既别所闻不同。正法念中三阿难者。与集
    法传三人大同。问。正法念与阿含二经并小。
    如何证四以传四教。答。小中一人既分四种。
    今演小令大以大拟小何不传四。况复名
    通义圆。于理无失。小在三藏。通乘共故亦
    名为杂。况通菩萨利钝复杂。云云者。一人四
    德以用对教及开显等。义如常说。空王等者。
    于佛亦是迹中本迹。若于阿难或未是实
    本。主尚晦迹弟子未彰。故亦不云空王劫
    数。言云云者。应具对上因缘等四。以明我
    观。亦应须寄因缘等四。辨次不次。此文已
    当约教观心。心境相对因缘观也。真妙望余
    本迹观也。以心观心观心观也。释闻因缘
    不分四悉。但通结云因缘。若欲分者初是
    世界。旧解下为人。报恩下对治。此文下第一
    义。初问。次大论下答中言集法者。然结集
    之言通有三处。谓一千七百五百。一千正当
    最初结集。七百即是佛灭百年。因于跋?擅
    行十事。舍那迦那白于七百。七百乃往??br> 舍离国。重结?衬峋侔详A过。言五百者。四
    百年后。因迦昵吒王请僧供养论道不同。
    因此五百往王舍城。更集三藏。今此从初
    广如诸文。展转从他自他别故。闻不闻异。
    未闻者乐欲。已得闻者生喜。并世界也。三
    昧是善及能闻力。新旧两闻因闻善生。言佛
    觉者。?是佛加。觉力如佛故名佛觉三昧。
    已证非从佛闻故云自能。用本愿力为持
    佛法生后代善。故旧解理当判属为人。报
    恩经者。第六佛求其为侍者。许已。仍求四
    愿。一不受故衣。二不受别请。三不同诸
    比丘。须见即见。四二十年中佛所说法重为
    我说。佛粗示言端阿难皆解。智速根利强
    持力故。又密说者。辨异觉力及重说故。己
    知他不知。名之为密。又大经佛告文殊。阿
    难事佛二十年。具足八种不可思议。一不
    受别请。二不受故衣。三不非时见佛。四
    见一切女人不生欲心。五持一切法不曾
    再问。唯除问于释种被杀。六知佛所入定。
    七知至佛所者受益不同。八悉能了知佛
    秘密法。胎经者。举初况后也。胎相尚闻况
    后诸经。面如净满月者。出育王经。此中亦
    用前之四名。及大经四句。然大经显圆。今
    乃义开竖约四教。随名便故不复次第。亦
    应具消四闻。所以令顺教意。本迹末云云
    者。一本事高难量。二本理深难思。三本迹
    化莫测。具如释如是中。观心中不闻。不闻
    下云云者。应具用上四。且对次第分属四
    人。具如昔经我闻故也。若依今文用妙观
    故。妙观下注云云者。开?显妙以明绝待。
    次释一时。初引肇意者。启初开也。运合宜
    也。嘉善也。佛化大运必称物机。故云善会。
    称机?是因缘和合。称机欢喜故云世界。
    此中世界即属此经。不同余文异余时故。
    引大论文明生世善治世恶。明二悉者。
    寄示相耳。复是论中释一时文。故且引之。
    然此直云时彼方两解。若云迦罗即是实
    时。若云三摩耶即是假时。论问。天竺释时
    凡几种。答凡有两称(别者如向)迦罗二字以浅易
    故。三摩耶三字重难说故。若除邪见不说
    二字。即是假时。若内弟子依时食护明相。
    即用实时。当知?是一时二别。故声难易耳。
    是故外人计时为实。而说偈云。时来众生
    熟。时去则催促。时能觉悟人。是故时。为因。
    故须破邪说三摩耶。故今文中以实时示
    内生善。假时破外断恶。第一义下云云
    者。道合之言正当嘉会。所发善根言通意别。
    须约教味以判偏圆。则四味三教权人理
    等。虽有道合仍须开显。故下约教仍存四
    别。此下中等亦如大经四因缘智。今经之言
    亦略开等。本时自行唯与圆合。化他不定亦
    有八教。言前诸者指向四教皆在迹中。观
    心下应注云云。文无者阙。此之?妙各有
    观与境合。名为一时。相即观者。今经观也。
    若将此观约前三文。例说可知。次释佛字
    因缘中。亦?应释觉。而但云时处等者。明
    觉之感应时及处耳。非其时处不感佛兴。
    时处异故当世界也。劫初劫尽是极长极短
    极苦极乐之时。余三天下富寿无我。非感佛
    缘。多病是减极。三小灾起谓刀疾饥。疾居
    其中故略云病。俱舍云。刀疾饥如次七日
    月年。止长寿时乐重举劫初短寿时。苦重
    举劫尽东天下去举不兴处。也并由寿定
    乐定保乐保常。不成机缘故不感佛此
    仍。且约人中处耳。若论天上小乘亦有得
    小果者如梵王得三果等。若准华严四天
    王及化乐天并无色处并不感佛。余经非无
    但除难处。言富寿者东名胜身胜南洲。故
    富寿亦尔西名牛货。以牛为货故云多牛
    羊也。北名俱卢此云胜处亦云胜生。于四
    洲中有情处货皆最胜故。南名赡部从树
    为名。于南洲中但举初后中间亦有六四
    二万。且云八万是减初也。百年是方极故。
    后减之初则弥勒也。今减方极则释迦也。未
    见果等。明感佛缘。虽略云地亦应云时。离
    车等者。大经二十六云。佛为离车说不放
    逸。离车云。我等自知是放逸人。何以故。若
    不放逸如来世尊应生我国。何故弃我出
    摩竭提。时婆罗门子名曰无胜。语离车言。
    频婆大王已获大利。佛出其国犹如大池。
    生大莲华。华虽在水水不能染。佛亦如是
    虽生彼国世法不染。汝迷五欲不知亲
    近。名放逸人。非佛出彼名为放逸(无胜者阿逸多)
    汝耽五欲。纵生汝国。汝亦不见。故此时处
    亦据多分。舍卫三亿非关苦乐。摩竭提者。
    此云不害。劫初已来无刑杀故。至阿?世
    截指为刑。后自?指痛复息此刑。佛当生
    其地故吉兆预彰。所以先置不害之名。日若
    不出等者。大论文也。日喻佛兴。池喻摩竭。
    华喻物机。佛若不出已未二善皆悉不成。
    未者下种。已者熟脱。然合喻中且约世间有
    漏善法。故举刹利等况出世善。故轻系地
    狱尚因佛出。乃有一念厌恶之因。后方得
    离。况复人天。故论云。若持五戒释迦文佛
    在汝家中。四姓举二且从胜说。对治中断
    有顶种。即断三界恶故。故名破恶。问。为人
    但至有顶对治何故破三界恶。答。真谛事
    理。于中道理。俱名为事。若前二教不得用
    此以为破恶。以让理故。今此圆教故得用
    之。言三乘者。即摄三教。以菩萨乘摄别
    教故。言余不能感者。约八相化。必出世机
    方能感佛。示九道身虽是感佛。不名佛
    化。故非感佛。善断之言在无漏智。种谓能
    生。垂尽非想复堕三恶。名为还生。一去不
    来故名为永。第一义中既云法性。烦恼即
    菩提。故云无动。生死即涅??。故云无出。佛
    无苦集已住法性。虽无动出不动而动
    动法性山。示断生因故名为动。不出而出
    出生死海。化九道生故名为出。此前皆谓
    实动实出。至此方知非生而生无动而动。则
    前二教及别地前但属三悉。引入今经第一
    义故。约教中先释。次故经云下引证。前明
    因缘说感应相。今既约教约四极果初成之
    相故并云觉。又自觉觉满则据于初。觉他
    通于初后。西云佛陀。此云觉者知者。对迷
    名知对愚说觉。名同对别并属自觉。故约
    四谛。即以自觉而能觉他。故云亦也。总相
    别相者。总谓无非无常别即观四念处。谓
    三界系及四圣谛。此别莫不皆观无常。老
    比丘者。从后异故。以通教佛亦可云老。而
    云带者辨异前教。如阿含云佛临涅??如
    老比丘诣纯陀舍。三十四心者。八忍八智断
    见。九无碍九解脱断思。断伏不同。具如止
    观第三第六记。具在婆沙俱舍及诸阿含。此
    教求作余释不得一念相应断余残习。作
    三十四心释终无其理。具如大品第十地。
    别佛具如璎珞及诸大乘五十二位。初地断
    无明者是。圆佛具如华严初住断无明者
    是。然小乘中立二无知。染污无知无明为
    体。不染无知劣慧为体。谓味势熟德数时量
    耳。然四佛皆云自觉觉他者。?是当教自行
    满位。觉智不同化境宽狭。是则遍搜大小乘
    教。唯有此四成道之相。具如玄文因果两妙。
    他释但有自觉等三。既无四教各具三义。
    如何分别大小教主。与而言之不出二教。
    若云坐莲华藏。或云三世诸佛皆色究竟
    成无上道。并别佛相。若隐前三相从胜而
    说。非谓太虚名为圆佛。别佛既云单论即
    是隐前二相。如目连不穷其声等。若法华
    已前三佛离明。隔偏小故。来至此经从劣
    辨胜即三而一。他迷一家所明四佛者。以
    弃旧译经论故也。如四阶成道。三乘共位。
    璎珞贤圣。华严融门。此四成道不可孱齐。
    以由设迹不同隐实覆本。故开权显本
    方知不殊。又诸教中各有五人说经。如大
    论云。佛及声闻天仙化人。及华严中加诸菩
    萨。又有众生器世。而皆以佛为教主也。然
    准大论下四印定。即名佛说。又华严中刹
    说尘说菩萨被加。亦无印述。余三佛力通得
    名经。故大论中所破并能通具四教。若得
    实意。方知四佛体同用殊。讲华严者。皆云
    我佛。读唯识者。不许他经。故至今经乃
    知指昔。唯佛究尽斯言有在。次引经者。像
    法决疑中通佛云大身小身者。以云带老
    比丘故。约本迹中初寄本中体用。故云本
    一迹三。中间下次明迹中应化胜劣。他受用
    报皆在迹也。但生灭之言多在应化。唯本地
    四佛皆本者准例而言。则迹中体用俱迹。本
    地体用俱本。具如玄文本因果妙等料简中
    说。观心中觉?是智六即判之。有本无云云
    者。或是脱落。应先辨藏通至别圆中。方乃
    得云偏圆二觉。然次第中亦可摄得藏通
    二佛。或略之耳。若望前三境智因缘佛也。
    藏等四观四教佛也。中望空假本迹佛也。己
    心即是观心佛也。次释住中全用大论。恐
    他不晓故初标云能住所住。若但身土但成
    世界。心法相依方成三悉。他人唯许身依
    于土。乃成佛心无所依法。忍土者。悲华第
    五云。何因缘故名曰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
    毒及诸烦恼故也。能所异故名为世界。故大
    论云。住者四仪住世(今文世界)。复有三种。一者
    天住谓欲天。今云十善。二者梵住即色天。
    今云四禅。但名异耳(今文为人)。三者净住即三果
    已去。今云三三昧者论云。入三三昧即得
    初果。三三昧为对治者。以为三明近对治
    门。具如止观第七记。论又云。布施持戒善心
    为天住。四无量心为梵住(前从果此修因)。三三昧为
    圣住。圣住?是净住耳。论又有四住。天梵圣
    佛。更加佛住即今文中首楞严是。故今四住
    收论文尽。若以教收四教并有前四悉义。
    四佛并为第一义天。但前二佛不得云用
    首楞严耳。问。若尔。今释佛住何以三悉但
    约欲色及以三果。能住所住俱非佛耶。答。一
    从通以趣别。二将胜以摄劣。言从通者。
    从广之狭。言从胜者。佛依王城必摄欲
    色及以三果。有人斥云。今释住王城何以
    引于天梵等住。此人不曾读大智论。此是
    彼论释住正文。论具二意如向所述。若?
    以色身住土以释住名。则大菩萨神无方
    所。便无所住。况复佛耶。故普贤观。常寂光
    土是佛住处。岂王城耶。故下约教皆以涅??
    而为所住。次约教中涅??皆是所住之法。并
    约第一义也。释前二佛皆云有余无余者。
    巧拙虽殊所灭不异。后两秘藏证道亦一。前
    三佛下判?妙者。别教证道虽妙。从教道
    故判?。言能所者。若约理判如向所说。
    若约事判?是依正他受用土。故判为?。若
    约中理虽俱秘藏亦是从教。今经是圆复
    须开显。故名妙住。本迹中言三藏佛应涅
    ??者。应字平声。若据灰断即应入灭。入灭
    本也。由慈悲故所以住世。?名住世以为
    垂迹。此佛报生无别理本。通佛扶习此从
    因说。以六七地入空为本。以誓扶习利
    他为迹。果同三藏故从因说。别圆同云熏
    法性者。教证小殊。然皆因时起四弘誓冥
    熏法性。但明法性即离不同。智断虽殊法
    性无别。当知下。总判前文以明本迹。本迹
    莫不皆由慈悲。前四俱迹故须更云本佛
    住也。以慈悲下判。既开迹已岂别有本。次约
    观中以智为佛。智住无常及空假中。前直
    相对故四观不同。次约住意故云以无住
    法住于境中。故无住之言通于四教。?智
    谓住于理实无。若在圆中便成绝待。王城
    者。准西域记。此城崇山四周以为外郭。东
    西长南北狭。周一百五十里。子城三十里宫
    城北门是调达放醉象处。东北是身子逢马
    胜得初果处。东北十四五里至鹫峰山。是
    说法华等经处。斑足缘亦出仁王。论中又
    有异释。论问。如王舍城迦?陈薏?弈巍2?br> 有王舍。何故此城独得名耶。答有人云。是
    摩伽陀国王子一头两面四譬。时人以为不
    祥。裂其身首弃之旷野。有罗刹女名曰?
    罗。拾取合之而乳养之。后大成人能兼诸
    国。乃取诸王八万人(下去同今疏文)楞伽又云。昔
    有王游猎。马惊入险乃绝居人。共[牛*孛]师子
    居而行丑行。生息长大名曰斑足。后绍王
    位领七亿众。食肉余习非肉不餐。后乃食
    人所生皆是罗刹。余与今文大同。四非常
    偈者。?是四无常偈。具如止观第七卷记。
    言得空平等即是初地者。彼既共教小即
    初果。大即干慧或在见地。别即欢喜。与大
    经梵行意同。若尔。何故闻无常而悟大耶。
    答已闻般若复闻非常。恐其吝国。正助合
    行因得大益。此约斑足缘异故属世界。千
    王取血等。虽失小国迭知大国。生善属为
    人也。百姓排舍以免烧恶。即对治也。斑足
    得道第一义也。注云云者。大论与诸经所
    出既多不可尽具。虽多不出四悉。约教中
    四见。然辨土横竖具在净名疏。即如下文
    纯诸菩萨等。例知者。以娑罗例王城也。本
    迹观心在后者。后与山文合明观心。后文
    仍略俱不出本迹。若例上下应云本住王
    三昧三德之城。迹居忍土之王城耳。梁武等
    者。字应作睢。其鸟似鹰。云似鸱者。或恐
    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雌雄各居欲交俱鸣
    交已各去故以之类皇妃也。诗云。关关睢
    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今江东人
    呼为鹗。好在江洲。梁武意谓睢形近鹫。故
    引之耳。此属世界也。又解山峰下为人。覩
    者生悦故也。又云去对治。能藏恶故亦当
    治恶。又解去第一义。三乘圣居是第一义。次
    辨五峰及后问答。但是第一义中释疑及
    分别山相。非四悉摄。又增一三十一云。佛
    在灵鹫告诸比丘。久远同名灵鹫。更有别
    名汝等知不。亦名广普山负重山仙人窟山。
    恒有罗汉菩萨得道。及神通诸仙所居。有
    五百辟支佛住。如来欲下先令净居天子来
    此告令令此土净。却后二年佛现此间。支
    佛闻已烧身入灭。何以故。世无二佛国无
    二王。一佛境界无二尊号。此山高下亦复不
    等。四十七云。俱留孙佛四日四夜行至山
    顶。那舍佛三日三夜。迦叶佛二日二夜。释迦
    牟尼须臾至顶。并以罗阅只人行也。时渐
    末山渐下故。文阙本迹。应云本住三德大
    涅??山。迹居灵鹫。又本迹各有灵鹫。寿量
    云。常在灵鹫山本也。约观中先解王舍中。
    初立观境。言心王造舍者。识阴为王。造业
    诸心必有心所。今欲消王。且以善恶心王
    以对无记之舍。故云王造。若析下四观。此
    示观解异于他经。应如止观十乘十境。下
    去皆尔故注云云。后两重云若观。即后二教
    观也。亦须分别相别不同。具如止观不可
    即具。约山作观亦先立观境。正当观阴。具
    如止观第五去文。别圆观中既云山即法性
    正因法身余之二德准诸文说。故知此观
    不同他见。所以又约山为观者。山城虽殊
    同是依报。是故约之以观正报。又诸观境不
    出五阴。今此山等约阴便故。以诸文中直
    云境智。自住其中等者。以大经及此经意
    共为自他。定慧力庄严即自住其中。以此
    度众生即安置诸子。云云者。亦应于此以
    辨二观同异之相。方便正修简境及心。并
    对前二以辨权实等。乃至四观亦须开显
    等也。次释中字。既在山城之中。因缘等四
    具如彼释。今但消中字义耳。欲更说之。先
    约所表以具四悉。常好中道赴欲也。升中
    天中日降为人也。中夜灭对治也。说中道
    第一义也。诸教皆有中道。但有有体无体之
    殊。本迹者。观圆理本中也。示离断常迹中
    也。今经是开显之中。若约观者。即空即中具二中也

    法华文句记卷第一(中)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