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法华文句记卷第一(上)_释序品初

    释序品初

    言文句者。文谓文字一部始终。故云。文即
    是字为二所依。句谓句读义通长短。故云。
    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此亦不论色行等体
    今但以句而分其文。故云文句。古之章疏。
    或单题疏。或单题章。章谓章藻。诗云。彼都
    人士出言成章。亦云章段。分段解释成若
    干章。疏者。通意之辞。亦记也。又疏音即疏
    通疏条疏镂也。今并不云者意如向说。题
    下注中六难意者。此用下文法说叹法希有
    中。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
    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
    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章安于经闻法能听
    二难之中。义开为四。谓传译等合成六难。
    然闻法中正在时会及以阿难。义通像末。故
    藉传译则可得闻。佛出已难出仍不值。故
    经多劫闻者尚难。况修行开悟说记流通。于
    中初二约主约味。三四叹教叹行。五六自
    幸省己。故初二在佛三四属师。五六斥己。
    故三双中一一皆悉先通次别。且初二中出
    世犹通。通一代故。次说则别。别在今经。次
    三四中初传译师通一切教。次教诏师别我
    所承。次五六中闻讲仍通与他共故。一遍记
    别唯属己故。故三双中从宽向狭。是故后
    后狭于前前。故自佛出来。乃至闻于自悟
    者说一遍记故。故记佛乘最为甚难。言主
    味者。主兴不易。复经四味方演此经。故知
    初二诚为不易。言叹教者。传译不易经涉
    山海。虽至此土民主道合。国无诸难方可
    传故。言叹行者。禀承南岳证不由他。宿
    植所资妙悟斯发。言自省者。自幸得闻谦
    已辄记。故玄序云。江陵禀受玄旨。建业方
    听经文。补接才成一遍而已。况二十七听
    六十九治。始末四十余年乃成第七修补复
    难于传译前加结集难。合为八难。以结
    集时亦假王臣大众和合。若魔若外令不得
    便。添谓添破古师及引经论。谓斥非以显
    是。削谓削其繁长及成文体。使文约而义
    丰。破古不全我已。加彼异见故但云添。
    削乃唯在于已。初记繁[?`/仍]故须云削。故玄
    序云。或以经论诚言符此深妙。或标诸师
    异解。验彼非圆。留赠后贤者。玄文序云。斯
    文若坠将来可悲。涅??云若树若石。斯经
    称若田若里。后代行者知甘露门之在兹共
    期佛慧者。自非灵岳亲承道场契悟。搜一
    代教旨显五味宗极。将何以为后贤佛慧之
    基址耶。故佛慧之言。须开三教果头之权
    实。发四味兼带之大小。则人理教行之有
    归。开示悟入之无异。方是今经之佛慧耳
    问。诸经中圆与此何别。而必须云开方是佛
    慧。答。圆实不异但未开显初心之人谓圆
    隔偏。须闻开显诸法实相。若已入实但论
    增进。权人至此一向须开。委释等者。别解
    题名方七八卷。以初名中总三法故。三法
    始末亘一部故。何者。一部之中莫过本迹。
    本地总别超过诸说。迹中三一功高一期。故
    一中之三永殊前教。即三之一不与他同。
    即迹而本寿量方谭即本之迹具在今说。且
    如迹中体非因果。依之以辨因果因果取
    体方有胜用。如是三法并由开显。若不先
    了能开之妙。将何以明所开之?。故对迹
    辨本理须分判。所以释题不可率尔。题下
    别释理非容易。以由释题大义委悉。故至
    经文但粗分章段。题名文句良由于此。故
    但分文句。则大理不彰。唯谭玄旨则迷于
    起尽。若相带以说则彼此无归。故使消释。
    凡至大义并指玄文。名体宗用三。一总别
    寄行约教。故知全迷玄文大旨。而欲以文
    句消经。固蔽理观深微。而但以事相释义。
    言弘斯典者远矣。今问弘经者为名利壅
    己。为大悲益他。自行暗于妙宗。何殊无目
    而导。彼此俱迷自他咸没。又妙法之唱非唯
    正宗。二十八品俱名妙故。故品品之内咸具
    体等。句句之下通结妙名。教行人理彼此相
    摄。使妙旨不失稍似弘通。衣座室诫思之自
    克。然遍列事难不可恒尔。今随义便广略
    适时。故方便安乐寿量普门。并是本迹之根
    源斯经之枢楗。必须委简余则随宜。序者
    下。一部大名已指前释。一品别号此下略申。
    ?惫?嘤卸??似飞?鸫蔚凇=窦宜媸妥?br> 意可知。然品品初通有四意。谓释名来意释
    妨释文。释名必须因缘等四。来意释妨。或有
    或无。或释名中即带来意。有妨须释何例
    然耶。又释名与义更互有无。故释名一种。或
    于义前别释。或带名以释义。纵于义前别
    释。还将别以贯义。名义若显则一品可从。
    故使品品全同部旨。如是释者。方镜于迷
    途徒自云云。此彼淆混。若得此意至下
    易知。今初释名云训庠序等者。先释字训。
    次释字义。然释训中复似从义。庠谓安庠。
    学舍养宫并非今意。尔雅云。东西墙谓之
    序。别内外也。此可借用以释别序。如
    由别序。方异诸经。通序异外亦可兼用。
    所以初用字训正从别序。故云阶位等也。
    兼用安庠。即非忽卒越次意也。亦二序共
    有。若对辨者必先证信后发起故。必先发起
    后证信故。必先二序后方正故。二序各有
    前后亦尔。故光宅生起非全失理。但阙
    表报是故斥之。故阶位之言义兼通别。问
    答之语不关于通。先瑞后问次第故尔。弥
    勒文殊即宾主也。若问若答皆庠序故。伏疑
    伏难宾主存焉。经家下从字义释。三义分
    二。次通二别。二序之中通复冠别。二序俱
    首通最得名以冠于下。冠即是首。故云冠
    首。是则二十七品方名为经。以序从正通
    名经也。故云妙法莲华经序品。言由述者。
    瑞疑由也。问答述也。文中不以疑念对由
    述者。亦可两兼。谓发语宣疑亦可云述。
    集众亦可以为远由。疏故且置。言?U引者。
    以譬显也。讲?U家之引故名?U引。亦可正
    ?U亦得名引。如歌引舞序义可知。故正说
    如?U二序如引。故引亦歌也。谓谭述也。亦
    引发义。古人章疏以胤音之便。作胤释。又
    迷章草以?U为呼。以胤为彻。鱼鲁之谬自
    古有之。彻字则成两重之误。具此三义者。
    品兼通别故须具三。品者。序名在别。品
    义则通下去诸品以通从别。不复更释。故
    但释别以置于通。此中先翻名次释义。后
    明立品所以。所言义者释品字义。非品
    题义。故字义则通题名从别。言义类同者。
    诸品咸然。聚者是谁故出其人。初泛指他
    经。如心地品佛自唱也。如大论者。即论
    所述大品一部。结集之家本唯三品。一序。二
    魔事。三嘱累。言译人者。亦指大品本唯三
    品。什公伪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译讫。
    乃依四意以类加之。成九十品。谓人义法
    事。人如楼那义如观空法。如三假事如
    魔事。亦如大经纯陀哀叹等。又非译者但
    补助译人。即谢公加也。准知诸经非佛自
    唱及以集者并译人添也。次正出今经。如
    药王品云。佛告宿王华。若有人闻是药王
    菩萨本事品。能随喜赞善者等。又云。宿王华
    以此药王菩萨本事品。嘱累于汝。乃至云若
    有女人持是品者。尽是女身后不复受。
    妙音品末集经家云。说是妙音来往品时。四
    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忍。普门品末经家亦
    云。佛说是普门品时。八万四千众生。皆发
    无等等阿耨菩提。乃至陀罗尼严王劝发品
    末皆然。故云等。译人未闻者今经所无。若
    无集家之言。及无佛自唱语似属译人。以
    文中诸品先足。当知并是集者所置。信无
    译人明矣。故今经自余诸品。多是结集者所
    置。以无闻品益故。故品后无结耳。以通
    从别应具四释。以通序中句句皆存因缘
    等四。别序时或阙于一两。故释序字阙于
    四义。若二序相对义立亦可。二序不同世界
    也。别序发起欣慕即为人也。通序证信除疑
    对治也。二序序正第一义也。约教等三具如
    释三段中是也。若别约通序者。五义不同
    世界也。通皆除疑对治也。通皆生信为人
    也。通皆序正第一义也。余三及别序准此可
    知。佛赴缘下欲分节经文。先辨分文有无
    得失。于中四。先泛引诸经论。次古讲者之
    失。三明品非章段。四泛示分节。初文者全
    非分文。次古失者。古来讲者多无分节。至
    安公来经无大小。始分三段。谓序正流通。
    殆者危也。非今正意亦几也(几巨依切近也)西京赋
    云。人生几亡。言起尽者章之始末也。若分
    节已大小各有总别起尽。三又佛说下意明
    立品。但从义类不从文相。故贯散二相不
    可立品。亦非分节。四增一下经论亦有分
    节之例。况末代弘经须识宾主。故小乘三藏
    各有所开。增一序云。阿难说经无量数。今
    且总略为一聚。我今分之为三分。契经一
    分。律二分。阿?酬季???帧F蹙?竦蔽?br> 四段。初名增一二名中。三名曰长多璎珞。
    杂经在后为四分。乃以四含名为四段。故
    今承此借为分节。律开五部者。佛灭度后
    一百年间鞠多持法。所化众生不相是非。但
    为一部不?衬岵亍<窗耸?小R话倌旰缶隙?br> 有五弟子。各执一见不能均融齐一。遂分
    一藏以为五异。如析金杖不失金用。今
    分文亦尔。虽分为多段知大旨本一。以所
    分对本故云及也。阿?酬伎??阏摺N闹?br> 自引阿含六度。非六足论。如增一云。菩萨
    发起大乘法。如来说此种种法。人尊说六
    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慧力如月初。
    逮度无极覩诸法。佛说种种不出此六。
    亦似分章意也。若六足论全非今意。如云。
    一集异门足一万八千偈舍利弗造。二法蕴
    足有六千偈。大目连造(此二论唐三藏译)三施设足一
    万八千偈。迦多演尼子造。唐三藏将来未译。
    此三论佛在世造。四识身足有七千偈。提婆
    设摩造。即佛灭后百年。五品类足佛灭后三
    百年。世友造。六界身足有六千偈。三百年末
    亦世友造。迦多演尼子造发智论。以前六义
    少如足发智义多如身。则足前而身后分义
    不便。况此六论并唐三藏将来。隋时未有
    不合指之。况无分节之相。中破云。前之三
    论既在佛世。如何却与佛灭后论为足。未
    必全然以身摄足耳。又成论云如六足阿
    ?酬妓嫡摺V噶?惆?酬悸邸9什欢苑⒅?br> 为身。谓根性等者略列?b度。?b度西音此
    云法聚。以分一部为八聚故。谓业使智
    定根大见杂。文云根性道定者。根性是根。
    道即是智。但略举三余如向列。大论问。八
    ?b度谁造。六分阿?酬即雍未Τ觥4鸱鹪谖?br> 失。灭后百年阿输柯王会诸论师。因生别
    部有利根者尽读三藏。欲解佛经作八?b
    度。后诸弟子为后代人。不能全解作略阿
    ?酬肌F涑踉煺呒村褥寡印L烨紫麓我?衤?br> 有七功德五示现等。以例分章。七功德者。论
    云。此法门初第一品明七种功德成就。一者
    序成就。二者众成就。三者从为诸菩萨说大
    乘经去。欲说时至成就。若说无量义经。即
    欲说法华时至也。四从说是经去。名所说
    法随顺威仪住成就。以入定故名威仪住。五
    从放光去。名依止说因成就。由放光故见
    他土说。六从弥勒疑念去。名大众欲闻法
    现前成就。由问故答。故云欲闻。七从文殊
    答问去。名答问成就。论云。于序成就。又有
    二种。一者一切法门中胜谓如是等。验知论
    主全许一部。为法门中胜。方指如是等为
    一切法门中胜。一切法门即一代教。不然如
    何消释一切之言。既一代教中最为其上。具
    如药王品中叹教文也。下六成就各有分节。
    五示现者。论亦云五分。一叹法胜妙分。二从
    吾从成佛去。叹法师功德分。三从尔时众中
    去。智众定疑分。四从佛告舍利弗去。定记
    分。五从舍利弗诸佛出五浊去。断疑分。河西
    下正明分节。河西如本传。江等瑶即吴兴小
    山寺(具如别传)光宅转细者。如东安法师(唐东阳永安寺旷法师)
    讲三论及法华等诸经。并着章疏。贞观十三
    年正月十五日入灭。反屈三指即第三果人
    也。着法华疏四卷。初云。自梁陈已来解释
    法华。唯以光宅独擅其美。后诸学者一概雷
    同。云师虽往文藉仍存。吾钻仰积年。唯见
    文句纷繁章段重叠。寻其文义未详旨趣。
    今对云义以研法实。大师专破良有以也。
    故知云公望前转繁。今家处中无彼二失。但
    存大旨不事繁碎。重?下章安斥古。?者。
    猛雪重雾也。能翳太虚之清气。使三光隐而
    失曜。故碎乱分文失经之大道。三轨隐而靡
    用。津者。济渡处也。若细分碎段非求经旨
    者所宜。如在歧道有问路者。不答问者
    所之。而广谭逵经故非问者之要。昙鸾北
    齐人。斥云。细科经文如烟云等为疾风所
    ?。?者。风飞也。隐翳太虚。杂砺等者。准彼
    应作条例字。谓科条如尘。或是转其言借
    势用语。非全同彼故。砂石精者曰砥(音止)?
    者曰砺。杂尘随?同其烟翳。言若过等者。
    以此望古进退俱失。是则昙鸾亦未全许
    碎擘经文。庐山龙两解。前云身方便等者。
    意云。自宝塔已前说权说实。亦以法华前
    权为言方便。至法华为言真实也。从宝
    塔下古佛现全身。今佛集分身。古身命今
    身。今身诣古身。二身俱处塔表法今古同
    身方便也。寿量久成尘点尚倍。中间被拂伽
    耶非真。身真实也。道理必然。偏立成失。前
    可无身后岂无说。但依权实本迹。任运俱
    收身说。若但语身说则本迹事昏。但谭本
    迹乃身说自显。故寿量中云。或说己身。或
    说他身。故身说具足。方便已下说必有身。
    何须致惑。第二释中玄文广破。以今二门
    各有因果故也。齐中兴印者。中兴寺名(具如别传)
    玄畅以迹门流通中达多持品。及将本门寿
    量后流通中神力等。共为果分。果在本门
    又分护持。护持即是流通异名故不可也。又
    有师去。此师意以正宗为体。但在迹正。不
    知却以本门之正反为流通。而云受持功
    德。迹与昔教容可有同。本与前经一向永
    异。翻将永异混乱流通。故不可用。有师四
    段。但合二三为正。甚符经文。但阙立本
    迹二门。各有三段意耳。其名既阙义恐不
    周。光宅二十四段者。具在彼疏云云者。象
    气之分散。如云在天非可卒量也。意言下
    未说者尚多如云。下去皆尔。已下有列光
    宅分文者。多分与今大同小异。兰菊者。章
    安破计也。佛赴机说当时称会。后代分节
    寄兹显理。固执成诤进退俱非。纵有异同
    彼彼兰菊。仍许得意者为言。纵不全违圣
    心终是人之情见。若粗得通用不须苦诤。
    恐失四益。易云。其臭如兰者。古人一向以
    气为臭。天台者。章安对古故别云也。天台
    之名具如止观记。今记等者。虽复两存。且
    用初意。故云从前。问一经云何等者。问意
    既存两释。问后何妨。所以二释之中不专
    后释者。以本正前立流通故。且一往耳。答
    中云华严处处集众等者。处会具如释签
    所引。每一会处皆先序次正。以住处庄严
    义当于序。言集众者。如妙严品名号品光
    明觉品及一一会。皆先集众。意明一经具
    多别序。阿含篇篇如是者。此明一经多通
    序也。彼四阿含各合多小经。以为一部。每
    一小经不出一纸半纸。唯长阿含游行经文
    独有两卷。又有大本经自为一卷。一一经
    首皆安五义。既以阿含而为通号。故以部
    内小经为篇。大品前后付嘱者。明一经内
    有多流通。故第二卷中有累教品。为前付
    嘱。第二十七有嘱累品。为后付嘱。准彼三
    经二序何妨。言不安五义者。释伏难。难云。
    若尔何不同彼阿含。今本门亦安如是等
    耶。释意者。虽申今经本门非首。然须更释
    阿含之妨。阿含多通序本门亦应然。然阿
    含兼别经是故非次首。亦得安五事。今经
    同一经故但别无通。是故但以华严为例。
    故阿含缘起各别。今经缘起不殊。是故本门
    不安五义。迹门但单流通者。以迹望本以
    本例迹。本门非首但安别序。迹门非后但
    单流通。故但有劝持无嘱累也。故从法师
    至安乐行。凡有五品。明弘经福深以劝流
    通。若本门中先以灭后五品去三品半。为
    劝持流通。从神力去凡有八品。明嘱累流
    通。迹门之后经既未竟。非流通次未须付
    嘱。言云尔者。如后消文。言帖释者。但今
    通途消经尚异诸见。况法华部又异诸经。
    故一一句四意消释。仍恐后来不达四意。
    预为四重消释四意。言得意者。至消文
    时或四释不备。但存一二余者比知。次释
    四意所以中。初问意者。若略但一广应无
    量。既非广略二途不成。匪者非也。何故唯
    作此四释耶。答中一文具有二意。一者总
    明四义所以。二明四中一一所以。两义咸
    得以为处中。一者唯四不多不少。次因缘
    下明一一不失不差故。一虽处中仍须至
    四。四摄义足故不须过。假使过此摄在四
    义。故四及一并名处中。如十妙等。一一妙中
    亦具四意。十亦入四犹名处中。今?须此
    四。故得名中。故初意云广则等也。若无初
    意尚不殊外计。况因缘语通通于一化。始
    自地狱终乎佛界。中间顿渐若教若味。故
    须知今大事四悉非余感应。开显四悉一道
    无外。久远四悉诸经所无。观心四悉一观遍
    收。人理等四准说可见。以此四悉通于始
    末。约教等三亦须遍述。意则可知。若无次
    意不辨偏小。故以四八简开废等。望昔
    部教今方真实。一切能诠无复异称。故须明
    之以彰妙典。无第三意谁知迥出。一期教
    中所谭身土。中间今日无非迹施。指彼大
    通犹如信宿。先愚密教复迷迹身。至此方
    ?守株尚昧。无第四意将何以辨能诠教
    功。将何以为久成行本。故一一句入心成
    观。故云。观与经合非数他宝。方知止观一
    部是法华三昧之筌[罩-卓+弟]。若得此意方会经
    旨。总斯四义方可略显一部旨归。故云略
    则意不周。当知二三尚略一何能逮。处中至
    四令义易了。故一一句得斯四义。则使句
    句咸异诸教。则法华之义诚为不难。故云
    易了。次因缘下明一一别释。于中初是因
    缘。次若十方下是约教。次若应机下是本迹。
    次若寻下是观心。初因缘者。初文正释。始从
    如是终至而去。无非真实感应道交。故知
    今经感应妙也。法华已前小及钝根一向无
    机。理是而迷故名虽近。机生未契故云不
    见。慈亘始末名善根力。事理不同故名为
    远。无谋而会故云自通。故尔前感应妙道未
    交。诸部异同教主优劣。被物渐顿施设不同。
    一一无非感应意也。虽通名感应显益未
    周。虽通名四悉浅深差别。若兼若独盈缩
    不驯。来至法华方成一味。言无机者。反
    以昔无而释今有。慈善根下正明今感故
    有今应举远而通明时不差。无缘慈遍何
    择远近。但无机谓远有感必通。诸佛不来
    众生不往。机应相称故曰道交。慈善根力者
    相通事别。其事略如止观第六记引大经十
    四梵行品。诸佛神变皆慈为本。故一切法皆
    由慈立。故经云。若有人问谁是一切法之
    根本。当言慈是。故以感应摄一切法。次夫
    众生下。疑问意者。既云四义乃曰处中。?
    因缘一义尚机众。应众其义更广何名处中。
    义似过四故云更也。所言众者。即五乘九
    界等也。次大经下答意者。四尚处中一广何
    爽。故事广义中亦名处中。故引大经。门虽
    无量神通摄尽。神通即是应之异名。对感即
    名感应故也。然神通之名义兼大小。感应
    之称唯局在大。大中通于地住已上。今此正
    当极果用也。故神通之称一名摄诸。尚得
    名略。义非广略岂不处中。能应既然所应
    准此。故设应虽众不过于慈。求脱虽多讵
    出于感。故感应二字处中明矣。次若十方下
    约教中先举广出妨。次今论下释出处中。
    初出妨者。感应二名虽即处中。通论化事。
    十方六尘教法弥广。是则约教处中不成。次
    释者。今论娑婆唯禀声教。虽有显密若开
    若废。望彼诸土亦名处中。是则令前声教
    感应处中更明。则甘露门开者。则言乃表唯
    声益。故实相为甘露。诸教为其门。门无开
    闭理非通塞。此土入者不假余尘。由之通
    理故曰门开。言依教者。应云声教。但是
    言略。虽有灭后色经。乃至名句行蕴所摄。
    净名香饭及以法行思惟悟等。并以金口声
    教为本。不少不多故云明矣。约本迹者。
    亦先举广辨妨。次从须置指下。释出处中。
    次故肇下引肇证成。初文者。应机举前因
    缘。设教举前约教。机多教异其迹必广。当
    知本迹不名处中。若准门开之言。则唯圆
    处中已如前说。今将本望迹中间今日。声
    教感应开已复施。废竟还设故云权实。一代
    尚广况实成后。中间施化对机差别。言浅
    深者。权实理定浅深义通。故重言之。次明
    处中者。前以声教望于感应。故将娑婆而
    对十方。则娑婆声教处中义足。今欲论一
    本故却对多迹。迹多虽广如指一月众影
    自归。岂以能指四指有四。令所指一月非
    一。故置迹寻本处中明矣。次引肇者。但借
    其言不用其事。肇用融公九辙。九辙未当
    引者如何。故彼本迹无生辙云。多宝不灭释
    迦不生。多宝本也。释迦迹也。本不灭迹不
    生。不生不灭本迹虽殊。不思议一。岂得以
    多宝之本。垂于释迦之迹。若借彼显今。以
    久为本望今为迹。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
    次明观心者。亦先举广辨失。次但观下正
    明处中。初寻迹等言语前三意。有解无行
    何益自他。迹遍十方故名为广。本指最初
    故名为高。徒寻他果之高广。何益己因之
    该深。若以信行为乘。及知常住远寿。寻他
    高广有何不可。但设教显本本令契理。故
    不契理名数他宝。华严经偈具如止观记及
    释签。但观心故。达己心之高深见己本也。
    以理摄故。达己心之该广见己迹也。一念
    心起彻实相底。故名为高。具足诸法故名
    为广。又即权而实故名为高。即实而权故
    名为广。若非此观但感前三应。则教下须
    开果权须废。故教被会名为有穷。权观须
    改机非妙感。是故机成亲能有感。观成入
    位己利非他。是故观心具上三意。况入位
    有本垂迹设教。三义具足何得不用。故观
    心处中。虽则四意展转相生。以前前为广
    后后为中。但存当分皆名中故。故此四意
    从事名殊。应以后后转入前前。总而论之
    不逾感应。但初名感应者。且舍通从别。
    以无下三?妙莫辨。是故四悉浅深未分。
    故得声教方辨感应权实不等。会归圆极
    教之功也。虽知圆极并在今经犹覆久成
    而迷其本。若拂迹应咸由本垂。开迹中感
    应。即本地感应本迹?是一妙高广。虽知高
    广机成由观观成有感真感应也故知感应
    通贯下三。况复一一展转相摄。理虽相摄事
    必甄分。三引证者。初证感应。又云下证教相。
    寿量下证本迹。譬喻下证观心。初文先引。
    若人天下释。初言因缘者。即感应之别名。名
    异义同故得为证。但因缘名通不局能所。
    故止观第一云。或因于圣缘于凡。或因于
    凡缘于圣。纵无强弱亦可互为。何者。从机
    则机亲而应疏。从应则应亲而机疏。故使
    更互受名不同。但感应之名不可互立。大
    事因缘虽在迹门。据理应须双指本迹。
    但佛出世正为显实。故且从迹。又复让下
    本迹故也。释中先举非。次实相下显是。
    初举非中所以不简三教菩萨。唯斥人天
    小乘者。具如玄文。从难从要下去例然。言
    不成机感者。非今经之广博实相因缘
    故也。次显是中。既以实相一大对简小
    理。其义即足。故不暇开等兼等简之。既
    得云大亦应云深。言佛指此为事者。理
    不名事。但佛欲以此理化人。故名为
    事。能化所化故云因缘。次证教中初正引。
    次当知下结教意。三大经下重引。初正引
    者。种种之言义兼一代。若在他部意未
    必然。佛道者。别指今教。故自此已前意归
    于此。次结意者。微谓诸教初心人天小善。
    着谓诸教果德。权实微着皆为独显。故云
    筌蹄。种种之言及以微着。必须八教方显四
    味为醍醐筌蹄是故筌蹄并譬能通。权教
    权部并为一实鱼免而施设也。或作蹄。苍
    颉篇云。取免具也。庄子云。得免忘蹄。作此
    蹄字。今时俗依之。说文作[罩-卓+弟]。若言蹄是足
    者。能诠不成。若言蹄是迹者。其义亦疏。寻
    迹得免义岂尔耶。今须从义以[罩-卓+弟]为正。次
    引大经者。引彼大经重证今部。则以一
    实为第一义。?软须指四味权实。引证本
    迹中三。初约师次约弟子。三结。初文又二。
    初正引本文。次方便下引迹文。以迹中此
    文密示本意故也。若显露说即迹中本迹。下
    文显已通得引用。弟子者。亦是举资密显
    于师。弟子尚非实小验知师非近成。利根
    纵其已知。须待弥勒扣发。见本眷属闻说
    不疑。言云云者。广在下文。兼斥古今诸
    师。尚不知师之本迹因果特出诸教。况弟
    子耶。又弟子之本诸经容有。如文殊观音等
    也。师之久本出自今经。证观心中先引。次
    当知下结意。初文者。事论?是信身子说。
    义当见佛。汝所说者。必从佛闻。能闻之人
    必是声闻菩萨故也。故闻汝说即是见佛
    等也。次结意者。所闻是法。于能观心即名
    为佛。义当见佛。心所即是弟子等也。即于
    己心识三宝一体其理宛足。具如闻说已下
    文是。注云云者。将向观义。对闻说已下
    文唯在一念。又若具足应约因缘约教本
    迹。以明观心。则有三观对境因缘。诸教理
    观三宝境本观迹。及施开等思之可见。示
    相者。唯约今经示四种相。虽始自如是
    终乎而去。皆用四意。但文势起尽用与不
    同。如释通序则句句须四。通贯正宗及流
    通故。若释正宗则本迹各三。义通四种。若
    释流通还须具四。通收正宗。又正宗中迹
    门既阙久远本迹。所以借用体用本迹。则四
    名不阙。又序中约教须观文势。或须以五
    时分别。则教在其中。或须以诸教分别。则
    将时以判。正中约教则一向明开。本中约教
    则不从教判。但点远本远妙自彰。若解斯
    文则一部经心如观指掌。四意消释无劳
    再思。故今且寄三段大文。通示其相。既了
    通已还将此意委悉别消。初因缘中未暇
    历品。且示三段即种熟脱。然种等三亦须
    约于序等三法。以辨因缘。若唯序等。则无
    阶降过未因果。若唯种等闻无所从。以种等
    三于序等三。所从得益不同故也。且如序
    中通序在灭后。别序通过现。若佛在世别
    序五中节节益异。如说无量义。密得种等
    三益不同。故覩定见光觉动蒙华。乃至问
    答亦有种等三益可知。正中本迹诸品不
    同。故通别序至佛灭后。被流通人劝持诵
    说。亦有种等。况正宗耶。故寄此两三方晓
    因缘。初约种等者。须寄教相方分有无。
    故诸教因缘长短不等。如三藏人三只百劫。
    ?云自修六度肥功德身。相好庄严。与物
    结缘为种熟脱。通教初心自行近从七地留
    惑润生。与物结缘云初下种。两教入灭无
    未来化。但成佛时而熟脱之。教权理权非今
    经意。别教初地尚能具之。何况果满。别教虽
    具教终是权。况复能有本因远种。今经本迹
    二门施化并异他经。此文四节良有以也。故
    四节中唯初二节。名本眷属。初第一节。虽
    脱在现。具腾本种故名本眷属。今不云是
    本者。以同在今始脱故也。本种近脱者。以
    弥勒不识发疑故来偏得本名。然现脱者若
    未得佛智。犹未能知种。今出其意耳。于
    中为二。初明种等三。次明序等三。初文四。
    初正明因缘。次虽未下释疑。三其间下约
    三世九世。以释因缘。四何以故下。引证三
    世九世因缘。初文即是四节示相。初之一节
    本因果种。果后方熟王城乃脱。次复次下本
    因果种果后近熟。适过世脱。指地踊者。故知
    地踊云本眷属者。乃是本种近世始脱。既弥
    勒不识非极近也。次中间种昔教熟今日
    脱。次复次下今日种未来熟未来脱。此四节
    者且取大概。本因本果讫至中间近世今日。
    竖深横广何但四节。乃至未来永永不绝。若
    不尔者。现果无因现因无果。还同灰断化
    无始终。故知节节重重无极。而终以佛乘
    三段为本。而以人天三教助显。虽未下释
    疑也。今明因缘准文次第。且合在迹。探
    约本地中间者。正兼本迹示一部相。取
    后文意取化仪意。次约三世九世者。具
    如止观第一记引华严璎珞。故知尽未来际
    三世九世种熟脱三。是则念念三密念念三
    九。念念三段念念逆顺。念念身土。一一不
    同一一入实。四引本文证者。证三世
    也。若有三世即有九世。九?是三故且通
    证大体三世。念念三世准例可知。神通属
    过去。通义其实通于三世。对余二别故。师
    子是现威猛是未。为令知佛化缘远故。
    还引本文。举远摄近以证四节。以如是下
    约序等三。初文先通指二序。故云序分通
    无可表故。众见下别指别序为生正之由。
    故云众见希有。??者仰也。佛乘机下正宗。
    三非但下正明正宗为流通之本。三段既其
    俱生种等。则知字字句句会会味味。世世念
    念常为众生。作一佛乘种熟脱也。此文且
    从今部大判。如今释迦说此经时。通五别
    五无非因缘。即证信之因缘发起之因缘。又
    通五和合之因缘。别五次第之因缘。故从序
    至正于得脱者。故云开示悟入。降此之外
    余皆种熟。故未脱者益在流通。故云远沾妙
    道。并是此经之感应。言后五百岁者。若准
    ?衬崮嘎邸V绷形灏僭啤5谝话倌杲馔鸭峁獭?br> 第二百年禅定坚固。第三百年持戒坚固。第
    四百年多闻坚固。第五百年布施坚固。言后
    五百最后百耳。有人云。准大集有五五百。
    第一乃至第四同前。唯第五五百云鬪诤坚
    固。言后五百者。最后五百也。若单论五百
    犹在正法。虽出论文其理稍壅。然五五百
    且从一往。末法之初冥利不无。且据大教
    可流行时。故云五百。故序等三莫非感应。
    又示教相者。教家之相故云教相。五味分
    别为显醍醐。通论圣言被下。俱名为教。今
    教别有显实之功。故名为相。又别约三段
    示醍醐相。故名为相。故于三段各简偏小。
    此且通作一种三段。让下本迹。是故未分
    二种三段。问。若尔。与向因缘三段何别。答。
    前直寄三时对感应人。以明种等。今委辨
    所说用浅深法。故略约四教以简三段。究
    而言之。还是因缘妙三段耳。况观心本迹咸
    属因缘。委简教相具如玄文。先约相待以
    判?。次约绝待以辨妙。问。通序五义别序
    华地。此等是事。何得三段俱名示教。答。通论
    皆是正说前相。别论唯问答是教。且从通说
    无不表教。故文简云非为人天作序等
    也。二乘三藏也。即空。通也。独菩萨别也。正
    直等者。开权教也。正及流通准此可见。萤
    光者。大品云。菩萨一日行般若。如日照世
    胜萤火虫。此斥三藏。故指灯炬以譬通教。
    灯如二乘。炬如菩萨。虽同般若不无明
    晦。道种智是别。如星月者。地前如星登地
    如月。故星虽有明光不及远。令远见故。
    凡智虽照不及圣明。其心远故。月不及日
    带教道故。亦应更明三智三谛次不次等。
    以显教相。于此非急。杨叶等者。大经婴儿
    行品意也。今文略出人天者。然婴儿在小
    义通诸教。且从极小故指人天。但彼经喻
    从顿向渐。初云不能起住来去语言。圆婴
    儿也。大字者藏也不知苦乐等通也。下作
    大小等别也。啼哭等人天也。经既通以小
    善为婴儿。故圆因位亦名婴儿。经云。半字
    者。谓九部。满字者。谓?迟ぢ蘼邸4嗽谱直尽?br> 河西云。世间文字之根本。虽是外论而无
    邪法。将非菩萨之所造作。故譬衍门十二
    部经。古人唯知衍门一大。今则不然。简共
    别后唯以圆门而为满也依义不依语斯之谓矣

    法华文句记卷第一(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