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十上

    从余失心者下。譬上非灭现灭。上有二。
    一不久应死。譬上非灭现灭。二诸子醒悟。
    譬上唱灭利益。又唱死之由。由子不服。譬
    上薄德见佛常在但增?x恣。上现灭中有
    二。一本实不灭。二非灭唱灭。不出现灭之
    由由。亦是唱灭利益中。今譬不譬第一。而
    明现灭之由。正由众生薄德见佛不修行。
    即是不肯服药也。我今当设下。正唱应
    死。譬非灭唱灭。此中明衰老为二。一拟
    宜去住譬上住有损灭有益。二即作是言
    下唱应死。正譬现灭化期将竟也。死时
    已至者。当入涅??也。留经教在故云是好
    良药今留在此。复至他国者。即是此方现灭
    他方现生。上文云愿在他方遥见守护。即其
    义也。遣使者。或取涅??中大声普告为使
    人。或用神通。或用舍利。或用经教等为使
    人。今用四依菩萨语众生云佛已灭度。但
    留此法我今宣弘。汝当受行也。后时众生
    若无四依传述经法。岂能自知佛已灭度。
    故用四依是使人也。二是时诸子下。诸子醒
    悟譬现灭利益。上文有二。一明损益。二释
    损益。今但譬得益。此中自惟孤露下。明灭
    后得益。如优波笈多所化之流也。又为二。
    一现灭利益。二是未来机感。良由灭后众生
    醒悟服药修行以作因缘。能感未来应化。
    如遗教云。其未度者作得度因缘。亦有现
    得感见。普贤观云。精进苦到得见释迦分
    身多宝东力善德等及七佛世尊。第三其父
    闻子悉已得差下。即是未来益物威猛之力。
    父闻子差即机咸使见之。即是起未来之
    应化。方将形声两益也如文。从诸善男子
    于意云何下。牒不虚譬明三世利益不虚
    也。从佛言我亦如是去明合譬也。成佛已
    来无量劫者。合过去世也。方便力言当灭
    度。合现在世也。文略不合未来。亦无能说
    我虚妄。合益物不虚也。偈二十五行半。颂
    上法譬。初二十行半。颂法说。次五行颂譬
    说。上法说有二。今颂亦二。初十九行半。颂
    三世益物。次一行。颂皆实不虚。初四行。颂
    过去世益物为三。初一行颂上成道已久。次
    常说法下。第二一行。颂上中间益物。次为度
    众生下。第三二行。颂上住处。次众见我下。
    第二五行颂现在。上文有二。初二行半。颂
    非生现生。次我时语下。第二二行半。颂非灭
    现灭。次我见诸下。第三十行半。颂上未来。
    上但寄常住不灭四字。今颂则广。文为四。
    初我见下一行半。明未来机应。次神通力
    如是下。第二四行。颂上常住不灭。常在灵鹫
    山。此谓实报土也。及余诸住处者。谓方便
    有余土也。即上余国义也。天人充满者。三十
    心是人。十地是天。击天鼓者。无问自说也。曼
    陀罗华者。说贤圣位也。次我净土下。第
    三二行。明不见因缘。次诸有修功德下。第
    四三行。明得见因缘。次汝等有智下。第二
    一行。颂上利益不虚也。次五行颂譬为二。
    一行颂开譬为三。初一句颂过去。为治下
    二句颂现在。不颂未来也。无能说下。第三
    一句颂不虚。后我亦为下。第二四行颂合
    譬。上合中本不合未来。今初半行颂合过
    去。次凡夫下。第二二行半。颂合现在。后每
    自作下。第三一行颂合不虚。开三显一开
    近显远。欲令众生速入佛道。此事必得不虚也
      释分别功德品
    佛说寿量。二世弟子得种种益故言功德。
    浅深不同故。言分别品也。此文是本门第
    二授记段。论分此文。有法力修行力。法力
    者有五。一证二信三供养皆如今品。四闻法
    如随喜品。五读诵持说。读诵如法师功德品。
    持者追指法师安乐行劝持三品。说者如神
    力嘱累品也。修行力者。苦行力如药王。教
    化如妙音。护难如观音陀罗尼。示功德如妙
    庄严王。护法如普贤品也。光宅云。一约功
    德门。记其行进现在修因。二约智慧门。记
    其损生未来得果。三明外凡发心。夫授记
    通因果。此三通是授记耳。下八世界发心。应
    在初列。以外凡闻经发心住三十心。三十
    心闻经始出内凡登于初地得无生忍。初
    地闻经进入二地得闻持。二地闻经得入
    三地。名乐说辩。三地闻经入四地。得无量
    旋。四地闻经入五地。名不退。五地入六地。
    名清净轮。小千已去约损生门授记。七地
    已断无明惑。惑有九品。能为九生作因。从
    七地已上。果报无有期限。难可得判。但
    断九品烦恼为言。烦恼品数百千万种。今
    约一种九品作义。七地所断作下上二品。
    乃至十地所断。亦作上下二品。金刚心所断
    作一品。六地闻经登七地下忍断一品。所
    余八品在为八生作因。故云八生当得菩
    提。七地上忍复断一品。即损二品生。余七
    品为七生作因。七生当得菩提。诸品例有
    上下。一品尽损一生。文略。故从八地乃至
    四生。余有一生。即金刚心断之法也。法华论
    云。得无生忍者。谓入初地证智。应知从
    八生乃至一生得菩提者。谓诸凡夫决定
    能证初地随分生及一生则证菩提。菩提
    者。离三界分段生死。随分能见真如佛性。
    名得菩提。非谓究竟满足菩提。今谓论前
    深后浅。光宅前浅后深。二彼相拒世孰判之。
    夫无生法忍经论不同。迦旃延子明五法
    成就获不退转。六度菩萨位也。须陀洹。若智
    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者。三乘共位也。登初
    地得无生忍者。别菩萨位也。登初住得无
    生法忍者。圆菩萨位也。皆圣教明文不可
    参滥。又净名近无等等得无生忍。仁王云。
    至金刚顶皆名伏忍。亦名寂灭忍。盖是别
    圆地地。通途之意不可定用。即光宅以发
    心为内凡三十心位为无生忍。是初地。皆
    别家名教非通家门户。从初地至六地。呼
    为福德门。大经称有为有漏。名声闻僧。则
    通教意耳。七地已上断九品生因者。小乘大
    乘得入位人。谁不断惑未足定判。若言
    七地断无明者。非通又非别。乃是别接通
    意耳。光宅游漾不会今经。天亲以发心为
    无生忍。从八生至一生。凡夫决定断果报
    生尽得入初地。获无生忍者。专据别义
    亦不会经。今分文为三。一经家总序。二如
    来分别。三时众供养。总序如文。分别者。佛
    语圆妙不可用权位释经。故上文开示悟
    入佛之知见。今本门增道损生皆约圆位解
    释。下八世界发心者。六根清净人。初入十信
    位也。故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
    界苦轮海。即此义也。得无生忍入十住位
    也。故华严云。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得如来
    一身无量身。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即此
    义也。得闻持陀罗尼。入十行位也。得乐说
    辩才。入十回向位也。得无量旋陀罗尼。入
    初地也。得不退入二地也。得清净入
    三地也。八生入四地也。七生入五地也。六
    生入六地也。五生入七地也。四生入八地
    也。三生入九地也。二生入十地也。一生入
    等觉金刚心。若论增道损生。不如光宅断
    因生之生。不如天亲断果报之生。但约智
    德论增。约断德论损。约法身论生。约无
    明论灭。例如大经月喻。从初一日至十
    五日光色渐增。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
    渐减。约一月体而论增减。喻约法身而
    论智断。或可一人一时有八番增。或可一
    世。或八世。或无量世。或可一念。或可八
    念。或无量念。或可众微尘数人亦如是。是
    故不可以因生果生局之。不可离张智
    断释之。然本门得道数倍众经。非但数
    多又熏修日久。元本垂迹处处开引。中间相
    值数数成熟。今世五味节节调伏。收罗结撮
    归会法华。譬如田家春生夏长耕种耘治秋
    收冬藏一时获刈。自法华已后有得道者。
    如捃拾耳。三时众供养者。闻深远法得大
    饶益。欲报佛恩而设供养。亦是寄事以表
    领解。上迹门菩萨亦悟。而大事未毕所以不
    陈。本门既竟弥勒总申领解。明诸菩萨执
    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幡者转义。盖者
    覆义。地者始义。梵者净义。智断番番转。慈悲
    番番覆。高下深浅不失次第际于梵天。表
    诸菩萨增道损生邻于妙觉极于极净。若
    作天亲解者。只得初地一番。岂得与此文
    会耶。偈有十九行分为三。初二行颂时众
    得解。次九行颂如来分别。后八行颂时众供
    养。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者。拣异二乘有
    量故言无量。妙因所感故言清净。无障碍
    土故言果报。异二乘无报也。闻佛寿无量。
    此文定判为无量。何得用旧解有量
    南师从偈后长行下。属流通段。引上迹门
    文殊现在亦是流通。北师以四信弟子现在
    闻经。判属正说。从又如来灭后下。乃是流
    通。二家尽可用。今且依南方。从偈后凡十
    一品半。分为二。一从此下至不轻品。明
    弘经功德深。劝流通。二从神力品下八品。
    付嘱流通各复有三。此半品及随喜品。明
    初品因功德。劝流通。二从法师功德。明初
    品果功德。劝流通。不轻品引信毁罪福。证
    劝流通。后三者神力嘱累。嘱累流通。药王
    下五品。约化他劝流通。普贤约自行劝流
    通。生起者。现在闻经得真似两解益如上
    说。若直闻一句而生随喜。如现在四信格
    其功德。未来无佛恐人疑福少故。说灭后
    五品功德也。因功德微密。未若果功德彰
    灼。故说法师功德品。因果双举未若引证
    分明故说不轻。虽举往人未若现变故
    说神力。虽示神力未若摩顶付嘱故说
    嘱累。虽通途嘱累。未若示其要术弃身存
    道故说药王。虽诫能化未若诫其所化。
    随闻法处应生佛想。故说妙音观音。若初
    心弘经既无神力。当依内禁故说陀罗尼。
    复须外护故说严王普贤。联翩重叠使大
    法弘通耳。就偈后长行为二。一现在四信。
    二灭后五品。云何四信。略解三人广说二人
    观成一人。信通四人故言四信也。四信者。
    一一念信解未能演说二略解言趣。三广
    为他说。四深信观成。初一念信解。有长行
    偈颂。长行有三。一举示其人。二明功德。三
    位行不退。今释一念信解者。谓随所闻处
    豁尔开明。随语而入无有?碍。信一切法
    皆是佛法。又信佛法不隔一切法。不得佛
    法不得一切法。而见一切法。亦见佛法即
    一而三。即三而一。亦是行于非道通达佛
    道。行于佛道通达一切道。不得佛道一切
    道。而通达佛道一切道。无所有而有。而有
    无所有。非所有非无所有。如门前路通达
    一切东西南北[巾*画]无壅碍。眼耳鼻舌身意。凡
    有所对悉亦如是。无疑曰信。明了曰解。
    是为一念信解心也。若坐思惟。随所思惟
    豁然开悟。通达三谛亦复如是。如是信解
    名铁轮位。又一解。未是具足铁轮。乃是十
    信之初心。其人未得六根清净。故非铁轮
    正位也。次格量者。先总论无量。次格量多
    少为二。初举五度为格量本。般若即是
    今之正慧。故言除般若也。问。既离般若则
    五不名度。答。皆为求佛慧尽施戒边。亦得
    名度。盖次第意也。以是功德下。第二正格
    多少也。若善男子下。第三明位行不退。别
    六心犹退七心不退。圆初住心即不退。闻
    寿量功德自外而资。圆顺信解自内而熏所
    以不退。大品云。有菩萨退有不退。有魔无
    魔皆此义也。偈十九行半。初十二行。先颂
    格量多少。次二行追颂人相。后五行半。颂
    行位不退。无量劫行道者。久修诸度也。愿
    我于未来者。起慈悲愿也。藉久行愿闻经
    信解。今之初品始闻此经一念信解。功等久
    行亦乃过之也。又阿逸多闻佛寿长远。是第
    二品。前但信解未能敷说。说涉名数须
    善方言。今品具足故言为他解说。从胜
    受名。名第二品。以说力故。能起自他无上
    之慧。此文先标人相。次格量也。何况广闻此
    经下。第三品广闻广解。广为他说。广修供
    养。供养外资令内智疾入能生一切种智。先
    出人相。次格量也。阿逸多下。第四人备上
    三品加修观行。入禅用慧想成相起。能见
    有余实报两土相貌。见佛共比丘僧常在
    耆山者。方便有余土相也。又见娑婆纯诸
    菩萨者。实报相也。初二品是闻慧位。广闻广
    说是思慧位。观行想成是修慧位。自浅之深
    成六根清净十信位也。又如来灭后下明五
    品。文为二。先列五品格量四品功德。后随
    喜品格量初品功德。问。何故尔。答。四品粗格
    量。初品广格量。广格量已况出胜者可以
    意得。佛不烦文巧说若此也。五品者。一直
    起随喜心。二加自受持读诵。三加劝他受持
    读诵。四加兼行六度。五加正行六度。此五人
    者。通论皆自行化他。下文云。五十人展转相
    教也。既皆有自行通称弟子。皆有化他通
    称法师也。别论二人但自行。三人具化他。
    作法师往名。在三不在五。自行既通所以
    皆称弟子也。初品标人而已。格量在后说。
    何况下第二品。况出能受持读诵者是也。标
    人可解。从斯人顶戴不是格量也。初心畏
    缘所纷动妨修正业。直专持此经。即上供
    养。废事存理所益弘多。后心理观若熟。涉
    外不妨内。事资于道。如油多火猛。若顺
    流而扬帆。又加功力其势转疾也。指经
    文。是法身舍利不须安生身舍利。文诠所
    诠能诠是塔不须事塔。经文能容第一义
    僧。不俟相从僧也。问。若尔持经即是第一
    义戒。何故复言能持戒者。答。此明初品意。
    不应以后品作难。若欲释者。持经即顺
    理戒。亦是任运持得初篇二篇。今言能持戒
    者。第三篇去事中无亏耳。第三品复能教他
    者是也。先标人从起立下格量也。况复有
    人下。第四品复能兼行六度者是也。先标
    人。从其德最胜下格量也。若人读诵下。第
    五品复能正行六度是也。先标人。从若我
    灭后下格量也。结此五品。前三人是闻慧
    位。兼行六度思慧位。正行六度是修慧位。都
    是十信前耳。或云初随喜品。是入信心位。
    分一品为两心。五品即十信心。即是铁轮
    六根清净位也。偈十九行半。初五行半颂第
    二品。次若能持下三行。颂第三品。若有信
    解下四行。颂第四品。次恭敬下七行。颂第
    五品。生心如佛想者初依人号如来也。不久
    诣道树者。其位在铁轮。不久得入铜轮。能
    八相作佛也。已趣道场者行处也。三菩提者
    近处也。此第五品与第四信齐同是修慧位。
    若论入位同是六根清净位也。而有现未佛
    世灭后之异耳(云云)
      释随喜功德品
    随者随顺事理无二无别。喜是庆己庆人。
    闻深奥法顺理有实功德。顺事有权功德。
    庆己有智慧。庆人有慈悲。权实智断合而
    说之。故言随喜功德品。又顺理者。闻佛本
    地深远深远信顺不逆。无一毫之疑滞。顺
    事者。闻佛三世益物横竖该亘遍一切处。
    亦无一毫疑滞。即广事而达深理。即深理
    而达广事。不二而二不别而别。虽二虽别
    无二无别。如此信解名之为随。如来出
    世四十余年不显真实。七方便人不语诚
    谛。庆我及人。以凡夫心等佛所知。用所生
    眼同如来见。如此知见究竟法界广无涯
    底。无等无等等更无过上。佛今说此我得
    闻此故名随喜功德品。第五十人是初品之
    初。初但有一念理解。但有一念庆己庆他。
    未有事行恩不及人。所获功德如来巧喻
    功盖无学。况复最初于会闻者。况复二三四
    五品者。况复入位十住十行乃至后心者。谁
    闻如是深妙功德而不景慕。如来说此令
    物尚之。故言随喜功德品。上来称美持经
    功德。时众咸谓入真因位乃致斯德。于初
    心之初起轻弱想。忽闻好坚处地芽已百
    围频伽在[谷-禾+卵]声胜众鸟希有奇特轻疑释然。
    故名随喜功德品。外道得五通者。能移山
    竭海而不伏见爱。不及??法人。二乘无学
    子果俱脱。犹被涅??缚。不知其因果俱权。
    通教人修因虽巧。发心不识五百由旬。得
    果止除四住。别人虽胜二乘。修因则偏其
    门又拙非佛所赞。皆不及初随喜人。佛今
    举阿以况后茶都胜诸教。故言随喜功德
    品。问。此与大品随喜云何。答。此法彼人人法
    互举。文有问答各长行偈颂。前品已格四
    人不说初者。弥勒承机问出此义如文。
    佛答。为二。初答内心随喜人。二直明外听
    法人。初为五。一展转相教。二格量本。三问。
    四答。五正格量。南方解五十人为三。一展
    转胜。二展转平。三展转劣。胜者难得平者亦
    希劣者比是。格劣况出平胜。北方人解。最
    初妙觉为第十地人说。十地人为第九地
    人说。如是展转至于十信。格后况初。今谓
    不尔。佛明言初品于会中闻传传相教。展
    转五十格后况初。后非十信之始。初非妙
    觉之终。何用此解。此解穷深不会经旨。今
    为二。一横约诸教四众。二直约圆教数之。
    三藏有四门。一一门有四众。更开沙弥沙
    弥尼合六人。四门则二十四人。约信行法
    行。则四十八人。最初最后合五十人。通别四
    门亦如是。直就圆门数者。数法有小七大
    七。大七有七七四十九。皆是师弟具自行化
    他之德。最后一人但是自解无教他德。故格
    下以显上耳。格量中先与世乐拔果苦。后
    与涅??乐拔生死苦。此是略举梵福。今更
    广之。满阎浮人福。不及西瞿耶尼一人福。
    满西瞿人福。不及东弗婆提一人福。满三
    天下人福。不及北郁单越一人福。满四天
    下人福。不及一四天王。四天王不及一
    释。乃至第六天。不及一梵福。梵福有定
    散。散者无塔处作塔。塔坏者治之。和合
    僧众请转法轮。众散者还合之是为四福。
    与梵天等。故言梵福也。圣福者。谓阿罗汉
    住最后身得有余涅??者是也。又有体法
    三乘人。同学无生断烦恼尽。如烧木成
    炭。又萨?适ジW孕谢??>阋晕扪运档馈?br> 断烦恼入无余。又萨?矢N酱映醴⑿拇?br> 第化人入大涅??。如是格量梵福不及圣
    福。圣福不及体圣福。体圣福不及小萨??br> 福。小萨?矢2患按笕?矢!4笕?矢2?br> 及闻法华经初随喜福。何以故。彼非佛法
    故非实故非圆故。虽住后果不及我初
    心。其义如是。私谓劝人听法。从与陀罗尼
    菩萨共生一处。至人相具足。合有五十功
    德。将功德目人亦成五十。但上五十论内
    解随喜。今唯论外事为异也。又此文亦有
    六根功德。利根智慧是意功德。不?哑舌功
    德。鼻修高直鼻功德。见佛眼功德。闻法耳功
    德。余是身功德。前是相似位功德。今是相似
    位前功德耳。听经文为四。一自往。二分座。
    三劝他。四具听修行(云云)。偈十八行为二。初
    九行颂随喜。次若有劝下。第二九行颂听
    经随喜中三。前一行半颂五十人。次最后
    人下。第二五行半颂格量本。次最后下。第
    三二行颂格量略不颂福甚多。后九行颂
    听经。小不次第为四。初五行超颂劝听经。
    次若故诣下第二二行追颂自往。次若于讲
    法下第三一行颂分座。次何况下。第四一行
    颂修行(云云)
      释法师功德品
    法师义如上说。功德者。前谓初品之初功
    德。今五品之上。谓六根清净。内外庄严五根
    清净名外庄严。意根清净名内庄严。又从
    地狱已上至佛而还。一切色像悉身中现
    者。名内庄严。从地狱已上佛已还。一切色
    像以普现三昧而外化者。名外庄严。身根
    既尔余五根亦然。读诵既尔四种亦然。初品
    既尔四品加然。相似既尔分真倍然。行者闻
    说此功德利喜不自胜。勤求无厌信进倍
    增明识大乘有大势力决无疑网。似解之
    初初。过二乘之极极百千万倍。指始显终
    悬解究竟第一义谛不可思议。此品所明备
    斯四意。故言法师功德品也。六根功德者。
    光宅云。三业合十善。一善具十为百。自行
    化他随喜赞叹合四百。约五种法师为二
    千。三品分之即六千功德。此土三根用弱夺
    言八百。三根用强与言千二。与夺合论还是
    六千也。有人明数与光宅同。下品八百中品
    一千上品千二百。诸师偏释未会今经。亦不
    合诸教。大品云。色净故般若净。般若净故
    色净。色净五根净。般若净意根净。若六根等
    云何判上中下强弱用耶。若一强一不强。一
    净一不净。一上品余非上品(云云)。正法华整
    足具六千功德。不论上中下(云云)。法华论
    云。凡人以经力故得胜根用。虽未入初地。
    以父母所生肉眼。见大千内外也。大经云。
    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
    知法。今经六根清净与大品同。以是功德
    庄严六根。与正法华同。鼻见色闻声觉知
    与涅??同。肉眼有天眼慧法佛眼等用与
    论同。文义如此不可以偏见抑正经。今
    当说之。光宅数整足根不依文。今按三业
    安乐行即有十善。一善有十即百善。一善中
    有十如即千善。就化他为二千。约如来室
    如来衣如来座。即成六千。五种法师悉具六
    根清净。一一根皆有一千功德也。复次一心
    中具十法界。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
    一根通取六尘。即有六百。约定慧二庄严。
    即是一千二百。根根悉用定慧庄严等千二
    百也。若论六根清净。清净则不言功德若
    少若多。若言庄严能盈能缩能等等庄严者
    根根六千。若言千二显其能盈。若言八百
    显其能缩。若言清净无盈无缩无等。六根
    互用根自在故。不可思议故。若偏判者则
    失旨也。相似之位。若依四轮即铁轮位也。
    若依五十二位。即十信心也。若依仁王即
    十善大心也。今对常精进者。即十信之第三
    心也。诸经名目虽异。同是圆教相似位耳。文
    为二。初总列六根盈缩功德数。次别作六
    章解释。各有长行偈颂。眼根章明父母所
    生名肉眼而所见过于天眼。梵王报得天
    眼。在己界遍见大千。大千外有风轮与眼
    作障不能见外。若在他界则不遍见大
    千。非所统故。小罗汉见小千。大罗汉见大
    千。辟支佛见百佛世界。不以风轮为碍。亦
    无己他界隔。今经论眼。能见大千内外应
    是天眼。那名肉眼。此是圆教似位。因经之
    力有胜根用。既未发真不得称天眼。犹
    名肉眼。例如小乘方便未得神通则不称
    天眼耳。犹是分段之身。故称父母所生。虽
    称肉眼具五眼用。见大千内外天眼用。
    见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法眼用。其目甚清净
    慧眼用。一时悉见大千内外见业见净。又
    圆伏法界上惑佛眼用。大经云。虽有肉眼
    名为佛眼。佛眼故名清净。具五眼故故言
    庄严。能盈能缩名胜根用。名根自在。岂可
    只作八百千二百解耶。耳根章遍闻大
    千内外十法界音声。闻六道即肉天二耳。
    闻二乘即慧耳。闻菩萨即法耳。闻佛即佛
    耳。又父母所生肉耳。能闻内外即天耳。听
    之不着即慧耳。不谬即法耳。一时互闻即
    佛耳以耳例眼眼亦如是。见人天是二眼。
    见二乘是慧眼。见菩萨是法眼。见佛即佛
    眼(云云)。鼻根章亦如是。父母所生即肉鼻。大
    千内外即天鼻。不染不着即慧鼻。分别不
    谬即法鼻。一时互用即佛鼻。此章明互用
    者。鼻知好恶别贵贱。覩天宫庄严等。则鼻
    有眼用。读经说法闻香能知。鼻有耳用。诸
    树花果实及苏油香气。鼻有舌用。入禅出禅
    禅有八触故。五欲嬉戏亦是触法。鼻有身
    用。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者。鼻有意用。鼻根
    自在胜用若兹。例五根亦如是。舌根章亦如
    是。父母所生即是肉舌。能作十法界语。约
    此即是五舌义明矣。能作十法界语即天
    舌。不坏即慧舌。不谬即法舌。一时互用即佛
    舌(云云)。问苦涩恶味至舌皆变成上味。众色
    到眼何不变成妙色。旧不例。味有损益。损
    者变。不损者不变。诸色不坏眼故不例。今
    解不尔。一切色同佛色。一切声同佛声。等
    皆清净例则无妨。遍知一切色法声法。无
    乱无谬分别亦无妨。自在之根那作顽碍
    之解耶。身根章亦如是。世间所有。皆于身
    中现肉身用也。上至有顶于身中现天身
    用也。二乘身中现慧身用也。菩萨于身中现
    法身用也。佛于身中现佛身用也。一时圆现
    一时互用。一时无谬一时无着(云云)。意根章
    亦如是。世间资生产业。皆顺正法人意净
    天心所行天所动作悉知天意净。四月即四
    谛。一岁即十二月。是十二因缘。与实相不
    相违背。即慧意净。一月即一乘菩萨意净。有
    所思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即佛意净。一时
    圆明一时圆互。一时无染一时无谬。根用自
    在能盈能缩能等能净(云云)
      释常不轻菩萨品
    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身立不轻
    之行。口宣不轻之教。人作不轻之目。不轻
    之解者法华论云。此菩萨知众生有佛性不
    敢轻之。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亘本当。缘
    了佛性种子本有非适今也。果性果果性定
    当得之。决不虚也。是名不轻之解。将解以
    历人彼亦如此。是名敬不轻之境。敬此境
    故名不轻之行。宣此语故名不轻之教。昔
    毁者以此目人。今经家以此目品。见实三
    昧云。佛为父王说一切皆是佛。王问一切众
    生即是佛不。佛答。若如实见众生。于其即
    是佛。私类此语若不如实见佛。于其则非
    圣。譬初学射的多乖少当。以地为的无
    往不着。若分别贤圣孰是孰非。如实观之
    即是佛也。初是因缘解。后是圆教解(云云)。此
    品引人为证。证五品功德深六根报重。我
    昔随喜获现生后报。以募流通也。文有长
    行偈颂。长行为三。一双指前品罪福。二双
    开今品信毁。三双劝后二逆顺。双指者。先
    指罪如法师品说。次指福。如功德品说如
    文。第二双开信毁者。有事本本事。事本有
    时节名号劫国说法等。悉如文。第二从最初
    威音王下是明本事又三。初明时节。二于
    像法中下。双标两人名。毁者因时名增上
    慢。信者因时名常不轻。次第三得大势下双
    明得失。得失又二。初就信者论得。得正说
    之宏宗。得流通之妙益。名常不轻是人一。凡
    有所见是理一。皆悉礼拜是行一。而作是言
    是教一。此是开权显实之四一也。从乃至
    远见下是本理一。故往礼拜是本行一。而作
    是言是本教一少人一其义可解。此是开近
    显远之四一也。文云。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
    拜者。此是初随喜人之位也。随喜一切法悉
    有安乐性皆一实相。随喜一切人皆有三佛
    性。读诵经典即了因性。皆行菩萨道即缘因
    性。不敢轻慢而复深敬者。即正因性。敬人
    敬法不起诤竞。即随喜意也。不轻深敬是
    如来座也。忍于打骂是着如来衣也。以慈
    悲心常行不替。即如来室也。又深敬是意
    业。不轻之说是口业。故往礼拜是身业。此三
    与慈悲俱。即誓愿安乐行也。如此三四。岂
    非流通之妙益而谓何耶。从四众之中下。
    第二明毁者之失。生?恚心不净者。不受
    四一也。骂言无智智知于理。既言无智不
    受理一也。比丘即不受人一也。从何所来
    不受行一也。虚妄授记不受教一也。经历
    多年常被骂者。结不受开权显实之四一
    也。避走远住高声唱言亦复不受。此不受
    开近显远本地之四一也。常作是语故。结信
    者深信不休也。四众为作不轻名者。此结
    毁者?杌俨恢挂病N省J湾瘸鍪栗仵椴凰怠3?br> 不轻一见。造次而言何也。答。本已有善释迦
    以小而将护之。本未有善不轻以大而强
    毒之(云云)。从临欲终时下。双明信毁果报。初
    文为二。一明果报。二结会古今。信者论三报。
    现得六根清净。生值灯明佛。后值二千亿
    佛。神通力是身业净。乐说辩力是口业净。善
    寂力是意业净(云云)。结会又二。初结会如文。
    从若我宿世下。第二是举信者而劝顺也
    如文。从彼时四众下。明毁者果报。又二。先
    明得果。后结古今。毁者得善恶两果。谤故
    堕恶。闻佛性名毒鼓之力获善果报。结古
    今又二。初结古今。次从当知下。举逆以显
    顺。劝持以遮毁。经有大力终感大果。务
    当勤习五种之行。偈有十九行半。初十五
    行半。但颂信毁因果。后四行颂劝持。在文
    可见不细出也。着法者。是法不可示。若定
    谓是有即是着法。乃至定谓是非有非无。
    亦名著法者。佛藏云。刀轮害阎浮人其失
    犹少。有所得心说大乘者。其罪过彼也(云云)。
    大论云。执有与无诤。乃至执非有非无。与
    有无诤。如牛皮龙绳俱不免患。中论云。
    诸佛说空法。本为化于有。若有着空者。诸
    佛所不化。若定言诸法非有非无者。是名
    愚痴论。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名著
    法若得四悉檀意。自他俱无着也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十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