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九下_释寿量品

    释寿量品

    先出异解。?笔π蛟啤J傥蘖拷傥醋阋悦?br> 其久。分身无数不足以异其体。然则寿量
    定其非数。分身明其不异。普贤显其无成。
    多宝明其不灭耳。河西道朗云。明法身真
    化不异存没理一。多宝现明法身常存。寿量
    明与太虚齐量。道场观云。会三归一乘之
    始也。灭影澄神乘之终也。灭影谓息迹。澄
    神则明本。故迹无常而本常也。注者云。非
    存亡之数曰寿。出修夭之限称量。法身非
    形年所摄。使大士修践极之照。不以伽耶
    为成佛百年为期颐也。竺道生云。其色身
    佛者。应现而有无有实形。既形不实岂有
    寿哉。然则万形同致古今为一。古亦今也
    今亦古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若有时不
    有。有处不在者。于众生然耳。佛不尔也。
    是以极谭长寿。云伽耶是也。伽耶是者非
    复伽耶。伽耶既非。彼长何独是乎。长短斯亡
    长短恒存焉。前代匠者如向所说。多约无
    量明常。近世人师多云寿是量法前过恒
    沙后倍上数终归限极而明无常。又惑者
    执品明寿量量是无常那作常解。今为答
    之。品直道寿量。不道寿有量。不道寿无
    量。尔作无常他作常解此复何咎。鹬蚌
    相扼。我乘其弊应具四解。谓实有量而言
    无量。弥陀是也。实无量而言量。如此品及
    金光明是也。实无量而言无量。如涅??云
    唯佛与佛其寿无量是也。实有量而言量。
    如八十唱灭是也。品文具有此义。岂可是
    一而非三耶。问若寿量明常。与涅??何
    异。今反质之。法华一乘与胜?一乘何异
    (云云)。若分别答者。法华略明常。涅??广明常。
    胜?为一明一。法华会三明一(云云)。问近
    成是方便。远成是真实者。华严寂灭道场。大
    经超前九劫皆成方便。若尔法华开远竟。常
    不轻那更近。当知法华已复方便。若尔会三
    归一竟。亦应不会三归一。若尔开三显一
    诸佛道同。开近显远亦诸佛道同。若尔诸佛
    皆尔。非独释迦。若独释迦前诸义坏。答云是
    我方便诸佛亦然。又诸菩萨闻寿量发愿。愿
    我于未来说寿亦如是。此即诸佛道同。亦
    不偏言一近一远。故知寄无始无终无近无
    远。显法身常住。有始有终有近有远。论其
    应迹。用此义望诸经。对缘虽异终不异也。
    既了众经诸师不可师也。问。义推常可然
    征文何据。答。明者贵其理。暗者守其文。但
    寻诠会宗。是教之正意。苟执糟糠问桥何
    益。又教本为缘。缘异说异。或随欣随宜随
    治随悟。悟则达到已矣。那更盘桓阡陌何
    为。故云泥洹真法宝众生种种门入。此之谓
    也。又文有多少。涅??以未来常住为宗。其
    文则多。不以过去久成为宗。其文则少。若
    随多弃少。则是魔说非佛说也此经以过
    去久成为宗。点尘数界其文则多。未来常
    住其文则少。若从多弃少。头破作七分。如
    阿梨树枝。譬天子敕若多若少俱不可违。
    违之得罪。方便品云。世间相常住。于道场
    知已。导师方便说。此文即未来常住不灭。又
    云我常住于此。又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
    处。普贤观云。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
    所安立处。如此常文亦复不少。又此经处
    处明法身。法身岂不常耶。问。既明法身。应
    论三德。答。权实二智岂非般若。三世示现
    岂非解脱。实相本地即是法身。三德明文为
    若此也。释品。如来者。十方三世诸佛二佛
    三佛本佛迹佛之通号也。寿量者。诠量也。
    诠量十方三世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功德
    也。今正诠量本地三佛功德。故言如来寿量
    品。如来义甚多。且明二三如来。余例可解。
    二如来者。成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
    名如来。乘是法如如智。实是法如如境。道是
    因觉是果。若单论乘者。如如无所知。单明
    实者。如如无能知。境智和合则有因果。照
    境未穷名因。尽源为果。道觉义成。即是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真身如来也。以如
    实智。乘如实道。来生三有示成正觉者。
    即应身如来也。三如来者。大论云。如法相
    解如法相说故名如来。如者法如如境。非
    因非果。有佛无佛性相常然。遍一切处而无
    有异为如。不动而至为来。指此为法身
    如来也。法如如智。乘于如如真实之道来
    成妙觉。智称如理。从理名如从智名来。
    即报身如来。故论云。如法相解故名如来
    也。以如如境智合故。即能处处示成正觉。
    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
    处应现往。八相成道转妙法轮。即应身如
    来。故论云。如法相说故名如来也。法身如
    来名?陈?谀恰4朔?橐磺写Α1ㄉ砣缋?br> 名卢舍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文。
    此翻度沃焦。是三如来若单取者则不可也。
    大经云。法身亦非般若亦非解脱亦非。三法
    具足称秘密藏名大涅??。不可一异纵横
    并别。圆览三法称假名如来也。梵网经结
    成华严教。华台为本华叶为末。别为一缘
    作如此说。而本末不得相离。像法决疑经
    结成涅??。文云。或见释迦为?陈?谀恰;?br> 为卢舍那。盖前缘异见。非佛三也。普贤观
    结成法华。文云。释迦牟尼名?陈?谀恰D?br> 是异名非别体也。总众经之意。当知三佛
    非一异明矣。问。此品无三佛名。那作此释
    答。虽不标名而具其义。文云。非如非异非
    如三界见于三界。此非偏如显于圆如。即
    法身如来义也。又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
    相。即是如如智称如如境。一切种智知见即
    佛眼。此是报身如来义也。又云。或示己身己
    事。或示他身他事。此即应身如来义也。若但
    性德三如来者是横。但修德三如来者是
    纵。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今经圆说不纵不
    横三如来也。拣纵横如来尚非今义。况三
    藏通教如来耶。又法华之前。亦明圆如来
    者。同是迹中所说耳。发迹显本三如来者。永
    异诸经。论云。示现成大菩提无上故。示三
    种菩提。一应化菩提。随所应现即为示现。
    如经出释氏宫故。二报佛菩提。十地满足
    得常涅??。如经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劫
    故。三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净涅??不变。
    如经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故。经具其
    义论出其名。不作上释宁会经论耶。次
    明寿量者寿者受义。真如不隔诸法故名
    为受。又境智相应故名受。又一期报得百年
    不断故名受。量者诠量也。量字则通无的
    别据。诠量法如来以如理为命报如来以
    智慧为命应如来同缘理为命。诠量诸命
    若有量若无量若非量非无量。法身如来如
    理命者。有佛无佛性相常然。不论相应与
    不相续。亦无有量及无量。文云。非如非异非
    虚非实。盖是诠量法身如理命也。诠量报
    身如来。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发智为报。
    智冥境为受。境既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
    如是。函大盖大。文云。我智力如是。久修业
    所得。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此是诠量
    报身如来智慧命也。诠量应身者。应身同
    缘。缘长同长缘促同促(云云)。自彼于我何
    为。文云。数数现生数数现灭。或复自说名
    字不同年纪大小。此是诠量应佛同缘命
    也。复次法身非量非无量。报身金刚前有量。
    金刚后无量。应身随缘则有量。应用不断则
    无量。通途诠量三句在圣一句属凡。有量无
    常都非佛义。旧来所说乃是增减两谤加诬
    于佛。非魔是何。四句诠量其义已显。为未
    解者。更常等四句料简。先别作次通作。别者
    非常非无常。双非理极即法身也。常者即报
    身也。报智境合亦非常非无常。但取正智圆
    满不生不灭。过金刚心之前故。取常为
    报身耳。亦常亦无常应身也。应用无尽为
    亦常。数唱涅??名亦无常。无常者。金刚心
    已前智用增进。乃至凡夫生灭出没皆是无
    常。三佛各一句。凡夫共一句。此约别教别
    分别也。通途圆说者。一一如来悉备四句。法
    身四者。非常非无常。双破凡圣八倒故。常
    者如虚空常故。无常者无凡夫生灭倒故。
    亦常亦无常者。寂而双照故。报身四者。非常
    非无常者。智冥境故。常者出过二乘故。无
    常者无生灭倒故。亦常亦无常能双照故。应
    身四者。非常非无常者。非报非生死故。常
    者常应同故。无常者同无常故。亦常亦无常
    者。两存故。凡夫既得无常一句。通途亦作
    四句。但有性德之理。尚无四句名字。况行
    用耶。可以意得不俟说也。一身即是三
    身不一不异。当知一佛身。即具诸身寿命
    功德。随缘感见长短不同。大经云。凡夫二
    乘见佛寿命犹如冬日。菩萨所见犹如春
    日。唯佛见佛寿命无量犹如夏日。所以
    然者。凡夫博地翳障朦胧。藏通二乘虽断
    四住不见中道。若舍分段受法性身未
    破无明。彼土所奉犹是胜应。当知二乘?
    见冬日。若诸菩萨未登地住所见同前。若
    破无明乃至受分法身。与而为语得见报
    身寿命。夺而为语犹是胜应。未穷报身之
    源。未尽法性之极。所见佛寿犹是春日。唯
    佛与佛穷性尽源。见法身寿犹如夏日。大
    经举三譬譬之。于诸常中虚空第一。一切
    寿命如来第一。此譬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性
    相凝湛不同应报也。二譬如四河皆归大
    海。此譬报身所修万善皆感佛报寿命海中
    也。三阿耨达池出四大河。此譬应身寿命从
    法报出同他长短也。此品诠量通明三身。
    若从别意正在报身。何以故义便文会。义
    便者。报身智慧上冥下契。三身宛足故言义
    便。文会者。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故能三世
    利益众生。所成即法身。能成即报身。法报合
    故能益物故言文会。以此推之正意是论
    报身佛功德也。复次如是三身种种功德。悉
    是本时道场树下先久成就。名之为本。中间
    今日寂灭道场所成就者。名之为迹。诸经
    所说本迹者。即寂灭道场所成法报为本。
    从本所起胜劣两应为迹。今经所明取寂
    场及中间所成三身。皆名为迹。取本昔道场
    所得三身。名之为本。故与诸经为异也。
    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
    殊不思议一也。肇师之言意在寂场之本
    耳。复次寂场本迹复有多种。或以涅??为
    本。从真起应为迹。迹本俱空言思双断。故
    不思议一也。或以俗为本。从俗起应为迹。
    迹本深广下地不能言思边涯。故言不可
    思议一也。或以中为本。从中起应为迹。
    迹本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云不思议一
    也。复次此三非三亦复非一。非三非一为
    本。而三而一为迹。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不思议一也。未知诸师指何处本迹不思议
    一也。今摄[?`/执/衣]四番。皆是迹中不思议一耳。
    远指本地三番四番不可思议。以为其本。
    从个本而垂迹。将个迹而显本。本迹虽
    殊不思议一。如此本迹何得不异众经。何
    得不异诸师。问。诸经各说位行。或多或少。
    华严四十一位。璎珞五十二位。名义皆广。此
    经始末都无此事。云何言异。答。譬如世人
    修种种业集种种宝求种种位。若无寿命
    用财位为。大经云。譬如长者生育一子。相
    师占之有短寿相。不任绍继。父母知已。忽
    之如草。法门亦尔。行种种因获种种果。
    现种种通化种种众。说种种法度种种人。
    总在如来寿命海中。海中之要法性智应。
    喉襟目[?`/奚]非异是何。广开近显远文为二。
    先诫信次正答。佛旨论诫众受为信。此文
    有三诫三请重请重诫。迹门三请一诫。此中
    四请四诫。前后合五诫七请。奇特大事殷勤
    郑重也。诚是忠诚谛是审实。不欺于物言
    则诣真。昔七方便随他意语非告诚实。今
    随自意语示之以要。故言诚谛。菩萨既奉
    诚诫不敢致疑。闻必取信信受诚言也。正
    答有长行偈颂。长行为二。法说譬说。法说
    为二。一三世益物。二总结不虚。近情唯见
    现在八十。不知过去无央未来不灭。故约
    三世开近显远。如此利益非独我然。诸佛
    亦尔。故总结不虚也。法说中未来语少。譬
    说偈中文多(云云)。过去益物文为二。一从
    如来秘密下。出执近之情。二从然善男子
    下。破近显远。初又三。一出所迷法。二出能
    迷众。三出迷远之谓。秘密者。一身即三身
    名为秘。三身即一身名为密。又昔所不说
    名为秘。唯佛自知名为密。神通之力者。三身
    之用也。神是天然不动之理。即法性身也。通
    是无壅不思议慧。即报身也。力是干用自在。
    即应身也。佛于三世等有三身。于诸教中
    秘之不传。故一切世间天人?罗。谓今佛始
    于道树得此三身。故执近以疑远。此本说
    中不复言及二乘但对菩萨。菩萨摄在天
    人修罗三善道内。余三恶趣罪重根钝少智。
    不知作此谓也。故大品但云摩诃衍胜出
    天人阿?罗。亦不言三途也。菩萨有三种。
    下方他方旧住。下方即本日所化。故无执近
    之谓。他方旧住俱有二种。一从法身应生者。
    往世先得无生。或已先闻发迹显本。设未得
    闻报尽受法性身。于法身地自应得闻长
    远之说。是故应生菩萨。多无执近之谓。二者
    今生始得无生忍。及未得者咸有此谓也。
    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下。第二明破执遣
    迷以显久远之本。上文诚谛之诫即是此也。
    就此复二。一显远。二从自从是来下。明过
    去益物所宜。就初又二。一法说显远。二举
    譬格量法说。成佛已来甚大久远。伽耶近谓
    即破。破近显远略有十意。如玄义(云云)。此
    文正用破近显远。破近谓情废近显远。废
    于近教也。譬中为三。一举譬问。二答。三
    合显出长远。余经或明数不可说。尘沙等为
    喻。方此此则为多。直下尘被点之界已不
    可说。况不下尘宁当可说。下尘不下尘
    界尚不可说。下尘不下尘尘岂可说耶。况
    复过是宁可说耶。弥勒等下第二答中。举
    三人不知也。合譬如文。从自从是来下。明
    益物所宜又三。一益物处。二拂迹上疑。三
    从若有众生来至我所下。正明益物所宜。
    须显处者。上引譬甚久久居何处。故云常
    在此土及于他国而作佛事如文。于是中间
    下。拂执迹上之疑。疑因疑果。昔教所说处
    处行因。又处处得记即是果疑。今拂除此
    疑。指然灯佛者即拂因疑。又复言其入于
    涅??即拂果疑。如此因果非复一条。皆我
    方便非实说也。故名拂疑。或有人云。方便
    说然灯佛是我之师。然实是释迦现作。非生
    现生非灭现灭。故言又复言其涅??。今谓
    不尔。但取前释。何者然灯佛于时缘熟。以
    佛像化之。我缘未熟但为菩萨从佛得
    记。得记即是果义。行行即是因。消文自足。
    言其者即是中间施化之其耳。非谓然灯
    也。又中间益物。即有形声两益。若言值然
    灯佛者。此有形益。又复言其入于涅??者。
    彼佛灭后助佛扬化即有声益。若尔形声两
    益。皆属中间因耳。既有形声之生。生必有
    死死即入涅??。名此为果耳。不得言中
    间已成佛果。何者法华之前未说成佛。何
    得有佛果之疑。旧以然灯是我现作。此亦
    非解。法华前经未论昔已成佛。何教说然
    灯是我所现而拂此疑耶。若有众生来至我
    所下。第三正明益物所宜。又为二。一感应
    二施化。至我所者即是过去众生渐顿两机。
    冥扣法身也。佛眼观者。即是久已成佛。用
    佛眼鉴照无有遗差。将欲起于劣胜两应
    而利益之。善机凡有二力。一感人天花报。
    二感佛道果报。若以法眼观知万善缘其
    重轻各得花报。不能究竟知其终得种智
    果报。若以佛眼圆照万善知其始末。此经
    一向明佛眼观知众生万善究竟得佛。一大
    事出世之正意也。信等诸根者。信等五根也。
    慧根即了因。余根即缘因。此二善根各有利
    钝。通摄顿渐机缘。顿机利钝即是圆别根机。
    渐机利钝即是藏通机缘。又小乘根名钝。大
    乘根名利。又小乘根名利。人天乘名钝。十
    法界众生所有善根利钝为机。不用恶法。
    恶法非缘了二因也。如来悉照十界善机。
    随所应度而现形声饶益也。从处处自说
    下。正明应化所宜又二。先形声益。次得益
    欢喜。先形益又二。先明非生现生。次非灭现
    灭。自说名字不同者。形既其现则有名字因
    名召体。机有优劣形有胜负。形异故名则
    不同。年纪大小者。即形胜负。胜者即胜应。
    负者即劣应也。名不同者。即二佛现寿有量
    无量也。处处者。竖论则过去之处处行因国
    土也横论即十方国土也。名字不同约竖处
    所。亦有生法名字不同。如今之应身望过
    去然灯佛等。约横国土亦有生法名字。如
    今之望分身。亦如华严十号中所列释迦异
    名若干不同。又诸经所辩。佛有三身名字
    不同。所召法体皆异。或说?衬腔蛏崮腔?br> 释迦。法身佛或名如如实相第一义般若楞
    严等比也。此约示现佛法界身名字不同。
    若现九法界身名字不同。则无量无边可以
    意得。年纪大小者。此明寿命长短。逐上所
    现应身。或说寿二万。如迦叶佛时。或说寿
    八万时。如弥勒佛时。传互明大小纵横可
    知。就法报应佛寿命大小。如玄义(云云)。或
    三身相望辩大小。或三身各别皆为小。合说
    名为大。例三默(云云)。此皆随所应度。为其
    现身及命长短耳。亦复现言当入涅??者。
    应以灭度而得度者。即现灭度也。令其
    恋仰而得解脱。此义现下譬说中也。又以
    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者。是现声益也。小身短
    寿即是说于渐教。故言种种方便也。大身
    长寿即是说顿教。故言说微妙法。虽初以
    渐终令入大。故言皆令得欢喜。仍此欢喜
    即是施化得益。佛依四悉檀。施形声两益。
    众生获于四利。称机则喜乖机则恼。下文
    云皆实不虚即此义也。从诸善男子如来见
    诸众生下。是现在师子奋迅益物。此三昧有
    十功德。一分别他人诸根熟不熟清净不清
    净。二以如来法轮。教未度者悉入法律。三
    弘誓遍满十方音声亦尔。或一音遍满。百千
    万音皆亦遍满普教众类。四转无上轮化
    众生皆取灭度。余人不能转独佛能转。五
    能示出家剃发持净戒。亦能使人乐。六性
    行合空。七放光示灭。或存或亡。或示相好
    或隐相好。八降伏四魔。九令他得入至要
    增长止观。十具上十善之本。身三口四等(云
    云)。此文为二。一明机感二明应化。如来见
    者。即佛眼照也。诸众生乐小法者。所见之机
    也。华严云。大众虽清净。其余乐小法者。或
    生疑悔长夜衰恼。愍此故默。偈云。其余不
    久行。智慧未明了。依识不依智。闻已生忧
    悔。彼将坠恶道。念此故不说。按彼经无声
    闻二乘。但指不久行者。为乐小法人耳。师
    云。乐小者非小乘人也。乃是乐近说者为
    小耳。今当通说之。所谓贪爱二十五有。
    即人天之机。来至我所名小法也。贪乐
    涅??求自解脱。即二乘之机来至我所。亦
    名乐小法也。乐于渐次纡回佛道。即三菩
    萨机来至我所。亦名乐小法也。德薄者。缘
    了二善功用微劣。下文云。诸子幼稚也。垢重
    者。见思未除也。问。非生现生。备施顿渐二
    化。七方便等可是乐小法者。圆顿赴机是
    应乐大法者。云何通判为乐小法耶。答。向
    略其意今广释。凡为四义。一约往日。虽发
    大心不能专精。多着弊欲不得出世。名
    弊欲为小法也。二约现在。如佛未出世。
    诸天人等虽有大机。而心染世乐着于邪
    见。故名乐小法。此二义与下譬宛转于地
    意同也。三约修行。虽不乐于三界弊欲小
    法。而乐三乘灰断亦名小法。虽不乐于三
    乘近果。而乐历别修于一乘。不能于一心
    圆顿普修。故名乐小。此三意约因门。明乐
    小法也。四约果门。乐闻近成之小。出释氏
    宫始得菩提。不欲乐闻长远大久之道故
    言乐小。此等小心非始今日。若先乐大佛
    即不说始成。说始成者皆为乐小法者
    耳。为是人说下。第二现在应化又二。一非生
    现生。二非灭现灭。现生又二。一现生二利益。
    现生又二。一现生二非生。现生者迹现于生。
    非生者非始尔生也。为是人说我始得菩
    提。前明利钝二机来感法身。今即现胜劣
    两应。劣应应钝根。胜应应利根。此两应并
    有生法二身生。劣应二身生者。以正慧托
    胎。出生行七步。如迦旃延子所述。乃至六
    年苦行已还。是名生身生也。法身生者。即
    三十四心断结习尽。所得五分法身是也。
    胜应生身生者。如华严大经等说。与诸菩
    萨处摩耶胎常说大乘。出行十方各各
    七步。是名生身生。法身生者。于寂灭道场。
    金刚后心断无明尽。得妙觉相应慧穷照
    法性。万德种智圆明普备。是名法身生。出家
    者。劣应出分段家。胜应出二死家。得菩提
    者。劣应得有作四谛所发无漏尽无生智。名
    为菩提。胜应即照三谛一实之道。一切种智
    为菩提也。然我实成下。明本实不生。但
    天人修罗。见此二种生法二身谓言始生。
    此则不然。然我久已得此生法二身。今日之
    生非实生也。故云久远若斯。若斯者。如上
    譬之长久也。但以方便下。明既非实生何
    故现生为利乐小法人德薄垢重者使得
    佛道。故言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作如是说者。
    非生而现生。故云作如是说也。余经破劣
    应生身生非生。尚不破劣应法身生非生。
    今经正破胜应法身生非生。何者。我实成佛
    已来久远若斯。故知今日劣胜两法身生皆
    被破故生非生。与余经永异也。如来所演
    下。第二明现生形声益。先明形声次明不
    虚。说即声教示即形规。形声不出自他。若
    说法身是说己身。若说应身是说他身。益
    言值然灯佛即是说己身。然灯是我师。是
    说他身。示正报是自己事。示现依报是示
    他事。随他意语是说他身。随自意语是说己
    身。示己他事。亦类如此。诸所言说皆实不
    虚者。又二。先明不虚次释不虚。初偏据声
    益不虚释。则双释不虚。初不虚者。渐顿二
    机禀此二种形声皆益不虚。上过去章明
    皆欢喜。似如世界之益。今明皆不虚。胜劣
    形声逗于二机。获四悉檀皆不虚也。大论
    明四悉檀并实。世界故实。对治为人故实。笃
    而为论三。是世间实此实则虚。缘中亦有世
    间三实第一义则虚。若以此虚实约迹本二
    门。渐顿益者虚实。昔方便行未得实道之
    益。是其因虚。执于近迹未得本地真实之
    益。即是果虚。今闻迹门之说同入实相。即
    得因中实益。闻本门之说。即除执近之情。
    得于长远果地之实益。今得二实对昔二
    虚约圆顿众生。于迹本二门一实一虚得
    中道之行。是得因中之实益而执近果。是
    于果虚。今闻说因更不别得真实之益。闻
    说远果即得实果之益。昔有一虚今得一
    实。故云皆实不虚也。问。今昔大乘所显实
    相。前后悟者应有异耶。答。初入次入。乃至
    坏草庵通入中道。但入有渐顿故分二教。
    例入真谛。钝者依析法无常等观。利者用
    体法空观。故分藏通耳。从所以者何如来
    如实知见下。第二总释益物不虚。先释形
    益。后释言益不虚。此中六句显于应身不
    离法身。法身无形亦无起灭。众生有起灭
    之机感于法身。如来愿力应同起灭。起灭
    之见出自众生。故约三界以明诸句。又为
    二。一照理不虚。二从以诸众生下。明称
    机不虚。达理称机设教化物必不虚也。
    如实知见即是实智。如理而照三界之实。
    实则无三界之因相也。无有生死者。无有
    二死之苦也。起集名退。无常果现名出也。
    亦无在生死之世及入涅??之灭。此二俱
    灭故云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于灭度之实。
    非于生死之虚。故云非实非虚也。非于世
    间之隔异。非于出世之真如。故云非如非
    异。此四明中道也。若双非二边结句定一
    边。例如非生非死结句为生是生是死结
    句为死是退是出结句为退非退非出结
    句为出非虚非实结句为实是虚是实结
    句为虚。如此之流今皆非之。乃至单复具
    足亦非之。方显中道意耳。不如三界见于
    三界者。不如二种三界众生所见三界之相。
    唯佛一人如实穷照三界之实。内具实智之
    用。亦是随自意语。亦是或说己身之事。故大
    品云。第一义中无所分别也。如来权智如
    量。知见三界之相。即如三界众生之见。如
    实知见无二死。而随他意示二死身说
    有二死。无退无出而随他意说有退有
    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而随他意示生世
    间示入涅??。说有在世有得灭者。无实
    而说涅??之实。无虚而说三界之虚。无三
    世之异而说有异。无真谛之如而说有
    如。同于三界见于三界。皆是随他意语。名
    为或说他身事示他身事。如来二智明审
    二谛。所以形言两益。皆实不虚也。以诸众生
    下。第二释称机不虚。先明机感次论施
    化。以诸众生根机利钝渐顿不同性欲行智
    种种差别。欲令各得增诸善根。故说己
    他之教。不虚因缘譬喻也。渐顿根性各有
    种种。此须用为人悉檀。为人悉檀正为生
    诸善根。善根犹是性。习欲成性。今何故先
    性后欲。释云。因有本日根性。能起今日
    之欲乐。如因烦恼故有五阴复因五阴
    更有烦恼不前不后。性欲亦尔。要因习
    欲而成性也。欲者渐顿二机。若种种欲乐
    不同。此须用世界悉檀也。行者起作业
    行。随乐欲而修诸行也。此须用为人悉
    檀也。行中好多爱着致有妨障。此须对
    治悉檀。忆想者是智慧即相似解。由修行
    故能得解生。此是方便犹未称理无言说道。
    犹是念想之观。渐顿众生居在内外凡位。有
    诸善根欲乐。欲乐故修行。修行故得似解。此
    须用第一义悉檀。随其所得忆想之解更
    为说法。即得朗悟第一义。乃至初地欲乐
    修行二地时。亦忆想二地之境。即是念想。
    若发生二地真解。即是念想观除言语法灭。
    乃至佛方得究竟离于忆想。获常寂照耳。
    欲令生下。第二正对机。施己他声益。于渐
    顿种种根机。令生种种善根。故现若干己
    他身事若干自他声教若干因缘譬喻。若对
    渐机以三藏中四门若干因缘譬喻。于一一
    门中复有若干。如为懈怠者说苦忍为
    我慢者说无常忍等。通教四门亦如是。若
    对顿机。如别圆等亦各四门若干种种。如
    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华严中种种
    行类相貌。皆为种种根机。施若干譬喻言辞
    说法也。所作佛事未曾暂废者。总结不虚。
    如上若干己他形声。皆令众生入佛知见。
    不为人天二乘小事。故云所作佛事也。若
    一人独得灭度。余人不得者。所作佛事即
    为有废。废即令众不得实益。岂得会皆
    实不虚。云何皆实。昔云我坐道场不得一
    法实。七方便并非究竟灭。二涅??者方便空
    拳。故知唯虚未见皆实。若昔施七权遂不
    得入一实者。可言其虚。虚引得出无有
    虚出而不入实者。故知昔虚为实故也。皆
    实不虚佛事无废即此义矣。如是我成佛甚
    大久远下。明非灭现灭又二。初明非灭现
    灭。二从如来以是方便下。明现灭利益。初
    又二。先明本实不灭。次从然今下。明迹中
    唱灭。我成佛已来下明果位常。常故不灭。
    寄此四字明未来大势威猛常住益物也。
    从我本行下。举因况果以明常住。旧人据
    此以证无常云。前过恒沙后倍上数。神通
    延寿犹是无常。僻取文意大有所失。经举
    因况果果非数也。经云久修业所得寿命
    无数劫。非神通延寿也。何者。佛修圆因登
    初住时已得常寿。常寿叵寿已倍上数况
    复果耶。云何弃所况之果。苟执能况之因。
    纵令此因已是于常非无常也。譬如太子
    时禄已不可尽。况登尊极禄用宁可尽乎。
    明文在兹何须回捩疑误后生耶。然今非
    实下。第二迹中唱灭。三身并有非灭唱灭
    义。如净名云。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即是法
    身非灭。又云。是寂灭义即是唱灭也。何者
    若已了达不唱寂灭。为未了者唱耳。若言
    照寂即是唱灭。若言寂照即是唱生。夫法
    身者。虽非生非灭亦有生灭。若迷心执着。
    即烦恼生而智慧灭。若解心无染。即智慧生
    烦恼灭。灭惑生解此是无常灭。若解生惑
    灭即是寂灭。此之生灭悉约法性而辨。若
    无迷解二缘。则不唱有此生灭也。报身非
    灭唱灭者。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智慧
    能破。此即明?不相除。即报身不灭义。众生
    未了闻此便谓其即是佛。而生?x恣不复
    修道。故复唱言道能灭惑。有烦恼时则无
    智慧。有智慧时则无烦恼。岂非智慧能灭
    烦恼耶。应身非灭唱灭者。应是法报之用。体
    既无灭用岂有穷。即应身不灭。但为众生
    若常见佛则生?x恣故。唱我于今夜当
    取灭度。又法身当体明不灭。报身说不灭
    必约法身。以理而论智慧能破。为到故破
    不到故。破为共为独。如此推理无有能
    破之功。即智慧不灭惑义。就有智慧则无
    烦恼。即是慧能灭惑。应身说不灭须约法
    报。法报常然应用不绝。众生不尽即不灭
    度。若法身当体论不生灭。报身了达无能
    生灭。应身相续不生灭(云云)。从以是方便教
    化下。第二明现灭益物。又为二。先不灭众
    生有损。二从以方便说比丘当知下。若唱
    灭者于物有益。初又二。初不灭有损。次广
    释不灭。有损者。如前乐小法人。见佛常
    在不种善根。贫穷下贱不生二善故无
    益。见思不断不断二恶则是有损。贪着
    五欲入于忆想。忆想即是见惑。五欲即是思
    惑也。由此众生垢重故须唱灭。不唱灭则
    二恶生而不灭。二善损而不生。若依四悉
    檀现灭。则二恶灭二善生。为灭二恶故。
    用对治第一义。第一义灭未生恶。对治灭
    已生恶。世界为人生二善。世界生未生善。
    为人生已生善。又世界灭已生恶。对治灭
    未生恶。如禅五阴灭欲界恶。即是世界灭
    已生恶。为人生已生善。第一义生未生无为
    之善。若见下第二广释。若见佛常在。便起
    ?x恣心等故有损。不能生恭敬故无益。?x
    恣即增见惑厌怠即生思惑。不生难遭想。
    即不能生见谛解。不恭敬即不能生思
    惟道。为是义故宜应现灭。若见闻三佛
    不灭。悉有?x恣义。便谓众生如弥勒如一如
    无二如平等即真。由是生于?x心上慢。谓
    一切烦恼本自不生。今亦无灭何须修道。
    即便恣情放逸。为是唱言是寂灭义。又闻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菩提相即烦恼相。明暗
    不相除。显出佛菩提。众生闻此复起慢恣。
    不复修善懈怠放逸。为是等故。唱言报身
    智慧能灭烦恼无明力大佛菩提智之所能
    灭。应身非灭现灭易解。若唱言法本不生
    今亦不灭要须灭惑方乃寂灭。经云。智慧
    不灭烦恼。然明时无暗。汝今具足烦恼何
    能有慧。当知智慧能灭障惑。众生闻是唱
    灭。便于三佛生难遭想起恭敬心。是故如
    来以方便下。明唱灭有益。先叹佛难值。次
    释难值。三佛并难值。众生乐着小法见
    思障重。闻三身不灭则不修道。难得契
    会也。所以下释也。诸薄德人过百千劫。或
    有见佛。或不见者。若见三佛其人多善少
    恶。不为其人唱灭。是人见佛常在灵山
    也。或不见佛。其人障重善轻。为说三身难
    会。众生闻之便作是念。三佛虽复非生非
    灭。必须生善灭惑乃得证见。此事不易故
    云难遭也。心怀恋慕渴仰者。此明现灭无
    损。灭于见思名无损。种善根名有益。又
    善男子下。第二大段结三世益物物得实
    益。又为三。先明诸佛出五浊必先三后一
    先近后远。次明皆是为化众生。后明皆
    非虚妄也。譬如下第二譬说。有开譬合譬。
    开譬为二。一良医治子譬。譬上三世应化所
    宜。二治子实益譬。譬上三世利物不虚。上
    未来文少此中具有。就初为三。一医远行
    譬。譬过去益物。二还已复去。譬现在应化。
    三寻复来归。譬未来应化。过去文为二。一
    发近显远。二明过去应化所宜。今但譬应
    化所宜。所宜有三。一处所。二拂迹疑。三正
    应化。今但譬应化。应化又二。一机感。二正
    应化。今具譬之。如有良医者。超譬上我以
    佛眼观有能应之智也。从多诸子息。是追
    譬上若有众生来至我所。能感之机也。上应
    化所宜又二。一益物。二明欢喜。今但譬益
    物。上益物又二。一非生现生。二非灭现灭。今
    但譬现灭。初良医者。医有十种。一者治病
    病增无损。或时致死。譬空见外道。恣意行
    恶教人起邪断善根。法身既亡慧命亦死。
    二者治病不增不损。譬有见苦行外道。投
    岩赴火苦行行善。不得禅定不能断结。
    即是无损。亦不能断善。即是不增也。三者
    治病损而无增。但世医所治差已还复生。
    即是修定断结外道也。四者治病能令差
    已不复发。而所治不遍。即二乘人止治一
    两种有缘者。不能遍治一切也。五者虽能
    兼遍。而无巧术用治苦痛。释论呼为拙度。
    即是六度菩萨慈悲广治也。六治病妙术。
    治无痛恼而不能治必死之人。譬通教菩
    萨体法但治有反复凡夫不治焦种二
    乘也。七虽治难愈之病。而不一时治一切
    病。即是别教菩萨也。八能一时治一切病。而
    不能令平复如本。即圆教初心十信也。九
    能遍治一切。亦能平复如本。而不能令过
    本。即圆教后心也。十一时治一切病即能
    平复。又使过本即是如来。前三种医即大经
    中之旧医用乳药也。后七并客医。无术者。
    但用无常苦等法。如用辛苦酢药也。有术
    远来还令服乳。最后究竟良医也。良者善
    也。内有三达五眼即是八术。妙得药性善
    治者。外识病源能用药也。智慧者。权实二
    智。深知二谛也。聪达者。五眼鉴机顿渐不
    差也。十二部教文理甚深。如明炼方药。
    依四悉檀治众生病。如善治众病也。无量
    义云。医王大医王。以大医故称为良医。多
    诸子息。若十声开二十支佛百数菩萨。菩萨
    之子。凡有三种子义。一就一切众生。皆有
    三种性德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众生
    悉是吾子。此文云多诸子息也。约十心数
    法即有百子。心王为正因佛性。慧是了因
    性。余九相扶起属缘因性。一数起时九数
    扶助。如是成百也。性德佛子非善非恶而
    通善恶。故此十数及与心王为通心数。是
    以性德三因。悉属正因佛子。二者就昔结
    缘为佛子。如十六王子。覆讲法华时闻法
    者。亦生微解即成了因性。昔微能修行为
    缘因性。正性为本。此三因并属缘因。资发
    今日一实之解。故以昔日结缘。为缘因佛
    子。即火宅中三十子也。此约十信。一信起时
    即具余九还有百信。故得结缘为佛子也。
    三者了因之子。即是今日闻法华经。安住实
    智中。我定当作佛。决了声闻法。是诸经
    之王。从佛口生得佛法分故名真子。此
    亦有三因性。今既显了见于佛性。并属了
    因佛子。百子之义还将十数入十善法中。十
    信入初住中。是故正因通于本末。此文明
    百子。不取了因子。了因子属下不失心服
    药中明之。以有事缘远至他国者。譬过去
    应化中现灭也。诸子于后下。第二还已复去。
    譬现世益物又二。一诸子于后饮毒。譬
    上机应相关见诸众生德薄垢重。众生于佛
    灭后。乐着三界邪师之法。故云饮他毒药。
    即是游行诣他国。轮转诸趣堕在三界。故
    云宛转于地。是时其父还来归家下。譬上我
    少出家得三菩提第二非生现生也。上有二。
    形声及利益不虚。今言诸子饮毒去譬上形
    益。信受邪师之法名为饮毒。失心是无大
    小机感生。不失心是有大小机感生。又失心
    者。贪着三界失先所种三乘善根也。为是
    人非灭唱灭。不失心者。虽着五欲而不
    失三乘善根为是人故非生现生。善强恶
    轻见佛即能修道断结。如子见父求药病
    愈。善轻恶重得见佛。亦求护而不修道。
    如子见父求救不肯服药。父为此子唱言
    应死。遥见者。明佛出世时众生亦见色身。
    而为见思障隔五分。不得亲奉法身故云
    遥也。见闻佛出皆有喜敬之事。现诸经文
    梵王请等。例是求救之辞也。父见子等苦下。
    譬上声益又二。初譬佛受请转二谛法轮
    也而作是言下譬诫劝。经方者。即十二部教
    也。药草即教所诠八万法门也。从佛出十二
    部乃至出涅??。此出渐顿药草也。直从佛
    出十二部。此出顿药草也。从佛出修多罗。
    此出渐药草也。色者譬戒。戒防身口事相
    彰显也。香者譬定。功德香熏一切也。味者
    譬慧。能得理味也。此戒定慧即八正道。修
    八正道能见佛性。又色是般若。照了法性
    之色分明无碍。香是解脱。断德离臭也。味
    是法身。理味也。三法不纵不横名秘密藏。依
    教修行得入此藏也。说三乘空三昧力如
    ?F。无相如筛无作如合。一一三昧具戒定
    慧也。又空观如?F假观如筛中观如合。此
    三观各不离戒定慧。将此法与渐顿众生
    令修行。名服也。从而作是言乃至可服。即
    是劝门也。从速除苦恼。乃至无复众患。即
    是诫门也。将诫劝二教。令诸众生服法药
    也。其诸子中不失心者下。譬上得益不虚。上
    有二。一不虚。次释不虚。今云其诸子中不
    失心者服药病差。即譬上皆实不虚也。释
    不虚不作譬也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九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